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港口物流论文范文

港口物流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港口物流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港口物流论文

第1篇:港口物流论文范文

港口物流论文参考文献:

[1]邹筱,赵锋.本土化案例在《物流管理》项目化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30-132.

[2]孙福东.港口物流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31-133.

[3]刘光辉.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焦作大学学报,2011(1):108-109.

[4]翟羽,邓春.海南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时代教育,2011(9):38-40.

[5]曾惠敏.探究式教学方法在《现代物流概论》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3):14-15.

[6]孙丹.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物流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外资,2012(2):215.

[7]马乐,李楠,张莹莹,等.物流工程专业型教学体系建设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309-311.

[8]贾卫丽.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10(6):74-75.

[9]傅忠宁,朱昌锋,张静芳.物流管理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2(12):451-453.

[10]王海燕.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育,2012(10):33-37.

[11]李彩其,等.物流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本土化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7):54-55.

[12]黄勤,陈玲,等.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2):112-114.

[13]于汝民.基于物流供应链建设第四代港口[J].中国投资,2008(7):7

[14]李永辉.基于第四方物流的第四代港口发展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0,33(7)

[15]蒋鹏.我国第四方物流模式的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09(11):112-113

[16]刘璠.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17]卢根旺.基于能力整合的第四方物流发展研究[J].中国港口,2008(5):66-67

港口物流论文参考文献:

[1]孙晋明.港口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探析[J].中国水运,2011(05):23-25.

[2]郭思维,魏云达.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7).

[3]于晖.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物流现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6).

[4]刘韩云.我国国际物流现状及发展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05).

[5]苏君,吴辉.现代商业企业物流系统管理[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6]何明坷.物流系统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郝渊晓.现代物流信息化[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8]王彦,孙光沂.我国航运业的基本情况及面临的市场形势[J].世界海运,1997(2).

[9]赛令香,赵锡铎.论我国航运企业在新经济下的经营发展战略[J].珠江水运,2002(2).

港口物流论文参考文献:

[1]冯希,港口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J].企业文化旬刊,2015(11)

[2]陈涛,杨柳港口物流企业成本控制研究[J].物流技术,2012(17):293-295

[3]秦玲敏港口物流企业成本控制及措施探讨[J].会计师,2015(24):34-35

[4]李建丽、真虹、徐凯,港口供应链的价值链体系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2009

第2篇:港口物流论文范文

海南省经济发展同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一致,但相对落后于全国整体经济发展的水平,但近几年有快速发展的势头。海南省在建省初期面临严峻的发展问题,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经济总量却不足全国经济总量的1%,区位处于祖国最南端,受地理区位和落后的交通状况限制,对外经济交流困难,大部分地区仍处于经济封闭状态。自1988年起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海南省政府利用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先后主张通过贸易、房地产和旅游业兴省的发展策略,以图利用特区的政策优势迅速将海南省带入发达水平。起步阶段,海南省经济建设仍然是在发展中,相比建省初期,20世纪90年代后期海南省基本完成GDP翻一番的任务。90年代以后,海南省经济进入平稳发展阶段,GDP逐渐稳固上升,2011年创造GDP价值2522.6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2%。尤其是作为国家战略的部署建设国际旅游岛,使海南经济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海南省整体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对于第一产业过分依赖,依赖海南丰富的热带资源进行经济建设,未能合理开展对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制约海南腾飞的关键因素。近几年,海南省政府积极响应建设国际旅游岛战略,大力调整海南省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三次产业比重从2005年的32.96%、26.07%、40.97%调整为2011年的26.1%、28.3%、45.6%。产业排序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改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二、实证研究

(一)模型的设定与变量选取。本文选取的样本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的数据指标为GDP和港口货物吞吐量(TTL)。其口货物吞吐量作为港口发展指标,GDP作为经济发展指标,研究TTL与GDP之间的关系能够有代表性的反映出港口物流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本文的数据区间为1987年至2009年,数据来源于海南省统计年鉴。为了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本文以1978年为基期,对名义GDP进行了处理,计算得到各年实际GDP。

(二)变量的平稳性测验。模型各变量必须具有平稳特征是应用传统回归分析方法对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估计与检验的前提条件,否则容易产生伪回归现象。因此,本文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平稳性检验,如果变量是非平稳的,就采用协整检验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和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数据进行自然对数的处理,应用eviews6.0软件对数据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由ADF检验结果可以看出,lnGDP、lnTTL均不平稳,dlnGDP、dlnTTL也不平稳,在d2lnGDP、d2lnTTL情况下序列平稳,即二阶差分序列平稳,各变量均为I(2)序列。

(三)协整分析。对于海南省经济发展与港口物流建立如下方程。应用海南省统计数据资料,应用统计软件对方法进行估计。估计的方程的参数较为明显,方程调整后的可决系数R2=0.931915,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估计量的t检验为-8.120667,其相应的概率值P=0.000,小于1%的检验水平。从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海南省货物吞吐量与海南省GDP总值之间确实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以用来确定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影响的方向,其在检验本质上是回归系数的线性约束检验。在格兰杰检验过程中,Granger因果关系对滞后长度较为敏感,其原因可能是受检验变量的平稳性的影响或者是样本容量大小的影响,因此我们分别选取滞后长度2、滞后长度3和滞后长度4的情况进行处理。应用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看出,“lnGDP不能导致lnTTL”原假设不成立,即lnGDP是lnTTL的格兰杰原因,说明海南省国民生产总值对海南省港口吞吐量有较强的预测能力,而“lnTTL不能导致lnGDP”的原假设成立,说明lnTTL不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港口物流不能带动经济发展。同时根据上述方程对lnGDP和lnTTL进行估计方程,其中lnTTL的系数估计值表示海南省港口吞吐量随GDP变化的弹性。该系数的估计值为0.027648,表示GDP每增长1%,港口吞吐量就增加0.027648%。

三、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海南省GDP与港口吞吐量在二阶差分序列状态下平稳,证明海南省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在格兰杰检验中,可以得知,lnGDP是lnTTL的格兰杰原因,而相反,lnTTL不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说明海南省经济发展对港口物流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而港口物流不能促进经济发展。这说明海南省港口物流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有限,无法有效地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同时,港口与城市经济发展不协调,港城关系一体化进程仍然较慢,不能形成互动,相互促进。

第3篇:港口物流论文范文

1.1数据与变量本文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来研究厦门地区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和港货物吞吐量之间的短期和长期关系。衡量港口功能的主要指标为港口货物吞吐量,不仅能反映港口物流的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港口腹地生产力的配置状况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因此选用港口货物吞吐量(HW)指标作为衡量港口物流发展水平的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反映国民经济实力的综合指标,文中采用厦门市GDP作为衡量厦门经济发展的指标。进出口总额(JCK)是衡量一个地区对外国际贸易情况的综合指标,本文使用厦门地区的进出口总额作为对外贸易的衡量指标。文中所使用的港口货物吞吐量数据来自2013年福建省统计年鉴,厦门市GDP数据以及厦门进出口总额数据均来自2013年厦门特区经济统计年鉴。其中GDP数据经过了国内GDP平减指数调整实际GDP,进出口总额也通过历年年平均汇率和GDP平减指数调整成实际进出口总额(按人民币计算)。为减小异方差,提高模型拟合优度,在进行向量自回归和脉冲响应分析时,对文中所使用变量都取了自然对数,分别记为LN_GDP、LN_JCK和LN_HW。

1.2单位根检验在建立VAR模型之前,需要检验所使用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也即检验时间序列是否存在单位根。本文采取ADF单位根检验(AugmentedDickey-FullerUnitRootTest)对所使用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的平稳性检验结果来看,原始变量的对数都是非平稳的,而对原始变量的对数经过一阶差分之后,所有变量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差分之后的变量是平稳的。从检验结果来看,三个变量都具有一阶单位根,为(I1)序列。

1.3VAR模型的设定在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之前,需要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理论上讲,设定VAR模型时要选择能使残差达到白噪声的最小滞后阶数。本文采用Lütkepohl等提出的信息准则来确定最优的滞后阶数,即根据AIC和SC取值最小准则来确定阶数。通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AIC和SC同时达到最小,那么最优滞后阶数取为此阶数;二是AIC和SC并不是同时达到最小,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采用LR检验进行取舍。从表2统计结果可知,本文为第一种结果,因此选择VAR(2)模型。

1.4协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检验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与否,协整检验时选择的滞后期为2,协整方程的形式为有线性趋势项且协整方程仅有截距项,具体检验结果见表3。从表3的协整检验结果来看,厦门地区GDP、进出口总额、港口货物吞吐量三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它们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为(括号内为标准差):从协整方程来看,长期厦门地区GDP和港口货物吞吐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当港口货物吞吐量增加时,对厦门地区经济有促进作用,这与实际情况相吻合。进出口总额也对厦门经济有着促进作用,在协整方程里面,厦门地区GDP与厦门地区进出口总额正相关。利用AR根验证协整关系的正确性,结果如图1所示。从AR的单位根分布图来看,本文所选择的VAR(2)是稳定的,所有的单位根的倒数的模都落到了单位元内。因此,进行脉冲反应分析的标准误也是有效的。

1.5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通过上面的Johansen协整检验可知三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那么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格兰杰因果。在确定变量的协整关系后,基于VAR(2)模型检验是否具有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来看,LN_GDP与LN_HW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港口货物吞吐量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是厦门地区GDP的格兰杰原因,厦门地区GDP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是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格兰杰原因。而LN_GDP与LN_JCK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厦门地区进出口总额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厦门地区GDP的格兰杰原因。

1.6脉冲响应函数分析VAR采用的是非结构化的方式建立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不能用模型进行结构性分析,且单个参数估计值是有偏的,因此对于模型估计的系数没有实际意义。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一个内生变量对残差冲击的响应。具体而言,就是随机误差项上施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来自系统内部或外部)后对内生变量的当期指和未来值所产生的动态影响。根据已经建立的VAR(2)模型,分别给各自变量一个正的单位大小的冲击,得到关于因变量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图2-4脉冲响应图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纵轴表示内生变量受冲击后的当前值和未来值,实线表示累积脉冲反应函数,虚线表示预测效果的正负二倍标准差偏离带。图2中GDP的脉冲响应结果表明:给港口货物吞吐量施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正向冲击,GDP在前三期迅速增长,接着影响有所衰弱;而当在给本期进出口总额一个标准差大小的正向冲击,GDP的响应是在第二期影响增强,而后累计效果逐渐衰弱,港口货物吞吐量和进出口总额对地区经济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这验证上文中协整方程所示的长期关系。图3为进出口总额的脉冲响应图,结果表明:给地区生产总值一个单位大小的正向冲击,对进出口总额有正向的影响,之后这种影响逐渐衰减;给港口货物吞吐量一个单位大小的正向冲击,对进出口总额有正向的影响,这种效果在第二期达到最大,接着开始衰减直至第九期不再存在影响。短期内,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进出口总额的增长,并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长期的正向影响。同样地,短期内港口货物吞吐量扩大使进出口总额的增长,因为现行的进出口国际贸易物流方式大多是水运,港口货物吞吐量增大将促进国际贸易,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图4为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响应分析图,结果表明:给地区生产总值一个单位大小的正向冲击,仅对厦门港货物吞吐量当期值有明显正向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第二期衰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给厦门地区当期进出口总额一个单位大小的正向冲击,对港口货物吞吐量有持续的正向影响,这可能是因为进出口总值增加促进了港口建设,因此对港口货物吞吐量具有持久影响。

2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以厦门特区1985年—2012年数据为基础,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等方法,对厦门港货物吞吐量、进出口总额、地区生产总值三者之间的长期和短期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长期内厦门GDP和港口货物吞吐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当港口货物吞吐量增加时,对地区经济有促进作用,进出口总额也对地区经济也有着促进作用。根据脉冲响应分析结果,港口货物吞吐量与GDP之间相互促进,港口货物吞吐量对GDP具有持久影响,而GDP仅影响当期港口货物吞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与进出口总额之间也存在相互持久的正向影响。

第4篇:港口物流论文范文

【摘要】文中旨在探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当下的热点话题“一带一路”战略对港口物流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港口物流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 港口物流 烟台港

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涉及15个沿海港口,烟台港位列其中,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烟台港口物流发展的优势条件

“一带一路”战略下烟台港口物流在政策优势、港区分布、地缘优势、保税港区、疏运网络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条件。

(1)港区分布优势。烟台港是中国海岸线资源最长和唯一横跨黄海和渤海两个海域的港口集团。烟台港集团积极实施资源整合,提升整体实力,以推进四大港区(芝罘湾港区、西港区、蓬莱港区和龙口港区)整体自然融合为轴心,在渤海湾南岸、胶东半岛北部200多公里海岸线上倾力打造现代物流产业基地,依靠丰沛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条件,正着力打造成为中国一流的现代化港口集团。

(2)地缘优势。烟台港扼渤海湾入海口,靠近国际主航道,面向日韩及东北亚地区,背靠京津鲁豫广阔的经济腹地。居连接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经济圈、东三省的最佳中转港位置,拥有陆海双向、辐射内外的广阔发展空间。是中国沿海南北大通道重要枢纽、环渤海及东北亚国际经济圈最佳中转基地港。

(3)疏运网络优势。港口通向全球100多港口铁路正连接成“欧亚大陆桥”。作为齐国时代对外交流的重要口岸,烟台的港口优势历经近3000年积淀,正焕发出全新的优势和活力。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烟台已拥有10大港区、5处一类开放口岸,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港口直接通航,并成为世界化肥出口第一港,以及中国进口铝土矿第一港。而在新划定的“一带一路”版图中,烟台港口已经积极在沿线中布局,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沿线对外贸易优势。烟台与64个沿线国家均有贸易往来,进出口额84.1亿美元,约占全市外贸总额的16%。至2015年共有35个沿线国家在我市投资,累计设立外资项目662个,实际使用外资16.6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5.4%和6.7%。2016年1-8月,全市新备案境外投资企业(机构)5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54181万美元,增160.8%,实际投资额97151万美元,增长111%,其中首次对外投资企业32家、中方协议投资额48631万美元;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项目9个,中方投资额23390万美元,增298.9%。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60518万美元,增长32.2%,完成营业额59590万美元,增长0.4%;外派劳务3860人,增长34.5%,期末在外人数9224人,增长8.6%。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烟台港口物流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环渤海港口群港口多,竞争压力大。环渤海港口群港口众多,其他港口的存在势必给烟台港造成一定业务竞争甚至威胁。在地理自然条件上,其他三个港口较为类似,并且各方经济腹地存在相互重叠区域,因此会共同竞争同一地区的货源。

最新数据显示,英国劳氏日报近日公布2016世界集装箱港口100强榜单,其中青岛港位列第八,日照港位居第53位,烟台港位居第65位,。

总体而言,在山东省内港口中青岛港综合实力最强,是烟台港集装箱业务的核心竞争者,日照港、威海港与烟台港的货源竞争存在一部分交叉重叠。

(2)港口功能单一,物流服务多样化功能缺乏;港口的经营集中在港口相关领域,以货物装卸、物流仓储、造船业为主,经营模式单一,业务面窄,服务对象多以本国本区域为主。而香港和记黄埔在全球拥有29个码头、162个泊位,在我国大陆、香港及全球航运贸易中占比分别为50%、25%和14%。集团通过建立全球港口经营网络,在集装箱业务上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模式值得借鉴。

(3)“一带一路”沿线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复杂。“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多数是大国角力的重要区域,有些是多个文明交汇的区域,有些是政治经济稳定性和成熟度较差的区域。“一带一路”贯穿几十个国家,每个国家市场成熟度不同,不同国家在文化、经济、法律、政治和监管体系上存在明显差异,甚至一些国家还存在政治不稳定或是政府管治低效的情况。山东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企业“走出去”有可能面临政治风险、商业环境风险、法律风险、财产安全风险、文化冲突风险等一系列风险考验。

四、“一带一路”战略下烟台港口物流发展对策

(1)加强与周边港口的协同合作。加快区域港口整合,巩固烟台港同其他港口之间的联盟关系。随着各大港口对经济腹地的激烈竞争以及外商投资设港,港口腹地专属化被日渐打破,货源分流趋势增强。面对此情况,烟台港一是可以通过出资、租赁等形式,实现对周边小港的控制,二是可以通过与青岛港、大连港等周边强港的战略联盟,以应对其他港口所带来的威胁,进而增强自身实力,强化港口经济建设。

(2)港城协同发展多元跨界经营。与“一带一路”倡议结合,提升航运中心功能,推进港口“走出去”步伐。推进航运中心向服务型、知识型转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港口发展要把握航运服务产业链,做强港口服务、船舶运输等航运主业,整合航运辅助业,拓展航运衍生服务业,向附加值更高的微笑曲线两端转移;提升国际中转比例,加强国际航运流动,改善航运政策环境,提升吸引力;加快高端运输服务业发展,推进自贸区,拓展航运金融,集聚培育代表全球竞争力水平的高端航运人才。

(3)继续推进港企合作。博凯内港码头项目已成功投入运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港企合作打开了新篇章,也是烟台港跨出国门、走向海外的第一站,是烟台港打造全程物流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桥头堡,更被视为烟台港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规划的重要战略支撑。借鉴此经验,促进航班线上各企业与港口的深化合作,可以进一步推动烟台港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玉成,尹传忠,徐启文,王亚武.“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策略研究[J].中国水运,2015.

[2]邹璐.“一带一路”背景下烟台港集团发展战略探析[J].区域经济,2016,(5).

第5篇:港口物流论文范文

关键词:物流业 生产率 测评 综述

近十年来,物流行业虽然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生产率的准确测度就是其中极为突出的一个问题。由于物流在国内起步较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评价指标,其生产率和发展水平难以得到客观而全面的测评,而生产率的准确测评关系到物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所以,如何准确有效地测评国内物流业的生产率成为近年来学者关注的一个焦点。他们通过不懈努力,从多方面展开研究,涌现出了一批研究成果。

测评企业选择

在物流业生产率测评上,国内学者近年来对与物流联系密切的交通运输、港口、电子商务企业及上市物流企业进行了分析,其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国内物流业生产率现状,也为今后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交通运输企业

东北财经大学的郭明伟博士(2010)对我国交通运输业要素投入及生产率进行了研究。他分析了要素投入对交通运输业产出的拉动作用和中间投入的分布特征,用单要素生产率、传统索洛余值方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法以及数据包络分析(DEA)等多种方法对交通运输业及其细分行业的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分析和比较,分析了交通运输业发展过程中生产率的变化规律以及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等因素的作用特征。重庆大学的邓蕾博士(2010)对我国跟港口集装箱相关的企业的生产率进行了测度。她采用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对我国集装箱港口发展规模进行预测,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数据包络方法测度了我国沿海集装箱港口企业的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化以及区域性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进行了探讨,找出了影响技术效率的外生性因素。

(二)电子商务企业

北京交通大学刘蓉(2011)对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网络绩效进行了评价。她针对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网络的特性,从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运用网络分析法(ANP,Analytic Network Process)与数据包络分析法综合的主观和客观、整体效果和效率两个角度对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网络进行了评价。这两种分析方法的结合运用,可以在结果评价上相互补充、相互检验,更加客观、全面地找出电子商务企业提高自身物流网络绩效的途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毅、陈圻(2011)应用NEW-COST-DEA模型对17家上市物流公司2007-2009年的成本效率进行了研究,以此探讨了物流公司改善成本的有效路径。

测评方法选择

单要素生产率、索洛余值法等较为原始的测评方法由于自身缺点,现在已经甚少被使用。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研究物流业生产率;也有学者把DEA模型与其他模型结合起来对物流业生产率进行测评,两种方法取长补短,结果更加准确;还有一些学者采用随即前沿(SFA)方法测评物流业生产率。

(一)DEA模型

中南大学覃波(2007)应用DEA模型对我国物流企业经营效率进行评价分析,探讨了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综合经营效率以及输出指标对经营效率的影响。厦门大学艾小辉(2008)运用DEA模型分析了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状况。杨杰和宋马林(2011)应用DEA模型对我国物流业的静态效率和TFP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雷勋平、Robin Qiu和刘思峰(2012)运用DEA的CCR模型和“超效率”模型对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自治区2008年物流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超效率DEA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田刚(2010)通过构建基于非径向和非角度的SBM超效率-DEA方法的物流业技术效率测度模型测算了我国29个省级行政区域的物流业技术效率,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政府行为、政府干预、开放程度及产业结构等环境因素对物流业的技术效率有很大影响,该模型特点是精确度高、区分力强。

(三)DEA -AHP方法

大连理工大学裴金英(2010)应用DEA -AHP方法对物流企业绩效进行了评价。这种研究方法充分体现了决策者偏好,具有很好的客观性,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浙江大学王柳根(2011)应用DEA和AHP方法对大型物流企业绩效进行了评价,分析了不同类型企业管理绩效非有效的主要原因,对企业建立符合自己特点的竞争战略有实际指导价值。

(四)随机前沿函数法

大连理工大学房卓(2006)应用随机前沿函数(SFA)模型和DEA模型对物流企业综合绩效进行了评价研究。江苏大学田刚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南(2011)应用SFA方法共同研究了我国各地区物流业技术效率的差异。华南理工大学景保峰、周霞、胡爱媛(2012)应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上市物流公司技术效率进行了动态测度,分析了影响因素,提出了政策建议。

影响因素分析

测评物流业生产率,难点之一就是评价指标的建立,而这需要依靠仔细分析物流业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来确定。国内学者在其研究中找出了一些影响物流业生产率的主要因素。

湖南大学林剑(2010)使用基于DEA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工业化程度、人力资本存量、专业人员数、市场化程度、地区经济增长五个因素对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

首都经贸大学窦坦磊(2011)运用DEA方法分析了我国综合服务型、仓储型和运输型物流企业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报酬,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找出了资产总额、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的业务集中度和管理水平这四个主要影响因素。

重庆大学于乐(2011)应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22家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分析,发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规模、企业成立年数、企业种类、企业子公司数目等环境因素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效率有显著影响。

结论及展望

从现有研究看,物流业生产率测评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涌现出了一些研究成果。然而,由于物流业与各个行业联系紧密,哪个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物流,这也造成了物流业生产率测评的复杂性。

由于目前我国整个物流业的行业标准和规范还不够统一,很难准确全面选取物流业生产率测评的有效评价指标,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数据收集的方便选择测评指标的情况比较突出。该情况会随着物流业的发展、行业标准和统计体系及规范的完善而得到改善,这也是整个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现有研究中,学者大多是对国内不同地域的物流业生产率进行测评,很少将国内效率低下的物流业与欧美发达国家高效率的物流业结合到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未来应多进行一些国内外物流业生产率的对比分析,找出国内物流业发展与欧美国家的差距及差距产生的原因,明确影响物流业生产率的关键因素,学习国外经验,使国内物流业少走弯路,更好更快地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现有研究,影响物流业生产率的因素可以概括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资产总额、市场化程度、工业化程度几个方面。内部因素主要为企业规模、企业成立年数、企业种类、企业子公司数目、人力资本存量、专业人员数、企业的业务集中度及管理水平等。这些影响因素都是进行物流业生产率评价时需着重考虑的方面,它们关系着最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但进行评价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问题在因素指标选择上应有所差异。

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以DEA方法和随机前沿模型两种方法为主。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很难分出孰优孰劣。就DEA方法来说,DEA的评价结果不会被人为因素影响,不需要对参数进行预先估计,不需要考虑量纲影响,可以有效避免主观因素影响而具有很强客观性。该方法有助于简化计算、减少误差等,但同时这也体现了该方法的局限性。因为其计算完全依赖客观数据,以致无法考虑决策者偏好,造成很多与实际情形不符的情况。而且,该模型存在一个不可避免的缺陷:该模型只能得出效率值为1的决策单元,而不能直接比较有效决策单元之间效率的高低。为了弥补上述缺陷,Andersen和Petersen1993年提出了DEA超效率模型。超效率DEA模型最大的贡献就是可以区分有效决策单元效率的高低,但还是存在无法考虑决策者偏好的弊端。所以,有学者开始把DEA模型与其他方法模型如AHP结合,使测评方法能得以互补。将AHP方法与DEA结合在一起进行评价,通过求出各层指标权重,然后再分别对每层指标下的因素使用DEA模型求出各企业的相对效率值,最后将各指标权重和相对效率值结合求出各物流企业的整体效率值并排序。通过AHP法和DEA模型在主观性和客观上各自优势进行有效互补,使得评价结果更全面更符合实际。在应用DEA模型解决问题时,有些学者发现随机前沿模型在很多具体问题上更加合适。在采用面板数据时,应用SFA模型能够得到比DEA方法更好的估计效果,但同时也发现SFA模型在评价多种产出指标上存在很强局限性。在研究方法上,依旧还有很多需要进行研究的方面。研究物流业生产率测评时可将一些方法模型结合在一起进行对比,然后将研究结果与实际对照,从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上判断不同情况下哪种方法的测度更加准确有效。在研究方法上,今后还要进行更多尝试,找出更准确的测评方法。

参考文献:

1.郭明伟.我国交通运输业要素投入和生产率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0

2.邓蕾.中国集装箱港口企业生产率测度研究[D].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10

3.刘蓉.基于ANP-DEA方法的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网络绩效评价[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1

4.张毅,陈圻.基于NEW-COST-DEA模型的中国上市物流公司成本效率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4)

5.覃波.基于DEA模型的我国物流企业经营效率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6.艾小辉.基于DEA的第三方物流产业效率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8

7.杨杰,宋马林.中国物流业静态效率测算与 TFP 动态变化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24(3)

8.雷勋平,Robin Qiu,刘思峰.基于DEA的物流产业效率测度实证研究―基于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8年投入产出数据[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7)

9.田刚.中国物流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其地区差异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论文,2010

10.裴金英.基于DEA-AHP及其改进方法的物流企业绩效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11.王柳根.基于DEA和AHP的大型物流企业绩效评价和影响因素研究―以x公司为例[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1

12.房卓.基于DEA和SFA的物流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

13.田刚,李南.中国物流业技术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11,32(7)

14.景保峰,周霞,胡爱媛.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上市物流公司技术效率评价[J].工业工程,2012,15(2)

15.林剑.中国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第6篇:港口物流论文范文

每篇论文的写作都是建立在他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的,这样就难免要引用他人的劳动成果来论证自己的学术观点,这样的科学论文是有继承性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物流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希望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带来帮助。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曾永长.多式联运流程设计与路径优化[D].重庆:重庆大学,2009.p6.

[2]杨雪.考虑换装时间的集装箱多式联运路径优化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3.

[3]荣朝和,魏际刚,胡斌.集装箱多式联运与综合物流:形成机理与组织协调[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4]魏际刚,荣朝和.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的协调(上)[J].集装箱化,2000,(2):p21-24.

[5]赵颖.多式联运流程设计与仿真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6.

[6]佟璐,聂磊,付慧伶.多式联运路径优化模型与方法研究[J].技术与方法,2010,(212):p57-60.

[7]贺国先.集装箱公铁联运的费用加权最短路计算机算法[J].铁道学报,2006,28(1):pll7-120.

[8]魏航,李军,刘赢子.一种求解时变网络下多式联运最短路的算法[J].中国管理科学,2004,14⑷:p56-63.

[9]邹雪丁,赵宁.王转.混合运输方式问题的建模与仿真[J].系统仿真技术,2007,3(4):p56-63.

[10]雷定猷,游伟,张英贵,皮志东.长人货物多式联运路径优化模型与算法[J].交通工程运输学报,2014,14(1):p76-83.

[11]朱晓宁.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12]袁加林.集装箱多式联运标准化及其经济动因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13]张戎,闫攀宇.洋山深水港区集装箱海铁联运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港口,2006,8:p25-27.

[14]王金华.基于运输合理化的多式联运路径优化[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pl.

[15]李愈.赵军.吴刚.陈佳琪.带有固定运费的多式联运方式选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2,47(5):p881-887.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夫·H洛夫洛克。服务营销(第3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詹姆斯·A菲茨西蒙斯等着。服务管理:运营、战略和信息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余平.继往开来[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01)[7]中国物流航母织就信息大网[J].互联网周刊,2002,(35)

[4]何明珂.中国物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财贸经济,2001,(05).

[5]沈玉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国际商务研究,2001,(04).

[6]牟歌。随机需求下存在单项替代的服务能力决策模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7]马简。服务预订下的定价与能力决策[D].西南财经大学,2011

[8]申文,马士华,陈潇。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J].中国物流与釆购,2006(22):72-73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高志军,刘伟,王岳峰。基于物流能力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23(6):17~20

[2]朱卫平,刘伟,高志军。三级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协调[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12(6):27-32

[3]马士华,陈铁巍。基于供应链的物流服务能力构成要素及评价方法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3):744-750

第7篇:港口物流论文范文

1问题提出

尽管现代国际物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企业实践中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理论界对其研究成果相对偏少,截止2012年10月9日,在中国知网平台以“国际物流管理”为关键字对1979~2012年期间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进行搜索,总文献量为18篇。该系列文献更多地是从物流的功能模块角度如采购、运输、储存、配送等来分析研究国际物流的企业个案、国际物流理论发展以及教改工作。尽管在功能模块中理论和工具方法研究非常丰富,如库存管理上就有:ABC分类法、周期订货法、零库存管理与JIT生产制等等,但功能模块角度的研究就整个国际物流的流速与其经济性的整体考虑,或出于企业和国家层面的国际物流建设与发展决策缺乏相对全局性。基于物流是企业继续生产资料、劳动者之后的“第三方利润源”的理论角度[1],本文提出了基于网络视角下对国际物流管理进行研究的一个思路。

2思路阐述与应用

2.1网络与国际物流网络。网络是由节点和连线构成的图,表示研究诸对象及其相互联系,是从同类问题中抽象出来的用数学中的图论来表达并研究的一种模型。

国际物流网络就是由多个收发货的“节点”和它们之间的“连线”所构成的物流抽象网络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信息流动网络的集合[2]。整个国际物流过程就是由多次的在连线上的运动——在节点上的停顿——再运动——再停顿所组成。基于网络视角的国际物流管理就是对整个国际物流网络的连线与节点,以及整个网络之间货物流动的速度与经济性的管理。网络的流动始于国际贸易双方的贸易合同签订、跨国企业原材料采购和产品的国际市场分销。通过国际物流网络示意图(图2-1)可形象理解国际物流网络的概念。

2.2国际物流网络的节点构成。国际物流网络中收发货节点是指进、出口过程中所涉及的国内外的各层仓库、中间商仓库、货运人、口岸仓库、国内外中转站仓库以及流通加工/配送中心和保税区仓库。具体包括各类口岸、港口、普通仓储(仓库)、保税仓库、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除了考虑现有节点的布局、节点能力等客观限制外,企业的国际物流节点选择还需要掌握供应商或客户在世界各地分布的情况、供应商或客户当前和未来的供应和需求模式、供应商或客户所能提供或所需要的服务水平,以及要考虑不同方案所产生的物流总成本[3]。就政府层面而言,必须加强节点现有储存能力、服务能力的建设与提升,以及服务价格水平对企业吸引力的提升。如政府建设港口水深的挖深、沉淤的疏通和港口规费的相对稳定与降低等。

2.3国际物流网络的连线构成。国际物流网络的连线由各种海运、陆路运输、航空和管道运输的线路组成,代表了国际物流货物的移动。各节点之间有不同的路线、不同产品的各种运输服务,各节点则表示货物流动的暂时停滞与缓冲。在网络视角下,企业的国际物流有着不同的路线选择,从而就企业和政府层面而言都存在着一个网络选择与优化的问题。在国际物流实践中,海运线路比较适用于运输大宗商品、体积庞大的商品或笨重的商品,如钢铁、原油和汽车等产品。航空线路比较适合易腐产品、时令产品、高价值产品,如钻石、芯片、时尚服务等产品。

2.4国际物流网络优化。在国际物流管理实践中,企业物流目标可归纳为如下三类:(1)以最大限度地追求物流速度、货物周转速度。此类目标在国际贸易中如样品寄送,少量、轻量货物的寄送作业中是容易达到,也是值得追求的。众多以快递为主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都能提供此类服务,如美国联合包裹公司(UPS)等。(2)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国际物流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物流的流速上要求不高,如已签订长期供货合同的大宗钢材贸易、原材料采购等。(3)寻求物流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点。该目标是目前众多企业所追求的物流目标。

在三个目标指引下,结合对“第三利润源”的挖掘,国际物流网络的优化则成为国际物流管理的一个全局性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木桶原理在国际物流网络优化的应用、线性规划方法在兼顾国际物流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决策中的运用。

2.4.1木桶原理与国际物流网络优化。管理学上的木桶原理指出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组成木桶的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在国际物流网络中,各节点对货物的停滞与缓冲能力、费用支出是不一致的,也是可以通过企业管理的努力进行调整和选择的,同理国际物流网络的连线也存在此类情况。物流的速度提升空间在于作业速度最慢的那个节点、连线或线段的速度提升,物流的经济效益提升突破点也在于作业费用支出最大的那个节点、连线或线段。因此,企业在物流目标的指引下,可以通过发现国际物流网络中节点与连线中影响物流速度和经济效益的最大的节点和连线,并对其进行调整优化。调整优化途径可以是:更换更为理想的节点或连线;运用物流功能模块研究的成果优化当前节点或连线。

同理,对于国际物流网络的节点与连线的作业速度的比较优化,也可通过以上方式来获取最佳路线,通过结合企业的物流目标,寻找一个物流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点,即可寻找出适合企业国际物流的一个理想网络。此外还可通过对模型的灵敏度分析,来寻找单个节点和连线优化的上限与下限。

3结论

通过引入网络视角对国际物流进行管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功能模块角度存在模块衔接不一致,使得某一模块发展特别迅速,而某一模块成为国际物流的堵塞点的问题。同时,有助于企业寻找国际物流的速度与经济性的平衡,从而挖掘出物流的“第三方利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为国际物流管理的决策提供另外一个角度与思路。当然,由于国际物流的系统范围广,环境差异大等特点,在国际物流管理实践中还需要增加对除经济效益和物流速度以外的诸如政治、天气等不可量化、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影响,通过提高自我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借助第三方保险等来降低整个国际物流管理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彭欣,等.物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逯宇铎,等.国际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李克芳.国际市场营销下的国际物流管理[J].物流科技,2011(4):56-57.

第8篇:港口物流论文范文

关键词:桂台;物流合作;经贸投资

前言

现代物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吸纳就业人员、促进生产、拉动消费、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的调整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广西和台湾经济贸易高速增长、投资迅速增加、产业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文化交流合作日趋频繁。从2005年起,广西与台湾携手,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八届桂台经贸文化交流会。从2009年起连续5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负责人率团到台湾举办经贸文化合作论坛,足迹遍及台湾南北。截止2012年底,台商在广西累计投资1491项,合同金额70.07亿美元。当前桂台合作交流进入新阶段,双方在金融、旅游、农业、林业、文化、物流交通等众多领域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台湾对大陆投资排位中,广西已经荣升至第七位。

随着桂台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生产要素在两岸的流动更加频繁,这就对两地的物流运输的规模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桂台物流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不仅能提高两地的其他产业的合作效率,而且能够利用物流中心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北部湾经济区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增强经济的开放度,更能够密切广西、台湾、东盟三者之间的经贸往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落实对桂台全面的经贸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然而日益频繁的桂台经贸投资往来与物流产业发展并不相匹配。目前,广西的物流产业还不足以给全面的经贸合作提供强有力的物流支撑。

一、 广西物流业现状

广西物流业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沿海,沿江,沿边三位一体。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央就把广西定位为“西南出海大通道”。目前广西的三个最优良港口防城港、北海、钦州早已直通高速公路,向东盟国家最便捷的陆路通道-南宁至凭祥友谊关高速公路也已通车。广西正在积极建设高速铁路,提升西江内河航运能力和北部湾延安海运能力,加强物流通道建设。一个畅通的物流体系,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它实际上比给予企业优惠政策,要受企业欢迎得多。

近年来,广西物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一批仓储型物流企业如广西物资集团等加速发展,综合型物流企业初见规模。然而广西的物流业发展还存在很多障碍。一方面,虽然广西的交通运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区内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港口的基础设施依旧比较薄弱。另一方面物流企业缺乏规模效益,技术含量较低,经营管理不够完善,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物流体系,物流业的专业化、合理化、现代化、信息化方面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此外物流企业的服务功能单一,物流组织和布局不甚合理,专业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单一,企业从业人员对物流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运作认识程度不够。

二、 桂台物流合作现状

广西物流企业起步晚、发展慢,仍处于雏形阶段,正因为如此,广西与台湾商贸物流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台湾企业在广西投资,能够充分利用好中国和东盟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将得到低风险、高回报的种种好处。

桂台产业合作论坛举办的如火如荼之际,两岸的的物流业界业也同样展开了密切合作。在两岸产业合作论坛上,台湾港口物流业界就已经与广西共同签署了5分备忘录,旨在就人才培养、资讯交流、电子物流等项目展开合作。广西与台湾签署协议商定,决心将北部湾港口建设成亿吨级现代化组合港,促进广西远洋航运的快速发展。

目前台湾来广西洽谈投资港口、仓储、物流合作企业已经超过70家,签订合作项目意向的有37家。其中,台资企业钦州伯璇港务公司将投资数千万美元与广西有关港口物流企业公司合作,拟在钦州港建设一个能够辐射中国西南省区和东盟市场的大型港口仓储物流中心。

台湾最大的物流协会DD台湾全球运筹发展协会6日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帮助台商开拓东盟市场。该项合作协议规定桂台双方物流协会共建交流平台,联合两岸物流企业,为两岸经贸合作服务,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在桂台经贸投资合作领域中,两岸的物流业和合作才刚刚起步,还需要两地政府和企业进一步的支持和合作。

三、深化桂台物流合作的建议

(一)促进物流园区的发展。在园区,围绕物流服务的供应和需求,产生了一个庞大的产业群和支持体系,它包括作为物流需求方的形形的制造企业、分销/批发企业、配送中心、零售企业,作为物流供应方的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物流咨询机构、物流基础设施供应商、物流软件公司、物流硬件设备公司、物流通讯器材公司,作为物流运作监管方的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以及作为物流支持体系的科研院所和教育培训机构。

(二)加强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物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信息采集智能化,提升物流信息采集的速度、效率和准确率,加快桂台物流信息整合,推进物流大数据应用;另一方面,要以物流信息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为重点。信息流的处理和利用水平直接决定了整个物流业的运作水平,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现代物流才能得到长久快速的发展壮大。桂台物流企业要利用信息化网络整合物流资源,建立并完善桂台物流服务体系和基于桂台媒体和科技合作条件下的信息交流平台,以实现桂台运输、仓储、商品交易等信息资源的传输和共享。

(二)鼓励台湾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物流领域。物流业要充分吸引更多台湾资本投资,市场准入的范围也逐步由基础设施建设向商业贸易、交通运输、仓储等服务领域拓展。广西应积极引进台湾知名物流企业来桂,设立商品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以建立国际性物流网络体系。

(三)政府部门要制定好物流规划及相应的物流发展战略。没有统一的物流规划很容易造成重复建设等问题,这就要求广西区政府协调好广西的各个地级市,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以达到最优化利用各个地区的资源和优势。此外更要加强管理,严格规范市场秩序,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物流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举办物流专业推介活动,将台湾先进的冷链技术、冷链设施等带到广西,降低其因冷链使用不足致产品变质带来的损失。由政府来牵头,桂台企业为主体建设物流群,构建集物资、运输、仓储、加工和配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并积极参与国内外经贸合作,发展第三方物流,码头对接、直航。

(四)加强基础设施和港口建设。物流业的合作快速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强力支持。广西要加强和台湾和东盟的经贸合作,就必须加快其基础设施特别是沿海的港口建设。要充分利用广西沿海港口海岸线曲折,港湾条件较好的有利条件,扩大港口总量,提高港口吞吐能力,打造港口物流基地。此外充分发挥广西沿海、沿江、沿边的地理优势,建立海陆空江为一体的交通网络,营造开放、畅通、统一、有序的水陆空运输环境。

(五)加强物流人才队伍建设。桂台物流业的合作,对物流人才特别是物流业的高层次规划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长。广要高校要依托院校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先进的物流模拟系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可以和物流企业加强交流合作,和台湾的大学进行联合办学,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物流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此外,要加强桂台物流管理层面的合作,桂台两地的物流企业可以通过联合将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对口考察等方式加强交流互动,鼓励两地物流行业人员经常交流。

结论

目前东南亚经济呈现强劲攀升,广西背靠中国大陆,面向东南亚。广西北部湾港口既是连接东南亚市场的桥梁,又是西南地区向南出海的最近通道,其物流业的发展前景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成为连接泛珠省区、西南省市和东盟国家的水陆国际交通大枢纽和物流中心。

广西的物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地理位置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人工成本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对于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的需求非常迫切。

广西作为中国大陆与东盟交往的平台,物流业发展前景甚好,发展潜力巨大,台湾在物流业特别是国际航运物流方面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成熟的技术和运营模式,恰好能为广西物流产业升级提供重要的管理、技术、资金等支持。广西与台湾物流业的合作对广西物流产业升级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同时台湾的物流企业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台湾大型物流企业直接投资或注资参股广西物流企业的升级,将实现两地物流产业的共生共荣。(作者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

备注:本论文系“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桂台商务与投资合作促进研究(项目编号:YB2014448)”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海. 台湾海峡两岸物流合作发展研究(D), 昆明: 云南财经大学, 2009.

[2] 杜文宏. 给予知识管理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的理论和方法(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1.

[3] 林荣清, 曾文琦. 闽台两岸合作交流先行专题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4] 李艳梅, 宗刚. 台湾两岸物流合作方式研究[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6).

[5] 王永富, 杨振科. 广西-东盟物流合作研究(J), 市场论坛, 2010,(12).

[6] 吴文征. 物流园去网络协同研究(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12.

[7] 邢虎松. 区域物流合作理论及应用研究(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14.

[8] 袁旭, 滕冲, 毕乐华. 环北部湾区域物流经济联系发展战略分析(J),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7, (20).

第9篇:港口物流论文范文

关键词:港城一体化战略 海陆经济一体化 港口 港口城市

在当前的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背景下,从港城关系研究入手,探讨港口与城市之间互动关系,开展海陆经济一体化研究成为热点之一[1]。港口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走向协调发展与一体整合,港城一体化的战略构想成为推动港口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基本策略。

一、港城一体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发展阶段

港口和港口城市是两个功能差异的系统,各自形成自己的理论,直接对港城一体化进行理论研究尚不多见,基本上是借鉴区域科学和经济学的理论。港城一体化的目标是整合区域要素和资源重组,协调各利益集团关系,提供一个和谐的人居环境和产业发展空间。港城一体化作为一个复杂的地域系统,必须以区域科学理论作为研究立论基础,以指导获得区域最佳的整体效益和个体(地区)效益的劳动地域分工[2]作为基础理论。

港城一体化研究肇始于1934年高兹(E.A.Kautz)的海港区位论,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1960年代,主要为海港区位的研究。主要研究包括1960年英国学者伯德(Bird)对港口区位工业化的研究、继奎因(Quinn)的有关中介区位的假想学说、胡佛的港口、铁路枢纽转运点,是发展工业的理想区位[3]的有关学说。第二阶段,1960年代末期-1980年代初期,主要为港口区域工业化的研究。自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sois Perroux)1950年代提出增长极理论以来,不断地被美国区域规划专家约翰·弗里德曼(John Fiedan)、瑞典经济学家谬尔达尔(Myrdal)和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schman)等加以丰富和发展。1970年代,沃纳·松巴特等人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点轴理论,认为在增长极形成后,人们会不断建设连接这些增长极的重要交通干线(铁路、公路等),形成新的有利区位[4]。港口作为增长极核,必须与区域的工业化结合来促进新的区域增长点的形成,港口区域工业化也就亦将形为这一时期港口与区域发展研究的重点。霍伊尔(Hoyle)和平德尔(Pinder)主编的《城市港口工业化与区域的发展》把港口发展、城市扩张、工业发展以及亚非等欠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全面地分析了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贡献[5]。维格里的《临海工业开发区结构演化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论文指出,工业化是1960年代以来港口国家实施的最主要的港口发展战略[6]。第三阶段,198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为港口和城市的协同发展研究。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源于1970 年代赫尔曼·哈肯(Harmann Haken)创建的协同学(Synergetics),通过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整个系统将形成一个整体效应或者一种新型结构,这个整体效应具有某种全新的性质,而在子系统层次上可能不具备这种性质[7],其理论核心是自组织理论。1980年代,协同发展理论逐步应用于港口和港口城市间的一体化研究中。霍希尔和希令编著的《海港体系与空间变化》探讨了港口、工业与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演变与时间演进变化。

二、港城一体化研究的相关领域和战略重点

1.港口与城市间的经济关系与矛盾冲突

港口对城市的影响效应首先表现在港口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8]。港口经济关联性极强,通过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可以带动城市内产业的发展。港口的发展需要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信息、口岸相关业务的支持,产生经济效应。其次港口是调整本地区产业结构的主要力量。港口作为海上货物运输和陆上货物运输的结合点,具有利用外部资源发展本地区经济的独特优势。城市对港口的贡献表现为:提供综合物流活动空间和内陆运输联接通道;在金融、管理咨询、技术援助、应用研究、信息通讯方面提供服务;支持港口的竞争;港口的发展离不开对城市的依托。

港口和城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在有限空间利益和目标不同的两个空间实体间被迫的共存。港口作为运输的一环,承担着经济、生产效率、市场竞争、产业规模和商业发展的职能;城市作为居民生活工作共同体,目标是不断提高市民的福利和生活质量,因此城市关心的是环境价值和居民期望。阳对港城间摩擦从日常、空间和制度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9]。

2.港城一体化的内涵分析与空间概念

港城一体化的实质是根据港口和城市的内在联系,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将各自独立的经济实体整合为步调一致、相互共生的利益共同体的过程。徐质斌从经济资源配置中的成本-收益分析、区域经济增长极核理论等角度,对港口的经济性、港城一体化发生的内在机理和模型、建设重点等做了理论分析[10]。他认为港城一体化概念的外延包括港口与相关城区项目一体化、港口与相关城区布局一体化、港口与城市其他交通方式一体化、港口与所在城市战略目标一体化,这是港城一体化依次递增的发展阶段。

港口空间的概念提出实际上是从空间领域对港城一体化的探讨。茅伯科[11]认为凡是大的港口所在的城市就是港口空间,港口空间就是具有港口经济特征的各类直接和间接相关业务活动所涉及的地理区域,并且港口和城市不可分离。港口空间为港口辅助业务和派生业务提供空间,也为依靠港口而产生的各类服务行业提供空间,包括临港保税区、开发区、经济区、加工区和物流园区等。港口经济的发展要求港口有更广阔的空间。目前我国港口多数在向第二代转变,主要表现承担大量能源运输,大力发展前港后店、前港后厂的临港经济,建设物流园区和加工基地,由此对港口空间提出新的要求。而港口空间的突破程度,决定着港口对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经济贡献度的大小。突破港口空间的核心策略是港城一体化,就是要改变港口与临港产业、临港加工区、保税区、开发区和物流园区在体制上的割裂状态[12]。

3.港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重点

港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重点研究集中在临港产业发展、物流化营运和健全港城整合机制三个方面。发展临港产业是“港城联动”的核心。临海(临港)工业20世纪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重工业为特征的莱茵河阶段、多种类型的工业和航海贸易功能综合的第二阶段、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的第三阶段,并在20世纪末期进入到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基础的第四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发展临港产业主要通过在港口设置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免税区等来实施的。

物流化运营是实现港城一体化的基本路径。国外对于港口物流的研究主要是从海洋运输的角度入手,认为港口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港口功能和等级影响乃至决定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港口的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区位条件,更需要经济活力充足、制度创新的腹地区域作为支撑。港口作为物流活动的主要汇聚地,成为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切入点(Skjött-Larsen, Tage; 2003)[13]。但由于不同港口的功能、地位、经济水平、基础条件等在客观上存在较大差异,其发展现代物流的途径也不同,因此存在着不同的模式,主要有:交通带动型模式,具体包括航港带动型模式(Prager, Michael H.2002) [14]和铁路带动型模式两种;工业带动型模式和商业带动型模式。国内对于港口物流的研究比较多,但是目前还只是局限与就港论港阶段,只是针对具体的港口进行实证性地分析,还没有把一个港口具体放到一个区域进行研究,更没有把它们进一步放到更大层次的领域研究的先例。杨贵法等针对目前我国港区分离状况,以区港一体化作为港城一体化的切入点,强调建设港口保税物流园区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区港一体化的可行性、建设和运作模式及政策对建立临港保税物流园区进行了论证[15]。保税物流园区是以港口城市为依托的,这也是港城一体化研究比较重要的切入点。健全港城整合机制研究主要提出通过制度创新、区域合作机制、管理体制整合、运营模式重组和监管运营机制协调等策略实施。

三、评价与展望

港城一体化战略研究目前虽然在演进机制和战略重点等方面作了有效的探讨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表现为:理论上是对相关学科的借鉴;定量分析缺乏可信的数据采集策略;战略措施的实施也只是个案的研究,很难进行广泛推广。目前研究视角上着眼于经济发展战略较多,空间发展战略相对较少,系统论述的更少。战略重点中有关制度方面还处在摸索当中,需要不断去探索和寻求借鉴的新途径以至必要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韩增林等.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04,(10):183-190.

[2] 方创琳.区域发展规划论[M].科学出版社,2000:13.

[3] 华东师范大学等.经济地理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28.

[4] 许继琴.港口城市成长理论与实证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12):11-14.

[5] Pollock E E.Free ports ,free trade zones ,export processing zone s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In:hoyle BS,Pinder DA(es.).Cityport industrial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c]London :Belhaven,1981:33-45.

[6] Domenico Amato.邢国江译.港口规划与港城关系[c].港口经济.2002(4):35-38.

[7] H·哈肯.协同学:理论与应用(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18.

[8] The regional and Local Economic Impact of the Port of Longview. Martin, O’Connel Associates[M].1991.

[9] 阳.大连港口与城市互动发展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D].2006,4.

[10] 徐质斌,朱毓政.关于港口经济和港城一体化的理论分析[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5):7-13.

[11] 茅伯科.关于港口空间[J].中国港口,2005(4).

[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区港一体化——我国保税区转型政策体制设计[J].港口经济,2003.5.

[13] Skjött-Larsen, Tage; Paulsson, Ulf; Wandel, Sten. Logistics in the Öresund region after the bridge.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ume: 144, Issue: 2, January 16, 2003, pp. 247-256.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