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钱塘湖春行原文范文

钱塘湖春行原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钱塘湖春行原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钱塘湖春行原文范文

2、原文:

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翻译:

第2篇:钱塘湖春行原文范文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灿烂文化,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对于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以及审美和品位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重视到古典诗词内在的价值意义,只是单纯达到一个背诵的目的,使古典诗词的学习变得乏味,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以至于无法有效的学习。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缺乏兴趣

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师。学生之所以对学习不感兴趣,是因为他没有感觉到学习是如何的有意思,不知道前人的想法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很多学生会觉得古诗词没有意思,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根本就用不到。在上课的时候教师也只是听写、背诵,非常的枯燥、乏味,没有一点乐趣。而且大多数还脱离了生活,使学生对古代的人和事没有一点好奇心,没有一点想要了解古代传统文化的欲望。从中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教学内容丰富,但是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完全没有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待古典诗词采取一种比较漠不关心的态度,只是把教师交给的任务完成,没有体会学习古典诗词的乐趣所在,只是一味地为了应付考试甚至是应付教师,完全没有受到古典诗词歌赋的美的熏陶,忽略了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意义,没有从中提高自己的一些内在的美以及内在的一些素养。

2.只注重理论分析,没有注重审美

对于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模式上没有进行良好的改革以及完善,教学模式很单一,主要还是以讲解和分析文章主旨为主,没有凸显出学生在整个课堂中的重要作用,整学期下来对古典诗词的分析和理解都采用比较单一的模式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一般都是先介绍作者以及本篇诗词的写作背景之后,开始对诗词进行朗读然后让学生自己读几遍,再对古诗词进行一下翻译以及语法的讲解。没有让学生感受到一首诗一曲词的优美意境和潜在的独有的灵气。因为模式的单一化,使学生早已了解课堂上的教学顺序,以至于对教学的内容也失去了兴趣。而对于古典诗词的讲解主要的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对于古典文化的学习,而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太过于强调语法,强调考试中会出现的重点,以练习代替阅读,只是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以及默写,来记住教师总结出来的东西,没有加入自己的想法与情感,使得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去鉴赏诗词歌赋,在一定的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在古诗词的学习上没有较高的效率。

3.教师自身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素养

教师如果没有专业的技能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的话,直接会影响教学的质量。由于教师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以及情感意识,只是单纯地对文章的分析以及总结使得学生没有参与进去,使学生没有进行任何的思考,还停留在听、写、背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没有将学生的思维带出来,完全的扼杀在摇篮里。由于教师自身对美以及诗词欣赏上的不完善,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感受出诗词的内涵,没有描绘出作者当时在写下这首诗词时的内心感受,一节课下来疲惫不堪,没有什么收获。有些教师只是借鉴其他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教的知识,本身都没有理解古典诗词所要表达的内在涵养,没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有的教师甚至在教课之前没有进行很好的备课,以至于在上课的时候只是通过教科书以及辅助资料对课本进行机械性的解释以及朗读,没有将自己融入到教学中去,正是因为教师缺乏基本的教学素养以导致课堂丧失了灵气和诗意,使得学生在审美意识以及品位的培养上没有有效的提高,这无疑是对学生的一种不负责,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对学习失去兴趣。比如说第三单元的《钱塘湖春行》中有这样一句话: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是一幅美的不得了的初春图啊,可是很多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只是将原文进行了一下简单的阅读以及翻译,完全没有引领学生进入钱塘湖的春景里,没有引领学生体会到春的味道。

二、改善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

1.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兴趣爱好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没有兴趣何谈学习,没有兴趣怎么去理解去发现古典诗词中所存在的美。只是将教学大纲里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会导致学生对古典诗词失去兴趣,对于古典诗词的学习从心理上开始排斥。在教学之前可以放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视频或者是音乐来带领学生进入作者写作以及作者描述的一个环境中,只有使学生领略到本节课的与众不同之后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相关知识的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本篇诗词的过程中还复习到以前的知识或者是了解到没有学习到的知识,使他们在课后会主动地查找相关的资料。比如在讲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不禁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勾起对农村风味以及劳动生产的回忆,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孟浩然被农庄的生活美景深深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这样的结合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又学到了其他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适当的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方式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的心态去接受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通过多媒体以及其他的一些游戏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说在讲解《观沧海》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些关于曹操的图片还有经典的电视剧视频来对曹操进行一下简单的认识,之后再对文章进行系统的分析,期间教师可以适当的通过语言以及肢体动作来表达对诗文的感受,具体的感受需要教师对古诗的充分理解。

2.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

只有培养了学生的朗读的能力后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典诗词中诗人所投入的丰富的思想情感,才能体会到古典诗词的音韵美,一定要把朗读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方法,古诗词的朗读不但要有感情还要有节奏,可以根据相关的录音进行一下练习,之后教师示范,然后让学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向学生传授技巧,例如说,在讲解《天净沙·秋思》这首词的时候,我会先介绍一下文章的思想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情感后再给学生放一段本首词的音频,让学生先跟着音频中的语音语调进行模仿与朗读,然后自己再做一下示范,可以让其他学生指出哪里与音频不符,之后让学生朗读,让其他学生指出其不足之处,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整首词的熟悉程度,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的语感。在《天净沙·秋思》的讲解中我会让学生注意,平仄上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让学生能够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景物的并置,组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荒凉的背景以及哀愁的情调,让学生体会到游子思念故乡,不愿漂泊的凄凉之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古诗词的韵味。古诗词主要讲的是韵律,在朗读时一定要注意停连,语调以及节奏还有重音,对于作者要强调的地方一般要重读,像《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亡国恨”表示对统治者的不满所以一定要重读,还有“隔江犹唱花”“犹唱”也表示作者的不满所以要重读。前面的两句主要是介绍一下秦淮河上的状况,语气要轻缓,平静略带伤感,对于表明文章思想的后两句就需要语音坚实有力而且激昂凝重些。在朗读此篇古诗的时候要注意:“寒水”、“秦淮”、“不知”、“犹唱”需要连读。大多数此类古诗一般都可以采用这种朗读方法。

3.联系生活,用情欣赏

在古诗词的讲解中,主要注重的应该是一个“情”字,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很多学生认为毫无用处,也不能在实践中应用。由此可见,只有使古诗词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才能使学生明白古诗词的重要性。比如说在《钱塘湖春行》的讲解中,我会通过把文章中的主人翁换成学生来讲解。还记得春游的时候吗?那时候阳光明媚,春意正浓,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听听鸟儿清脆的声音,听它们在说什么,我们再看看树上的黄鹂,他们是不是怕抢不到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而在打架.......只有将古诗词转换成现实生活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中去,才能加深对古诗词的感悟。对于一些情景比较明显的古诗词来说,我觉得可以直接将其情景再现,通过对原文的了解将其改成一个话剧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去体会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比如说在学习《过故人庄》的时候,我会将原文改成小剧本的形式,然后找几个学生分别饰演农庄的主人以及作者,将古诗带到现实生活中来,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还可以增加一定的知识内涵,对古诗词的欣赏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总结

第3篇:钱塘湖春行原文范文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1~6题 20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3分)

头晕目眩() 瞬()间

骚()扰 猝()然长逝

玷()污 犬吠()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zhù()立 洗zhuó()

zǔ()咒duò()落

梦mèi() qī()息

3.按课文原文填空。(4分)

(1)夏蚊成雷,_________。

(2)________,江春入旧年。

(3)稻花香里说丰年,_______。

(4)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

4.根据要求填写诗句。(6分)

(1)《观沧海》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奇特,他收天地于胸中,观宇宙之变化,胸襟阔大,气吞山河。最能表现这一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消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从积累的古诗词中写出一个与“思乡”有关的完整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5.冰心的《繁星》《春水》是对母爱、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歌颂。(2分)

6.仿照下面的句式,选择恰当的内容,写出一个句子。(2分)

例句: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播下一粒种子,便种下一份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7~23题 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8分)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卫灵公》)

7.《论语》是记录________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2分)

8.将文中空缺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生活中我们既要从正面学习,也要善于从反面借鉴,这正如上文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2.出自本文的成语很多,请至少写出两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7分)

山永远在

李国文

①一群人穿着鲜艳的登山服,在白雪皑皑的安第斯山间艰难地行进着。很少见到这样大规模的探险队伍,后来听解说,知道是南美洲委内瑞拉的盲人们,希望实现登山的梦想,正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攀登。那真是一次悲壮之旅。走出每一步路,度过每一分钟,完全以生命为代价。任何人看到这个画面。都不由得肃然起敬。

②盲人们每三个人结成一组,一个仍残存些许视力的盲人走在前面,两个全盲的走在后边,他们三人通过手里握着的长木棒,联结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脚和手,实实在在地感受这座大山。

③安第斯山脉平均海拔为3000米。最高峰海拔近七千米,对正常的登山运动员来说,也是一次体能的极限考验。虽然有很多志愿者做后援,但即便在可以使用驴子驮物的山路上,盲人们也是步履维艰,行进缓慢。那么,他们要想攀上最高峰,该是比登天还要难的事情了。

④据电视台的报道,这支盲人登山队在短短的行程中,已经有好几位上了岁数的盲人,在风雪弥漫的夜间宿营后,一觉睡去,再也醒不过来,将生命留在了安第斯山。于是,组织者便决定后撤,将登山计划放到未来更合适的时候,做更充分的准备以后再进行。一些走得兴起的盲人队员,不免有些失望,最后,他们还是想开了。无论如何,他们开始了行程,尽管离峰巅还远,但是,终究迈出了第一步,是结结实实在安第斯山上的一步,是纸面上的计划化为现实的一步。他们对记者说:“山永远在,我们还会来的。”

⑤这实在是一句至理名言,对于未来,有目标和没有目标,是很不一样的。有了一个奋斗方向,我们努力追求了,结果也许离那个目标尚远,但我们毕竟迈出了第一步。“山永远在”这句话很重要。有这句话,意味着还有登攀;没有这句话,也就等于说放弃、终止,也就不会再有奋斗、争取了。

13.本文记叙的内容是什么?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中“这个画面”指代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③段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盲人们登山的艰难?(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山永远在”这句话很重要,你怎样理解?(用原文的话来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如何理解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结合本文,谈谈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树 叶

①一场风雨过后,街旁的树下就落了一层叶子。

②这是故乡的初秋,叶子也该是这些早熟的叶子,从湛蓝旷远的天空悠然飘落,百转千回之后遗落于地,并没有什么生命遗失的痉挛和苦痛的挣扎,一如它们生时的超脱、潇洒和平静。这是秋叶生命的涅磐(佛教用语,指超脱生死的最高境界。后人以此称高僧逝世――编者注)。

③由生到死,由死回生,它们附着于树,是为了丰富母体,辉煌母体,并不是做寄生虫,一味索取,不知奉献。而它们成熟后离开母体也只在于一种使命的完成。

④用不着唱赞歌。只需那一场风一场雨,秋叶便可如风雨飘飘落下。

⑤这是自然之秋徐徐拉开序幕,把广阔的天地做背景,把生命飞旋成这大舞台上最真实的道具。

⑥树叶可为演员,一个人却并非戏子,再好的戏剧于他们也只是戏剧。然而他们还是被这壮观的落叶场面吸引了。他们观摩着这大自然最好的舞剧,感到身心俱清俱纯。

⑦一个远来的游子,被这舞剧所表演出的热爱生命的主题而深深感动。他拾起一片落叶久久看着,看着,直到自己的身心也被那红得透明的秋叶点燃,发出了噼噼啪啪的燃烧声。

⑧游子于寂寞无声的街道上走了。那身影在白杨潇潇的原野上越来越小,最后,终于也走成一枚秋叶,镶在了故乡初秋的风景里。

19.第②段画线句“它们成熟后离开母体也只在于一种使命的完成”,“使命”指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这是秋叶生命的涅檠”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为什么人们看到“壮观的落叶场面”会感到“身心俱清俱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⑦段画线句“直到自己的身心也被那红得透明的秋叶点燃,发出了噼噼啪啪的燃烧声”的含义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如何理解结尾“终于也走成一枚秋叶,镶在了故乡初秋的风景里”这句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写作(50分)

24.亲爱的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这个乡村、城市、祖国乃至世界,一定有许多使你感动或令你自豪的人、事、情、景、物……请你先从下面两个作文题中选出其中一个,再选择一个合适的词语(如文学、亲情、生命、宽容、理解,又如母亲、班级、祖国、长城、成功等),填入所选题目的横线上,完成题目,然后作文。

题目(1)____让我感动 (2)___让我自豪

第4篇:钱塘湖春行原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提问 问题 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心智快速发展时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被调动起积极性来,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充分利用青少年的心理特质,有效的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但是语文课堂提问还是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整体教学效果。下面,我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一些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比较典型问题。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提问变成了一种单向活动

课堂提问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向学生提问;二是学生向教师提问,它是一种双向的教学活动。但是,如今的初中语文课堂,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教师把预设好的问题一股脑的抛给学生。原本应该是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俨然变成了教师单向的灌输式提问,学生被动的回答,失去了师生互相提问的双向问答形式。

(二)提问缺乏针对性

这里所说的提问缺乏针对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层次性,无法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这种课堂提问的方式,只会形成一种好学生会学的更好,成绩稍差的学生越无法参与回答问题的局面,那么这样课堂提问就失去了它的作用;二是所提问题不能针对教学内容提出。教师所提问题脱离了教学目标、脱离了教学实际。《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教师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再造想象感悟诗歌意境”。也就是说教师想要强调的是让学生运用“想象”的方式去学习和感悟诗歌意境,但是课堂上的提问一直在围绕着诗歌的翻译进行,学生没能通过教师的提问,运用想象的方式学习诗歌的内容,又何谈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境呢?这与课前的教学目标不符,这样的提问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三)提问多且杂,缺乏逻辑性

初中语文教材中通常会选入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例如演讲稿,散文等等。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段落较多,内容比较丰富的文本,通常情况下会提出许多问题,让学生从文本的各个细节入手,深入的去解读文本内容。于是课堂提问便会形成这样的一种局面: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教师针对其中一段内容提问“黑人生活在怎样生活环境中?”学生运用原文的话回答。紧接着教师马上问,刚刚这段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然后又提问学生黑人为什么会身处这样的环境。教师针对短短的一段内容连续抛出了三个问题,但是提出这三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呢?这些问题既有理解性问题,又有关于写作手法的问题,教师到底想让学生把握怎样的内容呢?这种缺乏逻辑性的提问是很多老师在课堂提问中会出现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在这些多且杂的提问中偏离了文章的主旨。

二、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

针对上述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易出现的问题,结合实践,我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师生之间双向互动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关于课堂提问教师更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权利,形成一种双向活动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在课前将学生划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在预习新课的同时要提出问题,可以是自己不懂的,也可以是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有歧义或者是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可以提前设定好问题分给各个小组,大家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如有疑问,可以再重新提出新的问题,教师担任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向教师提问、学生间互相提问来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也可以在课前准备好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在大家讨论过后来检验一下学生是否真的在刚刚的互动提问中学到了知识。这种课堂提问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课堂提问变成一种单向活动的形式,保证了师生间的充分交流。

(二)结合学情、教学目标提出问题

教师必须要照顾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分层次的设定问题。教师可以把一些字词的读音、写法等问题,交给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对应的,把一些难理解的需要学生自己去总结的问题交给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实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同时,教师的提问一定要围绕着课前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本身。

(三)分类别、精而简的提问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