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河道绿化论文范文

河道绿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河道绿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河道绿化论文

第1篇:河道绿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城市;河道治理;生态景观;设计

前言

长时间来,传统河道将工作重心放在航运、泄洪等方面,使用河道渠道化、局限化的模式治理,却忽略了生态功能。这类做法的缺点是隔断了生物活动,很容易影响河道生态环境。刚性护岸限制了河水流向,如果河水流量较大,势必会破坏周边环境。因此,在河道景观设计与规划中,不能只是停留在美学层次,而是设计出集交通、文化、排水、防洪、生态、绿化综合一体的河道景观环境,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成果。

一、城市河道治理必须遵循的设计原则

河流环境一直活跃在历史传说与人类历史中,截至当下河流与河流所在的区域都成了河道治理的重点。同时,人类也将大量政治、经济、生态、科学投入河流管理与利用中。但是我们发现:过量的创新与投入是一种错误表现,甚至属于功利主义,为稳定水源、控制洪水、方便航行,人类将管理集中在河漫滩与河流改造中。因为河流都是相连的,所以在治理河流时,必须弄清管辖责权与责任关系,同时遵循治理原则,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一)自然安全

城市河道的首要职能是防洪,所以在治理城市河道时,必须考虑防洪能力,从根本上确保河道安全。然后是规划好河道附近的景观,对河道生态环境进行改造,这样才能保障城市河道环境、经济效益的改善。河道作为典型的自然景观,有很多深浅不一、曲折的姿态,这些都是自然的杰作。因此,在治理河道时,必须尊重河道的自然发展规律,这样才能保障河道形态,最终设计出和谐、自然的河岸景观。

(二)生态观赏

在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必须注重美感,同时为其设计出具有美感的景观,尽最大努力为现代市民提供宜居、优美、生态的生活空间。除此之外,在河道设计中,还必须保障生存空间,这样才能为生物提供良好的繁衍环境,确保生态平衡,促进现代化持续发展。

(三)亲水性与文化性

城市文化应展现出这座城市的思想与内涵,同时这也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体现。在治理城市时,必须渗透城市文化,让河道拥有良好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特性。而一个良好的城市河道必须是自然与人文的整合。亲水性则是人类发展的天性,所以必须在河道两边修筑亲水设备,这样才能为市民提高观赏、亲近水源的平台,为其构造出优美、舒适的空间。

二、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

(一)河道工程的整体布局

在河道治理中,应该将防洪工作放在第一位,结合河道主槽状况,借助中间墙将河道划分成两个领域,然后再把其中一侧堤防与中间墙设置成洪水槽,专门用来行洪;另一侧堤防与中隔墙作为景观规划地带,而景观专门用来蓄水。滨河生态景观区设置在河堤角偏高的滩地,在修建护滩工程的同时,更好的发挥固堤防洪价值。这种方案不仅化解了蓄水、洪水与泥沙间的问题,同时还设置了蓄水景观与滨河生态园区,既有城市河道防洪的作用,又能用作泥沙型河流治理。

(二)城市河道平面设计

河道的首要功能是防洪,所以河道平面设计必须迎合河流走势,适量后退河道暗线,这样才能为岛屿、河滩、湿地留有足够的中间地带,水生、陆生生物才有足够的空间生存。城市河道与人工开挖都属于景观内容,水流较缓,所以在河道平面设计中必须避开笔直与较宽敞的河道,或者结合河道自然趋势,为其设置蜿蜒的水路、水塘,同时设计出多种河岸线,打造多变、灵活的河道模式。通过研究发现:一条曲折蜿蜒、宽窄不一致的河道具备更多的自然气息,它更加活泼、灵活,同时也更适合生物生长。

(三)河道断面设计

在城市河道断面设计中,应避免河道中的浅滩与深潭形态,不能让河床固定,结合多样的水面,让河流拥有良好的摆幅。对于河道纵断面,应形成交错的浅滩与深潭,这样才能避免直线横断面。在河道断面设计中,必须整合园林设计理念,为其建成景观式河道,这样才能着重突出河道的亲水性与绿化功能。传统驳岸属于一墙到底的结构,它隔离了水与人,既不经济也很生硬。现代复式断面和传统驳岸相比,它更注重人性化与经济。在一般水位上面种植低矮灌木、杨柳或者草皮植物;在常规水位搭建水平台,不仅经济而且美观;在常规水位之下使用挡墙与护坡。这种复式断面,不仅能节省投资,还很好的展现了自然、生态与绿色的理念,拥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四)选择材料和生态护岸

传统的河岸更多的是刚性护面,地面、河岸、护岸会形成三面光与两面光的形式。而现代城市河道在迎合水流冲刷的过程中,结合了河道水生物繁殖与生长状态,它是符合环保生态要求与自然规律的设计。最近几年,在科研力度加大的同时,工作人员也开发了很多新型护砌材料。具体如:江苏南京已经开始应用的随机多空绿化混凝土,它属于生态环保材料,不仅能改变河岸周边植物生长环境,还具有很好的防洪功能,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成果。

在生态护岸中,它使用的是卵石笼、山石与干砌石等通透的材质,既能在材料中覆盖土壤植物,还能避免流水冲刷影响。先在水位较低的区域铺设土工布,然后在上面放块石,需要注意的是块石堆放周边应自然弯曲,将种植土铺设在块石上,填满块石间隙。这样过水后,块石缝隙就会长出水生植物。使用木桩、植物梢、棍相整合的河道护岸属于自然、生态的模式,可以在坡面分层进行杨柳、灌木、草皮种植,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植物护坡形式。

另外,在植物造景中,还必须考虑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空间、时间得到富有个性与艺术魅力的河道景观,着重景观层次、质感与季节变化,这样才能满足城市气候特性。

三、结束语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建设中变化最多、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它不仅能满足人类对自然生态的渴望,还能回归自然。因此,在现实工作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做好防洪处理,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欣赏自然给予的美感,这样才能实现人文、水清、景美、岸绿的城市河道规划要求。

参考文献:

[1]汤玉芩.议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3,33(8):43-45.

[2]尚俊伟.城市河道治理的生态景观设计[C].//2013第五届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3:19-22.

[3]吴秋华.城市河道治理中生态景观设计初探[C].//华东七省(市)水利学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92-93.

第2篇:河道绿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西安,区域特色,生态恢复,河,灞河

中图分类号:TV85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岸是跨河城市的“窗口”或“客厅”,也是城市和乡村生态文明和文化文明的所在地,早期的城市和集落,都会选择在河流、湖泊的附近,以便获得充沛的水资源,也有利于生活生产污物的排放。然而水给人以美的和美的享受;岸给人以绿的视觉和生态的平衡;城给人以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的奉献。回归自然,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营造恬静舒适的景观环境氛围,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共识。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近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企业向城镇、农村的蔓延和扩展,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面积日益扩大,污水入河、垃圾入河、水岸违法建筑搭建和岸景的脏乱差等人为破坏的现象愈演愈烈,严重污染了河流,导致原有的水岸生态环境严重受损。为此,创建优美和文明的水岸景观,对提高城市和乡村的环境质量和提升城市和乡村的文化底蕴,完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现状分析

盛唐长安,八水环绕,位于西安东北部的河和灞河就是其中著名的二水。灞河发源于蓝田箭峪岭,原名滋水,秦穆公为春秋五霸之一,称霸西戎,欲耀其武功,更名灞水。河发源于蓝田峪,为灞河最大的支流。

城市为了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通过加高防洪墙、将土堤改成钢筋混凝土或浆砌块石护岸,并将弯曲的河道裁弯取直,破坏了河道形态的自然演变规律以及河流的水生态平衡,生境多样性受到损害,环境负荷就越大,不透水地表增加,雨水的排水量也增加,造成河流生态恶化;再加之工业污水、生活垃圾进入河道,更进一步恶化了河道及河岸环境。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河流水质的清洁。

2.规划框架

2.1基地分析

灞生态区位于西安城区东部,北到渭河,南到绕城高速,包括灞河两河四岸的南北向带状区域,规划总面积129平方公里,其中集中治理区89平方公里。整个生态区区域呈“一心三翼”的布局。此次规划设计的区域位于灞河西岸河堤景观绿化带约9.8万;河东岸河堤及三条路景观绿化带约9.7万。

2.2规划目标

1.以灞河、河为主体框架,利用绿地带状空间,打造低碳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生态滨水空间,将两条河岸周边区域融入城市整体系统,增强区域活力。使滨水区域成为城市的绿肺和景观带。

2.发展滨水景观文化提升空间品质,改善滨水区域的自然环境和小气候,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从而带动周边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

3.建立有鲜明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形态,打造低碳生活,结合不同概念主题进行设计,形成优美和谐的沿河景观。

2.3 规划理念

以城市生活为载体、人与自然紧密联系,我们注重保护滨河景观的自然生态环境,挖掘并利用滨水资源服务于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低碳环保型城市滨水生活。

2.4 结构布局

结构布局为:三环、两带、四大界面渗透

三环:即以人行道相连的步行环,自行车道相连的自行车环和机动车环。

两带:即为灞河滨水生活蓝带和河城市生态绿带。

四大界面:

城市健康运动――结合滨河景观水面,形成滨河自行车道与步行健身道,健身广场结合的滨河森林的景观界面。

生态休闲活动――主要以自然生态的造型坡地,跌级景观平台,开放型草地,和亲水平台组成,用简洁自然明快的设计手法诠释沿河绿蓝,强调区域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现代艺术体验――现代文化符号,绿地、湿地和充满时尚感的雕塑,对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利用,保持湿地自然景观生态意义上的和谐性。

绿色生态走廊――结合自行车道,和步行节点,用简洁的线条,成丛的树林打造林下绿色生态休闲漫步道。

3、 生态恢复设计方法探究

3.1 设计方法探究

改善滨河景观环境,美化堤岸绿地,形成城市滨河生态网络;融合自然环境,展现“春花、夏叶、秋实、冬枝”的四季绿化格局。

从点、线、面三方面,全面立体的进行绿化系统的维护与加强。

点――广场、景观节点的组团绿化。提供休闲与活动的空间绿化。

线――道路两侧绿化,主要道路加强绿化的带状联系与渗透。

面――沿河两带的大片空间的绿化,充分发挥景观的绿化美。

3.2 功能分析

城市健康运动――滨河自行车道,开放健身广场结合,城市生命的符号,跌级的景观花墙,卵石步行健身道,无疑都是早上晨练健身的好地方。

生态休闲活动――“和平鸽”现代雕塑与亲水的“和平广场”相呼应,作为此区域的核心,地形上的台阶处理结合自然生态的造型坡地,形成整个曲线流畅的造型台地,整个区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景致。

现代艺术体验――低碳环保主题“煎蛋广场”现代的艺术手法,夸张的诠释现代广场和自然景观的结合,主题突出,简洁流畅的曲线构架,艺术的延伸了煎蛋广场这一造型主题。

绿色生态走廊――整体打造河绿色生态走廊,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的结合贯穿于成丛的林下空间,蜿蜒曲折,弥补了岸线的生硬,柔化了岸线坡地,更具自然生态性。

3.3夜景照明设计

夜景照明设计遵循科学合理、经济、亮化美观的原则,美化环境,创造环境艺术氛围,广场灯光主题突出,以构成完美和谐并富有韵律和节奏的夜景画面。

3.4街道家具设计

街道家具设计尊重自然的机理,遵循人性化的设计,在开放的城市滨河空间针对不同的人群需要,设置座椅,指示系统,电话亭,扶手等设施,集艺术性与实用性、环保性于一体,成为景观中雅致小品。

3.5道路铺装选型设计

自行车道:设计为3米左右的混凝土材质,曲线飘带路面,混凝土的可塑性很强,而且耐久性很高,造型多变美观大方。

步行道、休闲径:设计为2米左右,采用整石或条石等材质,自然而美观,部分特殊部位设计采用木栈道、鹅卵石等细小圆滑的材质与色彩柔和素淡的铺装形式表现。

主体广场:设计主要采用简洁质朴的材料,要求达到基本黑白灰色调的统一,主要有青石板,毛面灰色花岗岩,和白色卵石等。

3.6植物绿化设计

植物种植上除了大面积的绿化草坪外,树种选择配置上,充分利用高大乔木和低矮灌木的搭配,以乔木丛植、组团植的方式设计,并根据植物季节性、色彩、造型进行配置。

结语

在西部大开发的宏观背景下,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必将迎来新的建设,同时根据生态原则进行景观规划,对于城市(城镇)河流区域内景观的精华进行重点保护和保留,保护的区域以绿色廊道的形式出现,这样是为该地区建立起具有生态资源保护功能的绿色廊道网络。我们也要正视自身的特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张庭伟、冯晖、彭逸权著.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第一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

第3篇:河道绿化论文范文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园林作为城市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保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是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生态措施。随着城市园林体制改革和相关配套措施的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水平虽然得到不断提高,但是,综合全国一些城市分析,我国的一些城市园林绿化还未达到一些理想的效果,在城市规划中,亟待对园林绿化工作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一、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作用

1.减少粉尘污染

城市中每年要沉降大量的烟尘。据统计许多工业城市每年每平方千米降尘500余吨,个别城市甚至达到1000吨以上,由于园林绿化植物对灰尘具有滞留、吸附、过滤等作用,因而能有效地减少粉尘污染。

2.减少气体污染

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然而城市中现代工业的发展和汽车尾气的排放使大气中氧气大量被消耗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却严重超标,从而人人危害人们的健康。而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另外,植物能吸收有毒气体避免其积累到有害的程度,达到净化大气的目的。

3.净化水体

树木花草还可以净化水体。吸收污水中的各种有毒物质,还可以消除水中的病菌,使水体得到净化。

4.减弱噪声

随着城市交通运输量的增加以及城市土木工程与工业建设的发展,噪声污染已成为一种城市公害。而用树木组织起来的绿化带与防护带均有利于吸收声能,减弱噪声。

5.美化环境

树木可以很好地把建筑物和四周的风景协调起来,起到缓解人眼视觉疲劳的效果。街旁绿地是构成城市整体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城市中各具特色的绿化景观设计则更是与建筑景观相映成趣、和谐统一。

二、目前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绿化行业规范缺失

目前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尚缺乏统一的《园林工程监理规程》、《屋顶绿化规范》、《立体绿化规范》、《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企业资质管理办法》等行业规范,尚缺乏统一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合同》。而且除了北京等少数几个省市了地方规范外,很多省份尚未此方面的地方规范,因此造成一部分的绿化规划、设计、建设、监理和养护工作缺少具体可参照的标准,给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2.老城区绿地率不高,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不广

通过近年来的绿化建设使城市绿化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城市绿化面临的任务仍十分艰巨,特别是老城区中的中心城区,绿地率低下。而这一区域又是人口集聚的中心,因此提高和完善这一区域的绿化尤其重要。目前城市绿化最大的难题是旧城区缺少可绿化土地,而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但屋顶绿化建设屈指可数。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stu

3.绿化养护资金缺少,居住区绿化养护管理体制不顺

绿化养护资金是决定养护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出现一部分老居住区的绿化养护仍由政府承担,一部分居住区无物业管理造成绿化无人养护,一部分居住区有物业管理但养护费用标准偏低的现象,使得居住区绿化养护主体不明、责任不清,甚至出现了一年绿、二年荒、三年光的现象。因此需逐步培养业主承担养护经费的养护模式。此外,部分地区绿化管理机构设置也存在问题。

三、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对策

1.完善城市绿化规划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城市绿化工作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关键在于有一个前瞻而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并结合城市现有的景观风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公共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明确近期发展目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城市与自然共存”的原则,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城市组团之间、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建设高标准的区域型绿化隔离带,突出各区的独立性。利用城市山地、水面、海滨、滩涂、河道,谋划建设城市周围大面积的森林和沿河道、道路的生态环境绿廊、高效农田林网,充分利用郊区自然景观,建设风景林地和自然保护区,拓展人与自然融合的空间。要在城市周边规划建设大型苗圃、花卉生产基地、花卉市场,鼓励和支持郊区农民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城乡一体,共同发展。

2.积极探索屋顶绿化发展途径

由于屋顶绿化建设的投入大大高于平地绿化,且后期养护费用也高于平地绿化。因此,首先在政策上明确关于开发屋顶绿化的强制性指标要求,其次建立计入绿地率的鼓励性条文规定来调动开发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建立若干政府开发建设示范项目。

3.因地制宜,优化绿化设计

根据城市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绿化设计,突出城市文化底蕴和内涵。集中力量在城市主要路口和繁华街头,营造一批人文景观,结合城市绿化布置有特色的城市雕塑、建筑小品和游憩设施,展现城市的乡土风情,提升城市品位。新城区以大面积的绿化种植为主;而老城区由于绿地面积有限,其绿化建设应以改造为主,结合城市居民活动休闲的需要做精做细,营造不同的城市绿化风格。合理配植绿化树种,并大力提倡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优先选用抗旱、节水、易养护的植物。

4.作好绿化养护的保障工作

现行的养护操作模式还很简易原始,主要是拔拔草、浇浇水、喷喷药,忽视了修剪的艺术性、施肥、病虫害的预防等环节,其结果直接影响到绿化的景观效果,造成乔木长势不佳、灌木整形单一,因此在抓好绿化施工质量的同时,抓好养护的质量也同样重要。

四、小结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它的发展状况关系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必须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与质量,使其通畅、高效、和谐,更有力地支持城市系统的有效运转。

参考文献:

第4篇:河道绿化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堤防工程;规范;生态建设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历史上给人以"傻、大、黑、粗"的形象也随着科学的进步正在向生态水利、生态工程上发展,且很多地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这种负面作用,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1堤防工程生态技术必要性

随着科学进步,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这种负面作用,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各地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和河流整治工程中,已经采取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加强河流的生态建设。比如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但是这些技术经验还缺乏系统的总结,也迫切需要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则的指导,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规范化。

2生态化建设的建议

2.1有关防洪工程规划的原则。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方面应加强,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以往的治河工程着眼于河流本身,往往忽略了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忽视了河流周围的生物群落的存在,也常常忽视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因此,在进行防洪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建议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在平时的设计当中除说明需进行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充加强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调查的要求,重点是生物群落(动物、植物)的历史与现状调查,对特定的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2.2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是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前提之一,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均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针对有关条款,建议补充或强调以下要点:在堤线布置原则中,补充说明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在确定堤防间距时,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2.3河流断面设计。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也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浅滩与深潭相间。因此设计规范中应提出河道尽量要做到河床的非平坦化,采用非规则断面。避免因规则断面而导致流场的均一化,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并有助于与自然风景相协调。与上述设计相对应,需要推广使用一些与非规则断面有关的水力学计算方法和配套的实用工具或计算机软件包。

2.4岸坡防护。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对生态系统冲击最大的因素是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水陆交错带是水域中植物繁茂发育地,为动物的觅食、栖息、产卵、避难所,也是陆生、水生动植物的生活迁移区,至关重要。因此,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可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2.5景观建设。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可以强调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水利工程还应为公众广泛参与和对儿童进行水环境保护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如水生态公园等。

2.6工程施工。在工程施工中,建议强调施工期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对特殊区域的物种,在施工期要采取其它辅助保护措施,如它处养育等。取料场开挖后应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美观和环境方面的要求,要求合理设置排水、平整地形和改善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条件。料场区应进行植被恢复,与周围景观相一致。

2.7工程管理。为降低施工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保障工程效果的实现,并延长生态工程的寿命,宜强调加强前期的养护和后期的管理,包括维护、监测和评估,并积累数据和经验。

第5篇:河道绿化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阐述了庐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现状及表现特点,从资金投入、绿化思路、建管力度、园林景观、绿化空间、绿化指标以及树种选择等方面论述了庐城镇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为庐城镇园林绿化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庐城镇系安徽省庐江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总面积163km2,其中城区面积8.7km2,总人口14.36万人,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期以来,庐江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规划造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挖潜补绿”的园林绿化方针,不断加大对庐城镇园林绿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园林式、花园式的单位、小区、学校层出不穷,使全县园林绿化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庐城生态和人居环境,提升了广大市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庐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庐江县于2006年荣获安徽省省级“园林县城”的称号。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及省生态城市建设的方针政策,巩固和深化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就庐城镇的园林绿化工作谈一点认识。

1庐城镇园林绿化建设概况及表现特点

1.1园林绿化现状

自2003年以来,庐江县逐渐加大对庐城镇园林绿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截止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城区绿化面积达356hm2,树木品种由原来的13个增加到105个,行道树木总量达1.6万余株,地被植物面积从零增加到12.15hm2,庐城的绿化覆盖率增长到29.9%,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88.37h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0.5m2增加到7.36m2,初步形成了“绿树环绕、绿草成茵、城在绿中”的绿化格局。

1.2园林绿化特点

(1)规划标准高。庐江县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目标,规定绿地占建设用地面积要达到9%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m2以上。

(2)地方特色鲜明。园林绿化充分体现了庐城镇河网纵横、面湖(黄陂湖)背山(冶父山)的特点,即以自然环境为背景,以山体河道、城市通道为基本骨架,以重点地段为节点。

(3)园林景观全面。园林景观建设有人文特色的自然景观风貌区,如冶父山国家森林公园、汤池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周瑜墓园等;有城市生活特点风景风貌区,如环碧公园、绣溪公园等;有沿城市干道两侧绿化的景观轴;有沿县河、东大河、黄陂湖沿岸、移湖水库四周的滨河景观带;有各种街心小游园、小广场、园林小品,以及城市入口景观等不同等级的绿色生态景观节点。

2庐城镇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对策

2.1加大投入力度,转变绿化思路

自2006年以来,通过义务植树活动,庐江县共完成种植乔木树种5695株、花灌木64286株、地被植物1010m2、建小游园1590m2,投入绿化资金53.3万元。但绿化树种较少,树木规格偏小,绿化项目少,绿化部位小,而绿化的多样性对维护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植物配置设计审批,合理界定植物数量,丰富植物物种,坚持适地适树,多品种搭配。城市绿化要转变曾经一度“以草坪为主、乔灌花为辅”的模式,走“乔木为主、灌木花草为辅”的路子。既可充分发挥绿化的生态效益,改善城市小气候,为人们提供大量可进入的休闲空间,又可节省大批的管护费用。

2.2强化建管力度,丰富园林景观

2007年庐江县虽然投资1300万元对庐城的绣溪公园和环碧公园进行了新建和改造,但由于管养力度不到位,导致人为破坏严重,需要及时补充绿化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要加强城区周边绿化、城市入口景观美化等;改造军二西路和文昌路的绿化带,因为原来的绿化树种多数已濒临死亡,而且病虫害严重,这不仅影响了城市美观,而且还为病虫害扩散蔓延提供了种源。2.3开拓绿化空间,提高绿化水平

为了增加城市的绿量,必须挖掘绿化空间。而城市空间却被机关、企事业单位占取相当大的面积。下一步要搞好单位专用绿地和住宅小区绿化建设,有条件时,还要向立体绿化方向发展。以创建“园林式单位”、“园林小区”活动为抓手,提高庐城绿化率和绿化水平。

2.4突出绿化指标,实现自然协调

园林绿化至少要突出绿量、自然化、多样性、乔灌为主等特点。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是衡量城市绿化数量的主要指标。因此,大绿量则是形成城市绿化特色的第1要素。要编制和完善新区绿化专项规划,对建设项目绿化指标明确规定,对城市公园、街区公园、街头游园定位定量。城市绿化的自然化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管养经费,也符合当前城市绿化的发展趋势。

2.5合理选择行道树,形成较稳定的城市森林群落

行道树主要栽培在人行道绿带、分车线绿岛、市民广场游径、河滨林荫道及城乡公路两侧等,因其栽植立地条件差,受烟尘及有害气体污染重,受行人碰撞损坏大,受建筑物庇荫、水泥路面辐射强,应选择“耐瘠抗逆、防污耐损、虫少病轻、强健长寿、易于整形、疏于管理”的树种。从景观效果角度讲,应该择“春华秋色、冬姿夏荫、干挺枝秀、花艳果

美、冠整形优、景观持久”的树种。还要考虑栽植地点和环境,城区道路应多以树冠广袤、绿荫如盖、形态优美的落叶阔叶乔木为主;郊区及一般等级公路,则选择速生长、抗污染、耐瘠薄、易管理等树种;通道及墓道等纪念场所行道树种的选择多以常绿针叶类为主。

3建议

(1)创建园林绿化城市,必须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和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正确选择和应用树种资源、培育健康的园林树木。

(2)行道树的选择应根据道路的建设标准和周边环境的具体情况,以方便路人行走和车辆行驶为第一准则,结合景观效果要求,确定适宜的树种、品种。

(3)在植物配置上,既要有乡土树种,也要有引进树种和归化树种。积极开展地带性植物资源调查,以抗风、浓荫、耐旱为城市骨干树种的选择标准,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以乔木为主,选择出一批优良乡土树种和已归化的外来树种,适地适树,扩大种群规模,应用于主要道路、公园等绿地。

参考文献

[1]赵荣园.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探讨[J].黑河科技,2003(4):53-54.

[2]王东义,刘迪.植物配植与城市绿化[J].黑河科技,2003(2):12.

第6篇:河道绿化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文章通过对立体化绿化的含义阐述,介绍了城市绿化立体化的意义、形式及其推广方案。并且介绍了几种立体化绿化的植物。

一、城市立体化绿化的含义

城市的立体绿化,广义上的立体绿化实际上就是充分利用三维空间进行绿化,最大限度的增大绿化量。如 乔、灌、草结合进行绿化,对墙体、屋顶进行绿化使园林植物在城市建筑物表面生长发育等形式,都是立体绿化。狭义的立体绿化是除了地面绿化形式的其它绿化方 式,如墙面、屋顶绿化等。充分的利用立体空间进行绿化,是目前城市园林绿化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绿化、美化城市环境的新的途径。

二、城市立体化绿化的意义

1. 在当前城市用地日益紧张,寸土寸金,单位绿地建设又必须达标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立体空间绿化,增加绿地率,可以有效的缓解用地矛盾,在完成绿地指标情况下,增加必需的硬化空间。

2. 立体绿化有效的美化了城市环境,增大了城市绿化的绿量,使绿化视线由平面向空间转移,丰富了人们的视线。园林绿化为柔和的软质量观与楼房的硬质轮廓配合,丰富了城市建筑群体的轮廓线,形成很好的景观,使人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3. 立体绿化增加了城市绿量,有效的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了生产生活质量。绿化是城市的肺脏,它能调节城市的温度、湿度,净化空气、水 体、土壤,促进城市通风,减少风害,降低嗓音等生态效益,改善城市小气候。有研究表明有立体绿化的建筑物比无立体绿化建筑物的室温要低2-3度,绿化有效 的缓解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4. 形式多样的立体绿化满足城市复杂立地条件的绿化要求。城市立地条件存在多样性,有平地、斜坡、河流、道路。因此护坡、桥梁、河道都可采用立体绿化来增加稳定性,增强安全感。

三、城市立体化绿化的形式

城市立体绿化的形式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地面立体绿化:这种形式往往不被人列入立体绿化范围,事实上搞好地面立体绿化在城市绿化建设中更有其实际意义,因为我们大量的绿化都是在地面上做的。现在的城市绿化大到广场小到单位庭院绿化,对地面绿化往往只满足于铺一片草皮,栽几片灌木,认为意境比较纯净,视线开阔,没有杂乱感,便于驾 驭,且投人比较低。但这种绿化方式忽略了对乔木的运用。浪费了大量的绿地的上层空间,如果我们在绿地上栽上乔木,不仅有效的加大了绿量,也丰富了绿化的景观层次。使绿地植物配置更加合理,便于绿地养护管理,给人们一个有林荫环境的游憩环境。

2. 墙体围栏绿化:对城市建筑的实体墙、围栏采用各种攀援植物进行绿化,数株藤木就可以起到遮荫、覆盖墙面、改善环境的作用,形成苍翠欲滴的绿色屏障。

3. 桥体、桥柱绿化:在桥的两侧适当设置种植槽栽植园林植物,可以增加绿视率,起到吸尘、降噪的作用,使桥体不再是一个硬质的交通载体,而变的生气盎然。

4. 主体花坛:在广场、游园等地设置摆花花坛或以五色草等植物为主装饰的绿柱、标语架等临时设施,绿期也有几个月,起到美化点睛的作用。

5. 阳台绿化:在许多城市,居民爱好在阳台、窗台种花摆花,使生活环境绿意浓浓,体现出自然生息,用绿化装饰了家居,提高了生活质量,陶冶了情操。

四、立体绿化品种选择

立体绿化还没有被人们普遍接受,可供学习、模仿的范例也不多,人们对立体绿化可用的绿化素材也不是很了解。目前墙体、屋顶、阳台的绿化可选品 种很多,我们在选材时也应注重生物多样性,一个生态系统,生物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在绿化配置上就要做到植物的多样性,并使之各得其所,提升景观的同 时,也提升了生态效应。如对墙体绿化采用攀援植物绿化,常见的品种有地锦、爬山虎、凌霄、紫藤、常春藤、迎春,扶芳藤、蔷薇、金银花、牵牛花、络石、木 香、葡萄等植物,在配置时,可选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搭配种植,如以爬山虎为主的墙面。种植部分常春藤或其它常绿品种。屋顶绿化有条件的可以增加土层厚度, 各项管理设施、措施到位,绿化时与地面绿化无异。条件相对差一些,土层厚度相对比较薄,管理措施不到位的,可以选择一些抗性比较好的品种,如佛甲草、马齿苋、马尼拉、爬山虎、蛇目菊、扫帚草等耐旱植物。居民阳台可选择一些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植物,如吊兰能吸收空气中的一氧化碳、甲醛。天南星能吸收空气中的 苯、三氯乙烯,还有常见的金桔、朱砂桔等,可抑制细菌,预防感冒,气味清新又不乏观赏价值,这些品种均可选择。

五、立体绿化的推广

1. 积极引导立体绿化建设,营造立体绿化的氛围。在绿化检查评比中加大立体绿化评比份量,促使各单位搞好立体绿化。

2. 主管部门要在立体绿化技术和植物材料等方面搞好指导工作,使各单位进行立体绿化时没有技术难关。

第7篇:河道绿化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景观与环境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正成为现代水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分析了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发展必要性,探讨了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原则和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的水利工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内容,除满足防洪安全的要求外,还要提出改善和美化环境的要求。使城市环境得到保护、保持生态平衡、市民生活更趋舒适。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应该主动适应这种需求,逐步实现从传统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转变,注重水利工程的景观和美学要求,要用新理念进行规划设计。

一、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发展与需求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对于改善水域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以改善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建设,成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现代城市的功能,对流经市区的河流归纳起来有两类要求:①对河中水流的要求是:水质清洁、生物多样性、生机盎然和优美的水面景观。②对滨河带的要求是:能反映本地独特历史、文化、风俗的滨河景观;能提供一充满鲜花、有人工景点、公园化的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空间;能营造一充满文化、艺术、科学气氛,具有现代气息、人水关系协调、引人胜、便于人水亲近的滨河带。

人们提出这些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水利建设者应当适应这种趋势,满足社会的要求。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注入更多的人文、艺术、科学和现代气息,注重工程的环境效益和美学效益。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水利可以称之为“大水利”,即“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使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地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改造山河、兴利除害、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水资源,使之更好的服从人们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这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中天然水流的形态,也改变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国内外的大量实践都表明,许多水利工程不仅发挥了它们正常的工程效益,而且也越来越显示它们的环境效益,成为一种新颖的,十分引人注目的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开发水利工程旅游,已经成为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生态经济环境水利阶段,人们普遍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普遍重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强调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环境功能和美学价值,己成为国际、国内在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新趋势。

二、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原则

2.1技术与美学相结合的原则

水利工程建筑物和枢纽布局不能单纯追求美学效果,它首先要实现工程的基本功能,并满足技术优化的要求.即使是城市环境美化水利工程,其基本要求是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等。因此,水利工程的美学设计必须首先满足工程的技术、经济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技术美是水利工程的美学基础。

2.2生态环境(改善)保护原则

从生态学角度来说,河流是生态环境中能量转换和生物活动的廊道,为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在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河流生态环境、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水利工程能改善河流的水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尽管河流生态系统有自我恢复的能力,恢复期与河流生态生命力有关,但不能百分百的恢复,有些河流的生态甚至完全不能恢复。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应注意对周边环境以及流域的生态进行保护,不应以生态的破坏、环境的退化为代价。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是水利工程景观(美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2.3强调个性和创新的原则

水利工程常常因其独特性和大空间的跨越带来景观特质和震撼的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映象,具有地标的意义。要发挥水利工程景观特点,必须在设计中注重水工建筑物的个性发挥,注重建筑物的布局和色彩方面的创新。同时,也要注重与周围环境(如:城市建筑)的和谐,综合考虑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域性、文化性、整体性等方面的因素。

三、水利工程景观规划策略

3.1沿河绿地

滨水环境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扩大沿河绿地,形成较为连续性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古城的轮廓,延续城市文脉。同时,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体现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

3.2闸坝结合,扩展沿河水面。

规划河道可修建彩色橡胶坝,泵房外观可按风景区房屋标准设计,橡胶坝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蓄水面积,以形成水面,形成人工湖美景。水边设置亲水步道、平台、桥梁、滨水建筑物等,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

通过新建湿地连通闸向人工湿地定期供水,以增加水面及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给市民和游人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可为生态化污水净化技术的引进提供良好的试验场所。

3.3生态护堤

可规划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等生态工程护堤,既防止水土流失,又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对于河岸边坡较陡的地方,采用木桩、木框加毛块石等工程措施,这种护工程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应用草皮、木桩护坡时也可以运用土工编织物,袋内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有利于堤防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3.4绿化树种及花草

沿河绿化树种,以合欢、国槐、银杏、杨树、柳树等乔木为骨干树种,以桂花、雪松、紫薇、黄杨球、桃树等灌木和牡丹、月季、三叶草、金边书带草、马尼拉草坪等花草为主要植被,形成多种类、多层次生态群落。

参考文献

[1]王蜀南,王鸣周.环境水利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第8篇:河道绿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河道管理 ;市场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提供水源、交通航运、防洪排涝等功能,还具有调节气候、削减污染等生态环境效应。近几年来,河道环境问题也引起了我国许多城市的重视,一些城市对市区河道进行了大规模整治,南京市即在此列。然而由于缺乏强有力的针对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的法规依据和保障,南京市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的成效受到了影响。

1、南京市城市河道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南京城市河道经过多年的综合建设整治和保护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得到广大市民的充分肯定。但按照《南京市清水行动计划》的目标“饮水更安全,污水不下河,死水变活水,脏水变清水”,目前城区景观河道水体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河道成片成网整治的计划统筹有待进一步加强。

城市河道整治按照点面结合、水系成网的要求推进。但部分河道的综合整治计划受到周边市政配套建设、城中村改造、地块启动等计划影响,按要求同步治理存在一定困难。致使已整治的城市河道水质提升不明显。此外,各区城市化进程存在差异,受此影响,河道建设整治的重点和推进力度不均衡,市区两级联动有待进一步加强。

1.2河道水质现状仍不容乐观。

近年来,虽经雨污分流、河道清淤、引水补水、生物治理等多种手段改善城市河道水质,但劣V类河道仍占多数。从现有情况看,水质改善主要面临以下形势:首先,企业偷排污水,造成河道水质和环境污染严重;其次。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生活污染和农业种养业污染影响河道水质;再次,随着河道整治范围的扩大,城郊结合部地块管网不发达[1];最后,雨污分流工程尚未完成,部分地区污水截流管入河口改造不彻底,造成部分污水下河,影响河道水质。

1.3河道引补水水源不足水质较差。

河道引补水对于加速水体流动、增强河道自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南京市江南六区市政管养的河道约123公里,其中约49公里河道实施了引水冲洗,非市政管养河道中约48公里实施了引水冲洗。引水冲洗覆盖河道总长度约97公里。引各类水冲洗河道、湖泊,每日引水量约100万吨/日。南京市城区引水设施不够完善,引水格局不尽合理,水源不足,水质较差,部分河段引水不能覆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道水质的改善。

1.4未整治河道周边环境函待改善。

市区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基本完成南京市主城范围内主要河道的综合整治工程。然而目前南京市仍然存在着未整治河道周边环境脏、乱、差的状况,河道保护范围内违章建筑,倾倒垃圾、渣土,堆放杂物,毁绿种菜现象众多。垃圾堆散、淤泥堆积、臭气熏人,周边居民对于河道建设整治的期盼日益迫切。

1.5河道的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

南京市域河道管理主体较为混乱,管理单位有城管部门、水利部门、建成未移交的由建设主体管理,同时还存在相当一部分的无主河道。2012年,城市维护管理事权下放下放后,所有市政河道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均由各区负责管养。市城管局负责对各区河道管理部门进行检查、指导和考核。同时负责办理全市市政管理河道的挖掘占用审批。但目前仍有许多非市政河道(郊区非主流河道为主)管理主体尚不明确,造成河道养护工作不到位,河道杂物、垃圾较多,不止造成水体环境恶劣,同时影响汛期行洪,导致城市淹水。

1.6河道建设与管理立法建章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南京市市政河道管理使用的地方性法规是1989年制定的《南京市内秦淮河管理条例》,河道建设内容较少,河道管理范围较窄,作为河道建设整治与管理的法规依据和保障,有待进一步完善。为此,应加强城市河道建设整治立法,唯有实施依法治河,加强河道执法管理,才能使城市河道建设与管理得以科学、规范、高标准、高品质推进。

1.7市政河道养护模式单一、经费偏低。

目前南京市政河道养护单位主要由各区河道管理部门指定,多数为改制后的各区河道所负责日常养护工作。主要包括河道打捞漂浮物、岸坡清扫、截流沟养护等内容。河道养护定额水平较低,为32.34元/米,远低于国内同级其他城市。模式单一、经费偏低的情况造成了养护企业竞争意识差,积极性不高,养护质量一般,行业管理模式急需调整。

2、建议与对策

2.1明晰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权限,划分工作职能。

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到水利、规划、环境保护、交通、国土资源等多个行政主管部门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强化市、区二级人民政府在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中的职责,合理确定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中的权限和职责划分,特别是要明确界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与建设、城管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权限,厘清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与城市行政主管部门在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中的权限分工[1]。

针对“建”“管”分离的原则,建议市住建部门为市城市河道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河道建设活动的组织、协调、监督、考核以及其他有关职责。各区住建部门负责做好辖区内本级城市河道建设的管理。市城管部门为市城市河道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城市河道的日常管理,对各区河道的管理部门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各区城管部门负责辖区内城市河道的管理。

2.2充实城市河道建设项目的管理规范。

城市河道建设是整个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现行规章和政策文件规范不够,效力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充实,包括河道建设项目用地、内容的明确,河道建设标准的制定,河道建设项目的建设条件确定、建设条件手续办理及河道建设项目设计审查、竣工验收的规定等,并做到河道建设项目的建设和管理的无缝衔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水平,使河道品质再上新台阶。加强河道蓝线管理,明确河道蓝线与城市绿线的关系,规划部门与绿地审批部门应在审批工作进行前,与市政管理部门沟通,确保不占用河道蓝线。

2.3加大控源截污的力度。

改善城市河道水环境质量是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加大控源截污的力度是有效改善水质的手段。稳步推进雨污分流工作,加快入河口的节点改造工作,同步开展现有截流沟溢流口的封堵工作,杜绝污水下河。同时逐步开展初期雨水的收集利用,减少城市面源对河道的影响。加强排水许可和河道挖掘占用审批工作,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规范排水行为,保护河道环境。

2.4以生态化整治为主要目标。

在整治、修复或再建生态河道时,整治的不仅仅是一条河道,而是河道流域内相关的基础设施的综合治理与改造。杜绝简单的裁弯取直、块石驳岸等做法,采用自然生态的修复方式,如种植适宜的水生植物,恢复河道自然生态系统,建造节地型河流绿化带,开辟大型的自然生态公园等。完善生态景观建设,实现“水土交融、城乡交替,河景交汇”。此外,河道的整治应多采用自然材料来代替硬质材料,以此来改善水质,提高河道的功能性[2]。

2.5加大投入,提高河道引补水力度。

加强河道引补水是快速有效改善现有河道水质的手段。在八月份亚青会期间,由于多部门联动,加大了引补水水量,加快水体引换频率,多个河道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显示,河道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建议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开展引补水设施建设,加大引补水水量,开展常态化、日常化引水工作。

2.6开展市场化运作模式,提高养护定额。

进一步开放河道养护作业市场,形成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构建“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公平化竞争、产业化发展、标准化作业”市政管养运行模式。真正实现事企分开、管干分离、重心下移、市场运作,提高养护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经费使用效益。提高河道养护定额,建立健全养护市场招投标制度,不断提高市政管理水平和养护质量。

3、结语

加强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水平,需多部门齐心协力,多措并举,着力改善河道水质,立足于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

参考文献

第9篇:河道绿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1矿区地质环境现状

1.1矿区地质环境概述淮南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有矿井9座,截止2004年9月累计产煤5.262亿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淮南矿区位于淮河两岸,地跨淮南市的五区一县和阜阳市的颖上县。矿区处于淮河冲积平原之上,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一般在20~26m之间。区域内水系均属淮河流域。论文百事通天然河道流向一般沿区域地势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注入淮河。矿区内除淮河以外,主要河流有西淝河及其支流济河和港河、架河、泥河、黑河已经人工开挖的有高新河、永幸河、光辉河等。

矿区内淮河防洪与农田水利设施多,农田水系纵横交错,基本形成适宜农业耕作的水利网络。绝大多数耕地夏季种稻,冬季种小麦。

淮南煤田煤层赋存于淮河及其冲积平原之下,第四系松散层厚20~483.5m,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厚。属水体下开采的矿区。

矿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分布不均,浅层地下水水质良好,水源充沛,补给条件较好,目前矿区利用地下水不致引起地面沉降。

矿区开发引起地表塌陷下沉,扰乱水系,损坏耕地、村庄、河道、提防及其它建筑物受到破坏。矿区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地面塌陷、固体堆积占地与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

1.2地表塌陷淮南矿业集团所属9座矿井、工业和生活居住等地面设施占地2624.2公顷(39363亩)。

9座矿井矿区总面积为301.12km2,截止2004年9月底开采塌陷面积达62.10km2,占矿区总面积20.59%。其中又有约17.7%为积水区,即积水累计总面积达10.97km2。积水范围随降雨量大小而变化。

随着煤矿开采的延深和规模扩大,塌陷范围逐渐扩大,据1997年以来的统计,1997年1月至2004年9月塌陷区增加了24.8km2,年增长率为5.15%。

开采塌陷区尚有15个村庄正在或有待搬迁。

开采塌陷区内,地形、地貌改变破坏了水系,影响河堤长度为15.1km,灌溉渠道5.9km,影响铁路线长度7.41km。

1.3固体堆积物

1.3.1煤矿开采,每年要排放大量的煤矸石,选煤厂也有相当的矸石排放,电厂排放粉煤灰。造成固体堆积物占地和环境污染。

据初步统计,目前现存矸石山(场)23处,占地63.9公顷(906亩),固体堆积物总量为1898万m3。

1.3.2淮河以南的矿区,煤层倾角较大,多煤层联合开采,全部煤层开采后下沉量大,一般在10m以上,最大下沉量达18m。塌陷盆地积水深浅不一,农民进行粗放式养鱼。可耕地的质量下降,造成农业减产减收。

淮河以北广大矿区,煤层倾角平缓,基本属单一煤层方式开采,回采后形成碟形塌陷区盆地,最大下沉量达4.5m,地下水埋深较浅。因此,盆地中间积水,积水范围大小受降雨量控制,变化比较大,盆地的边缘下沉量小呈缓坡地仍可耕种,但不宜种水稻,造成农业减产,盆地的边缘带与积水区之间,地面坡度大,水土易流失,基本上为弃耕绝收地带。论文百事通

1.4地质环境改变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4.1对大气的影响煤矿生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瓦斯,瓦斯气是一种有强烈温室效应的气体,瓦斯气向大气牌坊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给空气造成污染。

1.4.2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和矸石堆积导致耕地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农业减产,造成农村搬迁。

1.4.3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煤矿开采造成地表塌陷,矸石成山,导致市容脏乱差,影响市民生活,制约城市发展。

1.4.4对煤矿企业的影响为了减少村庄和城镇搬迁,降低生产成本,煤矿企业不得不改变开拓布置方式,甚至放弃准备煤量,影响了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制约了企业自身发展。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2.1以人为本、防灾减灾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2因害设防、综合治理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2.3注重效益、分期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2.4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3矿区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设想

淮南矿区地处华东,是富饶的淮河平原,是我国重要产粮基地,土地十分珍贵。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地质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法规制约。因此,煤矿开采地质环境的恢复引起了各级部门和煤炭企业的重视。塌陷区回填复垦是煤炭企业、地方政府和矿区农民长期以来的共同愿望,不塌陷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不良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淮南矿业集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示范工程项目。

实施示范工程的指导思想: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变害为利,企业、地方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紧密合作,中和开发现代化生态企业,建设小康型农村。

“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土地的破坏十分严重,是一个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

《环境保护法》、《土地法》和《矿产资源法》等国家法规,都要求矿山开采保护地质环境,实现治理恢复“占补平衡”的最终目标,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我们将吸收有关兄弟单位回填复垦试验的成功经验,结合淮南矿区的具体地质环境,按照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技术政策,实施示范工程项目。主要项目有:谢李示范工程,塌陷区回填后作为城市绿化地、改善生态和小气候;张集示范工程,结合农村搬迁、小城镇建设、改变农业结构相结合,由单纯的种植,变为种植和水产养殖、农鱼产品加工相结合的农业结构。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