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课学情分析范文

地理课学情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课学情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课学情分析

第1篇:地理课学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 养血清脑颗粒;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The Efficacy Analysis of Yangxueqingnao Particls Treatment on Vertebro-basilar Artery Insufficiency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investigate therapeutic effect of Yangxueqingnao particls treatment on vertebro-basilar artery insufficiency. Methods 203 patients with vertebro-basilar artery insufficiency were chose in the period from March 2008 to June 2011 in our hospital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cluding control group (102 patients) with Fufangdanshen tablet treatment and experimental group (101 patients) with Yangxueqingnao particls treatment;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hemorheology index of both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Yangxueqingnao particls;Vertebro-basilar artery insufficiency;therapeutic effects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作为临床常见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一[1],是指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导致脑干、小脑及大脑后部缺血;如不临床早期治疗,反复发作已引起脑组织梗死,致残率较高[2]。笔者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1年6月收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101例,采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到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取我院2008年3月-2011年6月收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203例,均符合第三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临床诊断标准[3]。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2例)和实验组(10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临床资料方面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复方丹参片治疗,3片/次,每天三次;实验组患者采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4g/次,每天三次;疗程均为8周。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拟定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级。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表1 两组患者治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第2篇:地理课学情分析范文

必修1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内容要求中提出:“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本课标要求学生结合实例,运用资料,在梳理地理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地表形态如何影响聚落的规模、分布、形态及发展。

二、教材分析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是湘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在内容上比较独立,前后联系不大,涉及到部分初中知识。本节内容是地形条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新教材的特点是条款式、结论性的语言很少,地理图片、小问题、活动较多,这就要求教师打破以往的授课模式,形成以课内外活动为主线,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地理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树立正确、科学的地理学习观,发现身边的地理现象为主要目的之教学活动。本部分知识结构见图1。

三、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在学习初中地理时已经对地形及聚落的分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师通过播放视频“醉美人间”,使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可自然地过渡本节内容。

思维现状:高中生抽象思维不断发展,但仍不够成熟,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结合乡土地理――以江津为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习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概念,并能说出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能举例说明地形对聚落分布、发展、形态和规模的影响;理解影响聚落发展的综合因素。

过程与方法:运用Google Earth实时搜索“家乡―中国―世界”的聚落形态,使学生从熟悉的地理景观入手,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运用新教学工具的同时,穿插传统的校图、校画,使学生融入情境、参与课堂、自主学习;通过阅读、分析材料,提高读图、提取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的学习地理、探究世界的成功乐趣;通过模拟活动,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深切情感,树立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

五、教学重难点与方法

重点:地形对聚落分布、发展、形态和规模的影响;影响聚落分布的综合因素。

难点:结合影响聚落分布的综合因素,分析聚落的分布、发展、形态和规模。

方法:采用“图文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应用等能力。

第3篇:地理课学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地理;环境教育;对策

现在一般提到的环境教育均是指“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即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使人们在有效参与环境事务的活动中了解环境的有关知识、技能,同时在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进行培养的一种教育活动。中学地理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较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有关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不同地区应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如何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也使地理课程渗透环境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中学环境教育的现状

我国现代环境教育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开始。1992年11月,我国第一次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将环境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中。环境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与做法,探索出诸如探究式、互动式等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目前环境教育重点除了在教授学生系统的环境知识,培养他们的一般环境意识,建立他们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念和态度外,还要求教师注意联系当地实际情况,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其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分析和判断,进而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形成一种自我行为。

二、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环境意识淡薄

绝大多数教师对环境教育有较正确的认识,但对环境问题了解少,对本区域环境问题关注也不多,对个人在环境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加上高考指挥棒的原因,地理教师都只是把精力集中在学生学科成绩的提高上。在环境教育中教师遇到的困难主要有:领导不重视、课时紧、资料不足、缺乏经费。

2.环境教育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国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比较随意,没有确定的目标指向性。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进行环境教育、如何进行环境教育。多数教师对环境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法还不十分了解。

3.缺乏学科交流合作

现在我国环境教育工作主要由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的教师来担任,他们受过相关专业的训练,却缺乏环境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系统培训。环境教育本身具有综合性,教师教学却局限于本专业内容,把环境知识作为所教学科的延伸内容,所以,对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不敏感,对环境教育的方法、技能不了解。这造成各学科之间缺乏沟通,使环境教育低水平重复,没有实效性。

4.教学策略不足

环境教育实践性强,环境教育应充分运用各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实际思维能力、操作技能的策略,以实现环境教育的目标。但目前在中学地理环境教育中仍以讲授法为主,其次是演示法、读书指导法。而调查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法这些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应用较少。

三、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环境教育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一定差距,要使我国的环境教育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应在下列几方面作进一步的努力。

1.加强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工作

环境教育师资缺乏,必然影响环境教育工作的大范围开展。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加强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利用节假日请专家对教师进行集训,或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与交流。培训中还应加强教师环境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围绕环境教育的学科渗透、独立设课、课外活动等内容,提高教师制订教学和活动计划,调查和评价当地环境问题,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环境教育资源等方面的能力,在实践中探索环境教育的有效方法,提高环境教育的实效。

2.结合国情教育进行环境教育

国情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中国的环境承受着人口和发展的两大压力,中国的环境问题不仅有人为的环境问题,还有频繁多变的自然灾害等环境问题。通过对我国的国情分析,使学生懂得以下的问题:(1)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我国环境问题形势严峻。水资源短缺、荒漠化进程加快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结合乡土地理进行环境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破坏环境的事例,教育他们认识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境意识。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家乡环境状况及发展变化的调查。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到有关部门获取相关的资料等措施,可以对家乡的环境问题有直接的认识。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乡土地理的了解,还可以使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更加关心环境、热爱环境。既提高了他们的环境意识,又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田青.中小学环境教育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第4篇:地理课学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地理课程标准 模块教学

2004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宁夏作为实验区已是第九年。新课改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学方式由重“教”转变为重“学”,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在新课程“一个课程标准,多个教材版本”的情况下,许多中学遵循教学需要和课标要求,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逐步实施高中地理模块教学。

一、课程开设

(一)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共包含10个模块。其中地理1、地理2、地理3为必修模块;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7个模块为选修模块。

(二)高一必修课程安排。

按照宁夏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必修模块(每个模块2个学分)在高一开设,依据整个高中地理必修内容来看,首先要开设必修1,必修1为自然地理,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和原理,才能解释必修2和必修3中的许多问题,学习了必修1和必修2才能应用于必修3区域地理中。

(三)新课程教学工作。

高一第一学期以高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的少部分为教学内容,主要是自然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然规律、原理的推理、验证和应用,这些课程重点、难点内容较多、教和学的节奏需放慢些,给学生留有理解和想象的空间。

高一第二学期以高中地理必修2的大部分和必修3为教学内容,主要为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教学主要研究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还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等,通过活动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教和学的节奏要稍快些。

二、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高中地理必修模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必修1。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课时不够:通过对必修1与必修上册(人教社2003年12月第1版)实际需要课时的对比分析,发现每周2课时不能满足高中地理必修1对教学时间的要求。必修1新授课至少需要30个课时,必修上册新授课需40个课时,两者之比为0.75:1,而必修1实际课时数与必修上册课时数之比约为0.67:1(按必修上册每周3个课时,必修1每周2个课时计算)。按比例计算,必修1至少应增加10个左右的课时才能达到原必修上册的教学要求。

2.针对学生:基础差,困难多,兴趣不浓,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3.教学内容:空间跨度大,涉及面广,呈现方式多,理解较难。

4.教学效益:课时紧,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输理、轻学习能力培养。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必修1的规定周课时数是2,仅是原必修上册规定周课时数3的三分之二。

2.必修1的内容与必修上册相比只少了一些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在原教材中所占的课时数并不多,必修1又增加了许多“活动”、“问题研究”和“案例”,看上去必修1的章节是少了,但不少内容是原来许多节内容的压缩,给学生理解带来了较大困难。

3.学习进度超前于其他学科教学进度。如大气运动中的受力分析,经纬线的知识等在地理学习时,物理、数学等学科还未讲到,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补充,否则学生理解困难。

4.对课标理解的偏差。课标只对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作了比较笼统的规定,导致教材的知识点、教师把握知识点与课标编制人员所默认的知识点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们在教学时受老教材的影响都会补充相关知识,因此教学时间显得不足。

三、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适当增加周课时数。每两周增加1个课时。

(二)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至少可以将必修1的教学时间安排得更长些,因为必修2和必修3内容易理解,教与学的节奏可以快一些。

(三)适当调整教学策略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如果以上前两点要求均不能满足,就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1.深入钻研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抓住核心知识。

课程标准只是对学科能力进行了比较宏观的阐述,因此通过集体备课,在时间紧张的背景下应该选择最核心的知识和最重要的能力,而不面面俱到。并且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结合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参考教研室的相关建议,将核心知识点列出来,要求每一位老师都掌握深度要求。

2.灵活处理教材中一些设计不合理的活动和案例。

(1)大胆舍去教材中一些设计较难的案例。

教材中有些活动设计明显较难,对教学内容的帮助不大,可以大胆舍去这些活动或者活动的一部分。

(2)将一些活动内容进行推后处理。

教材中的有些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调查、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来完成的,并运用所学内容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但有的设计已经超出了学生的现有水平,无法深入开展,应推后进行学习。

(3)淡化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

课本中有些活动设计较难,对高一学生处理时应淡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只能作为阅读内容去了解。还有些活动开放性太强,主要用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完成。

3.重视学情分析,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高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较低,学生应该能在需要的时候通过自主学习、案例等去获得相关的知识。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是在“做”中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方法。二是在“图”中学,建立空间位置关系。三是在“思维”中学,培养地理思维方法。通过分析成因、比较异同、说明关系、评价影响等过程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采用多媒体手段,化解难点,增加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5篇:地理课学情分析范文

在课堂上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做到精选、精练,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地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了学习的兴趣。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1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三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参加听课评课活动。

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8、每次单元检测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

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9、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10、合理使用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课件。

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周:亚洲的位置和范围2课时

第二周:亚洲的自然环境2课时

第三周:单元检测2课时

第四周:日本2课时

第五周:一次月考2课时

第六周:东南亚2课时

第七周:印度2课时

第八周:俄罗斯2课时

第九周:单元检测2课时

第十周:期中考试2课时

第十一周:中东2课时

第十二周:欧洲西部2课时

第十三周:撒哈拉以南非洲2课时

第十四周:澳大利亚2课时

第十五周:美国2课时

第十六周:巴西2课时

第十七周:极地地区2课时

第十八周:复习(一)2课时

第十九周:复习(二)

第二十周:期末考试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要求: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全面的素质。

2、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同时掌握好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以教材中的“活动”部分内容为突破口,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继承以往教学活动的长处,并不断深化、创新、拓展,形成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4、注意建立过程式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发展,给在实施新课程中的每一位学生建立成绩档案,用来记录该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作好整理工作。

5、将新课程教学实验研究进行反思,整理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将自己在这些年的教学工作中的好的做法,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的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进行、提炼,继续发扬光大,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写成教案、活动案例、论文、实验报告等,积累经验,验证《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本学期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

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四、具体实施

1.教学中要改变传统地理课程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观念。

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

3.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

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千姿百态的地理事象、千差万别的地理空间、千变万化的地理演化过程。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促进地理学习的革命,为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地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以世界地理为主要内容,包括世界自然地理与世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四部分内容。

共计五章,16节: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地球的面貌》这章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内容。认识地球,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以及海陆变迁,了解全球海陆分布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是学习地理的基础。

《世界的居民》属于人文地理的内容,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世界的气候》这章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从本章知识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来看,是后面学习区域地理及中国地里的基础之一。

在前面各章了解自然地理,人文状况的基础上,《世界的发展差异》这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

二、学生学情分析

七年级一班共有学生48人。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地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初一年的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是一个陌生的学科,很多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学习地理,地理学科所需各种加到7各科目,学习压力加大,小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要有所改变,所以,初一上学期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掌握最基础的地理知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三、教材重难点分析及措施

本册书重点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地图的判读方法;认识地球的面貌及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世界的气候。

难点:认识地球(地球空间概念的构建,如经纬网的判读),地形图读图能力培养,世界气候。

应对策略:

1、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2、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有效性。

3、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x

k b 1.c o m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5、参加听课评课活动。

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6、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7、每次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

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8、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

四、帮困扶优措施

考虑到我们年级的实际情况,学生普遍学习能力较弱,地理课堂将会很少涉及拔高性太强的内容,以基础学习为主要目标。努力将课程讲解的浅显易懂,照顾多数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此外,在作业布置上,挑选地理填充图册中较为简单的内容要求必须完成,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则要求全部完成。

五、本学期预期目标

1.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五带的划分及各带特征。

3.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六、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

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七、教学进度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4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也转瞬即到,忙碌的寒假就这样轻轻飘过,转眼正月十七就到了,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展开新学期的各项教学计划,执行并高质量的完成学校的各项教学任务,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一边更好的完成各项任务。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继续带七年级1—6班的地理课,兼任七年级4班的班主任。从上学期的任务目标来看,一班和五班完成教学目标,其他个班级差强人意。所以这个学期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学生的学习成绩,以期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任务。

二、教学计划

1、充分备课:在做到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充分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备好学情、教情,备好课标,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做好三维目标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上好每一节课: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上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要认真主动的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做到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3、检查与落实: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做好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做好学生对知识学习掌握的督查与主导。

对重要的知识要点一定要做好检查也落实,通过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实现学生对知识点的牢固掌握。

4、做好单元检测的使用。

通过单元检测来了解学生的学情,来制定实际的教学手段,以此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针对今年中考的变化,尤其是地理的中考变革,作为初一的地理老师,要有未雨绸缪的思想,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为初二的地理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5一、教学目标

共同完成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各类基础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潜能,增加对世界各地地理知识的认识,让学生们养成互助、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精神状态。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认识大洲

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学习并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难点是比较七大洲的气候以及影响七大洲气候的因素。

第二章了解地区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及南北两极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的地形与气候,以及南北两极的地理概况。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三章走近国家

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掌握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本章的重点是掌握以上各国的地形特点和典型的气候特点,掌握各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难点是美国的农业带的分布。

三、重点、难点:

1、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能简单分析人—地内在关系;

3、初步学会国家和地区的分析方法;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

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

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的继续学习作好铺垫。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设施,多方位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五、教学进度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周次

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环境21

第二节人文环境22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23

第二节东南亚34-5

第三节印度36

第四节俄罗斯37-8

第八章第一节中东28-9

第二节欧洲西部29-10

期中考试11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312

第四节澳大利亚213

第九章第一节美国314-15

第二节巴西215-16

第十章极地地区217

第6篇:地理课学情分析范文

初二上期地理教学计划怎么写?教学中要贯穿人文精神,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意志坚定、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道德高尚、献身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唤起学生关注地球、关注人类,提高环境道德素质,树立社会责任感。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二上期地理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初二上期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深化创新教育,优化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1、使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主学习。

三、教学设想

1、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计划。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主人,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实行启发式,探究式,培养学法,提高能力。

3、要努力增设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面向体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的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以次来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4、要争取把多媒体应用到地理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解剖难点。

5、做好教后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积累。

四、深入备课:

1、备学生

⑴帮助学生完成八年级地理学习的过渡。我们要切实作好八年级地理的教学,在教学进度上不能急于结束课程,提早复习,而要在教学中时刻向学生渗透地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⑵帮助学生养成看教材的好习惯。根据以往八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很多学生心气浮躁、眼高手低,平时不重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甚至不屑于做课后题,相反,却一心扑在做各种习题册和难题上,结果一些人连最基本的知识都弄不明白。因此在本学期将注重这方面的指导。

2、备教材

对一些暂时拿不准的问题,要进行广泛的讨论,以期在教学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3、备教法

尝试将“研究性”的教学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在备课中搜集和参考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把一些平淡无奇的知识转变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创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二上期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培养学生“会学地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地理主要是学习中国地理,涉及的内容中有关的地理基础知识已经在七年级学习过了,因此八年级地理相对于七年级地理而言,要变得容易一些了,同时相当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起来兴趣更浓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一些。

经过七年级的地理教学,这个班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些方法,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生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因此,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比较浓厚了,学习积极性也高了,这对于学生学习八年级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年级整体情况不太好,基础打得不行。全年级二百多名学生,有6个教学班级。四班基础较好些,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但课堂纪律有待提高。二班课堂反映较慢,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每个班有5、6名学生基础很差,学习没兴趣,转后任务很重。

三、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科书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从世界看中国,这章内容是本册课本的总领,大体概括了中国的疆域、众多的人口、多民族的大家庭共三个方面的内容。为后面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八年级下册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是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和特色;学习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中国河流与分布,区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内流河与外流河的特点。本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部分是中国的自然资源,包括总体现状及特征,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学习他们的分布及特点,通过学习本章理解人口问题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明确节约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土地资源的特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部分。

第四部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经济是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交通、农业和工业方面分析,掌握经济状况,铁路干线、农业和工业是重点

(二)教材图文并茂,培养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版式设计生动活泼,对地理问题的叙述,文字简明扼要形象有趣,同时借助多姿多彩直观生动的插图,针对性强,十分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的培养。例如,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和中国政区图,一幅图用不同的颜色重点点出中国的位置,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形象记忆,34个省区也是如此,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开相邻的省区,便于学生掌握,让学生进行感性认识,形成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

(三)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许多学生活动,叙述式课文与活动式并列的双系列结构。同时还穿插课外阅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了积极作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四)教学思路(结束八年级上册学习,八下学一章内容)

研究现状:这学期时间短,八上需要学习四章的内容再加上下册一章的内容,内容很基础,侧重于能力。

四、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想想,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绘图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地理概况,包括中国疆域概况,中国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理解我国的经济现状,农业分布特色,经济特点。

五、教学措施

1、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识图、绘图、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2、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3、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学阅读一些信息资源,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教学中要做到精讲,不要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要做到精选、精练,鼓励微型试题。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复习效率。

5、重点热点抓辐射。重点据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习一遍,应在所例举的重点热点专题复习中,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法,相互研讨、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6、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7、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导处、教科室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初二上期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学生分析

进入初二地理学科就要学习中国地理,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出生在中国,喝中国的水长大,祖国对他们来说太熟悉太亲近了;从小就通过爸妈、报刊杂志、电视网略等途径对中国的一些了解了不少。但是由于中国疆域太大,太辽阔,学生们的了解认识不免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上他们知识结构的不完整,认识上的不全面,使得他们知其一不知其二。应该说他们的中国地理知识还有很大缺陷,不足以满足成长对地理知识的需要。另外初二学生在初一进行了一年的地理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习动机,地理学习兴趣,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他们大部分基本具备地理学习的能力。当然在学习地理过程中他们也会遇到许多问题,碰到许多障碍,对地理学习出现一些困惑,甚至有点讨厌。对学生学习地理出现的问题的思考也将是初二地理教学的一大课题。初二地理课程的开设正好可以弥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渴求,同时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长才干,培养地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对祖国的关心与热爱也与日俱增,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与道德情操。

2、课程标准

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综合性和地狱性两大特征,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侧重。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二、实施目标

1、总目标:

改革课堂教学,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采用自主与对话(讲授、合作、探究、发现等形式)两种学习方式,实现三维目标的综合发展。

2、具体目标

A、将“满堂灌”分隔成几个区间。对现在发展区的知识内容,大胆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对最近发展区的知识内容,通过创设情景和设置问题实现对话教学,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过程、方法及情感体验,并逐步培养分析地理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步骤。

B、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备课成为改革课堂的关键。要周密整理与组合教材内容,明确上课的目标(三维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特别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创设一个有趣、有效、有用的课堂。当然课堂中的生成要时刻警惕,对问题的生成营造宽松的环境,和预留充足的时间,不急于求成,不吹毛求疵,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探究者享受到生成问题给自己与其他同学带来的学习快乐、思维挑战和精神满足。

C、建立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学生化的教师和教师化的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实现精神上的完全自由。

D、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自由表达人性特色,达到“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

E、关注“后进生”,用真情、诚意感化他们,抓住他们学习上的错误,借助错误实现转化的目的。

三、实施计划

1、充分发挥地理科目每周课时少,同一课时重复多的优势,对每一课时都认真备课,精心准备,课后及时反思,及时调整,及时实验,再反思,再实验。

2、对第一节课进行电子课堂实录,对及时的反思调整做及时的更正。并课堂实录电子教案。

第7篇:地理课学情分析范文

一、初中地理课程开展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1.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开展翻转课堂的可行性

现在的初中生多为“00后”,他们熟悉IPAD、智能手机等数字化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对于传统纸质教科书已经没有浓厚兴趣,更倾向于可视化学习。教学视频将知识片段化、视频化,给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视频反复暂停、回放,并进行笔记和思考,从而有效控制学习进度。

2.地理学科的特性为开展翻转课堂创设必备条件

理科学科的知识点更明确,其教学内容往往可以通过一个概念、实验或是习题讲透,在现阶段的翻转课堂实践中应用较广泛。就学科而言,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课程开设核心即为“人地关系”,尤其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的教学,侧重的是地图和地球理论知识学习,主要介绍的是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并学会探究地理事物、现象产生、变化的原因。其内容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在以往的传统课堂中,就存在一个知识点教师反复讲授多遍、学生仍难理解和做题错误率高的情况,所以对于相关概念、原理、过程的学习,如经纬网定位、地球公转、地形图的判读、板块运动、气候特点判读等,翻转课堂的开展很有必要。

3.新课程的改革为开展翻转课堂带来契机

翻转课堂的核心目标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良好学习习惯、浓厚学习兴趣、科学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它与“发现、经历、体验、探索”等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不谋为何。目前,为了进一步促进新课程的改革,我国已有60多家中小学加入C20中小学慕课联盟,正在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师翻转课堂微视频大奖赛等活动的开展都为翻转课堂教学带来了契机。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并非源自新的教育和学习理论,其仍然采用的是为广大教师所熟悉的掌握学习理论。该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所谓“掌握学习”,就是学生按自己的节奏学习课程。即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

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基础教育仍然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大班教学,所以学生不可能按自己的时间和节奏进行学习,他们必须跟上班级群体教学进度。翻转课堂的出现弥补了大班教学的不足,学生作为主动研究者,积极参加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指导和促进下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三、初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下,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本文以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初中生的学情特点,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适合初中地理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主要分为课前、课始、课中和课后四大阶段(详见下图)。

图 初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课前准备阶段

(1)确定教学内容

教师首先要重新梳理单元教学内容,把适合用教学视频呈现的内容分离出来,确定视频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的总体原则是:能增强学习效果,需要反复观看的内容。

(2)分析学生学情

该环节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角度出发,为教学视频的内容达到什么范围和深度提供依据,同时能避免教学视频设计后无使用价值和教学意义情况的出现。对于学情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考虑。

①学生的年龄特征。初中生正处在抽象思维快速发展的时期,其形象思维能力发达,所以教学视频设计时要注重从直观向抽象的转化。

②学生的初始水平。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初始水平确定教学起点,学生的初始水平包括学生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及地理学科内容学习的基础。

(3)确定教学策略

学习策略的确定是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完成意义建构的关键性因素,“以学定教”促使教师必须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进行持久深入的努力。学习策略的确定包括自主学习策略的确定和协作学习策略的确定。

(4)教学视频的设计与开发

教学视频的设计开发是翻转课堂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其设计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学生需求,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中教学视频的功能定位是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辅助学习。它可以为学生的温故知新提供针对性的学习资料,也可以为学生的课堂探究搭建一个学习的支架,创设一个深入探究的情境。

(5)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

课堂教学方案是教师系统地对教学步骤、教学活动序列、用何种教学策略实现教学内容、进行课堂组织和安排的呈现,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指导作用。在本阶段,教师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构思,编写完整的课堂教学方案,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对教学中各环节的时间控制、任务问题的设置、师生活动的组织等要素进行精心设计。

2.课始学习阶段

在初中阶段,由于长期以来地理学科不受重视,学生学习精力限制等原因,学生在上课前两三天进行视频的学习往往难以实现,所以在完成教学视频制作后,教师可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将教学视频在网站或博客上,要求学生在课始的5至10分钟内在线观看。同时,还应配合导学案一起发放,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指导和任务要求,有目标地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导学案中设置的前测任务,在练习的过程中确定自己的困惑并加以思考,如解决不了就立刻加以注记留到课中反馈给老师。

3.课中学习阶段

课中学习阶段是学生课始学习的延伸,以学生活动为主,在本阶段,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拓展。只有在充分设计课堂活动和组织课堂的基础上,才能保障课堂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1)典型示范

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导师。为了降低任务探究环节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无效性,教师可以就本课时的重难点、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给予学生示范性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制订、改进学习计划。

(2)任务探究

翻转课堂鼓励学生独立的去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系统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除自主探究外,更重要的是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教师事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特点进行分组,每组人数一般控制在5至7人,规定好小组合作探究的规则,鼓励小组内每位成员都要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疑惑,通过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形成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巡视,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进行指导和点拨。

4.课后巩固阶段

(1)成果展示

在此阶段,教师可以组织每个小组的汇报员展示本组的合作成果,比如阐述本组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有什么技巧等。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将小组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动机。

(2)后测任务

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对学生提出进阶型和拓展性的问题即后测任务。其难度不可过大,可以考虑设计一个高层次的进阶任务,旨在调查学生的总体学情,让学生再次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进行可持续学习。

(3)效果评价

第8篇:地理课学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磨课艺术;高效课堂;探微

中图分类号:G420;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2-0030-02

随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磨课向着常态化方向发展。所谓的磨课就是反复推敲、思考课堂中涉及到的问题,达到最优教学效果。磨课是一个反复实践、研究、总结、反思的过程。

一、树立磨课意识,做好教学准备

要想成就精品课堂,教师首先要树立磨课意识。教师在上课之前要了解学情、积极备课,做好准备工作。这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和保证。磨课过程中,教师要以新课标为标准,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多种呈现方式,确保教学内容符合新课标要求,不能随心所欲。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磨课的作用和重要性,特别是有的年轻教师,只是一味地凭自身经验讲解文本,造成课堂效率低下,缺乏对学生认知规律的认识,抑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地理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树立磨课意识,明确每节课学习任务、教学目标、课堂重难点。细节体现成败,磨课过程中,要针对某个细小知识点反复推敲、打磨,力求做到更好。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课堂准备工作,进而在课堂教学中讲得出彩,讲得透彻。在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书籍、报纸、杂志等资源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世界各国以及我国水资源使用状况,搜集各国年平均径流量图片和数据。在教学设计时,首先播放一段公益广告,让学生观看并思考有关水资源的问题,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教师针对文本内容设计了几个问题:什么是水资源,分布如何?为什么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学生对水资源这个话题比较熟悉,能够根据经验总结出答案,解决相关问题。教师能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夯实基础地理知识,强化知识的系统化和综合性。在学习年平均径流量的概念时,教师展示世界各大洲水资源图,让学生明确概念,直观形象的图片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概念。从以上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课前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全面、扎实,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教师的磨课不仅要在课上进行,也要在课下进行。课下教师要找到其他教师,认真听取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商量研讨后,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二、设计磨课计划,做好学情分析

在进行磨课的过程中,计划性显得格外重要。无论是教师集体磨课,还是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磨课,都要有计划地进行。在磨课的过程中要做好对课例的问题研讨、备课研讨、课后研讨等,并做好观察、记录,便于日后反思总结。在教学中创设何种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该如何设计,学生的参与性才更强,如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课堂教学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制订好磨课教学计划,设定好教学目标、教学基本环节、磨课流程和活动。不仅要设计好磨课计划,还要分析好学情。学情对教学设计有重要影响,如果把握不准学情,设计的教学计划就有可能与学生实际情况不相符,达不到预期效果。在学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教师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地理差距较大地区的图片,教师用多媒体将图片展示出来,学生直观看到地理环境的地区差异。教师提出问题:不同地理环境有不同差异,那么请同学们推测景观图反映的是我国什么地区的景观?人类活动会有怎样的差异?学生边观看边思考,学生进行大胆猜测,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较多,经验比较丰富,能够根据掌握的知识作出正确判断。教师整理总结学生答案,得出结论。教师课前已经对学生认知水平进行了分析,学生能够独立回答出这样的问题,教学效果良好。教师在上课时,设计好磨课计划,并对高二学生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高二学生认知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学习能力较强,教师不能一味灌输知识,而应该根据学情制定教学策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磨课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三、把握磨课内涵,提升课堂效率

磨课既有个人的智慧也有教师群体的力量,教师每经过一轮磨课,都会有所反思,有所收获,授课过程都会更精简,更生动。高中地理教学课程紧,学生理解能力虽然有了很大提升,但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提升课堂容量。文本是磨课的基础,磨课要立足于基础。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依据高中地理学科特点、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抓住每节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材是基础,但也不能照搬教材,要敢于创新。教师要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整理归纳知识点,并渗透自己的教学思想和创新因素。尤其是在打磨过程中,不断改进授课流程,合理借鉴专家长处,吸收新营养。把握好磨课内涵,勇于创新,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地理教学课堂效率。在学习“山地的形成”时,教师在课前将本文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将褶皱山、断块山、火山以及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这四点分别罗列好,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同时分析学生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学生观看山脉图片进入课程学习,创设合理有趣的情境,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接着教师播放课前制作好的褶皱、断层形成的flas,让学生更直观感受到褶皱山、断层山的形成过程,理解相关概念。再通过让学生画出褶皱山、断层山示意图的方式,强化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顺势讲解褶皱山基本形态,断层山形成过程和原因。教师运用案例分析法,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方式、线路延伸的影响。教师选取学生熟悉的场所作为案例,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理清解题思路,找到有关答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按照传统方式开展教学,而是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积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班级学习氛围浓厚,教学效率明显提升。

四、检验磨课效果,挖掘提升空间

课程打磨好后,需要实践检验,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优缺点。课堂效果到底如何,是否需要改进,如何改进,这些都是教师需要思考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具备敏锐洞察力,及时发现问题,迅速作出判断,创造性地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总结是强化磨课效果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地理授课结束后,教师要将课堂反馈信息、课堂收获,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可取之处进行总结反思,进而采取改进措施,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是培养发展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教师能理解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手段。在实践反思中了解学生不足,完善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师生提升空间,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这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思考课本的“活动”题,学生思考分析:就全球范围来看,是否能形成热力环流?教师引导学生在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条件下会产生何种结论;在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会得出何种结论。并进一步分析得出“三圈环流”的模式图。接着教师通过课本案例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是如何影响气候的。将各种气候特征、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等以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明确原因。授课结束后,教师进行磨课,发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直接展示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效果更好。

五、结束语

地理教学在高中阶段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必须发挥磨课优势。在树立磨课意识的同时,深度把握磨课内涵,并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检验磨课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磨课艺术的优点,实现高效课堂,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提升学习针对性。

参考文献:

第9篇:地理课学情分析范文

关于通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在学校主管教学校长的带领下,充分发挥自身教学优势,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学情分析

  本届蒙西阳光学校七年级共有五个班平行班级,平均每个班级30人。由于学生的生源地不同,学生的层次也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开学近一周的观察,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不强,一些小学生身上的特点还没有完全褪去,面对地理这门新的课程,本学期的重点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针对七年级学生好动的习惯,多安排一些动手实践的活动,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地理教材内容丰富,呈现形式多种多样,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生活体验,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七年级上册以区域地理为主要框架,包括地球与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与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共五章内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分三节,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主要介绍了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地球的大小,地球仪的组成要素,重点是经线、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第二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两种运动方式,即自转和公转,这里面主要学习自转和公转的一般规律和产生的地理现象,也为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做铺垫。第三节地图,主要讲述地图的基本要素,要求学生学习读图、析图、绘图和选图用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分两节,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主要是介绍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关概念和分布,是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第二节海陆的变迁,重点讲述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理论。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共包括四节,第一节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入手,学习天气的相关知识;第二、三节分别讲述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第四节主要介绍世界各地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分三节,第一节介绍世界人口与人种的构成和分布;第二节主要讲述世界上各地区的语言种类和分布以及宗教的分布;第三节讲述什么是聚落,以及聚落的类型,聚落的特点和影响聚落形成的一些基本因素。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世界上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分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和联系,最后讲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四、具体教学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落实“自学精讲,以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贯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理念,加强集体备课,精心准备地理学案,力求每节课学生各取所需,做到天天清、课课清、堂堂清。

  2、以教材中的“活动”部分内容为突破口,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继承以往教学活动的长处,并不断深化、创新、拓展,形成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3、深入研究学案教学的特点,认真编写学案和教案,把握学案教学的整个流程,充分发挥学案教学的优势。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辅导,提高整体地理学习质量。

  5、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在教学在采取精讲多练的方法、教师作适当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教师再进行总结、要课文、图像作业有机结合,激发学习兴趣、帮助理解记忆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归纳、记忆等能力、并及时强化巩固、懂得应用,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感受地理学科的有用性。

  8、指导学生开展地理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9、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10、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关于通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教与学让学生由莫生到熟悉再到喜欢,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本学期教学的重点就是打好基础,抓重点——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初二会考为指针,加强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二、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初一年级三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6个课时。小学升上来的学生对地理完全莫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特别重要

  三、教学目的要求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月一考,作业方面做到单独面批和与小组长检查相互结合的办法,来缓解班级数量太多,作业积压的程度。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针对考试抓重点。

  3、更多注重平时读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四、本期教材重点、难点

  (1)地球的运动及现象,海陆变迁;

  (2)气候与天气。

  五、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认真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宏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3、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于通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的

  (一)知识要求

  1、理解地球、地图的相关知识。

  2、掌握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的有关知识。

  3、掌握世界地理及相关分区地理的内容。

  (二)智能训练要求

  1、培养学生运用图像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动手实践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思想教育要求

  1、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主要工作

  1、拜师学艺,取长补短。按照学校要求,新教师与老教师结对子,坚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听完课后,及时评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集体备课,持之以恒。坚持每周一第八节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本周备课内容、重点、难点、教学目的、教法以及学法指导,对于备课中发现的问题集体讨论,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

  3、参加教研,积极踊跃。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认真听取每一位同组教师的汇报课,示范课,努力探索地理教学的新路子,新方法。

  4、研究教法,及时总结。在教学工作中,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利于今后教学。

  5、教给学法,培养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渗透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自学能力。

  四、重点难点

  1、本学期教学的重点为自然地理相关内容。

  2、地球运动、时区计算、等值线计算、大气运动是本学期难点。

  五、教学措施

  1、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多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适当补充课外地理内容。

  3、加强双向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4、加强辅导,保证差生跟得上,尖子生吃得饱。

  5、精讲多练,向45分钟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