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学原理论文范文

经济学原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原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学原理论文

第1篇:经济学原理论文范文

如上文所述,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薄弱,师资队伍的欠缺影响了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总体而言,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践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难以满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具体来说,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类课程教师对实践类课程授课内容的讲解不够透彻和细致

由于缺乏专业实践活动经历,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师对实践类课程知识要点的理解完全依据教材,对课程中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阐释相对粗糙,甚至对教材中的一些与最新实践活动不符的内容难以察觉。这导致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师对授课内容的讲解不够透彻和细致。

(二)实践类课程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难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由于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师自身实践经历匮乏,其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照本宣科,难以将空洞、抽象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针对性的案例教学,或在案例教学中对案例背后的实践技能知识进行充分、有效的挖掘,从而难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所以课堂教学效率提升难度较大。

(三)实践类课程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的能力有限

由于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专业教师缺少系统性的专业实践活动经历和从业经历,实践类课程教师尽管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但是实践与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其对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难以进行有效的指导,并及时解决学生专业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显然,这不利于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成因

综上所述,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实践类课程授课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不强。结合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造成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相对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缺乏足够的积淀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目前国内众多综合型大学、财经类与外语类高校以及独立学院均举办了该专业。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办学主体,独立学院举办该专业的时间相对较晚,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方面,独立学院缺乏足够的积淀,举办该专业的人才基础相对薄弱。这使得,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独立学院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较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水平提升较为缓慢。

(二)独立学院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缺少有效的战略

相对于理论性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的战略。由于独立学院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时间相对较晚,实践性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经验较为欠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师资培养的内在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难以在短期内制定出有效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战略。显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升。

(三)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师缺乏专业实践活动经历

如上所述,就目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师资的构成而言,大多数教师为高校毕业不久的青年硕士或青年博士。这些教师虽然学历水平相对较高,但是缺乏专业实践活动经历。这使得,在实践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课堂教学水平提高难度较大。

(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师缺乏有效的职业规划

诚如我们所知,高等学校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难以一蹴而就,而在高校教师的成长过程中,依据自身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岗位,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具备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才有可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教书育人能力。而从当前独立学院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师很少制定切实、有效的职业规划。这导致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类课程教师难以不断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和专业技能,从而不利于实践类课程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总结

第2篇:经济学原理论文范文

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定位应当是“一个以生态美学为指引,以环境科学为基础,以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为目标的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建立将是必不可少的”。独立学院环境设计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并输送室内外设计施工及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中提道:“创业型大学很像高科技工业中的企业,开发一种涵盖变革的文化。”由于现代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而不仅仅只是关注温饱问题,环境设计行业体现的是新的生存观念和审美情趣。在经济和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过程中,社会需要大量的环境设计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现状分析

(一)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设置雷同

从现行专业培养方式及课程设置来看,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在办学之初的一套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均复制于母校。建校之初的模仿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显现出弊端,在市场的导向和学院及专业本身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对专业的原有培养方式,提出了必须变革的要求。环境设计专业借此契机寻求其他路径,改变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社会对于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不仅需要其具备环境设计理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在环境设计实践中发挥创作的灵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作灵感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这就需要独立学院根据自己的特点与母校在环境设计专业“错开定位,配套发展”方略,建立属于独立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

(二)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环节现存问题

毕业设计是独立学院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校实现培养专业目标要求的重要阶段。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本专业范围内相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就是毕业的一种计划、规划、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毕业设计活动的过程。”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不仅是一个完整的设计创作过程,还是一个毕业生对本科四年学习的总结及展示的机会。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环节的现存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1.从培养方式和选题特点来看,无法与其他普通高校相区分

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都是沿用母体高校多年的教学经验,没有创新,选题内容偏学术研究型,而不是应用实践型。由于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方面的雷同现象,导致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偏理论化而非应用,使独立学院毕业设计环节的应用型特点未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也使学生的专业性质和特点未能与其他普通高校有明显的区分,直接导致就业的困难。

2.题目宽泛,质量不高

由于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题目来源均是由指导教师独立给出,大部分为模拟工程题目,未能完全考虑和照顾到学生的实际兴趣和动手能力,其实践性较弱、造成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类型趋向单一。并且题目都较为宽泛,学生不易深入完成。

3.研究内容多缺乏创新性和前沿性

传统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模式因为需要,由教师给出多个模拟工程题目,而大部分教师从事的项目实践不足以满足多个题目的制订,从而导致部分题目所涉及的技术创新性不足,同质化情况严重,甚至出现很长时间重复使用同一过时技术的题目。

4.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脱节

传统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一般是在大四下学期学生毕业前四至五个月开题,学生接受题目后自行进行毕业设计创作及撰写论文,期间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沟通不足。此期间,学生可能处于求职或考研阶段,所以存在学生对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重视程度不足,投入精力较少。在毕业设计完成之后,用少量时间完成毕业论文,论文拼凑现象严重,抄袭内容较多。

三、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应用型”选题

环境设计专业涵盖面较广,而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其应用型特点应当在毕业生进行选题之初就和其他类型高校区分开来,这样才能在毕业之后的就业中有一席之地。毕业生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进行毕业设计阶段时的选题,可以从环境设计专业内容的分类着手,从选题方向、选题范围、题目确立等方面出发,使毕业设计选题具有应用型实践特色和创新性。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更应考虑其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以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就业。综上,解决独立学院毕业设计的应用型转型第一要务便是选题。选题是否得当直接决定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选题可以看出作者的毕业设计研究的方向和理论掌握水平,选好了论题,就等于完成毕业设计的一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好的选题是直接向大家展示毕业设计方案的研究方向以及内容的精确阐述。毕业设计选题范围的确立是指导毕业生如何使一个毕业设计的题目具有特色和个性。如何体现其毕业设计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独特性,是先决性条件之一。环境设计专业本身的涵盖面广泛,毕业生在起初进行选题时,就会遇到较大困难。而针对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定位,在毕业设计选题之初,就应当以应用型和技术型为方针进行选题,这也是和其他院校培养类型进行区分的一个关键。从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出发,其专业涉及内容包括建筑的内部环境(建筑内部功能的规划、室内景观、色彩、空间、材料等建筑基本元素的构成设计),外部环境(建筑之外与之直接联系的广场、绿地、水环境、交通组织等项目的组织与规划设计),小建筑设计(辅助主体建筑使用的小环境构筑物,如会所、活动中心、茶室等设计)的相关设计内容。毕业生的选题均以室内、室外或建筑设计为主,而无论哪一种类型,均应以实践、应用、技术为方针,教师进行指导,毕业生进行设计实施。以景观设计选题为例,景观设计的设计应用型内容选题可以分为宏观型和微观型两大类。从宏观角度来讲,景观设计中场所设计的红线范围和尺度大小,决定其所属性质。尺度较小的一般以场地布局为主,而尺度较大的地块一般就以生态理念考虑为先。从微观角度来讲,景观设计可供选择的题材较多。如小品设施、公共设施类,都是属于微观应用性角度来看环境设计的领域。

四、结语

第3篇:经济学原理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激励指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

一、当前独立学院人力资源激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独立学院,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最终要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要与高等学校办学规律高度耦合。然而独立学院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毕竟很短,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独立学院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制度建设还比较落后,激励机制的层次和结构还比较单一

不可否认的是,独立学院在缓解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大多是抽调或依赖于挂靠的公办高校,其激励机制明显倾向于这些抽调的教师,独立学院自身引进的教师在激励机制中明显处于弱势,这是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制度安排上明显的不公。具体到激励层次上,以职称评定和外出深造等激励机制为例,在这一激励领域中按资排辈的现象异常突出,严重抑制了独立学院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尤其是严重抑制了一些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动力。

在激励结构上,独立学院采用的激励方式主要是以薪酬激励为主,在员工职业发展以及员工精神层面上安排的激励措施相对不足。当然物质激励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会对教职员工发展起到非常有效的积极作用。然而要想让教职员工保持一种持续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就必须实现教职员工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双丰收。

2.独立学院人力资源在激励约束机制上还存在需要提高的方面

当前我国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主要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实行聘任合同制度。激励机制上的约束机制不健全,表现在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和聘任方面,一旦聘用成功,对聘用后期的管理还不是很到位,职称考核管理不是非常健全,依然是套用公办高校的做法,不能从独立学院自身实际出发,“职称终身制”现象依然突出,“能上能下”的人力资源流动约束机制并没有真正落实。具体到人力资源考核方面,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中的约束机制显得更是毫无“约束”可言,论资排辈、轮流坐庄的现象依然突出。对于绩效、薪酬以及进修深造等方面,明显偏重于教学科研人员。

3.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激励指标设定上数量过多,且重“量”忽“质”、执行不严的现象凸显

尤其是在年终考核的时候,一些教师员工根本看不懂下发的考核办法和考核文件。具体到岗位聘任上,对于岗位聘任的考核独立学院更多是偏重于量的考核,考察拟聘任的业绩成果数量、科研教学数量,对一些内在的质的考核上明显欠缺,一些教职员工为了尽早评上职称,在教学科研中过多包揽一些工作量,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到论文著作上,真正用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质量的时间非常少,抱有只要完成课时量、只要科研能够顺利结题就可以的思想,其教学和科研的质量很难保证。在教学任务上,对教职员工的考核仅仅是完成任务的工作量大小,至于完成的质量如何却无从检验。一些教职员工内在的隐形创造力因为缺少健全的“质”的激励而受到抑制。

二、独立学院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构建的主要路径分析

1.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中要构建健全的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有效的机制,也是最能发挥员工积极性、发掘员工潜力的机制。实行竞争机制,首先要引入岗位竞争机制,在岗位上要实行全员聘任制制度。独立学院实行全员聘任制度,能够有效增强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重视程度、自觉增加压力、自觉释放工作潜力和激发活力。采用全员岗位聘任制能够贯彻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公平原则,让所有员工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根据岗位对个人能力、科研和业绩的需求来竞聘上岗,真正实现岗位由员工综合能力决定、而非上级人为安排。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全员竞聘上岗能够有效实现人力资源在合理的范围内流动,保持广大教职员工队伍始终处于一种高质量、高负责的运转状态。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中引入竞争机制就是要为胜任者提供持续展示的平台,让不能胜任者抓紧时间提高自身素质,使独立学院的有限岗位实现人力资源上的高效配置,无形之中促使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加强自身业务能力提高、不断挖掘自身各项潜能。独立学院引入竞争机制,还要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在人才引进上要采取公开、公正的社会化招聘,坚决杜绝人情岗,本着择优录取的原则,为引进创造各种条件,为引进人才之后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独立学院引入竞争机制,能够使独立学院广大教职员工队伍实现合理、优化和动态管理,发挥人力资源最大效益,实现有限资源合理优化。

2.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激励中要不断完善教职工的评价机制

一般来讲,人力资源评价机制可以分为发展性评价和奖惩性评价。奖惩性评价是借助奖励和惩罚的手段、自上而下的评价,这种评价机制主要应用在对教学和科研的效能性评价领域,运用奖惩性评价机制对员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激励和约束。奖惩性评价机制中,无论是采取积极的奖励还是采取消极的惩罚都会使员工的情绪和态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惩罚环节中,要注意适度的原则,坚持教育和引导为主。发展性评级机制主要是为教职员工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以此促进员工积极性发挥。在发展性评价中,独立学院要克服自己办学的特殊性困难,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广大教职员工发展,实现人力资源潜能的挖掘。发展性评价相对于奖惩性评价而言,具有双重性的特点:发展性评价强调是员工与学院二者的结合,只要学院为员工长远发展奠定好充分的基础,员工就会以更加积极和努力的态度积极参与,有助于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对于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长远来讲有助于提高独立学院的竞争力;而奖惩性评价强调的是独立学院这一单向层面。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中具体使用哪种评价要根据实际情况。但总的原则是,要以发展性评价机制为主,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全体参与、共同进步,在评价中重视评价结果的反馈,以此促进教职员工的全面发展。

3.独立学院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环境,充分应用学院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

工作环境对于广大教职员工来讲,是一种外在、软性的激励机制环节;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机制中要充分考虑员工工作环境因素,设身处地地为广大教职员工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优越的教学环节、融洽的管理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独立学院在领导作风、学院组织架构、硬件设施等方面要尽可能满足广大教职员工的要求。一旦教职员工对外在的工作环境满意了,才能更加投入地去工作。试想,如果教职员工连做基本的科研实验的硬件设备也没有、连最基本的办公条件也不能满足,他们的积极性、工作热情、责任心、奉献精神还会有吗?通过完善员工工作环境来实现人力资源机制,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一个能够全身性投入工作的校园自然环境。其次,要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一个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安居才能乐业,尤其是要想方设法在生活条件上满足引进人才的需要。再次,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为广大教职员工营造良好的秩序环境,让他们全身性投入到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

在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必要工作环境的同时,要把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与教职员工的个人发展结合起来。独立学院要为广大教职员工在进修、深造、培训和学习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只有员工的个人潜力被充分挖掘,才能实现人力资源作用发挥至最大,才能实现独立学院长远发展。独立学院要积极引导教职员工在努力工作中去实现人生报复、人生理想,充分考虑广大教职员工的特长、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到学院的发展规划制定中来,让教职员工在对学院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实现独立学院长远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效结合。

4.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中要不断改革工资薪金制度

独立学院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中最活跃、最核心的环节应当为员工的薪金激励环节。员工的薪金,不但是对员工工作成绩的认可,也是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员工不断深造的有效动力。通过薪金激励可以使广大教学科研人员以更大的动力投身到教学科研中,促进独立学院在教学科研层面上的提高;可以让广大管理人员用更加积极、更加负责任的态度投身到管理中去,为学院的发展奠定良好环境。独立学院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革薪金机制,不要盲目照搬照用公办高校等事业单位的薪金管理体制,要构建一种既能实现社会效益、又能服务经济效益的薪金管理机制,以激发员工形成公平性的发展环境为原则,更好地提升独立学院的竞争力,更好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独立学院要想法设法制订在同类独立学院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薪金制度,以吸引更多的科研教学和管理人才。员工在薪金上的愿望满足了,才能更加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以更加有优越感的姿态长期为学院的发展服务。薪金机制改革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在货币形式和物质层面上,还要建立一种隐形的薪金福利并纳入到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中,建立一种复合的薪酬体系。这种复合的、隐形的薪酬体系可以包括对员工的带薪深造、带薪培训等。这种隐形的薪金体系对于员工来讲更加具有吸引力。独立学院要紧跟国家高校体制改革的步伐,同时要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创新适合自身特点的薪金体系,实现薪金在独立学院人力资源激励中的作用发挥。

第4篇:经济学原理论文范文

2.论我国职业经理人的生存现状及出路

3.我国绿色食品营销策略探讨

4.浅论保健品企业营销策略

5.对加快桂林建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探讨

6.对我国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分析与探讨

7.浅谈我国家族企业科学用人机制的建立

8.对中小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探讨

9.浅析我国大型超市自有品牌商品的开发

10.私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对策

11.浅析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对策

12.南宁市发展会展旅游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13.梧州人造宝石业发展策略的探讨

14.提升餐饮企业顾客忠诚度策略的探讨

15.浅析梧州市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

16.建立和完善广西中小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思考

17.浅谈运龙公司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8.职业道德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性的探讨

19.浅谈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意义

20.论提升我国企业品牌价值的途径

21.对超市销售促进强度和效用的探讨

22.关于北海旅游引入分时度假的探讨

23.我国C2C交易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探讨

24.对运用走动管理来加强企业团队建设的探讨

25.对引进绿色消费的探讨

26.“肯德基”危机公关的启示——从“苏丹红”事件进行分析

27.我国企业实施定制营销策略的探讨

28.昭平县茶叶产业化发展问题的探讨

29.关于广西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的几点思考

30.浅析我国区域家电的发展对策

31.广西农村家电市场的营销策略

32.关于“壮牛”水牛奶在梧州终端营销策略的探讨

33.广西私营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34.浅论我国体育赞助对赞助企业的影响及发展对策

35.论我国工业企业利用市场,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信息的策略

36.水平营销对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探讨

37.诌议我国酒店员工培训

38.EDI技术在我国物流企业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9.浅析房地产网络广告及其发展对策

40.开发梧州特色旅游策略的探讨

41.论梧州历史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策略

42.关于我国家电企业开拓中西部农村市场的探讨

43.论广西梧州冰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品牌建设

44.广西发展经济型酒店的策略探讨

45.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在企业中的运用

46.浅论梧州市企,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业品牌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47.论我国铁路货运市场营销的问题及对策

48.阳朔攀岩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第5篇:经济学原理论文范文

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非常重要,并且学习难度大,因此很多文献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改进办法等进行了积极探讨。李均立、许海平归纳了该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研教改建议。马成文、金露、魏文华强调案例教学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并指出了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张柠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习效果。项后军、隗力从模仿性案例和综合性案例教学两个角度对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刘晓平结合教学实践,阐述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改革。董美双认为应该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验课教学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柯健提出了“写作前引导学生重视、写作中精心指导、写作后严格验收”的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模式。范晓男、戴明华,孙晓程探讨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引入PBL教学方法的必要性、PBL教学方法的组织与实施及效果。已有文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通过对有关文献仔细地梳理后发现,现有文献存在如下特点:其一,关于计量经济学的教研论文大部分将实验教学、案例教学作为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强调弱化甚至取消课程中公式的证明推导过程。其二,将焦点聚焦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上。其三,虽然没有指出,但是已有研究主要探讨如何搞好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上述文献既存在合理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偏见,为此,本文将首先介绍计量经济学的本科教学目的,然后从教学目的出发,引出教学中的困难、如何合理进行课堂教学、布置课外作业以及考核。

2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目的

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一般包含:学习并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研究方法,并能运用计量经济学这一工具,针对实际经济问题,建立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对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分析。例如斯坦福大学指出,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计划的目标之一是教会学生将数学作为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工具去思考和描述经济问题和政策。但是计量经济学发展很快,大量新理论的出现使得所建立的模型更能反映实际情况,因此本科计量经济学的另一个目的是夯实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具有进一步学习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模型的基础与能力。

3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差,不仅体现在教师不知道怎么教、教什么方面,而且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学生应该怎么学、计量经济学怎么考核等问题。一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差。计量经济学覆盖三门学科:统计学、数学、经济学,而其基础理论为统计学和数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经济学知识,当然现在其研究对象已经推广到其他各门学科。一般而言,本科生尤其是文科类本科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并且在概率论的教学中,受课时限制,教师通常侧重于概率论的讲授,而对数理统计学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在计量经济学学习中大量遇到的假设检查和区间估计等知识点则一带而过,课程安排在第五、六学期,而相当一部分学习差的学生对大一、大二学过的数学知识已经遗忘,这使得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更差,加大了学习的难度。而对于理科生,由于经济学知识的缺乏,使得学生缺乏对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了解,学生不知道学习计量经济学是为了什么,进而缺乏学习热情。二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毫无疑问,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动力。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由于部分学生缺乏长远眼光,急功近利,不断询问老师计量经济学中公式的推导有什么用、是不是考试内容。而且一些学生自学能力差,继续沿袭过去依赖老师的学习模式,存在惰性,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三是教师授课内容设置不合理。在教学中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纯粹按照西方高等院校教授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从具体经济、金融案例出发,强调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去解决实际经济、金融问题,较少涉及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的知识,而对数学公式更少进行推导,一些老师甚至不讲公式的推导,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从表面上看,经济、金融案例方面的教学有助于改善计量经济学的枯燥性,使得学生入门比较容易,大量的案例分析应该能够提高学生运用计量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缺乏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支撑,不少学生根本不知道为什么采用这样一些统计量进行检验、为什么模型的建立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等等。同时,在没有理清数学逻辑的前提下,对公式死记硬背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本科是最佳的学习阶段,在思维可塑性最强的本科阶段跳过数理推导,而将其推迟到思维模式基本固定的研究生阶段,根本是一种逃避行为,其教学效果不可能很好。事实上,中国研究生在学术论文中存在计量工具滥用、错用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和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理论基础差有关。这种教学模式更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模型的基础与能力。另一种极端是仅仅关注计量公式的推导,而对如何利用计量经济学知识、设定模型、改进模型等方面的内容关注不够,尽管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逻辑性,但是大量枯燥的计量公式的推导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提高利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四是考核与教学脱节。从培养目标来看,本科计量经济学教育应该从理论学习与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个角度进行考核,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学校这门课程的考核重点放在一些计量经济学理论结果方面,而对教学中这些结果是如何得到的、怎么运用这些结论去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很少涉及。这使得学生认为,即使不学习,靠投机也可得到较高分数,这使得考核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力这一效果未能实现。

4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要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很有必要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两个角度入手改革课程教学。

4.1课堂教学改革

计量经济学是数理统计学的一个分支,其理论部分仍然沿袭数理统计的数理理论逻辑。从相当大程度上讲,计量经济学原理的讲授就是向学生传授经济变量之间的非确定性关系思想以及如何建立、估计它们之间的非确定性关系,帮助学生从以前的确定性关系分析、定性分析向非确定性关系分析、定量分析转型,进而初步建立现实和理论之间的联系。因此,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打下定性分析、非确定性分析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起非确定性分析思维,而不是要学生精通计量经济学理论,并能熟练、正确运用复杂的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要达到后面的效果,需要长期的实践训练,而不是短短的课堂讲授能达得到的。计量经济学的讲授,主要基于计量经济学原理的讲授,尽可能让学生知道诸如t统计量、OLS估计量是怎么构造出来的、起什么作用,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基本原理,才能够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准确地分析经济现象,避免计量工具的滥用、错用现象。尽管计量经济学是数理统计学的一个分支,但又和数理统计存在较大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注重点不同。数理统计更多的是涉及变量的非确定性关系———如概率分布,较少涉及变量与变量之间的非确定性关系;计量经济学注重在一定假定条件下精确估计解释变量和被解释之间非确定性关系,以及一些假定条件不满足时如何进行修正。其二,数理统计应更注重理论传授,计量经济学教学更应该注重变量之间不确定性关系思想的传授。其三,数理统计课后一般有一些与理论配套的习题可供学生训练,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计量经济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连贯性,其课后习题基本上是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与计量经济学原理论证、推导联系不大。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工具,其最终目的是用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因此,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很有必要引入一些与学生专业知识相符的经济案例。一方面通过计量经济学工具,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建立起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桥梁,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做示范,起到“师傅领进门”的目的。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案例教学不可能占较大的比例,应该压缩在合理的范围内。

4.2课外教学改革

第6篇:经济学原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个体案例讨论模式;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国家的经济体制已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先进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帮助我国迅速稳定的发展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我国开始引进并关注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社会科学,是研究相对于人类无穷的欲望而言,如何对有限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学科。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情况下,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性日渐凸显,被国家教育部规定为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各高校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也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民办高校,更是注重加强对其教学方法上的改进。以培华学院为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普遍是采取案例教学这种模式进行。

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但是在实践中,西方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效果往往大打折扣,这与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和把握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教材的问题。西方经济学是“舶来品”,我国高校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使用翻译过来的国外教材(一般以欧美国家的为主);二是国内各高校编写的教材。前者主要用归纳法进行编写,以大量的案例开头,穿插经济学原理讲述,进行理论总结;这类教材的经济学原理举例很多,案例讨论的资料丰富,但是由于是引进的国外教材,案例都是欧美国家经济生活中实例,与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相差较远,脱离本土环境,学生有陌生感,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把握案例的实质。后者主要以演绎法来编写,先详细介绍经济理论的概念和内涵等,然后再举例说明,逻辑性较为鲜明,案例讲解很少或是没有,教材较为枯燥,明显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扩散和进行案例讨论。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吸取国内外教材的优点,从本土实际经济生活出发,需要进行国外教材案例改编和本土案例编写的课前备课工作。

其次是对案例教学方法理解的偏颇。目前西方经济学的案例式教学大多是成为理论加举例解释这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这是因为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何为案例教学法,仅仅将之理解为举例教学,非常的片面和单一。案例教学法最为关键的部分是和学生的互动,这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单方面的举例就能够达到的效果。案例分析的重点在于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分析的结果,许多案例分析得到的结果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相应的解决方案也不尽相同;教学过程不是纠正学生的分析结果,而是教会学生思考,要从哪个角度切入问题进行分析,使用什么样的分析方法。所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及时的对案例教学方法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案例教学”模式中,只是通过一些例子来解释某些理论,学生参与讨论较少,甚至从不参与讨论,学习过程较为被动,加之西方经济学理论性过强,学生的兴趣不高,满足于“上课听、考前背、考后忘”的学习范式,只是死记概念,应付考试而已,更不要说灵活运用了。

最后是教学体制的问题。现有的教学体制规定了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考核形式,并据此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种体制下,教师面对有限的课时分配,更愿意采用上述的“理论加举例”的教学模式,不愿进行费时费力的案例教学,这对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严重的制约。如何在课时约束的情况下,开展案例教学是对教师的一大考验。

笔者以自己一线的教学经历认为在现有教学体制条件下,我们可以考虑采取“个体案例讨论“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课时约束下,每学期结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进行个体案例的讨论。

二、个体案例讨论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1、课前案例准备

教授西方经济学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但学校要为教师提供进修专业能力的途径,教师自己也要在平时不断的钻研业务知识,促使自身教学能力的提供。教师不要仅仅局限于教材,而要以经济学原理作为主要依据,时时注意观察经济生活的相关案例,并进行搜集整理与总结,形成丰富的案例库。这样教师才可以针对所要讲授的经济学原理的具体内容,确定出合理的案例讨论题目。

学生在拿到老师指定的题目后,首先要进行分组,每组五到十个人左右,并制定组长对各组的案例讨论进行管理。分配各组组员进行案例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然后讨论自己的讲述思路,为课堂陈述做准备。

2、课堂案例讨论

课堂案例教学时,要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讲述为主,教师把握好课堂时间,合理的分配时间,教师点评为辅。老师和其他同学可以就学生所讲的内容不清楚或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讨论。教师要对每组所讲的内容进行点评,点评要精准、简短。教师要控制好教学秩序,以防流于形式,并未使学生有所真正受到启发。青年学生对社会充满激情,对某些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看法可能过于偏激,教师还需要正确引导学生,不要偏离主题,回到经济学原理的讨论中。课堂案例讨论时,学生以组为单位,各组派出代表到讲台上分析案例,可以用板书、PPT演示等进行辅助讲解。其他组的同学和老师要针对其所讲的案例内容进行提问,回答提问的人可以是讲解的同学,也可以是组里的其他成员。

3、课后案例总结

课后学生要以组为单位,各组写出小组的案例总结。案例总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写成课程论文或是案例分析作业。教师要依据学生课堂表现的记录结合各组的案例总结,给此次课堂案例讨论打分,并将得分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个体案例讨论。

三、采取个体案例讨论教学模式的好处

1、调动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积极性

在以往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案例教学”模式中,只是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但学生未必真正通过案例领悟到经济学的本质。

这就好比,我们告诉学生苹果营养是如何如何的丰富,要多吃苹果,但我们只是让学生看到了苹果而没有让其吃,不吃光看远不能知道苹果的滋味如何。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并进行案例讨论的过程是自我强化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再认识,再理解的过程,这种“知行合一”的过程十分必要。以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去“消化吸收”经济学原理,让学生体会到经济学并不是“高高居于庙堂之上”,而是时时存在于“芸芸众生”之中啊!这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热情和兴趣,并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积极转变。

2、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扩展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

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面性,让学生在实践中,看到事物本身存在合理性的一面,也通过自我讨论,发现事物不合理的一面,“存在的未必都是合理”,学会自我辨析事物。以GDP的缺陷为例,教学中多讲其GDP的优点,即存在的合理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GDP存在的一些缺点,并提出改进措施。例如学生提出“绿色GDP”这个概念,就可以顺便扩展讲解一下对此的理解,这个概念书上知识一带而过,通过这个个体案例讨论让学生对此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丰富和扩展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内容。

3、个体案例讨论教学促进教学相长

如果说通过个体案例讨论,使学生对经济学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么,教师也会从中受益匪浅。教师在讨论中听到学生对某个经济问题的看法,也扩展了教师的视野。即便教师对某个经济问题准备的再充分,也不可能搜集到所有的案例资料,说“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用广大学生的力量来帮助教师间接的完善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也促进了教师的再学习与提高。

【参考文献】

第7篇:经济学原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增速;经济结构;创新驱动

一、经济新常态的概念

经济新常态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长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长,而是把GDP增长放在发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长成为再生型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属于发展范畴、能够促进发展的可持续的增长速度越高越好,属于发展范畴、能够促进发展的可持续的高速增长是经济新常态的追求目标。把减速和高效划等号、高速和低效划等号、GDP高速增长和经济过热划等号,把经济新常态定义为减速增效、增长速度降温是错误的;人为降低增长速度将导致“滞涨”的严重后果。经济新常态就是在找准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结构对称态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其中包括高质量无水分的GDP高速可持续增长,即我们讲的“调结构稳增长”。为了实现调结构稳增长的目标,政府实行常态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必要的,不能把我国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混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周期性的“刺激经济”。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长期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中短期基本建设投资,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生产资料生产投资,生产资料生产投资永远优先于消费资料生产投资。由于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长期基本建设投资只能由政府实施,所以政府投资永远优先于民间投资。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只有增量改革才有存量调整,只有新经济增长点才能优化旧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投资永远主导消费,只有投资主导下的消费才有可持续消费,只有投资主导消费才有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可持续增长与发展。由于节约有利于积累,积累有利于投资,投资有利于生产和经济发展,所以节约、居民高储蓄率有利于经济发展,而铺张浪费、寅吃卯粮不利于经济发展,所谓“消费拉动经济”是个伪命题。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是统一的,投资驱动和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不但不矛盾而且内在一致。只有投资驱动,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才有基础;只有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为主导,投资驱动才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使投资有效。

二、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1.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仍将保持在7%―8%的中高速。与中国改革开放前32年年均增长9.9%的高速增长阶段相比较,年均增长速度大概回落2―3个百分点。但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这一增长速度仍处于领跑状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4年10月的最新预测,2014―2019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将为3.9%,其中发达国家为2.3%,新兴经济体为5%。

2.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吃资源饭、环境饭、子孙饭的旧发展方式正在让位于以转型升级、生产率提高、创新驱动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可持续、包容性发展。中国经过前一个阶段的高速发展,资源、环境、社会保障问题的制约日趋严重,吃资源饭、环境饭、子孙饭的旧发展方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一是资源消耗大,资源约束日紧。2013年,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为12.3%,但能源消费总量占20%,粗钢占44%,水泥占57%。淡水、耕地、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均可再生淡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石油可开采储量、人均天然气可开采储量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原油、铁矿石等主要能源、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逼近60%。二是环境污染严重。中国现有近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安全饮用水,近6000万城镇人口饮用水水源水质不合格。土壤污染面积大,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污染较重。据第二次中国土地调查资料显示,中重度污染耕地已达到5000万亩左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部分大中城市大气污染严重,雾霾等极端天气增多,已成百姓的切肤之痛。三是生态系统退化。中国近80%以上的草原出现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7%,生物多样性锐减,濒危动物达250多种,濒危植物达350多种,生态系统缓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四是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排放大国。五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虽然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已经普及城乡,但保障水平偏低且不平衡,保障体系分割较严重,距“兜住底、易流动”等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总之,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被迫展开,告别不顾资源短缺、竭泽而渔、破坏性开采的粗放型发展,忽视环境保护的污染性发展,透支人口红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的透支性发展,正在逐步转入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发展的主要动力正在逐步转向依靠转型升级、生产率提升和开拓创新。

3.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

经济增长结构发生变化。生产结构中的农业和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前三个季度,这一比例继续上升到46.7%。需求结构中的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消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体;内需与外需结构发生变化,内需占比增加。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自2006年以来首次超过投资。从2014年前三个季度数据看,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8.5%,又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

[1]吴振宇.基于省际数据的潜在增长率测算:前瞻至2020年[J].改革.2013(09)

[2]林毅夫、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2007(11)

[3]张希君.试论运用供给管理启动国内需求[J].甘肃理论学刊.2000(05)

第8篇:经济学原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外部性;外部经济;庇古税;科斯定理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9.2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9-52-03

一、导言

外部性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因为外部性不仅是新古典经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外部性思想可以追溯到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自然的经济制度(即市场经济)不仅是好的,而且是出于天意的,因为在其中,每一人改善自身处境的自然努力可以被一只无形的手引导着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这可以算作外部性思想的萌芽。1887年,西奇威克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他在该书中说,个人并不总能通过自由交换得到与他所提供的劳务适当的报酬,这一论断也体现了外部性思想①。1890年,马歇尔在其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将企业生产规模扩大的原因分为两类,一类是该企业所在产业的普遍发展,另一类则为单个企业自身资源组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他将前一类称为“外部经济”,后一类为“内部经济”。外部性理论从此开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20年,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一书中提出了“外部不经济”的概念和内容,庇古运用边际分析方法,提出了边际私人净产值和边际社会净产值,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从社会资源最优配置出发,正式提出和建立了外部性理论。1952年,英国经济学家鲍莫尔在其出版的《福利经济及国家理论》一书中对他以前的外部性理论进行了综述性研究。他认为在某地某种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单个厂商扩大生产而其他厂商情况不变,那么由于该厂商生产扩大导致资源的减少会使其他厂商的生产成本提高,这时就出现了外部性。1960年,科斯在其《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了外部性的相互性,在庇古的基础上提出试图通过市场方式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法。

外部性理论在环境资源方面的应用最为广泛,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外部性理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涉及农业、交通运输、金融业等方面,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二、外部性理论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对于外部性理论,许多经济学家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马歇尔、庇古和科斯被认为是外部性理论发展史上的三座里程碑。马歇尔的贡献在于提出外部经济的概念,而且对其学生庇古提出外部不经济概念起到了方法论上的引导作用。庇古和科斯则将外部性理论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使这一理论变得更丰满。

(一)马歇尔的“外部经济”

一般认为,外部性概念可以追溯到“剑桥学派”的创始人、新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马歇尔。马歇尔没有明确提出外部性这一概念,但他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出了“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这两个概念,用于分析单个厂商和整个行业的经济运行情况,说明工业组织的变化如何能导致产量的增加。在述及工业组织这个“第四类要素”时,马歇尔指出:“我们可把因任何一种货物的生产规模之扩大而发生的经济分为两类:第一是有赖于这工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第二是有赖于从事这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效率的经济。我们可称前者为外部经济,后者为内部经济。在本章中,我们主要研究了内部经济,但现在我们要继续研究非常重要的外部经济,这种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②他得出结论:“第一,任何货物的总生产量之增加,一般会增大这样一个代表性企业的规模,因而就会增加它所有的内部经济;第二,总生产量的增加,常会增加它所获得的外部经济,因而使它能花费在比例上较以前为少的劳动和代价来制造货物。”③

马歇尔虽然没有提出外部性概念,但是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概念必然可以推理出“外部不经济”这一概念,对庇古提出“外部性”概念起到了方法论上的引导作用。

(二)庇古的“庇古税”

庇古受其老师马歇尔“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思想的启发,在马歇尔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外部性理论。庇古把马歇尔研究的外部对企业的影响意义上的“外部经济”概念,转到了研究企业行为对周围其他企业和居民的影响,由此提出了在“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意义上的外部性概念。外部性又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其中正外部性指的是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成本的情况;负外部性指的是边际私人收益大于边际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的情况。

对于存在的外部性问题,庇古提出了著名的“庇古税”,成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有效方法。庇古认为,当企业经济活动存在外部性时,政府理应发挥作用,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状态。政府应当对发生正外部性的企业进行补贴,而对于发生负外部性的企业应当进行征税。通过征税和补贴这两种经济政策,可以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

但庇古理论的应用暗含着前提假设:首先,产生负外部性的一方应当对受损害一方进行相应的赔付,产生正外部性一方应得到相应的补偿;其次,对于赔付或者补偿的数额,应当可以精确计量;再次,政府采用税收和补贴政策的成本应该为零。这些暗含假定制约了庇古税的实际可操作性。

(三)科斯的“科斯定理”

在20世纪60年代,科斯在其经典论文《社会成本问题》中以“庇古税”处理外部性问题的思路为背景,提出了由别人命名的著名的“科斯定理”。科斯认为庇古对于外部性问题的研究是沿着错误的思路进行的。科斯文中的思想是,对于经济活动中的理性人而言,当交易成本等于零,理性的经济活动主体在分析成本和收益问题时,会把溢出的成本和收益加以考虑,不存在社会成本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怎样界定产权,社会资源都会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针对庇古税的“单向性”,科斯提出了外部损害的“相互性”。“庇古税”方法,即由国家来向施害者征税,向受害者补偿的政策在一定情况下不合情理。例如,工厂如果不能排污,会使产值受到影响。而且,若污染工厂建立在先,居民迁来在后,这时不应由污染工厂向居民赔偿,而是应由居民向工厂购买污染权。

对于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方案,科斯的思想比庇古更具有可行性。在交易费用为零时,由于协商没有费用,可以最充分地协商,使得双方自愿协商即能达到最优方案,而且无论谁承担责任,结果都一样。这时,国家不必介入,即庇古的政府干预是没有必要的。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由于政府干预也需要费用,需要比较政府行政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大小再决定采取市场化解决方案还是进行政府干预。这通常被认为是“科斯定理”。

科斯提出了处理外部性问题的市场化解决方案,巩固了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根基,同时也表明了政府干预不是解决市场失灵的唯一办法。但是科斯定理同“庇古税”一样,暗含着一定的假定前提:(1)当事者之间进行协商的成本为零。(2)产权在市场上可以进行自由交换。(3)协商的结果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在实际应用中,科斯定理对于现实的指导显得薄弱了一些。

三、对外部性理论研究的评价

(一)外部性作为一个经济问题,理应重“效率”还是重“公平”——产权正义角度

以污水排放企业对下游企业的影响为例,按照庇古的理论,外部性是单向性的,即污水排放企业对下游企业产生了负外部性;按照科斯的理论,若污水排放企业先于下游企业建厂,则污水排放企业有向下游排放污水的权利,若下游企业先于污水排放企业建厂,则下游企业有不受污染的权利,也就是说,外部性是相互的,关键是产权的界定。

市场经济讲求效率,然而,产权正义④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观,追求的是公平。从产权正义角度来看,科斯根据效率的原则来确定谁有权侵害谁,但是这却违背了公平原则,庇古的理论蕴含的“谁污染、谁治理”的思路,更符合现实经济运行,也是产权正义的一种体现。

(二)外部性的复杂性

庇古和科斯的外部性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假设基础上的,是简单的外部性理论。但从现实生活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密度的增大、企业集中度的提高,外部性就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

首先,同一种生产活动或消费活动,会对相同的个体或群体同时产生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其次,同一种生产活动或消费活动,会对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同时产生不同的外部性。再次,经济主体的活动从短期看没有外部性,但从长期看却有外部性。⑤

鉴于不同经济主体经济活动产生的外部性的复杂性,庇古的政府干预政策和科斯的明确产权、协商谈判的方法都不能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外部性问题。按照不同情况将各种方法综合运用,应当是未来人们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基本思路。

注释:

① 原文为“生产关系中自然自由的体系”一章:“在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情况下, 这一论断( 即通过自由交换,个人总能够为他所提供的劳务获得适当的报酬) 明显是错误的。首先,某些公共设施,由于它们的性质,实际上不可能由建造者或愿意购买的人所有。例如,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大量船只能够从位置恰到好处的灯塔得到准备处,灯塔管理者却很难向它们收费。”

②③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商务印书馆,1981.

④ 罗尔斯把正义分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形式正义要求给予人们机会平等;实质正义总值在于实现社会范围的公平,强调给予人们结果的平等。参考刘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权正义[J].当代经济研究,2007,(11).

⑤ 朴明根、雷定安、唐敏.论外部性的复杂性——兼论科斯外部性理论的偏颇[J].甘肃社会科学,2002,(02).

参考文献:

[1] 向昀、任健.西方经济学界外部性理论研究介评[J].经济评论,2002,(03).

[2] 裴少峰、郭艳艳.外部性理论的演进、内涵与应用[J].商业文化,2011,(10).

[3] 段伟杰.外部性理论探讨[J].经济师,2011,(12).

[4] 张宏军.外部性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J].生产力研究,2008,(13).

[5] 李世涌、朱东恺、陈兆开.外部性理论及其内部化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2007,(31).

第9篇:经济学原理论文范文

《经济学原理》是财经类的基础必修课,打下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锻炼财经类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是这门课程的目标。然而,学期末的考核方式虽然能有效的评价学习的效果,但已经错过了教师和学生相互适应、调整学习和教学方法的时机。为此,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考核,通过把过程考核的内容分解为具体的考核指标分级考核,并且让学生实时掌握考核的动态,用考核引导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关键词:

过程考核;经济学原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14301

0引言

《经济学原理》是财经类的基础必修课,打下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培养财经类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是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然而,学期末的考核方式虽然能有效的评价学习的效果,但已经错过了教师和学生相互适应、调整学习和教学方法的时机。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思想、帮助他们理解经济学的整体体系、指导阅读适量的课外资料、培养他们注意观察现象、解释现象、发现问题的思维方式,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考核体系作为切入点。

1过程考核的内容

目前高校课程考核的方式主要是以期末的考核为主,到期末时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能够取得中等左右的成绩,但并不能完全理解知识的内涵,也无法恰当的运用这些知识。因此,结果考核方式诱导了学生的近利行为,不利于教学的实施,更不利于大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真正提高。因此有必要改变传统的考核和教学方式,使得教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过程考核评价是一种多渠道、多角度的评价方法,旨在激励和引导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发展。它与传统评价方法相比,过程考核更强调指引和调整功能,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科学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并通过反馈动态的考核结果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成长和进步的目标。如果打个比方,传统评价方法就如同给孩子目的地的地址,让孩子没头没脑的自己找,找到了有奖励,找不到也就迷路了;而过程考核就如同把到达目的地这项任务分解为若干个路标,让孩子在阶段性目标的指引下最终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经过这种训练,孩子掌握了完成任务的方法与过程,逐渐的也能自己利用这些方法来进行更多的学习和积累。

结合高等教育教学转变的思想,本文认为过程考核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对自学态度的评价。由于大学教学的特点,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都细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也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讲透,教师的任务是把理论后面的思想脉络进行阐明。因此,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对大学课堂来讲是必不可少的。把上课的内容基本弄懂并带着问题听课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才能实现上课时与老师进行思想的碰撞。就经济学教学而言,内容体系之庞大,思想之深邃,根本不可能在课堂内讲解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而且相比之下,也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理论产生的过程,这些理论提出者解决问题的思路。只有学生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基本理解理论内容之后,才能理解理论的意义以及与其他理论之间的关联。

第二,对课外阅读的评价。高等教育除了在讲授书本知识体系外,还应该辅以一定的拓展阅读以增加知识面的宽度和认识的深度。就经济学的学习而言,仅仅阅读教材至少有两个问题,一是看问题的角度过于单一,另一个是不熟悉这个理论的来龙去脉及适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补充材料,从不同角度来理解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更清晰的把握理论知识的产生、发展和适用。

第三,对思维锻炼的评价。高等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和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济学的学习更是要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事件中解释现象,发现问题的能力。经济学的理论都是来自对现实的观察和分析。因此,学生在对事件的分析中能更透彻的理解理论,掌握理论提出的背景、理论的内涵、解释力等;同时在这过程中也逐渐熟悉了经济学的思维方法。

第四,对课后练习的评价。课后练习(尤其是高质量的教材)是对学生本章综合知识和能力提升的训练,也是对学生是否掌握本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检验。对课后练习的批阅及订正过程是帮助学生检查知识的遗漏或思维偏差的有效方式。

2过程考核评价体系

2.1过程考核指标体系

(1)自学态度的评价。

这一考核内容用两个指标进行评价:课前预习和课堂回答提问。课前预习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撰写预结或者讲授部分课程内容来进行评价;课堂回答提问可以通过提出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问题给学生回答进行评价。

(2)课外阅读的评价。

这一考核内容用两个指标进行评价:资料总结和课堂展示。资料总结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撰写阅读心得进行评价;课堂展示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心得展示(制作ppt并讲解)进行评价。

(3)思维锻炼的评价。

这一考核内容用两个指标进行评价:课后讨论和小论文。课后讨论可以通过指定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题材(事件),把学生分为5-7个人一组进行自由讨论,要求他们在讨论中遵循不受约束、相互启发、相互收益的原则,根据他们自由讨论的表现进行评价;小论文即可以通过指定或者让学生自由选择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件或现象的论文题材写作进行评价,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概念、理论,结合现实的事件和现象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关建议。

(4)课后练习的评价。

这一考核内容主要是通过布置作业、然后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进行评价。

值得说明的是,每一项内容的评价结果都应公开的、及时的反馈给学生,在学生群里进行公开,让学生能清楚知道自己在整体中的表现与水平,自己的表现与应有的(及格的)水平之间的差距。从而不断自我提高和完善。

2.2过程考核的评价体系

平时成绩主要通过上述四项内容的评分构成。具体的构成比例如表1所示。

将每项内容的平均成绩乘以0.25该项内容的折算成绩,直接构成最终成绩中的一项内容。

由于本文始终强调过程的重要性,因此在此,将课程最终成绩的构成定为:课程最终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

3过程考核的注意事项

一是过程考核的成绩要及时反馈并公布。过程考核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采用有效的学习方式,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通过及时反馈并公布考核结果,在同学之间的横向比较中知道学习态度的差异,并明确学习的榜样,可以通过模仿高分同学的学习方式。

二是教师应该主动关心和帮助过程考核成绩较差者。帮助他们总结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解答他们关于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上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