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批评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习上还不够,特别是系统的理论学习还不够注重,学习还浮在表面,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有时只顾忙于一些具体工作,自觉主动地挤时间学习不够,闲时学一阵子,忙时学的少,结果对理论上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新问题理解还不深,使理论水平不能尽快得到提高;在工作要求上,工作的标准要求不够高,满足于干完成,有只求一般标准,把标尺定的不能高,干些工作就有满足感的倾向;在工作创新上,对待困难有畏难情绪,积极主动性不够强,缺乏创新意识,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xxx:平时只顾忙着尽力去做好本职工作,不太注意周围发生的事情,对与自己无关的或关系不大的事还不够热心、不够主动,也没能更热情更主动地关心群众,与其他同志交流不够,没能热心地帮助周围的同志有针对性地去想办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表态发言:刚才同志们给我提出的批评意见非常的到位中肯,对我来说,也非常的及时,我虚心接受,感谢大家能够开诚布公的指出我的不足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以及我对照检查中提到的问题,我将及时的制定整改措施,想尽一切办法纠正和解决这些问题,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端正的工作态度,更加有效的工作方法,完成好每一项工作,给团县委及全县共青团队伍做好表率,立好标杆!
刘清莉同志,我对你提几点批评意见
我是个爱批评也能批评的人,以前也常常因为批评得罪人。有一个会测宇的朋友,拿着我名字的繁体字分拆,说袁宇是土口衣组成。上半部分是说口吉,下半部为衣,代表能言,靠口齿伶俐就能丰衣足食;岳的繁体字,上为山,下为言居中而正反犬居两侧,代表言而因小人在侧易因言获罪,正所谓成也能言,败也能言。以我自己的经验,批评不总能造就人,很多时候会得罪人,也把好事情办坏了,我过去往往因为批评不当而把好朋友开罪了,把领导弄翻脸了,把同事批辞职了,把小朋友给吓倒了。因此,我深感纯粹的批评者,尤其再加上只批问题不看优点,或者声色俱厉者,往往会把好事情批成了麻烦。我前两天还给一合作伙伴说事情,一不小心就把人家弄得有点沮丧,感到我的批评太狠了。
据说有四种人很容易成为纯批评者:一种是理想主义者生在不理想的环境里,一种是眼高手低的人――王子身、奴隶命,小姐身、丫环命:一种是高高在上惯了不知民间疾苦的人;一种是吃饱了撑的,爱拿人家长短是非当话料的人。不管你书读得多不多,批判的能力一样会有,在我看来批评的方式是一种德行,也决定了批评的效果与价值。大家也知道我对于教育问题颇多批评,所以我才会积极去做校园的社会化行动;过去我做零点调查,但调查出了问题,做了陈述,客户单位的诸多管理者也说,你说说容易,那么怎么改进呢,所以我们才去做了前进策略咨询,到后来有人说你说个咨询策略可以,但你做个试试看,所以我们才发展了实验型行动外包管理业务:我在评价同事工作的时候,发现也很容易让大家纳闷,所以我尽量在给他们意见之前,也对怎么做提供一些路径建议。
从我自己来说,努力把“无建设不批评”当成自己的行为准则,以修正自己的德行,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却是一件必要的事情,而对我自己的最大激励来源于大家因为我的改进而给予的肯定与积极反馈。
摘要:翻译批评在中国还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翻译与批评》一书给翻译批评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介绍翻译批评的方法,本文就简单介绍此书的独创性和特点进行简评。
关键词:《翻译与批评》;独创性;特点
一、引言
《翻译与批评》由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周仪教授主编,成书于1998年,是一部立足于翻译,旨在倡导建立和发展翻译批评事业的著作。由于此前关于翻译思想、理论、实践及译品介绍的著作已有大量的文献可以参考,在此只针对本书中翻译批评这一较新的角度进行简评。 翻译批评在此书出版以前尚为翻译学中一个较少有人涉足的领域。
二、与《翻译与批评》相关的论著
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我将关于翻译批评的文献和著作简单的罗列于此:成仿吾《建设的批评论》、焦隐菊《论翻译批评》、李文俊《也谈文学翻译批评》、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王秉钦的《以史为鉴――中国翻译批评史启示录》 等都是到目前为止在翻译批评界较为有名的论著。 此外还有王克非《关于翻译批评的思考―兼谈》、郑海凌《谈翻译批评的基本理论问题》、文军、刘平的《中国翻译批评五十年:回顾与展望》(2006)等一些相关论文。
三、 本书的独创性和特点
周仪教授主编的《翻译与批评》一书总共分为三章。第一章虽有些缺乏新意,然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提到:“想写一点翻译批评的文字,这个愿望由来已久。”道明了本书的重点在于第二章翻译批评。
第一章:翻译标准及译品。作为一部关于翻译和翻译批评的著作,缺少对翻译学科基本知识的介绍也是不完整的,鉴于此,作者在本书第一章引用《礼记 王制》、严复的《天演论》、《说文解字》等著作中对翻译的定义说明了翻译一词的来源及意义。并从翻译的功能、意义和地位等方面做了阐述。在介绍中国翻译理论的时候,作者介绍了古代佛经翻译的几位大家如道安、鸠摩罗什和玄奘对翻译理论的贡献,近代时期提到了马建忠的“善译”和中国翻译学中不得不介绍的严复的“信、达、雅”等等。
同样外国的翻译理论的总结如:泰特勒的“等同效果”原则、M 阿诺德的风格论、费道罗夫的“等值翻译论”、奈达的“动态对等论”以及纽马克的“文本中心论”等西方经典翻译理论在本书中军有介绍。
从第四节到第十节讲述的都是一般关于翻译学的论著上都能找到的诸如翻译标准的争论、风格是否可译等讨论,当然还包括了林纾和朱生豪两位翻译家对翻译学的巨大贡献的现象。
第二章翻译批评是为本书的核心,也是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首先通过国际著名翻译家纽马克和国内翻译批评界有名的许钧教授对翻译批评的定义为切入点,开始了作者自己的观点的阐述:全面公允,实事求是,好译品和不好的译品均可批评。由此可见其思想是鲁迅的“剜烂苹果”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在第二章第二节讲到推广翻译批评的重要性:目前翻译界中译风不正,以致“圣严的翻译殿堂也成了一个鱼目混珠的市场”(周仪、罗平,1998:150 )。其中援引了季羡林先生的《翻译的危机》中的诸多例证以说明目前翻译界存在的问题。翻译事业在没有翻译批评的监督的情况下将难免出现大量低质量的译作。
作者将翻译中难免出现的错误与乱译、滥译、抢译作了区别。说明了即使是翻译名家的作品中也难免出现错误,然而这只是“一幅精美的刺绣上忘记打结的线头”(周仪、罗平,1998:169),然而这和一些不负责的译者们在遇到自己不懂的句子的时候的乱译;有的译者为了尽快成名对原作不加选择的滥译;有的译者赶时间连夜赶出来的译作;对同一名著各家出版社抢着请人重译等,这样的译稿真令人“望而生畏”。
为了推广翻译批评,作者让自己的研究生在上翻译实践课的时候去拜读翻译名家的译作,并试图找出其中的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看起来是有些自不量力的做法最后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样的收获是“读小说看热闹的思想指导下是不会有的” (周仪、罗平,1998:168)。之后本书收录了十几位研究生的翻译批评作品,每读到那些研究生们的“课后作业”都感到用这样的方式读书将大有裨益。
《翻译与批评》一书将翻译批评作为论述重点。从理论上看本书开篇对翻译做定义,将翻译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阐述一遍,并对翻译理论和翻译界争论过的热点问题也进行了罗列。其中在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这一问题的讨论比较新颖,作者在对众多学者的不同观点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翻译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批评的比例在本书中占到了三分之二,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早有写翻译批评的意愿,但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时机。在上翻译实践课的时候,周仪教授要求自己的研究生在拜读名家名译,在阅读的过程找出不恰当或者可以改进的地方并加以评注,以此作为翻译实践课的课后作业。这样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研究生们在经过多次的阅读和仔细的思考后写出的评注大多很有创见。这激发了作者写这本书的兴趣,而这些研究生的“作业”也被收录在本书中作为翻译实践的真实材料。本书也因为这部分有较大的可读性。
一部书的主要作用不外乎介绍理论或者引导实践,抑或兼而有之,《翻译与批评》这部书就是一部很好的引导实践的书。在阅读这部书的过程中,我第一次对翻译这项工作对译者的要求之严格,知识结构之完备及水平之高有了深刻的体会。曾经天真的认为自己也可以翻译一部著作,并自诩“青年翻译家”,这才意识到目前翻译界众多的译者和译作是不合格的,这些人和作品对翻译事业有害无益。因此,正如书中提到:译界一定要大力倡导翻译批评,“引起那些轻率的译者的震动、广大翻译工作者的警觉。这对提高翻译质量,多出翻译珍品、佳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周仪、罗平,1998:156)。
四、结论
读完这部书以后,对自己作为一个语言学习者想要从事翻译事业有了新的认识,翻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做就一定要抱着严肃认真和谦虚的态度,并且一定要在拿起一部著作的时候先思考自己的语言功底是否足够,在动笔之前先将原著通读个四或者五遍也不为过。最后,我还从阅读这部书中发现语言学习者其实也是可以对名家名译提出质疑的,但是这要基于反复阅读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体味到名家的文笔,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成仿吾.《建设的批评论》[N].创造周刊,1924年3月16日.
[2]焦隐菊.论翻译批评[J].《翻译通报》第1卷第6期,1950年12月15日.
[3]李文俊.《也谈文学翻译批评》(原文写于1992年《中国翻译》)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
【摘要】批评话语分析是指通过分析语篇的形式来研究话语、意识形态以及权力三者之间关系的一种话语分析形式。本文将以费尔克劳的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为基础,对滴滴公司的《关于网约车征求意见我们的一些看法》一文进行话语研究,从而展示话语背后的隐含意义,唤起读者的批评性阅读意识。
【关键词】网约车 意见稿 语体链 互语 语言分析
2016年10月8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都公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以下简称网约车)的经营服务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对此滴滴公司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关于网约车征求意见我们的一些看法》这篇文章。费尔克劳话语分析理论框架包括互动分析和结构分析两方面。互动分析又包括互语分析和语言与符号分析。本文拟从话语结构和话语互动两方面对《关于网约车征求意见我们的一些看法》一文进行分析。
一、话语结构的分析
滴滴指出本文的目的在于和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一同探讨。但是滴滴并没有直接把反对意见提供给相关主流媒体平台,却把这篇看法简单地在自家公司的公众订阅号这种可控评论的媒介上。这种封闭的发文途径并不能有效地和社会各界沟通,当然也不是商榷的正确方法。从语体链来看这篇文章:北上深各地网约车征求意见稿―滴滴关于网约车征求意见我们的一些看法―民众评论―媒体对滴滴发文的看法。这些不同的语体是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同时该语体链也体现了话语秩序中的权力导向,即政府主导。政府在这次话语实践中首先网约车营运的管理措施,但诸多措施都会有损滴滴的利益,滴滴处于话语的想要通过发文来例证自己的贡献,引起群众的共鸣,从而影响政府的决定,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
二、话语互动的分析
1.互语分析。这篇文章从形式上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政府此举存在的具体弊端、滴滴公司给社会就业带来的巨大推进作用以及滴滴符合分享经济的发展路子。首先滴滴先对政府提出的相关政策提出点对点的质疑,并给出自己的理由;再次推销自己软件的优点和不可替代的拉动就业的积极作用;最后通过引用总理和交通部副部长的话来证明滴滴相应国家的号召,符合分享经济的发展路子。这三部分彼此相互联系,共同产生出这个对政府征求意见稿的看法一文。这就是费尔克劳在2003年提出的“互语”现象。从互语的角度来看,滴滴虽然以商榷的语气出发撰写整篇文章,但是并没有提出自身的不足,和为什么政府会主张调整网约车的经营方式。所以这篇文章并不是和公众讨论,而是想通过此文营造出利于自己的舆论导向,试图影响政府的相关决策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2.语言和符号分析。
(1)情态分析。韩礼德在1994年提到,情态系统可以表示说话者对话语命题的真实性所承担责任和对未来行为做出的承诺。滴滴持有的商榷态度理应是不确定地,但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显然、将、莫让”等可以体现情态的字眼,均表达了如果实施征求意见稿中的内容,很大程度上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就业,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但这种文章只能让公众体会到滴滴只看到自身利益而不能自省的不良企业形象。
(2)语气分析。Thompson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语言如陈述句来传达消息,也可以用语言如疑问句来传达对消息的需求。全文通篇均为陈述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没有体现商讨的疑问语气。所以该篇文章并不是在讨论政府的约束条件该不该实行,而是在推销自己的意志,即该意见稿所涉及的条目弊大于利,应该修改。
(3)引用分析。从文中可以找到一些引语,如“国家7部委颁布的网约车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网约车的合法身份和价值,鼓舞了我国互联网移动出行行业发展,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政府革新的决心与创新的力。”、“总理也指出,分享经济是拉动增长的新路子”等。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滴滴认为自己是在为人民服务,是分享经济的积极响应者,而且国家7部委都支持,那么各政府的交通委的此次改革一定存在问题,不然就是违背民意,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小结
滴滴公司身为行业的“独角兽”,理应以商榷的口吻《关于网约车征求意见我们的一些看法》一文,但却在自家平台上利己性文字,其没有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如车主因不认识路而增加车费;专车出现大规模影响出租行业;滴滴和优步合并之后价格上涨,议价翻倍等。因此通过以上的分析,滴滴有必要看法一文进行相应地修改。首先,此类文章滴滴应该在相关有影响力的报纸,网站上,而不是只在自家可控评论的软件公众号上,理应让更多的读者,媒体参与商榷讨论中。另外也应该给相关政府发邮件表明自己的看法。其次,滴滴应避免全篇陈述语气和多使用商讨性文字。并且要对自身的不足进行探讨、分析政府提出改革的原因,最后给出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文章的可信性,达到和有关部门商榷利己利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N.Analysis Discourse: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Teaching Research Press and Arnold.1994.
熊猫烧香过去了,可是一提起这几个字,大家都心有余悸,被它感染过的电脑所有.gho的文件全部被删除,想恢复系统也无能为力。病毒,已经成为网络生活中的一个阴影。其实病毒的传播路径是可数的――网络和移动存储,我们一般都是通过安装杀毒软件来防范。但是,现在很多的病毒通过网页传播,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带有恶意代码的脚本就悄悄地下载到了硬盘。还有流氓软件、恶意ActiveX等一旦光顾我们电脑,就会向指定的网络发送敏感信息。但是对于网页病毒,现在很多杀毒软件都无能为力,即使能发现也是治标不治本。于是很多人就用Hosts文件来屏蔽恶意网站,这样当电脑试图连接这些网站的时候都会把它解析到一个实际不存在的IP上。
但是Hosts文件也有一定的弊端,要求员工有一定的操作水平。一旦系统重新安装,Hosts文件就丢失了,而且Hosts文件更新较快,要求所有员工及时更新也不大可能。那有没有简单而又方便的方法呢?
修改Hosts文件
现在很多论坛都在收集恶意网站,形成了Hosts文件,如图所示。这些都是恶意网站的域名,我们要建DNS记录就得先建DNS域,所以得把Hosts文件加以简单的修改。首先去掉所有“127.0.0.1”字符,利用查找替换的方法即刻就能实现。然后去掉所有的二级域名,如www、down、music、ads等,一样还是可以通过替换的方法替换掉“www.”等,注意后面的“.”。对于一些特殊的二级域名,比如“1.”,可以手工删除。最后形成一个类似“xxxx.com”这样域名的文本文件。
制作批处理文件
把上面域名文件的每一行修改成这种格式:Dnscmd . /ZoneAdd xxxx.com /Primary。方法还是查找替换。这里要注意一点的就是结尾的“/Primary”的添加,因为每个域名的根域名不一样,有.com、.net、.cn、.com、.cn、.org等,替换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重复替换的现象。大家可以把文本复制到Word中,替换每一行结尾处的分段符。在“查找内容中”输入“^p”,表示分段符,这样就方便多了,保存为“DNS批量添加域.bat”。同样的方法制作一个“DNS批量添加A记录.bat”文件,格式为:Dnscmd . /RecordAdd xxxx.com ? A 0.0.0.0。注:Dnscmd.exe文件可在WindowsServer 2003系统安装盘中的\SUPPORT\TOOLS\SUPPORT.CAB中获得。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05-02
实践和经验表明,表扬与批评,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表扬与批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上进心,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但是,如果教师不注意表扬与批评的方式方法,对于现在这些见识广、思维活跃、个性强的独生子女来说,不仅会失去这一方法应有的积极作用,甚至还会产生许多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
任何人都有闪光点,都有值得别人学习、效仿的一面。为使每一个学生都对自己充满自信,都能够挺起胸、抬起头来做人,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在“表扬”学生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做足了文章。学期末的每一次家长会之前,她都让每一个学生找出自己比别人优秀的一面,发动全班学生为其它每一个学生找值得学习的优点。她把学生本人认可、全体学生肯定的优点,作为学期末颁奖的“理由”,认真准备颁奖词,在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的期末班级会议上,郑重其事地为每一个学生颁奖。
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未必在其他的方面没有缺陷;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未必将来就没有好的发展前途。如此隆重、大张旗鼓的颁奖式,其实是在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教育学生不应该自高自大,而应该虚心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这是一种奇妙招式,表扬中隐藏了批评、批评中包含了表扬,人人都能心悦诚服接受。
对学生的教育多一些表扬鼓励是应该的,但我们必须讲究表扬的方式方法。
第一、值得表扬的时候才表扬。不要随意给学生廉价的表扬,这样往往会使一些学生无所适从,如果形成习惯,还会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爱慕虚荣。
第二、表扬要中肯、得体,切忌说过头话。要让学生从内心里感觉老师是在真诚地肯定、鼓励自己。
第三、肯定的不一定是结果,可以是过程。学生虽然未能按照我们的意愿圆满做好某件事,但他积极对待、尽心尽力去做了,对做的过程中的态度和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方法的肯定,会激励他对自己充满信心,努力把今后的事情做得更圆满一些。
第四、表扬要讲求时效。当学生取得值得肯定的成绩时,我们要立即给予鼓励,过后再表扬会减弱强化促进的作用。
第五、表扬最好在大庭广众面前。这样,可以使受表扬者脸上更有光彩,从而促使自己在其它方面、在别人面前做得更好,也有利于激发不及受表扬者做得好的其他人努力上进。
第六、表扬与批评分开。有时学生在同一件事情中,有做得好的一面,又有做得欠妥甚至错误的一面,我们必须分别对待,如此,既能提高他明辨是非的能力,又不至于在批评当中抹杀其正确的动机或灵感。
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曾指出,没有体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里所说的“体罚”,我个人更钟情于用“批评”一词取代。我认为,对于成长中的中小学生来说,只有表扬,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可思议的。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当年任育才学校校长时,一次,一个女学生在参加数学考试中,一道题少写了一个小数点,被数学老师扣了分。试卷发下来后,这个女学生偷偷地把少写的小数点添上,然后到数学老师的办公室来“补分”。当时,数学老师不在,却恰巧碰到了陶行知先生。女学生说明来意后,陶先生接过了女学生递上的试卷。在仔细地审视了试卷后,陶先生虽然从钢笔的墨迹上看出了问题,但他并没有“挑明”,而是认真地改正了卷面分数,满足了女同学“补分”的愿望。不过,陶先生在那个被“添上”的小数点上重重地画了一个红圈。女学生心领神会,惭愧不已。许多年过去了,女学生已经成人成才。但每当想起当年“补分”的事,她仍然激动异常。她说,当时他是抱着忐忑的心情去找老师的,生怕老师看出破绽。然而,当陶先生看出“问题”却没让她丢面子时,她的心被震撼了,她从陶先生身上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她说,那件事情过后,她不仅下决心用功学习,而且发誓要永远做一个诚实的人。
被总理誉为国宝的霍懋征老师的班上有个爱下象棋的孩子,经常逃课去找人下棋、与人比高低。一天,霍老师对他说:“听说你爱下象棋,放学后下一盘好吗?”他惊讶地说:“你行吗?”霍老师说:“不如你的话,就向你学呀。”
第一盘霍老师故意输了,那个爱下象棋、常逃课的学生特高兴。霍老师说:“我不服气,再来一盘。”第二盘爱下象棋的学生输了,他很不服气,但第三盘、第四盘、第五盘都输了。他终于很佩服地对霍老师说:“老师,您真棒啊!”霍老师趁机说:“我虽然下得比你好,但你看到我到处找人下棋了吗?我不能因为爱下棋就不上课呀。以后我们在课下交流,互相提高怎么样?”从此,这个孩子开始好好学习,再也不逃课了。
批评的方式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没有明显效果或者事与愿违的批评,是我们应该竭力避免的。
第一、要就事论事。应该说,大部分学生犯错误都不过是由于缺乏自控力、意志力等。教师一定就事论事,不能翻老账,不能使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以前的所作所为耿耿于怀。
第二、要注意场合,要给学生留“面子”。不分场合、不留情面的公开、严厉、点名批评,看似公平合理,实则会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再也抬不起头来,甚至导致学生破罐子破摔等不良结果。有专家研究发现,多数人都会永远感念那些总是“在大庭广众面前大张旗鼓表扬和在密室里暴风骤雨般训斥”过自己的人。
第三、要注意语气、态度。态度刚柔并济,语气严中有爱,更能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愿意同老师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
第四、要抓住问题的重点。教师批评要批到“点子”上,抓住问题的根本,直奔主题,不能泛泛而谈,使学生不得要领;同时,是非观点一定要明确、中肯,使学生心服口服。
第五,要注意频率。不论学生所犯错误的大小、严重程度如何,教师都大发雷霆,严厉批评,学生就会习以为常。因此,教师在运用批评手段时,尤其是严厉的批评,必须注意频率。只有在个别情况下,才可偶而为之,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使其更好地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
关键词: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文学翻译批评
1.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
功能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此学派杰出的贡献者为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威米尔(Hans 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赖斯1971年出版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她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标准之一,提出把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从而形成了功能翻译理论的雏形。因此,从一开始功能翻译理论就是翻译批评理论。后来,赖斯的学生威米尔彻底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基本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即翻译方法、策略、内容的选择由译文预期目的和功能决定。曼塔利建立了行为翻译理论。而后,20世纪90年代初,诺德对所有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写成了《目的――析功能翻译理论》一书。此书系统地概括了整个理论,并针对功能理论的不足提出了忠诚原则,完善了功能理论。她给翻译的定义如下:翻译是能发挥某种功能的目的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预期或被要求达到的功能得以具体化。(Christiane Nord1991:28)
2.功能理论的基本原则
目的论指出,“目的原则”是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的过程,结果决定方法。(Christiane Nord 1991:28)赖斯和威密尔认为目的原则是翻译的最高原则。除了目的原则外,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连贯性法则指译文必须与目的语文化和交际环境相一致,从而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忠实性法则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存在语际连贯一致。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都从属于目的原则,而忠实性法则又从属于连贯性法则。如果目的法则要求原文与译文的功能不同,则忠实法则不再适用;如果目的法则需要译文不通顺,则连贯性法则不再适用。(仲伟合、钟钰1999:48)功能派还提出了翻译充分性(Adequacy)的问题,即:译文应当充分满足翻译要求,译文相当于某个特殊目的要翻译充分。
除了目的原则以外,功能翻译理论的另一大支柱为“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这一原则由诺德提出。仅以目的原则为依据,翻译可能会走向极端不忠实。为了弥补这一理论缺陷,做到对读者负责,诺德提出了忠诚原则。忠诚原则不同于对等论中的忠实,忠实是指原文与译文对等;而忠诚是指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多边关系,忠诚原则就是要力求这几种关系在译文中达到一致。(文军、高晓鹰2003:40)
翻译有三个特性:目的性、交际性和跨文化性。功能翻译理论中的行为翻译论特别指出了翻译交际行为的互动性和文化传递功能。一部成功的译作不应仅是对原文语言的一种摹仿,而应该是一部传递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工具书。原文与译文在接受环境、读者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对原文中一些异域文化的特殊现象,译者应该作必要的阐释,如此更有利于译作实现其翻译目的。功能翻译理论意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强调译本的文化传递功能,这对进行文学翻译批评有推动作用。
3.功能翻译理论用于文学批评的优势
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批评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它使我们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评价整个翻译活动: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使我们可以从宏观上给译者、译作以总体的评价;忠实法则和连贯法则为译本微观细节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它使翻译批评超越了以往“信达雅”、“直译”、“意译”层面上的机械对比,从而使翻译评论者可以从更宏观、动态的视角给译者、译作更客观的评价。
功能翻译理论超越了以往以译文对等或以译文是否完美为标准的狭隘评价译文的窠臼,突破了常规模式;它尊重翻译活动的客观规律,对整个翻译活动进行描述并分析,而不是强加给翻译各种各样的规定;它给译者制定最低度的标准,引导译者如何去做,而不是像传统翻译理论以最高限定标准为准则;它给译者更多主动权,将译者从“奴仆”的地位解放出来,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主体性;功能翻译理论把整个翻译活动放到一个宏观的空间中去,以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为准则,多角度、动态地分析译文更能给译文、译者以客观、系统的评价。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Bible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
[2]Nord,Christia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M].Amsterdam,1991.
[3]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陈刚,胡维佳.功能理论适合文学翻译吗[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2期,2004,43―45页.
[5]桂乾元.翻译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石春让.翻译的目标及其实现[J].外语教学.第2期,2005,87―90页.
[7]王秉钦.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8]文军,高晓鹰.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1期,2003,48―52页.
关键词:公益广告人文关怀叙事批评
1 引言
公益广告不同于商业广告,它不以赢利为目的,传播的是精神形态的观念,而不是物质形态的商品。它的目的在于使公民自醒,关注某一社会性问题,规范行为并且身体力行,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或支持某种社会事业。随着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广告四处横溢,以及近年来不断的天灾、人祸,以人为本的公益广告在人文关怀中显得越发重要。这种人文关怀如何通过公益广告得以建构,对于我们解读这类广告的公益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哈特(1997)指出,叙事愉悦人们,因而使人解除武装.叙事唤醒人们冬眠的经验和感情,叙事因而以一种微妙的方式提出主张。叙事以一种令人不设防的方式进行说服与说理,叙事批评便是要发觉这种说服的理性基础(林静伶,1999:95)。在叙事批评中,叙事通常包含几个因素:背景、人物、情节、行动、时间序列和主题等。本文试图从叙事批评的角度分析公益广告中人物、受众和主题,来看人文关怀的建构,发掘公益广告中叙事的作用和说服力,以及叙事给受众提供了何种世界观。
2 叙事批评与公益广告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叙事批评逐渐被视为修辞批评方法的一种。费雪(1987)出版《视人类沟通为叙事:叙事、价值与行动的哲学》(HumanCommunication as Narration:Toward a Philosophy 0厂Reason.Value and Ac―tion)一书,对叙事典范、叙事理性、好理由的选择作了整体的阐述,指出叙事典范是一种有关推论、价值和行动的哲学。在费雪提出叙事典范之后,叙事批评被应用于许多传播相关领域,如:口头诠释(oralinterpretation)、媒体研究、政治传播、修辞研究等。费雪在提出叙事典范时比较关注的是哲学层面、理论层面的问题,因此对叙事批评并未规划具体分析框架或方法。佛思(1996)建议在进行叙事批评时可以从几个叙事元素的分析开始,包括叙事中的场景、角色、叙事者、事件或情节、时间关系、因果关系、叙事对象、主题等。佛思(1996)建议在分析故事中个别的元素之后,研究者应该思考哪些叙事元素是关键性的元素。
文学批评或媒介批评中的叙事批评可能较偏向从美学的观点分析故事结构或形式,而修辞批评领域的叙事批评则较偏向从功能的观点出发。也就是叙事批评比较关心的是论述中的故事如何达到某些修辞功能(如说服、论辩),或意图达到什么修辞功能,以及通过什么样的叙事内容与叙事方式来达到某些目的(林静伶,1999:99)。从修辞观点看,哈特(1997)指出说故事本身也是一种推论(reasoning)的过程。言者借某些故事推论是一种间接的、不明确的推论方式。故事能使听者解除武装(dis―am2),而使听者在较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影响。哈特称这种“有目的地讲故事”(story-telling-with-a-purpose)为“修辞的叙事”(rhetoricalnarrative)。如公益广告中叙事短小精悍、形象生动、贴近生活,涉猎了从个人教养到社会公德,从邻里关系到国家法律等人民生活、社会现象的方方面面。通过讲故事,公益广告避免和取消了标语口号、居高临下的宣传,而是以叙事的方式提醒、规劝、批评受众,使其进行自省、认同。公益广告很少对话,只有一两句警句式字幕,其所诉诸观众的是直接生动的表演(有目的地讲故事);它避免了宣传意图的、直白,做到了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最终引发公益行为。
修辞批评方法中的叙事批评尝试探讨人如何透过故事达到说服目的。所谓的“故事”经常包含几个基本因素:背景、人物、情节、行动、时间序列等。这些因素与戏剧中的基本因素几乎一致,因此叙事批评也是一种戏剧观点的分析取向(林静伶,2004:95-96)。公益广告以它独有的“人本性”、“公益性”、“倡导性”等特点,寓情于形,把人文关怀包含在广告所要表现的日常现象中,以此告诫世人、警惕世人。正是这一以人为中心的特点,本文确定角色、叙事对象和主题为公益广告叙事的关键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3 公益广告的叙事批评分析
公益广告中人文关怀的建构都是相似的,即通过叙事来层层铺设,向受众不断渗透理念,在潜移默化中作用于人的心灵和举止。在公益广告中,角色、叙事对象和主题是建构人文关怀最重要的因素。曾获CCTV国际电视广告大赛公益广告作品金奖,名为“爱心传递篇”的公益广告,其中呈现了这样的画面:一位劳累了一天的年轻妈妈晚上临睡前给她的母亲端过一盆热水洗脚,母亲心疼地说:“忙了一天了,歇会吧。”年轻妈妈说:“不累。烫烫脚对您身体有好处。”这一切被年轻妈妈的小儿子看到了。受妈妈的感染,他吃力地从走廊里端来一盆水,在妈妈寻找的目光中出现,水花溅得他眯着眼睛说:“妈妈,请洗脚。”这样的公益广告,让人看了怎能不感动,怎能不受教益,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五六岁的孩子,都会从中领悟到一些东西。本文以此公益广告为例,对公益广告中的叙事关键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进而揭示叙事的实质内容、叙事形式、叙事意涵(动机)和叙事效果。
3.1 公益广告中角色分析
角色(人物)的塑造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视觉符号.它具有深刻的内涵,包括人格魅力和气质因素。叙事中的人物是指叙事中刻画或塑造的角色。这些角色的之间的关系、各自的身份背景都在叙事中传达着某种意图.起着说服的作用(佛思,1996)。
这则公益广告中有三个角色:儿子、年轻妈妈和老母亲。这三个角色的塑造都有其内在动机。先看儿子,只有五六岁,从属性上来说是儿童,处于受教育的阶段,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还没成形,需要大人的引导,容易被周边人物和环境影响。这样一个角色,必然会对同类的叙事对象产生深刻影响,起引导与反思作用。国内外许多研究与讨论也指出电视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重要机制。但儿童被视为是“特殊的观众群”,因其生理、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发展尚未成熟,缺乏“建立价值的参考经验及辨认虚幻与真实的能力”(吴翠珍,1991)。儿童习惯性地收看电视的结果是其基本见解与感性、暴力倾向及安定性、职能指数、读写能力、想象力、游戏能力、语言模式、批判性思考、自我意识、知觉及价值观等都会受到影响(谢鹏雄.1984)。此公益广告中这个儿子的角色看到妈妈累了一天还细心地给她的妈妈洗脚,这其中的亲情、子女对长辈的孝顺和关爱叩启了儿子这个角色的善良和孝顺的天性。 塑造这样一个角色,传达了“爱心是可以传递的”,“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对于教育孩子再次论证了“身教重于言传”这一人文关怀理念,对同类的孩子起到了启迪和教育的作用。
这则公益广告中年轻妈妈这一角色担任了双重身份:一个是女儿,给母亲洗脚,关爱长辈;另一个是妈妈.照顾、教育儿子,爱护子女。作为女儿这个角色,她传达了孝敬、善待、抚养、关心父母的职责和义务,引发所有观看此广告的子女思考:作为儿女是否做到了应尽的义务.是否关心自己的长辈,是否因工作原因忽视了亲情,等等:作为妈妈,她以身作则,无形之中教育和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孩子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也因此促使天下望子成龙的父母思考: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得当,作为父母在给孩子制定条条框框的要求时,自己是否以身作则,是否反过来自省过,等等。作为父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孩子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有时候这种不易察觉的影响也许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年轻妈妈的母亲这一长辈、老人角色的塑造才有后续的爱心传递,儿子模仿妈妈关爱亲人,给她端来洗脚水的这一行动。作为老人这一角色,向观众传递的信息是应受到尊重、爱戴和关心。社会应对于这一类弱势群体引起重视,给予特殊照顾,传达人文关怀。
3.2 公益广告中叙事对象分析
叙事对象指的是叙事意图打动或说服的对象。叙事对象的分析为叙事评估提供参考基础,就是视叙事的合理性与说服力是针对什么叙事对象而言(佛思,1996)。此“爱心传递”公益广告的叙事对象根据广告中角色定位可以看出是子女和父母,延伸开去可以是晚辈和长辈。对于广告中儿子、年轻妈妈和老母亲三个角色的塑造是针对当今社会上亲情的忽视,成年子女由于工作等原因疏远了和家人的关系这一普遍现象,提醒和警示人们不要忘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注重亲情。年轻妈妈这一关键角色与形象的叙说正是符合传统社会对子女要孝顺、善待和关爱父母,以及家长要以身作则。教育和关爱孩子的要求,并与社会文化中的主要、主流叙事吻合。
给妈妈洗脚这则公益广告的叙事企图便可以这样理解:从洗脚这一细微的生活细节,引申出子女对于父母应该做到:1留意看,观察父母日常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注意他们平日的身体状况与健康情况。2细心听.和父母谈话时可以尝试听听父母的想法、需求、担忧和压力。3多言讲,早上要向父母说声“早安”.外出时向父母说“再见”和交待预计回家的时间;多利用言语表达你的关心,亦可以用小字条表达心意,做错事时要坦诚认错.主动和父母倾谈自己在学习或工作上的情况。4常常做。安排固定时间协助父母做家务,尽力做好自己本分,努力读书学习,对工作负责及投入,在节日或父母生日时表达心意,如送礼物给父母或一同外出游玩。
3.3 公益广告中主题分析
叙事主题是指叙事通过人物、事件所传递的理念和表达的目的(佛思,1996)。这则广告的叙事:睡觉前妈妈给儿子洗了脚,然后又给自己的妈妈洗脚,孩子看到后,便给妈妈打来一盆洗脚水,稚嫩的童声:“妈妈,请洗脚。”孩子第一次也给自己的妈妈洗脚了。母亲慈爱的声音,儿子稚嫩的声音,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关爱通过洗脚这一细节传递出来,它所体现出的是中华传统美德,又宣示了“身教重于言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真谛。这样的公益广告,让人看了怎能不感动,怎能不受教益,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五六岁的孩子,都会感受到小男孩端给妈妈那盆洗脚水的份量,从而从中领悟到一些东西。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有时公益广告的叙事作用胜过千军万马,用这种形式教育人和鼓励人,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小伙子在晨跑的过程中非常乐于助人,帮人推车、捡球,当看到地上的易拉罐时,一个潇洒的动作将它踢到垃圾箱中.不料差了一点,易拉罐落在旁边了,这时有一位晨跑的姑娘把它捡起来,丢进垃圾箱中。这些举手之劳.体现了爱人爱己的良好道德,“关心别人、快乐自己”的叙事主题。这是一则名为“晨跑篇”的公益广告,它利用一种看似简单的叙事形式呼吁社会关注公共道德。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