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两小儿辩日的翻译范文

两小儿辩日的翻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两小儿辩日的翻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两小儿辩日的翻译

第1篇:两小儿辩日的翻译范文

根据大纲要求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的教学就应与传统文言文教学有所区别,下面,我就结合《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来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以图激趣,初读感知

以图激趣,初读感知是我们进行现代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样,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例如《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也配有一幅插图,这幅图直观、形象地表现了课文内容的重点。在上课伊始,我就用多媒体出示这幅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通过图中人物不同的姿态、表情,想象、推测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每位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谈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从图上看,课文讲的是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一位老爷爷给两个小孩讲故事。”有的说:“一个夏日的早晨,一位老爷爷向两个小孩问路。”还有的说:“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问题,老爷爷在判断谁对谁错……”想象多种多样。借此时机,我让学生带着争议依靠插图、注释,联系上下文初读课文。结果,每位同学读得都非常投入,很快就能读通课文了。

二、反复朗读,读中领悟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使其在读中领悟文章的内容。具体做法如下:

1.反复朗读,读准读熟

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朗读时间,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首先,要让学生借助注音读准生字。如:弗(fú)、曰(yuē)、沧(cānɡ)、汤(tānɡ)等。其次,要让学生借助注释读熟课文,恰当断句。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这一句,在上课时,有一部分学生把此句读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这就很难理解此句话的意思了。这时,我就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先理解句意,然后再让学生试着反复去读,结果,学生很快就能正确地朗读了。

2.逐字精读,读中领悟

能正确熟练地朗读文言文后,我们还要深入地理解文言文。因为相当多的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所以应引导学生逐字精读,读中领悟。如《两小儿辩日》中,“而日中时远也”中的“也”在文言文中是一个语气词,和现在常用义不同。在理解这个字时,我先让学生反复读这句话,理解其他字的意思,然后再试着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最后通过对整句话的理解,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也”是一个句尾语气词,没有具体意义。

三、复述表演,实践探究

为了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学生完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请学生试着用文言文来讲《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实际上,也就是促使学生把课文内容背诵下来。当然,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例如,我在讲到这一环节时,就用多媒体放映插图,然后让学生看着插图,用两分钟的时间回忆这个故事。接下来,请三名同学分角色复述这个故事。出乎意料的是,这三名同学竟然都没有看书,而且非常准确地把课文内容复述下来。同时,其他同学在看、想、听的过程中,也都能很快地把课文背下来了。由此可见,复述是学生背诵文言文的有效方法。

四、旁征博引,探索奥秘

对于《两小儿辩日》中孔子无法裁决的问题的答案,学生们一定也会感到十分好奇,并且会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初读课文之后,教师就可布置这个问题,让学生课下自己去寻找答案。课上,再让其展示学习成果。例如,我班知识丰富的曹云根同学就从《十万个为什么》上找到了这样的解释: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通过他的解说,学生们很快都明白了这个问题。总之,旁征博引,让学生们探索奥秘,不但有利于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科技知识,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其探索的积极性。

五、开拓思维,创意表演

第2篇:两小儿辩日的翻译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教学;能力培养

一、通过合理的小组学习对学生合作能力进行培养

小组学习是一种集体学习的方式,在组内学习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对学生合作能力的一种有效培养。例如,在对郦道元笔下的《三峡》进行讲解的时候就可以运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在每一个小组内都对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生平有一个简单的总结,通过集体的力量进行合理的探讨以及研究,最后得出一个最佳的结论,通过这样的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来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二、通过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对学生合作能力进行培养

交流是理解的最好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彼此之间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对朱自清的《春》进行讲解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根据学生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找出一些学生认为最美的、最生动的一些句子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同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行了培养。

三、通过对合作能力的训练对学生合作能力进行培养

合作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效地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方法,在合作训练的过程中可以把合作学习的目的以及过程进行完全的体现。例如,在对《两小儿辩日》进行讲解的时候,让他们通过集体的力量迅速地对这篇古文进行翻译,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之间要有很好的合理的分工,共同完成翻译的过程,既是对合作能力的训练,同时又是对合作能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合作学习能力是在现代化的教育要求下,学生必须培养的一种能力,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关键,对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惠芳.论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J].考试周刊,20111(40).

第3篇:两小儿辩日的翻译范文

一、引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涵义与韵味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诵读课文,细细品味课文,体会其涵义与韵味。以诵来提高阅读刺激性,以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具体步骤如下。

1.分配时间进行多样化诵读。时间上,可分为早、中、晚读;时间长短上,可分为短期读、中期读、长期读;对象上,可分为女生读、男生读、男女混读;形式上,可为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读。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可让学生自选诵读方式。例如:教学《晏子使楚》时,可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或让学生独自朗读,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读出人物的不同情感。此外,还可指导学生课后将该故事改编为剧本,分组表演。

2. 明确诵读重点,拟定诵读计划。仅仅依靠课堂时间学生是难以完全消化所学内容的。教师可在学期开始时明确重点,拟定计划,引导学生定好诵读的时间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让他们既熟悉文章,又做好课堂预习,学会自主学习。

3. 课前朗读。通过朗读将学生带入学习氛围中,通过反复朗读,领会课文真意,体会其韵味之所在。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控制好教学时间,为学生留出更多学习的空间与时间,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指导学生领悟课文,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

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基础,但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名家名篇,有很高的文学与思想价值,可以促进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艺术修养与审美情趣的形成。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对课文理解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并品读文章中的精美语句。

1.教师可通过讲解文章的重点语句、写作意图、写作背景等来分析文中的人物性格,发掘出文章的思想内涵,然后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形成对文言文的敏感性。

2.教师可利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来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如影片、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从而更好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在进行《桃花源记》的教学时,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那绚丽、奇异的桃花林,女织男耕且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的图片。这样通过直观而生动的展现,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他们对课文的意境有了一定的理解。

3.揣摩与品味课文的语言与修辞。许多文言文音律和谐、语言流畅,活用多种修辞,艺术性很高。因而,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多加品味、揣摩,领悟文章的整体美,感受文中之情,体会文字之雅。

三、指导学生灵活翻译课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翻译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逐字逐句地讲解翻译,学生就不停地记录,课堂的参与性不高。为了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内容,提高阅读与理解能力,教师可将文言文的翻译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加以训练。

1.尝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与工具书,自己尝试着进行课文翻译,不需全解,译出课文的大概意思则可。

2.交流阶段。教师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对学习成果进行相互交流,形成对课文翻译的共识。

3.质疑阶段。在学生存在争议,对内容把握不准时,教师适时进行指正与点拨,并对重点知识加以强化与巩固。如一词多义、特殊句式、通假字等,同时教会学生常见的文言文翻译方法,如增加、删减、调整、替换、保留等。例如《两小儿辩日》一文,①通假字:“为”通“谓”,说;“知”通“智”,智慧;②古今异义:a.去,古义:距离;今义:往;b.汤,古义:热;今义,事物煮后所得的汁水。③特殊句式:a.判断句:而日中时近也。b.省略句:而日中时(去)远也。

4. 展示阶段。教师可鼓励学生分小组翻译全文,尽量保证准确无误。通过这样的分阶段训练,不但将教学落于实处,还激发了学生课堂的自主参与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质疑、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并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翻译方法,学会灵活运用。

四、加强课外延伸,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在教学中,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要阵地之外,课外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对课堂教学的一次延伸、补充与巩固。通过课外延伸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用知识能力,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应局限于课本知识,还应向课外延伸、拓展,从而帮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的积累,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1.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补充一些相关的古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 在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诗体知识,并引导学生课后阅读相关题材的文章。

第4篇:两小儿辩日的翻译范文

关键词:中考 文言文 节奏 划分

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62-01

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对文言文阅读教学提出了简要而明确的要求:“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优秀诗文80篇。”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可见,文言文在基础教育语文课中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在各地区历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所占分值也是稳中有升。因此文言文的阅读也正日益受到老师和学生们的重视。但初中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原因是教法简单,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学生弄懂每个字的意思,还要掌握名词做状语、定语后置、倒装句等语法知识,教师尽管讲得口干舌燥,可学生听起来昏昏欲睡,效果很差,真是老师叫苦,学生喊累。

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是诵读,但是,文言文在古代是没有标点的。尽管课文中加了标点,分了段,也不能完全反映古汉语的构词规律。读清文言句读,正确把握停顿节奏,便成了诵读文言文的首要任务之一。

文言文的停顿有两类:一是句间停顿,就是用标点符号来确定句子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二是句内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的内在关系确定朗读节奏。 其实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些规律和方法,具体如下:

1 文言文中的虚词处要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来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它们是句首关联词、语气词或总结性的词语,如“夫”、“盖”、“故”、“然”、“若夫”诵读时应稍加停顿,例如:⑴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⑵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夫、盖、故后都要停顿。

2 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

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这样的词语在古汉语中往往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古汉语的单音节词,发展到现在大都演变成双音节词,朗读文言文时,因而需要停顿。例如:(1)今/天下三分《出师表》(2)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其中例(1)中的“今天”是“如今天下”的意思,与今义“今天”的意思不同;例(2)中的“生日”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与今义“生日”不同,朗读时,它们都必须断开。

3 根据文言文句子的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古汉语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谓语——补语”来停顿,这样才会使语意明晰。在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谓语与补语,谓语和状语之间,一般需要停顿。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可不停顿,如“故克之”《曹刿论战》;宾语有定语修饰或限制时,就需要停顿;几个状语之间可不停顿,如“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出师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1)主语——谓语之间要停顿,例如: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辩日》

(2)谓语——宾语之间要停顿,例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3)谓语——补语之间要停顿,例如: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

(4)谓语——状语之间要停顿 ,例如: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岁∕赋其二《捕蛇者说》

(5)句首状语之后要停顿,如;①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②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①中“已而”是状语,表时间;②“中”是状语,表方位;

(6)并列短语之间要停顿,如:①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山肴/野蔌《醉翁亭记》例①中的“岸芷”与“汀兰”,“郁郁”与“青青”是并列短语;例②中的“山肴”与“野蔌”是并列短语。

4 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例(1)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例(2)中“出”紧密关联着整个句子,应停顿,以突出整个句子的意思。

句中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像“也”“乎”“之”等语气助词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朗读时在其后应停顿。如:(1)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例句中的“乎”和“之”作语气助词,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和停顿的作用。

6 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2)其一∕犬坐于前(《狼》);(3)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例(1)中“以”后省略了“之”;例(2)“一”后省略了“狼”;例(3)“使”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扶苏”,在省略的地方需要停顿。

7 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后应作停顿

如:(1)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2)虞山∕叔远甫∕刻(《核舟记》)。例(1)例“晋”是年号;例(2)中“虞山”,山名。“叔远甫”,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它们之后要停顿。

8 句中关联词语之后要停顿

第5篇:两小儿辩日的翻译范文

一、小组合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是充分发挥学生伙伴的作用,引导伙伴尽自己所能给对方精神上的鼓励和学习上的帮助,及时进行生活、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让彼此充分体验身边伙伴的关爱,能够更加勤奋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例如在《两小儿辩日》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们想用表演的方式来展示我们的理解,可以吗?我肯定了他们的建议,同学们在趣味盎然、快乐无比的表演中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学习自觉性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同时他们获得的掌声,让他们对学习更是充满了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学习任务,他们不仅会做,而且乐意去做。也可以将学习任务从不同角度切分,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一项,完成任务后相互交流。同时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职责分明,因此每位学生都主动投入,讨论时是争先恐后。他们都在小组的合作中获得了快乐,充分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的拥有了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空间和时间上比较自由。我在教学八年级第二单元的《诵读欣赏》时,就让每个小组为单位,要求小组成员是全员参与,对其中的任意一首诗进行展示,学生首先对诗文的内容进行了讨论,非常积极的说出自己的见解。

三、小组合作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了能够教得清楚、透彻,作为讲授者的学生就必需对所要解释的材料认真阅读和分析,从而提高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小组中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彼此合作、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之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我要学”的学习动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践能力的激发。例如:在教学《鼎湖山听泉》这一课中,通过合作学习解决了文中一系列的内容理解性的问题,同时他们互相讨论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文中提到寺院,好写到了很多的树,这和听泉有关吗?发现了作者的感受与自身的经历有关,他们在课后自发组织了一次活动,“寻找我的感受”。他们还发现文章不可缺少的是作者的切身感受。从中受到启发,今后在自己的作文中要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才能感染读者。

四、小组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6篇:两小儿辩日的翻译范文

一要更新文言文的教学观念。

教学方法是受教学观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必然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因此,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益,必须从更新观念入手。

首先,文言文也是母语。文言文是古代书面语,对本国学生来说,也是母语,而不是外国语。这个认识,对文言文教学中选择什么方法,关系甚大。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还是有章可循的,毕竟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能割断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很多古代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大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尤其是现代的书面语言里。就是说,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一切要从零开始。如美文《陋室铭》,全文81字,除少数双音词外,大多是单音词,可以说其中绝大部分的词古今完全同义,如:山、水、高、深、苔痕、草色、谈笑、往来等等;少数词虽然用法有些变化,但仍可以看出变化的脉络,如“有仙则名”的“名”,本是“名声”的意思,属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出名”讲,学生只要细心揣摩,是不难意会的。可能成为阅读障碍的,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个词(如“鸿儒”“白丁”)以及结尾处涉及的人、地名,但看看注解、运用工具书也都不难解决。在句法方面,除了末句“何陋之有”是倒装句,词序有些变化外,其余都和现代汉语的句法没有什么两样。 其次,文言文也是文章。

文言文,它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教文言文,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凡会读文章的人,阅读大体都要经历一个由表(文字)及里(内容)、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读文言文也不例外。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有“言”而无“文”。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而不是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文章语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那叫“买椟还珠”,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把文言文作为文章(它本来就是文章)来教,就要遵循教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处理好词句和文章整体的关系,这不仅是学习文章的需要,也是更好地理解文言词句的需要。

再次,文言文也是生活。

“文章合为时而著”,文言文的写作也有其时代特征,反映的是当时人们的生活境况和社会人情,是社会的宿影。语文学习是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的“ 生活体验”及“ 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枯燥无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的文言文似乎是与己无关的,与趣味、精美无关的一堆符号。因此,必须对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教学中我感触最深的是七年级时教学《幼时记取》这一课,作者沈复在文章中描绘的是孩提时的童真童趣。想像中的帐里化蚊为鹤,现实中的两虫相斗,都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学生极易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想像,他们与之类似的童年生活既帮助他们理解了课文,又促使他们的趣味、感情融入教学之中。当时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也很高。后来有学生说:“现在我才知道学文言文也可以这么有趣。”所以只有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融入生活体验,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二要改革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教学观念的更新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文言文教学能否取得实效,我认为以下一些方法值得一试。

比较学习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相同题材、体裁作品的类比阅读。既增加了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及对主旨的把握。在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通过阅读对课文理解之后,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对比分析,了解文章的特点,语言的风格,作家的情怀,虽然用时较多,但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境界,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方言对照法:福建闽西一带流行客家方言,客家祖先把唐宋时的中原话语带到南方,并同周边民族的语言有一定程度的融合,最终形成客家话,因此人们称客家话是“活在21世纪的汉语活化石”。在客家方言中,保存下来了大量的文言词汇。于是我在上初一的课文篇目《两小儿辩日》时,文中说“日中如探汤”,于是我问孩子们方言中的“‘洗澡’一词怎么说”(注宁德一带洗澡说为“提汤”龙岩一带则意为“洗汤”)孩子们一下兴奋起来,我顺势引导说“汤”就是“热水”,所以洗汤就是洗热水之意。那么文中句子的含义迎刃而解――在中午时就如把手伸进热水中一样。后来许多孩子意兴盎然,意犹未尽,在文言文中主动寻找相关的词语。因此,从方言入手教会学生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第7篇:两小儿辩日的翻译范文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词的学习就是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这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随着书面语言和文字的丰富,阅读逐渐发展为以文字为主,阅读的范围越来越大,阅读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而古诗词是我国各个时代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的结晶,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有效载体。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的了解我国的文化,培养爱国精神。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生学习古诗词较困难

小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还比较少,生活经验也不够丰富,因此对于古诗词中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难以理解。如对于曹植的《七步诗》的学习,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没有了解,对曹植和曹丕的关系也不清楚,就无法体会曹植在诗中表达的对手足相残的悲痛感情。[1]此外,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只依赖教师的教学,对于教师讲解的内容习惯于接受。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古诗词进行背诵,学生为了应付考试通常只是死记硬背,不会深入地理解古诗词中的内涵和意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古诗词的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在听不懂教师讲的内容时就容易走神,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存在问题

很多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没有正确的认识,教学模式采用传统的检验旧知识、讲解新知识、留作业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导致学生对知识结构的建立也不重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通常整节课都是教师的讲解,而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思考。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教师只是将古诗词翻译成白话文,不管学生有没有听懂,对知识的讲解只是一味的灌输,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对知识没有充分的了解。

二、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的对策

1. 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古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为与其现实的生活环境差异较大,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往往难以提起兴趣。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应通过古诗词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相结合,在课堂上引入具体的教学情境,营造相应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学奕》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回顾《小猫钓鱼》的故事,通过两个文章的对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可以通过校外参观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从而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获得知识的最大动力,对小学生的学习尤其重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将学生的兴趣、态度等放在首要的位置。由于小学生的年纪较小,还没有形成抽象的思维,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应尽量满足这个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学奕》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在课前让学生欣赏由这篇课文改编的小故事,这种故事的形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热情。[2]

3. 借助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小学生由于年纪小,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上课时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对教师讲的内容难以理解时,就更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根据古诗词的具体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如角色扮演法、诵读法、图画演示法、小组竞争法等,以营造一个良好的适合学生互动和交流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中作者想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并能够产生共鸣。如在《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前让学生欣赏有关的动画片,通过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动画片中出现的句子有效的引入教学。

第8篇:两小儿辩日的翻译范文

一、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中借用过来,或由实词虚化出来的,因此,许多词既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在学习时,必须注意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辨别某个词在句中是实词还是虚词。可以说分清虚词实词是学好文言虚词的第一步。如“将军宜枉驾顾之”(《隆中对》)中的“顾”,当“探望、拜访”讲,是实词;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中的“顾”,当“却”讲,是虚词。

二、辨明用法

虚词大都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它的意义。

如“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夫”,在句首,是发语词。而“今若是焉,悲夫”(《黔之驴》)中的“夫”,在句末,是助词。又如“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中的“而”,是连接动词和宾语的;而“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中的“而”,却是表示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的。可见,同一个虚词,所表达的意义有时是不同的,必须结合上下文才能判断。不同的虚词又可以表示相同的意义,如“以三保勇而多艺”(《冯婉贞》)中的“而”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中的“以”字,意义相同,都是连接前后部分的连词。又如“子何恃而往”(《为学》)中的“何”,与“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中的“胡”字意义相同。

因此,对待虚词需要我们随时留心,多加辨析,既注意同一个虚词的不同作用,又注意不同虚词的相同之处。

三、通晓古今

要了解虚词的作用,还应该与现代汉语比较,了解它的变化,大致有以下五种情况:

1.有的沿用下来。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中的“且”,今作“而且”“况且”讲。又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中的“然后”,今天仍然作“然后”讲。

2.有的消失了。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作发语词;“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中的“者”,起停顿作用。现代汉语中就没有这种用法。

3.有的意义或用法发生了变化。如“虽我之死”(《愚公移山》)中的“虽”,是“即使”的意思,表示退一步说;现在则与“但是”“可是”相照应,表示语意的转折。又如“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所以”,起提出结果以究其原因的作用,而现在则用于“因为……所以”的句式,只起表明结果的作用。

4.有的改用别的词代替。如“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中的“何”改成“什么”;“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中的“乎”改成了“呢”;“力拔山兮气盖世”(《垓下之战》)中的“兮”改成“啊”;“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中的“噫”改成了“唉”等等。

5.有的虚词从义训上转成别的词。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中的“顾”,当“却”讲,现在就用“却”了。又如“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中的“曾”,当“竞”讲,现在就用“竞”了。

四、特殊情况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值得注意:

1.兼词,它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如“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诸”相当于“之于”的含义。又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中的“焉”相当于“于之”的含义。

2.有些原为两个单音词,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一个双音词,其古今意义不同。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中的“以为”的含义是“以此作为”,是两个单音词,现在是表示主观认为的一个动词。又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与妻书》)中的“以及”的含义是“由此推及到”,是两个单音词,现在是一个连词,相当于“和”的意思。

3.文言文中有虚词连用的情况,这连用的词起主要作用的是最后一个。用在句首的,如“噫吁,危乎高哉”(《蜀道难》)这是三个叹词连用。用在句尾的,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这是三个语气词连用。

五、体会语气

对于文言虚词,如果我们能多读书,归纳出它的用法,并借助工具书,从上述几方面作些分析,就能基本上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也就能体会到它所表达的语气。体会虚词与句子语气的关系,有以下两点:

1.体会虚词本身所表示的语气。如“庶竭驽钝”(《出师表》)中的“庶”,表示希冀的语气。“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中的“何”,表示反诘的语气。“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中的“也”,表示判断的语气,等等。可见,关于这一点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2.注意全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其中的“乃(竟然)”字用在句中表示惊叹,作者强烈地反映出了一种“桃花源”般的仙境;而“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垓下之战》),项羽说这句话败局已定,他不甘心失败但又无可奈何,所以“也”的语气应是愤郁而悲凉。又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表达的是十分赞赏、肯定的思想感情,“者也”连用的语调应该是十分的肯定;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表达的是盼人警醒的心情,“哉”的语调应该是高扬的。由此可见,同一个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可以不同,这种差别只有根据语言环境去细心揣摩,才体会得出。体会虚词在语气上的作用,往往对文句的理解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阅读训练一】

石油

沈括

、延①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②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

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选自《梦溪笔谈》)

[注]①、延:宋代、延路下属的延安府、州、坊州保安军、绥德军、银州。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沈括任延路经略使。②齐、鲁:今山东地区。

探究练习

1.下列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于水际 水际:水边

B.颇似淳漆 淳漆:清漆

C.松山大半皆童矣 童:儿童

D.旋卓穹庐学塞人 旋:很快、不久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

①试扫其煤以为墨。()

②遂大为之。()

③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 ()

④自余始为之。()

3.请你补出下列句子所省略的成分。

①乃采入缶中。 ②试扫其煤以为墨。

③颇似淳漆。

4.填空。

古代对石油的称谓不一,如文中的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然而,“石油”最早是_______(谁)赋予的名称。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②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

【阅读训练二】

董遇谈“三余”勤读

陈寿

人有从学者①,遇②不肯教,而③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④。”从学者云:“苦渴⑤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⑥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董遇传)

[注]①人有从学者: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②遇:指董遇,东汉人。③而:却。④见:同“现”,显露出来。⑤苦渴:苦于……。⑥时:此指一年四季。

探究练习

1.下列句子与“人有从学者”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村中少年好事者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环村居者皆猎户

2.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见”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B.才美不外见

C.我见相如必辱之D.冀君实或见恕也

3.下列句子与“冬者岁之余”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亚父者,范增也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刘备,天下枭雄

4.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与“或问三余之意”的“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B.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C.云霞明灭或或睹D.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

5.以下几种说法,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代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

②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

③阴雨是白天的多余时间。

④“岁之余”是最长的一段时间,所以放在“三余”首位。

⑤“夜者日之余”时间段相对较“岁之余”短,但积累起来也不少,所以排在“三余”第二位。

⑥“时之余”由于时间并不固定,所以排在“三余”最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③④⑤⑥D.①②④⑤

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讲练之虚词》

阅读训练一:

1.C(童:没有草木的山。) 2.①做②制造③是④利用3.①乃采(之)入缶中②试扫其煤以(之)为墨③(石油)颇似淳漆4.脂水;石漆、石脂水、猛火油;沈括5.①这种墨(石油)以后一定广泛流行在世上。②制造这种石墨的人,大概还不知道石炭烟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