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初中语文教学所出现的误区
1.对学生缺乏科学引导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对待语文这门课程总是偏向于知识记忆,要求学生掌握语文课文中的知识,而没有从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地理解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不仅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而且由于记忆的知识容易产生遗忘的原因,而导致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心理,从而制约着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语文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的方式中,学生难以真正地感受语文课文中所蕴含的美感,这对提升初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同时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相违背的,从而严重地偏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
2.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及时更新
教师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较深,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要求依然是通过考试大纲组织教学,课堂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初中语文教学出现了流于知识表面的问题,并没有结合语文课文中向学生输入真、善、美的教育,从而导致学生在语文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没有吸取精华的知识。此外,有的教师没有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计语文教学方式,统一地采用一种教学方式,就连具体实施语文的环节也是一样,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渐地失去兴趣,而初中语文教学也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3.语文教学策略不恰当
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而言,不仅是单纯地掌握语文知识,而是需要教师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丰富知识,积极掌握语文中所蕴含地深刻道理。但是部分教师没有结合当前的语文实际情况,例如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等特点,而依然根据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照本宣科式地开展教学,使得语文课堂十分枯燥乏味,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较好地锻炼,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二、改进语文教学误区的策略
1.教师需要做到以生为本
素质教育是需要教师做到以生为本,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地体现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和谐的交流,共同探讨语文知识。此外,教师需要按照学生不同的语文知识储备以及接受情况而适时地调整教学方式,例如学生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时,其中涉及了许多文言知识,如通假字、古今义、诗词、虚词理解等,学生感到掌握这些知识有一定难度,教师则需要适当地加强引导,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文言参考工具书,供学生自行解决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字、词的含义,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师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
教师要树立好为人师表的形象,自己充分地利用教学之外的时间,加强提升自身的知识能力,积极地拓宽自身的知识涉猎范围,便于在开展语文教学中能够更好地为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分析语文文章。例如《奇妙的克隆》这篇文章属于科普文,其中讲述了科学研究领域中所出现的新型成果,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除了可以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分析之外,还可以根据当前最新的科学研究角度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同时在教师介绍这些最新的科学成果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语文知识不仅仅是学习语言,其中包括许多其他方面的内容,激发初中学生不断深入探索知识的兴趣。
3.创新语文教学,更好地启发学生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需要结合语文课文而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使初中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同时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实现Τ踔醒生进行思考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在现代化的方式中找到创新语文知识呈现的渠道,如教师在讲《观潮》这篇文章时,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潮水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从视觉角度了解潮水的气势,激发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再进入文章内容的学习。再如学习《端午的鸭蛋》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或者是网络资源收集等方式先了解端午的来历,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调动初中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课程改革 初中语文 素养提升
课改十多年来,学校的育人观念、校园文化、课堂教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念深入人心,和谐开放的校园文化令人神往,互动探究的生动课堂别开生面,学校成了知识的殿堂、心灵的家园和成长的乐园。然而,个别老教师的观念滞后、盲目抵住,大量新教师的经验缺乏、态度应付,将成为今后的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瓶颈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就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赘述以下个人观点,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同仁斧正。
一、重温课程标准,确保语文教改有的放矢
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大多数语文教师始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并在日常教学中致力于教学观念的转变、新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其学习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课标提倡的启发、讨论、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也被师生逐渐接受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达到广泛应用,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变得更加有效。但是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一是在阅读教学中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注重课内阅读却忽视课外阅读的检查监督;二是在作文教学中依旧采取“选定话题审题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打分和讲评”的模式进行,在评价过程中往往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三是在口语教学中往往多讲少练;四是语文综合活动课存在课时严重不足、开放性差、自主性差。究其根源,主要就是因为一些教师在领悟新课改理念时往往具有片面化和简单化的特点,且执行力尤为欠缺,加上新旧教学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进行转变,课程资源难以得到及时的开发和有效的利用。
在这一现状下,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重温新课程标准,只有吃透标准才能使语文教改有的放矢。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注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其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执教《背影》一文时,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并要求学生将听后感表达出来,此时学生就会七嘴八舌的将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表达出来,经过一番讨论,教师就可以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文章中多次提到了“背影”?),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多方讨论,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中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加强活动引领,确保学习兴趣高涨持久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针对当前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持久的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应加强活动引领,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高涨。例如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亮点和特色活动,在体现三维目标的同时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这一活动的开展以向学生生活延伸为基础,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最佳途径。所以教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中应扮演好引导者、启发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引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课中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高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堂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放权于学生,引导其结合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活动流程进行设计,教师以引导者和鉴赏者的角色介入活动,适时参与交流、探讨,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多鼓励少指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课堂的结束而延伸,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三、重视读写结合,确保学习效率持续提高
吕淑湘曾经说过:“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语文教师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二者之间相辅相成,阅读量与写作宽度成正比,阅读质量与写作厚度成正比。但就当前现状来看,在读写结合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形式,导致学生的语文能力难以有效提升。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迁移延展、探究性对话、致用提高的原则,在课内读写活动中及时、全面地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资源,为情境添彩、为人物画像、为情节续尾、为哲理搭桥、为人生奠基,在课外读写结合中,关键就在于如何深入生活,通过观察生活、积累材料、感受生活、述理立言、真情抒写、展示自我。及时的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技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效率持续的提升。
四、注重习惯培养,确保人文素养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而人文素养教育又是素质教育实施的根本,而素质教育的实施又是对教改工作的有益尝试,加上当代初中生自身的身心的特殊性,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必要。而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阅读、写作等习惯,并学会利用工具书,更好地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在预习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在导学案中进行预习提示,明确训练重点,学生在能在掌握课文的基础知识、内容和写作特色的基础上感知全文脉络;在阅读习惯培养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学会思考,做到读有所感、读有所思,才能在理解课文中心思想的同时促进人文素养的发展;在培养学生写作习惯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依据话题和命题,结合生活积淀,定好提纲,明确写法和思路,并集中精力完成初稿,然后千锤百炼,反复推敲,不断润色,终成精品,长期坚持,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只有重温课程标准,确保语文教改有的放矢,加强活动引领,确保学习兴趣高涨持久,重视读写结合,确保学习效率持续提高,注重习惯培养,确保人文素养全面发展,才能让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方向明确,方法恰当,过程精彩,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68-01
情感教育是新课程教学改革所提出的新目标,是一种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语文是初中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学科,语文教材中具有大量情感浓烈的优秀作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水平,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形成优秀的人文品质。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从巧设导入,营造情感氛围;寻求文章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设置情感悬念,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巧借多媒体,创设情景;注重文章的细节,让学生领悟课文中的情感等方面,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情感教育概述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健康发展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和信念,它要求任课教师掌握部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础知识,能够依据教学大纲,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学生社会情感品质和自我调控能力,形成独立人格的目标。将情感教育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在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手段的基础上,能够将所要教授内容的情感部分准确的传达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在情感上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语文不同于其他的学科,情感色彩在整个课程中都极为重要,无论是教学内容上的情感传递,还是学生们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感染,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把握情感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感染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1、巧设导入,营造情感氛围。课堂导入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课堂导入的设计要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激情才能扣击心灵。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如在教学《斑羚飞渡》时,我是以讲一个小故事进行导入的: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而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劈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可是,这群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悲壮。今天,我们同样要聆听一个悲壮感人的斑羚的故事。这样的小故事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能更好地融入课文,深刻体会。
2、寻求文章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学生只有在与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时,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从多方面入手,寻找学生的情感契合点。以《童趣》为例,它以生动而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分表现了稚气烂漫的童趣。文章中的孩子与学生年龄相仿,因而在情感上有很多共通之处。为了让学生主动去发掘文章的内涵,老师可以在讲解文章的同时,让学生讨论各自的童年生活,通过讨论,学生就会回想起与文中孩子相似的经历,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感情就会如潮水般在学生的内心汹涌起来,这为文章的进一步讲解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使得学生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设置情感悬念,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设置悬念是文学作品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样,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也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桃花源记》为例,老师可以在整篇文章的教学中,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在讲完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可以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并让学生自读,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分组讨论在学生得出“忽逢桃花林”的结论后,老师可以顺势继续设下悬念:“桃林怎么样?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学生将会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不断思考、展开讨论,进而对文章中所描述的世外桃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这样连续设置悬念,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获得心理满足的同时,陶冶性情。
4、巧借多媒体,创设情景。文学作品通过描绘生动的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产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
5、注重文章的细节,让学生领悟课文中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文章重点,做到主次分明,对课文中某些能体现文章情感的重点词汇进行深入解读,并设置一些课文问题,对学生提问,让学生结合人物性格特点对文章进行探索,进而充分感受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提高自己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以《孔乙己》这篇文章为例,老师在讲到“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两句话的时候,老师可以对“排”、“捞”进行提问:“此处用‘排’、‘捞’意味有何不同?”并让学生带着疑问,结合上下文,对这些词汇进行反复推敲,学会设身处地地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进而能对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刘翠格.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05)
[2] 刘 波.情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体现[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03)
纵观我国教育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审美教育其实在我国早已存在。追溯到孔子时期的“礼”“乐”便是一种审美教育的体现,从他对于教学与学习的一些名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些话语背后所蕴藏的对于审美的关注。先生也就美与学习的关系有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的论断,可以说美育与德育是教学中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审美教育的内涵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同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它不同的定义,概括而言存在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观点将审美教育认定为完人教育;第二种观点认为审美教育是一种感情教育;第三种观点则将审美教育视为美和艺术教育的组合。我们可以在上述三种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给审美教育下一个模糊的概念,即审美教育是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素养并以此为基础,通过综合运用自然、艺术、社会等多种审美形态的应用,来培养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审美的态度,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并且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健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青少年形成一种对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的一种感受、正确的理解及客观评价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在审美的基础上表现和创造不同的美。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们学会审美的同时学会生活,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思想观念,明辨真假美丑,真正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审美教育与初中语文的关系
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的承担着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任性与健全人格的形成培养及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任务。初中语文教学中所谓的审美教育,是在遵循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依据语文课程本身所具备的审美特征及青少年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借助于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媒介,充分发掘课文中所包含的美,通过语言描述、教学场景的创设、想象力的发挥等方式,使学生们感受到课文中所呈现出的美感,使他们能够分辨真善美,并且形成一种在不断学习和借鉴基础上不断创造美的习惯,最终实现对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就初中语文自身的特点而言为审美教育的融入与作用的充分发挥创造了一定的条件。选编如教材的课文包括古今中外的小说散文等等题材,不同的课文内容呈现着不同的场景和美,作用用文字记录着自己对于自然、生活、社会及一些艺术美的亲历与感受,当我们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用心去感受时,我们便会发现这些美的存在。审美教育之于初中语文便是引导学生们去发现课文中所传达的美,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审美能力不断对于美的认知和感悟。
当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断应用,学生对于美的感知能力不断提升时,新课改的目标也便得以实现,而这也向我们宣示着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本身的积极推动作用。
3 新课标下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具体应用
在我们充分认识审美教育的内涵与重要性,同时又看到它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的关系时,我们便要探讨一种适应的方式使两者完美结合发挥其最大作用。结合新课标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
首先,以教材为基础,发现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各种美。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了青少年年龄和心理等因素,因此,对于教材内容而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全能够掌握。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说是一种兼收并蓄的结构,古今文化的贯穿和中外文明的交叉呈现着不同的美。这种美首先要有教学的实施者先去发现和概括总结,教师对于课文中的美不能仅局限于某些特定的形式,要透过文字本身去发掘文字和语言层面背后的社会认为之美。在发现这些深层的美的同时不忽略汉字本身的美,将两者结合会有不同的关于美的惊喜也会使教师及学生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作用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语言文学不仅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对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有重要意义。因此,新时期的初中语文老师,必须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在转变教学理念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在努力执行教学规划的同时,必须不断完善教学结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使用能力。
一、汉语言文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从现行的初中教学内容来看,汉语言文学作为典型的人文类学科,不仅代表着传统华夏文明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民族理念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是不同时代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主要体现。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中,语文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理论积累和精神文明掌握情况,它的目标是不断完善初中生的德育、智育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价值不只是打造可以衡量的经济关系,还有营造用数字无法衡量的社会效益。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单方面地强调工具和实用理性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应该用更加广阔的视野看到,社会以及生活对汉语言文学的特定需求。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注重尊重、积累与互动
以人为本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心理与年龄特点,在尊重学生性格、思维方式的同时,达到协助与促进的教学目标。对于初中语文的自主学习,协助不仅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更要给予对应的学习方法与知
识。促进主要表现在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思考上面,通过有想象、有情感的引导,让教学更具有深度。
语言作为人和动物最主要的区别,是人重要的交流工具,也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才能进入对应的活动。从人类交际来看,语文学习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并且每个人都需要掌握语言文字,让自身语言得到不断发展。因此,积累、丰富语言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而语文教学作为保障人类生活最直接的渠道,在教学工作中,应该从积累开始,注重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主要包括:谚语、俗语、词汇等。在对语言形式进行积累的过程中,不仅要背诵一些典型的段落、短语,更要熟记顶针、排比、转折、总分以及递进结构。在语言范例积累中,需要积累的内容主要包括:小说、诗文以及名著戏曲等。在语言形象积累中,主要针对典故、意象以及典型人物。如此一来,学生就能拥有良好的思想凭借,更加正确地阐述材料。
另外,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在互动交际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的。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主动创设教学情境,在活动与互动中让学生感受语言。在语言文字熏陶中,汉语言更加注重意象、神韵以及言外之意。因此,在教学指导中,老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掌握相关语言,不能用纯理性的方法进行教学,而是在情感熏陶中,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领悟、摸索,并且不断渗透相关知识,进而达到语文教学心领神会的教学目标。
2.注重选择、拓展与整合
自新课改以来,中学生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全面,不管是虚拟的、现实的世界,还是心理世界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因此,在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学习中,必须不断营造出更加宽广的港湾,让学生在生活这片海洋中自由流淌,寻找属于自己的宝藏。在这一过程中,汉语言教学应该主动打破时空局限,在空间与时间上,将未来、现在、历史融入教学工作中去,从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未来融入现在,应该让学生了解生活动态,为发展打开更加宽阔的窗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处理好信息无限和选择有限之间的关系,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更加全方位的知识。但是对于具体某次来说,没有是特定限制,也不可能把所有信息放到教学工作中去,所有还是必须处理好教学典型性与复杂性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既能快速明白主题,又能拥有独特的思维方式。
3.注重护航、牵引和调控
在现代初中汉语言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必须不断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探寻、创造,让语文价值放在对人的关怀以及创造中。通过推动师生对话过程,对相关话题进行正确的调控和生成。在传统教学中,由于过分注重教案,从而让教学进入机械化、僵化的学习状态。针对这种现象,语文老师应该注重语文教学调控,从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特点出发,让教学工作更具有特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项复杂的教学内容,语文老师应该努力将其贯彻到各个教学细节中,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进行学习,培养语文素养。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专业学习与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进一步传承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3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4―0053―01
初中语文教学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部分,其中阅读教学又糅合了语言的积累、理解、运用和情感的熏陶,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字词句段篇,切近学生的兴趣和生活需要,基于文本,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基于文本的认知性阅读教学策略
1. 字词语境理解教学策略。字词的理解离不开所在的句子和语言环境,结合语境理解字词意思又有利于深入理解文本。如,在教学《老王》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老王的性格,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对于“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的理解,就应抓住关键字“攥”,结合语言环境分析――老王在当时的处境下还能给杨绛一家送东西,杨绛反而给钱,“善良”误解了“善良”,致使几年过去以后,渐渐有了“愧怍”之情。
2. 字词溯源理解教学策略。对于有些篇目的阅读教学而言,追溯字词的本义,有利于获得独特的阅读感悟和体验。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在引导学生理解“闲人”的含义时,不妨对“闲”字溯源。当学生了解“闲”字的意义后,再结合苏轼的生平处境,让学生理解此文主题就会更容易。
3. 诵写强化教学策略。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一定要建立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背诵有规范语言、积累语言材料、积累篇章、积淀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等多方面的意义,加强背诵是语文学习走向成功的基本条件。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从多读多背入手,对那些要读要背的文章,要诵写结合,这样才能形成夯实的语文基础,真正解决语文教学的积弊。
二、基于文本的理解性阅读教学策略
文本意义的理解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对文本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因此,基于文本的理解性阅读教学策略有:
1. 深钻教材,精研文本。教师对教材编排的理解和对文本意义的把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课前教师务必深钻教材,精研文本。如,《斑羚飞渡》虽然入选到动物单元,并且编者也在诱导师生树立人与动物共存的意识,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但从《斑羚飞渡》文本本身出发审视文章的主题,应该达不到编者的这些意图,或者要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深钻教材,精研文本。
2. 依文究理,生为主体,师为主导。基于文本的理解性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依托文本,真正找回自己的主体地位。这其中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要在阅读中理解,在引导中理解,在朴实的教学中理解,不超越文本理解。例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关于让学生理解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时,可以把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和《儒林外史》第六回《乡绅发病闹船家,寡妇含冤控大伯》中刻画严监生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的场景进行比较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品析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语言、动作和外形,充分依托文本语言增强教学效果。
三、基于文本的创造性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应提倡对文本的创造性理解,重视有创意的阅读。对文本的创造性阅读就是要创新文本,即创设新意境,创建新材料,创写新语言。
1. 模仿迁移策略。学生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模仿,因此,阅读教学应充分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模仿。如,在教学《理想》一诗时,让学生模仿续写诗歌,收效甚好。
2. 共因迁移策略。基于文本的阅读教学,会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经验、技能,而这种知识经验和技能又会迁移到对其他文本的解读中。所以只要能寻找到已有知识经验、技能和受迁移文本间的共因成分,就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3. 情境迁移策略。在基于文本的阅读教学中,创设适合文本意义场的情境,进行创造性的阅读,才能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才能使创新文本不偏离符合事物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轨道。例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抒写愁思,学生感受自会独特新颖。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创新 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学好初中语文课程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语文的学习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在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灌输式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够适应初中语文课程的要求,所以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改革的关键是找到切入口,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把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掉,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也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在现实中,初中语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它教学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初中教学事业的发展。也就是说,初中教学事业发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初中语文教学保障作用的发挥。然而,纵览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其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形式与创新方法严重不足,这严重限制了初中语文教学作用的发挥。从某种意义上讲,初中语文教学出现的许多其它问题,也是因为创新力不足造成的。因此,我们要想解决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大科教创新力度。
当前,网络化与信息化成为时展的趋势与潮流。初中语文教学要想取得突破与发展,就必须及时地跟上时展的步伐,很好地适应这种趋势与潮流。网络化与信息化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一方面,它可以丰富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创新初中语文教学的形式,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增强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在科教方面创新初中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策略
1.教学观念创新,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初中语文教改要进行创新首先要进行观念创新,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从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做起。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主角角色,使学生逐渐变为课堂的主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宽容的心,给学生以充分的理解和信任,包容学生,更要赏识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在教学中让学生与我们进行平等地交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和观点,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2.教学方法创新, 实施多元化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在教学中融入情感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具体可感的教学情境,融入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情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性,从而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内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利用挂图、课件和视频等多种教具来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画面,让学生积极体验,从而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教授《变色龙》时,笔者在课前准备了与小说前后情节密切相关的六幅图画,随着讲解的深入,学生可以清楚的认识到主人公的六次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大变化。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深入地认识和理解。
(2)擅于设问质疑,提起学生的乐学性
在初语文教学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擅于设问质疑,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提起学生的乐学性。课堂教学中良好互动的前提就是教师设计的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在问题中深入进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层次上地理解力和创新能力。问题的设计不仅要符合教学要求,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还应该根据课文的不断变化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积极思维,而不能把课堂内容简单地直接灌输给学生。
(3)增加课外实践课,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适应各种社会情况,必须增加课外实践课,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视而不见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课堂内感受不到的学习乐趣。为了配合课文内容讲授而进行的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均可以在课外实践中进行。如校外采访、手抄报纸、新闻广告的改编、资料查检等。把课外实践课当成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一定能够发挥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作用。
3.教学手段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各级学校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的课堂上也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从而提升学生的乐学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本、图片、动画,乃至音频、视频文件融为一体,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直观生动的形象,丰富多彩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以及全方面的视觉效果在学生全面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感,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师准备的教学素材之中,主动探索,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笔者在语文课上就会经常结合教材内容为同学们播放与课文情感基调一致的音乐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学生们对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欢迎,他们在音乐渲染的气氛中进入课文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品产生共鸣。如《社戏》一文主要讲述作者的童年趣事,笔者就运用多媒体播放了歌曲《童年》,轻快动听的乐曲把学生带到天真烂漫的童年,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营造出一种特定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张明.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新教学方式的特点[J].陕西教育,2008(11).
[2]刘正远.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2).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学困生 辅导 策略
辅导学困生是中学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工作之一。教师在辅导学困生时,要持之以恒。同时,中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无私的爱心、耐心和恒心,只有这样,才能带动班里的每一个学生,从而打造一个优秀的班级。[1]
一、利用语文的学科特点深入了解学困生,找到学困生问题的心结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会受到思想的熏陶和教师的人文关怀。而老师呢,也会从学生的言谈举止和写作中,发现他们的思想观点、人生信念等,这就为深入了解学困生搭建了一个平台,也为关心爱护学困生创造了契机。学困生,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学业成绩较差,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常因学习困难而失去自信,产生自卑,甚至于表现差、品行差,在班里造成极不良的影响。但他们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辅导的。可是,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常把学困生当成是“朽木不可雕”“顽石难成材”、好逸恶学的坏学生,这种观念严重伤害了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其实,初中学困生和一般学生一样,不仅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也是相当有上进心的。只不过,当其再受到某种伤害时,就会产生某种异常心理和畸形表现:有的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产生自卑心理,消极沉闷;有的疏远集体,回避教育;有的甚至故意违纪,离校逃学。凡此种种,根本原因在于老师不了解学生,使他们缺乏爱的温暖而使心灵蒙受创伤。特级教师丁友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名言告诉我们,在辅导学困生的教育中,光有批评和处罚是不能奏效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深入了解他们,找准症结,倾注爱心,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对他们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我们要用爱心去融化学困生心灵上的“坚冰”,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这样才能有效地辅导学困生。[2]
二、用“爱”去滋润学困生的心田,用真情去温暖他们的心窝
爱有着巨大的力量,它是牵连师生关系的一条割不断的红线,也是学困生辅导的内动力。现实教学中学困生由于其表现差,常常被放在被遗忘的角落,教师对他们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其结果往往会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心灵慢慢的冰封起来。博爱是教师应具有的素养之一,优秀的教师应该将爱的阳光普照在每个孩子的心灵,去融化孩子内心的坚冰,让他们也能健康成长。我的具体做法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多与他们交流,用诚心、真情去感染他们,打动他们,唤醒他们;在课堂教学上,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在座位的安排上,将他们安排在靠前的位置,并与优秀生坐在一起,让他们也感受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位置的重要;利用良好的班风、健康的舆论影响他们,给他们正确导向;与优秀生结成对子,既让优秀生成为他们的榜样,又让优秀生成为他们进步的帮手,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教师还要坚持不懈的关心他们,辅导他们,帮助他们更快、更好的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当然,爱学困生,绝对不是迁就他们的缺点和错误的无原则的爱。要爱得深、爱得真、爱得严。只有这样热爱他们,关怀他们,他们才有可能敞开心灵的大门。
三、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
学困生由于成绩不好,经常被教师忽视,被同学看不起,甚至受到父母的辱骂。这些外因导致了他们极度自卑, 在同学面前总觉得低人一等,在教师面前不敢大声说话,在父母面前不敢抬头。严重的自卑心理时刻影响着他们,使他们产生“我就是笨,我什么也学不会”的思想,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要想彻底辅导学困生, 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消除心理阴影。我们教师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要给学困生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课堂上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他们进行表扬,哪怕是一点点进步;在课下要主动和他们交朋友,使他们信任并喜欢我们,从而乐于学我们所教的课程。[3]
四、 开展教学方式改革,区别对待,兼顾学生差异
由于课堂是辅导学困生的主要场所,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做好教学方式的改革,在课堂上要从每一个学困生的实际出发,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理念。并且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来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要让学生走出学习的困境,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效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学困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在学习目标设置上面应该难度适中,能够确保学生在自己努力的范围内能够完成,避免设置难度较高的题目,这样才不会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除此之外,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设置上面,教师要根据学困生的情况来适当地调整问题,鼓励学困生多开动脑筋,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
五、营造开放的语文教学环境,培养学困生开放的心态
大多数学困生由于学业成绩不理想、自卑而封闭自己。因此,培养他们开朗的心态是非常必要的。所谓开朗的心态,是指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坚忍不拔,眼界高远,不畏挫折所累,善容纳,善创新,有主见,有远见的心理状态。要培养学困生开朗的心态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营造开放的语文教学环境。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能力的表现和发展要有相应的环境。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自由的想象,创造思维中的灵感往往在紧张探索以后的松弛状态下才会出现。我们平时也有这样的体验:人在紧张、惊悸或者不自在时,注意力就无法集中,不能专心思考,更谈不上创造了。这些都表明,宽松、民主、自由的语文环境对于培养学困生开朗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不搞“满堂灌”,不搞“一言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努力创设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以点燃学困生新异的思想火花,培养学习兴趣,从而让他们积极求学探索。
总之,辅导语文学困生,让他们由厌恶学习变得乐于学习, 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参考文献:
[1] 贺敬友. 浅谈初中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1(02)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语言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55
教学是一种复杂、精密的教育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沟通活动。所以,教学活动其实就是一种具有语言性的活动行为。教学语言主要的特点就是需要沟通,与学生进行知识交流时所使用的专门的教育话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创造力,调节和平衡教学氛围,以最大限度来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行为,这是一种具有感官的语言技能教学活动。教学语言对教育培养有非比寻常的重要作用,不管是科技再进步,教学手段再优秀,如果缺少教学语言的扶持,那么就会失去意义。
一、提升教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及语言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表达,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提升自身语言表达的水平,为学生树立优秀的榜样,并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学习的语言表达方法。语言表达不仅仅要清晰的表达出表述者的意思,语言表述还要求语言明确的表现表述者的感情。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的语言环境也应该同时注意语意以及感情的表述。首先,教师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构建适应初中学生语言水平的语言环境。教师语言表述中要口齿清晰,吐词清楚。此外,教师表述的语言要尽量使用书面语言,尽量避免使用口头禅。其次,初中Z文教师还要重视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目的之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课堂上语言表述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多使用专业词汇,要求学生语言表述精炼清楚,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语言表述能力与语言理解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掌握语言表述与语言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让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别人语言所表述的意思及感情,以让学生具备更加扎实的语言基础,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加强课堂语言的有效性
(一)提问语要具有有效启发性
提问语的质量直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问语的设计需要注意多方面的原则。1.把握好时机,当学生对某一部分文章感到困惑不解时,教师可适时提出问题。2.提问要明确,即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强烈的目的性,同时问题表述也要清晰准确;同时,提问必须要有启发性,提问要由浅入深,逐步解开学生心中的困惑;另外,提问要有梯度性,教学提问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情表现出层次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始终把握好学生的注意力。提问语的设计方法也是多样的,如迂回设问,言此意彼;新颖设问,巧妙务实;互动设问,生成活力。
(二)过渡语要自然合理
教学语言上,一定要注意过渡语的使用,必须要遵循自然合理。因此需要做到几个方面。首先,所使用的语言一定要合理自然。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要了解和关注不同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以灵活的言语来帮助教学内容进行过渡转换。其次,所使用的教学语言要具备发散性,这样过渡语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思考,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到对教学内容的思考中。最后,教学语言因况而定,根据教学内容和情境来设计不同的教学语言。
(三)实现激励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往往受到内心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中通过激励评价方式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通过课堂阅读完课文后,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去说一下对文章的理解,然后其它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最后再由老师去进行总结归纳。这样同学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将学生作为激励评价的主体。通过不同的意见,进而达到激发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力。我们只有正确地运用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多元化方法、合理发挥评价的多元化手段,巧妙发挥评价的艺术性,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学生去学习,去挑战新的高峰;才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正视自己,发展自己;才能锻炼学生健康的身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注意体态语言的运用
在使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的同时,也要恰当地使用好体态语,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手势,都会让学生感到自己和老师之间没有距离,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使学生乐于并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接下来,我们就谈谈如何使用无声语言,使课堂充满魅力?
1.用好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传情达意除了有声语言外,主要靠眼睛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靠眼睛对听课人察言观色,以便掌握其心理活动,而且靠它表达讲授内容,教师的眼睛里要表现出教师本人对讲课内容的情绪体验,以辅助语言去感染学生,因此,教师应使自己的眼神与作品思想保持同步。
2.掌握好表情,教师对自己表情的显露和运用,其重要性仅次于眼睛。讲课对表情的基本要求是:热情专注,真挚可信。所谓专注热情,是对听课者的态度而言,所谓真挚可信,是对讲课的课文内容而言,讲到高兴时,就要喜笑颜开;讲到愤怒时,就要怒容满面;讲到困难时,就要愁云密布等等。随着课文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多变的表情信息必将作用于听课者的观察器官,引起思想共鸣。
3.要做好手势。手与脑中的感觉区和语言区联系十分紧密,一个人的愉快、苦恼、疼痛,兴奋都可以用手势表达出来,手势既可以表情达意又可以摹形状物,具有很强的注意力和吸引力,巴尔扎克笔下《守财奴》中葛朗台临终时心理畸形的一“抓”。同样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讲课对手势的要求是:形象有力,准确得体。
总之,初中语文语言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信息的桥梁。在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语言学习对于学科是相当重要的,同时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主要是靠语言,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配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当然,学生也要配合教师的教学。相信在教师和学习的共同努力下,就能真正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