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展教育论文范文

发展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展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发展教育论文

第1篇:发展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普遍存在招生难和就业安置难的现象,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笔者从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角度评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结合实践提出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1.制约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各地职业教育在发展问题上都遇到了一些相同的问题和困难。表面上看,问题和困难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招生难。受“普高热”和现行用人高学历的冲击,老百姓总想自己的子女上普高、进大学,不得己而求之才读职校,造成职业学校招生难、生源减少且质量下滑;二是毕业学生就业安置难。现时,各地都在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在进行改组改制,出现了大量职工下岗,使与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职业教育就业形势严峻。但问题的症结主要还是在我们自己,一是对职业教育缺乏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二是职业教育界计划经济的东西多于市场经济,多块分割、布局分散、教育资源浪费、多头管理、统筹缺乏、重复办学、效益低下的现象依然严重:三是缺乏改革和创新的观念意识,虽然处在市场经济的年代,却仍然袭用计划经济的陈旧模式,不面向社会,不研究人才需求,与社会和市场需求脱节;四是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滞后,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的人员编制、聘用、考核、流动等人事制度没有建立起来;五是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封闭。这些问题的存在,是真正制约交通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根源。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消除社会上对职业教育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偏见和鄙薄,也是加快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2,改革和创新是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做为大连地区唯一一所以汽车技术专业为主体的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前面所述的问题,也曾被这些问题所困绕。如何才能走出困境?找到一条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结合这些年来我们为此进行的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谈点我们的一管之见。

2.1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走强强联合之路。历史上,大连地区曾是一城两交的格局,在这种格局下生存着专业雷同归属却不同的三所学校。即大连市公用事业中专,历史上归属公用事业管理局,而大连市交通局技校和大连市交通学校归属大连市交通局。2000年大连市进行体制改革,取消了一城两交的格局,将原口岸委、交通局、公用事业局、仓储局和市政府交通管理处取消,成立了大连市交通口岸管理局,三所学校从此归属一个局管理。由于三所学校在谋求发展的本质上有着诸多的雷同点,例如:三所学校在学历教育层次和专业设置上相同:从事岗前、岗后、行业培训的科目相同;均设有职能和类别相同的职业技能鉴定所,客观上为三校的整合改革提供了可能。当三所学校统一归口新组建的交通口岸管理局后,交通口岸管理局党委依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本着优化资源、配置合理、有序发展、扶强做大的原则,于2003年做出了对局属三所学校进行整合改革的决定。这一重大决策,彻底消除了历史上三校之间无序竞争的状态,使大连地区交通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了优化组合,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大连地区交通职业教育多块分割、布局分散、教育资源浪费、统筹缺乏、重复力学的局面,客观上为大连地区交通职业教育的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2.2瞄准市场办学,人才培养要适应行业需求。职校学生毕业就业安置难,似乎成了职教工作者的共识,其实,这也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试想,为什么一方面社会对技能型紧缺人才需求量的缺口很大,另一方面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学校又出口不畅呢?关键的问题还是我们自身习惯性拘泥于传统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缺乏面向市场、灵活办学的招数,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自觉主动地与社会、企业联系不够,可以说是职业教育办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导致的必然现象。解决的办法,就是职业学校必须面向市场办学,找准职业学校的专业定位,讲质量、创特色、树品牌,一切围绕市场、企业和本地区经济发展来转,这是十几年来我们在职业教育办学中总结的宝贵经验。

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是教育家,也应该是善经营的企业家,做为大连地区唯一的汽车技术专业学校,我们始终把眼光瞄准市场,研究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适应型人才。为此,学校每一年都要派人调查一线技术工人情况、行业发展趋势,同时调查相关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有什么举措。例如,在2000年快轨规划之初,我们就通过实地调查,论证了快轨这种城市交通新模式产生并逐渐成为交通动脉后,潜在的巨大人力需求,依据这条信息,我们主动与企业沟通,提前规划并开设了快轨站务、驾驶、信号等一批冷门专业,几年后,快轨投入使用时,我校毕业生捷足先登,凭借专业优势迅速拥有了这份被人羡慕的工作。再如:我们通过就业市场分析,敏锐地感到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出台及大连做为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确立,一定蕴藏着极大的用人空间。据此,我们主动出击,积极与港口码头企业进行沟通联系,及时掌握了港口场桥、岸桥、集拖、叉拖司机和物流、计算机等等,都将成为迫切需要人才的工作岗位,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及时有针对性开设了港口场桥司机及港口机械、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及时为港口码头企业培养和提供了紧缺型技能人才.近两年来我校毕业生中有262人升入高职继续求学,有149人分别安置在现代轨道公司、一汽公司、二汽公司、联营公司、远大客运公司等公交企业,有143人被大连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聘用,有10人被一流汽车维修中心聘用,我校毕业生就业安置率2003年是98.19%.2004年是98.22%。如今,我校毕业生就业安置渠道宽泛畅通,初步形成了面向公交行业、港口行业、汽车维修行业三条主线,同时辐射其它行业的格局,为职业学校走出学生就业难的困境中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实践证明,交通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研究行业需求,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培养合格对路人才,是解决交通职业教育毕业学生出口不畅的有效途径。

2.3必须跳出单一学历教育的误区。职业教育,特别交通行业的职业教育,要走出发展的困境和消除瓶颈的制约,必须树立职业教育并不是单一的学历教育这样一个新的职业教育理念,不跳出单一学历教育的怪圈,职业教育走出困境就是一句空谈和奢望.那么,职业教育除了通过学历教育完成对社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外,还有哪些作为可以发挥和挖掘呢?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现代社会中,不论被动的还是主动的,个人可能多次转换工作岗位,甚至改换职业。即使职业不变、岗位不动,劳动要求和技能也会不断提高。因此,劳动者为了适应和改善职业生活,在他的劳动生涯中就需要多次接受培训。由此,可以预见,职业培训市场潜力是巨大的。目前,全国各地已初步形成了职业培训市场,但作为我们职业教育学校介入的还不多,对这块潜力巨大的市场重视不够。我们认为,职业学校在教学设备、专业师资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应该有意识地去抢占职业培训市场,既可以使现有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可以拓展职业学校的教育功能,逐步实现其职业教育的多样化,使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由单一的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并重的方向转变,应该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超级秘书网

第2篇:发展教育论文范文

教育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取得生存的技能,而高职教育则是以培养高素质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是职业教育的高级层次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形式,主要的特征是兼有职业性、教育性双重属性,与其它教育形式的主要区别是职业性、实践性和社会性。但是,教育的更深层次的目标是党的教育方针,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教育的方向,也充分说明了教育的目的除了使学生获得一份职业外,更重要的是解放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理智、情感和身体等各方面和谐、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学生的和谐发展关系的认知偏差

目前的高职教育过分强调了职业化和就业前导教育的特性,而忽视了教育的本体价值,忽略了学生的和谐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几乎就是一个较长时间的技能培训班了。现在的高职教育包括本科教育,学生都焦躁不安,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来找工作,似乎一份工作就是上大学的唯一目标,除此外别无他求,开学的第一天老师就在说,你们要好好学习,掌握熟练的技能,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三年的时间有一年用来找工作,准备所谓的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招聘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找工作,还有一部分时间要用来掌握一项或是几项技能,那学生有多少时间用来丰富自己的内涵,弥补自己的短板呢?学生必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以获得一份工作,得到物质上的保障,这无可厚非,这是每个人都要承受的社会压力。若职业第一,其它一切退居其次则过分强调了教育的职业性了,教育就成了仅仅为适应工作或某种职业的机械过程。工作和职业是必须的,如果教育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取某个职业,这就会使学生变得越来越机械,在商业的运作下,学生的心灵就会沿着一条狭窄的轨道运行,教育的机械化会使得学生的心智模式化,学生在经过高职教育后,在学生毕业的时候,几乎就一个模式,好似机械化的产品一般,这样的教育就有如“制器”而非“育人”了。现在的生活方式也不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高职教育不可避免的受到整个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的左右着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功利的环境和浮躁的社会风气,都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使得他们短视,挣大钱、傍大款和一夜暴富是一些学生的追求,这些扭曲的价值观又反过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这些认知的偏差,使得学生的心智越来越狭隘、局限和不完整。

三、应对的措施

第3篇:发展教育论文范文

(一)天津各类高等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分析

高等继续教育是天津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继续教育的重要支柱。按照办学类型,天津各类高等继续教育学历教育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1.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构成分析

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普通高校附设的各种培训部门,承办函授、夜大和成人脱产班,以及攻读在职研究生学位。二是成人高等学校,主要包括职工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和广播电视大学。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主要依附于正规普通高校。以2011年为例,天津普通高校附设的继续教育学院以及各种培训部门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人数占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总数的85%,而成人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仅占总数的15%。在成人高等院校中,以职工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最多,占88.04%。从纵向上看,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培养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07年的97562人下降到2011年的80438人。其中,普通高校和成人高等院校继续教育总数都有明显下降,而在职研究生学位的人数持续增长。

2.天津普通高校网络教育构成分析

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和湖南大学为国家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特别是教育部办公厅于2000年7月28日《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之后,发展更为迅猛。至2003年底,试点高校达到68所。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作为天津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经过十几年的试点发展,在软、硬件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校生规模也迅速扩大。2007-2011年,天津普通高校网络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持续稳步增长。2011年比2007年在校生数总数增加了37832人,增长了327.07%。

3.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构成分析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业务上隶属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全国44所省级电大之一,也是天津市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远程高等学校。学校现下辖9个二级学院、17个分校和19个工作站,覆盖全市18个区县和主要行业。学校拥有万兆校园网、广播、电视、卫星数据广播接收系统、双向视频远程教学系统,应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电大在线教学平台、教务平台和办公平台,建有功能完善的远程教育服务中心,形成“天网地网融合、三级平台互动”、集网上教学、管理和学习支持服务为一体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学校办学规模稳步发展,在校生数持续保持在5万人。

4.天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构成分析

1981年7月,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正式创立,天津成为首批试点城市。截至2010年底,天津共开考自学考试专业159个,其中本科专业84个,专科专业75个,在籍考生达到104万人,毕业生人数204余万人,在为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以及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自2009年以来,自学考试年度报考科次出现明显下滑趋势,2011年总报考科次仅为2009年的67.26%。

(二)天津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分析

随着各类人员学习需求的增长和日益丰富,高校越来越重视非学历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的非学历教育包括各种进修、培训以及研究生班、普通预科、自考助学等类型,内容涉及各类学科进修和各类岗位证书、资格证书培训以及能力和素质提升的其他培训。非学历进修及培训是天津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最主要类型,占全部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的90%以上。

二、天津高等继续教育基本格局分析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模偏低

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补偿的功能日趋降低。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数规模偏低,相对常住人口比率不足1%,且有明显下降趋势,难以满足天津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升级变迁的需要。

(二)非学历继续教育亟待提高

相对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天津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还比较薄弱,尚未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充分重视,人们对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及继续教育的认识也还未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三)远程教育迅速发展

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自学考试出现萎缩的情况下,以天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网络教育为重点,覆盖全市城乡,面向成人的现代远程本、专科学历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已经成为天津高等继续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从目前天津高等继续教育的基本格局可以看出,继续教育仍然是天津教育体系中比较薄弱的一环,还不能适应天津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因此,天津市各级政府必须把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特别是加快发展高等继续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推进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持续发展,以提升继续教育服务天津发展战略的能力。

三、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持续发展对策

(一)扩大高等继续教育规模

2012年,天津常住人口总量1413.15万人,较上年增加4.32%。其中,外来常住人口总量达392.79万人,增幅为13.91%,成为拉动全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因。16岁及以上外来就业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1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43年。按照国家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要求,以及天津常住人口不断增长的实际情况,必须努力扩大高等继续教育规模,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第一,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办学机构与政府、国内外企业和社会团体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办学;第二,鼓励并支持高校申办网络教育学院,发展现代网络教育;第三,实施品牌战略,拓宽继续教育特别是非学历培训的渠道,提升继续教育参与率;第四,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提升继续教育办学层次。

(二)明确高等继续教育发展定位

高等继续教育是天津市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海新区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切实把加快发展高等继续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明确其发展定位,这是实现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发展,天津高等继续教育应逐步转移到为在职成人提供学历或非学历的终身化继续教育上,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探索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各种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衔接、融合机制,探索如何面向行业、企业、社会、农村,实现开放式办学。天津高等继续教育发展定位应是:稳步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推进网络教育和远程开放教育发展,改革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三)创新高等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天津各类高等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基本沿袭了校内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面向成人的,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和网络学习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亟须改革创新。继续教育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目标,优化人才知识能力结构,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上,要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突出继续教育的职业性,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以成人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为中心,适时进行课程的开发和调整,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使继续教育课程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在继续教育中加以运用。

(四)建立高等继续教育管理体制

建立全市高等继续教育由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统一宏观管理体制。建立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在天津市教委的领导下,根据国家和天津市关于高等继续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对天津高等继续教育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政策咨询、教学督导、立项研究并协助天津市教委开展相关工作。其主要职责:一是指导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教学管理与改革工作;二是为制定天津高等继续教育工作相关政策提供咨询;三是参与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管理水平的检查与评估;四是通过科研立项等方式推动天津高等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发挥学术性社会团体的作用,如天津市终身教育学会、天津市高教学会等,协助市教委做好高等继续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五)实施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试点项目

1.筹建天津开放大学

2012年7月31日,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挂牌。以此为起点,全国各省市纷纷将本地开放大学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项目加以推动。天津开放大学建设,应在天津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基础上,在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网络教育资源的支持下,整合全市远程教育资源,建立天津开放大学,打造天津高等继续教育的龙头示范基地。同时,以天津开放大学为基础,建设天津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天津继续教育提供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未来的天津开放大学应是一个开放的新型办学实体,它将在社区教育、职业教育、农村教育、干部教育等许多领域大显身手,还将在社会特殊群体的公益性教育上做出积极贡献。

2.开展天津继续教育学分银行试点

建设并实施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积累经验。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建立各类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的学分银行制度,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不同类型继续教育间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工作。选择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开展校际间继续教育沟通衔接的研究与试点”。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是在继续教育范围内构建并实施的一种学分管理制度。天津的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可以以成人高等院校的学分制改革试点,首先建立区域型的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逐步推广全市不同类型继续教育间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工作。建立成人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委员会,制定统一的学分认证标准以及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保证学分认证、积累和转换工作的顺利进行。

3.建设天津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开放共享平台

第4篇:发展教育论文范文

一、我国高师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

从清末第一所师范学校建立到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的20多年间,我国师范教育一直是独立建制,由国家统一办理,初高等师范教育同时并立,培养不同层次的教师。师范生的在校学习实行公费制度,就业实行服务制。

“壬戌学制”颁布后,受美国模式的,高等师范教育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原独立设置的体制几乎完全让位于由大学培养师资的开放性体制。当时原有的六所高等师范院校除北京高师改为北京师范大学外,其余五所都改为或并入大学。在此之后,一直到建国前夕,围绕高师院校要不要独立建制曾发生过几次大的争论,但除抗战期间为满足战时教育需要,师范学院曾一度从大学中分离出来以外,到抗战结束,大多师范院校又基本被归并到大学当中。所以,期间,我国基本上是实行独立设置和非独立设置并行的高师教育体制。

建国后,中央政府对师范教育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在1951年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之后,仿照苏联模式,政府对高等师范院校进行了重新调整,并提出了由政府主办、独立设置的原则。与此同时,通过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将各级各类师范学校的学制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下来,形成了我国现行师范教育的基本制度:分高等师范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两级。其中高等师范学校可分为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师范专科学校和教育学院等层次。

1977年后,针对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较低的现实,我国政府对师范教育事业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高师教育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截止到1997年,我国拥有高等师范院校232所,在校生64.25万人;有教育学院229所,及教师进修学校2142所,在校学员共67.2万人;中等师范学校892所,在校生91.09万人。至此,一个与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基本相适应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也逐渐形成,该体系表现为三个层次和两大类等特点。所谓三个层次是指:第一层次,国家教委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第二层次,省、自治区、直辖市属高等师范院校;第三层次,地(市)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两大类是指职前和在职两类,职前教育的承担部门主要是普通高师院校,在职进修的承担部门则主要是教育学院以及其它成人高校。

师范教育培养和培训规模的扩大,基本缓解了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偏低的问题。许多地区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的学历基本上达到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对教师提出的学历资格要求。以1995年为例,全国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为88.9%,比5年前高出15个百分点[1]。

然而,数量上的可喜变化,并不能掩盖体系上存在明显的缺陷。学历的达标并不意味着质量的合格;由于我国地区间教育发展的极不均衡,各地对师资的学历层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现有高师教育层次结构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变化;师范生培养实行公费制度,且就业又有保障,使一向门庭冷落的师范院校生源见好,引起了其它高校的兴趣,因而对封闭型师资培养制度提出了诘问;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环节依然十分薄弱;此外,外部环境中市场体制的确立,客观上对师范教育的资源提出了优化配置的要求,如此,关于职前与在职机构、不同层次间结构的调整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制度面临的问题

对上述缺陷作进一步分析,可在制度层面上将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几方面基本问题具体展开如下:

问题之一:在培养的总体规模基本满足需求,特别是部分地区对达到基本学历要求的需求降低的情势下,我国师范教育培养体系在层次结构上是否需要作大的调整?如何调整?层次结构的调整必然伴随质量问题的产生,这不仅是对于调整后新产生的高师教育机构而言,对于已有的普通高师教育机构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当我们把眼光转向未来,转向一个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对教师的要求;当我们把今日我国师范的教育状态与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势头相比较,就会发现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地位的下落和发展的滞后。它不但没有了世纪初教育改革的‘先遣队’的锐气,而且呈现出‘步履维艰’的老态。……于是人们提出的‘高师教育向何处去’的问题。”[2]

问题之二:教师具有双专业的特征,综合性大学在基础学科方面无疑具备较雄厚的势力,学科优势比较明显。因此,它们要求参与教师的培养,无论在动机还是条件上都具有合理性。而且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高师教育发展的历史角度考察,实行高师教育的开放型培养体制代表着一种走向。有人将封闭型和开放型培养体制的优缺点作了一番分析,认为:开放型体制尽管有其自身的缺点,如综合性大学承担教育课程的师资条件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也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容易引起教师证书发放过滥,教师间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但其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封闭型体制的缺陷,如师资来源广泛,储备多,能满足各类教育发展的需要;保证师范毕业生的学识水平不低于其它大学,有利于提高师资培养质量;师范院校向综合型方向发展,也培养其它类型的人才,可以避免师范院校设置的大起大落,能与地区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走面向办学的新路子,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师范生就业门路广泛,可与其它类高校毕业生平等竞争。如此等等[3]。然而,我国要真正实行开放型高师培养体制,必将面对许多相当复杂的难题。其核心方面在于:实行开放后,如何从制度上保证非师范高校师范生培养的质量?在垄断地位发生动摇后,原有的庞大师范院校军团在办学方向上该作何调整?

问题之三:80年代以来,为满足在职教师学历补偿性教育和进一步培训的需要,我国各地都相继建立了省(直辖市)级、地区级的教育学院,由于隶属不同部门,彼此间各自为政,形成相对封闭的系统。如此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处于这种条块分割式的师范教育系统内的各个学校,相互间难以沟通,给管理上带来一定的困难与障碍;另一方面,各种教育资源的重复配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与闲置。”

在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关系上,两者出现严重分离,存在明显的不协调现象。“比如,师资比例不协调,上海现有从事在职培训专职教师473人,从事教师职前培养的师资却有2475人。”[4]其结果是导致一方面在职培训的从业师资数量客观上仍无法满足数以万计的在职教师的培训需求;另一方面职前培养机构的承担培训的能力和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而且由于人为的分隔,阻塞了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部门沟通的渠道,造成培养和使用的脱节;此外职后机构照搬职前办学模式,引起培养和培训上的重复。另外,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间还存在教育水平的倒挂现象,影响了培训的质量,降低了培训的层次和标准。

问题之四: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培养还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目前大多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在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上,数量上还严重不足,质量上更令人心忧。以1996年为例,全国职业高中学校中,专业课教师仅占45.5%,而其中具备本科和本科学历以上的仅在30%左右,这与《教师法》中规定职业高中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应当具备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资格要求相差甚远。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培养是目前及今后我国高师教育培养体系中最薄弱、因而也最需要亟待加强的环节。然而,我国现行高师教育体制还远不能适应这一结构上变化的要求,如此势必涉及到高师教育内部结构的调整问题。

以上四方面实际上反映了整个高师教育培养体系中存在的基本问题,所以它们相互间并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相互纠缠、包容于一体。因而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仅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小修小补策略,而是应该从全局性的制度变革角度来予以统筹考虑。以下提出关于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制度变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

三、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制度变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

我国高师教育要解决上述问题并顺应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走势,体制变革应采取的基本策略是:从数量、质量、结构和效益四者间关系角度统筹兼顾,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需要,适当调整层次、类别结构,重新组织师范教育资源,实行定向型和非定向型并存、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一体化的高师教育培养体制。

1.关于高师教育培养体系结构的调整

目前在我国相当部分地区,小学教师学历基本达到中师毕业的标准,故而中等师范学校的存在和去向尤其值得人们关注。一些地区如上海、广东和大连早在80年代中期就进行了中师改造,如举办五年一贯制的“小教大专班”,培养专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如今,在全国许多地区都在考虑中师的“合并”与“升格”问题。由中师升格为师专,不仅需调用大量的资源,而且涉及到整个高师教育层次结构的重新调整。因此,此举不宜操之过急和莽撞行动,否则很可能造成资源重组的不合理和新的资源浪费。合理的行动策略是:不同地区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未来人口预测,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确定中师调整的布局、规模和实施方案。方案既要考虑到近期需要,更要兼顾长远。应从全局上来统筹资源的合理配置。

层次上重心上移代表了今后整体的趋势,但各地在层次结构调整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采取不同的模式。譬如,对于一些比较发达地区,如上海,小学教师学历要求在不久的未来将达到本科层次,中师升格显然行不通。此外,从全局性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有效地利用已有的高师资源、甚至非高师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培养层次,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途径。而这又涉及到高师教育开放型培养体制的。

2.关于高师教育的定向型和非定向型培养体制

该问题在80年代后期就成为争论的热点。定向型高师教育培养体制有其独特的生存条件:中小学教师需求持续增长的需要;保证师范生有较好的待遇和前途的需要;国家干预、控制和支持师范教育发展的需要;传统观念的,等等[5]。长期以来,中小学合格师资供给不足是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实行定向型师范教育体制在我国具有其现实性与合理性。但是随着我国师范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教师职业地位的提高,特别是今后我国基础教育学历层次的进一步提高,适当开放师范教育的培养,如允许综合性大学来培养教师是可行的。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看,以1995年为例,我国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69.1%和55.2%[6],因此,高师教育的培养任务仍比较重。特别是在有些地区,小学教师正向专历甚至本科学历过渡,初中教师向本科学历过渡,个别地区高中甚至初中出现了生学历的新教师的迹象。由此,可以肯定,定向型高师培养体制在我国依旧会长期存在。但是,从另外角度分析,正是目前一些地区教师学历层次提高的要求,为我们探索非定向型师资培养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因为,学历层次要求的提高,更加激化了高层次学历人才的供需矛盾,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资源优势来培养中小学教师,无疑有助于缓解供需不足的矛盾,并避免因升格或创办新的机构而增加投入量;其次,利用一些专门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良好的学科条件和办学优势培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与创办单独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相比,此方式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根据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各方面合格的专业课师资,投入经济,效果明显;此外,随着人们对教师职业兴趣的提高,部分综合性大学可以与高师院校合作,共同培养具有较高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的教师。

实行开放型高师教育培养体制,势必或多或少地影响以至动摇高师院校的地位。由此引起了人们对“高师院校将向何处去?”问题的关注。于是,围绕“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争论一度在学术界成为热点。在此,并无意于就两者的内涵和相互关系作一评述和新的阐释,只是从制度变革的角度提出以下认识:

(1)就目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还不可能建立起完全开放型的高师教育培养制度,而是以封闭的、定向型为主,开放型来提供补充,定向型和非定向型并存;

(2)既然允许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养,就应该鼓励部分有条件的高师院校发挥学科优势,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

(3)高师院校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在不占用师范教育资源的前提下,适当设置非师范专业不应受到过多的限制;

(4)正如有人所认为:高师院校的师范性和学术性并不应该是完全对立的,不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而是辩证的统一,即师范性是指具有高度学术水平的师范专业特色,学术性则是指具有强烈师范专业特色的学术水平[7,8]。高师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通过培养和培训高层次的人才,为基础教育部门乃至非师范高校部门提供全面的服务。目前,许多高师院校开办的“教育硕士”课程班便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创新,它在实践中已显示出美好的前景和巨大的开发潜力;

(5)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的在职培训是高师院校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实行开放型高师教育培养体制后,高师院校可以适当注意重心的后移,加强培训职能。而培训职能的加强,势必牵涉到职前在职教育制度的变革。

3.关于高师教育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的一体化改革

如前所述,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的严重分离是影响当前我国高师教育培养质量和效益的制度障碍所在,克服这一障碍的有效途径是探索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改革。所谓教师教育一体化就是适应社会和教育的改革要求,针对现有师范教育中职前在职隔离、体制机构各自为政、教育重叠交叉、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据终身教育思想、教师职业生涯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试图构建一个体系完善、机构合理、内容科学的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

我国实行职前在职一体化就要打破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建立协调统一的领导关系。一体化的改革在于打破不同隶属关系的教育学院与高师院校间相互独立,自成体系的管理格局。通过理顺不同主管部门的关系,对同一地区,不同院校实行一体化的管理;一体化的根本落实在于机构的调整,如机构的联合或合并形式,但这种调整如合并形式并非简单的合并,必须经过内部结构调整和资源的重组,使之整合为一体,同时能够既发挥培养功能,又更有效地提供培训服务;合并后的机构还具有雄厚的研究实力,成为教育研究、教育改革实验的中心,并保持学术上的领先性;与中小学校间建立其亲密的伙伴关系;调整后的机构是教师教育的主体,但不垄断教师教育;在培养和培训内容上,一体化强调针对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需求,设计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内容。对不同职业阶段的教师个体,根据需要加强培养和提供培训;先整合后分流,建设一体化的教育师资队伍。机构调整前不同机构的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各有优势,实行一体化在于使双方通过取长补短,形成整体的教育优势[9]。

实施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是今后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目前,上海、河北、广东和青海等省市已率先进行省(市)教育学院与师范大学合并的尝试。经过反复论证和一年多的筹备、协调,上海市于1998年9月将市属两所教育学院和一所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华东师范大学。相信这些地区的大胆探索和尝试,会为我国高师教育制度变革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资料:

[1][6]《教育事业统计年鉴(1995)》,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版。

[2]叶澜:“转变观念、开拓发展空间——论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

[3]马超山:“浅谈中国师范教育体制的变革趋势”,《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5期。

[4]马钦荣、范国睿:“上海师范教育改革的新趋势: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一体化”,《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

[5]参阅夏人青:“试论‘定向型’师范教育体制的生存条件及其启示”,《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1年第2期

[7]参见叶澜:“转变观念、拓展发展空间——论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

第5篇:发展教育论文范文

1.建立由政府直接管理的教育督导机构

衡量一个机构设置是否合理的标准之一,就是考察该机构的层级关系是否清楚,是否符合统一领导与统一指挥的原则,避免多头领导与多头指挥。我国的教育督导机构虽然在形式上是由人民政府设立的,实际上却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代管,其初衷是在“督政”时由人民政府指挥,在“督学”时服从教育行政部门指挥,兼顾“督政”与“督学”两方面工作。但在实践中这种情况常使教育督导机构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教育督导机构与教育行政部门、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很难处理,导致教育督导机构难以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鉴于此,应改变教育督导机构由教育行政部门代管的体制,推行教育督导委派制,教育督导部门应直接对同级政府负责,同时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并在政府主管教育的行政首长领导下,与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协同工作、互通情报。这样,在行政隶属关系上,教育督导机构作为人民政府的一级机构,直接受人民政府管辖;在教育督导业务上,教育督导机构受上级教育督导部门的指导,与教育行政部门并列,教育行政部门以实施和执行为主,而教育督导部门以评价和监督为主。

2.合理划分教育督导机构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责

教育督导机构专门负责监控任务,行使国家督导教育的权力,对下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对上进行反馈、参谋,其工作内容是广泛和综合的,但不参与日常行政工作的推动和执行。教育行政机构则专门负责决策和执行任务,行使国家管理教育的权力。由于教育督导机构和同级教育行政机构的性质、任务、职责范围各不相同,工作的角度、内容和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可以通过划分彼此职责,做到明确分工,各负其责。教育督导机构在督导检查前应与教育行政机构沟通信息,交流工作计划和安排,努力做到在工作内容和时间上不重叠。教育督导机构应主动邀请同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职能处(科)室负责同志参加教育督导检查工作。包括对于口头的或书面的回复意见、督导报告、督导通知书等督导检查的结果,教育督导机构要主动听取同级教育行政机构主管领导及有关职能处(科)室负责人的意见,力求取得认识上的一致,以形成正确的督导意见。教育督导机构和同级教育行政机构对各自了解和掌握的基层工作信息和动态,对一些重大的或带有倾向性的问题的评估与分析意见及准备采取的对策,要定期互通情况,交换意见。

二、确立平等合作的教育督导主客体地位

1.更新思想,确立教育督导新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督导表现为一种居高临下的行政视察,目的在于检查和考核学校和教师工作的优劣,造成教育督导人员与学校、教师的矛盾与冲突。借鉴国外教育督导的有益经验,我们应更新教育督导观念,确立督导主体与督导对象平等合作的教育督导观。为此,必须改革凭借等级的职位和权力进行督导的旧观念,以合作意识和集体参与代替强制和命令,以权力平衡代替消极的服从;必须改革单纯以检查监督或奖惩为手段的旧观念,用热情的关怀和激励、内行的指导或辅导,真心实意地与被督导者共同研究探索并鼓励其自我改进、自我成长的创新精神。

2.重视教育督导过程中教育督导主客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教育督导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协调与合作的过程。督导主体只有发动督导对象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才能保证教育督导工作的客观性和结论的科学性、全面性,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观随意性。现代教育督导不应把督导对象置于被指责、控制的地位,不应用文件、指示、指标等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简单的干预和限制,不应把督导对象作为检查、评价、调节、纠偏的主体,而应以合作意识、内行的指导或辅导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导向。这样,“督”与“被督”之间才会目标一致、情感相通,“督”的导向作用和“被督”的主体作用才能达到最优结合。在教育督导的过程中,督导人员要广泛听取督导对象的意见,与他们坦率真诚地交换意见,允许不同观点的争鸣,允许不同意见的争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认同”感,激发自觉“参与”的积极性,使整个督导过程成为共同探讨教育思想、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的过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建设内行专业的教育督导队伍

1.建立教育督导资格证书制度,确定教育督导职务系列

教育督导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是教育督导队伍专业化的必备条件。教育督导资格证书制度在我国几乎还是空白,因此,必须尽快建立我国教育督导资格证书制度,对教育督导人员的任职条件、获得资格的程序、在何种情况下取消其资格以及资格获得者的权利与义务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在此基础上,确定教育督导人员的职务系列。教育督导专业职务系列的设立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应该在充分征求劳动、人事、编制等部门意见的前提下,在不违背政策与职业分工原则的基础上设立。在设立教育督导专业职务系列时,应充分考虑教育督导人员兼具行政与专业的性质,适当兼顾两者的特点,先行试点,待取得经验后再行推广。

2.强化教育督导人员的专业意识,加强教育督导人员的队伍建设

教育督导专业化是教育督导人员个体专业社会化的连续过程,教育督导人员的信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其专业化的内在动因。教育督导人员应对自身从事的督导工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培养专业意识和敬业精神,以主人翁的态度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进而促进教育督导队伍的整体建设。为此,要适当加强对教育督导专业精神的宣传教育,营造教育督导人员专业发展的氛围,为教育督导人员的专业发展创设必要的条件。

3.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重视教育督导人员的培训工作

在培训方式方面,应以有利于工作、有利于教育督导人员的专业发展为着眼点,既可以与高等学校合作搞培训,也可以安排教育督导人员在专业的培训机构接受培训,还可以实行“当地为主”的培训方式;在培训内容方面,应区分不同从业人员的需要,提供相应的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督导理论、教育管理理论、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督导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帮助;在培训时间的安排方面,应结合工作实践举办形式多样的短期培训和研修班,并为教育督导人员提供适宜的学习条件,创设学习氛围,鼓励教育督导人员养成边工作边学习、积极自学的习惯,使“工作——学习——研修”一体化,形成良好的学习机制。

四、实施科学合理的教育督导方式

1.形成性督导与终结性督导相结合

形成性督导即对中小学校教育过程的督导,其主要特点是注重过程的每一环节、每一岗位、每一阶段,而对活动的结果则较少注意。其主要目的是,在中小学校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边施教边督导,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和调整教育目标;终结性督导即对中小学校教育结果的督导,其主要目的是了解中小学校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实现的程度,为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奖惩提供依据。这种督导不能改进本期工作,只能提供本期工作结果的反馈信息,但它对下一期工作的改进和提高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鉴于形成性督导与终结性督导各有优缺点,在对中小学校的教育督导中,要把两种形式结合起来。如果只从结果督导的角度衡量一所学校为社会提供人才的质量,就难以很好的指导学校的发展。因为结果是既成事实,不能改变。因此,教育督导除了考察学校教育活动的结果,还要考察其活动的过程,了解其原有的基础,从而准确地判定督导评估对象的进展状况,对活动结果做出更为客观的判断。

2.静态督导与动态督导相结合

静态督导就是对学校的已有条件和已经达到的实际水平的督导,如,对学校的校舍、设备、经费、现有领导结构、教师的素质、学生的质量等的评估;动态督导就是对学校正在发展的运动状态的督导,如,学校的发展规划、学校现有条件的运用和管理、各项工作的筹划和安排、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师生积极性的调动等。

静态督导是对学校现有办学条件的督导,评价学校的已有成绩;而动态督导则是评估学校在已有条件下是如何运动发展、如何运用已有条件创造最大价值的。静态督导和动态督导在现实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应该结合起来进行。如果不进行静态督导,就难以看出学校的教育活动的实施背景及其客观价值的大小,就会影响督导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如果不进行动态督导,就难以看出学校的发展和被督导对象的人为努力程度以及积极性的大小。因此,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以获得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认识。

3.定性督导与定量督导相结合

定性督导是对事物的质的确定,即根据督导者的认识和经验对被督导者的状况从性质上进行分析和评价,它能够有效地处理教育过程中那些难以用客观方法定量描述的因素,突出事物的特点,使人们认识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定量督导是对事物量的描述,即对教育过程及其结果从数量分析的角度进行督导,其特点是资料翔实可靠,分析客观精确,因而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学校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效用既有许多可测性,又有大量的不确定性。因此,在教育督导中,对于能量化的内容可以做量化处理,而对于一时难以量化的要素,则不必勉强量化,可以只做出定性分析。如果一味追求量化,势必使督导有失科学,并可能挫伤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积极性。

4.定期督导与经常督导相结合

定期督导是以中小学的教育周期为时限进行的督导,如,学期督导、学年督导等,其特点是系统全面,结果可靠;经常督导则是在学校工作进行中,随时组织专项的督导,如,课堂教学督导、体育卫生督导等,其特点是简单明了,易于推行。为使学校教育督导工作正常、持久地开展,并取得相应的成效,在教育督导的过程中,应将两者有机结合。平时可不定期地进行一些经常性的、小型的单项督导,在此基础上,定期进行全面综合督导。定期督导工作结束后,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布督导结果,帮助学校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研究改进措施。

[论文关键词]教育督导教育督导制度教育督导机构教育督导队伍教育督导方式

[论文摘要]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恢复重建,有效地推进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总体而言,我国的教育督导工作依然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端。只有组建权威高效的教育督导机构,确立平等合作的教育督导主客体地位,建设内行专业的教育督导队伍,实施科学合理的教育督导方式,才能有效地发挥教育督导的积极作用,贯彻教育方针、政策与法规,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教育督导是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进行检查、监督、评价和指导的一种基本制度,是现代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恢复重建,教育督导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和改善,有效地推进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总体而言,我国的教育督导工作依然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端———教育督导机构设置不合理、教育督导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教育督导主客体地位不平等、教育督导方式不科学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督导功能的充分发挥。为加强和改进教育督导工作,有效贯彻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建设,使其与我国的教育决策、执行相协调,以适应教育督导实践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崴.现代教育督导引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第6篇:发展教育论文范文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省高等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普通高等学校从1990年的37所发展到2002年的62所;招生数从1990年的1.98万发展到2002年的12.25万;在校生数从1990年的6.24万发展到2002年33.01万人。有效缓解了教育供求矛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增长。

我省人口多对高等教育需求规模大,虽然政府对高等教育非常重视并倾注了很大努力,但因财力薄弱、投入不足,与发达地区相比,与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相比,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2002年,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2.5%,低于全国14%的平均水平,大部分学子难圆大学梦,而北京、上海和江苏等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45%、51%和20%以上,已经或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普及率低,严重制约了我省普通高中的发展。2002年全省普通高中招生数30.3万人,在校生77.2万人;全省初中毕业生92.5万人,在校生329.9万人。也就是说只有不到1/3的初中生能进入普通高中就读。上大学没有希望,为什么要上高中呢?再加上高中教育不是免费义务教育,收费相对较高,因而致使很多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过早地进入社会去谋生。高等教育投入大、亟待发展,义务教育也不容忽视。由于我省经济实力较薄弱,财力有限,农村中小学校舍又经常遭受水灾损坏,在义务教育投入上往往力不从心,不少农村中小学设施急待改善。

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发展的滞后,引发了一系列的教育困境。这种状况如不得到根本改变,不仅我省人口素质难以提高,而且必将大大削弱了我省综合竞争力,阻碍我省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二、确立我省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后,全国各地都在制定本地的教育发展目标。据了解,全国的高等教育目标平均水平是: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左右,2020年达到32%。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提出的教育目标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以后这些省市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时代。我省教育应确立什么样的目标?笔者认为,我省应坚定不移地实施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目标,不仅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应向上海、江苏等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目标看齐。建议我省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目标为: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以上,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在知识经济崛起的时代,社会生产力结构从体力劳动为主体的结构日益向以脑力劳动者为主体的结构转变,知识、信息和技术更是形成企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体。要实现我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目标,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必须从教育做起。换个角度看,省际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省际之间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竞争,虽然我现在比你落后,但只要通过教育提高我省人口的素质,下一个二十年就不一定会输。虽然我省经济实力比北京、上海等发达省市还有着较大差距,在拟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上不能盲目求快、不切实际,但是政府在制定我省教育发展目标时,一定要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决不能囿于自身的经济能力,丧失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发展机遇。相反,越是经济落后于人,越是要不惜血本投资教育,羸取下一代人平等的起跑线。我省是个经济欠发达省份,人均资本、科技水平、劳动力素质、经济实力以及相关政策环境等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处于劣势地位,如果按常规的发展思路,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分散到各个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领域,一、二十年内很难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更谈不上竞争优势。如果把更多的资金投到教育上来,着力于提高我省人力资源素质,具体地说,通过高等教育优先发展,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带动高中教育普及,逐步推进十二年义务教育实行,预计经过20年左右将会确立起我省人才竞争优势。有了人才优势,也就会逐步确立起我省科技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等。

三、实现我省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目标的政策取向

根据我省人口主管部门的预测,预计我省在未来20年内,年平均出生人口85万人左右,不考虑人口机构增长,2010年和2020年,我省应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为340万人左右(85*4)。按我省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目标测算,2010年和202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应达136万人和204万人。我省高等教育现状距此还有很大差距,亟待加大投入、加快发展。

我省人口多,底子薄,超常规地发展高等教育,政府心有余力不足。初步估算,按我省现有标准新建一所2万在校生的大学,土地、校舍、教师工资等支出投入约30多亿元(具体测算见后),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需要增加100万和170万在校生规模,估算分别需要投入1500亿元和2550亿元。这么巨大的投入,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实现我省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目标的关键在于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开放力度,吸引社会资金兴办高等教育,加速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

四、我省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经济分析

高等教育应不应该产业化,能不能产业化,现在仍还有不少争执。从美国等发达国家来看,高等教育尚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其经费主要是学费、捐助和拔款,高等教育办学并不是由政府包揽。现在我省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将来省的财力增强了,也可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甚至免费高等教育。但在目前,我省连高中阶段教育都无力普及,如何有力量包揽高等教育呢?如果强行这么做,不引导民间资本兴办高等教育,只会加剧高等教育的垄断,只会使我省大部分适龄学子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延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发展机遇,将会大大削弱我省人力资源竞争力,进而削弱我省科技竞争力、产业竞争力,阻碍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由此看来,在政府无力提供免费高等教育的情况下,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兴办高等教育,满足我省巨大的、潜在的教育需求是十分迫切的大事。

高等教育产业化就是通过市场化的办法引导民间资金兴办教育,办学者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赚取利润,但在客观上促进了我省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产业化受到质疑的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认为私人兴办教育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导致高收费让广大学子上不起学、会误人子弟等。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只有通过充分市场化,增加供给规模,才能彻底打破我省当前高等教育需求远远大于供给而造成的垄断局面。供给增加了,供给方即办学者之间竞争充分了,将会压缩供给方的利润空间,并趋于形成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促使高等教育价格降低,同时也促使供给方主动提高教育质量,减少冗员,改善教育设施环境。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高档消费品如彩电、空调、手机等,一开始也是价格高得让普通人消费不起,经过市场化和充分竞争以后,不也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吗?高等教育也是商品,完全可以借鉴市场化的办法去发展。只要充分开放高等教育市场,鼓励竞争并采取适当措施,高等教育产业化不仅是完全可行的,可以较快地扩大我省高等教育规模,提升我省人力资源素质,确立我省人才竞争优势。

高等教育产业化会不会一定因导致教育价格大幅度上涨呢?笔者从我省现有的教育统计资料对高等教育进行成本分析得出,并不完全是这样。

依据下表,并根据我省实际情况,粗略测算出民办高等教育生均成本,与我省高等教育现在的收费情况做简单的比较,虽然不完全准确,但也能说明问题。

各类普通教育在校生专任教师专任教师平均工资生均校舍面积

(万人)(万人)(万元)(平方米)

高等教育332.111.530

高中教育77.23.721.15.4

初中教育329.913.631.15.4

小学教育687.527.200.953.5

按照资本论简单再生产模型,教育投入分两大部分,一是不变资本产,即马克思定义的“C”部分,包括土地费用、校舍、操场、绿地、维修、水电费等;另一部分是可变资本,即“V”部分,主要是教师工资支出。测算每年的教育总成本,要把土地成本和校舍成本按使用年限平均(一般按50年)分摊。假设兴办一所20000在校生规模的大学,按我省现有的平均水平和相关比例测算每年生均成本如下。

校舍建筑面积20000*30=60万平方米

建筑平均造价按1500元/平方米算

校舍总投资约9亿元。

学校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3=180万平方米(约合3000亩)

征地及平整费用按10万/亩计,需要投入30亿元

专任教师人数20000/15.65=1278人

专任教师工资1278*1.5万元=1917万元

每年总成本(90000+300000)/50+1917=9771万元

生均年负担教育成本9771万元/20000约5000元/人。

加上支付给投资者10%的年利润,生均年学杂费5500元/年

我省的一些相当规模的大学,今年生均收费已接近或超过了这个标准,发达省市的一些大学年收费有的超过万元。这些公立大学固定资产有财政的无偿投入,土地无偿划拨,工资国家拔付,为什么收费还如此之高呢?究其原因主要原因是冗员过多、工资水平过高、投资效益低下、管理不善等人为地造成高等教育成本上涨。不引入市场化的办法,听之任之,必然导致越来越多的学子上不起大学,国家越来越多的投入也满足不了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通过鼓励民间资本兴办非义务教育,以解决政府资金投入不足问题,世界上有不少成功的先例。六七十年代以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是在自然资源和资金相对短缺的条件下,通过政府办学和私人办学并举,广泛吸纳企业和受教育者家庭的资金,超常规积聚人力资本,高速度提升人力结构,创造了教育超前于经济发展的东亚模式,并以此为支撑,实现了经济腾飞。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的高中与大学教育,原来都是以政府举办的公立学校为主体的。为了将政府有限的财力集中于义务教育,它们分别从六七十年代起,制订私立教育法规,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大力扶持非政府办学,大规模发展私立高中和私立高等学校,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目前,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的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中,私立高中都占半数左右;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中,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私立大学都占了大多数(其中,日本占73%,韩国占75%,台湾占70%)。

总之,只要有利于积聚更多的教育资金、有利于解放高等教育的生产力、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老百姓对其子女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需求,实现科教兴皖,我们就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和手段,调动社会力量投资、集资办学和亿万人民群众投资子女教育的积极性,走出一条超常规发展教育的道路。五、实现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目标的对策

推进我省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实现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目标,需要政府争取和制定相关政策,从引导民间资本兴办教育和增加广大学子对高等教育有效需求两个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和推动。

1、积极向国家争取高等教育改革试点,放宽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将兴办普通高等教育审批权限下放至省级。允许和鼓励独资、外资和社会团体兴办民办大学。允许民办大学遵循民办企业的经营原则,可以倒闭、兼并、租赁,尤其是应该允许民办大学承包、租赁和并购公立大学。只要具备高等教育办学条件,能保证教育质量的,经专家评审通过后,省政府予以批准兴办,享受与公办高等教育同等待遇。对符合我省人才培养方向的,省政府在土地划拔、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这项举措实施好,一是可以迅速地扩大我省高等教育规模,不仅可以满足省内学子需求,也可以吸引外省学子来我省上大学,有利于发展高等教育产业。二是拓宽了吸引利用外资的领域。由于投资高等教育收益长期稳定,我省很多地区环境宜人,土地价格低,必将吸引大量省外、国外资金来我省兴办高等教育,预计到2010年能吸引投资2000亿元左右(约合240多亿美元),我省沿江、皖南地区将兴起大学城建设,也有利于促进我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三是有利于增加就业。如到2020年高等教育规模达204万,按现行的专任教师比例,需要增加11.3万大学教师岗位,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后,将增加约13万教师岗位。同时由于教育年限延长,进入社会就业的青年将大为减少。这样,一方面就业岗位增加,一方面就业人数减少和就业时间延缓,社会就业矛盾将得到缓解。四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中教育的普及,有利于彻底摒弃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真正把发掘人的潜力、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素质而不是应付考试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第7篇:发展教育论文范文

1.育人作用。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校园文化活动密不可分,而校园文化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组织者是社团。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锻炼下,具有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的学生社团,为学生发展个性发挥潜能提供了更多的“生长点”,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意图进行自由选择,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在社团活动中锻炼才干,提高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和自主能力。2.创造作用。社团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商定目标,自主策划内容,自由分配角色,自我调解冲突,自我评价效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勇于开拓、迎接挑战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活跃了校园学术氛围。如在现代舞社团中,学生自己确定主题,用旧报纸、塑料袋等材料制作服装,并通过舞蹈的形式加发展示,倡导环保,效果甚好。3.承载作用。学生社团具有较好的教育、导向、凝聚、娱乐和参与功能。作为承载校园文化的独特载体,社团活动营造的氛围,构造的人文环境,使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具有校园特色的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不断地积累和沉淀,使校园文化底蕴不断深厚,并生生不息,传承不衰。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加强教师的指导。为了保证学生社团能顺利运转,学校必须加强管理,并加强对社团的指导。我校社团活动实行了教师指导制度,即聘请相关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发挥学生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是完善社团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社团干部是社团的骨干力量,一般来说,他们都有较高的工作热情,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号召力,在社团成员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依靠学生骨干,组织社团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把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学生在自我参与、自主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氛围。学生社团的生命在于活动,深入挖掘活动中的教育因素,使该活动具备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让社团成员通过参加活动而受到教育。

二、对提升学生兴趣与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健康成长的作用

1.培养兴趣,发展特长,提高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参与社团活动的同时不断发现自我、了解自我。没有显著特长的同学在不断参与社团的各种活动中不断寻找到自己的兴趣与能力所及之处,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特长;有某方面特长的同学很快就会在社团提供的平台中充分展示个人才艺,发现自己的价值,进而对学习、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信心。2.拓展交际,锻炼能力,提高适应性。社团成员来自全校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参加社团活动,同学们就可以认识更多的人,拓展人际关系;可以在与人交往中学习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技巧;可以扩大联谊,锻炼口才和交际能力;可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品质;如果能够在社团中担任职务,还能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创意等各方面的潜能,增强责任心和爱心,提高进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3.扩宽知识,夯实专业,提升就业能力。许多社团结合中职学校的特色,其活动是与专业、就业相关的,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课堂教学知识的深化、延续、应用和发展。它们进一步扩宽和丰富了专业知识,为学生实习、就业、今后的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例如,参加普通话社团可以让幼师班的同学提高口语水平,为以后的幼教职业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4.陶冶美育,释放压力,促进创新力。同学们在参加社团组织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获取真知,提高思想境界,培养真、善、美的良好品格。学生社团能给同学们创造宽松的精神环境,减轻心理压力。参与社团活动有高度的心理自由,同学们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维护,这不仅有利于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发挥,而且可以释放压力,使学生学会包容、学会乐观地看待困难。5.社团为学生的技能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中职学生加入某一类社团,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不断使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锤炼,并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同时,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增强自信心,为培养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中职学校社团千姿百态,充分体现了中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充分的想象力。课堂学习之外,学生加入一个社团,可以对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起重要作用。学生可以在社团成员群体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陶冶自己的身心,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同时,社团的学生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当他们加入到社团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不同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种交叉影响使社团成员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

三、对丰富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作用

德育涉及到教育的各个要素和环节,提高职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都不可忽视。学生社团具有的群众性、民主性、多样性、实践性等特点,在社团中,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通过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与爱校情怀一向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有着强烈兴趣认同的学生组织的社团,很多的活动都洋溢着朴素的爱国与爱校气息。比如我校在“12•9”活动纪念日,学生社团开展大合唱、摄影、绘画等一系列纪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怀。2.社团活动彰显集体主义精神。学生社团组织本身就是一个集体,聚拢了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的同学,在某种意义上,社团本身的存在就意味着集体主义精神的存在,而社团活动更使集体主义精神发扬光大。如篮球、健美操社团不仅从中发展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社团的活动和讲座,进一步增强社团成员的凝聚力,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到新的高度。社团的每个成员都为这个集体不断地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所在的社团发展和壮大。3.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健康情趣。与普通高中相比,中职学生的学业负担相对较轻,因此中职学生有更多的课余自主支配时间,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普遍感觉空虚无聊,因此从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组建的社团活动将成为丰富课余生活的一贴良方。我校学生积极参与到各个社团的活动中,在社团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健康情趣。4.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减少学生流失。社团活动是社团建设的灵魂,要保证社团长期有活动,社员人人有事做。同学们加入心仪的社团组织,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就会得到应有的发挥并得以固化和延长,从而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占满了学生的课余休闲空间,广大同学即使身置校园,依然“有去处”、“有玩头”,并在活动中找到快乐、自尊、被重视和被认可的感觉,从视觉上、心理上产生满足感和愉悦感,进而对校园生活产生留恋感和依赖感,大大降低学生的流失率。

第8篇:发展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留守幼儿幼儿教育规范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蓝图中,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农村年轻夫妇进城务工,农村留守幼儿逐渐增多,加强对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是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在农村中,隔代教养现象已相当普遍,其抚养者不是年老体弱多病,就是文化程度较低甚至是文盲。有些老人将孩子的教育托付给幼儿园,部分监护人连孩子在幼儿园读什么班都不知道,更别谈什么家庭教育了。调查中发现,隔代教养的孩子中,很多幼儿不同程度存在的问题是:任性、自私、冷漠、忧郁多疑、缺乏热情和爱心、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较强,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怕吃苦,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等等。

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年轻父母要考虑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在不得已将孩子托付给长辈时,要意识到其中的不利因素,应尽最大努力加以消除。幼儿园要更多地承担起家庭子女教育的责任,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同时,幼儿园和监护人之间要紧密联络,通过开设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使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各界应关注和重视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共谋良策。

1.规范民办幼儿园,加强对留守幼儿的宏观管理和调控

对留守幼儿较多的幼儿园,地方政府要人文关怀,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办园实力,稳定教师队伍。地方政府严格按新标准严把审批关,确保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条件达到标准。对已审批的幼儿园则通过评估和年检等办法,对不符合办园条件、安全隐患多、办学质量低、群众反映大的幼儿园所采取整改提高、年检否决等举措,这将有效地提高民办幼儿园的办学水准,给留守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2.强调办出特色和注重服务

地方政府应积极鼓励民办幼儿园发挥其机制灵活的特点,在方便家长、服务家长等方面作出努力。拓宽办园形式,有日托、月托等,满足家长对幼儿园的不同需求。比如,接送,提供早餐、晚餐、病号饭等服务,分担家长养儿育女中的实际困难等。

3.建立外出打工家庭子女个人成长档案

这些档案可以详细记载这些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其父母的通讯地址、电话,做到定期查访,给这部分特殊幼儿以更多的“关爱”。

幼儿园教师应该及时和孩子人取得联系,汇报情况,解决问题。对有些留守幼儿突出的问题如孤僻、不讲卫生、不尊重他人等毛病做到特殊处理。在家访时,在人面前要给孩子鼓励、批评和表扬相结合,让孩子充分认识自己,取长补短,完善自身。

4.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幼儿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情感渗透

针对部分留守幼儿的道德行为偏差,应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情感渗透。对留守幼儿的教育不能照书本硬套理论,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利用农村资源有效合理地教育孩子。在室内环境方面可以开辟“科学角”,根据主题内容和季节变化为幼儿提供富有本地农村特色的材料,供幼儿探索和发现。室外环境可以设立小果园、小花园、小菜地、小饲养角,开展饲养、栽培等活动。实践证明,随着动植物的生长,幼儿不仅掌握了种植、饲养的方法,了解了它们的生长变化过程,而且从生态的角度了解了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培养了保护动植物的情感和劳动意识,提高了自身动手能力和管理能力,还开发了创新能力。

5.开展对留守幼儿的帮教活动

对留守幼儿可以开展心理疏导教育,经常与幼儿谈心,说“悄悄话”,让幼儿主动倾诉自己的心里话,对教师产生信任。教师要经常性地开展活动,通过看录像、讲故事、做游戏等使幼儿认识到父母工作的艰辛以及生活的美好、知识的丰富等。在活动中,使留守幼儿学会帮助他人、尊重他人;对生活有信心,从自卑中解脱出来,努力上进,学会自立。通过开展活动,让孩子们交心,老师和幼儿谈心,给孩子一个倾诉的机会,让孩子之间不再冷漠自私,信任老师同学。

边远贫困地区各乡镇的教育辅导站、文化站、计划生育指导站等部门也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各系统之间应协调统一,对留守幼儿家长进行必要的言传指导。开展文娱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召开经验交流会,开展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向留守幼儿家长介绍健康、通俗的教育方法,讲述正确的教育理念,革除封建的、封闭的、落后的幼儿教育陋习。亦可组织一支专门的幼儿教育言传队伍,采用走村串户、促膝谈心的方式,让广大留守幼儿家长明白超前教育的重要性,让他们懂得一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知识,让幼儿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这些活动既可以教育家长,也可以丰富幼儿的业余生活,开阔他们的视野,同时也增长了见识,有利于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

农村幼儿教育是农村地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除各级政府加强领导、统筹管理外,还需要农村以及社会各方面大力的支持。我们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合力支持下,农村幼儿教育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杨丽珠,吴文菊编.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9篇:发展教育论文范文

面向实际需要,在这里主要是从“三个面向”入手,即:面向装备制造业和工业4.0发展职业教育;面向现代农业发展职业教育;面向现代服务业发展职业教育。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科技进步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近年来,装备制造业成为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产业之一,大庆市也把装备制造业作为促进大庆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的主导产业进行扶持,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也是大庆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重点内容。由德国人提出的工业4.0概念正在风靡全球。所谓“工业4.0”,是通过虚拟生产结合现实的一种生产途径,通过计算、自主控制和联网,人、机器和信息能够互相联接,融为一体。工业4.0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全新的工业蓝图:在一个“智能、网络化的世界”里,物联网和务联网(服务互联网技术)将渗透到所有的关键领域,创造新价值的过程逐步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重组。工业4.0概念的提出,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起到了战略引领作用。“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愚昧的问题,是贫困的问题。治愚开智有赖教育;摆脱贫困从长久和根本上说要仰仗职业教育,因为政策扶贫、科技扶贫受制于政策执行能力、科技吸收能力的高低,而财力扶贫只具有短期功效。受人以鱼,不如受人以渔,唯有职业教育具有“治愚”和“致富”一箭双雕的作用。结合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大多未满16周岁)部分流失社会而带来的人身安全和社会安定的隐患问题,应着力构建农村“9+1”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即九年义务教育加一年免费职业教育。此外,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也离不开职业教育,现代农业需要技术能人、专家型农民以及技术和销售复合人才。这些都需要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长期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水平,导致经济结构极为不合理,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不仅低于发展中国家40%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80%的比例相比更是相差甚远。从国际情况看,服务业不仅是容纳就业的蓄水池,也是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和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一个国家民富国强、由发展向发达迈进的坚实基石。因此,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基本共识。大力发展服务业一直是大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努力方向。大庆2013年三产比重为4.2∶79.4∶16.4,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主要靠培养和引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来解决,这对教育、科技、信息、文化等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的服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应当把握好这一历史机遇,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协调发展提供高素质和大批量的人力资源。

二、要加快改革步伐,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机制

(一)构建大庆职业教育集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要求深度构建产教融合机制,推进集团化办学。构建大庆职业教育集团有着独特的优势,依托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集团化办学把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整体优化的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可以在开发区创建职业教育产业创业实验园区,将大庆市的职业院校集中兴办,师资、实训场地和设备等共享。目前,大庆职业学院已经与开发区企业家协会签订合作备忘录,沃尔沃企业与东北石油大学和大庆建设中专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并投资建设国际国内高水平的实训基地。

(二)创建大庆本科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