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爸爸我们去哪儿范文

爸爸我们去哪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爸爸我们去哪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爸爸我们去哪儿范文

爸爸妈妈牵着我的手

我们在大自然里尽情玩耍

牵着爸爸妈妈的手

我成长快乐得如同小鸟

爸爸妈妈,我们去哪儿

爸爸妈妈带我去看大海

听着大海的歌声

我多想变成海的女儿

为了爱付出一切

爸爸妈妈,我们去哪儿

爸爸妈妈告诉我

宝贝我们永远爱你

无论去哪儿

第2篇:爸爸我们去哪儿范文

所谓综艺电影,是指由电视综艺节目衍生的电影。最早的综艺电影当属美国NBC热播电视综艺节目《周六夜现场》衍生出的电影,这个已经开播40年的节目,从1980年制作衍生电影《福禄双霸天》开始,至今已制作放映了11部综艺电影,有《福禄双霸天2》、《反斗智多星》、《百战天虫》等。但美国这些综艺电影都是严格按照电影的制作流程进行创作的,拥有专业的制作团队,与我国的综艺电影创作模式并不相同。

我国的综艺电影创作最早是在2009年,当年红火一时的电视综艺节目《快乐男生》就尝试拍摄了综艺电影《乐火男孩》,但并不成功,上映5天的票房还不到200万;此后,2011年情人节上映了电视综艺节目《我们约会吧》的同名综艺电影,2012年上映了电视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的衍生电影《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我们约会吧》上映15天票房仅500万;《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上映10天也只收获了300万票房。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到了2014年,综艺电影一下火爆起来。2014年春节上映的由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衍生的同名综艺电影《爸爸去哪儿》,首日票房高达9167万,首周电影票房逾4.7亿,首周末观影人次、上座率都打破此前《私人订制》《致青春》《泰?濉返鹊缬按丛斓募吐迹?上映10天票房就宣布突破5.7亿元,连续打破多项华语2D电影市场纪录,最终拿到了近7亿票房,成为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匹超级黑马;接着,2015年,由浙江卫视电视台的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衍生的同名综艺电影首日票房达7900万,次日8000多万,第三天6000多万,4天累计达到2.6亿,成为2015年卖座速度最快的华语片,将其它同档期上映的影片远远地甩在身后。而由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衍生的第二部综艺电影《爸爸去哪儿2》于2015年2月19日上映,至今已斩获近2亿票房,上座率高达91.62%,观众反响非常强烈。综艺电影的“大热”引起了业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以致被称为“综艺电影现象”。

二、综艺电影“大热”的原因

《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2》等综艺电影“大热”,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电视综艺节目火热,吸引了大量观众

电视、电影都是“注意力经济”或者说眼球经济,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或者说眼球越多,创造的经济价值越大,所以其火热的关键是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或者说眼球。《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2》等综艺电影之所以“大热”,关键是其母节目――电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吸引了大量观众,聚集了大量“粉丝”,具有了超高的人气,由它们衍生的综艺电影,只不过是将它们规模巨大的忠实观众的注意力从电视荧屏拉到电影院银幕前,将它们从家里拉进电影院再进行一次消费,由于这些电视综艺节目取得巨大成功,吸引了大量观众,因此由其衍生的综艺电影也吸引了大量观众。比如,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一开播就受到了广泛关注,收视与口碑齐飞,全国网收视率为1.1,收视份额为7.67;城市网收视率为1.423,收视份额为6.74,均为同时段第一。并且全年12期不管是全国网还是城市网,不管是收视率还是收视份额,都是同时段排名第一;最高收视率更是全国网达3.64,收视份额达22.45;城市网收视率达5.3,收视份额达23.22。可以说,电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吸引的观众和聚集的粉丝十分惊人。因此,由其衍生的综艺电影《爸爸去哪儿》自然会引起广泛关注,吸引大量观众,这些观众主要是电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忠实观众和粉丝。同样,综艺电影《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2大电影》取得成功也与其母节目电视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2》的成功是分不开的。

总之,《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2》等综艺电影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其母节目《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电视综艺节目取得了成功,电视综艺节目的火爆带来了其衍生产品综艺电影的火热。

2、名人明星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名人效应、明星效应是娱乐产业的秘诀之一。《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2》等综艺电影“大热”还与这些电影的主角大都是名人、明星分不开的。

比如《爸爸去哪儿》拥有光彩炫目的明星阵容,拥有不老传奇的偶像明星林志颖、世界跳水冠军田亮、中国首席男模张亮、著名演员郭涛,影视导演王岳伦,这五个人分别是影视、体育、时尚的代表,在节目中不时的还有主持人李湘,超女叶一茜的出现,这些明星都拥有自己不凡的影响力以及号召力,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也有不少观众怀抱着去窥探那些跟自己生活截然不同的明星以及星二代的心态去观看节目,而且中国传统的模式也是妈妈带孩子,节目就是利用了“反弹琵琶”的心理让明星爸爸来带孩子,让广大观众在荧幕前也可以了解到性格各异,教育方式也大相径庭的明星们是怎么跟自己的孩子沟通交流的。这种名人效应吸引了大量观众走进了电影院。

《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2》这些电视综艺节目本身没有选择走草根路线,直接走明星路线,利用明星效应吸引了大量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聚集了大量粉丝、追星族;由它们衍生的综艺电影大都采用了原班人马进行演出,在形式上只是做了一期超长的综艺节目,所以通过明星积累的大量的受众依然存在,大量观众在一季节目播完之后意犹未尽,还想要看到自己喜爱的明星在节目中的表现,就必须要进入影院观看消费。所以名人效应、明星效应也是造成综艺电影火爆的原因之一。

3、上映时间选择巧妙

《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2》等综艺电影“大热”还与它们精心选择的上映时间分不开。

综艺电影《爸爸去哪儿》选择在2014年的大年初一上映,《爸爸去哪儿2》选在了2015年的大年初一上映,这样的时间点显然也是经过精心安排的。《爸爸去哪儿》电影版是在电视版煽情大结局结束后一个月,刚好一个密集宣传期的跨度,可以保持升温,而这一个月,除传统电影传统宣传渠道之外,湖南卫视用密集电视广告轰炸了整整一个月,为大电影造势。在中国的传统中过年就是合家欢乐的时候,《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就是以亲子为主题,特别适合一家人一起观看,当时在综艺节目播出时就引起了关于家庭教育问题的热潮,爸爸跟孩子的相处之间微妙的感情也一直是让人津津乐道的,选在这样的时期父母放假,孩子放假,首先就拉拢了一大批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观影群体。过年的时候我们国家传统要给压岁钱,也是青少年的生活过得最富裕的时期,大电影上映也让许多手里拿着压岁钱的青少年为之买单,实在是为高票房锦上添花。同样《爸爸去哪儿2》大电影就更是为了贺岁档而生,大电影主打的“合家欢”基调取得了奇效,在大电影中大家聚在一起在斐济包饺子,玩游戏的场景,正好符合观众过年的喜庆心情和合家欢乐的气氛,就为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的看电影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同样,综艺电影《奔跑吧兄弟》选择在2015年1月30日上映,这个时间正是学生们结束了一学期的课程放松休息的时候,也是上班族们忙忙碌碌了一年可以放假回家团圆的时候,选在这个时间点上映这部电影,也是造成了票房高涨的原因之一。

三、综艺电影创作应注意的问题

《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2》等综艺电影的“大热”,势必引起更多综艺电影的拍摄制作,但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不能跟风

如前文所述,综艺电影在早几年就已经有过不少的尝试,但都以失败而告终,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综艺电影都会成功。综艺电影的成功,一是取决于电视综艺节目是否足够火爆,如果电视综艺节目本身不温不火,甚至非常失败,那妄想其衍生的综艺电影取得成功那是痴人说梦;二是取决于电视综艺节目与综艺电影的对接。《乐火男孩》《我们约会吧》《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这些综艺电影都采用了改编或者讲述故事的方式,与《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2》等这三部综艺电影有比较大的区别。后三部电影都以综艺节目为蓝本,从电视到电影讲究无缝对接,在电视节目结束了不久,热度依然在的时候电影就要随之而来,取得了奇效。相反《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就是《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热度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才上映,没有能引起关注。调查也显示,综艺电影的观影人群大部分集中在以前的综艺节目的关注者中,这就要求必须综艺节目在播出时就人气火爆,累积了足够多的关注度,同时电视综艺节目与综艺电影进行无缝对接。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综艺电影都会成功,不能一味克隆,更不能跟风。

2、要不断创新

娱乐行业的风气从来都是来得快,也去得快,热得快,也冷得快。当今观众的胃口是越来越挑剔,越来越喜新厌旧。要想吸引观众,只有不断创新。《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2》等这三部综艺电影之所以取得成功,离不开它们的创新,同样,今后创作综艺电影,要想取得成功,也需要不断创新,不断给观众以新的体验,新的享受,否则就会被观众所抛弃,就像一些曾经红火一时的电视综艺节目一样。

3、要加强艺术性

第3篇:爸爸我们去哪儿范文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亲子;走红原因

中图分类号:J9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083-01

《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台新播出的一档亲子类真人秀节目,在此之前,其他台也有类似的节目,比如深圳卫视《饭没了秀》,央视《全家总动员》等,其视点也是放在孩子身上或孩子和家人的表现上,但都没有像《爸爸去哪儿》取得这么好的效果,不仅收视率全线飘红,在社交网络上的口碑度也很高。

《爸爸去哪儿》的走红,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明星家长与可爱“萌”童的组合

《爸爸去哪儿》节目播出后,便有业内人士指出:剥离掉亲子真人秀的新鲜形式、暂且忽略这类节目貌似朴素的包装,会发现它的核心仍然是在消费明星。的确如此,在此之前,以明星为主的节目播出后效果都很好,比如《我是歌手》、《百变大咖秀》、《最美和声》等,由此可以看出,消费明星仍然是娱乐沸点。《爸爸去哪儿》将关注明星个人本身,延伸到他们的家庭,在亲子的互动中,可以满足观众的好奇,了解到明星平常和孩子的互动方式,进而了解他们平时的教养方式。撇开家长来说,孩子本身自然的样子就能拍出很多的乐趣。相对于成人类的节目,面对镜头,孩子没有矫饰,更多的是童趣、自然、可爱。这种节目显得更加真实,它所体现的特质也符合了更广大的受众的消费需要,从小孩到老人,这种节目形式都比较容易被接受。

二、从受众心理角度来看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爸爸去哪儿》满足了观众分享和探秘的需求,“尤其是70后、80后的中产阶层崛起后,他们多为独生子女,以3个人的核心家庭为中心,他们对孩子一直是高度的关注。而且大家平时的压力都很大,亲子生活节目给了大家一个共同的宣泄渠道,可以一起分享这其中的乐趣。”

另一方面,70后、80后成长为父母,这一代的很多人更能接受新兴的教育理念,对传统教育有自己的批判和看法,并且能够加入更多新的内容。比如现在在很多的大城市新起了很多的家庭园,大多数都是有理念的家长自己办的,融入了蒙特梭利、华德福、瑞吉欧等西方教育理念,提倡爱与自由,提倡让孩子自主体验的方式去学习。因此,对于这样的一档亲子类节目,在娱乐的背后,也有一些深入的思考,并不是将明星的教养方式奉为圭臬,这些对于教育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展了《爸爸去哪儿》的内涵,让其更具有教育意义。

三、社交网络的助推

如果没有社交网络的助推,《爸爸去哪儿》可能最后也会像《饭没了秀》一样,只在一小部分电视观众中被观看和讨论。而有了社交网络,《爸爸去哪儿》得以更为广泛的传播,一些不是父母的观众,也会从对这个节目的某些有趣的评论和转播中得到吸引,进而成为它的受众。

《爸爸去哪儿》播出后,节目的主题曲和MV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其相关的贴吧、论坛也相继成立。同时,明星爸爸们的微博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些都和节目产生了呼应,给节目带来了更多的人气和注意力。

四、野外综艺

虽然是明星父子的平常生活互动,但是将发生故事的环境置于一个特殊的环境中,节目便具有了更多的看点。

作为明星的孩子,平常的生活都比较优越,首先,面对一个不那么舒适的环境时,各个孩子的反应和父亲面对反应的作法,便成了第一个看点。从第一期中,各个孩子的反应便有很大的区别,而父亲和孩子的互动中又能看到教养方式的不同和优劣。即便是在明星身上,观众也能看到平常父亲对待孩子的爱和温情,从而获得共鸣。

同时,野外环境的生存是大多数人平常没有尝试过的,也符合观众的猎奇心理,获取更丰富的视觉体验。

五、本土化的创新

第4篇:爸爸我们去哪儿范文

一.新鲜性、实用性

波伏娃在其《第二性》中,将男性归为第一性,把女性称为处于从属地位的第二性。可见,在很多领域中男性是处于主体和支配地位的,然而“母亲”这样一种身份角色却是女性独有的,而《爸爸去哪儿》提供了这样一种情境,可以使爸爸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母亲”的角色中。一方面,对于男性受众而言,这是一个男性作为主体去解读“母亲”这个令他敬畏却又不得不旁观的角色的过程,满足了男性占有和支配的本能。另一方面,爸爸们如何演绎这种角色,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无疑都是具有吸引力的,这样一种身份角色的转换不管对男性受众和女性受众来说都是具有新鲜性的。

如今,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父亲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然而在中国社会的很多家庭,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父亲如何同孩子更好地沟通和交流还处于一种没有太多经验可循的探索阶段。而《爸爸去哪儿》中的五位爸爸都是事业型男士,符合大多数中国家庭的责任分工模式。受众可以从五位爸爸在节目中如何同孩子相处借鉴经验,审视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亲子关系。从这点来说,这个节目对两性受众都是具有实用性的。

二.《爸爸去哪儿》对女性受众的需求满足

央视索福瑞48城收视数据显示,《爸爸去哪儿》前8期收视稳步上升,从1.4涨至4.6。性别占比中,《爸爸去哪儿》更受女性欢迎,占比达到惊人的62.1%;在年龄层分布上,节目成功俘获大批成年观众,25岁以上观众比例接近75%,整体观众年龄层分布较均衡。[1]

从其统计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爸爸去哪儿》对女性受众而言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从年龄分布上看,25--34岁之间的的观众比例为30.8%,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25―34岁的已婚母亲中随机选取了十五位《爸爸去哪儿》的忠实观众作为样本,着重分析总结了该节目对此年龄层女性受众需求的满足。

1.萌娃做主角---满足女性受众母爱的天性

在《爸爸去哪儿》中,五个孩子的表现可谓是十分抢眼,《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亲子类节目,本身就很容易引起受众的情感认同。节目中的五个孩子身上流露出的情绪,特别是对母亲的依恋很容易迎合女性受众母爱的天性,激发其对孩子们爱怜的情感。

2.爸爸带孩子---体现女性受众在特定领域的主体性

不得不承认,在人类社会的很多领域男性都是居于主体地位的,唯独在教养孩子这个特定的领域之中,母亲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并在不断的传承和分享中日益丰富,逐步奠定了女性在这个特定领域中的权威。在《爸爸去哪儿》中,爸爸们在照顾孩子方面时常会显得手足无措。相比之下,女性受众似乎在这些方面更有发言权,尤其是对于已婚妈妈而言,更能体现出这种在两性之间难得的优越感。同时,这样一个节目真实地展露了男性在这一领域的弱势,一方面具有不同于以往大众心中男性形象的反差性,另一方面也为女性受众提供自认为有权威可以品评的谈资。

3.经验被模仿---满足女性受众自我确认的期待

在《爸爸去哪儿》中,爸爸们和孩子的行为不时会流露出对自己母亲的模仿,尤其是爸爸们在饮食方面常常会借鉴以往从自己母亲身上观察到的经验。而 “母亲”这种身份角色是大多数女性社会属性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自己的行为被孩子认同、模仿是对自我身份确认的一个重要标准。节目中人物真实地流露无疑给这一类受众群体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参考作用。

第5篇:爸爸我们去哪儿范文

关键词: 《爸爸去哪儿》 综艺节目 传播学

一、节目模式的创新

1.节目组率先启用“明星+子女”的嘉宾参与模式。《爸爸去哪儿》延续了人们对明星娱乐竞技的好奇心,将明星家庭引渡到明星亲子节目上来。节目在制作手法上尽力呈现明星与其家人生活的最本真的状态,由于对象是儿童,也竭力避免了制作方的刻意介入,全程仅是跟踪拍摄及少量父亲的旁白,相比以“明星作秀”成分居多的电视节目而言,《爸爸去哪儿》以介入明星真实生活为突破口而赢得了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先机。

2.以“重视亲子互动、回归亲情”的节目宗旨引起社会共鸣。《爸爸去哪儿》总导演谢涤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不想做成一个纯娱乐节目,想给人传递一种思想、理念,把更多的重心和精心放在孩子的教育上面。”在尊重原版的前提下,创新推出了以“亲子互动”为主旨的《爸爸去哪儿》。在节目中,为了侧重考验明星带孩子的能力,节目组设置一系列由父子(女)共同完成的任务,五位明星将还原到爸爸的角色,肩负起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责任。《爸爸去哪儿》在节目中时时向观众传递正能量,让更多的人更加重视亲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强化教育功能,少了“秀”的成分。

3.选天时,择地利。《爸爸去哪儿》播出后,不仅收视率全线飘红,在社交网络上的口碑热度也极高,明星爸爸和星二代都是网络热点。有人说,《爸爸去哪儿》简直是“意外走红”,实际上,芒果台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才达到今天的成功。芒果台选择在第四季度《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综艺节目落幕的档期推出《爸爸去哪儿》,填补了这一时期的市场空白;选择周五晚间档作为播出时间,开设官方微博,及时节目最新动态,与受众24小时互动,社交媒体的超强互动性和裂变式的传播特性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节目。同时,选择多时段重播,对受众实施强化记忆的心理攻势。虽然没有以往的宣传,《爸爸去哪儿》凭其自身高品质的内容和对有利时机的准确把握,把看似“无心插柳”的节目打造得“数柳成荫”。

4.悬念式的结尾、精良的后期剪辑与制作使节目好评如潮。在集与集之间,芒果台通常采取悬念式的结尾方式与式的开头方式,在牢牢抓住受众眼球的同时,又显得别出新意;在剪辑制作上,节目对参与者的各个环节超密度剪辑,真实记录了他们最原生态的情绪反应;采用“平行蒙太奇”画面呈现手法,让观众能够同时看到5对父子(女)的时时动态,将一些出人意料的画面予以多线索交叉展现,更增强了节目的紧凑感与视觉冲击力。

二、使用与满足:受众的情感投射与信息互动

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成员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其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①“受众即市场”是当下媒介的共识,信息时代,媒体越来越呈现交互性,电视节目倾力迎合受众心理,而受众的热情观看并对节目的鼎力支持又会成为节目发展的动力,二者相辅相成。《爸爸去哪儿》的一举成功,正是满足了受众媒介使用的诸多心理期望。

1.消遣娱乐,舒缓解压。《爸爸去哪儿》在借鉴韩国原版的节目包装、节目形式等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改革,在策划组织、节奏把握、气氛渲染、剪辑制作方面均堪称一流,带给观众视觉上、心灵上的极大享受。《爸爸去哪儿》中导演组设计的只是行程和任务,至于中间发生什么状况,讲什么话,完全不是设计的,爸爸与孩子们的表现完全真实。节目中,明星爸爸们带着各自的宝贝,在特设的任务情境下状态各异,状况百出,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情绪被镜头表达得淋漓尽致。嘉宾们的真性情流露加上优秀幕后团队的精力剪辑,给观众带来充分的精神享受。一位网友写道:“也正是这种相对真实的生活化的节目形式,让观众不仅窥探到明星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更是从中获得亲子相处的启发。在节目的每一期父子们的不断成长之中,观众们也潜移默化地在社会的评价体系中,获得正确的价值观的疏导。”

2.分享心得,温忆亲情。《爸爸去哪儿》用真实的姿态,为观众带来一次聆听孩子心声、探究父爱,体验亲子深情、回归家庭的温暖和谐的交集。节目唤起的正是观众对往昔岁月丝丝缕缕的回忆与憧憬。在观看节目时不免会回忆起自己与家人之间的点点滴滴,使观众从浮躁的现实生活中沉静下来,细细品阅“吃饭、睡觉、打豆豆”,在一番“柴、米、油、盐、玩儿、乐、烦”中尽情抒发自己对韶光、对亲人、对自身的别样情怀。

3.人际互动,交流信息。《爸爸去哪儿》从第一期始就稳居同时段收视冠军,在节目播出的第二天,关于《爸爸去哪儿》的讨论量达到高峰,观众在微博、论坛上频繁刷新并对节目多维度讨论。观众对节目的热议会形成“二度传播”,使那些尚未来得及收看节目的民众有可能成为节目的忠实粉丝。

三、《爸爸去哪儿》所折射出的传媒文化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伟军曾指出,由于大众传媒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和意义生产的深度介入,公众往往接受媒体再现的外部世界和社会现实,按照媒体的思想逻辑和话语倾向去评价客观事件,因而当代文化实际上就成了传媒文化。②

美国学者约翰·菲斯克指出,文化就是生产关于和来自我们的社会经验的意义的持续过程,并且这些意义需要为涉及的人创造一种社会认同。文化生成是一个社会过程:关于自我、社会关系的所有意义,所有扮演了如此重要的文化角色的话语和文本,只有在与社会体系的关联中才能得以传播。任何社会体系都需要一种关于意义的文化体系。③传播学者尼尔波兹曼指出,表达思想的方式将影响所要表达思想的内容。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④传媒的运作逻辑跟价值建构与消解、文化生产与传播交织在一起,人们在媒介话语中接受社会化的经验、概念与语言形式……获取交流的话题,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评判。

传媒是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载体,维系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承担着社会意义与主流价值建构、引导的功能。传媒的这种属性,使它成为文化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从生产、推出产品到与社会互动,从抛出话题到与公众共同构造话题,纵览《爸爸去哪儿》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诸如对子女教育问题的追思、对电视节目层面的现实思考、对亲情的呼吁等,它营构出了让人见所未见的新维度,创造了一种新的讲述事实的形式,经过与社会长期的互动后,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媒文化。这种传媒文化,抑或是媒介文化、媒体文化,成了当下中国社会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注释: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80,182.

第6篇:爸爸我们去哪儿范文

这些“去哪儿”,总让人感觉生活过得毫不清醒、身边尽是睡眼朦胧之客。

生活好像突然结成一团乱麻,化为一团雾霾,纠缠,撕扯,模糊,带毒,令人颟顸而晕眩,因而充满无所不在的迷惘感。正视前方,没有方向,所以常常仰天,但脱口而出的,却既不是斩钉截铁的陈述,也不是抒情性的慨叹,而是大梦初醒时懵懵懂懂、怯怯弱弱的疑问。

这种迷惘,来自于一种被裹挟的生活深处。必须承认,我们中的大多数,是在一种不清醒、半麻木状态中随波逐流地生活着。因为所有建立在独立思考和特立独行基础上的生活都势必是辛苦而充满波折的,而随大流则省力。但这种如同身在人群中不自觉地被后面的人推搡着“被前行”般的生活,却不是你能够自主、自控、自省的。你似乎一直在朝前走,却并没有看到自己的脚,也看不到脚下的路。当到了稍微宽松之地,身后的推力一减轻,脚一站定,面对眼前的陌生之物,你便有这样的疑问,“路都去哪儿了”,以及“时间都去哪儿了”。

这其实是一句废话,因为路始终都在你自己脚下,时间始终都在你自己手里。你弄丢了自己的道路和时间,那是因为你几乎从不思考,自己的脚为什么要朝那些人迈往的方向迈。你迈得越远,迷惘越深,不只迷惘,更有失落,以及隐隐的恐惧。这就像一个妇女在黑暗中走啊走啊,突然走到一面明镜之前,见一头青丝已成雪时的那种深深怅惘以及恐惧。

而在我们的语文教育中,也多有这种摸黑走啊走,一抬头,却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奇怪地发问“语文去哪儿了”的现象存在。发问的不只有学生,更有教语文的老师,学来学去,教来教去,却把语文弄丢了。语文能力,语文味儿,语文态度,语文价值,都像一路走一路丢的玉米棒子,有待下山的猴子们原路找回。

那么,语文究竟去哪儿了?或者说,语文究竟在哪儿?

其实就像问爸爸去哪儿的人一直都在爸爸的关爱中,就像问时间去哪儿的人一直都在时间里一样,我们是身在语文之中而不自觉、不自省。其实,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老师的语文在老师的生活中,学生的语文在学生的生活中。问题在于,老师用自己的生活教学生语文,学生用自己的生活拒斥老师的语文。对双方而言,这都是一条不自觉但一直在走的暗道,越走越黑,越走越不舒服,一遇亮光,双方都会惊问:“语文,去哪儿了”?

不得不说,很多时候,老师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是对垒的,一条鸿沟横亘在老师的语文与学生的语文之间。在这种前提下,一种可能是,如果能把老师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对接起来,并使彼此对对方的生活充满兴趣,那么二者的语文或可在清醒、主动的合流中奔向光明之境。

那么学生的生活在哪儿?老师的生活又在哪儿?如果老师和学生没有相互交集的生活,那岂能有彼此皆欢喜的语文?说到底,大多数学生的生活,与之学习的来自老师的语文是割裂的,而老师作为教者,其实也同样如此。对体制加之其身的种种酸辛,老师大概会告以一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你懂的”。

第7篇:爸爸我们去哪儿范文

该节目自登陆湖南卫视以来,立即在全国引发收视热潮。但随着节目的播出,对爸爸们的批评也多了起来,有人认为田亮只会讲大道理、王岳伦四体不勤、张亮不会教儿子而是被儿子反哺,就连前三期有“全能爸爸”之称的林志颖也遭到指责。节目中林志颖安慰大哭不止的儿子Kimi后“突然消失”,被认为太狠心、教育方式有问题。林志颖不得不发长微博《爸爸们也需要被世界温柔相待》(详见本文链接),请求观众给予宽容。与此同时,节目原本单一的“亲子主题”也逐渐变味。不仅有观众开始把注意力放在窥探明星和孩子的隐私上面,就连湖南电视台也有意无意地将各位爸爸、孩子进行对比,以此吸引眼球。于是,观众对《爸爸去哪儿》的评价从一开始的“零差评”逐渐变得褒贬不一。

多维解读

父爱、母爱缺一不可

教育孩子是分阶段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双方所担任的角色不同,侧重点不同,影响也不同。因此,父爱、母爱缺一不可。如果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母亲任何一方的角色有所缺失,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极其不利的。

然而在中国,由于受了根深蒂固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影响,很多人都认为由母亲养儿育女、带孩子、教育孩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而父亲则是在外挣钱,扮演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可以说,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缺失已经很普遍。中国式家庭向来推崇“世上只有妈妈好”,但这一次,《爸爸去哪儿》把主角定位在了“爸爸”身上。当不谙家务事的爸爸们独自面对儿女,中国式的父亲形象也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反思缺失的亲子教育

《爸爸去哪儿》以温馨真人秀的方式提醒中国的父母:要多花时间在孩子成长的起点上。为什么有的爸爸总是选择蹲着和小孩说话,有的却总是居高临下;为什么不会做饭的爸爸做饭,孩子还是会说好吃;为什么有的爸爸能精力充沛地陪小孩玩,有的却一下子就累得动弹不得;为什么有的孩子对环境、对动物特别有爱心。有的却不知如何面对它们。这些细节都是亲子教育的一种折射。“没有笨父母,只有懒爸妈。”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对孩子的照顾,一方面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却把对孩子的教育完全交托给学校,这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负面效果。《爸爸去哪儿》的收视火爆,反映出现代人对家庭教育的反思和重视。

当隐私权遭遇收视率

《爸爸去哪儿》收视一路狂飙之后,除节目本身,连林志颖的恋爱史、李湘的婚姻史、田亮家有几套房等隐私也被“炒”了出来,孩子们的喜好、星座、就读的学校也成为网友议论的话题。实际上,随着各家电视台收视率攀比、广告招商竞争的加剧,无论是地方卫视还是央视,都在加大对国外真人秀节目版权的引进,借鉴其成功模式来吸引观众眼球。从《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到《爸爸去哪儿》《宝宝来啦》,“秀”的尺度越来越大、范围也越来越广。从才艺到梦想,从生活到亲情,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在镜头面前展示的内容都愈加接近隐私的底线。

然而节目毕竟是娱乐秀,若为了收视率而泄露他人隐私并给他人带来麻烦,是非常不可取的。希望电视节目在策划、制作时能多为他人考虑,为孩子考虑。

相关链接

爸爸们也需要被世界温柔相待

因为《爸爸去哪儿》热播,里面的5个小孩子开始被很多人喜欢。但也有些人,在并不了解实情的状况下,关注点开始偏离,下结论。小孩子的成长是没有统一标准的,因为百家米养百样人。我们每个家庭有自己不同的环境,也都有各自的教育重点。Kimi和Angela一个4岁零2个月,一个4岁零1个月,天天、Cindy5岁,石头最大也才6岁。他们都还很小,最需要的是爱和培养好性格。Angela开朗活泼聪明,精灵古怪;Cindy善良勇敢,做事独立,不服输;天天阳光懂事友爱,善解人意,会表达爱;石头哥关爱其他小朋友,很仗义,是有担当的纯爷们儿。这些都是他们爸爸妈妈良好性格教育的结果。这个年龄段,把孩子的性格塑造好最重要。因为性格决定命运,胸怀决定未来。小孩子身上都会有大大小小的缺点,每个人会在自己不同的时期学会克服。像我小时候胆子也很小,到了3岁才开始讲话,后来上演艺学校,才开始打开自己,敢表达了。

Kimi4岁2个月,我们不要求他要有胆量会应酬;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标准,所以他知道什么时候要听话,会很乖,在这个年纪就足够了。后面的录制,他开始独立做任务,学着分享,这是他接下来的成长和教育重点,也是我带他上这个节目的目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都在努力地互相学习,做一个好爸爸。小孩子一天天在长大,我们也一天天成长。我们都非常有耐心,因为我们爱他们。小时候,我们都希望被世界温柔相待,长大后,也请大人对世界充满温柔的善意。

――摘自林志颖的新浪微博

《爸爸去哪儿》催热景区亲子游

第8篇:爸爸我们去哪儿范文

【关键词】电视节目;真人秀;本土化改造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098-01

《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于2013年10月推出的一档明星亲子生存真人秀节目,节目一开播便引发了收视狂潮。在各大视频网站上,《爸爸去哪儿》相关内容在综艺频道的视频播放量排名、热搜排名全部名列前茅。根据CSM索福瑞调查,第十期节目播出后,城市网的收视率达到5.300,收视份额为23.22。这意味着,当晚每十人中就有超过两人在看《爸爸去哪儿》,由此可见其火爆程度。韩国精英团队制作模式的引进与湖南卫视倾力打造成就了《爸爸去哪儿》的成功,其中的制胜关键还是中国本土化特征的巧妙融入与节目表现形式的多元化。

一、采“韩”之外形,融“中”之内涵

《爸爸去哪儿》的节目版权引进自韩国MBC电视台推出的《爸爸!我们去哪儿?》,这是一档在韩国播出以来收视和评价都极高的节目。中国版《爸爸去哪儿》是由曾经拍摄过《变形记》的制作人谢涤葵和《我是歌手》制作人洪涛带领的团队制作的,节目拍摄和后期制作都由湖南卫视负责。在节目制作前期,制作团队抱着精益求精的态度请来了MBC的制片人及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保证了对版权的尊重和对节目质量的追求。但《爸爸去哪儿》制作团队并不致力于制作出一档高仿真的山寨节目,而是在引进节目模式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多方位的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型发挥,采韩国节目之外形,做中国本土化的亲子真人秀。中国版的节目时间更长,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收看习惯,并更加突出了中国爸爸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体现出浓厚的中华传统观念,同时,在为观众提供了娱乐的同时也提供了教育子女的参考。节目制作组称:之所以引进这档亲子节目,是因为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使父母和孩子间很难有机会共享天伦之乐,“节目并不是为了秀一下‘星爸’和‘星二代’的生活八卦,而是为了给80后父母们展示出一部生活教育百科全书。”明星带孩子也就是八零九零后的父母们带孩子的缩影,是中国现代都市中每一个小核心家庭的缩影,这样的中国式亲子关系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是节目传播的坚实基础。

二、增加片头片尾和主题曲

中国版《爸爸》歌曲是节目的一大创新点,由叶圣涛作曲、吴梦知填词、吕绍淳担任编曲,在2013年10月8日节目首映礼上呈现。《爸爸去哪儿》的主题曲现已发行了三首,每一季的曲风和开始的前端部分稍有不同。如,第一季中的开头部分是林志颖与Kimi唱的英文歌《小星星》,第二季是曹格一家背诵的《登鹳雀楼》,第三季是刘烨和诺一的法语对话,整体的曲调轻松愉快,符合中国观众的口味。在节目的开头,摄制组还精心制作了一段简短而精彩的Q版小动画,展现了爸爸和孩子之间的一些生活小情景,逗趣而温馨。并且从第二季开始,节目播放完后,在节目的最后都会放送主题曲MV以及拍摄花絮,还有爸爸孩子参加节目的心得体会。这些创新相对于韩国原版,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和需求,节目之中充满了浓浓亲情,是中国式温馨家庭的体现。

三、寓教于乐,宣扬传统价值观

从两版《爸爸》中选房子的环节来看,每档节目中都有比较豪华的房子也有条件非常艰苦的房子。在原版中,如果哪家的孩子选到了条件差的房子,爸爸一般都会想方设法骗取别的爸爸手中条件优越的房子,过程和手段往往令观众捧腹大笑,非常具有娱乐精神。而在中国《爸爸》中,选到坏房子一家的爸爸通常都会借此机会教育孩子“既来之,则安之”的道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甚至还有的爸爸会主动挑取最差的房子来教会孩子承担责任和敢于担当,这必然是一场秀中很真实的部分。中国爸爸的教育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要求,满足了中国媒体市场对“正能量”宣传的需求,也为广大父母观众树了榜样。节目中中国的传统美德与价值观的融入掀起了全民探讨《爸爸去哪儿》的价值观浪潮,也让中国父母有了深度思考教育子女问题的机会。传媒不能只是一味迎合受众的心理,在竞争中依然要有自身坚守的高洁和不卑不亢的气质,要通过节目本身赋予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适度引导受众心理与道德健康。

四、小结

在泛真人秀的电视时代背景下,该节目能取得如此高的关注度是因为精良的制作团队对本土化中国元素的深刻把握和巧妙融入,使节目充满了独特的地域魅力,是早在国外试验成功的新的节目外在形式与中国传统的内在文化内涵兼备,同时满足观众的消费和娱乐心理以及精神层面的需求,满足观众的眼球与心理情感。可以说该剧在中国的成功更多的是因为对该节目进行的适应中国国情的本土化改造,这为未来的外国引进节目提出了一个具有发展和实践性的思路。

第9篇:爸爸我们去哪儿范文

【摘 要】近年来,文化商品的消费比例越来越高,真人秀作为一种影像文化,已经在同质化的竞争中变得越来越低俗化。但2013年,《爸爸去哪儿》节目的引进,改变了国内沉闷的真人秀节目市场。笔者以《爸爸去哪儿》为研究个案,探讨其叙事主体、叙事动力的设置,为其他真人秀节目提供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 真人秀 《爸爸去哪儿》 叙事主体 叙事动力

近年来,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商品所占的消费比例越来越高,该类商品形成了巨大的能指,指向人的内心需求,这种需要甚至超越基本的生理需求和生理渴望。真人秀作为一种影像文化,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消费兴趣,并引发为消费时尚。由于人的本性遵循“唯乐原则”,所以大众将文化看作是一种提供娱乐的消费品,驱使真人秀向娱乐化转型,此举降低了真人秀节目的道德底线,难免流于粗俗,同时现存的节目样式较为单一,同类型节目抄袭严重,创新性已经成为真人秀节目亟待解决的难题,正于此时,“亲子观念”进入大众视野。

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过,当一种社会产物行将被淘汰时,它就变成了人们怀旧和研究的对象。“父亲缺位问题”一直是社会热点,“亲子观念”走入真人秀节目,恰是切合了当下的社会需求。赫瑟林顿等研究表明,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①《爸爸去哪儿》将作为家庭顶梁柱的父亲推向了镜头,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深入探讨父子(女)间的交流。既顺应娱乐时代潮流,又积极抵制低俗之风,实现了大众传媒、娱乐消费、儿童教育三位一体的文化交融。

一、叙事主体:参与者

叙事,是植根于人类血液中古老而永恒的冲动,“听故事的愿望在人类身上,同财产观念一样,是根深蒂固的。自有历史以来,人们就聚集在篝火旁或市井处听讲故事。”②叙事活动将不同的个体聚合到一起,形成了稳定而持久的交流范式,其中叙事主体是构成叙事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真人秀节目的制作就是在叙事活动中建构一个观看对象,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并产生心灵上的触动,《爸爸去哪儿》主要依循三点对叙事主体进行选择,即嘉宾的代表性与差异性、名人效应及明星的错位表演。

1、嘉宾的代表性与差异性

出现在真人秀节目中的人员构成,就是对现实世界中人类社会的“拟态”,只有那些与我们的生活、情感状态相关的人,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情感投入,成为真人秀叙事结构中的主角。《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和第二季选择的嘉宾有一定共性,一是地域选择,两季都保持1-2个香港或台湾的爸爸,大陆的嘉宾也是根据南北方进行选择,最大程度地考虑到受众类型;二是职业选择的丰富性,比如第一季中爸爸们的职业包括赛车手、演员、运动员、模特和导演,第二季包括演员、歌手和运动员。另外,萌娃的选择尽量保持男女1:1的比例,年龄控制在8岁以下。

如果说,代表性强调的主要是节目参与者与观众之间关系的话,那么差异性强调的则是参与者之间的戏剧性对比、冲突,以强化叙事的感染力。比如节目中萌娃性格刚强与柔弱的差异,固执与灵活的差异,男性与女性的差异,外向与内敛的差异等等,这样不仅能吸引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观众,更重要的是可以构成戏剧性的冲突,由此形成丰富有趣的人物关系。

2、名人效应

名人效应就是一种品牌效应,因名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曝光度,所以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备受世人瞩目,人们对于明星普遍存在的窥私、猎奇、敬慕等心理,容易刺激视觉消费,所以知名度成为《爸爸去哪儿》嘉宾选择的基础条件。比如第二季中邀请的嘉宾,吴镇宇多年来的“荧幕反派”形象早已深入人心,黄磊戏里戏外都是大家称赞的“完美丈夫”、“完美爸爸”,陆毅是老少通吃的气质男生,杨威是男子体操决赛中的冠军,而曹格更是一儿一女凑成一个“好”字的最让人羡慕的一个,还参加了《我是歌手2》,提高了曝光率。

无论爸爸们在影视作品中呈现给大家的是正面形象还是反面形象,在现实的生活中他们都是知名度很高的明星。从这点上看,《爸爸去哪儿》在参与者的选择上,已经奠定了基本的收视率。

3、明星错位

《爸爸去哪儿》最大的卖点其实是大牌明星的错位表演。每一季中的嘉宾都来自各个领域,他们本身已具有较高的曝光率,并为观众喜爱。然而,从前五位明星爸爸在荧屏前展示的是自己专业性的一面,镜头下的他们永远是“光鲜帅气”,而《爸爸去哪儿》的制作却将视角对准明星普通的一面,展示他们的另一个身份——父亲。

在第一季中,节目录制的开始并不顺利,石头的胳膊受了伤;天天又不愿意参加没有妈妈的乡村生活之旅;Cindy也一直赖在爸爸的身上不愿意起床,到达北京市灵水村,由于环境的不适应一直哭个不停;Kimi的蜘蛛死掉了,又找不到妈咪;“村长”又没收了孩子们的玩具、零食、电子游戏机、手机。孩子们在“重重打击”下,只能以哭闹反抗,此时各位明星爸爸不只是“受了委屈”的孩子们的父亲,他们要采取刚柔并济的方式安抚自己的孩子。同时,父亲还要为孩子争夺房子,准备食物等等,这些情节的设置都是有意在强化节目与现实生活的错位,重点展示他们作为一个普通父亲的现实表现。

《爸爸去哪儿》采取明星身份与父亲身份的错位作为最大的看点,通过萌娃与各自老爸的互动,塑造了一个个更为平民化的明星形象。以明星在生活体验中的个性和情感表现为节目核心,既包含了传统娱乐节目的明星要素,同时又具有真人秀节目平民化、互动性的特点,这种错位嫁接为节目的高收视率奠定了基础。

二、叙事动力:冲突

托多罗夫曾指出:“故事,就是一种平衡开始通过不平衡达到新的平衡。”③不平衡指的是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冲突是对本来很和谐的情况的一种破坏,“但这种破坏不能始终是破坏,而是要被否定掉”,使冲突消除,又回到和谐。真人秀节目的内核也在于它的冲突性,往往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定下对选手而言较为残酷的游戏规则,再加上各种游戏环节去不断地制造冲突,吸引观众。换句话说,其本质就是不断地制造冲突,从中衍生出丰富的娱乐因素。《爸爸去哪儿》主要通过展示人与环境的冲突、人的内心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

首先是人与环境的冲突,在这方面最显著的就是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对比。以《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第一期为例,还未到达目的地之前,Cindy就问爸爸晚上住在哪,有没有酒店,娇生惯养的萌娃们过惯了衣食无忧的城市生活,很难接受乡村艰苦的生活条件,因此萌娃们刚到北京灵水村时,被味道奇特又破破烂烂的乡村“吓破了胆”,Cindy哭了三个多小时,一直吵闹着“我要回家”;天天也是驻足不前,“我真的晕,那屋太恶心了”,“可是爸爸,我真的觉得太臭了”,即便萌娃们事先做好了心理准备,当面对现实时,还是不禁问起“农村为什么是这样子的”。艰苦的乡村环境与萌娃们成长的优越环境相差太大,形成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推动了节目发展。可以说,第一季中环境的冲突是整个节目设置的重点。虽然这种冲突性对比,在第二季中有所削弱,但还是给老爸们提出了不少挑战,比如“天坑”,“水云间”等等。这种环境变化的设置,以真人秀的形式出现,直观的表现老爸和萌娃们的心理活动,既真实又带有教育意义,在制造看点的同时,提升了节目的深度和意义。

其次是人的内心冲突,它指的是由“心灵性的差异而产生的分裂”,《爸爸去哪儿》在节目制作中始终在营造能够引起人物内心矛盾的“冲突情境”,以《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第四期为例,Feynman和Joe在划船的时候不慎掉入湖中,Feynman全身湿透了却不敢回家换衣服,吴镇宇得知情况后找到了Feynman,带他回家包扎伤口,虽然嘴上满是责备,但观众依然体会到吴镇宇既心疼儿子又要教育儿子的复杂心理,吴镇宇抱着Feynman,告诉他“你受了伤就要告诉爸爸,第一时间你要找爸爸”,“这个世界上……”说到这,吴镇宇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这个世界上没有其他的爱能比得上父母的爱,尤其是在你受伤的时候或者是有什么困难,可能我们小的时候也会像Feynman一样误解自己的父母,这一段细节戳中观众泪点,极具教育意义。

冲突形成的戏剧性构成了娱乐化的享受,《爸爸去哪儿》在冲突制造中,既把明星和萌娃拉到了普通生活中,又在故事性的事件发展中,展现了明星和萌娃的内心。不管是环境的转换还是人物内心的变化,都以日常生活的方式在镜头中呈现,能够使观众在愉悦中获得共鸣。

结语

事实上,《爸爸去哪儿》能从繁杂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不仅仅在于它在叙事主体和叙事动力上的设置,还在于它传递给观众的是有关成长和父爱的故事,与众多竞技类的真人秀立意不同。同时,《爸爸去哪儿》虽然是从国外引进的节目类型,但它在第二季中添加了许多中国传统元素,植入了本土文化,增加了该节目的看点,这些都是值得其他真人秀节目借鉴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①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

②伯特·艾伦 著,麦永雄、柏敬泽 译:《〈重组话语频道〉中译本序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1

③谢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