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做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情境教学;定额预算
0 引 言
《建筑工程定额预算》 这门课程,是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阐述的造价原理,不仅是建筑工程预算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是一门专业性非常突出的课程[1]。针对《建筑工程定额预算》课程内容丰富、综合实践性强的特点,从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根据我校“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的办学理念,秉承“开放办学、产学结合、崇尚实践、强化应用”的办学特色,通过加强对《建筑工程定额预算》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我们对其进行了“教学做一体化改革”,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改变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1 根据建筑行业发展需要构建教学模式
《建筑工程定额预算》这门课程的目标使学生通过“边学边做,学做结合”,深入理解并掌握各个工程构件的造价计算和灵活掌握定额原理。我们通过分析建筑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根据造价员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素质要求,确定了本门课程的教学体系。基于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体系的要求,通过分析编制预算书的工作过程整合选取了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选择教学模式。我们修订了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单纯的按照课本章节授课的教学模式,根据造价员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将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学习情境:砖混结构工程定额预算、框架结构工程定额预算、剪力墙结构工程定额预算。每个学习情境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任务,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与引导,学生在老师的讲解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收获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使授课内容符合建筑行业发展需要,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最新的行业标准,这样学生能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工作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情境与工程造价专业的职业标准相一致,实现教学体系与行业职业要求的良好衔接。
2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做一体化”概念最早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2]。“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导演,对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将专业知识很好的融入到学习情境的设计中。
《建筑工程定额预算》这门课程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三个工程项目即三个学习情境,递进技能训练。整个课程的教学,选取三套典型实际结构工程的施工图纸作为教学载体,构建三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的过程包括:接受工作任务和工程图纸、施工图识读、工程量计算、费用计算、造价汇总五个主要过程。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其工作任务都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采用递进式的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从“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简单工程预算”到“学生能够熟练完成复杂工程预算”的操作能力。如在学习情境2中,将教学内容划分为4个任务(见下表1),每个任务都设定了具体的任务目标,学生按照熟悉图纸、计算工程量、套取定额项目、确定工程造价、编制预算书的程序,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融入到各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中,以获得相应的专业能力,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课程改革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工学结合为手段,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知识性与可接受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
3 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针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课件教学、板书教学、角色扮演、实景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让学生在学习中参与,在参与中学习,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变以往仅仅以期末试卷成绩决定学生成绩的做法,实行过程控制与考核,采用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根据学生在平时课程中的表现,如:课堂提问、出勤、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等;采用学校考核与社会认证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将造价员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获取,作为课程考核的要求,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能力。
4 结束语
《建筑工程定额预算》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以实际工程图纸为教学任务,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与指导下,最终能够完成一套完整的土建工程预算文件。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能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很好的提高,比以往传统的仅仅依靠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效果提高很多。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学生 主体 研究
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篇“大文章”,也可以说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界瞩目的热门课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选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课题,本文只是在平时语文教学时的几点体会。
一、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学生的学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他们敢不敢问,愿不愿问,善不善问,取决于我们教师教学的成败。新时代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开动脑筋 ,学会学习。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1、创设情境,激励兴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如在教《庐山云雾》这篇课文时,我运用录像和电脑课件,创设出庐山云雾瞬息万变、多情多彩、奥秘无穷的情境,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展示给学生欣赏。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学生对庐山云雾,这半是仙境,半是人间的美景,产生了无限的好奇,浓厚的兴趣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又用妙乐唤起学生美的体验,设计各种巧练,品味美的意蕴。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在品味文章遣词造句之精,庐山云雾之美时,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主动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争论,整堂课气氛活跃。
2、分层要求,激励信心。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特别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后进生的发言或因吞吞吐吐或因不够贴切,引起同学的哄笑,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沉重的打击,此刻激励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决不能采取责难排斥的态度,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因材施“励”。善用显微镜和望远镜,用显微镜看学生的闪光点,用望远镜看学生的潜力,即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后进生。启发引导他们克服适当的困难开始,不断地迈向成功。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学习中的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如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直接表扬,让 他们为自己感到骄傲,充满自信。在尝到甜头之后,他们便会自觉地想去再啃“甘蔗”,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劲头。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很行”,看到成功的希望,树立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学习就变成了轻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
在课堂上,我总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叫学生进行回答,并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布置作业时实行“作业超市化”,也就是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如学习了《松坊溪的冬天》一文后,我这样设计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优美句段。2、有感情德地背诵课文,默写优美句段。3、仿照课文,写一处景色优美的片断。这三个层次的作业由易到难,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因而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激励质疑,启迪思维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以前,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我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这样做,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而且在学生心目的威信也大打折扣。
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只有满足社会的需求,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做好社会需求的研究,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做为相关专业,相关学科的教师,必须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做调查,利用各种方法,以及各种人力资源,调查研究社会对本专业,本行业的真正需求,为学科教学做好第一步教学准备。像本课程的教学,就要多了解广告公司,企业等真正的人才需求,以此来选择教材,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构建教学资源平台,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真正的“可用型”图形设计创作人才。进入新世纪以来,创新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特别是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政策选择。所以我们必须采用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才能培养出真正被社会,各种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人才,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水平与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该学科最终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除了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才能够使其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在传统理论教学基础上大大的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突出实践教学重点是使毕业生很快适应用人单位要求主要方法,所以对实践教学的不断调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培养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型实践人才的主要方式。
二、采用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以工作范围为课程内容的组织边界、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基于工作过程,为学生提供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在明确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构建教学项目,实施任务驱动。教学任务以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锻炼岗位技能,构建理论知识体系,形成职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为目的,同时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的融合。以具体的《商业简报制作》课程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型,打破学科型课程教学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融教、学、做一体的实施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职业成长体验,完成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内、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整个过程;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的特点。主要表现形式为行动导向教学方式。其中包括项目教学和情境教学方式。开始进行上课时,首先创设情境,展示与本节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形,让学生进行分析,分析该图形的设计理念,分析该图形的创作意图,分析完成该图形需要用到哪些工具,用到哪些方法。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假如让你们来设计,你们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设计制作该图形。然后,在此基础上,把相关的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等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再让学生完成该图形的设计制作。当学生完成后。再给学生提出问题,根据该主题,或者相关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思想,创作出自己的作品。例如,讲到交互式调和工具的时候,以“春色”为主题的图形进行讲授,当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后,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创作出“秋实”这样的图形。使学生在基于工作过程中,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任务,能够有目的地掌握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基本的教学内容。更能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作用。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意识与能力。采用这种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锻炼了职业能力,培养了综合的素质与能力。
三、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培养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小组的协作学习也是始终贯穿整个课堂中。在学期开始时,给学生分好组,让学生自己选择小组成员,自由组合,小组成员以2--3人为佳。上课时,让学生小组成员坐在一起,教学过程中经常给出一个主题,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协商,共同完成该主题的设计创作,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并要求学生把设计理念也附加在作品的旁边,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可以达到集思广益,可以发挥出团队的力量,创作出有意义的作品。同时,经常在课堂中给出一个主题,让小组之间进行竞赛,选出创意最好的,设计最好的作品,既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发挥了团队的协作精神,同时教学过程也变得更加有趣,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使得每一节课让学生快乐学习,在做中学,在乐中学。
四、采用多种信息技术方式交流,进行师生探讨
课堂上师生可以面对面的交流,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课后,师生采用多种信息技术方式进行交流,比如,师生QQ群,以及微博与微信。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变得非常的方面与轻松。为了一个设计理念,师生可以在群里,进行探讨。可以通过微博的关注,通过微信的图片,语音功能等随时进行交流与沟通。这些现代的信息技术方式,都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改变了传统中的教师在讲台上与学生在讲台下的这种距离感,改变了师生之间传统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的教学。使得这种教学行为变得更加轻松,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构建课程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关键词:制作;科学实用;美国南北战争;历史课件
当今计算机网络技术日臻完善,现代教育技术迅猛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这个背景下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师“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的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学习并制作历史课件。可是要如何制作实用历史课件却成为大多数历史教师的瓶颈。本文就结合制作《美国南北战争》课件为实例,和广大历史教师探讨制作实用历史课件的方法。
一、历史课件对教学起辅助作用
不少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制作一个历史课件在电脑上运行,通过投影仪将课件展示给学生一堂历史课就结束了,且很多历史课件有着“粗糙、庞杂、失控”等不良特点。这看起来教师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历史课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只起辅助作用。
例如,《美国南北战争》这堂课中,“南北双方的矛盾焦点集中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师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这个重、难点问题是很难形象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并且掌握。但是制作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很好地辅助教师解决这个难题。在制作课件时首先展示了“美国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工厂”“美国南方种植园”的图片和反映“南北双方矛盾焦点”的漫画,其次设计精彩的语言引导学生认识到南北双方的矛盾焦点就是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在这个问题上借助多媒体进行“图片展示”,顺利地突破了这个重、难点。
教师应在坚持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历史课件的辅助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还在于设计教学过程和教育理念。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要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就是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如果没有好的教学过程设计,即使有再好的课件也不能上好一节课。所以,在制作历史课件之前必须设计一个思路清晰的教学过程。清晰的教学过程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要素:(1)注意分析学情。学生的知识、心理达到了怎么样的水平,在课前教师都应该心中有数,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因材施教。(2)条理要清晰,逻辑顺序不能乱,体现在课件上,“一、二、三、四”一定要有。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课堂的脉络。(3)重、难点突出,找到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要将历史课程标准作为自己制作课件的行动纲领。历史课件要体现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在制作《美国南北战争》教学课件时,我选择了“美国领土扩张示意图”和“南北战争初期南北双方力量对比表”。选择“美国领土扩张示意图”的目的是让学生分析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背景。而选择“南北战争初期南北双方力量对表”则是为设置悬念:初期北方在综合实力占优的情况下仍然失利,引导学生分析北方初期失利的原因。《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认识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在《美国南北战争》这课中有位重要的人物就是林肯。在制作课件时可以选用马克思对林肯的评价语句。然后让学生谈谈在林肯身上能学到什么精神,使学生“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三、合理收集材料,认真制作课件
教师在准备课件的时候要选择适合的素材添加在课件当中。素材应该为教学设计而服务,要精益求精,可有可无的就坚决不取。
在选择好制作课件的素材以后,就要根据自己此前设计好的教学过程逐张地制作。每一张幻灯片的各元素先后动作顺序都要仔细考虑,要符合教学过程设计。
历史课件的幻灯片不一定要“花里胡哨”,但在版面上一定要注意几个问题:(1)文字与背景对比要鲜明,文字颜色不宜过多。(2)图片与文字排版要合理,左右上下间距要适中。(3)一张幻灯片的内容不能过多,特别是文字内容不能扎堆。最后反复检查课件的每一个环节。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不但要学习并制作多媒体课件,且要用心去制作科学实用的历史课件。让历史课件真正发挥功效,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刘子运.课件的制作与设计[M].北京: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2002.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数学课;课件制作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了数学课课堂,给我们的数学课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使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投身到课件的制作上来。
就目前来看,绝大多数制作的课件或上网下载加工过的课件比较粗糙,表现形式单一,不能如意地表达自己的教学思想。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教师的新课程理念也逐步确立了,但是在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数学课课件制作上,还有一段距离,甚至脱节。在课件制作上,有意无意地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一、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的课件特点
1.板书式,又叫做提纲式
这些课件内容大多不过是取代传统的板书而已,是普通课堂教学中板书的翻版,静态表现的多,动态表现的少,单向运动的多,双向交互的少,为教师制作的多,为学生制作的少。这种课件用于教学上,仍表现为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这无异于现代版的填鸭式教学。
2.表面式
这是重形式、轻内容的结果。制作者把主要精力放在课件的外在形式上,忽视了课件内容的深入挖掘,造成内容与形式的脱节。表现为该动的内容不动,不该动的地方乱动;不该有声音的却到处是声音;构图过于花俏,色彩过于绚丽。用这些课件上课,教学就会变成一节放映课,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更谈不上课堂教学的优化。
3.呆板式
呆板式即实用性、灵活性不够。教师在课件制作中,把教材分析得很细很透,并一一分解后精心“刻录”在课件上,如同电子课本,教与学的程序被硬件固定下来,不能随着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而随时进行调节,也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指导,整个教学被鼠标牵着走。虽然这些课件进入课堂后,只要轻点鼠标,便能按照预设的顺序播放下去,但是这样教师往往为了按预先设定的播放顺序演示所准备的内容,课上就得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既定的流程上来,实质上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多媒体为中心”。
4.封闭式
封闭式即课件内容完全来源于教材,认为教科书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有的教师为了轻松、省事,课前围绕教材随便找几段材料拼成一个课件,上课时只是一“放”了事。这种课件形式表现为对外链接少,根本没有使用网络资源,从而呈现出一种不开放的状态。这种课件一旦运用在课堂教学上,学生将无法扩大自己的信息量,更无法自主地学习,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就难以确立。同样,教师的教学也会被迫回到一个投影、一本教材的传统教学的老路上来。
纵观以上种种特点,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教师忙于教学,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制作或修改下载的课件,只好草草收场。二是由于受自身计算机技能的限制,无法在课件制作中应用自如,贯彻自己的教学思想。三是存在着思想认识的误区,把新课程教育理念和课件混为一谈,认为只要有了课件,有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就等于有了新的教育理念。结果,教学中使用此类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只不过是灌输方式的更新,穿新鞋走老路,丝毫没有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学信息的状态。“人灌加电灌”更加剧了学生的负担。
可见,树立新课程理念,用新观念作指导,制作出适合本学科教学需要的课件就迫在眉睫了。
二、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数学课课件制作的有效途径
1.更新教育观念,是数学课课件制作注入新理念的前提条件
作为课件制作者,首先应该注重自身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把新课程理念贯穿于数学课课件制作的始终。在新课改形势下,数学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和平等、民主等观念。结合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确立全新的知识观、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课程观等,促进教学观念的全面更新。只有真正树立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才有可能在他(她)的教学行为(包括课件制作)中,实施新课程理念。
2.坚持以学生为本,是数学课课件制作注入新理念的核心和关键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学必须从过去的学科本位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学生为本,就要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要求教师从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下来,平等地与学生研究,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这就要求在数学课的课件制作上,必须克服“板书式”和“表面式”的特点,有条件的可以制作网络课件,在教学中,通过校园网或互联网,来实现“人―机”或“人―机―人”的教学系统,充分实现师生间和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使教学成为一种双向的信息流动过程,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3.创设教学情景,是数学课课件制作注入新理念的一个重要标志
新课程强调的是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操作,还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重视学生直接经验,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因而,数学课课件制作中,依据教学内容尽量挖掘教学情境。选择合适的课件,例如Authorware、Flash等,可以制作功能强大的动画,模拟虚拟的情境。根据数学课教学内容,在制作课件时,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的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料,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4.创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是数学课课件制作注入新理念的一个重要途径
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数学课教学要彻底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数学课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在课件制作中,无论是Authorware还是FrontPage等软件制作课件,都要尽可能地运用超链接,在探究中协作。在网络课件的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既是知识信息的超链接,也是合作学习成员间思维的互联。
5.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是数学课课件制作注入新课程理念的一个必要延伸
关键词:实施 合作学习 打造 活力科学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科学课中主要的教学方式,它为学生创造了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因而在科学教育中创建合作学习小组,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能。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在实践中,小组合作探究的效果不尽人意。常常是老师一宣布讨论,教室里就“翁”声一片,热闹非凡,看似在激烈讨论,相互合作,其实并不合作。汇报讨论结果时,要么,个别学生“一言堂”,多数学生当观众;要么,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常此下去,这个“合作的小组”就形同虚设,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反之,要是能正确运用,合理调控好这个“合作的小组”,就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使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课堂活力不断呈现。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构建合作学习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一、构建结构、分工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在构建合作小组时,首先,要注意结构的合理化。遵循“优势互补”原则。我主要采取动静、男女、动手强和思维强的组合方法。这样组合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其次、要注意分工的合理化,只有小组内分工明确,才会使探究过程“活而有序”反之容易出现“争抢”和“坐等”等不良现象,不利于小组团体意识的增强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一般在小组内设置小组长、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材料员等角色。这些角色并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例如小组长也可以是汇报员,记录员也可以是材料员等。这些角色也不是终身的,我们会定期轮换。通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能。
二、创建环境,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机会
1、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在精神上受到鼓舞。教师要放下架子,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
在执教《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我给每组准备一个灯泡,一节电池,一根导线。要求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并在记录本上画出你的连接方法。在讨论过程中我播放一段轻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主动的探究,同时,我走入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合作学习。没过一会,有好多组的小灯泡都被点亮了。但是我发现其中有一组一直没亮起,看他们的神情好象有点着急了,我及时过去安抚他们:“不要急,慢慢来,需要老师的帮助吗?”我给他们指出了几点建议,一试果然亮起来了。他们很开心。
2、提供充裕的合作时间与空间。在执教《光与热》一课中,我主要是让学生来认识光与热的必然联系。首先,给每一小组提供材料:温度计、平面镜三面、记录表格。其次,给学生十分宽松的时间进行讨论。即认识实验的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实验的注意事项等问题并拟好书面的实验方案。然后,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相互补充,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修改各组的实验方案。这里我给了学生足足20分钟的时间,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机会,使不同的学生的智慧得到尽情地发挥,体会合作探究的乐趣。
3、开展组间竞争,激励学生合作。让小组间进行比赛,看哪组用橡皮泥做的船装载的小铁圈最多为胜利。在合作之前,我激励学生,今天老师给各组一个机会,来比一比那组同学造的船厉害。能装载大量的货物并能分析出装载量大小与船的哪些因素有关系。比赛结束后,老师给装货多并能说出装载多少原因的合作小组给予奖励。颁发“最佳造船奖”。
三、有效组织,促使合作学习的成功
1、努力培养学生的“三会”。即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其他同学的发言,努力听出同学发言的要点,对同学的发言能做出自己的评价;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同学作进一步的解释;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出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努力培养学生的这“三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这种习惯,促成合作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2、善于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如在当有较多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相近疑难个人无法解决时;当学生对某一问题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时;当学生学习任务较多,需要分工协作时;当学生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时,都是进行合作学习的较好时机。记得在执教《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一课中,我要求各组用图文的形式直观表达人体器官的联系。我深知完成这个关系图的绘制是有难度的,所以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充分的发挥小组合作优势,先给小组学生充分的思考与修改的时间,然后通过讨论让学生相互启发,开阔思路,找到彼此之间更广泛的联系,最后再完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学科教学;学习兴趣;有效感知;想象能力;语言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技术开始成为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常见媒体。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改善自己的教学。多媒体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利用其所提供的影音和交互功能,教师可以把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料引入课堂,使课堂教学变得直观生动、活泼欢快,保证了课堂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充满勃勃生机。
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迅速接收外部信息刺激的先决条件和有效保证。现代教育学尤其强调兴趣的作用,认为只有在兴趣的支持下,学生才能在学习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取得进步与发展。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教材中或课外拓展的相关内容,营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可以快速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学科内容的情感,进而使学生全神贯注、乐此不疲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我校举行的公开课教学活动中,一位数学老师在执教《小数的认识》这一内容,在导入新课环节,运用多媒体播放了自己在文具店拍摄的一段视频,视频中出现了各种常用文具标签的“特写”镜头。学生看到了自己熟悉的生活场面,顿时兴奋起来。接下来,教师趁热打铁,由价格标签上的单价引出小数的“闪亮登场”,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迅速把学生带入了学习新知的情境中。另一位语文老师执教二年级的《狐假虎威》,在讲读完课文之后,运用Flas来栩栩如生地展示故事情节,帮助学生借助视觉形象形成寓言故事的连续表象,而后让学生在头脑中借助表象完成对整个故事情境的再现,同时让学生组织内部言语来描述,最后用完整的口头语言讲述这个寓言故事。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教学更加富有情趣,使文本语言形象化,更好地帮助学生内化了文本语言,理解了角色形象,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
二、引导学生有效感知
信息研究学表明,人类所获得的信息,90%是通过视、听觉获取。对于小学生来说,视、听觉材料是其学习的重要材料,而多媒体课件恰好在呈现视、听觉材料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特别是在帮助学生认识事物和理解概念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信息呈现的手段,让学生不易通过观察而获得感性认识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
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圆柱体各个组成部分与组成圆柱体的长方形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运用课件动画将一个圆柱体展开成为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形,帮助学生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用分解出的圆形在长方形的一条边上滚动,用动画展示定理的内容——“长方形的两条边中,一条长度等于圆柱的高,一条的长度等于上底或下底的周长”。这样,将学生难于在头脑中完成的过程在屏幕上展示出来,把抽象知识形象化,降低了认知的难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加清晰、深刻的表象,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理性化。
三、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心理、态度上产生的反应,深刻的情感体验能激发人们展开想象,为想象插上一双强有力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科学设计与合理运用,可以使课文的语言表达更立体,形象塑造更丰满,情感抒发更充沛;可以让学生情动于衷,引起共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和升华学生的情感。
例如,一位语文老师执教《草原》一文,先安排学生闭目倾听课文配乐朗读录音。珠圆玉润、声情并茂的朗读,加上轻柔、舒缓的音乐,一下把学生带入了草原的美好意境中。听完课文录音,教师映示了一组内蒙风光图片,让学生仔细欣赏;同时,还跟学生一起动情地朗诵了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通过这些教学环节的实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缩短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学生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作了情感上的铺垫。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写景类的文章,如《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烟台的海》、《西湖》等,这类课文的教学,都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美的画面和旋律,渲染气氛,唤醒学生想象的潜能,促使学生的认识情感从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进而引领学生沉浸在文本语言所创造的美好意境中。
四、促进学生语言发展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利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关表象,进而引导学生运用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描述或解释表象,提高学生表象与言语的结合水平,促进学生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心理发展。思维的过程伴随着言语的表达,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教师引导作用的保障下,可以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语言表达创设有利条件。
苏教版第12册第9课《词两首》中有一首唐代词人张志和创作的脍炙人口的作品——《渔歌子》。本首词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我校一位教师执教本文,通过多媒体的巧妙运用,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达成了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分为四个阶段,在“感情准备阶段”,教师首先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画,配上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营造出了秀丽无比的自然情境,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引领学生融入到了美丽的景色之中。在“感悟阶段”,教师第二次使用多媒体课件,配图映示了《渔歌子》这首词,让学生自由朗读,而后畅谈自己的感受。在“感情形成阶段”,教师再一次利用多媒体播放《渔歌子》这首词的配乐朗诵,让学生闭目遐想,之后让学生用几个四字词语或几句话来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最后,又通过多媒展示家乡富有特色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仿照所学的词作来为家乡作词。这些教学环节的实施,为学生创设了表象接收与言语表达相结合的机会,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案例一:一位老师上课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结果学生的讨论的话题越来越远了,老师发现后立即下令讨论完毕……
案例二:一位老师上课时,为了体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书本封面的长、宽各是多少,在钉字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等一些简单的操作,结果一人在做,其他人在看。
案例三:一位老师上课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刚开始讨论,老师就开始问讨论好了没有,结果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好了”……
上述几个案例,案例一由于教者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变自主讨论为自由讨论,学生由于对讨论的话题不感兴趣或讨论的话题过于简单、深奥等原因,案例二由于教者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点缀,把本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的问题却让学生合作来完成。案例三由于教者为了赶时间,未给学生合作、探讨的时间,加之学生的虚荣心理,从表面看合作成功,其实质根本没有给学生合作的体验与过程。透视合作学习中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合作学习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合作学习必须精心组织
小学生的合作学习通常是通过分组进行的,这种分组是对空间结构和小组组建方式的合理优化。在分组时有时可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或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组合,有时按兴趣、爱好、关系自由组合,每种组合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学习情况、学生个性灵活运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空间,要培养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学会倾听、学会协作。
选好合作学习的内容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宜采用,一般而言,教者对合作学习的内容应选一些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有一些争议、依靠个人力量较难以完成的问题。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探究欲望强烈的内容,问题的呈现方式应尽可能趣味化、科学化。
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合作与竞争是矛盾的统一,合作能力与竞争能力都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必备的能力,我们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同时渗透对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培养,如在合作学习中,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大家团结合作才能胜利。这样学生的合作是自觉的、主动的、真诚的。
【关键词】合作教学;高素质;学生主体;创新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本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实践了“合作教学”模式,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借以抛砖引玉,以期得到同行的指正。
一、合作教学的特征
合作教学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恰当的组织和有效的调控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个人自学”、“小组合作”、“班级合作”为基本教学形式,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1、合作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合作教学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积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角”,教师起“主导”“导演”作用。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自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合作教学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
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沿着前人研究、探索数学问题的路子去思维、动脑、动口、动手,亲自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这样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会怎样学习。这种方法的学习远远比被动地接受老师讲解要深刻得多,而且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合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1、营造课堂上良好的合作气氛
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那仅是限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但如果要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
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影响课堂合作的气氛和效果。如设计学习问题坡度太陡,知识过于复杂、难度高,学生接受不了,无法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问题的设计应难度适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分散难点。使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有一定知识坡度和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如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新授课的练习中,提出1999年中考题“已知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那么函数的图象不经过________象限。”这时刚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学生,要解答这道题,确实难度较大,学生无从下手,我把这个题目改为“已知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那么:
(1)________0(填“>”“=”“
(2)函数的图象经过________象限;
(3)函数的图象经过________象限。
这时,学生“动”了起来,没有“旁观者”、“怠情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合作分析、讨论,图形结合,解答出来。难题被突破了,合作的成功体验使他们学有兴趣、轻松愉快,这样,便营造出良好的合作气氛。
2、合作教学课堂活动的操作
合作教学课堂活动操作的主要环节是:引、读、议、练、结。
(1)、引: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每节课的引入,创设情境。采用问题提出、设问引思、复旧引新等手法,为新课的导入铺路搭桥。“引”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读:教师给出导学案,为学生自学定标定向,让学生根据学案阅读教材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阅读教材的重点、难点,或者由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后,再由学生阅读教材,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在阅读时,要求学生对于书中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性质等,一定要边看边思,反复推敲,顺着导读提纲的思路,弄清知识的提出、发展和形成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对自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小组同学可以小声议论,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教师必须来回巡视,指导学生阅读,了解阅读效果,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
(3)议:对各小组自学存在困惑不解的问题以及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不要急于作讲解、回答,要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让全班学生合作议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探究,取长补短,通过再思、再议达到“通”的境地,解惑释疑。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给予肯定、鼓励。这样,即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例如:教学三角形中位线这一课,我提出三个问题给予导读导议:〈1〉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一个三角形中位线有多少条?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何区别?〈2〉何谓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它的条件和结论各是什么?〈3〉如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根据反馈,学生都能轻松地理解掌握前两个问题,但对课本中这个定理的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感到陌生,存在疑惑。我首先针对甲学生提出和问题,启发学生议论认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的结论也隐含着三角形中位线,解决了课本中为什么要“过D作DE`//BC,交AC于E`”的问题,可见DE`与DE重合,因此DE//BC,从而使学生对课本的证明思路和方法理解畅通。小结强调要领会“重合一同一”这种证明方法,指出它在往后学习应用中,还将出现。回答了课本中为什么采用这种证明方法的原因。再而在乙学生提出可用别的证明方法的带动下,我组织全班学生合作探索,通过添加不同的辅助线,运用平行线、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得出这一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使学生深化认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体验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
(4)练:这环节的目的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突出解题的思路和思想方法,突出在练习过程所出现的难点、疑点,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共同议论,后由教师提问或学生板演的形式促进全班合作学习,创造性解决问题。例如解方程:由二个小组代表板演,第一小组解法是先去括号;另一小组则把看作一个整体,采用先移项合并即得3+1=10。后者解法较为简捷,这就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