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纤维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纤维艺术”一词由英文“FiberArt”翻译而来,“FiberArt”一词首先是美国艺术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至80年代被广泛使用,其目的是为了区别于欧洲传统的“壁挂艺术”这一名词。什么是纤维艺术?目前在我国的学术界和辞典、教材中虽没有准确的界定,但一般有两种概念:一种是狭义的,泛指编织艺术的延伸,侧重欣赏型艺术;另一种是广义的,既有欣赏型也有应用型,既有服饰型也有装饰型,既有织也有印、绣,只要由细小纤维构成的,都可以称为纤维艺术。综合以上两种说法,笔者认为,所谓“纤维艺术”,是指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以天然的动、植物纤维(丝、毛、棉、麻)或人工合成的纤维为材料,用编结、环结、缠绕、缝缀、粘贴等多种制作手段,创造平面、立体形象的一种艺术。
一、发展轨迹
关于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国内不少专家多有论述,众说纷纭。比较权威的有北京服装学院的尼跃红教授把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归为复兴、丰富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清华美院林乐成教授认为中国现代纤维艺术从时间、名称和艺术创作风格上,可分为三个时期,即编织艺术——平面创作时期、软雕塑艺术——立体表现时期、装置艺术——空间塑造时期。清华美院染织系主任田青老师将其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编织艺术平面创作时期;(2)软雕艺术立体表现时期;(3)纤维艺术空间塑造时期。综合以上学界专家论述,笔者认为将其分为“起步期、发展期、提高期”三个时期较为符合实际。
1.起步期: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这一时期主要以传统的壁毯形式为主。其特点是运用传统的栽绒工艺,追求写实的画面效果,大多数由著名的照片或绘画作品复制而成,仿制画面生动逼真。其艺术风格是质朴、简洁、概括、平面化,这其中不免带有粗糙和简单。此时期从事纤维艺术的主要是地毯行业的创作人员。
2.发展期: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纤维艺术真正从传统壁毯工艺脱胎出来,以崭新的设计理念、完美的表现形式成为国际纤维艺术中的一族。此时期从事纤维艺术的人员不断增多,尤其是老一代艺术家的加入,使纤维艺术在中国美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其特点是突破传统壁毯的工艺与材料,追求纤维材料独特的艺术语言;其表现形式逐渐由平面到半浮雕,最后出现完全立体化的“软雕塑”;其艺术风格也逐渐由简单、平面化向丰富多样、情感化、立体化发展。这一时期离不开与国际同行之间交流的增多,视野的开阔,工艺娴熟,理论的提高及思维的转变。
3.提高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则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高科技迅猛发展,新材料不断涌现,现代人不仅要追求材质、形式的美感,而且还要享受场景、环境空间所带来的活力;不仅把眼光放在传统的材质与技艺上,同时还要追求时尚与流行。他们把光与影也运用到设计中去,追求作品与环境的高度统一,并构成一个整体,达到多元化价值的体现,打破单一学科观念,树立交叉文化理念,追求多元化材料(如金属效应、薄透效应、闪烁效应)。在工艺上,则更不受局限,百花齐放,各显千秋。
由此可见,现代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追求绘画效果到开始追求立体表现再到对材质、肌理、空间、观念相结合的全面探索的过程。
二、发展现状
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现代纤维艺术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有以下突出表现:
(一)团队初具规模
2000年1月8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正式成立了纤维艺术工作室,由林乐成、张怡庄、蓝素明、洪兴宇四位教师承担起了工作室的教学和科研及对外学术交流工作,并将举办国际纤维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列为首选申报课题项目。此后的几年中,全国有近50所高校相继成立了现代纤维研究室,从而壮大了研究团队,促进了中国现代纤维艺术水平的发展。
(二)理论逐步形成
近年来,随着中国当代纤维艺术的发展,现代纤维艺术著作《现代纤维艺术》和《当代纤维艺术》分别在2000年和2004年出版发行,还有近百篇有关现代纤维艺术的科研论文相继发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工作室率先发起“纤维艺术普及教育运动”。2004年,中国教育出版社还将纤维艺术编入了全国高中美术教材,2006年出版了由林乐成、王凯撰写的《中国高校通用设计教材——纤维艺术》,随着纤维艺术教材在新一代青年人中的推广和应用,“纤维艺术”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艺术名词,而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个文化载体、一门人文学科,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了解和喜欢。
(三)作品质量不断提高
几年来有不少纤维艺术工作室创作实践的作品先后入选“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等国内外大型展览,并分别获得国际金、银、铜等奖项,国内外共获奖一百多项。随着现代纤维艺术在国内外影响的不断扩大,现代纤维艺术进入一个全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北京市政府会议大厅、香港行政公署、北京昆仑饭店、中苑宾馆等大型公共建筑空间中都能看到纤维艺术作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纤维艺术已成为影响现代生活或是评价现代生活质量的一部分;纤维艺术将从公共空间进入私人居室,成为体现主人文化品味的、格调高雅的室内装饰品。
(四)展示平台相继推出
为了展示现代纤维艺术作品的魅力,促进交流与研究,我国陆续举办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展览和大赛,如“首届中国壁画大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中国地毯图案大赛”等,特别是自2000年至今四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中国的成功举办,提供了一个中国纤维艺术家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同时也成为国际纤维艺术家交流、合作的平台,激发了各国艺术家的创作热情。
(五)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是起步较晚,学科发展比较缓慢。国内设置纤维艺术专业或开设纤维艺术课程的院校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创作思路主要受到清华美院和中国美院的影响,甚至许多院校的教师都直接来源于这两所院校,这样给学科的发展带来局限,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二是仍以学院为主,只限于专业的学术交流,使得了解纤维艺术的人不多。三是纤维艺术家缺乏良好的生存环境。上述现状引起了学术界和纤维艺术家们的关注与反思,大家力求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稳定持续发展的道路。三、发展推动
现代纤维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多元性与边缘性的艺术学科,在与现代人类生存环境亲和中,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烘托着人与环境的和谐氛围,显示出视觉美和触觉美的艺术魅力,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为了进一步推动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良好的社会基础
首先,将纤维艺术请出专业院校。进人中小学课堂,做好纤维艺术的普及教育工作,将纤维艺术编入全国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从孩子抓起,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审美意识。其次,拓宽发展对象,由在校学生扩大到社会的各类人群。在学校和社会中,对纤维艺术感兴趣的以女性为多,这是由于人们对纤维艺术的概念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用线编织上。其实前面谈到,现代纤维艺术的材料和技法是多元化的,在纤维艺术的材质、技术、空间感的创造方面,男生或许更能打破传统技法的概念,这就要借助于媒体的宣传,通过展览、交流会、画册、专刊甚至影视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纤维艺术,接受纤维艺术,喜欢纤维艺术。最后,让纤维艺术从五星级酒店、宾馆等高级公共场所进入到普通老百姓的家里,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为纤维艺术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加强基层纤维艺术团体的建设
国内虽然已经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委员会,也吸收了一批会员,但与其他门类如国画、油画等相比,在学术团体的建设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国画、油画在市、省级都成立了分学会,建立了县、市、省等各级群众团体,经常举办国画、油画各级画展,为国画、油画的推广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群众基础。纤维艺术也要建立健全省、市等各级学术团体,由各级学术团体定期组织举办各种展览、赛事、学术研讨会等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为纤维艺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制。
(三)立足民族文化。引入时代新元素
中国纤维艺术的民族性有别于国外的纤维艺术。如:民族的图、形、色,传统的工艺,民族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等。我国有丰厚的文化积累,远古的彩陶纹饰、夏商的青铜图案、战国的漆艺造型、汉代的画像石(砖)等都是纤维艺术在造型方面可以吸收借鉴的。这种吸收借鉴包括两种形式:第一是将古代的图案作为一种符号、一种元素、一种形式,直接应用到现代的纤维艺术作品中,使人产生直接的印象。第二是一种更高级的创造行为,即在理解古代图案造型的精神实质、审美内涵的基础上运用这种精神、内涵表现作者自己的思想,从而创造出新的图案造型。
强调民族性和文化相对多元化,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引入时代新元素(如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等)是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可行之路。因为,现代纤维艺术的诞生本身就是现代艺术深入发展的结果,与其说现代纤维艺术与传统的纺织、编织工艺有一定的承继关系,不如说是现代艺术观念再次利用了传统的纺织、编织工艺作为展示自己的代言物,是艺术的一次嫁接,如立体的纤维艺术作品常被称为软雕塑。这种新观念使纤维艺术的形式表现空间比传统艺术的形式表现空间更为广阔。现代纤维艺术本身已经模糊了形式的要求与约束,它可以是壁挂,可以是雕塑,也可以做成装置等等。
由于纤维材料的丰富和加工手法的多样使其形式不拘一格成为可能。这样看来纤维艺术作品从平面到立体,从具象之形到意象之形到抽象之形可任由作者发挥。天然纤维材料的未来依靠高技术的发展,而纺织技术的革命则带来了多品种多功能的新产品。今天的纤维艺术创作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材料概念,众多的传统纤维和新型纤维材料给艺术家的创作以更多的选择,众多新型的材料诸如合成纤维、金属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陶瓷纤维、泡沫塑料、橡胶等为现代纤维艺术创作所用。
现代计算机技术毫无例外地影响到纤维艺术的创作。数字化的织造技术趋于成熟,它可以自如地把图形变成织物经纬上精密的织点,甚至在面料上重现影像已不是梦想。计算机的应用把编织中的逻辑和程式推向极致,使织物艺术进入一个不同于形象表现的数理世界。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印染工艺同样有了质的飞跃,作为一种工艺手段为纤维艺术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作为一个现代纤维艺术家来说,继承和引进发展是同样重要的。民族文化是艺术家创作的基础,而新技术、新思维、新材料等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和动力。现代纤维艺术应立足于民族文化,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仔细研究材料与技术手段,实现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统一,这是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四)扩大国际影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1 纤维艺术概述
1.1 纤维艺术的概念
“纤维艺术”一词由英文“fiber art”翻译而来。纤维艺术起源于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是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它以天然的动、植物纤维(丝、毛、棉、麻)或人工合成的纤维为材料,用编结、环结、缠绕、缝缀、粘贴等多种制作手段,创造出平面或者立体形象的一种艺术。 其特定材质的运用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使纤维艺术独具平面性、立体性及空间性诸多造型特点,故有“软雕塑”之称。
1.2 纤维艺术的演变
1.2.1 古代时期
人类进行纤维创作的活动历史久远,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最初的纤维艺术形式是羊毛编制的壁挂。尤其是到了10世纪以后,随着哥特式建筑的兴起,挂毯因装饰巨大而冰冷的教堂或城堡墙壁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题材以宗教故事为主。典型代表是1375年法国宫廷画师让伍德利创作的作品《奉告与祈祷的启示录》。
1.2.2 近代时期
文艺复兴后,纤维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该时期的纤维艺术依然是壁挂形式为主,但是题材有了突破,内容也变得多样。此时的壁挂编织技艺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审美上却没有独立出来,以名家的绘画复制品为主。其中高柏林和欧布松是不得不提的精湛编织技艺的典型代表。
1.2.3 现代时期
自从19世纪莫里斯提出挂毯艺术的创作不适宜表达画笔技巧,而应该尽可能地恢复编织艺术本来的面目,着力挖掘构建作品本身的材料美,纤维艺术就进入了大放异彩的一个时代。现代纤维艺术表达上有三个显著的转变:造型风格上由二维到三维蜕变;工艺材质上由单一到丰富变化;主题寓意由浅显易明到深刻隐喻延伸。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纤维艺术已成为影响现代生活或是评价现代生活质量的一部分;纤维艺术将从公共空间进入私人居室,成为体现主人文化品味的、格调高雅的室内装饰品。
2 国内纤维艺术发展概况
1981年春,美籍华裔女纤维艺术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茹斯·高(ruth·kao)带领15个美国纤维艺术专业的学生来到中央工业美术学院留学,敲开了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研究发展的大门。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纤维艺术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比如形成了以清华美院为代表的理论体系,使纤维艺术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而是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同时清华美院还于2000年成立了纤维艺术工作室,承担起了教学科研及对外学术交流工作,此后多所高校成立了研究团队,促进了中国现代纤维艺术水平的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纤维艺术作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入选国内外大型展览并多次获奖。198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首届中国壁挂艺术展。在展览上,引起人们广泛注目的是江苏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林晓冷冰川为代表的作品,其材料使用相当广泛。1986年,瑞士洛桑国际壁毯艺术双年展上,展出了中国艺术家谷文达,梁绍基,施慧和朱伟的作品,第一次在洛桑展现了中国纤维艺术的风格,向世人阐述了现代纤维艺术的中国气派。2000年的“从洛桑到北京—— 2000年国际纤维艺术展”及随后的2001年12月在西安举行的“西部·西部”艺术大展,纤维艺术展更是具有影响的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的华夏文化气概和当代造型观念。2010年10月底,“从洛桑到北京—— 第六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河南美术馆开幕,来自美国、加拿大、瑞典、挪威等27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80余所高校的300余件作品在此展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研究所岳嵩的《你和我》和清华美术学院染服系教授李薇的作品《清·远·静》双双摘得双年展金奖。
3 国内纤维艺术发展的不足及相关建议
纤维艺术在中国经过长期的积淀与蓄势,虽然已经不断发展壮大并初具规模,然而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先天不足,问题多多,需要学术界和纤维艺术家们的关注与反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起步较晚,发展缓慢
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利用动植物纤维制作服饰及装饰品已经很常见,但是作为一门学科开始发展的历史却非常短暂。国内设置纤维艺术专业或开设纤维艺术课程的院校主要是清华美院和中国美院。不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还是创作思路都非常相似,无法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局限了学科的发展。现代纤维艺术应立足于民族文化,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仔细研究材料与技术手段,实现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统一,这是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3.2 纤维艺术的生存环境不佳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通常情况下对纤维艺术感兴趣的以女性为多,男性则寥寥无几。人们对纤维艺术的概念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用线编织上。其实现代纤维艺术的材料和技法是多元化的,在纤维艺术的材质、技术、空间感的创造方面,男性或许更能打破传统技法的概念。国内的纤维艺术发展以学院为主,只限于专业的学术交流,同时与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不够,使得了解纤维艺术的人不多。做好纤维艺术的普及,建立良好的社会基础,拓宽纤维艺术的受众面积,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
3.3 纤维艺术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纤维艺术家在中国一直比较少,我国陆续举办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展览和大赛,如“首届中国壁画大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中国地毯图案大赛”等,但是依然没有改变只有极少数艺术家能够参加国外的展览,大多数从事纤维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很少能够见到国外纤维艺术实物,更不可能接触国外的同行艺术家的现实。扩大国际影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推动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4 结语
发展历史与方向
纤维艺术从广义上来说,他具有审美性和实用性两种特征,通过织、印、绣等手段把纤维材料制作成具有装饰性的一门艺术。从狭义上来说,它是传统编织艺术的延伸,主要注重的是欣赏性。纤维艺术的发展分为起步期、发展期和提升期三个阶段。另外,从发展的历史来看,编织艺术为平面创作时期,软雕塑艺术为立体表现时期、装置艺术为现代空间塑造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纤维艺术兼具有欣赏性和功能性,成为了与人类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一门实用艺术。
发展现状与不足
在国外,现代纤维艺术发展早于我国。1919年在德国创建的包豪斯学校首次将纤维编织艺术正式纳入学院教育,开启了纤维艺术的教育发展历史,对现代艺术的探索也体现在纤维艺术上。作为一名艺术家,让・吕尔萨对纤维艺术的发展意义重大,他在纤维艺术中融入了现念,根据时代的发展来创作主题。并与环境相结合开启了纤维艺术的另一发展方向。在他的倡导下,1963年由瑞士洛桑政府、洛桑古代博物馆和法国文化部共同创办国际壁挂双年展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便是壁挂双年展的延伸。
在国内,中国美术学院于1986年开设了国内首个现代纤维艺术教学和创作平台的“万曼壁挂研究所”。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根据时代的需要,变成了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把纤维艺术发展成为与造型艺术、空间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门类。1985至200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林乐成教授从编织壁挂设计到成立纤维艺术工作室历经十五载。进入新世纪以来,纤维艺术在全国美术院校中陆续开设。近几年来看,“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等国内外大型展览的获奖、入选作品中可以看到, 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影响在不断扩大,发展的范围和领域逐渐扩展。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纤维艺术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空间结合的纤维艺术开始快速发展起来,并成为民众装饰居室、体现品位与修养的重要表现。
2000年后,一些有国际影响的展览和大赛陆续的开展起来,例如首届中国壁画大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 、中国地毯图案大赛、“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等展览在中国的成功举办,为国内的艺术家和纤维艺术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在这些平台上面进行相互学习和探讨纤维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艺术家之间取长补短,激发了创作者的热情,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放眼全球,我国的纤维艺术起步较晚,真正的现代纤维艺术开始应该在新世纪初后的十几年中。其次,从事纤维艺术创造、教学等机构相对较少,主要有清华美院和中国美院两所院校,在发展的方向和从事者的数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这种以学院为主的创作群体多以研究学术为主,难以和市场相结合,阻碍了纤维艺术的发展。最后,纤维艺术的发展方向仍然在摸索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转变的形式仍然是未知数。
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对纤维艺术的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首先, 将纤维艺术走进中小学课堂, 力争把纤维艺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写进教材, 为其拥有广泛的群体进行普及教育。 拓宽认知群体,吸收社会人员加入,普及纤维艺术只有女生才能进行制作的观点。作为现代纤维艺术评判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创造力方面, 社会人员和男生能够更好的把纤维艺术与当代艺术相结合,进而发展纤维艺术。通过展览、画册、专刊等宣传手段, 让更多的人了解纤维艺术。 把纤维艺术与市场相结合,它不只是挂在高档酒店中,纤维艺术的消费群体也可以是普通民众。因此在制作的尺寸、艺术样式、内容等方面应该适当向大众靠拢,为纤维艺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其次,传统与现代结合是当今艺术发展一直探讨的话题,传统的文化具有崇拜神灵、敬畏自然的真实本质,把体现这种真实本质的图案造型进行改造并融入新形式的纤维艺术中,一定会有一番特殊的韵味。另一方面,作为新时代中的一门类,纤维艺术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当代艺术的影响,传统的编织工艺作为一门技术传承下来,在画面形式和内容上变化不大,进入了当代,时念作为艺术的支撑点,技术、技法已经成为了实现理念的手段。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纤维艺术品可以成为软雕塑,也可以成为装置艺术品。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新的材料、技术,表现纤维艺术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样式也越来越新颖。无论怎样,新技术、新材料都是为了表达出创作者的理念,现代纤维艺术应该是理念先行,立足于民族化的基点。
最后,经常与国际纤维艺术家交流、合作,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多参加国际性的纤维艺术展览,例如像“洛桑到北京”的在中国举办,为中国纤维艺术家展示自己作品及进行国际交流的平台, 是推动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邀请国外知名纤维艺术家到国内讲学,学校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制作方法和新材料的运用,让中国纤维艺术紧随时代的脚步,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纤维艺术发展一定会以崭新的面貌,丰富的形式向新时代迈进。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校、纤维艺术教育
现代纤维艺术起源于悠久、繁盛的纺织工艺,继承纺织材料多样性的同时,因表现手法现代化、与装饰空间高度契合的特征,使得纤维艺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关注。我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了对纤维艺术教育的探索。自从1985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有壁挂课起始,接下里的30多年来,我国高校尤其是美术类院校相继增设了纤维艺术专业和相关课程安排。早期纤维艺术教育多以手工工艺的形式出现,随着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我国纤维艺术作为独立专业正式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近些年来,我国纤维艺术界开始了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学习其他国家关于纤维艺术发展的先进经验并交流优秀纤维艺术理念、作品,诸如“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现代纤维艺术展”之类会展的举办,不仅让业内增加了对纤维艺术的理解,同时认识到现阶段我国纤维艺术教育的不足之处。我国纤维艺术教育起步较晚,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毕竟只有区区20年的历史,且专业设置上广泛集中于艺术类院校,普及程度不高,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式上,都呈现大同小异、缺乏创新的特点,未能针对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深入探索纤维艺术教育,纤维艺术所表现的勃勃生机与我国纤维艺术教育的死板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在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纤维艺术教育必须认清现状,理解矛盾所在,从而做出相应的改革以迎接新时代的考验。
一、全面素质教育背景下推行纤维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一)纤维艺术与素质教育的契合之处
纤维艺术按照教科书上的定义即为利用各种材料,以编织、环结、缠绕以及缝缀等工艺手段,塑造的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形式,这里的材料指的是自然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两种。事实证明,当代大学生更加强调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一专多能才是适合时展需要的人才,针对这种情况,发展纤维艺术教育能够明显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材料简单易取,是纤维艺术教育区别于其他艺术教育形式的一个优势点,对比摄像、绘画、音乐、书法等实践活动,纤维艺术对材料的要求更低,染料、布料、针线等简单廉价的材料就可以满足纤维艺术实践所需,且印染、纺织、拼布等工艺过后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可以多次利用,浪费更少,带来经济上的最大节省,“零投入”使高校普及纤维艺术教育成为可能。此外,纤维艺术的创作技法呈现多元、立体的特征,基本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对参与者的基础要求也近乎于无,这就是为什么纤维艺术教育采取统一授课,极少出现学生跟不上节奏的原因。制作手法的便利、多样化,场地的随意化,使纤维艺术教学得以安排在普通教室,而不用大幅度设置专用教室,避免了形式主义与铺张浪费。具体的教学实践反映,在教师引导和初期所需时间较少的双重作用下,一般几节课时进度内,学生就可以完成一样作品,极大地增强了其对于纤维艺术的兴趣和自信程度。最后,纤维艺术的实用性才是纤维艺术得以生存的关键所在,家长普遍担心公共艺术类课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大部分学生也存在艺术无用的偏见,致使纤维艺术课程开设初期遇到了极大的阻碍,很少有人愿意投身进去,某种程度上同样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然而,纤维艺术终归是实用的,一方面学生通过课程实践可以获得属于自己汗水努力的工艺品,另一方面,就技能层次而言,纤维艺术教育中广泛包含刺绣、纺织、印染等生活工艺,学会了这些能够解决很多生活中将要遇到的困难,显著刺激了学生理解学习纤维艺术的积极性。
(二)纤维艺术教育有效推动了大学生“德、智、美”全方位发展
目前,素质教育已经受到了社会整体的认可,范围遍及教育的各个阶段,如何有效推动全面素质教育成为摆在众多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在这里,笔者认为,以纤维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增加艺术实践,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说起美育,理应是审美实践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然而由于艺术教育的局限性,不少高校将其分割开来,或者重视艺术理论认知、轻艺术实践,或者重实践,忽视理论教学,无论哪种,对于艺术教育都是利大于弊的。因此,纤维艺术教育以其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优势,加深了学生对艺术的认同感,拉近了两者间的距离,艺术延伸至实践,方能实现美育。前文已经提到,纤维艺术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专业,创作过程中用到设计的要素很多,甚至需要物理、化学知识的配合,理论与技术的协调引发了美育逐渐转向智育,学生通过实践课,可能改变过往被动的学习方式,由消极模仿,进化为基于理解、举一反三的改进创造。与此同时,纤维艺术实践的进行,会使学生意识到浪费材料的不可取,尽管纤维艺术在这一方面已经做到最好,勤俭节约、环保绿色正式纤维艺术教育的目的所在。纤维艺术属于手工工艺的一种,在我国与民间工艺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纤维艺术必然加深了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意识到民族的荣耀与历史的辉煌,从而激发对国家的热爱和报效之心。
二、纤维艺术教育目前所处的尴尬境遇
纤维艺术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认知历史、继承传统的理想路径,但是我国的纤维艺术教育毕竟起步较晚,缺乏规范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明显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度,具体表现为:
(一)以壁挂为主的课程设置单一、乏味
现阶段的纤维艺术教育主要还是存在于艺术类院校,综合类大学的普及程度较低,这就形成了局限性,同时关于纤维艺术的课时安排略少,通常不超过60学时,而若想基本掌握纤维艺术的应用,每学期至少需要120学时来掌握纤维艺术的材料和审美表现。以壁挂为主的课程内容会使学生产生“纤维艺术即壁挂”的错误理解,其实不然,纤维艺术内容多样,综合材料也是教学范围。现代纤维艺术涵盖极广,材料选用上除了传统棉麻布之外,还有化纤、金属和合成品的加入;技法发挥上除了编织之外,还有排列、肢解、重构等的补充;空间表现上除了以壁挂、壁毯为代表的平面形式之外,纤维雕塑、装饰也是研究的重点。因此,单纯的只教授学生关于壁挂的理论实践,限制了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引发对纤维艺术的片面认知,总体上不利于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无限想象,与现代纤维艺术教育的目的性也相差甚远。
(二)教学方式缺乏人性化
当下的纤维艺术课程大多是以教师讲解专业理论知识开头,在此基础上,通过示范制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实践,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毫无疑问是缺乏人性化的。大学生是活力的、个性的,强加限制只会减弱其兴趣,进而对之反感,教学方式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在不影响进度的情况下,尽量做到差异化教学,增进学生与教师与纤维艺术的距离。而目前高校所做的恰恰相反,首先,教材更新缓慢,所能用的少且旧,学生鲜有机会随同教师一起外出采光、交流,这无疑是一种保守、落后的设计理念;此外,材料选用上缺乏创新,创作使用的是固定不变的几种,学生消极对待作业,懒于探究新材料的融入,种种都是教学方式不合理的弊端表现。
三、高校纤维艺术教育未来需要关注的几点
(一)加深对纤维艺术教育现实意义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有必要加深对于纤维艺术教育现实意义的理解,从而提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纤维艺术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说到底,纤维艺术是一门实践为主的学科,大量的练习意味着经验的积累、动手能力的增强与艺术的深层次认识,从劳动中,学生可以获取快乐、成就,从某些配合创作中也可以得到友情,纤维艺术同样是一门艺术,从实践中,区别于绘画、摄影,独属于手工艺的油然而生,并随着进度逐渐加强,纤维艺术教育给予了大学生认识全新世界的机会,创新思维同时得到培养。只有建立在理解纤维艺术教育的基础上,高校才能针对具体情况做出调整,制定合理的制度,来保障教育的落实,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增加传统手工编织在课程中的成分
传统手工编织技艺是现代纤维艺术的鼻祖,历史悠久,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延伸。最早的手工编织可以追述到结绳计数,我国出土的各种陶瓷上的纹样、编织图案揭示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出现了编织技艺,及至盛唐,丝绸之路的贯通,标志着编织技艺达到了顶峰。而纤维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壁挂起源于欧洲,证明了编织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因此增加传统手工编织在纤维艺术课程中的占有率,是出于增强基础考虑,只有掌握了编织,才有能力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三)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建立实训基地或工作室
很多开设纤维艺术专业的高校,由于缺乏专项资金,所以实践场所存在很大的缺漏,这里,可以借助于当地优秀资源,既包括著名纤维产业厂家的合作,也有本地匠人的支持。如,教师可以通过学校关系主动联系厂家,带领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参观,并争取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进入操作。或者争取资金建立独立的实训基地和工作室,在本地匠人的支持下,教师加以引导,绝对有利于学生荣誉感和兴趣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平日里,工作室可以对外开放,这样资金周转和纤维艺术的推广都得到了改善。
(四)鼓励学生进行跳跃式地多元化创作
学生最珍贵的就是年轻的创新思维,纤维艺术在材料选择和技法应用上最为丰富,是需要兴趣和投入的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减少按图索骥,学生利用充分的机会,通过天马行空、跳跃式的思维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艺术。对于纤维艺术教育而言,异想天开无需打压,但是一定要基于对纤维材料属性的理解,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创作过程中材料不仅是材料,更是体现你对于环境空间的看法。
四、结语
材料从一定角度上来说可以决定纤维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表现形式和作品的最终表现力,艺术家通过材料的多样选择创造出丰富独特的肌理,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纤维材料因其自然的特质和气息,有种与生具来的亲和力,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纤维材料自身的柔、轻、暖、滑、厚的质感在视觉、触觉、心理上都给人以安慰和灵感。同时纤维艺术作品通过丰富的作品面貌,从不同的视觉、触觉等角度美化人们的生活、工作、休闲空间,装点空间环境的同时也成为人们欣赏的视觉焦点。现代纤维艺术也逐渐由建筑壁面装饰的平面形态向建筑空间中的三维立体塑造转变,从具体形态的刻画表现转向概括抽象的画面主体意识表达,从建筑的内部空间转向外部建筑空间,与室外环境产生更为密切的接触和广泛的联系。纤维艺术借助与纤维材料的丰富性和材料特质以及时代变化赋予纤维材料的时代性,使纤维艺术作品更具主观性和深刻内涵。从纤维艺术的制作工艺和作品艺术风格来划分,现代纤维艺术经历了平面形式结合传统编织工艺时期、新材料结合传统编织工艺的立体软雕塑时期以及现代多种新媒体、新工艺参与的空间装置艺术时期,艺术家们在经纬交织中寻找到更多的艺术创作灵感与材料表现形式,使得现代纤维艺术作品有了较大的思维转变与理论提高。
一 纤维艺术平面表现形态与材料
传统纤维艺术平面形式作品的材料选择多以天然的棉、麻、毛、丝作为主要表现介质,主要运用纤维材料的天然质感来表现作品。如羊毛分为生羊毛和熟羊毛,两者质感差别大,运用的作品形式也不同,生羊毛粗硬,更多地被用来表现有力度的画面和大量立体肌理的塑造。而经过加工的熟羊毛,因蓬松柔软的质感更多地被用来表现细腻的画面和作品,而且不同捻度的羊毛材质因粗度不同和绒感的不同能够多范围地表现丰富的肌理和作品外观,因此,纤维艺术发展的初期大范围地被纤维艺术家使用。通过对纤维线材的捻度控制和染色调节等增大材料的可塑性和表现力,结合传统编织方法,如平纹、人字纹、连珠纹、起绒等编织方法和大量编结手法使纤维艺术作品呈现肌理丰富、色彩艳丽、表现力强的作品面貌。纤维材料是塑造现代纤维艺术作品的实体,纤维艺术作品由材料体现出的丰富肌理外观是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无法比拟的。
现代纤维艺术发展早期的审美意识多停留在作品的平面形式表达上,注重编织手法的装饰感,作品的形式感,艺术家们更钟情于纤维艺术材料自身的自然情感与其塑造的肌理状态和平面装饰形式,即使在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上,第一届到第三届的纤维艺术作品也基本上以传统的平面塑造法为主,即便作品脱离了对绘画作品的临摹,有了一定的故事情节及复杂的背景,刻画入微的人物,精湛的编织技艺水平,但作品的表现形式还是保持着传统的写实风格,对图形的抽象化、平面化表现和艺术家主观创作意识的表达还是相对薄弱的,这也主要是源于纤维艺术材料的选择还没有突破,因此艺术家迫切需要更为大胆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设计理念,需要不同的新型纤维材料来进行艺术创作,能够直抒创作者的胸臆,体现纤维艺术作品的深刻内涵。
二 现代纤维艺术立体表现形态与材料
现代纤维艺术是既传统又年轻的艺术门类,从威廉?莫里斯倡导还原手工艺的本质,到包豪斯主张创造力要与工艺技能相结合,发挥纤维材料自身的独特语言,到让?吕尔萨提倡艺术家必须亲自面对织机编织纤维艺术作品,并开创国际壁挂双年展,再到美国的现代纤维艺术家安妮?艾尔伯斯在其《编织论》等著作中主张设计与制作相统一,纤维艺术不应该仅仅是平面的等一些重要观点。现代纤维艺术受到广泛的关注,并经由各国艺术家的努力,推动了纤维艺术向现代化设计观念转变。现代纤维艺术作品于传统纤维艺术作品最大的区别就是脱离了墙体的依托,通过悬挂、环绕、支撑以及地面堆积等形式,积极主动地融入了空间环境中,注重纤维作品对空间环境的利用、容纳以及整个空间环境对作品的包容性和反作用,使纤维艺术作品能够充分体现其张力、结构的复杂性以及纤维艺术作品对环境的空间层次划分的灵活性,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建筑空间环境更富活力。
现代纤维艺术作品除保留部分传统纤维材料外,艺术家们更为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材料来进行创作,结合不同表现形式选择现代合成材料制作悬挂形式的作品,现代染色技术使作品色泽更加艳丽,同时具有一定透明性或半透明特质的材料也大量运用,使得悬挂于大型空间环境中的纤维艺术作品更感人,其对减弱空间环境直线条的冷硬感和压迫感,起到良好的效果,同时使空间充满灵动感。这是传统壁面纤维艺术作品无法达到的视觉与触觉效果和艺术享受。如波兰艺术家阿巴康诺维兹的作品《红色的阿巴康》,尖角状的立体凸起预定面的卵圆形平面形态形成强烈的对比,体现出激情勃然喷发的状态,充分展现了立体纤维艺术作品的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三 纤维艺术的新媒体表现形式与材料
当传统和现代纤维材料也不能够充分满足艺术家的表现意图时,艺术家们开始积极寻找探索符合其创作意图及设计理念的新媒体材料和新的表现形式,借以充分表达其作品的精神内涵。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创作中融合传统意义上的丝、棉、麻、毛等材料外,更添加现代合成材料以及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借助尼龙材料、光导纤维或是经过特殊处理的金属纤维、高反光的聚酯纤维薄膜、反光喷胶等材料进行色彩、肌理、温度、光影效果、视觉效果等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辅助以声、光、电时空等多媒体技术,甚至将现代计算机处理技术和精确地数字化织造工艺、印染工艺运用与作品设计中,将一定的程式和逻辑进行严谨的变化和演绎呈现在作品上,使纤维艺术作品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也使得纤维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在传统的肌理与纹样中得到升华,达到了传统纤维材料无法表现的艺术美感和境界。
现代纤维艺术作品本身独具特色外,还借助多种现代辅助手段展现作品的主题,充分利用不同角度的灯光照射渲染作品的层次感,完善作品的形体结构和面貌,丰富作品的视觉效果,使纤维艺术作品既保持独立又能与所处的空间融为一体。尤其是三维形式的纤维艺术作品,配合特定光源外能够提升作品内涵、充分展现作品创作的完整性和艺术美感。如艺术家浴谷明夫的作品《白色的船》利用柔软且悬垂性好的白色线材,按照弧线进行围合造型,线材自然的按照骨架的方向悬垂,塑造出了一个质地坚硬的船形,配合适当角度的灯光,在光源的照射下,线的投影在地面上形成一圈一圈的涟漪,仿佛船此刻正航行在水面上,形成柔软与坚硬的强烈对比,感观上的动静对比,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四 纤维艺术的表现性形式与空间关系
纵观纤维艺术的发展,纤维艺术作品的表现形态不管是平面形式还是悬挂或堆砌的纤维艺术作品,三维空间形式的纤维艺术作品、装置、大型室外纤维艺术作品,亦或是现代多媒体手段表现的纤维作品,其作品的表现均是以空间为依托,因此纤维艺术作品以何种形式出现需要取决于其置放或装饰的空间以及空间功能性的需要。现代建筑环境设计的趋势是争取创造流动的空间和可变的空间,而纤维艺术就是满足此要求的重要环境划分手段。
艺术家们不论从事何种形式的纤维艺术作品创作,均从环境与空间的关系入手,一方面使作品更加符合环境特点,缓和空间氛围,强调作品装饰感,另一方面,纤维作品的最终表现形式或表现效果,也要依靠空间环境中的空间形式、灯光、影像等为依托,才能构成完整的作品。纤维艺术家们从纤维材料的广泛性、肌理的独特性、色彩的丰富性等多方面入手进行作品的设定,除此之外还需要将作品展示的空间环境、观众等作为设计要素融入作品的创作中,使作品具备相当的完整性。借助于纤维材料自身的特性和可印刷、印染、定型等多种承载性,配合现代多媒体手段的综合运用,使现代纤维艺术作品具备更加丰满独特的视觉和触觉肌理。
纤维艺术通过自身极富特色的材质特点和作品丰富多样的表现形态,从审美的角度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和柔和的心理舒适度,通过现代纤维艺术作品或艺术形式完善空间环境,弥补直线条建筑的冷硬感,增加空间的柔软度,调节现代建筑空间环境氛围,纤维艺术成为现代各类建筑空间环境中最为常用的艺术形式,并逐渐成为影响现代环境空间设计、空间划分的主要设计因素,成为营造独特空间环境的主导艺术形式。现代纤维艺术通过丰富的色彩设定、独特肌理的塑造、特殊的作品结构设定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对现代空间环境进行了分割、扩展、美化,既弥补了部分空间缺陷又完善丰富了空间层次,创造出令人感觉舒适愉悦的和谐空间环境,因此纤维艺术对彰显现代空间环境的人文气息和实用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
关键词:现代纤维艺术 创新 思维
现代纤维艺术,无论在材料还是观念的创新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纤维材料、工艺流程的更新以及艺术理念的前卫化,为现代装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各种条件。也正是在这些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基础上,艺术家拓展了纤维艺术的创新领域,将更多的观念和手段运用到作品创作当中。
一、思维的创新
艺术的创新首先是思维的创新,纤维艺术的多方位创意思维方式可归纳为以下三种形式:
1.逻辑性思维和非逻辑性思维。逻辑思维在创意设计中通常是时断时续出现的,有利于对信息进行理性分析和处理。现代纤维艺术的创新离不开逻辑思维。但是非逻辑思维更适合进行艺术创新,它可以分为转移思维、直觉与灵感思维、形象思维等,因而它注重感性能力的开发,而感性能力的开发正是创意性思维的关键所在。非逻辑思维方法是现代纤维艺术家们运用的最广泛的一种思维方式,他们总是从形象到概念或概念到形象的广阔空间中进行选择、加工,运用塑造、重置、并置、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思维创造活动,进行艺术创作。只有克服了思维的惰性、突破了思维的定势,具有能动性、敏锐性、求异性和独创性才能在现代纤维艺术创作当中获得独特的灵感,创造出具有创新性的艺术作品。
2.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意思维的典型方法,又叫求异性思维,辐射性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从标新立异出发,充分发挥探索和想象的力量,用推测、想象、假设等思维的方式向多个方向拓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某种纤维艺术立体形态造型方法的解决途径,可以有悬吊、支架、纤维热定型或化学定型等方法;某一编织作品的材料选择,从纤维的类型上就有天然的棉、麻、丝、毛,化学纤维的粘胶纤维、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原脂纤维、聚丙烯腈纤维等;从纤维的线型上有纱、线、绳、带等。收敛性思维又称为聚合性思维、集中思维,是从已有的大量信息中搜寻、寻求和推出正确答案和最优秀方案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在发散思维所产生的多种方案、设想途径中收敛性思维所起到的是一种汇总和遴选的作用。
3.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横向思维是一种历时性的横断性思维,它具有同时性、横断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是从不同侧面去认识、分析事物,探寻不同的答案或研究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特点的思维过程。如现代纤维艺术种的许多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都受到同时代其他艺术思潮的影响,纤维艺术家们从综合材料绘画、装置艺术、现代建筑等中不断获取创作的灵感。许多优秀的纤维艺术作品,其创意、材料使用和制作设计都是横向涉及多个领域,并将这些领域中的最新成果成功地运用在自己的创新之中。
纵向思维是一种以事物的产生、发展为线索的思维过程,它是一种历时性的比较思维或称为单一的垂直思维。通过比较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我们能够较为科学、客观地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和复杂性。如果在纤维艺术的制作方式的运用上,你不去了解、总结过去那种制作方式的成功经验,吸取别人的长处,就很难获得高度的提升。
二、表现方式的创新
在纤维艺术的创意过程中,创意表现方式的选择和把握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决定创意成功与否的关键,它要求我们突破传统观念,以全新的手法来传达创意信息,还要从观赏者的视觉与心理角度入手,寻求最佳的表达方式。创新的表现方式包括以下五种:
1.主题的表现。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来对主题进行诠释和发挥,如何将主题的文化内涵与自己的文化传统、材料特点、制作方式进行有机的结合。纤维艺术家西德霍•塔纳卡的《焦土》就是使用大量的纤维碎片和烧焦的棉线编结而成,突出表达了人类的发展给生态和自然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纤维与自然、自然界的循环发展关系这类环保的主题。
2.解构与重组。传统审美趣味往往只重视事物的完美性,然而有时破坏也是一种创造的途径。自然的风化、秋天的落叶、色彩的蜕变以至原子裂变等,都是一种完整美转化为残缺美的造化过程。若有意识地将完整、单一的自然形态加以破坏、分解,使原有形态不再是自然形,不再具有原来的形态意义,再根据需要进行分离和重新组合,并产生新的形式美感和新的意境表达,这种方法常被称为解构重组。分离和重组后元素的对比组合具有跳跃性的动性,其形态能带给观赏者比原自然形态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
3.异质同构。异质同构是超现实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将两个或多个不同但相互间有联系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共性合二为一,这种结合并不是表面的将两个元素并存、合并,而是指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统一,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表现形态,并展示出新的创意价值。这种表现手法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向观赏者展示其强烈的感染力。运用异质同构的手法,常常可构建出现实世界不存在的形态,或者是矛盾的形态。
初探纤维艺术
1.纤维艺术的发展形态
当代纤维艺术经过了十余载的发展和积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并形成了大众化、国际化、多元化的发展格局。纤维艺术是历经风霜的千古老人,也是青春勃发的花季少女,它是集古典与、浪漫与沉稳、工业文明与传统手工于一体,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艺术门类说它古老,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7000余年前的河北磁山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都相继出土了红陶纺轮。它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走过了漫长的蹉跎岁月;说它年轻,是指20世纪在瑞士洛桑形成的世界纤维艺术中心以及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形成的纤维艺术创作研讨潮流。中国的纤维艺术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得长足发展,在艺术界也形成了一股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团队,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纤维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世界各国优秀的传统纺织文化,吸纳了艺术观念、纺织科技的最新成果,因而也有学者称它为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形式。
2.概述纤维艺术
纤维艺术(fiber art)这个名词最早出现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这个名词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也是对传统染织艺术和装饰艺术形式的革新。有些人对“纤维艺术”这一名词很疑惑:“它到底是什么?织毛衣?织地毯?刺绣?编篮子?”是又都不是。著名纤维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林乐成是这样定义其概念的:纤维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之一,大致可分为天然动物纤维、植物纤维(丝、毛、棉、麻等),与人工合成纤维两大类。而所谓纤维艺术,即艺术家利用这些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最具亲和力的材料,以编织、环结、缠绕、缝缀等制作手法来塑造平面、立体的空间装置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洛桑到北京”品味纤维艺术
1.技术工艺的“新”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时代的产儿,每个时期的文明必然产生出特有的艺术”。第七届双年展中唯一的金奖作品《荷韵》受到了世界各国评委的好评,第七届双年展评委、日本纤维艺术家福本繁树称此件作品:“用当代艺术设计的表达方式阐释传统刺绣工艺,相对于众多参展的刺绣作品,让人们获得轻松、自然的感受,同时又能恰到好处地体现传统刺绣的材质美,且视角很新。”《荷韵》表现了荷花卓越风姿的一副优秀作品,采用中国传统工艺,表达形式带有很浓的中国文化印记,但是并没有一味的完全复制中国传统的工艺,包含了的工艺因素,采用当代数码喷绘工艺,在丝绸质地的底子上喷绘,再采用传统刺绣工艺进行装饰设计。尽可能地有力利用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一切创作元素,是赋予艺术作品新鲜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给欣赏者带来全新的,甚至是超前的视觉体验。
2.材料运用的“新”
纤维艺术创作,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对材料进行编织和绘画的设计,而是演变为对材料进行创造性的表现。艺术家们钟情于对不同的纤维材料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以及材质本身所具有的自然性进行艺术设计。在第七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中国青年艺术家王建的作品《子曰》,他运用衣服和食品中的干燥剂为材料,同时结合了兵马俑的铠甲给他带来的艺术创作灵感,并且在不停的实验性的探索中反复粘贴、连接,是那些神秘莫测的灯光透过疏密聚散的“点”的形态,塑造出来一个全新的精妙绝伦的兵马俑形象。作者利用大家不常注意到的干燥袋为创作材料使得作品更具有生活感,极富创意与新鲜感,和观众产生了很好的互动,贴近了生活和社会,使纤维艺术具有了一种审美普世的教育功能。
畅想纤维艺术装饰设计的未来
纤维艺术在都市钢筋水泥的熙攘中开辟的一条自然、舒适的光明之路,褪去了厚厚的、沉重的外套,让社会人们能停下来忙碌的脚步,体会纤维艺术所带来的宁静与舒适。在每一届的“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中参加展览的人群总是络绎不绝,说明了在纤维艺术装饰设计中,“新”的运用使得纤维艺术更加受众欢迎,可以肯定纤维艺术装饰设计的未来将是越来越广阔。
结语
随着技术水平不断的提升,“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综合运用,纤维艺术装饰设计已经对人们的生活和装饰意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启迪,与此同时纤维艺术的装饰设计的“新”形式可以给大家带来许许多多很少能够体会到的视觉、触觉和心灵的美好体验。通过对“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优秀作品的工艺、材料运用的“新”的装饰设计理念的解读,明白了纤维艺术装饰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存在,更多的是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所以纤维艺术一定在未来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艺术财富。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语言活动包涵了一种抽象的概念内容,它不是停留在某一个别的想象或别的现象或形态表达意义之上,它经过了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抽象过程,我们在某种意识驱使下产生创作的欲望,必然有某种本能的自发进行感性或理性的创作实践过程。人的大脑在开始抽象思维活动,这种活动也需要建立在一个实体的媒介之上,在纤维艺术设计中这种实体是建立在材料或可感的色彩效应之上,艺术创作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有一种语言来表达,去概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是一种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体系,一种在各方面都符合各项规定的符号创造。所以,语言不仅能表达感觉世界中的一切现实存在,也可以表达某种隐蔽起来的事实。有了具备语言表达能力的作品,才能引导人的思想、记忆,才能去感受艺术的本质美和去表达某些感观不到的无形的观念。艺术家通过语言去交流去描绘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表达艺术家的情感体验,揭示出美的规律,从而反映出各种思想观念,表达出艺术家的感知觉,概括出大千世界的各种联系。艺术语言的形式有着它自身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距今1.2万年以前的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著名岩洞壁画(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南部的拉斯科岩洞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岩洞),在这些岩洞中人们所知的最早的艺术家们绘制了令人惊叹的壁画,画面上是腾跃的动物野牛、公牛、马、驹和牡鹿。很明显这些岩洞画的重点是在表达一种运动的形态,几乎所有的壁画都呈现猎物奔跑、跳跃、咀嚼食物或在绝望中面对猎手的神态。还有中国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案的绘制都是在表达当时人们的一种生活状态,人们对美的认识与某种象征的意义。从而不难看出最初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不过是用来表示人类感觉对象的简单的相互关系。它所表现的内容与生活中的物一一对应,艺术家具有对某种形式因素进行抽象的能力。这种表现能力的提升又为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压制的力量,从而使语言的表达出现飞速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艺术语言的描述,既要表达合理的状态,又要表现人类情感的交流。
纤维语言是在纤维作品中创作者选择的纤维的组织形式,语言之本意先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是人类交流实践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因素,人们通过语言交流活动,沟通思想,相互了解,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认识和描述,这种客观的认识和描述反过来指导人们的对象化实践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实践。亚里士多德曾说:“语言是心灵的经验的符号”。纤维艺术语言的创作者意象对纤维语言的外延,艺术创作以情动人,创造者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中如实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与审美体验,艺术语言是生活的升华,个性情感的展示。著名的现代纤维艺术家安妮卡・爱克达也说过“纤维艺术是通过纤维来叙述的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每个人有自己的故事要讲,因此作品也就是自己个性的东西的展示”。日本纤维艺术家渡边广子的作品《赤的律动》,作者十分熟练地运用了编织和色彩语言,由一块赤红色的编织布通过折叠、挤压、收紧做成。在折叠与起伏的肌理组织和热烈的红色之中展示出了作品的律动和视幻觉的艺术效果。
纤维艺术语言也是利用纤维材料与作品中视觉元素进行视觉交流的语言形式,旨在利用视觉元素对作品进行更直观、更直接的意义表达。纤维艺术语言又称之为材质及视觉要素形象语言,是用以传达情感、理性和信息的形象以及图形、色彩等诸因素的视觉样式。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世界的看法与情感的表达,纤维设计中的视觉语言则是通过材质与图形、色彩等视觉要素来表达设计主题,传递信息。纤维艺术以视觉元素构建形式,主要以材质语言来进行视觉传达,把信息通过视觉媒介传达给受众。就纤维设计的传达目标而言,视觉语言的使用是否确切,是否得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设计信息是否能够得到准确有效的传播。
一定的材料和一定的形式之间的关系激发我们审美的情趣,纤维材料与点、线、面的组合过程,我们将其称之为语言形式的构建过程。不同的艺术门类有不同的形式语言,如服装设计以面料和款式表现一种穿着形态语言……语言是构成设计元素的统称。它们存在于各种类别的学科体系之中。纤维艺术从形式上可分为平面类型、立体类型,平面的纤维艺术大都以“挂”的方式装饰室内环境,它从壁毯发展而来,也是纤维艺术中最先见的一种方式,较早就被人们所接受。平面性也是相对而言的,如起源于法国的高比林艺术在它的表面也允许有较大起伏的对比关系。这种壁挂形式的纤维艺术,主要突出材料的属性与编织的肌理关系,经由视觉能引起一种强烈的触觉感受。立体纤维艺术又被称之为“软雕塑”,是具有三维特征的纤维艺术作品。立体纤维艺术是纤维艺术从传统的平面形式转向空间的相对独立的艺术品种发展的结果。它的历史发展较短,但它是最具有现代意味的表现形式。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关键词:巧;纤维艺术;材料;技法
艺术品的创作不能离开“巧”,要从矜心著意的小巧更进一步追求“惊若鬼神”与造化同工的大巧,庄子《大宗师》篇说“吾师乎,吾师乎?……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因此,“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得之于手,是得之于手的技巧;而应于心,是说手的技巧能适应心所把握的东西而将其创造出来。纤维艺术的这种“巧”就得之于通过材料与技法的媒介表现出来。
对于从事纤维艺术的人来说,除了对材料的敏感和特性的了如指掌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纤维元素以不同的形态展现出来,使之成为一幅众人皆赏的艺术品,这样以来,技法便成了不可或缺的元素穿插其中,成为独特的表现语言。在以材料与技法取胜的今天,“巧”字可以说是引发人们欣赏兴趣的源泉,如何恰如其分地使用材料和技法,这便是精神的产物了。
在创作过程中,技法表现形式的变化直接对画面的风格产生影响,这种技法的表现只有在运用的过程中才能体会曼妙之处——意识不停的变化往往使得行动改变其初衷:当某一种技法不断连续的重复时所生秩序的美,使得我们无法停下手来让第二或更多的技法参与其中打破这种原有的、朴实的秩序美感;然而,与此同时,我们有无法按捺心头的表现欲——展现其他技法的魅力,在众多技法共生的画面中品味这种华丽所带来的变化的乐趣。这种矛盾的心理也常常使我们在构思一幅作品的过程中有些不知所措:是选择“初发芙蓉”之美还是选择“镂金错银”之美、或是让两者相得益彰?这些问题使我们感受到了技巧对意境的抗拒性,这种抗拒性的延续在织做过程中如果没有克服下来,就会使作品避迹违心。因此,在编织过程中过分地强调技法就像要表现谢幼舆有丘壑气,遂把谢“画在岩石里”一般,都是在技巧上无可奈何的表现方法,所以,恰倒好处的表现方法就是要迎合一个“巧”字。例如,日本艺术家福本繁树先生的作品《三星·光》(如右图)用单一的拼帖手法,就如我们所学的色彩构成中的空间混合击发一般,将点点的布块组合起来,产生一种极为繁复而璀璨的效果,这种巧来自他简单的构思、复杂且极具耐心的制作和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有时,我们偶然碰到一种材料,而其恰好为我们所感动,灵感就有如冲出樊篱的羔羊向四面自由的奔驰,我们当时不会为某一目的而想去得到它,因为我们当时的喜好、冲动是无目的的,如果硬要我们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的话,不做任何处理地将之拿在手中品味可能是当时心情最佳的的显露,我们为之欣赏的是它作为原始状态的本真性,如果失去了这种状态下的本真性,我们的灵感也就随之磨灭(也可能在不久或遥远的将来会给它找到合适的位置,但意义已迥然不同了),在纤维艺术双年展中韩国艺术家Bo Youngmoon的作品《飞向自由》就是这种本真性的最直接的表现,她是将一块丝织的布抽去部分的经线或纬线将其悬挂起来,看起来似乎非常简单,并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地方,但最可贵的是她找到这块面料在抽去部分经、纬线状态下的本真性,正是这种状态才能展示它自身的魅力,犹如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形容邻女:“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施朱则太赤,加粉则太白”一样,这样是最好不过了的,最能打动自己,也最能打动欣赏者。所以巧,不能只是单纯的物质形式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有“巧”的心灵及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然而,在许多时候,我们不会单纯地某一材料或去单纯地为了技法而去表现技法,更多地是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材料的堆砌与技法的滥用往往不可取,也不赏心悦目。在中国的美学中,历来都强调点到为止,即合适,这种合适来自于各部分的和谐相处。大建筑家阿柏蒂在他的名著《建筑论》中说:“美即是各部分的谐合,不能增一分,不能减一分”,又说:“美是一种协调、一种和声,各部分归于全体,依据数量的关系与秩序,适如最圆满之自然律——和谐所要求”,这种“和谐”也就是“巧”之所在。纤维艺术作为主流艺术——绘画的一个旁系,其美的准则亦是相通的。如何谓之为“巧”呢?在很多时候,我们都处在“胸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的状态,即注重编织前的设计,预想到了编织的结果,所以在织做的过程中只不过重复着之前的预想,机械地、目的的、毫无思想去制作着一个结果,这样的作品,多数也不必亲历亲为,也不会享受到制作过程中的喜悦,如果设计得好,我们也能称之为“巧”,但这种“巧”也只是形而上的。而有时侯,我们在制作某一结果时,无意地发现了某一技法的奇妙或某一材料的动人之处,或者某种技法与某种材料结合时产生让人为之行动的画面效果时,我们往往会改变初衷,强调或夸大这种发现,无目的地将之进行下去。这种新奇的喜悦往往伴随着痛苦的煎熬,因为我们在不停地制作中也在不停地打破我们一次次制作前的想象。有时我们会嘎然而止,这是由于我们发现了材料、技法交织中某种状态的美,这种美是“残”出来的而不是“满”出来的,达到一种“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美的境界。这种“巧”像是偶然得之,却是经过无数次的思考与制作得到的。我们常说,艺术地超越,不能是委之于冥想、思辩地形而上学的超越,而必是在能见、能闻、能触的东西中发现出新地存在。
作为一名纤维艺术工作者,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材料及技法的表层做文章,我们应不停地去思考、去空想,以敏锐的眼光去捕捉新的信息作为引子来引爆这种思考或空想;我们更应该不停地去探索、制作,在经纬交织的空间里切实感受纤维给予我们的喜悦。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对于结果来说犹如皮之于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许多纤维艺术家竭力于亲手织做,除去结果之外,最重要的只过程供给他(她)们更多的实践经验及生存体验,这些作品付之以情感的气息在我们欣赏它们的过程中扑面而来,并为之所动。
参考文献
[1]《美学散步》 宗白华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01重印)(东方书林俱乐部文库)
[2]《中国艺术精神》 徐复观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