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案例剖析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本情况:工会的社会职能之一维护职能,作为最基本也是首要的职能。工会要做职工的贴心人,履行好基本职责,必须围绕职工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贯穿于工会工作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贯穿于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积极参与、大力帮扶的全过程。近年来,我区工会按照省法院、省总工会关于开展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建立“四联”工作机制为切入点,全力打造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新平台,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和特邀调解员在参与调解劳动争议案件,协调稳定劳动关系,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独特作用。
主要做法:加强新形势下的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各级工会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区总工会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围绕“诉调对接”工作,着重从建立“四联”工作机制入手,形成联动、互动效应,在实施过程中收到明显的成效。
1、联合调研,为开展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提供依据。从工会组织中选聘特邀调解员参与劳动争议案件的调解工作,是省法院和省总工会依据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针对劳动争议案件的特点,从构建我省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出发,所进行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尽管工会也有这方面的职能,但要真正履行好特邀调解员的职责,参与做好劳动争议案件的调解工作,却是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自2005年9月省法院和省总工会联合下发《关于委托工会组织和特邀调解员调解劳动纠纷案件的意见》施行以来,区总工会主动加强与法院、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商联等部门的沟通和协调,结合全区劳动争议案件调处的实际情况,通过联合发文、联席会议、走访企业以及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途径,全面了解企业和职工对开展“诉调对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探索、实践“诉调对接”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为进一步推动全区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提供了依据,创造了条件。
2、联合宣传,着力营造推进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的浓郁氛围。为积极稳妥地推动全区“诉调对接”工作的深入开展,区总工会和法院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切实加强“诉调对接”工作的宣传和引导,提高社会对这项工作的认可度和影响力。一是借助“五五”普法工作契机,加大《劳动合同法》和《实施条例》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开设维权知识讲堂、开通维权热线和设立咨询台和开展“送法到基层”等活动,使非公企业业主知法守法、诚信经营,使广大职工懂得如何学法、懂法、勤奋工作,使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恪尽职守、履行职能;二是借助“党工共建”工作平台,加大工会组建和职工维权的宣传力度,推动非公企业工会组建和农民工入会工作,最大限度地将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三是借助“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创建活动载体,加大对“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创建活动目的、意义和标准的宣传力度,推动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和职代会制度两项工会维权机制建设,最大限度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四是借助新闻、网络媒体和工会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成功的案件,同时对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进行曝光,为工会组织主动依法科学维权,开展“诉调对接”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联合培训,全面提高工会参与调解劳动争议案件的工作能力。为了提高工会组织和特邀调解员参与调解劳动争议案件的工作能力,区总工会和法院注重加强特邀调解员队伍建设,先后在市、区总机关工会干部、基层工会干部和司法工作人员中选聘了六名同志作为特邀调解员,并通过联合办班、以会代训、理论研讨和观摩调解等形式,定期与不定期地组织特邀调解员和劳调骨干,学习省、市关于开展“诉调对接”工作相关文件和有关司法解释,学习《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法》和省“一办法六条例”等法律法规,学习劳动争议调解知识和“诉调对接”工作相关程序,通过理论学习、现场观摩和业务实践,增强了工会组织和特邀调解员做好“诉调对接”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特邀调解员参与劳动争议调解实际工作能力。
2021年以案促改个人剖析材料
根据宛市监龙【2021】46号,以案促改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我所选取5个经典案例,剖析案发原因,深挖问题根源,对个人工作、思想剖析及整改措施如下:
一、存在问题:
1.学习上不够深入。特别是系统的理论学习还不够注重。学习仅浮在表面,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对一些新问题理解还不深,使理论水平不能尽快得到提高。2.自我反思和自我检讨不够。在组织生活会上自我批评多,在其他情况下作自我批评少。有时批评自已还打不开情面,不够大胆,怕触及自己内心感情深处,没有“刮骨疗伤”的勇气。3.工作缺乏担当。工作过程中积极动性不够强、创新意识不够,害怕出了差错被批评或处分。
二、改进措施: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认识,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积极参加集中学习、集体讨论。全面增强对拒腐防变的认识,提高自身法律法规的学习能力,加强思想改造,树立牢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自重、自律、自警。
一、时间安排
7月28日至8月18日。
二、目标要求
通过整改,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积极推进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实际行动;制定和完善本单位、本院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规划、目标和措施;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
三、方法内容
1、制定整改措施。教育局和市直各院校领导班子,教育局机关各处室、高等院校分校、二级学院、系、部,各院校处室,都要紧密围绕“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积极推进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这个主题,在学习提高、对照检查和案例剖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切实解决问题的整改措施,此项工作于8月10日前报上一级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系统学教办将编发简报报道各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
2、制定和完善体制机制和相关措施。教育局和市直各院校要不断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围绕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制定科学发展的目标、规划和措施,制定和完善支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相关措施,制定和完善本单位、本院校评价科学发展的目标考核体系和政绩考核办法;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思想和工作作风建设的体制机制。
3、整改落实阶段小结。全系统各参学单位要认真做好阶段小结,于8月10日前,形成文字材料报上一级学教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级学教活动领导小组要按照《方案》规定的各项任务和要求,对各单位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对达到要求的,同意其结束学教活动;对达不到要求的,责令其在限定时间内继续整改直至达到要求。
四、督导检查
市直教育系统学教活动督导组要继续深入各单位开展巡回督导,重点督导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查看会议记录及其它相关材料,评估整改措施的真实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和可延续性。在整改落实阶段后期,市直教育系统学教活动领导小组将对所各院校、局机关各处室的学教活动进行检查验收。主要检查验收学习提高阶段中集中学习的时间是否达到了40小时,对照检查阶段中领导班子成员是否撰写了对照检查材料、征求了群众意见、召开了民主生活会,案例剖析阶段中是否按照要求撰写了案例剖析专题报告,整改落实阶段中是否针对实际问题提出了整改措施,是否制定和完善了体制机制,是否办了一批实事、破解一批难题、取得实际效果,对未能达到要求的要及时补充完成。检查验收的重点对象是各单位的领导班子及成员、中层干部;检查验收的方式以文字汇报、查看档案资料、走访调查为主。
五、活动总结
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的整改落实阶段是学习教育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为实现整改落实阶段的预期目的,确保整个学教活动达到预期效果,进一步实现“为民、务实、清廉”思想和作风的转变,根据学习提高阶段、对照检查阶段、案例剖析阶段工作情况和整改落实阶段的实际需要,现提出整改落实阶段工作方案如下:
一、时间安排。7月28日至8月18日。
二、目标要求。整改落实阶段是取得整个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成果的关键阶段。重点是通过整改,使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实际行动,制定和完善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规划、目标和措施,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同时,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选树、宣传典型经验,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三、方法内容
1、制定整改措施初步方案
要认真总结在学习提高、对照检查和案例剖析阶段取得的主要经验,形成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认真分析和吸纳各个层面在学习提高、对照检查和案例剖析阶段反映的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确定在整改落实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科学制定在整改落实阶段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应采取的途径和方法,拟定单位整改措施的初步方案。一、镇党委、政府要根据党政班子民主生活会、案例剖析、深入调研中查找出的我镇在民主决策、经济发展、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问题,完善好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规划、机关制度等方面的初步整改方案。二、党政班子成员要根据自己调研、案例剖析情况拿出自己和本办公室的整改措施和方案。三、机关干部、各单位负责人要结合自己本职工作,对照前三阶段的学教成果,找出自己的不足,写出专题整改报告上报镇党委。各村负责人的整改报告,包村干部要把好关,督促按时上报。四、重点企业负责人的整改报告,由经济发展办负责督导,要根据各自企业的特点,找出不符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问题,制定出整改措施上报镇党委。
2、广泛征求社会各层面对整改措施的意见、建议
镇整改措施初步方案,以及领导班子成员、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的整改措施形成后,要征求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根据需要,召开不同层次的党员干部座谈会和群众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形成的整改措施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实践基础。领导班子成员的整改方案由党委书记把关,普通党员干部的整改方案由主管领导把关,提出指导性意见,进行完善。
3、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
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整改措施,使形成的整改措施既具有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又具有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的可持续性。还要着眼学习教育成果向实际能力的转化,使形成的整改措施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完善整改措施的同时,要进一步明确相关制度,确保各项整改措施的有效落实。通过建立党政领导抓科学发展的岗位责任制,把整改措施落实到每位党员干部身上;通过制定符合科学发展示范区要求的目标考核和政绩考核办法,调动镇村两级干部群众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完善“为民、务实、清廉”方面的制度规定,使广大党员干部以更开阔眼界、更宽广的胸怀、更宏大的气魄,参加到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建设之中。以上各层面的整改措施或方案,要求在8月13日之前,全部上交镇党委,在总结整理后在8月15日上报县科学发展观学教领导小组。
4、认真搞好工作总结
在对整改落实阶段工作进行小结的基础上,要对4月28日至8月18日期间的整个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在总结中,要认真研究已取得的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肯定已经形成的学习教育成果,明确今后搞好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的措施和制度,并对在整个学习教育活动中的成绩显著、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要集中力量,认真谋划,完善在学习教育活动中取得的新成果,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统一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要注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这次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实际行动,确保这次学习教育活动不走过场,收到实效。
关键词:阅读教学 激励性评价 案例剖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造性阅读的评价。”由此可见,阅读评价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由于课堂最能直接体现学生阅读的情况,因此,课堂阅读评价无疑是整个阅读评价的重头戏。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能及时地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从而对正确的予以鼓励,对错误的予以纠正。而且,课堂具有较强的生存性,教师通过对个体的评价更容易引起群体的自我反思,形成辐射效应。课堂阅读评价主要有激励性评价、引导性评价、建设性评价。我们具体谈谈激励性评价。
所谓激励性评价指的是在学生与文本初步对话后,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针对学情进行的评价。教师如果准确地抓住学生思维路线,正确使用激励性评价,教学效果能事半功倍。
案例1 语文第五册《秦始皇兵马俑》第三自然段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课文第三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兵马俑,作者写得很精彩。大家请读一读,想一想,感受深的地方请随时在书上做批注。
生:秦始皇兵马俑真多,分列前锋就有210个武士佣,还有40路纵队,我从资料上看,竟然有7000多个!
生:我从“站在巨大的兵马俑坑前……从烟尘滚滚中迎面而来”看去,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真聪明!在那个时候能够制造出这么好的兵马俑,真叫人佩服!
师:你由秦始皇兵马俑想到了制作兵马俑的人,了不起!同学们都要学习他那种边读边想像的学习方法,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觉得兵马俑和莫高窟的彩塑一样都是那样惟妙惟肖的,是历史文化艺术的瑰宝!
师:说得好!能结合以前的课文,用比较的方法读书,印象非常深刻!通过刚才的学习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感受是丰富多彩的。总的来说,秦始皇兵马俑的特点是――
生:(齐)规模宏大。
案例剖析 我从激发兴趣学生自读入手,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关键和精妙之处,在学生读书感悟的过程中,两次激励性评价。第一次是在学生初读的情况下进行的。我觉得我敏锐地抓住了学生读书的闪光点,即由秦始皇兵马俑联想到制作兵马俑的人,然后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从而激发全体同学联系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生活实践,再次阅读,促使其进行发散思维。第二次评价是对学生借助发散思维进行的个性化阅读的充分肯定,使学生品尝到了从熟读到深思的乐趣,并启发学生有发散思维向集中思维回归。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这一新理念的倡导下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师应采取肯定、积极、富有激励性方法评价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热情。
案例2这是一堂气氛活跃、热闹的语文课,从课始到课尾表扬声一片,无论是读了几个词语,还是写了几个字,无论是答对了一道题,还是回答了几句话,老师几乎无一例外地竖起大拇指:真好!真好!你真棒!的称赞声不绝于耳。老师还兴师动众地要求全班学生掌声鼓励。可能是教师太投入了,竟没有听到起先整齐响亮的掌声正在变得稀稀拉拉。
案例剖析 诸如此类的现象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还真不是绝无仅有,或许是出于对学生发言的尊重,或许是为了体现人性的关怀,或许是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我们的老师都慷慨地拿出了赏识教育的法宝,一味地为学生叫好。
诚然,学生确实需要沐浴赏识的雨露,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激励性语言的评价下,即使是平庸的孩子也会变得活跃起来,但是,物极必反,凡事过头了就未必好了。一味地表扬,正如一味地惩罚一样,并不可取。不需要付出努力就可以得到称赞,有谁会珍惜?事实上,对孩子而言,过多的夸奖不仅不能积极地引导他们,反而会让他们形成浅尝辄止和敷衍应付的学习态度。
案例3这是一年级的课堂,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正在上〈秋天的雨〉,课已接近尾声了,看得出,老师很有积累意识,正在指导小学生背诵。课文只有两句话,孩子们轻而易举地就能背诵,有的甚至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老师可能为了检验教学效果,也可能是为了掀起一个,捧出了一大把新鲜的水果。你背出了,就奖励你吃一串葡萄;他背出了则奖励个梨。顿时,教师里沸腾了,孩子们背得热火朝天,兴高采烈。
一、指导思想
切实履行政府应急管理职能,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依法管理、正面引导,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常识,提高全社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突发事件应对法》深入落实,为构建和谐新*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组织领导
县政府成立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孙洪军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姜文任副组长,政府办、应急办、农经、经贸、教育、公安、城建、民政、国土、交通、水利、海洋与渔业、卫生、环保、广电、体育、安监、旅游、动监、地震、气象、消防、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供电等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政府应急办,负责具体组织协调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
三、活动安排
(一)组织形式。由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牵头,各乡镇、县直各部门配合,新闻媒体参加,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共同参与。
(二)宣传内容。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主线,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四大类别,分别开展领导论谈、预案解读、案例剖析、经验交流、专家讲座、科普宣传、设立宣传板等活动,并在县政府网站设置专栏进行宣传。
1、领导论谈。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要接受县新闻媒体采访,结合部门和单位职能,介绍本部门、本单位抓好应急管理工作的经验及进一步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县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文件汇编》下步工作安排。
2、预案解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结合《突发事件应对法》、《*县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文件汇编》,对本系统、本行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行解读,并印成宣传单进行发放宣传。
3、案例剖析。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结合案例,深入剖析引发原因、处置办法等,并在宣传活动周期间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加强群众自救意识和本领。
4、经验交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形成工作经验材料,进行交流,促进工作。
5、专家讲座。邀请有关专家,举办《突发事件应对法》讲座,组织各乡镇、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集中学习。
6、科普宣传。县新闻媒体要设立专题、专栏,播发、刊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有关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常识。
7、设立宣传板。10月27日,在兴隆三百门前设立集中展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分别制作宣传板,规格为长3米、高1.5米,要附带图片和文字说明,每个单位要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负责发放宣传单和接受群众咨询等。10月28日—31日,展板由各单位在本单位门前等合适位置摆放。县政府要在重点道路和显著位置悬挂标语横幅,各乡镇也要设立展板、悬挂标语横幅。
8、网站宣传。要在县政府网站上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县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文件汇编》以及宣传周活动开展情况。
要求明确、鲜明、简练、醒目。一般不用副标题,字数不宜过长。
二、摘要。
要求准确、精练、简朴地概括全文内容。
三、引言(或前言、问题的提出)。
引言不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因此要简明扼要。
内容包括:
1、提出研究的问题。
2、介绍研究的背景。
3、指出研究的目的。
4、阐明研究的假设。
5、说明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这是研究报告的重要部分,以实验研究法为例,其内容应包括:
1 、研究的对象及其取样。
2、仪器设备的应用。
3、相关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
4、操作程序与方法。
5、操作性概念的界定。
6、研究结果的统计方法。
五、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这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要求现实与材料要统一、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切忌主观臆断。
其内容:
1、用不同形式表达研究结果(如图、表)。
2、描述统计的显著性水平差异。
3、分析结果。
六、讨论(或小结)。这也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
其内容:
1、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2、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3、本研究成果的价值。
4、本课题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5、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七、结论。
这是研究报告的精髓部分。文字要简练、措词、慎重、严谨、逻辑性强。
主要内容:
1、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2、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实现了原来的假设。
3、指出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八、参考文献。
九 、附录。如调查表、测量结果表等。
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一、标题
可使用比正文大1—2号的字型与变化了的字体(黑体)来排列,上空2—3行,下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在右上角打上一个“﹡”,然后在首页文末划一横线下面加注,也注上“﹡”号相呼应。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以及一些谢辞。也可单独列一页,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以100—300字为宜,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变体字。
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以2—5个为宜,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变体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
⑴是揭示问题或困难。
⑵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⑶是研究现状的综述
⑷是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2、课题研究目标 目标的确定与后文的研究效果分析的思路要一致,有一定的联系。
3、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这一部分需说明自己对本课题研究思路的角度和特色,还要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研究步骤等方面的问题交代清楚。
4、课题已经的内容与方法 这是研究成果的主体,是课题研究内容的全面展开。
5、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结果是根据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的客观事实,它告诉我们最终得到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结果可用图直观表达,也可用文字简要说明。
五、结论
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它是在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判断、归纳而概括出更高一个层次的成果或观点。结论指出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今后应怎样办等。
六、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的研究
七、报告落笔的时间:
一般放在正文右下方。
参考资料的基本格式
引用对象 基本格式
书籍类 作者名《书名》(出版社,×年×月版)
刊物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刊物名》,×年第×版)
报纸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报纸名》,×年×月×日)
开题报告成果汇编
一、封面
说明课题来源、立题编号、课题名、课题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立题时间和结题时间等
二、目录
三、主报告
正文小四号,1.5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黑体。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正文可用五号,单倍间距,标题字号相应缩小。
四、附件
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立项通知、子课题研究报告、有较强阶段特征的阶段研究报告、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如调查表),相关的个案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相关成果的获奖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一般不纳入汇编,在附典型教案或课堂实录时,还应加上相关的点评,以说明该个案对主成果的联系)
课题开题报告案例【二】《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案例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缘由及课题研究的背景
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层面上来说,本课题的选择是基于以下的一些主要因素:
(1)新课程实施以来,特别是新课标教学要求颁布以来,由于新教材留给老师的空间很大,不少老师对现在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要求的把握以及在课堂中有效地落实好教学目标和要求还存在着“新教材老要求、新要求老套路”等问题,这些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度的达成。
(2)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包办的多,许多本该达到解释水平的课,不少教师将此下降为记忆水平,“满堂灌”或“满堂问”(填空式问答,懂的要问、不懂的不问)。有的课把教学混同于学科习题机械训练和简单强化,“表面上像探究,实际上是讲解”,大部分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思考力水平明显下降。不少老师对一些主要课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的层面上。
(3)课堂教学的预设设计与课堂动态生成性调控脱节。当堂的学习质量和效益明显偏低。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中学数学界一直没有停止过,在近期还逐渐趋热。有的侧重于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有的侧重于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特别是最近郑毓信教授的研究文章“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开放性”(见课程·教材·教法20xx第7期P.28),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兴起,什么是有效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需注意的问题等角度,进行了阐述和剖析。
这些研究对本课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但从总体上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成功模式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本课题着力于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案例剖析,从微观的操作层面入手,通过对案例的收集、分析、反思、提炼等,形成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具体策略和方式方法。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
有效性:“有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性亦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本课题中的预期目的即指省中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要求。
有效性教学:以省中学数学教学要求为基准,教师在实施单位时间的教学行为后,引起学生具体的进步和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有效性教学包括以下三重涵义:一是有效果:指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二是有效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的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三是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这里不仅仅是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还有思维水平的发展和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案例研究:案例是包含了一个或多个真实疑难问题的情境描述。本课题中的案例指: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典型课例实录。这里的典型课例有成功的,一般的,也有不成功的。案例研究就是通过收集、整理典型课例,分析其中影响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因素,并提出改进的策略和具体的方法。
2、研究的主要观点
⑴课堂有效性教学的主要取决于教学设计(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设计)。我们认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对教学的达成度、对当堂效益有着显著的和最直接的影响。
⑵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主要应关注目标设定的有效性、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师生思维互动的有效性、练习反思的有效性。
⑶教师的个体素质与群体研究的水平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显著的和直接的影响。
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体现在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精英”,教学目标及要求的落实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维目标的和谐落实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上。
三、研究的主要视角
(1)关于“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文献研究
从多角度来收集、研究并组织全学校中学数学老师学习有关文章,在讨论中提高一线老师的理论素养和实施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意识。
(2)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和把握研究
着重于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教师课堂调控的有效性。
(3)教学行为现状的分析研究
当前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研究。融合先进教学理念的良好教学行为研究。不同教师群体教学行为的差异研究。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分层要求的研究。
(4)典型课型的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对新教材中的概念课、定理公式推证课、章节习题课、新高考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主要课型的典型课例进行案例剖析,形成有指导价值和推广意义的操作策略与模式方法。
四、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以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案例研究法是对典型的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总结,边完善,把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制定阶段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还可以用之作为培训老师的素材,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际效用。
调查法主要调查本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五、研究的途径与目的
关键词:案例剖析;概念教学;观摩学习;溶液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4-0012-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一、话题的引出
多年的学习观摩经历发现一个现象:许多县市或学校常常选用《溶液》单元有关课题作为新教师选聘、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课选拔选手的教学能力评价课题,若询问一些参加活动的教师,教师们却说:“这是一个让人欢喜让人怨的课题”。为什么活动组织者喜欢选《溶液》这个单元有关课题,而教师却感到“让人欢喜让人怨”呢?
《溶液》的各课题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尤其是单元篇首课题《溶液的形成》,知识浅显易懂,且与学生的初中化学基础不是十分密切,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有能力接受学习,可以调用初三、初二、初一甚至小学高年级学生来借班上课;我们生活中的所见所问和实物,能为学习本课题提供大量的素材;这个单元课题又能很好地体现化学的学科特征,即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手段,运用科学探索方法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概念”。
但是《溶液》单元是一个概念课型,且内容理论性较强,相近的概念较多,学生难以掌握。教师最害怕概念课型,因为它难讲,但是概念教学却最能展示一个教师、一个选手个人教学综合素质的高低,所以评委愿选择,而教师却畏惧。
二、概念教学特点
化学概念是化学现象、化学过程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化学学习、化学思维的基本单位。但化学概念的建构是初中化学学习的一个难点,因为化学概念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所致,其次是学生没有能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不能有效地将概念网络化、系统化,以致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障碍而无法逾越。
而心理学表明,概念的认识过程是概念(建立)陈述、概念理解、概念矫正、概念判断等四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借助生活情景、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感受化学概念,运用各种表征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化学概念,通过思辨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通过问题诊断帮助学生矫正判断运用概念。达到对概念的科学建构。在多年观摩学习中,成功的课例很多,创新设计纷呈,在此例举一些精彩的案例让我们剖析回味。
三、案例剖析
(一)利用“诱人情景法” 帮助学生构建新授概念
案例:溶液概念学习。
课前一分钟:每位学生一小杯可乐饮料,用吸管慢慢品尝。同时视频播放:美丽的地球,蓝色的海洋,流动的泉水,商店超市货架上各种饮品。
学生课桌上,教师讲台上展示五颜六色的各种的“饮品”(农夫山泉、农夫果园、可口可乐、雪碧、苏打水、二锅头白酒,纯净水等),(说明:饮品瓶上标签是经过教师处理的重点显示营养配料的“特制的标签”)。
上课伊始,师:甘甜的饮料,诱人的画面,灵动的水世界,带领我们融入美的享受。请问:你们喝的来自同一瓶的可口可乐,一样的甘甜吗?……看来可口可乐是均一的,老师也是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的。
师:广告说的好:“农夫山泉有点甜”,“农夫果园喝前摇一摇”。请观察你们桌上的各种饮品,注意饮品上的标签成分说明,现在请你们将这些饮品进行分类,并说说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案例剖析:
精彩的前奏曲,是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情景设计的“问题”应该作为一个“驱动机”,并把“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但前提是要认真研究学情,并要考虑学生对教学情境的熟悉程度、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才能创设出能够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情境。
为什么这位教师会采用这种极具诱惑性的“情景”来学习溶液的概念?因为他的执教的学生是六年级的学生。所以他设计了这种“情境”,既提供足够的信息以降低学生理解“概念”的难度,也呈现出教学内容在情境中的真实情况,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这位教师从容引导学生从“标签成分”上学习区分纯净物与混合物、溶质与溶剂,并感受溶质原物态的多样性,感知溶液中可以含有多种溶质的事实;从观察现象中区分溶液与浊液,并引导学生了解溶液的稳定性和均一性;可见分析学情,设计“诱人情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
(二)运用“对比实验法”帮助学生区别概念差异
案例:区别溶解与乳化。
实验材料:两支内有少量植物油的试管,水,汽油,白猫洗涤剂,试管刷等。
学生实验:要求学生选择材料洗净试管,并观察现象,结合课本有关内容,说说使用的方法以及原理。
案例剖析:
溶解与乳化,是一对易混淆的概念,本案例采用“对比实验法”学习区分。对比是人们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具有不同的属性而发现对应关系的一种思维方式。运用对比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化学概念教学的质量。
(三)运用“矛盾冲突法”帮助学生挖掘概念内涵
案例:溶质概念学习。
案例1.讨论法:教师设问:在100g的水中,加入bg 的蔗糖,充分溶解,所得糖水的质量是(100+b)g吗?
学生讨论:学生之间争辩交流。
问题铺垫:20℃时,在100g水中加入37g食盐,充分溶解后,烧杯底仍有1g食盐固体未溶解,请问: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 g,溶液的质量是
。
案例2.实验法:分别向装有3g蔗糖、3g食盐的试管中加入5mL水,充分振荡、静置、观察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 蔗糖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蔗糖溶液的质量是多少?
2. 食盐溶液中溶质是什么?食盐溶液的质量是13g吗?为什么?
案例剖析:
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是新概念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学生已有的概念来自生活经验或学习课程,很多前概念是模糊的、甚至是不科学的,如果学习者没有经历同化和顺应过程,没有对前概念的反思、改造,科学概念的构建难以完成,只能停留于机械式的学习,表面上接受了新的概念,一遇到需要应用新概念说明分析问题时就产生困难、发生错误。
且看教师大费周章的设计意图是什么?关于溶质概念,它与溶剂是一对相对并存的概念,其的关键在于“被溶解”。但在理解层面上有两层含义:一是显性的物质层面:即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是具有均一性的溶液的组成部分,只有溶解了的物质才能称为溶质,而不溶解的或“结晶状”的物质不能称为溶质。二是隐性的质量层面:即溶质的质量是“被溶解了的质量”,只有溶解的质量才是溶质的质量,不是所加入的所有的物质质量,而这个隐性的“被溶解”常常被忽视,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个层面挖掘并引导学生感悟,对今后甚至高中关于溶液的各种浓度的计算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运用学生前置概念与新学概念的矛盾冲突来挖掘概念的内涵的设计十分必要,既纠正了学生前概念不科学性,也强化了溶质概念中两个层面的涵义。
(四)运用“设计评判法”帮助学生强化概念要点
案例:溶解度概念。
活动:我设计,你评判。
教师:如何比较两种物质(如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能力大小? 老师设计了下列几个方案,合理吗?请同学们说说理由。
投影:方案一:在20℃时,分别将10g氯化钠、硝酸钾加入50g、150g水中,充分搅拌,完全溶解(如图1)。比较两者的溶解性。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溶剂的质量不一样,不能比较。
生:应该溶剂的质量相等时才能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
投影:方案二:将10g氯化钠加入10℃50g的水;将10g硝酸钾加入40℃时50g水中,充分搅拌,完全溶解(如图2)。比较两者的溶解性。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温度不一样,不能比较。
生:应该在同温度下才能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
投影:方案三:在20℃时,分别将1g氯化钠、硝酸钾加入20g水中,充分搅拌,完全溶解(如图3)。比较两者的溶解性。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都溶解了,没达到饱和状态,不能比较。
生:应该达到饱和状态时才能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
师:刚才三个方案都不行,我们来汇总一下:
师:所以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应该考虑四个要点:
投影:1.在相同温度下;2.在相同的溶剂量里;3.达到饱和状态;4.比较两种物质溶解了的质量。
教师:所以人们为了比较物质的溶解性,考虑到刚才我们分析的四个要点,人为地提出了“溶解度”概念。(以固体溶解度为例)
投影: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师:请同学们从这个概念中寻找出四个要点。
生:(略)
师:在这个定义中,出现了一个数据,就是规定溶剂量为100g,请同学们帮定义者找一个理由。
生1:好记忆。
生2:好计算。
生3:利于做实验,测定溶质的质量。
生4:吉利,100分。
生5:……
师:不管什么理由,请牢牢地记住“溶剂量为100g”。
案例剖析:
概念大多都用科学而严密的定义对概念的内涵做描述。然而,概念定义中关键字句的解析和记忆并不是概念的学习与形成的好方法,也就是说概念的教学不等同于对概念定义词句的诠释。化学概念的形成应该从化学事物的感性认识,经过抽象、概括提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发现、理解、认同概念的关键属性,才能建立概念,理解内涵与外延。
上述课例通过“我设计”活动中渗透了“控制变量法”实验要素,引导学生感受“控制变量”实验在学习概念过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概念中的“要点”。通过“你评判”活动,让学生做主人,站在法官的高度审视实验设计,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因为“评判”是很高级的思维活动,首先学生必须对事物有一个科学评判的标准,还需要学生快速从画面中找出“不足”的地方,说出“行不行”的理由,就是检测学生“控制变量法”掌握的程度以及对溶解性比较要素理解的程度。“我设计、你评判”的有机设计,既强化渗透了控制变量法设计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也为学生理解知识“溶解度”概念中关键字词做诠释。其实为数据100请学生帮助找个理由,只是教师借这种方式让学生记住“溶剂量100g”才是真正的意图。
(五)运用“多面辨析法”帮助学生拓宽概念理解
案例:溶解度概念。
投影:“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
师:请同学们说说“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的含义?
生1:表示“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31.6g。”
生2:表示“20℃时,100g水中能溶解31.6g硝酸钾达到饱和状态。”
生3:表示“20℃时,100g水中恰好溶解31.6g硝酸钾时达到饱和状态。”
生4:表示“将31.6g的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是20℃”。
生5:表示“20℃时,达到饱和状态时,100g水中能溶解31.6g的硝酸钾。”
师:若“20℃时,达到饱和状态时,50g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的硝酸钾?”如何计算的?
生:15.8g。利用同温度时,饱和溶液的均一性,利用比例进行计算。
案例剖析:
“说”是一种手段,是学生思维表达的一种快捷方式,是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最佳调查方式,可以从学生的“说”的表达完整性,准确性上,感受学生对概念的各个“要点”把握的程度以及理解的深度。本案例设计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含义,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感悟”层次。关于第5点的含义讨论,实际已经引导学生进行关于溶解度概念的简单的计算,这是对溶解度概念的拓展运用。让我们继续来听听学生还有哪些说法,关于溶解度的概念能拓展到何种的高度?教师又做了哪些引导?
生6:表示“20℃时,将31.6g的硝酸钾完全溶解至少需要100g水”。
师:若“20℃时,将316g的硝酸钾完全溶解至少需要多少水?”你能计算出吗?
生:能,也是利用同温度时,饱和溶液的均一性,利用比例进行计算。
生7:表示“20℃时,131g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含有100g水和31.6g的硝酸钾。”
师:20℃时,131.6g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含有101g水和30.6g的硝酸钾。说法科学吗?为什么?”
生:不科学,根据“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的定义可以知道:“在20℃时,101g的水溶解30.6g的硝酸钾。不能形成饱和硝酸钾溶液。”
师:20℃时,131.6g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含有99g水和32.6g的硝酸钾。说法科学吗?为什么?”
生:不科学,根据“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的定义可以看出:在20℃时,99g的水不能完全溶解32.6g的硝酸钾。”
……
(六)运用“问题诊断法”帮助学生巩固概念运用
案例:溶解度曲线
例题: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30℃时,分别将30g硝酸钾和氯化钠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B.若将硝酸钾溶液降温到20℃,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3∶10
C.若将硝酸钾溶液变为10℃时的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D.通常情况下,采取降温的方法能将两种溶液都变成饱和溶液
解题过程: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完成本题。(时间约3分钟)
师:请小组内人人叙述解题过程以及答案。相互评价,指出解题的不足。(时间约3分钟)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此溶解度曲线图。请同学们寻找图中关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告诉我们的信息有哪些?
生:信息一:两者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
生:信息二: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
生:信息三::硝酸钾、氯化钠在约22℃时的溶解度相同;
生:信息四:硝酸钾、氯化钠在30℃时的溶解度都大于35g;
生:信息五:硝酸钾在20℃的溶解度大于30g;
生:信息六:硝酸钾在10℃时的溶解度约为21g。
生:信息七:氯化钠在0℃时溶解度在35g以上;
生:……
师:请说出每个选项解题的过程或对错的理由。
生:1.对照信息四,硝酸钾、氯化钠在30℃时的溶解度都大于30g;可以分析出此时两种物质30g溶解在100g水里,一定能全部溶解,且为不饱和状态,所得的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是相等的。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2.结合信息五,硝酸钾在20℃的溶解度大于30g;若将硝酸钾溶液降温到20℃,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此时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3∶10,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3.结合信息六,硝酸钾在10℃时的溶解度约为21g,若将硝酸钾溶液变为10℃时的饱和溶液,一定会有晶体析出,溶液中的溶质就会减少,所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4.结合信息七,通常情况下,降温至0℃,氯化钠的溶解度仍然大于30g,所以采取降温的方法不能将两种溶液都变成饱和溶液,这个选项是错误的。
案例剖析:
运用概念,才能知道学生对概念掌握程度,而问题诊断反馈,是运用概念的最常见方法。如何进行问题诊断更有利于学生巩固概念,一直是教师思考的话题。该案例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但效果如何,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认真读懂“图”中相关点、线的含义。全面分析图中与解题有关的各种信息是解决本类习题的关键方法。本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多角度发现信息。通过约3分钟的独立思考,让每位学生认真读题、审题、解题进行自我监测;训练独立解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内学生间相互交流、评价,让“边缘学生”展示解题过程,交流方法,发现解题的欠缺,防止学生解题的肤浅性,听讲的表面性,让优秀学生从更多层面的寻找图中的信息,展示才能,调动优秀学生更高的自我追求,防止优秀生习题课上的“休闲状态”现象产生;通过让学生说解题过程以及对错的理由,可以暴露解题过程中的思维缺陷,防止蜻蜓点水式的无效讲评。
当然还有许多优秀的设计案例可圈可点。例如借助视频、课件等手段,呈现一些“微粒图形”、微粒运动动慢镜头以及真实微观照片等揭示物质的溶解、溶液的均一性特征的“微观展示法”帮助学生揭示概念实质;还有借助文字表征、样例表征、表象表征等“多种表征法”帮助学生感悟化学概念。
四、几点心得
1. 观摩学习是教师在职学习的好方式,教师要善于从观摩课例“得失”中找原因,从教学案例“精彩”中找感悟,才能不断进步。
2. 教师只有充分分析学情,更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更好自我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学习方法水平。
3. 教师应该杜绝按图索骥地依据教材的编写顺序来教学的行为,应该用教材来教学,并对教材作出符合客观学情、展示自我风格,体现课改精神地改编和创新设计,才能充分展示个人教学艺术性,让课堂更丰富多彩,让学生学习充满情趣,让化学教学更具魅力。
4. 一堂好课,教师别具匠心精心设计,不仅要关注学生概念知识的形成,更要注重认识能力、学习方法的形成,通过机智导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获得新知的积累,激发问题解决的灵感,感悟问题解决的方法,感受化学学习的快乐,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双“形成”。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任职教育 案例教学 教学改革
任职教育是针对拥有实际岗位任职经历的学员,以岗位实际工作需求为中心,以不断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实际能力为目的而开展的继续教育。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教学内容,通过教员对案例材料的介绍、引导和提示,促使学员通过独立思考,对案例定的客观事实和存在的矛盾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发表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性启发式教学方法。任职教育案例教学是从学员岗位工作实际需求出发,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性案例,结合理论知识,剖析问题所在,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任职教育案例教学,学员拓展思维,借鉴经验,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1.案例教学的基本特征
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实践性。案例教学重在创设仿真的情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岗位任职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进入特定事件的具体角色,自主地分析案例并拟订方案,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
二是主体性。案例教学充分反映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体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人,教师发挥引导作用。
三是互动性。案例教学注重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的分析讨论,形成热烈的、互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新观点和新见解,促成思维的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
2.任职教育案例教学的基本流程
一般而言,任职教育案例教学以课前教学准备,进行案例布置为起点;以课堂教学实施,开展互动交流为重点;以课后作业实施,提供分析报告为成果的形式开展。通过深化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和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课前教学准备,进行案例布置。
案例教学实施前,教员应按照课堂教学实施计划中的案例内容和教学重点,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从教学内容分析、案例创作情境和教学提问设计三个环节,明确案例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按照教学步骤布置案例,向学员下发案例文本,提出角色扮演形式,明确案例预习要求,提供基本参考资料,指导学员课前学习,使学员熟悉案例的基本情况,顺利开展分析与研究。
2.2课堂教学实施,开展互动交流。
在案例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包括案例剖析、研讨交流和总结讲评三个方面。
案例剖析:教员通过讲解案例,明确学员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提示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发学员思考,强化学员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运用。
研讨交流:针对案例中的矛盾和问题,教员引导学员发表不同看法。研讨交流强调课堂互动性,教员要根据学员的反应情况进行适时引导,通过学员与学员间不同观点和思想火花的碰撞,形成热烈的讨论氛围,为学员提供充分表达见解的平台,深化案例教学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总结讲评:教员对学员的发言、交流、辩论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开展讲评工作。讲评侧重于课堂教学组织和学员讨论效果的评价。教员应组织学员整理个人阐述观点,分析其他学员阐述的内容,并进行对比和补充,达到相互学习借鉴的效果。
2.3课后案例作业,提供分析报告。
教员指导学员撰写报告是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对案例教学成果的检验。在经历课前的充分准备、课堂上教员的引导、学员间的积极讨论和教员的总结讲评后,学员对案例中的问题会有新的认识和更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员指导学员进一步完善修改案例作业,提供作业分析报告,进一步拓展学员对案例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员学习成果的转化能力。
3.提高任职教育案例教学质量的建议
3.1重视案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写。
选择与编写恰当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选取案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员参与兴趣的高低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员可以从研究领域内现有的案例中挑选适合教学的经典案例,也可以通过调研、查阅资料等形式,在广泛收集资料并开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新案例。案例选择与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实践性。案例必须来源于实际,不能凭空编造,最好能贴近学员工作实际,或者从学员工作实践中挖掘,案例要突出矛盾与问题,情节设置要合理,才能使学员感受更为真实,更具有说服力。通过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学习,有效指导工作实践;二是新颖性。紧跟时展形势,与时俱进,关注研究领域内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关注点;三是代表性。通过一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对同一类或类似问题具有同样的指导和推广作用。
3.2增强教员实施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引导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教员作为组织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组织筹划不好,无法达到案例教学要求,更不能有效提升任职教育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对教员的更高要求,需要增强教员的组织与引导能力。一是深入案例研究。教员应根据学员实际需要,精选实用案例,深入开展案例研究,准确把握案例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和分析方法。二是组织交流发言。交流发言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教员要以问题为中心,在交流发言前提出相关要求,激励学员全员参与交流,对于争论,加强引导,控制教学节奏,确保教学效果和进度。三是进行归纳总结。教员对于案例教学全过程的总结应简洁明了,有理有据,便于学员思考和比较方案的优劣。通过归纳,帮助学员梳理案例中学到的新知识,掌握处理问题的新思路、开展工作的新方法等内容,重在启发学员思路,深化学员思考,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提升学员参与案例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任职教育教学改革强调要充分调动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教员是“导演”,发挥组织者的引导作用,学员是“演员”,展示个人自主学习能力。任职教育学员具有一定的岗位工作经验,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处理过一些实际问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员要从学员主体角度出发,充分调动发挥学员主动参与意识,鼓励学员积极参与,从不同角度认识、研究问题。引入激励机制和竞争意识,编排按班组作业,增强荣誉感,促使每名学员都积极准备,为团队建设作贡献。课前引导学员认真准备,根据教员布置情况,提前熟悉案例,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实际经验开展研究,形成个人观点并具有理论支撑,班组研究形成初步研究报告;课堂上引导学员紧跟教员教学思路,对案例中研究的问题积极发言,阐述个人观点并对其他学员的观点进行交流;课后引导学员结合案例的讲解和讨论分析结论,进一步完善细化报告。通过案例教学全过程有效实施,提高学员参与案例教学的主体性,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效促进知行合一,为提高任职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4提供案例教学信息的管理与整合。
开展案例教学,离不开大量的参考资料,提供的有效参考资料越多,学员对知识的理解越深刻,案例教学前期准备得就越充分,因此应注重积累案例教学资料,对案例教学提供信息化管理。以开设网站、内部存储等方式,为学员提供案例教学资料库,提供信息化学习平台,支持线上线下学习,确保学员随时开展学习交流。对于每次开展的案例教学,对案例教学信息进行整合。记录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组织及课后作业评判等,重点记录学员讨论交流过程,有助于分析学员知识掌握情况、案例教学存在问题和案例教学组织效果,以便教员不断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促进下一次案例教学的开展,逐步提升任职教育案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宏军,任安民.任职教育案例教学中教员角色的定位[J].中国军事教育,2011(5).
[2]党建武.对搞好案例分析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