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自然的启示资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来源于自然,科技来源于自然,我们生活中的什么都来源于自然,那让我们来看看什么还来源于自然呢?
人们通过蝙蝠发明了雷达,受鸟儿飞翔发明了飞机。人们通过蜻蜓的飞行行为简单,仅靠两对翅膀不停地拍打,科学家据此结构基础研制成功了直升飞机。飞机在高速飞行时,常会引起剧烈振动,甚至有时会折断机翼而引起飞机失事。蜻蜓依靠加重的翅痣在高速飞行时安然无恙,于是人们仿效蜻蜓在飞机的两翼加上了平衡重锤,解决了因高速飞行而引起振动这个令人棘手的问题。
我们学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如果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我们还学了自然之道,告诉了我们不可违反自然规律,先要了解和认识自然规律,不然会好心办坏事。违背自然规律,必然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这种惩罚也许几十年,百年以后才会显现。最后毁灭人类的,只能是人类自己。还是善待自然环境,对大自然多存点敬畏之心吧,求得和谐、平衡。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为了保护大自然,我提出以下几条建议,树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道德观,要让人们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每年宣传一次,行动一次。每年学校组织一次以保护自然为主题的行动,让学生意识到要保护植被,多种一些树木。
四(2)班 刘银昌
新的学期开始,教学上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本学期是小学中年级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为了强化教学,为高年级阶段打好基础,现针对本班情况,作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8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22人。在上学期期末的教学质量检测中,班级成绩一般,平均分68.86分,良好率15.52%。及格率75.86%。差生虽然不多,但优秀者也较缺乏。大部分学生基础一般,学习较吃力,兴趣不足,难以取得优秀成绩。
本学期把阅读和写作作为重点,要求学生们多读书、多看书、多下笔,努力培养语感,积累素材,以训练促思维,促进语文水平的提高,并与其他科任老师协作,共同提高学生的各科成绩,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材简析
本册共有课文30篇,其中精读课文15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共38篇。教材设计了8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本册要求认识188个字,会写172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
本册教材是在四年级上册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是共同的,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其主要特点有:
1、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2、安排“综合性学习”,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
3、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4、丰富课本内容,拓宽学习资源
三、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全面达到中年级的阶段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筒单问题。
四、教学措施
1、课堂教学要围绕目标设计训练过程,逐步提高要求。
2、以课标理念指导教学,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特点。
3、面向全体学生,追求有质量的提问,加强训练,以训练促思维,促语文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行为,提供必要而充分的指导,促进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充分保证学生的自主、自学时间。
4、强化作文训练,尽心辅导。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对优生、后进生提出符合他们学情的要求。
五、教学进度表
1至2周: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语文园地一;古诗词三首
3至4周:万年牢;将心比心;语文园地二;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5至6周: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语文园地三;夜莺的歌声
7至8周: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语文园地四
9周:复习、期中考试
10至11周: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 生命;花的勇气;语文园地五
12至13周: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古诗词三首;麦哨;语文园地六
14至15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全神贯注;鱼游到了纸上;父亲的菜园;语文园地七
16至17周:寓言两则;文成公主进藏;普罗米修斯;渔夫的故事;语文园地八
18至20周:期末复习;考试
这给人一种启示,如果你善于从“艺术”的角度去思考生活,就能从一切所遇中得到快乐,收获快乐,正如苏轼,可以在挫折中得到优美的诗篇。
可以说,读书是苏轼终生不变的生活习惯,也是苏轼战胜苦难的精神支柱之一。有时,在贬谪的蛮荒之地,书籍的来源有限,苏轼便会将有限的一本书反复阅读。他曾有著名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每一书皆作数过之”,“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又答王庠书》)。这看似是一种法则式的读书方法,其实,这种法则多半是精神食粮短缺的特殊情况下被逼出来的。苏轼晚年贬谪之处,无书可读,偶得柳子厚文,横看侧看,敲骨吸髓,何止八面,恐怕每个字都要反复玩味,如同荒漠中的饥渴者得到有限的一泓清水,是不肯一口吞尽的。
然而,咀嚼文字的乐趣究竟在哪里呢?其实,恐怕不用说,就是在枯乏的生活和窘迫的所遇之中找到可以说“美”的理由,并用精美的语言来抒发这一切。
对于多才多艺的苏轼来说,审美的愉悦,其范畴相当的广泛,书法、绘画、古董、金彝,无不在其彀中。初踏仕途的凤翔时期,他就有《凤翔八观》,其中的《石鼓歌》、《王维吴道子画》,都是十分著名的。可以说,仕途为苏轼的审美人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在《石苍舒醉墨堂》中,苏轼曾论说书法之乐:“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不异逍遥游”;“兴来一挥白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那快意真如庄子笔下的逍遥游呀!所以,苏轼人生的闪耀,便是在那“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意味,真神仙中人”的愉悦,如同他自己所体会:“吾酒后,乘兴作数千字,觉酒气拂从十指出也”的体验。
当然,苏轼这样感悟人生,并不是与人类社会文明的隔绝,不是梦中胡言乱语,也不是怅惘中见海市蜃楼,而是真的能感觉那般美好。
苏轼非常喜爱访客聊天,在聊天会客中获得乐趣并得到灵感和创造。有资料记载:“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各随其人高下,谈谑放荡,不复闻者无不绝倒,皆尽欢后去。或一日无客,则歉然若有疾。其家子弟尝为予言之如此也。”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对策
小学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小学美术的普及出现严重问题,本文就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应对策略做出分析。
一、小学美术教学现状
首先,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存在误区,很多小学生只是将美术简单地认为是画画,根本不能从文化层面的视角来理解美术,虽然有的小学生参加了课外美术培训班,但他们大多是被家长送进去的,具体为什么要学习美术他们根本不知道,本该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的小学生却被要求做着一些不知所以的事情,尽管其中的一些小学生能够领会美术的深意,但这远不能满足美术教学的要求,因为我们的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出一两个美术大师,而是为了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培养所有学生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想与现实的不协调值得我们深深反思,在农村,对小学生而言,全面推行美术教育更是天方夜谭。在农村地区,连进行美术教育基本条件都满足不了。
1.缺少教学工具。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美术教学用的参考书就是一本美术教材和随之附带的画纸,学生用的绘画工具大多是对学生身体有害的低质量的水彩笔。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以及家长对美术课的不重视,在他们的心理,只要学会数学语文就可以了,其他的科目都是无关紧要的。
2.学生缺少绘画所需的辅导资料,缺少绘画素材的收集。虽然农村的小学生身处环境优美的大自然中,浓浓的农村气息令很多人向往,但学生缺少引导他们欣赏大自然的美,乡村的美术教师很少能将学生带出去,带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仅仅将教学范围限定在教材中,教师往往以安全为借口,不肯带学生去亲近自然,寻求绘画的素材。
3.在广大农村地区缺少专业的美术老师,由于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投资较大,美术老师的培养比其他老师的培养所需的财力要多许多,他们在毕业后都希望能早到一份好工作,所以,很少有专业的美术老师愿意到教学条件差的农村地区,再加上学校缺乏集体的美术课的考核机制,于是一些美术老师就应付差事,不去认真对待,有的学校平时就不设美术课,但上级领导检查时才临时安排一个老师进行美术教学,如同临时抱佛脚,学生和老师之间缺少默契,学生缺乏学习美术的热情。
二、针对小学美术教学现状的对策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总是让人很悲伤。为解决目前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教师首先要懂得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是完善小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以及现实情况距离目标实现的差距。为了改善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实现美术教学的目的,我们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转变小学生及其家长的思想观念,让他们从内心重视起对小学生美术的教学,让他们知道小学美术教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通过小学美术的教育可以丰富小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升小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小学生在理智上受到启示,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愉悦,达到身心健康、协调和美化社会的效果。
2.通过小学美术教学展现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道德素养。例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融入音乐,通过美术将音乐的节奏与旋律展现出来;在美术的教学中,可以与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内容结合起来,学生通过绘画将语文中故事描绘的画面展现出来,这是学生创意的激发。
3.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充分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方针,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向他们灌输绘画的快乐,充分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校要从思想上重视美术课的开展,努力实现教学条件的完善,增加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学校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开展户外美术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去体验大自然,带领他们发现大自然的美,将大自然的美通过绘画展现出来。
通过小学美术教育可以使小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美术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教师要以培养小学生的艺术素养为己任,更好地为小学美术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钱初熹.探究型的美术欣赏教学[J].中国美术教育,1998(01).
1.对艺术设计观的启示
古往今来,大自然都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名句,这里的“造化”就是指自然,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这句话虽然是出自中国传统艺术,但是用来形容新艺术运动的创作观,却是再合适不过。在法国,面对艺术设计界中程式化和装饰化风格的蔓延,以吉玛德、拉里克等人为首的艺术家,提出了回归大自然的口号,在平面设计中,大量使用自然界中的元素,如植物的树叶、藤蔓等。吉玛德设计的海报中,就经常出现一些植物的枝叶造型,或者用于主题的直接表达,或者用作装饰。在产品设计中,则以模仿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原型为主。如拉里克设计的女性胸针,就是一只蜻蜓的翻版,大到整个造型,小到翅膀上的纹路,都和真实的蜻蜓完全一致。一时间,一股自然的清新之风迅速传遍了整个欧洲。而当代艺术设计所倡导的绿色设计、生态设计等设计观,正是来源于新艺术运动中将创作植根于大自然的理念。如绿色设计理念,其强调整个设计过程中的环保和资源的再利用,这在包装设计中体现得十分明显。近年来,很多包装设计的原材料都是可再生资源,材料是不是“绿色”,甚至成为了评判设计水平的重要标准。日本著名的百货品牌无印良品就是该理念忠实的践行者。该品牌的包装力求简单和朴素,全部使用无漂白的纸张作为商品袋或包装纸,这类纸张因为没有经过漂白,所以呈现出一种淡褐色,而这种淡褐色恰恰成为了无印良品的最佳代言人,在为环保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出其不意的宣传效果。所以说,新艺术运动“师法自然”的理念,不但在当时受到了肯定和欢迎,还对当代艺术设计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值得每一个设计者学习和借鉴。
2.对艺术设计风格的启示
比利时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维克多霍塔曾说:“作为艺术家而言,我们的使命就是创作出本民族自己的东西,一种能够彰显出我们特点的东西。”与他相呼应的是法国的吉玛德,他认为艺术设计必须要植根于民族的土壤中,从法兰西民族的经典绘画和设计作品中获得经验和启示。而且他的这种民族观并不局限于法兰西这一个民族,而是倡导每一个国家的艺术设计都要能体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他曾说“让英国人和德国人去努力表达自己的民族风格吧,可以肯定这是一项有着重要意义的工作。”这种鲜明的民族风格追求,给当代艺术设计的启示是十分重要的。21世纪的今天,世界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如果想在这种多元文化中体现出个性因素,进而得到关注和认可,那么作品就要彰显出与众不同的风格。而民族性的追求和体现正是最佳的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出现了很多能够展现出中华民族独特审美观和哲学观的艺术佳作,其不但有着巧妙和精致的外在形式,还有着深刻的寓意和内涵。将其运用到艺术设计中来,不但能够获得耳目一新的设计效果,而且还能够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是为本民族观众所认同的,同时又是为外国观众所新奇的。如北京奥运会申奥标志设计,就是从中国传统的太极文化中获得了灵感。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太极图形是由两个黑白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形象地表达出了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源的哲理,体现出了一种相互转化、对立统一之美。而且其所形成的“S”曲线造型富含弹性和张力,不但光滑圆润,而且还能产生一种运动感。将其和奥运五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使主题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表达,还体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说,艺术设计中对民族风格的追求,已经不仅是一种审美观的体现,而是一个艺术创作者民族责任感的体现。对此,一百年前新艺术运动中的艺术家们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3.对艺术设计思维的启示
新艺术时期的设计作品,多数都有着两种较为极端的艺术表现:一种是强调作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几乎没有艺术性可言;一种则是强调作品的艺术性,而实用性和功能性却无从谈起。对此荷兰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杜斯伯格曾深刻指出,这是对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极端使用的结果。一方面,在工业生产的影响下,一些创作者开始关注设计信息的传达和功能的实现,因此较多地会使用理性思维;另一方面,受到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一些创作者认为应该在创作中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体验,体现出强烈的个性因素,因此较多地使用了感性思维。正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平行,才导致了极端现象的出现。对此杜斯伯格认为,应当将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获得一种平衡的设计效果。这种认识对当代艺术设计也是很有启发的,现代艺术设计既强调各种功能的实现,又要求这种实现要有艺术性,在获得功能满足的同时还能获得精神和情感的体验。所以必须要对感性和理性这两种思维有深刻的认识和灵活的运用。一般来说,在设计的初级阶段,主要是运用感性思维。通过感性思维,能够获得大量生动详实的形象资料,为下一个阶段做准备,使理性思维的运转能够拥有切实的原材料。在此基础上,再利用理性思维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选择和取舍,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直至最终实现设计目的。总而言之,这需要设计者根据具体的设计需要,将两种思维有机地结合,创作出形式和内容俱佳的作品。
4.对艺术设计语言的启示
艺术创作观念的变化,必然会带来艺术语言的变化。新艺术运动下的各类艺术设计,都从艺术语言上进行了变革和创新,同样也给了当代艺术设计以深刻的启示。如平面设计中文字、图形和色彩这三大要素。在文字上,艺术设计强调文字的简洁,即文字只要表达出准确的信息即可,而且要对文字本身进行设计,使其和整个作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就从根本上淡化了平面设计中文字的功能性色彩,突出了其艺术性的一面;在图形上,强调图形的针对性,即图形选择一定是为主题表达而服务的,任何与主题无关的图形都不得出现;而在色彩上,则强调色彩的自然和流畅,并不过份追求色彩的绚丽感和立体感。这些对设计语言的全新运用,使平面设计能够真正从绘画中独立出来,其各种手法直到今天还在广为使用。在文字上,现代艺术设计不但遵从了新艺术运动中文字少的原则,更强调文字的“精”,特别是在一些广告设计中,常用几个字或一个短语就道出了产品的精髓;在图形上,则会选择一些具有隐喻性或象征性的图形,当人们看到这些图形的时候,整个作品的主题也就一目了然了;在色彩上,当代艺术设计已经从新艺术运动时的清新和流畅,发展到了简约风格,即尽可能地减少对色彩的使用,多用色彩之间的对比来获得令人瞩目的效果。所以从设计语言方面来说,新艺术运动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了绘画和现代艺术设计,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结语
[关键词]:“六大解放”思想
幼儿园
环保教育
启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人的环境意识对于保护环境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纲要》中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环保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其教育实施的时间必须定位在当下,而且须从娃娃抓起。
面对当前幼儿园环境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要搞好幼儿园环境教育,进行环境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显得非常迫切了的。于是,我们把“环保与我同行,绿色伴我成长”作为办园特色,立足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教育思想,以本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为依据,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环境资源和条件,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开展“环保”特色教育,放飞孩子,把权力还给孩子,让他们敢想、敢做、敢创造,让他们成为保护环境的主人,全面推进幼儿园的环保教育。
一、解放孩子的头脑,给孩子想象的天空
陶行知先生认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多数人的创造力。他主张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去想。
我们知道孩子们的脑子里充满着各种奇思妙想,要解放孩子的头脑,教师要为孩子创建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如:在《我们的母亲河》环保主题活动中,我们为大、中、小年龄段孩子的不同的材料――大班4K的画纸和笔、中班16K的画纸和笔、小班彩泥若干。孩子对客观世界带着儿童色彩,头脑中对于人和事都会用他们独特的儿童色彩来反映,而这些经验都需要老师运用恰当的提问来引是出,因此,我们向孩子抛出了问题“如何来保护母亲河的水资源?如何来争当小小环保卫士?”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运用对“保护母亲河”的理解,运用他们的小手来进行独有的想象与畅游。大班孩子在4K纸上大胆构图、作画,画上了一幅幅“地球妈妈我爱你”“种下一棵树”的图画;中班孩子则在16K的画纸上,画上了一个个节水、保护水资源的标志;小班宝宝则是用彩泥捏上一棵棵小树,因为他们知道,在母亲河边上种上树苗,是可以保护好水资源的道理。老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想象获得的知识比老师直接告诉答案印象更深刻。
解放孩子的头脑,鼓励每个孩子奔向创作想象的海洋,只要让孩子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想象,用心去描绘,不用和大师去比较,孩子们个个都是小画家。
二、解放孩子的眼睛,让孩子自己去发现
陶行知先生曾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观察是幼儿发现奥秘的“眼睛”,是幼儿进行的创造的原点,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进行环保教育的时候,也积极为幼儿创设多观察、多发现的机会,擦亮孩子的眼睛,让他们对如何保护环境感兴趣。
我们在幼儿园里,经常带孩子到室外去观察,让他们多角度地去发现:社区居民们晾晒衣服,把绳子系在树枝上,树枝丫丫都“疼”了;有人在草坪中乱踩,小草宝宝都直不起腰来了;还有人们随地吐痰的行为,也被他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环保宣传大行动”活动,孩子们人人动手,绘制如何保护树苗、保护小草、爱护水资源、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的宣传小旗,走进社区,给社区里的人们讲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及方法,从小事做起,一起尽己所能把环保理念传输到社区。
三、解放孩子的嘴巴,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小孩有问题要允许他们问,因为从问题的解答中增进知识的积累。因此,教师应当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让孩子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孩子说,环保教育的落实也是如此。
每每和孩子们一起散步时,就会听到从他们的嘴巴中迸发出一个个充满好奇的提问,“老师,风太大了,树站不稳,怎么办呀?”“小鸟没有家,没有朋友吗?”“树叶上有虫子咬的疤痕,树叶会疼吗?”等等,孩子们看不够、问不停。随后,让孩子们带着一系列的问题,进行讨论、查阅资料,去自己寻找答案,知道了小树苗要给它按个支架,帮助它站站直;小鸟没有家,就给它做个鸟窝,它的朋友也就会来做客了,于是也生成了“制作鸟窝”的操作活动,让它们在幼儿园里安家等等。孩子们边观察、边探索,不仅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同时也萌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兴趣,这样才有利于幼儿园环保教育的落实与实施。
四、解放孩子的双手,给孩子操作的机会
陶行知先生说:“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他主张放手让幼儿去“做”去“想”,“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接触,“想”了就获得了直接经验。
《纲要》中提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于是,我们结合环保主题《节能小天使》,抓住陶老先生一“做”和一“想”的原则,开展了废旧材料再利用活动。师生共同收集各种纸袋、纸盘、一次性杯子等,让幼儿手脑并用,将它们变成漂亮的裙子、T恤、大狮子……孩子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不仅体验到了变废为宝的乐趣,而且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此同时,我园每个班都创设了一个“环保体验区”,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随时都可以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得以成真的平台,孩子们乐在其中。
五、解放孩子的空间,让孩子走进大自然
陶先生主张“把笼里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他能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于是,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把他们带进大自然,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让孩子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此萌发环保意识。
我们在幼儿园开辟了“生态园”,有种植园、饲养区,让孩子们参与其管理,并在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中了解自然界,从而激起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兴趣和探索欲望,熏陶他们“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之情。”比如,带领孩子们一起观察种植园中的农作物,并帮每一种农作物都做了一张身份卡,让孩子们观察植物的变化,孩子们一起种植、一起收获、一起品尝,体验劳动的快乐,并了解到植物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与此同时,通过文艺作品使幼儿了解更多关于大自然的事情,如童话故事《山坡哪儿去了》对幼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孩子们知道环境保护要从身边做起,知道人类把树都砍光了,就没有树和小草保护泥土,小熊就没有了自己的家了,从而懂得大自然的环境要大家一起保护。这样的故事给幼儿很大的启迪,有利于孩子们把对环保的认识转化为自身的行为。
六、解放孩子的时间,让孩子做喜欢的事
陶行知先生指出:“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了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因此,我们在进行环保教育时,需为幼儿争取时间的解放,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事情,使他们没有被束缚感,让孩子们乐于学环保,做环保。
我们在幼儿园每个班中设立一个“环保体验区”,活动时间的安排上是全开放的,孩子们在幼儿园自主支配时间过程中,都可自由进出这一区域,让他们在“体验区”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把收集的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做高兴做的事情,玩喜欢玩的游戏,孩子们成为支配时间的主人,零距离关心环保,实实在在参与环保。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对今天的幼儿教育有着启示作用,对我园开展的环保教育同样起着指导作用。而这个“解放”在环保教育中不能现成拿来,它需要我们依据幼儿的特点,做好分析、整合、引导与实践,探索解放的现实意义与途径,这样才能在环保教育中使其发挥最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1]朱秋勤.环保教育与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科学大众,2008,(08).
关键词:高效课堂;合作学习;赏读入境;教学多样化
传统的语文课堂多是字词的背诵以及令学生反感的中心总结、思想拔高,这样的教学方式根本没有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出发,不能抓住学生的认知需求和知识的结合节点,所以课堂效率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新课改要求我们建立以生为本的高效教学模式,以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
一、明确分工,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推出的互助型学习模式,它能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优势,帮助和启发其他学生取长补短,优化教学资源配
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搭配合作小组,组内根据学生的特长分配学习任务,在学习探索中,学生之间要互助交流,解决疑难,从而实现相互启发、共同进步。比如:学习《论语十则》时,可以这样设置合作学习:
1.设置小组探索任务
(1)阅读文章,根据注释掌握文言字词。(2)组内收集并讨论论语的名句及精神。(3)讨论特殊的文言字词的读音、意义及用法。(4)小组探索这几则论语的学习感受及在生活中的启示。
2.小组合作
第一,安排组长,分配任务;第二,资料准备及分析、讨论;第三,设置记录员整理讨论情况,进行合理评价。
3.教师审查合作成果,做出积极点评
将各组成果展示出来,让学生自评、互评,相互启发与提高。
通过如此合作学习设置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实践和推行“兵教兵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巡回监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然后利用点评时间给予共同解答。
二、赏读入境,朗读整合教学
赏读入境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又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字之美。其实这种教学方式就是将朗读与感知语文教学内容完美地整合到一起,实现完美融合、双向发展。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单元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教学方法。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讨论一下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展现文章内容呢?
(生自由朗读,回答。)
生1:这篇课文要用春天般的朝气来朗读。
生2:我觉得应该投入更多的感情,展现出春天的美,因此读时要舒缓,优美,有节奏感。
师:大家说得真好。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文字:“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话写得很优美,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美的呢?
生1:用了比喻、引用、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生2:描写很细致。
师:大家说得都对,作者用多种手法展现了春天的美,那么我们怎样表现这种美呢?
生1:我要朗读出来。
生2:我想集体朗读,两个人像诗朗诵一样。
生3:我想要配乐朗读。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朗读与阅读应该结合起来,自读课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后再次朗读。
三、实现教学多样化
死搬教条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完成知识迁移,所以我们就要参照学生实际学情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来设置多样化的教学
方式。
例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这样的说明文,如果照本宣科,那学生肯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声色一体优势将大自然的语言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聆听、观赏、体会,从而迁移知识生成能力。学习《背影》这样的经典抒情散文就要让学生回忆令自己感动的背影故事进行对照学习,这样才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内化生成能力。
概括地讲,初中语文教学也必须遵循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建议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鉴于此,中国国家旅游局把1999年规定为“生态旅游年”。世界旅游专业人士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
1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N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 CeballosLascuruin)于1983年首次提出。他认为生态旅游就是“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这种行为不应使被观览的景物受到损失”。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一直是学术界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目前,有关生态旅游的定义有许多,但其中具有广泛代表性还是国际生态旅游学会(Ecotourism Society)在1993年提出的概念,它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这一定义既强调了对旅游对象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又提出了“维系当地人民生活”的功能。
开展生态旅游可以认为是生态与旅游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实质就是运用生态学思想指导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者、旅游业在内的旅游系统的有序发展。生态旅游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旅游是一种满足高品位游客需要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产品较普通的旅游产品而言,更追求那种回归大自然的自然情调、追求原汁原味的文化享受、追求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体验“人地合一”的。这种高品位的旅游活动适应了具有较高生态意识水平,并且具备较高层次教育背景和文化涵养的生态旅游者的参与。
与此同时,这些旅游者还可以充当传播生态意识和思想的使者,通过一次丰富的旅游经历,可以使他们自发地呼吁和影响周围的人群,来共同珍惜我们的生活环境,共同来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2)生态旅游是一种借助与外部旅游资源的旅游活动。要申明一点,这里的外部旅游资源不一定是现在植被茂密,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因为一些植被破坏相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也可以作为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如黄土高原等。与此同时,一些植被环境不是很理想,但是该地如果具有相当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照样可以作为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如殷墟等。
开展生态旅游,旅游者可以在生态旅游资源中探求大自然的奥秘,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也可以在丰富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中提升自己的文化涵养,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不管怎么样发展,生态旅游既然是作为了一种旅游活动,其活动的开展和完善必须依赖一定的旅游资源。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
(3)生态旅游是一种带责任感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尊重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文化并促进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生态性、自然性的旅游,更是一种通过旅游来加强自然资源保护责任的旅游活动。所以,生态保护一直作为生态旅游的一大特点,也是生态旅游开展的前提,并且还是生态旅游区别于自然旅游的本质特点。
2现阶段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民生态意识淡薄。
许多地区的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缺乏对生态旅游的正确认识。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如今,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使这里原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30厘米,致使黄龙钙华堤已开始退化、变色。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里的岩溶湖将会过早衰亡。湖南武陵源风景区中二氧化硫含量高达0.62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一级大气标准3.68倍;树林大片枯黄,PH值达4.44并出现酸雨酸雾。
另外,广大旅游者的生态旅游知识贫乏,欣赏水平低,环境保护意识差。在生态旅游区内,游人的踏踩、攀摘野花等不文明行为会造成土壤侵蚀,影响自然保护区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此外,许多导游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缺乏基本生态保护知识,不能把地质地貌的形成、动植物的分布及保护生态系统的意义等讲解给游客,达不到让游客认识自然、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旅游地社区群众没有或很少从生态旅游中获益。
(2)缺乏必备的景区规划和监管机制。
不少地方在开发旅游前未制订详细的旅游规划,或者制订了旅游规划但实施过程中并未很好执行,盲目发展,导致旅游开发失控。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保护区从结构上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一般也不允许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缓冲区内只许进行科学考察研究活动;实验区内可以进行旅游活动。据我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一份调查资料显示:一些自然保护区违反有关管理条例,在缓冲区甚至核心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在已开展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受到损害。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另据调查显示,在已经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甚至有23%的保护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从事旅游活动,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这里的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调查显示: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并首次将“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结构体系之中,跟“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等并列。本次课程改革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不但有利于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综合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养成。与此同时,在本次课改中“横空出世”的国家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新生”之初,更是倍受瞩目。但是,众所周知,亮点和创新点往往也意味着艰巨点和困难点。事实上,就笔者所知,课改几年来,不管是指导纲要里的“综合实践活动”还是语文科课程标准中的“综合性学习”,它们所体现的课程取向,在往教学实践活动下移过程中,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造成课程目标的难以达成。
本着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认同,笔者一年前就“如何有效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相融合的策略”这一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通过一年的思考和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掌握了一些方法,现特向各位老师分享和交流。
2 教学实践操作策略
按照我们的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来源可以归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教材统编内容:现行的人教课标本第五至十二册教材里,每册都以单元为主线安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任务,它们与单元导语、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密切相关,贯穿单元教学始终。第二类属于师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自行开发的主题。依据笔者的经验,并非所有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都适合跟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如果主题单一,学科交叉点少的综合性语文学习内容,就没有必要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外力。如第七册的“走进童话世界”,第九册的“遨游汉字王国”等。对于学科交叉点多、实施难度大、探究性强,单凭语文学习活动难以做深、做透的主题,如弟五册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第八册的“大自然的启示”,第十册的“走进信息世界”等,则可以采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吴向东老师建构的鸢尾花(IRIS)学科融合学习活动模型。
鸢尾花(IRIS)模型基本结构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即引言(Introduction)阅读(Reading)探究(Inquiry)展示交流(Sharing)。因为“IRIS”是模型四部分英文名称的首字母的简称,其中文意义正好是“鸢尾花”,所以就将该模型命名为“鸢尾花”学科融合学习活动模型。该模型的建构人吴老师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从阅读走向实践,做知行合一真人”。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按照鸢尾花(IRIS)模型结构“四步走”,扎实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
2.1 引言(Introduction)激发活动兴趣
引言是学习活动的“引子”。因为我们要融合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所以我们可以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具体要求看作是烹饪一道大餐的基本材料。利用“基本材料”,我们可以采用或激趣、或设疑式的描述,以引起学生对主题阅读的兴趣,对探究活动的渴望。
如,“秋天的叶子”这一主题实践活动,我们是这样引言导入的:同学们,秋天到了,秋风起了,你们留意过周围景色的变化吗?在我们祖国的中北部,不少树叶都变了颜色,换上了秋装。它们有的火红,有的金黄,有的夹杂着说不清的颜色……而我们羊城,许多树叶却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一片葱绿,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你们想研究其中的缘由,就赶快投入到“秋天的叶子”的研究活动中来吧。另外,我要欣喜地告诉大家,这将是一次跨地域、跨校际的有趣研究活动,我们以后要在网上和石家庄、江苏的同学们一起阅读,一起交流、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希望同学们能借助这次研究活动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发现和领悟到大自然的无穷奥妙。
2.2 阅读(Reading)获取各类知识
活动前的专题阅读,往往被很多综合性学习活动指导老师所忽视。事实上,如果缺少了这一环节,学生就不能获取有关主题活动的各方面信息和知识。那么,知识铺垫式的“专题阅读”该如何操作?简而言之,就是“从语文的角度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阅读材料,用综合实践课程完成语文的拓展阅读”。
如,“秋天的叶子”这一主题实践活动,我们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的:利用引言引出主题后,学生在我的带领下搜集了不少相关文章、图片、音视频等。经过我们的共同筛选,本专题的阅读材料定为以下几篇:《树木到了秋天为什么会落叶》《秋天的叶子》和《榕树》。《树木到了秋天为什么会落叶》能帮助学生了解树木落叶的科学知识,懂得落叶恰恰是树木的自我保护;组合儿童散文《秋天的叶子》文笔优美,意蕴高远,既陶冶学生的情操,又启示他们如何留住落叶的价值,还可引导学生后继的手工制作活动;科普文章《榕树》则让孩子们了解这种植物的生长特点及食、药用价值,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也为他们铺垫活动所需的背景知识。
2.3 探究(Inquiry)走向广阔天地
通过阅读获得探究主题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通过讨论进行了一定的深入思考后,就可以开始组织学生分组商讨各小组的研究小主题了,并细致地指导他们制定活动方案,进行角色分工了。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了解学生是否按活动计划对周围现实进行观察、调查。观察和调查就是搜集事实证据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我除了要求学生在Blog上交流每个人或每个小组的观察调查情况、继续查找相应的文献进行深入了解外,还注意叮嘱他们保留文字、表格、照片、视频等作为“证据”,方便后期的分享和交流。探究是主题活动得以深入开展的重要一环。通过探究,学生可以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进入更广阔的实践天地;通过探究,促使学生继续开展更广阔的后期自发阅读。 如“大自然的启示”这一主题实践活动,我们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的阅读一直没有停止过。主题阅读激发了他们阅读仿生学等书籍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那段时间,班里有一半的孩子书包里装着有关仿生学的书籍。除此之外,学生还搜集阅读了节能减排、小发明等方面的图文资料。大量有针对性的阅读为学生扎实完成小发明创造活动做了较为深厚的知识铺垫。
2.4 分享(Sharing)提升综合能力
学生参加主题活动之后,实践探究的成果应展示出来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最后的分享不仅仅是简单的成果汇报,也是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在汇报实践探究成果阶段,可以要求学生用ppt等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宣传活动。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能自如地抒发内心的感受,像一个“作家”或“演说家”那样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将自己在活动中的所感、所思表达出来。另外,在汇报课上,教师也应指导学生在展示交流环节全情参与,不做看客,对汇报小组提出意见或建议,做出相关评价。开展多元评价,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写反思日记的方式帮助他们回顾反思整体活动过程,总结出学习活动的收获、经验。
如,我们上学期末开展“地震”主题实践活动时,同学们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很多同学都到网上、图书馆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并做了精美的ppt进行展示。有些同学调查身边的同学、老师、亲人,了解他们对“5.12”大地震的看法,然后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活动展示。其中周毅扬同学的作品──《地震中的温情》,里面介绍到汶川地震中“最美微笑女孩”的事迹。没想到,期末考试时,“最美微笑女孩”的照片赫然印在习作版面,习作要求之一就是“观察图片、猜测事件”。结果,我班有些孩子“最美微笑女孩”的习作得了高分。而没有做这类综合实践活动的某位老师则提到,她的学生居然不知道图片到底画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