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艺术设计范文

课程艺术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艺术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艺术设计

第1篇:课程艺术设计范文

艺术设计是一门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复合学科。根据相对的知识结构,各大高校的艺设科目主要分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相关课程、毕业设计这四个部分,而这四个部分也是艺术教学的主要模块。因此我们可以大致将艺术设计理论也同样分为四个部分,即公共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技术性理论、综合性理论知识,这是艺设专业基础的非常重要的部分。

2.现阶段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情况

当前艺术类高校的理论课程无论是建设还是完善都尚未成熟,实际的教学中也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首先从课程的设置上来考虑,很多的学校都很大程度忽视了个人素质,强调传授技能却放松了理论课程,课程的设置非常的不贴近生活。现在的理论课程的问题大概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很多院校开设的课程只是非常片面地停留在了纯理论上,与培养人才的目标并没有非常直接的联系;第二,从教学方式来考虑,很多学校缺少专业的教师,导致课程死板、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学效果也不好;第三,从考核方式上,由于理论考试多为纸面考试的形式,导致学生平时在课堂上不重视学习过程,只在考前啃书。不难看出,大部分的艺术类院校在现实的理论课程体系的教学过程中都只片面地强调专业性和课程完整性,却因此而轻视了课程与实践的关系,这样一来学生学到的往往都只是非常具体却缺乏现实实践的专业知识,因此当真正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都会显得非常心有余力不足。

3.艺设改革的实践策略

(1)课程设置科学合理。

在艺设的理论知识的实际教学之中,应该秉持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原则,艺术教育的培养主要是为了打造具有专业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因此在强调学生的培养时一定要透彻地了解本专业基本的情况,拥有专业人员该具备的专业知识。例如在建筑类的艺术课程中出现的现代主义,授课的过程中一定不要让学生单纯地了解纸面上的字面知识,可以选择一些图像或者鲜明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得更好。设计概论这样的课程基本上都是艺设这一专业的入门课程,学生可以通过这类课非常宏观地感受设计的魅力,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在后期,根据不同的专业和技术开设一些不同的课程,这些课程在促进学生探究专业技术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理论课的教学必须保持时效性,走在时代的前端,重视专业的基础。教师在授课之前要深入了解教材,科学搭配,满足社会需求。

(2)教学模式变革。

在艺设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自己放在主导的位置上,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必须要改变讲授法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借助多种新鲜的形式,使用多媒体课件、讨论、演示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第二,可以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增加互动,进而提高学生的美感,提高对作品的分析能力,也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总体能力的主要办法。另外,因为随着信息技术逐渐地在校园之中普及开来,在设计类的理论课程之中,由于设计的虚拟性,教师可以比较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也就是使用现代化的设备或课件进行授课,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资料数据,获得素材等,通过比较丰富的教学方式,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从而带来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3)调整考核方式。

第2篇:课程艺术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包装设计;实训课程;现状;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包装设计教育也有了新的要求,需要把包装设计的知识和技术转变为生产力,促进包装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建立完善的适合市场发展的包装设计应用教学,并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体系,要不断提高实训教学的水平,推进生产与知识相结合的步伐,培养更多适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一、包装设计实训课存在的问题

当前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严峻,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明显。其实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一直都未饱和,整个市场在人才需求方面还有很大潜力。高职院校的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性很强,对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其中的实训课程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这也是包装设计课程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现阶段的高职包装设计教学中,实训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缺乏重视

一些高职院校对包装设计专业的实训课程,在意识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了实训课程的建设,甚至一些设计院校根本没有开设过实训课程,也有一些院校仅仅是在包装设计课里增加了一些练习。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在财力和物力方面受到限制,另一部分主要就是在主观意识上,一些院校根本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1]

(二)缺乏师资

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在师资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实训经验比较丰富的从业人员可能在学历方面或者其他方面无法满足高校的要求,因而无法进入高校执教,而在高校中执教的教师有一部分是缺少实训经验的,其效果可想而知。而高职院校的包装设计实训教学,必然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知识水平受教师水平的直接影响,因此,培养一支在理论水平、包装制作和专业知识方面都拥有很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势在必行。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有的高职院校分配给实训课的时间并不充足,在实训课的教学上闭门造车和随意教学的现象比较严重。因为用于上实训课的时间并不多,也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和现实的工作拉开了很大的差距,不但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无法满足包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自身发展需要。

(四)缺少实训教材

教学活动主要受教材的指导和引领,但目前编写包装设计实训教材缺乏相应人才,这直接影响包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优化实训课程的设置,重组实训教学的内容,使实训课程的内容符合实际工作,缩短两者间的距离。

(五)缺少教学设施,缺乏实训基地

教学设施和实训基地对高职院校包装设计的实训课程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有一部分学校因为自身的经济实力薄弱,无法负担费用高昂的实训设施和专业的实训基地,使得实训的操作条件落后,没有良好的实训基地。

(六)学校与企业的联合不够

在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合工作做的还不充足,不能很好地开展教学。

二、包装设计实训课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就是高职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实用型和应用型的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就是开设实训课程。高职教育尤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正因如此,高职教育要在教学中,更好地使学生融入到工作角色,尽量多设置一些实训课。[2]包装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比较强,如果缺少实际的操作演练,势必会使包装设计专业的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只有将包装设计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关于包装设计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创意设计能力,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三、改革措施

(一)重视实训课

在艺术设计的教学体系里,包装设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训课,可见其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包装设计实训课在加强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制作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让学生用科学性的方法掌握包装设计的知识,按照不同材料设计商品包装,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制定实训教材

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着教材进行,因此,各大院校更应重视教材的制定和开发工作。各大院校可让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加入到实训教材制定的工作中来,当然,也可以邀请有包装设计经验的企业人员,让其加入到制定实训教材的工作中。通过这样的努力,最终制定完成实训教材,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包装设计人才。

(三)注重师资培训

在高职院校的包装设计教学活动中,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师的再培训,促使包装实训课能够更好地开展。各个高校相互之间要加强交流,对实训课程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设计。[3]针对高校内专职教师实践机会少的情况,可以增加与职业人相互沟通的机会,让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可使用“项目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设计小组,根据具体的项目,详细地制定市场调查计划,从调查开始,收集更多富有价值的资料,如目标消费群体、使用的材料、品牌的整体定位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材料展开各个小组之间的讨论,制定相应方案。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组用PPT进行演示,由其他小组和任课教师对其进行点评。在整个的项目教学中,教师要起到引导和解惑的作用,严格把关各组的项目质量。这种“项目式”的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团队精神,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让学生掌握项目整个的设计流程。

(四)建设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更好地就业,这就要求学校要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做好学生实训教学的基地建设,各高职院校应该将建设实训基地加入到工作计划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基地建设工作。

(五)校企联合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最终都将进入企业,那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到企业中去实训,通过在企业中的学习和交流,会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在企业中的学习,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4]

(六)保证课时

高职院校应该保证包装设计实训课程的课时,并引起足够的重视。高职院校可单独开设包装实训课,要将学生参与实训的内容和应用的时间两者的所占比例分配好。制定详细计划进度表,保证正常开展实训课的时间。包装设计专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如果实训课程的练习和实践没有充足的时间,那么将无法学好包装设计。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要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地进行调整。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包装设计的实训课程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的能力。高职院校应完善实训教学体系,拉近企业与包装设计人才的距离,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谭佳华.论高职院校包装设计实训课程改革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06).

[2]曾照静.浅谈高职院校包装设计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J].青年文学家,2013(32).

[3]孙丽娜,王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高职《包装设计实训》项目化课程改革[J].神州,2013(19).

第3篇:课程艺术设计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 设计思维 教学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要面对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创造力的培养,也可以视为全新的思想模式的建立。 早在20世纪初俄国巴甫洛夫和美国华生建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就错误地影响了我国教育思想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被动的,被刺激的记忆过程和机械反应过程。在这种满堂灌的陈旧教学体制中学生失去了思维和行为的主动性,创新能力也被抑制了。我国主流教育方式偏向有意识和分析的思考模式,强调纪律、惯例、公式和理论知识,但忽略了解决日常问题的灵活性。单靠理论知识和信息,并不足以保证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新世代生存下来。就在这种背景下,“创造力”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视。

一、设计思维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必要性

(一)设计思维课程的意义及国内教学现状

大部分学生思维的初始状态是常规、直接、简单的,而设计思维的培养目的是达到创新、系统、全面的状态。设计思维课程是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研究、开发和有效训练的课程设计与体系。它是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新获得的信息和已有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形式和思维方式,改变思维定势,经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合,借助类比、直觉、灵感等特点创造出的新办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只有发现问题,才有可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职业设计师的思维习惯,也应当成为设计教育者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这些模式被没有答案的问题所激励,被价值与关系的重新定义所启发。国内艺术设计专业真正意义上重视创意的教育应该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原无锡轻工大学(现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引领下逐渐开展起来的。随着当今社会发展对于创意需求的加强,目前国内许多艺术院校相继采用了平台加模块的教学模式,纷纷将设计思维课程作为设计教育的启蒙与思维的转变加入到设计教学中。设计思维课程中,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纵向思维能力与横向思维能力的交叉,相对于技巧性的知识积累更注重思维形式与方法的启发。

(二)设计思维课程对当前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

设计思维教学也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要有更加广博的文化背景和跨越学科的综合知识能力,同时又不能固守成见;对于学生而言,要改变过去被动学习的习惯,让主动学习贯穿于直觉、认知、知觉、思维、理解、创新的整个过程。改变单向的视角为多向视角。从习惯于“唯一”到“怎么都行”。如果教与学都能够保持一种自由开放的状态,活跃的课堂就将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信息交流场与思维碰撞的实验室,教师与学生都会受益匪浅,作为促进设计发展的深层的人文价值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设计思维课程教学的实践

(一)设计思维课程的主要构想

在设计思维课程大纲的制定与教学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了对学生训练分成两个并行的层面:智慧与方法。这是创意实践中缺一不可的因素。智慧的积累重点在于通过课程从文学、影视、音乐舞蹈、绘画书法及建筑作品等部分内容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层面积累经验和智慧。智慧主要为一种以点带面的引导,方法主要为解决设计中面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如采用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考工具,诸如同理心、体验产品、重新陈述问题、分类、脑力激荡和心智图等,都能够挑战既定观念。至于横向思维突破常规、类推思考和强制联系这些创意工具,能在源头上,即创造构思萌生的阶段,便消除既定观念。

我们一般采用常规方式处理生活上的事情,这些惯性程序有时被称为既定观念。这样思考比较方便(因为它们像计算机软件那样已安装妥当,并往往自动选取),而且看来能解决问题(因为当你唯一的工具是锤子,你的每个问题都看似一枚钉子),它们并不尊重每一个新问题的独立性,亦没有理会我们须因时间、潮流和生活方式做出改变。大部分专业人士都应该抵抗观念模式的安逸,而强迫自己至少从一种新角度去思考每个问题。这也是教学中始终要努力做到的。

(二)设计思维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教学方式

1. 课程的主要内容概述

从智慧层面上谈,课程中主要从文学、影视、音乐舞蹈、绘画书法及建筑作品等部分内容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层面积累经验和智慧。在每个思维方法讲解的部分中插入创意工具的教授与练习。每部分都是用两次课的时间去解决,尽量减少了理论讲解的时间,加重课堂讨论、课堂小游戏及课堂练习的比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与学习。

第4篇:课程艺术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4-0000-01

一、前言

由于艺术设计教育不仅包括设计基础、教育训练、设计观念、设计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包括动手制作等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目标不同,所以要进行不同的课程设置,从而能够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最终能够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课程设置的内涵

课程设置主要是指从特定的教育培养目标出发,对课程进行合理的组织以及编排,然而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受到教育目标以及教育价值观的影响。课程设置主要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的相关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体系主要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的组合。然而课程设置主要从培养目标出发,并且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确定科学的、合理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程设置中要注重学生对古代大师作品的分析能力,并且鼓励学生要对古代大师的技法进行研究,从而能够培养学生构成、秩序、造型以及节奏感,并且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课程设置中要将平面、立体结构研究、材料研究以及色彩研究结合起来,从而能够使得学生对视觉表现规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并且要开设大量的艺术以及科学讲座,从而使得学生对艺术以及科学知识有一个更加客观以及全面的认识。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课题,放宽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以及空间进行探索以及思考,最终使得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三)课程设置中要注意针对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要对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进行加强,最终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除此之外,教师在教训过程中,要使得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组织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市场意识。

四、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比较随意。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比较随意,并且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在每一年都要更换一次,从而使得课程设置没有稳定性。并且在一些高校开设的课程不能够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除此之外,一些高校由于不合理的课程结构,课时分配严重失调,不利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设置单一。在许多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的过程中,由于缺少对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方面的课程,从而不利于学生向着全面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一些高校忽视了人文科学、科技知识、自然学等学科的课程设置,从而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在发生着变化,为了能够使得学生的审美观念适应时展的步伐,高校要合理的设置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理论课程设置比例较小。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中由于缺乏一定的艺术设计理论课,从而不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在许多高校中由于忽视了视觉心理学、市场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营销心理学以及设计生理学等理论知识,从而使得学生在艺术设计中理论观念是比较缺乏的,最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以及创造能力。

(四)实践环节较为薄弱。目前,在许多高校艺术设计中存在学生数量多、管理比较滞后以及实践环节比较薄弱的缺点,为了能够提高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整体质量,高校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的对策

(一)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性质进行正确的认识。一些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并且要树立正确的艺术设计的教育观念。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术,而且也不是科学技术,针对这一特点,要设置科学的、合理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二)建立一个创新的课程体系。在设置课程的时候,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明确设计的根本方向以及学些艺术设计学科的目的。在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中,基础课以及专业设计课时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以及完整性。

(三)探索跨学科的培养模式。由于艺术设计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这一门学科与工程技术、人类工程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中要引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为了能够使得艺术设计学科与其他新技术能够紧密结合起来,高校要不断调整课程结构,从而使得各个专业之间能够得到很好的融合。最终使得艺术设计教育学科向着全面化的方向发展。

(四)设置中西美术相比较的课程。艺术设计的理念来源于传统的审美观念,然而近几年随着西方元素的不断涌入,在艺术设计中要将东方美学思维以及西方现代化设计理念充分结合起来。因此,一些高校在引进外国先进的设计理念以及方法,从而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最终使得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提高。

(五)不断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在实践环节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设计绘画以及基本能力,而且要注重培养宏观的思考以及创造能力,最终能够使得学生能够满足变化多端市场的需求。在实践环节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要不断鼓励学生去开拓自己的思维,从而使得学生的设计理念不同于别人。

六、结束语

由于艺术设计学科不同于其他的学科,这就要求高校要特别注重艺术设计学科的课程设置,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与此同时,高校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能够促进艺术教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诗红,吴志林.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刍议[J].继续教育研究,2008,4(17):267-268.

[2]姜蕾歌.项目共建式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实践研究[J].包装与设计,2013,2(7):27-29.

第5篇:课程艺术设计范文

文章就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改革从课程开发与课程实践两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梳理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内涵与思路,从实践角度探讨了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与课程实践的相关内容,指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现学业与就业的直通。

关键词:

工作过程导向;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践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内涵与思路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是指从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环节着手进行的工作分析活动,即以生产过程为核心起点科学设置工作流程的一种工作分析行为。基于工作过程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其主要涵盖了作业方面的要素(如作业条件、作业环境、作业情境等),完成工作所必备的核心能力、关键技术要素等其他要素。所以,高职院校在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时一定要有丰富的校内外专业实践活动的支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是建构在“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基础之上的,重视研究如何使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提高职业素养。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高职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是颠覆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接受模式,打破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形式,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基于工作过程重新组织建构课程,使受教育者在项目化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完成对知识技能的吸收,学习基础理论,获取职业核心能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置结合有关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业能力素养的要求,强调了对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素养的锻炼和专业训练。我们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体系,实现以技术为核心的“岗位+职业发展”课程知识观,构建策略—创意—设计—执行职业能力模块课程项目技能的课程体系。受教育者在模拟情境和真实工作岗位上学习项目化的工作任务,从单一工作技能向复合工作任务循序渐进,由初学者逐步成长为陈设艺术设计的行家里手。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实践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设置与改革有利于学生获得全面、有效和有用的职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职业技术技能。高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既需要我们大力进行探索与创新,同时也需要一些实施条件的配合。

1.校企合作,建设与课程相配套的实训基地,营造良好的实训环境

专业实训基地的大力投入,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必备基础和物质保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实践和课程体系建构,大量教学内容需要在模拟和真实情境中进行,对模拟生产情境和真实工作场景要求高、需求大、使用频次高。所以,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支撑作用无可替代,极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认真贯彻政、校、行、企合作办学和协同创新的精神,借助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多方筹集资金,提升实训基地的装备与建设水平,另一方面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教发展方针,大力寻求企业的强力支持,与企业合作建设与课程相配套的实训基地,打造良好的实训环境,顺利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确保受教育者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施到位。

2.实施基于工作导向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革

高职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巨大变革,工作导向教学模式的最基本内涵是为了学生的行动而学习、通过学生的行动而学习,即通过高职教学改革打破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改变旧有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技能灌输的学习状况,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体系。在这一新体系中,教学活动中心为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学生独立或者以分工合作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包括搜寻专业信息、自主制订学习方案、积极参与项目化工作任务、参与学习效果评测和学业成绩评价等教学环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并最终在全部学习过程中获取专业知识技能与未来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

3.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人才基础。大力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优秀的师资是其中的核心环节,受教育者职业核心能力的获取,离不开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的辛勤付出与大量参与。高职院校的教育者不但要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相关理论素养,能够按照行动导向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还要具有突出的职业实践能力。但是,反观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实况,作为教师队伍中新生力量的青年教师基本上从各大院校毕业后直接踏入高职课堂,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在企业一线实践的工作经历。这就需要我们花大气力真抓实干,通过多项举措鼓励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熟悉企业实际项目运作流程,逐步缩小工作导向教学与教师职业实践能力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考虑从企业一线择优聘请行业人员到学校兼职教学,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以弥补现有师资的不足。最终我们要通过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努力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合力打造一支教学能力和行业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美术系2009年以来重点进行课程设置改革,以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装饰工艺方向)作为试点,与校外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出装饰陈设相关课程,将最终的毕业设计定为与岗位一致的整套陈设方案设计。在装饰工艺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以陈设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陈设设计与制作技术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陈设行业所需的设计协调及制作的技术能力。

1.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原则及要素

第一,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工作过程导向开发原则。预见性:准确分析和预测行业发展趋势所需要学生具备的专业职业技能。基础性:加强学生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发展和增强学生潜在能力。灵活性:兼顾工作能力所需要的不同层次、专业之间的配合。多元性:注重培养学生跨岗位、跨职业的共通能力。实践性:包括职业的实践内容、实践形式及实践的可操作性。第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要素。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年龄、知识基础、专业根底、可塑性是设计课程必须考虑的要素,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要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专业——课程内容应反映本专业中最有实践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要领;社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时代特征及其对人才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要求,是课程开发的现实依据和制约因素。以上三要素应综合考虑。

2.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创新

第一,以技术为核心的课程知识观。在知识经济的生产要素中,只有有效知识才能被称为工作过程知识,建构这类技术知识的过程对于引导劳动者达成工作目标、完成工作任务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总体开发始终注意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陈设设计与制作技术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陈设行业所需的设计协调及制作的技术能力。第二,逆向设计课程。依据装饰艺术设计相关行业职业的工作要求,调研核实工作岗位应该具备的核心技术、技能要求、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详细信息,据此设置出所需的装饰陈设核心技术课程和职业技能课;再确定核心技术课之外的专业技能课和职业素质课程。课程改革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如本专业的纺织品设计、挂饰设计、灯饰设计、家具设计、花饰设计、陈设项目策划和毕业设计等课程,突出了专业培养目标所确定的空间设计能力、陈设设计能力、手工艺制作能力三大核心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学业与职业的有效对接。

3.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实践

第一,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美术系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经过数年的研究试验与调整改革,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论,将课程知识与岗位技术直接挂钩,构建了陈设艺术设计实用技能学习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平台。第二,陈设艺术的技术性与个性化,使它在艺术与实用的结合方面有极大的发挥空间和无穷的活力。特别是纺织品设计、家具设计、灯饰设计、挂饰设计、花艺设计等人才输出,都是企业需求的热点所在。因此,院系与企业先后共同研发了色彩搭配、纺织品设计、挂饰设计、灯饰设计、花饰设计、家具设计、陈设项目策划、毕业设计等主干课程。第三,把本专业学生输出方向确定为面向陈设设计公司、艺术设计公司设计部等,工作岗位定位为上述公司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各类配饰设计师助理、配饰设计专业绘图员等。本专业学生从大二开始学习上述岗位所需的实用技术知识,目前,本专业所培养的陈设艺术设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四、结语

实践证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体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适应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能够很好地满足市场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它充分显现了陈设艺术设计工作岗位基于工作过程及项目化工作任务的特征,实现了课堂学习、虚拟情境实训、生产性顶岗的直通与对接,使学生能够直接向一线生产师傅、设计人员、管理人员等学习工作岗位知识技能。陈设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借助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应用水平,培养学生的岗位作业能力和对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力,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性。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与课程改革实效息息相关,要真正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还需要我们更加重视校企合作实训平台、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这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冯卓茹 胡晴 单位: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注:

文章系2013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艺术设计类专业教改课题“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05092)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

[2]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科学出版社,2003.

[4]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6篇:课程艺术设计范文

1.1明确的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的意义所谓的针对性是指要根据行业的发展确定明确的培养目标,比如装潢设计专业必须要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室内装潢方向还是广告装潢,虽然学生有三年的高职学习时间,但这三年的其中一年主要学习的是基础课和公共课,剩下两年时间还需要有半年的实习实践,剩下的一年半的时间中,如果像以往的课程设置既开设室内装潢的课程又开设广告装潢的课程的话就会造成专业定位混乱,导致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识不够,专业能力不全面,以及造成学艺不精的现象。所以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的课程设置。

1.2不同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对比比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装潢艺术设计行业,培养能适应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等工作需要,具有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广告设计、标志与VI设计、家居装潢设计等能力等。而室内装潢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室内外设计原理、制图与识图、预算与招投标等室内设计理论知识及Photoshop、3DSMAX、CAD等各种设计软件的熟练使用,掌握室内外效果图的设计方法及技巧,掌握建筑景观漫游动画制作技术,具备现代设计理念与制作能力,并能考取ICAD国际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师证书,AutoDesk认证AutoCAD证书,Discreet认证三维设计师证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具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艺术修养和职业素养,能胜任室内装饰工程设计公司、园林规划设计部门、施工企业等相关企业的工作岗位,从事方案设计、图纸制作和施工管理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上述专业均属于艺术设计专业,但是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室内装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目标较明确,而第一个艺术设计专业的方向比较乱,要培养平面设计人才又要培养室内设计人才,最后导致目标混乱。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的方向就不好把握,所以才会出现前期调研中发现的什么课程都有的现象,这种两类课程混合在一起的课程设置一定要改变。

2实践环节课程设置要与岗位相结合

在前期的调研中发现,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有部分课程跟专业所面向的岗位来说并没有什么关系,这样就导致了“学而无用”的现象,所以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本着“学以致用”的理念,“以岗位定课程”的原则,确定学生面向的职业岗位,在理论教学够用的前提下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加强职业技巧的训练。还是以室内设计专业为例,一套完整室内设计流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开展工作:完成整个工作流程主要需要的工作岗位有设计师、绘图员、装饰施工监理。再来看实践环节的课程针对室内设计方向的主要有:室内设计实训、效果图表现技法实训、室内陈设与软装饰设计实训、CAD实训、三维建模实训。从这些课程可以看出,室内设计实训、效果图表现技法实训、室内陈设与软装饰设计实训这几门课主要是在培养学生方案设计的能力,主要针对的岗位就是设计师。CAD实训、三维建模实训这两门课程主要是电脑绘图学习,自然针对的是绘图员,但绘图员一般只是初入行的必备技能,最终学生还是要向设计师的方向提升。可以看到在实践环节的这些课程中并没有关于装饰施工的课程。当室内设计师要完成一个作品,他除了具备驾驭艺术形式美的基本美学能力外还需要懂得空间设计,并能清楚这个作品应该怎么制作完成,在方案施工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材料与设计不符的情况,会不会造型太过不切实际而无法施工等这些施工问题,若要出现这些问题那么就意味着方案可能需要修改。但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90%的学生表示不懂得施工,不知道完成后到底是什么样子,这显然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在实践环节课程中加入相关的课程,如装饰施工工艺、装饰材料工艺等,尤其是材料应该作为重点课程来进行安排。

3实践环节课程要以能力递进为主线

前期的现状分析中还发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比较凌乱,没有逻辑,学生只是一门一门地把课程学完了,可是却无法把每门课的内容衔接起来,不利于整体专业能力的培养。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能力可以分解为基本能力、专项能力、伴随性能力三个部分。其中基本能力所包含的审美、想象等能力,是伴随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根本能力,也是形成个人设计风格、个人设计审美取向、个人设计评判标准的前提,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所开设的课程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专业基础课。专项能力是构成该专业特征的重要内容,对应的就是本文阐述的实践环节课程。伴随性能力培养则是隐性的,但确实学生成为设计师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的重要内容,更是适应当前设计行业团队化作业的必备能力。下面是室内设计专业各课程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在完成相应的基础课程后,实践环节课程作为培养专项能力的主要范畴要做好课程和课程之间的衔接,做好科目与科目之间的联系。仍然是以室内设计方向为例,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的课程安排是这学期学装饰制图、表现图绘制,下学期再安排在CAD、photoshop、3DMAX这类计算机绘图的课程,等学到室内空间设计等这些课程时可能又要下一个学期了,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课与课之间是独立的,学生就没有办法联系起来理解自己的专业。所以以能力递进为原则进行课程设置,在保证基本能力后,装饰制图、表现图绘制、室内设计概论这些课程尽量放在统一学期来学习,因为在能力递增的角度来看,学生首先需要能看懂、会绘制装饰图纸、效果图,然后才能进行室内设计的学习,这样设置是为以后的实践设计先打下很好的基础。而后开始注重面向行业的专项能力绘图的能力需要加强CAD、photoshop、3DMAX等学习计算机操作的课程;最后再开始设计能力的课程如建筑与室内空间设计、家具设计、采光与照明设计、室内装饰与陈设设计这些课程时要先让学生理解空间,再懂家具与照明,最后再考虑陈设,按照设计的顺序来进行课程先后的安排,达到能力逐步递进。

4实践环节课程设置要灵活多变

第7篇:课程艺术设计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学;课程教学;设计依据

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学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不应该盲目追求“高大上”,应该立足实际,在以人为本、学以致用上多花心思。具体来讲,就是要根据艺术设计学专业学科的特点,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设备、资料案例、评价体系等因素,分析相关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并通过一系列的策略、方法和步骤设计来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学专业课程教学设计具有一般教学设计的共性,也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做好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学专业课程教学设计要有一定的依据,这些依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依据教学需要与学生情况;二是要依据必要的学科理论;三是要依据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

1依据教学需要与学生情况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的实际需要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依据,教学设计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要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进行细化,使之成为可操作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各种教学因素、教学方法和评价进行综合考虑,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根本上讲,满足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是教学设计的全部意义,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实现这种需要提供最优的行动方案。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学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体现在相关课程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中,体现在相关课程教学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划分,艺术设计学是设计学类专业之首,另外七个专业分别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不难看出,艺术设计学之所以排在设计学类专业之首,是因为艺术设计学蕴含另外七个专业的某些共性,但艺术设计学作为一个专业又必然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和特点。该专业偏重理论,但对于应用型本科而言,艺术设计学专业应该兼具理论和应用双重性质。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一系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艺术设计理论,也要掌握必要的艺术设计技能技法。因此,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的课程安排本身就需要精心设计,而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是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和调整。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课程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艺术设计学专业学生今后能有更好的发展,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因此,相关课程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来系统地设计教学,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有机会获得激发和发展。这对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师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也是艺术设计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学生,还要有能力在此基础上运用各种技术和方法系统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其获得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发展。

2根据必要的学科理论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课程教学设计不能天马行空,必须先在系统研究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找出基本的规律和原理,而这些规律和原理就是对本学科具有指导和应用意义的学科理论。只有根据这些学科理论来科学、合理、高效地设计学科知识点,才能避免相关课程各自为政,从而使整个专业课程教学设计达到层次性、独立性和系统性的要求。艺术设计学相关学科理论是一种层次化的存在,从系统论看,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课程设计必须依据的学科理论主要有“基础原理”“创造性理论”“技法性理论”等形态。“基础原理”是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都需要遵循的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意义的艺术理论。如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的关于造物设计的“坚而后论工拙”“体舒神怡”“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琢”和现当代流行的“人性化设计”“绿色设计”等理论都对艺术设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设计有极高的引导价值,都可以成为“基础原理”。“创造性理论”对于艺术设计学专业而言就是指怎样创造艺术设计作品的理性结论。“技法性理论”是指艺术设计学专业所涉及的应用技术原理,如透视学、色彩学、构成学和视觉传媒技术等应用技术理论。艺术设计学是道器一体的学科,既需要一定的技能技法,更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文化支撑。

3依据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课程教学设计应该根据艺术设计相关行业对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这些要求主要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文情怀、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以及旺盛的设计创造能力与独到的审美品鉴能力。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教师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应该贯穿艺术设计学专业所有课程教学的设计当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和研究型院校的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和强度是有一定的差异的。换言之,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更明确、更具体,强度也更大。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课程教学中,无论是专业基础课程,还是专业核心课程,任课教师是否能够根据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来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和内容,应该是衡量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学专业的课程教学只有将艺术设计理论、艺术设计实践和艺术设计文化三者紧密结合,艺术与技术并重,文化与创意并举,传统与现代互动,充分利用和发挥地方文化特色,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以及宽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很好地把握艺术设计的发展动态,兼具丰富的艺术设计理论和较为扎实的艺术设计技能,能在艺术设计行业或文化创意行业从事策划、设计和管理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非凡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4结语

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学专业课程教学设计要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和创新艺术设计学课程教学体系,树立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艺术设计学教学理念。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课程教师要互相交流、互相配合,共同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美的教学情境中陶冶审美情感。

参考文献:

[1]…布朗科赞尼克(美).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M].马壮寰,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219-223.

第8篇:课程艺术设计范文

设计构成课程自上世纪70年代末传入我国以来,各院校基本延续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后立体构成的分课程、分阶段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深入学习单个模块具有相对较好的作用,但是对于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关系的研究不够,使学生对于三大构成之间关系的理解相对孤立,不能形成系统理论。课程与课程之间缺少延续性,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缺乏必要的递进性[2]。如学生在学习色彩构成时很难熟练运用到平面构成课程中所学习的知识点,只注重色彩的关系,而忽略色彩对画面的分割关系研究。同样在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更多侧重于对三维形态的空间表现形式的训练及对相关材料特性的探索,而对于形态从二维到三维的转换过程却讲述较少,忽略了平面构成课程中二维形态的三维表现,更不用说立体构成中色彩关系的表现了。点、线、面、色彩及构成规律作为设计构成共性因素在三大构成的课程教学中不断地转换与运用,对于建立系统的、科学的构成课程体系有重要作用。传统的分课程、分阶段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设计构成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严重影响了学生在后期专业设计时从形态、色彩、空间关系等方面分析和设计作品。源自包豪斯构成教学体系的设计构成课程在我国各院校艺术设计及其相关专业一直开设,但在教学中很少结合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实际,一味机械式地模仿西方的教学模式,过多地关注作品精细程度而忽略了构成教学的本质即设计创新,更谈不上关注传统文化元素的精髓在设计构成教学中的运用。如中国彩陶文化中几何鱼纹、饕餮纹的设计与使用都可以与平面构成的构成元素和构成形式相结合[3]。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吸取西方构成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将实际的构成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相结合,在两者的融会贯通中创新设计构成教学模式。设计构成课程教学扮演着从传统临摹思维方式向创意设计思维方式转换的角色,是艺术设计专业从设计绘画基础到设计实践创作的一门过渡性课程。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较好地与后期设计课程进行有效的链接和延伸,容易让学生形成为学习构成而学习构成的思维逻辑,忽略了设计构成与后续设计实践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因此,在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基础构成理论与设计实践之间的有效过渡和链接,是设计构成课程要完成的重要教学任务。

2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构成课程教学的探索

随着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其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不断更新。设计构成课程的教学同样如此,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使之与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相适应。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设计构成课程的教学,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2.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设计构成基础课程间的整合与链接

针对传统的“三大构成”基础教学中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教师应该在设计构成教学中提倡一种开放式的、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方式[4]。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整体布局、灵活运用的方式,打破课程间的壁垒,把“设计构成”整合为二维构成设计与三维构成设计。二维构成设计主要学习点、线、面在二维空间的表现形态及构成规律,并通过对色彩、肌理、材质的探索来寻求最终的表现效果,使学生掌握构成要素、色彩、材质、肌理在构成规律下的应用方式并最终为专业设计服务;三维构成设计以特定的材料、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构成元素按照某种构成原理合理分布在特定的空间内,达到创造特定空间为目的的训练。二维构成设计与三维构成设计并不是各自独立的两门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相关课程中认真研究两门课程之间的内在延续关系,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会构成元素在二维和三维之间的转换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将构成要素、色彩、材质有效地融入到构成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三维构成设计时能熟练运用二维构成设计法则及色彩规律,这样,在完成各自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既能分辨课程之间的区别,又能找到两门课程之间的链接关系。如二维构成设计和三维构成设计都是以训练学生抽象构成能力和形式美法则为目的,但是三维构成基础则更多地侧重于抽象形态的空间表现、材料的运用及力学关系。艺术设计专业属于应用性专业,所学构成原理将为之后的设计实践提供可操作的指导,因此在作业的设置中要体现学为所用的教学目的[5]。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构成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将设计构成基础训练和构成实践训练之间进行有效链接,构成基础训练主要研究构成元素的规律训练,构成实践训练则主要去探索构成元素和规律在实际专业设计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在完成从设计基础到设计实践的转换过程中体会到构成设计基础课程的作用。传统的构成作业训练通常为构成元素在某种构成规律下的应用练习,如应用粗细不同线条来体现渐变构成规律训练。这种无目的训练方式只能让学生为作业而作业,如果在线的构成教学训练过程中,直接引用“鸟巢”这一大家较为熟悉的例子去给学生讲解线的构成方式,并通过前期基础训练引导学生去探索线构成的实际应用规律,最终完成相应的线构成作品,相信学生定能较好地理解并完成相关构成作业。在从基础训练到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多引导学生在表现手法和完成方式上进行思维创新练习。创新思维是突破思维定式的思维方式,以打破惯性思维为特征,是以直观、感性、想象为基础的大胆的思维活动[6]。如二维构成设计的最终成果不一定是手绘作业,也可以是实物展示、视频剪辑、电脑制作,甚至是资料收集分析。这样更能开发和引导学生对于事物探索的积极性,从而摆脱单一、定式的思维模式,这正是设计构成课程所追求的教学效果与目标。

2.2加强实践训练,构建设计构成基础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之间的整合与链接

设计构成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思维及创新性设计意识,并最终为后期的专业设计实践课程打下基础。怎样从设计基础走向设计实践?如何在设计构成教学中穿插专业设计知识,使学生了解设计构成的最终作用?这些问题则是设计构成基础课程向专业设计实践课程链接的关键。设计构成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两大板块如何进行及时、合理、有效的过渡和链接,需要在课程内容和课题训练的设计中构建科学性、综合性框架或体系[3]。以往的设计构成教学过程及教材都有相关章节讲述设计构成在专业设计中的应用,却很少阐述其中的运用规律及最终表现形式。由此,要求教师在设计构成的教学中应更多地设置与专业设计相关的主题性训练,在讲述完相关构成要素与构成规律之后及时地列举实例,解释此种构成要素或规律在实际专业设计中的运用,使学生一目了然。如在讲述线元素构成设计时,列举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种子圣殿”相关图片,解释其“线”构成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进而延伸到雅典奥林匹克建筑场馆设计中的线构成,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构成知识及设计应用。

3结束语

第9篇:课程艺术设计范文

随着信息化的进步,教育教学也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些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网络背景下需要对相关课程进行改革。传统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以及其他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是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和讲解,而大部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较差,迫于外界压力或用被动消极的态度,以此对待自己的学习任务,教师超额完成自己的任务,但是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和理解,这就是传统教育过程中比较突出的缺陷。教学实质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明白自己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学习的意义,获得学习的乐趣。在教学方式转换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细致讲解,而不是从头到尾进行灌输。同时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正确对待自己扮演的角色,认真履行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义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阔自己的眼界,获取丰富知识,当学习遇到困难时,用积极的态度寻求帮助,在探索中获取学习的乐趣。只有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丰富资源,使网络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利用值达到最大。

二、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

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网络资源的运用使得教学的效果更加明显。网络对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也带来了巨大贡献,将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广,在教学过程中,将资源进行综合和筛选,在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的过程中更好地进行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在现实教学中,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有所推广,但在网络课程推广过程中,也不断凸显出其弱点和缺陷,比如,网络课程不能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不能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个别分析和讲解,这样就使得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使学生的困难问题越积越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恶性循环。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现代化的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同时也需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利用教师的监督作用,帮助学生分析其难点和困难问题,根据不同的个性问题进行分析并积极帮助其尽快解决,将网络资源网络课程的推广与学生的个性特点相结合,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艺术设计教程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快速提高。

三、要进行网络理论教学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网络课程教学的发展让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更加突出的作用,让学生享受更多的资源,同时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机会和学习机会大大增多,补充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缺陷和空白。网络教学和网络资源的推广过程中,大部分是对艺术设计课程的理论部分进行教学,通过更丰富的资源的更充足的创新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作灵感,这个方面的教育与传统教育方式相似,通过已有的理论知识来丰富学生对艺术设计的理解和对教学目标的认同。但是艺术设计课程需要学生的亲自实践来巩固和提高,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在艺术设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对知识进行补充和拓展,更要在课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更好地更准确地理解理论,让理论反而更好地指导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实践作为艺术设计课程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找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设计方法和创新的思维模式,达到艺术设计课程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