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士考试试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审分值;审要求;审思路
一、审分值
考生们一定要清楚试卷中文字表述题的分值和该题得分点数量的关系。很多考生认为答题字数越多,相应的,分值也会越多,结果试卷发下来后大失所望,大惑不解。其实,这类题的分值往往会暗示得分点数量,得分点数量又会引导答题思路的拓展。根据分值,我们可以推测出该题的得分点数量,避免答案不全面的情况出现。一般情况,每个得分点分值以2分为宜。针对新课标卷的现代文阅读来说,文字表述题共三道,分值分别是6分、6分、8分。6分的题基本上是3个得分点,每点2分;8分的题常常需要从4个角度思考。如果只是围绕一个要点铺开陈述,即便说得再有理、有据,也只能得这一个得分点的分数。如果考生初步思考的角度数量明显少于分值对应的得分点数量,就应该拓展思维,查漏补缺。比如,2013年新课标卷Ⅱ文学类文本阅读第(3)题6分,要求概括小说中“骑手”的特点,参考答案设置了“外形”“举止”“性情”三点答案,明确提出“每答出一点给2分”。
二、审要求
很多考生答题时会出现“选择性失明”,他们只注意题干的主要内容,忽略题干前后的文字,可是被他们忽略的文字却常常能左右答案。
比如,新课标卷试题最大的特点就是出现了选考题。试卷中,在“选考题”三个大字下面有一段文字是试题说明,其中有一句话是:“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在我们平时做题,甚至在高考中就有不少学生不看这段话,更别说按要求去涂黑方框了,这就导致这部分答题无效。再如,2013年新课标卷Ⅱ第16题的要求是:“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第17题图文转换题要求:“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并且答案“不超过70个字”等。这类题如果不注意审题,势必会给自己带来不可弥补的后果。
三、审思路
认真、仔细审题还能帮助考生理清答题思路,拓展答案要点。前面我们说了,审分值可以帮我们确定答案要点,但每个要点写什么光靠分值是想不出来的,这就需要结合题干内容来分析了。比如,2013年新课标卷Ⅱ文学类文本阅读第(4)题8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虽然知道这类8分的题应该有四个要点,但要写出四点角度不同的答案,确实有点儿无从下笔的感觉。这时,就需要考生细心读题,揣摩题干的含义。题干里提到了两个写作对象,“骑手”和“峡谷”,并且点明了“骑手”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明晰二者的主次关系后,再根据“一半篇幅”可发现写峡谷是为了烘托骑手,这时,我们可以将题目重组为:作者为什么要用近一半的篇幅写烘托骑手的峡谷?再结合小说的体裁特点和“小说三要素”,考生们可以轻松地考虑到“写峡谷”和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小说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关系,而参考答案也是按照这个思路给出了“在小说中的地位”“形象塑造”“艺术表现”“思想内涵”等四点答案。
古代诗歌以其强烈的抒情性、和谐的音乐美、凝练形象的语言美,成为高考测试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重要素材。纵观数十年来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题型在不断变化,分值在逐步增大。《考试大纲》明确规定,“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有两个,一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根据这两大内容,试题的考点分布共有五个板块:
(1)鉴赏诗歌的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2)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法等。
(4)赏析诗歌表现的内容。
(5)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倾向。
尽管“诗歌鉴赏”这一考题由来已久,考点十分明确,学生也做了大量的训练题,但临场失分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1)主旨把握不准。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上,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能准确把握主旨,致使“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2)审读不准。主要表现为对命题意图把握不准,答非所问,即答不到点子上。
(3)拟写答案不规范。拟写答案时常见的失误是语言杂乱,语句不通,没有逻辑性。
为了帮助学生减少失误,提高得分率,在此,我对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解题要领做一叙述。
【考点解析】
一、鉴赏诗歌形象
诗歌形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是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也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高考对诗歌形象的考查大多为主观性试题,提问方式一般是: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的景物有哪些特点?常规答题模式是:先概括形象特点,再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最后指出形象的意义。答题时可根据题目要求灵活变通,不拘泥于模式。
解题指导:第一,关注比兴手法。比兴是诗歌常用的手法之一,比兴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也有助于读者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世界去体味他们的真情实感。第二,注意细节刻画。塑造人物形象多着力于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细节的描写。第三,烘托渲染。烘托渲染的目的在于凸显形象,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第四,对比衬托。通过对比,诗歌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例1.(2015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HT5]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v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题目: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思路解析: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所以回答本题要注意把握诗歌前三联描写的具体内容。前三联写雨过天晴诗人前往苏家途中看到的景色:首联,写雨过天晴,路上尘土涤净;颔联,写逐渐散去的紫烟依然笼罩皇宫,雨过日丽;颈联,写红花沾雨,绿柳轻拂马匹。拟写答案时,要注意对所写之景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
例2.(2015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
[宋]陆 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题目: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思路解析:从题干来看,“第二联”和“写景精细”是关键点,回答时要结合第二联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其“精细”体现在哪里。具体分析时,要明确诗句描写的对象是什么,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参考答案: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二、鉴赏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等,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这类试题由最初的客观性试题逐步演变为主观性试题并基本固定下来,考查形式一般为简析题。这类题型常用的提问方式有两种: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变式提问是:这首诗(词)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这首诗(词)中的×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鉴赏诗歌语言类试题的答题模式是:先用一两个词语准确概括语言特色,再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或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鉴赏诗歌语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品味词语。一是精练传神的字,俗称“炼字”。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二是妙用的叠音词。叠音词可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作用。三是颜色渲染的词。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四是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是使诗文更加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的倒装句。诗歌除了有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讲究平仄和对仗,因此需要倒装;有时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也常采用倒装句式。
(3)明了风格。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答题模式: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诗中的××句子体现出这种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3.(2015年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题目: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思路解析:解答“炼字”技巧类试题,要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再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在本题中,“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两句,描写柔软、和煦的江风拂过水面,云朵漂浮在九子山间。诗句把视觉、触觉融合在一起,展现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轻松畅快的心情。
参考答案:示例一:“软”是柔软、软绵绵的意思。因为江风很轻,让人感到软绵绵的,十分惬意。运用通感的手法,描写江水在清风吹拂下的状态,表达了作者轻松舒适的感受。
示例二:“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例4.(2015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题目: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思路解析:答题时既要分析“荒”“瘦”二字的含义和表现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荒”字含有荒凉之意,“瘦”字含有贫瘠之意,本来是平常的两个字,但放在诗中就格外传神,使描写之景尤为生动,把农村的贫寒刻画得入木三分,饱含了诗人对民生凋敝的忧虑,对百姓困苦的深切同情。
参考答案:①从用字自然传神上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上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三、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也包括艺术构思。鉴赏表达技巧,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近年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形式基本都是主观性试题。鉴赏表达技巧是高考古诗词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或单独设题,或结合形象、语言、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感情态度综合设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这一手法的?答题模式是:先准确指出使用了何种手法,再结合诗句阐释哪里用了这种手法,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最后答出运用这种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鉴赏表达技巧,关键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掌握常见类型,避免“无米之炊”。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是解答鉴赏表达技巧试题的前提和关键。①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五种。诗歌鉴赏涉及较多的是抒情和描写。②表现手法。包括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对比、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③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反问等。④行文结构。包括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等。
第二,掌握高考设题的模式,寻求答题启示。表达技巧类试题的设题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角度”设题,一类是“大角度”设题。“小角度”设题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答题时只要按照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大角度”设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
第三,运用规范的表达程式。这类题的表达程式为:这首诗采用了××技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意象)的××特点,表现了××思想情感,起到了××作用。
例5.(2015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题目: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思路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有手法运用分析、内容分析、作用说明等意识。具体到本题,应该指出诗句运用的相关手法(如“衬托”“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再联系诗句中的关键内容(如“风声彻”与“谷静”,“月色深”与“山空”等),具体指明如此描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例6.(2015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XCZ1.tif]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XCZ2.tif],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题目: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思路解析:本题题干指向较为明确,解题时,应具体分析上下片词句的意思,找出描写琵琶演奏的词句,对其描写角度进行准确概括。根据上片中的“旧谱”“新声”“天然律吕”和下片中的“洗耳”“听”“似醉还醒”可知,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
参考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四、鉴赏思想情感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高考对思想感情的考查,从分析的对象上看,有词语,有句子,有全诗;从情感的内涵上看,有心情,有心境,也有观点和理趣;从情感的程度上看,有表层更有深层,有景中语更有典中语;从考查的题型上看,有直接概括题,也有深度分析题,更有情感评价题。在复习备考时,考生不仅要把握表达思想感情的基本方法,更要适应试题的各种变化,能透过语言文字去深入分析其中的思想感情。
鉴赏思想情感的考查形式主要是简析题,也有少数选择题和探究题。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2)诗歌×句(联、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本诗的感情,印证前人××的评价。
(4)试比较两首诗歌中情感的不同。
(5)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
这类试题的答题模式是:先准确分析出整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再结合作者经历、写作背景、诗歌意象或语言风格进行具体分析。
鉴赏思想情感的有效方法是:
(1)理解和挖掘“注释”信息,把握思想感情。试题中的“注释”绝不是“无意点缀”,而是出题人“有意而为”,“注释”是出题人留给考生解答问题的“蛛丝马迹”,找到这些“蛛丝马迹”并“顺藤摸瓜”,对解题大有裨益。
(2)利用诗歌中的意象,把握思想感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而意象又是感情化了的景或物,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或要表达的主旨,与诗中的意象有密切联系,从这里出发探究诗人的思想感情,便可略知一二。
(3)知人论世,发挥想象,把握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人生际遇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洞察诗人心扉、把握诗人情感的一把钥匙。
(4)拟写答案时要遵循基本格式:这首诗(×联)抒发了诗人××的情感,通过诗中描绘的××景物(或通过××词语),表现了这种情感。
例7.(2015年四川卷)阅读上文例5中的《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一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目: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思路解析:题干中的关键词为“情感”和“志向”。情感,是诗人的心绪与思想;志向,为诗人相对恒定、努力追寻的理想与愿望。作答时,可先浓缩描写之景,揣摩作者的情感,再抓住尾联的议论之语,体味其志向。
参考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阳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例8.(2015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题目: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思路解析:这是一首典型的写景抒情诗。诗歌先铺展笔墨大肆描摹景物,为抒情铺垫蓄势,诗末触景生情,点明题旨。诗的前三联极写窦员外新居环境的优美,在充分铺垫之后,尾联直抒胸臆:见到眼前如此美景,作者流连忘返,虽平日文书甚多忙得不可开交,也偷得半日清闲,想要长留此间了,羡慕、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参考答案:尾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和志趣相同之感。
五、鉴赏思想内容
从内容上划分,古代诗歌常见的类型有: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感怀诗、山水田园诗、惜春伤春诗、民生诗、节令诗、题画诗、哲理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情诗、讽喻诗等。诗歌内容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自然也是高考的考点。
鉴赏思想内容的考查形式,常常是要求考生简析对诗中的×字、×句、×联或整首诗含义的理解,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诗中的×字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怎样理解×句?请结合全诗分析。
(3)作者“开心(失落、愤懑)”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请简要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情绪的变化过程。
准确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五条途径:
(1)从诗题入手。从题目看题材,看诗歌具体描写的内容。
(2)了解诗前的序。许多古代诗歌的前面都有一个小“序”,或交代创作年代,或交代创作缘由,或交代创作经过,或交代创作背景,这些对理解思想内容至关重要。
(3)从“注释”入手。“注释”是值得关注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命题人给出的暗示。
(4)从诗句入手。散文有文眼,诗歌有诗眼,分析诗歌时要善于抓住诗眼(重要词句)进行分析,弄清诗句的含义。
(5)从意象入手。要抓住诗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枯藤老树等,这些意象构成意境,反映诗歌内容。
例9.(2015年湖北卷)阅读上文例4中的《劳停驿》一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目: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
思路解析:题目提示考生需要关注的重点区域是“前两联”,要分析的对象是“景物描写”,答题的角度是“时”和“空”两个方面。第一联,从“山曲”“平川”可见地点(空间)的变化;从“豁尔见平川”可知这是白天所见。第二联,“月正圆”说明已经到了晚上,表明了时间的推移变化。
参考答案: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例10.(2015年广东卷)阅读上文例3中的《早过大通驿》一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目: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思路解析:诗题的“过”字贯穿全诗始终,解答本题就要从整体入手,紧扣“过”字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示例一:首先写晨雾初散和朝阳将出未出的景色,接着写船临近集市和经过水湾的情景,再写风吹江水和云漂九子山的景色,全诗通过地点转移和景色变化写出“过”的行程。
示例二:“过”指“经过、路过”,诗中通过前三联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轻松畅快的心情。首联写晨雾初散,朝阳将出未出,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写江风拂过水面,云朵漂浮在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景物变化,体现出“过”之意。
【备考建议】
1.克服畏难情绪。
可以说,大部分考生都对诗歌鉴赏知识知之甚少,面对诗歌鉴赏题都是持一种仰望的姿态,在心理上人为地拉大了自己和诗歌之间的距离,导致做题时知难而退,不能正常发挥。所以,我们首先要卸下包袱,克服畏难情绪,主动地、积极地、大胆地、充满自信地走进诗歌,窥探诗人的内心世界。
2.探究选题规律,训练有的放矢。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高考到底考什么,选题从哪里来,有没有什么规律,这是复习备考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从对2013―2015年高考试题的统计分析来看,诗歌鉴赏所选的材料绝大多数来自唐宋诗、词,三年来的考题中唐诗15首,宋词11首,宋诗14首,另有少量的清诗、清词、元曲等;其中诗共33首,词共16首。因此,诗歌鉴赏的复习备考要以唐宋诗词为重点,要把诗作为重中之重,进行强化训练,同时做一定数量元、明、清的诗词练习。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训练的盲目性。
3.全面训练,有备无患。
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来看,诗歌鉴赏考查的高频考点是表达技巧、思想情感和语言特色,对这些考点自然应该多加训练。除此之外,对形象、内容类试题也不能忽视。只有全面训练,才能全面开花、结果,在考场上从容应对,游刃有余。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同其他阅读题一样,正确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前提是阅读。要学会读标题,读作者,读注释,更要细心读懂每句诗的意思,做到“四面出击”,这就是诗歌鉴赏的“四步阅读法”。
5.精准审题,明确问题核心。
诗歌鉴赏主要有五大考点。每一个试题题干都会有一个明确的考查方向。面对题目不要着急答题,而要划出题干中的关键字词,看看这道题包含了哪几个要求,分别让我们做什么。明确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再进一步解答试题才能够不偏不倚,一语中的。
关键词:新课标 高考 要求 创新教育
通过对近年来生物高考试题的分析,生物高考命题已经完成了从“经验型命题”到“素质型命题”的转化。“素质型命题”就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着重考查生物科学素养,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对理解、获取与处理信息、实验与探究、思维、综合运用等能力的考查,注重对生物学过程与方法的准确表达,重视对考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关注生产实践、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实际问题,反映生物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体现新课标的理念。生物教学能否贴近“素质型命题”这一理念,直接影响着高考的成绩。
2013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Ⅰ对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是这样考查的:阅读如下材料:
材料甲:科学家将牛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得到了体型巨大的“超级小鼠”;科学家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培育出了转基因烟草。
材料乙:T4溶菌酶在温度较高时易失去活性,科学家对编码T4溶菌酶的基因进行改造,使其表达的T4溶菌酶第3位的异亮氨酸变为半胱氨酸,在该半胱氨酸与第97位的半胱氨酸之间形成了一个二硫键,提高了T4溶菌酶的耐热性。
材料丙:兔甲和兔乙是同一物种的两个雌性个体,科学家将兔甲受精卵发育成的胚胎移植到兔乙的体内,成功产出了兔甲的后代,证实了同一物种的胚胎可在不同个体的体内发育。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甲属于基因工程的范畴。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小鼠的受精卵中常用_____法。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常用的工具酶有_____和_____。在培育转基因植物时,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农杆菌的作用是_____。
(2)材料乙属于_____工程范畴。该工程是指以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 基因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_____的技术。在该实例中,引起T4溶菌酶空间结构改变的原因是组成该酶肽链的_____序列发生了改变。
(3)材料丙属于胚胎工程的范畴。胚胎移植是指将获得的早期胚胎移植到_____种的、生理状况相同的另一个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成新个体的技术。在资料丙的实例中,兔甲称为_____体,兔乙称为_____体。
本题通过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知识的结合,主要考查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但是让学生能真正掌握并准确回答以上问题,需要在教学中对有关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在学生参与的互动、讨论中理解,对一些工程技术成果在感兴趣的情况下加深记忆。
鉴于此,我们的教学应该有以下思想和要求:
一、在备课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思想
为了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有意拓宽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教师要在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生物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讲述蛋白质工程时,有意识地把蛋白质结构与基因结构联系起来,让学生得到蛋白质工程的概念。
二、营造创新教育的课堂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的结论超出教师的设计范围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地理核心素养”已成为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聚焦点之一。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确定为地理核心素养。其中,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个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状况,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体现。回看2016年全国文综Ⅰ、Ⅱ、Ⅲ卷中的地理试题,不难发现“地理核心素养”已在试题中闪耀着光芒(表1),指引着中学地理教育的“课改”方向。
核心素养是学生的内在品质,难以直接观测。上述高考试题的设计,总体上以“素养立意”,以“学科内容为载体”,借助相对复杂的“现实情境”,向学生呈现空间格局的观察、概括、归纳,地理特征的分析、综合比较,空间动态过程的观察、规律概括与趋势预测,地理因果联系与依存关系的分析、推理,以及绘图与图解等具体任务。通过考生应对复杂现实情境中的各种外在表现,考量考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状况。试题设计以“情境、学科内容和任务”为基本路径,考查考生发现问题、辨析概念、建立关系和验证假设的能力,以及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应用地理学科方法的正确性。
毋庸置疑,高考试题的价值取向必然会深刻地影响中学地理课改态势。地理核心素养考查将成为高考试题命制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从“能力立意”转向“素养立意”,重点测试与考查考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状况。
(汤国荣/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二、 试题详析
一道闪耀着人地协调观考查的好题
【全国Ⅲ卷3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图2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 8级)日数。
(1) 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答案:(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4)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评析】本题以甘肃瓜州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为情境,考查考生以人地协调观为主线,分析和评判区域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试题基于能源结构优化的大背景,借助甘肃瓜州区域背景,取材当地风电热电开发,以“风电利用特点解读-瓜州风电开发区位分析-瓜州能源利用可持续策略”为线索,给出图文材料(瓜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甘肃酒泉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情况,年大风日数分布示意图),设问检测学生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地协调观。第(1)题的问题设置中,要求学生借助对比的方法,从不同能源自身特点及开发中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两个维度展开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要因地制宜推进区域能源开发。第(2)、(3)问的分析,需要考生借助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深入挖掘图文信息,通过小尺度区域内部差异的对比,从能源分布差异,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等视角进行分析,着力于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的空间特征,并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第(4)题设问中,依据“电网稳定性”的实际能源利用情境,在区域背景中将热电配建问题提出,考查学生是否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实例分析原因。整个题组设置线索清晰,通过图文信息结合的方式,将对“人地协调观”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通过有梯度的问题设置展开。试题情境紧密联系我国的新能源开发建设和政策,展现地理学科知识在国家建设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动态看待地理事物变迁,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开发条件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学生要具备国家情怀和世界眼光,关注地方、国家、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不仅落实了课标中“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的理念,也彰显了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解题思路】风能资源近年来以其可再生性和清洁环保的特点被追捧,但是风能资源开发又受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甘肃瓜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以其自身区域特点获批建设大量风电基地,为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做出贡献,但是其开发受到很多限制并规划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为许多新能源开发和区域发展提供了经验。
第(1)题,本题考查分析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即风能资源对比于煤炭有清洁可再生的特点,环境效益更理想,而风能资源对比于水能,同样清洁可再生,但是水能开发对岩石圈、水圈产生破坏性影响。无论何种资源开发,必须站在“资源”和“开发”的维度,从人地协调发展的高度思考问题,人类对资源开发的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不同圈层会产生积极和消极影响,不同的能源特点不同,其开发中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也有差异,运用对比方法,从不同视角展开分析是解这类题的关键。
第(2)、(3)题分别从瓜州大型风电场建设的自然区位优势和区位限制角度设问。第(2)题,大型风电场建设的自然区位主要从风电场建设的需求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角度考虑,风电基地建设需当地风能资源丰富的区域,同时风电基地本省对土地资源占用较少。基于图文信息,区域特征和学科知识的思考,该区域为西北区,近冬季风源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摩擦力小,又加上地形平坦,山口狭管效益,故多大风天气;西北地区荒地多,地面沙漠、戈壁广布,地形平坦,建设风电场土地资源利用好。第(3)题,风电场建设主要的限制因素,即包括风电场自身建设劣势也包括区域特点对其建设的限制。不同的时期,人类对能源资源的开发力度和开发能力不同,同时不同的能源资源开发对人类的要求和影响也有差异。联系区域特征主要从社会经因素分析,可从电能市场需求,输电距离、基础设施、资金等方面分析。
第(4)题,本题考查比较风电和热电的特点之一稳定性。瓜州受冬季风影响显著,季风的不稳定性造成了风力发电的不稳定,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满足人类需要的潜力有限,只有建设热电站进行电力调节,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形式补充电量,才能保障电网的稳定性。分析此题需要学生理解人地协调的重要性,具备良好的资源观,环境观,自然观,能够结合人地矛盾,分析和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导向】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这一核心素养重在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作用的方式、强度和后果均有差异。综观2016年全国文综卷的地理试题,“人地协调观”是试题设计的主线,绝大部试题渗透考生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程度的考查要求。试题设计将地理概念或者地理事象置于学生熟悉的或者时事性的情境中,利用情境化任务蕴含的线索,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多维度辨析地理事项的能力,综合思考、判断、评价、理解分析人地关系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区域主题探究的教学模式,将情境问题的探究任务蕴含到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线索中,学生借助任务驱动主动建构学习力,提升核心素养。在相关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选择区域中独特的人类活动,设置具有一定梯度和思维深度的“问题链”,以引导学生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等思维模式,对比、综合等探究方法,从区域环境特征入手对“问题链”进行有效探究,从而科学认识人地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虞文君/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泰河中学)
一道闪耀着综合思维考查的好题
【全国Ⅲ卷36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图3)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限,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2)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雨林环境破坏大。(3)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
【评析】本题为综合性试题,在给定图文资料基础上,分别从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地理等角度,综合考查考生的地理信息阅读、分析、提取的能力,同时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内容全面,涉及面广,对考生的地理综合能力有一定要求,也涉及了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环境效应等问题。
本题以玛瑙斯西北部亚马孙河支流内格罗河热带雨林风光旅行记录为载体,考查分析内格罗河河水水质特点、河流上桥梁少的原因、评价人类活动(旅游观光业)对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等地理核心知识,考查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与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内格罗河意思为“黑河”,是南美洲亚马孙河左岸最大支流。发源于哥伦比亚东部山地的爪伊尼亚河在圣卡洛斯附近汇合卡西基亚雷河后被称为内格罗河,河流流经巴西西北部,向东南流,接纳布朗库河等支流,在马瑙斯以下17千米处注入亚马孙河,全长约2 000千米。流域内炎热多雨,人烟稀少,因流域沿岸沼泽多腐殖质,河水黝黑,称之为“黑河”,译为内格罗河。
试题借助图文信息,向考生展现平时陌生的热带雨林环境及内格罗河流域现实场景,要求考生认识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第一步考查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腐殖质、泥沙);第二步考查自然环境下的人类文化景观(桥梁);第三步考查人类对热带雨林开发的可能性,并以开发性的设问出现,再次考查人地关系、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地理行为的综合思维。三个设问层层递进,从热带雨林的现实情景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全面且系统的考查自然地理要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自然、人文要素与人地关系发展的综合性问题。
首先,能从多个维度解释内格罗河为“黑河”的原因;分析该区域的气温、降水、地形、植被、沼泽等自然要素对生物、河流泥沙含量的综合影响,体现了“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的综合思维目标要求。其次,通过 “含沙量少”、“河上很少有桥”的设问,突破“含沙量大”、“修建桥梁的区位因素”、“桥梁(交通运输线路)建设的意义”等传统的思维路径,对考生的逆向思维品质和能力有很好的考查。再次,热带雨林旅游产品对游客有强大的吸引力,旅游业的发展能带动相关产业及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是否拓展该地的旅游业成为环保人士和产业开发人士争论的话题。区域可持续发展既要有经济的发展,又要有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保障,热带雨林的保护不仅是所在国的责任,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对该问题进行辩证的思考,需要考生从正反两方面提供支持所持观点的充足证据;该思维过程的考查,再次体现了“系统、全面、辩证的看待地理问题”的综合思维这一核心素养。该试题也具有引导考生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渗透人类应因地制宜、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谋求人地和谐价值取向的地理学科综合教育目标的功能。
【解题思路】第(1)题,先确认腐殖质是指已死的生物体在环境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呈黑褐色。其形成主要受气候、地形、水文、生物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气温、降水条件对生物生长的影响,生物在气温条件下的分解作用,地形条件和水文条件对腐殖质沉积作用的影响,自然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综合作用,可以形成 “黑河”。在热带雨林环境下,气温高,降水丰富,空气湿度大,利于植物生长,生态系统复杂,动物繁多;沼泽水体内物种丰富,生物残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微生物分解迅速,留下众多的腐殖质;沼泽及河流地势低,利于众多腐殖质沉积。河流含沙量大小受流域植被、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地形坡度、流速、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热带雨林环境植被繁茂,对地表泥沙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平坦的地形,降水对土壤的侵蚀弱,水土流失少;河流地处平原加上宽阔的河道,流速慢,搬运能力弱;沼泽和宽阔的河道地势低,流速慢,泥沙沉积;多种因素叠加,河流含沙量很小。
第(2)题,桥梁作为文化景观,是交通运输线的一部分,起到连接河流两岸陆路交通的作用。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气候湿热,人类开发较晚,人烟稀少,人类经济活动的密度小,现代陆路交通线路极少;该流域降水极为丰富,河流水量大,水流稳定且平稳,水运能力强;河流支流四通八达,水网稠密,自然组成了稠密的内河运输网,能基本满足区内各个方向上有限的交通运输需求。图中信息显示,河面宽阔,修建桥梁成本高,技术难度大;人类交通建设活动会破坏热带雨林环境。
第(3)题,从文字情景的“热带雨林风光”、“景色令人震撼”的视角,进行了开放性试题的设计,要求考生明确表明态度,并论证自己的观点。当然,考生在作答时只需要就一种观点进行阐述就可以。为了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需要科学地分析人类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挖掘其作用机理及其内涵,更好地指导生产、生活实践。旅游开发条件评价主要从旅游业发展利弊、旅游资源价值、地理位置与交通、客源市场、基础设施、对旅游资源环境影响等角度加以思考。考生如果选择赞同拓展旅游业的这种观点,则通过图文信息资料和前面的分析归纳,很容易看出,该地独特热带雨林风光和充满魅力的印第安文化,其游览价值的独特性异常突出;旅游对经济环境的有利影响最为显著,还能增长当地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加强文化交流等。考生如果选择不赞同拓展旅游业的这种观点,则主要从旅游产业发展会带来环境污染、基础设施的建设会造成生态破坏、对原始文化的冲击、旅游活动受自然威胁大等角度进行论证。
【教学导向】综合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之一,综合思维是地理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2016全国三套试卷,都突显了“多视角重内涵,多层次重逻辑”的测试特点,为考生创建了学以致用的地理综合思维展示平台,引导考生运用地理学科独特的视角,关注时代、分析现象、思考现实、明辨事理。试卷具有考核目标全面、综合性强的特点,几乎所有地理试题的解答都需要运用综合思维。因此,地理教师在地理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将地理现象分解成若干要素、方面、类型,分析与比较它们的属性、特点;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二是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利用区域综合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判断与评价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正确与否,预测地理事象或区域特征的发展演化。三是通过特殊现实问题情境的设置,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逆向思维训练。四是尽可能搭建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平台,给学生展示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和最终结果的机会。
(季凤军/浙江省绍兴市鲁迅高级中学)
一道闪耀着区域认知考查的好题
【全国Ⅰ卷36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花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图4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3)目前横县县城集聚了100多家茉莉花茶厂。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
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1)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降水较多)。(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 (2)(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3)(茉莉花茶生产应接近茉莉花产地)横县茉莉花生产规模大,花源供应充足且品质佳;县城交通便利,便于收集茉莉花(蕾);县城基础设施较好,便于生产组织(离南宁市较近,便于产品销售)(4)问题①: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效益和影响(实行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问题②:加强茉莉种植和茉莉花茶生产的科研投入,确保茉莉花茶的品牌优势;加大茉莉花其它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
【评析】本组试题以茉莉生长特性、横县茉莉花产业发展现状为情景,考查学生借助区域认知方法,运用综合思维解释、分析地理事象以及落实人地协调发展观的核心素养。
试题借助广西横县茉莉花茶特色产业的背景材料,要求学生比较说明茉莉生长气候条件、解读小区域种植优势、分析花茶厂区位布局、阐明横县茉莉花产业发展经验的借鉴作用以及指明茉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试题涉及的考点虽为常规的农业区位、产业布局、区域可持续发展,但试题对区域认知提出了极高的能力要求。区域认知注重差异比较法的运用,说明茉莉生长气候条件涉及区域间气候特征的差异性比较,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利于茉莉种植涉及区域内小范围地形特征的差异性比较,学生不仅需要调用苏浙区域相关气候的储备知识,更需要深入挖掘“河流冲积平原、地势较高、旱地”的隐性信息,试题要求学生综合考虑生长特性、气候角度、地形与排灌、土壤等相互关系,考查学生从区域和地方两个不同空间尺度综合分析区域和地方自然要素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区域认知除注重差异比较法以外,对区域联系也提出了考查要求,解读花茶厂集聚横县首先需建立县城与横县两者的内部联系,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原料地距离、交通、基础设施、市场等因素才能得以全面解答。横县茉莉花产业的经验对其它贫困县的启示和茉莉花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的发展建议属于开放性试题,均以横县茉莉花产业发展现状为区域背景,客观评价区域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及探讨区域开发的可持续对策。本组试题选材源自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通过创设茉莉花相关的情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并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试题设计渗透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解题思路】独特的地理气候赋予横县种植茉莉花的优越条件,横县人致力于培育和壮大茉莉花(茶)产业,推进茉莉花(茶)产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和茉莉花茶加工基地,先后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横县依托茉莉花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旅游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效益,为特色资源优势明显但特色品牌尚未做强的区域发展提供了些许借鉴。
第(1)题,区域气候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是通过影响热量、水分、光照等要素实现的,材料明确指出茉莉具有喜高温、抗寒性差、花蕾孕育及开放对温度要求较高(25℃~37℃)、喜光、生长旺季水分需求大、土壤过湿不利根系发育的生长习性,广西横县和苏浙均位于季风气候区,具有雨热同期的共同特征,但苏浙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且纬度更高,冬季受北方强冷气流影响发生低温冻害、寒潮机率更大,这不利于抗寒性差的茉莉生长,且茉莉生长旺季刚好处于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梅雨期和伏旱期,梅雨期土壤过湿、伏旱期水分缺乏及极端高温天气多发的特征将危害茉莉的根系发育和花蕾孕育开放,而横县纬度更低,加上北部地形影响,气候条件中气温和降水组合更适合茉莉生长需求。调用相关区域知识储备,运用区域间差异比较的方法加以综合处理材料信息和设问要求,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
第(2)题,该小题需要运用区域内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势高处、低处对茉莉种植产生的差异性影响,整合出地势高处种植茉莉的优势条件。设问中“地势较高利于茉莉种植”隐含了与较低处相比的设问要求。与较低处相比,地势较高处具有土层深厚、排水良好、不易积水的独特优势,同时兼备了河流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的共同优势。
第(3)题,材料信息“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提示了茉莉花保鲜期短的信息,设问“横县县城集聚了100多家茉莉花茶厂”提示了当地花茶加工产业生产规模大,这就对茉莉花的产量和品质提出了高要求,综合上述信息分析得出茉莉花茶厂的区域布局应接近茉莉花产地,满足花源供应充足且品质佳的要求。解答本题还需挖掘图4提供的信息,运用区域联系的方法,综合考虑横县与南宁的空间关系,考虑县城作为横县的核心城镇,具有横县内部诸如基础设施、交通方面等独特优势,综合上述即可。
第(4)题,横县茉莉花产业的发展经验对其它贫困县的启示,只需深入解读“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的文字信息,即可整理得出“发挥区域特色农产品优势、扩大规模化种植增强规模效益和影响、实行茉莉花茶专业化生产”的答案,此问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整合材料的能力;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需从“加强科技投入保持特色产业竞争优势,致力研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和开发相关第三产业”的角度入手,促进当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此问重点考查人地协调发展观的核心素养。
【教学导向】区域认知是指人们对区域的特征、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意识和能力。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形成从区域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和习惯,正确采用认识区域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的能力,正确评价区域发展方向和评析区域开发利用决策得失的能力。学业评价对区域认识的测量,主要是检测考生运用区域认识的方法与工具对具体区域分析的熟练程度。依据区域认知的水平划分,相应试题设计体现层次性考查的特点,如根据提示将地理事象置于区域中加以认识、归纳区域特征、从区域视角收集区域信息认知地理事象、能够在特定复杂的地理事象中整理并列举评析区域决策的相关论据、全面正确评析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失等。
区域认知是学生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的重要方法,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试题命制秉承的价值取向。因此,中学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落实区域认知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开始,帮助学生构建区域相关的知识结构,强化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联系等方法的应用,促使区域认知通过感觉、感知、想象、思维等形式内化成学生头脑中区域认知的思维过程。
(袁含沙/浙江省绍兴市越州中学)
一组闪耀着地理实践力考查的好题
【全国Ⅰ卷7~9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5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7.C 8.B 9.D
【评析】本组题以天津贝壳堤的形成、分布、变化为情境,考查学生运用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和野外考察信息的表达与分析应用的技能以及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事象动态形成过程的核心素养。
本组题情境取自真实客观的地理事物分布,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水平,但又不是照搬教学内容,而是神似形异。这种神似形异,体现在试题背景材料的设置上有一定的生活情景的迁移和知识背景的迁移,生动再现地理知识的自然状态,体现探究活动的魅力,体现学生在新情景中对知识较高层次的理解和运用,体现理论与实际的真实联系。从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看,问题情境多为距离考生很远的学科背景,而不是解决考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加上平时教学中长期进行这样的测试,使得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减弱。虽然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但在高考试题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所占比例过小,即使有,大多数也只是提供一个背景,而不是解决现实问题。本组题与考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试题紧密联系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是一组闪烁着核心素养的好题。
【解题思路】贝壳堤是由海生贝壳及其碎片和细砂、粉砂、泥炭、淤泥质粘土薄层组成的,与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状地貌堆积体,形成于线附近,为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标志。地貌学家称为“死亡的海岸洲堤”。贝壳堤是天津地区特有的地貌,它是几千年来,由海生贝类动物在海潮推动下,逐渐堆积而成的古渤海岸线的标志。贝壳堤真实地记录了天津沧海桑田的过程。
第7题,贝壳堤是粉砂淤泥质海岸带在波浪的作用下,将淘洗后的生物介壳冲向岸边形成的堆积体。波浪的冲刷使海滩坡度增大,底质粗化,底部的贝壳类介壳被海水冲到岸边,堆积在线附近,经长期作用便形成贝壳堤。当海岸带泥沙来源充分,海滩泥沙堆积作用旺盛时,贝壳堤停止发育。多次的冲淤变化便留下多条贝壳堤,可以作为古海岸线迁移的标志。贝壳堤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粉沙淤泥岸、相对海水侵蚀背景和丰富的贝壳物源。贝类喜生长、繁殖在海水清澈透光、营养丰富的细砂与粉砂质海底,经波浪特别是激浪的作用,在岸坡坡度适宜的条件下,贝壳及沙便堆积下来,于线附近生成贝壳堤。黄河是世界著名含沙量大河流,曾7次大改道,当摆动到山东入海时,天津沿海一带的自然条件利于贝壳堤形成与发展;而北移到天津一带入海时,海水浊度加大,岸坡坡度变缓,其生态环境和动力条件均不利于贝壳堤形成。因此贝壳堤不仅代表了该处某一时期的海岸线位置,也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
第8题,海浪潮汐运动以侵蚀为主,将贝壳搬移到海岸堆积,随着贝壳的逐年累积,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贝壳滩脊海岸。一旦黄河改道,贝壳堤及以海水较淡而浑浊的淤泥岸不利于贝壳生长而停止。在贝壳堤外,泥沙淤积成陆,海岸线又向前伸,贝壳堤则远离海岸,或弃与陆上或埋于地下。因此,由于黄河的来回迁徙,海岸线走走停停,淤泥与贝壳堤交互更替,在渤海湾南岸、西岸形成多条平行于海岸线的贝壳堤,也就成为渤海湾海岸线向渤海延伸的脚印。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第9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C同位素绝对年代测定法,并结合考古学方法来研究贝壳堤形成时期,一般认为:第Ⅲ堤形成约在3 500年前的殷商;第Ⅱ堤约在2 000多年前的战国时形成;第Ⅰ堤出现于元末明初。由此可了解天津地区沿海成陆的发展过程。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黄河携带大量细粒黄土物质,周而复始地在渤海湾南岸、西岸迁徙,塑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淤泥质海岸。当黄河改道,河口迁徙到别处,随着泥沙入海量的减少,海岸不再淤积增长,海水变得清澈,种类繁多的海洋软体动物不断繁衍生息,提供了充足的贝壳物源。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教学导向】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业评价对“地理实践力”的测量,要求考生在考察、调查、实验等实践活动中,能独立且熟练地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它地理工具,进行系统观察与欣赏,获取与处理复杂信息,设计与实施复杂实验,并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想法与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应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虽然纸质测试中较难进行测试,但可通过野外考察和调查的情境设置、模拟实验的创设等手段,考量考生是否具有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和计划的能力;是否能够根据不同地理实践活动设定目标,选择并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和材料;是否能收集和处理各种地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
为此,中学地理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例如,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通过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等。
(耿夫相/浙江省绍兴市鲁迅中学)
三、 试题商榷
1.选择题信息呈现单一,文字阅读量偏大
地理图像具有空间表述直观、学科信息独特的优势。信息呈现形式多样一直是高考地理试题的显著特色,地理试题情境信息的呈现形式有文字、统计图表、景观图、遥感图、原理示意图等。对比全国卷近三年选择题信息呈现方式 (表2),可以发现2016年的三套试卷选择题信息呈现过于单一,且文字信息量偏大。
文综考试时间漫长,地理作为第一排序科目,可以用图像刺激考生的感官,顺利进入考试兴奋状态。而本次考试在选择题情境设计时,多采用了文字信息呈现,文字量大、信息密集,考生需要斟字斟句解读信息,“一字不慎、离题万里”,考生容易陷入高度紧张状态。而文字表述的主观性、文字解读的多样性,使得考生需要反复审题,方可答题。从某种程度上看,语文阅读能力高的考生得高分机会更多,这对地理能力出众而语文阅读能力稍逊的考生而言略显不公。
2.部分试题情境创设有失区域公平
核心素养是学生的内在品质,难以直接观测,需要通过学生在应对复杂现实情境中的外在表现加以推断。在各类“情境”中,包括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地理与生产联系的情境以及地理学术情境。作为全国统一考试,情境创设尽可能保持公平性。
全国I卷1~3题,以景德镇和佛山的陶瓷生产为情境素材(文字信息),考查产业布局、产业转移等具体问题。佛山曾是我国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创下国内同行业中的4个“最”:陶瓷企业数最多、建筑陶瓷产能最大、陶瓷产业配套能力最强、建筑陶瓷出口量最大。作为典型的优势产业,平时教学中,佛山大多教师会以案例形式呈现本地陶瓷产业发展。而本题素材中,外地考生若不清楚佛山、景德镇的具体空间位置,区位条件对比基础便显得薄弱。若能添加标注广东佛山(珠三角)和景德镇(江西)地名、佛山陶瓷产业转移方向及转入地的区域地图,则有助于考生理解两者工业区位条件差异。
全国II卷6~8题,以长白山为情境素材(文字信息),考查了坡度与积雪、风力与积雪、积雪与地面辐射之间的关系。但是对于南方地区少雪、无雪地区考生来说,这些场景显然过于陌生。尽管是分省划线招生,但是某些省内(如使用全国II卷的陕西、云南)积雪地域差异非常明显,也会多少造成信息不公。若能添加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冻害前后同期景观图对比,将有助于理解积雪对相关自然要素的影响。
情景创设不能让某区域考生因为地方性知识额外受益。当涉及具体区域情景创设时,要么避开部分区域考生熟知素材,如全国I卷第10~11题的四川西部某山地(贡嘎山),试题没有点明具体山地名称,且以统计图的形式呈现试题信息,不会让人感觉存在区域的不公平性。要么信息呈现足够充分,削弱素材地考生独特信息优势。如全国II卷第37题考查陕西秦岭地区,虽然陕西省考生参加了该卷考试,但是该题素材信息披露足够充分,本地考生并无特殊优势。
3.个别试题情境和设问与往年试题雷同
全国II卷第36题,以罗纳河为区域背景,设计了4个具体的问题。试题的第(1)问“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9分);第(4)问“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6分)与2015年上海高考地理卷第34~36题:“说明洪峰在罗讷河里昂以上河段得到有效削减的自然环境原因”(2分);“罗讷河里昂以上河段一般在春季会出现汛期,而河口地区夏末通常会出现枯水期,从河水补给的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8分);“解释法国拆除部分水电站的可能原因”(4分)有着相同的素材背景和相似的问题考查角度。各省往年的高考试题都会被教师和考生仔细研读、训练,全国性的高考地理试题,理应成为反模板、反题海、反应试的引领者,最大程度避免试题“撞车”。
(罗 瑛/浙江省云和中学)
四、教学启示
核心素养培育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必然选择
“地理核心素养”已在2016年全国文综Ⅰ、Ⅱ、Ⅲ卷中的地理试题中闪耀着光芒。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需要通过教与学的持之以恒才能得以实现。中学地理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以“人地协调观”为核心主线设计各类教学活动,着力于地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方法的掌握和地理实践力的提升。
1.引导学生多角度多要素思考地理问题
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词”来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明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灵活运用知识发散思维,多角度地分析地理问题(如图6)。例如,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教学活动中,可运用思维导图,以图导思、以图助思,完成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区域特征的综合建构。
在必修Ⅲ教学中渗透空间尺度的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地方或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例如,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抓住“干旱”这一核心特征,把握地理要素间联系,形成多条思维链。通过知识“节点”和“链条”形成综合知识网络(图7)。
2.帮助学生建立区域认知时空视角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建构区域认知结构时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认知结构单一、零散,对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只有单向认识;面对陌生的区域,学生一般只能回答熟悉的要素,不能全面分析,或熟记特殊区域结论,套用特殊结论来解答一般问题,缺乏综合的答题思路,具体问题不能针对性分析等。正是因为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建构是由碎片化趋向完善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是螺旋式上升和不断内化的,因此,教学中要注意不同阶段的训练重点,根据学习程度寻求不同阶段教和学的契合点。
第一阶段:以自然要素为中心,利用整体性原理,强调位置对要素的影响,以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建立区域地理认知模型。詹姆斯在《地理学思想史》中说到:“地理学所有的问题,区域的,地方的,这些地理事物的研究,它们的特点都归结于位置。”因此,位置的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明确位置”这一层次上,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位置与区域其它组成要素的关系上,放在位置对区域地理特征的影响上。
第二阶段:以区域为背景,参照区域认知模型,选取区域的典型特征描述和比较差异,开展区域主题探究式地理教学。之江教学研究室在汤国荣特级教师的引领下,部分教师开展了区域主题探究式地理教学的实践探索,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效,对区域时空认知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这一教学活动的实施,关键是抓好区域主题遴选与探究活动有效组织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区域探究“主题”的正确遴选。合适的区域“主题”是实施区域主题探究教学的基点,也是教学活动得以落实的关键所在,区域“主题”应是与区域环境特征密切相关的自然地理事象或社会发展问题。如西欧餐桌上乳畜产品;南欧的葡萄园与酒庄;美国专门化的现代农业等。二是有效组织好“选择特定区域找准探究主题提供情境信息引导探究活动展示探究结论实施评价反馈”等区域主题探究的教学环节。
第三阶段: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整理和品悟经典考题,加强反思,促进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和清晰化。一是按照“同一考点不同区域的典型试题”进行归类整理。例如,涌升流分布在秘鲁沿岸、非洲西海岸以及索马里沿岸(夏季)。根据三个典型地区,可归纳出涌升流的原理“离岸风+低纬度+沿海海区”。二是按照“同一区域不同考点的典型试题” 进行归类整理。例如,以非洲区域地图为载体,考查地形、气候、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河流的综合开发等。
3.适度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地理实践力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还包括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题材,更多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地域空间紧密联系。地理模拟实验、地理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了从“学科学”转换到“用科学”,把从课堂的“教”延伸到课外的“学”。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知识更快、更深入,有助于学生锻炼意志品质,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团队合作,增强凝聚力、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自主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利用校园气象站、地理科普园、校园天文台、数字创新地理实验室等开展校园气象观测活动(气象数据观测、气象图表绘制、校园天气预报、校园气象网页制作、实时天气信息查找)、星象观测活动等。
教师也可以通过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增加学生野外学习的机会。例如,浙江省永康一中立足当地乡土地理资源,建立了学校地理实践基地。自然地理主要以户外考察活动――永康方岩丹霞地貌;社会调查以人文地理为主――农业(永康市唐先镇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工业(永康市众泰汽车集团、王力门业集团、哈尔斯杯业集团)等。2015年8月,笔者组织地理实践小组开展了暑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结合高中地理必修Ⅲ中“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这一知识点,以“唐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为考察对象,对“禽畜养殖污染整治”、“农药化肥减量控害”、“生态种养模式培育”、“农村清洁能源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五个方面进行考察。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认真撰写调查方案、制定调查问卷,开展交流访谈,分析和整理资料等。其中,高二7班学生钱辰撰写的小论文《“县域大循环、区域小循环”永康市生态农业发展调查报告》获金华市小论文比赛一等奖。
研究相关问题的专家分析,国资委正式引入EVA这种方式是经过详细调研的,旨在对一些国有企业靠“铺摊子”和盲目扩大规模的增长方式进行约束,以解决饱受诟病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在保留目前“激励机制”的同时增加一种“约束机制”,这种约束机制有助于促进央企决策者理性思考遏制盲目多元化的冲动,加大对研发的投入苦练内功从而做大主业。应该说综合考虑国资委引入EVA考核的制度尽管有行业差异造成企业资本的成本率难以合理确定这个棘手问题,但它至少在引导方向上让企业意识到该如何去做,所以,它具有正面的现实意义。但是这种方式在很多方面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再去完善。以下几个方面是EVA在具体实施和未来完善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EVA指标本身的问题
从EVA的公式来看,营业利润,资产占用和资本成本率是决定这三个指标的关键。营业利润涉及企业的主业经营,这里不讨论,我们从资产占用和资本成本率这两个指标^手进行分析。资本成本率可谓是EVA指标的核心,但由于各个行业的情况不同,每个企业的情况又非常复杂制定出既能反映出资人意图又能充分激励企业的收益率指标难度极大。资产占用的情况就更为复杂了,比如同种行业的两两个企业,一个是新建企业一个是老企业,二者产能相差无几,但老企业由于已计提大量折旧造成净资产占用少,所以在EVA指标计算上占便宜,这是否会阻碍企业建设新产能和拓展主业的积极性?
央企做大做强的目标或受到干扰
首先,为了提高央企的竞争力,国资委一直在鼓励央企通过合并的方式做大做强,事实上央企也在加快合并步伐,数量在逐渐下降。引 EVA的考核方式可能会影响央企购并整合的努力,资本收益率高的企业可能不愿去合并资本收益率低的企业,因为收益率低的企业会给EVA指标拉后腿,其次,一些希望IPO融资的企业可能也会犹豫,募来大量资金如果没有好的项目而放在银行会让EVA这个指标失色。实际上,资产占用和资产使用二者之间存在时间差,往往在项目来的时候再去融资会来不及。另外,现在为了防止大股东通过关联方交易掏空上市公司,都在提倡企业“整体上市”从EVA考核指标的角度说,很多本来希望整体上市的企业可能会望而却步,因为“主辅分离”更加有利于减少无效资源的占甩在计算EVA这个指标时,能减少“资产占用”的基数。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得啥别得病。但人食五谷杂粮谁能不得病,所以(食品安全)就医就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食品)药品也就成为了一个巨大而稳定的市场。这一关系着人们贴身生活的大事,我们党、我们政府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做好(食品)药品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古诗云: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么(食品)药品如果存在不良问题谁能先知呢?谁有义务有责任把好管理和监测这个关口呢?所以建立完善的(食品)药品监测和管理机制,成立专门化、专业化的检测和管理机构,加强对(食品)药品的管理和检测工作是很重要的。
加强(食品)药品的监测和管理工作,首先要不断提高检测和管理的能力。在我国,由于经费的问题不可能很好地开展这项工作,但我们要本着为人民负责的态度做好这件工作。开源节流,专款专用,不断充实检测和管理机构的硬件和软件,提高监测和管理能力。
加强(食品)药品的的监测和管理工作,要重视对生产厂商的监测和管理。有些生产商在生产产品的同时就知道本身的产品是有安全危害的。假如我们在他们所生产出的产品未进入市场或进行审批生产时就予以查实禁止,那么危害百姓健康的(食品)药品就会成为无源头之污水,无根本之恶行,就无须事到临头再铲除了。
加强(食品)药品的监测和管理工作,要加大监测和管理的透明度与公开度。就目前,社会上暴露出存在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很明显地说明如今监测和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不够,公开度不高,人民对市场上销售的(食品)药品了解的不够,厂商、检测和管理机构与老百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也反映出我们的一些机构与工作人员对群众的贴身生活大事负责不够。我们应该建立领导与专项工作人员负责制,专门问题专人负责,出了问题找专人。
加强(食品)的监测和管理工作,还要同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医疗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在生产者、销售者、监测管理机构、老百姓与经销商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的竞争、监测管理、经营机制与(食品消费)就医方式,真正为人民、为群众办实事。
关键词:医药企业农村市场营梢管理
一、引育
中国是农业大国,12亿人口中农村人口约为8.5亿。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医药市场日益兴盛。据统计,1998年全国农村药品消费总额为82.39亿元,人均9.49元,至2000年增长到12.55元,预计到2005年将达到25.24元。2005年全国农村人口按照8.66亿计算,即全国农村市场药品销售总额将达到218.57亿元。农村医药市场的巨大购买潜力对医药企业构成了巨大的诱惑力。毫无疑向,21世纪,在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将是那些成功占领农村市场的企业。由此,如何抓住先机,提前一步进人农村市场成为众多医药企业要考虑的战略问题。然而,由于地域广阔,人口分散,启动难度大,投人时间长,企业收益小等因素使医药企业进军农村市场举步维艰。这将是一场持久战。医药企业只有在充分认识现实的情况下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才能抢占先机,占领农村市场,使企业获得长足发展。那么,在进人农村市场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此我们要分析农村医药市场的特点。
二、农村医药市场特点分析
(一)农村药品消费呈逐级递减式阶梯结构
在用药总量、药品数量、用药品种、用药档次、单位品种价格、新品种普及率等几个方面,农村疾药市场都按照逐级递减的方式发展,即省会城市>城乡结合部>地级市县城乡镇>村屯。同时,农村患者总体用药水平远远低于城市。
(二)农村药品需求总量呈增长态势
随着农民总体收人水平的大幅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医疗保健支出也在逐年快速增加。
(三)农村药品需求结构与城市不同
农村多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一些因为卫生条件引起的疾病,如传染病(肝炎等)。这与城市人群易患的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富贵病”明显不同,这种状况不会很快改变。
(四)零售药品为主要消费药品
农村药品消费基本没有公费医疗。虽然个体诊所、个人承包医院为药品主要销售渠道之一,但药品零售远大于医院消费,且多为自费购药,因此农村医药市场基本属于OTC市场.
(五)管理无序
相对于城市市场来说,农村医药市场管理存在混乱无序的问题,作为农村医药市场的主体,县镇零售药店、村医务室进药时受到的约束较少,进药渠道混乱,至使很多地方假药劣药泛谧。
针对以上农村市场的特点,决定了医药企业在进入农村市场时,必须按照现阶段我国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现阶段农村消费者的药品消费心理与习惯,以“4C”的观念进行营销活动,真正做到患者导向;在战略上,企业要端正认识,要把农村市场当作企业发展的重要空间和新的增长点来对待,并投入必要的资源,做出战略规划;必须克服可有可无,三心二意或生搬套、急功近利的思想。因此,详细分析开辟农村医药市场的几个核心问题很有必要。
三、农村医药市场开发核心问题分析
(一)市场调研分析
市场调研是企业开辟农村市场的首要环节。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差异巨大,用开拓城市的办法去开拓农村,自然是行不通的。农村医药市场药品销售结构与城市有很大区别,不同区域的农村市场之间也存在着诸多不同,因此需要企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农村患者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的产品进行开发。
市场调研主要要分析清楚以下几个问题:1.农村的药品消费缺口。即存在哪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哪些药品是农村市场最急需的。2.农村的消费水平。要确定某种药品的价格定为多少才能被农民接受,哪些药品是适应农民收入水平的。差异性是农村市场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富裕地区、发展地区、贫困地区对药品价格的需求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已经加大,富裕农民与处于温饱阶段的农民不可同日而语。3.农村的消费心理。要弄清农民的消费习惯、心理偏好。据调查,农民及城镇居民购药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其次才是疗效。那些物美价廉而疗效好的药品就成为首选。农村患者对药品疗效的认识也与城市居民有所不同,他们认为,症状减轻或者消失即为有效,就是好药,很少关心一种药品是西药还是中药或者毒副作用的大小。再有,他们认为西药吃药2-3天必须见效,中药5-7天必须使症状减轻,否则就会被认为无效或效果不好而转换品牌。总之,只有经过全面的调研,企业才能推出农村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才能有效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进行相应的产品定位,从而制定可行的推广和行销策略.
(二)销售网络的构建分析
对医药企业来说,销售网络的建设十分重要,拥有运行良好的销售网络,是成功的一半。然而,网络建设费时、费力、费钱,农村市场更是因为其地域分散、购买力分散使许多企业半途而费。农村网络建设有四个重点:1.员工队伍的建设。农村市场一般以县城为中心,再分片设立分支营销机构。根据具体县市的规模及分支机构的多少,确定县级营销中心的负责人及相应的工作人员数量。员工应以本地人为主,以减少费用。招聘员工时,不能片面追求学历(也不能太低,以高中文化为宜),以保证营销队伍的稳定性。2.培训。员工招聘结束后,应当对其进行培训。员工来自不同地区,差异较大,要按照企业的要求对其进行岗位职责培训,使其尽快熟悉工作流程、工作方法,达到岗位职责所要求的营销专业水平。企业文化教育也是新员工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员工只有认同企业的文化,才会与企业一起努力拚搏。3.给织自己的批发网与直销网。首先要组织经销商,联络经销终端,把产品充分渗透到各药店、卫生院、村卫生室。经销商和经销终端是货、款流通的渠道,货的合理顺流可以调动经销商和经销终端的积极性,款的按时回流是货物顺流的保证。使遍布全国农村的经销商和经销终端做到货的合理顺流和款的按时回流是深入县、乡、村的农村的营销队伍的重要工作。还有一种渠道是由企业员工直接将产品送到镇卫生院、药店、村卫生室直至患者。目前,由于医药商业企业的大量亏损及破产,农村市场的直销网络作用日渐突出.但同时应该看到,企业经常会由于员工的跳槽而失去掌握在部分员工个人手中的网络资源。因此,加强销售网络的管理,建立监督检查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产品结构问题分析
医药企业要结合农村市场的特点,合理配置企业产品结构,开发适合农民使用的药品。如上所述,农民对药品疗效的认识与城市不同,影响其健康的疾病也与城市有所不同,因此,了解农村消费者消费心理,合理配置企业产品结构,开发、销售适合他们使用的药品不仅体现在药品的品种选择上,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价格。据调查,农民对于不可能根治、只能控制症状的慢性病需长期用药时,价格就成为他们购药时唯一考虑的因素;对急性病,一次性购药花钱多少是其考虑的重大因素之一。一般若药品零售价超过10元,购买时他们会较为谨慎。因此,只有合理的药品价格,才能被老百姓接受。2.质量。中国农民是很会算账的,不太注重形式,讲求东西实在,在数量与质量之间,往往数量更能打动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就可以放弃药品质量。假药、劣药给农民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随着国家对药品生产企业GMP认证制度的推行,那些质量不过关的药品将会越来越难销。3.包装。农民买药的频次高,每次量很小,很多常用药必须拆零销售。因此,在农村销售的药品每独立包装不能太大。农民的审美情趣与城里人也不尽相同,如在色彩上他们喜欢鲜艳的颜色,在名称上求吉祥等,这些都需要企业在设计产品包装时认真考虑。面对农村市场情况,进行相应的产品定位和开发,是企业成功开拓农村市场最关键的一面.
(四)广告传播问题分析
由于普及医药知识的报刊杂志及电视在农村的订阅率、普及率较低,农村中具有医疗与药品知识的人数少且素质低,加上价格贵,很多药品不能下乡,使得农民医药知识异常缺乏,农民渴求医药知识及保健知识的普及。因此,要想开拓农村市场,就一定得把消费者教育与药品销售并重,这样,产品才能逐渐进人农村市场。利用各种煤体对农村消费者进行药品知识普及,使他们能了解、会使用各种常用药品将对企业销售十分有利.农村患者药品信息来源主要有三:首先,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各种广告煤体获得药品信息,其顺序为电视(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本地电视台)、报纸(当地报纸及企业自印的各种报纸宣传品)、各类店头POP广告与宣传物。其次是乡村医生(医院、个体诊所、乡村卫生室)、零售店员介绍。再次,人际口头传播,即病友、亲朋之间的互相传播,这一比例远比城市高。针对这些特点,要求企业在进行广告传播时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和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条幅广告不便于在农村的公共环境下保存;宣传小报由于农村地域广阔而使人工成本过于高昂;路牌广告制作成本太高而无法普及……而墙体广告由于形式简单、成本低廉、针对性强、便于操控、保持时间长、传播范围广而成为农村市场宜传手段的较佳选择,它既可单独操作,也可与其他煤体相结合,对提高药品品牌知名度,形成品牌偏好很有好处。需要指出的是,与城市消费者相比,农村消费者对那些疗效好、价格低的药品的品牌忠诚度极高。因此,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加强品牌管理对企业在农村市场上获得竟争优势,获取高额利润十分重要.
四、实证分析:红桃K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农村市场开发策略
(一)调研分析
红桃K公司在推出生血剂前,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市场调研,结果表明,生血剂是农村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其一,农村贫血群体大。我国妇女贫血比例达47%,其中孕妇高达55%以上,青少年婴幼儿贫血比例高达64%。在各群体中,农村居民由于经济条件较差,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等原因而使其贫血率明显高于城市贫血率,客观上决定了生血剂在农村有着潜在的大市场。其二,传统的习惯和现实的心理,农村消费极为看重血。市场调研中询问消费者怎样看待血的作用时,许多农村消费者都用‘最”字级的评价,认为“血是人体中最宝贵的东西”“人体中最不能缺的是血’,形容其为“人体之本”。其三,可见的失血或多种原因导致的贫血,直接刺激着农村消费者对补血的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表明,有九成以上的农村消费者认为生病动手术或者人体受外伤流血较多后,需要补血;还有较高比例的消费者认为妇女经期流血后,需要服用补血的保健品。这些调研说明,红挑K生血剂这种产品是适合于投放农村市场的。
(二〕产品价格策略
市场上补血类产品价格多为50-100元盒。红桃K公司经过反复论证认为,30元左右一盒,是可以得到消费者认可的价格。产品上市后调研显示,较高比例的消费者认可和接收这一价格。调研还显示,经济条件好的消费者,较多将红桃K生血剂作为保健品购买,用于日常保健;经济条件一般的消费者部分人作为保健品购买,部分人作为药品购买;经济条件差的消费者较多是作为药品购买,用于治疗贫血或失血后补身体。红桃K在农村各种经济条件,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中找到大批忠诚消费者,说明其定价是合理的。
(三)营销网络的营建
红桃K认真地研究与建立营销渠道有关的农村市场特点,如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居住相对分散;农村市场经销商多,经销终端多,但规模相对较小;农村市场消费者较容易相信信息,但对大煤体的接受程度低等等。根据这些特点,红桃K组建了深人到县、乡、村的营销队伍,县有办事处,乡有工作站,村有宣销员,这些队伍编织了一张巨大而严密的销售网。他们深入渗透,积极向农村消费者宜传产品功效,介绍产品形象,不断刺激着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他们积极组织经销商,联络经销终端,以保证货、款流通的顺杨。
(四)广告传播策略
熟悉农村消费者,广告传播中尽贴近农村消费者是红挑k公司广告传播策略的根本出发点。红挑k公司运用了大t适合农村消费者的宜传方法,比如最初的开拓农村市场的号角式广告语:‘呼儿梅吃,中国出7红桃K’,这句话简单易记,而“呼儿梅吃.则运用了陕北农村的音调,农村消费者很容易接受.再比如,在制作‘王婆.专题片时,刻意突出了农村特色。在农村消费者中“王婆.的声名家喻户晓,借用“王婆.形象,可以达到很快提高产品知名度的效果,而广告画面夸张、诙谐,也为农村消费者所喜闻乐见。红桃K;司还在农村制作了大的靖体广告,将广告语以标语的形式届臼在农户堵上,使他们时时处处可见,持久、反复地将产品的功效信息传递给农村消费者。
红桃K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结了其它企业在农村市场运作时的成功和失败经验,提出了坚定不移地走向县乡村.的口号,几万营销大军9年里累计销售额超过6例乙元,成为健康产业的一预明星.2002年,红桃K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医药企业60强排名中列第48位,在补血市场的市场占有率为33.96%.
实验教学在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贯穿于本科教学的全?^程[1]。随着我国中医药科学和制药工业的飞速发展,高等中医药学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国内医药行业的人才培养状况仍然难以符合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要求,尤其是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国内医药行业飞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2]。而中医药传统的实验教学教育观念过于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验教学只是作为学生强化理论知识学习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实验教学应不仅仅培养的是大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更需要培养的是大学生的自主创新综合能力。因此,中医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亟须进行全方位的革新。本文将着手从中医药实验考核新体系进行探究,围绕着培养创新性的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中医药人才的目标,创新设计实验教学课程模式,全新地构建中医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培养现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需求。
一、中医药实验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坚持“双思维并重”原则,即指中医药思维与科学思维培养并重的原则[3]。传统的中医药实验教学理念是以辅佐中医药理论知识为主,多为验证性实验内容,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中医药专业创新性的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中医药学生具备实践创新能力,中医药学实验是培养现代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故需切实提升全体师生对中医药实验教学的主创性。根据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科学设计实验课程体系;根据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内涵结构调整实验课程培养目标;合理构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合,中医学与中药学及药学相统一,品德、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推动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强化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理念的落实与实施;致力于中医药教学模式和体系的不断优化,积极培养现代中医药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深化中医药实验教学改革。
二、中医药实验考核新体系
中医药实验课程考核是评价中医药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其不仅是衡量中医药老师们实验教学水平、判断中医药实验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环节,亦是调动中医药大学生积极性和展现自我的主要手段[4-5]。传统的中医药实验考核方式多以中医药学生的实验报告为依据,忽略了对中医药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那么,中医药实验新的考核方式应重点对中医药实验操作过程进行考评,而不单看实验结果[6]。为适应中医药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建立多元化的中医药实验考核新体系,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综合效果的评价。我们考虑到中医药院校实验课程的特殊性,中医药学生的实验考核应从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设计等多方面入手,并增加对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的评价[7],把实验成绩分成平时成绩(70%)和末考成绩(30%)两部分。
1.平时成绩。中医药院校学生实验的平时成绩(70%)包括中医药学生的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小组自评与互评及实验动手操作考试三个部分,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中医药实验预习报告(5%)能够反映中医药大学生对实验内容的预习和基本掌握情况。中医药专业实验报告(10%)能正面地反映中医药大学生的实验记录是否完整,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是否准确全面以及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讨论是否深刻有理,侧面地反映出中医药学生的实际实验操作情况。因此,对于中医药实验的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的考核应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之上,还应有中医药专业实验小组自评与互评(15%),其是中医药学生每个实验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是中医药实验具体操作情况和学生自我展现的真实反映。中医药专业实验操作考试(40%)是对中医药学生所掌握的实验操作知识的综合考评,应采取“一对一”的考试形式,由中医药学生随机抽取实验考试题并独立完成一项实验操作,教师会根据学生实际的实验操作情况给予相应的成绩。
2.末考成绩。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实验末考成绩(30%)主要包括中医药实验知识的理论考试(15%)和开放性实验设计(15%)两部分。正如理论课重视实验操作一样,中医药实验课程也应重视中医药实验理论知识的讲授。在每学期的期末给中医药学生安排一次以中医药实验理论和操作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理论考试,有利于中医药学生加深对其所学专业实验知识的理解和相应操作技能的掌握。开放性实验设计则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中医药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查阅文献资料,合理地进行实验设计并成功地开展试验取得一定的实验效果。
三、实践效果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该实验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专业的中医药学生,也提升了中医药教师队伍。中医药实验教学新模式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中医药学生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参与者,积极主动参与实验,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激发;中医药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学生也接触到很多教科书以外的、较前沿的实验方法,中医药学生的知识面也得到拓展。与传统中医药实验相比,中医药设计性实验对老师有更高的要求。中医药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会遇到些许问题,老师要随时对此进行解答;同时,中医药老师也应以身作责,提前对实验方案认真研究,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就要求中医药带教教师应不断提升自我专业素养,帮助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多元化的中医药实验考核新体系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教与学的情况,也较为合理全面地评价了中医药学生的实际水平。
一、要素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素市场概念源于生产要素,而生产要素起源于由简单再生产演变为扩大再生产,货币变成资本的生产进程。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经济学意义上,像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生产基本要素,在人的劳动作用下能够用于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生产出商品实现价值增值。再看我们经常讲的狭义资本市场,主要是指证券融资和经营一年以上中长期资金借贷的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等,其融通资金的核心作用也是为了扩大再生产,进一步实现价值增值。超出作为股权、债券及衍生类性质的证券交易,将生产者消费的产品交易全部包含进来,可称为广义资本市场的概念。因此,从广义的概念看,一切能够用于扩大再生产,实现价值增值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都是资本,其要素组成的市场都是资本市场。这些广义的生产要素,或者说是广义的资本要素我们用商品概念相对应,可以称其为资本品。包括土地、机器、厂房、设备、技术、信息、人才等,也包括煤炭、石油甚至大豆、玉米等资源性、基础性的原材料、生产生活资料。所以说,广义的资本市场是资本品的市场。各类资本品市场的需求、能级、交易规则、交易手段、交易对象不同,就产生了不同层级的资本市场,形成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各类生产要素构成的市场当然就是这个广义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这个理解,我们把要素市场大概分成了两类:一类主要以资本品为交易对象,交易权属或权益而不是交易具体的商品,如产权市场、非上市企业股权市场、技术、信息市场等,我们称其为权益类要素市场;另一类是以具体商品为交易对象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我们称其为大宗商品类要素市场。这两类要素市场有共性的地方,都具有可平台化、指数化、金融化的特点。
二、北京应发展多层次的要素市场
我们说资本市场是有层次的,同样,要素市场由于覆盖范围大、边界不容易界定就决定了要素市场本身也应该是多层次的。
1 提高金融资源的流动性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
我们经常讲北京的总部优势。北京汇集了国家决策机关、中央部委、一行三会、各大银行、保险公司等等。有专家说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市场”,北京的“场”能量很足,大量的存量资产构成了“势”但不是“市”,北京在体现流动和交易属性的“市”方面还急需加强。这些话很有一些道理。我们看一组数据:
虽然北京金融资产数量当中总部的成分大,有些是各金融总部的外地机构汇总后的结果,存在着交叉计算的问题,但仍然可理解为北京有管理和运用这些金融资产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的单位金融资产利用效率高于北京,也就是说,每1万元金融资产,上海能够产生的金融增加值是北京的5.8倍。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我们再看一下两地金融增加值的构成。上海金融增加值中,证券业占比接近30%左右,主要贡献是因为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等。北京金融增加值主要靠银行业来实现,占比在70%以上,北京金融增加值中证券业占比扣除国家类投资公司份额后大约为16%左右。因此,吸引总部银行到北京的作用非常明显,但各地都在争抢银行、保险公司、大型券商,抛开竞争压力不谈,这种资源的可持续力也并不稳定。上海在争抢金融总部的同时,走了另一条道路,就是大力发展证券市场和各类交易市场。据上海统计公报数据,2009年上海主要金融市场交易总额251万亿元,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全年各类有价证券成交额44万亿元,上海商品期货交易所成交金额73万亿元。我们按行规粗略计算一下,上海证券交易所印花税、手续费。杂费合计大约1000亿元,即一个市场就有产生千亿增加值的能力。2010年,上海商品期货所大约交易额100万亿元,中国金融期货所交易额60万亿左右,加上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规费、印花税分割及地方留成、各项杂费等,几个交易所能产生的增加值估算大约400亿元,对上海金融增加值的贡献接近20%。预计全年上海证券业占其金融增加值的比例将超过30%。而且,只要交易所不关张,“池子”的作用就存在,这个数值就会稳定增长,因此建立交易市场特别是金融属性的交易市场,其作用不言而喻。由于统计分类和技术等原因,我们无法测算北京各种交易市场产生的增加值对北京GDP的贡献,但随着它们的发展其作用应该是令人兴奋的。经济的魅力在于流动,金融的核心在于流动,如何有效提高北京金融资源的流动性是今后要考虑的课题,建立各类要素市场就是一个选择。
2、北京要素市场要形成梯次结构
北京市服务业占比75%,接近世界城市的占比,但服务业是大概念,餐饮、洗浴都是服务业,做大服务业后的关键是做强,高端服务业的比重急需提高,市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对服务业本身的结构进行深度调整。同样,北京要素市场的建设也应该是又大又强,首先要在量上保持优势,不同地区结合自身的优势建设相应的要素市场是盘活经济市场特别是做“市”的需要,其次要选择具有金融培养潜力的高端要素市场重点培养。这样,逐步形成规模上有层级、布局上有重点的梯次布局,形成多层次的要素市场体系。
三、北京发展要素市场的建议
1、要有一个指导性的规划
目前北京各个区县搞金融的热情都很高,但确实存在分散市场资源,不利于发挥聚合效应的问题。可换个角度思考,各区县不搞金融搞什么产业,高污染产业肯定不行,大量搞现代制造业也存在土地利用效率、城市交通管理、节能减排技术等多种问题,一般的服务业可能带来城市人口膨胀、就业、环境方面的压力。我们经常说要建设高端功能区,可高端功能区一是不能全面开花,二是高端功能区的业态也有很多与金融相关,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的构成,从各个国家来看,除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要是还是金融服务业。思来想去,如果不搞金融,就出现扎堆搞软件、搞高新技术产业、搞后台服务、搞信息服务,总之要在高端服务业中占一块。看来,各区选择金融服务也情有可原,通过金融服务才能增加当地的经济总量。再看要素市场,这是一个边界模糊的领域,往上走,产权量纲化、股权单元化后可以到纯资本形态的
证券市场;往下走,交易量小到只能是“长尾”中的一员,可以是普通的生产资料市场。因此,各地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建设各种要素市场无可非议,至少可以增加北京经济的“市”。但问题的关键是政府要重点培育哪些要素市场,如上所述,我们只能选择那些可平台化、可指数化、可电子化,有金融发展潜力的要素市场给予支持,这些要素市场就需要有地域的选择,就不能遍地开花。所以需要一个指导性的规划,不强制整合,主要靠市场本身的力量聚合。
2、“十二五”时期要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重点要素市场
要素市场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统计指标和体系,我们去除一些看起来像批发、零售市场的“长尾”特性的要素市场,按照上述划分的方法,目前北京大约存在的要素市场29家,其中权益类14家,大宗商品类15家。截止到2010年5月,这些要素市场的交易额约为5469亿。这些要素市场中,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中国技术交易所和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是“中字”头的市场,具有覆盖全国的优势。其它的权益类要素市场基本上是依托北京产权交易所分化、参股设立,已经形成了“一托十”的格局。正在筹建的中国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是一个能够发挥北京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创意思想的交易所,依托中关村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筹建的全国场外市场是非公开上市公司的股权交易所,它们都是今后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交易所。此外,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新华社金融信息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北京石油交易所也是能够发展成最接近资本市场形态一证券交易所形态的要素市场,在今后一段时间要大力推动。北京还有一些体现首都科技、文化特色的领域可以发展交易所,比如艺术品交易、版权交易等,还有一些发挥首都管理总部优势的领域也可以深入研究,比如矿产品交易、农产品交易等等。因此,北京未来多层次要素市场体系的要有一个大概的目标,个人观点是紧紧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理念,依托本市的首都优势、总部优势和金融资源优势,全面推进本市要素市场建设。数量上可以不过多限制,各个区县都可以依据自己的资源依照市场自身运行原理搞一些要素市场,增加区县的经济活力。全市则在质的方面要有核心,着力构建一批“中”字头要素市场,在此基础上实施“万千工程”,按照N+M模式,打造N个万亿级、M个千亿级重点要素市场,争取出现十万亿级的市场,为北京的金融资源形成一个流动的“势”,推动北京大量金融存量市场化运行。最终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有定价中心地位的要素市场,增加北京在国际国内上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