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批评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习上还不够,特别是系统的理论学习还不够注重,学习还浮在表面,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有时只顾忙于一些具体工作,自觉主动地挤时间学习不够,闲时学一阵子,忙时学的少,结果对理论上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新问题理解还不深,使理论水平不能尽快得到提高;在工作要求上,工作的标准要求不够高,满足于干完成,有只求一般标准,把标尺定的不能高,干些工作就有满足感的倾向;在工作创新上,对待困难有畏难情绪,积极主动性不够强,缺乏创新意识,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xxx:平时只顾忙着尽力去做好本职工作,不太注意周围发生的事情,对与自己无关的或关系不大的事还不够热心、不够主动,也没能更热情更主动地关心群众,与其他同志交流不够,没能热心地帮助周围的同志有针对性地去想办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表态发言:刚才同志们给我提出的批评意见非常的到位中肯,对我来说,也非常的及时,我虚心接受,感谢大家能够开诚布公的指出我的不足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以及我对照检查中提到的问题,我将及时的制定整改措施,想尽一切办法纠正和解决这些问题,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端正的工作态度,更加有效的工作方法,完成好每一项工作,给团县委及全县共青团队伍做好表率,立好标杆!
刘清莉同志,我对你提几点批评意见
我是个爱批评也能批评的人,以前也常常因为批评得罪人。有一个会测宇的朋友,拿着我名字的繁体字分拆,说袁宇是土口衣组成。上半部分是说口吉,下半部为衣,代表能言,靠口齿伶俐就能丰衣足食;岳的繁体字,上为山,下为言居中而正反犬居两侧,代表言而因小人在侧易因言获罪,正所谓成也能言,败也能言。以我自己的经验,批评不总能造就人,很多时候会得罪人,也把好事情办坏了,我过去往往因为批评不当而把好朋友开罪了,把领导弄翻脸了,把同事批辞职了,把小朋友给吓倒了。因此,我深感纯粹的批评者,尤其再加上只批问题不看优点,或者声色俱厉者,往往会把好事情批成了麻烦。我前两天还给一合作伙伴说事情,一不小心就把人家弄得有点沮丧,感到我的批评太狠了。
据说有四种人很容易成为纯批评者:一种是理想主义者生在不理想的环境里,一种是眼高手低的人――王子身、奴隶命,小姐身、丫环命:一种是高高在上惯了不知民间疾苦的人;一种是吃饱了撑的,爱拿人家长短是非当话料的人。不管你书读得多不多,批判的能力一样会有,在我看来批评的方式是一种德行,也决定了批评的效果与价值。大家也知道我对于教育问题颇多批评,所以我才会积极去做校园的社会化行动;过去我做零点调查,但调查出了问题,做了陈述,客户单位的诸多管理者也说,你说说容易,那么怎么改进呢,所以我们才去做了前进策略咨询,到后来有人说你说个咨询策略可以,但你做个试试看,所以我们才发展了实验型行动外包管理业务:我在评价同事工作的时候,发现也很容易让大家纳闷,所以我尽量在给他们意见之前,也对怎么做提供一些路径建议。
从我自己来说,努力把“无建设不批评”当成自己的行为准则,以修正自己的德行,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却是一件必要的事情,而对我自己的最大激励来源于大家因为我的改进而给予的肯定与积极反馈。
摘要:翻译批评在中国还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翻译与批评》一书给翻译批评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介绍翻译批评的方法,本文就简单介绍此书的独创性和特点进行简评。
关键词:《翻译与批评》;独创性;特点
一、引言
《翻译与批评》由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周仪教授主编,成书于1998年,是一部立足于翻译,旨在倡导建立和发展翻译批评事业的著作。由于此前关于翻译思想、理论、实践及译品介绍的著作已有大量的文献可以参考,在此只针对本书中翻译批评这一较新的角度进行简评。 翻译批评在此书出版以前尚为翻译学中一个较少有人涉足的领域。
二、与《翻译与批评》相关的论著
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我将关于翻译批评的文献和著作简单的罗列于此:成仿吾《建设的批评论》、焦隐菊《论翻译批评》、李文俊《也谈文学翻译批评》、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王秉钦的《以史为鉴――中国翻译批评史启示录》 等都是到目前为止在翻译批评界较为有名的论著。 此外还有王克非《关于翻译批评的思考―兼谈》、郑海凌《谈翻译批评的基本理论问题》、文军、刘平的《中国翻译批评五十年:回顾与展望》(2006)等一些相关论文。
三、 本书的独创性和特点
周仪教授主编的《翻译与批评》一书总共分为三章。第一章虽有些缺乏新意,然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提到:“想写一点翻译批评的文字,这个愿望由来已久。”道明了本书的重点在于第二章翻译批评。
第一章:翻译标准及译品。作为一部关于翻译和翻译批评的著作,缺少对翻译学科基本知识的介绍也是不完整的,鉴于此,作者在本书第一章引用《礼记 王制》、严复的《天演论》、《说文解字》等著作中对翻译的定义说明了翻译一词的来源及意义。并从翻译的功能、意义和地位等方面做了阐述。在介绍中国翻译理论的时候,作者介绍了古代佛经翻译的几位大家如道安、鸠摩罗什和玄奘对翻译理论的贡献,近代时期提到了马建忠的“善译”和中国翻译学中不得不介绍的严复的“信、达、雅”等等。
同样外国的翻译理论的总结如:泰特勒的“等同效果”原则、M 阿诺德的风格论、费道罗夫的“等值翻译论”、奈达的“动态对等论”以及纽马克的“文本中心论”等西方经典翻译理论在本书中军有介绍。
从第四节到第十节讲述的都是一般关于翻译学的论著上都能找到的诸如翻译标准的争论、风格是否可译等讨论,当然还包括了林纾和朱生豪两位翻译家对翻译学的巨大贡献的现象。
第二章翻译批评是为本书的核心,也是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首先通过国际著名翻译家纽马克和国内翻译批评界有名的许钧教授对翻译批评的定义为切入点,开始了作者自己的观点的阐述:全面公允,实事求是,好译品和不好的译品均可批评。由此可见其思想是鲁迅的“剜烂苹果”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在第二章第二节讲到推广翻译批评的重要性:目前翻译界中译风不正,以致“圣严的翻译殿堂也成了一个鱼目混珠的市场”(周仪、罗平,1998:150 )。其中援引了季羡林先生的《翻译的危机》中的诸多例证以说明目前翻译界存在的问题。翻译事业在没有翻译批评的监督的情况下将难免出现大量低质量的译作。
作者将翻译中难免出现的错误与乱译、滥译、抢译作了区别。说明了即使是翻译名家的作品中也难免出现错误,然而这只是“一幅精美的刺绣上忘记打结的线头”(周仪、罗平,1998:169),然而这和一些不负责的译者们在遇到自己不懂的句子的时候的乱译;有的译者为了尽快成名对原作不加选择的滥译;有的译者赶时间连夜赶出来的译作;对同一名著各家出版社抢着请人重译等,这样的译稿真令人“望而生畏”。
为了推广翻译批评,作者让自己的研究生在上翻译实践课的时候去拜读翻译名家的译作,并试图找出其中的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看起来是有些自不量力的做法最后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样的收获是“读小说看热闹的思想指导下是不会有的” (周仪、罗平,1998:168)。之后本书收录了十几位研究生的翻译批评作品,每读到那些研究生们的“课后作业”都感到用这样的方式读书将大有裨益。
《翻译与批评》一书将翻译批评作为论述重点。从理论上看本书开篇对翻译做定义,将翻译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阐述一遍,并对翻译理论和翻译界争论过的热点问题也进行了罗列。其中在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这一问题的讨论比较新颖,作者在对众多学者的不同观点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翻译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批评的比例在本书中占到了三分之二,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早有写翻译批评的意愿,但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时机。在上翻译实践课的时候,周仪教授要求自己的研究生在拜读名家名译,在阅读的过程找出不恰当或者可以改进的地方并加以评注,以此作为翻译实践课的课后作业。这样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研究生们在经过多次的阅读和仔细的思考后写出的评注大多很有创见。这激发了作者写这本书的兴趣,而这些研究生的“作业”也被收录在本书中作为翻译实践的真实材料。本书也因为这部分有较大的可读性。
一部书的主要作用不外乎介绍理论或者引导实践,抑或兼而有之,《翻译与批评》这部书就是一部很好的引导实践的书。在阅读这部书的过程中,我第一次对翻译这项工作对译者的要求之严格,知识结构之完备及水平之高有了深刻的体会。曾经天真的认为自己也可以翻译一部著作,并自诩“青年翻译家”,这才意识到目前翻译界众多的译者和译作是不合格的,这些人和作品对翻译事业有害无益。因此,正如书中提到:译界一定要大力倡导翻译批评,“引起那些轻率的译者的震动、广大翻译工作者的警觉。这对提高翻译质量,多出翻译珍品、佳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周仪、罗平,1998:156)。
四、结论
读完这部书以后,对自己作为一个语言学习者想要从事翻译事业有了新的认识,翻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做就一定要抱着严肃认真和谦虚的态度,并且一定要在拿起一部著作的时候先思考自己的语言功底是否足够,在动笔之前先将原著通读个四或者五遍也不为过。最后,我还从阅读这部书中发现语言学习者其实也是可以对名家名译提出质疑的,但是这要基于反复阅读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体味到名家的文笔,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成仿吾.《建设的批评论》[N].创造周刊,1924年3月16日.
[2]焦隐菊.论翻译批评[J].《翻译通报》第1卷第6期,1950年12月15日.
[3]李文俊.《也谈文学翻译批评》(原文写于1992年《中国翻译》)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
【摘要】批评话语分析是指通过分析语篇的形式来研究话语、意识形态以及权力三者之间关系的一种话语分析形式。本文将以费尔克劳的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为基础,对滴滴公司的《关于网约车征求意见我们的一些看法》一文进行话语研究,从而展示话语背后的隐含意义,唤起读者的批评性阅读意识。
【关键词】网约车 意见稿 语体链 互语 语言分析
2016年10月8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都公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以下简称网约车)的经营服务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对此滴滴公司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关于网约车征求意见我们的一些看法》这篇文章。费尔克劳话语分析理论框架包括互动分析和结构分析两方面。互动分析又包括互语分析和语言与符号分析。本文拟从话语结构和话语互动两方面对《关于网约车征求意见我们的一些看法》一文进行分析。
一、话语结构的分析
滴滴指出本文的目的在于和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一同探讨。但是滴滴并没有直接把反对意见提供给相关主流媒体平台,却把这篇看法简单地在自家公司的公众订阅号这种可控评论的媒介上。这种封闭的发文途径并不能有效地和社会各界沟通,当然也不是商榷的正确方法。从语体链来看这篇文章:北上深各地网约车征求意见稿―滴滴关于网约车征求意见我们的一些看法―民众评论―媒体对滴滴发文的看法。这些不同的语体是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同时该语体链也体现了话语秩序中的权力导向,即政府主导。政府在这次话语实践中首先网约车营运的管理措施,但诸多措施都会有损滴滴的利益,滴滴处于话语的想要通过发文来例证自己的贡献,引起群众的共鸣,从而影响政府的决定,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
二、话语互动的分析
1.互语分析。这篇文章从形式上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政府此举存在的具体弊端、滴滴公司给社会就业带来的巨大推进作用以及滴滴符合分享经济的发展路子。首先滴滴先对政府提出的相关政策提出点对点的质疑,并给出自己的理由;再次推销自己软件的优点和不可替代的拉动就业的积极作用;最后通过引用总理和交通部副部长的话来证明滴滴相应国家的号召,符合分享经济的发展路子。这三部分彼此相互联系,共同产生出这个对政府征求意见稿的看法一文。这就是费尔克劳在2003年提出的“互语”现象。从互语的角度来看,滴滴虽然以商榷的语气出发撰写整篇文章,但是并没有提出自身的不足,和为什么政府会主张调整网约车的经营方式。所以这篇文章并不是和公众讨论,而是想通过此文营造出利于自己的舆论导向,试图影响政府的相关决策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2.语言和符号分析。
(1)情态分析。韩礼德在1994年提到,情态系统可以表示说话者对话语命题的真实性所承担责任和对未来行为做出的承诺。滴滴持有的商榷态度理应是不确定地,但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显然、将、莫让”等可以体现情态的字眼,均表达了如果实施征求意见稿中的内容,很大程度上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就业,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但这种文章只能让公众体会到滴滴只看到自身利益而不能自省的不良企业形象。
(2)语气分析。Thompson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语言如陈述句来传达消息,也可以用语言如疑问句来传达对消息的需求。全文通篇均为陈述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没有体现商讨的疑问语气。所以该篇文章并不是在讨论政府的约束条件该不该实行,而是在推销自己的意志,即该意见稿所涉及的条目弊大于利,应该修改。
(3)引用分析。从文中可以找到一些引语,如“国家7部委颁布的网约车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网约车的合法身份和价值,鼓舞了我国互联网移动出行行业发展,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政府革新的决心与创新的力。”、“总理也指出,分享经济是拉动增长的新路子”等。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滴滴认为自己是在为人民服务,是分享经济的积极响应者,而且国家7部委都支持,那么各政府的交通委的此次改革一定存在问题,不然就是违背民意,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小结
滴滴公司身为行业的“独角兽”,理应以商榷的口吻《关于网约车征求意见我们的一些看法》一文,但却在自家平台上利己性文字,其没有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如车主因不认识路而增加车费;专车出现大规模影响出租行业;滴滴和优步合并之后价格上涨,议价翻倍等。因此通过以上的分析,滴滴有必要看法一文进行相应地修改。首先,此类文章滴滴应该在相关有影响力的报纸,网站上,而不是只在自家可控评论的软件公众号上,理应让更多的读者,媒体参与商榷讨论中。另外也应该给相关政府发邮件表明自己的看法。其次,滴滴应避免全篇陈述语气和多使用商讨性文字。并且要对自身的不足进行探讨、分析政府提出改革的原因,最后给出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文章的可信性,达到和有关部门商榷利己利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N.Analysis Discourse: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Teaching Research Press and Arnold.1994.
熊猫烧香过去了,可是一提起这几个字,大家都心有余悸,被它感染过的电脑所有.gho的文件全部被删除,想恢复系统也无能为力。病毒,已经成为网络生活中的一个阴影。其实病毒的传播路径是可数的――网络和移动存储,我们一般都是通过安装杀毒软件来防范。但是,现在很多的病毒通过网页传播,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带有恶意代码的脚本就悄悄地下载到了硬盘。还有流氓软件、恶意ActiveX等一旦光顾我们电脑,就会向指定的网络发送敏感信息。但是对于网页病毒,现在很多杀毒软件都无能为力,即使能发现也是治标不治本。于是很多人就用Hosts文件来屏蔽恶意网站,这样当电脑试图连接这些网站的时候都会把它解析到一个实际不存在的IP上。
但是Hosts文件也有一定的弊端,要求员工有一定的操作水平。一旦系统重新安装,Hosts文件就丢失了,而且Hosts文件更新较快,要求所有员工及时更新也不大可能。那有没有简单而又方便的方法呢?
修改Hosts文件
现在很多论坛都在收集恶意网站,形成了Hosts文件,如图所示。这些都是恶意网站的域名,我们要建DNS记录就得先建DNS域,所以得把Hosts文件加以简单的修改。首先去掉所有“127.0.0.1”字符,利用查找替换的方法即刻就能实现。然后去掉所有的二级域名,如www、down、music、ads等,一样还是可以通过替换的方法替换掉“www.”等,注意后面的“.”。对于一些特殊的二级域名,比如“1.”,可以手工删除。最后形成一个类似“xxxx.com”这样域名的文本文件。
制作批处理文件
把上面域名文件的每一行修改成这种格式:Dnscmd . /ZoneAdd xxxx.com /Primary。方法还是查找替换。这里要注意一点的就是结尾的“/Primary”的添加,因为每个域名的根域名不一样,有.com、.net、.cn、.com、.cn、.org等,替换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重复替换的现象。大家可以把文本复制到Word中,替换每一行结尾处的分段符。在“查找内容中”输入“^p”,表示分段符,这样就方便多了,保存为“DNS批量添加域.bat”。同样的方法制作一个“DNS批量添加A记录.bat”文件,格式为:Dnscmd . /RecordAdd xxxx.com ? A 0.0.0.0。注:Dnscmd.exe文件可在WindowsServer 2003系统安装盘中的\SUPPORT\TOOLS\SUPPORT.CAB中获得。
女性通过对女性文本的阅读,来唤醒女性之间的共同经验,从而产生女性话语共鸣,引发女性话语的再生产欲望和潜能,这是最初的女性主义经验批评方法①。这个基本的方法也是通行的最有生命力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
伊莱恩·肖沃尔特是美国着名女性主义经验批评实践理论家。1977年,她用经验批评的方法写出成名作《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妇女小说家》,提出女性基于她们自己的经验创作文学,构成了不可忽略的亚文化现象。1981年她在《荒原中的女权主义批评》里再次深刻指出:“迄今为止,女权主义批评始终没有理论根基,在理论的风雨中它一向是个经验主义的孤儿。”②肖沃尔特实际上指认了男权中心的理论话语如风雨一样考验着女性主义批评话语,支撑后者的核心只能是女性的经验。因此,肖沃尔特在她的《走向女权主义诗学》中提出,女性主义的经验批评可以有力切入男性写作研究,通过阅读男性书写的女性形象,不仅可以发现对于女性经验的排斥、扭曲和疏漏,也可以发现男性对于世界的偏见;女性主义经验批评尤其有助于女性写作研究,不仅能够发现女性建立的话语历史,了解女性话语特色,而且可以从心理学、符号学探求女性写作和精神生产的轨迹③。
女性主义的经验批评虽然也受到争议,被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质疑有本质主义倾向④,但是,它对经验差异性甚至流动性的关注,可以使不同种族、国家和地区的女性经验进入女性主义批评话语序列,从而建构多元化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并越来越赢得女性主义实践者们的青睐。女性主义希望中心和边缘可以互动式存在,一切边缘的经验可以通过话语表达而进入中心,一切中心话语的权威性可以通过质疑其经验价值而消解。这也包括女性主义批评本身的权威性与边缘经验。如白人女性主义批评对于黑人妇女经验的忽视,使得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兴起并改变了女性主义批评的构成⑤。
陈晓兰把女性主义经验批评方法称为“经验论”,认为它是女性主义多元批评的哲学基础。女性主义批评并非统一的理论流派,它以否定、补充、修正男性的理论假定和方法为开端,同时又借用男性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呈现多元化特征。但以“经验论”为根本保证,就可以使女性主义批评不同于任何批评流派,不会像20世纪许多流派一样,经历“观念的产生”、“权威人物的出现”、“重新制定文学标准”的,最后被新的流派取代而“过时”⑥。
张京媛在《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一书中,也娴熟地运用女性主义经验批评来阐述“feminism”一词在中国语境中的演变。张京媛主张将其译为“女性主义”。理由是“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反映的是妇女争取解放运动的两个时期,前者是“妇女为争取平等权利而进行的斗争”,后者则“进入了后结构主义的性别理论时代”。在中国女性的经验中,前者是一个解决了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已经保证了男女平等的权利。而后者则可说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女作家们已经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来表达男女平等情况下的中国女性处境,她们被男性化的复杂后果,和她们寻找女性气质回归的复杂情绪,改革开放带来的性别竞争,尤其令中国女性需要发现自身的性别优势何在。为了使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话语与中国女性经验相逢对话,张京媛做出了话语权力的选择。“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通过阅读与写作的革命。”⑦
二、女性主义经验批评方法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困境
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经验方法在中国本土语境中的发展,徐艳蕊《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二十年》做了较细致的梳理。按照“女性文学”、“女性意识”、“女性主体性”、“女性写作”几个重要词汇在中国出现先后与争议情况,该书有序地呈现出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该书认为,“女性意识”是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端词。它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⑧,便是由于女性意识到了自身经验与男性经验的不同;而具有这种意识的文学便是“女性文学”⑨。如此说来,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女性文学”实际上就是指女性主义文学。
该书通过梳理发现,进行“女性主体性”建构标志着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向成熟。1989年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的出版是一个标志。该书的核心观点是,只有通过言说和书写女性经验的真实,才能打破父权象征秩序的迷宫,获得自我成长的突破,获取女性的主体性⑩。全书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讨论女性在父权象征秩序中的困境,但解决困境的方法却是女性自身的经验。该书结尾也许过高估计了父权象征秩序对女性主体成长的压抑和阻碍作用。在批评话语与写作话语的对话中,女性经验主体从女儿成长为女人的历程,在后续的历史际遇中实际上被认为没有起到经验智慧对实践应有的作用,这也许是借用男性理论家理论和方法所产生的局限。因为如果承认一个人的特殊主体性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女性写作的现代探求即使遭遇压抑和挫折,也不一定由此表明女性主体不复存在,换装的花木兰也不一定表明花木兰丧失了主体性。然而,是什么样的主体性以及以什么样方式呈现主体性,的确是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需要破解的难题。
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女性主体性建构多元而复杂。源于人文主义思想资源的批评,认为女人和人的经验是共通的,通过共通经验思考女性经验的独特,是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经验之一。刘思谦的女性文学批评多持此立场(11)。另外,妇女解放理论认为,女性的主体性沦丧只是因为受压迫、被剥夺了社会生活空间,女性完全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劳动而成为社会主体。然而在文学中,获得了社会劳动者主体身份甚至成功的女性,在生活中却并没有因此而体会到主体的自由和幸福,这是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要阐述的另类经验之一(12)。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三大场域展开:女性的阅读、女性的写作和女性文学史的发现。女性的阅读,是指作为认识世界和体验生命的女性主体的阅读,她阅读和批判男性书写的文学,指出其中女性经验的缺失情况和由此产生的偏见程度。女性的写作,是指作为认识世界和体验生命的女性主体的写作,她书写自己经验的独特与经历人生的成长,记录作为个体生命的自我认识和认识世界的体验,并通过写作建立自己的话语,表达对世界的观点,参与世界对话。女性文学史的发现,则是女性主体对于自己历史的寻找,通过女性文本的再阐释,把历史上遗忘的女性文本找回来,建立它们的话语联系,并重新阐述历史。《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二十年》梳理了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这三个场域进行的尝试性工作(13)。
它在讨论“女性写作”时,用了“作为女性写作的私人/身体写作”限定性表达(14)。这也体现出作者倾向于对法国女性主义者埃莱娜·西苏身体写作理论的借用,如此就把多元的女性写作简化了,集中到关于私人/身体写作对于女性主体性建构的意义上来。女性生理经验和社会经验交织沉淀,对生理经验特别是性经验的开掘对于重建女性经验主体无疑意义重大,然而发生在90年代消费语境的中国情形却如贺桂梅所述:
“个人化写作”对女性成长的性经验的重视,对父权制社会中性别压抑意识的自觉,并有意营构女性主体形象和一种独特的表达风格,正是试图实践一种基于女性独特体验的女性美学。但“个人”与“女性”连接在一起,造成的一个难以解脱的困境是,尽管女性可以呈现被父权制文化所压抑、擦抹的女性经验,但这种关于女性经验的书写仍旧必须在以父权/男权为等级结构的社会/文化市场上流通。(15)
一方面,发生在中国90年代的私人/身体写作事实,蕴含着丰富复杂的社会变迁信息,包括女性在其中参与、承担及适应商业环境的复杂经历,以及社会民众对于私人日常生活关注的热情。然而,身体写作理论没有能够进行更有说服力的阐述。另一方面,日常生活写作的其他角度仍然深入进行,女性话语生产仍然保持诸多面向的努力。但对于中国女性经验复杂性的难以命名,批评和研究缺乏本土理论支持。这两方面相加或许就是90年代后期以来女性文学研究界频繁地使用“困境”、“危机”这类词形容自身处境的原因(16)。女性主义经验批评方法,需要与中国经验结合对话的再生,而这种结合对话的再生过程,也许需要返回对当代中国女性写作文本的重新细读。
女性主义经验批评方法所假设的两极经验,有助于批评沿着逻辑的同一律展开,在这种逻辑中,女性写作将建立起女性的文化,即基于女性经验主体对于世界的价值体系。戴锦华在《涉渡之舟——新时期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17)、徐坤《双调夜行船——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18)中都体现了对这一逻辑的遵循,和由此展开的关于女性写作的文化探讨和文化想象。
在对当代中国女性写作文本进行研究之后,戴锦华透彻地发现了沿着女性经验之路抵达女性文化建设的重重困难:它要面临的不仅是男权文化的壁垒,更重要的是围困女性已久的文化镜城。在这个镜城之中,每一次对目标的逼迫,也许恰恰是一种远离(19)。戴锦华充满思辨的批评语言始终在分析镜城,即男权父权象征秩序制造的女性自我之城,如何成为女性寻找真实自我的阻挠和围城,女性写作参与历史的分解并尝试在间隙中显现隐匿其后的女性经验,女性写作的话语表现为对男性话语栅栏的越界,因此,似乎女性经验确证的最后净土只能是姐妹之邦。而姐妹之邦的精神文化,在都市荆棘中如同安慰的花朵。这样的文化想象,相比文化冒险的艰巨涉渡努力,似乎也使戴锦华对女性主义批评本身的穿透力有所怀疑,她曾用“犹在镜中”来表达自己作为女性主义批评家的境遇(20)。她似乎更加确信冒险过程的意义,或者更加喜欢冒险过程本身的智力乐趣,对于女性写作展开的文化想象反而并不是很乐观。戴锦华的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说是女性写作原画复现式批评,重在对女性写作过程的详尽分析,展示其中充满的话语权力搏斗和技能策略调整,探索写作经验与女性经验合一的动态过程,呈现写作主体和女性主体于实践中建构的艰巨历程。
这种没有坐标的感觉,或者对于价值目标充满疑虑的思考,也体现在徐坤的女性主义批评中。不过,徐坤坚信当代中国女性写作最终会由边缘向中心过渡,这或者由于她本人是作家的缘故,直觉让她相信,只有从渴望西方理论话语认同和提携的梦想中醒来,才能发现当代女性写作对于本土女性主义诗学建构的努力与成就(21)。
关键词: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文学翻译批评
1.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
功能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此学派杰出的贡献者为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威米尔(Hans 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赖斯1971年出版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她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标准之一,提出把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从而形成了功能翻译理论的雏形。因此,从一开始功能翻译理论就是翻译批评理论。后来,赖斯的学生威米尔彻底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基本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即翻译方法、策略、内容的选择由译文预期目的和功能决定。曼塔利建立了行为翻译理论。而后,20世纪90年代初,诺德对所有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写成了《目的――析功能翻译理论》一书。此书系统地概括了整个理论,并针对功能理论的不足提出了忠诚原则,完善了功能理论。她给翻译的定义如下:翻译是能发挥某种功能的目的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预期或被要求达到的功能得以具体化。(Christiane Nord1991:28)
2.功能理论的基本原则
目的论指出,“目的原则”是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的过程,结果决定方法。(Christiane Nord 1991:28)赖斯和威密尔认为目的原则是翻译的最高原则。除了目的原则外,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连贯性法则指译文必须与目的语文化和交际环境相一致,从而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忠实性法则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存在语际连贯一致。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都从属于目的原则,而忠实性法则又从属于连贯性法则。如果目的法则要求原文与译文的功能不同,则忠实法则不再适用;如果目的法则需要译文不通顺,则连贯性法则不再适用。(仲伟合、钟钰1999:48)功能派还提出了翻译充分性(Adequacy)的问题,即:译文应当充分满足翻译要求,译文相当于某个特殊目的要翻译充分。
除了目的原则以外,功能翻译理论的另一大支柱为“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这一原则由诺德提出。仅以目的原则为依据,翻译可能会走向极端不忠实。为了弥补这一理论缺陷,做到对读者负责,诺德提出了忠诚原则。忠诚原则不同于对等论中的忠实,忠实是指原文与译文对等;而忠诚是指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多边关系,忠诚原则就是要力求这几种关系在译文中达到一致。(文军、高晓鹰2003:40)
翻译有三个特性:目的性、交际性和跨文化性。功能翻译理论中的行为翻译论特别指出了翻译交际行为的互动性和文化传递功能。一部成功的译作不应仅是对原文语言的一种摹仿,而应该是一部传递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工具书。原文与译文在接受环境、读者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对原文中一些异域文化的特殊现象,译者应该作必要的阐释,如此更有利于译作实现其翻译目的。功能翻译理论意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强调译本的文化传递功能,这对进行文学翻译批评有推动作用。
3.功能翻译理论用于文学批评的优势
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批评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它使我们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评价整个翻译活动: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使我们可以从宏观上给译者、译作以总体的评价;忠实法则和连贯法则为译本微观细节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它使翻译批评超越了以往“信达雅”、“直译”、“意译”层面上的机械对比,从而使翻译评论者可以从更宏观、动态的视角给译者、译作更客观的评价。
功能翻译理论超越了以往以译文对等或以译文是否完美为标准的狭隘评价译文的窠臼,突破了常规模式;它尊重翻译活动的客观规律,对整个翻译活动进行描述并分析,而不是强加给翻译各种各样的规定;它给译者制定最低度的标准,引导译者如何去做,而不是像传统翻译理论以最高限定标准为准则;它给译者更多主动权,将译者从“奴仆”的地位解放出来,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主体性;功能翻译理论把整个翻译活动放到一个宏观的空间中去,以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为准则,多角度、动态地分析译文更能给译文、译者以客观、系统的评价。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Bible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
[2]Nord,Christia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M].Amsterdam,1991.
[3]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陈刚,胡维佳.功能理论适合文学翻译吗[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2期,2004,43―45页.
[5]桂乾元.翻译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石春让.翻译的目标及其实现[J].外语教学.第2期,2005,87―90页.
[7]王秉钦.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8]文军,高晓鹰.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1期,2003,48―52页.
批评教育学生是教师的一项权利也是一种义务,面对“批评”或“惩戒”这一棘手的问题,笔者认为,学会批评是教师的必修课,是急需掌握的一门实践哲学。
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故事:美国有两位大学生参加聚会,由于饮酒过多,错过了期末考试。回校后,两位学生给科任老师汤姆撒谎说,周一清晨返校途中,他们驾驶的汽车有一只轮胎爆了,没能及时找到修理工,结果延误了考试时间,希望老师能给他们一次补考机会。汤姆教授听了他们的陈述后,同意他们参加第二天的补考。
第二天,两位学生被分在两个教室里参加考试。考试的第一道题目是简单的课本知识,占5分。考试的第二道题是:“昨天你们的汽车爆的是哪一只轮胎?”占95分。两位学生做第二道题目时都傻眼了,前胎还是后胎?左胎是右胎?他们陷入撒谎所带来的困境。于是,谎言不攻自破,汤姆教授宣布他们补考成绩不及格。但从那以后,他们不再无故缺席。
在我国,陶行知校长用四颗糖教育犯错误的学生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被誉为批评教育学生的范型。他们教育学生的事例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首先,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教育技巧。汤姆教授运用智慧采用延时的独特方式,在补考中“施计”, 让谎言不攻自破,彰显了他“化干戈为玉帛”的教育机智。陶行知校长没有使用任何批评性语言而是采用了表扬的方式,在表扬中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整个事件中所犯的错误并改正自己的错误,也就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不管是汤姆教授还是陶行知校长,他们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没有“空泛说教”,更没有采取汹涌而至、劈头盖脸地训斥和指责,而是选择温润和顺、春风化雨地感化和渗透教育,让惩戒变得温馨,充满爱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在现实教育中,我们教师更多时候会用粗暴简单的批评或数落,这看似在教育学生,其实在爱的名义下伤害了孩子的心,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不该承受的阴影。
其次,要学会区别对待不同学生和问题。当前,一些学生和家长对教师所采取的批评措施十分敏感,甚至不问青红皂白就予以否定。作为教师要学会分析问题,深入分析和研究学生的行为起因、过程和结果,不能只简单地根据学生行为的某个环节来决定批评的内容和形式。要科学地理清问题的实质,根据被批评学生的年龄、性别、心理素质、一贯的品德表现等不同情况和特点灵活施教,选择适合该生的惩戒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有清楚的认识,勇于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并承担相应的后果,促使学生自我醒悟,并警示、教育其他学生,使每个学生的人格都能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