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共体对口帮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院将与东亭卫生院协作成立医共体,各项工作正紧密进行。为更好地把这项工作做好,便于管理,现将各项工作实施方案草拟,供各位领导参考。
一、协作成立医共体的意义:
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资源纵向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方便群众在家门口享受较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我院与东亭卫生院协作,按照双向选择、自愿组合的原则,组建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服务范围覆盖全县。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二、前期工作开展
1.摸底:组建成立医共体后即开展人员待遇、业务水平、业务量摸底,充分了解原东亭卫生院各项工作指标,力争在成立医共体后各项数据有大幅度的提升,为我院、东亭卫生院及当地患者带来“三赢”。
2.宣传:组建成立医共体后,即大力开展宣传工作。让全县及当地患者了解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的意义、功能和职责。除承担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协助卫生执法、管理村卫生室等综合医疗卫生任务外,成立医共体后将承担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任务,承担对下一级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和对口帮扶,辖区病人的接转诊等管理工作;统筹协调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床位的使用和管理,建立一体化管理机制;统筹调控医保基金的科学、合理使用。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三、人员安排
1.东亭卫生院原有工作人员安排:东亭卫生院原有工作人员人事暂不变动。人员绩效工资可以参照我院月平均绩效工资,再按照职务、职称、岗位的原比例发放。
2.成立医共体后,我院将向东亭卫生院派驻临床医务人员。具体方案初步建议有两种,可选择其一。
方案(1):
1.人员数量:5-6名。除我外另固定安排4-5名医务人员,节假、双休日另安排辅助科室人员到岗。
2.工作时间:常驻。在中医院暂不排班,常驻东亭卫生院上班。
3.工作性质:合同制。与中医院签订合同,暂定半年。
4.报酬:每人每月除基本工资外,补助元;供应每日工作餐;报销往返差旅费。
(此方案人员固定,便于管理。)
方案(2):
1.人员数量:8-9名。除我外另不固定安排7-8名临床医务人员,节假、双休日另安排辅助科室人员到岗。
2.工作时间:轮班制。在各科室排班表中抽调人员安排参加东亭卫生院医共体班次。
3.工作性质:合同制。与中医院签订合同,暂定半年。
4.报酬:每人每月除基本工资外,按每个工作日补助 元;供应每日工作餐;报销往返差旅费。
(此方案人员不固定,不利于管理,但操作相对可行)
集团扶贫:吹响合力攻坚冲锋号
为避免扶贫开发以点代面,见子打子,或昙花一现,重庆面向大多数贫困地区和群体,吹响了集团扶贫的冲锋号。
集团扶贫就是由全部市级部门、257个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驻渝部队,组成18个市级扶贫集团,分别由18名市领导挂帅,“一对一”对口帮扶18个扶贫开发重点区县,不脱贫不脱钩。
集团扶贫效果明显,一些贫困村很快发生可喜的变化。潼南县双江镇林湾村以前是无数空地连荒山,市委办公厅扶贫集团对口帮扶以来,为其制订发展规划,落实基础建设、产业发展、风貌改造等项目资金6500多万元。到2010年底,全村90%的农民住上了新房,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3123元增加到5907元,建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城口县岚天乡三河村86%以上的农户住在高山区域,面临出行难、看病难、增收难等重重困境,市发改委扶贫集团通过科学规划选址、优化设计施工、合理布局扶贫产业等方式,形成了“人口下山、产业上山、产品出山”的良好发展模式。目前已成功搬迁100户2000多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一下子搬活了全局。
据统计,仅2011年,市扶贫集团就直接投入帮扶资金3.1亿元,帮助引进项目347个、资金10.5亿元,组织劳务输出7300多人。
城乡统筹:三管齐下断“穷根”
产业空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薄弱,是贫困地区落后的三大“穷根”。市委、市政府从统筹城乡的角度,三管齐下,对症下药。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重庆千方百计给扶贫开发重点区县增补产业空白、补齐产业环节、延伸产业链条。比如探索建立“圈翼”帮扶机制,“一圈”区县每年按财政收入1%的实物量用于帮扶对口扶贫开发重点区县,帮扶资金的30%以上用于贫困村、贫困户;发挥国有资本宏观调控作用;在渝东北、渝东南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等举措,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基础设施是支撑经济发展的硬件保障。这些年来,重庆致力于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仅交通、水利这两项,在“十一五”期间就累计投入近2000亿元。从2008年起,财政投入200亿元以上,对200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脱贫,改造农村危房22万户,新建巴渝新居20万户,建成农民新村1800个,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16个重点区县开通高速公路。
公共服务水平体现经济发展的“软实力”。重庆连续五年保持教育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20%、GDP的4%,新增教育经费的70%向农村倾斜,率先在贫困地区启动“十二五”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计划;进行“自费改革”,提前实现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在全部乡镇和村建立综合文化站和文化活动室,对特殊群体实施特别关爱,所有农村中小学生都能享受免费提供的鸡蛋、牛奶和“爱心午餐”;落实专项资金,照顾全市130万留守儿童和200万空巢老人。
户籍改革:五个保障一步到位
重庆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改革创新方面,敢于先行先试,第一个“吃螃蟹”。在扶贫开发中,重庆牢固树立并贯彻“大扶贫”的理念,把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作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农村贫困现象的突破口,解决转户居民的城镇居民福利待遇,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在重庆,农民工一旦转户进城,便可享受与城镇居民完全同等的就业、养老、住房、教育、医疗等待遇,实现五个保障一步到位。公租房面向所有农民工开放,目前开建公租房2871万平方米,配租11万套。转户居民子女与城市孩子同等享有各种优质教育资源。重庆的户改举措,被媒体誉为“破冰之旅”。
缩差共富:脱贫摘帽奔向全面小康
“十二五”期间,重庆将加快统筹城乡步伐,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区域和贫富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力争到“十二五”末,把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区域发展差距缩小到2:1,基尼系数缩小到0.35左右,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一是按照统筹城乡的思路,建立常态机制,推进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切实维护转户居民权益,确保其进城后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实现“农转城”500万人。
二是努力发掘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潜力,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房屋和林权的权属界定,确保“三权”抵押贷款融资1000亿元,促进农业效益翻番,大幅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儒家经典《论语・雍也》有名言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医界先贤南丁格尔也曾说道:“护士必须要有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而在具有中西双重文化底蕴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身上,这两句震古烁今的警句体现得可谓恰如其分。
百余年间,齐鲁医院已从当年华美医院的数、司诊所发展成今天现代化的三甲医院,虽然建筑外观焕然一新,但立于医院科研楼下的那块刻于1934年的“博施济众”奠基石却仿佛在告诉大家齐鲁医院的精神依旧。而大医精诚、大爱无疆、博施济众便是贯穿着齐鲁医院120多年历史不变的核心精神。
1890年,美国基督教传教医师聂会东来到了济南,在东关华美街上扩建了“文±医院”,重新定名为华美医院,此即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之肇始。而自成立之初,医院便开创了博爱的公益传统;作为济南首家西医诊所和分科最全的医院,该院实行男女分诊,一般免费诊疗,并开始实行医护分工。其后数十年间,无论是合并成“济南共和医院”,还是之后改称“齐鲁大学医科附设医院”,医院都保持了热心公益的优秀传统。也正是得益于这种积极的态度,齐鲁医院发展迅速,在全国也颇具影响,与北京协和医院、上海同济医院、成都华西医院一并称为建国前中国四大教会医院。而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齐鲁医院也伴随着时代步伐取得了长远的发展,但仍然不忘体现着自己“医者仁心”。
爱泗齐鲁,博施济众
“人道主义在这里发扬光大,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诺言。”诚如《齐鲁医院院歌》里的歌词所述,医院自身十分注重社会责任的承担。在泉城济南,齐鲁医院时常会举办相应的健康义诊和卫生讲座。例如每年的“爱眼日”期间,齐鲁医院眼科均会进行慈善义诊活动。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此,自2006年4月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便开始积极实施“惠民医疗工程”,把城镇特困、低保、残疾人、烈军属及农村特困人群作为惠民医疗对象,共开设60张惠民病床,并在各专业科室都设立了惠民门诊,同时推出惠民举措包括病房三免、门诊四免、检查治疗十五减等,减轻了患者不少的经济负担。如此之例,不胜枚举,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主任张志勉在2010年全国“健康管理社区行――社区全科医生公益性培训”工作总结大会上获得了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而这也正是整个齐鲁医院公益心的一个缩影。
“博施济众”是齐鲁医院120多年传承下来的精神底蕴,而“博施济众”所贵之处便在于“博”、“众”二字。与之相应,国家新医改方案中也明确提出:“医改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其中,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是国家医改的重中之重。而齐鲁医院在泉城悬壶济世的同时,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博施济众,送医下乡。2008年齐鲁医院便专程在淄博市桓台县举行了“情注三农,心系桓台”的大型义诊活动。之后的2009年5月,齐鲁医院还与桓台县人民医院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协议中的帮扶内容主要涉及到:“支援医院根据当地疾病谱,派出有经验的管理和技术骨干指导、帮助受援医院,建设重点科室、开拓新业务、应用新技术等:所帮扶的县级医院,选择3个以上学科专业,每个学科专业保证有1名高级职称医师全年驻点,采取直接或巡回医疗的方式向农民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援医院要免费为受援单位培训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当月底,齐鲁医院便向对口支援单位派驻医师,开展为期3年的帮扶工作。
为促进全省卫生系统人力技术资源向基层流动,提升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山东省卫生厅推出了“卫生强基”工程,而这也是应对新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通过政策引导、加大投入、资源整合、结对帮扶,进步扩大优质医疗服务在基层的覆盖面,提高基层重点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从而加强基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自开展“卫生强基”工程以来,齐鲁医院便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不仅组织召开了落实省厅实施“卫生强基工程”意见的专项工作会议,并且成立了实施“卫生强基工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专门制定了贯彻落实省卫生厅精神的实施意见,在全院干部大会上进行了广泛动员。而在2009年“卫生强基”工作中,齐鲁医院对口帮扶平邑县人民医院等4家县级医院、民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全年共派出专家100余人次进行对口帮扶,开展手术50余台,诊疗患者近400人次,讲座15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其中医院与民族社区的合作也已成为省市两级“卫生强基”工作的优秀典型。
而在送医下乡的过程中,齐鲁医院并没有忘记那些当年做出巨大贡献的革命老区。2009年10月中旬,时逢国庆60大典之际,齐鲁医院将价值30万的“U-9958”心脏远程移动监护系统设备赠予了蒙阴县人民医院。医院的工作人员来到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的家乡一一野店镇烟庄村,看望慰问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当时,六姐妹中已有3人过世,齐鲁医院医护人员为伊淑英、张玉梅和伊廷珍3位老人带上心脏监护预警器,给她们做了细致的健康检查,让几位老人十分感动。
博施济众何谓“众”?达则兼济天下方为“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全国多次抢险救灾工作中,都活跃着齐鲁医院工作人员的身影。2003年4月28日,正在非典肆虐之际,山东大学接到教育部的紧急通知:“立即派一支思想技术过硬、医德医风高尚的骨干医疗小组赴京执行抗击非典任务。”而这支在中央党校抗击非典的医疗组也不畏险阻,始终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时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的虞云耀在接见齐鲁医院医疗小组时激动地说:“你们在这个非常的时期、非常的时刻来到北京,来到中央党校,代表着山东人民对首都人民的深情厚谊。你们是友谊的使者,更是真心英雄!”
大灾有大爱。齐鲁医院在震后救灾之际也不甘人后。灾难一旦来临,最先冲上去的往往是两种人,一种是穿绿军装的,一种是穿白大褂的。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齐鲁医院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卫生部的统一部署,先后组建了3批医疗救援队共13人,奔赴四川抗震救灾一线。5月13日晚,医疗队便在雨中赶到都江堰市人民医院,队员们与当地部门沟通后,冒雨在院外的大街上搭建帐篷,立即投入到抗震救援的工作中。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他们就救治伤者近200人。与此同时,后方的职工们也心系着灾区。齐鲁医院全院职工在首批为灾区募集捐款37万元的情况下,5月22日上午,医院再次掀起捐款热潮,仅半天时间又募集捐款近50万元;还有很多人在献血地点排队等候,其中放疗科工程师
张学峰在泉城广场排队等候4个多小时,终于献了400毫升鲜血。在灾区救助工作中齐鲁医院做出了巨大贡献,普外科教授牛军等五人因表现突出荣获二等功,而齐鲁医院抗震救灾医疗救护队也荣获全省卫生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在灾后的重建中,齐鲁医院工作人员也积极参与其中,医院医疗队便前赴四川绵阳市安昌镇灾区,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援建工作。而在青海玉树地震之后,齐鲁医院也和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共同组成了山东大学救灾医疗队,又赶赴救灾一线。
除了对灾区的大力支援之外,齐鲁医院还积极响应国家卫生部支援西部的号召,早在1977年山东省组建第三批医疗队时,医院便有6位医生请缨领命,踏入雪域高原。自2005年起,齐鲁医院每年都会向西部地区派出医疗队进行为期1个月左右的医疗支援,宁夏固原和中宁、重庆云阳和黔江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正是伴随着他们的足迹,齐鲁医院的医者仁心也传遍了全国。
国际大使,大爱无疆
国际交流也在院史长河中闪耀着光辉的一页。山东省自1968年以来开始进行对坦桑尼亚、塞舌尔等非洲国家的医疗技术支援工作,40余年来齐鲁医院派出了大批的专家医生远赴非洲参加援助医疗队,把自己的爱心带出了国界。2008年11月,中国援非医疗队山东援坦桑尼亚40周年表彰大会举行,并由山东卫生厅主编出版了专门记述中非友谊和援外医疗队丰功伟绩的大型纪念画册《永远的记忆》,其中齐鲁医院的专家和医生在此历史画卷中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据初步统计,1968年至2008年40年期间,齐鲁医院共派出医生和专家65人,参加了赴坦桑尼亚、塞舌尔和西萨摩亚等中国援外医疗队,将自己辛勤的汗水洒在了异国的土地上,浇灌着中非人民之间的友谊。
当年参加过援非工作的神经外科吴承远教授在文中如此地回忆着过去:“任凭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尘封数十载的记忆缓缓地打开:非洲的椰树、黑人的茅舍、艳丽的非洲红、浩瀚碧蓝的印度洋、广袤粗犷的非洲大地、天然野生动物园又重现在我们面前。在国外繁忙的工作之余,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怀,工作成功的欢乐与失败的失落感情交织。蚊虫叮咬、疟疾和艾滋病的困扰和威肋、赤道骄阳似火的炎热天气,倍受煎熬。然而,热情辛勤的工作、中非人民之间的友谊氛围以及为国争光的精神,足以排除万难。”
自1982年以来,在此后近30余年的时间内,山东省卫生厅每年都会不断地派遣中国神经外科医生和专家援助非洲医疗。从1983年起,齐鲁医院先后选派了神经外科专家鲍修风、何守俭、张庆林、周茂德等专家赴坦桑尼亚工作,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神经外科技术和理论传播于非洲大地,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当地神经外科医生。
坦桑尼亚首都医学中心创伤外科主任,后来担任坦桑尼亚卫生部部长的萨隆迪教授就曾在全院职工大会上十分友好地说:“中国专家对非洲医生不仅授之以鱼,并且授之以渔。”坦桑尼亚质朴的人民以浓郁的热带风貌和似火的热情称赞中国医生是白衣使节,而这位援非的老医师自己也感叹,“在非洲播撒的中国神经外科的种子必将成长为非洲生机盎然的大树,永远成为中非友谊和中非医学史上的光辉丰碑。”齐鲁医院为发展中外人民友谊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而这跨越国界的友谊也深深地体现着医院“大爱无疆”的医者仁心。
得道多助,延续辉煌
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齐鲁医院120多年如一日的公益奉献,得益于其世代传承的“博施济众”精神,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医院已经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和自身特点把公益活动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在公益活动的日常化上,齐鲁医院做得积极出色;而在应急处理方面,医院同样也是有条不紊。面对频繁的抗病救灾任务,齐鲁医院常年配备应急医疗队,一旦接到上级下达的任务,便携带药品、器械,随时奔赴省内外抗病救灾的前线:1998年9月,江西省九江市发生特大洪灾,齐鲁医院便派出4人医疗队第一时间奔赴救灾。而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中,面对疫情,医院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加强感染病科力量,完善各病房隔离防范体系,建立良好的转院机制,不仅圆满地完成了院内防治任务,同时还对口支援山东省胸科医院、聊城市、菏泽市,共派出专家99人次,抢救甲流重症患者107人次。在承担山东大学3个校区的甲流防治任务之时,医院调度了9批共78人长驻大学开展防治工作,患病学生治愈率达100%,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2020年卫健局中医药管理局体会经验做法特色亮点成效
以点带面
促进中医药发展
x省x州x市卫生计生局坚持“以点带面”方式,促进中医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中医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文化特色不断彰显。
以提升服务能力为“着力点”,强化中医药体系建设
x市按照“强龙头、壮枢纽、固网底”的发展思路,强化市、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形成了以市民族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涵盖市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私立医院和私立诊所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
一是强化“龙头”建设。将市民族中医院作为全市中医药工作的“龙头”打造,突出专科专病建设,医院设有36个临床医技科室,其中国家级重点中医建设专科1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5个、州级重点中医专科4个,是x省中医住培基地和x市中医药工作的医、教、研中心。
二是强化“枢纽”建设。全市14个乡镇卫生院均规范设置中医科、中药房,并建立了14个古色古香的国医堂,连接上下,作为中医药“枢纽”服务力量不断强大。
三是强化“网底”建设。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作为“网底”单位,完善硬件设备,均建立标准化的业务用房,中药饮片配备在100种以上,中成药配备在50种以上,基本满足了农村群众对中医药防病治病的需求。
以深化医改为“关键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一是同步推进公立中医院改革。将市民族中医院纳入医改试点范围,与综合医院改革同步推进,严格落实各项医改政策,完善调整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积极探索适合中医院特点的支付方式和薪酬改革制度。
二是积极参与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建立中医药优势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推动中医优势资源下沉。市民族中医院牵头3家乡镇卫生院组建了医共体,鼓励市民族中医院的医师到基层多点执业或对口帮扶,鼓励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全科医生积极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三是贯彻发展中医药的医改政策。落实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药饮片加成销售、医院中药制剂和中医药非药物疗法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将中医院中医门诊诊疗服务纳入首诊范围等政策,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
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点”,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
一是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师带徒、进修学习、集中培训、远程培训、自学考试、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加速人才培养。实行优先落实基层中医药人员编制备案管理和职称评聘;优先安排新进编基层卫生院的中医药大学生享受大学生补助等政策。
二是建立名医评选机制。开展市级“名中医”评选,推荐市级“名中医”参加州级“名中医”评选,成功申报了13个x省知名中医工作室。
三是建立学术研究机制。加强中医药学术研究和交流,鼓励撰写学术论文及开展中医科研项目,编撰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x医药学概论》,填补了x州无国家级科研课题空白。
以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为“创新点”,实施供给侧改革
一是大力开展“治未病”健康工程。市民族中医院结合“中医养生堂”建设,设立了“治未病中心”和“治未病科”,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积极开展体质辨识、健康教育、养生保健等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深受群众欢迎。
一、卫生扶贫计划
(一)大力实施贫困人群医疗救助扶持行动
1、全面实施“八免五补助”。“八免五补助”〔八免:贫困人口就诊免收一般诊疗费、免收院内会诊费、免费开展贫困人口白内障复明手术项目、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提供妇幼卫生健康服务、免费巡回医疗服务、免费药物治疗包虫病患者;五补助:对手术治疗包虫病患者按2.5万元/人给予补助,对贫困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每人3500元/人给予补助(含新农合、专项补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爱心基金等多渠道),对0-6岁贫困残疾儿童进行手术、康复训练和辅具适配按3万元/人给予补助,对晚期吸血虫病人5000元/人/年给予补助,对贫困人口大骨节病患者700元/人/年给予补助〕,切实减轻贫困人口治疗疾病经济负担,助推贫困人口恢复劳动力、脱贫增收,摆脱长期贫困。依托区扶贫移民局建立贫困人口识别标识。对贫困人口住院实行“先诊疗后结算”制度,诊疗结束后由医疗机构与医保、民政救助直接结算。对贫困人口的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或患重特大疾病需要长期门诊治疗,导致自付费用较高的,医院给予门诊减免救助。
2、加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严格执行《省卫计委、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等6部门关于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意见》、《市卫计局、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5部门关于印发市分级诊疗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区卫计局、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局、区人社局、区财政局5部联合转发市分级诊疗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对贫困人口门诊、住院要单独统计上报。
(二)大力实施贫困人群公共卫生保障行动
1、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按照国家要求,结合贫困地区实际,0-6岁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35岁及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孕产妇、结核病患者、严重精神病患者等七类人群的健康管理。对家属提供或直接转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诊疗信息进行信息管理,随访评估、分类干预、健康体检;对35岁及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随访评估、分类干预、健康体检。
2、免费提供妇幼卫生健康服务。深入实施医改妇幼重大公共卫生专项,提供免费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服务,通过新农合、分娩项目补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爱心基金等多渠道支付医疗费用,实现我区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零支付。为0-6岁贫困残疾儿童进行手术、康复训练和辅具适配等补助。畅通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有效保障贫困地区母婴安全。我区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达到92%以上,孕期检测率达到86以上;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抗艾滋病毒用药率达到90%以上,所生婴儿抗艾滋病毒用药率达到90%以上;梅毒感染孕产妇梅毒治疗率达到86%以上、所生儿童预防性治疗率达到85%以上;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率达到91%以上。
3、免费开展疾病监测与计划免疫。按照新修订的《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级评审管理办法(试行)》、《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级评审细则》,到2020年全面完成区疾控中心现场等级评审工作。为提高我区传染监测实验室检测能力和监测质量,及时发现、报告病例,杜绝瞒报、漏报、个案调查和疫情处理提供有利保障。免费为适龄儿童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认真落实儿童入托、入学时查验接种证制度,对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及时补种,进一步提高接种率。2016年,乡镇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达到92.5%。
4、免费实施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加强艾滋病防治。优化哨点监测布局,做到早发现、早管理、早治疗;开展以免费安全套推广为核心的经性传播综合干预措施;健全医防结合综合服务体系,逐步扩大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覆盖面,艾滋病感染者随访检测比例达到90,干预覆盖率达到90%,抗病毒治疗比例达到90%,疾控机构向定点医院转介率达到100%。加强结核病防治。开展结核病防治发现、治疗和管理,提高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可及性和患者的依从性。将结核病纳入门诊大病统筹范围,新涂阳肺结核病患者治愈率高于85%。肺结核患者系统管理率达到90%以上。加强乙肝防治。认真开展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全程接种率达到90%以上。加强对孕产妇产前的乙肝表面抗原筛查工作,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产妇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传播。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和对孕产妇的宣传,提高对乙肝疫苗接种的正确认识与参与意识。
(三)大力实施贫困地区医疗能力提升行动
1、巩固乡村卫生机构达标成果。继续巩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的成果,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适当拓展乡镇卫生院服务项目。每个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不少于10项,每个村卫生室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不少于5项。
2、稳步推进区人民医院特色专科建设。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远程医疗为核心,夯实临床支撑专科基础,打造临床优势专科,加强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区人民医院能力提升。
3、加强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工作。接受省、市对口支援。武警372医院、峨眉山市人民医院对口支援区人民医院,犍为县中医院对口支援永和镇卫生院,五通桥区中医院对口支援和平彝族乡卫生院,夹江县中医院对口支援金河镇卫生院,犍为县卫生执法监督大队对口支援卫生执法监督大队,五通桥区疾控中心对口支援区疾控中心,在医疗技术、人才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以及远程会诊进行全方位指导培训工作。2016年我局安排对口支援。区人民医院对口支援吉星乡卫生院、永胜乡卫生院,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对口支援共安彝族乡卫生院,区卫生执法监督大队、区疾控中心要安排人员对各乡镇卫生院进行对口支援各自的业务工作。
(四)大力实施卫生人才培植行动
1、加快卫生人才培植。加大各医疗卫生单位空岗补员力度,制定招聘计划和实施方案,用好、用足急需紧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招聘政策和民族地区特殊政策。积极实施“国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项目、“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助理)医师”项目、“阳光天使”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招聘一定数量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岗前培训、临床进修、岗位培训等方式强化卫生人才培养。
2、不断强化人才培养。加大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力度。积极开展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技能培训。组织一定医疗卫生人员到对口支援的省、市医疗机构免费进修。
3、着力加强基层人才建设。推动实施《关于开展乡村卫生计生人员一体化管理试点的指导意见》(川卫办发〔2015〕306号),改革乡村医生服务模式和激励机制,落实和完善乡村医生补偿、养老、培养、评选奖励政策。
二、计生扶贫计划
(一)落实“三结合”基地。区级帮扶部门和乡镇建设“三结合”基地6个,巩固完成新增户帮扶200户,帮带户400户,实现户均增收25%以上。
(二)兑现奖励扶助金。按照国家政策,调查审批确认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285人和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对象21人,并在2016年12月底前全面兑现奖励扶助金(其中:奖扶27.36万元、特扶11.88万元)。
(三)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按照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314人,全面落实免费资金。
(四)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依法落实全面两孩政策,积极实施“母亲健康工程”、“优生促进工程”,提高生育服务水平。开展免费计生服务,落实奖特扶政策及独生子女家庭帮扶等工作。
三、红会扶贫计划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公共医疗的公益性质,加强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不断改进和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水平,努力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三级服务网络趋于完善。2011年,市政府全额出资重新组建了乡镇卫生院,使每个乡镇都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目前,全市有市级医疗机构2家,乡镇级卫生院30家,村级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235家。以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范围不断延伸,群众的就医保健需求得到基本保障。
(二)医疗设施设备不断改善。市政府加强对各级医疗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群众的就医环境和条件。2011年以来,投入517.4万元用于乡镇卫生院外部环境整修,添置更新必备的医疗设备;投入32万元用于村卫生室基础建设和设施设备配备。目前,市级医院拥有的先进诊疗设备居市前列,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有所改善,村卫生室普遍配备了基本的诊疗器械。
(三)医卫队伍建设逐步加强。一是充实工作力量。通过放宽年龄、学历、专业等限制,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2011年以来,组织多场招聘活动,共引进了1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委托高校举办卫生系统干部培训班、开展岗位技术练兵活动、推行市级医疗单位与基层卫生院对口帮扶制度等,不断提升医卫人员工作水平。目前,全市共有医卫人员3334人,拥有中高级职称的占49%。
二、主要问题
我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虽然不断健全和改进,但离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需求,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医疗卫生机构布点不尽合理。从全市看,高等级医院集中在城区和西南部地区。如城区有3家二级以上的医院,1家二级医院位于镇,1家正在创建二级的医院在悦来镇,而东北部地区缺乏一家二级以上的医院。调查中发现,东北部地区部分群众就医距离最近的二级医疗机构20公里左右,给辖区内群众重特大疾病医治带来诸多不便。从城区看,医疗机构布局相对集中,2家市级医院都在老城区,而常住人口约8万人的新城区仅有1家卫生院和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能满足辖区内群众就近就医的需求。从农村看,按照乡镇卫生院布局和资源整合方案,现有乡镇卫生院将被合并成14家,另设14个门诊部作为补充。因门诊部只能进行普通常规检查和配药、挂水等服务,无法施行乡镇卫生院的急诊救治、预防接种等功能,部分区域的群众就医保健将面临新困难。如万年镇卫生院并入悦来镇卫生院后,当地群众到悦来镇卫生院的路程长约14公里,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够均衡。总体而言,全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市级医疗卫生机构,而我市73.8%人口在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人口分布不匹配。硬件配置方面:48.2%的床位集中在市级医院,城区每千人拥有床位数达5.53张,而农村每千人拥有床位数仅为1.55张。高精尖医疗仪器设备基本集中在市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简陋,设备配备落后。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由于收归公有前长期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虽在重新收归公有后进行了改造,但整体形象提升不明显。如正余镇卫生院屋顶渗漏,室内墙面潮湿且霉斑丛生,医疗仪器严重老化,无法满足临床工作需要。三阳镇卫生院门诊、住院部条件简陋,无呼叫系统、无中心吸氧、无无障碍设施,与省级标准化乡镇卫生院的要求相差甚远。软件配置方面:全市50%以上的医卫人员在市级医疗机构,中高级职称人员60%以上在市级医院,城乡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分别为3.74人和1.18人,城区明显高于农村。基层医卫队伍呈现“三低”:一是学历低。乡镇卫生院医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38.4%;村卫生室队伍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有6.3%,小学毕业的占38.3%。二是职称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卫队伍中拥有中高级职称只有36.7%。三是能力低。村卫生室队伍中,41.7%的村医年龄在60岁以上,大部分乡村医生不会使用电脑,无法进行新农合现场结算,难以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大量工作。
(三)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差异较大。因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服务水平较低,群众更倾向于到市级医院就诊,导致市级医院人满为患,而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清淡,大量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据统计,市级医院诊疗人次和入院人数占了全市诊疗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床位使用率达到了111.4%,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处于满负荷状态,影响了市级医院对疑难复杂病种研究和建设“名院”、“名科”工作,难以向“高、精、尖”方向发展。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床位使用率仅为26.5%和22.9%,个别医院业务收入不断萎缩,运转艰难。
三、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便捷、技术优良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提出如下建议:
(一)立足长远,科学编制医疗卫生资源整合规划。市政府要顺应人民群众追求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根据全市行政区划调整的实际,尽快编制完善医疗卫生资源整合规划,全方位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打造“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要针对全市优质卫生资源过度集中,农村卫生资源相对不足、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按照区域覆盖、方便就医、资源共享、高效利用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增量、调整存量,重点要谋划好乡镇卫生院资源整合工作,科学确定二级以上等级医院的布点,确保每个建制镇建设一所省级示范卫生院,并根据群众的就医习惯,保留部分原乡镇卫生院作为其分院进行建设,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发挥优势,放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效应。市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做强龙头医院,做精专科医院”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优势,保障人民群众能享受高端的医疗服务。一要建立市级综合医疗中心。加快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的步伐,建设一个集医、教、研于一体,专科特色突出、功能配套齐全、服务水平一流、集聚辐射作用明显的发展平台,打造全省一流的区域医疗中心。二要建立中医药诊治中心。大力推进市中医院特色专科建设,使其成为全市的中医药诊治中心。要在各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开设中医药专科,推动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提升中医药服务的辐射能力。
(三)多管齐下,优化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一要改进完善基层基础设施。市政府要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增长机制,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新建、改造等途径,力争在2年时间内创建9家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为群众提供舒心、优质的就医场所。结合“健康村”、“卫生村”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村卫生室硬件配置水平,充分发挥其“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功能。二要培大扶强基层医卫队伍。要引得进人才。适时调整基层人事招聘政策,适度扩大招录范围,降低招录学历要求,确保基层医疗人才的引进和储备。要留得住人才。通过环境改善、待遇保障、职称晋升等方面的政策倾斜,确保大专院校毕业生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安心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要培养好人才。一方面,通过业务培训、外出进修、鼓励自学等方式,加强基层医卫人员专业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市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制度,通过下派技术骨干、接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进修等,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单位服务水平。
大会由四川省卫生信息学会常务副会长易老师主持,首先她提议全体代表为两年前在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四川省卫生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江涛主任代表省卫生厅领导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江主任介绍了两年来四川省在中央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灾后重建所取得的成就,感谢全国人民对四川灾后重建无私的奉献。
大会内容丰富,四川省卫生信息中心主任甘华平做“四川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思考”的报告;台湾灾难医学会理事长王宗伦教授做关于“医疗信息在灾难医学之应用”的报告;四川省卫生信息中心软件研究室冯昌琪做“乡镇卫生院信息化建设新模式”报告;厦门市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孙中海做关于“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实践与体会”的报告;都江堰医疗中心院长助理戴吉做“灾后医院数字化信息系统建设”报告;英特尔、H3C、DELL、同方、成电医星、趋势科技、华为赛门铁克、思科等企业代表分别在大会发言。
四川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框架
甘华平主任指出:2008年的5.12大地震将受灾县的信息化建设几乎完全摧毁,各县信息系统已经瘫痪,但是在兄弟省市的对口援建下、当地党委政府的积极支持下,18个受灾县的卫生信息化恢复工作正在有序的进行。
18个县卫生信息化重建,主要按震前卫生信息化标准和规模重建,其水平均高于震前,汶川、都江堰、什邡、绵竹等市县已在考虑区域卫生信息化协同。
在谈到四川医疗卫生信息化总体要求时,甘主任指出要加快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整合现有信息资源,推进信息标准化,搭建全省卫生系统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2020年实现卫生信息的统一高效、互联互通。
四川医疗卫生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是建设五大支撑,构建一个平台,完善一个专网。五大支撑包括:医疗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和食品药品监管信息系统;一个平台是: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一个专网是:四川省卫生信息专网。
中央高度重视灾后重建
2009年,四川省落实国家卫生项目资金60.5亿元,完成卫生灾后恢复重建建设资金72.79亿元。2008年12月至今,国家先后分四批下达给四川扩大内需项目12700个,其中,卫生行业3526个,占全省扩大内需项目的28%,占社会事业口42%。卫生项目多,要求高,任务重,按照国家的规划,今年和明年还将继续安排扩大内需卫生项目。切实抓好这些项目的建设,将促使四川省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卫生队伍综合素质、医疗卫生管理质量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
截止2010年1月底,全省142个受灾县在建及完工项目2191个,占规划的95.34%,其中完工项目1927个,占规划的83.85%。
加强领导
震后,四川省及时成立由省常委李登菊任组长、副省长陈文华和省卫生厅厅长沈骥任副组长的四川省灾后重建委员会医疗防疫组,亲自负责全省卫生系统灾后恢复重建的统筹、领导。同时,省卫生厅下设灾后重建办公室,具体指导、监督和协调全省卫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为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灾后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均成立了相关管理机构,形成省、市、县三级重建领导机制。通过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卫生重建被放到突出位置,各级政府在重建中优先划拨医疗卫生机构项目重建经费,保障项目提前实施;开辟绿色通道,保障项目快速审批;建立施工建材特供机制,保障项目施工原料和条件;建立问责制度,保障及时发现和整改出现的问题。确保了卫生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科学编制灾后重建规划
由于地震突然,且面宽量大,灾后重建规划编制面临诸多困难。为做好重建工作,卫生厅从震后开始就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在应急状态下,理清思路、规范规划编制流程,做到科学有据。通过严格核实灾损、坚持国家建设标准、有效整合医疗资源,于2008年7月就及时完成39个国家重灾县卫生系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并及时报送国家和省相关部门;2008年8月完成省定12个重灾县规划编制并报送有关部门。
灾后重建成效
通过多管齐下的措施,四川省卫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得到了有力、有序的开展。通过加强临时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基本恢复了灾区的医疗服务秩序;随着受灾地区医疗卫生机构陆续重建,进一步改善了这些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装备,项目单位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地震灾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就医条件;通过强化卫生人才培养,加快人才队伍补充,灾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服务水平较震前有明显提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全民保健水平、提高医疗康复水平,将全国人民爱心援建的成功体现到灾区群众能得到实惠上。
上海都江堰签订卫生“后援建”协议
根据上级医改工作部署要求,在认真总结三年改革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深入推进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着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一是扎实推进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完善居民健康档案,纸质、电子档案同步录入,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56.5万份,建档率达到90.4%;依托健康档案信息,对全县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相关患者进行系统化管理,定期进行随访查体,相关病人管理率分别为85.6%、89.2%、82.5%;全面完成相关人群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为实现全面消除麻疹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深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全面推行使用基本药物,保证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其中,县级医疗机构基药配备占全部药物比例96.5%,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率达到100%。去年6月15日,我县在12个乡镇卫生院同步启动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对卫生院使用的所有药品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并实行零差率销售。按照卫生院基药制度运作模式,今年3月份,我们在全县256个村卫生室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截至10月底,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基药制度覆盖率100%,累计采购基本药物1650万元,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48.5%。三是不断深化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全面落实乡镇卫生院人事聘用制度,明确各级岗位责任目标,12所乡镇卫生院岗位聘任率100%,动态监督考核责任目标落实情况。认真落实绩效工资制度,县局每季度组织对乡镇卫生院综合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满意度评价等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资金安排和拨付挂钩;卫生院每月组织对工作人员的考核,把群众满意度、服务对象评价放在突出位置,将职工工资的40%作为绩效工资发放,与考核结果挂钩,有效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四是推行“先看病、后付费”政策。3月20日,我们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先看病、后付费”政策,患者住院无须先缴纳押金,而是先行住院治疗,待出院时,信息结算系统自动扣除医保报销金额,仅交纳个人承担的部分费用,有效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
(二)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步伐
根据全县重点项目建设要求,加强调度协调,强化督导落实,确保各个项目质量进度。一是完成农村改厕项目任务。今年全县总计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2万座,在12个乡镇同步推进实施。加强督导考核,动态监督检查,不断推进工程建设进度,截至目前,全县2万座改厕任务已全部完成。二是完成新增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根据上级有关工作要求,按照每所覆盖1500—2000人、步行不超过10分钟、“五室分开”等建设标准,新(改)建76所标准化村卫生室。截至目前,所有规划村卫生室已经全部完成,并通过达标验收。三是完成县中医院门诊楼改造暨能力提升项目。根据项目规划,对现有门诊楼进行扩建装修,累计扩建业务用房面积600平方米,外墙涂刷真石漆2460平方米,各科室装修工程顺利完成。引进现代化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目前,HIS系统、LIS系统、合理用药及办公自动化OA等系统运行情况良好。引进先进医疗设备,累计投资740万元,先后购置了西门子彩超、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17台(件)。拆除西院部分平房,新建停车场面积900平方米。
(三)积极开展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
根据新形势下卫生工作的形势任务需要,按照“三年三个主题,实现三大跨越”的构想,我们分别确定2010、2011、2012年为全县卫生系统“环境建设和行风建设年”、“行风建设和能力提升年”、“深化医院管理年”,今年,围绕深化医院管理,着力在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运转、核心制度落实、行风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加强规范管理。结合全县开展治理庸懒散活动,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先后建立完善规章制度23项,初步建立了一套系统的管理制度规范,加强日常监督和执行力度。探索建立财务内审制度,专门成立审计科,对系统各单位财务运行状况进行动态监督,跟踪审计,确保财务纪律落实到位。二是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建立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评价考核机制,根据上级有关业务评价标准及实施细则,定期对各医疗卫生单位依法执业、服务质量、医疗安全、服务态度、效率效益等工作进行评价考核,考核结果现场反馈,及时通报。出台激励措施,支持重点专业发展。县中医医院针灸科、眼科分别通过省级、市级重点专科达标评比验收。三是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培训活动,落实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制度,加强行风督查,畅通24小时举报投诉热线,严厉查处不良执业行为,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四是加强环境建设。按照“花园式”医院建设的目标要求,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深入实施“绿化、亮化、净化、硬化”工程,系统上下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建立环境卫生动态保洁机制,半数以上单位实施环境卫生物业化外包管理,成效尤为明显。积极开展导医导诊、预约诊疗服务,增设夜间门诊、无节假日门诊,努力创建优质温馨的医疗卫生服务平台。
(四)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坚持将公共卫生作为提高群众健康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一是扎实开展计划免疫工作。深入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对规划内疫苗实施免费接种,各类疫苗免疫接种率均达到98%以上,其中,麻疹、乙肝、卡介苗、脊灰、百白破等疫苗接种率达到100%;二是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建立健全传染病综合防控体系,完善传染病预测预警、疫情直报和应急处置机制,强化对重大传染病的实时监控,确保无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据全市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我县各类传染病继续处于较低发病态势,截至10月20日,手足口病发病率较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9%;三是加强妇幼保健工作。认真落实妇女儿童“一法两纲”工作要求,全县孕产妇和0-6岁儿童系统化管理率分别达到98.5%、95.63%,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深入开展免费婚检工作,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有2801对新婚男女参加免费婚检,婚检率达到51.6%;四是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新建怀仁、龙桑寺2处“120”急救分站,配备配齐人员、设施和急救设备,急救半径进一步缩短。加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先后组织开展以食物中毒应急救治、传染病防控应急处置为主题的应急演练,有效锻炼的应急队伍,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五是加强卫生综合监督执法。围绕职业卫生和医政监督两大重点,先后组织开展了35次专项监督行动,累计出动卫生监督员2650人次,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及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覆盖率达100%。监督医疗机构211处,规范75处,取缔7处,有效保障了群众就医安全。
(五)深入实施卫生强基工程
一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2007年以来,我县建立了卫生人才公开招聘的长效机制,借鉴公务员招录方式,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择优录取。8—9月份,在县纪委和人事部门的监督配合下,通过笔试和面试程序,顺利完成了年度卫生人才招聘工作,累计公开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9名,充实到12所乡镇卫生院。重视并加强卫生人才培养工作,成功举办第二期卫生管理人员培训班,5月份,我们委托康佳卫生管理人才培训公司,对全县基层医疗机构62名管理人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有效提升了基层管理干部队伍的思想境界、政策理论及管理水平。深入实施师徒带教、选派外出培训、“三基”理论学习、远程教育等卫生技术人才培养措施,累计举办各类培训活动23次,培训2250人次。二是深入开展承办帮扶行动。2006年以来,在市卫生局支持帮助下,先后有市中心医院、中医医院等9家市级医疗机构和我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分别承办帮扶我县乡镇卫生院,实施以来,上级医院视对口卫生院为其“分院”,在基础设施、医疗设备、技术力量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促使各乡镇卫生院短期内迅速恢复服务功能,步入发展的快车道。1—11月份,12所卫生院门诊量达到32.8万人次,业务收入4360万元,分别是承办帮扶前的18.5倍、21.7倍,8月份,省委调研组来我县进行了专题调研,对该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以“城乡卫生协调发展的新探索”为主题形成调研报告呈送省主要领导参阅。三是推进实施双提工程。以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和装备水平为目标,大力加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示范村卫生室创建工作。投资60余万元,为村卫生室补充配备诊断桌椅、观察床、电子血压计、体温计等设施设备2132台(件)。依托省乡村医生在岗培训系统,积极实施乡医培训行动,全县927名乡医轮训一遍,人均学习超过120学时。
一、2014年工作总结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扶贫解困工程。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和“四权分离”制度,兑现2013年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833人、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61人和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奖励对象目标人群352户扶助及奖励金210.18万元。2014年确认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892人、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64人和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奖励对象目标人群392户,12月份将兑现奖励金及扶助金。
2、民族地区帮扶工程。开展包虫病病情调查人数累计为8500人,完成率130.77%;开展免费药物治疗包虫病患者14人,完成率116.67%。
3、医疗卫生工程。一是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95.75%。二是完成40个村卫生室建设项目,总投资200万元,该项目已与村级活动室合建目前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完成率400%。三是免费向123对符合生育政策计划怀孕夫妇提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其中农村114对,完成率103.64%,城镇9对,完成率112.50%。
4、民生实事。一是继续实行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县人民医院和县民族医院先后于2012年11月、2013年10月完成取消药品加成,除中草药、中药饮片外的药品全部零差价销售,严格控制药品金额占业务总收入的比重,实施以来让利患者金额达248.5万元,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覆盖率100%。二是启动实施免费婚前体检项目,积极开展婚前体检宣传动员工作,在当事人完全自愿的前提下,免费为72对拟向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的男女双方当事人进行婚前体检,完成率102.86%。三是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累计375人,住院分娩率94.75%,补助资金18.75万元;免费为农村孕产妇及准备怀孕和怀孕3个月内的农村妇女增补叶酸累计759人。四是协助州人民医院到各乡镇开展白内障筛查工作,完成筛查贫困白内障患者778人,其中符合手术指征70人。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1、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新农合参合率99.01%;二是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三是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健康档案规范化管理,目前管理高血压患者5453人,管理糖尿病患者1422人,登记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29人,0-6岁儿童健康管理5597人,孕产妇健康管理535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12342人。四是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做好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重性精神病、重大地方病等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疾病防治。五是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建立分级医疗诊治制度,积极推进双向转诊。
2、项目建设情况。一是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2000.48万元,新建住院部大楼及附属楼9180.6平方米,该项目已主体完工进入内部装饰阶段。二是县民族医院建设项目,进入一层修建阶段;三是冷碛镇中心卫生院整体搬迁建设项目已进入基础施工阶段;四是德威乡卫生院、岚安乡卫生院、泸桥镇中心卫生院业务和生活用房建设项目已主体完工进入内部装饰阶段,预计2014年12月完工。五是县疾控中心包虫病实验室及业务用房建设项目进入地质勘查及初步设计阶段,今年7月县疾控中心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及食品机构资质认定现场评审工作。
3、人才工作。一是“阳光天使”招聘情况。2014年考核招聘人数6名,考试招聘人员5人,完成签订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协议1人。实施人才强化培养计划,选派74名专业人员分别参加省、州组织的专科团队、岗位培训、临床进修、岗前培训等人才培训。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4人。二是对口支援情况。今年我县接收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医务人员11人,干部8人,县人民医院选派1名医务人员对口支援冷碛镇中心卫生院。对口支援医师在基层累计诊治群众16871人次,开展示范手术44台次,开展新技术项目16项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936人次,我县安排业务骨干医务人员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30人次。三是柔性流动服务情况。今年全县共组建医疗队73支、派出医务人员累计415人次、义诊患者8659人次,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17万余份,免费发放药品价值1.4万元,培训基层医务人员593人次。
4、继续实施人口计生“五大工程”。一是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巩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成果,依法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全县计划生育定点免费机构开展计划生育科技服务7952人次,实施计划生育各类手术1145例,上门咨询7952人次,门诊咨询7952人次,发放避孕药具2800人次,“三查”7086人次,生殖道感染疾病检查860人次,随访6160人次,无引产、无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事故发生,开展计生服务巡回下乡45次。切实加大药具管理规范化建设,在全县各乡镇卫生院开展计划生育药具特色服务窗口建设工作。药具应用率达91.7%,有效率达100%,随访率达99%。二是推进人口文化建设。巩固生育文化大院、中心户等建设。抓好宣传品进村入户工作,共发放卫生和人口计生各类宣传资料近3万份。开展人口计生宣传活动6次,开展计生政策法规、生殖保健和优生、优育咨询服务宣传咨询11000人次。宣传品进村入户率达95%,群众知晓率达95%,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率达90%。三是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四是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启用“计生通”项目,全面完成人口计生计划。全年总人口68414人(10个乡镇),出生人数569人,出生率8.32‰,自然增长率为3.61‰,符合政策生育率95.96%,死亡率4.71‰,综合节育率为87.07%。全面核查清理人口数据,统计数据准确率和全员人口信息主要项目准确率均达到90%。五是构建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进一步加强对乡(镇)、村的指导,落实基层群众自治规范,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的作用,深入开展“阳光计生”行动,不断完善社会监督,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满意度。
(三)特色亮点做法。
一是全面加强各医疗机构班子建设,对所有医疗机构班子进行了充实和调整。二是全面实行乡镇医务人员包村,主动上门服务。三是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开展医务人员技术大练兵活动。四是公共卫生健康体检整合资源,上门服务。五是对全县医疗机构设备进行清理,全面调剂,保证设备全面运行。六是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婚前检查。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医疗卫生机构收入明显减少,由于县财政拮据,根本无力全额承担配套的专项补助资金并承担兜底责任,再加之基本药物统一采购过程中存在部分中标药物厂家因无利润常常缺货和配送不及时,部分群众反映个别药品价格甚至高于药店销售价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度的有序实施。
(二)人员编制不足。机构合并后,县卫生和人口计生局核定行政编制12名,工勤控制数1名,较机构改革前行政编制数减少5人,工勤编制减少2人;卫生执法监督大队现有编制6人,较机构改革前编制数减少3人;县属各医疗卫生单位按医院等级要求,事业编制严重不足,如县人民医院经州卫生局核定200张床位,按照床位和医技人员1:1.5的原则,应核定医技人员编制300名,目前县人民医院编制170人。
(三)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结构不合理,量少质弱。全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高素质、高水平的卫生人才缺乏,特别是骨干人才、专科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如县疾控中心上半年退休7人,现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相对薄弱;乡镇卫生院具有执业医师资格人员较少,学科不配套;村医整体素质不高、普遍无资质,无法从事相关医疗卫生工作,这些已成为制约基层卫生事业跨越发展的瓶颈。
(四)县级公立医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管办分开、政事分开、高效管理体制等方面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综合改革压力大。
(五)医疗设备设施总量不足,严重老化落后。各医疗卫生单位医疗设备设施严重不足,已有的医疗设备设施也非常落后,不能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如:县人民医院作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无放射医学工作站、国际听力电测仪等设备。县疾控中心无dr、离子色谱仪等设备。
(六)医疗废弃物和污水处理问题。全县医疗卫生单位无规范化的医疗废弃物处理,现仅作一般性的焚烧、掩埋处理。除冷碛中心卫生院原项目经费建有污水处理系统外,其余医疗卫生单位均无污水处理系统,影响环境保护,极易发生医疗废物污染事件。
(七)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尤其是县人民医院一线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大、任务重、待遇不高,很难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八)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薄弱,违法生育处罚不到位。
(九)乡镇计生专干调整频繁,兼职过多,队伍不稳定。
三、2015年工作计划
(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医疗技术人员大练兵活动,通过“打造医院标杆服务窗口”培训、科技大练兵活动、业务能力培训及开展医德医风建设讲座等方式,提高医务人员综合素质。
(二)切实抓好卫生计生项目建设。实施烹坝、得妥、加郡、兴隆、杵坭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
(三)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健康档案管理使群众受益率达100%。
(四)进一步清理各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使用情况,对闲置设备进行调剂使用,确保设备全面运行。
(五)进一步完善分级医疗诊治制度,积极推进双向转诊。
(六)坚持综合施治,完善人口计生统筹协调机制。
(七)突出宣传引导,强化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