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的感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家庭教育;安全观;健康成长
安全感是社会人进行正常生活的基础心理条件,只有其本人觉得安全,才能积极乐观地生活,这是每一个成年人在社会上能够正常工作、生活、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由此可以推断出,儿童成长时期安全感的存在是其成长时期至关重要的。在社会上,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儿童容易焦躁、自卑、无理取闹,负面情绪极多,其背后的深层意义便是他们缺乏安全感。经过教育界的多年观察研究发现,学前儿童成长阶段恰恰是儿童安全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阶段安全感的缺失,是引发儿童各种问题的重要原因,而家庭教育方式与此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庭是儿童的第一生活空间,家庭的生长环境可以影响儿童成长的一生,此时家长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关乎儿童未来的重要的举措。
一、中国家庭教育方式类型
(一)极端型
极端型教育方式的表现一般为,父母在教育儿童过程中,存在过分的保护迁就或者过分冷漠、不关心;或者过分训斥、体罚孩子。这一类父母要求孩子要绝对服从自己,一般不会考虑到孩子自己的想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培育出的儿童一般具有胆小、自卑的心理,极度缺乏安全感,并且一般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见,其主观意识会在父母极端教育中出现消退或者越积越烈两种趋势。
(二)严厉型
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一般表现为,父母在教育儿童过程中,较少迁就和保护孩子,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的观点和指令,更多采用体罚、指责、不管不问的方式教育儿童,一般不会同孩子讲道理,往往根据自己的想法支配孩子。这种教育方式所产生的影响与极端性相似,都不会让孩子拥有安全感,使其教育出现反向的教育后果。
(三)溺爱型
溺爱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过分保护和迁就孩子,对孩子很是热爱,具有“孩子就是我的宝贝,得宠着、惯着”这种思想方式,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对孩子体罚、责骂现象。这种教育方式培育出的儿童在家中甚至外面都会有安全感,但是容易引起孩子自负、自满的心理。
(四)成就压力型
成就压力型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家长对孩子具有较高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够学习成绩优秀,各种事情都要做得很好。在与孩子的交往中一般会听取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很少会对孩子做出体罚、责骂的行为。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儿童会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见能力,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具有较多的安全感。
(五)积极型
积极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民主意识,可以接受孩子的合理想法和建议,尊重孩子的意见和个性,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经常会采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很少责骂、体罚。这种方式培育出来的儿童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其自主意识和个性也会在未来的发展中表现得更优秀。
二、选择正确教育方式的意义
(一)安全感的缺失不利于幼儿的心智发展
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是通过探究,而安全感的存在有利于幼儿探究世界的积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在幼儿探究好奇的事物的时候,总是会拽着父母的手,让其陪同去一看究竟,或者自己一个人过去,但是总会回到父母身边,这正是体现了安全感在其中产生的作用。因此给予幼儿充足的安全感,才能使健康幼儿正常发展其心智。
(二)安全感的缺失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
安全感的满足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如果儿童缺乏安全感,就不会相信周围的人和事,容易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如果安全感得不到满足,就算生活再富裕,家庭条件再好,其以后的发展也会存在多种问题,孤独感、被抛弃感、恐惧感油然而生。从而身体健康也受到威胁,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身体不适等等。因此给予幼儿充足的安全感,才能使其心理健康,从而身体健康,不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三)安全感的缺失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这里的社会化指的是儿童在家庭以外的社交活动中,与其他人的沟通交流。儿童缺乏安全感,在社交中往往有两种极端表现:退缩行为,攻击行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当儿童在一起游戏时,会有两种独特的孩子出现,一种是躲在角落自己玩耍,另外一种是频繁攻击其他游戏的伙伴,这都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现。因此安全感的缺失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给予儿童充足的安全感,才能使其享受快乐的拥有伙伴的童年。
参考文献:
[1]蒋红斌,肖晓娟.有助于儿童安全感确立的家庭教育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9):63-66.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5(a)-0171-04
Influence analysis of family follow up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prevention of pressure ulcer and emotional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ZHU Fang JIANG Ting BAI Qian WEN Yinting LI Ruihua
Department of Burn, Central Hospital of Nancho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Nanchong 637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follow up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prevention of pressure ulcer and emotional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to provide data support for the quality of care and care model of this special group. Methods 8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in Central Hospital of Nancho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from February 2015 to October 2016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43 cases in each group. Traditional nursing care was used in control group,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 family follow up health education was applied in study group. The pressure ulcer was recorded at the end of the fourth week after intervention, and the pressure ulcer was graded. Patients of two groups were received an assessment of anxiety self-rating (SAS) and depression self-rating scale (SDS) by Zung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at the end of the fourth week after intervention. Patients of two groups were received a self-made nursing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from a responsible nurse at the end of the fourth week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pressure ulcer in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 of SAS and SDS (P > 0.05). After intervention, SAS and SDS in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study group was 95.3% (41/43),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76.7%, 33/43),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Family follow up health education applied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can help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 of pressure ulcer, and can improve the negative emotions of the individual.
[Key words] Family follow up health education; Heart failure; Pressure ulcer; Emotional state
心力衰竭是心内科常见病种,这类疾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肌血供不足的心血管系统疾病[1-4]。由于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而病情一旦急性发作,将会使心肌的氧耗量明显增加,使个体出现强烈的心前区疼痛,更有甚者,会诱发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使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导致心搏骤停事件的发生[5-6]。由于当前针对冠心病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措施,导致患者对自身病情出现一定程度的焦虑、担忧情绪,这均不利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整体化预后及转归[7-9]。这类患者的病情一旦得到控制,将面临着从医院回归到家庭的情况,而因患者本身所存在的认知偏差,将会践行出既往不佳的行为习惯,导致心力衰竭的再发,这也是大多数患者对出院表现出恐惧情绪的来源[10]。另外,心力衰竭患者由于活动耐受力受损,将会导致其长期卧床的可能,而若患者自我照护的方法不当,这将大大增加压疮的发生率。所以,帮助这类患者构建科学及系统的认知框架,则能帮助他们内化相关理论知识体验,使其能自觉践行正确的行为及调理自身情绪,这对其病情的康复及获得满意的身心体验均大有裨益[11]。但是,传统的护理照护策略,则更侧重于患者在躯体层面的护理干预,而即使开展健康宣教,亦未充分调动护士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仅给予患者提供填鸭式的认知宣教,没有考虑到患者与护士之间存在的认知不对等性,最终无法帮助患者构建良好的认知模式[12]。基于此,有学者从人性化的视角着手,旨在从健康宣教领域研发出一条高效且合理的认知干预方案,使患者能在院内及院外,借助正确的认知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式[13]。故此,家庭跟进式健康教育则应运而生,它是一种基于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健康教育策略,能有效调动患者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家属的帮扶力量,强化患者院外生活的后盾力量。但是,由于该项干预策策略较为新颖,尚未在国内得到广泛推广及普及,所以,笔者拟设计本次调研,旨在验证及剖析其应用于心力衰竭患者所产生的临床效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2015年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86例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50例,女36例,年龄为36~80岁,平均为(49.8±5.7)岁。所有纳入对象均经心肌辅酶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再结合其呈现出的症状体征,确诊为心力衰竭,诊断依据则参照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第7版《内科学》教材中关于该病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患者的心脏、肝脏、肾脏等实质性脏器无严重疾患;小儿无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无原发性或继发性痴呆;对本次调研内容知悉并签订同意书。所有的纳入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文化层次以及伴发基础疾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开展传统的护理照护模式:由责任护士以发放材料结合口述的方式,向患者介绍疾病发生、发展、预后及转归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体系;由责任护士为患者作好基本的心理干预,帮助其缓解内心的紧张与焦虑;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饮食爱好,为其提供富含高蛋白、低脂以及维生素的食物,从而为其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层面的家庭跟进式健康教育模式。①家属共同参与式的认知干预:由患者自行提供家属清单,要求家属为患者的直系亲属,并在今后至少与患者共同生活达4个月时间之久;由责任护士为双方提供一个安静、舒适以及无人打扰的环境,以预先告知的口吻让双方将本堂课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记录,并于宣教结束后,让双方彼此复述;护士以通俗的口吻作为引导式用语,借助多媒体以及手绘动画的方式,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疾病以及自我护理等理论知识体系方面的内容、相关技巧,以此帮助双方掌握系统以及核心的知识内容;宣教时间控制在30 min,待宣教结束后,给患者及家属各5 min的时间回顾堂课中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体系,并以口吻复述的形式阐述相关知识点,将时间控制在10 min以内;在双方彼此复述的间隔时间内,护士则用手机录制下双方的复述内容,同时认真聆听其相关介绍,指出双方各自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待结束后,护士将视频分别拷贝给双方,要求双方于当晚入睡前20 min,按照双方复述的方式重新阐释有关内容;次日,要求双方于8:00~10:00,按照同样的方式,将自己在昨天中所掌握的相关知识点予以阐述,每人的时间则控制在10 min以内。②家庭共同参与式的情境扮演:护士根据患者及家属近日来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技能,拟订相关情境,以让双方有代入感,并将相应的技能给以有效的呈现;具体的情景,可以是:你因症状加重,而只能被迫卧床休息,由于休息时间需要较长,这将引起局部骨突隆部位出现压迫,引起压疮的发生;那么根据该情景,请你和家属作为相关的角色扮演者,在扮演之前,请再次回归到该情景所规定的具体场景中,用心去深刻地感受及体会相关的情绪感知,并充分调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使自己能全方位地应用到情境扮演中来;当双方准备妥当后,护士用手机录制下双方的角色扮演情况,并于录制后,回放视频,指出双方仍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帮助其强化相关技能认知;同样地,护士将录制的视频拷贝给患者及其家属,要求其于当晚入睡前30 min,再次重复该项角色扮演情境。
1.3 观察项目
①记录两组患者在干预后第4周末的压疮情况,并对压疮进行分级。其中,压疮的分级标准实施由NPUAP小组所拟订的《压疮严重程度分级标准》[14],共将压疮评定为4个级别,分别为淤血红润期、炎性浸润期、浅度溃疡期及坏死溃疡期。②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第4周末接受由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u量表(SDS)测评[15]。③两组患者在干预后第4周末接受由责任护士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测评,问卷采取封闭式答案的形式,即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压疮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情感状况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两组患者干预后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心内科常见病种,是一类较为危重的心血管疾病,一般是由于心功能下降所致心排血量减少,而引起心脏起搏功能障碍,最终会影响身体全身脏器的血液供给。循证医学指出,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非常有必要,而且是治疗措施中的重要一个部分。但是,由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全身皮肤血供本身较差,这会引起局部皮肤免疫力削弱,易出现皮肤破溃的情况。所以,卧床所致的骨隆突处会受到重力的垂直性作用,会加重皮肤受损的程度与进度,进而诱发压疮。压疮是临床上常见并发症,而一旦发生压疮,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强烈的躯体痛苦,更是会增加疾病的整体治疗难度[16]。所以,针对这类特殊群体,应从特殊层面和角度出发,拟订相应降低压疮发生率的措施,进而提高患者的身心舒适度体验。分析导致压疮的原因:①皮肤血供不足,主要是通过药物以及物理措施来对皮肤状况进行改善;②患者持续而强烈的精神紧张状态,因为不良的情绪刺激会引起交感神经张力增强,从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骤升,这会进一步削弱患者对情感认知的有效体验,最终出现恶性循环[17],所以,改善患者的负性情感状况,对患者自身的情绪感知体验以及压疮的预防,至关重要。传统的护理措施,更多的是强调护士个体在照护流程中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患者本身的主观能动性,这往往无法充分提高患者的积极性,从而引起自护行为状态不佳,使疾病反复出现迁延不愈的临床态势。所以,在本次调研中,笔者寻求进一步的护理模式突破,拟从患者的精神心理层面视角出发,并发动家属的帮扶力量,以验证及剖析该项新型护理模式所产生的临床成效。
二年四班慈冠翔、慈冠博家长柳婷婷
通过学校组织的家长读书沙龙活动,我有幸阅读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仔细阅读后,我大吃一惊,我发现这是一本难得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恰到好处的著作,虽然在那次读书沙龙中只读了6页,但读后感触颇多,使我不由自主得对自己的教育方法产生了怀疑,现就自己的在这次阅读过程中的一些内容和感想总结一下,希望和大家一起在孩子的教育上相互补充不足,共同进步,为孩子的成长共同创造美好的环境。
这次主要阅读的主题是《接纳孩子是教育的法宝》主要讲了以下三点:
法宝之一:先理解再接纳。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不要一味的去批评、训斥,而是要先试着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从而接纳孩子,我们才能静下心来和孩子顺畅沟通,然后想办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法宝之二:看见情绪积极共情。首先在孩子哭闹、发脾气时我们不要被孩子的情绪左右,跟着孩子生气,甚至赌气,而是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安抚孩子,能够让他们开口表达内心所想和所需,待孩子心情慢慢好起来以后,跟孩子探讨,并引导他通过正确的途径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孩子进行良性互动,孩子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廉政文化是党员的初心,也是诗心(宣传教育)
海韵社区党总支分设韵真、韵善、韵美党支部,以党员为示范带头,重视家庭教育播撒“真善美”的种子,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组织党员学习党风廉政建设和腐败斗争案例,说感想谈反思敢于剖析问题,加强党规党纪教育,填写《廉政倡议书》,组织党员节前廉政教育常态化,要求党员们不忘初心,带头宣传好廉政之风。
廉政文化给我们最好的启示(教育活动)
组织“好家风好家训”故事分享会、廉洁名人的故事、讲对制度的维护对家人的训诫。组织党员内容丰富的廉政教育活动,如:陶艺制做清廉图、手工剪“廉”字、做“廉”饼、包“廉粽”等,组织“好家风好家训”故事分享会,通过实践教育活动让党员们从中吸收廉政文化的优秀内核,激励基层党员清廉自律。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在学校建设与班级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班主任工作既要有宏观的群体管理,让整个班级呈现出勃勃向上的生机;又要有微观的个性发展指导,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符合其特点的个性化教育。而在微观视野下,我们更容易发现个体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共性问题,更容易寻找到家庭教育中所暴露出的共性弊端。所以,班主任这一角色在教育教学中突显出多重性。
角色一 班级问题的先觉者
如果按照感觉的敏锐程度来对人进行分类的话,大体可分为:先知先觉者、后知后觉者、不知不觉者。而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要做先知先觉者,先知先觉会让你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会让你较好地把握住学生的发展动态,以便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的改革与调适。
案例1
前一段时间,我们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中午放学时,“小饭桌”的阿姨找到我,说是没有接到我们班那个叫王博的孩子。家长和“小饭桌”的阿姨把责任全推给我。后来孩子找到了,原来他没跟“小饭桌”的阿姨打招呼,就自作主张跟着别的同学回了家。后来仔细回想,这件事发生之前的确是出现过一些蛛丝马迹:有几次,我碰见王博跟另一个同学玩得起劲,就连放学时都是手拉着手。还有一次,班长向我反映说王博要到那位同学家去玩。可我总以为他是有口无心,谁曾想他却真得做出了这么“荒唐”的事。
要是我再细心点,事事多问问,说不定就会提早发现他的“壮举”,及时在班里作出正确的引导,那样的话就会“防患于未然”。其它的问题同样如此!
角色二 学生成长的洞察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这句话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教师的教育功能,而作为一名班主任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简而言之,他还必须拥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蛛丝马迹”,真正做到观“秋毫于末”。故,班主任要时时警醒自己,多与学生接触,多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做一个工作中的“有心人”。
案例2
一天,我校四年级八班的于老师怒气冲冲地闯进门来,“刘老师,您给出个主意,这到底该怎么办?”等她稍微平息下来,我才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她们班有一个叫高迎岗的小男孩,近来特别能惹事生非,不是打同学就是故意损坏别人的东西。那天他竟然把同桌的书全都偷走烧毁了。于老师询问他时,他却失口否认,最后在家长的逼问下才勉强认错,而他却一个劲儿地辩解说,同桌瞅了他一眼还故意说他坏话。经过调查,他的同桌根本没有做这样的事。我们束手无策,我决定请学校的心理辅导员许淑君老师来帮帮忙。
听了我俩的讲述,许老师思忖了片刻,语重心长地说,“于老师,您所说的‘好学生’只能证明他是一个头脑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好而已!”许老师微笑着说。“那我该怎么办呢?”“不忙!我们首先要来分析分析这个孩子的心理状况,正如您所说,他在您的眼里和同学的心目中是一个好孩子,所以他从小享受了太多的赞扬,心理必然脆弱。我想,他决不希望太多的人知道这件事,所以您首先要缩小知道的范围,保护他的自尊心;其次,您应该好好地想一想,是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好学生,您就忽略了对他的心理指导,总认为学习好就是万事好,这显然是不正确的。第三,您应该选择较为恰当的场合,对他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让他学会与人相处之道……”许老师的话让于老师豁然开朗,她又信心十足地开始了新的工作。
角色三 家庭教育的引导者
家庭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儿童在家庭环境中所接受的各种形式的教导,家长是其具体的实施者。但是,由于家长们的认识不一,所处的环境各异,就形成了众多的畸形家教:打骂型、溺爱型、无原则型等等不一。班主任作为对学生的重要施教者,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如为了遏制家长们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打骂,我充分利用心理学原理,在家长们中间开展了“亲子教育”系列活动:
第一阶段:激发“认同效应”
我在班级博客中讲了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海鸥很笨拙,在飞的时候总是要扑腾好几下翅膀才能飞起来。不像老鹰,老鹰只要一扑打翅膀就会飞到高空。但是能真正飞过海洋的却是海鸥……
我丝毫没有提“家庭教育”这四个字,就是让家长们写写读后的感想。这种作法实际上是向家长们出示了一张自己人的心理名片,使其产生一种同体观,从而缩短我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或弱化对方的防范心理。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由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制造的家庭生活环境,对孩子实施教育影响的教育活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把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健康的生活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这些要求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下面就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的有机结合,增强德育效果,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以提高家长素质为依托,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家庭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以提高家长教育素质为重点,组织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使学生家长了解孩子心理、生理特点,讲究策略,因势利导地教育孩子。
1.办好家长学校,丰富家长学校教育内容
我市各级各类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学校,建立了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如《家长学校管理制度》《家长委员会职责》《家庭教育实施办法》。通过各项规章制度增强家长自身的教育意识,调动家长支持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并且丰富家长学校教育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不同的活动。保证每位家长在孩子的不同阶段都有良好的教育方法。在每次活动后下发反馈表,请家长及时反馈效果、意见、建议和感想,学校以此来了解家长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以满足家长的现实需要,从而进一步完善家教工作。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确定教育内容:针对新生入学后不适应小学生活,家长找不到教育方法,学校为家长制订了“怎样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课程,教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低年级学生家庭教育方法,使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在中年级家长中开展了以“让孩子在赏识的目光下成长”“让孩子学会勤俭”等课程,通过家校配合,让孩子产生明显转变;在高年级家长中开展“让孩子学会感恩”“和孩子做朋友”“教育孩子有爱心”等课程,家校配合,让孩子顺利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品德习惯。这样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科学有效的家长学校教学,保证家长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2.组织交流培训,提高家长素质
市妇联、市教育局每年都聘请家庭教育专家,为我市家庭教育工作者、家长做专题培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学校每学期通过组织家长经验交流会,或举办“家长论坛”,介绍家长教子经验,为家长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搭建平台。船营区德育办举办的家长经验交流会,家长通过现实案例,让大家懂得“不懂得孩子,就教育不好孩子”“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培养孩子不能走弯路——孩子误不起”“您任何成功都不能弥补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失败”。通过交流,家长认识到平时教育的误区,提升了家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掌握了有效的教育方法,认识到家庭教育的着眼点是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孩子一生的发展。
3.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了解学校
我市各学校每学期利用教学开放周时间,请家长到学校听课、参加学校升旗、主题班、队会、艺术节、校园文化节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展现学校的校园风貌,师生风采,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同时展示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加强家校沟通,调动家长参与学校、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家长反馈,吸纳家长的合理化建议,推进家校深层互动。通过家长开放日这个平台,有利于家校之间直接的双向交流与沟通。家长深入课堂一线,真切地感受孩子课堂表现,感性地聆听孩子的心声,感受到课任教师的因材施教,拉近了家长与教师的距离,利于家校合作共同育人。
4.重视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
班主任利用业余时间到学生家家访,或通过电话和家长沟通,建立家长qq群,通过各种形式和家长交流,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向家长传播家庭教育理念,传授家教知识,指导家教方法,对不同类型、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分类指导,并注意沟通方式,有利于家校配合。班主任在与家长的沟通采取的是:一是集中召集家长会,一个学期或学年的开始、结束,为向家长传达班级管理计划或通报班级学生总体情况,或采取专题讲座、专题讨论等方式,以解决班级学生或家庭教育普遍性的问题为目的,集中召集家长会。二是分类召集家长会。择机把班级学习情况、性格、行为习惯或品质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有计划,分期分批地按类召集家长会议,既有针对性,又便于和家长沟通,达到预期效果。三是对待个别学生,主动和家长沟通,研究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学生家庭解决生活困难,让学生安心学习,而不是出现问题了就找家长告状,而是更多地为孩子的发展考虑,站在家长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样,会让一些感觉棘手的问题简单的多,也就不会与家长之间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教师用一份真心、一种合适的方法,构建了和谐的家校关系,从而实现了科学育人的目标。
二、以丰富活动载体为手段,搭建家校育人平台
结合学生各阶段生理、心理特点,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充分发挥学校各方面的育人功能,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有效的活动载体,能够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1.家长热心参与,发挥指导促进作用
班主任听取班内学生家长的意见,及时了解年级内学生家长的建议,组织安排好年级学生的主题活动,安排好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创造各种机会让家长可以走进学校、走近学生,亲身感受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成长,倾听孩子的心声。每次开学典礼都邀请家长参加,请家长代表对学生提出新学期的新希望;举办校园文化节,邀请家长和学生一同观看演出,分享孩子们的欢乐,同时为学校的各项活动提出合理的建议,利于家校共同育人。
2.请家长驻校办公,发挥知情管理作用
家长委员会积极协调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实行家长委员会“巡访”办公制度。每次轮到工作日的家长委员会成员都能早早来到学校,检查校容,了解校情,观看学生做操、晨会课的情况;参观食堂,了解学生用餐的卫生与营养状况;参与听课,了解师生课堂教学状况;检查校园卫生、安全等情况。轮到巡访工作日的家长都能认真完成任务,并认真记录,大家都在工作记录本上写上忠恳的意见和建议。大家对这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校家校工作热情支持,都把自己当作学校的主人,参与学校管理。通过这样的办公,家长委员会成员对学校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学校的办学情况给于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为学校更好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并表达了他们美好的祝愿。
3.交流提高,起到沟通协调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良师益友,家庭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课堂。随着家长委员会工作的制度化,家长学校办学的规范化,家长对家教知识的了解也越来越丰富。家长委员会及家长学校的巨大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学校为家长搭建平台,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开设家长学校讲座,开展家长沙龙等活动,请热心家庭教育的家长、家庭教育成功的人士走上讲台,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成功的案例现身说法。以“家长教育家长”,家庭教育的内容、形式等都更贴近生活、贴近家长,更具有说服力,效果也就更明显。
三、以家校合作育人为目标,凸显家校育人效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学校与家庭携手育人的结果,家庭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家校合作共同育人,凸显家校育人效果。
1.初步形成育人网络
学校通过家长学校活动的开展和规范,保证了家长学校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学校成立的家长学校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明确了家教工作人员的职责要求。系统科学的管理,使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方式、方法都有所改进,效果明显。两个机构通力合作,在教育目标一致性上获得共识。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普遍提高了家长自身的素质,普及了家庭教育知识,优化了家庭教育环境。促进了家庭教育科学化的进程。
2.育子水平进一步提高
经济建设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家庭教育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给广大家长带来“生子容易,教子难”的困惑。多数家长由于长期以来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所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基层中小学通过家长学校举办《二十一世纪新家长模式》《家庭成功教育学》《关注孩子心灵成长》《孩子入学了,家长怎么办》《给孩子什么样的成长环境》的专题讲座,以及对孩子进行的“选择最佳到校时间”问卷调查,家长们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合理、系统的家庭教育对子女一生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学校进行的《家庭德育》《家庭健康教育》《家庭审美教育》等专题的讲解,让广大学生家长进一步理性地掌握了日常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使家庭教育逐步步入正规教育系统的渠道。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解决了家长重智轻德的倾向,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家校合作育人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期望观和质量观,家庭教育和阳光、乐观、健康的教师指导形成合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3.学生成长环境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亲子心理课堂;亲子互动;小学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4-016-03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必要环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形成发展需要学校教师的教育、家长的引导和在社会中的实践。学校与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两大主要场所,需要教师与家长双方的协调配合,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力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笔者的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是典型的“三结合”地带,学生群体与家长群体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2004年学校开展了《家长教育心理与行为方式研究》的课题研究,对各类型家长的教育心理进行了一些调查与研究,分析了他们的教育行为与心理状态的联系,以指导家长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研究发现,家长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
为了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及其二者的联系,根据实际情况,2005年9月学校提出了“亲子心理课堂”这一设想,把家长请入学生的心理课堂,也把学生请入家长的心理课堂,通过亲子互动等多种形式把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课堂结合起来。亲子心理教育的独特与创新之处,就是把家长教育、家庭教育指导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为一体,在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又完善了家庭教育的指导体系,更满足了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需求。
一、“亲子心理课堂”实施情况
(一)实验对象
由于处于初步的研究阶段,暂时选择四~六年级进行研究。
(二)课堂主题的选择
亲子心理课堂,是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结合起来。课堂内容的设计上既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又要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因此,亲子心理课堂的教学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选择:一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本中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设计;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班级实际与家庭教育特点来确定。
1.围绕《心理健康教育》课本内容确定
每个年级每个学期都有一册《心理健康教育》课本,每册有十节课的内容,这些内容具有系统性与连续性。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的某个教育序列或某一课内容设计成亲子心理课堂的模式来上。例如,五年级上册有一个教育序列是“教会孩子与父母沟通”,我们据此设计了《爸爸妈妈,让我们彼此理解》这个亲子心理课堂主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营造坦诚、和谐、开放的活动氛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误解,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能够向父母释放自己的心情,善于表达感情。同时也指导家长注意和孩子的沟通方法,理解孩子的感受,多听听孩子的心声,以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
2.结合家长与学生实际确定主题
结合实际确定亲子心理课堂的主题,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与家长的教育能力特点,或是根据学生或家长存在的普遍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的主题。例如,四年级的一个主题《该不该让孩子做家务》,既结合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也反映了这个年级许多家长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现象。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也引导家长明白劳动能力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同时指导家长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再比如,根据高年级学生青春初期的心理表现,以及有些家长不懂得孩子的青春期心理引导,我们在高年级开展了《女生对妈妈说》和《男生对爸爸说》这两个青春初期亲子心理课堂主题,让家长和孩子了解青春初期各种心理和行为的表现及特点,指导孩子进行健康的异往,也指导家长正确帮助孩子解决青春初期的各种困惑。
3.课堂主题的灵活运用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具有个体差异性。因此,在确定亲子心理课堂的教学主题上,我们也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灵活运用,根据自己班的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主题。例如,《该不该让孩子做家务》这个主题是为四年级而设计的,假如五年级某个班也存在相似的班级特点,那么也可以把这一主题内容放到五年级去上。因此,我们在实施中设计了15个亲子心理课堂教学主题,供四~六年级的班级选择使用。具体主题见下表。
(三)课堂关键在于亲子互动引导
在心理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说出心里话,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而在亲子心理课堂中,由于家长与学生在一起,学生或家长有可能会有所顾忌而不能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因此,如何打消学生与家长的顾虑,在课堂上表达真情实感以增进亲子间的互动,是提高亲子心理课堂效果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与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
例如,在高年级《孝顺》这一课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讲讲自己在孝顺父母方面做得怎样,也请家长评价一下孩子在这方面的表现。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与家长都不太愿意发言。教师这时适当指出积极的交流有助于加深亲子间的了解,改善彼此的关系。随后家长与学生逐渐活跃起来,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课堂效果非常好,部分学生与家长在课堂上就流下了眼泪,甚至是抱头痛哭。这良好的效果少不了教师的巧妙引导。
(四)亲子心理课堂的延伸
在开展亲子心理课堂模式的尝试中,学生和家长在教师的引导下面对面交流,的确对改善亲子关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课堂中,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外,还把家庭教育指导渗透其中,让家长知道应该怎样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引导。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有些时候并不适合让家长与学生直接沟通,特别是就孩子的某些问题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不应该让孩子参与。但这种指导又是必须的。考虑到这些,我们为亲子心理课堂延伸了小组指导与专题指导两种形式。
1.小组指导
小组指导是在亲子心理课堂结束后,就少部分家长在儿童心理发展或家庭教育方面的某些问题进行指导,解决家长的困惑。例如,在四年级《该不该让孩子做家务》这节课后,有几个家长提出了一些问题,于是教师在家长自愿参与的原则下,邀请了部分家长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小组指导。这些家长中,多数都是平时不让孩子做家务,只是不断地要求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先让家长讲讲自己的想法,然后引导家长了解儿童时期对人的生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让家长了解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协调发展的关系,引导家长要多让孩子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
2.专题指导
专题指导主要是根据学生或家长中的某个普遍问题或现象,以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家庭教育指导为内容的专题讲座。一般以年级为单位,围绕该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或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指导家长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专题指导一般是在相应的亲子心理课堂之后,一般模式是“家长代表发言――教师(专家)作报告――解答家长提问――实践体验”。
例如,四年级有一节课是《孩子,你为什么无动于衷》,内容是探讨现在比较多的一种现象:孩子与父母的感情冷淡,妈妈病倒在床上没有做饭,孩子却埋怨。我们把整个年级的家长集中起来,旁听其中一个班的亲子心理课。课堂结束后,针对家长与孩子感情疏离这一专题,对家长进行专门指导。指导过程中先请一位家长讲述自己与分开八年的女儿的亲情故事,再由教师作报告,谈谈一些学生与父母感情冷漠的原因,让家长知道加强与孩子的接触,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对维系亲子感情是多么的重要。家长们听得很认真,不少还在做笔记。在解答家长的提问阶段,一个又一个问题充分说明家长对亲情问题非常重视。最后,我们提出要求,让家长根据这次学习,回家注意加强与孩子沟通,改善亲子关系,促进亲子感情健康发展,并写体会交回学校。根据后来的了解,那些经常忙于工作而缺少与孩子沟通的家长,大都开始注意想方设法与孩子一起玩,尽量抽时间听孩子说话,了解孩子的内心,从而改善了亲子关系,促进了亲子感情的正常发展。
(五)加强课后效果的跟踪巩固
亲子心理课堂,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家长的学习与家庭教育指导仅靠一节课是不能完成的。心理课堂之后,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否得到改善,家长是否按照教师的指导来做,效果如何,这在课堂上是不可能知道的。因此,我们除了做好课堂上的指导,还加强课后的效果跟踪,巩固教育效果。
例如,在《孝顺》这节课后,教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每天至少做一件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对长辈孝顺的事情。作业是布置了,但学生有没有做到?家长对孩子所做的事情感受如何呢?为做好这个跟踪,教师设计了反馈表,要求学生把每天所做的事情、自己的感想、家长的评价等内容记录下来,两个星期后交回。这样,教师就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实施情况,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再作相应的个别指导了。
“亲子心理课堂”系列活动的开展,对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因为我们正是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根据家长的教育实际和需要来开展这些活动的。学生家长虽然在子女教育上存在一些问题,但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念得以改变,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让家长掌握教育方法,就能使学生得以健康成长。
二、具体作用与存在的问题
(一)巩固成效
一是家长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通过亲子心理课堂系列校本课程的实施,学生家长在教育观念上有了明显的更新,对孩子教育问题越来越关注,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的家长大幅度减少。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咨询家庭教育的家长也越来越多。
二是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得到提高。根据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看,家长对儿童心理方面的知识逐渐丰富,家庭教育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以前存在粗暴教育的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许多家长都能按照教师教的方法,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采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三是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亲子心理课堂的开设,最大的特点是学生与家长的面对面交流沟通,所以,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明显改善。以往的心理咨询中,许多个案问题都是亲子间的矛盾,而这些问题大都是亲子间缺少沟通而造成的误会而已。现在这方面的问题减少了很多,说明有效的亲子沟通加强了亲子间的相互理解,减少了许多误会。以前,我们所作的调查显示,每天能保持和孩子说话达半个小时的家长只有30%左右。而根据最近的调查显示已达到50%以上。
四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得到了正确的引导。通过亲子心理课堂,学生的一些行为在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下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例如,有个别学习优秀的学生本来没有经受过什么大的挫折,挫折承受力比较差,小小的挫折都会有明显的过分情绪或失常行为表现,这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通过《挫折,你经受得起吗》这一课堂,教师加强了对学生的挫折教育,而家长在教师的指导下也进行类似的情境挫折教育,有效地让这些学生认识成功中的挫折因素,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
(二)把脉实施中的问题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花的时间比较多。单从课堂上的教学来看,并不能体现亲子心理课堂的效果,必须结合课后的效果追踪巩固。而这要求教师花费不少的时间与精力,如果还要开展小组指导或专家讲座的话,再进行效果跟踪,教师的工作压力就会很大,难以完成任务。其次,在亲子心理课堂中,不可能把所有的家长请到课堂上来,只能是一部分。这一部分家长应该请哪些,教师有时难以掌握,因此有时会造成真正需要参与的家长没有被邀请到。再次就是邀请参与的家长难以保证出席率。亲子心理课堂不同于家长会,有时会有部分家长缺席,这就使教育与指导的效果无法按计划达成了。
如何抓住教育的源头,帮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学习家庭教育常识,掌握教育、培养子女的方法,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的合作纽带,形成教育的合力一直是我们苦苦思考,然而又不容易破解的难题。以前虽然也办过家长学校,但由于场地限制,家长不积极,效果一直不够理想。本学期随着学校综合楼报告厅的投入使用,学校把家长学校正式纳入了议事日程,进行了认真策划和周密部署,并正式启动了家长学校,于2010年11月17日晚,举行了家长学校开学典礼暨第一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就如何办好家长学校,我们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办学要有思路,管理要有班子,落实要有制度
家长学校是指导家庭教育的重要阵地。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是我们家长学校的追求。因此,家长学校成立之初,学校领导班子就确立了“为家长服务,做家长朋友,与家长携手育人”的办学宗旨,我们的工作思路是:以家长委员会为龙头,以教师队伍的教研为根本,以每学期两次授课为依托,以家长学校制度建设为保障,建设书香校园,培养校园文化人。为此,我们建立健全了学校组织机构,做到了“四有”:一有组织机构。建立了由校领导、社区负责人、教师、家长等参加的家长学校领导小组,组建了家长委员会,健全了学校组织机构。二有工作制度。我们依托家长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如,《家长学校章程》《家长学校学员学习制度》《家长学校优秀学员评比制度》《家长学校学员守则》等各项规章制度,并把学员学籍登记表、国家教育部与全国妇联联合颁布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与各项规章制度汇编成《家长学校学员手册》,在第一期家长学校开学典礼上发到学员手中,让学员注册登记,同时知制度、守制度、自觉维护制度,确保学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三有物质保证。每年家长学校申请一定专项经费,分期添置必要的学习资料和设施,发放专家讲课费。编印《家长学校读本》。四有教师队伍。我们聘请知名专家和骨干教师等为家长学校教师,建立一支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使家长学校建设不断走向规范化、系统化,使家庭教育工作得到有力保障。
二、培训重过程,工作讲实效
过程管理的好坏是家长学校培训效果好坏的关键,为此,我们在工作中狠抓“三率”。
1.抓活动开展率。为使活动成为培训的有效载体,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家校联系活动。每学期对问题学生进行一次家访,今年我们全体教师分组家访了近200个学生。对其他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情况报告,如,约谈、打电话或短信沟通等;学校重大活动向家长开放,本学期初,我们初一新生的军训成果汇报就邀请了100多位家长代表参加,反响很好;每学期非毕业班召开一次家长会,毕业班召开两次家长会,每次家长会学校精心制作课件介绍和宣传学校的办学情况、师资队伍、特色活动和办学业绩,全校统一播放。
2.抓学员到课率。一方面,我校在提高家长学校授课质量上做文章;另一方面,我校用制度要求家长参加学习,不无故缺席,如果有的家长因故缺席,班主任采取电话询问或请家长另行安排时间来校为其补课。
3.抓听课反馈率。每次家长学校授课以后,学校都给家长发放《听课意见反馈表》,要求家长或对教师的讲座和教学提出建议,或谈自己的感想。每次授课以后,我们要求反馈表要当堂上交。
三、教学内容设计要切合实际
教学如何切中要害,帮助家长释疑解惑,帮助家长学习不同阶段的教育规律、全面掌握教育方法是办好家长学校关键之一。
我们设计了14个方面的主题内容,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安排。具体内容是:
(1)帮助孩子迈好初中第一步;(2)青春期教育;(3)教育法规、政策解读;(4)《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品德教育;(5)法制教育与失足预防;(6)自我保护教育;(7)初中生心理障碍矫治与预防;(8)优良家庭环境的营造;(9)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方法指导;(10)初中生学习习惯的培养;(11)艰苦奋斗、热爱劳动与合理消费教育;(12)初中生家长的自身修养;(13)初中生不良习惯的矫正;(14)初中毕业生升学与择业指导。
开学第一讲我们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我国著名恋爱婚姻家庭专家,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陈一筠教授主讲了“解读青春期密码”。陈教授以大量的事例和数据揭示了初中生青春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旁征博引,风趣生动,深刻透彻,使出席的家长深受启迪。
下面挑选三个家长的反馈意见,了解一下家长的心声:
1.初一(3)班一位家长写道:这次讲座使我能够充分了解到孩子青春期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的方法。因此,这次讲座使我受益匪浅,对孩子青春期的了解得到进一步加强。
2.初一(8)班的一位家长写道:我认为今晚这一课是我一生的荣幸。陈教授的讲座让我茅塞顿开,同时最感谢能有这样一所好学校,能请来这么好的教授来提醒我们做父母的如何理解、如何教导、如何相信孩子,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的人。谢谢田东的老师,辛苦你们了!
3.受益匪浅。讲得非常好。通过这次讲座,我认识到以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多么不明智,以后改进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谢谢!
四、今后逐步完善的工作
1.采取多样方法授课。根据家庭教育现状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家长学校要在办学形式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有益的探索。
(1)三级授课。争取实行家长学校“三级授课”制度,即全校性专家授课、年级组专题讲座、班级咨询研讨。此外,在办好家长学校的同时,为促进家校沟通与交流,建立课堂教学开放日,让家长参与听课,改进课堂教学。通过建立特殊学生学校家庭联系本制度和教师定期家访制度,加强家校联系和沟通。
(2)分层教学。通过问卷调查、家长座谈、班主任了解等形式,收集和发现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家长最为关心和感到棘手的问题,确定家长学校教育的重点和方向。采取分层教学,连续指导,使教学内容系列化。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深入了解孩子,才能使心理教育有针对性,起到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争取家长的支持,让家长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把被动的讲授式变成学生喜于去探究,乐于去学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孩子成为社会型人才,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提高认识;主动探究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现在很多的社会现象也告诉我们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是值得关注的!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否并不是再看这个孩子的成绩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对这个孩子的性格,态度,品行的考察。作为一名班主任,平时和孩子接触的也非常多,接触了各式各样的孩子,也让我更加的认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1深入了解孩子,才能使心理教育有针对性
对于班级的每一位学生,我们是否真正的了解了每个孩子的特点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在孩子纯真的外表下,我们又是否能看到他们内心的脆弱那?可能因为你的不小心的一句话就会给一个幼小的心灵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那?那年是我上班的第一年,年轻我有些自以为是,认为粗暴的管路就可以摆平一切,可是事情就不是我想的那样。这一天我让同学们把父母的联系方式写下来,有事我可以及时和家长沟通,可是她只写了姥姥的联系方式,不假思索的我便很严厉的问她“你怎么没又写父母的联系方式那?”,她一句话也不说开始掉起了眼泪,此时的我不知所措,一个这样简单的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要哭?我过于严厉?还是我伤害到了她?上百个问号在我头脑中瞬间闪过。事后我才了解到孩子的,父母离异,由爷爷抚养,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母亲的工作环境也不好,从来不会向外人提及到自己的父母,而且对这类话题非常的敏感,性格偏执,喜欢攀比,总是和同学说不到几句话,有时还会在角落里偷偷掉眼泪,在描写妈妈的作文中更也只是草草几笔。对于这类孩子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首先我们就要先走进他们的生活,深入去了解她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做到无所不知,有的放矢,而不是对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发生而一无所知。其次我们就要谨言慎行,注意自己的言辞,保护他们易碎的心灵,我们要着重培养他们自信、自强、独立,从而克服自卑、自责,鼓励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走出来,让他们感受到身边的爱是无处不在的,并且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需要的,从而培养他们自尊心。此时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乐于看,善于说、喜于听,敢于做。除此之外,还要耐心细致的说教,不厌其烦的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最后我们应给予美好的期待让孩子知道老师是对自己有期望值的,从而起到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努力改变自己,在老师期盼的目光中逐渐走出困扰。
2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争取家长的支持
同学、老师之外接触最多的就数孩子的父母,他们是否给孩子传递出正能量也是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因数之一。但是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吃的好,睡的好就是健康,这是狭隘的认识。事实上,孩子身上存在心理问题,如说谎、狡辩、不承认错误、避重就轻等行为。但是,现在很多的家长都是因为工作或活计忙而顾不上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曾经有一个这样的男孩,在我看来是一名不爱说话,性格内向,但从不给班级和老师带来麻烦的孩子,可是,这个孩子突然有几天居然没有来学校上课,孩子的父母焦急的找到我,告诉我说孩子没去学校的几天不知道孩子去了哪里了,他们找了好几天也没找到,三天之后孩子回来说在一个网吧呆了三天三夜。这出人意料的结果,谁也没有想到孩子会在网吧呆了三天三夜,事后我对这个孩子进行家访发现家里面给配了一台电脑,家长十分无奈的说:“唉!老师,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什么也听不进去,在家上也比出去上强,管不了了!不敢说也不敢管!别再跑了!”听完这话,真是有了几分无奈,我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对于孩子这样的行为无可奈何,只能听之任之却什么也不能做那?问题的关键就是缺乏有限的沟通,家长不能够掌握对孩子疏导心理问题的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一味的打、骂是根被解决不了问题的,反而会使问题更加的严重!所以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还要定期为家长们开展这样的讲座、宣传让家长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
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
其实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未必是这一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把每一节课都渗透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孩子们时时都接受到书本、老师、同学的正能量。比如在我的语文课《长江之歌》中,课文有些枯燥、无趣、孩子们也没有见过长江的磅礴气势,更难理解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感情。这个时候就要克服掉孩子厌学的情绪状态,我便找了一些有关长江的视频,孩子看到了、听到了也感受到了长江的雄伟,自然而然的打消了他对这节课消极的心理,这节课的气氛变得热烈、宽松,孩子们你一句我几句的谈感想,把被动的讲授式变成了学生喜于去探究,乐于去学。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孩子不仅仅要看他的成绩,那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将家长以及各个学科的教师联合起来在实践中使我们的孩子成为社会型人才,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4总结
总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深入了解孩子,才能使心理教育有针对性,起到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争取家长的支持,让家长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把被动的讲授式变成学生喜于去探究,乐于去学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孩子成为社会型人才。
作者:李叶 单位:辽宁省鞍山市青华小学
参考文献
[1]孙利芳,马艳艳.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J].心理健康教育,2014,(8):255.
[2]童立君.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
[3]张青青.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的创新[J];成功(教育);2012年05期.
[4]黄源华;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