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学生值周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堂效率;课堂交流;课堂游戏在基础教育中,初中数学占有重要的地位。初中数学教学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也是学生对自然科学进行学习的重要学科。初中数学课堂是学生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的场所,也是学生个人提高的平台。面对农村初中学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选择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提高的策略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价值的。
一、加强课堂交流,促进课堂互动
课堂交流是数学知识进行传递的重要活动形式,在有效的交流中,教师将数学知识传递到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将自己对数学学习的感想进行发表。因此,要提高初中学生数学课堂效率,就要加强课堂交流的频率,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初中数学学习当中来。
加强初中数学课堂上的交流,教师可以对课前的几分钟进行充分的利用。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或者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讲解,随意说出自己头脑中想出的上节课学过的数学知识。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后的五到十分钟,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得到构建,更好地认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比如,在讲解“数轴”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对上节课中“数怎么不够用了”的知识进行回顾。在学生回顾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与纠错,让学生全员参与到初中数学课堂中,而对于本节课的总结,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本节课学习重点知识的回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学生会列出数轴的意义、构建方法、使用方法等教学重点。充满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的课堂,其氛围会更加活跃,教师与学生的参与度会大大提高。因此,加强课堂交流是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二、加强课堂游戏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要从初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利用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才能使学生配合教师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初中学生对于游戏还有很大的热衷度,教师可以利用游戏与数学教学的结合来提高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注意力。游戏教学法与学生的心更加贴近。游戏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利用动手操作类游戏以及竞赛游戏来让学生实施。
1.从动手操作游戏来讲
初中数学知识来自于不断地猜想与验证,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对初中数学理论产生的过程进行熟悉。在动手操作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试验游戏,为数学理论的猜想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提高。比如,在讲解“勾股定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其他图形的拼凑,让学生在自己的动手实践中了解到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勾股定理与正方形之间的联系。在这样的动手操作游戏中,学生的数学理论理解能力会大大提高。
2.从竞赛游戏来讲
具有竞争性的游戏会使初中学生的好胜心得到调动,为了自己成功的荣誉,学生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初中数学学习当中,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竞赛游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初中数学学习。比如,在讲解“计算机的使用”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出一定数目的计算题,每人五道题,用计算机计算出结果。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的正确率最高的学生为胜者。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的计算机使用熟悉度会得到提高,课堂效率大大提升。
三、加强第二课堂的营造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活动一直被限制在课堂之内。这对于学生初中数学思路的开发以及学生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利影响。加强对农村教学资源的利用,开展初中数学的第二课堂,可以使初中数学课堂效率得到快速提高。
比如,在讲解“有趣的七巧板”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农村中的一些资源,让学生进行七巧板的制作。像用柳条来纺织七巧板或者用废旧的纸箱剪裁七巧板等等。利用放大的七巧板,学生进行各种图案的拼凑,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这些活动可以在学校的操场上完成,摆脱了教室的限制,学生的初中数学学习的心理压力会大大减少。在动手中,学生对于七巧板特点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这样的教学活动的质量会远远高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综上所述,农村的教学条件较为落后,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模式传统,加强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笔者以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作为研究对象,对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方法进行分析。希望当代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课堂效率的重要性,利用正确的方法开展初中课堂教学,促进当代初中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以及数学思维的形成,服务于初中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仲维景.农村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新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1).
[2]周建荣.初中数学高效率课堂教学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1).
[3]汪君未.关于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6).
关键词;创新思维;教学方法;培养
对于每一个中学生来说,能够熟练的运用课本上面的知识,又不局限于书本,能够思维渐进,举一反三的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思维。那么怎么才能够有效的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呢?重点在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和教学教法的改革。培养创新思维,有效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就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
行动的先行者是观念,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若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深刻认识数学的学科,其一,数学学科是创新思维的产物,是人们对世界的客观把握、认知所形成的方法和理论。并在世界上广泛的应用,充分的体现了人类的特征和本质。其二,数学也是初中学生最基础的学科,要想学好其他学科就必须先学好数学。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把抽象的变成直观、具体。提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和价值。教师必须把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充分的意识到学习数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兴趣,为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创新性思维打下了基础。例如,教师可以用数学课本上面的图形,定律来讲所涉及的典故,数学家等等。去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学习的共识。提高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会和学生做朋友,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征为出发点。对数学知识记忆的加强。精选例题、多层次系统式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技能。用新的教学设备和先进的理念,开展多变灵活的教学。尤其做好基本概念定理教学。把握学生认知水平,分析思维活动。提问的问题多具有启发性。创设情境问题,活跃气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多引导学生思考,提问。鼓励学生勇于创新,自主求解。注意知识的延伸,使学生思维由浅不断入深。培养中学生思维深刻性。通过给出的问题,学生会对知识所产生疑问,然后教师再根据问题去引导中学生探索新知识,解决学生的难题,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三、发散思维训练
教师在设计课堂和课后习题要有针对性,从习题中诱导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常对学生进行同一个题目多种计算方式的训练,让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尽量找到题目的多种计算方法,与学生亲密交流,得到更加多的计算方法,进而完善题目,并在这个基础上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法。第二,进行变换习题训练,将问题和条件换成其他的条件和问法。以此来诱导学生的新思路。第三,注重归纳总结,一些不同的题有着相同的解题技巧和思路。相同的题型也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思考能力。创新就是别人没有想到的可能性,或者说,是别人的思想没有扩散的区域。被你的思维所扩散到了。比如像做一道练习题,有的人冥思苦想但是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什么原因,这就是他的思维没有扩散到能够解题的思路上面,最活跃的思维方式就是发散方式。具有非常大的创造性。发散思维是每一位数学家必须的素质。
四、克服原有的思维定势,训练学生灵活的思维
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过于重视技巧方法的总结,认为习题都是有法可依、有路可行的,却忽视了对数学的灵活运用。容易陷入某一道题的死胡同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帮助自己的学生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全方位的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够灵活,更加有助于增强创新性的思维。
五、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在创新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根据亲身经历得出科学的结论,他非常相信直觉和灵感。他一直强调,在创造过程中,从经验到新思想之间。不存在“逻辑的桥梁”。必须诉诸直觉和灵感。这也是在观察的基础之上发展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培养中,培养其观察能力非常重要,要使他们敢于猜测、敢于突破。这样才能在观察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创造的基础是观察。只有用心去观察,才能出现问题,进而思考问题。同时,要分析观察的现象。对一般猜测的结果也容易触发思维。这是一直非常可贵的创新性的素质。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要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发展能力,获取知识,提高技能,提高思维创造水平。
结束语: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和科学的学科。在数学的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总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贯彻每一个环节。深刻挖掘教材上的内容,着眼于对内容的艺术化,教学的基本功,还有待于我们不断的提高总结。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中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施建伟.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24)
[2]高灵芝.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0,(04)
[3]吴建新.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策略刍议[J].数理化学习,2011,(02)
关键词:中学生物 生物教学 生态文明教育 现状 措施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时所应达到的文明程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宗旨是让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态善恶观,培养学生鲜明的生态正义感,勇于承担作为公民应该履行的生态义务,以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
一、在中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一)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自然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环境污染,过度垦荒,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等一系列行为导致地球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渐恶化,不仅给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生存带来严重威胁,更是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社会要想长久发展,就必须学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需求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偏少,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增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能源和其他资源依赖过度,造成能源消耗过快,生态环境恶化日渐突出。继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重要思想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实施手段之一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建设祖国未来、实现“中国梦”之蓝图的重担。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理论,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提高中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最优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迫切需求。
(三)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生物学科发展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更适合社会主义新形势的新型人才,生物学科的课程地位才能得以提高,生物学科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生物学科发展与时俱进。
(四)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求
生态文明是适应新社会形势的观念。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继承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乎到祖国的未来。中学是学习知识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完整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中学生内心,融入中学生生活,不仅有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他们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生态文明教育属于德育教育范畴,源自环境教育,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推行发展而来。我国环境教育自1972年提出,虽然历经多年,但受被教育者的认知水平、学校观念、教师素质等因素限制,中学生的环境知识和环保意识尚不到位。
目前,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方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局限,主要有生物课堂渗透和课外实践活动渗透两种形式。课堂渗透主要是通过生物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苔藓植物是检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空气污染,酸雨,赤潮、温室效应等。实践活动渗透是指在课堂之外,组织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其组织形式主要有开展植物挂牌、爱鸟周图片展示、影像播放和环境讲座等。
生态文明教育是在环境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是在环境教育上的进一步发展,但其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教育,而是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进一步升华,是以培养新世纪的“生态人”为根本目的的。目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仍主要以环境教育的形式呈现。
三、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中学生物学课程目标与生态文明教育目标相统一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初中生物的课程目标的设计着眼于培养学生基本的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乐于探究生命奥秘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高中生物除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生物科学基本知识外,更注重学生唯物主义自然观即科学世界观的形成,除关注学生自身科学修养的培养,更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此外,高中生物还帮助人类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
(二)中学生物课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课程内容的设置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中学生物学上存在许多内容与生态文明是息息相关的。初中生物内容上以生物和生物圈为主线,介绍了细胞,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人体的相关知识,突出强调各种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如调查身边的生物、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圈II号、赤潮、酸雨、温室效应等知识点的介绍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模块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分为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意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而选修选模块的设计着眼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拓展学生生物科技视野,加深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可作为生态文明施教素材的主要有群落的演替、能量流动、基因突变的环境因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桑基鱼塘生产模式、微生物的利用、生物技术安全性与伦理问题等等。
(三)中学生物课程课时安排相对充裕,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
初中学生的升学压力相对较小,且初中生物学知识内容相对较少,内容简单,课时安排相对充裕,这就给在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时间保证。高中学生在初中生物学学习的基础上,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虽然在课程内容上,无论是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都是初中生物的进一步延伸,学习任务加重,但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生的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时间显著增加,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四)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主观条件
中学时期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形成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此时,学生的自我分辨能力虽尚不完善,易受周围环境影响,但他们好奇心强,乐于探索,善于钻研,参与意识强,是形成良好意识形态、行为习惯和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学科本身具有很大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是学生们喜欢的科目,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学生在欢乐与实践探索中形成生态文明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四、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措施
(一)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党的十以来,我国大力推行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已然成为时代的热点词汇。学生或多或少的对生态文明有一定认识,但不全面,可以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生物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因此具有丰富的可利用的生物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园内的生态资源,学校所在社区的生态环境及现在的社会环境可以用于教学,使之转变为学生学习实践的现实课程资源。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与课程内容和生态文明相关的宣传讲座,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等方式组织中学生感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风尚,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如在七年级上册学习“调查身边环境中的生物”一节时,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访谈等了解周围环境中生物的种类变化与环境的关系,并找出原因。还可以请当地老人讲解当地环境变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参与,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二)构建多样化评价体系,保障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有新的拓展。教学评价是检查学生学习成果也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最为有效的方式。评价方式上要遵循多元方法评价原则,善用评价结果。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归入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并探索多种切实的评价方式,例如在期末成绩评价标准中,加入环保实践和环保知识及技能的考查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加强教师生态文明素养,践行生态文明教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学校生活中,学生的主要知识来源就是老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内涵,加强自身生态文明素养,同时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在课堂上注重生态文明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尽可能地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加强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活动,培养生态文明思维
要让生态文明的理念真正融入学生的价值体系并转化为学生的习惯化实践,要有相关“知识”“能力”作基础,重要的还在于要有“生态思维方式”作保障,在一定意义上,生态思维方式是一个人生态文明素养的最高体现。生态思维的形成需要生态知识作为基础,通过不断的活动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感悟,总结,不断强化,才能形成生态思维。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首先学生要通过学习了解相关的知识及概念,如酸雨为PH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国梦”的必经途径。鉴于中学生心理和意识形态发展特点,中学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黄金时期。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全体生物教师加强自身生态文明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以身作则,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知识,加强生态文明践行,形成生态文明思维。
参考文献:
[1]郑世英.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索[J].教育探索,2009,(7):115-116.
[2]方创琳.论生态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3.23-25.
[3]薛晓源.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王良平.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把环境教育引向深入[J].广州师院学报,1998.81-85.
[5]常乌兰.牙克石地区初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现状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6]陈秋莲.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以安顺开发区实验学校为例[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
[7]万义耀.重庆市教委直属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8]张宏涛.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9]葛长龙.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J].生物学教学,2010,(7):73-74.
[10]刘秀娟.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J].科教文汇,2011.106-107.
[11]赖琼华.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林区教学,2015.96-97.
[12]刘倩.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13.
[13]朱春香.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14]教育部.全日制普通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5]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6]黎凤娴.初中与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研究[J].珠江教育论坛,2010,(2):25-27.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浙教基〔2017〕122号),在总结近年来我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温州市教育局制定印发《温州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招生实施意见》。现将有关情况解读如下:
今年我市高中考试招生坚持“大平稳、小调整”的思路,考试科目、考试要求、报名资格、招生原则、录取程序等方面与去年保持一致。考试时间、加分政策等方面根据相关要求,略有调整,整体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原则。同时,根据《温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细则》(温教基〔2018〕76号),对2021年起考试科目的分值和高中录取等变化要求进行预告。
一、有关学业水平考试对象、科目和分值等
学业水平考试对象是温州市户籍初中毕业班学生和在温就读,其父母已取得《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或《浙江省居住证》的温州市市外户籍初中毕业班学生。2019年学业水平考试包括文化科目考试、体育考试和英语听力口语考试。各科分值:语文和数学各150分、英语120分(含听力口语30分)、科学180分,社会思品卷面分值为100分(其成绩按50%计入总分)。考试时间:语文、数学、科学各120分钟,英语90分钟,社会思品100分钟。
二、有关高中招生录取原则办法
高中坚持择优录取、普职协调、信息公开等原则进行。根据招生计划、考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按平行志愿录取。在温州市外或温州市内县外学校就读学生,回原户籍地报考、录取按规定进行。温州市外公办普通高中不得跨设区市招生,市外民办普通高中在我市招生,须按省教育厅有关规定执行,市外民办普通高中不得招收生源地普高低控线下的考生。
三、有关变化与调整
(一)考试时间。
根据安排,今年全市英语听力口语考试时间在4月27—28日(周六、周日)。中考体育考试时间依然安排在4至5月,具体时间由各县(市、区)教育局决定。文化科目考试安排在6月15日—16日(周六、周日)举行。
(二)考试科目分值和高中录取要求变化预告。
根据《温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细则》(温教基〔2018〕76号):从2021年起,社会思品卷面分值为100分,按80%计入总分)。
从2021年起,初中毕业生参加普通高中录取,综合素质评价须达5B及以上;参加省一级特色示范学校和县(区)中学录取,综合素质评价须达2A3B及以上。考生在报考体育、艺术、科技特长生时,其相应的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创新实践必须达到A等;考生报考理科特色生时,其科学实验必须达到A等。
(三)特长加分政策变化预告。
从2021年起,高中招生取消体育、艺术、科技等竞赛类获奖加分政策,初中学生体育、艺术、科技方面获奖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体现。
关键词:山区 初中生 生物学习 影响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166-02
1 前言
生物技术是新世纪的重点科研领域,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1]。为此作为为生物教学做基础铺垫的中学生物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新课标对初中生的生物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通过生物教学和实验,实现学习和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2]。在新课程改革中颁布的《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这对于山区初中生来说生物教学变得更为艰难,长期以来,山区初中生仅仅是将生物当作一门“副科”去学习,他们只重视应试而轻视实际运用,导致学生迫于升学压力,不重视生物课程的学习。因此,研究山区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特点、解决他们的生物学习问题就变得极为重要与迫切。本研究通过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并记录山区初中生的生物学习情况、总结其特点,同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旨在帮助山区初中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地研究法于2013年9月,在陕西省商洛市某山区中学进行实地研究,分别从该中学七八年级各选取一个班,通过在平时上课过程中观察、记录各年级学生在课上的具体表现,以及教师的授课方式、在课上所强调的知识类型,总结出山区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特点,并进一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3 农村山区初中生生物学习特点
3.1 学生重视程度低
3.1.1 缺乏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通过观察被调研学校的生物课堂状况,发现约3/4的学生在课上听讲,约1/2的学生能根据教师在讲授内容上的重难点作笔记。少数学生或睡觉或做小动作,主要分布在最后两排。值得提出的是八年级学生中听课、记笔记的为数更少。课上当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回答时,往往只有两到三个学生主动举手。课后当问及他们是否喜欢生物时,1/3的学生表示喜欢,但他们对课堂活动却表现冷淡。
由此可见,山区学生缺乏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他们只体会到了生物作为一门学科带给他们的枯燥,而没有体会到它实践的乐趣。此外,通过对该学校生物教师的访谈,也得出了相同结论,他们普遍认为学生对生物并不感兴趣,有些学生一开始对生物确实怀有好奇心,但随着年级的升高除了部分学生外,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爱学习生物,有的学生甚至在生物课上完全不听讲,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
3.1.2生物学习动机片面强调应试――以应试作为学习动机
动机是人类各种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不同,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外来动机是指由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如一个学生为了考试分数、班级排名、教师表扬等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活动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内在动机是指学习活动本身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满足和享受,并积极参加课堂学习活动[3]。
由于最近几年中考的改革,生物课程并不在中考笔试科目中,迫于升学压力,走出大山的渴望,再加上学生自身对考试、对老师赞扬以及班级排名的看重,自然而然就偏重了应试的目的,而不是获得知识的目的,主动放弃了生物课的学习,有的甚至上生物课,看的是语数外等其他科目的书。说明山区初中学生缺少的是生物学习的动机,他们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生物这个日新月异的学科在现在未来的重要性。
3.2学生动手能力低
山区的特殊地理条件,造就了山区学生的特殊特点:他们认为学习是走出大山,远离农活,远离背井离乡做苦工,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而且山区的艰苦生活环境及乡俗文化禁锢了孩子天性的灵活,他们害怕甚至畏惧动手做实践活动,他们在读书或写作业时,充满期望和享受,相当的认真。但在要求动手做实验或是实践时,就充满了恐慌,手足无措。而且,老师在要求做实验的时候,有些学生甚至说,课都没听怎么做或是实验考试最多也就10分,不值得我浪费这时间,而且交通闭塞导致的与外界隔绝让他们认为,做生物实验没有用处。并且大多数的实验用具,这些学生都没见过,这无疑增加了讲解实验的难度,做起来更不用说了。山区教育资源和设备的有限,更是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的愿望雪上加霜。种种这些情况都限制了山区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
3.3 学生对生物学科认知程度低
山区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偏远,导致山区学生严重脱离现代社会,比如我实地研究的这所中学,四周都是大山,离城里有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其中就有一个小时的山路要走,每天早上一班车去城里,下午有两班车可以回来,其余的时间都没有公交车。大部分学生的家里只有电视机,电脑几乎没有,所以在网上查阅信息根本是无稽之谈,有些学生甚至之前都没有见过电脑,直到上学后,才在学校看到了电脑。在课堂上,老师曾经向学生们提问袁隆平是谁时,没有一个学生知道,有个学生竟然说是动物学家,在一片哄笑声中,又不免滋生出一丝心酸。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些孩子们要怎样去了解现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最领先的生物领域,在他们眼中的生物,在他们理解中的生物也仅仅是那薄薄的课本而已,抑或是偶尔在电视机中看到的浮光掠影。所以山区自身的条件束缚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理解和认知。
4 山区初中生生物学习的影响因素
寻找影响山区初中生生物学习的因素,可以有效纠正初中生在生物学习上出现的盲点,也能对教师的下一步教学作出指导。影响山区初中生物学习的因素有很多,也较复杂。本文通过实地观察研究最后分析整理出了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4.1缺少生物学习的物质支持
在我国,山区是贫穷落后的,像多媒体这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还不能出现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上课还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和一本书。在此次调查中,该校中学生连书本上的配套挂图、模型都不能保证全部展示,学生在上生物课时,大部分都只靠自己想像和理解,尤其是在做实验的时候。生物学科离不开生物实验,生物实验室推动了解生物,掌握生物的重要途径[4]。想要学好生物课程,生物实验和生物实践时是必不可少的。山区的实验条件差,实验器材简陋,限制了生物实验课的开展,也打击了生物教师的教学热情。
4.2生物师资薄弱
当前,山区几乎没有专业生物教师,大部分都是其他科教师兼任,本研究中商洛市某山区学校生物教师由语文专业教师兼任,他同时还带了一个年级的语文课。山区生物教师少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地理位置偏、生活条件苦和教学质量不受重视等[5]。导致很多生物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到山区支教。再者就是初中生物在中考中的“鸡肋”地位,教育主管部门不重视中学生物教师的选聘,导致以上现象愈加严重,山区初中生物教育的发展愈加受到限制。
4.3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取代的,小学生和初中生都属于未成年人,可塑性强。父母的生活习惯、个性品质和文化素质都无形地影响着他们。调查中了解到:家长是小学或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子女学习成绩差的约占2/3,学习成绩优良的约占1/6,家长是大学或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子女学习成绩差的约占1/5,学习成绩好的约占2/3。大部分学生家长是农民或外出打工者,儿童留守现象很严重,家长文化素质较低,不具备指导学生生物学习的能力。
4.4小学基础不扎实
生物作为科学课在山区小学学习中未受到重视,生物教学条件较差,不能引起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缺乏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导致小学生物学习基础差。由于生物课程不列入升学考试,生物学习仍不受到学生的重视,生物学习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均较差,学生生物成绩低、学习生物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对生物更不感兴趣,形成恶性循环。相比之下,城市学生的情况恰恰相反,在小学学习期间,已基本认识部分生物仪器设备,亲自完成某些科学小实验,对生物学习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所以,较于城市学生,山区学生生物学习更为困难。
5 改善农村学校生物教学现状折策略
针对以上影响山区初中学生生物学习的四个主要因素,特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5.1加大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
山区经济落后,学校教学环境简陋,严重影响着学生的生物学习效果。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投入专项资金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生物学习环境,建立专门的实验室并配备完善的实验器材。另外,在城市大力宣传向山区学生献爱心活动,如让城市的学生把用过的实验册,实验仪器,和一些科普书刊捐给山区学生,这样可以为山区学生节省大笔开销,解决他们学习生物时所面对的困境。
5.2加强教育管理层对生物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生物学科作为当代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国家的科研建设也少不了生物学科的助力。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已经不容忽视。只有教育管理层以及各中学领导真正认识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性,摆正生物学科的位置,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才能真正得到发展,才能招揽更多更好的生物师资,才能彻底解决中学生物学科教学的尴尬局面。
5.3对山区生物教师进行职前或在职培训
首先,应针对山区生物教学实际进行培训,而不要偏重理论说教。如针对山区学生实验操作的问题,就要对教师进行实验方面的培训;山区学生对生物学科背景知识知之甚少,那就不但要让教师明确生物学科的发展史,还要让教师知道生物学科在各行各业的先进应用及相关人物。其次,山区生物教师的培训要经济实惠,最好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按就近原则在当地定期举行培训,这样可以为山区教师节省差旅费,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精力充沛。
5.4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当地生物资源
初中生物新课标的十个一级主题中,有四个主题是关于动植物研究的,山区学校位于山区,山区环境优美,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相当于天然的实验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周围这些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自然,融入课堂之中,还可以利用山区学生自身种植和养殖的经验导入,让学生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更好的掌握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这样生物教学就能长期有效的进行下去[6]。6 结语
山区生物教育是生物科学在山区中学普及的重要途径,相对于城市而言,山区生物教学更是困难重重,不仅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多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广大山区生物教师的不懈坚持努力,积极创新,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教学条件,让山区学生接受更好的生物教育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李志红.基于理念创新与模式构建的农村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4.
[2]许宗仁.农村生物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办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2.
[3]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周永华.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现状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
一、沿海生物资源分析
莆田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是福建省的主要渔区之一。境内大陆海岸线总长223.9公里,海岸线曲折迂回,构成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三大海湾;有大小岛屿150多个,海岛海岸线总长119.7公里。有浅海面积81.6万亩,滩涂27.5万亩。莆田市境内植物资源有215科,1403种。动物资源主要有饲养和野生两大类。这些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提供了课程资源。
二、沿海学生学情分析
莆田沿海农村“留守学生”较多,他们未能像其他孩子常常偎依父母身旁享受着暖暖的抚爱,聆听着谆谆的教导,或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看管,或寄居亲友家中,孤独地像野草一样自生自长。人们给这些孩子取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孩子。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以及与父母间正常的情感交流,常常会滋生孤独、寂寞、焦虑、急躁、任性、脆弱等消极情绪,影响着他们品德、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培养沿海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上述情况情况,如何利用沿海生物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成为亟需研究的一个课题。
1.将关心撒向课堂,化为学生乐于合作学习的生物催化剂
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教学的基石,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在沿海初中的学生中,多数人会抱怨:没有人关心我。于是这些学生身上出现了许多不良的问题与行为。沿海初中的课堂内外应该成为这样一个地方:学生在关心中合法自由地展示和探索他们多种多样的人生目的,伴随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学习和成长,形成终身受益的合作学习能力。关心应成为沿海初中生物学教学的灵魂,并成为改变沿海初中学生不良问题与行为的生物催化剂。
2.培育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合作学习产生兴趣
师生关系与学生的兴趣、志向成正比关系。在沿海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从理解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角度,采用换位思考的思维方法,去揣摩学生的想法和需要,并欣赏、鼓励、诚心诚意的对待他(她)们,学会宽容,学会倾听学生的诉说,及时肯定学生的质疑和求异思维,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引导学生对合作学习产生兴趣。
3.让学生在动手、观察、思考、讨论、评价等活动中形成合作学习能力
(1)引导学生动手采集海洋生物,形成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在课堂内外采集、整理海洋生物标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比较,深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如教师介绍藻类植物时,可布置学生事先采集藻类标本,在教学时由学生展示所采集的标本,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比较观察,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海洋生物培育实验,形成观察、分析能力
观察、分析能力是人类正确地认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它渗透在人类的每一个科学探究过程中。引导沿海初中学生做海洋生物培育实验,可有效地促进其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如,教师设计“光照、水分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比较实验”,让学生取100ml玻璃杯三个(分A、B、C杯),然后从当地海珍品育苗场取小球藻培养液3ml,在A、B、C杯中各加1ml小球藻培养液,其中A、B杯实验组放在阳台上,C杯实验组放在黑暗的柜子中,连续培养一周,期间B、C杯实验组每天都不添加新鲜海水,A杯实验组每天都添加适量新鲜海水,到次周上课时教师让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加以指导、总结。这样,每个学生都参与整个实验过程,对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兴趣和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3)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形成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的自主、快乐的课堂,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既获得了大量知识,又锻炼了各种能力,还能培养健全的人格。
作为沿海初中生物教师,必须根据沿海农村初中的实际,为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构建自主快乐的生物课堂。教师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科学地组建学习小组,其中每个学生在一个阶段内有侧重任务,采取轮流负责制为完成同一个目标相互帮助,并以集体的成功作为评价依据,最终促进个体健康发展。如,在进行“观察鲫鱼外部形态”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预先布置观察要求,然后进行分组观察,每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综合同学们的观察结果和见解,形成了鲫鱼的外部形态特征与其生活习性是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
能力。
(4)重视总结交流,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合作后的交流评价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有助于发现并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在交流评价过程,教师要创造公正的评价氛围并及时引导学生对他人思路、方法作出相应的评价,如,“对他的观点你有什么补充的吗?”、“请你评价一下优、缺点”等。由此,让学生在思辨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同时提升合作学习的意愿与能力。
评价也是沿海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源泉:要让学生喜欢初中生物学,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有不断地做好及时评价工作,才能增进和保持生物学科课堂的活力。
(5)加强课外合作学习活动,充实课堂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内涵
要提高沿海初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效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尽量少留一些书面作业,多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例如:“植物的生活与栽培管理”数学时,让学生每个人种一种植物,并对所种植物进行周观察记录,然后将结果定期带到课堂内进行讨论、交流;学习初中动物学内容时,让学生自主结合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并邀请家长参加,然后,利用周末就近前往海珍品养殖场、育苗场参观、考察;沿海初中生物教师也应经学校同意,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一学期组织一次全班考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课外活动;等等。这些课堂外的合作学习活动,可有效地提高沿海初中学生的知识面和合作学习能力,对课堂内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内涵具有良好的充实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有效性
历史学科对学生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考证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门之所以在初中阶段加入和深化历史内容,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借助历史科学的逐步推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将历史学科丰富的历史内涵以及对古文明的发展探究价值充分展现出来,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核心要素的定义
核心要素指的是学生为达到自身发展进步及新时展的能力,也是学生自我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而时空观念、历史文化、历史文明、历史价值观等,是现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授课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工作中的关键导向。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凸显历史学科的文化内涵及历史文化价值,紧紧跟随新时代的发展脚步,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促使初中学生学到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其更全面的历史核心素养,为以后更深入地探究历史知识夯实基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主要包括基础文化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等,它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首要核心。通过培养核心素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文化底蕴,培养出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才。素养要高于知识与技能,技能重在侧重个人的能力,素养不仅包含个人的能力,还包含能力之上的综合素养,在个人思想品德方面有更深的意义。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通过不断持续的学习,以及教师细心的教学慢慢获得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持续不断学习的过程。学生核心素养与21世纪下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质与能力相契合,不但可以督促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与发展,还可以指导授课教师更深入地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使新时代下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使其更具可操性。学生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落实,教育部门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教育改革,是当下教育任务的难点和转折点,教育工作者应有临危不惧,敢于挑战的责任意识。
二、现阶段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足
相关教师应明确历史核心素养的主旨,深入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含义。授课教师在授课时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基础文学理论,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方式更贴近历史学科内容的本质特性。有些时候,历史教育者对历史核心素养未能有较深入的理解,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元素构成未能有效地综合,导致对历史核心素养元素的认知零碎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体现历史核心元素的组成部分,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在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分析
(一)制订准确的教学目标,指引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是教育工作者借助教学课堂要达到的效果。制订准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指引教学方向,还能保证课堂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课堂教学要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教学目标的树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深刻的影响。历史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对历史核心素养有深刻的领悟,将标准的历史课程研究透彻,严格把控历史核心素养的准确目标间的内在关联,并要充分认识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也是逐步递进的,不能为追求素养质的发展而忽视学生量的吸收的能力,不能将所有的核心素养集中在一个课堂中。如在讲解唐朝时,为让学生深入了解盛唐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可运用创造性的思维进行系统分层,考虑有哪几种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开展本节课堂,深入考虑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向学生提问,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怎样才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怎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等。
(二)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是授课活动的组织领导者,教师本身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初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历史教师熟练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情况、教材和教材教学纲要,借助明确的教学方向,科学有效地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提高帮助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正确性,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全面提升。历史核心素养的表面含义是学生对历史文化了解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借助学到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科学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对历史发展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对历史事件有更准确、科学的解释,依靠学到的历史文化知识对该事件在当时造成的影响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借助新颖的授课模式,提升受教育者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在历史课堂的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借助新颖的授课模式,综合多个历史核心,提升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爱好,进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新颖的授课模式可以是创造问题情境,完成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分析,对知识点的理解,对知识点及重点的总结,以实现历史学科的策略目标。新颖的授课模式可以改变学生的主观意识对教学环境的认知,新颖的授课模式对授课内容具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启发性,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娱乐性,增加历史课堂中授课过程的趣味性。新颖的授课模式对受教育者研究问题的积极性有所激发,并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有创造性的思维主观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死记硬背地学转变为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后去学,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途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突破口,制订创意情境的多元化,不断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调动学生内心对历史疑问的研究欲,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在问题的设定上设置悬念,用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对历史史料的认证意识和历史问题的解释能力。例如,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引出一个有悬念的问题:“运动自爆发以来,作战节节胜利,在东征取得胜利后,社会经济全盛发展。但是,由于某一事件的发生,直接改变其命运,如昙花一现般消失,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抛出这个问题后,学生的兴趣点被激发,主动查找相关内容,以探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学生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高速发展,并对知识有更深入的认知,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授课教师也可以准备其他辅助教学手段,如在讲解唐朝鼎盛时期经济发展的课程时,可提前制作好唐代时的地图,让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为其他学生讲解每个地方不同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差异,学生“穿越”到唐朝,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自主分析相应的历史内容,主观地讲解自己对唐朝历史文化的理解。历史资料的理解也是历史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讲述有效地总结出自己对历史的观点和看法,是对历史价值观的真实体现。
(四)普及历史核心素养,提升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与历史核心素养息息相关,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加强历史核心素养的普及力度是当下历史教育的重要工作。所有的历史教师都必须熟练掌握核心要素的含义,通过对此的熟练掌握,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核心素养。历史教师应当紧跟时展的脚步,自主学习,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应该对课程标准有深入的了解,将教材内容熟记于心;还应该有目的性地学习,增加理论知识。教育部门也应当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结构化的培训,以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为倡导者,与学生同发展,组织团体研究相关学科书籍,将理论中的历史核心素养应用于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丰富程度,以此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学会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堂内容,授课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讨论学习,学习完成以后,教师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归纳和分析,提升学生的自信心。针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要进行科学的讲解和评判,使问题得到有效的改正,使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师要全面贯彻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培育。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以历史学科的教学实践为条件的,在当下的历史授课过程中,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为学生培育历史核心素养提供支撑,不仅可以让初中学生的体会得到深化,增加初中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可以使其历史文化底蕴得到有效的提高。初中历史教师要以历史核心素养为中心,不断组织探讨授课“战术”,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推进学生核心素养而助力。
参考文献:
一、利用问题式教学法,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问题,是初中语文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如何高效利用问题,让问题成为初中学生认真学习的资源,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初中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更具有生活性。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大多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利用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学习反思自己的生活,无疑是在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价值。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赋予初中语文课堂生活性,拉近语文学习与初中学生之间的距离,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快速实现。
比如,在讲解《山中避雨》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情境的创设或者自身经历的唤醒,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从旅游开始讲起,说一段自己旅游过程中遭遇大雨的经历,引出山中避雨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纷纷表示他们有过同样经历时,教师提出“你们认为山中避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还是一件枯燥的事?”这样的问题很符合学生的经历,也很实际。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在讨论中,语文课堂的探究氛围越来越活跃。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读课文,探究作者山中避雨的经历与心情,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利用问题式教学法,让语文教育突出本质
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与思想,教师要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语文学习内容的审美性得以突出。语文教育的本质在于教授语言,培养审美能力。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入手,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感受语文的魅力,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
比如,在讲解《卖油翁》时,为了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教师可以提出这些问题:故事中先出现的陈尧咨这个人物有何特点?为什么要先概括他的特点?卖油翁是怎么观射的?他观射时的神态说明了什么?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整篇课文的内容串联起来,了解文章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利用问题促进学生理解语言,能够突出语文教育的本质,更能让语文课堂的氛围专业化。在学生思考并分享了问题的答案后,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利用总结使课堂问题的思考过程得以升华,加强课堂内容的掌握度。
三、利用问题式教学法,让语文教育分出层次
要体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意义,就要让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如果教师过于重视个人教学技巧的炫耀,课堂就成了教师的课堂,而不是学生的课堂。每一位初中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不同,在一节课中讲授太多的知识点,会给部分学生增加压力。如果讲解得过少,又会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觉得不解渴。为了平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保证教学的公平性,在设计课堂问题时,教师要分出层次。用不同的标准要求处于不同语文学习水平的学生,这样才能保障每一位学生在问题式教学中受益。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引言
中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也是弘扬文化的重要力量,因此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养;而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时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并且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提升其效率。
1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积极作用
1.1增强学生的修养: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更好、更透彻地理解忠孝礼仪廉耻等这些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学习它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懂得尊老爱幼,在他人遇到困难时积极的伸出援助之手,这样就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国家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使学生保证自身的行为合乎道德的要求,增强学生的修养。
1.2更好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扬: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创新,还需要不断的对其进行弘扬和传承,它的发扬离不开青少年的努力,初中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渗透,可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积极的承担自身的责任,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到以身作则,这样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到身边的人,使更多的人认识并加入到弘扬传统文化的队伍中,将其发扬广大。另外,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及积累,能够使学生根据时代要求不断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这样可以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将其更完善地流传下去。
2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措施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以下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提出对传统文化渗透的具体策略,提升初中学生的文学修养,更好的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2.1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传统文化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初中生对于其内涵和其中蕴含的寓意理解得不够透彻,这样就会造成学生们在渗透过程中失去兴趣,从而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因此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熟悉传统文化才能对国家的历史进行了解,以史为鉴,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时可采用不同方式,如情景教学法以及体验式教学法,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第二,在开展教学时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渗透的建议,对于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应积极的采纳,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传统文化知识枯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要注意营造课堂气氛。教师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展一些趣味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为了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传统文化的竞赛活动,比如说诗歌比赛等,对在竞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初中学生的业余生活,可以扩大传统文化在初中学生中的影响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2.2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传统文化渗透的成功与否。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优秀的,时代在不断的进步,观念在不断的改变,很多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糟粕,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在渗透过程中做好筛选工作。比如说传统文化中讲究三纲五常,以三纲为例,三纲具体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的提出是由当时的政治制度决定的。君王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需要一套思想来对民众进行控制。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文意识在不断的提高,群众越来越重视自身的价值,妇女的地位在不断的提高,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推行三纲五常则会引起巨大的矛盾,所以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需要将这些糟粕内容筛选出去,只有渗透健康的传统文化,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语文教师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首先,因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这就需要教师在业余时间,不断地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扩充和完善,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知识基础。另外,教师的学习行为还能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促使学生在业余时间也不断的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教师之间应该积极的进行沟通交流,对传统文化渗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学习其他教师的渗透经验和方法,提升渗透的效率。教师素质的提升不仅需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学校积极的对教师开展业务训练,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总结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渗透工作的完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时,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在渗透过程中遇到问题就选择逃避,而更需要迎难而上,为渗透工作的有效完成而尽心尽力。而学生也应该树立远大的抱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而从中获得真知,得到思想文化修养的提高,使得语文的运用、审美及探究能力得到协调发展,为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而进行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熊康革.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5:152.
[2]于春霞.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J].才智,2016,25:6.
[3]史艳霞.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01: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