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磨课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
语文其实就是阅读,其它的就是一些基础,如果你以前语文成绩不错的话,最好针对课外训练,争取在作文上出彩,并适当做阅读题目,记得一定要思考。因为语文成绩好的人有时候不需要怎么归纳便可以学会一些东西。
反之,你最好先把古诗文背好了再说。因为考试定会考古诗文的意思、见解等等。然后,我建议你用一种方法。你可以用猜测法。如:本学期学了说明文,那么考试定会有,那我就争取在说明文上出彩。
数学:
其实就一个字,练!当然尽量做好题。书上的概念和例题中也是最重要的,只要你把数学坚持做下去,达到了一定的思维量和熟悉度,定能取得好成绩。至于这个,我也建议你分清轻重缓急。如一元一次方程是重点,一定会考,那么就一天几道大题的做,而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是非重点,点到为止不要浪费很多时间。
英语:
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的专项训练是很重要的。单词、类型、阅读这多做题,因为这些类型是必考的,尤其是完形填空和单词,如果把这几项做好了,其实英语也很简单了,
关键词:知识点网络;微课;系统化;微课网络;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1-0043-04
一、研究现状
1.微课的体系化程度不够
体系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或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而体系化就是使之成为体系的过程。微课体系化就是将同类微课按照一定的秩序或联系组合使之成为一个体系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是碎片化,即将完整的事物体系进行分割的过程。微课是针对某一知识点或者问题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其包括微教学设计、微练习、微反思等。从微课的发展过程来看,微课经历了认识、开发、运用的阶段,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效果是微课将完整的知识碎片化的结果,是围绕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问题进行集中说明和解决的过程。学习者虽然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很难将大量的微课知识点重新系统化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能否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意味着是否能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所以研究微课体系化和系统化对学习者具有重要意义。
2.微课网络的可视化研究不足
可视化就是将所研究的对象资源进行视觉呈现,如数据可视化、知识可视化、科学可视化等。微课网络的可视化是指运用计算机软件将微课之间的关系进行视觉呈现,这需要强大的数据库作为支撑。正如前面所述:微课的系统化和体系化程度不足,而利用微课网络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微课网络的构建为学习者建立系统、体系化的知识提供了相应的支撑,但是目前还鲜有关于微课网络可视化方面的研究,微课网络可视化是学习者与学习平台之间交互的基石,只有将微课网络视觉呈现才能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二、基于知识点网络的微课系统化和微课网络可视化
1.知识点网络
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学习者要掌握一个目标知识点A需要有相应的前驱知识点B作为支撑,而学习前驱知识点B又需要相应的元知识点C作为基础知识,这样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可能就会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种若干个相关的知识点由于其内在的联系而形成的网状结构称之为知识点网。如图1所示,网络中的节点表示知识点,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习完一个知识点后还需要了解该知识点前后左右的相关知识点,从而建立该知识点的位置标记,使学生能够体会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网络结构,从而建立相应的网络意识。这种网络意识使学习者能更好地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从网络中的任意路径出发都可以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
2.知识点网络对微课系统化和体系化的启示
知识体系是知识点按照一定的秩序或联系组合成的整体,这种组合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在知识点网络结构中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秩序就是知识体系构建的纽带,知识点网络结构的形成使知识体系的构建更加明朗化,学习者按网络中的任何一条路径学习都可以构成一个相应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就是运用非线性的组织方式构建的。同理,由微课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微课网络中也存在着到达目标知识点的多条路径,学习者从任意一条路径出发所形成的学习轨迹就可以归结为相应的微课体系。相比传统的线性的资源组织方式而言,这种非线性的资源组织方式更加适合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如图2所示,到达目标知识点A的路径可以是EDBA或者EDCA或者EDCBA或者EDBCA,不同的学习路径都可以为学习者呈现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知识点和微课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微课是针对某一知识点或者问题而展开的教学活动,而知识点是构成知识本身的一个集合,一个知识点可能对应多堂微课,一堂微课却只能对应一个知识点。微课是围绕知识点而开展教学活动,知识点是构成微课的必备元素,在空间上它们形成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运用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能够构成知识点网络,那么围绕知识点展开的教学活动――微课也必定会形成相应的微课网络。从二者的联系出发,借用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来表征微课之间的关系是可行的,但是一个知识点可以对应多堂微课,而一堂微课只能对应一个知识点,所以微课对知识点形成一对一的关系,而知识点对微课形成一对多的关系,如图3所示,知识点E和微课1形成了一对一的关系,知识点A、B、C与微课形成一对多的关系。
3.微课网络可视化处理
若想把微课网络中的关系进行视觉呈现就需要一个强大的数据库系统来支持可视化,通过分析知识点的相关属性来概括微课所具有的属性,进而利用微课的属性来描述微课之间的关系,这是微课网络可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之间由于其内在的关系而构成了相应的知识点网络,而构成这种内在关系的正是知识点本身的属性,知识点可以有若干个属性进行描述,这种属性是知识点本身所具有的性质、作用以及相互的关系,一个知识点可以用一个12元组来表示:知识点={知识点编号、名称、类型、说明、关键词、程度级别、描述数据、导航、测试、评价、进入阈值、通过阈值}
知识点编号:知识点的标识符,具有唯一性,用于调用该知识点。
名称:知识点的内容名称。
类型:将知识点进行划分,知识点的类型可以分为元知识点和复合知识点,元知识点是不可再分的知识点,而复合知识点是多个元知识点的集合。
说明:知识点的主要内容特点以及学习本知识点的重要程度。
关键词:用于检索该知识点。
程度级别:对于本知识点所要达到的认知能力层次,按照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导航:本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分为父子关系、依赖关系、兄弟关系、平行关系。
测试:对通过本知识点学习进行测试的试题。
评价:对学习完本知识点后的反馈。
进入阈值:用于内容呈现控制,不同的内容对应不同层次的内容呈现。
通过阈值:学习完相关的知识点的成绩不小于该阈值时才能被认可的情况。
微课是围绕知识点展开的教学活动,微课也会因为其内在的联系而构成微课网络,而构成这种内在联系的正是微课本身的属性,微课也可以有若干个属性进行描述,这种属性也是微课本身所具有的性质、作用及相互作用的关系,较微课与知识点二者的联系而言,微课可以借用知识点的相关属性。
三、微课网络以及可视化建模
1.微课网络建模
微课是围绕知识点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必定是微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微课网络构建的基础是要构建知识点网络。
如上所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复杂的,这种复杂的关系最终会形成一种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知识点网络。研究表明,在人的大脑中,知识的存储是一种知识点网络结构,人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并不是顺序的搜索人脑中所有的知识点,而是根据问题本身的启示联想起某些知识点,这种联想可以视为在知识点网络上进行搜索的过程。若能采用人脑联想思维的方式来组织各个知识点的话,那么将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采用语义网技术来组织知识点网络是符合人脑思维联想方式的,语义网是一种智能网络,他不但能够理解词语的概念,而且能够理解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使交流变得更有效率和价值。在语义网中节点是各个知识点(可以是理论、原理、概念、定义),弧表示知识点之间的某种联系或关系,语义网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用纵向和横向的方式进行组织和排列,前驱关系和后继关系的知识点进行纵向排列,兄弟关系的知识点进行横向排列,而父子关系的知识点进行空间上的包含排列,各个知识点通过其链接关系可以相互跳转,这样所有的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就构成了一个语义网络。如图4所示,A是B、C的后继知识点,而B、C既是A的前驱知识点又是D的后继知识点,并且B、C之间是兄弟关系,同理,D既是B、C的前驱知识点又是E的后继知识点。基于语义网模型构建的知识网络,使学习者可以以任意路径进行学习,学习方式灵活,学习者不需要按传统线性的方式逐个查找知识,可以从纵向或横向空间出发形成相应的学习路径,这就是一种非线性的、联想式的网络学习环境。
一个知识点可以对应一堂或者多堂微课,若是多堂微课则又可以依据各个微课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小型的微课网络。总而言之,用微课来代替相应的知识点所构成的网络就是微课网络,如图5所示知识点A、D、E与微课形成一对一关系,知识点B、C与微课形成一对多关系。
2.微课网络的可视化建模
可视化的实现需要有强大的数据库作为支撑,通过微课的属性来表征微课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可视化。
微课网络是由微课之间内在的联系而构成的,而构成这种内在联系的正是微课本身的属性,前面已经提到微课是围绕知识点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知识点的属性可以由一个12元组来表示:知识点={知识点编号、名称、类型、说明、关键词、程度级别、描述数据、导航、测试、评价、进入阈值、通过阈值},鉴于微课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借用知识点的相关属性。微课={微课编号、名称、类型、说明、关键词、程度级别、描述数据、测试、评价、导航、进入阈值、通过阈值},其各个属性代表的含义与知识点属性的含义相似。相比知识点而言,微课是以视频的形式来承载知识点的教学活动信息的,学习者根据自己测试时出现问题的环节可以重复观看视频。根据微课之间的关系我们定义了两个数据表:微课表、微课关联表,如表1、表2所示:
微课表与微课关联表之间的关系如图6所示:
四、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现有微课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给予相应的解决办法,为微课体系化和系统化明确了思路,同时也为微课网络的可视化建立了相应的模型,这为微课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提供了相应的理念指导和技术支持,只要能继续探索微课在教学当中的应用,相信它能够更好地为广大学习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陈相霓.网络课程中知识点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0.
[2]李艳.网络教学中知识点网络的个性化呈现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3]施岳定,张树有,项春.网络课程中知识点的表示与关联技术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5).
[4]冉梅,李晓.知识点网络可视化表示的系统设计[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
[5]李晓,冉梅.知识点网络的可视化表示[J].中国远程教育,2005(10).
[6]程静,杨明,邱玉辉.基于知识点对象的个性化学习系统实施[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
[7]王瑞霞.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新发展及其教学意义[D].武汉:华东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MOOC;SPOC;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计算机基础
1当前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现存问题
1.1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同程度的学生必须学习同样的课程内容
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学生以非计算机专业为主。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大学一年级新生必修课。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的上课是以“年级+班级”为单位。整个非计算机专业大一新生分班级上课。大学一年级新生第一学期《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会出现不同专业,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一门同样的课程,使用同样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个班级学生学习效果差别较大的情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作业练习比较快,也比较好。动手能力差的同学,作业情况比较差。教学实践证明,使用同一个人才培养方案,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学习激情不强,思想倦怠状况。动手能力差的学生会出现,拼命追赶,仍然跟不上情况。所以,整体效果不尽人如意。迫切需要改革。
1.2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个性教育
传统计算机基础课学生的教学模式为“教师讲解+学生实践”模式。教师重复的教学方式重复的讲授类似的内容,学生在一体化教室中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依靠教师多媒体课堂讲解,演示,然后学生练习。在学期开始,学习效果是比较好的。但是如果整个学期都是采用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些厌烦,在学生的学习感受来说,是非常枯燥的。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弱。随着无线网络的飞速发展。学生有条件上网,网络对教学的运用,我们做得还是不够。如何与时俱进,提高网络对于教学的运用,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1.3计算机基础课程现行教学方法存在的实践、创新训练不足
国家大力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环境下,各高校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基础课程重复过去枯燥的低效率教学方式,侧重基础知识的讲解。计算机基础课程现行的教学方法的实践,创新训练不足。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以及学校发展的需求。如何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效果,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2“应用型人才”环境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
2.1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建立不同的教学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保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习程度对于计算机课程的需求,建议大学一年级新生开学开展一次计算机基础课程摸底考试。考试内容以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计算机Office办公软件实践操作为基本。考试模式为笔试+上机。针对学生考试情况,把学生分为三类。A类:成绩优秀。B类:成绩中等。C类:成绩较差。充分调研用人单位,行政办公人员,毕业生等,根据综合反馈信息,我们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根据社会所需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期初对学生摸底考试状况,我们创建不同专业,以及不同水平的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传统上课是以“年级+班级”,改革之后上课是以“专业+学生摸底考试等级”模式。
2.2基于“MOOC+SPOC”为支撑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
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2013年5月21日,清华、北大宣布正式加盟著名的全球MOOC平台edX,“中国在线教育MOOC元年”正式来临。MOOC是互联网和教育快速发展的产物,目前网络上有很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慕课资源。但MOOC是一种范化的教学手段,我们用SPOC加以辅助教学,从而形成“MOOC+SPOC”教学模式,在校内网络教学平台中,针对本院学生不同需求的学习资料。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中,将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上机实践操作和MOOC+SPOC在线教学相结合,充分运用大数据背景下的“互联网+”思维,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建议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型。改善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网络中的多种资源进行学习,拓展教师的教学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3构建层级递进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大赛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想下。以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引领,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大赛,在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参与交叉学科和综合发展学科研究的过程中得到创新训练。通过参加各类竞赛,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通过竞赛,全面培养塑造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互联网+”思维,人际交往能力,对今后大学生进入工作单位也提供很好的实践平台。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77-02
一、问题的提出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作为一种颠覆性的教学新模式,正在日益引起教育者的关注。翻转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借助信息技术,课前传授知识,并在课堂上实现知识内化。这一模式在激发学习主动性、扩大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被教育者寄予厚望。基于翻转课堂模式对高职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职课堂教学设计要把握高职教育的性质和高职课程体系的特征。这就决定了课程内容不仅是教授某个知识,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如何服务于职业能力目标。在高职教育中,不存在纯粹的理论知识课,而是在学和做中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这点和中小学教育,乃至本科教育存在明显不同。因此,在对高职课程进行翻转课堂的设计时要特别注意考虑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和技能型的特征,与任务导向等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教学法相结合。同时要充分考虑我国高职生基础薄弱的特点。本文将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开展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并以电力类高职专业电力系统分析技术及应用课程中的“电压调整的措施”一课为例,具体阐述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情况。
二、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思路
(一)课程内容分析。与常规的教学一样,教师仍然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并分析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梳理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自学能力,可以选择合适的教学重点,录制成微课,供学生课前自行学习;而对于课程难点,考虑到高职生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最好是在课上由教师引导进行强化,课下再发放有针对性的微课,供学生反复观看。同时,高职教学特别注重能力目标的达成,因此对课程的能力目标,一般应在课堂上,由教师结合岗位工作,创设教学情景,设计岗位任务,以“做中学”的形式达成;对情感目标,也应在课堂的教学情景中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根据这样的思路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师便能明确在翻转课堂模式下课前和课堂上分别应该如何设置教学活动。
(二)学情分析。高职生普遍存在思维活跃、信息化素养较高、学习的职业导向性强的特点,因此,结合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模式契合学生的需求。但是高职生理论基础薄弱、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等缺点也十分突出,因此教师在进行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课前供学生自学的微课涉及的知识点及配套练习不宜过难,要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保持自学的信心,任务量不宜过大,要考虑到学生的课外学习压力;二是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的工作岗位任务结合,同时要把任务拆分为多个简单的子任务,降低任务难度。
(三)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信息化教学环境为翻转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全方位的交互形式,比传统的教学环境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张金磊等提出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是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两个有力杠杆。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保证了个性化协作式学习环境的构建与生成。
在选择信息化手段时,除常规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常用的信息、视频制作、课程管理等信息化手段外,针对高职教学的职业性特点,应注重引入真实岗位中使用的软件来辅助教学。以电力类专业为例,包括:岗位工作中真实使用的工作软件,如CAD等;电力仿真计算软件,如PowerWorld等,可供学生直观验证原理;电力仿真操作软件,如调度员培训系统、三维变电站仿真系统等,可给学生营造一个虚拟的工作场景。有的软件,还带有自动记录操作、自动评分的功能,可有效协助教学中的考核评价工作。
(四)考核评价。在实行翻转课堂模式的过程中,应形成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多维度评价体系,以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在信息化手段的支撑下,课程的考核评价可以更高效、客观地实现。比如,利用慕课平台等课程网站技术,可以管理学生的课外学习行为,客观记录学生学习的时间、频次、活跃程度等,同时设置的在线测试考题可以实现自动评分功能。而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自动化软件完成岗位任务时,也应尽量采用软件来实现学生技能操作的过程记录和自动评价。
三、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实例
本文选取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中的“电压调整的措施”一课(2课时)为例,详细阐述如何开展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课程内容分析。本课主要介绍4种电压调整的措施及优缺点,并结合变电站运行人员的岗位任务,开展电压―无功综合控制训练。
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其一,知识目标,即掌握影响母线电压的四种因素、四种电压调整的措施及其优缺点、变电站电压―无功综合控制。其二,能力目标,即能够识别电压越限的母线、能够恰当选择调压措施。其三,情感目标,即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培养根据行业规程规范作业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如何推导出4种电压调整的措施,教学难点则在于这如何恰当选择合适的调压措施。
综合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和重难点,梳理本课课前、课堂两部分的教学任务为:课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教学重点的自学;课上,教师在检查确认教学重点达成后,采取多种手段,带领学生攻破教学难点。
(二)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电压降落的公式(1),有能力通过自学理解本课负荷母线电压的表达式(2),并推导出影响母线电压的四种因素。
同时,学生在前序课程中已掌握了前文中提到的PowerWorld软件的使用方法,因此具备能力应用该软件进行原理的验证。
(三)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过程设计。具体如下:
1.课前应用信息化技术使学生直观、高效地掌握教学重点。在课前,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号学习任务,并在课程网站上以下学习资料:1份技术导则,要求学生记录电压允许的波动范围;一个微课视频,引导学生回顾电压降落计算公式(1),并推导出影响母线的电压的因素;一个存在电压偏低问题的电网模型,这个模型用PowerWorld软件搭建,该软件除具备仿真计算的功能外,还能采用等高线渲染的技术使得电压的高低情况一目了然,比如电压高的区域颜色偏红,电压低则偏蓝。学生只需在模型上自行点击操作并观察蓝色区域是否消退,就能验证出:增加发电机无功,串联电容器,调节变压器的分接头档位,投入并联电容器,均可有效地提高母线电压。由此在课前直观、高效地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根据教学实施后学生的反映,完成这三个任务平均用时30分钟,任务量在学生能承受的范围以内。
2.课堂上应用信息化技术轻松攻破教学难点。课堂上,教师组织讨论,让学生分组汇报在PowerWorld软件中验证的结论,以此检查学生对教学重点的理解(用时15分钟)。随后,即可直接进行教学难点的攻破。本课的教学难点除传统教学中的调压措施的优缺点外,还根据实际岗位的需求,引入变电站电压―无功综合控制的内容。
教学难点1的攻破(15分钟):在讲述调压措施的优缺点时,由于教师生活中调节温度的例子与调节电压非常类似,因而可设计一段Flash动画来进行类比讲解,将调电压类比成调节温度,将发电机类比成中央空调,输电线路类比成热量输送的管道,变压器分接头类比成中央空调的遥控器,电容器类比成额外装设的空调挂机。通过这种生动的讲解形式,学生可以自行开展对四种调压措施优缺点的讨论。
教学难点2的攻破(50分钟):在对教学难点2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创设变电站的工作场景,引入一个任务:“当发现母线电压偏低时,运行人员该如何根据监视画面上的实时数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调压手段呢?”这就是变电站运行岗位的日常工作之一――电压无功综合控制。同时也是本课的第二个教学难点。教师可首先介绍电压无功综合控制的概念,并将控制策略下发给学生。随后借助变电站运行仿真平台,让学生开展电压无功综合控制练习。该仿真平台能让学生在变电站监视界面上模拟设备投退、变压器档位调整等操作,同时,学生能在界面上实时看到操作对线路功率、母线电压带来的变化。教师通过该平台下发几种不同的初始状态,每组学生对一种初始状态进行调压,并根据教师下发的控制策略来调节变压器分接头档位或投切电容器组。调压的过程将被仿真平台自动记录并评分。随后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调压心得。至此,通过仿真任务的完成,第二个教学难点得以解决。
关键词:计算机学科;柔性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与此相关的计算机学科专业人才需求的大幅增长,计算机学科各专业一度成为各类院校普遍开设的热门专业之一。然而,各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同,计算机学科专业难于办出特色,使该学科毕业生就业压力陡然增大,大量毕业生步入社会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一现象凸显了现有培养模式的缺陷与不足。现实使得高等学校应将原有的比较呆板的“刚性培养模式”改变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柔性培养模式”。
1计算机学科现行培养模式的 弊端
(1)刚性的课程体系制约了知识的更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的课程体系在新生入学前就已制定好,一旦投入运行,往往不再修改,即使修改也要等上较长时间,柔性较差。刚性的课程体系势必导致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目前普通本科院校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基本上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上,学生很难看到理论课程对专业能力培养的直接影响,这将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对专业产生倦怠和反感。(2)陈旧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和学习能力。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旧是“课堂”、“教师”、“书本”三中心,基本处于“讲授――接受”的单向传输状态,教学活动中“教”占据了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作用,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导致学生不会自主学习,“学不够用”、“学不能用”。
学生知识面狭窄,“专才不专、通才不通”。(3)落后的实践教学环节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对学生从业动力产生消极影响。目前高校对能够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部分是模拟的,缺乏对企业真实项目的了解。此外,学校和企业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与用人单位实际要求差距较大,参加工作后进入工作状态周期较长等一系列的问题。
2构建行之有效的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2.1构建动态合理的课程体系
(1) 以“教育先行”的原则动态地设置课程体系
所谓教育先行,是指在教育活动的进行过程中,要为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人才,兼顾经济建设近期和远期需要。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将新的知识单元和先进的思想理念及时引入到实际教学中去,课程体系中的一些涉及到技术层面的内容应突出一个“新”字,紧密结合行业发展需要,符合企业人才标准的需求;此外,由于教育发展本身需要一个周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具有战略发展的眼光,高校可聘请企业界的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参与课程体系的制定,面向行业发展的趋势,超前地设置一些计算机行业发展前沿的课程,适应行业未来的发展。
(2) 以市场导向准则灵活地调整实践课计划
高校培养人才的专业和素质必须面向社会的需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针对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均衡,保留计算机学科经典原理与算法的基础理论课,精简那些内容陈旧的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同时,增加了实践课的课时与学分,并对实验课的评价机制进行了调整,严把实验课质量关,针对以往实习多设置在大三、大四的情况,在保障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所需课时的前提下,把一些专业基础课程提前到大一、大二,并在此期间安排2~3次见习时间,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通过见习让学生对计算机行业有一些感性体验,避免学生由于不了解从业素质而对一些经典原理性的基础理论课不重视的现象发生,使学生尽可能将学习内容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明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实现对自己的职业定位。
(3) 构建柔性化的专业课程模块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主要思路就是将各学科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各个知识点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按必修课、选修课加以组合,构成模块,由不同模块的有机结合形成课程体系。通过调整、增删单元和模块,实现教学内容的新陈代谢,通过调整模块化的组合方式,实现专业方向的调整。高校开设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用于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专业内设置专业方向模块,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主选择选修科目,促进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同时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在各专业设置职业课程模块,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很好地与社会需求衔接;考虑到计算机学科本科生从事的主要是应用型的工作,学生的实践技能往往是用人单位最为重视的素质之一,在学科各专业中应设置大量的实践课程模块,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考虑到了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同时还兼顾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传统课程体系过于强调 “刚性”的不足,使课程设计体现灵活柔化。如南华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分为数字动画技术、数码影像和电脑游戏三个方向,学生在大三的时候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方向,然后选修按市场需求开设的职业课程,使所学课程符合用人单位需求,避免“学不能用”这种情况。在大四期间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缩短学生在用人单位的培训时间,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2.2实行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
(1) 进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专业,统筹规划师资力量,针对部分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传授给学生,致使部分学生忽视了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现象,在大学一二年级期间安排一些专业能力强、讲课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的教师讲授基础理论课,这些教师能将理论基础课和应用背景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这些课程的作用,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在大学三四年级则安排那些自身学术水平较高、有项目实践和开发经验的老师,结合自己的经验,综合考虑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需求等因素,加强案例教学的力度,适当采用诊断性和决策型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开展项目参与式教学
计算机本科教育应注重应用型与研究型相结合,使本科生既能很好地从事生产实践,又能够进一步从事研究工作。开展项目参与式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项目研究,在项目参与中进行针对性的系统学习、科学探索、综合实践,培养科研素质,教师给学生分派指定项目中的某一专题或该专题的某一方向,由单个或多个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协助教师完成项目研究。此外,教师也可以将自己已完成的项目交给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根据学生的优点,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将项目进行具体分工,明确研究进度。学生参与项目遇到问题可向教师求助或跟其他学生协作解决,研究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总结评价,交流心得体会,展现研究成果,学生通过各阶段的研究学习既熟悉了项目开发的一般流程,又锻炼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全方位多形态地推动实践教学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学科,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是提升学生竞争力的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在大一期间,专业教师向学生展示高年级同学的项目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打好基础;在大二的时期,可从自学成效较好的学生中选择3~5名学生作为助教,协助教师组织成立兴趣小组,辅导其他有兴趣的同学,做到以点带面,促进全班的学习;在大三期间,再成立工作室,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大四期间鼓励工作室参与社会竞争。
同时,实验课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重要途径之一,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实践环节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
加强对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毕业设计是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从毕业设计的选题、设计与实验验到论文的撰写等环节都需要指导老师严格要求;再次,还要积极开展实习基地的建设,选择一批基础好、技术先进、管理现代化的企业作为各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2.3建立柔性化的评价体系
柔性培养模式使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如果现行的教育评价指标仍沿用过去的刚性指标,势必与柔性培养模式相冲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应加大力度改革原有的评价体系。原有的评价体系主要是以考试方式为主,不能客观反映出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知识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不能反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所以不应拘泥于这一种形式,针对计算机学科特点,需要对考核内容和形式作适当调整,形成多样化的考评办法。应重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设计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评价指标,通过评价充分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
2.4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1) 形成多元化的培养计划制定体系
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具有对人才培养进行导向、激励和评价的功能,良好的培养计划能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计算机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以行业、市场为导向,按就业需求制定教学计划,要改变封闭式的办学思想,树立开放办学的新理念。应与实习单位紧密合作,邀请实习单位、企业中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计算机学科培养计划的制定,形成学校、社会各界多方结合,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并对行业的发展变化及时作出反馈和调整,对行业发展趋势做出准确预测,确保教学计划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制定灵活互动的导师指导制度
柔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差异,注重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必然对传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因此,学校应选择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认真负责、富有爱心的教师担任导师,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计算机学科是经典算法原理和新技术并重的学科,在课后或者是在实践环节需要老师的指导,“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生若在冥思苦想后不能解决问题之际能得到教师及时的指导,一来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二来有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导师除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答疑解惑外,还应针对每个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根据专业发展动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进程、确定学习负荷、选修学习课程等。
(3) 建立有效的新课讲授激励机制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和更新速度很快,计算机学科各专业课程必须紧跟行业发展步伐适时更新,有的专业课程甚至是一两年便要更换,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许多教师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不愿接手新课,因此,应引入新课讲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勇于、乐于讲授新课。
3柔性化培养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3.1辩证地对待刚性与柔性
柔性化培养模式并不是简单地减少课程数量,更不是降低培养质量,放任学生不管,而是摒弃传统培养模式过于刚性化所造成的不足,使得学生对课程模块、对专业方向的选择空间和自由度增大。柔性培养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柔性的范围以及柔性度,柔性培养的“柔”主要体现在选择度上,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区别与能力差异,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潜力,有多种多样的需求,所以在培养过程中不能一刀切,进行不合时宜的统一化管理;“刚”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学习过程的执行度方面,我们主张柔性化培养并不是否定学校的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和规定,只要学生选定了某一个课程模块或某一个专业,就需要严格按该模块、该专业方向的学分要求进行学习和审核,柔性培养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是刚性与柔性的互补。
3.2创设良好的教师培训制度
柔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会使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要求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并具有更强的责任心。高等院校要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加快自身现代化进程的步伐,而师资是最核心的教学质量要素,因此,应创设良好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应通过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的项目开发和技术应用,使教师在项目开发中了解新技术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中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融入到教学中去,避免那种脱离工作实际的“闭门造车”式的讲授,使授课内容更贴近于企业的实际需求。
4结束语
柔性培养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是一项系统化的教育改革工程,目的是能够兼顾每一位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佳学习效果和全面发展。在高校实施柔性化培养模式,应因校制宜、稳步推进,做好柔性培养各个方面的配套管理与改革,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构筑柔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科学探究素质的提高,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俊三.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2] 李鲁平.实施柔性教育 强化能力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7(3):54-55.
[3] 朱艳辉,杨爱明,朱文球.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20(2):139-141 .
[4] 孙爱东.以柔性的教学计划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与职业,2008(8):65-66.
[5] 仝兴华,刘衍聪.探索柔性培养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6(9):46-47.
Flexibl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Computer Science
TAN Min-sheng, LI Yi-hua
(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South China , Hengyang 421001, China)
2011年中国实体经济情况回顾
从专业的角度讲,“实体经济”并不是一个专用术语。一直到今天,国内外学术界也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为大家所广泛认同的关于实体经济的概念。一般来讲,“实体经济”是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的概念。它主要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邮电业等产业部门。而与实体经济相对的是虚拟经济,是用于描述以票券方式持有权益并交易权益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的概念。
近几年来,关于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相关专家评论和政府表态可以说非常之多。而201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门关于实体经济的关注,将实体经济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什么2011年从民间到官方均对实体经济表达了如此高度的关注?中国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到底出现了哪些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在其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11~2012)》中指出,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内经济泡沫化和资金对实体经济投资意愿下降的三大表现:
1.金融资源大量流向房地产、期货市场以及其他类投资品市场,导致资产价格大幅上升,泡沫化现象严重
2009年和2010年我国分别新增信贷9.62万亿和7.95万亿,直接导致流动性出现大幅度上涨,其中2009年底M2增速创10年的新高,达到29.74%。而这些流动性并不是在各个领域进行平均增长,而是向房地产市场、期货市场以及其他类投资品市场大幅度偏向性流动,这种偏向流动直接导致2009和2010年全国平均房地产价格飙升50%左右,期货交易额增加3倍多,而价格的飙升又进一步引发资金从实体领域向虚拟领域转移。其中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2009年房地产资金来源增长了69.5%,比同期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和M2增速高30.3个百分点和39.7个百分点。资金泡沫化和资金虚拟化是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和实体经济领域资金缺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核心原因。
图表53:流动性增长与资金偏向性投放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
图表54:商品期货交易额2009~2010年大幅度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
2.贵金属和珠宝价格上扬,保值增值需求和投机需求挤占居民的正常消费,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发生变换
2009年底金银珠宝的价格指数快速上扬,从89.8快速上升到114.9,国内批发零售总额增速从年初的0上升到2009年年底的11.6%,然后直线上升到2010年初期的58.8%。这种购买加速与价格上扬是投资性需求与投机需求共同推动的产物。这种泡沫现象向消费领域的蔓延,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居民进行消费结构的调整,挤占其他消费开支。在2007年时,金银珠宝开支仅占总体消费开支的1.7%左右;但到2010~2011年,平均达到2.3%,最高达到3.3%。这种消费挤占是目前消费实际增速回落的原因之一。
图表55:金银珠宝类的销售和价格飙升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
图表56:金银珠宝类支出占比在消费泡沫的推动下快速上升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
3.2011的负利率现象出现,导致大量的居民储蓄存款进入其他套利领域,进一步削弱了对实体经济的投资意愿
自2010年1月开始,中国开始步入“负利率时代”,负利率水平随着通货膨胀的提高而加大。到2011年11月为止,一年期实际存款利率为-2.6%。该水平直接导致居民存款意愿下降,开始寻找其他融资渠道。2011年9月,居民储蓄存款同比增加7259亿元,储蓄存款占所有存款的比重从2010年同期的43.4%下降到目前的41.6%,下降幅度达到1.8个百分点。这些储蓄存款搬家并不是用于投资,而是大规模进入到其他套利领域。
图表57:2009年以来我国的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
首先,银行理财产品需求量大幅增长。数据显示,2011年1月到11月份理财产品总数已达18777款,余额达3.3万亿元,而2010年全年为10779款,余额为1.9万亿元。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都超出了近1倍。
其次,大量银行表内业务被转移至表外,表外资产增长迅猛,以逃离于金融监管之外,获得相对多的收益。统计显示,2011年1~9月中国委托贷款增长10700亿,比2010年同期多增长5625亿,同比增长90.2%,银行表外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从2010年26.9%上升到2011年的27.4%。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到2011年11月,信托公司银信合作业务余额达到了1.67万亿元,大量银信合作业务的存在提供了大量的游离于银行传统表内业务和监管之外的变相贷款。
图表58:银行表内与表外贷款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
再次,信托产品、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典当行和其他非正规金融公司业务大增,高利贷等民间融资泛滥,“银子银行”大行其道。野村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称,2010年中国“影子银行”放款规模达到8.5万亿元,为银行贷款总量的18%。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以外的融资规模占到整个社会融资规模的46.3%,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其他非银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中金公司的研究显示,2011年,各类影子银行贷款总额可达到11.5万亿,其中委托贷款占到34%,民间融资占到33%,贷款信托占到15%,信贷担保公司占11%,融资租赁公司占到4%,小额贷款公司占到3%。这些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0%左右。
图表59:各类影子银行贷款占比
数据来源:中金公司《中国民间借贷分析》。
再次,金融体系的资金套利模式大幅度扩散,致使大量上市公司、大型国有企业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参与其中,成为“新型影子银行”。据统计,截至2011年10月中旬,深市、沪市已有139份关于“委托贷款”的公告,涉及79家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累计资金量达到200亿元。这直接使上市公司和资金雄厚的大型国有企业转变为融资平台,实施与银行一样的融资功能。这种“新型影子银行”进一步弱化了流动性对实体经济的渗透力。
最后,通过各种非传统、非规范渠道获得的资金大量用于“经济泡沫”领域,以维持这些投机领域资金正常运转。例如相当比重的委托贷款都是由房地产企业发起的,2010年全年新增房地产信托贷款2864亿元,截至目前,房地产信托融资总额在7000多亿,占全部信托贷款的40.5%左右。又例如,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调查组的调研,温州1100亿的民间资金有20%用于炒房地产,40%用于中间进一步介入借出,5%用于其他投资。
在上述资金大量流向投机领域的影响下,国内资金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大幅度下降,民间对于实业经济投资意愿低落,更加严重的是,在政府对房地产调控不放松和国外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国内投资领域出现泡沫破裂的现象,金融风险上升。
2011年5月的《中国企业家生存环境调查(2010年)》显示,五成(50%)的企业家表示想投资房地产,三成(31%)企业家想投入股票市场,炒楼炒股成为企业家投资的最爱。此外,有两成(19.5)企业家想投资基金,而像艺术品(14.3%)、理财产品(11.9%)、黄金珠宝(9.5%)等投资领域也受到部分企业家的青睐。
无独有偶,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对参加2010年《头脑风暴》节目的约100名企业家的访问调查显示:未来一年,企业家们将主要在房地产、股票和基金领域进行投资。具体数据表明,超过三成(32.8%)的企业家表示会增加个人投资,房地产(27.8%)成为企业家们的首选投资渠道。其次,股票(23.6%)与基金(20.8%)等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渠道同样受企业家们欢迎。
另一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9月末,小企业贷款余额较2010年同期增长24.3%,比全部贷款平均增速高8.4个百分点,连续3年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小企业贷款余额10.1万亿元,占企业贷款余额的29.5%,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9.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事实上,中小企业并不是融资难,而是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虚拟经济领域,借助货币政策大环境和利息差来套取更多的利益。这种现象在2011年温州的民间借贷危机和鄂尔多斯的房地产崩盘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央行温州中心支行2011年上半年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达到1100亿元,有89%的家庭或个人、59.67%的企业参与。当地民间借贷规模占民间资本总量1/6左右,且相当于温州全市银行贷款的1/5。其资金来源主要是民营企业和普通家庭的闲置资金。这些钱当中,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仅占35%,用于房地产的占20%,停留在民间借贷市场上的资金规模高达40%(440亿元)。
《民间资本与房地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在温州、鄂尔多斯、陕北等地,借贷市场异常发达,鄂尔多斯已经达到全民放贷的地步,月利率高达2%~5%。通过借贷将零散的民间资金聚拢,再投入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民间资本被不断放大。
2011年年初,温州一些企业主开始“消失”,9月,“跳楼”、“跑路”已成为温州的流行名词,因高利贷引发的暴力讨债、非法拘禁、恶意逃债和哄抢企业财物等和民事纠纷日益增多。企业家“跑路”以及担保公司的倒闭,使得各种案件集聚发生。据温州中级人民法院统计,截至2011年8月底,全市累计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数同比增长25.73%,比一季度高出8.7百分点;涉案金额50多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8月份涉案金额达10.7亿,是1月份的2.69倍。截至2011年9月20日,温州“跑路”的32家企业所涉金额达11.7亿元;当地金融机构也因民间借贷受到影响,如温州龙湾农村合作银行涉农贷款占比60%左右,其中30%左右的贷款都参与了民间借贷。各类有问题企业信贷资金贷款余额15.86亿元,票据(敞口)9.06亿元。
根据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参与完成的鄂尔多斯《中国民间资本投资研究报告》,截至2011年2月底,鄂尔多斯银行系统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59.7亿元。在360.7亿元的投资规模中,仅占到不到16.55%。在鄂尔多斯,房地产开发资金主要来自于民间借贷。据报道,鄂尔多斯民间融资成本大约在月息2.5%左右,而借贷成本一般则在月息3%,最高甚至可达月息5%。2011年下半年以来,鄂尔多斯市发生多起高利贷崩盘事件,多名涉足高利贷者因资金链断裂而逃跑甚至自杀。
4.实体企业经营成本上涨,繁重的税费负担又进一步摊薄了企业的利润
整理部分地区2010年国税地税系统全年总收入,计算其与地方生产总值之间的比重,可以看到,比重最高的上海、北京都超过了40%;而2010年GDP最大的四个地区――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各项税收占GDP的比重也均在13%~25%之间。不仅如此,企业的税外负担也比较重。根据《2011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调研报告》,目前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部门共有18个,收费项目有69个大类,子项目则有上千个。
我国税费收入2011年突破10万亿元,增速在20%左右;央企在2011年1~11月实现利润8317.9亿元,加上商业银行将近1万亿元以上利润,税费、央企、商业银行3项拿走将近12亿元蛋糕,占GDP总量的29%。留给民营企业、中小微型企业的蛋糕小得不能再小了。
2011年11月的《2011・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人工成本上升”和“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79%和57.7%,排在所有20个选项的前两位。在成本上升的同时,企业经营者普遍反映当前税费负担也较重。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对“企业的税收负担情况”的评价,认为“很重”或“较重”的企业经营者占80.6%。关于企业一年来向各级政府交纳国家规定以外的收费、集资、摊派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调查结果显示,选择“5%以上”的企业经营占3.7%,选择“1%~5%”的占17.2%,两者合计比重比2010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9.4个百分点;选择“0.1%~1%”的占37.6%;选择“0%~0.1%”的占30.3%,选择“0%”的占11.2%,均低于2009年和2010年。
图表61:部分地区2011年税收总收入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IUD数据中心。
2012年实体经济发展形势展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显然,近几年来中国经济泡沫化的趋势和民间对于实业投资意愿下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展望2012年,我们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做以下预测:
1.负利率的逐渐回归将促使居民储蓄意愿得到一定的回升,一部分股市及理财投资资金将逐渐回流银行系统
一方面,随着2012年由于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放缓、全球经济复苏的持续回冷,物价水平将出现回落,“通货膨胀”也将全面回落。而中央作出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安排,也不会对2012年的整体货币市场流动性造成大的冲击。在货币政策微调的基调下,预计央行不会对金融机构利率作出大的下调安排。因此,通胀的回落将促使国内负利率现象得到一定的缓解。
另一方面,鉴于2011年国内股市的“悲惨”表现,在股市中亏损的部分股民会选择谨慎投资策略,让资金回归银行赚取稳定的利息收益。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股市成为A股4年来的第二个熊市年,也成为“A股史上第三大熊市”。这一年,1.25亿股民的财富平均每天蒸发286亿元左右,全年市值缩水7万亿元,超过14个省市GDP总量。《财商》调查显示:2011年有90.68%的投资者亏损;73.34%的投资者2011年的亏损超过30%;12.12%的投资者亏损在20%左右;5.22%的投资者亏损在10%左右;3.91%的投资者基本持平。
最后,2011年打着抗通胀旗号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并不能令所有投资者满意。数据显示,在5254只今年内到期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中,只有4只产品的实际收益率超过10%。而全部到期产品中实际收益率在4.2%(含)以上的有2288只,占比只有43.5%,不足半数。若与全年CPI维持在5%以上运行的水平相比,只有821只产品实际收益率能达到5%(含)以上,占比更降至15.6%。据分析师预测,2012年很大的可能性是央行不会降息,但将继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直接影响将是规模和收益双降。
2.对中小企业的财政和金融支持政策陆续出台,将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继2011年5月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后,10月,银监会又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该通知公布了涉及对发行金融债所对应的单户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贷款,存贷比要求将适度放宽,不良贷款容忍度也将提高等内容。
2011年10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会议研究确定了一系列金融、财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了对加大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以及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的一系列支持政策。
2011年11月,财政部发通知称,为减轻小型微型企业负担,从2012年1月1日起,决定对小型微型企业暂免征收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12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暂行办法》通知,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限制中小企业自由进入本地区和本行业的政府采购市场,同时强调30%以上政府采购项目预算专门面向中小企业。
在2012年1月6日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总理提出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必须把握好五项原则。其中,“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被放在了第一位。温总理指出,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各类金融机构都必须牢固树立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全面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此外,总理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重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特别要加快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显然,总理的上述表态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实体经济重视程度的很好注解,服务实体经济也将作为未来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最基本原则推行。同时,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在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方面,银监会将积极推进机构准入、存贷比考核、资本计量以及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方面的差异化监管政策“落地”;在“三农”金融服务方面,将强化涉农金融业务的差别化监管政策,鼓励完善涉农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我们认为,作为中国金融改革和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2012年,相关金融扶持实体经济及中小企业及“三农”政策会陆续出台。
2012年2月7日,工业与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安排150亿元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30亿元将集中使用于中小企业。朱宏任指出,由于小微企业没有一个确切的分类,其他资金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可以划入到中小企业的范围之内。在支持的方向上,工信部更多的是通过公共服务这样一种形式来实施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朱宏任表示,在对小微企业的支持中,工信部将对创新型、创业型、劳动密集型的小微企业给予更多的关注。
综上,这些措施的出台,将进一步改善中国中小企业在财税负担和资金需求方面遇到的困难。另外,我们注意到各地也在积极出台各种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相信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缓解企业目前面临的诸多发展困难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南柯记》;《昙花记》;“女性升仙”
明嘉靖、万历时期,中国戏曲史上掀起了自金元之后又一次创作的。明中后期至清代中叶,优秀的传奇作品大量涌现,作品所涵盖的思想内容也向社会问题的方方面面延展开来,并开始作为长篇叙事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登上历史舞台,戏曲开始向着抒情性与叙事性高度结合的方向阔步前进。
“女性升仙”是戏曲作家惯用的一种以所谓“完满”结局安排女性人物命运的结构方式,是对于传统封建礼教压迫之下女性的一种变相“解脱”,体现了作者对于广大受压迫群众的人文关怀。这些女性大部分都被作者赋予了美好的品质以及积极进步的思想理念,作为封建专制主义的对立面,她们展示了个性解放的自由思想和愿望,并且得到了人格和精神上的升华,是戏曲作品中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
明代末期,儒佛道三教的合流及其世俗化的发展,使得佛教等宗教思想常常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理念,被反映在诗文和戏曲的创作中,这种“升仙”的创作理念的运用也更加普遍。明末的两位具有突出艺术成就的戏曲家――汤显祖和屠隆,他们所创作的《南柯记》、《昙花记》都在这方面显现出了各自的独特之处。
《南柯记》中的瑶芳公主是古代女性的典型代表。她谨遵父母之命,嫁于从未曾见面的夫婿,出嫁后又一心侍夫,与丈夫一起远赴他乡,在南柯郡与淳于棼一起施行仁政,颇得百姓爱戴。之后遇到檀梦国骚扰因守节而受惊患病,终于在归国的途中病逝。由此可知,瑶芳公主是一个极遵守 “三从四德”的封建主义模范女性,她在家听从父母的安排,出嫁后跟随夫君的脚步,在遇到危险时能够立志守节、维护夫君和国家的尊严,作为太守夫人能够爱民勤政。然而,在剧中中却出现了一段她与淳于棼之间关于佛教与孔夫子之道的讨论,使得她的形象与封建传统女子有了很大出入:
[生]齐家治国,只用孔夫子之道,这佛教全然不用。[旦]奴家一向不知,怎生是孔夫子之道?[生]孔子之道,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旦]依你说,俺国里从来没有孔子之道,一般立了君臣之义,俺和驸马一般夫妇有别,孩儿们一样与你父子有亲,他兄妹们依然行走有序,这却因何?[生笑介]说是这等说,便与公主流传这经卷罢了。 ――第二十五出《玩月》
“孔子之道,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个在封建专制主义高度集中的明王朝处于主流地位的崇高论断,到了瑶芳公主的眼里却落得个不如“流传经卷罢了”的下场,反被置于宗教文化之下。让人感觉到这个传统的封建女性并不如她所恪守的礼教规范那般古板,她不固守传统,懂得向传统质疑,她的思想中存在着一息批判和进步的精神。
但是这样一个循规蹈矩而又思想活泼的女性,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虽然在全本的最后得以超脱升仙,但也是在崇尚“孔夫子”之道的淳于棼的焚指超度之下方得以升天,而当年的定情之物却也成为淳于棼看破红尘的幻灭之象。
这种死后“升仙”的模式是最常见的升仙模式,它是“还魂”嬗变后的一种,旨在更加美化人物,使歌颂对象的精神主旨得到一个完满的归宿,并且打破“死亡悲剧”的僵局,弥补遗憾。例如《长恨歌》中升仙后的杨玉环,就是这种“升仙模式”的典型代表。但是这种方式,虽然造成了“团圆”、“完满”的事实,却不免显现出作者的消极色彩,用“看破世情”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是作者反抗思想局限性的表现。
《昙花记》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是由木清泰的一妻二妾来突出表现的。在木清泰离家访道后,她们也入净室修持,终于得附仙缘。剧中的木清泰夫人,在夫婿离家后自己也决意向道:
【逍遥乐】[旦道装上]自君之出矣。戟门庭清似水。年华何况鬓边催。收除钗钏,摺叠罗襦。结束缁衣。……夫君弃室寻师,辞荣入道,钟鸣鼎食之家,一旦冷如冰雪。妾身思量起来,男子既能省悟,我夫人何独痴迷。鸾语龙章,锦衣玉食,数十年于我足矣。我如今已令人筑一净室,名曰莲花庵,皈依三宝,熏修六时,优塞亦有优夷,庞婆要追庞老,即可了我生死,亦不玷辱夫君,岂不美哉!…… ――第十出《夫人内修》
而木清泰的两位小妾亦是坚决与夫同修。木清泰出家后,考虑到二人年轻貌美,正值当年,允许她们再嫁,并且为二人物色好两位才华出众的秀才,但二人却执意要学木清泰修道证果。不得不说,她们的思想进步性已经超越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普通女性,是一种先知先觉的女性形象的代表。就如全本最后一出《法眷聚会》中皇帝对她们的褒奖:
[众跪介外末下西平宣]……其妻卫氏,雅至双修,既不愧庞家之妇;块形独处,又不忝侃母之贤,女范可师,道果应证。二妾郭氏贾氏,矢志靡嫁,已不忝于良人,持戒无亏,亦增光于法席……
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她们是由于入道而最终得到了幸福,这种幸福并不是俗世的婚姻,而是超脱于尘世的因缘,是因为皈依佛教而获得了圆满。虽然,这种观点带有宗教的虚幻性,缺乏现实主义的精神。但作者所表现出的,她们追求理想时的热烈和执着,摒弃传统束缚时的坚决和勇敢,这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昙花记》中女性的入道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升仙”,她们不再是死后的、无意识、不自觉的超脱,而是有目的性的、自主的精神选择。这是古代戏曲中“女性升仙”模式的一大突破,也是封建女性“个性解放”的创作方式的一种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9).
[2]屠隆.白榆集[M].齐鲁书社,1995.
[3]汤显祖,钱南扬.汤显祖戏曲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6).
作者简介:李博,重庆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9-215-03
犯罪活动日趋呈现的国际化、科技化和智能化特点,对公安刑侦、刑技手段和诉讼证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刑事科学技术人才的专业要求日益严格。应对新形势,全国公安院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安部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以服务公安中心工作为宗旨,以加强内涵质量建设为目标,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源动力,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成绩斐然。然而,就刑事技术的教学而言,无论课程架构还是教学模式仍然滞后于公安队伍职业化、正规化建设的客观需要,难以满足培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公安人才的实战需求。因此,深入推进公安院校专业课程改革是公安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刑事图像技术》课程为例,探索了新形势下如何构建科学、高效的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和措施。
一、刑事图像技术教学现状分析和改革总体思路
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和全面发展,尤其在推进公安招录体制改革以来,为高效推进《刑事图像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改革环境和发展平台,课程的教学理念更加科学,知识结构体系更加合理,培养模式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内容更加充实完备,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实战,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样,教学方法更是百花齐放,教学效果积极显著。同时,也暴露和衍生出一些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如课程的教学往往注重了知识教育功能,忽视了社会服务功能;只注重了当前知识本身的传输,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积淀的网络体系构建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性;部分授课只注重课堂的理论讲授功能,忽视了课堂的实战培训功能;只注重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真正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角色。这些不足严重制约了教学练战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多模态化教学是由New London Group在1996年提出的一种新教学理论,主张利用网络、图片、角色扮演等多种渠道、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运作参与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本文结合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从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手段等方面推进改革,探究多角色、多感官、多手段、多渠道有机协同的多模态化教学新模式,更加关注现代教育中学生的需要和感受,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期适应公安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下的课程教学需要。
二、刑事图像技术的多模态化教学模式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知识性
刑事图像技术是建立在刑事科学技术、光学、电子、计算机等学科基础上的一门应用技术,不仅具有实践性,还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在教学中,应遵循“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贯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公安教育训练指导思想,注重相关技术的理论基础,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构建,推进技能性与知识性的有机统一。该培养理念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打下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从而具备进一步学习各种高新技术和利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的基础和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人才。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交叉性
刑事图像贯穿于刑事案件的现场勘查、侦查、移送和起诉整个过程,并且与刑事技术中的其他分支密切关联,刑事影像质量的优劣不仅是刑事摄影摄像客观性、真实性的基本要求,也决定了照片能否作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使用,还决定了能否进一步进行检验鉴定。这便对刑事图像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师不应拘泥于摄影技术的教学,而应将刑事摄影与痕迹检验、文件检验、理化检验、法医和现场勘查等学科课程联系起来,加强不同学科课程内容之间的交叉融合,强化知识间的承辅作用。同时梳理课程内部知识的连贯性、挖掘逻辑联系、区别重点差异,强化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学生对整个刑事科学技术学科的理解,构建学生丰富、扎实、全面的知识体系。
(三)凸显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公安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培养能在毕业后即可胜任基层公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只有以实战为导向、以实用为目标、以技能培养为宗旨、注重实践性科目教学,才能有效加强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刑事图像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紧密联系公安实践,删除落后老化的技术方法,及时补充实用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的使用等内容,强调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实训教学正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课程中设计的实训项目,应坚持与理论知识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根据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目标,实训项目可分为基本操作训练、基础知识应用、综合性实训等类型;根据技能培养的目标层次,实训课的基本教学模式由刑事图像技术基本技能训练、刑事照相专业技能训练和模拟案件现场照相综合训练,三个阶段组成的三级递进式教学模式,既能保证学科体系的知识性和系统性,又注重了与公安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
(四)关注教学内容的前瞻性
随着刑事图像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使得学校教育与毕业后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不可忽视的鸿沟。如何使课堂教育紧跟知识技术发展的节奏?如何使受教育者当前的知识获取能够满足和应对今后专业工作发展变化的需求?如何充分发挥在校学习的各种独特优势以充分武装学生知识储备?是影响刑事图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紧跟理论和技术发展步伐,结合工作实际需求,重新审视教材内容的时效性,科学注入计算机视觉、数字图像处理、视频分析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前沿内容,包括新摄影摄像设备的介绍使用、新公安图像处理软件的操作和发展趋势等,不仅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激发对新事物的求知兴趣,更为学生毕业后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铺垫和能力基础。
(五)探索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针对知识体系的发展、技术手段的革新、公安工作的需求变化,以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培养目标的不断提高,传统以讲授法、实训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有待优化和重构。根据课程不同知识点,分别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构建视、听、思、说、练等多维一体的多感官教学法,以期推进“教、学、练、战”的公安教学培训目标得以有效实施。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多样化教学方法:
1.交叉互动式的角色学习法
积极开展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师与学生交叉互动式的形式组织教学,是一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尝试。转变传统教师为讲者、学生为听众的单一角色,在教师主导下,激励学生从“听众”到“主体”的角色转变,学生围绕某一中心课题有序地展开练习和讨论,如人身辨认照相的教学环节,可以组织学生两人一组,交替扮演技术人员和嫌疑人,进行辨认照相操作。从而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传输的环节中来,各自发表见解、讨论争议、分享感悟。教师需吃透内容、精心构建交流平台、融入学生群体、参与讨论、加以引导。当学生真正培养起主角的识后,会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积极求知的良性循环。
2.研究性和设计性的主动实践教学法
实践技能训练是刑事图像技术教学的必要环节,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实训中加入综合性、研究性、设计性等探索实践活动,根据不同知识的不同培养目标和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设计研究性技能训练科目,如模拟犯罪现场照相,使学生面对模拟的案例自行设计正确规范的操作方案,通过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步骤,解决面临的问题。通过这种主动的技能训练模式,不仅巩固了学生基本的警务技能,更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探知需求。
3.参与性和实践性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教师筛选恰当内容,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组织讨论、归纳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全班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提炼总结。比如在犯罪现场照相的教学设计中,通过模拟真实案件现场,学生以刑事摄影技术人员的身份与其他刑事技术人员互相配合,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依照法定程序记录、显现和检验与犯罪相关的客体。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调动参与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协作精神。
4.多元化的多感官教学机制
仅仅依靠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刑事图像技术这种技能型课程的教学要求,更难以激发学生对刑事图像技能锻炼的兴趣。公安图像处理、犯罪现场照相、人身辨认照相、痕迹物证照相等核心教学内容,都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通过在多媒体技术中穿插真实的案例图像、视频资料,借助教学模具、教学设备演示操作,参与模拟或真实的案件现场实地教学,能够以多种形式生动地表现不同教学内容,构建视、听、触、思、练等多渠道、多感官的教学机制,将重点、难点变成亮点、趣味点,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领悟力和掌控力。
5.多角色整合的新颖教学模式
公安院校主要采用班建制的教育模式,在刑事图像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今后工作岗位的发展需要,在班建制的基础上对学生实行导师制、教官制的教育模式,导师和教官,既可由刑事图像教师担任,也可请实战部门的刑事技术人员担任。这种模式具有师生关系密切的特点,师生之间是一种“导与学”的关系,不仅充分发挥了导师各自擅长的专业技术优势,导师亦可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针对性指导,同时对学有余力和具有专业探索兴趣的学生,导师可指导其参与一些研究性工作,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的科技水平。
(六)完善多维、多级、多阶段、多形式的考核机制
刑事图像技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应用性,传统单纯的期末闭卷考试难以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为此,有必要探索阶段性考核和综合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建立多维度、多层级、多形式有机整合的考核机制,及时提供教学效果的直观反馈,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和指导。
多维度的考核机制用以弥补传统试卷考核只能反映学生理论知识层面水平、忽略技能掌握水平的不足,建立以试卷考查、实训实验测试、实际案例综合考评等不同角度相结合的多维一体考核机制,全面真实体现学生对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情况。
多层级的考核机制立足于不同内容的不同难易程度和培养目标而构建,可设计为基础知识技能、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知识技能的三级递进式考核机制。具体地,可将数码相机的使用、数字图像基础等内容划归为基础知识技能,考核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对公安图像处理、现场照相、人身辨认照相和痕迹物证照相等内容划归为专业知识技能,应紧随教学进度、精心设计实训操作项目、实时地检验学生的专项能力。在完成整体课程的讲授之后,有必要结合办案实践,模拟盗窃、杀人、制毒等犯罪现场,分组对学生的了解案情、巡视现场、制定计划、实地拍摄、编排制卷等操作进行综合知识技能考核。
多阶段的考核机制是在完成每个单元的学习后,即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考核方式可灵活多样,只有在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比如只有顺利通过对数字图像基础知识以及常用图像处理软件的考核后,才能进行公安图像处理的教学;只有通过数码相机的使用和基本拍照任务的考核后,才能进行现场照相、辨认照相、痕迹物证照相的教学。该模式可以为教学提供及时的效果反馈,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弥补,防止问题的累积。
多形式的考核方法主要针对不同内容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特点,制定课堂练习、小组讨论习作、调研分析报告、实验实训操作、笔试答题等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比如对数字图像处理的考查,应该结合该内容既有一定理论性又有较强操作性的特点,对数字图像的基础知识设计课堂知识问答,对公安图像处理技术可设计上机实践操作的考查方法。而对人身辨认照相的考查可单独设计小组实训的模式,两名学生交替扮演技术民警和犯罪嫌疑人,进行实际拍摄和照片导出、编号、存档等操作,教师对学生的操作细节进行考评和指导。
根据化学教学计划和考试进度要求,这次期末考试内容为高一化学上半册全部内容,内容多,时间紧。为了考出较好的成绩,研究常州市样卷,针对教研室出题意图,针对重点复习。我备课组作如下安排:
1 复习时间:约为十天,即元月五号到十五号。
2 复习内容:整册教材,四个专题,十个单元。
3 复习重点:2、3、4、5、9、10单元。
4 复习过程方式:
(1) 复习基本概念和方程式,叫学生默写方程式等。在复习过程中,对准每个知识点,精选2到3个例题进行讲解,大概用3到4课时。
(2) 根据复习顺序以及《学习与评价》留下来的专题复习资料,讲解专题复习练习,特别期中考试后的内容。
(3) 根据四个专题具体内容,精选三份练习题,期中考试前的一份,期中考试后的两份。针对学生弱点,加强针对性练习。具体安排为:史可卫负责两份,吴柯军负责一份,抽空考试形式叫学生练习,抓住学生存在问题,精讲,并能延伸知识点,以求实效。
(4) 针对学生调查反应,练习效果,出一分简单的概念性试卷,回归课本,增强学生考试信心(吴柯军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