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代建筑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古代;建筑;文化;特色
前言
我国古代建筑可以说是东方的文化以及哲学的载体,不但本身有着非常高的文化底蕴,同时在其平面以及外观上也能给人们一种生动并且实际的美的感受,在全球的建筑史的中所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特点。我们国家的建筑学界对于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及时有一些关注,可是对古代建筑文化特色的研究和探讨还是很不常见的。积极的总结我国古代的建筑特点,对我们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以及继承还有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以及对民族传统建筑的弘扬是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
一、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主题
中国古代淡于宗教、浓于伦理的旧的文化传统,主要是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相互统一的,我国人文化中有着一种支配的地位神一般都是属于一种自然神,所以以伦理代替宗教,也就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一种基础的品格。主要讲的是上下尊卑的一种礼制,在旧的文化中是包含了极大的影响力,以及有着最大的文化范畴。我国古建筑的不同门类也都展现出了相应的伦理文化的主题,可以说在一定程度我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也属于是一部开展于东方大地的伦理学的鸿篇巨制,也是伦理的宗教化和审美化。到封建社会的末期,这样的一种制度在社会每个方面都已经发展到了极限。宋代的营造法式以及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可以说属于建筑著作的代表,规定了严格甚非常严厉的建筑工程的做法,这也是按照伦理的原则作为最高的文化思维尺度进行的。
二、风水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非常巨大
中华人们把大自然当做是母亲和故乡,普遍的理解为人和自然是血肉联系的、并且是相互对应的,人离不开自然,所以也就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和自然相亲和的这种哲学思想。如《周易》关于天和地以及人相互协调的思想以及老庄的道法自然和我自然以及返璞归真的思想。在古代的人们只可以栖息在山洞土穴的时候,按照需求就选择了临水和向阳以及背风的地方进行居住,主要是为了方便保温和防潮以及防兽还有防火,一直到了当代,人们在进行房屋的选择和建房屋也都要看风水,在山区则主要是以山为主,选择枕山和环水还有面屏以及向阳的地方;在平原则是以水为主要的依靠,选择四面水绕和背河的地方,就是说要选择整体的环境较好的地方,也就是风水好的地方去进行建筑。这是符合科学的选择。可以理解为风水学中有不好的东西也有合乎自然规律的东西,比如强调建筑还有其设计一定要注意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的紧密配合以及协调的关系,特别是是在风景秀丽的地方进行建筑,选址以及建筑物的体量和高度以及色调等,都一定要和景区的整体气质进行协调统一,不然可能就会产生对景区景观的人为的破坏。对风水术的科学内涵以及它的封建迷信外衣一定要进行区分。风水术在一定的含义上说就是通俗化的中国易学理论。在这样的深厚文化的影响下,我国历史上的兴国建邦和城市选址,和相宅都运用了风水术,佛教寺院的选址以及古代建筑的每个方面也都有风水理论渗透其中。
三、农业的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起到了决定的作用
文化的材料模式以及组成的语汇。我国古代建筑通常都是都比较平缓,又能够让建筑群体在地面上向周围进行有序的展开,以象征严肃的人间的伦理秩序并且时我国古人又受阴阳和五行说的限制,觉得木头盖的房子就是阳气的体现以及生命的所在。这就让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黄河流域的中华先民,不但有着取之不尽的森林木材以及适合用不同的方法建筑房屋的黄土,也更喜欢用木头建造房子,于是土和木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使用的主要材料。而以土和木两种材料的掺和选择,也就决定了我国古代建筑的技术和结构以及空间组合还有艺术的形象。
四、以诗的性情做为主要的思想的自然风景式
园林可以说在我国古建筑中有着主要的地位,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文化风格独特的建筑之一。我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因地制宜和掘地造山,布置房屋和花还有木,并选择环境,组织借景,组成有着自然情趣的园林。还通过对大自然风景素材的概括以及精炼,建造出的理想意境,是自然景观的展现,不只对自然的单纯仿造。它总是把玲珑小巧的建筑物巧妙地组织在山和水之间,令之每一景都有诗情画意,任何空间空间都有浪漫的情调。这种诗情画意通常都展示着主人以及士大夫阶级的思想情调,以追求悠闲雅逸的意趣为原则,并且也让我国古代园林的布局还有一些具体作法有着山水画式的独特的风格,这正如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所讲,中国园林就是一幅立体的中国山水画,这就是中国园林最基本的特点。这也是它和别的国家的自然风景式园林唯一不同的地方。并且,老旧的建筑形式和装饰以及色彩,还有绘画和文字、雕刻以及诗词的方面也和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有着不能分割的关系,通过它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以及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些特征。更加准确的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深刻的文化内涵,掌握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是研究以及设计还有保护和抢救、弘扬民族传统建筑的主要组成。
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世界上的建筑文化的发展上,研究中国的古老建筑的平面外形还有其自身的深刻文化内涵,对我们继承以及弘扬民族传统建筑和民族精神,并且更好地吸纳一些外国优秀建筑的建筑特点,丰富还有发展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创新现代建筑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哲文.论中国建筑文化中国建筑文化大观[C]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王振复.东方独特的大地文化与大地哲学[C]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建筑文化遗产 虚拟现实 艺术性
建筑文化遗产虚拟现实是指运用数字化技术――主要是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计算机对古代建筑、遗址、文物等进行复原、仿真、再现、展示和保存,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作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作品,如何尽可能的“真实再现”古代建筑及其所蕴涵的艺术、文化信息,除了技术上的实现之外,如何运用艺术手段来表现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进而提升作品表现力是目前建筑文化遗产虚拟现实研究中关注的课题。
一、虚拟建筑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
1、“重技术”、“轻艺术”
由于数字化技术较为尖端和超前。“目前的虚拟现实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开发、制造引人入胜的VR系统所需的技术上,多数大学的VR课程由计算机系开设”。“把建筑文化遗产当作自己研究领域的素材”、“强调虚拟现实技术的开发”、“忽视艺术家表现作用”,使得国内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虚拟再现工作主要由计算机方面的专家承担。他们认为:只要依靠计算机技术“忠实”的“记录”下建筑文化遗产原本的造型、色彩、图案信息就够了,不能添加任何的主观理解和感受。
计算机方面的专家一般不具备应有的艺术修养和美学素质,很难从审美的高度上去考虑虚拟建筑文化遗产的艺术表现问题。他们往往单纯借助如数码拍摄和三维扫描等高科技工具、从技术的角度去“抄”建筑文化遗产,忽视了获取真实的图像资料、三维模型与表现建筑艺术的区别。而艺术家、人文学家虽然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美学素质,但一般缺乏应有的编程技巧、理性思维,无法直接参与此项工作。这就导致了目前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和建筑文化遗产虚拟再现的艺术性出现了脱节,致使目前研究角度大多停留在各种算法的实现上。所以目前很多虚拟现实作品“生硬的画面、蹩脚的操作、毫无趣味的漫游,使得VR的实际效能远远低于“虚拟现实”这个词所带给我们的想象。”为增加作品的艺术性、真实性和观赏性,虚拟建筑文化遗产下一步应该更加重视艺术表现的作用。
2、光影缺乏真实性
光影是塑造空间的重要手段,虚拟现实的“现实”除了要有准确的模型,还要有真实、丰富的光影。阳光在建筑艺术中的作用很早就被建筑师所重视:古希腊的神庙、中世纪的教堂、我国古代宫殿建筑以及民居等都注意了光影所产生的明暗对比、虚实变化。而通过计算机编程实现的虚拟现实作品在“三维阴影生成技术却显的无能为力”,只能使用二维平面模型模拟物体的阴影。这样的作品既不能表达现实空间中虚实变化多样的阴影,也不能表现物体受光之后各个表面之间光子的相互反弹,无法准确的反映出空间的环境色彩。
3、忽视环境艺术的处理
建筑文化遗产包括建筑物,更包括其周围环境。但是处理山体、树木、水等环境,需要计算海量的信息,需要配置极高的电脑设备,不然就会影响作品流畅的运行。所以目前的虚拟现实作品大多只注重主体建筑的虚拟再现,而忽视周边环境的衬托。建筑物因此显得孤立、与环境不协调。塑造真实感强、更加完整的虚拟建筑文化遗产,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也是目前面临的首要解决问题。
二、虚拟建筑文化遗产艺术性
虚拟建筑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技术,也是一种全新的数字化艺术。它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目标是向人们既真实又生动地展示建筑遗产的艺术魅力。古代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是文化的历史丰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萧默说:“文化是艺术的内涵,艺术是文化的外化。”丘吉尔说:“人塑造建筑,建筑也塑造人。”世界上诸多建筑遗产都是各国文化的外化――人造的城市缔造了自己的独特文化,有自己的语言体系:阿拉伯的拱券,中国的曲线屋顶,法国的芒萨屋顶等都构成了本民族(地域)独特的表述和交互手段。
虚拟建筑文化遗产的“艺术性”是指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再现历史建筑的同时。通过对建筑结构、材质色彩、光影、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完美表达出传统建筑的审美特征、审美意境,使传统建筑更加富于感染力,更好地传达出传统建筑的文化精神。同众多的传统和现代的艺术形式一样,艺术的处理在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构建虚拟建筑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虚拟现实技术的问题,更涉及到了建筑遗产的艺术性表现问题。虚拟建筑文化遗产的感染力不应该随着时间的流逝、因为技术的更新而减弱,它的感染力也不仅应该达到、而且要“超过”真实,这也是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全新手段对建筑文化遗产阐释的真正意义和魅力所在。所以不能一味地强调在数字技术上满足于对建筑文化遗产的描摹,否则就会忽视虚拟建筑文化遗产创作过程中艺术的处理,也就不足以体现作品“真实性”,生硬的画面必然缺少了真正能够打动人的因素。因此建筑文化遗产的虚拟再现不能只寄希望于程序员对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这个工作要创造的不是一批批随着时间的推移、设备的更新和软件的升级而失去了价值或者被淘汰的作品。作品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作为全新的数字化艺术,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过程单纯的依靠技术手段“抄”一个“所谓真实”的建筑是不够的。
研究当今国内外一流的、优秀的虚拟遗产项目之后,我们还是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场面辉煌、视觉强烈的画面背后往往是强大的艺术魅力。艺术是永恒的,“作为人类审美创造的艺术世界,不论是侧重再现的,还是侧重表现的,都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虚拟建筑文化遗产这个作品最终的高度和深度取决于艺术家的美学素质、艺术修养和艺术创造力,而不是技术本身。十九世纪的欧洲画家如果没有艺术灵感,即使有了光学理论的发展,也不会产生印象派的伟大艺术:没有柯布西埃、密斯等先驱,即使有了机器大生产,也是不会产生现代建筑的:同样的道理构建的虚拟建筑文化遗产,作品的艺术性无可争议的应该作为最终追求的目标,艺术家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是这个工作的最大资本。
三、艺术家、人文学者参与虚拟建筑文化遗产工作的必要性
虚拟建筑文化遗产的艺术性、创造性和想象性是作品真实性的保证,也增加了作品的观赏性,虚拟遗产和真实遗产的差异,这些共同决定了艺术家和人文学者的参与“虚拟建筑文化遗产”建设的必要性。从长远角度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虚拟建筑文化遗产艺术性的追求不断提高,在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虚拟再现这个工作中投入的最大的资本不是计算机软硬件,而是艺术家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
“虚拟现实之父”、美国科学家lvanSutherland博士对虚拟现实做了最早的研究,1965年他在“The ultirmate Display”(终极显示)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包括有交互图形显示、力反馈设备以及声音提示的虚拟现实系统的基本思想,他指出由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世界,应该是“看着真实,感觉真实”。这里的“感觉”,浅层意思可以理解为触觉、味觉等等。但其深层意思却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虚拟现实的重点,那就是虚拟现实的“真实”最终是感觉的真实!
高职建筑专业培养的是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等技术人员,学校的培养方向不仅要关注当下,更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建筑业的未来走向。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来看,要想在建筑领域有所建树,还应该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有宽阔的眼界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被媒体认为是“最具人文气质的建筑师”,他热爱写作、绘画、书法、哲学、古代文学等,也正是在传统文化中汲取了设计灵感,他的建筑风格体现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对于教育,他主张培养“哲匠”式建筑师,“哲”是哲学思考,“匠”是工匠,也就是有知识分子批判性的建筑师[2]。王澍的获奖启示我们,文化艺术修养对培养建筑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课堂讨论模式的涵义
课堂讨论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指“在准备事实性、解释性和评价性问题的基础上指导课堂讨论”[3]。事实性问题的回答能够直接从材料或文章中找到原话或推断出符合逻辑的结论,结论是唯一的;解释性问题是一些有歧义的问题,不只有一个答案,有多种可能的解释;评价性问题是要学生联系他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价值标准对材料中的观点作出评价。在“中西建筑文化”课堂讨论中,一般采用解释性或评价性问题,因为这两类问题没有特定答案,是开放性问题,能在问题的探讨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事实性问题对于高职生而言,相对简单,可以通过其他学习方式获得答案,无须深入探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而是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建筑文化课程中,要实现教学目标(即学生能够比较、分析、鉴赏中外建筑的美,能评价当代社会的建筑文化现象,能预测建筑文化未来发展趋势),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表达观点的机会,促使学习动机由外部向内部转化。
三、课堂讨论模式的课堂组织形式
(一)准备材料构建一组好的事实材料,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技能和经验,优秀的教师往往不会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能从社会生活中敏锐地捕捉到信息,课堂讨论的材料来源于社会,并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当今社会,各种建筑现象和事件层出不穷,作为建筑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对纷繁的社会现象有所了解,并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如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置一组代表性材料:材料一、古建筑研究和保护专家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美学思想。材料二、影视明星成龙把收藏的徽派古建筑捐赠给新加坡科技大学。材料三、当下一些城市不惜以牺牲自己的遗产为代价,克隆西方的地标性建筑,如杭州天都城的埃菲尔铁塔,苏州相城区的伦敦塔桥,天津武清区的佛罗伦萨小镇等。材料四、中国许多地方成为了西方建筑师的试验场,随处可见奇形怪状的建筑,如“大裤衩、唐僧帽、大秋裤、桶装方便面”等。
(二)设计问题课堂讨论模式的难点在于问题的设置,讨论的质量直接依赖于所提问题的质量[3]156,问题来源于材料。根据以上材料,提出如下问题:(1)现存古建筑需要加以保护吗?(2)保护古建筑的意义何在?(3)如何看待中国各大城市随处可见的克隆建筑和奇怪建筑?(4)结合对以上三个问题思考,谈谈如何处理好继承传统建筑文化与建筑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这组问题的难度由浅入深,既具有独立性,又有内在的逻辑性,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这组问题是真实的疑问,具有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对问题的解答会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三)创设问题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下进行的,学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在呈现材料时,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借助于网络海量资源,制作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对上述材料进行处理时,综合运用关于南京古长城、徽派建筑的视频欣赏,克隆建筑的图片呈现,成龙捐赠古建筑的新闻报道,网友论坛发言等,还原历史现场,模拟真实情境教学。
(四)合作探讨凯恩的大脑研究原则“对意义的探求是天生的”[3]5,启示我们教师,每个人都具有求知欲,只要手段得当,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建构意义。讨论的形式采用小组式讨论和全班式讨论,前者是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问题或角度进行探讨,小组成员内部各抒己见,组长记录并整理每位成员的观点,这种讨论形式的优点是学生参与面广,气氛活跃,当然它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全班式讨论是在教师的主持下,同学们对某一问题自由发言,教师可以掌控讨论的进程,引导讨论的方向,也可以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评价和反馈。
(五)归纳总结教育中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赞美将会促使学生表现得更加出色,反之,对学生的批评与否定将使学生自暴自弃。在总结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和提出的观点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学生对某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这恰恰就是讨论带来的成效,因为讨论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权威观点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理解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增强处理现实复杂问题的能力。如讨论结束后,鼓励学生把探讨中得到的结论整理成小论文,以适当的形式发表,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四、教学的安排
在科学中,对称性指的是研究对象在某种变换或操作下保持不变的性质,因而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所谓对称变换是对称操作的结果。在平面中,对称操作只影响对象的几何学性质的变换,即对称变换仅涉及到设计的结构。同时,也允许反演对称操作并使对象重新回到原点。在艺术中,对称性常与平衡、形状、形式、空间、秩序、和谐以及美感等相联系。最早意识到“对称”在二维平面设计中具有辅助作用,并努力使“对称”原理应用于设计实践的人是英国利兹大学纺织系的物理学家H.J.Woods。在20世纪30年代,他相继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并通过可视化的图形符号,解析对称在构建图形结构与设计过程中的辅助作用。从非数学研究的角度看,由OwenJones所著,出版于十九世纪初的《装饰原理》一书,似乎最具影响力。分析介绍了大量的图案与装饰,并根据不同的时期、民族区域和风格将图案与装饰进行分类,该书对图形与对称的研究起到了进一步的促进和推广作用。从数学研究的角度看,历史上的数学家和科学家,例如Coxeter、Guggenheimer、Gans、ShwbnikovandKoptsik、Schattschneider都已经意识到数学意义上的对称,是以四种基本对称操作或几何变换在平面中的应用为特征。这四种基本对称操作是: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反射对称、滑移反射对称。历史上,曾有无数的人们进行过有关数学对称理论的开创性研究与探索实践。在中西方传统文化、艺术和建筑中,存在许多类似案例可供研究。从图形创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综合的角度看,荷兰艺术家M.C.埃舍尔(M.C.Escher)的研究与探索最具代表性,并且理论研究体系也十分系统和深入。他的图形创意具有数学思维和艺术的创造,他的作品堪称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典范。M.C.埃舍尔图形创意的数学灵感和理论来源于很多方面,其中有规律的对称图形创意灵感源自数学对称理论。研究和欣赏埃舍尔的艺术,首先必须了解其作品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如此才能真正享受到他的艺术与数学完美结合所带给人们的审美愉悦。图1这是M.C.埃舍尔基于对称变换原理而创作的作品。
二、数学对称原理在传统建筑文化符号中的应用
文化符号在构建过程所基于的数学原理与理论分类很多,就数学对称原理而言,可追溯到人类的史前文化。综观人类的艺术史,根据现已被考古发现的大量的记录在岩石上的原始文明、新石器时代的手工陶艺、夏商周的青铜制品、古希腊文明、以及埃及和玛雅文明中,均有发现文化符号基于数学对称思维的例证。本文着重介绍和分析了传统建筑文化符号中所蕴含的数学对称原理。数学意义上的对称在传统建筑文化符号中的应用相当常见,在中西方传统建筑和圣殿的建造过程中都能找到与数学对称有某种关联。在文化和艺术中,对称常与和谐以及形式美感等含义相关联,其根本的原因是,数学对称的灵感源于对宇宙和自然以及人类自身的探索和发现,同时这种数学的生命力完全根植于养育她的文明社会生活之中,对称与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思想以及所崇尚的“天地交而万物通”、“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是吻合一致的。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传统建筑在文化特征、美学追求、建筑风格、形式结构等因素受到影响是必然的。“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所推崇的理想境界,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文化意义上的对称,通常与中庸、秩序、和谐、典雅、庄严以及权威等含义相关联,中国传统建筑十分讲究对称的文化。中国古代帝王的宫殿以及宗教寺庙在建筑布局和结抅中,一般都按照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布局及设计。例如北京的故宫就以中轴线为中心轴,图2是北京故宫鸟瞰图,其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布局设计。宫殿的布局,一般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所谓“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这种布局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简明的组织规律,同时与其宗法和礼教制度密不可分。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种跨国界和文化的桥梁。因此,常见于人类的建筑、文化和艺术之中。对称在东西方传统建筑文化符号中的表现十分常见。图3是法国的兰斯大教堂,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结构和装饰中到处都能发现基于对称思考的装饰。图4是婆罗浮屠佛塔鸟瞰图,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遗址——瓜哇島的佛塔群。其基底尺寸为114×14m、高46m,塔结构基于中心及轴的反射对称原理而构筑。人类由于生活在不同的区域和民族文化,虽然在生活与实践过程中都发现和应用对称原理,然而,由于文化背景及所处的民族和区域以及生活环境的不同,显然对对称的理解与应用是有区别的,这种差异体现在文化特征、美学追求以及文化符号的表现、传播、及审美等各层面。例如早期的摩尔人和阿拉伯人,他们在对称图案的装饰风格方面却有着独特的审美观和表现,他们对复杂的数学几何的研究与应用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如图5,这是分别基于中心及旋转(120及60)对称以及反射轴对称而构成的图案装饰,图6为对称结构示意图,许多穆斯林和伊斯兰教的建筑结构、装饰风格和图案的文化特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可见,对称已不仅仅对建筑师有吸引力,数学家、物理学家、画家、心理学家、考古乃至音乐家都在思考和研究它的意义和影响力。事实证明,数学一直伴随和见证了人类的文明历程,始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语
湘西侗族传统建的木雕装饰、石雕装饰和砖雕装饰都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形式,浓缩了数千年的创作理念。三种装饰艺术与建筑完美结合体现了“工”与“艺”高度统一。研究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挖掘传统建筑中内涵对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目前对于湘西侗族传统建筑研究大多数还只是以呼吁传统建筑保护和旅游开发为主,停留在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旅游价值和建筑科学价值之上。对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进行研究,可以从立体层面上系统地揭示侗族传统建筑物质性、行为性和观念性特征;阐明侗族建筑装饰艺术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的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地位;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璀璨多姿的建筑文化添砖加瓦。
从地理位置上看,大湘西南接广西(桂林、柳州),西连贵州(铜仁、黔东南),与湖南的邵阳、娄底、益阳、常德、张家界等市接壤。怀化素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今有湖南“西大门”之美誉。
从周边资源来看,贵州省黎平县非常重视民族建筑的保护工作,天府洞侗族重点民族村寨保护区获“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古村落与传统民居保护奖”。如今的黎平县城是一座飞速发展的城市,一座座雄伟的民族特色与现代特点相融合的建筑拔地而起。黎平县肇兴纪堂鼓楼、从江县增冲鼓楼等清代中叶侗族建筑物,现今仍保存原貌。凯里民族建筑有金字塔式苗族吊脚楼、布依族石头屋、侗族鼓楼和风雨
桥等。
从人文情结看,湘西民族民俗风情浓郁,自然景观秀丽。著名的世界森林公园张家界、“天下第二名镇”凤凰、旅游胜地芙蓉镇,黔城芙蓉楼、洪江古商城、芷江胜利受降纪念坊、会同高椅民居等以及以侗族、苗族、土家族为代表少数民族均以其独具艺术魅力的多民族文化、民族建筑和民族习俗风情吸引着芸芸众生。
湘西通道是一个以侗族聚居为主的山区县,侗民聚族而居。大寨数百户,小寨四、五十户。在民族建筑上,以鼓楼、寨门、风雨桥最为出色,逢寨必有鼓楼、寨门,逢水必有风雨桥,逢路必有凉亭。鼓楼、寨门、风雨桥是侗族地区民族建筑文化保存较多和较完好的县份之一,极具科学考察和开发价值。
在湘西本土现代建筑室内外空间中如何合理地运用湘西民族建筑元素,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湘西建筑文化和家居装饰文化,满足人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需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民族传统建筑优秀文化的继承、弘扬、保护以及在当代建筑中吸收和应用是非常必要的。研究湘西侗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研究,可以为湘西本土城镇建设与室内外装饰设计提供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目前,国内外关于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研究已渐趋兴起。建筑界、艺术设计界、地理界、历史界、文化界、旅游界、社会学界等均很关注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对于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现代诠释也不乏成功的案例,但是对于湘西侗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研究颇少。
国内对侗族建筑装饰艺术的研究始于90年代,1990年李长杰主编的《桂北民间建筑》;2001年余达忠的《侗族民居》,张泽忠的《侗族风雨桥》和石开忠的《侗族鼓楼》;2004年,张柏如的《侗族建筑艺术》等,这些著作探究了侗族建筑装饰艺术的起源历史与民俗风情的关系,以及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内涵等。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蔡凌教授总结了侗族传统民居及村落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提出通过多学科研究方法的整合来拓宽侗族传统村落及建筑的研究视野。他出版了《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落与建筑》一书,力图构建出从建筑、建筑装饰、村落到文化区域三个层次,自下而上的研究框架。贵州师范大学邓玲玲老师研究了侗族村寨传统建筑的形式、风格与文化蕴含,指出了侗族村寨建筑装饰风格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柳肃教授编辑的《湘西民居/千年家园》一书2007年面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述了湘西绚丽多彩的民居和民俗文化,介绍了美丽的村寨――南侗民居;特殊的居住方式――北侗民居。中南林学院环境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沈守云教授于2008年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湖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形态与文化研究,现正在积极研究当中。
在国外,涉及侗族建筑装饰艺术的研究以日本学者为主,如20世纪80年代,京都大学田中淡先生组织了中国科技史共同研究班,对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开展研究,他的相关论文对我国的干栏文化史和少数民族特别是侗族的干栏民居建筑装饰艺术进行了研究。
2007年8月“中国景观村落”考评专家组到湘西通道侗族自治县芋头古村落、皇都侗文化村考察,他们认为这两个侗族古村落都达到了“中国景观村落”的评选标准,但在保护与开发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憾,特别是在古村落中乱建一些破坏古村落原有风貌的建筑,值得各级政府和专家、学者去研究和探讨,并加以高度重视。
论文关键词:现代建筑构造细部文化
论文摘要:分析了建筑、构造文化的关系,研究了现代建筑构造细部的文化特征,指出从建筑的构造和细部可以反映一个民族和时代的文化内涵,它们凝聚了广大劳动者的智慧和情感,也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发展文化和丰富的社会及人文意识形态。
1建筑、构造与文化
“文化”一词有广泛的意义,历史上关于文化的语义解释多达200种以上。由于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它涉及到哲学、伦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诸多人文学科。
作为人类社会进化的物质产物,建筑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建筑被认为是文化的载体,其构造与细部则是记录这些文化信息的语言词汇,表现出与整体相适应的文化特征。从运用的材料、构造方式、纹案、色彩等方面人们能够获取与之相关的文化信息。今天,世界各地之所以能有这样多姿多彩的建筑,其文化内涵的传递主要就是通过细部来完成的。因此,构造与细部在传递建筑文化信息时起着重要作用,成为建筑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
2现代建筑构造细部的文化特征
2.1现代建筑的构造与文化
当今世界,时空概念上的“地域”迅速消融,政治、经济、文化日益全球化,在经历了各种建筑思潮的洗礼之后,当代建筑师深刻认识到建筑文化的意义。20世纪初西方建筑舞台上出现了现代建筑思想并广泛传播,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建筑随时代而发展变化,现代建筑要同工业化社会的条件与需要相适应,强调重视建筑物的实用功能,主张突出现代材料、结构的特质并发挥新建筑的特点等等,这些新型的建筑观带给人一种强烈的时代感。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现代主义建筑主张坚决抛开历史上的建筑风格和式样的束缚,按照今日的建筑逻辑灵活自由地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与创作。抛开其积极的一面,现代主义建筑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许多人批评它割裂历史,过分重视技术而忽视人的情感需要,忽视新建筑与原有环境文脉的联系,因而又产生了很多新的流派和新的创作倾向。许多建筑师对建筑的文化、传统的延续与表现做出积极的尝试,他们重新关注建筑与文化的内在联系,试图从传统文脉中寻找建筑的特色和自我的存在。除了一些特定类型的建筑外,完全照搬古典式样的建筑已很鲜见。
2.2现代建筑构造细部的文化特征
香川县厅舍被普遍认为是现代建筑精神与日本文化的结合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出色的细部。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设计的这幢建筑由部分3层的楼房与8层的主楼组成,高层的主楼部分四周有一圈挑廊,廊边有水平栏板,廊子由富有韵律的小梁支托。从栏板下露出的小梁采用的是日本传统木构建筑的手法,香川县厅舍的这些构造细部经过精心设计以后,整座建筑虽没有传统建筑的构件却使人不觉联想到日本古代寺庙的代表——法隆寺的五重塔,由此这座现代建筑被赋予了日本传统文化的内涵。当代建筑师不仅用空问、环境、造型等来表现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体现社会时代的大众需求,表达对建筑的认知、思想和主张,许多时候也通过构造细部来表现这些内容。德国建筑师.埃尔曼(E.Eiermamn)主张建筑应能表现结构、构造形式,同时应通过对构造的细致处理使之产生令人愉快的效果。20世纪50年代E.埃尔曼把轻质高强的预制装配式钢构架坦率而悦目地暴露在外,让主车间外墙的石棉瓦楞板在钢构件后面毫不间断地通过,使厂房看起来十分纤巧。经过E.埃尔曼对构造上的细致处理,乌西尼织造厂的外观虽没有做特别的修饰,却显得不同凡响。
我们说建筑构造与细部要素的产生通常都是缘于实用功能,但有时也可以由象征性的需要演化而来。在新德里的美国驻印度大使馆中,斯东也很好地利用构造与细部表达了意在把印度文化和现代技术完美结合在一起的设计构思。使馆的主楼呈长方形,建在一个大平台上,房屋四周是一圈2层高的镀金钢柱柱廊,左右对称,由明显的基座、柱子和檐部三部分组成,与希腊古典柱式有相近之处。柱廊后面是双层外墙,里层是玻璃墙,外层则是大片的白色漏窗式花格墙,使采光与维护功能相结合。斯东的伊斯兰式混凝土花格墙具有极强的地区象征性,于是被强烈地作为精神文化上的交流媒介运用于墙体。花格墙是用预制陶土块制成的,在结点处覆以光辉夺目的金色圆钉装饰,它使人联想到印度的泰姬玛哈尔陵。据说斯东在设计前曾研究过泰姬玛哈尔陵,并从中获得灵感。这座现代建筑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使用现代的建筑材料——金属和工业技术,对外墙和柱廊的细部构造加以精心处理,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建筑神韵,整座建筑表现出端庄典雅,轻盈,高贵,奕奕生辉的形象,把印度文化和现代技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建筑文化上表现出双重性,既要反映新技术的时代性,又要反映大众化、历史化、地方化等特征。它的细部装饰主要来源于特殊的历史式样,尤其是古典建筑原型,并以具象或象征的方式表达。文丘里认为对于文化的表现可以采用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的部件”。他认为作为建筑师应有意识地把深思熟虑过的历史观作为行动的指南,而不凭习惯办事;应对建筑传统和当代文化进行注释,而非将其视为无意义加以抛弃。他认为建筑“创新可能就意味着到旧的或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格雷夫斯设计的波特兰大厦就是对这种思想的表述(见图1,图2)。
波特兰大厦一直被称作“隐喻的建筑”,它蕴涵着比拟和隐喻的文化连续性。波特兰大厦是一座15层高的楼房,其外观较为敦厚,既非现代的又不是复古主义的。立面用台座、墙身、顶部三段式建筑,大的壁柱和拱心石使人联想到古希腊古罗马柱式,墙体的带饰和色彩具有市俗情趣,整个形象既质朴严肃又多变有趣。之所以这栋后现代里程碑以这样的外观示人,在我看来就是为体现一种稳定的情绪和肯定社会发展的观念。首先,波特兰大厦的整体外观使人联想到古典柱式,而古希腊、古罗马的柱式本身就是与人体崇拜有关。多立克柱式是对刚强男性人体的模拟,爱奥尼柱式则是对柔和女性人体的模仿,科林斯式则只是从爱奥尼式演变过来而已。这种对人体的模仿最能令人感到亲切并能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在形式上起到了艺术设计的慰藉功能,格式塔心理学派称其为“异质同构”。波特兰大厦的隐喻意义则从这方面给人们提供了或多或少的亲切感以及平缓、稳定的情绪。
其次,波特兰大厦所具有的市俗情调肯定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至少,它同意推动人类社会文化进步最基本的元素是平民大众,而并非就只是几个玩味所谓高雅和先进的,躲进象牙塔成一统孤芳自赏的卫道士。最后,在深层意义上说,波特兰大厦可能对自然的向往在于关注人自身之中。因为对心灵的抚慰以及对社会的肯定都是在寻求一种正确理解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途径。
关键词:泉州街巷空间历史街区城市文化古城保护居住环境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巷与城市的起源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并以一定的物质空间形式表达其文化特征。我国古代城市是从传统的市坊制度开始的。坊(居民区)与‘防’同义,最初是和市(商业区)严格分开的,并用围墙各自封闭起来,白天开放、黄昏关闭。孔颖达疏据《毛诗正意》曰:“文公乃徙居楚丘之邑,始建城,使民得安好处,始建市,使民得交易。”
史学专家认为街巷与市坊有一种传承延续的关系,市坊应可视为街巷的前身。坊中民房之间必然留有走道,此即最初的街巷,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市坊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宋元以来,市坊已发生裂变,坊中出现了市场、店铺,街巷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居民走道,而有了促进商品流通,方便商品交易功能。街多为商业性街道,巷则纯粹为居住性是半私密性空间。说文解字:“街,四通道也,巷,里中道路”。
2. 古城泉州的街巷空间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身的文脉和传统。我国的城市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结构形态――中心结构和大量的街道组成的城市网格。泉州于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左右在今市区建城,城区为南北朝向。城市建筑群多为南北朝向,常常按照南北轴线布置,城市住宅区的道路则大多东西向设置。古城儒、释、道三教并盛,互为融合,又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之一,世界各大宗教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都在泉州留有丰富的遗迹,并对泉州街巷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2.1 城南(泉南蕃坊)
泉州城南历史街区的兴盛依托于港口的发达。这里为外国人集中侨居地区,中西建筑文化在这里交融,留下了丰富的民居建筑遗产。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后宫,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来远驿遗址、富美宫等,另外涂门街的清净寺,车站的蕃佛坊(即婆罗门的回教寺等),都是外国人常聚之处。这就是《蒲寿庚考》书中所称的“泉南蕃坊”。
城南历史街区内有保存较为完整的聚宝街、万寿路、青龙巷等历史街巷。街区内的主要建筑功能是居住,万寿路与聚宝街在住宅基础上沿街开店,是居住街区内的地方服务商业街。而青龙巷、横街等街道依然保存着传统居住街坊的职能。
街区现有道路空间格局较为良好。商业性街道宽都在6―10米之间,相当于现代住宅小区级道路标准。居住性街巷宽度略窄,为3-5米不等,虽略显局促,但却为居民的居住提供了亲切的气氛。
在街区丰富的民居建筑遗产中,典型的传统名居类型有:传统院落式民居官式大厝、手巾寮(手巾寮内部含中西合璧式样)和从南洋传入的中西合璧式洋楼建筑。洋楼俗称‘番仔楼’,其平面布局为传统四合院,但建筑够造及装饰却吸引了不少西洋建筑的处理方式。首先洋楼为外廊样式,外廊指在建筑周围围上廊子,即指建筑物外墙前附加的自由空间,是一种生活空间。另如西式山头的做法和文样、窗楣等一些装饰性构件都明显来源于西方建筑。除受西方建筑影响外,伊斯兰建筑也在这里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位于涂门街的清净寺(图1)始建于1009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回历400年)。创建和重修者皆为阿拉伯伊斯兰教徙。建筑采用西亚形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在涂门街上,它与闽南传统建筑关帝庙已经和谐相处了数百年,这正是古城泉州街巷融中外文化的魅力。
2.2 城西(传统风格)
西街地区是泉州最早繁荣地带,在城市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西街地区一直保持着传统城市‘鱼骨状’的街道坊巷布局。西街是泉州唐子城十字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传统商业街和交通道路。从西街进入两侧的支巷,人们立刻可以感受道环境气氛的突变,瞬间摆脱了街道的喧闹进入了平和安静的天地中。巷中两侧的民居建筑及巷道丰富的空间散发着浓厚的历史人文信息,正如传统城市街巷的功能划分,“街是商业性街道,巷纯粹为居住性,是联络各住居的入口”。
西街地区与城南略有不同,在留存下来的民居建筑遗产中,中国传统建筑所占比重较大,其中有些内容至今仍对城市生活中的宗教民俗有很深的影响。
开元寺位于泉州西街,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是古代大型公共性建筑群,其大型院落空间是城市整体空间形态中的重点。高大雄伟的东西双塔(图2)(东塔高48米,西塔高45米,是全国最高的石塔)与平铺式的城市布局形成强烈的对比,极大丰富了城市的天际轮廓线 ,是泉州的标志。
开元寺在历代修建、扩建中也不断融合和吸收外来文化,其中包括印度教寺庙构件的使用和其他宗教建筑的作法。这使其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中国传统城市中,大的庙宇道观周围往往容易形成商业集中的繁华地段。近寺地区拥有丰富的社会层次,是多文化交流融合的场所。
2.3 中山路(侨乡特色)
中山路自唐建城以来就一直作为泉州的主要商业街存在。骑楼是中山路的重要特征,作为一种商业建筑形式,它是当时华侨回乡投资建设时由东南亚殖民地带回来的,其特点在于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与华丽的装饰及色彩。
中山路沿街均为骑楼,骑楼英文名为‘Arcade’,是指被覆盖的通道,特指一侧或两侧有商店带拱廊的建筑,可挡日照,避风雨。由于沿街手巾寮进深都很大,不易通风,设骑楼可适当减少进深,改善通风。当人们行走于骑楼之下时,其视线必然聚于店铺内。同时从骑楼向外看,一个个连续的列柱将街道立面划分为一个个框景,就有如观看一幕幕长长的卷轴画。这有利于缓解购物者的疲劳,延长其购物时间,从而刺激消费。
中山路平面上的一些细小曲折,让人们在运动中可捕捉一串串连续的画面,它使得空间不容易被望穿,转折处的空间有承与转的作用,是前一段空间的收束,也是下一段空间的序幕。中山路直线型道路易形成空间视廊。钟楼位于中山路、西街与东街的交汇处,当我们考虑一条以上的道路时,道路交叉点就变得十分突出。因此钟楼自然成为中山路的空间视廊中心,是标志性建筑。不仅强化空间印象也是打破中山路总体轮廓的焦点。
古城泉州不同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街巷往往曲折,形成连续画面。常运用空间的收放来变化场景 ,运用空间的藏与露求得细微的趣味,运用点、线、面等空间形态的对比,在若干处形成。最后运用标志性的建筑作为整个连续画面的收尾。
3. 古城泉州的城市文化
泉州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城市文化呈献多元化形式,包括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侨乡文化。从整体上看,其核心是中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奠定了泉州文化的思想基础。泉州长期远离政治中心,建筑、方言、民俗、戏曲等都具有古朴的特征。又由于长期与海外的交往,泉州拥有强烈的海洋文化。与泉州通商的国家多达70个以上。泉州作为侨乡,具有显著的侨乡文化,特别是在近现代,华侨带来了洋楼、骑楼等丰富的建筑行式,对泉州的城市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泉州城市文化具有广泛的包容性,中外各种宗教、文化都在这里得到融洽发展。带有各种宗教特色建筑成为城市的主要空间节点,也使泉州的街巷空间变得饶有趣味。
4 结语
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空间易地方式,城市街巷最初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徒步行走的人。街巷空间自古就是“步行者的天堂”,可惜现在街巷大多已被机动车辆占有,街巷文化也正变得淡薄,人们除了购物,正在远离街巷,我们需要把建筑传统继承,也需要把街巷的文化氛围继承下来,创作出符合当代居民生活居住环境,让孩子们玩耍的身影依然留在街巷。
参考书目:
1. 吴正旺《泉州小商业步行街的地域性研究》 华侨大学硕士论文
2. 林翔《城市化进程中居住性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华侨大学硕士论文
3. 谢鸿权《泉州近代洋楼民居初探》 华侨大学硕士论文
4. 郑妙丰《泉州西街地区小规模动态更新与保护设计模式初探》华侨大学硕士论文
5. 凯文・林奇[美]著项秉仁译《城市意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现代室内装饰设计、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应用中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现代室内空间装饰设计要面对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创新,要充分表达人们的情感需求。人类最初的劳动,正是针对人们最普通最基本的需要展开的,几千年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沉淀了不同的文化,室内本土化设计也应符合不同民族需要。室内设计作为一门学科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广泛的认可,这就要求我们从社会文化中汲取养分,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思想运用到室内空间装饰设计中将传统文化回归,从现代设计环境下,演义出本民族设计文化。
1.是探索建立带有民族内涵的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文化的需要:
近些年,随着公众生态意识的不断增强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人们对于生活品味要求越来越高,生态自然的生活方式逐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园林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自然朴实的美学特征,他的理念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启示是多方面的。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理念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它强调要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规划和设计,并巧妙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冲突,以获得和谐的生活环境。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运用传统建筑文化以及其美学思想,对现代室内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2.是营造带有民族特征室内空间设计形式、塑造现代中式设计文化的必然选择
近代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受到了西方严重的冲击,一味的模仿西方设计,而迷失了自我的方向。随着西方设计理论和思潮的涌入,城市化加速发展及过度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令我们失去了古代人造园的执著与宁静,也失去了古代文人对平和心境、如诗意境的追求,更使设计缺乏文化内涵,流于形式,忽视对心灵的关注。
在现代社会的日渐进步和人类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下,人们对室内空间的物质和精神功能有了新的理解。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的物质功能已不再是设计的唯一要素,民族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愈来愈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国园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流传已足以证明它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血脉关系。因此,把它引入现代室内装饰设计毫无疑问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我们只有更深入地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并将其运用到当代的设计中,既着眼未来又尊重传统,才能寻找到适合我们的人文居住方式,把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表现形式及造园手法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自然山水式园林,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把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真正的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通过对空间的序列化处理分隔而使其融入自然的布局,顺应自然和师法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所遵循的艺术表现形式。另外,与当时的哲学理念是分不开的,朴素的自然辩证思想在造园方面的体现也是师法自然、顺应自然。
空间布局是影响到造园的整体结构关系的全局性问题。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具有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等特点,以小见大。为了丰富空间美感,采用借景、分景、隔景、障景、等手法来布局空间、组织空间和创造空间。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形态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空间序列的布局、边界的空间构成、内外空间的流动和空间的景深,其景物高低错落,前后变化都存在着一种和谐有机的空间关系,具有多空间多景物连续变化的特点。无论是独立的单体空间还是空间的序列布局都沿循一定的轴线,如空间组织关系在统一中式变化,在均衡中求突破,通过对比和衬托使空间主次清晰明了。
中国古典园林从内在的气质和外在的环境要素着手造园,叠山筑石、庭园理水、花木配置、经营建筑,各个要素之间互为景观相互映衬,使其达到共通融合,以求达到物境、情境、意境的完美统一。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的看法,中国古典园林乃至现代园林艺术始终把如何处理好的内外空间的关系放在重要的地位。如园林中的亭、台、厅、榭、栏等都是置身于山水之间,其目的就是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既能得到自然环境之映衬,又能成为整体环境中的一部分。堆山叠石在我国传统造园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它不仅师法于自然,而且还聚集着设计者的艺术创造。“片山有致,寸石生情”说明山石兼备自然山石的形神外,还可以具有传情的作用。水是设计中常用的要素,水面能使人感到开朗宁静,若整个室内以水为中心,便形成一种内聚的格局,若分散用水则是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割成互相连通的若干小块,这样便可因水的来去无源流而产生隐约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给人以深邃藏幽的感觉。花木以直接观赏为多,同时借花木间接地抒发某种意境和情趣。通过嗅觉可以让人未见其花先嗅到其香,给人以舒适放松感,植物的花香远比化学形成的花香来的更让人嗅觉的满足。室内多种盆栽,起到点缀的作用,同时透过枝叶扶疏的网络去看某一景物使其更加具有含蓄感。设计中加上建筑构件起到了装饰和符合人体工程学作用,满足了使用者视觉效果及除美学外的功能性使用,满足了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1.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古典园林受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影响,体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的结合,运用传统造园中障景、框景、对景、借景及欲扬先抑、步移景异等基本手法表达艺术意境,追求自然美。园林艺术的关键在于“景”,为了求得移步异景、意境的深远并引人入胜。“曲径通幽”给人以曲折、狭长之感,可以借助大小的对比以及开敞和封闭的对比而使人有心旷神怡之感。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空间设计是整个室内设计中的核心和主体,因为空间设计中,要对室内空间分隔合理,使得各室内功能空间完整而又丰富多变。同时在平面关系上要紧凑,要考虑细致入微,使得建筑的实用率提高。空间处理的合理性能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工作生产活动。现代室内设计借用古典园林“曲径通幽”而后“豁然开朗”每经过一次曲折,便可以产生一种新的领域感,而随着不同的时空变换,便会使人产生一种玩味不尽的妙趣避免一览无余。在室内装饰设计中合理恰当的利用花窗、门、挂落等装饰构件,形成半开敞的空间,将室外景致“借入”室内,形成无中生有,使得主要空间,过度空间,次要空间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不同的色彩搭配,表达室内造型的美感,起到丰富造型、突出使用功能、表现室内不同气氛和性格的作用,增强整个室内的艺术效果,这种层次与渗透让近景、中景、远景,层层景致都各自独立又统一在整体系统之下,能够反映出居住者的情操,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使用者的精神、情绪以及心理活动。
2.意境的创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文学艺术的运用可体现在为室内提名,例如中国古代园林中为每个宅院和每个亭、台、厅、榭、栏都有不一样的名字,从中体会到不一样的意境效果,以及像我国古代诗人是以一首诗做整个园林的名号或匾额的提名,即富有诗意又很贴近此时此景,我国文学艺术博大精深,在设计者设计的时候要以文学色彩贯通,才会给人以遐想的空间与空间写照。文学艺术的运用使得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已被赋予新的含义。对建筑内部固定表面的装饰和可以移动的布置所做的表面的、视觉的整体效果设计,偏重于对室内地面、墙面、天花等界面的艺术处理,同时兼顾门、窗、家具、帘幔、地毯、灯具、陈设等精心构思。是符合现代人们追求形式的民族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审美需求的室内装饰设计。
3.现代材料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贝律铭先生深清中国古典园林,在他的设计中常运用具有传统内涵精神的竹子作为视觉元素,同时结合现代的灯光、石材、玻璃等设计元素,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相结合最好的典范示例。
正是源于现代人对现代都市喧闹的厌倦,使现代人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返璞归真的可贵,大胆地利用砖石、木材、金属复合材料等现代材料。意在显示素材的肌理效果或原材料的本来面貌,加以精密的打磨,或是像透过滤色镜看材质一样的倾注视觉的材料运用。这种空间效果具有冷静的、光滑的视觉表层性,他牵动人们的情思,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具有潜在的怀旧、回归自然的情绪得到补偿。对材料的肌理效果和质感的重视,更令人感受到一种自然的柔情和生命的韵律。
结论
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的相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互动的过程,室内装饰设计中真正的“中国味”不是停留在表面效果追求形似,而是讲求神似的追求意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式风格并不是元素的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提炼,将现代文化元素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空间。我们在看待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理念和现代的建筑室内设计时,不仅要看到它的形式,更要看到创造这种形式的思想、精神、和哲理,对待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怎样利用并加以发扬光大,这是我们今天急需研究的课题。中华民族能够创造出辉煌的过去,相信也必将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 吴家骅,环境与设计史纲[M].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3] 江婷,现代商业空间的展示设计,[硕士学位论文] 东南大学,2006
[4] 王其钧,《中国古建筑语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 托伯特・哈姆林,《建筑形式美的原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6] 王澍,2012年普利兹克奖颁奖典礼获奖感言,北京人民大会堂 ,2012
[7] 白钊义,“曲径通幽――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与内涵”载《山西大学学报》,2005
[8] 王琼,《王琼室内设计作品集》,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9]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0] 姚亦峰,探析自然理想景观对于中国古代园林的启示,建筑师,2005
[11] 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2] 苗鹏云,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以拙政园为例,山西科技,2007
关键词:江南园林 传统文化元素 现代景观设计
本文为2012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厅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结项论文,项目编号:12457205D-18。
1、 江南园林概述和特点
江南园林属于我国三大园林派系中的一派,代表了我国古典园林和传统元素的经典。江南园林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但是因为园林的面积和篇幅都比较小所以至今保存完整的园林一般都是明清时期的园林,这些作品体现了我国的古典美艺术。园林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园林和园林之间的不同,古人造园的方式体现了有法无式的特点,只有一定的艺术规律但是却没有一个固定的流程,因此多种多样具有与众不同的美感。
中国古代的私家园林的特点主要有:(1)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这是创作中国古代园林的主旨,主要是为了获得一个典型、凝练、优美并体现自然反映自然的一个私家环境;(2)建筑和自然的和谐:中国古代园林创作过程中体现了一定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体现了道家“为而不持,主而不宰”的思想特征;(3)意境美:古人都喜欢用山水画和田园诗来表达对于自然的喜爱,而中国古代园林则体现了古代自然风景的意境美,可以用诗情画意来形容。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园林结合了建筑、自然、人文的美,将这三者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意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建筑价值和人文价值。
2 江南园林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2.1 我国目前的现状
现如今,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口密度的不断增长,出现了许多环境、交通、资源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下文主要就河北省的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其环境问题已经达到一个无法忽视的地步,阻碍了城市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自然景观和城市生活支持系统和过程等使人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环境问题。因此建立人性化、生态化的城市环境景观已经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迫切任务,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优美、自然的环境。
2.2 江南园林的运用
2.2.1 存在的问题
江南园林的意境是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环境和境界,因此我们利用江南园林的艺术特征和营建手法来设计和创作现代建筑,将其运用到河北省现代化城市景观的设计中去,这样不但可以实现人们的精神向往,而且还能实现古代园林艺术的发展和延续,真正的实现中国特色。
但是我们如何才能实现对江南园林的运用呢?这个问题是目前最需解决的问题,不管是使用怎样先进的技术或者思想要想实现江南园林的完美运用都是比较困难的。现在我们都流行“在继承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的思想,这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这种观点鲜少遭受攻击,因此其看上去体现了一定的哲学性和中庸性,符合中国人广泛的思想和心理。江南园林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是精髓所以要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进行发扬,其他领域的中国文化因素也要使用这个态度进行运用,但是江南园林中值得现代景观设计运用和借鉴的元素却很少。
现代景观的概念比较宽泛,现如今我们还只停留在通过研究江南园林来发展的道路上,但是这样我们就永远不能获得发展,只能永远依附在古人的设计思想和创作中,并且我国高校的园林教育中都将大部分的时间花费在研究“死去的艺术”上,真正的体现发展的东西很少。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江南园林具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不管是设计背景还是方法等都比较完备和经典,但是现代的景观设计却缺少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撑。
2.2.2 河北省景观设计中的问题
河北省城市中有众多的文化广场、主题公园等,但是景观园林的设计却很荒诞,不但不能体现现代先进的文化和艺术风格,而且还体现了一些落后的思想和文化,整体设计显得繁杂琐碎,尤其是一些所谓的继承江南园林的建筑设计更是荒诞无比,只是简单的抄袭了一些江南园林的色彩、符号、纹样等。
我们对于古代文化一直强调要在“继承中发展”,但是现在我们继承的只是一幅画、一副图案,我们至今都没有明确到底要继承的是什么。所以在进行现代景观设计时不但不能自然之美,反而扭曲了其意境,然后不断发展最后就形成了矫揉造作、灰暗沉闷的设计手法。有时候我们只关注传统的表现方式和形式而忽视其精神和内在,但是一个优秀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不应该只是视觉上的享受更应该是中国古典文化和底蕴的一种体现和发展,要在传统文化元素的氛围中不断研究和发展,最终创作出体现古典美和中国特色的一种设计风格和体系。譬如:江南园林中的园林设计和建筑设计都是非常经典的作品,如果将园林设计随便的放在一个小区的景观设计上那么就相当于将江南园林的美学概念直接套用在现代建筑上,忽视了园林设计和建筑之间的统一性和和谐型,忽视了江南园林也是建筑的一个部分,建筑本身其实就是景观,江南园林只是景观中有建筑,建筑中体现景观,相辅相成,最终达到一个完美的意境。
2.3 欧洲建筑风的盛行
如今,我国现代建筑越来越多的体现了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的结合,可以说是国人和洋人之间的一种结合,但是国人对于欧洲建筑风格之下外向型的空间设计慢慢的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因为国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向往那种君子在院墙内品茶谈天的意境,所以国人只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然的小天地而不是外向的空间,而这种需求只有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才能体现出来。中国传统建筑中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封闭的庭院,这不仅是一种私密的不外向的空间,更是一种暂时逃离外界纷争的世外桃源。受到这种心理的影响,我国目前出现了很多“新中式”的建筑风格(就是指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作为主要特征的建筑风格),虽然建筑设计的手法不一样,有的是神似,有的是形式复古,有的是空间传统,但是这些都体现了现代建筑设计师对于古代建筑文化的一种探讨和发展。
3 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笔者认为要想实现将江南园林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必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形式美运用;精神传达;文化共融。下面主要用书法艺术作为实例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一,形式美运用:传统文化因素运用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最基础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运用形式美,这种形式美的运用也可以说是一种符号的运用,简单来说就是形式的模仿和再创造。书法中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书法线条上,其是书法家内在气质和情绪的一种外在体现,通过点、线、结构、章法来有效的体现。譬如: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点和线设计一些小品。
第二,精神传达:精神的传达不但是形式的模仿和再创造更是通过环境来表达一定的思想、艺术和文化。书法中的精神传达主要是“书中有画”的意境,不管是书法还是景观设计,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的情感的表现。景观的意境也是来源于设计者对于自然环境的考察和自己的情绪、心理和对人生的态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特点。景观设计和书法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和特点。
第三,文化共融:不管我们如何设计城市景观还是如何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为了当代人的生活,所以当代文化是设计和生存的基础和根本。当今设计是一个文化融合的时代,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不管是国内文化还是国外文化都要实现融合和共生,最后才能真正创作出现代城市景观,实现传统文化因素的有效运用。
4 结束语
综上,江南园林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对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但是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不只是简单直接的抄袭、模仿等,必须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这样才能实现再创造。利用“在继承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的思想实现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和运用,最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郑曙阳《景观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2]张家骥
[3]李长君“创造宜人的城市景观简析城市设计中的城市景观要素”《华中建筑》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