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础化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提出:“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课程开发须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科学合理地进行”。化学是药学的基础课程,贵州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制药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为药学专业发展提供了条件。我院药学专业使用的化学教材是教育部指定的规划教材,2003年1月由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这些教材的使用,实践证明,确实存在一些影响着教学目标达成的因素。例如,内容过于系统、偏深、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相关内容少,实验内容交叉重复和责任不明确、结构不合理,缺少成熟的教育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方法,弱化与药学专业相联系和实践中所需的内容,教学中不利于开展工学结合等。为此,我教研室于2008年组织企业、师生一起开发基础化学的教学内容,目前采用编写讲稿的方式来选取内容,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编写讲稿的思路和做法
编写讲稿的观点是将程课体系由学科型转为职业型。思路是贯彻职业能力为主线,满足实际需要。指导思想是课程标准突出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前瞻性等特点。努力做到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特点相符合,教学内容与后续学习发展相符合。加大实践和技能训练内容,降低复杂的理论和公式的记忆要求。做法是首先设计调查表,师生对制药企业、药品管理部门、药品销售流通单位走访、座谈,对收回的调查表用SPSS统计分析,其次组织本教研室教师、行业企业人员进行制定本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再次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编写讲稿,逐步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三、模块化整合的内容设计示例
关键词:中职教育;生活;地质;人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46-01
中职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化学知识广泛地渗透在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尤其对于中等地质学校的学生来说,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更是与地质、宝玉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唯有学好化学才能为将来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要求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因此,在基础化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化学素养为宗旨,呵护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化学兴趣,引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
一、化学教育要紧密结合职教培养目标
职教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的人才及其质量和规格要求。人才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涵盖知、技、意三方面。根据职教培养目标的要求,原教育部部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培养多样化、多层次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落实职教培养目标,突出化学的实践性和社会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不是空洞得理论讲解。比如在讲解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一套实验设备,让学生自己体会其中的过程,并总结出步骤。然后,老师再将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在实际的地矿行业工作中要经常配制一定矿物的标准溶液。这样教学,不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增强了学化学的信心,而且还体现了化学和专业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实践性,落实了职教培养目标。
二、化学教育要紧密关注生活现象
国际化学教育会议第13届会议的主题告诉我们:世界各国的化学课程更强调化学与社会的联系,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包括让学生认识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并提出了“化学为大众”“国民的化学要解决国民的问题”以及提高公民的“化学素质”等倡议和要求。因此,给这个群体传授“够用”的知识即可,即相对于其将来的社会定位,构建相应智商的知识够用即可。中职化学教育应顺应时势,更多地做到如何让这一群体中的每个人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合格公民,“使每一个人认识自己以及理解生活、社会、自然和环境,能应用科学知识和理解能力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这就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期盼的“公民的化学素质”,也就是说,最好能让接受化学教育的年轻一代人有更高更丰富的化学情商。不只停留在身边会发生什么“反应”,将“产生”什么,更要关注这个反应及产生的东西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往往令人匪夷所思。其实,有很多的变化从化学的视角分析就可以得到疑问的答案。比如“苹果汁变色”的现象,用榨汁机把青苹果榨成汁,果汁短时间显浅绿色,放置几分钟后,苹果汁变成的黄颜色逐渐加深,加入维生素C药片粉末,搅拌溶解,苹果汁很快由黄色变浅或变为原状。该生活现象就可以用铁盐的相互转化进行解释。这不仅提供给学生一个“生活化”看待化学的视角,而且是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一种“化学的生活化”处理手段,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了生活中饮食营养价值相关知识,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化学教育要密切关注地质知识
整个地球就是由化学元素所组成的,地质与化学密不可分。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很多同学甚至连元素符号都不认识,基本的化学式也不会写。在补充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式的相关内容时,借助常见的一些矿物进行介绍,这样可以密切化学与专业的联系;在学习氧化铝这一节时,可以给学生讲解宝玉石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是因为掺杂了不同的金属,如加入铬时呈现红色,加入铁和钛时呈现蓝色;在讲解铁盐的相互转化时,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含有铁的宝玉石在断面处因被氧化而呈现出黄色;在讲解晶体时,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自然界各种各样精美的矿石及宝玉石图片。
四、化学教育要注重情感教育,体现人文精神
教书的终极目的在于育人。化学课程标准中确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目标,教育应着眼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智育,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心理体质等全方面的发展。
化学教育中要善于挖掘乡土人文优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可以讲解居里夫人的故事;在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这一节时,可以讲解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的故事;在讲解有机物时,可以讲解我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故事。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他们为祖国奉献和奋斗的决心。四大发明、春秋炼铁、结晶牛胰岛素到人工合成金刚石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科学求实、锐意进取卓越智慧和拼搏精神。
参考文献:
[1] 张 波,《中职化学生活化教学现状及教学策略研究》
关键词:化学实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基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无不与化学实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关键,不论是学习化学的具体知识,还是掌握化学的研究方法,发现化学规律等都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有直观性和客观性,可以使一些化学现象简单化,能揭开自然现象背后抽象神秘的面纱。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观念,理解化学变化所产生的现象,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因此说,做好化学实验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一、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课本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实验,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的实验。因此,做演示实验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演示实验前的准备。实验前应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实验方法,了解仪器、药品的使用方法、作用原理及注意事项。实验前准备的仪器、药品要齐全,操作正确,面向学生,便于学生观察,易得结论。
例如:在氧气的化学性质试验中,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准备,特别有两点:一是铁丝要尽量细,二是氧气瓶中装有一定量的水,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演示实验更易成功,现象更明显。使学生明确观察到: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溅,有黑色物质生成,瓶中有水雾产生。通过这样简单的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从而更直接地得出结论:不能在空气中燃烧的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并有黑色的物质生成,同时产生大量的热。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从实验中获得了得出结论的重要方法——实验法。
2.演示实验中的观察。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实验,告诉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怎样分析等。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分析说明的问题,以至引出规律性的知识,应尽可能由学生完成。让学生通过思考,使他们对实验现象更加深刻,对导出的结论思路更清晰。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得出结论的综合能力。
3.演示现象必须明显直观。在进行演示实验时,所用的仪器要标准,仪器配置的位置要达到一定的高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清楚。个别实验在一个位置无法满足全部学生观看要求时,可提前培养几个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同时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实验的现象。
4.演示实验必须确保成功,不能失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掌握实验原理,抓住关键是决定演示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如,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中必须做好两点:一是新制取的澄清的石灰水,二是通入二氧化碳时间不要过长。
二、做好学生的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获得知识、训练技能的重要教学形式,学生做好分组实验十分重要,所以有以下几点要求:
1.实验前必须完成预习任务。实验预习是保证学生正确操作并获得正确结论的前提。通过预习,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及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意外事故处理等有一定的了解,在实验过程中才会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从而提高实验效果。
2.严格按照分组做实验。进入实验室后,必须要求学生按分好的实验小组到相应的实验桌前,不得乱动仪器、药品,不能出现乱窜小组的现象。分工必须明确,操作员、读数员、记录员、监督员,各负其责,这样才能使实验有序进行。
3.实验室要求学生不要大声喧哗。在实验过程中若出现异常现象,可要求学生举手提问。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做好实验善后工作。实验完毕,要求学生摆好仪器,放好药品,处理好废物。然后及时处理实验数据,并填写实验报告。
三、做好课外小实验
化学课外小实验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生活”的新理念。自然界中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妙趣横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接近生活的小实验。如,将鸡蛋放入足量醋中会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利用家中的条件如何验证土豆含有大量的淀粉?铁钉锈蚀的实验,应怎样防护?利用废弃物做家庭净水器等。像这样的小实验,都是学生在课外自己设计,自己实验,自己观察,自己分析,自己总结,加强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的机会,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展了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马淑霞.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构建和谐化学课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06).
[2]宋海南.科学方法论在生化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1).
[3]俞晓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2).
1.适当精简原有课程内容。在我校制订的教学计划中,理科专业化学工程基础课程的理论授课学时数为32学时。在授课学时数有限的条件下,既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工业与化工生产过程的有关知识,又能领会该课程核心内容———“三传”的精神,我们对该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的精简,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精简选修课程(如物理、物理化学)中已学过的内容。例如流体静力学、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吸收过程的相平衡等。其次,不同章节中部分原理的理论推导过程(如伯努利方程式)进行弱化,直接导入结论,把理论推导过程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另外适当削减以设备设计为目的的有关工科专业视为重点的教学内容。
2.将课程内容分为主讲内容与略讲内容两部分。主讲内容放在具有代表性的三传单元操作上,流体流动与输送、传热、精馏与吸收。主讲内容的教学要求精、深,突出基本概念与共性规律。通过主讲内容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三传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处理工程问题的思想方法,会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略讲内容如沉降、蒸发、干燥等单元操作则只要学生有一般了解,而且可以因专业、因人而异。如需了解更多的工程技术知识,可自学加教师课外辅导的办法进行。
3.适当增加反映学科发展的新知识。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因而课程讲授内容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融入最新的科技成果。例如,在传质分离方面,膜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已成为当今分离科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使用范围相当广泛,已在许多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这些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在相关章节的补充讲解,非常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也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采用趣味教学。化学工程基础课程概念多、物理量多、公式多、计算多,课堂讲授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学习起来也较为吃力。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是该课程主讲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俗语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化学工程基础课程也是这样,只有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增强,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把日常生活现象、工厂实例和书本知识相结合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例如:由日本福岛核事故、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引入流体流动单元操作;由火山喷发解释抽象的静压能概念;由日常生活中的太阳能热水器引入热传递;由海水晒盐引入蒸发单元操作;由实验室倾倒纯净水引出物理虹吸现象;由石油的炼制引入精馏单元操作等。通过把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及工厂实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双赢。
2.引入课堂讨论。《化学工程基础》课程是为学生传授化工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会想、会用”等三个转变。为此,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以一种平等、相互激活的课堂讨论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课堂讨论课的教学一般应分三个步骤:第一步,设置问题,一般是授课教师有目的提出一个小型讨论专题,可以在课前布置给同学们。第二步,同学们讨论,要求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进行相关论证,其他同学也可说出自己对专题内容的理解和看法,也可对他人观点进行评议。第三步,教师总结,依据讨论的结果,老师进行现场归纳总结。课堂讨论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还能充分挖掘师生之间互动的内在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解流体输送机械一章节时,我们设计了一个讨论专题“农田灌溉时,离心泵为什么不能安装太高?”,同学们畅所欲言,争论不休,并自觉地应用前面所学习的流体流动能量守恒方程式来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老师的引导下不由自主的就加深了对“气缚、气蚀”现象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化学工程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及魅力所在。
3.树立学生的工程意识。化学工程基础课程的学习目的是解决各单元操作过程和设备的开发、设计和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结合工程实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是理论知识的简单累加,要学会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分析与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考虑到当前毕业求职的需要,学生对知识有“实用性”要求非常迫切。工程实例的引入,一方面使授课内容具体化,加深学生印象,同时也给学生一种成就感,认为自己是有能力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的,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职 药学类专业 药用化学基础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119-01
药用化学基础是中职药学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将原有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对药学类专业学生来说,药用化学基础课程是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在其后续专业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考虑授课对象是中职药学类专业学生,学生有自身特点,将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提炼,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使学生在课时少的情况下能完整地、全面地掌握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方法。下面对该课程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结合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
中职基础理论教学内容的教学特点是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精选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处理好几个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和专业发展特点相符合;二是教学内容和基础化学的整体性相符合;三是教学内容和后续发展相符合。教师要精心安排好教学内容,设计好内容梯度,把基本的,必要的化学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只有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的化学知识,才能学好药学专业知识,才能把握药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学习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观察,学会总结。学生掌握了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将受益终身,而且科学的学习方法还是将化学知识转化为终身能力的桥梁和纽带。
教师还必须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业务素养。教师不仅要系统掌握化学专业基础知识,对药学的相关学科也要了解,要熟悉化学与药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关注药学相关的化学问题,熟悉药学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化学的研究成果及其应用的相关知识。
二、紧扣教学大纲,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精心备课,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授课过程中及时归纳总结课堂内容,做到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授课时要特别注意观察学生能否跟上教师的思路,掌握情况如何,切忌只顾自己上课,不管学生能否听懂、能否消化。设计教学过程时注意与初中教材的衔接,避免有些初中已讲授过的内容重复讲授。
三、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是提高与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学模式也从原有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单调教学向多元化教学发展。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声像、图文和速度方面的优势,在化学教学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声音、动画、图像、影像等丰富的材料配合文字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应用于教学中,将枯燥、抽象的化学知识动态化,全面调动了学生的兴奋点,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同时,也要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自学指导法、对比记忆法、分组讨论法、知识迁移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是双向的,如果只管“满堂灌”,则难以有好的效果。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的效率是与学生的个体心理发展及其心智能力密切相关的。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自控能力更差,为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现代教育观,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能理解学生的出格想法与做法,学生就会感到课堂轻松,没有恐惧感。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合作对话,能让沉闷的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思维的火花燃起来,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
五、教师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学习热情必然高涨,学习效率必然显著提高。要调动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光凭自己的工作热情和某些组织措施是不够的。改进教法,加强趣味性和新旧内容的联系性,以旧引新、讲新复旧。讲新概念、新知识时,利用新旧对比法和前后联系法,寻求它们间的共性和内在联系。找出它们间的个性和区别,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旧知识的网络中,既便于掌握新知识又利于复习巩固旧知识。二是用综合对比法对知识进行总结,融会贯通。揭示规律。滴定分析的四大章学完后,我们花了两节课的时间,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三是针对他们的畏难情绪,用亲身感受讲了坚持预习、及时复习,就可事半功倍,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的道理,现在大部分同学都会在课前抽出时间进行预习,课后及时进行复习,提高了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时刻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变厌倦课堂为向往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素质,是教师传道授业的一个基本手段,课堂中的教学语言能体现一个老师的业务素养、能力及水平,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作为化学教师,要重视语言教学,不规范的化学用语以及读音错误是可以通过教师的自身努力修正直至消失的。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规范性、科学性、针对性、鼓励性和教育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与学生讲话时,除了要尽可能注意语言的规范,还要注意用委婉、幽默、含蓄的语言方式去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使学生乐于接受。
综上所述,上好有特色的药用化学基础课,应遵循药学类专业的特点,以职业定位为导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尽管我们在教书育人和教学改革中做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欲使学生达到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目标,作为化学教师任重道远,还必须不断地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习保民,张鹏鹂.药物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10(6):669―671.
[2] 潘伦.医药类职业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医药指南,2009(7).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许多理论知识的获取、巩固、以及新的发现都需要坚实的实验基础。化学实验是手、脑并用的课程,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强调实验前的预习,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由于目前的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为独立课程,有时与相关理论课不同步,这就使得学生必须去查阅有关的资料和文献以对实验原理、方法有所了解,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很有帮助。据此,教师还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活跃实验教学气氛,这对学生实验前的预习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2 注重基本操作练习
基本操作练习指基本功的训练,通过基本分析方法的典型实验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技能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一点非常重要。为此,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到:① 一边讲解一边操作示范;② 在学生实验中教师要“眼观六路”及时发现和指出学生的实验操作错误,在不断的巡回、检察、指导中使学生的操作逐渐规范、熟练;③ 引导学生抓住每个实验的关键所在,尽可能地减少“重新做”或在计划的时间内完不成任务,延长实验时间影响后面课程;④ 通过规范、严格的要求使学生明白在分析化学实验中磨练学生的细致和耐心是科学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素质。
3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精心安排实验内容
化学分析实验是手、脑、眼并用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学生既要顾及操作是否规范又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还要考虑实验原理、结果是否“正确”,其中在开始的规范操作要求上尤为重要,学生有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在更复杂的实验中就可以用较多的精力考虑甚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围绕"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实验-强化操作技能的应用实验-独立设计实验-灵活应用知识的课外实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制定。
4 狠抓设计实验实验,实行开放实验室,训练学生探究、质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实验旨在启发学生的探索和开拓精神,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独立操作的能力,也是对前段时间所学实验知识的总结、应用。学生根据预先给出题目查阅有关资料、文献,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以科研论文的形式撰写。设计实验分阶段进行,从单组分到多组分,不限制学生的设计思路,允许实验失败,找出原因,修改方案,重新做实验。
5 实行开放实验室
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余时间实验室随时为学生开放,开放实验的内容(大多数都与大家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在教师给出的范围内选择并且提前预约登记,从开始各项准备工作到实验结束、提交结果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6 发展微型实验,减少污染,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微型化学实验操作技术是以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微型化学分析实验要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其试剂的用量是常量实验的数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将污染减少到了最低程度。在常量规范操作进行了大量练习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微型实验,从微型仪器装置的较正到试剂的配制及实验,并让学生将常、微量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如果差异显著,没有达到相应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学生自己分析原因,重新实验,将得到的结果连同实验的体会撰写成小“论文”。这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操作技能、保护环境、价值观念等方面对学生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可以说微型实验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基础化学分析实验课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应在培养服务、创新人才为目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具备高尚的品格,扎实的实验基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实验. 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关键词:网络环境;基础化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172-02
自主学习是能负责自己学习的能力,可以通过自然途径或正规、系统、有意识的学习而获得。根据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理论,自主学习有三个重要因素:对学习目标的有效控制、对学习活动的自主选择和对自我效能的正确建立。在教育部提出的临床专业认证中,明确指出应加强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基础化学是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与医学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是基础化学的教学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学生不重视。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对学科间的联系不甚了解,只关心卷面成绩,不重视实际应用。②化学理论较抽象、枯燥,导致学生提不起兴趣。③有些高校忽视学生薄弱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没有规范自主学习管理的情况下,大幅减少课程学时,导致教学资源浪费,教学效果难以提高。教师为了赶进度,以讲授教材为主要任务,学生的学习处于自发状态。为顺应专业发展要求,我们大胆创新,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新型自主学习模式。
一、自主学习模式
(一)将网络技术应用于自主学习中
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提供基础化学学习资料,学生通过校园网自行浏览或下载资料。在课堂中,教师主要讲解知识的重难点,部分章节不讲,由学生自学。网站中不仅有文字资料,还有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理论,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提供化学在医学中的前沿应用,让学生对学习所学知识有新的认识。提供分章节学习的试题库,在课堂外督促学生自我练习,将各章节重难点分解,避免学生在学期末突击复习,学习效果差。开通了网络互动平台,每周安排任课教师值班,学生可通过在线提问的方式与教师进行线上学习的沟通,及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施多媒体教学。
(二)改进实验内容,促进自主学习
将实验内容中验证型实验去掉,增加创新型实验。每次做完实验告知学生下次实验的内容,学生通过所学理论知识或网络寻找答案,教师不再具体提供实验步骤,由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内容自行设计实验,教师仅负责实验做完后的总结和归纳。学生认真分析实验内容,将每一个实验当作一个小型科学研究,按照科研工作思路来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对照组依据实验指导提供的内容完成实验,即不需自行设计。两组的实验报告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二、自主学习研究对象和效果评价
(一)研究对象
本校2014级临床医学实验班和临床医学全科班(110人)为教改组,临床医学1班和临床医学2班(110人)为对照组。
(二)效果评价
采用同一套试卷考察学生,由教研组全体承担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师共同出题,题型包括选择、判断、填空和计算。为了较全面、真实地反映新的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我们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成绩分析的形式展开研究。在学期末让学生登录校园网对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教学效果调查,教师利用SPSS分析软件对教改组和实验组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反馈
(一)考试成绩
两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分布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发现,教改组不及格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学生总成绩高于对照组。教改组的标准差比对照组要小,说明教改组整体成绩分布偏差小,基本呈正态分布;对照组的成绩分布偏差大,呈现两个峰值,即80~89分呈现一个峰值,60~69呈现一个峰值,成绩差异明显。可见,以网络和自主实验为依托的学习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调查问卷
教改组和对照组实施无记名问卷调查,220名学生全部参与调查。教改组因教学模式的改变,故增加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对教师、教学内容、教授方法的评价中,80%以上的教改组学生认为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精品课程网站、实验教学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帮助;同样的内容,在对照组中得到的分数较低。对照组学生对于按部就班做实验提不起兴趣,希望更改实验内容。教改组增加的调查问卷主要集中在网站资源、网络通讯情况、在线沟通、自主实验方式、实验内容等方面。对学生实施无记名问卷调查,发出110份,收回110份。结果显示:有79%的学生认为网络资源对自己课后学习起了关键作用;49%的学生认为网络通讯时好时坏,下载速度慢;57%的学生使用在线提问,但存在回答滞后的情况,希望以后能跟教师约定网上答疑时间;94%的学生认可自主实验内容,认为这种学习方式起到了督促学生课后自学的作用,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甚至还有41%的学生要求增加实验课时。
四、研究总结
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营造支持性学习环境。采用网络教育辅助模式后,教改组在学习态度和认识上比对照组更积极,通过网络自学或在线提问的方式开展自主学习的人和时间比对照组更多,教师监督功能在此作用下表现明显。学生能通过网站中医学的案例了解到化学相关知识点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明确了学习方向。当然,网络的教学模式要想最大功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及时更新网络资料,把国内外最新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和教师科研成果提供给学生。②督促教师积极参与到网站的答疑中,这样既起到师生沟通、交流的目的,还可发挥教师的监督指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③保证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
自主实验对加深理论知识理解、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起重要的作用。设计性实验间接促进了学生课下的自学和复习,促使学生主动的思考。将传统的验证型实验项目换成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验项目后,学生的兴趣明显增强,有学生甚至自行增加实验难度。比如在食醋总酸度测定中,我们为实验班提供了白醋和黑醋,学生自己选择测哪一种。有学生自愿测黑醋,在分组讨论环节,每组的实验步骤也不一样,最后得到的结果也有差异。在做完实验后,教师总结分析各组实验步骤的优缺点,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此类实验共准备了6个,即使得到的实验结果不佳,学生仍受益匪浅。但是创新型实验对教师要求较高,首先,每组实验步骤不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也不同,必须提供多种仪器和药品供学生选择,这样就增加了实验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其次,实验内容的选择必须合适,尽量选择消耗少、污染小、贴近生活的绿色化学实验。教师在上课前要提前考虑各种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意外,教案详细并准备预案。最后,每次做实验的人数应控制在20人以内,我们发现若人数太多,教师看不过来,这样有些小组的实验过程出现问题就不易被发现。
五、结语
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指出,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在此要求下,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单一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代医学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建立科学缜密的临床思维,将成为现代医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我们在基础化学教学中探索以网络为课外学习作支撑、以探究式实验教学为理论教学作辅助的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自主学习的开展对授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因为有了网络就放松自己的职责,除了课堂教学,还要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变成良性循环,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朴淑惠.基于网络教学模式与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证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05).
关键词:高职;基础化学;课程改革;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42-02
高职院校基础化学课程包括大学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及其相应的实验课程。基础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农林、石油、化工、冶金、环保、食品和材料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教程改革、分层次教学、改革考核方式等环节入手对高职院校基础化学进行改革。
实施教材改革
改革教材 教育部高度重视高职教材的编写工作,提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编写指导思想。因此,高职教材与本、专科教材是有所区别的,且具有自己的特色。但现行的高职基础化学教材基本是照搬本科教材,或者仅作了些简单的压缩与删减,未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改变现行高职基础化学教材脱离学生实际、缺乏高职特色的现状,首要的是处理好学生基础薄弱与内容要求高的矛盾。应遵循认知规律并从高职培养目标出发,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大胆降低教材难度;对不是必需、应用价值不大且抽象、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要大胆删去;对必需的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定理应增强其直观性和应用性;对难度太大的综合性解题技巧只作介绍,不要求掌握;削减习题量,大幅度降低习题难度,适当保留应用性的题目;在教材的编排层次与知识的逻辑结构上,要尽量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留出足够的过渡空间。
处理好教材内容与多专业需求的矛盾 改变同一内容对多专业的局面,可考虑按以下两种方式进行:(1)教材的模块化组合。即在认真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筛选出最基本的各专业共同需要的内容,形成教材的主干;再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组成各自具有专业针对性的与主干连接的选修模块,供各专业选用。(2)多种类教材供选。即将需开设基础化学的专业分为几个大类,如造纸印刷类、生物工程类、精细化工类等,再根据各类专业的需求编写教材,形成有该专业特色的基础化学教材。这两种方式,要求基础化学内容与专业需求紧密结合,既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高职的应用性特色。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思想上重视基础化学课的学习 首先,要让学生真正理解高职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与一般的操作工不同,他们不仅要会操作,要知道为什么应这样操作,还要能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要达到此目标,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有一个可供今后发展的知识平台,因而高职生学好基础理论课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要让学生明确基础与专业的关系,专业水平决定着就业,而专业水平的形成离不开基础。要让学生明白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就像盖房时打地基与地基上砌楼的关系,好地基才能盖出好房子。
教学中介绍与本专业有关领域的前沿及科研动态 必须及时在课堂上介绍本专业发展动态,并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本专业的研究热点,使他们尽可能多地掌握具有超前和应用价值的知识及新信息。学生对这些前沿的、能学而致用的内容非常感兴趣,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实施分专业、分层次教学
分专业设计教学 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突出高职院校化工类、生物制药类、造纸印刷类等各专业的特点,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目标的差异,采取教学学时数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用书和参考书不同、分班教学等方式的教学。即分三个层次:(1)化工类(精化、检验等专业);(2)生物类(生物制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3)轻工类(造纸、印刷、包装等专业)。
对同一专业不同化学基础的学生实施分级教学 当前,高职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在教务处支持下,可实施分层次教学,即在新生入学时组织化学摸底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分成三个层次,分班组织无机及有机化学教学。第一层次为基础较好的学生;第二层次为基础一般的学生;第三层次为基础相对差的学生。对基础好的学生加大化学知识传授的深度,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帮助他们打下更扎实的化学基础;对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通过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精讲、补课并适当增加课时等措施,使得该部分学生化学基础迅速提高。实践证明,基础化学的分层次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基础较差学生也能达到教学大纲要求。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工程意识
在基础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工程意识 基础化学实验是基础化学课的一部分内容,实验对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工程意识是非常好的途径,可设计不同的内容来训练不同专业学生的技能及工程意识。如熔点、沸点的测定教学中,告诉精细化工等专业的学生,该实验操作在有机合成及分离时,是鉴别产物的一种常用检测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常规的思维模式;又如从工业酒精制取95%的乙醇,进而制备99.5%的乙醇,最后制得无水乙醇。实验过程中学生除了掌握回流、蒸馏、干燥等基本操作外,还让学生掌握废液处理与回收的方法,为日后进行有机合成做好准备。掌握这些经典提纯、合成、后处理等模式,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专业技能及工程意识。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增加设计性实验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较多,有些实验内容陈旧,远远落后于生产、科技的发展,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开设设计性实验。在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操作、具备一定实验能力的基础上,可尝试安排1~2次设计性综合实验。具体操作:教师给出实验题目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去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制定实验步骤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如增加设计性综合实验――用酸性大孔树脂代替浓硫酸催化合成酯。教师提出要求:(1)用酸性大孔树脂代替浓硫酸作催化剂有什么优点;(2)分离过程的每一步需要注意什么问题;(3)影响产率的因素有哪些,哪一步最关键;(4)实际生产与实验室反应的区别。通过开设设计性实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工程意识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师也能从学生的多种设计中得到启发,达到教学为科研和生产服务的目的。
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的多元化 针对传统的“一卷定乾坤”的考核方式,应及时转变传统考核观念,使课程考核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导向因素。近年来,大学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先后实施多元化考试模式,各课程以期末考试作为主导考试形式,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平时考核,采用提问、作业、小测验、讨论发言、课程论文、实验操作等多样化考核方式,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获得一定成绩,从而使学生主动融入到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平时考核和期末成绩所占比例各占50%。
考试内容和命题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考试内容不是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应能反映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情况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给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同时,科学的命题制度要应用体现创新特点的考试题型,避免过分侧重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充分调动学生创新思维和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分析、比较与融会贯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标新立异。
结论
通过教材改革、实施分层教学、改革实验内容、改革考核方式等一系列的措施,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化学基础扎实了,专业技能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基础化学课程新体系加强了与专业关联性,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高职人才综合素质和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春龙,杨红,兰叶青,等.农科院校基础化学系列课程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8):54-56.
[2]李锐,安彦彦.农业院校基础有机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7(6):202-203.
[3]石枫,屠树江,王香善,等.在有机化学及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J].大学化学,2009,24(5):38-41.
[4]王旭,刘翠娟,张宇,等.有机化学实验模块式教学结构的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9,10(8):1213-1215.
[5]李巨超.基础化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8,8(23):187-188.
[6]张立芳,王志林.浅谈高职高专工科化学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7(6):118-119.
关键词:医用基础化学;绪论课;教学方法
Abstract:As the outline of the course,the introduction lesson was an important start for medical students to learn the Basic Chemistry course.This articl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 lecturing method in order to provide a good teaching effect and inspire the students.
Keywords:Basic Chemistry,introduction lesson,lecturing method
《医用基础化学》是我校临床医学、麻醉学、卫生检验与检疫学、影像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以及护理学等很多专业一年级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绪论、溶液的组成标度、稀溶液的依数性、酸碱解离平衡和缓冲溶液、氧化还原反应和电极电势等基础知识。教学内容较多,课时相对较少(理论课42学时,实验课28学时)。学生反映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化学与所学专业无关,从而对该课程失去兴趣。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上好第一堂课――绪论课非常重要。好的绪论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也对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从丰富的教学经验出发,就如何讲好医用基础化学绪论课,粗浅的谈几点体会。
1精心备课,突出学科趣味性,调动学生积极性
任何精彩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用心的备课。绪论是一门学科的精华和概貌,囊括了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过程,是学科魅力最好的体现。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更多的重视,仔细查阅文献资料,做好备课记录。绪论课不可只泛泛而谈,也不可一味照本宣科,应在讲述中穿插一些趣味点,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绪论中,谈到化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时,讲到了硫胺素的发现,只有几句简洁的介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感受到医用基础化学与生命活动的密切关系。于是,备课时,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对硫胺素的发现过程作了详细的了解,在授课过程中,向同学们作了具体介绍。科学家设计的充满趣味的实验,为硫胺素的发现和提取做出的不懈努力,很容易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精心备课,是讲好绪论课的关键环节。
2强调学科实用性与重要性,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树立信心
兴趣是引领学生走进化学世界的向导,而坚定的学习信念、对学科的充分重视是学好医用基础化学的保障。化学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医学、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一基础学科。大一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了解很少,未能深刻认识到该学科的重要性,常会有疑问,t用基础化学与所学的专业有什么关系?因而,在绪论课上教师应重点介绍学科的实用性,强调对该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以后多门专业课的学习,进而影响就业。比如,在给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讲绪论课之前,我仔细了分析专业培养目标,了解到学生后续要学到生物化学、卫生毒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等专业课程,而这些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基础化学这个基础。基础打不好,楼房就盖不高。在绪论课开始,我就有理有据的指出,预防医学的学生学好医用基础化学的重要性。另外,学校部分专业(麻醉学、护理学等)招收文科生,这些学生化学基础非常薄弱,对学习缺乏信心。作为教师,要从绪论课开始,就多讲一些文科生成功掌握该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案例,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3合理运用教学方法,突出绪论课教学重点
出色的课堂教学讲究详略得当,重难点突出。绪论课可采取启发法、提问法、举例法、讨论法、对分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比如,可以在绪论课时设置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疑惑开启医用基础化学的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以后的学习中独立寻求答案。也可以提出一些有争议、没有定论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最后教师对问题进行解答,对双方学生给出的论点进行评定和补充,加深学生对医用基础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外,在绪论课上,我还会采用当堂对分(对方课堂教学方法)的形式,讲到某个知识点停下来,一分钟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刚才在讲什么,一分钟同桌讨论刚才讲的重难点有哪些,疑问点有哪些,一分钟教师就刚才所讲的内容向学生进行提问。各种教学方法的恰当结合、综合运用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内容充实、形式新颖的绪论课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养成、课程的顺利推进等方面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上好绪论课,上好每一堂课,高校教师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杨先炯.探讨如何讲好医学院校《有机化学》绪论课[J].科学大众,2016(3):118.
[2]徐茂蓉.如何讲好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绪论课[J].科技视界,2016(6):107.
[3]张艺,雷艳红.绪论课对大学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J].保山师专学报:自然科学,2006(25):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