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镇调查报告范文

古镇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镇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镇调查报告

第1篇:古镇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 骨密度;骨质疏松;患病率

[中图分类号] R81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0-11-02

Investigation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Osteoporosis Prevalence in 8345 Civil Services from Shenzhen

WANG Heming

Shenzhen City Health Center Qilin Mountain Cadre Sanatorium,Shenzhen 51805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bone mineral density variation of Civil Services in Shenzhen city and prevalence of osteoporosis,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in Shenzhen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Methods 8345 cases of the Shenzhen municipal civil servants and retired employees in 2010 in Shenzhen City Health Center(Qilin Mountain Cadre Sanatorium) were examined by the calcaneus bone density measurements. Results BMD measurements in 30 to 39 age group,the men and women showed a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one mineral density;In 50 to 59 age group,the fastest decline in bone density,especially for women after the age of 60 rapidly reduced bone mineral density. Note that 20 to 29 age group getting younger and younger trend. Conclusion The population in Shenzhen city the fundamental changes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osteoporosis investigation report in line with China,but the difference is obvious male bone mineral density loss before the age of 50 than women,more seriou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we found that male civil servants working in the greater pressure and social occasions(tea,tobacco and alcohol overdose),lack of exercise is the main reason,60 years old more emphasis on exercise,improvement in bone mineral density status.

[Key words] Bone mineral density;Osteoporosis;Prevalence rate

深圳市保健中心(麒麟山干部疗养院)作为全市干部公务员的唯一保健疗养基地,贯彻市委、市政府的精神,担负着全市干部公务员的疗养及健康体检任务,每年为深圳市属公务员及部分企事业单位员工进行健康体检,从2006年开始增加了骨密度检测项目。当今社会,这一群体工作、生活压力大,节奏快,整天忙忙碌碌,经常加班加点,办公时间过长,缺乏运动锻炼,导致骨质疏松发病率日益提高,更呈现年轻化倾向,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众健康问题。其现状及流行趋势不容乐观。骨质疏松的早期发现和预防十分重要,骨密度测量是早期诊断骨质疏松最灵敏准确的方法。我中心在2010年度对8345例体检人群进行检测,现将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8345例体检人员进行跟骨骨密度测定,其中男5069例,女3276例,年龄20~75岁,按10岁为1个年龄段,共分6组,见表1。

1.2骨密度检测

采用日本古野电气株式会社(FURUNO.ELECTRIC.CO.,LTD)生产的型号为FURUNOCM-200-181220超声波骨密度测定仪测量体检人员的左足跟,扫描测得骨密度(BMD,m/s)值,仪器测量精度(相对值)<1%。

2结果

8345例各年龄组骨密度检测结果见表1, 其中测得骨质疏松(包括骨质缺乏症和骨质疏松症)3080例,比例为37%。

3讨论

骨质疏松是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退变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被称为无声的“杀手”、静悄悄的流行病,这是因为你无法感觉到你的骨骼正变得越来越脆弱,骨质在慢慢地流失,仅有腰酸背痛或毫无症状,直到骨骼变形断裂[1,2]。通过上述检测结果可见从青年到老年退休后,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病例也逐步上升,50岁之前男性骨质疏松发病率比女性高是公务员群体的一大特点,并且20~29岁年龄组病例高于其他人群。通过对受检者进行深入细致的询问病史及记载的详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证实,他们工作压力大,应酬多(烟酒茶过量)、忙于公务缺乏运动是主要原因,这些现象在深圳市公务员队伍中普遍存在。尤其是男性,50岁之前透支健康,为事业奋斗,50之后,花钱买健康。由于此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其本身没有特殊的临床表现,易被大多数人所忽视,待发生骨关节变形、神经痛、弯腰驼背甚至骨折等并发症时,治疗起来就相当困难了[3]。科学检测和早期预防是关键,判断自己是否患骨质疏松,最好的检测办法是测量骨密度,这是一种无损伤、无痛苦的检测方法,可根据所测数值骨量减少的程度诊断是骨质缺乏症还是骨质疏松症,结合其病史及危险因素准确提醒是否有骨折风险。由于目前尚无绝对有效的方法使骨质疏松后的骨骼完全恢复正常,因此早期发现、早期防治是非常重要的。提醒长期坐办公室的职业人群应该定期做骨密度测定。

3.1饮食

钙是骨骼的建筑材料;维生素D是日光下的维生素,在钙的吸收及融合进骨骼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蛋白质摄入量过低会造成人体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的能力降低,而摄入量过高会造成钙从肾脏流失增加钙的需要量;纤维含有草酸等会与钙在体内结合沉淀,如麦糠制品、菠菜和大黄,但大多数含有纤维的谷类或蔬菜不会影响钙吸收。盐(钠)的研究表明高盐饮食可能会降低人体利用钙的能力。多食含钙高且易吸收的食物如鱼、虾,增加乳制品、豆制品的摄入,同时注意饮食搭配,促进钙的吸收,必要时可服用含钙及维生素D的药物。

3.2吸烟

吸烟不仅对心血管和肺脏而且对骨骼有害,吸烟妇女比不吸烟妇女的雌激素水平低。

3.3饮酒

饮酒可能会对骨骼造成损害,过度酗酒更加会造成骨质流失和骨折。

3.4运动

各种活动都能使骨密度增加,户外活动能通过阳光照射自动增加体内维生素D的生成。长期不活动或卧床可能造成骨质疏松,终生积极运动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4]。如何运动对增强骨密度的效果最好?骨骼是一种活的组织,锻炼可以使骨骼变得更加强壮、密度更大。什么锻炼方式效果最好呢?承重锻炼和阻力锻炼。这两种锻炼对骨骼发出了健康信号,可以强健肌肉,提高骨密度。承重锻炼时骨骼和肌肉与重力抗衡,这是可以是使足部和腿部承受自身重量的各种锻炼。慢跑、行走、爬楼、跳舞和足球等都是不同强度的承重锻炼的例子。阻力锻炼就是运用肌肉的力量提高肌力和增强骨骼,主要是在体育馆和健身房使用负重健身器材的锻炼。大多数的体育运动和日常活动都同时包括了上述两种方式的锻炼。如何运动锻炼呢?掌握四个原则,也就是我们锻炼时常常碰到的四个问题:多长时间锻炼一次(频度)?锻炼强度有多大(强度)?应该锻炼多长时间(长度)?选择哪种锻炼方式最好(方式)?(1)频度―承重活动应该每周四次,阻力锻炼应该每周二至三次。这方面应因地制宜利用日常活动进行,如步行上班、购物、爬楼梯等,甚至可以把身体锻炼作为社交的一种方式。必要时可以制定一个进度表或时间表督促自己。(2)强度―应该做到身体极限的80%,比如说最多能举起100斤重物,那你就举80斤;能跑1000米,那你就跑800米就行了。(3)长度―负重锻炼时间每天为30min,可以一次或几次完成;阻力锻炼对每个部位或动作进行三次,每次8~10下。重要的是持之以恒,把锻炼当成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4)选择锻炼方式―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儿童和青年人适合承重和对骨骼作用较强的运动,如跑步、足球、篮球、举重等对增加骨密度效果非常好。成年人广泛适当的运动包括爬楼、行走、跳舞和远足等。老年人选择什么样的活动最好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这取决于当你进入老年后,身体的状况和骨质流失的程度。一般做步行或爬楼梯,长期坚持下来是非常有益的,也可在监护和指导下进行一些负重锻炼。如果你已经患有骨质疏松症或骨密度低下,可以进行游泳、慢跑、原地骑自行车等运动,应该清楚某些活动风险比较大。决定采取何种锻炼方式之前,最好同医生咨询一下,尤其是你已经患有骨质疏松或其他健康问题,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人应该尽可能地多活动,避免卧床不动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骨骼健康,而且对心脏和肺脏也有好处。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尤其是长期坐办公室的职业人群,防治骨质疏松刻不容缓。从脚下开始、从现在开始锻炼强健的骨骼,塑造健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区品中,邓力平,沈怀亮,等. 广州地区骨量峰值的调查研究[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2,8(1):78-81.

[2] 颜晓东,王风,朱敏嘉,等. 广西南宁市健康人群骨密度及骨质疏松患病率研究[J]. 广西医学,2002,24(12):1923-1925.

[3] 刘忠厚,杨定焯,朱汉民,等. 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1,1(6):1-3.

[4] 代洪宾,张伟滨. 雄激素、雌激素与男性骨质疏松症[J]. 国际骨科学杂志,2009,30(2):121-123.

[5] 成羿,邓尚平,韩根勇. 运动对骨质疏松的影响和机理// 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三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 2008年.

第2篇:古镇调查报告范文

一、结合目前普遍认同的环保教育模式,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1.初中的地理教材提供了大量和环境有关的知识

如人口问题、气候问题、土地问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及森林资源的环保和利用现状、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着,更应承担起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的任务。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2.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

利用这一学科的优势融入环境道德教育,使地理这一学科成为“环保”教育的主渠道。地理学科第二课堂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外活 动和相关的社会调查,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3.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观念,让学生做环境的有心人,关注周边的环境问题,以身作则,并作好宣传工作

二、认真钻研初中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除了以课本为主要依据还应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周边的环境进行引导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而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 ,为环保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1.道德教育内容

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2.法律法规教育

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破坏环境不仅仅只是道德问题了,环境保护已写进了法律、法规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土地法》、《水资源保护法》、《森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使环保工作步入了法制轨道。在提及此事时,我会这样反问学生:如果你家正在装修新房,需要大量的木材,而你家的自留地里正好有几棵成年树,于是你父母就直接将其取之己用,请问是否触犯了法律、法规?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展开讨论。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父母的行为已触犯了法律。我又会问:你家里是不是也参与了“退耕还茶”?学生都说:是!,我又会引导他们说:你父母积极响应上里政府“退耕还茶”的政策,实际上不仅是增加了你家经济收入来源,同时,为上里古镇的茶文化出了一份力,也是积极参与环保工作的一种表现。

通过地理教学中列举学生们亲身经历的事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会在法制观念较淡薄的农村起到有力的带动作用。

3.行为教育内容

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如在讲到水资源的问题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我们这上里水源是否缺乏,又是否存在水污染问题?学生列举了许多许多。并且就“上里古镇旅游中的环境问题”要求学生写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有的学生发现到上里的旅游也面临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部分茶馆的茶水直接倒入河里;部分餐馆的废水未按要求进行废水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里;随着游客的增多,带来的垃圾增多,那大量的生活垃圾又该如何正确处理……等等问题。这样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身保护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也会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中去,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

三、不断地研究、探索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1.采用互动式教学,针对问题开展讨论,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科学技术是 面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 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 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就以上提到政府在大力打造上里的旅游经济的同时也会面临环境问题,那“经济收入与环境问题”该如何正确处理?我将班上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有的代表“上里古镇管委会”的领导;有的代表旅客;有的代表农家乐的老板;有的代表居民;有的代表环保局的局长等等,大家就:“‘经济’与‘环境’谁更轻谁更重”展开讨论?通过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激烈的争论,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和“环境”要协调发展,并且要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上的环境知识转化为学生日常生活的环境意识

在学生学懂地理环境知识的基础上,必须转化为实践活动,这是地理环境教育的出发点。

2.1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讲到我国水资源缺乏时,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那你家里的家庭用水又是如何的处理的呢,是否也做到循环使用呢?”所以,要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倡节约用水,要从自己做起,并且要在环保观念缺乏的农村扮演好知法、懂法的小角色,带动农村环保意识能大幅度的提高。

2.2结合上里古镇环保热点问题激发中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动机。

第3篇:古镇调查报告范文

1.新大纲及时展的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正是改变长期以来一直恪守的被动接受教师知识性传授的学习方式。在帮助学生开展有效接受性学习的同时,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改变学生单纯从书本、从课堂学习知识的传统;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丰富他们的阅历;改变学校教育始终围绕考试“转”的被动局面,真正把教育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上。

2.世界潮流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地都在推行重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措施,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教育要面向世界”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我们应该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3.学生实际的需要

我校学生的来源主要是本县,大多数学生来自贫困乡村,由于区域落后闭塞,加之许多学生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教育普遍缺失。学生视野狭窄,心胸不开阔,交流不大胆,相处困难,知识面不广,活动能力差,即使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升入高校后,也明显感觉到与城市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相比差距很大,要缩小这一差距,必须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竞争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是较为切实有效的途径,它为广大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机会,是学生全面发展、张扬个性、完善自我的有利平台。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及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教师指导主要要把握好活动前期准备、活动过程中各环节以及活动总结三个阶段的指导工作,以确保整个活动有序进行。

1.活动准备阶段的指导

(1)提出问题。教师初拟活动计划,告诉学生准备组织什么样的实践活动(主要栏目:课题背景、活动目的、活动准备、活动内容及方式、问题与困难预测、总结与反思等)。

此阶段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激趣。综合实践活动在我们“老、少、边、穷”地区毕竟是个新事物,学生未必都能接受。如对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担心占用时间而影响学习,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感兴趣以及缺乏经验不知如何下手等,都可能影响学生开展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活动前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的成功案例。活动安排应由易到难,因地制宜地选择学生熟悉而又不十分了解的问题(如龙潭古镇,学生不陌生,但不了解其丰富价值)。二是问题与预测。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绝非要求教师事前把什么都想到,什么都替学生包办,而是要求教师走在学生前面对活动各环节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所考虑,以便指导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

(2)主体形成。要求:明确、具体。综合实践活动对象范围十分广泛,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可谓无所不容,学生往往因此无从下手,不利于活动的开展。因此,问题提出后,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组织讨论,形成明确的主题,以“古镇调查”为例,在学生讨论后明确为龙潭古镇的“名人、名景、古貌、古风”四个主题,由学生分组选择一个主题去展开调查研究,容易操作。

(3)实施方案。①小组:3~6人为宜。②时间安排:避开重要考试,明确阶段任务完成时间。③师生共同设计制作相关表格,讨论活动基本办法。(计划表栏目:主题活动名称,活动所属领域,指导老师,小组成员及分工,活动开展时间,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设计,成果预测;活动过程记录表栏目:活动主题,活动时间,第___次,活动地点,记录人,参加成员,活动内容,活动体会等。总结表栏目:主题活动名称,小组成员,主要收获,问题反思,小组自评,教师评价等。)④修改计划,呈报学校。

2.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指导

(1)有的放矢。教师要主动参与活动,感知活动,了解学生的活动内容及过程,建立交流平台。指导要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如学生观察中出现的问题:观察不集中;不能有效记录;不能发掘观察对象的内涵;不能把单个观察对象和其他景物联系起来观察认识。教师指导:选定观察对象;找准观察点;按一定顺序观察记录(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外到内)。学生采访中出现选择对象不当,一哄而上;提问不中肯,提出让人无法问答的问题。指导学生事前了解情况,将问题细化、具体化,做到有的放矢,并选择恰当的时间和地点,拟好采访提纲,将相关问题细化、具体化、条理化。

(2)协调关系。综合实践中的各种关系,有可能需要教师协调,教师应及时发挥作用(如组内成员之间的关系,活动场所使用,资料,工具使用等)。

(3)“扶贫济困”。及时了解活动中有特殊困难的小组,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3.活动终结与交流阶段的指导

(1)根据预期成果做好相关指导。对于资料整理不能取舍的问题,组织指导学生以主题及表现重点为中心,讨论修改,大胆剪裁。如指导学生根据实践活动主题及表现重点取舍材料,介绍调查报告写作知识以及手抄报制作设计等。

(2)活动过程及体验总结指导。此环节往往容易被忽略。其实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学生体验过程,并从中感受事物。因此,在总结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中的各环节感受并加以整理,特别是其中发生的故事会使学生感触很深,指导学生加以提炼,有助于学生思想境界的提高与升华。

(3)评价与指导。在学生自我评价基础上,教师寄语综合评价(从小组成员参与情况、合作协调情况以及成果等方面考虑)。

(4)交流与分享。

(5)教师书面总结。

三、体会与反思

1.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

(1)综合实践活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展了教学空间,为学生创造了探索研究的机会,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亲历体验。(如,张露:“打工者”调查让我真正了解了工人生活,也让我更进一步了解了我的父母。工人的处境充满了艰辛与无奈,可有一种爱的力量让他们坚持下去,而我们又给了他们怎样一个答案呢!“春・村居”小制作体会:作品制作考验了我们的耐心、细心,更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虽然在制作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但更激励我们去克服,从而取得成功。此时成功与否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次活动得到了更多的锻炼。)

(2)综合实践活动弥补了课堂教学的单一性,学生通过多感官获得信息,对学生观察、综合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同时有利于发展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如:

王璇:那些为个人利益而损害古镇的人醒悟吧!让我们一起守护古镇吧!

黄凯:当我知道古镇的悠久历史,我心中无比激动。无数的名人、伟人,让我无比感动与敬佩!

(3)小组活动与个人能力相结合,既发挥了个人专长,又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及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交流与分享的能力。通过活动,学生学会了大胆进取,积极竞争。

(4)综合实践活动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对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也有一定帮助(作文、统计、图表、设计与分析、美术等)。

(5)综合实践活动使教学相长得到更好体现。整个活动过程促使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及认知水平都得到提高。

2.反思

(1)教师的角色定位偏差。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是师生互动,突出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从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选择专题,教师只能通过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点拨帮助,不能包揽学生工作,真正发挥组织者、参与者的作用,并在指导活动中努力实现教师自身行为的转变。但在实践中常常犯包揽的错误,有时又太放任,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

(2)活动形式单一,由于没能实现跨学科合作,几次活动都是社会调查为主,体现学生生活的内容不够,对学生保持长久研究兴趣有一定影响。

第4篇:古镇调查报告范文

“晒晒”收获与心得——学会分享

所谓“晒晒”,译自英文share,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细节统统放在网络上,与人分享,由人评说。这种分享,不为炫耀,不比金钱,只为展示生活,分享快乐;这种分享,更重要的是网友之间的交流。“晒”其实是一个展示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在当今信息社会里,这种认识自我、展示自我的生活方式,是很值得推崇的。

小组交流、探究中学会“晒晒”成长的自己

学生在课堂上“晒晒”自己,与教师、同学分享学习心得,向他们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既锻炼胆量,提高自己口语表达能力;又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更重要的是更好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互动,达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小组交流、探究模块的应用是教师留给学生成长的空间,在这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里,学生的“晒晒”无疑会为学生的独特阐释和创新理解插上快乐的翅膀。

[案例1]在《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教学中应用Moodle平台设计了一系列自主学习、合作接龙等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晒晒”自己的平台。尤其在合作接龙环节中,将枯燥乏味的内容寓于新意,教师写出报告的开头抛砖引玉,学生们则在后面加上自己对各种图表图形的认识,完善报告。每个小组提交报告后,可以浏览其他小组的报告,并从中借鉴和学习,再次编辑自己的报告。虽然时间有限,每组同学只是完成调查报告中的一部分,学生们却在“晒晒”的过程中理解和学会了表格信息加工与表达的方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完成了教学目标。

评价与作业中学会勇于“晒晒”独特的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平台,重视学生的“另类”思维,引导学生大声表达出自己的“独到见解”;通过学生和学生之间激烈的“讨论”、“交锋”,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真诚、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这样的课堂才是创新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才是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案例2]在《信息技术基础》一课的综合活动中,教材和教师的本意都是综合运用本章所学知识,制作一个Word文档式的旅行计划。在上交的作品中居然有PPT作品,让教师和同学耳目一新。此时,教师不是指责该同学没有按要求做作业,而是表扬该同学有创新意识,作品与众不同。在以后的上课中,同学们都会有意识“晒晒”自己的与众不同,敢于“晒”出独特的自己。

“晒晒”失败与教训——学会分担

非常喜欢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台词:分享阳光,分担风雨。其实,当每位同学站出来“晒晒”时,是一种分享,也是一种分担。“晒”是需要勇气的,只有向前看的人,才会有这种勇气与决心;“晒”是需要底气的,只有内心的那份自信在,才会有足够的底气与动力。

课堂上,不但要“晒”自己的长处、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成果,让同学们分享,而且要敢于“晒”自己的短处、自己的教训、自己的失败与过错,让大家在分担你的伤痛的同时,捡到一面镜子。我们还可以把自己学习、生活的困惑、痛苦统统“晒”出来,然后一起分担,一起克服,一起进步,一起快乐。

[案例3]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课教学中,我并没有完全按教材照本宣科讲解多媒体制作过程:需求分析——规划与设计——素材采集与加工——作品集成;而是将素材采集与加工提至最前学习,在大家对素材的加工方法有一定了解后,进行综合活动——美丽中山,用活动贯穿多媒体制作的过程。在规划与设计、素材收集环节中,我特别加入了“晒晒你的困惑”这一交流活动,大家针对各自的具体情况,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困惑:用哪些方面表现“美丽中山”?素材太多太杂,如何取舍?素材与主题的对应关系……学生们在“晒晒”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素材采集”三个步骤,余下就是加工与集成,学生们在一气呵成的刺激下,纷纷“磨刀霍霍”。

“晒晒”的课堂本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的过程

培养学生发现、探究、合作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终级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 “主动接受”、“自主发现”、“意义创造”是学习的三种层次。其中,自主发现和意义创造层次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

从“被动接受”走向“自主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案例4] 我在高中信息技术选修《多媒体》一课会声会影软件的教学中,一反常态,让学生收集好运动会的视频、相片……课堂上,我先播放一个会声会影优秀作品,让大家明白影片剪辑的构成要素。之后宣布本节课课题——“晒晒”我们的运动会,要求大家利用手中的素材,学习用会声会影软件,制作一个关于学校运动会的影片剪辑。从素材的拖入、排放,到时间的安排以及文字的插、切换效果的变化,全是学生们自己在摸索中或讨论或找书本或上网得出答案。整节课学生们兴趣盎然,气氛活跃,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手段自主学习,“晒”得开心而快乐。

允许“晒晒”,倡导“晒晒”——架设师生、生生之间民主平等交流的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实际上只是“剧本”,或者说“案例”,对于这些“剧本”和“案例”,由于个人经历、体验和解读方式不同,从而得出的结论和观点也不同。因此,教材绝非“圣经”和“金科玉律”,如果教师只是停留在教材本身所传递的文字信息上,而不是关注“案例之后”更为本质的东西,积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不同的“晒晒”(即解读),大力倡导“晒晒”(即创读),那么“教学相长”永远只能停留在口头或永远是天边一道可望不可及的彩虹。

第5篇:古镇调查报告范文

16世纪是发现新大陆,开通东方航线,葡萄牙人占踞澳门并以此作为远东贸易中心(46),出现世界贸易新格局的时期。作为海上贸易的中心广州,也因应发生了性的变化。广州贸易冲破出口贸易从属于进口贸易的传统格局,从而使出口贸易取得独立的。广州一改如前所述的「特殊性的发展模式,与其所在地珠江三角洲的发生了日益密切的联系。广州市场的转型与珠江三角洲的深化开发产生了互动的关系(47)。自明中叶始,珠江三角洲开发的日益深化,除前述的将三角洲内部的滩涂开垦为沙田外,还表现为商业化的不断加深。

首先,以出口贸易为取向,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出现了各种经济作物的专业化种植区。

随著东南亚地区市场的不断开拓,以及通过东南亚市场而转运欧洲和南美地区,出口商品不仅需要量大,品种也增多,已经扩及民生日用商品,尤以丝、糖、铁器、陶瓷等为大宗。又因广州市场的转型,贸易的对象已从特权阶层扩大到民间的普通老百姓。农户也从「随其乡宜以为货(48),到「以市场取向为货。商品性农作物的种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定的。其中已经有部分商品通过海洋贸易输往海外。据嘉靖《广东通志》记载:

「东洋贸易,多用丝……回易鹤顶等物;西洋贸易,多用广货,回易胡椒等物。(49)

这里所谓的东洋,主要是指菲律宾。当时的马尼拉生丝市埸,是太平洋丝路的中转站,对丝货的需求量很大。十六世纪末,墨西哥丝织业有一万四千多人,其需要的原料生丝,就靠广州的海商运往马尼拉丝市,然後由西班牙商人转运去供应。根据全汉升先生的,江南蚕丝业的迅速发展同马尼拉丝市的是有密切关系的(50)。广州的所在地珠江三角洲,也在这一市场取向的刺激下,创造出「桑基鱼塘这一以蚕桑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农业经营型式(详下)。所生产的广纱、粤缎等丝绸,以及糖、果箱、铁器、蒲葵等所谓「广货,成为输往东南亚洲各国的主要产品。正如关心乡梓事务的岭南学者屈大均所指出的:

「广之线纱与牛郎绸、五丝、八丝、云缎、光缎,皆为岭外京华、东西二洋所贵。(51)

「广州望县,人多务贾与时逐。以香、糖、果箱、铁器、藤、蜡、番椒、苏木、蒲葵诸货,北走豫章、吴、浙,西走长沙、汉口,其黠者南走澳门,至于红毛(指在东南亚的荷兰殖民者)、日本、琉球、暹罗斛、吕宋。帆踔二洋,倏忽数千里,以中国珍丽之物相贸易,获大赢利。农者以拙业力苦利微,辄弃耒耜而从之。(52)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番禺、东莞、增城等县成为种植甘蔗的专业化种植区。明末其蔗糖收入已占农户总收入的十分之四(53)。蒲葵的种植以新会为中心,香山的古镇次之。香,以东莞为产地(54)。茶,多集中在南海西樵山、广州的河南岛(55)、肇庆的鼎湖和宝安的怀度山等地(56),大良附近的基塘也有零星的种植(57)。水草,以东莞、宝安为产地(58)。鱼花,以南海九江所出为最负盛名(59)。果木业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专业化区域。其范围以广州为中心,南至番禺的大石、沙湾、古坝,东至黄埔、茭塘,西南至顺德的陈村、南海的平洲、番禺的韦涌等地一片老沙围田区(60)。其中以陈村的果木最负盛名(61)。珠江三角洲有「食香衣果之谚(62)。这一果木区,在明清交替之际,虽遭到沉重的打击,但到康熙晚期(18世纪前后)得到恢复,而且东莞北部和增城西南部低丘陵地带的原有果木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最具特色的是「桑基鱼塘专业区,这是一种以蚕桑业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型农业经营。所谓「桑基鱼塘,即将低洼易生水患的土地深挖,「取泥覆四周为基,中凹下为塘,基种桑,塘畜鱼,桑叶饲蚕,蚕矢饲鱼,两利俱全(63)。这种经营型式使蚕桑业和养殖业互相依托,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既改造利用了低洼土地,又增加了经济效益。通过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转变实现农业资源更新发展。「桑基鱼塘型的生态农业把我国传统农业推至极致阶段。它首先在南海、顺德和高鹤三县交界处出现。万历年间(1573-1620),顺德龙山乡基塘面积已约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64),南海九江基塘面积于明末更高达耕地面积的十分之八(65)。而且九江、龙山、龙江和坡山等4乡,相连成片,形成一个以九江为中心的以蚕桑养鱼为业的商业化专业区。蚕桑区虽受清初「迁海之祸的惨重摧残,但到18世纪前后,得到了恢复,且有所增进。南海西樵山附近的乡村相继发展成基塘区,形成以九江为中心,包括原有的龙山、龙江和坡山,以及不断发展起来的邻近西樵山的海洲、镇涌、金瓯、绿潭、沙头、大同等(66)在内的连成一片的商业性基塘专业区。

乾隆22年(1757年),广州被确定为中西贸易独口通商口岸。广州对东西贸易的垄断,有力地剌激了珠江三角洲的蚕桑业。因此,出现了「弃田筑塘,废稻树桑的,形成一个「周回百余里,居民数十万户,田地一千数百余顷的专业蚕桑基地(67)。咸、同年间,因欧洲产丝国蚕病引起的产丝不足,江浙蚕丝的出口又由于动乱而受阻,丝价上涨,珠江三角洲又掀起「废稻树桑的热潮,蚕桑区不断扩大。到20世纪20年代,珠江三角洲的蚕桑区除原有的基地南海、顺德和香山外,已经扩及新会、三水、番禺、鹤山、东莞,等十余县,桑田面积达万顷左右,操蚕桑业者达二百余万口,蚕茧年产量为三、四十万担,价值六千余万元(68)。蚕桑业成为商品性农业的主要支柱。

以经营某一经济作物为业的农户,、如香户、花户、果木户、蚕桑户、鸭户、鱼花户,等等专业户,也因应广州市场的转型,迎合出口贸易的需要而兴起。

其次,为适应出口贸易的需求,农产品加勃然兴起。农产品加工业主要有制糖、制茶、果品加工、织草、葵扇,等行业。尤其是缫丝和丝织业和蚕丝业。

蔗糖,是明清时期的传统输出商品。19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向海外出口在一、二十万担,也偶有达30多万担的(69)。因受到菲律宾新兴糖业的影响,90 年代后出口减缩。但是这种减缩并非如海关统计所示的那样严重。珠江三角洲的蔗糖如同其他出口商品一样,有相当数量的是用民船运往香港的,因而没有列入海关统计内(70)。进口的所谓洋糖,往往是由出口的土糖倒流国内的伪称。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是因资本主义列强的洋货享有减免子口税、厘金等国内关卡税收的特权,出口的土糖返流国内变成洋糖,比纳税较重的土糖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后,日本侵占我国盛产蔗糖的,控制台湾蔗糖业,从而构成对我国出口蔗糖的威胁。此后出口蔗糖日渐减少,20世纪初,陷入衰微。

制茶业,因18世纪20年代,茶叶出口已升为中国出口贸易的首位。18世纪末19世纪初,茶叶贸易已成为世界价值最大的单项商品(71)。19世纪50年代,因对外通商口岸的陆续开放,安徽、浙江和福建的茶叶已改由上海、福州出口;60年代汉口开埠后,两湖、江西的茶叶也就近由汉口输出。广州出口的茶叶,主要由本省出产,或由西江沿岸输入原料,再经广州的河南制茶厂加工。鹤山、香山、番禺、新会、南海、清远等县的产茶区,自乾隆年间起不断扩大种茶面积。但适合种茶的土地有限而制约了茶园的扩大。因此,着力于发展茶叶加工业。广州的珠江南岸(今的河南)是经营茶叶加工和茶叶交易的地区。那里茶庄、茶行,比屋相连。设有茶叶加工厂。也有茶商曾按照市场的需求,深入外省茶区,设立茶庄,示范制茶,教会茶农生产适合市场需求的茶叶。前夕,茶商就曾到湖南茶区示范,先使安化茶农改制红茶。因红茶价高利厚,各县竞相仿制。此为湖南制作红茶之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西方人的口味,研制出一种用花薰染而带有花香味的所谓「花茶的新品种。在海外享有盛誉的珠兰香茶,即于此生产。薰茶用的珠兰、茉莉花在今的广州珠江南岸的庄头种植。「花茶中的橙香白毫也深受青睐。其原料则采购自西江上游和贺县等地。现将80年代茶叶出口及珠兰和橙香茶在出口总量(72)中的比例统计如表1。从表中可以看到80年代中叶后,茶叶出口渐趋衰落。这是因为印度、锡兰和日本茶先后在国际市场上崛起而受到排斥的缘故。唯珠兰香茶凭其特殊的品味,尚能支撑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表1 1882-1891年广州口岸茶叶出口情况统计(单位:担)

───────────────────────────────────

年份 红茶量 绿茶量茶 出口总计 珠兰香茶 占% 香橙白毫 占%

1882 121933 1491 123424 80401 65 19055 15

1883 110349 1144 111493 78377 70 14466 13

1884 104244 666 104910 82443 79 8306 8

1885 130571 533 131104 99876 76 13027 10

1886 102210 682 102892 75948 74 8709 8

1887 119160 235 119395 88536 74 7690 6

1888 94409 42 94451 73606 78 5875 6

1889 77754 150 77904 65111 84 2411 3

1890 63573 8 63581 52160 82 4090 6

1891 25664 3 25667 15057 59 1920 7

───────────────────────────────────

资料来源:粤海关十年报告(一)(1882--1891),见广州市方志办编,《近代广州口岸经济概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页487--901。

织草业,以东莞、宝安县为基地。至少于明中叶,已有一部份居民以采集水草,纺织席、绳为业,以此为衣食之源(73)。清代之后,自军铺(今东莞厚街附近)至虎门一带的千顷卤田,皆产水草,可供织席。织席业中已出现雇庸关系(74)。道光年间(19世纪30年代),利用万顷沙栽种水草,以加速沙坦淤积。当时草田已有一万多亩(75)。后,因水草、草席的外销量日增,东莞的草织业得到迅速发展。同治、光绪年间(19世纪70年代),东莞厚街乡已有一万多人从事草织业。当时道窖有「黄祥记、「国顺等店号,从事水草加工出口。据广州海关统计,19世纪70年代起,出口量不断增加。单草席一项每年低的有七、八万卷,80年末至90年代代已高达20多万卷,1989年便达228929卷(详表2)。但是,自19世纪80年代起,日本草席迅速发展。90年代后,已构成对珠江三角洲草席出口的威胁。20世纪初,草席每年出口尚能维持在十万卷左右。1901--1906年间,运到香港的「街市草(作市埸绑肉菜用的草)每年达18,000担,扭草25,000担。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东莞的草田面积达26,000多亩,年产量约35万担(76)。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水草外销受阻,很多草田改种水稻。水草生产趋向衰落。战后虽得到复苏,期间,又横遭摧残,直至解放前夕,仍未能挽回衰败的局面。

葵扇是一古老的产品,至少可追索到晋代(77)。明清作为「广货流布四方。新会的西沙头、西涌、黎乐(今礼乐)等地以此为生计之源。后,「葵扇主要运往美国,也有少量运往欧洲作为装饰之用(78)。从海关的十年报告看,19世纪80年代,出口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详表2)。

此外,诸如为出口而生产的爆竹、铁器、以醋姜为主的蜜饯果品,也都是值得注意的行业。

表2 19世纪80年代草席(单位:卷)、爆竹(担)、葵扇(千把)出口情况

──────────────────────────────────

年代 1882 1883 1884 1885 1886 1887 1888 1889 1890 1891

草席122247 141132 85504 72839 137852 140018 155605 228929 177645 208825

爆竹 38536 54455 49217 27831 65361 55892 53313 51773 40521 36483

葵扇 2654 4975 8128 7276 14569 9103 10258 9524 13733 12222

────────────────────────────────────

资料来源:粤海关十年报告(一)(1881--1892),见广州市方志办编:《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页847--901。

蚕丝业在出口贸易中尤其令人注目。蚕丝业在珠江三角洲,本有悠久的历史。但一直得不到发展,丝货(包括生丝和粤缎、广纱等丝织品)作为一种农产品的加工产品而大量投入市场,完全是在出口贸易的需求下出现的。如前所述,16世纪,由于太平洋丝路的开通,需求日益增大的马尼拉丝货市场强烈刺激,引起珠江三角洲蚕丝业的兴起。明中叶,因它属初露头角,不为国内有关商业记载的作者所注意。实际上,其丝织品的质量在某些方面已超过江南地区的产品。据沈廷芳(乾隆)《广州府志》引嘉靖《广州府志》云:

「粤缎之质密而匀,其色鲜华光辉滑泽。然必吴蚕之丝所织,若本土之丝,则黯然无光,色亦不显,止可行于粤境,远贾不取。粤纱,金陵、苏、杭皆不及。然亦用吴丝,方得光华,不褪色,不沾尘,皱折易直,故广纱甲天下,缎次之(79)。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

「广之线纱与牛郎绸、五丝、八丝、云缎、光缎,皆为岭外京华、东西二洋所贵(80)。

珠江三角洲输出「广货,购回江南的吴丝,巧织成广纱、粤缎,以供出口。在这里,以出口贸易为生产的导向是明显的,也说明其贸易已具有促使资源配置优化的意义了。

日显重要的珠江三角洲蚕丝业,因广州被确定为独口通商口岸而得地利,加之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严禁丝货出口,后改为只允许土丝(指粤丝)和二蚕湖丝出口,又使之受益,生丝的出口与日俱增。传统的手工缫丝是手车缫丝。它和蚕桑业是连在一起的。作为一种家庭副业,它流行于南海、顺德和香山一带蚕桑区。当地诗人陶靖节有诗云:「相见无杂语,但道桑麻长。(81)又有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按大冈墟在蚕丝核心区顺德龙山乡),妾现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如何(82)。蚕丝区农户的经济生活,在乾、嘉年间已开始与海外丝市连在一起。丝市的动向成为农户关心的话题。

早在明后期以粤缎、广纱驰誉海外的丝织业,入清以后也以佛山为重要产地。清初佛山的丝织业已增至十八行,计有八丝缎行、什色缎行、元青缎行、花局缎行、宁绸行、蟒服行、牛郎纱行、帽绫行、绸绫行、花绫行、金彩行、扁金行、对边行、栏杆行、机纱行、斗纱行和洋绫绸行等。清中期益加繁盛。早在雍正年间(1723--1735),广州已有机行的设立,聘请江浙师傅前来传授丝织技术,分有蟒袍行(朝袍行)、十八行、十一行、金彩行和广纱行等五个行。产品多种多样。工人有三四万之众(83)。

18世纪20年代,丝货在中国出口商品中已退居茶叶之后,但就珠江三角洲而言,丝货却升为首位。它作为生丝产地,在明代尚默默寡闻,乾、嘉年间已大露头角,成为生丝出口的重要产地。珠江三角洲的生丝在国际市场上真正具有竞争力,则要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这同海洋贸易格局的变化,土丝为机丝所取代有密切关系。

1869年11月苏伊士运河的正式通航,缩短了到欧洲的航程,以及1871年6 月上海经伧敦到旧金山,新加坡到香港海底电缆的接通,信息传递的便捷,使海洋贸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海外市场对生丝的需求日益扩大,因而前述的咸、同之际珠江三角洲掀起的「废稻树桑,就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1872年, 英国驻广州领事馆的商务报告指出:「粤丝出口的增长是很显著的,并且已达到几年来没有预期到的数量和重要地位......(粤丝售价的提高)大大地剌激了这一贸易,向来种稻的大片土地现已经或正在辟为桑林。因此,每年的出口都可望增加(84)。海关副税务司班思德在论述1859年至1871年间中国丝类贸易时指出:「中国运销外洋之丝类,生丝实占极大部份,大抵由沪、粤两埠输出。......广州输出之数,初时仅占全国总额8%,嗣后该省蚕丝事业愈加发展,故输出数量,亦见增进。迨至同治九、十年(1870--1871),输出之丝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85)。广州生丝出口量,五六十年代还只占全国出口量的百分之八,到七十年代初(1870-1871年),已跃升至四分之一了,并保持增长的趋势(86),展现出生丝出口的大好前景。正如「1878年广州口岸贸易报告中所说:「在出口货物中,丝及丝织品是迄今最重要的品种(87)。但是,与此同时也面临危机。这就是手车缫丝的质量已经不适应市场的要求。进口中国生丝的英法丝业界对中国生丝的质量提出严重警告,要求改进缫制和包装质量(88)。

南海县华侨陈启源就是在这一机遇与危机并存的情况下,于1873年创办「继昌隆丝厂,引进机器缫丝工艺,使生丝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皆得到提高。

机缫丝一投入市场,出口量便急剧上升。机缫丝出口量始见于1883年的海关统计。该年为1254担,占该年生丝出口量9556担的13%。仅过两年后,机缫丝增至3437担,首次超过了手缫丝(土丝)。尔后迅速发展,终于取代了手缫丝。(详表3)。19世纪80年代「广州机缫几乎独占了欧洲大陆市场,成为那里的意大利生丝的廉价替代物(89)。1911--1929年间,珠江三角洲生丝的出口量三至五万余担,价值达「四至五千万之巨,约占广州外贸出口总值的50--60%左右。如果把水结、丝织品等出口值一并计入,可占广州出口总值的70--80%(90)。蚕丝业已经成为珠江三角洲,乃至广东全省的经济支柱。

表3 珠江三角洲机缫丝与手缫丝消长况 单位:担

───────────────────────────────────

年份 手缫丝 占% 机缫丝 占% 总计

1881-1882 11526 11526

1882-1883 8302 87 1254 13 9556

1883-1884 8978 76 2857 24 11835

1884-1885 3116 48 3437 52 6553

1885-1886 2567 37 4457 63 7024

1886-1887 8462 54 7158 46 15620

1887-1888 4207 33 8720 67 12927

1888-1889 1760 26 5123 74 6883

1889-1890 4928 33 10219 67 15147

1890-1891 3278 24 10317 76 13595

1891-1892 4659 28 12146 72 16805

1892-1893 4171 18 18687 82 22858

1893-1894 1951 11 16438 89 18389

1894-1895 2159 11 18179 89 20338

1895-1896 2474 11 20629 89 23103

1896-1897 2411 10 22210 90 24621

1897-1898 1933 8 22727 92 24660

1898-1899 2655 7 34055 93 36710

1899-1900 2375 6 34612 94 36987

1900-1901 1037 3 31038 97 32075

───────────────────────────────────

资料来源:粤海关十年报告(一)(1882--1891),粤海关十年报告(二)(1892--1901),见广州方志办编:《近代广东口岸经济社会概况》,页847--954。

复次,商品性手工业如铁冶业、陶瓷业、棉纺织业等勃然兴起,并纳入出口贸易的轨道。

佛山于广州西南部距20公里处。地处西、北两江干流通往广州的要冲上。佛山铁冶业和石湾陶瓷业本是适应农业商业化的需要而于明中叶兴起的。这是因为甘蔗种植的扩大,引起制糖业的兴起;制糖业的发展,又需要铁锅以熬煮糖浆,需要陶缸以蓄糖的缘故。由于铁器和陶瓷产品的精良,在明代中后期,已有部分纳入出口贸易的轨道。佛山的铁锅等铁器,已「南走澳门,至于红毛(荷兰)、日本、琉球、暹罗斛、吕宋等(91)。石湾的陶瓷,则正如屈大均所指出:「石湾之陶遍二广,旁及海外之国。谚曰『石湾缸瓦,胜于天下(92)。

棉纺织业的兴起,也是由于出口贸易所推动。珠江三角洲气候潮湿,不宜于棉花的生长,故种植甚少。明清间,珠江三角洲与棉花产地中心松江建立糖棉贸易关系,正是为了交流各自盛产的农产品。买棉织布,是为了自给。18世纪下半叶,英国千方百计地输入其羊毛织品和棉纺织品,以力图打开中国广阔的市场。但英国输入的曼澈斯特布,不仅不受欢迎,中国出产的南京布(因南京一带用一种紫花织成而得名,是以松江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出产的优质棉布。)反而流往英国等欧美地区,制成欧美绅士的时髦裤子而竞相崇尚,并为此而在美国人衣料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于是英国人改用「三角贸易的对策,将其产品输入印度,换得印度的棉花和鸦片,再用来输入中国,以换取中国的茶和丝货。珠江三角洲利用英国运来的棉花,发展棉纺织业。佛山是其重要基地,设有22间棉花行户,经营棉花业务。当地生产的「南京布,在质量与颜色上皆胜于曼澈斯特布而输入英国。在这里,进口原料,输出成品,在进出口贸易中收到了增值效益。土布,经在佛山加工染成所谓「长青布,输往新加坡(93)。

烟花爆竹的出口,自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都在二、三万担至五、六万担之间徘徊(详表2)。这一产品几乎都运往美国市场。自80年代中期起,美国提高此项商品的进口税。于是,烟花爆竹的出口受到了损害(94)。

珠江三角洲的商业化是随着海洋贸易的发展,出口产品的增进而逐步加深的。始自明中叶的商业化,到乾、嘉年间,据时人龙廷槐对广州府(所辖范围大体相当于今的珠三角)各县所作的从业结构的统计,当时已大约有30%的人口直间接服务于商品流通的各个环节(95)。就是说,珠江三角洲当时约500万人中,已有百万以上的人是借商业为生计的。如果再把从事以出口贸易为导向的商业化农业和手工业的烟户包括在内,则绝大部分的居民都已卷入外向型的商品经济活动中去了。

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蚕丝区已是靠出口为生计,海洋经济化了。商业化是以取得足够的粮食供应为前提的。清代中叶以前,主要靠广西米从便捷的西江输入;近代以后则转为依靠洋米。据笔者实地调查,顺德人就因爆发后切断出口和洋米的输入而锇死不少人(96)。

珠江三角洲作为海洋贸易的基地,还表现在作为中国海洋贸易中心的广州,自明中叶起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型,不断地加强与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联系,将其作为贸易腹地的核心区。清代乾隆22年广州被确定为独口通商口岸而垄断中西贸易,更给珠江三角洲提供传统市场与地利之便。处于珠江三角洲南端的澳门,于嘉靖晚期也不断发展起来,成为远东的贸易中心。清代又充当广州的外港,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缓冲之地。后香港的崛起,与广州、澳门,在珠江三角洲的地域内形成三足鼎立,更加强了珠江三角洲海洋贸易基地的地位。

注释

(46)葡萄牙人于嘉靖32年(1553年)占据香山县澳门后,以此为基地,先后建立起以与印度果阿、日本长崎和菲律宾马尼拉为主的贸易,并通过果阿与欧洲发生贸易关系。因广州是海贸的中心,葡人利用澳门与广州密迩且便捷的区位优势,通过广州取得其所需要的货物,实际上把中国变为其腹地。自万历6年至崇祯4年(1576—1631年)期间,每年在广州举办的夏冬两季的定期集市上,葡人是其主顾。他们大量采购珠江三角洲和国内各地运来的商货,这对珠江三角洲的商业化是起推动作用的。关于明中叶后澳门在海外贸易中所起的作用,请参阅全汉升〈明代中叶后澳门的海外贸易〉,见《中国近代史论丛》(台北:稻禾出版社,1996年11月)页135—158。

(47) 参见拙作《明代后期广州市场的转型与珠江三角洲变迁》,台北:《明史专刊》第12期(1998年)页265-289。

(48)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茶园。

(49) 嘉靖《广东通志》卷66,「外志3,「夷情上。

(50) 全汉升,《中国经济史论丛》(香港新亚研究所,1972 年出版),第459页。

(51)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5,。

(52)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4,。

(53)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7,「草语,「蔗条云:「粤人开糖房者多以致富,盖番禺、东莞、增城糖居十之四,阳春居十之六,而蔗田几与禾田等矣。范端昂《粤中见闻》也有相同的记载。此书晚出于屈大均书,汤志岳先生在他校注的《粤中见闻》所写的〈前言〉中,已经指出,「资料袭用于《广东新语》。

(54)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卷26,。

(55) 参见嘉靖《广东通志》卷13,一。

(56)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4,。

(57) 万历《顺德县志》卷之十,「杂志第九,「俗产记载:「斩附郭之田为圃,名曰基,以树果木。荔枝最多,茶桑次之。

(58) 卢祥(明中叶人),〈莞草〉诗云:「苑彼莞草,其色,厥土之宜,南海之东,......宜之为席,资民衣食,邑之攸名,实为伊昔。见崇祯《东莞县志》卷27,「艺文志。

(59)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2,「鳞语,「养鱼种。

(60) 参见《珠江三角洲农业志》(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1976年出版)第6册。

(61) 金堡(康熙时人),《岭海焚余》记载:「顺德有水乡曰陈村,周回四十余里,......居人以种龙眼为业,一望无际,约有数十万树,荔枝、柑橙诸果居其三四。比屋皆焙取荔枝、龙眼为货以致富。

(62)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地语,「茶园。

(63) 光绪《高明县志》卷10,「水利。

(64) 据民国《重修龙山乡志》记载,万历九年(1581)清丈土地的结果,龙江乡田地山塘44974亩,其中塘8124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8%.当时基面略比塘面小,加上塘面约占百分之三十多。

(65) 《顺治九江乡志》卷2,「生业。

(66) 康熙《南海志》卷6,「风俗。

(67)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一)页82。

(68) 参见刘伯渊,《广东省蚕业调查报告书》,(广州,1922年出版);考活,布士维著、黄泽普译:《南中国丝业调查报告书》(广州,1925年出版)。

(69)见海关的贸易报告。例如1874年红、白糖的出口量为187942担,1875年为266215担。详见广州市方志办等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页133。

(70) 〈1874年广州口岸贸易报告〉中说,「在广州,它只能提供外国船务情况,而没有可靠的根据来估算实际进出口的货物情况。这里有相当大的进出口旬由民船来往广州以东或以西的沿海各小镇与属于外国的两个自由港即香港和澳门之间所进行的。见广州市方志办等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页106。

(71) 参见叶显恩,〈地利、传统市场与珠江三角洲的海外贸易〉,见《珠江三角、地理、经济情况及华侨南洋史》(香港:第二届世界华商大会筹备委员会,1993年出版),第47-80页。

(72) 粤海关十年报告(一)(1882--1891),见广州市方志办等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页847-901。

(73) 卢祥,〈莞草〉,见崇祯《东莞县志》卷之七,「艺文志。

(74)雍正《东莞县志》卷12之10,「烈女传:「陈氏,名阿申,……嫁刘姓,家贫,为人织席。

(75)宣统《东莞县志》卷99,「沙田志1,「公牍。

(76)刘炳奎,〈东莞草织业简史〉,见《广东文史资料》第15辑。

(77) 《晋书.谢安传》。

(78) 粤海关十年报告(一)(1882--1891),见广州市方志办等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页847--901。

(79)乾隆《广州府志》卷48「物产。

(80)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5「货语,「纱缎。

(81) 冯式宗,《九江儒林乡志》卷3,「风俗。

(82) 张臣,〈祝枝词〉,见嘉庆《九江乡志》卷12。

(83) 广东文史馆,《广州编织业概况》。

(84)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三),页1488。

(85) 班思德,《最近百年中国贸易史》(民国20 年海关总税务司统计科译印),页124。

(86) 参见刘伯渊,《广东省蚕业调查报告书》(广州,1922年出版);考活,布士维著、黄泽普译,《南中国丝业调查报告书》(广州,1925年出版)。

(87) 广州市方志办等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页215。

(88) 汪敬虞,〈关于继昌隆缫丝厂的若干史料及值得研究的几个〉,广州:《学术研究》第6期(1962年6月)。

(89) 广州市方志办等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页862。

(90)广州《七十二行商报》报导,转引自顺德方志办《顺德修志》(1990年10月出版)第59期;饶信梅,〈广东蚕丝业的过去与现在〉,《国际贸易导报》1卷7号(1930年)。又李本立在〈顺德蚕丝业的历史概况〉(《广东文史资料》第15辑)中说,1920--1929年为广东蚕丝的全盛期。蚕丝产量似为可靠的估计,年产量约为十万担。如包括蚕丝全部产品,则年产在14--15万担之间, 因除蚕丝外每年出口的水结、茧壳等有四万担左右。1918--1920年每年输出的水结蚕茧及丝织品为53458担;1923--1931年每年输出的水结蚕茧及丝织品为48782担。

(91)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4,「食语,「谷条。

(92)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6,「器语,「锡铁器条。

(93) 参见叶显恩,〈地利、传统市场与珠江三角洲的海外贸易〉,见《珠江三角洲历史、地理、经济情况及南洋华侨发展史》(香港:第二届世界华商大会筹备委员会,1993年出版)第47-80页。

(94) 广州市方志办等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页865。

第6篇:古镇调查报告范文

思南因为濒临贵州高原的母亲河———乌江,自古便是黔、川、湘、鄂物资交流与文化的通道,她所拥有的文化,便成了一种具有突出特质的地域文化。由于区位与地理状况的缘故,思南的地域文化呈现出一种贵州省境内其他地区没有的独特性。一是处于乌江中游要冲的思南,在古代陆路交通尚不发达的状态下,早已成为贵州高原通往川、鄂、湘等地的要冲。南来北往、西进东出的物资大半需要透过水路运输与交流。清道光年间,境内商业已经十分兴旺,县城内的大小商号已达数十家。多以食盐、棉布、百货、烟酒为主。其中的唐桥镇其时已享有“小南京”之称。由于思南地理区位濒临乌江,建制在贵州境内又较早,因而,历史文化的积淀相对较其他县区深厚。一部描述思南文化的著作,曾经将思南称为“花灯之乡”。[2]其实,花灯只是思南文化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思南文化内涵的主体并不着落在花灯上。作为黔东南地区土家族的重要聚居区,思南虽未列入自治县,其土家文化的厚重却非常具有典型性。对于思南来说,不仅有“黔东首郡”“、乌江明珠”的美誉,更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与古朴淳厚的土家民族风情。思南历史文化是一种集贵州多民族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堪称贵州历史文化的缩影。在思南,人们不仅可以找到贵州文化神奇峻美的自然风光,找到贵州母亲河乌江的神韵;发现有如贵州高原在封建中央王朝时期独特的军事战略地位;领略到土司文化对贵州社会进程的影响;还可以感受到一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与对革命事业的追求。促进文化的大繁荣与大发展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在实施思南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重新对思南的历史文化进行梳理,深化对其内涵的认识,以此为基础做出相应的价值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前期工作。

如果对思南文化的结构进行解析,那么,思南文化的结构应该包括乌江文化、黔东地域历史文化、土家族民族文化三个板块。其中乌江文化与土家族民族文化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地域历史文化方面,由于县境地处古代巴蜀、楚湘与贵州高原的结合部,开发相对较早,经历长期的历史沉积,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故也不可忽视。作为贵州高原第一大河的乌江,北源六冲河出赫章县北,南源三岔河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东,两源汇合后流到息烽县乌江渡,抵达思南县,再经沿河县出省境,至重庆市酉阳折向东北,于涪陵汇入长江,全长1018千米。历史显示,世界上的古代文明大都源于江河中下游地区,哺育贵州高原各族人民的乌江文化,同样集中体现在她的中游重镇思南。

1990年在思南县建立乌江博物馆并非偶然之举。它是贵州省文化部门,对乌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后做出的决定,亦是对思南在乌江流域范围内最具文化代表性的认同。目前,乌江博物馆仍然属于我国境内唯一以江河命名的博物馆。这至少说明如下两个事实:一是,思南县境内的文化集中了乌江文化的精粹;二是对迄今为止,沉浸在现代化与工业增长中的人类对江河文化认识的不到位。就这一点而言,至少对当今的社会是一种启示:总有那么一天,当人类意识到未来社会不能过度依赖于科技与工业,必须更多地考虑我们这个资源有限星球如何可持续发展的时候,乌江博物馆的设立,会带给后人更多的思索。现有的乌江博物馆设于思南县文庙大成殿内,以图片和实物等形式浓缩千里乌江的自然人文风貌。图片以空间为序,从贵州威宁石缸洞的乌江源头到重庆涪陵汇流长江处的江尾,不仅涵盖了乌江自上而下的自然风光与资源,还包括乌江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等历史文化,沿江的古渡、古纤道、古今码头、各大滩险、摩崖石刻等文物名胜尽收其中。该博物馆还忠实记录了村寨城镇与各个民族的生存变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乌江。博物馆建立以来,参观者已达13万余人。[3]乌江博物馆所展示的无疑是乌江文化的精华。但什么是乌江文化,迄今我们尚未看到关于它的学术界定。几乎所有涉及乌江文化的文章所陈列的都是一些乌江流域范围内的文化表象。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乌江文化,立足于贵州文化资源的视角,不仅需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去观察,更应从它在山地高原这一特殊地形地貌条件下,在贵州一体多元民族社会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上去加以符合实际的评价。贵州是一个通道文化特征尤为显著的省区,是祖国大西南的交通枢纽,其区位上的重要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大西南片区的政局稳定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在元明以前省际驿道未曾开通的历史时期,民间小道与水路是地区交往的主要通道。我们只要由此出发去思考问题,那么乌江文化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无疑尚有许多值得认真研究与探讨的内容,作为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可展现出更广阔的前景。民族文化是思南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文化结构的主体之一。土家族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一些学者在论述土家族文化时认为:土家族传统文化不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它不仅在单纯的文化艺术领域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巨大成就,还在政治、军事、教育、生产技术、医药卫生、哲学思想、古代法律、历史典籍、古代建筑、书画雕塑、名胜古迹和出土文物等多种领域,也呈现出丰厚的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有深富的文化内涵,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土家族的历史发展进程。[4]

然而,众多的论著并没有将土家族文化空间是一种什么文化这个问题说清楚,学者们述及的土家族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特征,除了表现形式外大都类同,这显然不利于对土家族文化研究的深入。笔者认为,由于土家族在民族分布上相对集中,地理上与汉民族居住区较其他民族接近,彼此间的文化渗透较多,固有的民族文化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吸纳了较多的汉文化的因子。因而,古今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变迁程度较大。总人口68万,地处武陵山腹地、乌江流域的中心地带的思南县,虽然未列入土家族自治县,但土家族文化的这一特征,表现得甚为显著。从整体上考察,思南土家族文化集中表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以思南花灯为代表的土家族艺术文化;二是以傩堂戏为代表的土家族宗教文化;三是以生活习俗为代表的土家族民俗文化。既往的研究者对上述几方面虽曾刊发过不少相关文章,却未从土家民族文化的分类上进行深入探讨,以至思南土家民族文化的研究长期未能形成系统。花灯是我国民间历史上源远流长的一种歌舞形式,注入戏曲情节以后发展为以花灯为表现形式的戏种。贵州是花灯流行最盛的省区之一,除省境东南较少见外,黔南、黔北、黔中、黔东北都较普遍。尤其黔东北思南、印江两县的花灯特色独具,有“高台戏”、“花灯戏”之称。#p#分页标题#e#

在思南,全县近六百个村(居)委会及较大的自然村都有花灯队。足见这一民族艺术形式在当地扎根之深。思南花灯早在宋元之际即已广泛存在于民间,较之其他地区清末民初才流行开来要早六百余年。从思南花丰富的内容,优美的曲调、活跃诙谐的风格等方面,不难发现这种艺术表演形式与土家族民族性格之间的内在文化联系。正由于此,思南才能够在全省范围内赢得“花灯之乡”的美誉。傩堂戏是思南土家族宗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有关部门开展的“六山六水”民族调查,思南傩堂戏的情况得到了科学的展示与评估。调查报告认为:“在思南地区,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相互融汇,开成了以‘信巫鬼,重祀’为特色的地域文化环境与氛围。[5]傩坛活动的保留及生存,一方面缘于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歧视与迫害,广大群众无法生存,被迫逃往深山密林,聚族而居,长期与世隔绝使许多原始宗教文化得以延续;另一方面,在以家庭为单元的小农经济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心理十分脆弱,灾害瘟疫、疾病死亡处于无力把控与预测状态,也是傩堂戏能够长期传承下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铜仁市辖区而言,思南傩堂戏历史最悠久,属于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享有“戏剧活化石”之美誉。傩堂戏一般结合傩仪,在农历的冬腊月或正月里举行,其中的《甘生赶考》、《秦童买猪》、《媳妇告公公》等戏目,由于风格幽默,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深受思南群众喜爱,亦受到学术界人士高度关注。

思南是一个由汉、土家、苗、仡佬、蒙古等18个民族聚居的县区,民风民俗异彩纷呈,但最引人注目的民族民俗仍是土家族习俗。其中除土家族的年俗、婚俗、生育习俗外,奇特的土家族节日习俗,尤其表现出诸多独特性。以盛行于板桥乡的“甩神节”为例,在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古镇上,不仅分布着四寺八庙12组古建筑,当地每年农历正月十四的“甩神节”,更是热闹非凡。内容与举办形式均令人十分神往。自古以来,菩萨一直是民众心中的神灵,神圣不可亵渎,“唯有板桥民间,偏要在每年正月十四这天将菩萨抬来甩着玩。[6]据传这一民族节日的产生,与当地长期流传的“神树”故事有关,而且,节日由当地四大庙会轮流出资举办,节日期间四乡轰动,气氛热烈,欢歌笑语响彻全镇。由于思南滨临乌江,建置较早,汉末为永宁县治,魏晋时为万宁县治,隋唐为涪川县治,因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宋以后虽为土官统治,其后属思州土司管辖,但这不仅没有削弱当地文化的内涵,反而为思南文化增添了土司文化异彩。因而,地域历史文化同样是思南历史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属于思南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7篇:古镇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主题;餐饮

河流孕育出人类文明,就好比长江黄河滋养了华夏民族。一千四百多年前,从隋朝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起,运河成就了一种文明,运河文化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始终绵绵不绝,在华夏大地上闪耀着她特有的魅力之光。“民以食为天”,作为运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饮食文化,可以说映照了整个运河文化的昌盛。自京都到余杭,一千七百年多公里,运河两岸包括了京菜、鲁菜、徽菜、淮扬菜等传统经典。

济宁,随着漕运的发展,成为四方商旅杂处,货财会聚的河港城。清时济宁饭店、菜馆逾百户,经营面食及各式小吃者500多户。饭馆中兼有南北风味。这里临河湖,鲜鱼活虾水产丰盛。经过长时期的不断竞进,本地一些饭菜名吃也吸取各地的不同特点,在全国菜系之一“山东菜系”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出来一批“济宁菜”。所以在清末民初期间,济宁城关饭馆林立,运河岸边的烹调方法多以“汪、炖、焖、烧、靠、蒸”居多,精益求精、独创一格。

当今,餐饮业发展呈现新的趋势,“菜点品种、菜点质量、就餐环境、文化氛围、服务水平”等方面呈现新的需求,“安全、健康、营养”的产品更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餐饮业实施品牌塑造战略也迫在眉睫。加之运河餐饮底蕴深厚,品种丰富,可挖掘性、可塑性较强,有文章可做。综合上述情况,香港大厦立足自身、立足运河,提出了全面建设“运河主题餐饮品牌”的初步思路,并于2005年开始实施,从“背景分析、产品整合、氛围营造、服务配套”四个方面入手,立体培育运河主题餐饮品牌,带给宾客全新的运河主题餐饮体验。

一、全面建设“运河主题餐饮品牌”的措施

(一)成立运河美食研发中心,专职专人从事菜品开发,为打造运河主体餐饮品牌提供基础和保障

围绕运河主题餐饮品牌整体定位,济宁香港大厦专门成立了运河美食研发中心,聘请专家定期予以指导,由研发中心负责对运河主体餐饮菜品进行挖掘、研发、试制、整理、统计、论证、核价、推出,并做好服务员的培训工作。研发中心每周召开会议,定期考察餐饮市场,撰写调查报告,对运河菜品点击率进行统计,对菜品反馈意见进行总结,对菜品出现的问题制订整改措施,提出新菜的试做方案,制作运河餐饮系列菜品标准菜单,并由专人负责对推广菜品进行有关销售、服务的策划、设计,确保整个运河宴会菜品标准统一而又内涵丰富。为更好的发挥研发中心的作用,调动研发中心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香港大厦还制订出详细的考核办法、奖励细则,从人力资源和机制上为打造运河主体餐饮品牌提供基础和保障。

(二)充分整合菜品,推出三大系列、策划主体宴会

利用运河菜品研发中心,将孔府宴、孟府宴、水浒宴、运河宴、微山湖鱼宴进行系统的开发和整合,相继推出运河官府菜、运河市井菜、运河地方菜三大系列,策划主体宴会,为宾客提供具有文化内涵的宴会产品,比较典型的有:

孔府宴――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宴会产品。香港大厦将孔府宴的整合当作推出运河官府菜系列的重头戏,从孔府菜的原料、口味、器皿、文化渊源、用餐氛围的营造5个方面着手,系统整合。如:服务人员穿着明清时期的“格格服”,在独具特色的主题餐厅(孔膳堂、御香堂),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有针对性的向客人介绍菜品、讲述典故等,使人们品尝菜肴时,除味觉,嗅觉,视觉等得到美的享受外,还能思维活跃,回味无穷,真正形成具有特色,文化内涵丰富的孔府宴,塑造出全新的文化餐饮品牌形象。不久前,香港大厦还分别组织策划、承办了首届孔府菜发展论坛、孔府菜美食节,为振兴孔府餐饮品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荷花美食节――绿色生态美食典型代表。香港大厦自开业伊始,已相继推出10届“荷花美食节”。“荷花美食节”以风味独特的荷花宴为主,原材料均系微山湖特产,湖鱼、菱角、一叶一花一荷根,在荷花宴的菜品制作上分析其营养成份,注意营养搭配;在制作工艺上,注重美观考究的造型,如水仙戏荷花、莲花石榴鱼等菜品,即有美观的造型,又有地道纯正的口味;为展示微山湖风情饮食文化,在荷花宴推出期间,酒店还聘请专家对整个餐室环境布置、所提供的服务,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订做了渔家服装,专门培训荷花宴菜单,提供配套的服务,使整个用餐过程中洋溢着浓浓的微山风情。

“荷花美食节”以其独特的配料、鲜美的口味、绝妙的构思,使人品尝到的不仅仅是一席“荷花全宴”,更有感之不尽的微湖风情、清香荷韵,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鱼文化――运河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济宁地区的微山湖作为江北最大的淡水湖,淡水鱼品种众多,加之淡水鱼本身肉质好,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齐全,易于消化、吸收,成为人们衷爱的重要食品原料之一。有着丰富的原料作基础,加上运河自身南北交融的饮食文化,还有相传乾隆多次下江南途经济宁品鱼的典故,经过多方整合,目前济宁的鱼馆林立,仅济宁市区就有100余家,尤其微山湖鱼馆的发展最为迅速,全国多个城市均开设分店,鱼文化已成为整个运河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足以证明淡水鱼的饮食文化有着被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加之人们健康饮食理念的提升,淡水鱼饮食文化也将面临着新的发展局面。

(三)以“节”造势,南北交融,进一步丰富运河餐饮内容

济宁饮食文化的发展与运河有直接密切的关系。当今,如何借运河之势,南北交融,做好餐饮文章,成为香港大厦餐饮品牌塑造的核心。对此,香港大厦积极策划各种交流活动:2002-2006年,香港大厦承办了四届京杭大运河美食节。美食节定位以“相聚孔孟之乡,传承运河饮食文化”为主题,以“互动双赢,共同发展”为目的,邀请运河沿岸星级酒店、特色酒店名师参加,通过美食节评出“运河精品宴”、“运河名菜”、“运河风味名吃”、“最佳展台设计”等奖项,参展作品构思奇妙,制作精巧,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展示出京杭运河沿线城市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体现出运河饮食文化的魅力,促进了运河南北烹饪技艺的广泛交流,受到中国烹饪协会、山东省烹饪协会及运河沿线城市烹饪协会的高度赞扬和好评,也引起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

(四)广泛宣传,营造声势,树立运河主体餐饮良好品牌形象

香港大厦多次举办运河主体餐饮品牌暨运河文化书画摄影展新闻会,受到当地媒体的广泛关注。随之,香港大厦又聘请当地著名书画家、摄影家围绕运河文化,借题发挥,说运河、写运河、画运河、唱运河、品运河等一系列节目陆续上演,使来厦宾客仿若置身于“万商往来、四海绵历”的古运河年问。随之,香港大厦又精心策划拍摄《孔孟之乡美食情》专题片,借助电视台广泛宣传,加之运河主体宴会菜品的不断推陈出新,使宾客“常吃常新”,赋予整个餐饮经营极强的生命力,受到宾客的广泛赞誉,树立起运河主体餐饮良好的品牌形象。

在服务的创新上,香港大厦举办以“运河餐饮”为主题中餐宴会台面大赛。如:在“运河风情宴”看盘之上,一条仿运河贯穿南北,孔府大成殿、太白楼、铁塔寺等运河之都标志性胜景惟妙惟肖,小桥流水人家、清香荷韵,使游客在品味运河美味佳肴的同时,尽情体验浓郁的运河风情,令您心驰神往。

历经5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我们的欣喜的看到,香港大厦的“运河主题餐饮品牌”塑造,无论在提升整体餐饮品牌价值、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营业收入、顾客满意度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引领着当地餐饮发展的新潮流,又保证了在激烈的餐饮竞争中独占鳌头。同时,也为新时期运河两岸餐饮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二、展望未来,明天的运河将为运河两岸餐饮的振兴与繁荣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进发餐饮竞进的新动力、开拓新视野

悠悠运河水,浓浓餐饮情,在餐饮竞争如火如荼的今天,运河餐饮品牌的塑造与推广无疑给我们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并以此为切入,采取多种措施,带动运河两岸餐饮经营的整体行业水平,促进运河餐饮的振兴与繁荣。

(一)要成立一个适合的组织,成为运河餐饮挖掘、整合、推广、发展的纽带

促进运河餐饮的振兴与繁荣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个专门的组织从事这项工作。从运河餐饮的使用原料、南北风味特点、南北餐饮文化的交融、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研究,为运河餐饮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将以运河为线,将两岸独具特色的餐饮点贯彻为一体,推进其发展壮大。

可成立“大运河烹饪餐饮业协会”,以协会为纽带,吸引运河两岸的餐饮企业积极参与协会活动。同时协会与两岸的旅游院校,强强联合,既有专业的工作机构,同时借助专家的力量,形成运河餐饮研究的智囊团,为运河两岸餐饮的振兴与繁荣献计献策。并逐步形成一个体现并研究运河餐饮发展的前瞻机构、决策引导中心、研究中心、信息中心,成为运河两岸沿线餐饮企业沟通、交流的纽带及桥梁。

(二)对运河餐饮实行品牌塑造战略,整合、包装,并发扬光大

随着餐饮发展的长相竞进,餐饮业也呈现品牌竞争的新局面。对于现代企业来讲,品牌已经成为企业拥有持久竞争优势的标志。那么一个产品是否是品牌产品同样关系其核心的价值所在。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对运河餐饮的发展实行品牌塑造战略,针对“强化品牌意识、进行市场定位、丰富品牌文化、进行商标注册”等方面开展系列工作,势在必行。但品牌并不是空中楼阁、无中生有,需要一系列扎实的基础性工作。对运河两岸的“菜品”、“宴会产品”、“特色服务程序”同样要进行多方评价,如“实用性、经济性、可推广性、代表性”等各方面。在基础性能评价的基础上,聘请专家形成专业的评定组织,制订出专业性强、细化、量化、可操作性强的评定标准,进行专业评定,对受到认可的“菜品”、“宴会产品”、“特色服务程序”进行包装、整合、推广,真正树立起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生命力强的运河餐饮品牌,全面推进运河餐饮发扬光大,走出运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系统整合运河菜系,推出不同系列,丰富运河餐饮

运河的贯通,促进了南北的交融,也使运河餐饮文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独具特色。

“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关于历代帝王南巡产生的美丽传说数不胜数,令人回味无穷。以乾隆帝为例,乾隆南巡则演泽出气势磅礴的乾隆南巡大宴,相传韩隆女儿嫁于孔子第72代孙孔宪培,孔家接待乾隆的宴会场面同样异常盛大,形成独具特色的孔府宴等等,这些都成为运河官府宴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运河穿越古镇,设立河埠,大些的河埠则成了码头,河埠边,帆樯塞河,店铺林立,成为手工业者、商人聚集的中心,运河码头菜又由此形成,而码头菜反应出运河两岸的市井成活,成为运河市井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由南自北,各地的地方特色菜,如北京的烤鸭,无锡的肉骨头,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南京的芦蒿炒香干、盐水鸭、桐蒿,苏州的葱烤鲫鱼,扬州的清炖蟹粉狮子头,南通的天下第一鲜等,名目繁多、数不胜数,交映成辉,一道道特色突出、口味鲜美的地方特色菜如同颗颗明珠映照出运河餐饮的灿烂辉煌。

总之,运河菜系的系统整合迫在眉睫,对于两岸餐饮的繁荣,餐饮企业经营策略的制订、定位意义深远,值得研究。

(四)立足运河,进一步拓宽运河餐饮原料开发、利用的新空间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