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用物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由于我校已经有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开设了高分子、化工类材料、金属材料等专业,应用物理、物理学专业的方向就只有往半导体材料及光伏技术方向靠,而半导体材料及光伏技术与物理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我们物理系开设半导体材料及光伏技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半导体材料的形成原理、制备、检测手段都与物理有关;其次,光伏技术中的光伏现象本身就是一种物理现象,所以只有懂物理的人,才能将物理知识与这些材料的产生、运行机制完美地联系起来,进而有利于新材料以及新的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从半导体材料与光伏产业的产业链条来看,硅原料的生产、硅棒和硅片生产、太阳能电池制造、组件封装、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等,这些过程都包含物理现象和知识。如果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懂得这些现象,就能够清晰地把握这些知识,将对行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综上所述,不仅可以在我校的应用物理学专业开设半导体材料及光伏技术方向,而且应该把它发展为我校应用物理专业的特色方向。
二、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施
(一)应用物理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过程
我校从2004年开始招收应用物理学专业学生,当时只是粗略地分为光电子方向和传感器方向,而课程的设置大都和一般高校应用物理学专业的设置一样,只是增设了一些光电子、传感器以及控制方面的课程,完全没有自己的特色。随着对学科的深入研究,周边高校的互访调研以及自贡和乐山相继成为国家级新材料基地,我们逐步意识到半导体材料及光伏技术应该是一个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从2008年开始修订专业培养方案,用半导体材料及光伏技术方向取代传感器方向,成为应用物理学专业方向之一。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改,逐步形成了我校现有的应用物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我们的培养目标: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物理学基础和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并得到相关领域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初步训练;具备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技术适应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能在应用物理学科、交叉学科以及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从事应用研究、教学、新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时代精神及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我们在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都分别设有这方面的课程,另外还在实践教育平台也逐步安排这方面的课程。
(二)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
为了实施新的培养方案,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入手。首先,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方面,我们引入学过材料或凝聚态物理的博士,他们在半导体材料及光伏技术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从已有的教师队伍中选出部分教师去高校或相关的工厂、公司进行短期的进修培训,使大家对半导体材料及光伏技术有较深的认识,为这方面的教学打下基础。其次,在教学改革方面。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准备把物理类的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将关系紧密的课程合成一门。另一方面,我们将应用物理学专业的两个方向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光电子技术方向的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有意识地开设了一些课程,让半导体材料及光伏技术方向的学生能够去选修这些课程,让他们能够对光伏产业的生产、检测、装备有更全面的认识。最后,在实践方面。依据学校资源共享的原则,在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开设材料科学实验和材料专业实验课程,使学生对材料的生产、检测手段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并开设材料科学课程设计,让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为以后在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一、 运用物理学史进行探究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探究的机械化。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科学探究包含的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不少教师以为这就是探究性教学的环节,可以不考虑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基础、性格特征等因素,按照上述顺序进行就可以了。但这不符合探究性教学的旨意,因为“要素”不等于“环节”。很多教师认为,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课堂上没有实验的设计和验证,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教学,而物理学家们所做的很多实验没法在课堂上实现,所以物理学史的探究式教学是无法进行的。笔者认为,探究的魂是独立思考,探究实践,只要能体现探究精神,哪怕只有一个要素,也属于探究性教学,因为它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氢原子模型的教学,课堂上不可能让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但可以让学生回到波尔时代,了解时代背景材料,即汤姆生的“枣糕式”模型和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以及当时的困惑,即氢原子的光谱问题和原子内电子绕核运动经典解析遇到的矛盾,提出科学猜想,然后分析论证,提出合理模型,进行科学解析,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很好的探究过程。
第二,重证实轻证伪。从科学发展历程来看,证实和证伪是科学发现的两种方法。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严谨无误的定理定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其学业在先、学术专攻的优势,很快踢除那些他们认为是完全错误的假设,让猜想得到证实。但是科学的历程本身就充满着失败和曲折,科学家们也会犯很幼稚的错误,因而在探究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选取学生错误的猜想,逐步推理排除错误,这样既能起到纠正错误的目的,又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二、 运用物理学史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实践
根据高中物理学史特点、学生心理特点以及科学发现方法论,可以把物理学史探究式课堂分为:实验探究模式,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论证;理论探究模式,即提出问题――理论探究(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实验探究模式主要是把物理学家曾经做过的实验引入课堂,如落体速度的变化、电磁感应定律等。实际教学中,这种模式应用得较多。有不少的定理定律没办法用实验进行探究,如万有引力定律、波尔理论等,对于这些内容,如何进行探究性教学呢?笔者尝试应用理论探究模式进行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下是万有引力定律探究式教学的设计和分析(本课例参加全区录像课比赛获一等奖)。
对于万有引力定律教学,由于学生不易猜想到物体之间的引力与距离成平方反比关系,更无法用实验验证猜想,如果根据常用的实验探究模式进行,教学将无法进行。我们不妨带领学生回到牛顿时代,了解时代背景知识,进行理论探究,让学生自己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
问题一:时光倒流到公元1670年,最近牛顿很烦,苹果受地球引力作用而下落,月球也应该受地球的引力作用,但为什么不会掉下呢?为了研究这些问题,牛顿查找了相关的资料。
资料一: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对弟谷的天文观察资料进行研究,在1609年和1619年分别总结出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和周期定律,即:所有行星分别是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在同样的时间里行星向径在轨道平面上所扫过的面积相等;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同太阳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资料二: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1638年出版的《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中,根据斜面实验得出结论:“一个运动的物体,假如有了某种速度以后,只要没有增加或减小速度的外部原因,便会始终保持这种速度。”
资料三: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在1658年出版的《摆钟论》提出,一个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具有飞离中心的倾向,它向中心施加的向心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与运动半径成反比。
资料四:牛顿自己已经利用数学知识证明天体中椭圆运动周期与其半长轴为半径的圆的周期相同,并提出了牛顿第三定律。
设计意图:通过前期对运动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如亲临奇境一样,感受人类对运动研究有多么的困难,深刻体验牛顿的至理名言――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一教学过程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也为后阶段的科学探究作好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查找资料的重要性,实现“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
在误差范围内这两种方法求得的向心加速度相同。
一、国内外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手段应用现状
1.国内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手段应用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初,东南大学恽瑛教授就提出了“多媒体物理教学”的思想。虽然受当时的技术发展所限,与今天所谓的多媒体物理教学在手段上还有所差别,但今天的“多媒体物理教学”思路与恽瑛教授提出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只是手段上更先进了。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的一些知名学校相继建成了物理教学上用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并且在软件建设上也投入很大,获得各方面的好评。据本人对国内学校应用多媒体的了解,总的印象是大家都在急急忙忙地撤黑板,拉幕布,扔掉粉笔,拿起鼠标。最常见的情形是拆除黑板,挂上幕布,彻底与传统教学方式告别。凡此种种,大同小异,“繁花紧簇”,所有的这一切的“改革”无非让教师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及恶劣的教学环境中释放出来,告别动手擦黑板和“吃”粉笔灰的时代。
2.国外物理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美国的“电子教室”及“工作室物理”的教学器件的编写,突出重点,简明扼要,能够吸引并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设置详细的解释以供学生调用,做到因人施教,力求实现物理教学的人性化,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技术和动画效果,编写生动的教学插图,吸引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在教学器件中设置人机对话,让学生思考回答各种问题,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色彩、图形、字体等各种变化,以免引起单调、厌烦的感觉。
二、对存在问题的思考
(1)在多媒体物理教学的改革中走极端,认为搞教改就是要原有的模式,建立全新的模式,故而追逐商家推出的一代又一代成套多媒体设备,追赶时尚,盲目攀比,你有我也有,更重要的一点是行政管理部门的投资缺少专家的认真反复论证,致使投资有效利用效率较低。由于一些设备达不到教学环境的要求,更换再建现象十分普遍,造成了人力、财力不必要的浪费。
(2)在多媒体物理教室的建设中忽视了教师的授课和学生学习应该具有相关的功能,而一些多媒体教室修建的如同影视放映厅一般,无论是教师在其中授课还是学生在其中学习,都感到不良的教学气氛。由于灯光、音响和通风等的设计问题,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健康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3)物理教学改革的目的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物理教学改革的目的应该是力求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阶段掌握更多的物理学知识和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其科学上的创新精神,并不是现代化设备的展示和诸多物理内容的顺序放映,更不是大量的、填鸭式的物理内容的平白直叙。
三、物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实践和认识
1.物理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物理教学中应该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只有通过教师的艰辛劳动才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无论其知识面还是其教学的能力和技巧都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2.应用辅助教学手段应该有“度”
既然教师是教学的主导,那么任何教学手段的应用都是为教师的教学服务的。适“度”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但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大大简化一些教学环节的复杂性、节约教学时间、增加单位学时的信息量,而且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也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强调适“度”性,是讲以多媒体为主的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使个别教师产生依赖心理。
3. 物理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思考方法比解决问题的路径更重要
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的,而不是什么公理、定理、定律和公式。物理学中许多内容的讲述和推导过程就是教育学生应用物理学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它是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这些过程中教师是决定的因素。学校教育不同于远程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体现了教学本身的生命性。它是任何现代化手段都无法替代的,所谓言传声教正是通过教师的主观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因此,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能够讲的明白,还要写的清楚,教师的每一步推导都会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渗及物理内容的含义和本质。它是教师的思维过程的展示,也正是要把这样的思维方式教给学生,这便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的问题。
4.摆正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
我们不排斥现代化手段的应用,而是欢迎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但本人认为多媒体手段只能是辅的,利用它来解决人工无法实现的诸多。如动态效果、短片插播等,也是可以利用它来显示。如例题、大段文字等。经本人整理发现,在下列内容使用多媒体教学,收到效果很好。第一类:物理过程瞬间完成,学生用实验不易观察、理解又有困难的,借助微机模拟,将物理过程“慢镜头”,或将某个瞬间状态“定格”帮助学生理解,效果很好。例如:模拟小球的碰撞过程,机械的某个值点某时刻的振动等;第二类:是一些抽象的知识和微观的知识,这些知识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理解困难,借用微机教学,生动形象,学生理解深刻。例如:电场、磁场知识以及分子运动和原子物理的一些知识;第三类:是物理过程需要的时间太长,或者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还有天体和卫星等宏观物理的知识,由于条件的限制,在物理课上无法完成的实验,这些知识运用微机进行模拟,帮助学生认识其中的规律。例如:原子核的衰变、卫星的发射、日蚀、月蚀、地球自转、天体的运动等。
卿晓梅南通理工学院新能源工程系江苏南通 226000
摘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根本任务,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定位为培养适用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即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面广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实践能力的一线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大学物理课程作为工科本科大学的基础性学科,也应该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其教学教学目标定位要科学、准确,才能为实现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作为工科本科院校一门重要基础性课程,在大学的基础教育课程中大学物理课程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等)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渗透到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它是自然科学的核心,是新技术的源泉。物理学即是学习工程技术的基础学科,更是一门创新型人才和现代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不可代替的学科。物理学基础的厚薄和掌握程度将影响到工程应用型技术人员在其实际工作中的适应性、创造性和发展后劲。
2课程总目标
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需要夯实其科学理论基础、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强化其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其职业综合素质,这些是应用型技术人才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因而,在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实现以下几方面的总体目标:
1、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技术创新能力打下基础。知识是运用和创新的基础,让学生扎实的掌握基本的物理学知识、原理、定理和定律,学会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使其具备成为高级技术型人才应必备的物理学基础知识,为后续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知识和能力准备。
2、培养技术创新的能力:创新是解决实际的问题的重要方法,大学物理学课程以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引入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来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热情,夯实其创新的基本功底。
3、通过树立学生的工程意识,使其能尝试使用物理学原理、知识和方法来处理其在工程技术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其在实际工作中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帮助提升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能力,为其今后的终身学习的打好知识基础。
3具体课程目标
让学生全面整体的了解物理学的相关概念、理论、方法、语言、逻辑,以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况,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思维方法和研究能力是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总体目标。这一总体目标可从基础目标、核心目标和动力目标三个方面来论述。
3.1基础目标:知识和技能
1、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学知识体系。物理学知识具有完备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实际性等特点,让学生系可在大学物理课程的学生中了学习近代物理和经典物理相关知识,同时了解物理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物理学与社会发展以及物理学现代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物理学知识体系。
2、通过建立和应用物理学理想模型,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视实际需求去次抓主,将复杂问题简化且科学处理的能力。
3、着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其在数学知识和工具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物理学理论、方法来计算、分析和研究物理学一般问题的能力,并能判断典型数据结果的合理性。
4、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洞察和研究能力,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量多接触丰富的物理学现象,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激发其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兴趣。
5、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应有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教材或参考书的能力。
3.2核心目标: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受到物理学方法论积极影响,在逐步形成物理学的概念和掌握物理学的规律时,会运用各类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例如:演绎与归纳、猜测与试探、分析与综合、类比与联想,以及模型化法、实验法、理想化法、半定量法和统计法等。而且在碰到问题时学生能够细致深入地分析问题的原因,运用自己掌握的物理概念、规律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有效办法。
3.3动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帮助学生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物理学教学中,大量运用物理学原理和定律分析和解决物理学问题,这就是培养唯物主义思想的过程。另外,《大学物理》本身就是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好教材,体现了许多辩证矛盾的观点,比如静止和运动、作用和反作用、吸引和排斥、正和负、膨胀和压缩、冷和热、稳定和衰变、有序和无序、连续性和量子性、正物质和反物质、裂变和聚变、电场和磁场对立统一、波粒二象性等,有效的促进了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2、通过了对物理学家的科研经历以及物理学史的教学,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和刻苦钻研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对科学热爱,点燃学生求知、创新和探索的热情,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的科学审美观,通过对物理学特有的美学特征的学习,如和谐、简明、相对和均衡等,让学生学会运用美学观点来欣赏、发现内在的科学规律,从而提高学生认识和研究自然科学及其规律的能力。追求完美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其通过精确的、定量的和可重复的物理实验来对理论进行验证,并用简明、严谨、对称和完美的对实验的结果进行预言,这些足以证明物理学在反对虚伪和浮夸、伪科学与发科学的特征,将对学生科学审美观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
4、通过先进和创新的实验方式,为学生提供综合创新实验的平台,例如:视频演示实验、综合创新实验室等,确保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鼓励学生自我发现与创新,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使具备更加灵活的思维方式。
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有一定专业技术领域的实践、运用、开发和等技术实践综合能力,能在生产一线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实际效益的工程技术人员,因此,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目标要为其服务,要科学定位。
参考文献:
[1] 高禄; 赵长春. 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探究 [J]. 中国科技信息,2012-08-15
[2] 王桂英; 彭振生. 大学物理课程按专业分层次教学初探[J]. 宿州学院学报 2010-02-15
[3] 郑军; 樊艳; 周国泉.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和优化 [J]. 中国科技信息. 2008-01-15
1.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应建立有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专业委员会,由其讨论决定专业基础课程。要综合评价传统学术型本科所开设的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等课程与培养方向的关联度,通过量化指标确定以上课程与专业方向之间的关联系数。关联系数很小的课程,要退出课程体系;关联系数较小的课程,要减少学时和学分;关联系数较大的课程予以保留;关联系数很大的课程要充实加强。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的实践来看,上述6门课程可删减3~4门,可增加与专业方向紧密的课程,如光电技术方向可开设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传感器原理与光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经过优化后,有些课程的学时会在原来基础上减少,但不能降低教学要求,可通过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相关课程整合成课程群,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避免学时减少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按需要组成力学、理论力学课程群;热学、热力学与统计力学课程群;电磁学、电动力学课程群;光学、原子物理、量子力学课程群等。也可视实际情况将四大力学整合成理论物理。
2.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集中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专业委员会应充分调研,广泛征求行业、用人单位和师生意见,紧密对接行业标准和生产过程,选择行业共性技术课程、岗位标准所需的定向课程以及引领该专业发展方向的前沿课程。以反映所服务行业的共性技术基础课程为核心支点课程,保证课程模块的适度稳定性;以产业链的各个岗位所需的技术课程为定向辐射课程,并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及时修订,保证课程模块的开放性和适应性;以反映行业最新发展的多样化的前沿课程为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保证课程模块的先进性。
3.素质拓展课程模块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应增加课程的广泛性,建立课程多样化及选课自由与学习自由的约束机制。开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开阔视野的选修课程,如贴近专业方向的实用性技术课程、多学科交叉的技术课程、信息技术类课程、艺术鉴赏类课程、物理学专业英语等,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课外实践教学模块课外实践教学模块包括职业素质模块、社会实践模块、创新创业模块等。课外实践教学模块可以增进学生对社会和职业的了解,使学生既掌握创业需要的技术,又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二、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1.校企深度合作是主要途径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走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之路,合作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且可以缩短毕业生从学校到职业岗位的适应期,毕业生具有进入角色快、动手能力强、人际关系融洽的特点。因此,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但合作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深入探讨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合作形式:一是组建院系专业委员会。成员来自院系和地方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合作伙伴,且后者的比例不低于50%。专业委员会促使行业企业深度介入专业教育的指导与评估工作。聘请行业专家做兼职教师,讲授部分专业课程,举办技术前沿学术讲座,兼职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引导学生选择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二是共建实践性教学基地。院系和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增加学生直接接触职业实践的机会。与行业高水平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假期实习、完整学期的顶岗实习提前介入职业岗位。院系应通过信息反馈,对专业教学做出适时、必要的调整。三是组建职业性学会组织。发挥学会的桥梁作用,与行业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加强专业与市场、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定期开展活动,让学生了解行业标准,理解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素养,促进教学活动和科技开发的高效开展。
2.强化实践教学是基本保障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训实习和假期实习制度,实训实习的课时比例达到30%以上,学生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通识课中计算机类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按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开展教学,确保学生获取相应的等级证书;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实践教学要增加学时,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重,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比重,通过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专业方向课的实践教学要紧密对接行业企业需要,模拟真实生产的技术流程和场景,才能使学生获得最新的实用技术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3.实施开放办学是有益补充资源缺乏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快速发展与提升。重视外延发展,引进社会资源,专业才能办出特色,形成亮点。一是国际合作共办专业。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与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二是校际合作共办专业。与合作高校互选第二专业,互通学分,充分利用兄弟高校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开辟生源渠道建设专业。选拔部分高职高专的优秀学生、各种技能大赛获奖学生和企业一线员工进入专业学习,为专业人才培养开辟新的生源渠道。
4.实施素质教育是重要特色一是素质拓展活动。素质拓展活动体系包含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规定必须获得一定课外活动学分才能毕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创新创业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面向低年级学生开展电子产品、仪器设备小制作,简单的计算机应用程序开发及硬件维护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性认识,增强动手能力;鼓励高年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与实验室建设,培养科研人才和技术骨干,同时为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设计做好前期基础性工作;针对各类科技竞赛、技能大赛开展课题研究和课程培训;科技发明与申请专利;发表学术论文等。另外,还可建立院系创业教师指导队伍,聘请有创业成功经验的人才担任兼职创业指导教师。建立创业基地,与合作企业共建创业基金,为学生创业提供综合服务,培养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者;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加强对学生创业的跟踪和指导。
三、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的质量评价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唯一评价主体的不合理现状,引入社会评价机制,构建由高校、行业企业、技能评定组织等各方面协同参加的人才质量评价系统,建立一种多角度、全方位的人才评价模式。二是评价内容多元化。改变单纯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传统评价模式,建立以应用能力评价为主体的,包含知识、能力、素质多方面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传统评价只能反映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综合评价则能反映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因此也是更为真实的质量评价。三是评价方法多元化。降低定量评价的比重,提高定性评价的比重,建立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人才评价体系的合理化、多元化,是关系到人才培养最终质量的核心问题。应用物理学专业应该提供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创新型人才,专业委员会每年要召开一次由行业、用人单位和合作伙伴参加的毕业生质量评估会议,对往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差距,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更好地满足行业和企业的需要。
四、结语
关键词:物理学史 物理教学 作用 应用
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发展的学科,它是物理科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物理学史教育是通过传授物理学史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及科学方法等多方面品质的过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物理学史教育是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彩生动的物理学史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单纯的物理概念和物理理论的枯燥讲解,使教学显得生动活泼,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库仑定律是就可穿插一些电磁学发展历程并指出电量单位“库仑”是为了纪念库仑;
②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物理史教学,能充分向学生展示科学家的整个研究过程:问题提出的背景,如何进行猜想假设,如何制定计划验证,实验设计过程和方法,最后又是怎样分析得出结论。了解了问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物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方法。物理学史,能向学生充分展示科学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整个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看待事物独特视角和见解,(如:牛顿从苹果下落的普通现象中,发现万有引力),领悟了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
④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在有关物理知识的教学中,适当介绍中国古代的物理学成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中国古代有着光辉灿烂的科技成就,不少方面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物理学史的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已经有了一些转变。2008年是山西新课改的第一年,那时我也刚上高一。当时刚刚开始课改,老师们对于新教材和我们一样陌生,不太重视新课改的一些要求和变化,不重视对物理学史的教育,主要还是以以前的知识结构为主,以逻辑方法为主,以会做题为主要目的,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当时物理成绩处于中游,时好时坏,觉得学习物理比较枯燥,认为只要知道概念、原理、定律就可以了,剩下的就靠自己灵活应用了,多做题就可以了。现在我想:如果老师重视对物理学史的教育,可能我会更喜欢学习物理,更有动力来学习物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要更深入一些,更能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更有富有创新思维;即使成绩上看不到明显的变化,但在综合素质方面和以前比,肯定是有不同的。2012年入学的高中生据我调查,已经了解一些物理学史了,随着课改的深入,老师们也深刻领会课改的精神,在教学计划中做了相应的调整,适当的穿插了一部分物理学史。
课堂上物理学史从无到有,这已经是一个质的飞跃,那么怎样把物理学史融入课堂要更合适一些呢?下面我仅结合实例提出自己的看法:
①在设计到物理学方法的部分,可以讲物理学史与该物理学方法的一般思维模式相结合,深入浅出的对该方法进行讲解。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围绕历史的发展提出问题,进行物理学史教育。以此帮助学生揭示出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修正推广。使学生从中领略到什么是科学探究,科学家是怎样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受到科学的思维方法的熏陶,有利于学生从“机械学习、被动思考、获得知识”向“灵活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转化,获得真正的“智慧”。
②在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如:电磁感应等),又有相应的物理学史料,那么此时就可以在讲解完基本概念、定律后,适当讲一讲概念的来历,定律最终得出的科学历程,让学生加深对知识关键点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让学生明白这些知识是比较抽象,比较难,科学家和他们一样,研究起来也是有难度的,这时候需要多琢磨,多理解,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例如:在讲高二年级“电磁感应”时,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人类对磁及电和电及磁关系的认识过程,通过讲解的安培、法拉第、楞次和麦克斯韦等人在揭示电磁关系工作中的艰辛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有了对电磁发展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左、右手定则、法拉第电磁感应,楞次定律等关键点的把握。
③现行的高中物理教材中有的章节和单元按历史发展顺序来呈现知识。在教学中,就可以把历史发展作为主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物理光学内容的复习课上,可以把历史上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作为主线来安排教学:从“牛顿的微粒说”和“惠更斯的波动说”到“麦克斯韦的电磁说”,再到“爱因斯坦的光子说”,直至“光的波粒二象性”。在上课前列好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后,可直接从光的波粒二象性出发,让学生理解微观世界的特性,然后再回过头来逐一对前面的几种学说存在的和理性和局限性加以分析。学生在掌握了比较正确的学说之后,再来领悟物理学史上那种大科学家受当年物理学发展的局限而产生的一些不全面的认识,就会更清楚地理解人类对事物规律的发现过程,从而逐步澄清自己头脑中的不完全正确的认识,而且这种澄清是在高一层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
④用历史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这一点要注意把握度,在讲解知识比较抽象时可用,此时没有形象生动的实例可以引用,那么用物理学史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在讲解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以从银河系的美丽图片入手,讲到开普勒从第谷对行星的观测数据中发现:行星的运动轨迹是椭圆,并提出开普勒三定律,再到牛顿从被苹果在到头,深入研究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当然,上面几点只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有很强的实践性,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领悟。我们要注意不能把物理课变成历史课,同时也不能使物理课变成“鸡肋”,尽力把物理课上的生动有趣,有血有肉。
指导老师:张正严
参考文献:
[1]张正严.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师对教材内容改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1月
[2]廖伯琴.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3]郑晓波.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硕士论文.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7
任务型教学的意义
英语是高中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对高考成绩有决定性影响,但是我国高中生英语学习情况存在问题:学习效率低下,虽然学生英语成绩优秀,但是无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读写能力较强而听说能力很差,这样的人才显然无法满足当今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对于上述问题,教师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单词、语法、句子结构等基础知识,要让学生敢于使用英语。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转变高中英语教学模式,采用任务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采用合作、交流、实践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完成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和英语技巧的同时,还能加强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能够看出,相对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是一种优秀的教学模式,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也是解决当前英语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紧随教育模式发展脚步的必由之路。
任务型教学的构建
基本思路 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布置任务后,和学生共同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够学会新单词、语法和句式,又能够体会完成任务的成就感,课堂氛围愉快轻松,还能锻炼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教学目标 当前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将任务型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结合起来,让学生既能够完成任务目标也能够完成学习目标。对于教学过程,教师要科学恰当地设计,构建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学习过程,任务水平要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完成。
课堂教学 任务型教学模式,需要任务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在授课前,要考虑设置的任务与当前环境和氛围是否相符,设置的任务要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新知识教学,力求发挥任务型教学的最佳效果。
模式举例
任务型教学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和模式,下面将以问题生成任务型教学模式为例,探讨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开展任务型教学。
导入情境 我们以“telling about an unexplained mystery”为例,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向学生介绍“野人”的一些情况,本单元的导入部分已经向学生介绍了诸如巨石阵、UFO等未解之谜,教师可以布置阅读和写作任务: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坐在屋子里,这时有东西在敲门。运用这个话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上只剩下一个人?其他人出了什么事?这剩下的最后一个人是谁?谁在敲门?如果他开了门将会发生什么?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写作,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生成问题 仍然以上述课题为例,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图片,分别为:巨石阵、UFO、雪人和麦田怪圈,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并开展小组讨论,选择一个图片并讲述故事,学生对于这些不甚了解,可能需要上网搜索相关信息,但是显然课堂上不可能让学生同时上网搜索。这时教师就可以允许学生提问。当然,在备课时教师要储备这部分知识,灵活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例如:学生提问“What about the Yeti's EQ?”教师可以回答:“Good question,I think your EQ is higher than its EQ。”
师生问答 以“Dying to be thin”一课为例,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共同讨论:How do you keep healthy?why?学生经过讨论得到结论:We'd better see a doctor regularly,we should listen to a doctor's advice。这时教师可以扮演一位医学教授,允许学生提出健康问题,例如:日常生活中头痛应该如何防治?如果运动中发生扭伤又应该如何解决?经过这种角色扮演,学生既能够了解英语知识,培养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还掌握了健康知识,事半功倍。
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英语学习是一个二语习得过程,学生容易将汉语中的语法、句式等应用在英语中,这个方面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充分了解单词的意思和语法知识,完善英语语言系统;第二,设计任务要联系实际,任务内容最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有关联,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例如:模拟日常生活,让教师和学生展开对话,这样任务更容易完成;任务设计还要注重挖掘文化,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高中阶段得以发展和完善,英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在任务中穿插诸如西方文化、风土人情、历史人文等内容,让学生对英语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第三,任务必须有执行意义,掌握英语知识固然必要,但是实际应用同样不可或缺,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掌握英语实际应用的方法,鼓励全员参与,提高实践能力。
关键词:物理;渗透;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存在;物理学家;身边;科学意识;科学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68-01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学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而中学物理教学,应关注社会生产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但要通过学习,使学生学到一定的物理知识,而且使学生领会和掌握一些物理思维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一、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汽车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普及。在光学教学中,与汽车有关的知识就有:
1、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
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2、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
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3、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
汽车头灯由灯泡、反射镜和灯前玻璃罩组成。根据透镜和棱镜的知识,汽车头灯玻璃罩相当于一个透镜和棱镜的组合体。在夜晚行车时,司机不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况,还要看清路边行人、路标、岔路口等情况。透镜和棱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所以灯罩通过折射,根据实际需要将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匀柔和地照亮汽车前进的道路和路边的景物,同时这种散光灯罩还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标和里程碑,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4、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
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车窗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行人相混淆。
二、物理学是有趣的,更是有用的。学习了热学知识后,同学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香茶鸡蛋是人们爱吃的,尤其是趁热吃味道更美。细心的人会发现,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诀窍,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蛋壳就容易剥下来。
一般的物质(少数几种例外),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密度小的物质,要比密度大的物质容易发生伸缩,伸缩的幅度也大,传热快的物质,要比传热慢的物质容易伸缩。鸡蛋是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是不一样的。在温度变化不大,或变化比较缓慢均匀的情况下,还显不出什么;一旦温度剧烈变化,蛋壳和蛋白的伸缩步调就不一致了。把煮得滚烫的鸡蛋立即浸入冷水里,蛋壳温度降低,很快收缩,而蛋白仍然是原来的温度,还没有收缩,这时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壳压挤到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因为温度降低而逐渐收缩,而这时蛋壳的收缩已经很缓慢了,这样就使蛋白与蛋壳脱离开来,因此,剥起来就不会连壳带“肉”一起下来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我们很有用处。凡需要经受较大温度变化的东西,如果它们是用两种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们的热膨胀性质,两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师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都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
三、电学教学中,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1、有些电器元件却是用两种热膨胀性质差别很大的金属制成的。例如,铜片的热膨胀比铁片大,把铜片和铁片钉在一起的双金属片,在同样情况下受热,就会因膨胀程度不同而发生弯曲。利用这一性质制成了许多自动控制装置和仪表。日光灯的“启动器”里就有小巧的双金属片,它随着温度的变化,能够自动屈伸,起到自动开启日光灯的作用。
2、汽车的发动机常用低压电动机起动:电动机是根据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道理制成的,工作时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汽车电动机(电机)常用车载电瓶(蓄电池)供电,汽车运行过程中可以利用的车轮带动车载发电机发电,给蓄电池充电。给蓄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此时蓄电池是用电器;用蓄电池给电动机供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此时蓄电池才是电源
3、车载蓄电池还被用来为汽车上配装的空调、电扇、收录机、CD机及各种用途的电灯供电,方便地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声能、光能等等
4、油罐车的尾部通常要挂一条铁链直达路面,这样做有利于使运输过程中因颠簸而产生的电荷迅速传到大地上,避免因静电放电而带来灾难
5、车灯发光:电能DD光能
(1)“神舟”飞船进入太空后会展开巨大的太阳能电池帆板,在面向太阳时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供设备使用,同时储存一部分在蓄电池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在没有阳光时,蓄电池放电供设备使用,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关键词:物理图景;初中;物理教学;实际运用
物理图景就是将人脑中的物理过程以及现象作为基础,然后将其概念和规律作为其发展依据,通过思维的有效处理后在人的脑海中形成动态化、模型化的情景。而将物理图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去,能够让物理过程变得更加具体以及形象,同时还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开发,并能够让学生对物理概念进行理解,进而更加准确的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物理图景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能够挖掘学生潜能,还能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进而更好的推动学生全面的发展。
1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用物理图景进行教学的意义
1.1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在进行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出发,使用较为新鲜的事物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物理教学环境转化成能够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情境,并对物理知识点进行简化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对其进行学习,让学生真正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让学生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进行有效的学习[1]。此外,利用物理图景进行物理教学,还可以将物理知识点科学、合理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进而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以及理解力。并且物理图景这种方式还会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变,进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师生间的沟通水平,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感染,进而激发学生学生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1.2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由于受到物理学生自身的影响,使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缺少相应的主动性,这时教师就可以使用物理图景这一方式进行物理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性,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锻炼,进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此外,物理图景还能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让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锻炼,并充分发挥初中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综合能力。
1.3能够推动物理教学实现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种现代科技开始融到实际教学中去,例如,多媒体、网络教学等,而物理教学也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使教师对知识的讲授不在局限于传统教学的方式,物理教学也不在使原来只依靠文字和想象来进行描述,而科技的运用有效解决了物理教学中存在的困难。此外,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图景能够贵微观粒子的实际运动轨迹进行模拟,然后将很难进行的物理实验简化,进而让学生更好的对物理知识和现象进行学习[2]。
2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物理图景的有效策略
2.1保证构图的精准性:物理图景和人们平时所讲述的图景不同,物理图景是需要将物理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将物理概念以及相应规律等作为构建图景的实际依据,同时还要保证物理图景与物理过程之间的紧密相连,进而使学生的思维长时间保持活跃,有效对物理概念进行认知,提升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想要学生能够提高学习质量,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其能够独立进行构图,并且还要保证构图的精准性,这样才能够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进而促进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例如,在学习《大气压》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图景建设,而学生会构建不同的图景,如用习惯喝水、将吸盘挂钩固定到墙上,这样以来就会对自身思维提升进行开发,更好的促进学生物理水平的提升。
2.2运用物理实验进行物理图景的构建:想要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成效,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将物理知识与实践之间进行紧密相连,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水平。因此物理实验是其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它能够有效的将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具体化以及形象化,进而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对物理概念和知识进行理解[3]。并且物理实验还能将物概念、现象、过程等进行证明,让原本枯燥、无聊的知识点变得生动,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学习和理解,而物理图景的这一特点也整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例如,在教师讲解《牛顿第一定律》一课时学生会片面的认为物体的实际运动是离不开力的作用的,而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让小车在光滑的地面上进行运动,通过实验观察以后可知,小车即使受到地面给与的阻力也还是会运功一定距离的。如果阻力小时就会让小车一直运行下去,所以学生就能够得出运动和力之间没有绝对的联系。因此只有将物理图景很好的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物知识。
2.3在日常生活中组建物理图景: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使用实验来构建物理图景,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组建物理图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积累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而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能够让其对新知识和新概念进行更好的认识。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来对物理图景进行构建,如,人在说话时喉咙会产生一定的震动、蜜蜂在飞行过程中会发出嗡嗡声、知了没有了翅膀就不会发出声音等等,这些生活现象都是对声音最为直接的描述,如果学生可以通过感官来对这些进行感受的话,就会更好的对震动发声这一概念进行理解。之后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进行再次实验,进而让学生更好的对知识进行理解[1]。
3结论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用物理图景,不但可以让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成效,并且还能为学生构建出较为轻松的学习环境,进而更好的推动初中生的发展。
作者:王虎华 单位: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志超.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图景的运用[J].关爱明天,2015(8):379-380.
[2]薛洪.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图景的运用[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31):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