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帮扶总结范文

大学生帮扶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帮扶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帮扶总结

第1篇:大学生帮扶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农村;英语教学;国内外对比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16003

1简介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实践的队伍分为两组,一组教师队伍,一组学生队伍。为了提高阜平县中小学英语师资水平,学院与阜平县教育局共同主办了阜平县2013年暑期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教师团队基本负责这部分;另外学生团队师生12人入驻城南庄中学,展开了爱国主义教育,暑期英语夏令营,中学对口团建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本论文以这次实践为基础,研究高校实践活动对实践者和被帮扶方的双重意义。其中对实践者的意义分为对于老师和对于大学生的意义;对于被帮扶方来说,帮扶是一种义务的帮助,通过这些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另一方面,我们用实践和对外国相应研究实践对比,从而看出不足及改进措施。暑期社会实践中不管是教师队伍还是学生队伍我们经历了从开始的实践前准备,到实践中坚持和不断探索,再到实践后的分析总结过程。

2关于实践“三下乡”背景的介绍

2.1“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历史及其发展

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发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并与1997年正式实施。

1996年始,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农业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妇联和中国科协14部委联合开展了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是各高校在暑期开展的一项意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直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每年的假期,尤其是暑假,都会有大批的有志青年奔赴农村,为农村的教育教学和孩子们提供指导和帮助。这种帮助对于帮扶者和被帮扶者来说,是一项双赢的活动,帮扶是一种义务的帮助,通过这些帮助,农村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对帮扶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也颇有益处。

2.2河北工业大学的暑期实践“三下乡”活动简介

为了贯彻落实河北省《2013年暑期河北省百万大学生和青年教师千乡万村“体验省情、服务群众”主题实践活动方案》的文件精神,加强高校和地方合作,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于2013年7月13日-17日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炎炎烈日点燃了我们服务社会的热情,阵阵欢笑承载着我们乐于奉献的精神,张张照片是我们几天实践工作的剪影。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付出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

为了提高阜平县中小学英语师资水平,学院与阜平县教育局共同主办了阜平县2013年暑期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参训教师共33人,来自阜平县15所中小学。主讲教师为我院英语系姚爽和李梦洋两位老师。

针对当地教学实际情况,两位老师在三天的培训中,讲解了“国际音标解读”、“视听课堂训练”、“情景教学法的介绍”和“情景口语训练”四个专题。课堂上全部用英语教学,在英语交流的同时,把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风趣的教学风格展示给阜平县各位英语老师。这次培训也是一次难得的和中学英语教师沟通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山区学校,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这里有许许多多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老师,用他们平凡的身躯,书写并不平凡的教育故事,他们的坚定、执着和智慧,需要我们用心体会;他们对于工作的投入、对学生的热爱,值得我们敬佩,更值得我们学习。

本次实践活动中,师生12人入驻城南庄中学,展开了爱国主义教育,暑期英语夏令营,对口团建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最令人难忘的就是在城南庄镇后庄村的英语夏令营活动。英语夏令营是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头戏,贯穿于整个实践活动的始终。活动之前,队员们就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商讨,针对授课时间、授课方式、授课内容等展开了讨论,进行了多次开会商讨和试讲,力求万无一失。

整个夏令营培训分为大班和小班,在大班我们从体育、动物、饮食等方面展开,拓展孩子们的词汇量,并教会了他们几首好听的英语歌曲,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乐趣。小班则从基础教起,以生动活泼的气氛,丰富的联想教会了他们26个字母、一些简单的单词和字母歌。

活动中,孩子们对英语的热情和学习潜力都让队员们感到非常开心,每次都能提前一个多小时来到教室,在教学过程中,队员们更加注重去鼓励他们更多地了解接触英语,希望可以帮助他们打开进入英语世界的大门。在活动最后的闭营仪式上,队员们和孩子们一起带来了汇报演出,许多学生家长也受邀观看,演出非常成功。

演出结束后,队员和孩子们的眼睛都湿润了,三天的时间虽短,但带给大家很多东西,队员们作为本次夏令营的主要参与人员和授课教师,可以说在参与过程中实现了增长才干,提升自我的目的。虽说时间有限,但是在这短短的几天内大家从更广泛的空间内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交流合作开展活动。学会了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去进行教学,学会了如何去有效地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更学会了如何让自己的教授内容以一种更具趣味性,更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进行下去。从另一个侧面也让学生们体会了作为老师的艰辛与不易。

3国外实践活动的启示

我们都知道,外国的高校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也从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在探究我们自身的意义与不足之前,应该首先分析一下国外的实践活动及其带来的有益启示。

首先,我国是课堂知识教学“满堂灌”的代表,老师讲,学生听,是我们最传统和最常见的办法,但是在面对实践时,却是使之与课堂完全脱离了关系。而国外则将课堂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上也是如此。学生在课堂上收获了满满的知识,在以后的实践中,也会跃跃预试。如果我们不像国外那样提前将有关知识教于学生,以后将会使我们在实践中手足无措,眉毛胡子一把抓,自己先乱了套,所以这是需要我们注意和借鉴的。

其次,外国有帮扶积分机制,它可以提高帮扶的质量,使个人的贡献量化。而且,面对如今就业困难的局面,这种帮扶可以与以后的就业对接,使一部分愿意留在农村,服务偏僻地区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另外,外国许多地区,如美国加州的大学,都采取了就近帮扶,既可以准确的了解当地情况,又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作用。

4实践活动的意义与不足

4.1对大学生实践团队和被帮扶地区的双重意义

“三下乡”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是提高实践能力的好办法,而且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三观的塑造有着很大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知识与实践都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相对而言,知识大多属于间接经验,而俗话说的好,实践出真知。我们大学生更多的是坐在明亮的教室中读书听讲学习,而相对缺乏加入社会进行实践的机会,而大学生最终也是要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的,这便形成了一个不小且不容忽视的矛盾。农村条件艰苦,这对长期处于城镇的大学生们是心理上的冲击,对于之后面对生活、工作、创业中种种困难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实践证明,大学生的常见陋习与不良风气也可以在实践中有所减轻。

这项活动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到农村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群众中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中去,可以更好更生动地了解社情和国情,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人民所需所想,了解群众的疾苦,自觉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习惯,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

当然,高校实践活动对被帮扶地区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通过走访座谈发现,虽然中小学英语教师年龄不一,但80%多都集中在30岁左右,他们中的许多人朝气蓬勃、童心未泯,在教学中,能用青少年的眼光、语言和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和组织教学,富有童趣,因而更接近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虽然可能她们的知识和能力有一定的欠缺,但是她们大都认真听讲,积极参加培训,对于获得的知识积极总结和复习,有想切实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学生们成绩和水平的决心。类似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农村教师们掌握更多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传授予学生。通过英语夏令营活动,我们发现这些农村中小学生有着艰苦奋斗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在面对自己知识欠缺和拿不准的词汇和语法知识点时,都会去查资料和字典。这种不马虎的认真态度对今后她们的学习和进步很有帮助。队员们通过鼓励他们更多地了解接触英语,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打开英语世界的大门。我们的任务不是教会他们大量英语知识,而是通过我们对英语的理解,引出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做到快乐学习和效率学习,争取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而不是死记硬背英语知识。

4.2不足之处与需要改进的措施

首先来说,我们需要首先知道进行实践的目的。我们应该明白我们去下乡,去农村是为了当地的学校,学生或群众服务,我们不是去享乐,更不是接班去一个地方度假或者玩耍,所以搞清楚目的才能更好地制定计划。实事求是不仅是我党工作的重要方针,也是一条重要的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意味着我们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计划方案,想当地学生所想,给当地学校所需,增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提前了解当地学校的实践情况。有的高校一味按照自己的主观行事,制定高大上的主题,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活动,往往声势浩大,形式及其丰富,却往往不能符合当地教学所需,实际上是“劳民伤财”,对农村的教学与进步起不到任何作用,这是在所有实践活动的问题中最突出和最亟待解决的。

其次,要强调创新性与长期性。三下乡活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及环境的改变,也应该有所发展和创新。例如对不同地区的孩子要因材施教,学生的帮扶要与自身的专业相结合,建立长期的帮助帮扶机制,使三下乡活动日益常规化、规范化,结合创新点,使实践活动进一步向更高层次发展。另外,我们应该想出更多的方法来不断促进农村帮扶活动的发展。例如,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与学分、奖学金、评优等制度联系起来。建立自愿报名筛选机制,避免想去的同学没有机会,不想去的滥竽充数情况的发生。还可以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培训和活动,大一鼓励学生进行了解调查,大二可以在高校本地进行相关的实践,大三以后就可以结合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深入农村活动了,也可以把实践活动纳入第二课堂实践中。总之,要想出各种方案,来一场关于实践活动的头脑风暴,将更多有利的因素发展到高校实践活动中去。我们都知道,日常教学有教学大纲,各种考试有考试大纲,但是目前的下乡实践帮扶教学却并没有具体的大纲及课程安排,这恐怕是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者迫在眉睫需要改进的。还有,高校凭一己之力必然无法筹措足够的经费,这便需要我们加大宣传,联系当地乡镇企业,想出各种办法为实践活动填能加量。凡事都需要坚持,实践活动更是这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做法并不能从本质上改进被帮扶地区的教学水平,只有坚持长期又稳定的帮扶活动,才能真的算得上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才是脚踏实地的实践活动。

通过调研走访,我们更切实的感受到,农村基础教育需要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首先,任何方案的实施,都离不开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单靠当地政府或教育部门的投入远远不够。另外,充分利用假期三下乡活动,发动高校青年学生和英语专业的青年教师,深入农村,对口帮扶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大学生尤其是外语专业大学生利用三下乡的机会,为当地中小学生开展英语学习夏令营活动,充实他们的课堂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授之以渔,高校英语教师做好对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义务师资培训,授之以渔,双管齐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少,培训难的问题。

为了提高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质量,除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外,高校需要对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对学生加强在实践选题、团队组建、实践准备、数据收集和分析、实践报告撰写、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指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为学生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暑期社会实践。高校社会实践的发展前景无疑是光明的,但是仍然会遇到很多挑战,希望高校社会实践能在政府、学校和个人多方面努力下,获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邹元元,柳礼泉.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2).

[2]陈曦,石新明.明确工作思路 探索长效机制 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持续深入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8,(04).

[3]胡杨,徐建军,邸可达.美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德育,2007,2(10):9495.

第2篇:大学生帮扶总结范文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和推进,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学习困难学生人数逐年提高。制定切实有效的帮扶措施,以帮助和督促学习困难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走出不良学习误区,提高学习质量并圆满完成学业是目前各高校的实现学习困难学生成才成长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 学习困难 帮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同时提出要“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机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和推进,教育规模和在校生数量不断扩大,生源质量和层次参差不齐,大学生因种种原因导致的学业困难已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因学业原因被降级甚至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增高,学习困难学生群体日益增多,如何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克服学业困难,重拾信心,成为高校管理面临的难题。

一、学习困难学生学习障碍根源分析

学习困难学生泛指智力水平正常,但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其他同学,无法按时完成学校教学培养计划规定内容的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多由多种内在和外在因素引起的学习成绩下滑、最终影响学业,其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以下一种或几种类型的学习障碍。

1.兴趣障碍

大学生在进校前选择专业时往往比较盲目,对专业所学习的内容及以后将要从事的职业既不了解也不感兴趣,部分学生一味追求热门专业而忽视个人兴趣及专长。进入大学后,学习状态被动,学习目标不明确,效率低下,网络及课余活动占用了大量时间,课内外时间兼顾不暇,成绩频频亮红灯。

2.方法障碍

和中学学习不同,大学学习的突出特点是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大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相较于中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难以改变中学时期老师手把手教,灌输式,被动式的学习方法,学习缺乏规划、不适应大学授课方法以及不能合理的安排课余时间等问题集中暴露出来,很多学生虽然学习很努力,但是学习效率低,成绩不理想。

3.意志障碍

懒散、自制能力差及缺乏韧性是缺乏意志力学生的主要表现。学生进入大学后,脱离父母和家人的监督、督促,容易受外界事物的诱惑,不能正确处理学习、课余活动、交友和娱乐间的关系,沉迷于网络游戏,电视剧和电影,玩物丧志,学习中心已严重脱离正常轨道。

4.心理障碍

良好、积极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学习成才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在踏进校园初期,往往存在厌学、焦虑、自卑、不适应大学生活等一系列情绪障碍,导致学习遇到困难。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比非学习困难学生要低。有些大学生在有意识无意识的同他人的比较中, 感到自己在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意志消沉,进而产生抑郁情绪,最终影响学习成绩。

二、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措施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实行学业预警制度,及时给予学习困难学生警示和帮助,使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三方信息联动,以加大对其关注、教育和帮助力度,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和引导学习困难学生减少和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难题。

学习困难学生的基础和个性普遍存在一定差异,通过认真分析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障碍及产生根源,采取有针对的帮扶措施,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质量,顺利完成学业。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内涵

学习困难学生通常采取的学习方法属“表层学习法”,即把学习看作是来自外界的一种强制性任务,因而试图去应付这些要求。真正有效的学习应该采取“深层学习法”,即以理解思想和探寻意义为目的。因此,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从“深层学习法”出发重新审视教与学。

通过定期组织召开以提高学习质量为主题的座谈会、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帮助广大教师和学生加深对教与学的认识,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广大教师既要从“教”的角度,又要从“学”的角度来设置课程体系、组织课程内容以及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广大学生要采取能够满足自己好奇心的学习策略,如把学习任务和自己经历、已知知识联系起来;找出所学内容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把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同一门课程中其他部分的内容,或者和其他课程的内容联系起来等等。

2.完善机制,实现多层次的携手帮扶

(1)生生携手。遴选成绩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学生结对子,实行“一对一”帮扶、“多对一”帮扶。也可按课程组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共同体得到提高和进步。

(2)师生携手。指派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较强责任心的教师与学习困难学生建立定期联系制度,指导教师从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指导。有条件的学校应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并尽早(在大学一、二年级)实施。

(3)学校与家长携手。建立健全学校-家长-学生联动制,将学习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校表现、学业成绩及时通报学生家长,协助学生家长共同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困难。

3.营造氛围,创建奋发向上的学习文化

(1)加强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入学教育一方面要特别强化专业思想教育,让新生尽早、全面地了解所学专业;另一方面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让新生切实了解大学阶段学习方法与高中阶段学习方法的差异。

(2)课外活动“学术化”。学校组织各类课外活动要以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创业意识和能力为宗旨,尽可能结合本学科专业的特点,少些“娱乐性”,多些“学术性”,为广大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学术活动氛围。

(3)加强宿舍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宿舍和班级是学生大学阶段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相应的群体对个体活动会产生重要影响。应不断加强宿舍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努力把每个宿舍或班级打造成为积极向上、凝聚力强的群体,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体的认知、态度与行为。

三、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程序

1.确定名单

(1)学分修读情况。根据学生的培养计划,以学生当学期培养计划课程的学分数以及累计课程学分数作为数量指标,制定相应标准,将未达到学分数量指标的学生列入帮扶对象,按学习障碍类型分类予以帮扶。

(2)平均学分绩点。动态平均学分绩点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考量标准,是反映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量化指标。部分国内高校规定学生的平均学分绩点大于或等于2.0时,方能授予学士学位。针对此项规定,将平均学分绩点低于2.0的学生列入帮扶对象,有助于学生提早认清学习成绩,规划学习进度。

2.分析根源

学生学习障碍大致分为兴趣障碍、方法障碍、意志障碍和心理障碍四种类型,学习困难学生可能存在着以上一种或几种类型的学习障碍,要认真分析每个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障碍,并找出产生障碍的根源所在,实施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3.制订方案与组织实施

高校应为每位学习困难学生制订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并针对不同障碍类型的学生给予分类帮扶。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点面结合,以点为主:比如可采取集中谈话和个别谈话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育,但应以个别谈话为主。另外,在帮扶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学习困难学生的自尊心和个人隐私权。

4.成效评估与制度保障

高校应高度重视学习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要成立包括院系领导、书记、班主任、辅导员等成员在内的工作组,制定的帮扶方案对帮扶情况予以跟踪分析,并对已实施的帮扶工作进行定期分析总结,积累学习困难学生有效走出学习困境帮扶经验。从而形成更全面的学业帮扶策略。

学校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 建章立制,以规范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为基础,以规范和强化管理为突破口,教育和引导学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庞海芍,方萍,王悦音等.“我为什么退学”——大学生学业困境调研报告[J].大学(学术版),2011(3)

第3篇:大学生帮扶总结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团结

一、完善在民族政策和法律方面的教育缺失

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全面把握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民族观和党的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要充分了解各民族的本民族文化,,民族习惯等,以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高度来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安定工作。重点学习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感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良好认知。

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在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他们自觉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自觉树立反对民族分裂的决心、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培养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感等。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展览、民族知识答题竞赛、以及各民族的文艺演出等各种民族主题活动,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五十六个民族的了解,对中华民族的整体客观认同,也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的了解,使各民族文化传统在最大范围内得到更好的交流与分享,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建立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

三、加大理想信念教育

要着力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学校要有规划的制定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计划,定期总结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做有效的工作分析,总结经验,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容易产生的特殊问题。学生院长和辅导员要扎下心来深入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以“耐心、爱心、真心、悉心、责任心”的“五心”原则,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学习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四、加深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升学的需要,少数民族大学生从本民族文化环境来到非本民族文化环境,这使得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并出现孤独感、压抑感、无归属感等不良的情感体验。所以,各类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除需开展常规的心理咨询工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正常的心理卫生普及教育之外,还要系统的研究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点,与辅导员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努力针对有特殊问题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分层规划,逐步教会他们掌握自我调节和驾驭自己心理的知识,增强自身抵抗能力。

五、拓宽创业和就业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依赖于该地区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因此,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那就要求我们少数民族学生占一定比例的二级学院,要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统筹计划为依托,加大少数民族学生就业信息的搜集和归纳,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使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少数民族学生处;提前做好少数民族学生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遵循自身特点,提早培养职业责任感,有助于毕业后顺利就业;积极探索各种教育模式,例如讲座、报告会、专场招聘等形式,多角度的实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帮扶。

六、强化舆情激化事件中的思想教育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具有自己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他们对所见所闻的一些不理解或误解,因而导致了一定范围内的群体性情绪波动以及较为激烈的言行反应,使原本的小矛盾扩大,进而导致非理发生的事件,我们将其定义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舆情激化事件。舆情激化事件的应急对待是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点难题,这就要求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第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消除舆情激化事件的根本原因。第二,灵活选择政治教育的载体,积极消除舆情激化事件的现实因素。第三,创建较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分析舆情激化事件存在的内在因素,做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从根本上预防、杜绝、消除各类突发事件的隐患。

七、提升校园文化渗透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校园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建设,将国家对于大学生在思想教育方面的理念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宗旨彼此渗透结合,营造出适合民族精神培养的文化氛围,创造适合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特点,积极利用各种学生活动平台,尤其是文艺活动,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在音乐、舞蹈方面的特长,自信的融入到集体之中,更好的加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大融合。

八、加强生活中的人文关怀

第4篇:大学生帮扶总结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帮扶措施

一、案例主题

本案例主要从帮扶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入手,从其家庭环境、个人成长经历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坚持问题导向,用“扶贫先扶智,输血先造血”的经济帮扶教育理念,处理好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的关系,达到激发行为主体意识和行动自觉性的目的。

二、背景

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是高校贯彻和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要求,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目前高校的资助体系在不断完善,资助项目也有所增多,但是由于受新疆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限制,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基础普遍薄弱,容易致使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落差和自卑消极情绪。本文的主人公古丽是一名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学生,该生于2015年9月考入我校。入学后的高额学费使她背负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加之家庭成员情况较特殊,经济状况较差,其家人一度试图劝她退学。古丽在新的环境中无人倾诉,使她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她非常委屈多次与家人发生争执,认为自己辛苦努力来内地读大学不想轻易放弃,也不想辜负国家对她的培养。

三、解决方案及效果

基于学生的情况,我们始终坚持经济帮扶和精神帮扶相结合为方法,注重扶贫先扶智,变“输血”为“造血”,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内生动力。

1、多方借力,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经济帮助

辅导员在充分了解到古丽家庭经济情况后,帮助其提交国家助学金申请,在班级民主评议中被认定为家庭经济特殊困难,获得助学金(一等)。调动班委、舍友和同民族同学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她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另外积极为古丽提供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引导她自强自立,杜绝“等靠要”的思想,凭借自己的力量走出困境,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作用。

2、重视学业,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在帮扶古丽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基础上,发现她在学习上也面临很多困难,根据学院党员结对帮扶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实施办法,对每一位少数民族学生指派一名学生党员对其进行帮扶。对于在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上存在问题的学生,建立“一帮一”帮扶小组。对于英语基础薄弱学生专门开设“少数民族英语班”。

3、搭建平台,实现从经济帮扶到精神帮扶的转化

古丽在完全卸下思想包袱后,也有了很大转变。她不但担任舍长带领宿舍取得集体荣誉,还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展现自己多才多艺的特长。由此可见在工作中以少数民族节庆为契机,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生活。树立少数民族学生校园主人翁意识,促进文化交流,构建和谐校园生活。

四、分析与启示

1、以生为本,注重少数民族学生的帮扶教育

在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普遍体现出民族性强、融合度低、适应力弱的特点。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消除他们因家庭经济困难、人际交往等问题而产生的自卑、焦躁、抑郁等心理问题。在实际管理中,可成立少数民族学生的分诊室或网上诊疗室,帮助疏导其心理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可以主题班会、讲座、团体辅导等形式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构建完善的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从源头上解决其思想和心理上的问题。

2、树立典型,引领少数民族学生自我服务与管理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多才多艺、性格热情开朗的特点,应努力为其开辟途径、提供机会,使他们的才艺得到彰显。例如鼓励平时表现优秀的少数民族同学加入相关学生组织,担任班委;鼓励多才多艺的同学加入文艺社团和体育组织,使他们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

3、加强引导,重视民族团结教育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帮扶工作要将多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重要的一课。在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帮扶的同时,也通过入学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讲座等形式、结合微信、QQ、易班等多渠道普及民族风情文化知识,使其他学生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接纳。

4、细致入微,提高辅导员自身管理能力

作为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需要做到坚持引导、重在疏导、情感投入、管理到位、模范引领、多途径帮扶、师生协同配合,使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积极,以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并逐步成长为高校认可度较高的优秀群体,也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总结

在本案例中学生在多方助力下缓解了经济压力,适应了环境,学习和生活状态趋于稳定和良好发展,但是依旧还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学生是否会对经济资助和帮扶产生依赖心理,无法将资助育人的作用发挥出来;其他没有得到较多资助的少数民族学生甚至汉族学生是否会对此产生不满情绪,以至于衍生出其他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工作绝非一件一蹴而就的工作,这项工作的涉及面非常广,也需要长久的坚持和不断深化,需要每一个学生工作者共同探讨和摸索,寻找出新方法和新途径,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质量,坚持稳定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人才。

作者:康雅婷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徐志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索与应用[J].高校研究,2005(15):15-16

[2]赵瑜,白罡.浅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学生工作管理[J].前沿,2012(10):106-107

[3]吴静.浅谈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2,11(08):27

[4]张学娟.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校园适应性调查与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74-177

[5]马学海.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学管理的体会与思考[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4(02):152-154

第5篇:大学生帮扶总结范文

联动激励

让大学生村官创业有激情

大学生村官创业实际困难多,个人顾虑比较多,创业的愿望和热情普遍不高、不强。针对这个问题,市县乡村四级坚持教育引导、政策激励、典型带动三管齐下,首先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

一是教育引导。市县通过岗前培训、集中宣讲、创业演讲、巡回报告等,教育引导大学生村官正确认识创业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同时,整合各部门资源,与人事劳动和扶贫部门联合开展SIYB、阳光工程、二人一技、现代农业知识等培训活动。几年来,累计组织大学生村官到陕西杨凌、山东寿光、河南新乡、上海九星、江苏华西等地考察培训10余次,累计培训3700余人次。

二是政策激励。市委组织部协调相关部门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出台一系列激励大学生村官创业的优惠政策。尤其是2013年把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活动作为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年“七个一”行动之一,专门研究下发《关于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活动”的通知》,要求县建基地、乡抓典型,村定项目、村子给方便、部门搞服务。明确提出在大学生村官中发展党员、评先评优、推荐各级“两代表一委员”,以及选拔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要把创业富民成效作为重要考核内容。

三是典型带动。通过评选表彰“十佳创业大学生村官”、“十佳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开展创业设计大赛,编印《大学生村官创业集锦》等,选树一大批大学生村官创业典型,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上大力宣传报道,用身边的人和事,影响和带动大学生村官积极投身于创业富民活动之中。

链式帮扶

让大学生村官创业无阻碍

针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各种实际困难,市委组织部从场地、项目、技术、资金、证照等各个环节上提供链条式帮助和服务。

一是运用产业布局,引导创业项目。全市普遍以产业布局建基地,引导大学生村官合理选择创业项目,以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带村民,助推产业发展。如:安泽县按全县区域特点划分产业片,大宁县围绕苹果种植、大棚蔬菜两大产业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侯马市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孵化基地,洪洞县建立大学生村官小微企业创业园,笑笑。

二是帮助拾荒利废,解决场地困难。创业场地是不少大学生村官在创业开始就遇到的实际困难。全市乡村两级积极协调利用荒废的旧厂房、闲置的旧站库、滩涂改造地和荒沟荒山,解决大学生村官创业场地困难。目前,全市创业的大学生村官中,有利用废弃的旧砖厂、旧煤场养猪养蝎的,也有利用倒闭的小工厂搞加工的,还有利用闲置多年的旧粮库养兔的,等等。

三是协调职能部门,优惠证照办理。市委组织部通过联席会议,协调工商、税务、财政、金融、人事劳动等部门,出台优惠政策,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开通各种证照办理、代码登记、税费减免等绿色通道。洪洞县还创办大学生村官创业“一站式”服务大厅,专门为大学生村官创业进行政策解答、协助办理、潜力评估等服务。

四是建立扶持基金,提供资金支持。市委组织部自2010年起,协调市财政局和市信用联社,由信用联社保证大学生村官创业小额贷款,市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各县(市、区)财政拿出100万~200万元,为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贴息。截至2013年9月,全市已帮助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688万元,发放贴息资金52万元。201 3年,市财政又拿出200万元,成立临汾市大学生村官创业促进会(YBC办公室),进一步拓宽了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资金支持渠道。

五是组建导师团队。跟踪指导服务。市委组织部门与市创业就业促进会联合招募185名导师志愿者,组成大学生村官创业导师团队,实行跟踪指导,结对帮扶,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技术指导、智力支持、政策咨询、项目推介、人才引进和用工管理、法律援助等全过程服务。

多元促进

让大学生村官创业能持续

临汾市委组织部在教育引导、服务帮助、激励推动的同时,十分注重调研发现、总结指导和探索培养,使大学生村官创业形式由一开始的单一性,逐步呈现出多样性。目前,全市大体有六种创业形式:

一是个人办小厂(场)吸纳闲散劳力型。尧都区女大学生村官、刘村镇北卧村党支部副书记宁慧,家庭经济能力较强,经过广泛市场考察后,她利用村边一处闲置的旧工厂,一次性投资400余万元,办起万丰建筑模板加工厂,吸收村里闲散劳动力19人,人均月收入2000多元,产品远销内蒙古一带。大学生村官小种植、小养殖、小加工,着手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吸收周围劳动力是多数大学生村官创业的主要形式。

二是联合村民助推产业型。安泽县冀氏镇把设施农业作为本乡镇的主导产业,但农民不敢投资,大学生村官宋书云联合几户村民,与外地客商签订协议,带头承包大棚种植旱地辣椒,每棚一年纯收入达6000余元,带动本村新建大棚30多个。

三是加盟企业带动村民型。襄汾县景毛乡奥格姆公司是当地一家食用菌生产企业,全乡大学生村官加盟该企业,学技术、学管理,回村示范指导村民。其中大学生村官新城庄村党支部书记康杰在企业挂职学习后,回村示范种植,带动周围村民发展300亩食用菌,年利润达180万元,人均增加纯收入1000多元。

四是与专业户联手创业型。侯马市新田乡牛村大学生村官安涤新与村里一养殖专业户合伙,签租3亩土地扩大养殖,当年出栏一万只肉羊,收益3万余元。

五是依托基地联合创业型。浮山县张庄乡创建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基地,组织权俊明等7名大学生村官通过创业贷款等途径筹资70多万元,带头发展设施农业,影响带动其他村官和周围群众先后建起蔬菜大棚31座。

第6篇:大学生帮扶总结范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不断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由院系分党委直接指导,院系分团委积极组织,教育学部组成了由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团员为主的大学生参与团队,形成了“从实践中来感悟精神,到实践中去提升素质”的实践目标,并探索出了“实践与党建相结合,实践与德育相结合,实践与专业相结合,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实践与就业相结合”的实践模式,效果显著。

一、实践与党建相结合的模式:引领大学生党员在社会实践中树立先锋模范意识,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部分大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干部,起着主力军的作用,因此,如何引领学生党员发挥作用将成为工作的重点。北师大教育学部高度重视学生党员的引领工作,力图引领大学生党员在社会实践中树立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学生的旗帜,以提升所有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教育学部在社会实践中重点突出学生党员的德育教育、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在学部分党委的指导下,硕士党支部分别深入多个社区开展了为学校后勤工作人员献爱心和帮扶学习、走进临终关怀医院、帮助残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等志愿服务活动;本科生党支部组织参与了“人人参与,节水北京”大型社会公益活动、“访老教授,知学科发展”、为灾区爱心捐助以及社区党支部共建活动。大一本科生党支部被推选为学校的标兵党支部,代表学校荣获了北京市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二等奖,此荣誉是对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的最佳认可。分党委每年都大力支持大学生党员寒假返乡调研,深入基层,了解民情,仅2012年就组织了25个研究生项目与19个本科生项目。项目经过立项、开题、中审和答辩等环节,完成效果良好。在众多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党员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各方面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实践与德育相结合的模式:创立四叶草教育感恩基金,社会实践中重视感恩教育,加强志愿服务

感恩教育是高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高校要鼓励和引导青年学子走进基层、投身实践、真情奉献、服务社会。本着传递教育感恩理念、实践奉献精神的目的和宗旨,北师大教育学部在2011年5月组织学生创立了四叶草教育感恩基金,力求吸引和感染更多的学生切实参与到感恩奉献的具体行动中来,汇聚爱心,为需要帮助的人们积蓄力量。作为北师大教育学部精心打造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平台,四叶草教育感恩基金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同时又针对需要帮助的中小学和孩子开展志愿支教服务和筹集物资、善款等活动。通过这个感恩、实践和奉献的平台,向全社会传达教育人“心系教育,兼济天下”的理想夙愿。短短一年的时光,“四叶草”在师大师生们的关心与呵护下茁壮成长,先后启动“大手牵小手,帮扶结对子”“关爱生命,幸福续航”“助力明天,共爱一家”“志愿行动,心系教育”和“捐赠图书,传递知识”等五大项目;先后募集善款53 790.09元,共资助76人,资助总额达32 860.19元,共支持14支暑期社会实践队开展四叶草“大手牵小手,帮扶结对子”活动,支教队员们与64名优秀寒门学子结成帮扶对子;先后开展志愿者交流、爱心募捐、校园宣传等活动。

三、实践与专业相结合的模式:指导学生社团在社会实践中彰显教育的魅力,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

大学生社团是各种学生组织的重要部分。北师大教育学部的学生社团多是以大学生兴趣以及所学专业为特色而组建的,如教育学社、木铎手语社、野社等。教育学部分团委整体统筹各个学生社团和班集体的实践活动,配备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如木铎手语社请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野社请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以彰显各个社团的专业特色,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教育的内涵;同时,给予充足的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经费,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减少后顾之忧,全身心深入扎根基层,到实践中去锻炼自我、提升自我。各个班集体开展了学习雷锋活动,深入到校内外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教育学社长期组织志愿者到打工子弟学校支教,为中小学生补习功课;木铎手语社走进特殊学校帮扶残障儿童,义务向社会教授手语;野社长期坚持不懈地为民工孩子开办幼儿园,多次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体悟到了教育的真谛,发现了自身的价值,增强了服务社会的本领。

四、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模式:组织大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深入社会基层传递教育理念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的重要形式,是将自己所学所思应用到社会实践中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提前磨炼自己的重要平台,是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和服务基层展示自我的机会。北师大教育学部高度重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每年都给学生社会实践配备充足的师资和经费。2010年派出6支队伍近百名学生,分别赴安徽、湖北、四川、云南等六省市,初步形成了暑期社会实践的模式;2011年将特色模式进行了完善,最终组建16支队伍,共有200多名学生踏上了实践征程,实践地点跨越了广西、甘肃、、新疆、云南、四川、内蒙古等全国13个省16个市;2012年总结出“调研—实践—结对子—研究”这一独特的暑期社会实践模式,最终有14支队伍奔赴祖国各地,深入基层,进行实践。暑期社会实践主要通过调研、支教以及宣传采访等形式进行,主题内容包括教学实践、素质拓展培训、教育宣讲、环保节能宣传、访谈先进党员、探寻新农村建设、关注特殊群体等,项目内涵丰富,紧跟社会热点,发挥专业优势,传递教育理念。在教育学部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学部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五、实践与就业相结合的模式:搭建学生实习实践平台,实践中指导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实践水平缺失。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教育学部高度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践,通过各种形式的社区共建,为学生开拓更加多样的实践机会。在过去一学期中,教育学部在北京全宁科技有限公司、学而思集团、清华同方、红缨教育集团、中投发展公司、众享乐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普尔摩咨询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同时与学校后勤党委共建,输送学生干部到后勤的餐饮、宿管、物业等中心担任助理;在石景山教委建立实习基地,推荐优秀的研究生到教委上岗挂职锻炼,到中小学担任校长助理。在共建的过程中增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积累,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技能,端正工作态度,培养意志品质等,为就业作好充分的准备。通过实习实践,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学部就业率已达100%,较2009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第7篇:大学生帮扶总结范文

一、活动意义及目的

开展志愿助残阳光活动,为残疾人提供帮扶服务,是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发扬传统美德、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作为当代大学生组织,我们有义务为我市的残疾人事业做出贡献。本次活动旨在呼吁在校大学生关爱残疾人事业、关爱残疾人朋友,增强在校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大学生助残阳光行动,让残疾人朋友感受的社会的关爱与温暖,让社会力量和爱心人士胸怀天下苍生,心系残疾朋友,共创团结、友爱、美好的和谐社会。

二、活动主题:弘扬助残风尚,传递千家爱心

三、主办单位:路北区残联、高校联盟、轻工学院学生会

四、活动时间:5月15日--5月31日

五、活动地点:唐山市路北区66号社区

六、活动邀请人员与单位:

路北区残联、街道相关领导

社区残疾朋友、居民

高校志愿者、社会爱心人士

媒体记者

七、活动内容:

1、成立高校志愿助残服务站

高校志愿助残服务站负责高校志愿助残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服务站总体以高校联盟官方微信“高校驿站”为平台,不断招募助残志愿者,并持续报导相关大学生助残行动,激发在校大学生的助残意识和社会使命感,将助残扶残形成一种校园风尚。

服务站将不断强化管理体系,为助残志愿者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并进行科学分类,以满足不同残疾人的需求,逐步形成大学生志愿助残长效体系。

服务站还将以“志愿助残阳光行动”为活动统一品牌,以微信平台为传播渠道,呼吁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为残疾人提供志愿服务,努力实现志愿助残全民化、日常化,推动志愿助残服务持久深入开展。

2、成立日间照料站。

以唐山市聚宝盆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聚宝盆火锅花园”饭店成立日间照料站,负责对周边社区残疾人提供爱心帮助。照料站将免费为残疾人发放爱心卡,残疾人可凭爱心卡以超低价格享受餐饮定制、免费送餐等服务。

3、结合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助残行动

发动企事业单位联合本次活动对残疾人进行帮扶,并根据企事业所处部门或行业采取针对性助残。将大学生志愿助残阳光行动延伸到企业助残、社会助残,切实推动志愿助残工作持久深入健康发展。

4、大学生志愿助残阳光行动。

在路北区残联的指导下,高校志愿助残服务站和日间照料站,将以大学生助残志愿者为主体,密切配合,深入残疾人社区,全面开展大学生志愿助残阳光行动。

八、执行流程

1、志愿者招募与管理时间:4月20日-5月15日

通过高校联盟官方微信平台、各校张贴海报、各校学生组织等渠道对本次活动进行大力宣传,招募助残志愿者。根据志愿者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并进行科学分类,以便进行服务对接。

2、活动准备阶段时间:5月16日-5月17日

将志愿者服装、条幅、相关物料准备齐全,确定社区配合人员,召开活动启动会议,确定活动执行细节及流程。

3、活动开展阶段时间:5月18日-5月31日

5月18日当天所有参与活动人员到位,举行开幕仪式,并进行媒体曝光。随后大学生助残志愿者进行服务对接,全面开展助残行动。

4、后期跟进时间:6月2日

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进行评比,对被服务的残疾人进行回访实地了解此次大学生志愿助残行动落实成果并召开闭幕仪式和总结表彰大会,树立助残志愿者优秀典型,为后期持续助残行动打下坚实基础。

九、需残联配合解决的问题

1、海报、条幅等宣传物料的设计与制作

2、志愿者服装的制作

3、活动相关人员配合

4、邀请媒体记者进行活动报导

第8篇:大学生帮扶总结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帮扶;校地合作;“四点半课堂”

一、玉林师范学院“四点半课堂”项目的做法

玉林师范学院“四点半课堂”志愿服务团队是由该校团委领导,为玉林市经济相对落后及困难地区提供以教育帮扶为主的志愿服务团队。该项目于2013年启动,是校地合作的新载体。自成立以来,先后赴南观社区、北流罗政村、茂林长望村等10多个乡村、社区,提供志愿服务300多次,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达600多小时,参加的大学生达300多人。该项目以理想信念教育、兴趣培养、心理辅导、科普教育为主题开展教育帮扶工作,是该校加强校地合作、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探索,根据学生的多样性、层次性需求,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二、实施教育帮扶工作的成效

1.理想信念教育

通过开展系列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中国梦深入人心。比如,每周举行的励志成长故事讲坛,以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

2.学业辅导

志愿者借助图片、游戏、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为小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提供专项辅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既能促进学生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又能为学生解答一些在课堂上遇到的难题,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兴趣培养

为了充分挖掘学生个人潜能,提高自信心,针对部分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志愿者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唱歌、跳舞、书法、绘画、武术、篮球等活动,以此挖掘学生个人潜能,增强学生自身的自信心。

4.心理辅导

该活动针对乡村及社区的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等特殊对象,帮助他们解决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心理困扰。通过开展系列心理团队辅导活动,志愿者们与孩子们加强沟通,了解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成长阶段中出现的问题,鼓励他们乐观向上,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5.常识教育

通过进行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知识辅导,以讲座、游戏互动、展板等形式,开展防火、防电、防水等方面的安全教育,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

三、采用校地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过程中的总结与反思

1.关于经费投入的问题

在教育帮扶工作中,用于活动的经费主要是从有限的办公经费和教育局下拨的少量经费筹集而来,由于经费极为有限,所开展的交流活动次数、程度也受到了限制。我们认为,合理的专项经费投入,是高校利用自身优势服务地方发展,将高校的人才培养、教育帮扶工作落到实处,促使志愿服务活动正常开展的保障。

2.关于教育帮扶任务的制订

在实施教育帮扶的过程中,乡村与社区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优势与不足,而且学生的发展是处于不断变化的阶段,因此,在开展教育帮扶工作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开展适宜的教学活动、心理团队辅助活动等系列主题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主,以满足服务对象的合理需求为出发点来制订教育帮扶服务计划。

3.善于开展教育帮扶活动的研究工作

玉林师范学院“四点半课堂”项目自2013年启动至今,实施时间不长,发展历程较短,许多工作的开展都处于探索阶段,表现为“重输血而轻造血,重实施而轻研究”现象,因此,如果要使该项目产生更大的效益,应该在教育帮扶工作中,安排相关的科研指导团队,针对帮扶工作中的教学管理、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具体工作,为志愿者提供专业指导,总结经验,将该项目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第9篇:大学生帮扶总结范文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为社会讨论的热门话题。历经14年的不断扩招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赢得了优势。但也可以看出,由于当前劳动力供需不平衡加上全球经济环境低迷影响国内许多行业,现在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毕业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则更是需要关注的群体,他们在经济、社会、人际关系等资源上已经处于下风,如何根据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做好就业帮扶体系,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一、当前国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1.当前的就业环境

1999年国家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校开始扩招,到2013年5月为止,全国各高校的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见下图)。

从以上数据可见,高校扩招使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用工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失衡。

2.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来源于“老、少、边、穷”,也有部分来源于城镇的低收入弱势群体,尽管当前就业竞争需要学生具备过硬的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但他们缺乏来自家庭和其他社会渠道的人际关系网支撑,所获得的就业信息自然不及其他有相关资源的学生,故而在求职竞争中处于下风。

(2)求职不仅要考验学生的个人能力、综合素质,也是对经济实力的检验,无论是求职所需的服装、简历印制、交通费用等,还是毕业后离校的住所租赁,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对于没有还完国家助学贷款或是欠着学校学费的毕业生而言,还需背负着还款的现实压力。

(3)由于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受限于当地薄弱的文化、教育条件,通过努力读书改变自身命运成为他们一致认同的理念,即便为了补贴生活努力工作可从中获得宝贵的社会阅历,但是与其他学生相比,部分经济困难家庭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获得的前沿技术、技能、理念仍处于下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所需要的知识型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也需要有适应当前社会的理念与敏锐思维。

(4)在心理方面,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心理有以下三点:自卑心理、就业期望值高、浮躁心态。

第一,长期的物资匮乏与经济收入不足,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卑的心理。当大学最后一年来临,在求职竞争中面对自身社会关系、资金支持乃至个人能力与其他学生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的现状,使之勇气、进取精神受挫,直接影响他们对自身的合理就业定位。

第二,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家庭困乏的经济条件不满,将上大学视为摆脱贫困命运的重要甚至唯一途径,希望通过四年的努力获得人生成功。然而,这种心态会造成毕业生在择业时忽视自身的现实能力与就业层次的匹配,一味地追求高薪酬、有名望的企业、单位,无形中把自己的选择范围都限制在一个不宽泛的小圈子里。这些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大多时候已超过了他们当前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

第三,对于超越自身能力的就业期望,不符合现实状况的择业定位,少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浮躁的心态。这让他们在择业受挫之后产生抱怨社会不公的心态,认为现在的连连失利都是社会不公平造成的,进而影响到继续就业竞争的拼搏心态,无法再耐心继续找寻新的出路。

二、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特点及自身所需准备

这几年,“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探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常见词,所谓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是指高校所供给的不同专业人才的数量及其比例关系,与社会需求失衡或互不匹配而产生的不同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现象并存的就业矛盾。

造成当前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原因是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人才的模式以及相关的调整周期较长,而且这些都受制于高校的教学场地、硬件设施、师资的现实情况,在当前社会产业转型速度加快的背景下,自然难以及时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破解当前大学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了解工作对象的特点。

1.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特点

(1)将报酬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因为自身的经济并不充裕,故而这些毕业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优先看重的是用人单位所提供的薪酬,尤其是在珠三角这类经济发达且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区,用人单位的薪酬与是否提供住宿等这些都成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重点关注的信息。

(2)希望得到用人单位的尊重。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毕业前都在校内努力地学习、奋斗,多多少少获得了奖助学金或是其他荣誉,尽管如此,这些学生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认同,但却不愿意把自己艰苦、伤痛的一面表露出来。因此,这些毕业生在择业时也看重用人单位是否尊重他们、融洽程度如何、管理是否人性化。

(3)选择创业不多,倾向稳定职 业。选择安稳职业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来说,能给予一个稳定的经济来源支撑自己的日常生活、家庭与未来的发展。也许这类工作的薪酬相比其他而言并不是特别理想,但是这类工作给予的安全感、稳定性很符合他们在陌生城市奋斗的心理。

(4)吃苦耐劳,懂得感恩,用人单位较认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毕业前已经饱尝艰辛,在校期间的获得奖助学金、勤工俭学等经历,让他们明白感恩与吃苦耐劳,这些优点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是非常认可、欢迎的。

在了解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之后,工作、政策若要取得成效仍需要经济困难毕业生在踏入激烈的就业竞争前做好准备,迎接挑战。

2.大学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前所需的自身准备

应该先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做好以下几点准备,这样才能让政策、措施生效。

(1)认知准备。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必须正确面对自己现实的贫困事实,这不是短期内通过找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所能改变的。同时,更要树立一个端正的就业观,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目前的能力,客观地制定自己当前力所能及的就业目标。其次,对于当前的就业环境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摒弃不切实际的求职目标,做好面对失败不气馁、不灰心,持之以恒战斗到底的准备。树立对自己现有实力的信心,并且不断去提升,因挫折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只会让就业竞争力处于劣势。

(2)知识准备。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过程中,无论是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是各种人文科学知识乃至其他科技知识,都是帮助毕业生获得心仪职位的必备理论武器。多种类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且不能中断的过程,面对就业,更需要掌握一定的就业政策、招聘信息和笔试、面试技巧。

(3)能力准备。个人的能力在就业竞争中起核心推进作用,这与知识的准备一样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学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用于提升自身能力的课余时间并不多,应当从入学伊始通过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担任学生干部来锻炼自己的沟通、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上除了应对专业课,还要积极地去考取各类型对自身未来就业有益的专业资格证书,从课内到课外全面锻炼自己的个人综合能力。

(4)心理准备。树立对自己的信心和不怕挫折的打击,就业不是人人都能一帆风顺,当前形势下要正确面对现实,抛弃对就业目标薪酬水准高、稳定等当前难以企及的目标。

当学生自身做好了以上准备工作,那么根据这些群体的就业特点、心理特点所制定的政策、体系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大学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体系构建

1.政府的就业支持政策

政府近年来针对大学生就业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支一扶”政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参军服役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新的道路与选择,也为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储备人才、吸引人才的作用。

(1)“三支一扶”政策。该政策于2006年2月颁布,中央组织部、人事部(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实施,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进行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相应该政策前往工作地工作的期限一般为两年时间,结束后如报考公务员、硕士研究生、企事业单位或是自主创业均可享有规定范围内的优惠政策。

(2)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启动于2003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西部开发的重要力量来源。该政策由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人力与社会资源保障部和联合实施,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从东三省、中原地区到海南岛再到西部等22个省、区、市基层开展为期1~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

志愿者在前往工作地服务过程中,国家给予经费上的支持、报考公务员或研究生的加分与专门的保险。

(3)大学生征兵政策。随着当今世界的发展,我国的国防事业需要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加入,为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从入伍到退役后的学业、就业。这些政策主要是应届毕业生入伍,国家按照限额返还学费和助学贷 款;入伍后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和安排技术岗位时优先考虑,如取得本科或以上学历优秀者可提拔为军官;退役后考公检法单位优先录取、考研究生按政策加分;退役后由地方政府负责接收安置。

2.学校的就业政策支持

学校作为国家就业政策的具体执行单位,除了实施这些全国范围的大政策,也会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为自己的学生量身打造一系列的就业帮扶政策。

全国高校十余年的扩招不仅带来了数量逐年攀升的毕业生,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也随着这一数字不断攀升。

当前国内的就业环境不容乐观,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成功就业成为大多数毕业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其他毕业生面临的压力、焦虑相比,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所面对的这些因素因经济困乏的原因而显得更加沉重。这个群体的就业工作不但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更对整个社会的稳定甚至国家的发展有影响。在这个全球化、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的毕业生工作和资助工作需要联合对家庭经济困难群体的就业给予更多的关注,不仅要通过各渠道进行帮扶,而且要将“育人”纳入其中,形成一个在物质、教育方面都相关联的体系。

(1)加强思想教育。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和多元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发挥学校教育中各个环节的作用,每一个环节的作用都不能忽视,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

这一点需要充分发挥各级团总支、学生会的作用,不能仅仅将学生集体活动视为丰富课余生活与活跃校园文化的载体,还要举办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与职业技能竞赛,使学生在比赛中锻炼自己的团队协调能力、交际能力、问题研究解决能力等,达到提升未来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及早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赢得主动权的最佳方式之一。第一,培养、鼓励新生在入学伊始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找准自身的兴趣爱好、个人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逐步改变对自己不利的负面性格与习惯,根据实际情况的改变,适时调整自己的规划。第二,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智商情商、组织协调能力、问题研究解决能力、所拥有的特长等因素找准自身定位,树立起未来竞争的信心。第三,多了解自身当前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同时多参与各类规模招聘会,从实践中获得经验。

(3)提升自身技能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专业知识技能,更应该多参与各类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竞赛,这些竞赛不仅能对学生个人起到促进全面发展的作用,还能锻炼参赛队伍的团队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在未来就业中需要的因素,赛前的指导也是学生与相关专业教师深入交流的最佳途径,参赛团队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巧。

(4)学校帮扶政策。当前的就业帮扶体系运行良好,但是并无太多特别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群体的,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就业帮扶体系为例:第一,针对毕业班会连续举行多场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讲座,还有其他优质企业的介绍会;第二,提供各类招聘会的信息、门票;第三,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专门的一对一谈话,并对其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以供参考。这些看似简单的措施其实有着覆盖面广、内容充实的优点,是多年的就业工作经验总结得出的结果。针对广大毕业生的各类讲座,根据各学院的专业不同,针对性地邀请相关领域的成功人士对学生进行宣讲,从宏观的就业环境到微观的个人求职技能介绍应有尽有,而且针对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疑问,也会通过现场的互动环节作解答。企业招聘宣传会则是直接将优质的就业渠道开放给各位毕业生,用最直观的方式让毕业生了解自己心仪的单位有什么需求,自身应该如何做准备。每当有招聘会,学校基本上都会为毕业生提前准备好门票,方便毕业生通过这类大型活动求职。每隔一段时间,各个二级学院的就业小组经过筛查都会发现一批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这些学生均会安排政工干部、领导谈话,用最直接的方法了解这些学生仍未就业的原因,并为他们提供额外的就业信息进行参考。

以上这些就业帮扶的程序,能做到全员覆盖,但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并没有完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一整套程序,目前针对这类毕业生的措施主要有两项:给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专场招聘会门票和给予经济特困毕业生就业补贴。但是这些措施都只是从物质上进行帮扶,如何在思想上对这类毕业生进行广泛、针对的教育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就学校层面而言,除了面向所有毕业生的传统帮扶措施外,可对当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实行以下措施进行帮扶:①新生入学之处,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度过第一年的适应期后开始寻求自我定位,开始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②通过团学组织举办各类技能竞赛和集体实践活动,从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③与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开展订单式的培养,并提供相关的实习、培训乃至就业,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就业并对所在企业产生有益作用。④与就业、创业机构合作,向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各种准确、优质的就业信息,让他们从这些信息中了解到当前的市场劳动供需状况。⑤对这个群体的毕业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举行各类群体辅导活动或是一对一谈话,内容重点是对抗挫折、树立信心、认识自我。重在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思想上“脱贫”。⑥对于经济极度困乏的毕业生,直接对其进行应急式物质资助,确保不会因为经济原因而陷入无法就业的困顿。

四、结语

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工作应不仅仅在最后一年集中进行,而要长期地追踪、了解、关怀。也许这个群体在当前并不会产生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将毕业生工作与助学工作相结合持久地进行,终将能让这些起步艰辛的年轻人奋斗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成功,这对社会、对学校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未来财富。

参考文献:

[1]胡 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特征与多元化引导帮助[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12).

[2]龚 曦.“资本”缺失与心理困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援助与帮扶对策探析[J].大学教育,2013(15).

[3]尤莉娟.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J].黑河学刊,2011(05).

[4]彭仲生.贫困大学生就业准备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