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材料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材料专业导论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材料专业导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材料专业导论论文

第1篇:材料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分子科学导论 案例教学 考核机制

包装材料对包装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有时甚至引起发展上质的飞跃。①高分子材料作为现代包装材料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包装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高分子科学导论主要包括高分子的合成与化学反应、高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高分子的分析与表征、典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质与应用,以及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前沿。②知识点多,内容繁杂,而教学时数只有48学时。如何安排好教学的内容、教学重点,按照包装工程专业是需求进行课程建设,成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课程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是包装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如何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1 教学内容上,突出以专业特点为导向

教学大纲的完善和更新是教学内容建设的基本骨架。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大纲不是教学内容的堆砌,而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③④课程大纲的完善是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为主线,并要充分地展示课程教学设计思想。根据我校高分子科学导论教学时数少,同时专业方向又是以包装材料和包装工艺为主要方向,以食品、药品及化妆品包装为主要应用领域,如何选择甚至编写合适的教材,如何确定本课程包含的各部分内容,合理分配学时,成为提升高分子科学导论教学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在对第一部分高分子合成化学部分的学习中,主要精力集中在对于反应基本原理的认识和各种高分子化合物的命名及分子量的影响因素。而不对聚合理论做深入探讨。在第二部分,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相关知识中,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着重介绍。作为包装容器的设计、加工和使用,这是考察材料的关键点,同时还需要介绍相关的耐热、耐化学性及其他一些基本性能。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后,对材料的基本理化性能有一个初步认识。第三部分是将材料的加工,对于包装材料而言,如何将粒料通过注射、吹塑、模压等方式制备成包装容器,这是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部分,也是与学生将来从事包装职业联系最紧密的部分。因此,从内容上、从学时上予以加强。尤其是针对我校包装专业比较偏重的食品包装,各种液状货品的包装容器(如各种瓶、壶、桶)以及各种薄膜的主要原材料( PE、PP、PET、PA 等)和主要加工工艺(挤出吹塑成型、注塑吹塑成型、注塑成型、单/双向拉伸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展开。

2 在教学方法上,辅助以案例教学

掌握和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⑤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能更加直观地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联系实际。例如在讲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的内容时,对身边的包装产品进行举例,例如牙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因此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国际牙膏巨头美国高露洁公司在进入我国牙膏市场以前,曾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发现,牙膏包装的同质化竞争严重。针对这些特点,高露洁采用了创新的复合管塑料内包装。结果大获成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迅速占领了我国1/3的牙膏市场份额。这个例子,充分让学生认识到,高分子材料对于传统材料的替代作用及其适用范围十分广阔,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述高分子注射成型工艺时候,拿出在工厂收集的残次样品,对气眼、流痕、欠注、银纹/水花、缩痕、熔接痕等常见问题进行分析。以气眼为例,是由于困在型腔内气体不能被及时排出,易导致出现表面起泡,制件内部夹气,注塑不满等现象。其改进方法,从产品结构设计上,减少厚度的不一致,尽量保证壁厚均匀。这些处理手段,又都可以通过前期所学的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相关的链段运动、熔体流动、聚集态变化等相关知识进行解释。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综合体现,提高了学生的联想、归纳能力,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其将来在工作中分析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优化考核模式,多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时,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方法,而考核方式的优化,则是对学生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励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考核方式改为论文+PPT讲述+期末考试的模式,其中平时考勤、作业占二十分,论文占二十分,PPT讲述占二十分,期末考试占四十分。考虑到学生还处于大二阶段,尚未接触到文献调研等课程,经过简单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以及初步学习使用中国知网,重庆维普等中文数据库,武装了学生的文献调研手段,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查阅文献资料和标准,并按照正规的综述论文格式规范进行撰写。学生虽然还比较稚嫩,在专业领域几乎尚无法真正领会,但初步的锻炼,拓展了专业视野,深化了对本专业的认识,提高了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进行归纳的能力。虽然还不能提出和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但这种锻炼已经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大二第二学期,包装专业学生就可以以高分子材料为出发点,申请大学生创新的科技项目,其申请数每年都占到本专业的很大部分。另一个考核内容是将学生按四人一组进行分组,每组做个PPT并请一位同学进行讲述,考核成绩作为该组四位同学的成绩。通过做PPT讲述,学生需要自行组织图片和说明,并进行PPT的设计,直至最后讲述。十分钟的讲述和五分钟的提问,有助于并在一定程度上能集思广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讨论。再经过最后的考试,学生需要对所学课程进行一个全面的复习和总结,三者结合,使得学生对整个学习内容都有较为直观、详尽的认识。

第2篇:材料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 《英语语言学导论》 研究型教学 范式 步骤

1.引言

高校英语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划分成三大板块: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英语语言学导论》、《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课程属英语专业知识课,是必修课程,一般在高年级开设。近年来,有关英语专业技能类和复合类课程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对英语专业知识性课程的了解相对较少;与此同时,英语专业专业知识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以《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为例,按照大纲要求,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提高其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从该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并未达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潘之欣(2007)对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26所高校在读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调查统计,学生很喜欢这门课程者为0%,比较喜欢者为13.3%,感觉一般者为66.7%,不太喜欢者为13.3%,不喜欢者为6.7%。调查对象反映,任课教师往往沿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知识灌输模式,即教师讲课,学生记笔记,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内部动力。

《英语语言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引起了一些一线教师和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对该课程教学的研究可以分为3类:一种属内省反思性质的研究,研究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若干教学建议,如改革教材内容,改革上课方式等(熊学亮,2007;吴格奇,2005);一种属调查问卷式的研究,研究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于教学的反馈情况,从而提出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来自授课教师和听课学生的调查数据能给研究者提供最真实的教与学的情况,让研究者看到教师眼里的一门课程究竟是什么样子,学生眼里的这门课程又是什么样子(蓝纯,2008;江晓红,2009;张铭涧、李忠善,2009);最后一种属以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改革研究,如姜晖(2010)以社会建构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理论对语言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可以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知识构建者,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在《导论》课程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和培养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黄源深,2010)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将研究型教学引入《导论》课堂能打破过分侧重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把教学由教师的灌输变为共同思考、相互交流、协同合作、思维碰撞的课堂。本文在简要介绍研究型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将这一教学模式引入《导论》课堂的具体做法。

2.研究型教学模式简介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在美国布鲁纳的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基础上综合构建而来的教学模式(范惠林,赵思宏,2002)。其基本内涵是:①教师把研究的理念、方法和研究成果引入课堂;②教师以研究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改变传统教学法中按照知识的逻辑组织课堂与教学内容的秩序;③让学生积极参与研究之中,在研究中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④在研究过程中建立民主、和谐、文明的师生关系(李福华,2004)。朱桂琴(2003)认为,与被动的灌输型教学相比,研究型教学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生活化的特性。推广研究型教学有助于更新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有助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

3.《导论》课堂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基本范式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我们将《导论》课堂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基本范式分为大部分:①《导论》课研究型教学目标;②《导论》课研究型教学实施步骤;③《导论》课研究型教学评价。

3.1《导论》课研究型教学目标

我们将《导论》课研究型教学目标分为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我们将能力目标置于首位的原因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只有少部分从事教师工作和继续深造,因此强记《导论》课中抽象的术语和知识点对学生的日后发展并无太大帮助。在当今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的情况下,语言学涉及的许多理论和基本操作方式,对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其他方面都有借鉴的作用或功能,语言学对拓宽学生的跨学科视野及提高学生的总体思辨能力非常有用(熊学亮,2007)。因此,我们将研究型教学引入《导论》课堂的首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总体思辨能力。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3.2研究型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

3.2.1引导―准备

我们把研究型课堂教学理解为两个部分:课堂教学环节和研究型实践环节,两个环节作为有机整体存在,不可分割。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开展之前,教师根据班级人数采用自由组合形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团队。分组时教师应要求团队成员间分工明确,强调团队协作精神。引导阶段的目的在于,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其与学生已有认知产生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浓厚愿望和兴趣,并发挥自身的智慧才能,强化其投入研究型学习的主动性(朱桂琴,2003)。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如“语言是如何产生的?”“语言有何功能?”此类问题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各种可能性。当学生给出不同的回答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扼要介绍若干当前说法,突出两者间的重合之处,从而增强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的信心或者给出不完整的,没有语境说明的对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想象出不同的情景,解读对话语意(陈新仁,2007)。

3.2.2指导―实施

此阶段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思考教学进程、探索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步骤。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采用任务教学、英语辩论会、案例教学等形式(王体,2011);在任务教学中,教师设计新单元的教学任务,并分发给各团队,由团队成员通过协作方式完成这些任务;教师也可结合单元内容或社会热点设计辩论题目,让全班同学进行辩论;将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在教学中呈现给学生,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型实践活动则包括如下步骤:(1)信息查询:教师指导学生从不同渠道收集研究资料,比如图书馆,学术数据库或互联网搜索引擎;或者布置信息查询作业,比如寻找文献作者的背景信息,就同一主题寻找不同文献(陈新仁,2007)。通过以上工作,学生既可以初步掌握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又可以弥补语言学导论课时不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2)资料整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资料,并综合判断其价值,将判断得出的结论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3.2.3展示―评价

在最后一个阶段中,学生通过交流分享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仅要评价研究成果与态度,过程和方法,还要引导反思(朱桂琴,2003)。课堂教学成果可以通过论文写作的方式展示:教师可以给每个团队设计论题或者让学生参与论题设计。论题可以是单元主题或者学生感兴趣的英语话题。学生完成论文后在小组内交流,互改互评,并分享写作体会和心得(王体,2011)。研究型实践展示的形式可以结合教材,布置若干研究课题。课题内容应结合教材中相关理论具体分析生活语言。各研究团队以课件的形式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并在展示结束后上交一份研究报告(朱春发2010)。

3.3课程评价

研究型教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应遵循多样性、全面性和人文性的原则,既要包括对学生语言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又要将学生课堂参与和表现及自我学习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姜晖,孙永君,2010)。课程评价分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前者为主,后者为辅。教师还可以通过不定期布置课外作业如文献查询,材料归纳等方式,考核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4.结语

《导论》作为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深入了解语言本质,而且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开展研究型课堂教学,可以使《导论》教学形式多样化,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强化其学习的主动性(陈新仁,2007)。此外,研究型教学能明显地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新仁.本科生“英语语言学导论”教学法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39-42.

[2]范惠林,赵思宏.研究型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2(11):46-48.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39-42.

[5]姜晖,孙永君.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3-124.

[6]江晓红.“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广东某高校的调查报告[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03):80-83.

[7]蓝纯.本科生“语言学导论”课程的评估与反思(英文)[J].中国英语教学,2007(06):83-92.

[8]李福华.高等学校研究型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4(6).

[9]吴格奇.“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行动研究与教师知识体系的反思[J].国外外语教学,2005(02):32-37.

[10]王体.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思考[J][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2):70-71.

[11]熊学亮.本科生语言学教学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05):18-19.

[12]朱春发.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的研究型教学[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17):119-122.

第3篇:材料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一、民族院校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选题大而空泛,与实践严重脱节

 

好的毕业论文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不少学生缺乏正确的选题方法,选题随意,选题范围重理论轻实践,或好高骛远、求大轻小。例如,金融专业的同学前几年喜欢选诸如“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等,去年甚至有同学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还有些同学选题犹豫不决、随意换题,不少老师都抱怨学生选题不和导师商量,当导师不同意时甚至随意从网上直接下载论文,结果不但影响了选题的质量,又不利于导师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创新与分析问题能力不足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也应遵循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即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实践中,不少学生只为交差过关了事,不仅相关文献阅读十分有限,如有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网上转载的各类文章甚至博客文章等,笔者甚至发现有个别同学的参考文献竟然是学院自己办的内部杂志上的文章,既不权威又不准确,有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几年前出版的教材等,对于文献调查等基本收集资料的方法不会运用。同时,论文写作过程中又缺少相关的调查和实证分析,要达到深入分析,甚至要有所创新自然就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三) 论文结构不合理、语言表述欠规范,极个别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有限

 

按照我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笔者所在高校也制定了毕业论文管理的相关规定,但不少学生却达不到这些要求。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在论文评阅环节要求:(1)内容:立论正确,方案设计、论证、计算正确;内容完整充实,论文结构合理;结论正确;工作量足、难度适当。(2)水平:有独特的见解与创新,或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对所学专业知识有较好地运用;取得阶段性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或应用价值。(3)格式:全文格式、中英文摘要、参考文献完整且符合要求;语句通顺、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数据、图表完整,图纸规范。而不少学生在论文写作中,或者出现头重脚轻,即前面的概念、发展历程、问题现状等罗列较多,而后面的原因分析和相应的对策部分十分简略;或者是另一极端,前面的分析介绍简短,而后面列出的建议对策动辄十几条,甚至有的问题分析和后面的建议几乎没有直接关系,论文质量堪忧。笔者还遇到过极个别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有限,完成规范的毕业论文有相当的难度。

 

二、影响民族院校金融学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民族院校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论文写作中投入精力十分有限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又遇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直到毕业,除了考研的同学外,大部分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上面。而一般毕业论文撰写正好是这段时间。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都知道,毕业论文成绩对找工作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大部分学生对论文并不重视,投入的时间十分有限,甚至个别学生在答辩前两三周才与指导老师联系,论文写作的质量自然无法保证与提高。笔者每年指导的学生中,总有个别同学忙于实习或各地找工作,要等到最后才与老师联系,考虑到就业的压力等老师往往无法严格要求学生。笔者所在学院的老师还发现,对毕业论文投入较多精力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工作落实得较早的学生,自然毕业论文也写得比较规范;那些工作一直没有落实或落实较晚的学生,很难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毕业设论文撰写上,论文选题和质量自然存在不少问题。这在二本院校中应该不是个别现象,尤其是民族类高校。

 

(二)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投入不够

 

影响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指导教师投入精力的多少。毕业论文指导一般从学生选题、拟订论文提纲、收集资料到规范写作、反复修改等过程中都要给予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而现在高校教师本身也存在攻读学位、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等压力,再加上论文指导的报酬通常都不太高,因而面临指导动辄10来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实际分摊到每个学生身上指导论文的时间、精力必然相当有限。如笔者所在的学院,老师平均指导的学生通常在10个左右,甚至有些学院的个别教研室老师指导学生有时多达15个以上,教师的指导任务相当繁重。尽管毕业论文早就布置下去,但学生往往集中在最后时间才联系导师,这时在正常的教学、生活之外,导师的指导工作量突然增加。所以,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老师也是希望论文只要过得去就行,论文质量的提高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

 

(三)学校对毕业论文答辩等管理流于形式

 

与国外高校的“宽进严出”不同,国内高校多年来普遍实行“严进宽出”原则,只要学习成绩、学分修够了,很少有高校在学生临近毕业之际在毕业论文环节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对论文自然采取东拼西凑的态度,毕业论文答辩也就只能流于形式。尤其是现在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反过来使学校在论文质量把关和就业率压力之间偏重就业率的提高,自然就会更加放松论文答辩及其管理环节。因为高校每年都面临一次就业率的排名,甚至第二年招生指标、招生计划等的变化都与就业率直接相关,论文质量的提高也就被忽略了。如笔者所在的高校,毕业论文成绩=评阅成绩(60%)+答辩成绩(40%),且答辩成绩不能低于60分,但在答辩中,即便对极个别答辩学生想给低分,考虑到就业形势以及民族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文化基础等综合因素,最后往往也是手下留情。

 

三、完善民族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一些建议

 

在面临持续的严峻就业形势下,民族类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提高需要各方的努力。

 

(一)学校要加强论文质量的全过程管理

 

民族类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培养模式和办学条件,努力探索切实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途径,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如保证一定的经费投入,适当提高导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报酬,努力提高教师积极指导论文的积极性;又如,近年各省(市)教育厅(局)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抽查和评优等,在职称评聘、教学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向毕业论文工作有所倾斜;再如,进一步落实毕业设论文写作与实践的联系, 加强民族高校与民族地区生产部门、企业之间开展协调工作,为学生论文选题、写作等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另外,民族类高校有些汉语水平确实较差的学生,可否采取其民族语言写作和答辩,至少不要和其他高校一样搞一刀切,真正发挥论文写作环节对学生的能力考察和提升功能。

 

(二)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应早作准备

 

针对目前就业与论文写作的冲突,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也应宜早不宜迟。如果前面几年的学习中没有思想准备和材料积累,仅在几个月乃至最后一学期或一年的时间里,要完成从选题、研究到写作的全过程,确实很难指导或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如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就应先学习一些指导论文写作的有关论著,提高文字修养;还要选读一些本专业的优秀论文,从中学习写作经验和了解学术动态;掌握做简单的文献综述的方法和基本格式等;对本学科领域中自己感兴趣的某些专题或方面,有意识地积累资料,为论文写作进行各方面的准备,还可适当缓解导师集中指导的繁重任务。

 

(三)学生要正确认识论文写作与就业之间的冲突

 

客观地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生没有就业压力,可专心致志做毕业论文;而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应聘时若已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工作会落实得较早、较容易。而毕业论文的写作,正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基本要求。所以,学生应正确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否则对其就业、毕业论文完成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4篇:材料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TAFE模式;《物流学导论》;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

TAFE的全称是“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即技术与继续教育,是澳大利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TAFE直接与岗位工作能力挂钩,以为行业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是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其特点是:明确课程考核要求、制定标准测试方法和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等。TAFE教学模式引起了我国的教育工作从事者,特别是独立院校的教育工作从事者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不断的创新研究,为提高我国独立院校的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一、《物流学导论》课程分析

(1)基础性。《物流学导论》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因此《物流学导论》是引导学生对物流管理各要素有一个初步的、基本的认识,引导学生入门。同时也能够很好的为学习《配送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其他专业课程的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积极探索《物流学导论》教学的新方法和新理论,提高《物流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2)综合性。《物流学导论》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包装、装卸搬运、采购、库存、运输、配送、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等主要内容,涵盖了物流管理的各个要素,是对整个物流管理实践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工具,进行综合性的介绍和导入。(3)概括性。《物流学导论》主要将相关要素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及工具介绍给学生,对物流活动所涉及到的各项活动以及物流的应用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对于各项物流活动的细分知识则同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开设来进一步的探讨。(4)专业性。尽管《物流学导论》课程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概况性,但其仍然是一门专业课程。其涵盖的各要素,直接源于企业管理和营运的实践。

二、TAFE模式下《物流学导论》课程体系的改革

(1)TAFE模式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课程定位。TAFE模式下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根据物流岗位需求和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和学科理论的要求来确定的,其重素质、重基础、重知识面的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基础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力求培养出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实务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通过对《物流学导论》课程的学习,要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现代物流基本理论及物流实际运作流程,因此,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该课程定位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入门性质的课程,其基本目标是通过问题和实例入手的多元化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物流是什么、物流管理干什么、要知道怎么干以及如何干好,从而激发培养主动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兴趣,训练与现代物流管理相适应的系统化思维,强化重视实践的意识,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以技能化的模块为基础,整合《物流学导论》课程。TAFE学院的《物流学导论》是物流管理专业必修课程,也是经济与管理学科大类其他专业的选修课。根据《物流学导论》的课程定位和TAFE模式教学的要求,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将《物流学导论》课程知识进行模块化,依次分为模块一认识物流、模块二物流功能要素、模块三物流应用等,模块一主要让学生们认识物流、模块二主要让学生们知识物流是干什么、模块三主要让物流在应用中展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重点介绍模块二和模块三,这也是适应TAFE模式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进行的。《物流学导论》课程教学内容如图1所示。

(3)教学方法改革。《物流学导论》传统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是一种“填鸭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采用启发提问的方式予以点拨和诱导,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还有理增强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在《物流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每章的课程内容,采用启发式提问的方式,提出学生比较感兴趣又和本章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本章的知识,从而能够增强课程的应用性和趣味性。同时还可利用多媒体、图形直观等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比如要介绍供应链管理这部分知识时,老师开始讲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前,采用这样的发问形式使学生对供应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找一个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按以下逻辑顺序进行发问:你最喜欢的一样商品是什么?(答:某某商品)——这个商品你事从哪里买来的?(答:某某零售店)——某某零售店的此种商品又是从哪里购进的?(答:批发店)——批发店的此种商品又是从哪里购进的(答:制造商)——制造商生产此种商品的原材料是从哪里购进的?(答:原材料的供应商)。在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此种商品达到消费者手中之前经过的所有企业以圆圈表示描述在黑板上,并用直线将有直接供需关系的企业连接起来——一个特定商品的供应链模型就出来。二是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指鼓励学生集思广益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得出正确结果,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过学生在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有说服力并且印象深刻,从而能够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首先要求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提前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做好相应的记录,有些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基本上能够掌握所学内容,根据具体情况,教师可以叫些学生代表上讲台,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述。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比较难懂的知识点,可以通过举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例子在来进行说明,比如通过“囚徒困境”的例子来说明供应链管理中个体利益和团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三是案例教学。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从多方面、多渠道收集教学用的第一手资料,在组织案例教学时,首先对学生如何充分的剖析案例进行引导,与学生互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4)改革考核方式,完善考核体系。课程考核是教学模式中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反映出课程开发、课程运行的意义和效果。通过借鉴TAFE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重视学生在课堂、活动、实验、讨论等方面的评价,不赞成以书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互评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第一,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一段时间后,为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的了解而进行的评价。因此,总结性评价重视的是结果,借以对被评价者做出全面鉴定,区分出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做出评定。因此总结性评价主要强调的是记忆性内容的考察,而忽视除记忆和简单推理之外的技能,比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价值、态度等,如此易造成“一考定成败”,最后导致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过关,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总结性评价在《物流学导论》中的应用主要是考察学生对《物流学导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和利用《物流学导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找出教和学的薄弱环节以改之。然而《物流学导论》是一门实践性比较的学科,其应用性和实操性显得比较重要,应尽量全面考察学生物流管理素养的协调发展。当然,这要结合过程性评价,以避免一次总结性评价定终身的情况。第二,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全面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技能的培掌握和能力培养的过程,因此,过程评价相对于总结性评价“结果”而言,强调的是学习过程,重视非预期结果。过程性评价在《物流学导论》中的应用,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老师点评的小组评价形式。其基本程序如下:一是被评价的学生进行自我讲述;二是被评价的学生展示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果;三是同组同学对被评价的学生惊喜评议,并提出相应的学习建议;四是其他同学根据评价情况,分别从“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成果”三方面对该学生给出一个等级成绩;五是组长综合该组同学意见,确定改同学的最终等级。主要针对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好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经验、好的评价方法等进行引导性评价,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观察、分析和理解,不要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学习。的理解和掌握、对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培养。

三、总结

《物流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本文首先通过对《物流学导论》课程科学合理的定位,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改革方案,希望通过本方案的提出,能够进一步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培养出物流市场所需要的真正物流人才。

参 考 文 献

[1]金汉信.基于BTEC 及TAFE教学模式的高校物流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研究—以仓储管理课程为例[J].商场现代.2008

[2]谷再秋.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物流学》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2011

第5篇:材料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导论;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53-02

材料是社会文明和科技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材料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其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材料导论课程是介绍材料基本知识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基本概念的入门课程,本课程的授课时间一般设置在大一第一学期,作为一门先导课程,对于培养大一新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非常重要。目前国内外许多知名高校均将《材料导论》课程作为一门核心和主干课程,还有许多高校将其列入拟将开设的重要课程,充分体现了本课程的重要地位。但是国内外现有的《材料导论》课程内容过于专业,难以满足专业基础课程尚未开展的本专业低年级学生初步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需求。课堂不应是学生听取讲授的场所,而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场所;教师的讲授不是信息本身,而仅仅是信息的载体。为了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达到了解学科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开拓视野的目的,需要对材料导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团队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

一、课程内容设计

在课程内容体系上打破传统大类材料知识的灌输式教学,应多从生活常识中寻找材料实例,阐述材料特点、发展及其应用存在的问题,高度概括地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学科地位、研究范畴、核心要素、分类方法、各种新型材料与工艺,通过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最基本知识和相关的前沿应用,同时突出生物材料、信息材料、智能材料、纳米材料等新型材料的迅猛发展,激发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浓厚兴趣,实现系统性、普及性、趣味性和专业性四性统一。此外,材料种类繁多,每一种材料在各自领域都有其重要性,加之学时、专业性限制,课程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或者平行设计,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还应充分考虑本校材料学科研究的优势项目,在保证课程内容系统性的同时,应重点介绍本校的优势方向,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了解学科结构的同时,了解本校的特色和科研动态,为学生在今后学习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在教学方法方面,知识不仅仅靠老师传授,要让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为学生营造一个自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境。在实践本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建立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们一方面全面接触材料科学相关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等,另一方面培养同学如何自我获取材料科学知识的手段,如何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等。本课程将采用学生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启发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入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尽可能采用双语授课,即使用英语讲授和中文解说相结合,或用英文辅助关键词语表达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实行因材施教,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长,注重教学民主和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在教学手段方面,应巧妙使用多媒体技术。关于多媒体教学,目前大部分高校均已经实现,并应用多年,教师和学生并不陌生。但是,随着该项技术的长期使用,以及生活中随处可见多媒体信息,学生逐渐对此产生了审美疲劳,甚至出现上课思想不集中,下课拷贝授课ppt作为复习材料的现象。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也有类似的认同,比如最近报道的,费米实验室大强子对撞机双周论坛的组织者就开始限制使用ppt做报告,他们认为,没有ppt,参与者可以脱离脚本,促进互动和激发好奇心。其实无论是使用或不使用ppt,其目的均是为了激发听者的兴趣,更好地传递讲授者的思路,因此,在教学手段方面应该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学生理解为目的,而不是以方便教授讲授为目的,巧妙地使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大量与生活紧密联系、切合教学内容的图片、图形、动画、音效、视频,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点的难度,为学生创设更为生动、真实、准确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在课程中还可以设计模拟国际会议教学,首先由教师指定会议主题,让学生课后自行查阅相关文献,撰写学术报告。在模拟会议中,由学生担任会议的主持人、学术报告宣讲人和翻译,作为观众的学生在宣讲结束后可自由提问,由宣讲人对所提问题进行解答,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运用多种媒体展示学生对信息资料的搜集、加工、处理成果,为学生搭建一个表现自己思想的舞台。实践证明,通过模拟使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炼知识、处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也对本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对于“自主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让学生能够逐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三、教师团队建设

对于课程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本课程将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包括教师组成知识结构、教师能力培养、教师年龄结构设计几个方面。材料导论学科涉及知识面广,为了实现教学的系统性、普及性、趣味性和专业性,必须有一个知识结构合理、由老中青构成的教学团队。此外,积极开展对青年教师授课水平的培养工作,为青年教师安排经验丰富的辅导老师,并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及培养目标,要求其跟班听课并担任助教,使青年教师更好地、全面地理解了课程的背景和知识要点、教学要求和内容,掌握各种教学方法。采取听课、研讨等活动,要求青年教师在担任主讲任务前必须在教研室对课程的主要章节进行试讲,通过开展观摩名师教学、青年教师授课竞赛、教案展评、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等活动,使青年教师教学水平逐年提高,全部能够独立走上讲台。与此同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做到意识超前、观念更新、措施和培养方案操作性强,本着“培养”、“引进”、“提高”并重的原则,采取学术交流、国内外访问进修与考察、学历提升、产学研结合项目开发等措施,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努力建成一支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责任心强、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以上是笔者对于材料导论课程教学的几点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进,努力坚持探索和创新,通过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师团队建设几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军龙,高琳.“材料导论”课程教学探索[J].科教文汇,2010,(12):69-70.

[2]刘生满.《新材料导论》教学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8):163.

第6篇:材料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国务院和教育部第一次出台指导性政策意见,提出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同年,全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开赛,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始[5]。近年来我国的双创教育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制定了具体的要求,做了相应的详细部署,同时还创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单位,总结经验,逐步推广。针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除了起步晚、起点低、资金和政策制度保障不力等共性问题[6],还有一些自身特点,比如,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传统精英式本科教育应对社会需求变化的转型定位,本身对自身办学定位、办学特点、办学道路的就尚在探索当中,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之后,对双创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教育形式及内容流于表面,创新不够,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易不明确,容易造成人才培养模式不科学的后果。再有就是应用型本科“双师双能”型教师较多,但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双创教育会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第三个,本身应用型本科有重实践的特点,实践平台、实习基地本应是其长处,但将这些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却做的不够,造成创新创业依然缺乏平台。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认为,要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除了要建立完善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创业教育体系,还可以从优化专业结构、构建课程体系、设计教学项目、强调实践训练、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建设、搭建校企联合平台、改革考核方式等具体方面来凸显其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创新性,从而促进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研究以应用型高校——西安航空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具体改革的专业方向,基于以上思路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和完善的策略和构想,以期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具体对策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在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前提下,优化当前课程系统设置,结合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现,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本研究在学校满足修改要求的前提下,在西安航空学院材科科学与工程2017版培养方案中,试点性开设以专业为基础的创新思维训练先导课程一门(《无机非金属材料创新研究方法导论》,24课时),开设创新综合实验一门(材料科学基础创新综合实验课),增加和改革课内创新综合实验8课时(《材料成形基础》、《金属材料》、《材料加工方法》、《航空材料概论》各2课时)。在2019版大纲中又增加校企合作的企业高工参与授课的《材料科学创新创业系列学术讲座》16课时;另外,原版培养方案中一直在实践教学板块包含《材料创新设计》、《材料创新实训》两个部分针对创新创业的环节,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得用保留。至此已经形成了先有研究方法教育(创新研究方法导论),紧接理论课程中运用此方法的训练(课内创新实验),再联合贴近企业生产实操和生产需求的创新创业讲座,最后衔接实践环节的集中课设和实训,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部分的课程体系已经相对完整:有方法论教学,有对在理论知识中对方法论的运用训练,有贴合企业实操的讲座,最后再结合集中实践环节的夯实。

(二)改革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突出可迁移能力的培养

培养方案中课内创新实验的设置与专业理论知识的结合最紧密,如果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很容易沦为单纯对理论知识的重复性验证,而丧失创新创业教育的效能。改变单纯的验证性实验,而体现对理论课学习的基本原理的应用,并突出对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一方面可以聚焦复杂工程问题,同时也可以强化双创教育。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分小组进行,突出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等可迁移能力的培养。相应的在集中实践环节中,改参观实习为动手操作加分组讨论加头脑风暴,针对企业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分析讨论并实地提出整改建议,这种“问题导向”的模式进行实训,并写入实习报告。除了授课方式,在考核的时候,突出能力目标导向,综合检验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理论课程考核时考试题目增加开放类、创新论述类、举一反三类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让学生现场发挥,根据思辨能力打分。实践类课程实行允许偏差的单一变量参数表征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完成任务,根据完成程度和创意效果打分,突出对创新和信息处理这两类可迁移能力的量化考核。以上所述的授课方式要求和考核要求改革已经写入新版课程大纲,并在其中有详细的量化型要求,对哪种授课方式支撑哪一个课程目标,哪种考核方式支撑哪一个课程目标都有清晰表述,深刻容易培养方案的量化产出体系当中。

(三)建立一支“数量足、理论精、实践强”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并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如何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并将其与实践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相结合是本项目的一个研究重点。首先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人数比例,同时对全校教师进行双创培训,采用开交流报告、邀请校外专家谈创新方法做讲座、组内成员互相交流创新心得、邀请教育学专家谈创新教育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双创和双创教育能力。近年来,西安航空学院在创新创业学院领导下,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各级双创竞赛、学科竞赛为契机,开展各种大赛辅导培训会,不仅针对参赛学生,更主要正对指导教师的能力进行培训,以此将对双创教育有兴趣也有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集中起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此举不仅使提高了学生的竞赛成绩,更有形的提升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四)切实利用好校企合作平台,夯实双创教育的“转化”环节

应用型本科有众多实习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平台等好的实践教学场所,但是如何真正用好这些平台,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却尚有许多工作要做。传统教学中,学生仅仅能够在企业中进行参观、观摩、听讲解之类的实践教学模式,即便能够上手实操也仅仅是单一工位、单一设备的简单操作,如双创教学并没有任何联系。但其实,如果能够找到连接学生和企业需求的桥梁纽带,就可以深化与实践基地的交流合作,实现学校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与基地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有效对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长效性和常态化工作机制。在学校层面,西安航空学院西安航空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在航空基地科创大厦建设“筑梦蓝天创客汇”众创空间,帮助入驻的创业团队进行创业项目的孵化,实现创业项目的产业化;在学院层面,材料工程学院有“材料创新创业学会”,召集学生参与教师的各类科研项目,尤其是学院校企合作平台科研项目,帮助学习提供创新能力、贴近企业实际需求、寻找创业契机。另外学校还有创新创业系列沙龙、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基地等多层次、多方位的平台设置,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第7篇:材料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 根据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探索了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提出远程开放教育下的导师的主要工作是“导方向、导方法、导品德、导论文”。最后对实施导师制过程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最早在14世纪产生于英国,17-18世纪风行于欧洲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中。近几年,导师制逐渐走出高层次学术型人才培养这一象牙塔。国内各学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建立导师制的教育制度。1998年,南京一中采取了班级导师负责制和学生固定导师指导制相结合的体制;2002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2005年宁波市一部分中职实行导师制。2006年4月,国家教育部规划课题“全员育人导师制管理实验研究”在山东省日照实验高级中学开题。导师制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教育模式,在远程教育中同样可以发挥其巨大的教育价值。

一、开放教育下导师制的内涵

从广义上说,能为开放教育下的学生提供“导”学服务的老师均为导师。就开放教育本身来说,教和学存在空间上的分离,担任其导师的可以是一个群体。“导学群”的概念于2001年首次在山西电大提出,并经过实践最终发展成为“六位一体”模式,及由导学主任、导学员、专业导学教师、课程导学教师、教务助学员、资源助学员组成一个助学体系。

狭义的开放教学下的导师制,则来源于研究生教育。但研究生教育下的导师制与开放教育下的导师制又具有本质上的不同。研究生的导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及“学生围着导师转”,而开放教育下,导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支持与服务,提供全方位的导学。导师视学生的需要向学生提供服务,及“导师围着学生转”。狭义的导师制下导师是个人。本论文着重探讨的是狭义下的导师制的实施。

二、远程开放教育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

1.从开放教育本质上看,教育重在“导”

开放教育是以“导学”、“助学”和“促学”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活动。然而目前我国电大开放教育系统对集体辅导乃至面授系统讲课的依赖性非常强,这严重背离了开放教育的初衷。建立导师制可以科学地把开放学员引导到“个别化”和“自主化”的学习模式上来。

2.学生成才培养上看,需要“导”师

远程开放教育远程意味着学生在课堂外利用网络进行自我学习。由于学生自身水平的限制和自觉性、耐心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导学群模式下,则意味着学生遇到课程困难,则找课程导学教师。遇到情感困难如难以坚持下去继续学习,则要找导学员,遇到无法正常通过网络学习课程,则要找资源助学员。看似一一解决,但是学生在这种远程状态下学习,他并不容易联系到这么多的老师。另外,也意味着没有一个教师对该学生有相对全面的了解,而只能是头疼治头,脚疼医脚,无法对症下药。

3.推行导师制有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

开放教育下的学生多为成人,有自己的工作,导师在做学术研究时,经常需要各种数据资料以及实践知识,这时学生则可以帮助导师搜索到有用的资料。导师在和学生交谈中,不但学生收益,而且由于学生多数有工作经验,导师可以从谈话中发现新的课题研究点,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教学模式。

三、远程开放教育下导师的工作职责

费巩教授在30年代即在浙江大学提倡导师制,他认为导师制有几个优点:一是教学着重于导师的指导与启发;二是师生关系如良师益友,关系融洽;三是除知识传授外,着重思想与人格的陶冶。

狭义内涵下的远程开放教育导师比起本科院校导师来说则具有更多的职责,只要学生需要,导师都需要想办法提供。导师的主要责任,主要不是“教”会学生,而是示导、引导、指导学生。可具体以从导方向、导方法、导品德、导论文四方面入手。

1.导方向

在远程开放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学生主动地、有主见地学习是指学习者对其自身学习的课程设置、课程学习媒体材料及其发送和接收方式、学习方法、学习进度、以及检查考试方案等拥有应有的、尽可能多的知情权、决策权、选择权和控制权。这就要求学习者了解自己的现有认知结构、认知能力和认知习惯,了解自己面临的发展任务和学习需要;同时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结构和环境条件等。总之,这意味着要求学生是一个成熟的独立学习者,一个成熟的自学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最佳主观条件。但是,远程开放教育系统的学生并不都是成熟的独立学习者,而且通常是不够成熟的。

2.导方法

导方法主要是导学习方法。学生在远程开放教育系统下面临着自己完全没有经历过的教与学新模式新环境。让学生尽快熟悉并适应这种新型的模式和环境对提高开放教育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开放教育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由于基础薄弱,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自学,这就需要导师进行引导。

3.导品德

导师制下的导师指导着学生的各个方面。长时间的接触,会使学生在情感上对导师产生一种信任感觉。导师的人格魅力通过网络、通过交谈,传递给学生,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良好地师德,会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温暖。

4.导论文

毕业论文是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由于是成人业余学生,对写论文缺乏自信心,于是马虎应付,有的甚至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导师导论文,一是可以提早将写论文的意识灌输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论文资料,布置任务让学生去学习,逐步明确学生写作目的,端正其协作态度,增强学生写作信心;二是帮助学生选题。写论文讲究“以小见大”。

四、远程开放教育下“导师制”运作的几点思考

1.导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

担任导师的教师需具有以下基本素质: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高尚的品德;科学态度端正治学严谨;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有较强的教育管理和沟通能力。

导师还应进行学术研究。导师需要指导学生论文,只有自己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才能更好地把握研究中需要掌握的知识,指导学生开始相应的资料阅读,启迪学生的思维。

2.导师制与班主任(指导员)的职责分工

做好导师与班主任(指导员)的职责分工。远程开放教育班的班主任(辅导员)是教学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学生工作的专职管理者。其工作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开学时通知学员报道、发放教材、组建班委会等;二、学习过程中传达教务处的教学安排,授课教师的授课要求,收集、记录、报告和处理学员对教学活动及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三、毕业前组织学员进行毕业拍照,组织论文验收、答辩,完成毕业证书档案整理发放工作等。

3.导师的考核办法

可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考核方法。有以下办法可以借鉴:(1)考察学生考试通过率。(2)学生问卷调查方式。问卷上设定对导师的评价参数,由学生对其进行打分。此方法在各院校中已普遍采用。(4)学生访谈方式。(3)考察工作记录。由导师本人记录自己的工作,对工作做总结。由于导师工作具有多元性,用单一评价方法不够准确、客观、公正,可以将多种评价方法结合,综合考察。导师的考核结果分优、良、及格三等级。对考核优秀的导师予以物质和精神层面的表彰,在评优评先,晋升职称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综上所述,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大力开展“导师制”教学,让学生从“孤独”的学习之路中解脱出来,进入一个“温暖”的学习氛围,变学生的厌学,为爱学、会学、学会,将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参 考 文 献

[1]梅亚萍.刍议五年制高职“学生成长导师制”[J].文教资料,2008(33):155-156.

[2]齐延龙.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与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6(13):40-41.

[3]荆媛.论导学群在开放教学培养模式中的作用[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68):7-8.

[4]丁丽莉,徐放,韩东.高校实行导师制取代班主任制的可行性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17-20.

第8篇:材料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1.指导教师科研水平参差不齐。以我学院为例,随着国家招生政策的变化,学生人数扩招,近年来每年招生的人数均较多。药学专业2014届和2015届本科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80人和250人,而我学院教师人数仅仅大约为60人,平均每位教师需要指导4~5人,精力上无法保证,且我学院教师50%以上为近几年毕业的青年教师,自身指导论文的知识匮乏,没有指导学生完成论文设计的科研能力。此外,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大都是骨干任课教师,除了每天日常的教学授课工作之外,还要进行科研课题的申请和开展实施、科研文章撰写、课题结题等工作,在毕业论文每生一题的形势下,与学生接触很少,仅仅通过Email或电话指导,指导教师和学生根本没有在一起共同解决论文中相关问题的时间,造成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2.毕业论文时间安排不合理。我学院毕业论文工作的安排是大四上学期进行开题,这时学生仍有大量的专业课程未完成,学习时间紧张,且学生面临研究生考试的压力,很多学生重心放在理论课程学习和研究生考试上,准备毕业论文的时间少之又少,查阅文献、收集相关资料、总结资料的工作不能高效地完成,使毕业论文的开题不能到达预期目的。次年1月至5月是学生毕业实习以及研究生面试的时间,也是学生求职就业的黄金时间,很多学生会积极参与招聘单位的考试,从而没有心情顾及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实验;而我学院学生真正的毕业论文实验时间只有三周左右,在短暂的时间内,学生根本无法保质保量地阅读大量文献、完成实验操作以及撰写出高水平的论文,严重降低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3.教学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目前,高等院校大多面临资金的压力,在实验设备资金投入上以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为原则,教学资源相对滞后。而毕业论文数据和结论都要通过实验来获得和验证,因此实验室毕业论文完成的前提保障。实际很多高等院校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可以提供给本科毕业生进行论文设计。以我学院为例,在保证在校本科学生实验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根本没有固定的进行毕业论文的实验室。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论文时只能挑选没有课程安排的时间,造成实验仓促,师生普遍感觉不合理。此外,我学院在论文方面没有经费的投入,这样在论文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药品等均需指导教师和学生自己解决。以上原因从根本上又大大降低了论文的质量,使论文的科学性、真实性无法保证。

4.学生素质有待提高。扩招政策的出现,使得一方面高校的录取门槛降低,造成部分大学学生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教师专业知识水平不高,教学经验欠缺,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这两方面因素均造成现在大学生的质量不高,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成存在极大影响。表现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就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从科研的角度对论文的设计、材料组织等进行构思,写出的论文内容不规范、论据不充分、表达不清晰。更有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态度不认真,认为只要能找到工作或者考上研究生,论文只要过关就可以了,所以对本专业的毕业论文缺乏兴趣和足够的重视程度,不愿意花时间去查阅资料,更不愿意在实验室做实验,造成撰写论文时粗制滥造现象的出现。

二、提高医学院本科药学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设置合理的毕业论文工作时间。首先从课程设置上解决时间不足的问题。课程尽量安排在前六个学期,第七个学期专门设置为毕业论文时间,也可安排一些与毕业论文工作有关的查阅文献课程以及科研论文撰写课程,这样可以为学生前期查找资料以及开展文献调研活动提供帮助。

2.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是对学生素质的综合检验,需要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更要具有一定的科研素养。我学院现在推行的本科生“助研”活动有显著效果,学生在“助研”中接触到本专业的科研前沿,了解了自身专业知识的匮乏,激发了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强大动力。但此项活动目前参与人数不到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亟需将“助研”活动推广,让更多学生参与,得到科研锻炼,提高科研能力。此外,改革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实验内容,多进行一些设计性实验,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从大二开始,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学年论文的撰写,可以从对某一专题写综述开始,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阅读文献,收集资料、鉴别和归纳资料的能力。

3.推行毕业论文“导师负责制”。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不强,科研思维还未培养起来,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从开题、实验操作到论文撰写均需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如果这个关把不好,论文质量层次是上不去的。首先,论文的选题要确保质量,可主要以教师的科研课题为主体,在操作时可将课题分解为小的子项目,降低本科生难以胜任的问题。对于无课题的老师,要明确论文选题不能盲目,不能缺乏创新性,更不能脱离学校现有的仪器设备,无法操作。其次,在实验具体操作过程中,指导教师需要跟踪实验,对学生的数据、结果进行监督,不允许造假现象存在,并且可固定教师与学生联系时间,例如隔一天汇报一次结果。在最重要的论文撰写阶段,指导教师可首先安排一名研究生对四五名本科生进行论文撰写指导,学生论文上交之后,要按照精益求精的原则,把论文多通读几遍,大到论文整体小到标点符号都要认真修改和校对,对论文质量不合格的同学坚决不予通过,从根本上杜绝学生不论论文好坏都能毕业的侥幸心理。

4.规范毕业论文撰写进程。学院及指导教师所在教研室实行两级管理,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进行定期检查,该项工作可以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初期检查、中期检查以及后期检查。初期检查工作主要是在指导教师报送完毕业论文选题之后,学院及教研室应就教师申报的论文选题的实验工作量以及实验可操作性进行检查,并最终给出科学合理的毕业论文选题。中期检查主要是检查学生实验操作,学院及教研室抽调有经验的教师检查学生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实验操作的准确性、数据收集的合理性等,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后期检查主要是论文撰写阶段,指导教师按照本科毕业论文标准,对论文的结构框架、文献资料使用、论述的正确性、基础理论知识、文字表达等逐项检查,发现不合格的当即指出,要求学生改正,并明确不合格不予论文答辩的政策。

5.完善毕业论文评定体系和表彰制度。毕业论文成绩可由指导老师评分、院系评阅人评分、答辩小组评分三部分综合组成,从而确保成绩的客观性。除了评选本科学生的优秀毕业论文,学校更要对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予以表彰,可作为教学评优及职称晋升的首推对象,为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创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

第9篇:材料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279-02

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期间所学专业知识及综合能力的最终考核,各高校对这一最后的教学环节也制定了繁多的规范条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每况愈下却令人高度担忧。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成为近年来本科教学研究的重要话题。本文结合我校财会专业的实际情况,在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以我校财会专业(包括财务管理、会计专业)近几年的毕业论文为例,问题主要集中在选题和论文写作两个领域:(1)选题领域不均,缺乏应用研究。选题较集中在以理论分析为主的财务领域,如独立董事问题、预算管理问题、内部控制问题,即使是以新会计准则为主题的会计类选择,也多存在选题重复、研究范围过大的问题,较少联系实际案例进行创新设计。(2)写作缺乏学术论文应有的严谨和规范。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层次较低的学位论文,其性质依然是学位论文,依然要求选题新颖;数据处理恰当、分析论证合乎逻辑;对所分析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独到行和自己的见解;在论文书写方面要求表达通顺、条理分明、文字及图表准确清晰无误、格式符合要求;外文摘要要求语句通顺、能正确表达文章观点、语法正确。然而,学生所写论文原创性不高、抄袭现象严重;基本理论及概念的阐释不清晰;段落间的逻辑关系不明显;文字表述不够专业化和学术化;对论文的基本格式标准如文献的引用、图表的说明、字体行间距的标准不熟悉;对英语掌握程度的再检验的英文摘要多存在由电脑软件在线翻译生成。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多重成因:(1)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不合理。论文的选题、开题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下学期,面临严峻的就业、考研压力,学生根本无暇顾及论文的选题工作,学校在就业率的压力下,很少以毕业论文质量来度量学生毕业的标准,指导教师在缺乏相应考核机制的氛围下,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很少严格把关,答辩环节对于学生来说视同形式,即使进入二答的学生也知道不会因为毕业论文而影响到毕业。如此,强烈的负面效应产生了,学生很难对毕业论文的写作重视起来。(2)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流于形式。虽然学校制定了从选题、文献综述、论文的质量、英文摘要等系列的规范条例,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论文的质量监控缺乏严格执行的控制点。如开题这个环节直接涉及到选题是否合适,论文的写作是否有意义,一方面,严格的开题形式有助于引起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多位教师的审核判定也有助于论文写作的下一步开展,但实际执行中往往是指导教师同意即可开题,失去了这个环节应有的硬性约束。形式上的质量监控控制点,如论文格式的规范、任务书及开题报告的一致等,并不能替代对真正影响论文质量的内容的实质性审核。(3)学生方面的因素。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不重视,一方面是基于上述的客观原因造成学生主观上的不努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大学期间增强科研能力的系统训练的缺乏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对学科前沿动态的不了解导致其选题缺乏应有的新颖性,即使选定了题目,文章论点的提出、论据的分析缺乏严谨性,文章的篇章结构层次不分明,研究重点不突出,论文的写作没有深度。而且,由于缺乏基本的论文写作技能和技巧,文章的文字表述不流畅,口语化严重,甚至缺乏基本的写作格式。

二、财会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改进建议

1.对本科毕业论文的重新定位。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作为初级的学术研究行为,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该环节,一方面是达到对学生科学研究进行初步训练的目的,另一方面,是考核学生发掘实际问题并运用专业基础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论文的写作过程由选题、收集资料文献综述、资料数据分析、文字写作、答辩等密切联系的各环节组成,这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从不同的侧重点考核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所考核的内容是学生在整个本科阶段的学习结果。因而,单独由本科毕业论文这个环节及有论文指导教师一人来承担这个考核任务,显然是不合理的。可以考虑在应用型财会专业要求建立“理论与技能并重”的专业培养模式下,加强专业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教学的研究和应用,一方面,可以有效弥补目前财会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不同阶段具体的科研训练项目所形成的实践训练平台,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感。具体来说,是通过科研训练课程群的建设,在专业导论课程、计算机知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假期社会实践等环节加入科研训练入门、网络使用训练、初步科研训练、财务专题训练、科研综合训练等具体训练项目的内容。

2.强化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系统训练。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训练过程,单凭一个学期、一位指导教师在短期内想达到一蹴而就的效果是不可行的,可以考虑在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强化科研训练。以笔者讲授的《高级财务管理》为例,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核心宗旨,我们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大了改革力度。我们提出的“案例教学+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步骤是,通过相关案例引出专题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应掌握的知识点后,根据各模块内容和教学目标设定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同时,将“任务”的设计与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科研方法的训练与指导,结合财务专业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的选题技巧、技术路线制定和资料收集等事项。在教学方式方面围绕着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力求多样性。首先,坚持理论导读。在课程授课外指定学生阅读每个专题的经典理论文献,深化对基础理论的认识;其次,突出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现实案例,通过案例的介绍、集体研讨等形式,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理解更为深刻;再次,突出实训教学。根据课内实验安排的相关材料,在现实中跟踪某些上市公司的现实状况,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课内实验内容与理论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内容突出了技术性、可操作性、综合性和探索性,实现了在财务管理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训练的设计理念。

3.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目前毕业论文时间设置与学生求职冲突,可考虑提前做论文,让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就准备论文,促进师生充分交流,在引起学生对论文重视的同时,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毕业论文的写作要因人而异。对于考研、保研的学生,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研究兴趣和文字能力,鼓励其对具有研究价值的理论命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尽可能地用统计软件进行大样本验证,以为后续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目前的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对教师的指导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学生也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对教师的指导工作进行评价,同时,对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缺乏应有的物质奖励,使得正向的引导作用缺失。因此,一方面,应强调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资格的认定,包括每学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或一定科研经费的获取,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包括优秀论文、进入二答论文的指导情况,并将其考核结果作为晋职晋级的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党传升,罗梅娟,吕廷杰.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2]刘冰花,徐莉萍.会计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实验教学:共生与互动[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01).

[3]李锋.科研训练在会计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探析[J].商业会计,2010,(12).

[4]韩沚清.关于提高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思考——将毕业论文教学有机融入到高校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J].高等教育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