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生感悟短语范文

人生感悟短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生感悟短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生感悟短语

第1篇:人生感悟短语范文

1、很多事,不是你想,就能做到的。很多东西,不是你要,就能得到的。很多人,不是你留,就能留住的。不要把什么都看得那么重。人生最怕什么都想计较,却又什么都抓不牢。失去的风景,走散的人,等不来的渴望,全都住在缘分的尽头。何必太执着,该来的自然来,会走的留不住。放开执念,随缘是最好的生活。

2、人生,走着走着,就明白了,没有谁会像父母一样一直包容并原谅你;走着走着,害怕了,因为年龄越大、离开我们的亲人就越多;走着走着,明白了,所有的伤痛都要自己扛,我们变顽强了;走着走着,我们顿悟了,对有些坚持不再那么执着;走着走着,成熟了,好多看不惯的事情能够视而不见了。

3、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一件事,就算再美好,一旦没有结果,就不要再纠缠,久了你会倦,会累;一个人,就算再留念,如果你抓不住,就要适时放手,久了你会神伤,会心碎。有时,放弃是另一种坚持,你错失了夏花绚烂,必将会走进秋叶静羌。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人生感悟短语范文

2、把我们带到过去的是回忆,将我们带向未来的是梦想。

3、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

4、碰对了领导,宽松一辈子。

5、无知识的人,其生命如同无叶子的树,缺少勃勃生机。

6、没有缘由没有目的没有任何解释不担任何责任地,消失。

7、放空的心,是最好的礼物;独走的路,是最美的风景。

8、你的父母仍在为你打拼,这就是你今天坚强的理由。

9、这个世界不缺少理解,缺少的是感同身受。

10、因为年轻我们一无所有,也正因为年轻我们将拥有一切。

11、眼泪,是我喜悦的童年;微笑吧!让伤心事停留在昨天。

12、有错过才会有新的遇见,缘分就是,不早不晚,恰恰刚好。

13、哪有什么坚强,全靠死撑。

14、正因为我知道自己不是最好的,所以我才需要奋斗。

15、世上没有不弯的路,人间没有不谢的花。

16、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

17、要鞭策自己,要感到时不我待、业不我待、民不我待。

18、东西若丢,不过方圆百里。爱情若丢,则是天涯海角。

19、不要轻易地评价别人,因为他的人生,你没有经历过。

20、活着不是要用眼泪博得同情,而是用汗水赢得掌声。

第3篇:人生感悟短语范文

题目:你我走过的日子

要求:①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个(如写诗歌,则不能少于16行);②文中不要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写作点拨

2009年绍兴中考作文题《你我走过的日子》充分体现了彰显个性、表达自我感受的特点,有一种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故事,引导考生细细体味和了解生活、感受生活乐趣的意图。文题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日子”,“日子”一词在表示有关时间的意义上有两种含义:一是日期,一个固定的时间;二是时间(指天数),一段时间。文题中的“日子”应指一段时间,所记叙的“日子”应该是“走过的”。 而“走过”非“度过”,这“走”就含有不容易走过来的意思,是很值得回味,很值得珍惜的。“你我”又限制了写作对象,而“你”可指具体的人,譬如父母、老师、同学等;可指抽象的感情,譬如人的一些品格,如坚强、乐观、自信、微笑等;也可以指某物等。这道题选材范围很宽,既可以写小学阶段,又可以写初中阶段。选择的事件可以发生在家庭、学校、社会,内容上可写师生之情、同学之情;可写课堂的学习生活,也可写课外活动、集体生活、文体活动等;可写一起生活过的苦与甜,也可写一起经历的酸与辣。总之,“你我走过的日子”是在与人合作、帮助、关心,同甘共苦、克服困难以至经受挫折才走过来的,在这些日日夜夜中,体会到亲情友情的力量和可贵等等。

《你我走过的日子》虽然是命题作文,但只要仔细审题,写作的空间还是相当大的。命题者虽然要求文体不限,但还是写常见的文体比较好,一般来说,适宜写记叙抒情类的文章,包括诗歌。构思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打开思路:

思路一:“我”与具体的人走过的日子。“我”与长辈走过的日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宠爱,给“我”留下一份留恋与怀念;“我”与父母走过的日子,常常能感受到家的温馨,闻到家的气息,听到家的欢笑声;“我”与老师走过的日子,可以感受到恩师的关爱、教导;“我”与同窗走过的日子,感受到的是那份真挚、纯洁的友谊。

思路二:“我”与物走过的日子。譬如写“我”的生活中离不开书籍,书籍怎样伴随自己一路走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写“我”与书同行的故事:由读书有乐趣到读书着了迷,由读书改变了“我”再到好书成了“我”终生的伴侣,抒写“我”与书的深厚感情。 又如采用拟人的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写“我”与动物之间一起走过的美好日子,但现实却是环境遭到了破坏,一起走过的只是成了一种美好的回忆。

第4篇:人生感悟短语范文

关键词:自读课文;教学方法;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40

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因为自读课文不是教材中的重点篇目,就把它扔在了一边,大多是只要求学生积极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而专家编辑教材时选入的自读课文都是有一定的教学目的的。自读课文占了初中全部课文近一半的篇目,很多自读课文文质兼美,并不亚于精讲课文,而和精讲课文一样,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丰富情感、提升学生道德情操和写作感悟能力的很好的阅读材料。然而,因为中考对这些自读课文涉及甚少,所以,绝大部分教师不怎么重视,甚至一带而过,更甚至不带而过。自读课文如同虚设是不争的事实,自读课文教学的实效性就更是无从谈起。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首先,教师要改变旧有的功利性的观念,把自读课文当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丰富情感世界、提升道德素养的主要桥梁和途径。自读课文既要改变有课而不教的错误现状,又要改变教师出嘴、学生出耳的一言堂现状。自读课文应该突出学生学习中的“自读”,突出学生在自读课文中的学习的主体性,突出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把自读课文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感悟能力的基地。

一、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方法教给学生。要达到这一点,就要让学生重点关注以下几点并学会综合运用。

1. 关注题目

有不少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线索和文章的中心。

2. 关注开头段

开头段尤其是首段的段尾句子,往往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 关注行文中间作者的抒情、议论句

这些句子往往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是真实思想的自然表现。

4. 关注文章最后两段尤其是结尾段

行文即将结束,作者此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强烈地表达出来。

学生依据以上四点并加以综合运用,就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悟出作者的情感。

二、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

学生看了文章,明白了文章的内容、主旨和情感,只是体现在内心的肤浅理解层次。如何让他们把想要说的话用语言概括出来,把语言的先后顺序组织好,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条理是否清晰,都要用脑去思考,用口去表达。这就锻炼了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思考能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对美的发现能力和欣赏能力

初中学生要有一定的欣赏能力是新课标中所大力提倡的。怎样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美并进而欣赏文章的美?首先教师在平时要讲到方法:

1. 可以欣赏句子中的字词的美

这样的字词大多是形容词和动词。不少自读课文用字或准确或生动传神,学生学会欣赏很重要。在学习中,让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采用眉批、旁批和尾批的方式,找出或准确或生动的字词。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推举一个同学代表本组来说例子中字词的好处,本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大家评价,力求全班参与的最大化。如在学习《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时,“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细心品味这些形容词的修饰作用,并且强调语言引起的“联想”,着眼点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品味语言,就可以采用上述方法。

2. 可以欣赏句子中的修辞之妙处

有很多自读课文的文句生动优美,让人印象深刻,也是一种美的熏陶,这得益于修辞方法的使用。让学生学会欣赏这些句子,体味修辞如何运用,有什么好处,很有必要,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例如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中,就使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作者在文中用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三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用“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这些比喻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

3. 可以欣赏句子含义的深刻、意境的隽永、情感的真挚

有的句子没有精彩的字词,也没有美妙的修辞,但可以欣赏这些句子的含义深刻,意境隽永情感真挚,耐人寻味。例如《信客》中写到年轻的信客和老信客的一段谈话:他们的谈话,若能记录下来,一定是历史学家极感兴趣的中国近代城乡的变迁史料,可惜的是这儿是山间,就他们两个人,刚刚说过就立即飘散。茅屋外只有劲厉的山风。这句话内容深刻、富有哲理性,且有意境。山间信客虽地位低卑微,但他们为乡亲们送信而走南闯北,见识了中国近代城乡的变迁,是活着的近代城乡历史书,但无人能知。作者既有赞扬也有痛惜,感情丰富。欣赏文章的结尾处:此时的乡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与这位校长有什么关系。为了看着顺心,也把那个不成样子的坟修了一修。读了这个句子,会让人对老信客生前为乡人辛勤服务,死后却寂寞无闻,无人能知的遭遇生发出无限感慨。这样的句子能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世界,感叹人生,多了一份人生的思考,少了一份思想的肤浅。

4. 要引导学生发现自读课文中的内容美、思想美、情感美和构思美

生活是由人构成的,尤其是由芸芸众生,普通大众构成的。平凡的人们组成了这个社会的基石,从小人物身上,我们往往能发现人类身上最朴实也最人性美的一面。以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上下两册语文书的现代文为例,自读课共32篇,平凡小人物的课文有19篇,占全部自读课文的59.37%,这是多么大的比例!这些文章都具有的共性是表现小人物生活的艰辛,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并为此付出的不懈的追求和努力,具有内容美、思想美和情感美的共性。冯骥才的《泥人张》、《好嘴杨巴》,李森祥的《台阶》,余秋雨的《信客》还都具有构思巧妙的特点。

学习这些文章,让学生体会到来自小人物身上的纯真善良,机智奉献之美,能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扩大他们的人生感悟,丰富其人生阅历。这是一种审美能力的培养,而且是具有高层次审美能力的培养。

四、在自读课上,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追问法,培养学生深层次的质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标中大力提倡的能力培养内容。这对学生走入社会、适应生活和具有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作用。例如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教师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关注生态环境的这一简单层面上。如果运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追问法,就能让学生练习思维的深度,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罗布泊以前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别,这样美丽的仙湖为什么会消逝?作为后代子孙的我们该怎么做?学习黄蓓佳的《心声》,可以追问:是什么样的心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声?有了这样的心声,我们会怎么做?这样追问,就能让学生的思维深刻化、广度化。

五、利用自读课,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九年级下册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中比尔抛弃同伴的一段描写,就在他的脚腕扭伤之后,他的同伴比尔本应与他同甘共苦,患难与共。但比尔却抛下他,头也不回地一个人先走了。如何看待比尔的这一做法呢?由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很多同学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出发,对比尔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但是运用辩证法分析就会明白,在那茫茫的荒原上,只有一片辽阔可怕的荒野,饥寒交迫,野狼袭击,死神随时会降临,比尔哪里有能力来救助脚腕扭伤,发着高烧,气息奄奄的同伴呢?无谓的牺牲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这才是对问题的辩证分析,而不是只凭情感,不考虑具体情况的肤浅之见。

六、自读课应成为学生写作感悟能力提高的范本和借鉴

学习自读课文,除了记住生字词、学会审美、会辩证分析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用以提高学生写作的感悟能力。自读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和修辞,好在哪里,表现了什么内容和情感,学生在掌握这些之后,还要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上去。正如教育家叶圣陶说的那样:教材只不过是一个例子。要让学生谈谈从这篇自读课文中能学到哪些写作技巧,可以口头说来借鉴,可以是对句子的仿写,也可以是对某段的仿写。

第5篇:人生感悟短语范文

2014年10月30―31日,由北极歌剧中心、易卜生国际和天津大剧院等单位联合制作,并由首届天津国际歌剧舞剧节推出的原创室内歌剧(以下简称歌剧)《娜拉》{1}(NORA),将这个被符号化的知名戏剧角色首次以歌剧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制作方邀请中国青年作曲家杜薇{2}(b.1978)和挪威当代著名剧作家乔恩・弗斯{3}(Jon Fosse,b.1959)担任这部歌剧的主创。编剧弗斯以易卜生的“娜拉”为原型,从一种人性和当代的视角去观察“娜拉”离家出走以后的状态,并将娜拉纠结的内心和复杂的情感变化刻画得细致入微。

《娜拉》是一部独幕室内歌剧,总时长约73分钟。全剧音乐用英文创作并演唱。剧中包含了五位角色,其中有三位女性角色,饰演不同年龄阶段的娜拉:年长女人(女中音)、中年女人(女高音)、年轻女子(抒情女高音);还有两位男性角色,饰演娜拉的丈夫――男人(男中音)和他的影子(抒情男高音)。作品的乐队编制为35人的室内管弦乐队,其中包括木管组4人、铜管组3人、打击乐及竖琴各1人、弦乐组26人(76553)。

从这部歌剧的脚本原作(英文译本{4})来看,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人物的对话极为简单、通俗易懂,富有诗意和“音乐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如诗行的剧文,也就是将一个句子通过分行且去除标点的方式呈现;2.单个词或短语的多次重复,赋予了文本可反复吟诵的音乐性和节奏感;3.“停顿”或“沉默”(short pause或breaks off)的字样经常在剧文中出现,是剧文整体结构的一部分(见例1)。正如法国导演瑞吉(Claude Régy)所说,“弗斯的作品是在最少的文字内填充复杂且厚实的内容。”

例1

另外,编剧弗斯非常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细腻且深刻,通过人物独白和对话的交替进行来表现戏剧冲突。由于在脚本原作中没有明确的场景划分,所以其戏剧结构是潜藏在文本之下的,具有一气呵成的连续性特点。编剧弗斯在谈及《娜拉》时曾说,“我在创作过程中,试图去聆听、感受扑面而来的自然,而非预先设定结构。”这种具有诗化、音乐化和抽象化特点的现代戏剧结构与极为严谨的古典戏剧结构在创作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

然而,这对于作曲家来说,在处理全剧音乐的整体结构上是具有挑战性的。倘若严格按照脚本原作的呈现方式来创作音乐的话,其音乐自身的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也就很难达到音乐本体所需要的对比与统一以及整体音乐结构的完整性。因此,作曲家杜薇在创作这部歌剧的音乐时,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解决戏剧结构和音乐结构之间的矛盾,如何从脚本原作看似“模糊”的戏剧结构中提取出“明确”的戏剧逻辑,并从音乐创作的角度给以规范和设计,从而达到一种平衡的音乐戏剧结构。

一、准确把握人物性格,设计鲜明的主要唱段

作曲家根据脚本原作中人物的独白与对话的关系,设计了四个具有独立意义和结构意义的主要唱段。第一个唱段是通过女中音的独唱形式,表达年长女人对孤独暮年的叹息;第二个唱段是通过女高音与男中音的二重唱形式,表现中年女人与男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第三个唱段是通过女中音与女高音的二重唱形式,将年长女人与中年女人放在平行空间中进行自我对话;第四个唱段是通过抒情女高音与男中音的二重唱形式,表现年轻女子与男人之间的甜蜜爱情。

作曲家在第一个唱段的设计上,引用了中国京剧《锁麟囊》中“怕流水年华春去渺”(见谱例1)的旋律素材,其略带程派唱腔特色的、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旋律韵味呈现出一种悲凄的色彩。年长女人绝望、孤独和冰冷的心境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当这段音乐响起,就会给人以时过境迁的感觉,一种岁月流逝的伤感。在全剧音乐中,这段音乐仅完整出现了两次,且带有变化。第一次是出现在全剧音乐的开始处(排练号2),由女中音唱出带有五声性音调的主题旋律,作曲家运用主调织体的写作方式,通过弦乐队奏出急促的固定音型,与人声声部形成紧打慢唱的对比效果。第二次则是出现在全剧音乐的黄金分割点的位置(排练号29),由女中音再次以变奏的形式唱出主题旋律,其旋律节奏变得更为紧凑,唱词的音节也变得更为密集。在这里,作曲家运用复调织体的手法,将主题旋律与对位旋律穿插于女中音声部和独奏乐器声部,如降B调单簧管,营造出空灵的气氛。同时,作曲家运用复合音色和音色交替的配器手法,表现年长女人对孩子的思念和对孤独生活的叹息,特别是由女中音和中音长笛奏出的复合音色旋律,更增添了戏剧的悲凄色彩。

谱例1

在全剧音乐中,第二个唱段的音乐性格也很鲜明,主要体现在乐队织体的设计上(见谱例2)。比如,每当男人试图去安抚中年女人时,都会出现一段轻盈的弦乐队拨奏,并伴随着一组由第一小提琴拉奏出的,由不规则数量组成的、十六分音符构成的“小波浪”音型织体,同时在男中音声部飘出一条长气息且具有器乐化特点的旋律线。此段音乐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男人的自私、脆弱、惶恐的一面以及对中年女人习惯性的安抚常态。

谱例2

另外,第三个唱段和第四个唱段的音乐在形象上也具有较强的对比性。虽然这两段音乐在全剧中仅完整出现一次,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三个唱段(见谱例3)的音乐性格较为强势,女中音和女高音通过复调对位的形式,反复地演唱着由四个核心音(G-bG-F-D)构成的下行音型,并与乐队通过力度渐强和齐奏的方式,建立起全剧音乐的第一次点。第四个唱段(见谱例4)的音乐性格较为活泼,可以说是全剧中最轻松的一段音乐。作曲家通过具有舞蹈性的、前长后短的节奏音型以及短笛音色的点缀,形象地表现出年轻女子小鸟依人的温柔性格。

谱例3

谱例4

在脚本原作中,年长女人作为重要的线索人物贯穿全剧始终,通过她对自己过去的回忆,引申出一段段中年女人、年轻女子与男人的戏剧场景。在全剧音乐中,第一个唱段也是贯穿全剧的一条主线,其他三个唱段则交相呼应,穿插于其间。这四个主要唱段与全剧的戏剧矛盾冲突息息相关,明确了戏剧情节发展的逻辑性,使音乐的整体结构具有回旋性和变奏性的特点,达到了音乐戏剧对比与统一的完美结合。

二、大胆解构戏剧逻辑,建立完整的音乐布局

德国作曲家贝尔格(Alban Berg,1885-1935)曾在《歌剧问题》(1928)一文中强调,歌剧音乐结构的完整性和音乐的自然发展是不能被戏剧结构所束缚的。他在创作歌剧《沃采克》(Wozzeck,1914―1922)时也同样面临过音乐与戏剧的结构处理问题。“当他感到脚本原作的松散结构会妨碍‘纯粹的音乐实体’的发展时,他亦然决定删去那些‘无助于音乐产生变化’的戏剧场景,使得整部歌剧的音乐不会因一些重复、零散的戏剧情节而显得冗长乏味。”{5}

在歌剧《娜拉》中,杜薇在尽量保留脚本原貌的基础上,对各个部分的戏剧场景也做了明确的划分与必要的删节和调整,使脚本原作中潜在的戏剧逻辑变得更加清晰,而且与音乐逻辑形成统一。从上述四个具有结构意义的主要唱段的运用上来看,我们可以将全剧音乐的整体结构大致分为三大部分和一个小尾声(见表1)。这三大部分的结构长度基本相等,各部分的演奏时长均在22分半到24分钟之间。

表1

在作品第一大部分中(排练号1―13)出现了两个场景:1.年长女人回忆往昔;2.中年女人与男人分歧初现,影子在一旁调侃戏谑。这部分运用了第一和第二个唱段的音乐。在作品第二大部分中(排练号14―29)出现了三个场景:1.年长女人在不同时空中与纠结的中年女人进行对话;2.中年女人最终向男人发出了对自由渴望的心声,男人顿生惊恐;3.年长女人感受到了孤独,但不敢直接面对,影子给出了上帝般的预言。这部分运用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个唱段的音乐。在作品第三大部分中(排练号30―44)出现了三个场景:1.年长女人冷眼看着年轻女子与男人春泉般的爱情,影子的预言再现;2.中年女人最终选择了离家出走;3.年长女人重新审视了自己的选择,并以合唱形式发出“一切皆有时、一切终有结”的人生感叹。这部分运用了第一、第二和第四个唱段的音乐。

只有在对照歌剧的脚本原作和总谱时,我们才能发现作曲家运用了多么充沛的戏剧想象力,在脚本原作平铺直叙的“抒情诗”中,逐层搭建起一个完整的音乐戏剧结构,使音乐充满了紧张的戏剧张力。比如,作曲家将全剧音乐的最点放在了第三大部分的结束位置(排练号44),通过五重唱的形式表达出年长女人对“一切皆有时,一切终有结(Everything shall come into being, everything shall disappear)”的人生感悟。在脚本原作中,这句话是出现在年长女人的最后一大段独白中。然而,作曲家凭借着对戏剧矛盾冲突的天然敏感,将脚本中这一大段略显冗长的独白交托给舞台上的所有角色,通过合唱的形式来展示内心的矛盾冲突。首先,作曲家在五个人声声部和乐队之间,通过节奏交错的形式,运用由长句变成短句,由短句变成一个词的分裂材料手法,形成了一段全剧最激烈的五重唱。最后,通过所有人声与乐队的齐奏方式唱出这句人声感叹,从而达到全剧音乐的最。

三、巧妙运用非常规的人声音色,

加强音乐戏剧张力

虽然男人的影子角色在剧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但每次他的出现都如同“调味剂”一般,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戏剧效果上来看,他的出现对于男人角色的塑造起到了立体化的作用,同时也为全剧增添了很多戏剧色彩。例如,在作品第一大部分中(排练号9),有一段中年女子、男人和影子的三重唱(见谱例5)。当男人与影子同时唱出违心话和真心话时,音乐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男人的两面性。此段剧情(见例2)的中文大意为,中年女子说:“你滚出去,外面有比我更年轻的女人。”男人说:“我只在乎你。”影子说:“她总是反复地唠叨这些,我要睡觉!”

谱例5

从人声声部的音色设计上来看,女中音、女高音、抒情女高音和男中音的音色在其他歌剧中常被运用。而抒情男高音(影子)的音色十分独特,在其他歌剧中也较少出现。在这部歌剧中,抒情男高音不仅运用了正常的演唱方式,还运用了假声演唱和戏剧性的说话方式,进一步丰富了人声部分的音色。作曲家在创作影子唱段的音乐时,也巧妙地运用了连续的十六分附点节奏和环绕式音型,准确地赋予了他“小丑式的”音乐形态。影子的唱段总是“游走”于各个部分,为全剧音乐增添了一份幽默感。再加上演唱者运用夸张的驼背姿势进行演绎,生动地展现出影子似幽灵般的存在,使整部歌剧的气氛有了松弛感。这种松弛感与紧张的戏剧冲突形成对比,进一步增加了整部歌剧的戏剧张力,也使音乐的戏剧结构更为紧凑。另外,作曲家在全剧音乐的尾声中主要运用了影子唱段中的音乐材料(见谱例6),营造出一种远离人世的意境。同时,由男中音、抒情女高音、抒情男高音依次唱出对幸福的渴望“You are my happiness(你是我的幸福)”,预示着男人和女人开始了新的轮回。

谱例6

另外,为了增强音乐戏剧的表现力,作曲家为女中音(年长女人)声部不仅设计了咏叹调,还设计了吟诵的段落(见谱例7)。例如,年长女人的父亲曾经对她的离家出走进行斥责和鄙夷,当她回忆起那段情景时,她会通过一个人表演两个人的对话方式来演绎,也就是一会儿用自己的音调,一会儿又模仿父亲冷酷的腔调。女中音运用半说半唱和气声相结合的演唱方式,将这两者的对话表现的活灵活现。同时,人声声部与音提琴拨奏的“波莱罗”{6}(Bolero)式的固定低音形成对位节奏,呈现出一段近乎癫狂的“二重唱”!

谱例7

结 语

在歌剧《娜拉》中,“娜拉”的出走不是因为男人对她的背叛,也不是因为她对爱情的渴望,而是因为婚姻的责任带给她的困惑。为了孩子、丈夫和家庭,她放弃了实现自我价值的事业。当她发现安逸的家庭生活并不能带给她快乐时,她渴望自由与解脱。而当她真正地从婚姻中解脱出来时,所谓的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事业又带给她多少快乐?

我认为这部歌剧的选题和切入点十分独特,既贴近我们的生活,又富有人生哲理。对于婚姻的责任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探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娜拉”的困惑不仅是大多数女人的困惑,也是男人的困惑,更是中年人的困惑。每个人在面对选择时都渴望得到答案,但是,谁又能真正地预测未来并给出答案呢?编剧弗斯和作曲家杜薇通过孤独的年长女人、迷茫空虚的中年女人和对爱情执迷的年轻女子,来立体表现不同年龄段的“娜拉”在“人生圈”中的不同欲望与困惑。我们可以把整部戏看做是“娜拉”的一生,亦或是在平行空间中不同“娜拉”的一天。我们无法改变做出选择的那个瞬间,但我们可以调整做出选择之后的心态来面对生活。

在编剧弗斯的作品中,他总是提出一个问题,创造几个情境,引发了我们的深思,却没有给出答案。这为很多创作者或表演者打开了再创作的思路,而且是相对自由的、无束缚的。我相信不同的创作者或表演者在弗斯的作品中都有可能找到不同的切入点去诠释,这就是他作品的魅力所在。

我们在这里大胆地假设,如果顺着弗斯脚本的“气息”进行音乐创作的话,音乐也许应该是扑朔迷离的,色彩胜过内容的,比如:印象派音乐、表现主义音乐等。然而,作曲家杜薇却通过借鉴古典歌剧中人物塑造的基本手段、传统戏剧中矛盾冲突的构建方式,成功解构了弗斯当代戏剧的“沉默”,将脚本中蕴藏的能量与激情进行外化和升华。正如她所期望的,这的确是一部向古典歌剧致敬而又极富个人魅力的优秀作品!

北极歌剧中心还将于2015年在挪威进行歌剧《娜拉》的世界巡演。我由衷地为杜薇感到高兴与骄傲!

参考文献

[1]钱仁平《歌剧脚本的“音乐性”》,《歌剧》2009年第8期。

[2]张筠青《歌剧音乐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张杭《我们世界上叫娜拉的女人――谈歌剧〈娜拉〉》,“幕间戏剧”(微信公众号),2014年11月。

[4]天津大剧院《来自挪威的神秘与诗意:乔恩・弗斯》,“舞台前沿”(天津大剧院微信公众号),2014年10月。

{1}歌剧《娜拉》的剧情简介:年龄渐长的娜拉回想着自己的过去,思考着一些问题。当时,因为坚持了自己生命的选择,离开自己的先生和孩子们,这个选择到底对不对?当时想要的东西得到了吗?在舞台上,年龄渐长的娜拉和不同时空的自己对话,年轻的娜拉、成熟的娜拉,和前夫谈起过去的事情……

{2}杜薇(b.1978): 青年作曲家,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于著名作曲家郭文景教授。她曾荣获2011年国家大剧院首届青年作曲家计划一等奖。代表作有乐队作品《袅晴丝・惊梦》,歌剧《娜拉》,舞剧《》《金瓶梅》,电视剧《(新版)红楼梦》等。

{3}乔恩・弗斯(Jon Fosse, b.1959):挪威作家、诗人和剧作家,是当代戏剧界颇负盛名的人物之一。他先后创作了30多个剧本,被认为是易卜生戏剧的又一继承人。

{4}歌剧《娜拉》的脚本原文是用新挪威语(Nynorsk)创作完成,后由May-Brit Akerholt将其翻译成英文,由邹鲁路将其翻译成中文。在这部歌剧中,杜薇选用英文译本进行歌剧音乐创作。

{5}余志刚《论阿尔班・贝尔格的歌剧〈沃采克〉 (二)》,《中央音乐学院

学报》,198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