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范文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第1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范文

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不仅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且应注重学生自主发展。

我们知道,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新知。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合理,灵活。下面谈谈我对学习《课标》后的几点体会。

一是教学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

二是强调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三是内容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学习《课标》,我学到了很多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的许多理论知识。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四件事是: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原动力,是学生对数学有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

二、引发数学思考。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会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和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紧密相关的,认真听讲、善思好问、预习复习、认真作业、质疑反思、合作交流等等,这些学习习惯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刻意诱导,潜移默化,点滴积累通过较长时间的磨练,最后方能习以为常,形成习惯。

四、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件事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方法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蕴涵。这里的恰当是指学习方法要反映数学学习的特征,对学生而言,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有效的。

第2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标准

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义务数学教育方面,同样跟随新的历史进程,着眼国际范围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制订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求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

1. 与时俱进的数学教学观念 不仅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在潜意识里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的思想,因为这是“进步”的核心武器。明确数学老师已经不是过去拿着教鞭教训因为算错一道混合运算题的学生的“教授者”,我们只是数学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用别样的方式方法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计算中带领出来,继而投入到有趣的数学园地中的策划者。努力发挥学生在数学课堂的主题地位,使小学数学的学习更富有兴趣,更贴近生活,更能为生活现实服务,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真正理念,并实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真谛。只有真正把学生从灌输的“容器”变为接受的“主体”,把教师从“教授者”变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只有把死板的抽象数学公式变为生活式的“理所当然”,数学课堂才有可能变成为师生共同积极参与的乐园,大家一起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增长数学能力,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提升解决问题而产生的情感满足感,实现素质教育。

2. 给力的数学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自制力很差,能够积极主动者很少,所以功课一般都可以说是在师长的“逼迫”下完成,那么,在学生已经是知识学习的“主体”的情况下如何“逼迫”,成为众数学老师迫切想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3点进行教学。

(1)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巩固和发展数学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大有裨益。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从: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书写工整、准确计算;仔细观察、用心记忆来训练,到了高年级就要进行认真检查、仔细检验的习惯培养,此外,一题多解的习惯性思考也是培养的重点。只有在课堂上进行严格培养,负责指正,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行为习惯,这对未来缜密思维,严格要求等良好的性格形成也有很大帮助。

(2)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 创新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性思维是指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出的一种扩散模式,具体表现为思维视野的广阔,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就是“一题多解”。 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仅有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还有利于其他方面的创造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利用“问题”“障碍”“趣味”等方式引入以激发起学生潜在的强烈求知欲,另外,因为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的思维往往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故而,教师应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比如,多看图形,认知事物的外部特征形成记忆,继而扩大图形,引入立体图形,形成空间感,最好是身体力行,加强空间认知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数学动手实践能力。 动手操作往往与合作分不开,教师机智地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比如,笔者是在一所农村小学工作,学校隔壁就是农场,六年级,刚认识了圆锥体,在不影响农民劳作的情况下,我会把学生分组,分别带领,前去“帮农民伯伯”算算那一堆小麦的体积约多少立方?表面积大概多少平方?今年能买多少钱?能磨多少面粉?同学们兴致勃勃,有人负责测量,有人负责计算,有人想出不同计算方法等等,回到教室,各小组派代表分别汇报改组的计算结果,然后比较,更正,验算。一节本该在黑板上演算的枯燥内容,就这样在同学们自己的测量中圆满完成,我也轻松,学生也情趣盎然。

3. 合理的数学教学评价机制 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了要改革传统观念中以考试的形式只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弊端,提倡要注重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合理评价。也只有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健康,教学才能有效,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评价?笔者觉得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明确评价的目的。 数学教学评价就是对所确立的教学目标,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实施的各种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与效果,完成和满足个体学习与发展需要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就是想通过数学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学校不断发展,促进数学课程不断完善,以达到数学教学价值增值的目的。故而,在数学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不应以个人私利为目的,只对学生的成绩高低作出不合理的评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落,教师观念固步,学校整体不得前进等恶性循环。

(2)有效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明确了评价的目的,就要对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多动些脑筋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应该是多种评价形式形结合,比如纸笔测验、课堂观察、课后谈话、作业分析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过程与方法上予以鼓励与批评相结合的方式,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积极的鼓励多于批评的方式,当然,评价有法,但无定法。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观念正确,教学方法得当,评价机制健康,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 练习设计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59

教师在设计数学练习时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既要注意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与安排数学练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设计数学练习,在练习设计中该注意什么呢?下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计的练习要有趣味性,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探求新知,从而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然后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会产生新的兴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数学学习上不断产生兴趣、获得成功。因此,教师在在设计数学练习时,要避免练习的单一、重复,要注意使练习形式多样化,使练习内容充满趣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操作能力。设计的题型可以有口算、笔算、应用、选择、判断、综合、演示操作、游戏、竞赛等。这样,由兴趣到探索,学生真正动手、动口、动脑,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小组合作,在掌握和巩固知识的同时,体验到了成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又能提高各种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练习:根据露出的一个角,猜测被纸覆盖的三角形是什么形状。面对这样的数学题,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急切地想知道“躲”在纸背后的图形,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这个问题,课堂气氛会很活跃,教学效果会很好。可见,要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强化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十分重要。

二、设计的练习要有典型性、目的性和针对性

“一刀切”的数学练习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因材施教,难以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优化练习设计。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而精心设计数学练习,注重设计能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练习,练习的量可以少一些,在形式上不雷同,更要避免重复练习。我们要注意练习设计的典型性、目的性和针对性,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教师首先应抓住教学重难点设计专项练习;其次,应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之处设计专项练习,使学生能很好地弥补知识欠缺,全面掌握知识;再次,要注意设计学生最易出错的练习,通过纠正学生的错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更好地掌握和巩固知识;设计练习时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可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做,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设计的练习要有层次性

每个学生都是具体的、鲜活的个体,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设计数学练习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正视他们在已有知识、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别,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使练习包含浅、中、难各种各样的小问题,适合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题目安排可由易到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习能力较差或中等的学生能解答大部分习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解答有一定难度的探索性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巩固所学知识,都能有所收获,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练习可分为基础练习、巩固练习、深化理解练习和拓展练习。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从模仿到提高再到拓展,降低了习题的坡度,同时不拘泥于书本,开拓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的新知识,达到教学目标。

四、注意练习的生活化和应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联系实际生活设计数学练习,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可以从生活实际中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数学练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容易理解,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加感兴趣,通过生活化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巩固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完《平面图形的面积》之后,教师联系生活设计练习,让学生从校园中寻找形似所学平面图形的物体表面,并求出它们的面积。面对这样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学生计算桌面的表面积,有的计算操场的占地面积。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学会了运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实际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参考文献:

[1]李颖.大班额条件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31).

[2]陈虎平.练习设计要体现教学新理念――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方法和策略[J].考试周刊,2009(1).

[3]陈英吉.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练习设计[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10).

第4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范文

一、认真学习课标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师角色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教学《十几减9》时,我一开始就给学生制造了一个悬念:“张老师昨晚做了一个梦,你们想知道老师做的是什么梦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想!”这样通过激趣诱思,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和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平等合作的朋友关系。紧接着就讲述我的梦:“老师梦见齐天大圣孙悟空对我说,他在蟠桃树上摘了9个仙桃,树上还剩几个仙桃呢?梦里的问题老师怎么也解决不了,你们谁能帮一帮老师?”低年级孩子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尝试解决困难,乐于展示自己的才能,一下子全都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全都想帮帮老师。于是,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1个仙桃,那么还剩下2个仙桃,算式是11-9=2(个);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2个仙桃,那么还剩下3个仙桃,算式是12-9=3(个)……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情境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例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好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如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喜羊羊……)、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实践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例如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首先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游戏:你们桌子上都有4个苹果,请你把它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怎样用一个算式和数字来表示?(学生甲:4÷2=2个。)然后再把1个苹果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怎么放?(学生分组切、摆后,学生乙:1个都不够,还放几个?学生丙:每个盘子放半个,是1/2个。)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导出了本节课的新知识。最后再把1个苹果平均放在四个盘子里,怎么放?每个盘子里放几个?(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探讨,教师巡视。学生丁:每个盘子里放半个的半个,用分数表示我想应该是1/4个。)

第5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范文

一、联系生活,要注意真实性

让数学走近生活,使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这是本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 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门外汉,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础的数学和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数学教学中,命题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题中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命题时联系生活,更要注意尊重生活的真实性,反之会给学生不应有的误导。例如,某《 分数混合运算 》的单元测试卷上有这样一道试题:

六(1)班有学生100名,根据下列的条件分别列出算式,求六(2)班有多少名学生?

①六(1)班学生是六(2)班学生数的,列式。

②六(2)班学生是六(1)班学生的,列式。

③六(1)班学生比六(2)班学生多,列式。

④六(1)班学生比六(2)班学生少,列式。

不难看出,命题者的本意是以班级学生人数为载体,通过题组对比方式考查学生对用分数乘法、除法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掌握的情况。这道试题,从纯知识的角度出发,属于基本知识,估计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掌握。但是这样的试题显然是命题者为了追求数字计算方便,而违背现实生活事实而编造出来的。首先,试题设置的条件“六(1)班有学生100名”就不符合教育部门关于“原则上,普通中学每班学生44~50人,城市小学40~45人,农村小学酌减……遏制部分中小学班额数过大的势头”的规定。其次,列出算式后计算出的答案分别是:① 400名;② 25名;③ 80名;④ 133名。稍有一些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同一所学校内,同一年级班级人数也就相差3、5个,不可能相差300个,也更不可能出现学生数133.33这样的小数。造成这样的结果原因就在于命题者在命题时没有注意生活的客观事实,只是一味从知识点的角度考虑,使命题中的生活情境失去了真实性。

新课改倡导数学联系生活,但绝不是联系那种严重脱离现实的生活。我将这道题这样改,既能达到考查知识点的目的,又不会使现实生活失真:

六(1)班有学生45名,根据下列条件分别列出算式,求六(2)班有多少名学生?

①六(1)班学生是六(2)班学生的,列式。

②六(2)班学生是六(1)班的,列式 。

③六(1)班学生比六(2)班学生多,列式。

④六(1)班学生比六(2)班学生数少,列式 。

二、创设情境,要注意情境素材的选择

新课程提倡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同样如果在试题中融入学生喜爱的情境,不仅能使学生在良好的心情中解答试题,也能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命题者在命题时要注意试题素材的选择,可选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情境,如家乡的美丽景物、特产以及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或者家庭生活的场景等。

例如,在单元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下面三幅图是高县的建筑,北塔高32米,南塔比北塔低一点,高县县标比北塔高一点。请回答:(在相应的空格里画√)

问题1:高县县标可能有多高?

问题2:高县南塔可能有多高?

题中所选取的图片,对于高县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也非常喜欢,现在竟然出现在试卷当中,使学生们倍感亲切,学生作答也更加认真,这些数据深深留在学生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

三、开拓性作业,练习设计注重开放性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启发和引导来开发学生的思维,可以通过师生的演示操作来启迪学生的思维,也可以用知识迁移思想来开发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开放性练习题会更好的开拓学生的思维。而开放性练习是相对封闭性练习来讲的,一般是指条件不完整、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像这种练习,有利于使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智力活动,在教学中把封闭的练习加一完善,就变的有趣了,富有挑战性的开放式的练习使学生有机会运用一系列思考策略进行活动,让他们在模仿中走向创新。

例如:我们二年级上册“购物”,我是这样设计的:过这样的练习设计:

(1)根据问题补充条件并回答问题,小惠家40千克黄豆, ,小海购了多少千克黄豆?学生就开始动脑筋添条件了,(a、小惠购的小海的;b、小海购的小惠的;c、小惠比小海购的多;d、小海比小惠购的多;e、小惠比小海购的少,f、小海比小惠购的少;g、小惠比小海买的多 千克;h、小海买的比小惠买的多 千克等;)这时候学生继续想发言,在通过这样的练习设计:

(2)根据条件在添一个与问题,小玲购20千克面粉, (条件), (问题)?

第6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范文

一、设计练习要体现生活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新课程》要求下的小学数学练习主张“生活味浓”这一接地气的特点。想要学生在枯燥的数学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和实用,应该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生活实践是学生认知发展的不竭源泉,编写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练习,学生能在这些来自于实际的鲜活生动的数学案例中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吸引他们更投入数学学习中,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启发他们随时利用身边事物,从自身角度发现数学问题,并且养成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逐步改变学生原本认为数学枯燥的想法,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如学习有关百分数的应用题时,就可设计如下习题:假如学校体育组需要28个篮球,每个篮球20元,一次性购买30个以上可以获得九折优惠,你认为如何购买花钱最少?说说你的方案。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所不同,那么学生就会提出各种不同的方案:第一种方案:需要28个篮球,不足30个,不能够打折,所以购买28个需要花费28×20=560元。第二种方案:由于一次性购买30个就能获得九折优惠,而28个跟30个很接近,所以可以购买30个享受折扣,需要花费30×20×90%=540元,相比第一种方案节省了20元。第三种方案:购买30个篮球共需要540元,将多余的两个篮球转让给其他买家,可以得到40元,这样买28个篮球只需要500元。这一练习结合了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并且综合了“打折”等知识,具有非常可行的实际意义。通过这一练习思考,教师不仅发展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激励了学生智力与智慧的并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活用数学应用的意识及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设计练习要具有层次性

为适应小学生的认知与发展特点,课堂练习设计和编排应讲究由简到难的、由难到繁的原则,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上升过程。课堂练习难度需要有一定的梯度,逐层递进,切不可在一个水平上,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既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题(巩固新知识),又要有一些综合练习题(联系新旧知识)和富有思考性、挑战性的题目(开拓学生思维)。教学新知识后,则先设置一些方便理解新知识的定向性习题,这类练习往往内容单一,方向明确,促使学生将新知识内化,然后设置深化新知识的辨疑性习题,教师要有目的地将一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和判断,把两者的相同和不同区分清楚。最后设置综合性题和引申拓宽的创造性思考题,使练习题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具有阶梯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要有不同的发展,练习设计的阶梯性其实也是照顾到了这一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每个孩子在数学上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所以,在练习课教学中,应该补充一些教材没有或者教材虽然有,但数量不足的练习题,切实将练习课的作用发挥最大用处,使尖子生“吃得好”,中等生能够“吃得饱”,学困生能够“吃得下”。如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时,可以设计如下习题:1.数学组同学用一条绳子在操场上围出了一个长16米,宽8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米?2.他们又用这条绳子在操场上围出了一个长20米的长方形,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米?3.他们用这条绳子可以在操场上围出一个长15米,宽10米的长方形吗?4.他们能用这条绳子靠围墙围出一个长20米,宽10米的长方形吗?试画图计算说明。其中对学有余力的尖子生可以对第4题进行思考,对潜力等待开发的中等生则要求在完成前2题的基础上完成第3小题,而学困生只要求完成第1、2题就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练习题,可以全面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最简单的效仿到逐步提高再到思维拓展,一步步降低学习难度,同时练习设计不拘泥于书本,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新知识,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设计练习要注重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只有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究。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教师除了精心设计练习内容之外,还应考虑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如设计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应用题、匹配题等。教师也可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亲自参与练习设计。比如,让学生当医生,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判断题;让学生调动各个感官,设计操作实验题。同时研究学生心理特点,针对好胜这一特点还可设计竞赛式练习,让学生在比赛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对于低年级孩子而言,练习语言要注意富有童趣,教师要寓学于乐中,多设计一些游戏性练习,帮助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孩子。

四、设计练习要突出实践性

第7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范文

数学是学生从小就要学到的一门学科,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是人类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的重要工具之一。学好小学数学能为学生以后的数学水平奠定扎实的基础。当前虽然学生和教师都在数学教学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教学的效果却不太理想,学生在枯燥的数学学习中没有能够完全解脱出来,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没有得到培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没有把握住数学教学的关键。其实,数学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鉴于此,新课程标准对于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试图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对我国数学教学的方式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的问题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数学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为了适应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这一点只有当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其次,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对实际生活的反映,教学的方法应该适应小学学生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规律,大量枯燥的习题训练显然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而且对学生的积极性的培养有着一定的副作用。再次,数学教学过程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被动的老师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和老师积极互动的课堂教学方式,老师应该树立起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最后,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最终能够更有效地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当前的教学评价体系还没有能够完全适应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质量的要求。

二、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探析

(一)实行趣味性和多元化教学方法

小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新鲜的事物对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吸引力,所以教师在落实教育活动时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实行趣味教学,有效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新颖、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促使学生在此吸引力的驱使下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从而变传统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优化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育的实效性。

(二)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加快知识理解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同时也是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的一项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数学知识是一个十分枯燥的过程,而小学数学教师如果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开展教学,则可以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数学、学好数学。比如说,在进行认识周长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上去,让学生围绕操场散步,通过学生的自我感受,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此外,知识学会了还需要进行巩固,这样才能将知识与个人融为一体,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交流与讨论让学生之间的思维进行碰撞,加强知识的理解,巩固学生已经学会的知识。

(三)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到了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各个方面,现代教育也逐渐进入了信息技术时代,将信息技术完美地应用于教学中,新颖多样的信息技术呈现,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同时,还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样化和直观的展现方式,可以在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的同时,使抽象的数学公式和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化,方便学生学习和理解。比如,在进行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实际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例子,这样学生不但会觉得非常熟悉,同时还能够更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例如,教师可以选择超市结算的视频片段,让学生计算要买商品的总价,再与最后视频中播放的总数进行比较,然后可以将商品拿掉一两个,让学生练习减法。这样不但使学生快速地掌握了教学内容,同时,还使他们体验到了生活中的乐趣。

第8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9―0105―01

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不断向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迈进。教师们也都知道,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遇到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所以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如何在把握新课标理念的前提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课改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学得有效,首先需要教师唤起学生的求知热情,而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则是唤起学生求知热情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呢?笔者是这样做的:首先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学生的好朋友,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所需,解决学生的困难。当然最主要的是真正爱学生,用自己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其次要做到民主、公平,面向全体,尤其对“学困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和尊重。最后要用鼓励性的评价。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只要学生有一点点进步,教师就要及时进行表扬,让学生看到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成功,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曲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人情境的作用。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尽快入戏,一开始就像被一块无形的磁铁紧紧吸引住一样。导入可开宗明义、单刀直入,或创设情境,或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将教材中的图画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欣赏观察。之后,教师设置了几个启发性的问题:“他们在做什么?”、“脚下踩着东西能比出高低吗?”、“如果是你,这样比你会怎么想?”这样导入使学生兴趣大增,思维闸门顿开,求知欲望强烈,从而给教学新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适时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增加学生的直接体验。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上课伊始学生起立后,笔者围绕“学生的座位号”把学生置身于一个现实情境中,要求学生座位号中除2有因数2的请坐,除3有因数3的请坐……有的学生看到大多数都坐下而心急如焚,引起了认知冲突。然后提问学生:“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之后坐下来认真学习。最后,再围绕“按要求离开教室”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巩固新知:座位号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请离开,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请离开,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请离开……这样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开展实践活动,学生高举座位号高高兴兴地离开了教室。实践证明,对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学生会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调动自身的生活与知识经验努力去寻求解决的方法。

四、精心设计练习,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体验成功的机会。因此,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教学“2、5、3的倍数”练习课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环节:出示一组最基本的习题,要求学生一起练习,然后讲评,教师示范书写规范格式,接着要求同桌互看,反馈错误情况,统计错误人数。

第二环节:概念辨析,借以矫正学生易错易混之处。

第9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范文

一、课堂教学中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求新、求变,实行开放式教学,逐步引导学生探求新的方法和知识,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探索多种解法,培养发散性思维。学生经过探索易于找到多种解法,这样既学习了新知识,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继续探索打下基础。发散思维必须以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为基础。在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熟悉的前提下,才能提高发散思维的素质,特别是提高变通性和独特性。实践是思维的源泉,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通过思维得到的认识,还要经受实践的检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构造数学模型,提供数学想象,伴以实际操作,鼓励发散思维,就会把数学嵌入活的思维活动中,并不断地使学生在做数学,谈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构造模型,形成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解题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在解题中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尝试进行问题解决式研究,可以改造一些常规性题目,打破模式化。使学生不是依靠简单模式来解决,比如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给出条件,先猜结论再进行证明的形式,给出结论,让学生探求多个结论或多种解法的题目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也可以给出结论,让学生探求条件,或将题目的条件,结论进行拓广、演变,形成一个发展性问题。如此种种,无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时,还要将思维的“扩散”与思维的“集中”循环使用,即“求同”与“求异”紧密结合,借此提高课堂效率

二、必须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是除智力之外的人的心理因素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情感、意志、信念、性格等等。一个人的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往往在小学、初中及社会生活中初步形成,但在高中阶段可塑性增大,完全可以通过高中教育的补偿作用以改变和完善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肯干不肯干,学生的学习成绩正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的产物。所以高中数学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自觉地有计划地培养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一切非智力因素。教师的课上情感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挥起着制约或催化作用。积极情感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习的内在动力,其作用较大时间较长。教师要想方设法架起这座水融的师生情感桥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充沛的精力、生动的语言、深切的情感讲课时,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态度、对学生无私的奉献都会感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介绍数学史和著名数学家,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的潜能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能够

得到有效的释放和开发,做到“乐教”与“乐学”的和谐共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不断的感染熏陶、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课堂效率,并将在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显现出异彩。

三、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