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蜡烛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重点: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感受他们强烈的爱国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文中的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尽量用上“绝密”“绝妙”这两个词语。
(3)那么,这个绝妙的主意就绝对保险,万无一失了吗?(不是) 它存在什么隐患?
出示:(万一蜡烛烧到金属管……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2.梳理脉络
过渡:一天晚上意外出现了,三个德国军官闯了进来,其中一个点燃了这支装有秘密情报的蜡烛,放到少校面前。就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开始了。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3~7小节,让这个故事以一个个情节呈现在我们眼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2)交流、板书。
3.品读感悟
过渡:在保护秘密情报的战斗中,伯诺德夫人一家表现得十分机智、勇敢,文中多处对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行了刻画,从中我们又能感悟到什么呢?
1)学生默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
提问: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哪些词句引起你的关注?为什么?
伯诺德夫人:
(1)心理活动:万一……就会……就会……就会……意味着……(内心紧张)
动作:急忙?轻轻(表现沉着)
语言:这盏灯亮些(机智)
(2)小结。
(3)指导朗读。(配乐)
杰克:
(1)心理活动:厄运即将到来了。(害怕)
动作:慢慢?端起
神态:从容
语言:天真冷(机智)
(2)引导体会心理。
(3)指导读:“烛焰摇曳……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杰奎琳:
(1)动作:端起来?道晚安?上楼去(勇敢)
神态:镇定地
语气:娇声
语言:司令官先生(机智)
(2)指导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3)讨论:杰奎琳为什么能成功?
娇气、可爱的杰奎琳勾起了他对自己女儿的美好回忆。
( 再读对话)
4)学习最后一小节
(1)齐读最后一小节。
交流:此时假如你就是杰奎琳,你会说什么呢?可能做出怎样的举动?(险)
请你们带着自己的这些想法再读。(生齐读第7自然段)
(2)理解表现危险的句子。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5)小结、升华:面对险情,母子三人的目标一样,就是保住蜡烛。他们一家的心情是一样的。(紧张、着急)
4.颁发勋章
过渡:为了鼓励全民抵抗德国强盗,法国政府决定授予他们家一枚勋章,你认为该奖给谁?为什么?
全班交流:杰奎琳 杰克 伯诺德夫人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有道理,但是最后如果不是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将不堪设想。能不能用一个恰当的说法,既能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的作用。
(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作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5.总结延伸
再读课题:
师:同学们,透过这半截蜡烛,你们看到的还只是里面的情报吗?
提问:是什么给了他们力量?(板书:爱国)
俗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国门,法国还有无数的家庭和人民为国捐躯。
6.课后小练笔
正当小女儿杰奎琳“踏上了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灭了”,请你续写故事,想想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
——写在教师节之前
1.
是您,在今天和明天之间
铺设大道
是您,在现实与理想之间
架起金桥
是您,在知识的天空
带我翱翔
是您,在文化的海洋
领我游荡
您,就是敬爱的老师
2.
老师,您是园丁
挥动银白的剪刀
修剪我茁壮的枝条
老师,您是蜡烛
照亮我幼小的心田
3.
记不得
送走了多少班级
记不得
迎来了多少春秋
多少个寒暑交替
粉笔染白您的秀发
多少个日日夜夜
汗水浇灌您的教案
4。
桃李芬芳
香飘满园
一、规范化操作训练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
在学生初次做化学实验的阶段,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规范化操作训练。其操作训练可分成单元进行,如仪器的洗涤、药品的称重、药品的加热、气体的收集、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等,同时要注意对实验原理的介绍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为以后的实验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二、积极引导,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和探索研究的主动性
现行的教材虽然增加了一些探究实验,但其广度不够,不能使学生产生足够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研究,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加以引导,增强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主动参与、讨论、分析、思考,直到设计出实验方案。
因为化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得比较紧密,所以我们很容易找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在《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节中对关于铁钉锈蚀的探究,可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钢铁锈蚀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止钢铁锈蚀?又如在《水的净化》一节中,对关于硬水的阅读内容,教师可提出如下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硬水对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危害?烧开水的铝壶中有了水垢如何除去?并让学生做除水垢的实验。
同时,应注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原理,并将它们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气体的制备,除要求学生熟知几种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外,还可考考学生的应变能力。例如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用过氧化钠制氧气?用草酸制一氧化碳?
三、让学生设计方案进行探究性研究
下面以浓硫酸与碳单质的反应及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为例谈谈如何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根据所学知识设计方案并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过程。
例如:浓硫酸能否氧化非金属单质?
1.提出问题
浓硫酸能否氧化非金属单质?
2.收集信息
(1)在常温下,浓硫酸跟某些金属如铁、铝等接触,能够使金属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内部金属继续跟硫酸起反应。因此,可以用铝、铁槽车运输浓硫酸。
(2)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可氧化不活泼金属铜,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
(3)单质碳能被氧化为二氧化碳(稳定产物)或一氧化碳(不稳定产物,可被进一步氧化)。
3.提出假设
浓硫酸和单质碳,在加热条件下,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水。
4.验证假设
实验中,学生看到硫酸铜粉末由白色变为蓝色;最前边的品红试液褪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石灰水前边的品红不褪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得出结论
使烛火熄灭的实验中,在烧杯的底部固定并点燃一根蜡烛,加入浓的碳酸钠溶液,然后向烧杯中加入盐酸。实验中如果一次加入大量盐酸,则只会看到烛火熄灭,如果逐滴加入盐酸就会看到烛火摆动逐渐变小,停止加入盐酸烛火又会变大,如此重复多次烛火都不会熄灭,到最后,连续加入大量盐酸,此时烛火才熄灭。这是一个很有趣而且很吸引学生的实验现象,具有很大的探究空间。我们本着知识不超纲、能力不封顶的原则,设计了一个探究性实验:
目的: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原理:二氧化碳可以灭火。
仪器及药品:烧杯,玻璃片,蜡烛,碳酸钠溶液,盐酸溶液等。
实验步骤:把固定在玻璃片上的蜡烛放入烧杯中;在烧杯中加入少量浓碳酸钠溶液。点燃蜡烛;往烧杯中加入盐酸。
老师巡回观察,当发现学生操作中出现上述两种现象时,提醒学生注意,抓住典型,并让学生在投影仪下重新演示。让他们观察,比较实验现象(要求用最简练的语言去准确描写,并及时记录、交流)。
提出问题:两个烧杯中烛火熄灭的现象有什么不同?烛火为什么摆动?烛火为什么会变小?为什么又会变大?以上两个操作实验现象不同,那实验操作有什么不同呢?
得出结论:烛火熄灭的快慢与生成二氧化碳的快慢和量的多少有关:假如一次大量加入盐酸,立即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烛火立即熄灭,逐滴加入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少,从烧杯底部慢慢增多,慢慢接近烛火,火苗就逐渐变小,杯中气体由于受热形成气流使火苗摆动不定,停止加入盐酸,二氧化碳随气流流失减少,烛火又逐渐变大。
一、把握文本细节,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从细节切入文本,抓住作品中的细节进行教学设计,是一种处理教材的有效方式,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课文《最后的姿势》记叙了地震发生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通常,我们可以按事情发展顺序,围绕“地震前”“地震中”和“地震后”三个时间点,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感受谭老师的人物形象。但特级教师徐梦吟老师设计这一课的教案时,独辟蹊径。徐老师紧扣“姿势”,抓住文中三次描写谭老师姿势的细节做文章。首先请学生读课文,找出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思考这三处姿势的描写有什么不同;然后通读课文,思考每次描写谭老师的姿势,分别有什么作用。在交流每一处姿势的时候,徐老师引导学生联系文中的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人物的品质。经过这样的探究,学生认识到,文中三处有关姿势的描写,各有特色:第一处侧重动作,是对谭老师的正面描写,第二处侧重语言,是对谭老师的侧面烘托,而第三处则是对谭老师姿势的高度概括,这种凝练的表达更引发了人们对谭老师的无比敬重。课后,徐老师就让学生仿照课文写《我的妈妈》,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妈妈的特点。虽然作文《我的妈妈》,六年级学生早已写过,但这次的写法,完全是一种新的尝试,大家的兴致很高。因此,徐老师抓住文中三次描写谭老师姿势的细节展开教学,既别开生面,又体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二、把握细节,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
把握具体语境中人物的真实、丰富和复杂的细节,可以引领我们见微知著,从细小的环节获取丰富的信息,促进我们与文本深度对话。
如课文《半截蜡烛》中,有这样一处关于伯诺德夫人的细节描写: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油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位教师抓住句中的“急忙”和“轻轻”,提问:“这两个词语是否矛盾?”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思考:伯诺德夫人为什么要“急忙”地取油灯,又为什么要“轻轻”地吹熄蜡烛?通过一番探究,学生认识到:面对燃烧的蜡烛,伯诺德夫人的身份是双重的。一是情报员,一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作为一个拥有丰富经验的情报人员,动作是不能“急忙”的。但作为一个母亲,面对越烧越短的蜡烛,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还有什么会比孩子的生命受到威胁更令她揪心呢?母亲的天性下意识地使她的动作变得“急忙”。但当她点亮油灯之后,职业身份又告诉她这样的“急忙”是失常之举,可能会招致危险,所以她转而又“轻轻”地吹灭了蜡烛。从起念取油灯的“急忙”到点亮油灯之后吹灭蜡烛的“轻轻”,瞬间两个有悖的动作,揭示了人物当时内心的风云变幻。也正是这样,伯诺德夫人的形象才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在这节课上,执教的老师发现了《半截蜡烛》中的关键性细节,还设计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思考的涟漪。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文本,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更深刻地感受到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三、把握细节,教出文本特色
抓住细节展开教学,可以教出文本特色,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体意识,培养有关文体的阅读技巧。
每年的教师节,全国各地的教师都以不同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教师节,标志着教师在我国受到全社会的尊敬。这是因为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国家的未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教师节赞扬的现代诗歌,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教师节赞扬的现代诗歌一你是蜡烛,
闪耀微弱的烛光;
你是园丁,
流下辛勤的汗珠滴滴闪亮;
啊!
老师--
你把我培养成人,
让我为祖国发光;
啊!
老师--
你教会我怎样做人,
我的血液里有你的心血在流淌!
老师,辛苦了
是谁--
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
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
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师!
教师节赞扬的现代诗歌二我原想收获一缕清风,
您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
您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我原想撷取一枚绿叶,
您却给了我整个森林。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您却给了我整个银色的世界。
您在点才绽放美丽,
也把最美丽的时刻全给了学生,
一种损失让您因为那刻骨铭心的美而获得了永恒。
那绚丽无边的晓晨和一个渐渐远去的背影,
已定格为我心中永远的一帧老照片!
教师节赞扬的现代诗歌三感谢老师,
是你们赐予我们知识。
假如你们是园丁,
我们就是那温室里的花朵,
在您的浇灌下一点一点的成长。
假如您是蜡烛,
我们就是蜡烛旁无尽的黑暗,
是您照亮了我们,
帮助我们找到了通往光明的道路。
假如您是白云,
我们就是天空,
天空没了白云就会失去光彩。
老师真的很感谢您,
谢谢您对我们的一点一滴,
这些您对我们的好,
我们都铭记在心。
您花费了一生的时间来教育我们,
您是无私的,
您把您的知识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我们。
在那百花盛开的春天,
我愿化作明媚的阳光,
为您增添几分光彩。
在那烈日炎炎的夏季,
我愿化作一把遮阳伞,
为您遮住那酷热的阳光。
在那树叶飘落的秋季,
我愿化作一件大衣,
为您取暖。
教师节赞扬的现代诗歌四几度春秋
几度风雨
穿越热暑的迷茫
重拾过去的记忆
只为那份爱与敬的记录
悄悄地她来了
一如久违的甘露
撒播在我们的心田
一如漂泊的小船
找到了停泊的港湾
多少次
知识的殿堂里走过
灯光中笑容的可掬
蓦然回首
你的恩,你的情
在白云的天空放飞
神圣的时刻终于来临了,
我站在岁月的边缘
大声呼喊:
老师,您辛苦了!
教师节赞扬的现代诗歌五几十平米的教室是你的责任田
长方形的黑板是你培育幼苗的温床
厚厚的教案是你密密的年轮
飘飞的粉末是你苍白的华年
几十颗绝顶聪明的脑瓜
是你精心种下的向日葵班的希望
你用精心筛选的诗句喂养我们
你用母亲般的爱引导我们
你用加减乘除教会我们爱与恨
你用横平竖直教会我们做人
让阳光穿过我们每一个细胞
让雨露滋润我们稚嫩的心房
然后给我们智慧和翅膀
像母燕一样教会我们飞翔
然后我们长成参天的大树
你在旁边默默守望
然后我们成了世界的脊梁
在人生的巅峰为你歌唱
然后你拢一拢岁月的鬓发
抬头看那一轮朝阳
然后你张开双臂
关键词:探究 提高 感受 创造
物理如何适教学应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使其独立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并有所新的发现,这是当今物理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初中学生一般都有这样的心理特点: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特别是对日常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很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物理本身的趣味性,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探究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为此,我对“探究式”教学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粗浅体会。
一、探究式教学特点
近几年来,在教学方法上,创造性的探究式教学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主流,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强调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中心,并辅以阅读教材,参看录像等直观手段,教师设疑提问,最后通过实验、讨论而得出结论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整堂课以发展学生探索能力为主线来组织教学,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的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主动学习的过程。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克服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的束缚,使学生产生一种真正是在探索和发现的心理,真正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再是“一团知识的明了化和教案”,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从中也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据心理学家的统计,一个人看过而记住的材料要比听过所记住的材料多1.66倍。物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像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实验、实验、再实验”,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实际参与中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不断开发和增加想像力、创造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把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以初中物理第一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一课时为例,谈谈我自己在这堂课中是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的。
l、教学过程
I.提出问题
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使物体成像的特点(请学生出来回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大小、正倒与什么有关系?
Ⅱ.猜想与假设
出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简图
照相机 投影仪 物像 放大镜 像物
让学生讨论后提出猜想: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可能跟物体和像的相对位置有关;像的正倒可能跟像与物是否在同侧有关。
Ⅲ.设计实验
先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然后让学生按提出的猜想设计实验。让学生讨论后选代表发言,拿出实验方案。教师与学生相互活动,将方案补充完整。先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调整光屏与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分别测量物体、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把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
多次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几个厘米,放好后重复以上操作。
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已经看不到蜡烛的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
IV.进行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适当加以指导。
V.归纳总结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并让他们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知道: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透镜的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放大的像,这个像不是实际折射光线的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用光屏接收不到,是虚像。
2、分析
这节课是依据“提出问题一建立假设一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思路进行的,先提出了“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大小、正倒与什么有关系?”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再让学生通过“实验”对假设过验证,经过讨论得出合理的“结论”。
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是他们在我童稚的心灵里播下美好的种子,,导我:要热爱祖国,要勤勉,要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六年过去了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仍时常浮现在我眼前!
我其中一位启蒙老师名叫杨玲,虽然她只教了我三年,但我对她的印象是最深的。所以我们总是很亲切的称她为“杨老师”。
杨老师对我们很好,就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记得有一次,一位男同学把一位女同学给打了,杨老师知道后二话没说,放下手中正在写教案的笔,立刻来到了教室,见那女同学伤势严重,杨老师便把她亲自送到了医院,等到深夜才回家……
杨老师不仅对学生好,而且对工作也十分负责。
那是我刚上一年级时,我走进校门,是杨老师拉着我走进教室。这时我不由自主的哭了,毕竟这是我第一次离开母亲,杨老师见状便下来安抚我,同时向母亲做了一个手势,好象在说:“请放心把!母亲见后,就走了。
这群教师,虽然多数文化程度不高,按要求不能胜任教学工作,但大家工作起来还是挺认真的。每天,大家都能准时到校,不到下班时间不离校,都能自觉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那时的课程有语文、数学、常识、音、体、美、劳动,每个人分得什么课就上什么课,没有谁去随意更改课程。虽然谈不上把课上的多好,但都是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的。
每天晚上,老师们都要坚持晚办公。那时学校没有电,照明用的是带罩的煤油灯。为了节省,每四个人围坐一起,共用一盏煤油灯。每个晚上,大家至少要书写两节课的教案,处理当天学生做的作业。不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大家都坚持着。处理完教案、作业后,大家还要聊一会儿家常,说古论今,几个小时的时光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
那时有句话叫“老师干的是良心活”,大家都是凭着良心去对待孩子们的。所以,课是认真上的,作业是认真批改的,教案是认真写的。有的老师对自己所担任的课程内容不熟悉,就虚心地向别人请教,谁都明白自己的底细,谁也不去讥笑谁。有的老师包班,要带语文数学两门课,有的老师一天至少要上四节课甚至是一天无空堂,但没有一个叫苦叫累,整天都精神抖擞的。和现在相比,虽然累但没有压力。那时从不统考,不以质量论英雄,不给教学成绩排名次。我们虽然没有压力,但我们依然认真对待着考试。每到期中期末,大家总要认真出一份试卷,然后把内容刻写在蜡纸上用油印机印出来给学生做,以此检查学生学的情况。学生的成绩要是不理想了,老师的心里也是不好受的,总要捧着试卷哀叹一番。然后再印一份试卷让学生再做一遍,总想看到学生有好的成绩。
那时课堂上老师靠的就是一枝粉笔一本书,什么教具、教学仪器之类的一概没有,如果说有教具,那也都是老师们自制的。他们把放过的爆竹串起来,把小树棒用红蓝墨水染出来,或者用彩纸剪剪贴贴,用黄泥整一整,这些就成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的数学教具。他们找来废纸盒剪好后涂上墨汁,就成了语文课上的生字卡片。我不会忘记,自制的最上档次的要数学生的学具,也就是当时很难买到的算盘。暑假里,老师们集中到校,自制刨刀,自削木棍,自打机架。一切都是土法上马,一切都靠我们双手操作,一个暑假,我们硬是把四十八个土算盘制了出来,满足了学生的使用。大家看着自己制造出来的算盘,听着算珠碰撞的响声,心里那个乐就甭提了。
话又说回来,那时的那些老师,虽然工作有热心,工作起来也认真,同时不怕苦不怕累,但多数老师是算不上一个好老师的。他们没经过正规训练没有教学经验不用说,就是本身的知识功底也是说不过去的。有两个老师学了好长时间才认识钟表,他们教学生一小时等于一百分钟。有个老师对拼音不熟,教生字时竟然教成了方言(如把猪教成zhui)。有个老师上课时经常念错字,比如把“冉冉”升起读成“再再”升起,把“枢纽”读成“区”纽,还说中国字念半边。有两个老师上体育课,一上就是“丢手绢”、“老赖雕捉小鸡”,学生都上腻了。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现象,好在都被发现了,都被纠正了过来。好在那些老师还有自知之明,不懂得就向他人请教,知错就改,慢慢地,就减少了错误。否则,不明的师傅教出来的都要成为拙徒弟了。
近四十年过去了,曾经的那些老师只是我的记忆,学校历史的记忆。以后,他们都变了,都相继参加了小教班学习,接着又参加了中师函授或高师函授。不论是教学水平还是自身的知识水平,都有了相应的提高。现在,他们有的已经退休,有的仍站在讲台上。他们如同蜡烛,不管光亮有多大,不管散发的热有多少,他们毕竟为学生为教育燃烧了自己。
一、转变观念
传统的教师被喻为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请允许我把蜡烛分为“粗心蜡烛”和“精心蜡烛”。传统的老师也叫“教书匠”,认真备课,严谨地书写教案,详尽地讲课,细致地批改作业,经常测验,精准地评卷,课后个别辅导。一天上班时间不够用,晚上再加班加点。这就是“粗心蜡烛”,也是流泪的蜡烛。新课改要求转变观念,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新课改要求教师做“精心蜡烛”或是“多彩的节能灯”。不应“教师使劲地教”,而要引导“学生勤奋地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备课不只是备如何讲好课,而是备课堂流程,备学生的学法,让全体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为学生发挥才能搭建舞台。即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与诱导者。突出“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个性教学、合作学习、目标三维、面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总策略,同时重视培养小老师。
二、因材施教
从教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连续带初三毕业班,许多农村学校的初中学生两极分化非常严重。我深刻地感受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对学英语产生恐惧,拒绝尝试,主动放弃。究其原因:来自农村的生源,虽然小学很早(三年级)就开了英语课。由于种种原因很大的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和学习方法,相反产生了不良情绪,不想学英语,不敢开口说。到了初中,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难度的加大,更无法继续学下去了。如何找到一条适合本校学生学习英语行之有效的破解之路,是我想得最多的问题,下面就谈一些我的做法。
1. 爱心鼓励,殷切期待
心理学研究证明:给学生以真诚的关爱,学生就会情绪高涨,思维敏捷,信心倍增,乐于交往。教学中,我热爱、尊重、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会因为学生的成绩、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提问题或组织课堂活动,机会尽量平等,尤其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差生有表现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2. 培养小老师,开展小组学习
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第一时间是分析学生的情况,找出一些苗子加以培养。重点培养“科代表”和小组长,要全班同学学习的,先让他们学会,至少先学一步,再层层落实,多检查督促,多争取家长配合支持。
3. 降低起点,培养兴趣
从语音入手,复习(不如说是重新学习)语音。突击记忆单词,梳理语法,熟悉句型。通过视、听、说的方法使学生较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并且背诵一些重要句型,为进一步教学扫清学习上的障碍。在复习时,把教材内容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 使学生对所学的同类知识一目了然。最后过好写作关,语法教学和书面表达训练齐头并进,复习时态语法时应突出重点,攻克难点。为帮助学生正确运用常见的几种时态,针对学生普遍的错误,自编提纲,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并且通过简单的例子,清晰理顺简单句的用法,用不同的时态造句。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到造一些复合句,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运用自如了。
4. 学以致用 ,升华口语
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英语是一门用来交流思想的工具。平时从熟悉的身边的事例入手,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内容,使孩子们感到亲切、自然,易学。话题可包括:数字、颜色、身体、食品、玩具、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等。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视听立体英语画面,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情境,模拟各种各样比较真实的情景。
三、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