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班门弄斧句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尤金・奈达(Eugene・Nida)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著名学者和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成就在于“功能对等论”翻译理论的提出。本文将从词汇和句子的角度分析“功能对等论”在汉译英中的应用。
关键词:奈达;功能对等;汉译英
一、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把信息论和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功能对等’的翻译标准,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是对翻译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首先,他提出了一个新的翻译评价标准。其次,他提出的“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标准也不同于传统的“忠实”标准。第三,他用新的眼光看待翻译过程,认为翻译过程还应包括译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评价。
二、“功能对等”理论在汉译英中的应用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如今在各种文体的英汉互译中应用十分广泛。下文将分别从词汇和句子的角度对其在汉译英中的应用做出分析。
(一)词汇层面
在翻译一些新词、成语、网络词语汇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译语读者产生与原语读者等同的心里感受和对词汇的理解。这时,“功能对等”理论在这些词汇的翻译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爆冷门:a dark horse bobbing up
“冷门”指出人意料的结果。原文中并没有提及“黑马”或“跳出”等词语,而其翻译出现了“a dark horse”和“bob up”等词,虽然形式与原文不尽相同,但却能使译语的读者产生与原语读者相似的“出乎意料”的感受。
菜鸟:green hand
“菜鸟”属于网络词语,比喻在某些方面应用水平较低者,兼有新手或者生手的意思。而“green hand”恰巧指“生手;没有经验的人”。这种表达也可以使读者很好的理解原词的含义。
虎父无犬子:a wise goose never lays a tame egg
在这个词中原文出现了“虎”和“犬”这两个词,而译文则用“goose”和“egg”二词译之。虽然在形式上与原文有不同,但在意义上却很好的表达了原文的意思,很好的使用了功能对等的手段,使译语读者同原语读者有类似甚至相同的理解。
班门弄斧:teach ones grandma to suck eggs
“班门弄斧”一词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如译文把“鲁班”用音译法译出,再采取加注的形式说明该成语的出处会非常嗦,且不适合用于词汇的翻译。而本例中的译文很好的将该成语的内涵译出,使原文和译文达到了功能上的对等。
(二)句子层面
剧作家老舍三幕剧《茶馆》有英若诚和约翰・霍华德翻译的两个英文版本。在戏里有很多的口语化的成语。例如:
刘麻子:告诉你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耽误了事别怨我!
Pock-Mark L IU: I’m telling you,you won’t find another chance like this.If you lose it,don’t blame me!(英若诚)
POCKFACE L IU: I’m telling you,this is your only chance.If you miss it,don’t blame me.(约翰・霍华德)
“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这个习语的意思是指机会难得。英若诚的翻译比霍华德的更接近原意。另外,“村”“店”的翻译如果直接转化为“village”和“store”不妥,会让译文读者有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两位译者在翻译时都采用了意译来避开对这两个字的直译,在翻译中都保留了源语意义,做到了功能上的对等翻译。
庞太监: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
Eunuch Pang: Well said! Let’s both try our best,and see what happens.(英若诚)
EUNUCH PANG: Nicely said.Like the 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we each have our own strengths,eh?(Laughs heartily)(约翰・霍华德)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是中国的一个神话传说,是说八仙要穿越大海,每位仙人都要展现出自己法力。霍华德的翻译虽然保持了原文的形象,将之翻译成了字面意思,但使读者对译文理解产生困难。而英若诚则采取了意译,译成“尽力”,这是原文信息的隐含意义,虽不能达到语言形式的对等,但考虑到了读者的理解,实现了功能对等。
吴祥子:松二爷,你们的铁杆庄稼不行了,我们的灰色大褂反倒成了铁杆庄稼,哈哈哈!
Wu Xiangz: Master Song,your bannermen’s subsidy used to be a sure source of income.Well,that’s all gone now.But our gray gowns proved a better bet,eh?(英若诚)
VU XIANGZI(laughing): Second Elder Song,you bannermen’s stipends have dried up,but our“Grey Gown Department”is flourishing better than ever.(约翰・霍华德)
“铁杆庄稼”是用来指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在清朝满族人可以定期领取生活费。但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后,这种特权被政府取消了。两位译者都很熟悉这个历史背景,所以他们把它译成“八旗子弟的生活费”和“八旗子弟的补贴”。虽然把原文隐喻翻译成一个明喻,但这使读者更容易领会原文的含义以免被隐喻词误导,很好地实现了功能对等。
三.结论
奈达“功能对等”的理论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英译汉或汉译英中如果遇到译文无法与原文保持完全对等时,译者可以有意识地利用这一理论,舍弃原文形式而将其内涵译出,以便使读者更好理解原文的意思并产生同原文读者相似甚至相同的内心感受。
同时也应当指出,奈达的理论也有一些值得探讨之处。第一,奈达的翻译论源于其对《圣经》翻译的经验,因此,他所提出的翻译标准未必适用于所有的文本。第二,他认为翻译中要尽可能使用译文读者所熟悉的表达方式来替换难懂的原语惯常表达法。而翻译的目的之一是促进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原语的一些方式有利于使译文读者更好地知晓外国文化,丰富本国的语言。
参考文献
[1]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一、注意语意的大小轻重。成语的含义有大小轻重之分,同学们在运用时常会犯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的错误。如:
①考前要认真复习、做好准备,否则在考场上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害或事故,特指死亡,用在这里语意过重。
②王医生只用一副中药就把张婶的感冒治好了,真是起死回生。
将“起死回生”用于夸奖治好感冒这种小病,明显属夸大其词。
③前几年,他们家是出了名的困难户,但他爸爸最近几年励精图治,带领一家人很快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励精图治”的意思是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显然,该词在句中是大词小用了。
在使用日理万机、永垂不朽、贻笑大方等成语时也容易犯此类错误,应特别注意。
二、注意适用范围。有些成语的适用范围很小,对适用对象有严格的限制,如果不认真推敲,很容易“泛化”,导致运用不当。
1.该用于指人的却用于指物。如:
④望着扬长而去的摩托车,我们询问了这位挨打的姑娘。
“扬长而去”是形容人大模大样离去的样子,用来形容摩托车不妥当。应改为“望着疾驰而去的摩托车……”
2.该用于指物的却用于指人。如:
⑤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非常多,意思是用牛来拉这些书,能使牛累得出汗;把这些书放在屋子里,能堆满屋子的全部空间。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人多显然不合适,可改为“举不胜举”。
类似的成语还有:美轮美奂(形容建筑物)、不负众望(不辜负别人)、始作俑者(第一个做坏事的人)、炙手可热(指权势)等。
三、注意数量的多少。有些成语本身的含义就有数量的限制,使用时需要注意,如:
⑥那是一张两人合影照,左边是一位英俊的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莘莘”是众多的意思,前面却用“一位”来限制,两者互相矛盾。
⑦来到公司的第一天,我好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忙得头昏眼花。已经过了下班时间,我还在七手八脚地忙乎着。
“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非常忙乱的样子。显然,该句的描述对象只有“我”,根本就谈不上“七手八脚”。
⑧家家悦超市才开业,大润发超市又敲响了锣鼓,两家超市形成了鼎足之势。
“鼎足之势”指三方对峙,形成相互抗衡的局面。句中只谈到了“两家超市”,用“鼎足之势”不合适。
四、注意感彩。成语一般有固定的感彩,在运用时如褒贬不分,会造成整个句子感彩的前后矛盾。如:
⑨这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却在从容不迫地抹桌子,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
“从容不迫”是个褒义词,用来形容罪犯显然不妥,可改为“故作镇静”。
⑩乡邻请老爸写春联,老爸从不推辞,你看他那舞文弄墨乐呵呵的样子,就像吃了蜜似的。
“舞文弄墨”一般带有贬义色彩,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或玩弄文字技巧,怎能把老爸为乡邻写春联说成是“舞文弄墨”呢?
五、注意表达是否得体。表达得体的具体要求是:用语要根据表达的目的、对象、场合、方式的差异来调整;用语要与语境保持一致。如:
他是我最好的朋友,经常对我耳提面命,使我能在工作中少犯错误。
“耳提面命”适用于长辈对晚辈,而句中的“他”和“我”是平辈,故使用不当。
周老师的开场白可谓抛砖引玉,引导我们提了很多建议。
近日对我而言的“打柴人”,有针对性地指向了一本汉译名著。该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些信息:论创造性———朱熹、怀特海和南乐山的比较研究,“海外儒学研究前沿丛书”,主编安乐哲、杜维明,执行主编彭国翔,[美]白诗朗著,陈浩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就是这样一本看上去就勾起人强烈阅读欲望的著作,阅读之初,在“总序”的环节中,就被表述思想的外在语言挡在了门外。这里所说的将人挡在门外的外在语言,不是指文字使用了什么外文的或古代汉语的表述方式,而是指作者在使用现代汉语的时候,却出现了好多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最初迫切的阅读愿望,开始逐渐萎缩。
试举几例。开篇即有这样的文字:
正如儒学早已不再是中国人的专利一样,儒学研究也早已成为一项全世界各国学者都在参与的人类共业。
这句话的问题在于语言表述不简洁,“全”“各”“都”“共”这些词语之间明显存在着重复现象,而“全世界”与“人类”也存在着语义交叉现象。因为这里写作的是学术论文而非含有特殊意蕴的文学类文字,因此,在语言的表述上,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准确、通顺、简洁、严谨。这句话完全可以表述为“儒学研究也早已成为一项全世界学者都在参与的共业”,或“儒学研究也早已成为一项各国学者都在参与的人类共业”等。学术论文当然也有突出强调某种意蕴的要求,但不应表现为重复与罗嗦。
接下来,还有这样的话:
“夜郎自大”的“天朝心态”不可避免地导致固步自封,落后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潮流。
这一句的语病表现在成分残缺上。按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划分的原则,这一句话的主干连缀起来应该是这样:“天朝心态”导致固步自封,落后于潮流。问题是:是“天朝心态”落后于潮流,还是其他的什么东西落后于潮流?很明显,这是一个病句。作者在这里想表述的意思是:“天朝心态”导致中国或中国的学术落后于潮流。但因缺少了这样一处必要的兼语成分,就使文字表意不明,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出现了理解上的障碍。
下面又说:
至于中国传统人文学包括文、史、哲的研究,由于晚清以至20世纪80年代不断激化的反传统思潮在广大知识人群体中造成的那种“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的普遍心态,较之“外人”的研究,也早已并无优势可言。
这句话的问题是多出了一个“并”字。“早已”与“无”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递进关系,为何要用一个“并”字?为了句子的通顺和语言的工稳,也可以保留“并”字,那么,就要再在“并”字之后,加一个“再”字,即表述为“也早已并再无优势可言”。但是这样一来,虽则句子通顺了,但在表意上又出现了问题:我们可以说近代以来,时至今日,中国传统人文学的研究较之“外人”没有了优势,但不能绝对化地说,未来这种优势也不会再次出现。因此,这句话最好的修改办法还是去掉一个“并”字。
接下去还有:
而那些中国人文学研究的一线人物,除了深入中国古典、旧学之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兼通他国语文,能够及时了解和吸收域外中国人文研究的动态与成果。
这句话的问题是中途易辙或偷换主语。这一大句的主语明明是“一线人物”,可后面却又变成了“特点”。作者想表述的是“一线人物兼通他国语文”呢,还是“特点兼通他国语文”?很显然是前者,但“一个重要的特点”直接放在这里,就是偷换主语。所以,这个句子要想表述得更加明确与流畅,最简单易行的修改方式是在“一个”之前加上一个动词“拥有”(更好的修改办法是在“拥有”这一谓语之前,再加上表意完备的状语成分,如“基本上都拥有”),而把“就是”改成一个破折号,这样,原句即成为这样:“而那些中国人文学研究的一线人物,除了深入中国古典、旧学之外,拥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兼通他国语文,能够及时了解和吸收域外中国人文研究的动态与成果。”
以上,只是列举了几则《论创造性》一书序言中的病句。其实,这种病句“俯拾即是”的现象,不仅在这本书中存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整个学术领域中都普遍存在。正如内心仁厚的人在容色形体上也必然衎面盎背一样,真正义理通达的文字,在语言的表述也必然文通字顺,为文者只要具备初步的文字修养,写作时稍加注意即可。虽然如此,对于有些学者来说,或是因为学术分科的影响,或是从内心里就以辞章之学为“雕虫小技”,于是,在现今的学界,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得益彰的著作少之又少。且不说初出茅庐的学术后进,也不说曾名重一时的学术前辈,只说现在风头正劲的学界精英,他们是学界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治学风格不仅代表着现今中国大陆学术的最新最高水准,而且也在言传身教地影响着未来中国学术的走向。而如果此种不注重语言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于他们作品之中而不加以注意与纠正的话,那么,以后的中国学界将会怎样则难以想象。
为了说明此种现象存在的普遍性,接下来,就随便再举几例加以印证。
在由中华书局出版、桑兵主编的《近年中国学术批评》一书有这样一句“中国早有学术批评的传统,只是形式与近代以来的差别较大”。这里的“与”是一个介词,应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一个介宾结构,但这里没有出现这样的结构,按照句意,这个介宾结构应该是“与近代以来的学术样态(形态)”,所以,这里的问题就是介词的宾语残缺。
再说一下由中华孔子学会主办,王中江、李存山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儒学》。在该丛书“刊首语”的结尾处写道:
作为中华孔子学会的创会会长张岱年先生,一直有创立学会刊物的愿望。《中国儒学》的问世,既可以告慰于先生,又可以说是儒学研究世界中的一个新园地。现在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我们与海内外同仁一道耕耘好这个园地有更强烈的愿望了。
这一大句话的问题很多,先是断句的问题,应该把逗号移到“张岱年先生”之前;再有“又可以说是儒学研究世界中的一个新园地”这句话,“《中国儒学》的问世”如何能是一个“新园地”?明显的搭配不当;而最后的一句话用“比得上”不如只用一个“比”,“有”字赘余,应删除。整句话修改后应为:“作为中华孔子学会的创会会长,张岱年先生一直有创立学会刊物的愿望。《中国儒学》的问世,既可以告慰于先生,又可以为儒学研究世界开辟一个新园地。现在没有什么能够比我们与海内外同仁一道耕耘好这个园地的愿望更为强烈了。”
1 激活思维,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去阅读。如在教学《做一个最好的你》时,笔者这样设计:
读读课文,想一想自信能够给人带来什么?为什么说:“一个人只要有自信,就能成为他渴望成为的那种人。”找出重点句,并引导学生讨论:“美和丑,并不仅仅在于一个人本来的面貌如何,更在于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1)指名读,你读懂了什么?
(2)这段文字有什么特点?比较句子:
美和丑,在于一个人本来的面貌如何,也在于它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美和丑,不在于一个人本来的面貌,只在于它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让生齐读这句话,比尔医生在做了许多整容手术后,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并通过一项著名的实验验证了这个说法,感悟自信的重要性。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最后一段,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含义的。指名交流,谈感受。练习背诵。(修辞手法:排比和比喻)组织讨论“过分自信――自满、自负,带来的害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打破教学求同的传统,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课堂上,学生思维、语言得到的发展是毋庸置疑的。学生阅读,教师应鼓励他们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大胆探索,善于发现,勇于开拓,这是培养个性化阅读,开发潜能的重要一环。要使他们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老师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敢于“班门弄斧”、“标新立异”的思想。
2 发表不同看法 ,闪现个性化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的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如窦桂梅老师教学外交官对晏子话进行的评价――“晏子的语言,虽给人的感觉是有理有据,但感觉是在做语言游戏,呈口舌之能进行外交对话,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也获得不了真正的尊重”。在大多数人看来,这肯定是有违中心的,但窦老师教学时,没有局限于此,而是让学生静静地想一想,是否赞成这一观点,然后把自己的观点旗帜鲜明地说出来。从而引导学生悟出:赞成不赞成并不重要,关键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敢于说自己的话。
再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教师没有搬出教参中现成的答案,而是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向学生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钓鱼吗?”一石击起千层浪。是啊,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有的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爱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以体验、感悟为灵魂的组块教学,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充满了活力和魅力。
3 积极参与,多形式地呈现阅读体验
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习惯的呈现阅读体验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表述……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如阅读了《长城》以后,教师鼓励学生说,同学们的感受一定很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有的深情地诵读;有的激情豪迈地唱起了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还不停地手舞足蹈;有的奋起疾书,急切地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五年级语文《诺贝尔》一文中,“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让学生好好读一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我从“近了!近了!”读懂了炸药马上要爆炸了;诺贝尔的危险也近了。
学生:我从“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体会到了他的紧张。
学生:我从“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体会到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不怕危险的精神。
师:同学们体会地不错,再读一读,想一想“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仅仅是紧张吗?
学生:我想更多的是兴奋,因为“近了!近了!”还是离成功也近了。所以,他很兴奋,所以“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师:体会句子,不仅可以从文字中,还可以通过标点来体会的,看看这一句中的标点,你能感悟到什么呢?
学生:我从三个“!”感悟到诺贝尔的激动和兴奋,为了研究炸药,“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而现在马上要成功了,所以他很激动,心情很急切。
……
关键词:熟语使用 六忌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正确使用熟语”是自2004年以来高考考纲新增加的一项内容。多年来,高考对于熟语的考查多为成语辨析,并且每年都有一题,分值为3分,以选择的形式出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此类试题,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阐释:
1忌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每个成语都有其词典意义,就是在词典中表述的成语的含义,这种含义是在其构成成分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若对词典意义弄不清,辨析时就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如:
(1) 例句:美国政府在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解析:“危言危行”指正直的言论、正直的行动 ,易曲解为危险的言论、危险的行动。
(2) 例句: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许多创作素材。
解析:“下里巴人” 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而不是指人。
类似成语还有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如坐春风(比喻受到教育和感化)、细大不捐(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东西都不丢掉)、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容易误假为真)、目无全牛(形容对事物所有组成关系了如指掌,处理起来及其准确熟练)、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呵成,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身无长物(形容生活贫困)、不足为训(不足以当作典范或者法则)、天荒地老(形容时间极为久远)、为之侧目(形容畏惧而又愤恨)等等。
2忌张冠李戴
成语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相关的特定对象,若不注意,极易张冠李戴,辨析时弄出笑话。如:
(1) 例句: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解析:“美轮美奂”多指建筑物的高大华美。
(2) 例句: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解析:“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很多,此处用来形容人数众多,显然不合适。
这类成语还有: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蔚为大观(汇成盛大的景象给人美不胜收的观感)、始作俑者(第一个做坏事的人)、崭露头角(指青少年初显露优异的才能)等等。
3忌褒贬不分
成语的意义有轻重,适用有范围,在感彩方面,还有褒贬之别。运用成语时,不注意与全句内容和谐一致,就会造成褒贬失当。如:
(1) 例句: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解析:“处心积虑”即千方百计地盘算,多用作贬义。
(2) 例句: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解析:“洗心革面”是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彻底悔改,贬义褒用。
这类成语如:摇身一变(贬义,指品行坏的人改换形象出现)、罄竹难书(贬义,把竹子用完都写不尽,形容罪行多,写不完)、一意孤行(贬义,不听别人的意见)、叹为观止(褒义,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凤毛麟角(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力透纸背(褒义,原指书法遒劲有力,后也用来形容诗文立意深刻,用词精当)等等。
4忌谦恭错位
有的成语是谦辞只能对己;有的成语是敬辞,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如:
(1) 例句:你尽管放心,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今后你的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或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解析:鼎力相助:敬辞。用在别人身上,应改为“全力相助”
(2) 例句: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是狗尾续貂。”
解析:“抛砖引玉”是谦词,比喻自己发表粗浅的意见或文章,目的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
这类成语涉及到语言得体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尤为重要。常见的谦辞有: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意为任意编造的、没有根据、或不甚可靠的话语)、信笔涂鸦(形容字写得很潦草,或胡乱地写文章,随意涂鸦)一孔之见(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等;敬辞有:高抬贵手(对方的手抬高一些就可以让人过去,表示请求宽恕、通融时的客套用语)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等。
5忌知一不知二
不少成语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有时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容易认为用错了。同时,在语言的流传过程中,有的成语派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甚至感彩也相反,这就决定它适用于两个以上的语言环境。如果我们对这类成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则易造成误判。如:
(1) 例句: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解析:“灯红酒绿”用在饭店后,本义就复活了,不再含贬义。
(2) 例句:“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解析:“淋漓尽致” 既指文章或说话详尽透彻,也可指暴露得彻底。
诸如此类的两用成语还有很多,如:龙飞凤舞、老谋深算、左右逢源、按图索骥等等。
此外,运用成语要避免重复矛盾,如“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莘莘学子”意为众多的学生,前面用“一位”修饰,自相矛盾。再如:“听了这个故事,她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忍俊不禁”意为忍不住地笑起来,和后面的“笑起来”重复。
当然,所谈这些,更多的带有技巧性,要正确地使用成语,还需平时多留心、多积累、多归纳,多注意近义成语的选用,多关注有历史渊源特殊意义的成语。
参考文献
[1] 杨翠兰.基于语料统计的汉语成语语法功能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关键词: 翻译学 翻译方法论 习语翻译
1.翻译方法论的基本理论原则
1.1科学的方法论必须扬弃机械论和形而上学。
这个原则的理论涵义是:翻译的科学方法论以语言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及文体分析等)、对比语言研究和逻辑分析为依据。因此,在语际转换手段的运用中,不以表面的形式对应为目标,而是紧紧抓住翻译是语际的意义转换的实质,既强调概念意义的对应,也强调形式意义的尽可能的对应。翻译中,只顾概念意义,不顾形式意义是错误的;只顾形式意义,不顾概念意义也是错误的。任何方法的运用,必须既考虑各种意义转换的效果,又考虑形式转换的可能性。意义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是基本的指导原则。
1.2翻译学是经验科学,但排斥经验主义。
这一原则的涵义主要包括:
(1)不能将个别经验或个人经验视为具有广泛实用性的方法。个别经验或个人经验的实用性通常仅仅局限于一时一地,因此,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片面性。科学的翻译方法论,不是个别经验或个人经验的总结,而是为普遍的实践效果所验证的科学规律。
(2)科学的方法论虽然具有普遍的实用性,但是对翻译科学发展及全局而言,却并不存在“无限真值”。因为语际转换都只能是具体的,不存在抽象的源语或目的语,因此,不可能有抽象的适用于各语种、各语系的方法论。方法论的对策性具有广泛的相对意义。即使是对某一对具体的源语和目的语而言,方法论作为一个体系也必须具备方法的兼容性、并存性和选择性。
(3)这一原则也有助于我们端正对外国翻译理论(包括方法论)的态度。今天,在我们开拓理论研究领域,建设中国的翻译理论的时候,外国翻译理论无疑具有不可否认的借鉴意义。但是不论外国翻译理论如何完备或先进,都不能取代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因为,我们的方法论的对策性是明确无误地针对汉语与外语的转换而制定的,而离开了对策性,方法论研究就会失去它应有的功能意义。
(4)方法论是发展的。随着社会的进步、语言接触的加强和语言科学研究的发展,随着翻译理论领域的不断开拓及翻译实践的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开展,新的理论视界必将展现,新的理论概念必将诞生,某些可译必将被突破,新的语际转换手段和信息交流通道必将被揭示和运用。因此,我们的研究视界必须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任何方法研究都不是已穷其极。
2.习语翻译常用的翻译方法
在讨论了翻译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之后,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习语翻译中经常用到的翻译方法。
2.1对应(Equivalence)。
对应的目的是寻求并获得“对应体”(equivalent),其条件是:
1)双语的词语所指同一,即对同一外部世界的事物双语在概念上形成同构(具有对事物或物质的实体对等);
2)双语句法关系相应,从而使句子的语义可以在结构上获得对应;
3)在第1、第2同一及对应的前题下,双语思维表达形式上的对应或基本上对应。例如:
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
由于其概念范畴及用法有限定而且稳定,对应制约了语言的模糊性,从而保证了双语间信息交流的基本可能性及稳定性。因此,我们可以说,对应是双语间对应转换的基础。
2.2替代(Substituting)。
“替代”也可以称为“变换”,从词法上说是易词而译,即变换一个词,越过可译性“障碍点”,化梗阻为通顺。从句法上说是易句而译,即变换一句译语,透过原句表层,抓住语义结构以不同的句子译同一个意义的原句。替代是非常有效的可读性优选法,也是重要的功能代偿手段。例如:
He is teaching fish to swim.
他是在班门弄斧。
After I finished my work,he said that he wanted to give me a hand.I thought that his idea was just 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我完成任务后,他说他想帮我。我认为他的想法是多此一举。
总之,替代能够突破原语的结构框架,抓住基于言外行为(话虽那么说)的言内之意(实则意如斯),易句而译,因此是获得深层翻译的基本手段。
2.3阐释或注释(Interpretating)。
阐释(解释)就是在双语转换中用目的语给源语中的可译性“障碍点”作注释,以利于读者理解。这是重要的功能代偿手段,阐释通常适用于以下情况:
1)整个“障碍点”必须隐去,只加以解释,译其大意。例如:
She is a cat.
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She was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she thinks she can do what she likes.
她生在富贵之家,认为凡事都可以随心所欲。
2)并不隐去“障碍点”,而是在文中加以保留,并以各种手段加以阐释。例如:
My English grammar is Achilles’heel.
我的英语语法是阿喀琉斯的脚踵,是我的薄弱环节。
He was only a fly on the wheel.
他只不过是车轮上的苍蝇,妄自尊大。
People consider that what he had played on that occasion was no more than a Judas kiss.
人们认为他在那种场合的表演不过是犹大之吻,居心险恶。
2.4还原(Restituting)。
“还原”就是淡化源语的色彩,其中包括各种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体的文化信息、形象比喻、典故,等等。毫无疑问,“还原”也是一种克服语言障碍的应变对策,不是一种理想的意义转移手段。在无法逾越的文化或表达法障碍前采取白描法虽然差强人意,但比“硬译”仍然略胜一筹。“淡化”主要应用于:
1)包含比喻的习语。
形象比喻与目的语无法取得对应或平行转换,只能以白描替代。例如:
panda car英国的警察巡逻车
来龙去脉the whole story,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或the clue to something
2)包含典故的习语。
典故往往有悠久的民族文化渊源,很难为非本族语读者所知晓或理解,在上下文中又不宜拖泥带水地解释,只好“淡化”,译其本意。例如:
夜郎自大vulgar arrogance
沉鱼落雁之美surpassing beauty
完璧归赵return sth.to sb.in good condition
3)包含幽默、谐谑语的习语。
幽默语意味深长,翻译时很难译出幽默味来。因为幽默情味往往源于民族习俗或心理意识倾向以及审美情趣。例如:
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unspoken bitterness
only-the-facts-ma’am tone以一种照章办事的口吻
总之,翻译的方法论博大精深,对于习语的翻译确实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以上所讨论的只是习语中的一小部分,相当一部分习语是变化多样、没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在习语的翻译中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外,翻译的方法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穷尽其法”、“穷尽其巧”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我们实际的翻译工作中,我们不但要尽量学习已有的翻译的方法论,用其来指导我们的翻译工作,而且还要开拓眼界,不拘泥于已有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同时,对习语认真加以分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握翻译方法论的精髓并做到习语的成功翻译。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一、准确把握学情,关注教学起点和终点
课前,备课时,教师对学情作了一个预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城市孩子对农村生活相对陌生,但这不影响孩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学生的阅读能力来看,学生独立阅读能初步感受“我”在园子里的快乐、自由,但不会通过品味语言,细腻、真切地感受到“我”的快乐、自由。因此,教学终点定为:品味朴素的语言和反复的语言形式,感受“我”在园子里的快乐、自由。
这个教学目标来源于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也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达到的,属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是有效教学的第一步。
二、尊重学生常态阅读的感受,关注教学的生长点
(一)读思结合,整体感受园子
师引:祖父的园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园子呢?现在让我们走进这篇略读课文去看看吧。因为课文很长,我们分成三部分读。
【课件】边读边思考【读思】,这三部分内容分别写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园子?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填写在你们的题单上。
1.学生读、思,完成题单
2.反馈,顺学板书
【1-3美丽的】【4-15快乐的】【16-20自由的/漂亮的】
3.指板书,梳理小结,理清思路
现代学习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建构与探究的活动。人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不是接受和记录知识的过程。这一环节,学生先独立阅读,再去梳理感受,并由学生汇报、板书,体现了老师对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悟的尊重,也了解了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找准教学的生长点,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新课程理念。
三、设计自主探究活动,关注学生学习的盲点
(二)读思结合,感受自由园子
1.读思结合,感受“我”的自由快乐(4-15自然段)
教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快乐的园子呢?【课件】请同学们自由朗读4-1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这是一个快乐的园子?请用“ ”把相关句子勾画出来。
设计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活动。
(1)学生自由朗读,学习。
(2)反馈:从哪里看出这是一个快乐的园子?点拨预设: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方法。
分析学生的观点、方法和其对话。这些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视。
过渡:在园子里,我做了那么多淘气好玩的事情。不过,有一件事玩得过火了。哪一件?说看法。
2.品读重点的平实的词语,感受祖父的慈爱与宽容
(1)教师:面对我的瞎闹,祖父是怎么对我的呢?【课件】出示课文的第6-12自然段。请大家自由朗读这段话,待会我要朗读他们的对话,请你们评价一下,我读得怎么样。你要评价,首先要读懂。
(2)教师示范读。
①教师做严厉状读祖父――评,教师读得怎样?为什么?(太严厉),祖父是很慈爱的――点引:你从哪里看出祖父很慈爱?――聚焦祖父的“笑”:抓住了关键词“笑”来读。词语点红。
②教师:笑,原本是一个很平常的表情。为什么从三个“笑”,就读出了祖父对“我”的疼爱了?
点拨:请联系上下文再读再思考。
③因为我的瞎闹将导致粮食收成大大减少,对此,祖父依然笑着面对,他没有骂我、打我,没有计较我的过错,可见祖父对我还很――宽容!
小结:孩子们,“大笑、笑够了、还在笑”,原本都是很平常的表情,很平实的词语。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就能透过文字,体会到他背后藏着的深情。
就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自由地读读课文,看看你还从哪些词语里感受到祖父对我的深深的慈爱与宽容?(慢慢地,理由。)
教师:好,现在让我们把体会到的深情,在读中表达出来吧!
(3)学生分角色齐读。教师读旁白。
过渡:因为祖父是这样一个慈爱宽容的人,所以萧红才会想干嘛就干嘛,生活非常自由、快乐。难怪在萧红眼里,(指板书)祖父的园子是个(快乐)的园子。
学生在学习这个部分时,有两个很容易忽略的盲点:一是不知道是因为祖父的宽容和慈爱,我才如此快乐、自由;二是祖父的宽容和慈爱是通过朴实的语言传达出来的。因此,老师的教学活动是基于学生原有的学习能力,采取了错误范读、寻找依据的“认知冲突”策略来实现理解提升的。
四、搭建多层台阶,突破学生学习的障碍点
3.细读品读,体会我的自由快乐(聚焦:17)【课件:17自然段】
(1)自由朗读,感受自由。
反馈,抽一生读。问:读着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2)物我合一朗读。
①师与两生对读。
教师:是啊,因为萧红是快乐的、自由的,在她的眼里,一切都变成自由的了。我就是倭瓜,我愿意……随机指生接读。
②全班齐读。
我就是倭瓜,我愿意……就……,我就是黄瓜,我愿意……
就……,我就是玉米,我愿意……就……
学习是真实性与情境性的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尤其是“移情”式朗读训练,体会“移情”的修辞手法,真正做到了老师“心中有知识,口中无术语”。
③带着这颗自由的心,让我们再放眼望望祖父的园子吧。【课件】
(指板书)在美丽的园子里,【课件】原本看到的只是――生接读: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但在自由的萧红眼里,她看到的却是【课件】――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④师:多么美妙的自由感受,那这种自由感受是怎么写出来的?看看谁能发现里边藏着的小秘密。
预设:排比,拟人。认可。
若答不出:看看,这些词句是不是有那么一点重复感?师引生接读:师:倭瓜愿意……就(生接)……愿意……就……黄瓜愿
意……就……玉米愿意……就……【课件变红】看,反反复复在用这些词语句式来写,萧红称他这种写法为反复。【反复】
用上特别的写法,往往就能表达特别的心情。虽然文字朴素,但字里行间却让人感受到无限的自由。
(4)小结:自由的人,自由的景。当然,这个园子就是――(指板书)自由的了。
个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知识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萧老师充分调用和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又在此基础上通过细读文本,前后对比读文本等多个台阶,让学生对“我的自由、快乐”的感受进一步深入和细化,是针对学生学习的障碍点来设计的,既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又是阅读方法的训练。
五、设计有梯度的练习,关注教学的延伸点
(三)读写结合,感受表达特点
【课件】当萧红睡醒了,她又将在园子里做些什么有趣的事情呢?请发挥想象,把自己当作萧红,写下在园子里自由、快乐的生活。提醒:就写一个片段。你可以借用反复的手法写,也可以运用以前的方法写。
(1)学生动笔写。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自述人生经历,展现自我心智历练过程或成败得失,抒写人生感悟,作者即传主;他传是展现他人的思想性格、人生历程、成败得失,由他人用第三人称来写。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由传与评两部分构成。“传”思想轨迹、人生历程,“评”人品高下、成败得失。“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
从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史学性传记以记述历史事迹为主,有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等;文学性传记属于文学范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著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文学描写。试卷中选做文本中的传记主要是指后者。
【考点解读】
传记类文本是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的热门文体。高中语文教材在必修内容中单列一个人物传记单元,在选修内容中还单独编辑了《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所选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科学、文学、艺术等名人,包括杜甫、鲁迅、、贝多芬、达尔文、沈从文、杨振宁、蒙哥马利、比尔・盖茨等世界级名人。选修传记的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对选修传记阅读的要求是:“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能分辨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这要求学生阅读人物传记时,务必做到一理、二析、三探:
1.理――通过粗读和圈点勾画,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析――通过体会生动传神的叙述描写片断,把握传主的性格和情感,并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和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通过审读简洁的议论性的语句,把握作者思想和态度,并分析作者的思想、态度和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通过品味传记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修辞技巧、表现手法,并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3.探――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理性分析,探讨传主身上体现出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并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形成自我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
【题型归类】
题型一:选择题
一般为双选题,提取传主有关生平或细节进行分析和概括,要求考生对此进行认定,选出恰当的或错误的两项。
1.选对――选出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例题1】(2011・新课标全国卷15题)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所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2.选错――选出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
【例题2】(2011・福建卷13题)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A.文章叙述了朱启钤在古建筑研究方面几件鲜为人知的事,从正面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B.文章提到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意在说明他才是改造北京旧城的 “第一人”。
C.文章写朱启钤为营造学社请来当时最优秀的学术界精英,体现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
D.朱启钤完全以一己之力,直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了营造学社的筹建和创办。
E.朱启钤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实地测绘我国重要的古建筑,探索出修缮北京正阳门箭楼的科学方法。
题型二:分析题
1.分析原因――对传主的重要事实或典型细节进行原因分析。
【例题3】(2011・新课标全国卷16题)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2.分析作用――对作者的行文思路、语言技巧等进行作用分析。
【例题4】(2011・广东卷第19题)请分别指出文中③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1)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2分)
(2)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2分)
题型三:概括题
1.概括事实――对传主的人生经历、处事方法进行概括归纳。
【例题5】(2011・辽宁卷第17题)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2.概括性格――对传主的思想性格、禀赋个性进行归纳总结。
【例题6】(2011・广东卷第20题)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5分)
题型四:探究题
1.探究人生智慧――对传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带给自己的启迪进行探究。
【例题7】(2011・新课标全国卷18题)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2.探究写作意图――对作者拟题、选材、谋篇、行文的技巧进行探究。
【例题8】(2011・福建卷第15题)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3.探究精神价值――对传主在文本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人生价值进行探究。
【例题9】(2011・广东卷第21题)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6分)
4.探究语言疑难――对文中的某些名言警语所蕴含的理趣、意趣进行探究。
【例题10】(2011・辽宁卷第18题)
“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备考策略】
高考所用的传记文本,少则800字,多则1200字,大都经过了命题者的删节改造。考生应有强烈的考试意识,应学会根据分值判断答题要点。一般情况下,偶数的分值,如2分或4分,意味着其答案可能包含两个要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两点列出;奇数的分值3分意味着答案可能是三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三点列出。此外,答案最好能用序号标出,让阅卷者对答案要点一目了然。下面,结合四大题型谈谈传记文本阅读复习备考的要点。
1.选择题要细心比对人、事、时、地。
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传主事实。要善于利用标题、首段起领、尾段总括以及文中的评议句等来快速给传主定类。如2009年福建卷《寂静钱钟书》,选文标题就表明了本文记叙的侧重点――围绕钱钟书的寂静来写,而所有选项正是扣住这个标题来设置的。
其次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标准。是让你选对还是选错,是选最恰当的还是选不符合文意的。有些考生往往会沿袭前边试卷的选项限制,下意识选 “不正确”的,这种只凭意识上的经验,而不关注题目限制变化的考生,往往会吃亏。
然后是比对信息,看选项信息与原文信息中的人、事、时、地有无添加、遗漏、更改和混淆,特别要注意那些提取重组和变相转述的信息,防止命题人暗中掉包和无中生有而造成人事混杂或肯否失当的错误。
最后从易到难,排除疑难选项。一道成功的多选题有难易梯度,至少有两项是浅易明白的,其中可能有一项就是必选项;另外,局部判断项在前,整体评析项在后。若在局部性辨析项里找不到破绽,那么问题就可能出现在整体性评析的选项中。
2.分析题要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
分析原因要依托传主的典型事例和独特个性。分析作用要考虑到内容作用(表现传主人品或才学)、形式作用(运用哪些手法)、结构作用和主题作用。不管是分析原因,还是分析作用都要先定点再分点。另外,还需特别留意人物细节和侧面描写。有些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3.概括题要对文本的内容有全面准确的把握。
概括人物事实的方法:以时间、地点变化为经,以职位、工作变化为纬。注意关键句子的提示和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以原文的关键句子或语词为基础,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整合为满足题目要求的几个层次,若是分条概括一般会有三到五个得分点,超过四个点时只要答对四个则得满分(多点题有时只要词组并列即可)。概括性题目要对文本的内容有全面准确的把握。即答案必须在全面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对内容作出准确的概括,不允许含糊,也不可以有疏漏。
归纳传主性格的方法:①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②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③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要紧紧抓住传记文本所写传主的典型事实和独到细节,从事件的表象中探寻出人物的情感、思想、精神等。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如标题、段首句、段尾句等,注意表述的语言格式,一般按“事实要点+品行要素(或精神内涵)”的结构来概括。语句宜简要,能够用词组表达就不用句子,能够用短句表达就不用长句,避免关键点未能表述到位。
4.探究题一定要植根于文本,而不能“随心所欲”。
关键词:成语 变异 运用 分析
语言变异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突破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系统的种种常规而采取的一种变通用法。成语定型定义,约定俗成,不能轻易变动。但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出于表意或修辞的需要,临时改变成语的固有结构形式或打破成语的常规用法,这就是成语的变异运用。这种变异运用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字形式方面变异
改变成语的外在形式,主要表现为将成语扩展、缩略、变序、换字等,这是成语结构的活用,一般具有积极的修辞作用。
(一)扩展
它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添加,二是拆离。
1.添加即直接在原成语中添加语素,成语还是一个短语,只是容量扩大了。广告语中经常用到这种形式,如:
(1)聪明何必绝顶,慧根长留。(某生发灵广告语)
(2)百川归大海,万泉入天磁。(天磁牌磁化杯广告语)
在“聪明绝顶”间添加否定性语素“何必”,形成否定句式,反衬产品的功能。在“百川归海”中插人“大”字,形成一个五字结构,与后面的“万泉入天磁”五个字形成对仗。
2.拆离即把成语分成两部分,放在一个句子的不同分句中或不同的句子中,变成两个或多个短语。拆离成语有时是为了适应实际表意的需要,有时是为了起到强调作用。如:
(3)宝宝口服,妈妈心服。(儿童药品广告)
(4)春风伴您,人生得意。(宁波春风牌收录机广告)
(二)缩略
根据语境的需要,把四字的成语减缩使用,只取其中的两个字或三个字。如:
(5)胸中存灼见,眼底辨秋毫。(某眼镜店的广告)
其中“灼见”截取了“真知灼见”的后两字,意在说明选择本店的人有灼见;“辨秋毫”则是“明辨秋毫”的节缩,说明本店眼镜质量好。
(6)铁笔能操,宁同刻鹄;金章可琢,莫笑雕虫。(某刊刻社广告)
这句中暗含“刻鹄类鹜”和“雕虫小技”两个成语的缩略,自嘲的语气和自谦的态度中透着浓浓的艺术气息。
同时这两个广告语对仗也恰到好处。在成语的具体运用中有时出于文字的工整对称、押韵或使语言更为凝练等方面的考虑,减少成语中的部分语素,但意义保持不变。
再如:“泰斗”(泰山北斗)、“效颦”(东施效颦)、“敝帚”(敝帚自珍)、“锦囊”(锦囊妙计)、 “求疵”(吹毛求疵)、“点金”(点铁成金)、“井蛙”(井底之蛙)、“蛇足”(画蛇添足)等等成语的缩略,它们蕴含丰富、言简意赅,往往带有典故故事,又积淀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
(三)变序
颠倒成语的词序。如:“大雨倾盆”改为“倾盆大雨”,“虎踞龙盘”改为“龙盘虎踞”等。
有时颠倒成语的词序还能改变成语的感彩。如成语“弄斧班门”原为“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自不量力,含有讽刺意味。将语序改变之后,其语义变为敢于向权威挑战,表现了严谨的作风和大无畏的勇气和智慧,其感彩从贬义转变为褒义。
(四)换词
更换成语中的个别字。利用同类事物的相关性或结构的相似性,类推联想,换词仿拟出新词(这里不包括谐音仿拟)。如:
对“痘”下药(台湾护肤霜广告)、饮“乳”思源(牛奶广告),仿成语“对症下药”“饮水思源”换词而成的。“症”和“痘”“水”和“乳”是同类事物,这个改造只是范围缩小了。类似的还有将“一箭双雕”改为“一箭三雕”,“一举两得”改为“一举三得”,“闻过则喜”改为“闻过则改”,“望子成龙”改为“望女成凤”等等。
再如,曾在网上风行的一句:“有一种等待叫做望穿秋水,有一种寒冷叫做忘穿秋裤。”这里“忘穿秋裤”就是仿成语“望穿秋水”结构换词而来,以博网友一笑。仿“望洋兴叹”,换词造出“望‘楼’兴叹”。先把“望洋”由“仰视的样子”别解为“望着海洋”,然后仿拟换词造出 “望‘楼’兴叹”。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用英文字母进行变换,如:“e”箭双雕 (某电讯技术)、“e”往无前(网吧)、“e”马当先(电子商务)。这三例都是用“e”来替换成语中的“一”,表示与电子商务、网络相关的产品。“e”是英文“electronic”(电子)的首字母,逐渐约定俗成用小写的“e”作为电子的简称,这一符号以含义明确、简洁、易识别、信息传达迅速等优势,在电子、网络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电子、网络产品的广告中应用的频率也非常高。
二、语音方面变异
借助成语的固定结构,利用谐音字直接替换成语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字,从而构成一个谐音的变异成语。
从语音角度看,谐音成语的“谐音”可分为同音字和近音字两大类。
(一)同音字
谐音字与被谐音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
如:市外桃源(某别墅广告)、闲妻良母(某全自动洗衣机广告),原成语分别为“世外桃源”“贤妻良母”;谐音字“市”与被谐音字“世”,谐音字“闲”与被谐音字“贤”语音完全相同。
(二)近音字
谐音字与被谐音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不完全相同。它又可分为三小类:
1.声母、韵母相同,声调不同。如:有“杯”(备)无患(磁化杯广告)、咳(刻)不容缓(咳喘药广告),“杯(bēi)”与“备(bèi)”,“咳(ké)”与“刻(kè)”只是声调不同。
2.声母、声调相同,韵母相近。如:“净”(尽)如人意(洗洁净广告),“净(jìng)”与“尽(jìn),一个是后鼻音韵母,一个是前鼻音韵母。
3.声调、韵辙相同,声母不同。如:小不“饮”则乱大谋(饮料广告),原成语“小不忍则乱大谋”。“饮”与“忍”声调相同,都是上声,“饮”的韵母 in,“忍”韵母 en,同属十八韵中的“痕”韵,韵辙相同,所以语音相近,尽管一个是零声母,一个是 r 声母,声母不同。
广告语中谐音成语的名称颇多。在广告语中,为了突出产品的特征,就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词语来代替成语中的词语,从而达到特殊的语用效果,更好地凸显产品的特征,展示广告产品所应有的功能和价值。
三、语义的变异
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表达的需要,改变成语外部形式或意义整体性,导致成语意义的变异。它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旧形新义
套用原成语的文字形式,抛开原成语中某词或字的常用义或比喻义,作新的理解,从而达到更为新奇有力的语言效果。如:
(7)神机妙算(计算机广告)
“神机妙算”约定俗成的理解是“超越常人的机智和巧妙的计谋”。而这里却移花接木,将“机”和“算”分别解释为“计算机”和“计算”,该成语也就摇身一变,成了赞美计算机的绝妙好词了。
(8)一毛不拔(某牙刷广告)
“一毛不拔”常用来形容人吝啬。这里将“拔”的语义具体化,是说一根牙刷毛也拔不出来,突出牙刷的质量特点。
套用成语字面形式时,不仅要引导人们从字面对原成语产生别解,而且还应当力求使原成语语义与新生义达到水融,相辅相成,这样才能达到脱俗成新之效果。
(二)谐音别解
根据表达需要,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换掉原成语中相应的词或语素,使人联想,赋予新意。如:
(9)触“幕”惊“新”(大洋字幕机广告)
成语“触目惊心”指“目光所及,内心受到很大的震动”,形容事态严重。广告语将“目”改为“幕”,将“心”改为“新”,词语的意思就变成了“用户一接触字幕机就惊叹它的新奇了。”
(10)口蜜腹“健”
仿成语“口蜜腹剑”,意为“喝到嘴里觉得甜蜜,喝到肚子里会让胃更健康。”
(三)换词借义
把原成语的某一词或字抽掉,根据语境换上需表达的某词或字,同时借用原成语的语义。如:
(1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跃进。(跃进牌汽车广告)
此广告语把产品的品牌镶嵌于人们已经熟知的成语中,既充分表达了对产品质量的自信,也使人们自然而然地记住了“跃进”这个品牌,并产生了日久见人心——跃进品质优良的广告效应。
(12)漫漫冬日,有“被”无患。(某绒芯被褥制品广告)
看到这则广告语,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备有这种被子,就不用担心冬天怎么过了。
(四)反义换词
用与原成语中意义相对或相反的字、词更换原成语中的某个词或字,改变原成语的语义,使新词语与原成语的意义截然相反。广告语中经常借用仿造成的新词语与原成语的语义反差,来突出强调产品功用或性能。如:
(13)六神“有”主,一家无忧。(六神特效花露水广告)
(14)良药“甜”口。(某药品广告)
四、感彩意义的变化
根据语境临时改变成语的感彩,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由褒义色彩变为中性色彩
如:“闻‘机’起舞”(跳舞机广告)仿成语“闻鸡起舞”,意为听到跳舞机里的音乐就会翩翩起舞。感彩由褒义色彩变为中性色彩。
(二)由中性色彩变为褒义色彩
如:“百‘衣’百顺”(电熨斗广告)仿成语“百依百顺”,意为用这个品牌电熨斗熨过的衣服都非常熨帖,体现了电熨斗很好的功效。而“百依百顺”是一切都顺从的意思,是中性色彩。感彩从中性色彩转变为褒义色彩。
(三)由贬义色彩变为中性或褒义色彩
如:“两面三刀”(多功能菜刀广告)原是贬义词,这里不换汤却换了药,改变了成语本来的意思,是说这多功能菜刀有两个面三种功能,强调它的多功能性。感彩从贬义转变为中性色彩。
这种临时改变成语感彩能够起到很好的修辞效果,丰富了语言的信息量。
五、语法方面的变异
从语法角度分析,有两个观测点,一个是词性,另一个是结构。成语的语法性质或语法结构发生变异,大多数情况下伴随着成语外形的变异。总的来说,成语的语法发生变异的并不占多数,这种变异运用在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时,常常受到人们尤其是语言学者的诟病,使用时应该抱着谨慎的态度。
总之,在强调汉语成语结构定型化的同时,应当明确,成语在具体的运用中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和变异性,这对于我们正确而灵活地使用成语是有所助益的。
参考文献:
[1]陈庆汉.广告辞中成语活用现象研究[J].新闻界,2007,(2).
[2]陈笑兰.成语的变异运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