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危机分析范文

金融危机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危机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危机分析

第1篇:金融危机分析范文

金融是一个国家的命脉,而私法自治是金融市场维持正常秩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商法治理的依据,这使得金融法制烙有商事规范的私法性质美国金融法制所强调的商事规范私法性使得美国金融市场频繁创新产品,并将风险转移到全球金融市场,因而美国金融法制过分强调商事规范私法性是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因此,现代金融法制中有关金融市场的进入(商主体)金融产品的开发(商客体)金融市场的交易(商行为)的商事规范理应强化其公法性,即强化其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原则的经济法性质。

关键词:

金融危机;背景;金融商事;规范

金融危机对于世界的影响较大,对于一个国家及社会影响更大,20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至今都没有完全消除。自金融危机带来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回顾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及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甚至其他的较小影响的金融危机的主要发生根源是,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护,尤其是在金融快速发展的今天,相关的企业和个人均需要在法律的保护下,进行各种交易和各种性质的金融投资行为金融产品的交易及产品失常的开发均基于私法自治决定的,因此市场风险传染和积聚导致全球反复发生金融危机甚至爆发不同程度的经济危机。

一、金融主体经济内涵及忖量

商主体是依据法律规定参加商业事物时建立同法律关系,可以以个人的名义,也可以以集体名义参加,但在参加商事的同时也享有应尽的义务和权益,也同样承担在商事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商法中的主体概念规定相对狭隘,指的是商事中的实施商业行为人,没有包括商事活动中的生产者和终端消费者。在进行商事活动中可以是经营个人、合伙人、商法人的情况,除了形式不同但性质是相同的,均为法律意义上的承担法律责任、负责法律义务的主体,但主体的拟定均需要国家及相关部门的认定和授权,因此从商事主体规范的性质上分析,不论形式商主体的商事规范的本质具有私法性质,仅仅符合商事主体的法律要求会被授权和准予注册,在金融领域中因经济社会的深度不用、范围广泛,实施商事的主体和进入金融的形式也不同,因此在金融市场中的商主体也不能完全依据其他领域商事主体的规范进行要求,应加强金融市场商主体的公法性。

二、金融商客体的经济法研究

在金融的发展中传统上主要以发展商业交易为主,主要形式是以货币兑换的形式为主,在金融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金融产品,主要为证券、货币、基金、期货、保险等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因此金融市场的客体商事规范就是指在金融产品的发展中应符合金融产品市场的准入标准[1]。在市场发展经济的大环境下,依据商事规范的基本含义,是指各种形式的金融产品开发,在法律没有禁止和明确规定下,金融市场的自主开发和衍生相对来讲较为多样的金融产品来满足于社会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从这个方面进行分析相关的金融产品中对于新产品的开发实质具有一定的私法自治性质,不需要国家金融法律的规范和约束。所以在商事产品的发展中大部分产品均由商人自治,但伴随各种金融产品走入社会同时不断的发展情况下,则需要满足于国家金融法律的规范,需要符合相关法律规范的标准,因此在市场客体的发展中遵循的法律规范则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规范性,同时设计经济法和商法两个方面,一个是商法属于私法自治的范围,一个是经济法属于公法干预的范围,因此所有金融产品不论主体或是客体产品实际意义上均应符合商事规范标准,同时进出现在产品开发的范围,不属于非市场准入的范围,市场准入应为经济法规范领域,在经济发保护的范围内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发展及市场准入是同步进行的,其具有的同步性应符合商事规范,同时也符合市场经济法[2]。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土地政策,效益可观、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坚持优质客户优先的总体原则。即在行业组合风险控制中优先满足优质客户授信需求。目前,行业政策的重点仍需积极关注国家必须掌握和控制的两大领域:一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领域,包括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六大行业;二是国家基础性和支柱产业领域,包括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勘察设计、科技等行业。上述基础性和支柱性行业中的优质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客户,都可作为各家银行积极开展信贷金融和金融创新业务发展的重点对象。

三、金融商行为的经济法完善措施

市场的交易属于典型的商业行为,国家在交易行为的定义中,明确交易行为为法律规范的典型商事规范,规范中明确公平观念、自由交易观念,明确市场主体中基于私法自治从事交易行为,并为交易行为而确定交易市场和创新交易方式金融市场的交易行为是一种服务性商行为,是指为了融通资金并提供交易安全保障而进行的商事交易行为,属于第五种商行为。金融市场中的交易同其他交易有所区别,因提供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商业行为,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是商业行为中最为重要的因素[3]。

(1)在金融商业主体中,相关主体的商事规范一般指的是商业法律意义上的商事规范,因相关主体间具有从事自由交易、自治能力。比如在银行的日常工作中,银行间的拆借就属于自由交易的行为范围,但在金融商业主体同普通的金融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证券交易时,这种自由交易的形式是不被商业法规范所准许的,因在交易中金融商业主体存在一定的优越性,在自由交易的过程中会将商业风险转移到普通的金融投资者身上,因此在证券市场的交易中商事规范应符合经济法的相关规定,同时贯穿于整个交易过程,交易中还应遵从政府干预。

(2)金融主体同非金融主体的交易中,其间的交易行为不能完全遵循商事规范,因在此交易过程中,金融主体处于强势地位,非金融主体处于接受安排位置,因此在交易过程中导致非金融主体进行经济发展的主动性降低,从而导致金融主体受到影响;但在非金融主体处在优势地位情况下,金融商主体会发生恶性竞争情况,从而导致金融风险发生,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今天应注意上述情况的发生发展,一旦具有可预见性及时给予适时的干预[4]。

(3)在非金融商主体间的交易中,在完全自由形式的交易中,非金融主体均可以自由交易手中的金融产品,交易的数量和价格可依据双方协商进行确定,在不完全自由交易的过程中,政府的干预介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比如在我国金融市场交易不完善的形势下,出现了较多的黑钱庄、高利贷等非正式的金融市场,但地下钱庄和高利贷的交易属于自由交易的范围,符合私法自治的范围和标准,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和问题,这种形式金融交易形式,是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具有一定必然性,因此我国运用了政府干预和介入的方法进行管理,帮助和促进金融市场的完善,所以即使在金融市场的交易中第三类交易的行为,尚不完全属于商法意义上的范畴[5]。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相关的交易市场及交易形式,还需要国家的公法干预和管理,依据交易市场的情况形成原理,大部分市场交易完全依据私法自治衍生的,由商品的交易就会形成市场,金融市场的产品发展和开发不能完全自由化、私性化,因此在准予金融产品的开发中,还应对产品进入市场后可预见的问题进行相关的整理和分析,及时给予干预和管理。同时相关的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形成因符合于国境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由市场格局决定,同时不能放任金融市场设立完全自由,如果自由设立金融市场则会导致金融市场产品各式各样,引起金融市场的规范性受到破坏,使金融市场不能得到完善,因此我国目前在完善金融市场的同时,在考虑设立各类期货市场,我国还处于一个经济发展中的国家,大部分的金融市场还需要国家的帮助和管理,因此在金融市场的设立和发展中,国家的干预和管理对于金融市场的完善至关重要[6]。

四、结语

在金融市场的商主体、客体和行为中,在金融这一领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是处于发展中经济的我国金融市场,还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稳定发展,同时不能够过分的要求我国金融市场中商事规范中私法性是不合理的,反之,对于我国金融中商事规范应更加具有广泛性和具有特色性,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同时这种思想也不是完全的排斥商事规范中的私法性质,主要在对私法性质中的研讨要考虑到帮助和促进我国经济金融的稳步发展这一重要因素,同时在商事发展中应重视国家干预,同时应在完全市场化背景下进行商法私法性质和金融法的论证和研究,对帮助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性。

参考文献:

[1]邱润根.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商事规范的经济法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0,09:199-202.

[2]左海聪.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J].法学评论,2001,03:3-18.

[3]顾华详.从国际金融危机看我国法律措施的完善[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9,01:40-58.

[4]顾华详.论国际金融危机对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制的警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03:97-107.

[5]顾华详.论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及应对法律措施的完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101-114.

第2篇:金融危机分析范文

关键词:金融创新;监管;全球经济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1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7(c)-0071-01

众所周知,2008年从美国掀起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不光给美国同时给全世界的经济造成相当严重的破坏。小到华尔街的覆灭,再至冰岛及韩国经济的严重衰退,大到全世界经济的严重衰退。为何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会是美国成为始作俑者?为何美国国内的金融危机会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扩散并蔓延到世界各地?

一、美国过度的金融创新为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金融创新: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这就是金融创新,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次危机中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中的次级贷款的证券化是这次危机的主要导火索。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银行的贷款业务使其主要的资产业务,应当如实反映在资产负债表当中,并且要承担相应的由各种原因带来的风险。但是由于美国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及应用,美国的商业银行在中介机构的协助下,把数量众多、金额巨大的次级住房贷款转换成证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各类投资机构购买;而投资机构则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将其打包、分割、组合,变身成新的金融产品,出售给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表面上看,这种金融创新产品可谓“一石几鸟”:信用较差的购房者能以极低的首付款甚至零首付获得房产;提供抵押贷款的商业银行不必坐等贷款到期,通过打包出售债权方式便提前回笼了资金,增加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提供资产证券化服务的金融中介可以在不承担风险的情况下赚取服务费;由抵押贷款演变成的各种新型金融产品,又满足了市场上众多投资者的投资牟利需求……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调查,美国次贷总额为1.5万亿美元,但在其基础上发行了近2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进而衍生出超万亿美元的担保债务凭证(CDO)和数十万亿美元的信贷违约掉期(CDS)。资产证券化所创造的金融衍生产品本来可以起到分散风险、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效率的作用,但是,过度的资产证券化就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使美国金融衍生品越变越复杂,金融市场也就变得越来越缺乏透明度。一旦金融链条的基础不复存在,那建立在基础之上的庞大的金融创新产品的实现将面临着很高的风险。通常情况下,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起初1元钱的贷款可以被逐级放大为几元、十几元甚至几十元的金融衍生品,金融风险也随之被急剧放大。

二、美国金融监管的不力:金融创新的过度只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一方面原因,如果有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对其进行约束,那金融创新只会朝着对经济有利的方向发展,但是美国金融监管的缺失使得金融创新如脱缰的野马,必定会对经济的稳健运行产生伤害。美国金融监管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对投资银行、金融公司和抵押贷款经销商的有效监管。美国的投资银行本身就是为绕过分业经营的限制而成立的金融机构,其主要业务包括证券发行、承销和经销证券、证券经纪业务、自营交易和咨询服务。金融公司主要是向家庭和工商企业提供资金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消费者金融公司、商业金融公司等。尽管金融公司也要遵守相关的金融法律、法规,但没有专门机构对其进行监管。抵押贷款机构及其经销商,也因不吸收存款而不在美联储监管之列,处于无监管状态。第二,缺乏对金融产品创新的监管。金融衍生品属于虚拟经济范畴,金融产品创新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否则,必然出现泡沫经济,最终危害实体经济的发展。第三,缺乏对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的有效监管。金融企业高管的风险决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稳定和发展。金融企业的特殊性在于,各家企业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一家出现问题会殃及大家。美国的金融监管制度恰恰缺少对金融企业高管的监管。美国证交会不仅对高管人员的错误行为熟视无睹,而且在有人投诉的情况下仍不予理睬。这种渎职行为直接导致麦道夫金融诈骗案的发生,致使许多金融机构损失惨重。第四,缺乏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信用评级,即由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对拟发行证券作出信用等级评定,把债券分为投资级或投机级。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无法了解资产证券化过程资产池中由哪些资产构成、其质量如何,只能把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作为选择投资产品的主要参考依据。但是,美国并没有专门针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和专门监管机构。

三、美国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大国,美元是目前为止最坚挺的货币:美国从二战之后在世界上处于霸权地位,美元逐渐成为了世界货币,在各国都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美国政府发行的以美元标价的证券在世界各地得到了热烈的追捧。当美国的金融以至于实体经济出现问题时,其债券的偿还能力减弱,美元面临着贬值的危险。持有美国债券及美元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会由于美元的贬值而使自己的财富相应的减少,从而导致心理预期与本国投资及消费的数量,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的运行。

第3篇:金融危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金融教育;金融安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金融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危机使人们更加认识到金融知识的重要性,引发了人们对金融教育的关注。可以说,金融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而且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不断加深。但我国公民的金融知识比较匮乏,金融意识相对来说比较淡薄,并且对金融政策法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金融风险等认识还比较肤浅。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对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形成一定的制约。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加强对公众金融教育,使公众了解和掌握必要的金融知识显得尤为迫切。

    一、加强公共金融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加强金融教育有利于提高公众的金融素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每个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金融需求,而且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公众参与金融活动越来越多,金融活动已经渗透到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对公众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金融政策的调整、金融产品的开发以及金融市场的波动,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的经济利益。公众能否充分享受金融服务,能否有效促进金融的健康运行,都与公众金融素养的高低密切相关。所以危机过后,加强公共金融教育,培育全民的金融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2.加强公共金融教育有利于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对金融消费者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并且金融消费者的素养越高,越有利于金融业的发展。我国不仅有庞大的金融消费者群体,而且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必然也会快速增长,这对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我国消费者的金融素养远远跟不上金融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这反过来必然会对金融业的发展形成一定制约。所以,加强公共金融教育,对普及民众的金融知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公共金融教育,能够促进金融产品开发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拓展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发展的空间,也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防范金融风险,不断增加财产性收入,同时又可以很好地促进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3.加强公共金融教育有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

    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通过加强金融教育,普及民众的金融知识,可以提高社会公众对金融风险的认识和警惕,对防范金融危机、维护金融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公众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是一把双刃剑,消费者一方面可以享受着金融产品和服务带来的便利和收益,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潜在的金融风险。长期以来,在金融风险的防范上,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而对普及金融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公众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对金融体系的信心,是金融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关键。加强金融教育可以增强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和防范道德风险,可以增强社会公众金融法治意识,可以培育全社会诚信观念,为拓展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创新和金融业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环境。金融危机的发生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此我们必须具有足够的认识。

    二、现阶段我国公共金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金融教育体系不健全,公众获得金融教育渠道较少

    公共金融教育需要一个覆盖整个社会的完整体系,但目前我国公众金融教育体系很不完备,在现有的情况下,不仅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履行公共金融教育的职责,而且更没有建立公共金融教育的制度规范,缺少科学合理的公共金融教育机制。即便时而有些职能部门和金融机构业开展金融教育,但其教育渠道过于单一,教育媒介较少,辐射面较小。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中,缺少明确的金融教育组织领导机构,也没有制定关于金融教育的长远计划。对社会公众的金融知识宣传往往只注重一些表面的数据资料,如散发了多少宣传单,接受了多少次咨询,组织了多少场讲座或报告会,办了多少场展览,等等,至于公众对金融知识宣传教育的内容能否理解,宣传活动对公众的金融意识和金融行为,是否有帮助和作用,组织者缺乏跟踪调查,也无从知晓。

    2.金融教育宣传活动少,过于形式化,教育效果较差

    一方面,我国的各类金融机构在进行宣传过程中,很多时候只注重在所谓的“宣传月”“宣传周”等集中宣传活动时间进行突击性的金融宣传,常年性的公共金融教育宣传活动几乎不存在。另一方面,即便是在所谓的宣传活动中,为了完成宣传任务,宣传者往往更注重宣传形式和宣传声势以及对宣传部门所产生的“良好的”社会影响,至于在宣传过程中,有什么效果,是否达到了宣传目的,宣传者并没有真正放在心上,这好像与他们没什么关系似的。在城市里的宣传方式仅仅是在一些主要街道张贴零落星散的横幅标语,偶尔发一些金融知识宣传单,有时在金融机构办公楼前摆上几张桌子,几个工作人员成立个临时的咨询点,热闹一阵子就草草收场,最后向上级部门发个报告。这样的宣传只是流于形式,起不到宣传应起的作用。在农村地区,很少能看到有什么金融宣传活动。

    3.忽视农村宣传,农民对金融知识的渴望得不到有效满足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的因素,各地的金融机构在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活动过程中,经常出现“城镇热、农村冷”的现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理财意识的提高,农民渴望了解更多的金融知识。但是,由于大多数金融机构在城市设的网点比较多,所以对社会公众的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工作也偏重城市,农村地区宣传幅度远远不够,这其中虽然有地理、环境、经济等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相对不高,能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收益不高,没有把农民当做主要的目标顾客群,因而在农村的金融宣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样一来,农民对金融知识的渴望与需求不可能得到有效满足。可现实的情况是农民金融知识匮乏,在金融市场活动中往往显得被动和困惑,不知道怎样投资理财,甚至上当受骗,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所以,在农村普及金融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三、后危机时期加强公共金融教育的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金融教育体系,做到金融教育的全面普及

    为了全面提高国民金融教育素养,增加公众对金融的认识,根据我国公共金融教育落后的局面,应该尽快建立与现实情况相适应的全覆盖的国民金融教育体系。政府应该担负起对国民进行金融教育普及的重任,并联合金融机构、教育组织和民间力量,形成由组织者、参与者和实施者构成的金融教育体系框架。作为组织者,政府应该强力推动金融教育战略的实施,让更多的公众都能接受到必要的金融教育;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加金融教育活动;地方政府、教育机构和金融机构必须全力配合。以建立起由政府组织,教育和金融机构配合,绝大多数民众参加的公共金融教育体系。这样就使得我国的公共金融教育有了一个可靠的依托和保证。同时,要建立公共金融教育制度和规范,形成具有长效作用的公共金融教育机制,推动我国公共金融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2.增设公共金融教育渠道,改进公共金融教育方式

    要取得较好的公共金融教育成效,必须要采取较为科学的宣传教育方法和手段,增加公众获取金融知识的途径。因此,必须增设让公众获取金融知识的通道和途径。为此,可以编印大量公益性质的并且通俗易懂的金融知识资料和读本,向公众免费发放;通过电视采取生动形象的方式,介绍金融常识,甚至可考虑设立金融教育电视频道,宣传金融政策,进行金融风险教育;在网络上建立金融知识学习平台,传播金融教育理念,为公众提供系统了解金融知识、获取金融信息和学习使用金融工具的平台;通过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展公益金融知识讲座等等。可以说,增加金融知识传播途径,是目前我国对公众普及金融教育的必然选择。

    3.区分需求差异,应该把农民作为金融教育的重点

    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农民的收入在不断提高,金融需求也不断增加,但农民对金融的了解却少之又少,这非常不利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和稳定。而提高农民金融素质,可以大大推动农民对现有金融服务的利用,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有利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目前我国农村还缺少系统而深入的金融教育活动,政府应该把农村金融教育纳入到农民素质教育的长期规划当中,金融机构也应将开展农村金融教育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金融教育应该特别强调教育和服务相结合,根据农民的需求,设计合适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支持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创新,为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融资便利,进而更好地满足农民金融需求。

    参考文献:

    [1]钟玉梅。浅析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消费导刊,2009,(24)。

    [2]宋威,房红。后危机时代金融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J].黑龙江金融,2010,(4)。

第4篇:金融危机分析范文

第一,金融危机孕育阶段。很多研究认为,政府政策过失和制度缺陷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土壤。在Minsky和金德尔伯格看来,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是“错位”,包括政策与制度之间的错位、政府与市场的错位等。Krugman等分析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危机时认为,新兴经济体的制度错配、政府过度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Laeven与Valencia通过分析1970~2007年共计42次系统性银行危机得出结论,金融危机往往是不可持续的宏观经济政策、过度的信用扩张和外部冲击等的产物。金融危机的爆发一般都是和经济萧条之后的扩张相联系的,与经济扩张相伴随的信用扩张一般是金融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银行危机,大部分与信用过度扩张直接相关。

在金融危机孕育阶段,经济往往处在一个上升的通道之中。在政府扩张性的政策引导下,加上金融自由化的强大支撑,经济体的总需求不断扩张。经济和信用扩张使得微观层面的公司杠杆倍率、公司价值和对外部融资的依赖性都大幅增加。在银行等金融部门,资产质量、利润和信贷出现膨胀。私人部门投资需求不断增长,银行大肆发放非审慎的贷款,特别是在资产证券化的推动下,资金流动速度加快,货币乘数变大,即产生了货币创造的过程,整个经济的货币供应量扩大,投机需求大量浮现,同时就产生了过度交易的情况。

第二,金融危机引发阶段。随着投机性繁荣的继续,利率、货币流通速度和资产价格等都大幅上升,整个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一座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大大增加。此时市场预期已经发生变化,大幅上升的资产价格使得市场预期未来资产的价格将更高,市场预期和信用扩张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从而产生泡沫,危机的爆发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金融危机爆发的早晚实际上取决于外部冲击和“内部人”。此时,体系内的“内部人”开始抛售资产,以锁定利润,或者外部冲击使得投资者做出了卖出的决定,市场开始走向脆弱的均衡。随着“内部人”的进一步行动或外部冲击逐步深化,资产价格开始下跌,对投资者的资产负债表开始产生影响。由于某些金融机构的过度冒险,在资产价格调整过程中首先会成为遭殃者,这些机构将由此面临重大的财务困难。危机爆发的诱因除了“内部人”因素之外,还有贸易恶化、利率上升、汇率变动等外部因素。

第三,金融危机爆发阶段。在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如果金融机构是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那么市场下跌仅仅会影响到机构自身。但是,金融中介已经完全超乎“中介”的职能,而成为一个市场投资者,更重要的是,金融中介往往是举债投资而且杠杆率很高,金融体系成为由众多金融机构组成的以流动性为血液的有机体,单一金融机构的过度冒险行为可能导致其他金融机构出现问题。传染性使得财务困难并不是问题的终结,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短缺,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发生逆转,市场开始出现巨量的恐慌性卖出,资产价格急剧下挫,投资者纷纷溃逃,大量金融机构破产,最后演化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传染主要是通过信息渠道和信贷渠道进行的,这个过程通常具有四个典型的特征:资产价格大幅快速下挫,产生大量问题资产,金融机构大量破产,流动性状况的逆转和金融市场的资金融通功能受到冲击。其中,流动性状况的逆转和金融市场的资金融通功能受到冲击,使得市场的整体流动性大幅萎缩,产生流动性危机,进而产生信用的大幅萎缩。

第5篇:金融危机分析范文

(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兰溪 321109)

摘 要:我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成为了世界工厂,随着外贸的程度越来越高,也使得我国的经济与世界的经济之间联系的更为的紧密了。自从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经济承受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局面,使得我国的经济也陷入到危险的境地,但是危机并不全是坏的一面,借着这个机会我们也可以做出一些积极地调整,比如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方面也都是绝好的机会。本文对于我国在金融危机中所受到的冲击,还有如何来有效地缓解和应对外界的冲击进行相应的讨论,并且也都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 :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影响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266-02

在2007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在美国的本土爆发后不久,就演变成为对于全球经济都产生显著影响的经济危机事件,使得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也在全球多个国家发生的较高的失业率还有各种政府的巨额的财政赤字的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希腊,冰岛政府破产,之后从发达国家也开始向着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发展,这样的全球经济环境使得我国经受着非常严重地金融冲击,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在不断地下滑。所以对于经济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最大的来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危机的定义

金融危机主要是指的在一个国家或者多个国家的大部分的金融指标都呈现急剧的,非正常的恶化的局面,随着全球的一体化,世界已经变成平的,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也有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还有相关的影响的范围也在不断地加深,金融的风险波及他国的速度也都在不断地增快,大量的研究调查表明,现在的金融危机的爆发的频率在增加,时间间隔在缩短。金融危机以及其发生的根源不一样大体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次贷危机这几大类型,而且近些年来金融危机也是越来越呈现出多种形式的综合作用影响了。发生金融危机之后的特点就是在发生危机的地区人们对于未来的情况普遍呈现出悲观的预期,而且整个危机区域内的主要使用货币会出现大幅贬值,经济的总量以及经济的规模也都会出现很大的缩减,往往伴随着企业的倒闭,社会上的失业率增加,社会经济普遍呈现萧条的态势,更加严重的话往往还会伴随着社会动乱的出现。

虽然美元已经与黄金之间脱钩了,各国的货币与美金之间的汇率也都脱钩了,但是这样的情况对于美元世界货币的角色没有任何的影响,而且世界各国也都在很大的程度上持有美国的美元国债。但是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又往往是贸易逆差的情况居多,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为了可以维持其经济继续增长,所以会往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这样一来也就使得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在一定的程度上形成了经济泡沫,泡沫的越来越大到必须破灭的时候也就会变成经济危机。所以这场开始于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爆发主要可以归结于是美国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不力,而世界各国也在往不可持续的美国的经济增长吹入了大量的泡沫。

二、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的影响

1.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投资的影响

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世界经济就开始进入到下行的轨道上,而且这种下降的趋势也是非常难逆转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经济所面临的经济增速下降的矛盾也都越来越突出。大多数的企业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还有外部市场的潜在风险加大,普遍对于经济的增长缺乏信心,而且这个时候银行的流动性趋紧以及市场上的流动性明显不足,这样的情况也都使得更多的企业在固定资产的投资上趋于谨慎,相关的投资趋势呈现下滑之势。

2.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我国在加入WTO之后就基本上成为了世界工厂的角色,所以我国的生产出口行业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需要与外界的经济体之间保持非常高的相互之间的关联度,国民生产总值中有七成是来源于国际贸易的进出口总额的影响,在金融危机之后,欧洲还有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外的需求持续降低,进出口贸易也在呈现萎缩之势,这样一来我国的主要出口国家都处于国家经济走向的衰退以及对外界的需求降低的趋势下,进出口的数量也呈现萎缩之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增幅出现明显回落,而且由于国内的消费需求不振以及居民对于预期收入降低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使得我国的国内进口数量也是大幅度萎缩,这样的局面也就使得我国在对外贸易交易中的出口总值增速呈下降趋势,进出口形势急转直下。

3.对于我国的消费的影响

驱动经济发展的也就三驾马车:投资、消费与出口,消费与其他的两个因素也是密切相关的。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外的的经济环境都不景气,大部分的企业也都在举步维艰,而且中国股市的低迷套入股民大量的现金,经过多年的房地产上涨之后,实体制造业经济也是困难重重,再加上居民的失业率有所增加,这样的情况也就使得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地降低,国内的消费水平也在放缓,消费的各种指数也都在向下走。

4.对于我国的制造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之后各国为了可以自保纷纷设置贸易壁垒,对各种的反倾销进行调查来保护本身国内的市场。我国的制造业出口的主要国家就是欧盟还有美国这些发达国家,他们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对外的贸易需求降低,进口的数量也是持续的出现萎缩,这样就使得我国的很多工厂陷入停工的境地,而且一些在以前拿到大量贷款进行急速扩张的企业,比如我国的太阳能厂商无锡尚德,如今已经风光不再。欧美国家的需求降低,我国的经济又在进行调整,这些原因都使得我国的外贸出口的增幅有明显下降,导致我国的工业生产的增速直接呈现回落之势,全国的制造业也都不景气。

三、对于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建议

1.大力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扩大内需

在这个时间的节点上,我们要认识到以往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未来是难以为继的,所以趁着这个机会我们国家需要经常产业升级,国家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支持重点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于高科技领域的投入以及大力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最快的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与此同时也要进一步的优化相应的投资结构,扩大相关领域的投资规模,在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的同时来大力的开展环保、水利建设还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的工作,以便来满足新的市场消费增长需求,提高居民的整体的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

2.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随着当前的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多元化的投资也成为了企业规避市场风险的有效措施,所以我国也需要出台相应的规定与措施来鼓励企业最快的进行结构上的调整,对于产品结构进行优化,加快加工贸易方面的产业升级,从而来加强我国的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我国的企业的自主创新的能力来转变我国的外贸经济增长方式。除此之外也需要有关部门可以加快我国的金融体制的改革,加大对于金融安全的监管力度,通过建立相关的风险预警系统来降低企业的风险,提高相关的资产质量。

3.加强对于房地产市场的监管

在我国经过多年的房地产市场的增长之后,如今商品房已经不仅仅是一套用于居住的商品而已,由于有大量的资金在这其中所以如今的商品房基本上已经成为了金融产品,为了有效地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管理而降低房地产对于我国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有关部门需要可以积极地建设房地产行业的风险预警机制、与此同时也要强化对于房地产的按揭业务的风险管理、对于房地产的各项经济指标也都要保持密切的注意,采取各种的手段和措施来帮助房地产可以软着陆。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目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的越来越紧密,面对金融危机也不要惊慌失措,为了最大的降低金融危机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的有关部门需要可以来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着眼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在有效的缓解我国现存的突出问题的同时来积极地推动经济的转型,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而来提高我国的对于金融危机的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建红徐少华.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田金融与济,2011.

[2] 卢永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构,2012.

第6篇:金融危机分析范文

1.出口总额变化(亿元)

我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2009年,金融危机出现后的第二年)经历了首次的出口额大幅度下降以及出口增长率的下降,但在危机后的第三年(2010年),对外贸易出口额强势回归,并且2011年保持持续性的增长。

2.出口国家(地区)出口额增长率的变化

金融危机中我国对各大洲地区的贸易出口额均首次经历了负增长,在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情况尤为严重,但在出口贸易经历了2009年的一次探底之后,2010年我国对各大洲的出口贸易额出现了相对于2008年出口额数据的大幅提升。

3.出口商品类目变化

中国近十年的发展,使其拥有了“世界加工厂”的称呼,国内很大一部分的出口企业都是中小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其涉及包括农业、林业、纺织业、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北美和欧洲的需求急剧紧缩,导致中国在世界上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遭受很大的损失,受到最大影响的是以制造加工出口产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缺乏知识技术的支撑和完整的产业价值链。2008年我国的一般贸易出口额达到了6628.62亿美元,加工贸易则达到了6750.14亿美元,而在遭遇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我国的一般贸易出口额与2008年同期相比跌幅达20%,为5298.33亿美元,加工贸易的出口额跌幅达13.1%,为5869.81亿美元,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金融危机中虽然受创,但2010年的出口贸易总额的强势回归,劳动密集型产业功不可没,后金融危机时代,鉴于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状态(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企业也能从廉价的劳动力中赚取丰厚的利润),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迅速的重新充满活力。

二、出口贸易的变化分析

美国、欧洲、亚洲较发达地区(如日韩),一直是中国对外出口的重要地区,而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正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与美国关系极为密切的欧洲和日本等地必不能幸免于难,危机的迅速拓展,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对于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出口大国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中国金融危机后的出口额的大滑坡。

从以上数据可反映出中国的出口贸易较为平稳的度过了世界金融危机,出口贸易也正在迅速的恢复以及持续的增长,但此现象并不能完全说明我国出口贸易抵御外界冲击的能力已经足够强,在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其本质,我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的正确的判断以及坚决的政策实施是使出口贸易乃至国内大多数行业能较为平稳的度过金融危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我们更应该看到在剥离政府的保护之后,我国的出口贸易是很脆弱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今天,世界经济前景尚不明朗,且金融危机给出口贸易带来的冲击仍未完全消退,在其中凸显出的问题也未彻底的解决。在政府应急措施过后,出口贸易应该如何进一步深层次调整金融危机中出口贸易出现的矛盾,使中国的出口贸易充满活力,以及如何保证促使出口贸易健康、持续的发展、提升其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是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出口贸易面前的突出问题。

三、对策

改革开放后的努力使我国早已跻身出口大国的行列,长期以来是出口大国而非出口强国的现状导致了上述问题。为使我国跻身出口贸易强国,提出以下措施:

1.加大国内产业结构的地域调整

地域呈东部强、西部弱,沿海强、内陆弱的局面在我国长期存在,在后金融危机的今天必须加大对国内结构的调整,使西部在一定时期内跟上东部沿海的发展,提升全国的抗风险能力。东部作为早发展的地区在获得成效之后带动西部的发展,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当的转移至西部,充分利用西部的优势,再在本地区进行合理的产业升级,提升盈利空间和贸易优势。

2.优化出口市场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欧美日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发展中国家的比重明显偏小,这样不仅会对其产生依赖性,在后金融危机的今天也极易发生贸易摩擦,且过于集中的出口市场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当其发生金融危机时,不能很好的规避风险,正所谓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故要在巩固原有的市场的同时,也要大力开拓新市场,重点开拓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市场,积极扩大对转型国家市场的出口,建立新的可靠的国际贸易关系。

3.努力调整出口贸易产品结构

多年来,我国出口的多数是技术含量低、价格低、附加值低的产品,此类产品的盈利方式只能是薄利多销,这就容易招致他国的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贸易环境恶化,致使出口于不利地位。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相比较,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品优势较为明显,其利润空间巨大,低能耗、低污染、可持续都与所倡导的相吻合,但由于准入门槛高,对技术和人才的要求高,故有不少企业对此望而却步,出口比例仍不高,未超过30%,不仅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例达45%,日本40%),也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36%),可见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是相互排斥的,两者可以协调发展。应当注重用劳动密集型与高附加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加大对前者的投入和技术支持,以及提供政策上的帮扶,同时对“两高一资”型的产品进行适当的控制,着力扭转出口配比,优化出口结构。

4.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和培植知名品牌

知名品牌就是信誉和品质的代名词。在今天全球市场激烈竞争的背景下,谁拥有国际知名品牌谁就可以执市场之牛耳。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建立国际知名品牌,不仅可以改善中国产品的形象,使消费者满意,并使中国产品获取高额的利润。据调查,不到3%的国际知名企业占据了全球40%的市场份额。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品质差的产品,尽管价格低廉,也会遭到人们的抛弃。而中国正是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如果按照产业界“一流企业卖品牌,二流企业卖产品,三流企业卖苦力”的说法,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二流甚至是三流的水平。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中国企业就必须重视品牌的塑造。

5.调整出口贸易方式

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形贸易出口面临严峻形势,这也为我国的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空间和进一步完善服务贸易提供条件。我国出口贸易主要是以货物贸易等有形贸易为主的,而具有高附加值、高就业贡献率的无形贸易(服务业)一直发展较为缓慢,所占的比重较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存在贸易逆差。面对节能减排降耗的压力,绿色经济将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其中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最符合经济发展和贸易增长的转型要求,当前,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正在不断扩大,已经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和大国竞争的重点。服务贸易等无形贸易的发展将为出口贸易带入新的活力和增长契机,这就要求我们完善服务贸易协调机制,在服务贸易等无形贸易中培养一批优势行业,使其具有国际竞争力,鼓励服务企业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汲取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优势与成果。

6.推进出口加工贸易由粗加工向深加工型发展,延长价值链

第7篇:金融危机分析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对外贸易;经贸政策

全球金融危机。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两个方面,而中国特有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模式,更容易使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暴露出中国外贸发展模式的缺陷和不足,因此深入分析中国外贸发展特点,对提升中国外贸竞争力,抵抗类似外部经济波动带来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一、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外贸的影响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金融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大多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导致外部金融危机不易直接冲击金融业的发展,也很难引发金融危机。从总体情况来看,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外贸影响主要是基于需求效应、投资效应和汇率效应。而发展中国家外贸受到的影响主要是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初级产品、劳动力丰裕产品的出口上。

(一)对贸易的直接影响

即使发展中国家没有爆发金融危机。但依然会受到外部金融危机的影响,尤其是对外贸易。全球金融危机可以通过影响发展中国外需和相对汇率波动,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条件的恶化。

1、需求效应。美国、欧盟、日本是此次金融危机的重灾区,这些地区是金融业相对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需求市场。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经济发展的放缓和需求投资的下降,这些国家或地区外需减少,从而导致对贸易伙伴国的进口规模下降。

2、汇率波动效应。发达国家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救助国内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以及平衡内外收支平衡,伴随着汇率的下降,未发生金融危机贸易伙伴国相对汇率将上升,从而导致这些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

(二)对外贸的间接影响――国际直接投资规模变化效应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或是跨国公司,往往会通过缩减对外投资或是将对外投资回收,减少或是缓解本国企业受到的影响:同时跨国公司也会调整对外投资策略,选择风险小、收益大的地区或国家作为投资对象,从而引起世界范围内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增长的下降,发展中国家多为投资净流入国,所以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引入外资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外资企业中外向性企业所占比例较高,流入外来投资规模增速放缓,就会造成发展中国家外向性外资企业生产与出口规模相对或绝对的下降,从而导致出口水平总体下降。

(三)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外贸影响的特点

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产品结构特点有:出口以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且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产品易被仿制和替代,因而产品出口竞争力低、价格需求弹性较高,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进口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替代性和仿制性低,价格需求弹性较低,总体需求受外部经济波动较低,国际经济危机或是金融危机爆发,往往会带来发展中国家出口和净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外资企业出口倾向和出口竞争力往往高于内资企业,所以外资企业出口贸易条件变化对影响也较大。

从总体情况来看,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外贸的影响主要有:初级产品、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受到影响较大,尤其是加工贸易是最容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的产品:从贸易模式看,以外资企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受到波及的程度较高:净出口增长规模下降,甚至出现贸易逆差。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外贸发展的特点主要有:贸易依存度较高,净出口对经济增长作用较大,中国是最大的外资流入国和劳动力资源丰裕的国家,这些特点导致外贸发展更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国际贸易和投资。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两条重要渠道,中国具有劳动力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但缺乏技术和优质资本比较优势,所以在世界分工中处于生产链的最低端,中国外贸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则以资源、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劳动力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导致中国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尤其是来料加工贸易占有很大比重:从企业类型来看,进入21世纪以后,外资企业在中国外贸中的作用越来越大,2005年以后外资企业出口额占到了总出口的近60%,已经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导的贸易模式:由于中国出口产品主要以资源型、劳动力密集型为主,所以出口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被替代性和复制性较高,容易受到外部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增长迅速。但主要是以外资企业为主导,其出口占到了中国总出口的90%,且以加工贸易为主,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国2000-2007年高新技术产出口85%为加工贸易。80%以上为外资企业出口,2006年外资企业出口额占到了总出口额的91%,且其中6096以上为外商独资企业出口,以外资企业为主导、加工贸易模式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样容易受到外部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从中国地区分布情况来看。历年80%以上出口均来自东部沿海地区,而且西部地区出口多以原材料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缺乏出口竞争力,因此受外部市场需求波动影响程度:西部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总体来说,中国外贸缺乏竞争力、没有技术优势,并且以外资企业为主导,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容易引起整体贸易波动。中国具体情况请参看表1数据。

(二)中国外贸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与中国历年出口增长水平相比,2008年以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增长情况发生如下变化:

第一,从中国出口总体增长水平来看,金融危机爆发后出口增长率急剧下降,2008年、2009年1-5份,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7.2%和―21.8%,增长速度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6和40个百分点。

第二,从产品结构来看,高新技术以加工贸易和外资企业为主导的贸易模式,受到的冲击比较大,2008年以后增长速度下降幅度远远高于总体出口增长水平,2009年头5个月达到了23%负增长。

第三,从出口企业性质来看,外资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大,2008年以后的增长速度远远小于全国总体水平,

第四,从贸易方式来看,加工出口贸易受到的影响高于总体水平。2009年前5个月的增长速度为25.7%负增长:从中国

地区分布来看,中国海关网站数据库数据显示,中国西部地区受到的影响程度最大,一些资源型省市受到的影响尤为突出,2009年前4个月出口规模缩减较为严重的省市有:山西省、甘肃省、宁夏、吉林省和青海省。出口增长率分别为―69.8%、―55.2%、―46.9%、―44.8%和―36.4%。具体情况请参考表2数据。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中国特有的贸易模式特点使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外贸所受影响表现出明显差异性,同时也暴露出中国外贸模式缺陷。在制定对外经贸政策时,更应注重区域、行业特点,注重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内资企业的产业竞争力和出口竞争力。

建立对中国内资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扶持、危机救助机制。显然以外资企业为主导的贸易发展模式,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不利于中国外贸长期持续发展,提升内资企业出口竞争力,既符合中国发展民族企业的需要,也符合中国持续和谐发展的要求。由于中国金融业发展水平落后,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在国家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危机救助机制情况下。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后往往采取缩小生产规模、转产、甚至是倒闭的措施以应对。设立相关救助、扶持机制,尤其是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是增强中国外贸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一直以来,在国际分工中:中国处于生产链最低端,出口贸易总是以加工贸易为主,但同时中国也是教育大国,国民尤其是青年一代受教育程度较高,所以实现从劳动力禀赋比较优势向人力资本禀赋竞争优势的转变,是提升中国在国家分工中的地位和获益水平重要方法。加大高技术产品投资,大量吸纳高知识水平人才,从而变劳动力为人力资本。既可以提高中国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又可以提升中国外贸竞争力。

从中国区域外贸发展水平不均衡情况来看,实现以国内贸易带动出口贸易的发展模式,即以东北沿海城市为基地。利用先进技术和优质资本优势,将东部地区的技术、人力资本比较优势和西部地区生产原材料比较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东部研发、投资、出口。中西部地区生产的模式,减少原材料、能源产品的出口。提升中国总体出口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魏后凯,金融危机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其应对[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4)

第8篇:金融危机分析范文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

在美国抵押贷款市场,放贷机构根据信用等级的高低对借款人区别对待,从而形成“次级”和“优惠级”两个层次的抵押贷款市场。两个层次的市场,其服务对象均为贷款购房者,但一般而言,次级市场的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抵押贷款利率高2~3%。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在住房抵押贷款中只占一小部分,约10~15%。

上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美国国内股票市场狂跌、大批网络公司纷纷倒闭,加上“9.11”恐怖袭击的影响,美国经济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滑坡。为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了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大力发展信贷业务,使房地产业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周期。从2001年初至2003年6月,美联储先后13次降低利率,使联邦基金利率从6% 降到1%,成为46年中的最低点。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使住房贷款利率持续下降,人们的购房热情不断提高。而一些银行和金融机构纷纷降低贷款信用门槛,住房贷款首付率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从历史上标准的20%一度降到了零,甚至出现了负首付,大大减轻了购房者的压力,导致连续多年的房贷市场繁荣。

然而,从2004年6月起,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逆转,进入一个连续17次的加息周期。到2006年8月,联邦基金利率从2003年6月的1% 提高到5.25% 。连续升息的过程在提高了房屋借贷成本的同时,也促发了房价的迅速下跌以及抵押违约风险的大量增加。

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为“次贷危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全球范围内利率下降、美元贬值、资产价格上升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使得“次贷产品”在投资回报方面有了更高的增长空间,于是吸引了美国之外的大量来自欧洲、亚洲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前来购买,从而将美国“次贷风险”掩埋在世界金融体系中。随着美国货币政策的逆转,于是房贷证券化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大量的投资者特别是投资银行纷纷陷入经营困境,美国“次贷危机”于是传导、演化为国际金融危机,并向全球实体经济渗透。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本轮美国金融危机,产生于与虚拟商品交易相关的金融范畴,其结果是信用体系趋于崩溃,原本急剧扩张的信贷陡然绷紧,实体经济被动遭受严重冲击。可以预料,目前全球已进入危机的第二阶段――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阶段:在商业银行方面,银行由于受困于坏帐损失提高和资产减值等因素影响,资本金遭受严重损失,贷款能力受到限制,同时,出于对违约风险的担忧,银行势必收紧信贷规模并提高贷款标准;在金融市场方面,在多家金融企业破产倒闭之后,出于对借款人违约的担忧,市场信用价差迅速扩大,需要付出相当高昂的代价才能筹集资金。面对筹资难度增加和成本的提高,实体经济运行规模出现萎缩,目前这种影响已在许多国家开始显现。

从数据来看,中国已随全球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经济增速显著放缓。2008年第三季度GDP增速为9%(1-3季度累计增长9.9%),低于市场预期的9.7%,比第二季度显著放缓1.1个百分点,主要体现在出口与房地产两架引擎同时放缓。第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大幅降至13%(2季度15.9%),其中7-8月部分受到奥运因素的影响,但9月工业增加值增速依然下滑至仅有11.4%,且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仅有6.3%,显示经济放缓态势在奥运因素消失后延续。

1.对我国国内金融的冲击

由于我国没有开放资本市场,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加上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尚未发展起来,以银行为主要参与者的衍生品交易市场非常有限(目前主要是银行间市场的利率互换),少量的国内金融衍生品的衍生深度和产品种类的广度也远不及美国,由此决定了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是有限的。损失主要有几个方面,比如中资银行持有的国外倒闭银行的资产、国外证券化的资产、股权投资以及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等,还有国外金融机构为了回救母公司而抛出持有的A股、H股,外汇储备可能缩水等。我国股市因全球金融危机在大幅波动中持续走低;美国大幅减息、美元持续贬值,造成国际投机资本大量涌入,不仅冲击我国金融体系安全,而且由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比例仍然较大,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可能会造成收益下降,外汇资产缩水。

2.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此轮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西方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速下降,进而降低了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近期大宗商品价格的急剧下降还将降低资源出口国的进口需求);第二,现阶段信贷危机使这些国家进口商难以获得融资,进一步抑制我国出口。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10741亿美元,增长22.3%,比上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在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增势良好。海关统计显示,2008年1-9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6170亿美元,增长24%,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7.4%,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2562亿美元,增长22.3%;机械及设备出口2009亿美元,增长22.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108亿美元,增长20.6%。同期,我国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大多增幅回落。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870.8亿美元,增长1.8%,比上年同期回落21.2个百分点;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498.6亿美元,增长21.3%,加快7.1个百分点;鞋类出口220.8亿美元,增长15.1%,回落1.7个百分点;家具出口193.5亿美元,增长23.3%,回落3.5个百分点;塑料制品出口110.3亿美元,增长1.6%,回落8.4个百分点。

2008年8月以来虽然我国贸易顺差不断创高,但是对美出口的增速减缓。数据显示,2008年1-10月我国对美出口同比增长15.5%,而这一数据1-8月为16.7%,1-9月为15.8%,可见增速明显回落。10月份,我国对美出口为210亿美元,低于9月份的213.9亿美元。商务部政研室的最新调研报告显示,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中国外贸企业在未来拿到的订单很可能不断缩水。

3.对我国投资需求的影响

比外部需求疲软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我国国内的投资周期进入了下行阶段。2008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迅速下滑,制造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回调。产能的过剩导致了生产资料价格的下降,有色金属价格在短短几个月内已经跌了一半,几个月前钢价还在上涨,而现在主要的钢厂都纷纷削价,库存积压,订单减少,下降速度之快超出预料。上市公司三季度的盈利也迅速恶化,像电力行业、钢铁行业等几个行业,全年亏损已成定局。

此轮金融危机对我国投资需求的影响直接来自于企业亏损。数据显示,2008年1-8月全国主要行业亏损度均有所上升,除食品制造业累计亏损总额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主要行业累计亏损总额同比增长明显提高。其中,电子计算机制造、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汽车制造业等行业亏损额同比增幅较大,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行业亏损度同比增长为460.7%,这主要是由于2008年以来,受经济放缓的影响,占工业增加值70%的重化工业增速大幅下降,几乎所有耗电量高的重化工行业增加值均以大于整体工业放缓的速度下滑,造成电力消费极大下降,电力企业亏损扩大。

在企业整体盈利状况恶化的情况下,我国投资需求相应萎缩。2008年1-9 月份,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约15.7%,较上年放缓5.8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62.8%、30.2%和24.8%,农业投资明显快于工业和服务业,第一产业投资增长同比加快21.7个百分点。

4.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众所周知,房地产开发商以银行借贷融资为主,自由资金较少;开发贷款项目虽然有银行的支持,但也存在一定的资金缺口,如项目销售转投入部分一般占总投资的16%左右。在市场销售低迷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企业不能按时回笼资金,资金链日趋紧张,一旦资金链条断裂,风险就会暴露。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信贷风险是一个很好的预警。我国房地产信贷没有信用分级和风险定价,假按揭和假收入资产证明并不少,信贷资产没有证券化,房地产信贷风险情况不明且风险相对集中在银行体系内。

2008年1-9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总量虽然仍以较大规模增长,但具体数量和环比增幅逐步放缓,开发企业资金来源全面趋紧(见图2)。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1-9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实现到位资金28082亿元,同比增长10.7%,增幅同比回落27.2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5562亿元,同比增长8.6%,增幅同比回落21.5个百分点,银根紧缩政策效应开始显现。2008年1-8月,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9%,比上半年的33.5%显著下滑,其中8月份单月增速已降至18.9%,为近3年以来最低,体现了我国房市低迷的现状。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已呈现下降态势,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大幅下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1-9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4032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4.9%,增幅同比下降47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366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3%,增幅同比下降48.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5878亿元,同比下降15.0%,增幅同比下降65.5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为13617亿元,同比下降15.5%,增幅同比下降71.4个百分点,市场销售放缓迹象明显。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如果人民币升值预期出现反转,极有可能出现较为集中的大规模境外资金抽逃,而即使是轻微程度的资金流出,都可能对我国目前房地产市场形成难以度量的

冲击。

三、应对金融危机的若干对策建议

1.立足扩大内需,着力提高需求增长的质量,抵消外部需求减弱的不利影响

我们要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点放在国内需求上。2008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速出现回落,贸易顺差减少,表明世界经济减速已经影响我国外贸进出口。为了防范出现过大的需求缺口,必须努力扩大内需,提高需求增长质量,充分发挥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引导好消费的方式和方向,调控好投资的规模和结构,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基础技术研究,不断提高国民经济核心竞争力,努力化解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不利影响。

2.制定引导和扶持政策,促进传统出口企业提高竞争力

受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国外贸易壁垒加剧以及国内退税政策调整、周边地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我国传统出口企业面临的挑战最为严重。当前,必须出台一系列扶持措施,促进企业提高竞争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政策支持的重点:一是在融资、出口退税、国际市场开拓、出口信用保险、科技兴贸、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专项扶持。二是进一步实施出口品牌发展战略,规避贸易保护主义,扩大自主出口品牌企业信贷授权额度,为自主出口品牌企业发展壮大提供金融支持。三是积极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包括提供信贷支持,改善中小型企业的融资环境,给予减免税扶持,促进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生产企业尽快转型升级。四是积极扶持新兴服务业发展,扶持信息、软件等服务产业发展。

3.加快外贸出口结构升级和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竞争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在激烈竞争中,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企业,确保不失去已有的国际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节能环保型产品的出口,努力扩大服务贸易出口。从目前来看,我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增速下降最为明显,对欧盟日本次之,而对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金额则影响不大。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开拓新兴市场,通过新兴市场的增长来弥补发达市场的下降,借助市场多元化确保外贸出口的持续增长。

4.做好金融监控工作,严密防范输入性金融风险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向资本市场的逐步传导,系统性金融风险持续蔓延,全球金融市场继续剧烈动荡。在此背景下,全球资金流向发生重大变化,一些新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大量国际游资的流入流出对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必须

在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同时,既要严控外部资金的异常流入,又要防止其获利后大规模集中抽逃,不断加强关于国际游资的监控体系,加大对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的打击力度,切实做好金融监控工作,防范金融风险,确保国民经济稳健运行。

5.加强对外投资的风险提示及监管机制,尽量减少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

近年来,我国企业包括金融机构在“走出去”战略引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海外投资,世界经济减速和金融市场动荡有可能影响到这些投资的收益,应加强对国内企业特别是金融机构海外市场投资的风险提示及监管机制,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企业的投资风险意识,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和投资方向,提高对外投资的整体效益,尽量减少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特别是以银行、券商和保险为主的国内金融机构,更应当以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为鉴,在不断扩展业务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认真把好风险控制的关口,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

6.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引导产业向高端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是抵御经济风险的最有效途径。要以加快承包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为突破口,以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为重点,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主体,以改善农业服务体系和完善农业保障体系为支撑,形成规模化、特色化、高附加值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要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努力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中,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努力在产业升级影响大、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专用设备、成套设备和重大装备领域取得突破并形成规模。要依托制造业的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延伸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这两个环节;依托专业市场的优势,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会展、现代物流等新兴市场业态,使网上市场与网上交易逐渐成为商品贸易的重要形式;依托经济发达和民间资本活跃的优势,加快发展地方金融保险业,完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

7.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

第9篇:金融危机分析范文

2008年-2010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是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大的全球危机,许多传统银行陷入到这场危机中。而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伊斯兰银行业的资产却呈现增长趋势。许多研究者也重新审视相对于传统银行来说,伊斯兰银行抵御金融危机的有效性。本研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通过利用土耳其的伊斯兰银行(PBS)、传统银行(DBS)和投资银行(DIBS)的样本数据探讨伊斯兰银行和传统银行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即2007年-2010年之后的效率。

关键词:

伊斯兰银行;传统银行;数据包络分析

一、引言

1.研究背景近年来,许多传统银行由于2007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而表现出财政困难和资金缺乏。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导致人们质疑西方传统银行的正常运转,也增加了对伊斯兰银行的关注(Hasan和Dridi,2010)。与此相反,伊斯兰银行却成功抵制了这场危机。在实证文献中,多数研究表明伊斯兰银行的成功是由于伊斯兰教法(Sharia)原则的金融监管,即禁止支付或收取利息(riba,其英译为伊斯兰教禁止高利贷,所有穆斯林均认可遵守),而是鼓励风险分担。传统银行理论认为,银行获取利润的途径是:基于它们获取信息和承保风险的竞争优势,将存款人的低利率储户存款,以较高利率转售给贷款人。因此,传统银行通过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之间的差值获取利润。伊斯兰银行与传统银行执行相同的功能,但不会向贷款人收取任何预定利息,且不向存款人支付预定利息,利益水平是基于与存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利润分享协议。因此,伊斯兰银行实质是采取另一种银行业务方式,因为它禁止利息,而是以双方之间确定风险共担程度的利润分享协议作为替换(Ariff,2007)。正因为伊斯兰银行以正义为本,通过风险共享实现。因此伊斯兰银行的基本原则是收入和损失的比率替代传统以利息为基础的银行体系。许多研究认为,利润共享制度(PLS)原则而不是以利率为基础的原则有助于伊斯兰银行变得更加稳定。后者可能会导致在回报系统、通胀膨胀或其他重要经济方面出现波动(Pervez,1990)。传统银行内部增设的伊斯兰柜台增加了伊斯兰银行和传统银行之间的竞争。传统银行业具有强大的产业;拥有丰富的历史和利益经验、大量的资金。但是伊斯兰银行不享有传统银行拥有的所有这些福利。虽然这些传统银行享有有利条件且伊斯兰银行具有较多的限制条件,但有意思的是一些研究仍然发现伊斯兰银行具有更好的业绩表现。

2.研究意义伊斯兰银行的快速增长及其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抵制能力,使得非常有必要审查伊斯兰银行和传统银行在金融危机前、中、后的行为是否具有相似之处。在过去的20年中,大量不同的研究使用DEA分析研究了银行效率。近年来,有关于伊斯兰银行效率的研究不断增加。伊斯兰银行业务方式是预防全球金融危机的最好方法。例如,梵蒂冈已经呼吁在金融交易中依赖伊斯兰金融原则(Totaro,2009)。有研究发现,如果遵循伊斯兰金融原则,就能预防金融危机(Ahmed,2009)。因此,人们普遍认为,相对于传统银行体系,金融中介机构的无息银行系统更加稳定(Kaleem,2000)。尽管这些主张需要实证证实,但这正成为一种趋势,金融危机后越来越多的人有兴趣了解伊斯兰金融和应用于伊斯兰银行的原则。本研究旨采用以投入为导向的CCRDEA(数据包络分析),比较了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和危机后土耳其2007年-2010年间伊斯兰银行、传统银行和开发与投资银行的效率和稳定性。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不断有关于伊斯兰银行效率的研究。一部分学者认为伊斯兰银行比传统银行效率更高,另一部分的观点相反,或者认为二者没有显著区别。一方面,Yudistra(2004)在确定投入–产出变量时,使用DEA和中介法发现,虽然伊斯兰银行在1998年-199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经历了轻微低效,但危机后效率结果非常不错。Khan(2010)发现,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伊斯兰银行也比传统银行享有更高的存款增长率。Majid(2010)比较了10个国家伊斯兰银行与传统银行的效率,并试图与次要因素建立关联。他发现,传统银行回报率比伊斯兰银行小,但约旦和马来西亚的银行除外,而伊斯兰银行的效率得分高于普遍水平。Danesh(2007)比较了海湾合作委员会(GCC)伊斯兰银行与传统银行在2000年-2006年的效率。首先,使用DEA分析,估计相对效率。然后,分析伊斯兰银行效率的决定因素,在第二阶段中使用回归模型方法进行分析。在2006年,这项工作最重要的结果表明,伊斯兰银行比传统银行更有效率。Safiullah(2010)通过财务比率比较了西方银行与伊斯兰银行的性能。研究数据源自于2004年至2008年间四间伊斯兰银行和四间西方银行。结果表明在业务发展方面,伊斯兰银行比西方银行表现更佳,更有利可图。另一方面,Samad的研究(1999)比较了传统银行和伊斯兰银行的效率,发现在一个双重银行环境下,伊斯兰银行效率非常低。同时,Kuran(2004)的研究还表明,与传统银行相比,伊斯兰银行在效率上没有优势。Shahid、Rehman和Niazi(2010)比较了巴基斯坦伊斯兰银行与西方银行的效率。该研究涵盖了2005年至2009年期间五个伊斯兰银行及五个传统西方银行。他们采用DEA模型和t检验来衡量这两个银行业的效率,他们的研究表明伊斯兰银行及西方银行之间的效率并没有显著差异。

三、方法与数据

选择同时经营传统银行、伊斯兰银行的国家,我们希望能够采用不同于以往的方式来执行这项研究工作。我们将试图了解土耳其伊斯兰银行及商业银行是否已发挥了它们的全部潜能。这两种银行的效率评价将有助于我们分析2007年至2010年间全球第二大经济危机中土耳其银行业的业绩表现。DEA是一种典型的非参数方法,用于测量样本公司所有投入和产出组合的效率。该方法通过比较每个单元的效率来衡量相对效率。效率取0至1之间的值。在决策单元的效率阈值中,效率表示为1。较高值意味着较高的效率(Chhikara和Rani,2012)。1.以投入为导向的CCR模型本研究使用以投入为导向的DEA-CCR模型对2007年-2010年间土耳其银行的效率进行了分析。当查看相关文献时,我们会发现涵盖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量并不充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内经济危机及银行业结构变化对土耳其银行效率的影响。这项研究与以往不同,因为其着重于2007年-2010年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Charnes-Cooper-Rhodes(CCR)模型是最基本的DEA模型之一。Charnes、Cooper及Rhodes(1978年)引进了术语数据包络分析(DEA)来衡量决策单元(DMU)的效率,即获得加权产出与加权投入的最大比率。该模型设计用于识别具有多投入及多产出的DMU的效率。这表明从既定投入中所得到的产出越多,此生产过程越有效。比率的权重由限制条件决定,即每个DMU的似然比必须小于或等于整体。在早先由Charnes、Cooper及Rhodes(1978年)(CCR)制定的DEA方法论中,效率被定义为产出的加权总和与投入的加权总和之比,其中,加权结构通过数学规划及假定规模收益不变(CRS)的方法来计算。本研究利用债务、利息支出、作为投入的非利息支出、贷款、利息收入及作为产出的非利息收入,分析土耳其银行业效率(见表1)。所有变量单位均为百万土耳其里拉(TRY)。通过采用数据包络法对土耳其银行业银行的效率发展进行了分析。中介法用于衡量效率。使用样本:4间伊斯兰银行、32间传统银行、及2007-2010年期间已在土耳其营业的13间投资银行。实证分析的数据来源于土耳其银行监理署(BRSA)、土耳其银行协会(TBB)、土耳其参股银行协会(PTBB)及个体银行的年度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根据DEA分析法,在四个副标题下检查了方法的应用。在第一个副标题下,获得了以投入为导向的规模收益不变CCR模型的效率结果。执行该方法时使用了DEA在线软件。根据这些数据集,可分别计算各类型银行的三种投入及三种产出(见表2):

四、结果与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