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语文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首先,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把学生放在首位,努力和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最棒的,都有潜力等着我们去挖掘,同时做到一视同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发展。其次,在课堂上,教师所表现的积极乐观的情感对教学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对学生关心和喜爱必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喜欢上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越来越和谐。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用愉快和乐观的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快乐起来,进而由喜欢这位教师转变为喜欢其所教的课,如此一来,教学效果必将明显提升。再次,教师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微笑着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遨游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是所有学生无比向往的一种学习环境。但教师也是一个平常人,也会有存在情绪的时候,这就需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给学生一个微笑,把烦恼抛到脑后,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使学生快乐、轻松地学习语文。
二、情感教育应以语文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语言为基础
首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渊博的知识,这是获得学生尊重和敬佩的有利条件。我们可以想象到,一个知识匮乏,没有水平的教师是无法适应现今教育的需求的。只有具备良好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品德高尚的学生,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时候远大于语文教学。其次,语文教师的语言需要丰富多彩,富有变化。教师在教学中语言的运用很重要,教师会说话,能巧妙地说话,绘声绘色地描述才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欢声笑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丰富、幽默的语言影响学生,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这样教学效果便会大大提高。
三、情感教育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还要转变角色,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要平等、宽容、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反思,遇到问题换位思考,只有设身处地地去为学生着想,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才会没有隔阂。有了这样的和谐关系,学生才会喜欢上语文课,从内心和教师亲近,完全没有距离。当然,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教师不能合理解决,必定会使关系僵化,甚至产生过激的语言和行为,而能化解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心理换位,为对方去着想和考虑,这样才能有效化解矛盾,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搞好语文教学。
四、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评价
其实,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欣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样学生才有信心上好语文课。尤其是对语文课表现厌烦的学生来说,只要他有一点儿小小的进步,哪怕是他的一次举手、一次声音洪亮等,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样会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越来越自信,进而喜欢上语文课。需要注意的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给学生以合理的评价。学生表现优秀时,教师要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表现浮躁时,教师能帮助学生找到原因并及时安慰,引导他们走向成功。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表扬一定要合情合理,不能夸大其词,否则学生会产生厌烦的心理,起不到评价的效果,而对于学生的缺点,教师最好不直接批评,语言应尽量委婉,避免矛盾激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思想变化,因势利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对待人生的失败和成功,激发他们勇于克服困难的自信心,让他们在成功和失败中体验生活,保持乐观的心态。
五、总结
中学语文课堂口语是师生之间以语言为载体进行的双向交互性言语沟通活动,不管是教师的讲授提问性语言,还是学生的应答性语言,都是师生之间以口语为媒介所进行信息与情感的交流。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课堂口语表述不仅是教师个人语文能力强弱优劣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学习。对教师而言,提升语文课堂学生理解知识水平,需要教师充分掌握口语表述基本功能,也需要教师课堂口语表述合科学性,合心理性表达,使之恰当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促进学生更为精确地理解知识系统,进而获取知识。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师口语表述功能解析
1.教师课堂口语知识表征功能当下中学语文课堂,多数学校依然实施教育家夸美纽斯所倡导的班级授课制,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加之课程标准与学校实际安排,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设置有严格的预设性与计划性。作为语文教师也只能根据语文教育课程标准与学校时间安排、课程安排、顺序安排及教师个人安排等,并依据单位课堂教学目的、目标、任务等方面,设计自身语文课堂中可能涉及的知识表征口语类别。在实际课堂操作时,其关键因素也在于教师如何科学准确地表征自我设置的学科知识与教材知识,并让自己这种表征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这需要教师具有正确准确地知识表征能力,而这样的知识表征能力在课堂中则表现为对自身教学设计活动的心理思维表征,然后再把其思维表征性语言外化为符合学生接受心理的言语行为,以实现教师心理思维表征行为到学生可接受性言语表征行为再到教师把这种言语行为恰当地传递给学生之间的高效转化,促进学生课堂获取知识的准确度与深度。2.教师课堂口语思维导向功能课堂语文教学时,教师所讲授学科知识与文本知识,往往会相应地设计诸多讲授环节,这些环节设计所体现的也是教师的思维导向。究其目的而言,主要是意图通过这种导向性思维活动,唤醒学生潜藏的思维意识,促进学生在教师课堂口语表述引导之下,乐于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并在学习中激发自身的思维性活动。同时教师也要深知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性以及由于学生心理作用而导致的思维中断,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课堂口语思维导向的重心并不在于急迫性的导向性思维,而在于思维的心理性疏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思维路径,有层次性地引导学生思维探索,其中教师课堂口语表述的巧秒性对于学生思维活动有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而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时,不管简单性知识学习还是复杂性知识学习都是蕴含着一定的逻辑思维。本质上说,教师讲授学科知识与文本知识,其目的也在于教师通过课堂口语把客观的语文知识传递给学生,并在学生的接收与再表征中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思维,也便于在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思维中启迪学生语文学习心智。3.教师课堂口语指示操作功能目前,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是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操控者,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导向者与监管者。在课堂讲授环节,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启发学生思维与智慧,高效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迅速地理解与接受行为,上课之前会在自己心中设想一种“课堂教学期待效应”亦称为“课堂教学符合效应”。若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符合该期待效应,则教师就会继续使用口语表述激励并维持该行为;若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阻碍了教师心中所预设所期望的课堂教学期待效应,则教师会及时地调整自身当下的口语表述以指示学生根据自己的讲授意图必须实施某种行为或禁止学生实施某种行为并给予未实施该行为学生以操作性指导,促进学生把未符合自身期待的课堂学习行为转化为符合自身期待课堂学习行为,以此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4.教师课堂口语情感传递功能与理科课堂学习相比,语文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性学习,而是知识与情感的交融型学习。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口说表述,它所讲求的口语是表达上的妙处与巧处,也是在传递自身所讲授知识的客观性与学生可接受能力之间的契合性,这样的讲授是带有情感性的知识传达,而不是简单的叙述性行为。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无论其知识传递再怎么客观,其讲授时所表现出的情绪与情感都会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通过自己表情与口语流露在外,展现给学生。如此说来,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授课,既有师生之知识性、能力性学习行为传递,也有师生之间各种情感的交互式传递。教师通过情感传递促进学生积极性学习行为发生,而学生也通过把教师讲授行为所表现出的某些情感间接地传递给教师,促进其课堂口语讲授的改进。5.教师课堂口语教育导向功能语文教师课堂口语既能表现出一个人良好的言语水平,也能充分地表现出一个人先进思想与高尚道德情操。语文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课堂教学,其中最大的不同在于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同时也是学生心灵的塑造性教学,理想与信念的树立性教学,也是学生正确思想的培育性教学。而语文教师课堂口语表述,则是语文课堂教学最直接的外在体现,就语文课程学科性而言,其教学本就是语言性与思想性的融合性教学。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语文教师的口语表述,无论是讲授学科知识,还是讲授文本知识,口语表述所表现出的教育性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课堂中,教师口语表述会潜移默化地形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性,这种思想教育性也在深刻影响着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这样看来,教师的口语表述不仅体现着教师学科本位知识水平,也是作为教师为人师表,发挥语文教师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
二.中学语文教师课堂口语表述运用
语文课堂中教师口语表述是一门语言综合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口语表述质量的优劣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是有潜在影响的,教师课堂口语表述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不同于学科知识教学与教材教学的潜藏课程。随着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与关键能力掌握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样的要求之下,中学语文课堂对教师的口语表述所表现出了专业化水平也在逐层提高。因而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口语表述时,需要语言科学凝练清晰、富有针对启发性、层层深入的逻辑性、鼓励学生学习及循循善诱的教育导向性,在促进学生准确理解与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自身课堂口语的专业化发展。1.课堂口语表述应科学凝练清晰准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堂讲授语与学生应答语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教师的课堂口语是一种双向言语传递活动,而教师作为课堂语言的实际掌控着,其言语行为对学生理解与接受信息是有影响的。据此而言,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口语表述时,其语言并不等于我们日常的说话性表达,而是追求口语表述科学凝练清晰准确,这样的要求既是教师课堂口语走向专业化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课堂口语走向专业化的目标方向。教师课堂口语专业化表述,才会使师生口语的双向表达表现出较高的效率,也不至于在课堂教学中毫无头绪地应付课堂。教师课堂口语表述的程度,甚至也会影响自身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所呈现出的效果,同样也会潜在地影响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掌握的程度。2.课堂口语表述应幽默有针对启发性新时期,语文课程改革各项措施正在深入推进,传统意义上完全由教师来控制课堂的权势型模式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之下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当前,在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如何更有效地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通过自己的课堂口语表述建设性地启发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样,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学生主体理解与接受知识的高效发挥需要教师更直接的口语启发引导作用。由此得知,教师课堂口语应与课堂教学设计一样得到重视,在具体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重于知识较高层次到较浅层次的语言表征,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疑难性知识学习注重自身口语表述针对启发作用,引导学生的课堂思考活动,消除学生课堂学习时的阻碍性思维,让他们能准确理解教师课堂上所传授的文本知识与教材知识,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3.课堂口语表述应层层深入有逻辑性课堂口语表述看似容易操作,实则极富条理性与逻辑性。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用口语准确且富有条理性地表述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有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与思维习惯。语文教师课堂口语表述逻辑思维清楚,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思维,也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口语作为师生之间交流的媒介作用。同时,课堂口语作为师生沟通思想与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其表述层层深入有逻辑性,也才能高效地形成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示范与榜样作用。作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一种专业化语言,它所面对的受众群体是还未形成稳定习惯的学生,这更需要教师在口语表述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口语接受能力,注重表述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更好地导引学生形成正确地理解与思维活动。4.课堂口语表述应对学生有激励作用俗话说得好,“话有三说,巧说为妙”这充分地表明了语言表达恰到好处恰到妙处的关键作用。课堂口语作为师生之间课堂交流的最主要方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为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学相比其他科目教学,其口语表述更需要表现出强大语言感染力,关键在于语文教师在口语表述中如何发挥出它的妙处。具体而言,那就是教师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充分把学生准确地接受与理解自身课堂口语表述作为师生信息交流的出发点,并适时地运用幽默性口语、趣味性口语、时代性口语、激励性口语等,鼓励学生展示自己个性化学习成果、给与学生充足地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的机会,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思考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乐于思考积极发言课堂学习氛围。5.课堂口语表述应对学生有教育导向性语文课堂教师口语表述的教育导向性,并不直接体现在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中,而是语文教师借助于教学文本所涉及的品格行为或给予学生必要的品质塑造亦或者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实施了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某种行为时,教师才会主动地运用口语表述制止某种行为或者有意识地导引学生的某些行为向着自己所预期的方向发展。在这里教师口语表述的教育导向性主要有主动性教师导向行为与被动性教育导向行为,主动教育引导性行为是教师所期待的行为外化表现,直接表现为教师为了教育教学积极地塑造学生某些行为,而被动教育引导性行为则是学生某些行为干扰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正常展开,是教师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被迫采取教育行为。教学时,教师要着力于学生必要品质的塑造,注重课堂口语的导向性与示范性作用,为语文教学树立正确的教育导向。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课堂内容封闭,教学方法单一,制约着语文课堂的效率,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症结在于语文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缺失了时代的生活气息。学生死读书,不能自主实践,以至于语文课堂沉闷,学习范围受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语文教学要走向时代,走向生活,要有开放性,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活动课就是学生自主进行语文学习实践的课型,是解决课堂中学生参与程度低这一问题的一条捷径。语文活动课需要的是丰富多彩的内容,教师一定要有系统的教学目标,有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内容。这些活动内容要有序开展,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内容。教师不能把它当做点缀,而应该是有时间安排,有空间活动,真正列入学校的课程计划。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活动课顺利开展,也才能保证语文教学活动课真正得到落实。
二、发挥语文活动课的优势,突出其实用价值
语文活动课虽然是教学活动,但它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语文课。它主要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确切地说,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课。这种活动课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不能视为必修课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实用性,走向生活,走向实际,可以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有时代的特点,要有生活的色彩。开放性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比如,学校发生了重要的事件,有了重要的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举行新闻会,让学生主动在课堂中自我锻炼。在学校的各种宣传中,或者是墙上的壁报中常出现错别字,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整理,开展一次错别字普查活动。这样,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主动去纠正错别字,净化学校的语言环境。很多学生都喜欢精美的文章,也喜欢优美的词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编抄报,开展评比。语文活动的内容很广泛,这些活动实用性强,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内容,根据自己喜欢的形式选择喜闻乐见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如有的课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主,如“故事会”“演讲会”和“辩论会”,可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课锻炼他们的口才。有的课则侧重于学生的书面表达,如开展作文竞赛,或是组词成句等活动,就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只要教师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学生就能在活动中受益,也就会对语文课充满信心。
三、加强语文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中学生的思维往往以经验为主,这些经验是具体、直观的。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让学生多参与,亲自实践。比如,在描写景物练习时,教师可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走到学校的花池旁,观察月季、玫瑰花的形态、花蕊,观察枝叶和长势。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描写院落的冬青、槐树,如它们形态各异,各具特点,都在点缀着校园,成为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走向村落,走向社区,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写下自己的调研报告,真正体验一次文化的旅行。在开展语文学科教学时,教师不要向学生讲授抽象的概念,枯燥的条条框框,而要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多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语文是交际工具,就像庖丁解牛一样,需要把握规律,掌握技巧。其前提是必须经过反复的实践,进行有效的训练。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在训练中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技巧,把握语文学习的要领。经过长时间有计划的训练,使学生对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应该是学生自主的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自我设计,主动体会。这样,学生就能够将语文知识消化、吸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
四、关注活动过程,提高语文活动课的实效
文学,千百年来一直在探索着人的心灵层面。中国先秦的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西方从希腊神话到文艺复兴,再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无论是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还是士子悲秋凄凉的底里,无不蕴含着一个“真我”,真正的性灵。文学作品的根本出发点,即展现“我”,表达“我”的思想,将小“我”向大“我”的空间辐射。而心理学也在不息地向人的心灵层面探究,文学与心理学的结姻,使沉睡在一系列作品里的心灵化石复活,展现出一颗颗鲜活的心灵。钱谷融教授在《文学心理学》一书中,谈及到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时,强调了解读过程的“三步曲”、“入而化身其中”、“出而细细玩味”,然后才能实现“心灵的重建”。笔者认为,文学心理学介入中学语文课堂的根本目的就是完成“三步曲”里的初步,即怎样引导学生在研究语文文本的过程中“入而化身其中”,然后向外辐射,洞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结合作家的个体经历,作家的意识及情绪向作品转化的潜在机制,进而将这种潜在机制反哺写作,从而实现双向互动的有效循环。文学心理学介入中学语文课堂又有迫切性。这主要是因为当代中学生思维履历的平面化。独生子女愈来愈多,物质生活迅速提高,防碍了他们对世间许多原道的追问。世界观的差异、视点的不同,在文学作品中对亲情、友情、意志力等等的点睛之笔,也往往难以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每一个灵魂都是一个半开半闭的完整宇宙。对于这一灵魂宇宙空间,怎样才能使其广博吸纳外界的能量,建立起一个恒星系统,不再被广漠的黑暗所吞噬呢?文学心理学介入中学语文文本,更多地着眼于对文本心灵层面的挖掘,并引导学习者用这一眼界来剖析语文文本,弥补当代中学生心灵宇宙的缺憾。在双向互流的过程中,通过批判继承,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根植。
二、文学心理学作为“桥梁”的实践价值
中学语文文本是文学创作的典范,属于经验范畴,而中学生习作属于实践范畴。哲学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实现由经验向实践的飞跃是其认识观里所认可的追求和本质性进展。由此可见,架起语文课堂教学通向写作的桥梁是可行的,也是很可贵的。文学心理学介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能更好地使语文文本真正成为写作的范式。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第一追问便是:作者写作此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什么?尽管文学创作是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辩证统一,但这并不妨碍对文本最终表达目的的追问。确定了文本表达的这一最终目的,字词的色彩、句段的错落、篇幅与结构都成了“最终目的”外在形式。这正如哲学所论及的本质与表象的关系,这“最终目的”便是本质,紧扣住这一点,也就不会被纷繁多变的假象迷失方向。文学心理学介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必然使师生更多地在字、句、段、篇层级不断提高的赏析里,去探究作品里的“神”聚现象。这样一来,中学语文文本中出现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细节描写里的“形”的多变,都包融在共同的情感基调之中。景物着色的或明朗或灰暗,景中的情,情中的景,人物语言里的喜怒哀乐都有了一个个坚定的立足点。这样,在教与学的不断积累过程中,学生更多地与文本创作主体进行交流,必然使学生找到抒情言志的可模仿的有效途径,也就打破了文学创作的神秘论,使文学心理学真正承担起由中学语文文本通向写作的“桥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伴随着发现与创造的快乐,寻找到语文学习的灵魂。
三、借助文学心理学,解读中学语文文本例式
(一)浅谈写景散文的二级跳跃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由题目看,作者是对自然圣洁之美的由衷赞叹,还是要由眼前的紫藤萝瀑布向生的感悟跳跃?通读全文,可以断定是为后者。开头处便独句成段,“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这独句成段的形式和语句内含的动作描写,均可体现出作者由眼前的紫藤萝瀑布所引起的强烈的心灵震撼。外物的最大力量莫过于能与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相连。当情事已成悠悠,时间便是一条长河,惟有眼前的物事才能打开黑暗记忆的闸门,也便使眼前的物事著上了悲喜忧恸的情愫。紧接着作者在紫藤萝瀑布前,借其缓缓流淌的动感,恍惚了时空的界限,带走了压在心头的“生死谜,手足情”(作者弟弟的去逝)的焦虑和悲痛。生之有限而对大自然循环的荣枯凋落,一切都将是无可挽回地逝去,于是才“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喜悦”。进而作者将紫藤萝瀑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提升,把它和记忆中开的非常稀落的紫藤萝来对比,便用花向读者隐隐复现了十多年前的那个疯狂的年代(十年)。把眼前的藤萝与记忆中的对比,更加深入地体悟了生命的流程,将花的际遇上升为一种生命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便实现了散文写作由“物”到“人”的第一级跳跃。为了向纵深处开拓,作者还要努力向“自我”的精神境界寻找折射的光,这能使整篇文章的哲理意味更加浓郁。结尾处“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富于诗意。语句中用动作描写传递出作者本人在花和人的感悟中,坚定了对生活的信念,这信念便是由“人”向“自我”的第二级跳跃。着色虽轻,但铿锵有力,因为这第二级跳跃之自然,印证着这种感悟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步音。写景散文的二级跳跃,可简括为:物事第一级跳跃人的品格(或记忆的烙印)第二级跳跃“自我”升华。在文本研读过程中渐悟出的二级跳跃,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类似的写景类散文,同时也在写景类散文写作方面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借二级跳跃的范式使写作向“有我”的深度拓展。著名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中学生处在语文的学习阶段,这种探究式的模仿便是一种“学”,这也如书法练习时描红的渐进过程。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之外,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说中学语文阅读理解在教学时,语文教师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先让学生通读文章,然后再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大意。在理解分析课文中心大意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分析同一个观点的时候,教师也可以提醒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可以有正面论据,也可以有反面论据。另外在作文写作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发散思维,从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分析,这样相同的题目由于侧入点不同,写出的文章也各式各样,这就是思维的多元化。为了让学生逐渐养成这样的习惯、具备这样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师要通过讲解、指导、分析这样的步骤去培养学生,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相同的事物,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中学语文教学多元化应如何实施
(一)保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学生保持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是提高学生思维发散能力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保证。为了保证学生对语文学习不间断地充满激情,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好奇心。比如说,中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有机会可以带领学生到郊外去郊游,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在那种放松的环境中十分有利于解放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的方法比在教室中冥思苦想要理想的多。
(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语文教学多元化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想。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教师可以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提出自己希望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然后结合教师自身擅长的教学手法,最终确定几种比较好的教学方式。
(三)适时对学生进行点拨
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学生遇到学习难题时适时地加以点拨和指导,往往这种恰到好处的点拨可以让学生顿时感到茅塞大开,对于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能力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点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直观点拨。语文教师就学生提出的问题直观地进行解答,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够顺畅进行。第二,情境点拨。教师可以借助一些道具或者是利用周边的环境,来给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的情境,这样环境下的学生思维可以变得更加开阔。第三,联想想象点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会纵向思考,透过问题的表面现象看到实质内容,从而达到刨根究底、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教学评价应尽可能的多元化
(一)完善学生的道德素养
不论是古代教育还是现代教育,德育教育都是最主要的。古代教育强调的是明德思想,要求不教育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并且学生可以用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在应试教育下,中学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上是比较欠缺的,学生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古代的德育教育内容对于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还是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完善学生的品格,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反思
古代教育中强调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内省思想,它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深刻的反思,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下,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注意从中学语文课程的实际出发,相应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还要吸取古代教育智慧的精华,领悟内省思想的内涵,自觉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及时纠错。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反思,反思在语文学习中有待加强的地方,以便及时改正和提高自己。因此,古代教育智慧可以有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反思,提高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水平。
(三)推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就形成了,而二者的联系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古代教育中强调师生平等和师生的和谐相处,并且教导学生要敢于提出和教师不同的见解,教师和学生也要互相学习和提高。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保证教师将最全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则用积极的态度消化知识,获得自身水平的提高。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了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形成,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中学语文教学要从古代的师生平等关系中获得启迪,推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建立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古代教育智慧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一)注重诗化教学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借鉴古代教育智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古代教育中强调诗化教育,诗化教育在古代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语文教育而言,中学语文教学正是像诗一般涤荡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思想,所以进行诗化教学是必要的。就目前而言,中学语文教学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诗化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进行诗化教学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正确阅读诗篇,首先要了解诗人,因为诗人是诗篇的创造者,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性情特点就可以分析他的作品肯定有时代的烙印,诗人的情感会跟随自己的情感变化,了解诗人之后再去阅读诗篇就可以充分读出诗人的心境和诗篇的内涵,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提升,因此,诗化教学是有效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二)进行反思教学
将古代教育的智慧充分应用到现代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将古代优秀教育理念渗透进中学语文教学中。反思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古代教育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也是对反思教学的强调。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根据学生自身水平的不同采取相应的语文教学方法,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可以给学生创造应用的情境,用提问的方式启迪学生。第二,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更好的教育学生。古代教师更是以其渊博的知识培养优秀的人才。教师要注重自我提高,还要积极参加学校培训,提升综合语文素质。第三,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自主学习。
(三)优化教学环境
良好的中学语文教学环境的建立依赖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更大的成效,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环境要做到:第一,教师要保持民主平等的态度,了解学生的内心,减少师生间的隔阂。第二,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树立师生平等的思想观念,教师和学生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共同进步。第三,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的认识,用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和谐愉悦的中学语文教学环境。
三、总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一句平实的语言道出了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意义。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在这点上,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性格、爱好等特点,并且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来制定相关的阅读任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走出去,走进来”,即将课内阅读和课外延伸相结合,以课本为依托,激发学生扩展课内知识的兴趣,从课内阅读带动他们的课外阅读。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的语文课程中,笔者将席慕容和冰心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让学生发现其作品特点。在阅读课上,笔者带领学生来到学校的“阅读书廊”,要求他们从中找出这两位作家的其他作品并小组讨论赏析作品的风格特点。结果学生们兴致非常高涨,又自行阅读了诸如:《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绿的歌》、《春水》等优秀的作品。这种由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的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开拓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效果很好。
二、尊重个性化差异,营造整体性阅读氛围
阅读不只是方法,它更体现出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由于初中年龄段的学生有着很强的个性特点,他们不拘一格,张扬个性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应该从学生发展的主体需求出发,放开学生的阅读内容、角度和阅读思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以问题来带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还应该在整个班级营造一种全员阅读的氛围,让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到阅读活动当中来。为此,笔者在教学实际中,一直坚持着课前五分钟的说话练习,内容就是学生所阅读书籍的感受或体会。为了更好的展现自己,学生们会更加主动地去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书籍阅读,无形当中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还利用作文课的时间,多次组织课外诗歌朗诵会,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他们喜欢的书目,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这些读书展示活动,无疑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增强阅读的意识,逐渐使他们感受到文化思想的内涵。
三、教师指点迷津,将阅读与写作完美融合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训练、扩大其知识面的同时,应该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逐步迁移到其写作当中来,真正发挥阅读教学的工具性作用。教师可以综合运用诸如对课文的情节改写、结尾续写等方式,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经过科学的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明显的提升。例如:笔者在教授《羚羊木雕》这篇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将故事的结尾做一续写,想象一下“我”拿着要回的木雕,手里握着象征我们友谊的那把小刀是怎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到家之后父母对我态度的转变如何,第二天到学校后万芳对我的态度如何等内容加以续写。学生们以平时的阅读能力为依托,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可以看出学生平时阅读能力的提升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阅读教学应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我们这个时代提倡全民创业、全民创新。全民创新要求人才具备可持续学习的习惯、意志和能力。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创新能力将直接决定国家的发展程度,因此关注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深远。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从培养其可持续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中来。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习惯和能力,功在当下,利在未来。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要让学生去逐步感知广阔的文学世界;在平时则必须注意渗透,让学生广泛涉猎文学作品,在接触中产生自己的感悟。当学生接触过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后,他们会初步意识到教材文本仅是文学世界的沧海一粟,教材文本以外的文学世界更为精彩。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也不能把精力全部放在教材文本上,而要同步重视课外阅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要求。譬如让学生按照词牌名阅读各类词作,他们会发现相同词牌的词,因出自不同的作家,写作背景不同,词的意境就完全不一样,学生也因此产生了更为浓厚的阅读兴趣。又如词人因生活环境、年龄、经历发生变化,不同时期所写的词也会有所差别。李清照前后期的词作就变化明显,她早期生活优裕、幸福,词作多写其悠闲生活,格调明快;后半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学生阅读的视界越大,就越能感知文学世界的丰富,越能对学习产生持续的兴趣,从而养成可持续学习的习惯。
二、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必须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有人说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和未来。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话语对语文教学极具启迪意义。兼具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课程理应是“热爱和未来”的典范,应当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生活的责任,让他们成为拥有健康人格的大写的“人”。该如何实现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又如何通过一定的手段去造就身心健康的学生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有充沛而博爱的感情,永远为学生着想。笔者曾看到这样一条新闻,一位高中语文老师曾把高中三年的课文花一年多时间教完,然后自编阅读教材让学生去阅读。这样的做法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该班的高考语文成绩反而名列前茅。正是因为教师用心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形成了健康的文学欣赏观念,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才使学生不但在课外阅读中扩展了阅读视野,而且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感悟。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迸发激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考虑,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一生的财富,为完善学生的人格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非常注意在这方面改进自己的教学。譬如教学《木兰诗》,笔者将重点放在让学生体会花木兰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上,而这种责任感又源于人们对和平的期望。战争是残酷而惨烈的,《木兰诗》没有正面描写战争,但却从侧面表现了木兰征战沙场的壮美。诗中壮美与柔美的高度统一,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个人、家庭、国家三者之间息息相关的关系。之后再引导学生阅读汶川地震中国家和民众共同救援的故事,让学生阅读长篇通讯或报告文学作品,用实例和真情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人是完整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
三、总结
一、农村语文教育的现状分析
1.新教学理念接受迟缓,对学生缺乏心理上的正确引导
农村地处偏僻,信息流通缓慢。而农村教师大都受到过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他们曾经也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学习并成长起来的,所以,教师要在短时间内接受教育新理念会比较困难。而正是这种相对比较迟缓的改变使语文教学效率无法提高。旧的传统教育观念下,教师在整堂课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充当着主要角色,而学生更多时候都是一个个在观看或聆听的观众一样,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也没有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作为教师,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发展需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但教师也有必要认识到育人不仅是从文化上、知识上对学生进行武装,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信息技术设备缺乏
农村语文教学单一落后的原因主要还有现代化信息设备缺乏,电脑网络没普及、无图书室、无教育杂志的学校比比皆是。就是学校偶有几本图书,也是“古色古味”且被封于书柜中。教育经费的不足使农村语文课堂仍是一人、一书、一粉笔,至于多媒体教学,教师只是听说过而已,没有真正用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所以,语文教师只能靠陈旧的教学方式去讲,学生也只有依然陈旧下去。
3.分数仍是评判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
对于教师和学生,分数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一种对他们进行评判的标准,但对学生或教师学习工作上的认可单一用分数来衡量是很不科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追求成绩,一味要求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分数、分数、高分数的做法只会从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厌恶。
4.语文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一些教师却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不懂得通过不断学习来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致使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一直得不到提高和改善,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甚至是不能满足现有教育教学的需要,使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符,严重影响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完成,从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广大农村师生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唯分数论英雄显然已过时了,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不一定都是考试门门得高分的人。学习分数高固然好,但我们不能把分数当作学习的唯一目标和乐趣,我们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2.鼓励自主学习,感受学习乐趣
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获取的知识一定比通过教师强制性学习获得的知识要牢固、长久。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多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发表自我见解,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
3.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自身素养
在农村,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差,也很少买书,即使是条件好一些的家底,也没有花钱为孩子买书读的思想意识。而学校里因办学资金短缺,没有一个像样的图书室,为学生提供的能看的图书也少。有的是学生本身就不喜欢读书,对看书没兴趣。多方面原因使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不高。而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很好的一种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只有多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丰富,思维能力才能迅速提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读熟、读好,在“读好”中有读的情感上的指导和读的技巧上的指导,特别是要求学生用心灵去诵读、去倾听、去倾诉、去感悟,真正理解读书的意义。
三、农村语文教育的进步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支持和配合
1.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平等教育,教师应当积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应使评价、考试成为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一种教育方式,而不是制造等级的方式。
2.改进农村办学条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可是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有限,教育教学资源严重匮乏,社会各界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农村落后的办学条件。
3.鼓励开发农村有利的教育资源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学校要大力提倡并鼓励广大农村语文教师有针对性地研究农村这个大舞台,努力将语文教学走出课堂,面向自然,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起来,拓宽语文教学的天地,提高开发和利用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引导学生增强对家乡山水的热爱,进而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进而理解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