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元宵节作文100字范文

元宵节作文100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元宵节作文100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元宵节作文100字

第1篇:元宵节作文100字范文

唯有

化作飞雪

才能开启

心灵的窗户

2.黑板

你拥有黝黑的

脸庞

亲吻着

一轮轮渴望的

太阳

3.讲台

你只为一种人

歌唱

只唱一样的

歌谣

第2篇:元宵节作文100字范文

家喻户晓的一首经典之作,流露着一个国家,团结、繁荣、昌盛等。共同阅读八年级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请您阅读。

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1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今年的元宵节妈妈让我独自购买汤圆。我兴奋地来到了超市,看着冰柜里琳琅满目的汤圆,我从中精挑细选了一些迎合家人口味的汤圆。

回到家,妈妈将汤圆片刻煮熟了。我们一家人边吃汤圆,边欣赏仲秋节晚会。

团圆饭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爸爸妈妈带着我出门看礼花。

我们来到楼区花园中心,抬头仰望天空,天空中接连不断的礼花给无边而又昏暗的夜空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我看得目不暇接。忽然,一个个彩灯在我眼前闪过,我定睛仔细看,许多人家门口都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元宵节为什么要挂彩灯笼呢?我感到疑惑。回到家后,我在网上阅览了元宵节相关的资料。

原来元宵节挂彩灯笼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啊。

以前,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迫降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震怒,下令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百姓无辜受难,就冒险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过了好久,有个老人想出了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积极响应。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驱邪避鬼神。

看来元宵节还有这么多的习俗和传说呀,真令我大开眼界。元宵节这一天让我懂得了很多课外知识和文化习俗,中国是个文化古国,还有更多的奥秘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它,探究它,把祖国传统的文明的文化习俗传承下去。

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2“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3“56个民族一家兄弟,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家喻户晓的一首经典之作,流露着一个国家,团结、繁荣、昌盛等。

云南有“彩云之南”,“金属王国”,“动物王国”……当然也是少数民族最多,乡土民风忒别纯的地方之一。比如德宏傣族,有景颇族,栗粟族,阿昌族,德昂族…云南只可会意不可言传,需要切生去看,去听,去感悟。应为云南风景数不胜数,丰富多彩,就用德宏举例诠释云南角落美。

云南德宏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孔雀之乡”,“日光之城”,小小城市,各种名族和谐,快乐,安定的生活。其中傣家人民辛勤劳做,长久以来,走了她们独特的饮食文化,崇高的信仰。 “金孔雀,展翅开,傣家的竹楼,傣家的小竹帽”…听这首歌,我总会有身处其景,听着娓娓动听的葫芦丝,看着温文尔雅的傣家少女竹楼河边一次次婀娜的舞姿。

傣家,万人狂欢“泼水节”,真的有非一般的感觉,这个节日有美丽传说。泼水节向她们泼水,是发表对他人的美好祝福,样样好的意思。她们她们在歌在舞,她们名族独特的舞姿,伴随圣水,一起狂欢三天。驱走夏日的炎热,迎来清凉夏日。节日说了,下面说说吃的。首先呢想到吃的一马当先的应该是烤乳猪,皮脆肉鲜,在家独特沾水,风味十足,回味无穷。然而,萨斯这道美味佳肴也是当仁不让的,她永远吃不腻,吃了还想吃,爬朗菜,牛犊子果……

一切的美,美在德宏,美在盈江,“三角梅之乡 ”,美在勐弄,有原生态风景,有回味无穷的“勐弄山茶”勐弄山歌大赛,也在冉冉……民风民味,非一般感觉,身处其景,民情暖暖。

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4踩高跷、玩狮子、吃汤圆……舞龙赏灯闹元宵,欢天喜地迎春来,要说老家安徽宣城的春节民俗,真是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老家的闹花灯遍及城乡,玩灯时伴以爆竹烟花等,十分壮观。同时还有踩高跷、旱船、玩狮子、挑花篮等活动,儿童提灯更是美不胜收,今年寒假,我也去提花灯了! 大年初五中午,爸爸带我去双沟看花灯,刚过东华山就听见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我连忙下车,只见一条长长的队伍,两条龙灯在前面游动,中间许多人提着花灯,后面还有两只麒麟摇头晃脑,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

随着“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那条金色的龙舞动起来了。你看它时而在空中翻飞,时而绕着地面盘旋,时而龙头从龙身下钻出来。真是巨龙腾飞,让我们目不暇接,周围观看的人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声。舞龙的人个个精神抖擞,龙头前的那个人手握彩球,一会挥到东,一会挥到西,龙头跟着彩球摆动,真是栩栩如生。

正在我看得津津有味时,传来“媛媛”“媛媛”的呼唤声,我回头一看,啊!花灯队伍里居然有我表姐呢!她手提一个椭圆形的大花灯,花灯上写着“五谷丰登”,其他的花灯也都是椭圆的`,像一个大冬瓜,不过上面有点贴的是一首诗,有点贴的是剪纸,花灯用各色彩纸糊成,黄、蓝、绿、紫、大红、粉红——给节日增添了热闹的气氛。提花灯的都是一些跟我差不多大的孩子,他们有点把花灯扛在肩上,有的提在手中。

哎,假如我也能加入他们的队伍多好啊!“媛媛,想不要提花灯?”姐姐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好呀!”我兴奋不已,接过姐姐手中的花灯,跟随队伍向前走。可没有走多远,就觉得手酸酸的,“姐姐,我不想提了。”走在一旁的姐姐笑了,“就这么一会儿,就打退堂鼓了,我们回去有夜宵吃哦!”我可不想让姐姐嘲笑,于是一咬牙继续跟随人群前进。终于从东华山来到沙墩,乡亲们出来迎接我们,小孩子围着我们跳啊,叫啊,场面好不热闹。在这里闹了差不多一个小时,队伍才浩浩荡荡向前走。我们经过每一座村庄、学校都要停留一个小时左右,好不容易来到了目的地双沟。此时夜幕已经降临,我双腿也快拖不动了,看其他孩子一个个都兴致勃勃的,我也不能输给别人呀!“我们还要走回家哦!”姐姐告诉我。为了那美味的宵夜,我只能忍了。

领头的人又给我们发了个通电的小灯笼,叫我们把小灯笼放进大花灯,这下,花灯全都亮了,与白天相比更美了。我们往回走,经过白天的村庄、学校,乡亲们还是那么热情,放爆竹来迎接我们。走呀,走呀,终于回到了东华山,此时已经12点了,我累得筋疲力尽,宵夜是热气腾腾的包子,我连吃三个,真香呀,这可是我一天的劳动所得哦。

提花灯,让我尽情的体验到了家乡春节的民风民俗,这个寒假我过得特别有意义。

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5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第3篇:元宵节作文100字范文

2021家乡的春节作文怎么写呢?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随着时间的流逝如淘金一般层层筛多余的泥沙,留下金石,就比如春节。每个地方的春节都不一样,都有很多的风俗,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2021家乡的春节作文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2021家乡的春节作文一大年三十的早上,我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起床,我穿好衣服走下楼,看见许多人都在放鞭炮,有的鞭炮声音响,有的鞭炮声音小。我和弟弟也迫不及待地放了一盒鞭炮。

接下来开始挂灯笼了,叔叔和爸爸爬到梯子上挂好了漂亮又精致的灯笼。

下午爸爸喊我们一起去写对联。爸爸写挂在大门上的对联,爸爸一副比一副写的好。我写了一个门联就不想写了,因为我觉得我写得有点太难看了,爸爸看见了就说:“门联都是越练越有感觉,字也是越练越好的,坚持就一定可以写好!”我就想:“我也要跟爸爸一样越练越好,这几幅方斗字我一定会越写越好的!”然后我就努力地写着,爷爷走过来看了看说:“哇哦,嘉嘉今年写的字真是比去年进步了很多呢!”我听了爷爷的话非常高兴并且更努力地写了起来。写好了方斗字,我们拿来了单面胶和剪刀,把方斗字和对联贴了起来。

很快到晚上了,我们举办了一场一年一度的家庭春节晚会,我是这场晚会的主持人。其实我在前几天就做好了准备,比如确认谁要表演什么节目,并且先后排好了顺序。今天的晚会在我的筹划中六点准时开始了,第一个节目是叔叔和婶婶一起朗读诗经,婶婶带读,叔叔跟读,他俩配合得非常好!该轮到爷爷的古诗了,但是爷爷在忙还没上来,我就让弟弟帮助爷爷背了一首古诗,他背的时候脸红红得,很害羞的样子。

接下来就是我开始唱马兰谣,我唱得非常好听,很多人都在鼓掌。然后下个节目就是妈妈表演的古诗,妈妈背得非常流利。再接下来是爸爸写毛笔字,爸爸端端正正地站在那里,写字龙飞凤舞,我们小朋友都围了一圈,看的入了迷。最后今年特别加了一个抽奖环节,抽到的奖品都很丰富,我竟然抽到了一个红包,弟弟抽到了一个面具……春晚就这样在快乐的气氛中结束了。

第二天早晨,我发现我的枕头底下有好几个红包,其中一个是爸爸包的100元,爸爸说:“我希望你每次考试都争取得100分!”妈妈说:“这些人给你红包,都是祝你今年幸福快乐!”我心里很激动,我以前一直以为红包只是给我发钱花呢,原来春节包压岁钱也有这么多寓意啊!

这就是我们家过的春节,这个春节我过得非常快乐!

2021家乡的春节作文二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如淘金一般层层筛多余的泥沙,留下金石,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而我要说的是我们传统节日中的春节。

春节,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民族最重视的节日。在我的家乡——湖南长沙的春节又与传统的春节不同,别具一番湖湘风味。

第一味:慢。

长沙的春节真的是很“慢热”。腊月七,八时,虽然街头还是与平常无异,可在那些如迷宫般蜿蜒的小巷中,几户人家在家门前假期一个个用防水材料制成的箱子。这是,正是熏腊肉的好时节,智慧的人们用谷壳,稻壳与花生壳作燃料来熏制鱼肉,一边以来年保存与食用。就这样,在熏出的植物与肉类混合出的清香中,大年三十到了。

第二味:闹!

年三十,人们团聚在家中吃团年饭,看春晚,所以大街上也冷清了许多。初一,也是差不多的样子。可到了初二,街上的人多了起来。个个穿新衣,带新帽。到了步行街,更是人气满满,小吃店的队伍排到了铺子外头,服装店里,试衣试鞋的顾客更是摩肩接踵。而这一切喜庆氛围的中心,是火宫殿的庙会。

第三味:奇。

要说起火宫殿的庙会,那真是奇!对孩子们来说,仿佛就像来到了游乐场。庙会里什么都有,虽然只是一些小物品,小玩具,小食品。可这些是孩子们的一切。他们可以买到小巧玲珑的口琴,栩栩如生的泥人,各式各样的古代铜币。可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些用叶子编织而成的小虫子,小动物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句俗语就是对这些工艺品最高的评价。看的累了,去买糖画的老爷爷那去“转”个“齐天大圣”边逛边吃,不亦快哉!

第四味:“香”

既然已经到了火宫殿,逛了庙会,为何不去火宫殿中来些热气腾腾的小吃呢?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臭豆腐是必点菜品经过秘方卤制的豆腐,过油炸得外焦里嫩,散发阵阵“异香”,趁热淋上汤汁。一口咬下去,汤汁在舌尖迸开,蔓延带舌头上的每一处,不论是老饕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忍不住吃第二口。

热闹的氛围一直延续到初七,大人开始上班;孩子们要过了元宵节才开始上学。但,春节已经过去了。这便是我们的节日——春节。一个别具湖湘特色的春节。

2021家乡的春节作文三春节是家里最热闹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打扫卫生,贴春联,买年货……忙得不可开交,没有一个人是闲着的。

时间过得飞快,马上迎来了大年三十这一天。

傍晚时分,就能听到放鞭炮的声音,“噼里啪啦——”。又过了好一会儿,一阵阵香味从每家每户传出来我们家也不例外。一大张圆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美食,有鸡、鸭、鱼、藕、年糕、西施豆腐……等,令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大吃一顿。很快,人都到齐了,我一坐下就开始夹菜,吃菜,吃得津津有味。长辈们都互相敬酒, 喝得满脸通红。团圆饭后,舅妈娴熟地包起饺子,有大的,也有小的,却错落有致。

晚上十二点整,我们放起了“开门红”,那震耳欲聋的声音让我有些害怕,但是看着那些美丽的烟花在夜空绽放又使我兴奋不已。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家家灯火通明,处处烟花绽放,鞭炮声此起彼伏。绚丽多彩的烟花照亮了夜空,有的像美丽的花朵,有的像燃烧的火焰,还有的像飞流的瀑布……美不胜收。当我和表哥表妹沉浸在放烟花的快乐中时,屋里的舅妈伴着鞭炮声下起了饺子。回来的时候,就闻到了饺子的香味。我们都拿起了碗筷,纷纷去抢桌子上的那一大锅饺子。我们吃得不亦乐乎,香喷喷的饺子马上吃掉了一半。这时,舅妈嘀咕了一句:“都吃了一半了,怎么还没吃到呢!”我一听,心里充满了疑问:到底是什么东西没吃到呢?

“舅妈,是什么东西没有吃到啊?”我说出了心中的疑问。

“哦,是这样的,我在饺子里面包了3个硬币,到现在你们都还没有吃到呢!”舅妈一说完,大家又开始抢剩下的饺子,我也不例外。就这样,大家一直抢,抢到碗里装不下饺子才开始吃,而且都是大饺子,因为我们认为硬币包在饺子里肯定很大。到最后,没抢到大饺子的都是小饺子。一个个都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第一个吃到硬币的是哥哥,第二个吃到的是外婆,第三个吃到的是我。个个乐开了花,笑声充满了外婆家那幸福的小屋,好一幅温馨甜美的画面。

时间是短暂的,但和亲朋好友度过了这么美好的时光,真是令我难忘。我的宝箱里又多了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

2021家乡的春节作文四太好啦!过年啦,过年啦!新的一年总算来到了。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迎接着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

在这一天里,各家各户,张灯结彩,有的贴春联,有的放鞭炮,展现出了一派喜气洋洋,万事如意的吉祥景象。大年三十儿,我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梳上了两个讨人喜欢的小辫子,戴上了一对带有可爱小熊图案的发卡,可爱极了。

除夕之夜,当然要放鞭炮了,我就和爷爷出去放鞭炮,我喜欢看礼花炮,也很喜欢放礼花炮,所以爷爷奶奶买了很多的礼花炮放给我看呢!爷爷用打火机点然,然后急忙跑到我身旁。只见礼花炮腾空而起,在天空中扩大,散开,形成了一朵朵黄色的,在天空中闪烁着,还没消失,天空中又出现了一把把绿色的大扇子,在天空中舒展着,大扇子还没消失,天空中又出现了一颗颗五颜六色闪烁的大珍珠,照亮了漆黑的天空,也点亮了我们的心空间。除夕夜一朵朵礼花白如玉,红似火,五光十色,争奇斗艳,它们绽放在天空中,好看极了。

晚上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看的是小品,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不知不觉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家家户户的鞭炮放了起来,越放越来劲儿。放完鞭炮,我们开始吃饭。年夜饭奶奶做了一大桌子菜,有红烧猪蹄子,糖醋排骨等等。奶奶包的猪肉芹菜馅儿的饺子,放了六枚钱今天晚上三个,明天早上三个。我原来都不吃猪肉芹菜馅儿的饺子。我听见里面包钱了,我可劲儿的吃,一定要吃到那包钱的饺子。我们就开始吃饺子了,我吃的第四个饺子里就有一个包钱的,我非常开心。接着是妈妈爷爷吃到了钱。我们三个得意的下了饭桌。

这个春节实在是过得太开心了,我真希望每天都过春节。

2021家乡的春节作文五每个地方的春节都不一样,都有很多的风俗,我家乡的春节别有一番特色,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吧!

家乡的春节气氛很浓,到处洋溢着过节的喜庆。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每天都会有很多的精彩。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这一天灶王爷要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日子,又称"辞灶",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我们还可以吃香甜可口的祭灶糖。同时,家家户户开始置办年货。

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要贴福字、窗花、对联、门神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将宅子里里外外装点一新。从这一天开始,家家要蒸我们家乡特有的高馍馍和各式各样的花糕,有石榴花的,有小鱼的,还有蝴蝶状的。还要蒸一个又大又圆的花糕用来祭奠先祖,这个花糕可是要等到过完春节才能吃得哦!虽然大家忙里忙外,但是如果把忙碌和欢乐相比,我感觉还是欢乐更多。

除夕是最值得我们庆贺的时刻。在这个晚上大家都会回到家里与家人团圆,一起吃丰富的年夜饭,一起看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享受着团圆的乐趣。到了十二点,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烟花爆竹,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从大年初一开始,大家都要到亲戚朋友家里去做客拜年。我们小孩子还能收到长辈们的压岁钱,别提有多高兴了。

正月十五又是春节里一个重要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会挂火红的灯笼、吃汤圆,寓意着我们大家团团圆圆,生活和和美美。过完了这一天,年也就过完了,人们开始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第4篇:元宵节作文100字范文

壮族,珠江流域的原住民

自古以来,壮族先民就在珠江流域生息繁衍。在秦朝势力进入岭南以前,东南沿海就居住着“百越”族群。壮族,就是由古百越的一支发展形成的。

“壮”为该民族的自称。族内有布壮、布央、布侬、布岱、侬安、布偏、布岸、傣德、布江、布敏、布锐、布思、布生等众多支系。

在壮语中,“布”意为‘人’。历史上曾被音译为汉字“僮”、“撞”。1965年,在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建议下,改为“壮”。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干栏式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

壮族擅长种植水稻,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农耕文化。壮族传统手工艺品壮锦和束子布,享誉海内外,陶瓷工艺也颇著名。

壮族的女子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男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壮族的铜鼓文化,是中国青铜文化中的一株奇葩。壮族先民创造的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铜鼓,被称为铜鼓艺术高峰期代表作。迄今在壮族地区发现和收藏的铜鼓有500多面。铜鼓声音洪亮,在古代是传递信息、号令的重要工具,也是权力和财富的标志。

壮乡素有“歌海”之称,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壮族民间歌手的典型代表。每逢农闲、节日或婚丧嫁娶,壮族各地区都要举行对歌活动,壮族人称之为“歌圩”。尤其是每年的三月初三,方圆数百里的壮族青年都身穿节日盛装,云集一方,对唱山歌,少则几百人,多则上万人,载歌载舞,尽情欢唱。

“歌圩”还是娱乐和青年男女社交恋爱的场所。在三月三歌节上,举行搭彩棚、摆歌台、抛绣球、碰红蛋、择佳偶、放花炮等活动。

壮族文化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东南亚许多壮泰语系的民族就一直认为他们的祖先是从中国的南方迁徙来的,泰国的专家学者为此曾多次到广西壮族地区“寻根”,由此可见壮族文化的影响和地位。

敢壮山:“壮人居住的岩洞”

敬请布洛陀,敬请姆渌甲,你们是王是仙,供奉坐中间:古时你们到最先,创造天地和人间,人们永远都纪念

――摘自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经诗》

敢壮山,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百育镇六联村那贯屯,距县城18公里。

在壮语中,“敢”,意为山洞;“壮”,意为“壮人”。“敢壮山”即意为“壮人居住的岩洞”。

敢壮土山南面,朝向珠江水系右江河谷最大的盆地――右江盆地,是一座形似雄狮状的巍峨山峰。敢壮山上多岩洞,山上山下都有泉水,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在莽林密布的远古时代是人类穴居的理想场所。

2002年,经国家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专家学者反复考察论证,认定布洛陀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因此,敢壮山成为纪念珠江流域原住民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的圣地,并成为展示以布洛陀文化为核心的壮族原生态文化的基地。

2006年5月20日,布洛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敢壮山是布洛陀的家园,也是壮族为珠江流域最早先住民之见证。

布洛陀,又称“布碌陀”、“陆达公公”、“包老铎”。“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疑似。

按壮族创世经诗《布洛陀经诗》记述,布洛陀是壮人的始祖,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创世神,其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布洛陀文化不仅仅影响珠江流域,还波及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

据考证,布洛陀可能是壮族先民中最强大的部落――鸟图腾部落的首领,因此鸟部落被壮族先民尊为始祖部落,布洛陀也被尊为神王。

桂西和云贵高原东部,是《布洛陀经诗》的流传区域。由此推断,布洛陀的“祖籍”,也应在这一带。

当然,认定古人类“祖籍”必须有考古证据的支持。目前,在广西各地,已发现100多处壮族先民旧石器遗址。其中,百色盆地发现的最多。仅在百色、田阳、田东、平果四地,发现的旧石器遗址就达80多处。

2000年,美国权威的《科学》杂志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百色盆地的古人类遗址的地质年代,经中美学者用氩-氩法测定距今达80.3万年,是目前世界已知年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

这一研究成果,为壮族远祖的根在右江盆地,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广西田阳县,是《布洛陀经诗》广泛流传的地区。在当地的民众中,至今还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布洛陀的故事。在这些传说中,有许多关于布洛陀的神话,说敢壮山是布洛陀的行李变的,右江是布洛陀掉落的锄头划出来的等。

剔除这些故事的神话部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布洛陀在此生活的信息:布洛陀和姆渌甲,在其居住在母娘岩,繁衍出许多子孙,这些子孙分散到各个地方生活。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是布洛陀的生日,这些子孙都赶回敢壮山给祖公拜寿。因为子孙人数太多,只能排队等待上山。在等待中,大家以歌询问对答,欢庆亲人相会,由此就形成了敢壮歌圩。

这些民间传说和习俗,反映出布洛陀的始祖地位和壮族先民对祖宗崇拜的民族心理。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到三月初九,百色、田东、德保、巴马、凤山、东兰、隆安、田林等地的十几个县群众,络绎不绝地汇聚敢壮山,朝拜布洛陀祖公神庙,形成了“万把香火敬祖公”的壮观场面。这便是因传说演绎成习俗的极有力的例证。

朝拜的第一天,各村长老和师公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吟诵布洛陀经诗,恭请祖公、母娘神灵上山入位。从这一天开始,每天都有师公轮值念经,守护布洛陀的灵位,直到农历三月初七仪式结束。

在祭祀活动中,从各地赶来的民众,挑着各种各样的祭品,有吃的、喝的、穿的、用的,还有家禽动物等物品,按先后次序上香祭供,感谢祖公布洛陀赐给丰收、保佑百姓平安幸福。

在每年的祭拜时,人们都要唱古老的《十拜布洛陀》歌谣,来表达对祖公的感恩和崇敬之情。歌中唱到:

布洛陀造天地,造田造地做得顺利。

样样都是祖公造,今日来拜布洛陀。

初八点香又对唱山歌,有人带路上岩洞。

点香拜祖公又拜祖母,祖公祖母来保佑我们。

种稻稻茁壮,种菜菜园青。

养猪猪长大,养狗狗守家。

养鸭鸭也好,养满笼。

养牛牛满栏,养马马健壮。

在香火缭绕的氛围中,人们歌唱古老的歌谣,显得格外虔诚。

每年祭祀过后,在通往祖神庙的山道上,两侧都是密密麻麻的香火残枝。这些香火残枝新旧混杂,像一条蜿蜒曲折的长龙,从山下一直延伸到山上,由此可见朝拜的香火之盛。

作为传统的祭祀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里每年还要举办规模盛大的歌圩。

据传,当年布洛陀在敢壮山上,接受众子孙的拜

寿,当他从姆娘岩中走出来,看到满山遍野都是自己的子子孙孙,山上山下一片欢腾,禁不住开口唱起了山歌:

乘咧哎,儿孙们,

今天好欢乐,

欢乐唱山歌,

今天我开唱,

我唱你来和,

唱得山歌流成河……

从此,每年的三月初七至初九,布洛陀的子孙后代,都要到敢壮山来朝拜祖公祖母,在这里唱山歌纪念布洛陀,且一唱就是三天三夜。

近些年来,敢壮山歌圩更加火爆,届时来自各地的民众和游客少则三五万人,多则十余万人。每年此时,这里人山人海,山歌嘹亮,成为广西最早、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歌垠

前来聚会的人们唱山歌、抛绣球、唱古装戏,还要舞狮、舞龙等。

在敢壮山脚下不远处,有一个名叫绣球坡的地方,参加歌墟的青年男女,都要相约到这里来抛绣球。

他们来的时候就随身携带精心制作的绣球。常见的绣球是一个圆形实心球,有拳头般大小,球心里是棉花籽或黄豆,外面是绣花丝绸布,上面还缠裹着红绿丝线。

绣球要男女两个人之间相互抛,还要对唱《绣球歌》。

男唱:抛球第一次,球像凤归巢。手不扬自起,风不吹自飘。抛球给妹妹,飞似蝶似鸟。

女唱:抛球第一次,年初一忘酒。初二心花开,拜年问哥好。抛球去问路,替妹把信捎。

男唱:抛球第二次,球走如流星。球上绣花朵,绣里层外层。里层白沙线,外层金丝绒。

女唱:抛球第二次,妹心乱纷纷。绣花妹不懂,样样是粗工。抛球也不会,借风把球送。

青年男女彼此之间的缠绵情意,尽在这抛球和唱和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文化”:泽惠生民的稻作文明

壮族是稻作民族。“那”是壮语对于水田的称谓,“那文化”就是田文化,也就是稻作文化。

珠江庞大的水系,孕育了“那文化”。没有水也就没有田;没有田就没有那文化。右江、红水河、左江、柳江、龙江、贺江,这些江河分支密布,四季不息,为那文化的起源、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壮族先民掌握了珠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把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是我国最早创造的稻作文化的民族之一。

壮族先民对稻谷的认识,可以追溯到数万年以前。早在距今上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居住在左、右江河谷和红水河畔的壮族先民,经过千百年的驯化和培植,终于把原本生长在山川野地里的野生稻,改造成了现今的水稻。

壮族先民在劳动实践中,拦河筑坝、修筑水渠,把水引入田里,然后种植水稻。壮族先民还是制作各种劳动工具的高手。他们打磨出石斧、石铲、石镐用来翻土耕田;造出石杵、石磨棒等,用于对谷物的加工。尔后,壮族先民又使用水车、驯化耕牛,使稻作文化成为我国农业文明耀眼的一抹亮色。

壮族的“那文化”历史悠久。在壮族地区流传的《种稻谣》中唱到:

正月犁耙田,二月修田基,三月播谷秧,四月插秧时,五月祭田魂,六月耘田去,七月禾怀胎,八月穗出齐,九月早开镰,十月湿谷到屋里,十一月干谷进了仓,腊月里做糍给娘吃。

在壮族的传说中,稻作的起源与始祖布洛陀密切相关。当地人认为,是布洛陀为后人创造了稻种,并教会了人们种植水稻。在《布洛陀造方唱本》中这样唱到:

造田很顺利,造地也完成;没有种子播,想来想去也没办法,只好坐在路上哭,只好去路的尽头喊,恰好遇上布洛陀,恰好遇到姆渌甲。

布洛陀就问,为什么到大路上哭?为什么到路的尽头喊?

子民就回答:我们造了田,我们造了地,没有种子播,我们出生来天下,什么也没有,吃什么养命?我们无奈就出来,到大路上哭,到路的尽头喊。

布洛陀就答,姆渌甲就说,你们莫用哭,无奈也不用喊。你们去巡走山边,你们去巡走坡岭,有一种野生稻谷,你们拿它来栽种,分种四方田,拿粪肥去秧田撒,拿火灰去苗根壅,到五月中间,你们就去田中间仔细看,你们就到墙角仔细瞧,禾苗根部得吸几个月火灰,田里的秧苗就变得禾稻。

在壮族人民的生活里,“那”的位置十分重要,“那”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壮族地区,以“那”作为地名的村庄的比比皆是。例如,在西林有那劳、那佐、那兵、那合;南丹有那地、那老、那弄;巴马有那桃、那莫、那坝、那弄;田阳有那坡、那满;百色的那毕、那棉;钦州有那丽、那彭、那思;邕宁有那马,那楼;都安有那共、那瓦、那图,等等。

那文化,不仅是在两广地区,就是在云南、贵州,甚至更远的越南、老挝、泰国和缅甸等国家都有着深刻的印记。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的学者提出“那文化圈”的概念。

依据是,在珠江水系流域地带,分布着冠以“那”的地名,其中又以广西的左右江、红水河、邕江流域最为密集。在越南北部、老挝、泰国、缅甸和印度的阿萨姆帮等东南亚地区,也广泛分布着冠“那”的地名。“那”地名分布的地理范围,东至我国广东省中部,西至缅甸和印度中部,北至云南中部、贵州南部,南至泰国南部、越南中部和我国海南省,从而形成了一个“那”文化圈,并认定“那”文化圈是稻作文化起源地之一。

创造“那”文化的是最早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侗台语族群,包括我国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黎族和仡佬族;越南的岱族、依族;老挝的老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印度的阿萨姆帮的阿合人等。这些族群具有语言同源,以“那”(稻作)为本的传统生活方式。壮族与这些民族是同源异流的关系,珠江流域是他们主要的发源地。

“那文化”是泽被四方的文明进步,其意义在于解决了人类生活中的吃饭问题。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历史悠久的“那文化”,不但借助珠江流域的水利资源,养育芸芸众生,也衍生出许多与“那文化”密切相关的民间习俗。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