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环保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保意识教育;教学与实践
21世纪工业化社会最大的祸患是急功近利、泡沫经济、生态环境的恶化、教育和人的发展滞后。探讨大学生环保意识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创造性,将传授生态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环境和道德意识、价值观和态度以及技能和行为,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环境资源问题及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对身处其中的环境只知索取而漠视保护,人类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所消耗掉的资源,所排放掉的污染,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给自然环境带来功能性的破坏,造成广泛的、复杂的和紧迫的环境危机。环境资源问题成了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主要体现如下:
1.生态与资源的严重破坏
我国一些地方、部门、企业和个人,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对有限的资源的无序争夺,肆意破坏环境和滥用资源,造成森林资源减少、沙漠化扩大、耕地质量退化、大气土壤污染加剧、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我国人口成倍地增长,而可耕地却因城市建设、工业发展、交通开辟等原因不断地缩小,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但耕地只占世界的7%,而且人均耕地还在不断地减少,膨胀的人口和粗放型的经济方式,早已超过自然环境合理的承载能力,严重威胁到自然的生态平衡和我们的生存质量。
2.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正高速推进,所产生的排放物远超环境容量,西部地区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指数普遍偏高。我国一些城市将混杂着各种有害物质的垃圾填埋,既侵占土地又污染环境。2009年,我国环保部门通过试点监测发现,天津、深圳、重庆、上海、苏州、南京等城市全年灰霾的天数在51天至211天。环渤海地区近岸海域环境污染严重,2005年渤海约有14%的海水被污染,到2010年这一比例上升至22%,致使渔业资源日见稀少。
3.生态、食品安全问题威胁民生
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废水废气污染的村庄,漫天灰霾包围着的城市,灰霾携带的有害物质能够突破多重人体障碍沉入肺部,并能通过肺泡进入血液,有些人选择防尘口罩,避免吸入过多的煤烟和尾气。由于环境污染严重和能源资源的紧缺,影响了粮食作物的生长和养殖业的发展,造成一些食品的紧缺。一些不法分子将科技成果用来发展邪恶产业,他们用硫磺熏黄花菜、生姜,用化肥调制粉丝,用避孕药喂养鳝鱼,给猪吃“瘦肉精”和安眠药;用高科技制造假鱼翅、假蜂蜜、假虾仁;给茶叶添加绿色素,当成新茶叶卖;加进三聚氰胺的毒牛奶,提炼得真假难辨的“地沟油”,用工业明胶代替食用明胶的“问题胶囊”等,生态安全、食品安全问题威胁到每个人的健康甚至生命。
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粮食安全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通过对以往人类活动违反生态规律的不可持续性所带来的严重恶果深刻反省,积极寻求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承受的、生态和经济可协调的长期发展模式,我国将科教兴国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两项基本国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大报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七大报告)。我国能源资源的短缺状况和脆弱的环境生态,必须尽快走低耗高效、低排放环境友好的发展路子,也就是绿色发展路子。我国各级政府认真落实“经济建设,环保先行”的方针,推动我国从源头控制污染,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开发与治理相结合。2003年9月7日我国颁布的《环境影响许可法》,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加大对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力度。2009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颁布,要求谨慎对待生物生态和推广和外来物种的引进,对待转基因的研究应急研究、缓推广,调整农药结构,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限制含磷洗涤剂的使用等。通过不断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推广低能耗、集约型和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循环经济,逐步形成新型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等等一系列生态产业。使我国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实现良性循环,既满足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求,又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和保护环境的决定性因素
在1972年6月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瑞典斯德哥尔摩会议)的报告《只有一个地球》中指出:“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如果使用不当,或轻率使用,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各国政府的责任。大会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1][P56]。我国环境资源问题日显突出,表现了人在自然界中的错误定位和生态知识缺乏等认识方面问题,以及宣传战略上的严重失策所造成的国民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我国许多工业污染的出现与管理不善或操作人员缺乏环保意识,不失为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环境保护是人的一种自觉行为,而人通过环保教育获得的环境意识是一种自觉的思想积累。环保教育具备全民性、终身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学生作为社会文明与思想的先锋群体,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今天的环境意识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环境意识的主流,也预示着未来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和强度。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家庭、学校、社会在思想道德、德育等方面的缺失,导致一些学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升学”书、亲情淡漠、利己主义思想严重等问题。有些独生子女由于家人溺爱、生活环境优越等引发的艰苦奋斗精神缺乏、拼搏进取意识不强、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和现实生活、不懂得关爱自然和珍惜生命。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环保意识、自律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甚至淡化了,价值观呈现出价值主体自我化、行为选择功利化的倾向,盲目追求高消费的生活方式,这些人的示范效应,又带动了更多人的消费欲望和攀比心理。一部分大学生有崇尚自我、张扬个性、强调自我的心理,他们的处世哲学是不以触动自我为准则,所关注的只是自身的安逸、逍遥、享乐,如果听任这种个人主义思潮任意蔓延,只能导致他们对个人私利更强烈的追求,社会责任意识、环保意识丧失殆尽。我们要避免毁于自身的盲目行为,不能忽视精神家园的建设和精神价值的追求,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深刻教训给我们的启示。
高校作为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辐射源,培养的人才既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较高的知识群体,也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最高的群体。高校应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为目标,培养大批具有系统环境科学知识又具有各科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成为推动全社会参与环保的动力群体,高校培养具备较强的全局意识、敏锐的前瞻性战略眼光、较强的生态环境意识、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等综合决策能力的人才,他们毕业后成为各行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将在各自的工作中能从政治、经济、科技、道德及社会等不同角度去考虑各种环保问题。如果大学生未能具备较强的环保意识和道德自律素质,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有可能形成新的“环境盲点控制区”(即某一环境盲点身居要职,把握控制着某一行业或某一地区,使环保工作在此地区相对削弱,环保工作得不到充分重视),甚至发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造成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的不良现象,从而给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乃至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损失[2] [P103]。通过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来影响和教育更多的民众参与环保,防止和降低人为环境污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资源问题。
三、传播和创新环境知识文化,加强高校、环保
机构和社会三位一体教育
高校作为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应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智慧”与创新能力,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凸现环保意识教育,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广泛的背景下来构建环保教育观。80年代初,我国学术界逐步介绍西方生态伦理学,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环境意识教育相关问题,在高校陆续开设生态哲学或生态伦理学等课程,90年代以来逐步设置它的硕士和博士学位[2] [P103]。1998年我国开始有重点地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在2004年11月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获得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献给地球的礼物”奖,这是我国教育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共同发起并实施的为期七年的“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项目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高等教育将道德教育的视野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拓展到人与自然,关注全球共同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来,传播和创新环境知识文化,致力研究开辟与环境保护相关学科的新研究领域,构建起环保意识教育的理论框架,不断增强环保意识教育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实践性。主要思路如下:
1.将生态意识教育内容贯穿渗透在各学科门类
环境教育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自然环境(能源、资源)教育;二是技术环境教育。环境保护问题是跨学科的问题,有必要在地理系、人文社科系、化学、生物系等诸学科的领域来探讨环保课程的开设,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当中。我国一些高校针对大部分非环境专业学生对自然科学兴趣,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用各种专业背景的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保教育体系。从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教学管理与组织等方面策划、设计、论证制定教学方案。具体措施是:把环保课程列为全校本科生的公共基础课,将“环境学”、“可持续发展引论”作为研究生的限定选修课,同时开设“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等选修课。
环境意识教育是在人类重新审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意识教育是环境意识教育的深化和升华,生态意识提示了人类活动必须在新的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然界进行的开发和科学的管理。生态意识教育内容涉及到人类社会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1)生态科学意识、环境和资源意识;(2)人口意识;(3)自觉参与和协作意识;(4)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5)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生态安全意识等等。它们彼此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相互联系,构成了生态意识的主体[3] [P48]。生态意识教育对大学生精神风貌的形成和环保意识的深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开展相关课程改革实验,在制定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时,将生态意识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贯穿渗透各学科门类,在各专业学科都有生态意识的含量和与该专业有关的具体的环保能力和技能课;高校应把宣传落实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资源环境的方针、原则和行为规范作为环保意识教育重要内容,培养学生评估和处理环境问题、有效参与环保实践的技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能通过智力和信息对现有的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综合、高效的配置和利用,通过智力资源来开发现有的自然资源,创造新资源,让学生在知识、技能、品德、身心都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2.将环保意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环境保护不仅是一种生态认知现象,也是一种环境行为规范,环保意识教育既需要认知类的教育资源,也需要实践类的教学活动。高校应重视各个参与机构如教委、科研机构和劳动部门的协作和引导,重视环保部门专业人员的信息传递和业务技术指导,构建“教育部门、环保部门、企业”三位一体的环保教育机构网络。我国环保部门和企业应积极参与高校环保教育的各项活动,提供信息咨询和专业指导、提供环保实践场所,为高校环保教育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提供资源共享平台。
高校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和活动载体,帮助学生在环保知识方面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如:采取举办环境讲座、环境知识演讲、知识竞赛、参观工厂、营造绿化带、绿化校园等等,充分利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毕业实习等环节进行施教。高校应将环保作为一个主题,纳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内容中。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环保社团的指导与支持,使其成为我国环保事业的先锋组织,使环保意识教育应无时不刻出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生态认知和环境行为两方面都协调发展。
高校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促使大学生贴近社会,关注现实,加强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一是让学生了解到当前全国乃至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重性,认识到人为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整治,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一时的发展,决不能重复历史上反复出现过的“建设性破坏”,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二是让学生认识到环境资源的不可再生而造成资源稀缺,自觉树立节约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意识,改变高消费行为、消费模式,建立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三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环境管理制度,以及治理与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的技术手段,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从心所欲不逾矩”,让环境保护成为大学生的发展目标、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四是让学生认识到环境资源问题表现为与之相关的“人的问题”相当严重,自觉做好环保宣传教育的普及工作,肩负起民众环保意识教育的历史重任。
3.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环保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关键词:城市生态学;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236-02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协调的一门学科,既是一门重要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又是城市科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1]。《城市生态学》以生态学基础理论为指导,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城市人口、生态环境、城市灾害及防范、城市景观生态、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生态学》原理的社会应用等方面,全面论述《城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重要意义。城市化是21世纪世界发展的三大趋势之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预计在未来的15~20年内,我国的城市化将会达到60%以上。但一直以来,城市生态问题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污染问题层出不穷,严重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影响着居民的身心健康[2]。因此,在《城市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等,都要紧密结合当前实际,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增强大学生对改善生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通过案例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渠道,了解当前生态环境方面出现的热点问题,及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紧迫性。比如,讲到城市污染中的空气污染,实时引入目前全国人民都关心的雾霾问题,可以通过新闻、图片、视频,给学生讲清雾霾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护措施,然后扩展到“PM2.5”、“伦敦烟雾事件”的相关知识,这样既能使学生触类旁通的学到更多知识,又能通过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案例,让学生以一名受害者的身份面对这类问题,督促他们通过各自的方式为改善空气污染而行动。再如,讲到水污染,可以引入由于工矿企业污染水的直接排放而产生的“癌症村”事件,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在,并能尽己所能,通过宣传或其他方式减少甚至杜绝类似事件的重演。再如,“黄浦江死猪事件”,也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事件本质,明晰此类事件对生态的破坏力所在,进一步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意识。类似的实例很多,意在教育学生关心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生态问题,提高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兴趣,培养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历史责任感。
二、对比式教学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国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致使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体无完肤,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其实在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有好多国家的先进治理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比如,中国的污染,可以和伦敦相比较,伦敦曾经也是个污染非常严重的城市,但现在伦敦的天空非常蓝,走在街上到处都是绿色,树的种类非常多,而且形态各异,伦敦已经成为一个绿色的城市;伦敦街道的两边都是绿“墙”,灌木丛很高,围着杂生的草地,路边任由野草生长,黄土就不露天,非常干净。在灰尘、噪音比较大的停车场周围有各种各样的野生植物,能起到很好的净化空气的作用。一个小火车站旁,用铁丝网围起野生的植物,任其自然生长。利用自然的力量绿化城市,花钱又少效果又好。这些杂生的、野生的草坪不用杀虫剂,人可以随意在上面活动,既安全,又增加城市人的活动面积(这些都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展示给学生)。而现在我国许多城市种植的多是人工选择的树木和草坪品种,需要不断的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这样即浪费了稀缺的淡水资源,又会因为喷药、施肥污染了环境。
再如,讲到水资源问题时,在阐述清楚我国的淡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现状的同时,用对比式的方法讲解国外的节约用水、净化水资源的先进做法。比如以色列,以色列国土的2/3都是沙漠,全年7个月无雨,人均水资源仅270立方米,不足中国人均的1/8,然而,正是在这块贫瘠缺水的土地上,以色列人靠科学用水,建成了现代农业,令世界惊叹。以色列特别注重加大使用循环水的力度,把工业与城市生活产生的污水,集中进行净化处理后二次用于农业生产灌溉,对海水淡化后的生活使用水也同样如此.再者,以色列不断增建集水设施,以最大限度地收集和贮在降雨季节的天然降水资源,在农耕时用于生产种植,等等,一系列的节水、科学用水措施成就了以色列的沙漠绿洲。学生们在了解了相关的内容后,便清楚了我们该怎么做。
三、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生态现状调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城市生态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参与当地的生态环保现状调查及监督工作。比如,可以安排学生调查当地企业的治污排污情况,最后形成自己的调查报告,一方面让政府及老百姓了解企业在生态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督促政府采取相关的治理措施。再如,可以安排学生调查所在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情况,积极地为当地政府献计献策,为改善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尽到一个当代大学生应尽的责任。另外,还可以安排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和到相关部门查阅资料,充分了解所在超市居民对生物资源、能源等消费的人均生态足迹,计算出当地的土地承载力,定量分析当地生态发展是否处于可持续状态,为当地政府指定宏观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总之,通过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自身价值。
四、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保护生态,改善环境
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普遍存在着极具“校园特色”的环境污染现象[3]。如教室里到处可见的“课桌文化”,漫步校园的“早餐文化”,随时都可看见大学生一手拿一次性塑料杯,一手拿塑料袋装着“包子、馒头、煎饼”,殊不知,饱餐后扔弃的塑料杯、塑料袋会对环境造成多大的破坏;再者,大学食堂、餐厅剩菜剩饭问题严重。根据中央提出的光盘行动,及时教育学生倡导节约为荣,节约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比如,吃饭尽量不用塑料袋,不用一次性筷子,吃多少买多少,这样即节约了粮食,又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污染源。还有教室的“长明灯”,洗漱间的“长流水”,教育学生必须坚决杜绝,应该让学生意识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有种罪恶感。
总之,《城市生态学》的教学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的丰富教学内容,必须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来进行,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掌握《城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树立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意识到我国在生态环境方面面临的严重问题。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环保意识的教育,使学生把保护环境作为自觉自愿遵守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使他们重视环保事业,对保护环境具有神圣的使命感,造就大批具有较高生态环保意识的人才,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实现天蓝、水清、空气清新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怀念青春的情绪正通过电影、电视和网络被人们消费着,“70后”“80后”甚至“90后”是消费主体。他们依然年轻,他们不再青春,他们过早成熟,他们过早老去,这多少让人感叹青春易逝。
的确,在这个时代,很多年轻大学生谈论梦想,总是离不开读研、赚钱、考公务员,他们承载着家人的期望、社会的压力、个人的前途,他们话语间夹杂着不安、焦虑和迷茫,让这样的青春显得有些沉重。这是这个时代带给他们的挑战,前所未有,正如这个时代所带给他们的机遇。
现实对梦想的挤压要求今天的大学生必须在短时间内实现成人化,迅速适应成人社会的现实主义,否则,诗意的青春很容易被无情地抛弃。正因如此,拒绝逃避、坚守理想的青春才显得弥足珍贵,才是真正的正能量。这样的青春也许有对现实的悲观,但不消极,而是张扬着“改变世界、舍我其谁”的时代存在感,张扬着代表新未来的信心。他们知道,他们是托举中国梦的新力量。
就像那群在雾霾弥漫的空气里,听着大雾版《北京 北京》写环保活动策划的年轻大学生,他们痛恨环境每况愈下的现状,但还在谈论着未来的阳光、空气和水;他们充满了改变现状的无力感,但还在继续坚持着改变的努力。这就是青春,用梦想对抗悲观,用行动期待未来。
在河南师范大学,记者见到了该校大学生环保协会的这群年轻大学生。
无法选择的青春,无可推卸的责任
“加入环保协会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因为在上大学之前,我对环保几乎没有什么了解。但是,加入协会之后,我很快就意识到宣传环保理念、提升环保意识是我的一份责任。我们生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亲身感受到我们周围环境越来越差而大家却熟视无睹的状态。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生活的时代,所以我们对改变这样的状态具有无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不去改变,还能指望谁去改变呢?”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学生、大学生环保协会前任会长梁帅谈起在环保协会的日子总是显得很有激情。
确实,大学生环保协会是一个公益性的学生社团。能够在这个社团中坚持下来,每个会员都需要有一种责任感,需要付出自己的热情和爱心,否则,很快就会觉得没有意思。“学生参加这样的社团,不像参加其他学生社团,不能带着提升自己某方面能力的目的性,所能做的就是对一种理念的坚持,就是付出,成就感主要来自于自己对社会的一种担当。所以,在这样的社团中,我们更能感受到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协会指导老师卢鑫说,学生们的坚持和努力总能让他感觉到青春的力量,“其实,他们很清楚,对于当前的环境污染,他们无力改变多少,所做的也只是杯水车薪。但是,他们愿意从自己做起,做担当者,而不是逃避者,去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他们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觉得,这才是最宝贵的”。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觉成长的重要舞台,也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所以,每一次社团活动都是大学生成长的自我历练。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环保协会成立十几年来,每年都开展很多次环保活动,不但影响着会员们的成长,而且影响着校园内的每一个人,影响着校园环保文化的建设。
“护树天使在行动”就是大学生环保协会每年都要开展的一项活动。当冬天来临时,协会会联合学校相关部门为校园树木做好过冬保护措施,从而使它们安全度过寒冬,让校园树木来年依然绿意盎然。结合这项活动,协会会在校园里开展一系列环保知识宣传,提升大家的环保意识。“环保不只是我们环保协会的事,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这项活动的连续开展,我们就是要激发更多人的环保热情。我们开展一次,大家有印象;我们开展两次,大家有了解;我们开展三次,大家有参与。大学时光有四年,每年一次的影响让很多没有加入环保协会的学生对这项活动有了新的认识,对环保多了一些关注。等他们走出校园,他们会把这种环保意识带进社会,为社会整体环保意识的提升提供一点正能量。这就是我们坚持这项活动的逻辑,也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力量。”大学生环保协会的王玮希望用未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每一项活动的价值。她觉得,认可活动的价值比参与活动本身更重要,没有价值认可的参与不会真正触及心灵,也很难影响未来的行动。
在这种逻辑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他们对功利主义的抗拒。环保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需要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提升。而现实是,越来越多的人抱怨环境污染,但真正为改变而努力的人却寥寥无几,更多的人做了消极的视而不见者。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感染身边那些对环境污染视而不见的人,影响他们成为环境保护的参与者。
在大学生环保协会的校内活动表上,还有“水果代贺卡”、“地球一小时”等诸多品牌活动。他们把每一次活动都当作宣传环保理念、提升校园环保文化的契机,精心组织活动,尽可能地让环保理念影响到更多的人。这些坚持也使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环保协会迅速发展成为河南省内最具影响力的学生社团之一。
走出去,是一个开阔的天地
物质化对理想主义的侵蚀让这一代大学生的青春显得无所适从。在这个社会中,一切都可以明码标价,一切都可以用来消费。而相比其他年龄的人群,年轻人所能拥有的,主要就是精神和理想。这对他们来说,显得有些残酷。因为,社会的主流意识是,物质比精神更重要,现实比理想更有力。就像今年,大学毕业生遭遇“最难就业季”,这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他们的追梦之路必须铺在这样的现实上。
所以,大学生在适应现实的同时,对理想的坚守更是他们对这个社会输出的正能量。正如,《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在北京大学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中所说的:“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这句话值得今天所有的大学生去思考。
坚守理想,适应社会,要求大学生积极平衡青春理想和当下生活的剧烈碰撞,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求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去参与公共事务,实现人生价值,不逃避,不放弃。因此,今天的大学生不能做象牙塔里的“宅男宅女”,要走出去,用自己对梦想的坚守来影响脚下的土地。这也是大学生环保协会一直在做的。
在成立之初,该协会就积极走出校园,走进农村、社区、街道和环保志愿者一起宣传环保知识和环保理念,推动全社会的环保行动。他们与环保先锋田桂荣合作,在新乡市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特别是通过回收废旧电池、宣传废旧电池危害等提高了人们对废旧电池污染环境的认识,影响很广,让更多的人有了科学处理废旧电池的意识、改变了以前随手丢弃废旧电池的习惯。
他们还与河南省环保实验室联合开展了“中原环保世纪行——保护母亲河”活动。协会成员分赴新乡、郑州、洛阳、信阳等地,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并监测经过市区河流的水质情况。在暑假,协会会举办一系列与环保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2004年,他们就开展了“保卫黄河 爱心传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途经18个市、县,到几个沿黄城市及黄河岸边进行水质调查和环保宣传。通过活动,他们获取了黄河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把环保的知识传输给活动地的群众,呼吁全社会关注黄河、善待黄河,提高人们的整体环保意识。他们还开展了“小学生环保教育”活动,走进农村小学,给小学生讲解环保和节约的常识,从小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环保和节约的习惯。
“相对整个社会来说,我们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算是比较好的。所以,我们开展活动时更强调走出去,校园外才是我们开展活动、进行宣传的广阔天地。当然,从开展活动的难度上来说,在校外比在校内要困难得多。在校外,我们进行的环保宣传等活动,很多人不理解、不支持、不关注,有时候让我们很困惑。但是,我们知道,社会整体环保意识的水平不高,我们才更应该走出去,并坚持下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件事、参与这件事。我们也会进一步创新我们的活动形式,从而能够更好地吸引大家的关注和参与。”大学生环保协会会长张亨博告诉记者,到校外开展活动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一直是协会坚持的发展思路。他们不仅在新乡市开展环保活动,还联合其他河南高校的大学生环保协会一起推动河南环保事业的发展。甚至,他们也会积极参与全国性的环保活动,到兰州、青岛等地开展活动,让省外的人们了解河南大学生的青春风采。
他们的这些努力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2006年,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环保协会被、教育部、全国学联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
丰富他们的青春,就是丰富中国梦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在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中说:“中国少年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今天读来,依然令人感慨万千。实现中国梦,希望在于少年、在于青年。他们有责任担起中国未来的希望,而我们有责任给他们创造梦想的空间,让他们的青春有力量。丰富他们的青春,就是丰富中国梦。
大学生社团就是一个承载青的地方。这个以大学生为基本单元的微型社会,存在于并依托于大学校园,但作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第二课堂,其对学生的影响远超出校园范围。据了解,美国高校培养出众多的政界、商界、文艺界、科技界领军人物,其中大多数都曾是大学时期学生社团活动的积极分子,如卡特、尼克松、克林顿、布什父子等都曾是学校社团活动的风云人物。这有美国社会各个阶层热衷于结社的缘故,更有大学生参加社团可以张扬梦想、燃烧激情、自由创新的原因。
在今日中国,这个大学生自己的舞台受到了太多方面的影响,让站在这个舞台上的大学生充满复杂的感情。“我们在参与协会活动的过程中确实受益很多,奉献了青春,提升了自我。但是,现在协会的发展并不十分乐观,开展高质量的活动显得困难重重,吸引力在下降。一方面,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不足,重视不足、经费不足、指导不足是我们普遍的感觉。一些我们精心策划的活动,想做却不能做、做不了,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学习、就业压力非常大,没有时间或者没有心情思考这些事情,参与协会活动的热情不高,有时只是在应付,所以协会活动缺乏创新、墨守成规,有些活动渐渐流于形式,使协会发展陷入不良循环。”大学生环保协会一位会员的话引起了很多大学生的共鸣。
通过报纸、网络等各种渠道,我们可以了解到,这并不只是大学生环保协会所面临的困惑,而是大多数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所遭遇的现实困境。“其实,绝大多数高校都有完善的推动学生社团发展的制度、措施,反馈在实际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我认为,发展的关键在于学校以什么样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态度去看大学生社团这个第二课堂,在实际层面重视到什么程度。因为,大学生社团发展是指向未来的,没有立竿见影的办学效果和办学成绩,没有毕业生就业率、考研率等来得实际,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如何真实地看待大学生社团、在多大程度上重视与支持大学生社团显得比制度和措施本身更重要。”在采访中,一位大学教师如此表达了他对大学生社团发展困境的思考。
可喜的是,随着党和国家吹响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号角,高等教育已经从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转型,高校把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放在了更加核心的位置,也更加重视学生第二课堂的建设。在河南师范大学,学校刚刚举办了学生社团工作会议。校党委副书记王海旺在讲话中说,学校未来将在“加强理论研究,深化工作内涵”“健全导师队伍,强化活动指导”“注重分类引导,谋求高位突破”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工作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社团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从而推动学校学生社团工作的跨越发展。这只是全国高校更加重视大学生社团发展的一个缩影,未来的大学生社团发展环境值得期许。
有努力、有追求、有失落、有困惑,这是一个大学生社团发展的道路,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这代大学生正在经历的青春。我们相信,随着高校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大学生放飞梦想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大;我们相信,不服输才是青春的本色,年轻大学生们会用他们积极的坚守和担当改变世界,带着中国的梦想飞翔。
二、活动主题:张扬青春个性,展示自我创意,增强环保意识,共建低碳校园
三、活动背景:
低碳生活已经成为时下的流行时尚,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季,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有着强烈的环保意识,同时我们更应该开拓思维变废为宝,合理的对资源进行再次利用并通过设计环保服饰和DIY创意以及舞台展示,增强自我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活动目的: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普及环保知识,展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意风采,同时烘托大学生的青春、创意、活力的精神风貌,提倡低碳环保的大学生活,此次活动也将为广大学生提供自我展示、张扬绿色青春的平台,此外更有利于增强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加强自身责任感,并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增强同学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共创绿色校园。
五、活动时间:6月5日
六、活动地点:喷泉广场
七、活动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共青团河南城建学院委员会
策划承办单位:河南城建学院校学生会
媒体报道:学生都市网
八、活动对象:河南城建学院全体在校大学生
九、参赛要求:
1、要求各系选手组成团队参加,各个团队最多4名成员,设计者要求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层出不穷的创造性思维,对款式、色彩和材料的掌握以及对一定结构设计的理解及裁剪和缝制的动手能力和相关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需注重自身形象。至少准备两名模特(男女不限,女生身高1.65以上,男生身高1.78以上,其余为设计者。比赛的设计要极具创意、穿着得体、个性突出,且紧扣环保主题,符合比赛流程要求。模特要求五官端正,形象大方,举止得体,有亲和力)。
2、比赛分初赛、决赛两场进行,初赛由各系自己进行,我们将对各系初赛的进行状况给予适当的监督,决赛时各系分别派一个团队参赛,其他同学也可以自由组合报名参加。决赛分精妙绝伦、别出心裁两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精妙绝伦
此环节要求各系的模特设计几个简单的Pose对妆容、服装进行展示,为本次比赛中最主要的环节,材料要求必须符合环保要求,设计的服装可以是由废旧服装改装而成,也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废弃物”来装饰原创服装。作品提倡小成本,大创意,对于设计成本较低者将考虑适当加分,作品必须紧扣绿色环保主题,整体设计需协调,此环节背景音乐可由各个代表队自己准备,本次活动决赛开始之前三天内各参赛队负责人需及时将音乐交予工作人员,如无准备的则以主办方的音乐为主,展示时可由模特自己,也可男女生配合,然后由设计团队的代表向评委及观众对服装的设计风格、整体搭配、构思理念、服装材料、成本进行介绍。材料及工具需要参赛团队自己准备。
模特展示 半分钟
设计者介绍 2分钟
第二环节:别出心裁
在此环节中我们将为所有设计者提供同样的衣服及一把剪刀,模特按规定穿着同样的服装,设计团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指定衣物的设计,可自配装饰品但不能过于复杂。此环节要求设计者在设计时注意材料简单环保,重在突出设计者的创意以及动手能力,同时注意设计出的服饰要和模特自身服饰和妆容、自身特点相搭配。操作结束后设计者可分别对自己的创意理念及制作过程以及整体感觉进行介绍。介绍时必须着重点出自己的独特创意之处。
操作时间 30分钟
模特展示 半分钟
设计者介绍 2分钟
十、报名方式:
各系先在本系宣传,确定团队人员名单(包括设计师和模特)后报至校学生会办公室,宣传的详细情况请见校学生会宣传部出示的海报、板报等,请各系注意宣传查看。
十一、比赛准备安排:
5月29日下午3:00——5:00模特训练(排练厅)
5月30日晚上7:00——9:00第一次彩排(喷泉广场)
6月1日晚上7:00——9:00第二次彩排(喷泉广场)
[关键词] 低碳;环保;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 徐静,广西大学政治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8-0156-03
“气候变暖”、“低碳生活”已成为当下最热的流行语,全球气候的恶化、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现实。节能环保、低碳生活教育已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宣传低碳生活理念,践行环保低碳生活,加强节能减排教育,促使大学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将环境保护的理念切实落实在学习、生活中,明确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从点滴做起,比如:节约用电、节约用水,提倡多节俭、少浪费等,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要通过长期、坚持的课内、课外节能环保、低碳生活教育等活动,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引导他们真正看清当前的环境形势,培养节能环保、低碳生活的意识,并且很好地去践行。
一、学生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环保虽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很多高校往往重视专业教育却忽视了环保教育。低碳生活,指的就是工作、学习和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减低碳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当今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低碳经济被提升到重要议程。越来越多的人已自觉地接受了低碳生活方式,从关掉暖气到放弃驾车,徒步或自行车上班;从喜欢乘坐飞机出行,到选择乘坐高速列车出行……为了遏制气候变暖,人们甘愿放弃享受,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低碳生活其实是种态度,就是人们自觉地以环保意识过着环保的生活。
当前,“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做到“四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其中之一。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强节能能力建设。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努力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设部根据我国政府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指导思想,适时地在行业中提出“绿色建筑”理念,即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来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建筑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被列为技能型人才紧缺的五个行业之一,加快人才的培养也已被列入“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计划。以建筑类高职院校为例,在当前环保和低碳越来越受关注的情况下,如何在建筑类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及时培养出一大批懂理论、会操作、善管理,具备节能、环保和低碳意识并能积极践行的建筑类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环保、低碳生活教育现状
(一) 学生低碳环保意识较差
当代大学生缺乏应有的低碳环保意识。笔者结合工作实际,通过调查发现,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环保知识关注度不够,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对低碳生活更是没有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许多问题。生活中如浪费用水、无度用电现象屡见不鲜,离开教室、宿舍对正在使用的电源视而不见;电脑长时间开机、甚至持续几天的挂机,只为了游戏的升级;在宿舍内不顾其他同学感受,无节制地吸烟,随意在地上乱扔烟头,更有甚者在桌面的易拉罐中积蓄大量烟头,严重影响了宿舍环境和同学的身体健康。使用一次性塑料袋装食物并将之随地乱扔,浪费纸巾、一次性筷子等。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人的素质应该不断地提高,但高职院校学生们对生活细节持不重视态度,那么,要将低碳环保意识真正融入将来工作学习的实践中,恐怕也是不容乐观的。
(二) 学生环保行为较弱
学生对环保的关注度不是很高,环保的实际行动也比较弱。对于环保公益活动,志愿环保活动等,90%以上的学生表示除非是学院、老师要求,否则不会主动参与。有不少大学生,他们重视在校理论学习,同时更重视通过考试拿到理想的分数,争取综合测评排名前列,拿到相对应的荣誉包括奖学金,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坚实基础,但他们却往往忽略了知识的积累,忽视了素质的提高及公益活动的参与度。环保知识薄弱,环保行为的不积极,导致了本应在学习和生活中可以学到更多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等知识并付诸于实践的建筑类高职院校学生,没有能在环保公益活动中充分展现出建筑学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强、注重实践等优势。即使有去参与环保行动的想法,却不能做好好的方案,或是对环保意识和行为不能做到持之以恒,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 学生对低碳生活理念薄弱
近年来,人们已经越来越能深刻感受到气候的极端恶化,“气候变暖”、“低碳生活”已成为全世界最时尚的流行语。国内外许多中小学校都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环保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高职院校低碳生活教育同样更应引起重视。宣传低碳生活理念,践行低碳环保生活,加强节能减排教育已势在必行。笔者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中就回顾“十一五”规划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问题中提及低碳生活的内容。当向班上的同学提问时,有90%以上的学生回答不出低碳的含义,也举不出低碳生活的例子。而在“熄灯一小时”话题讨论中,90%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具体是每年的哪一天及其含义,仅有1%的同学能够比较准确的回答出“熄灯一小时”的概念及活动。为此,笔者还通过所在学院连续两年来在校园开展的“熄灯一小时”活动的开展情况了解到,学院给予活动大力支持,如在校园主干道开展签名活动,在教学楼前广场举行“熄灯时刻”并举办小型演唱会等。但这一活动并没有得到大部分建筑学子们的支持,如绝大部分同学是这样认为的“熄灯一小时”:看到别人签名,我也签;看到别的宿舍关灯我也关。但是关灯的同时却有90%以上的同学依旧窝在电脑前玩游戏。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学生表示愿意出来感受“熄灯一小时”的宁静时刻。还有同学坦言,感觉举行熄灯仪式没有太大意义,关掉一个小时的灯也不能节省多少电,还不如抓紧时间做好该做的事情。从这些
现象可以看到学生对低碳生活意识较为淡薄,不容乐观。
三、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环保低碳教育
(一) 从课堂教育着手
教书育人是每一名教师的职责所在,思想的培养也是离不开学校的支持的,尤其是对高校而言,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思想教育方面更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把低碳环保教育引入课堂就成为了社会形势所趋,高职院校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形势与政策”课中设置节能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的内容,或设置专门的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课程,在课上进行环保低碳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们真正地了解节能环保、低碳生活的含义,并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真正践行。还可以在课外开展一些与低碳环保相关的集体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环保低碳的认识程度进一步加深,逐渐地将低碳教育发展成一种教学模式,借鉴国内外高校做得好的方法,将低碳教育发展成为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必修课程。
(二) 重视第二课堂的环保低碳活动的开展
重视各种环保社会实践活动。首先,高职院校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环保活动,如举办环保公益方案策划大赛、低碳生活科技创意大赛、建筑环保征文比赛、建筑环保手绘海报比赛等等。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期社会实践时间开展与环保、低碳相关的公益活动、调研活动等。在院级环保低碳类活动中不断让学生得到锻炼,培养对环保科技感兴趣又具潜力的苗子,选拔出有创新、有创意的环保低碳或科技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等环保网站,关注相关的低碳环保活动,并指导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实践调研,在环保低碳课题中有所收获。鼓励学生利用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契机,到农村、乡镇、社区、街道乃至工地等开展各项环保科普宣传或与当地老百姓、广大群众和工人师傅开展互动交流活动,使低碳环保知识得以广泛传播,让节能环保、低碳生活理念更为深入人心。
(三) 从学生宿舍区域的思想教育着手
低碳环保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也不能光靠学生的自学,还要体现在大学生的生活领域――宿舍,因为宿舍是与大学生最密切相关的一个区域。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宿舍管理部门等可以根据实际,开展相关的低碳环保宣传活动和公益活动,如鼓励同学们在宿舍中种植绿色植物,在校园宿舍楼区域设置低碳环保宣传栏以及开展低碳环保相关的宣传活动,鼓励同学们多多了解并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在营建安全文明宿舍时融入相关的低碳环保要求,并作为评选优秀宿舍的条件。将低碳环保持之以恒地进行宣传,可以在每月(周)选择一天作为低碳环保宣传日,在这一天宿舍要按时间段供电、供水,还可以在每日的一个时间段停止供水供电等,让学生能够意识到,低碳生活、节能环保不仅是一次活动,更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最后慢慢地将低碳教育发展成一种宿舍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低碳环境。
(四) 辅导员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低碳环保理念贯穿其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思想政治辅导员这一重要的角色。树立学生的环保理念,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更需要思想政治辅导员将低碳环保理念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想政治辅导员可利用与学生集体交流和个别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向学生宣传低碳环保知识,可以开展与低碳环保相关的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当前严峻的形势、气候的变化、地球母亲面临的危机等。尤其是利用好“世界环境保护日”、每年的“地球一小时”等活动契机。主题班会的形式可多样化,如知识竞赛、观看低碳环保相关视频、交流座谈、小型的低碳环保文艺表演等,辅导员还可以将学生带出户外感受自然、参观学习与生态文明等有关的活动,多感受一下自然生态的美好,提升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到低碳环保的行动中去,还能有助于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们尊重自然、关爱地球和合作共赢的意识。
(五) 学院要重视和加强环保低碳教育工作
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待低碳环保教育,学院要重视和加强环保低碳教育工作。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园的扩建、改建过程或新校园的建设中尽量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和相应的技术手段,并鼓励、引导学生加入到建设节能、环保、绿色校园建设的队伍中去,顺应高职院校的规划建设,这有利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环保低碳意识;此外,学校还可以在日常的学校生活规划中节约用水和用电,以此来给学生们以借鉴,让他们逐渐加入到低碳环境维护者的队伍中,积极投身实践,有效缓解校内外的环境污染情况,建设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开通大学生环保网站、博客等,组织低碳环保课外实践活动,邀请专家作低碳环保教育专题讲座等,在加强低碳环保思想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地组织开展新技术的研究工作,争取开发出节约资源的好技术,教育学生为低碳生活建设贡献自身绵薄之力。
【关键词】签字笔 重复利用 环保
一、引言
近年来,环境保护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事情。沙尘暴、雾霾、河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愈发严重。尽管每年国家投入大量精力、财力去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但效果不佳。环境保护不仅仅是国家的事情,个人行为对环境保护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王彦斌对滇池环境进行了调查,发现人们对环保的态度以及活动参与程度与滇池环境保护行为呈正相关关系[1]。此外,个人日常生活品对环境也具有较大影响,丁紫荣等人(2015年)考察了日常药物及个人护理用品在通过城市污水排到污水处理厂之后的残留情况,发现15中主成分中的12种成分被检出,并且有3种成分出现负去除现象[2]。
签字笔是人们日常使用的书写工具。如果随意扔弃也会引起很大的环境隐患。签字笔外壳有聚苯乙烯或改性聚苯乙烯制作而成,具有耐老化、抗腐蚀特点,笔芯的油墨由颜料、填料以及附加料等组成,并且还有挥发性、浮脂等污染物[3]。据调查,我国每年要消耗掉65亿支签字笔。巨大的消耗量也就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隐患。对签字笔的循环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严重的污染[4-5]。
基于此,我们进行了签字笔使用及回收利用情况的调查。学生是签字笔使用的较大的群体,因此我们首先自编了《签字笔使用习惯调查表》,对四川、重庆等区域的初高中以及大学生群体进行了调查。研究问题主要包括,1)签字笔的使用频率、重复利用情况;2)妨碍签字笔回收利用的原因;3)个人环保意识对签字笔回收利用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用方便取样方法,主要对重庆、四川等省份的初高中以及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所有被试自愿参加测试。一共发放问卷813份,剔除无效问卷178份,有效问卷635份,问卷有效率78.1%。其中男生273人,女生362人;初高中75人,大学及以上560人。
(二)测量工具
签字笔使用习惯调查表是对签字笔使用情况和重复利用情况进行调查。该量表由8个条目组成。该调查分为两类,一是签字笔的使用、回收的情况的调查(5个项目),二是对个体签字笔回收态度以及对环保作用的调查(3个项目)。在实测时,我们告知被试这个量表是用来了解对签字笔使用的调查,请按实际情况做答。
采用自编的环保意识和行为调查问卷对同学们环境保护意识进行测量。该量表由13条目组成,每个条目为4点计分。内容包括个体环保意识强度、环保行动(一次性餐具使用、塑料袋、植树等)以及对他人的影响三个方面。例如,“你觉得自己的环保意识如何?是否关心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 你是否经常向他人宣传环保”、“您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吗”。在实测时,同样告知被试按实际情况来完成环境保护意识的调查。
三、结果与分析
(一)签字笔的使用以及回收情况
通过调查,接近70%的人每天都在使用签字笔。对于购买的价格,接近70%的人购买的签字笔在1-2元左右。重复使用方面,仅有27%的人每次都换签字笔笔芯、34%的人经常更换。
对阻碍签字笔重复利用的原因,74%的人认为是没有回收装置导致的。对于个人不换笔芯的原因,却发现最大的原因是价格便宜。
随后,我们对回收装置的情况进行调查。82%的人认为自己学习环境附近没有签字笔的回收装置,12%的人没有注意到是否有回收装置,仅有6%人找到了回收装置。
(二)签字笔回收意识和环保的关系
我们计算了签字笔回收意识强度和环保意识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两者存在高相关(r=0.38,p
四、讨论
本调查从签字笔重复利用角度出发,了解了签字笔使用情况以及签字笔重复利用的现状。发现,签字笔重复利用率较低,回收装置的缺乏、宣传力度不足都是导致循环利用的主要原因。此外,个体环保意识的强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签字笔的重复使用情况。
现如今,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善。签字笔回收装置虽然属于较小的公共设施,不具备全民使用性。但在部分地方(如学校)应增加这种设施的安置,从小的方面防范环境污染。其次,设施设计理念以及外部表现形式增加人性化、实用性等特性[4]。对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设施,我国的设计理念和外观都比较落后,缺乏人性化、个性化的特点。这一方面影响了环境的美观,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人们使用公共设施的积极性。因此,在部分场所,应积极增加个性化、实用性签字笔回收设施。
个体环境意识的缺乏也会严重影响签字笔的重复使用。一方面可以结合德育教育,增加学生环境道德意识。不仅曝光不良环境行为,教师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可以增加我国生态环境状况以及伦理性内容,从而让环境意识成为道德意识的一部分[5]。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等传媒广泛进行环保宣传。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重要节日期间,组织演讲、参观、征文比赛等不同形式开展环保教育活动。环境意识只有在个体上潜移默化,签字笔重复利用等环保行为将会大大增加。
五、结论
本研究结论如下:(1)签字笔重复利用率较低;(2)回收装置可能是妨碍签字笔重复利用的主要原因;(3)个体环保意识和签字笔重复利用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为了防止签字笔的大量使用带来的环境隐患,一方面可以增加公共回收装置,另一方面应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提高个体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签字笔的重复利用。
参考文献:
[1]王彦斌.滇池环境保护中的个人态度与行为――对滇池流域千名调查对象滇池环保意识与行为的调查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 2002(1).
[2]丁紫荣,贺德春,万大娟,吴根义,张素坤,方建德.中型污水处理厂中药物和个人护理品的分布与去除[J].环境工程学报, 2015(3).
[3]黄翔,严定先.废弃中性笔对环境的污染及治理措施初探 [J].污染防治技术, 2009(6).
[4]张小燕.现代城市公共设施中的人性化设计研究 [D].山东轻工业学院, 2009.
[5]朱义年,李湘萍.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与提高[J].高教论坛, 2003(5).
化学 环保意识
一、环保意识的内涵
环保意识不同于传统社会中人们对自然环境所形成的零散朴素的认识,而是一种在对生态系统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基础上的全新的现代意识。一方面,它试图使学生整体地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环境不是一种被动的依赖,而是一种的,动态的依赖,人不仅要维护生存环境,也要在与环境和谐的基础上谋求发展,主动地建设自己的地球家园;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人类行为的多种生态后果,认识到人类一些出于改善自然的良好愿望可能会导致环境恶化,如埃及在尼罗河上建造阿斯旺大坝,以防止洪水泛滥,便于农业灌溉,结果却使土地盐渍化程度加重。此外,环境教育还要使学生整体认识和把握人类所应当承担的对环境的责任,这是一种伦理道德教育,它使受教育者自我反省、自我批判,意识到生态危机和环境破坏源于人类的行为,同时也只有人类自己才能够拯救自我和地球。
二、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中的重要地位
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同物理、生物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学科。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三、高中化学环保意识的培养策略
1、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良好的环保意识
教师--作为学生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我们自身的素质和环保意识将决定和制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效果。
1)、教师要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我们许多正在执教的化学教师在中学和大学时接触环境保护的知识太少,对其了解不深,难以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所以当务之急是我们教师需要重新学习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多读书、多看报,扩宽自身的知识面,真正认识到环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主动的担负起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责任。学校和教委也应注重对在职教师进行环保方面的培训,力求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2)、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实验时,常用到各种会污染环境的化学物质,实验时怎样确保有毒物质不扩散到空气中,尾气如何吸收,反应后废液如何处理等等这样几乎每次实验都会碰到的问题,我们化学教师正确的处理习惯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他们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逐步培养其环保意识。不仅如此,日常生活中教师良好的环保习惯,如不用一次性方便饭盒等等也会言传身教逐步影响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目前,各级化学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对中学化学实验进行改进,其目标之一就是增强环保意识,相信会令更多的化学教师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进而影响更多的学生。
2、抓住教材的环保内容渗透环保教育
国家应把环保教育列入中小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考试栏目中。在此之前,我们化学教师应该结合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章节向学生介绍环保的相关知识。如高中阶段结合氯气、硫化氢和苯蒸气等有毒气体的教学,在课堂上介绍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和相关的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结合硫酸、硝酸的工业制法及炼钢炼铁的工业流程,介绍工业污染及废气、废渣的处理;结合重金属元素的教学,介绍重金属对水的污染并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结合硫、氮的氧化物,介绍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结合磷酸盐的相关知识,介绍湖泊水质的富营养化;结合烃的有关知识介绍光化学烟雾的几次事件及其原因;结合有机物中高聚物的内容介绍白色污染及其危害和解决方法等等。课堂是教师的第一阵地,作为化学教师,我们要抓住这一阵地,紧密联系教材,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理解环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逐步培养起环保意识。
3、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按化学课程标准要求,中学需做的化学实验比较多,其中有毒的有一半。而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废水回收装置,所以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高中生刚接触化学,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正确地闻气体、取药品。虽然所做实验毒性不大,但为了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没有废水回收流程这一前提下,在每次学生实验中我都提供一个回收仪器,让学生对收集的废液稍作处理后再行排放,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擦洗干净实验台面。这样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动脑设计环保实验都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使用有毒气体时,要强调尾气吸收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一个惯性思维:凡是涉及气体的制备就应考虑尾气的处理。总之,改进一些实验装置,不仅可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而且可把化学实验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斯德哥尔摩公约;公众认知度;调查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集宁师范学院科研课题《乌兰察布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公众认知度调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sky201401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英文缩写POPs,是一类具有环境持久性、长距离迁移能力、生物累积性和高生物毒性的特殊污染物。国际社会于2001年5月23日在瑞典首都共同缔结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简称斯德哥尔摩公约。本文以集宁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方式形式调查了大学生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关注程度并对本地区环保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能够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能沉积回地球,是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四个显著特点。首批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控制的POPs共有12种(类),具体包括:有意生产的有机氯杀虫剂类8种:滴滴涕、氯丹、艾氏剂、灭蚁灵、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毒杀酚;工业化学品2种:六氯苯和多氯联苯;工业生产或燃烧过程无意产生的副产品2种:二恶英(多氯二苯并-p-二英)、呋喃(多氯二苯并呋喃)。
2.斯德哥尔摩公约
斯德哥尔摩公约全称是《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该公约是国际社会于2001年5月23日在瑞典首都共同缔结的专门环境公约,该公约的成功签署,被认为是继《巴塞尔公约》、《鹿特丹公约》之后,国际社会在有毒化学品管理控制方面迈出的极为重要的一大步。截止2006年6月底,已有151个国家或区域组织签署了斯德哥尔摩公约,其中126个已正式批准该公约,公约已于2004年5月17日正式全球生效。我国是POPs公约的正式缔约方,是2001年5月23日首批签署公约的国家之一。2004年11月11日,公约已正式对我国生效。
(二)研究意义
POPs的巨大危害和淘汰削减的必要性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中国政府已建立了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牵头,11个相关部委参与的国家POPs履约协调机制,并已在机构建设、能力加强、技术示范、公众意识加强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履约工作。
对集宁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公众认知度调查研究,有助提高本校师生对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认知程度,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预防和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POPs污染,支持并参与到公约履行行动中。
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公众意识调查形式、内容及结论
(一)调查形式及内容
本次调查利用腾讯绿色有奖调查问卷《中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公众意识认知程度调查表》,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者分别来自地理、历史、化学、数学、物理、中文、计算机、旅游、外语9个专业,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0份,基本上代表了整个集宁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群体。
(二)调查结论
近年来,中国政府及各级环保部门和学校开展了一些POPs公众意识加强活动,但是由于资金和时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尚未完全唤醒公众对POPs危害的认识。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地方院校本科生对POPs危害的认识具有如下特点:
1.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认知度不容乐观
据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地方院校在校大学生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认知度不容乐观。POPs宣传教育工作在全国各大城市进行的很好,但是在集宁师范学院尚无大规模宣传教育,POPs公众认知度较低。虽然国内有影响的传媒进行知识问答类宣传,但同学们对网站调查问卷的关注度较低,仅占0.22%,知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仅为0.67%,450人中仅有3人知道这一术语。
2.对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受控名单的POPs不熟悉
在校大学生对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受控名单的POPs不熟悉,相对较多人了解的滴滴涕和二英,知道的学生人数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百分比不足15%。
3.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信息和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和网络
在校大学生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信息和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和网络,两者占了59.38%,有20.11%的同学第一次听说,学校环境教育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
此外,依据调查结果数据分析还可知:在校大学生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认识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没有显著的差异。
三、提高公众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认知度和环保意识的建议
依据以上调查结论,结合地方院校在校大学生环境素质教育现状,拟从以下三方面举措入手,提高公众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认知度和环保意识。
(一)开展POPs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
在校园、社区中及相关公共场所中开展POPs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可以选择发放POPs方面的宣传材料、制作主题展板,主题可以选择《POPs公约》及国际行动、研究进展与前沿、中国POPs问题与履约进展、POPs分析、 POPs环境存在、POPs毒性效应、POPs控制技术等。通过在不同的场所中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能有效增强公众对POPs的认知,增强履约意识。
(二)加强专业指导,提高环保社团及环保志愿者的宣传工作能力
集中对环保社团成员及环保志愿者进行有关POPs、斯德哥尔摩公约知识的培训, 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训练, 指导社团成员及环保志愿者借助各类环境活动普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知识,宣传我国的履约进展,提高公众有关 POPs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潜在风险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实现公众自觉地防御pops, 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面向社会公众,开设环境素质教育讲座,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讲座可以分若干专题供公众选择比如分全球性环境问题中的POPs、环境问题、中国环保、国际环保、善待自然、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专题,培养公众自觉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提高环境与发展意识。
结语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它的危害是持久的,这些物质在环境中的暴露对人类健康负面影响的证据也越来越多。鉴于其深远的负面影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已经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的履约工作任重道远,学校及社区是公众环境意识培养和塑造的重要场所,提高高校学生及社区公众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认知度的,有助于唤起公众的环境危机意识,全面落实国家的全民环保战略任务,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更好地动员和引导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减少POPs污染的行动进程之中,为我国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尽一份责任,为建设美丽的内蒙古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腾讯绿色有奖调查问卷.《中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公众意识认知程度调查》.http:///?id=1521944.
[2]《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百度百科.http:///view/3774711.htm
[3]余刚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知识100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4]臧文超.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防治与管理丛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5]中国环保部宣教中心.http:///
关键词:高校;绿色素质;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李娟(1979-),女,满族,吉林柳河人,河北联合大学以升创新教育基地,讲师;周冠辰(1978-),女,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助教。(河北 唐山 063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联合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绿色素质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Qz1221-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07-02
绿色素质教育是培养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并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高级科技人才的教育。绿色素质教育的特色是突出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的教育,不仅要求在课程内容上体现环境知识、生态伦理以及生态智慧等方面的内容,更侧重于在实践教学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学生的素质在环境知性、理性与德性方面得到升华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教育。
高校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最高标志,承担着为社会经济及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高校积极开展绿色素质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自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正确地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强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高校绿色素质教育的内容研究
绿色素质教育又称可持续发展教育,其特色是突出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教育,与其他素质教育的关系是逻辑上互补、知识上叠加、智慧上整合的新型素质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得到丰富和深化,而绿色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生的概念则较好地回应了时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绿色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围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道德及法制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以及环保意识教育五个方面加以研究。
1.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源泉。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核心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也就是教育造就创新型人才能力的竞争。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力度将直接关系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程。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是大学生未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然而,目前高校教育长期以来主要通过应试教育来评价大学生,片面强调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了许多大学生考试成绩很好,但知识面狭窄,实际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和能力不足。这样,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社会适应能力差、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出现高分低能的可悲局面。
2.绿色道德观及法制教育
道德及法律素质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升人的道德法律素养自然就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然而,目前由于市场经济中一些不良思想因素的影响以及高校办学形式的多元化、学生人数的激增、高校管理方式的滞后等问题,使得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状况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道德滑坡十分明显。相对于道德教育,高校法制教育也存在着许多漏洞,从而导致目前高校的学生均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许多违法、犯法的事情在高校时有发生。
3.绿色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积极有效开展是高校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和保障。健康教育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
大学时期是身心逐步成熟的时期,完整系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缺乏会导致他们内心新旧思想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目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身体健康引发的诸多问题正在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由于存在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而导致的亚健康不仅直接影响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还将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幸福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是有发生,所有这些情况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面临着严重危机。此外,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以及人际关系能力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一些学生在步入大学校门前一直在家人的呵护下成长,社会适应能力很差,不知道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无法正确对待个体与群体的利益,以至于毕业步入社会后无法较好地承担工作和社会所面临的压力和责任。
4.绿色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对维护学校的稳定和正常教学工作、保障学生人身及财产安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显。由于大学生普遍存在安全意识淡薄的问题,从而导致许多高校中危害安全的事件频繁发生,这不仅对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甚至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就成为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5.绿色环保意识教育
绿色教育中的环保教育是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意识,促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思想的形成。目前,由于受社会、学校及家庭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总体不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环境素养不高,有关环保的基础知识相对匮乏;环保行为和习惯有待加强。
二、高校绿色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研究
1.构筑“绿色”课程体系平台
践行绿色素质教育有多种渠道。其中,构筑“绿色”课程体系平台是高校实践绿色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培养具有绿色观念及意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将涵盖绿色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覆盖到所有的教学环节中,通过课程整合和资源共享使得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得到融合。
首先,要重构完善的具有通识性、创新性及前瞻性的课程体系平台,使之适应高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次,要优化课程结构,将专门系统的“绿色”课程体系纳入到学生的培养方案中,体现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并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教育,使学生在高校四年一直接受绿色教育的熏染和启发,最终使得绿色意识成为他们的思维习惯。如开设“绿色心理学”、“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学生道德观及法制教育”、“环境保护基础”、“环境与发展”、“保护我们的地球”等课程,使得各专业各课程都有“绿色气息”,全面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
2.开展绿色素质讲座及绿色教育主题活动
素质讲座作为实施绿色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应该得到规范和固化。围绕绿色素质教育的涵盖内容可以开展一系列素质讲座来提高学生的绿色素质。比如开设有关生命安全、大学生恋爱观及人生观、环境保护、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的讲座。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大力宣传和践行绿色素质教育。通过在特殊的日子开展一些主题活动,例如,在世界地球日开展有关呼吁学生保护地球的主体和宣传活动,在世界爱眼日做一些针对当前大学生眼睛健康的宣传及主体活动,在全国消防日进行一次消防演习等。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可以不断深化学生的绿色意识,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绿色思维和行动习惯。
3.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实施开放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尝试通过项目驱动以及竞赛驱动的“双驱动”教学模式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还可以通过大学生科技社以及工业模拟仿真研究室等实践平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得他们成长为具有绿色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竞赛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汲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以及沟通能力,增进集体的凝聚力。比如,经常针对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开展丰富多彩的辩论赛,学生通过激烈的辩论使得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
三、结语
绿色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绿色道德观及法制教育、绿色健康教育、绿色安全教育以及绿色环保意识教育五个方面,通过对学生进行长期潜移默化的作用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长为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并具有完善人格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宇艳.透视“绿色大学”倡导绿色素质教育[J].环境教育,
2009,(8):47-48.
[2]许涛.浅论“绿色素质教育”发挥高校育人的合力作用[J].经济师,2003,(10):94-95.
[3]简锦沂,陆有成.创建绿色学校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J].广州环境科学,2011,(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