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半生缘评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知识;态度;学生,医科;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1-1374-02
我国艾滋病的流行已处于快速增长期,防治形式非常严峻,已成为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1]。目前研究已证明,同艾滋病作斗争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通过健康教育等干预形式,帮助人们了解预防艾滋病知识,主动选择安全行为,从而阻断艾滋病病毒的传播[2]。为此,桂林医学院开设了预防艾滋病的青春期同伴教育课程。为了解HIV高发区医学生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认知水平、相关行为状况以及该课程的教育效果,笔者于2008年3-6月对桂林医学院大一学生健康教育前后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桂林医学院2007级新生为调查对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共抽取检验、临床药学、护理、其他(非医学专业)等专业500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142 名,女生358 名;平均年龄(18.6±1.1)岁。同伴教育前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4份,回收率为94.8%,其中男生134人,女生340人。同伴教育后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1份,回收率为94.2%,其中男生114人,女生357人。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参照国内有关艾滋病调查资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等)、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态度、行为及安全套的使用情况。问卷一律不记名,不予任何提示,现场发卷,每题有若干个备选答案,采用选择方式回答问题,独自填写,当场收回问卷。
1.2.2 同伴教育方法 从经筛选、系统培训合格的桂林医学院大学二年级本科生中选出6名学生担任预防艾滋病青年同伴教育者,于2008年4月分别对艾滋病,性病,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安全,避孕,提高自尊、自信、责任感等6个模块进行12个学时的教学。每个同伴教育者负责1个模块,以同伴教育方式(案例教学、讨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2个学时的健康教育。
1.2.3 质量控制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前,制定专门的《调查员手册》,对调查要求、内容、方法作明确规定。调查经过专门、严格、统一培训,调查采用匿名式自填问卷法,要求学生按调查表内容填写调查表格,收集相关资料。对调查完的资料作仔细检查,对缺项、漏项、填错或其他填写不明的情况及时进行更正。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逻辑核对,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同伴教育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的影响 同伴教育后,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点掌握情况均有所提高,同时在健康教育后学生对一些非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识也得到了提高,如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的正确率由 61.6%提高到91.5%。见表1。
2.2 同伴教育对学生预防艾滋病方法的影响 同伴教育后,学生对艾滋病的预防方法有了更好的认识。见表2。
2.3 同伴教育对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的影响 健康教育后,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有明显提高,如 76.2%和 53.5%被调查者能够写出AIDS的中文名称和HIV的中文全称等。见表3。
2.4 同伴教育对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的影响 经过教育后,医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有所改变。与健康教育前相比,学生更愿意与艾滋病人或感染者亲近及给予帮助,见表4。此外,在同伴教育前后均有90%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宣传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且认为青年同伴教育的形式是在大学生中进行艾滋病预防知识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方式。
3 讨论
大学生正处于学会控制自己的生活和走向成熟的阶段,行为以及如何进入一定的社会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实际,在青少年中实施艾滋病健康教育,积极动员医学生参与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对于减缓或控制艾滋病的流行蔓延具有深远意义[3]。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进行同伴教育后对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的预防知识等都有提高。因此,在学校开设《艾滋病青春期同伴教育课程》可以提高医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的认知水平或知晓率。 此外,对一些较为深入且易于混淆的问题,如“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品”等,经过健康教育后回答正确率有所提高,但并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在AIDS传播途径的宣传教育中,应注意细节和方式,不仅要从正面宣传,还应该多从反面教育以消除学生的模糊认识,避免造成误解和引起不必要的恐慌[4]。
随着学校、社会对艾滋病知识的普及教育,大学生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显示出理解、同情和关心。说明健康教育传播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形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预防艾滋病知识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反歧视、关爱的态度,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5-6]。但调查显示,学生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方面改变不明显,说明态度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过程,对艾滋病病人的关心是社会大环境问题,同时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教育,让更多的学生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转变为宽容和同情。只有这样,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在社会上的生存才不会受到歧视,才有利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6]。同时,大多数(90%以上)学生认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很有必要,都希望了解更多有关预防艾滋病的信息。表明大多学生对艾滋病的防范警觉有所提高,明白AIDS并不遥远,它随时使我们处于在被感染的危险之中。
大学生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正是艾滋病高发年龄组,在这样的群体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意义重大。作为医学院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使医学生真正成为防治艾滋病的主力军,让医学生所具备的预防艾滋病知识广泛服务于社会,对广大群众艾滋病防治能力的提高起到良好的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医学生健康素质的培养,而且有利于“预防为主”观念建立以及社会―家庭―个人参与卫生观念的培养[7]。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中开展全面系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也非常迫切,也是可行而有效的。通过适当的形式和渠道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可取得较好的效果[8-9]。艾滋病同伴教育对于提高医学生有关知识具有明显的效果,但是态度和行为的转变是长期的过程,因此不仅应加强对大一医学生的预防艾滋病、安全健康教育,加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还应重视对医学生的观念教育,关爱他人。
4 参考文献
[1] 汪宁.我国艾滋病预防控制的形势与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38:291-293.
[2] 尹利军,樊红光,尹晓静,等.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疫苗.中国健康教育,2000,16(1):471.
[3] 黄加权,,劳立峰,等.武汉市在校医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分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21(10):615-617.
[4] 潘晓红.大学生自我艾滋病感染危险预测和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0):815-817.
[5] 张宇艳,刘瑛,杨咏梅,等.职校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干预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15-17.
[6] 习青华,周小军,洪鹰.大学生艾滋病性病知识现状及健康教育效果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4):4828-4829
[7] 梁升禄,陆春,龙少康,等.低年级医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8,29(2):152-154.
[8] 肖南.讲座和同伴教育对理工科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的影响.中国健康教育,2004,20(5):402-403.
有人说,母亲的格局会影响孩子一生。可以说,罗子君之所以走到离婚这一步,与她母亲对她的婚姻观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我的前半生电视剧观后感,请您阅读。
我的前半生电视剧观后感1根据作家亦舒小说《我的前半生》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正在北京卫视热播中。该剧讲述全职太太子君离婚后,在朋友的帮助下回归职场,重新找回自信的故事。凭借贴近现实的剧情及“金句”台词,这部剧刚开播没几天就在网络上掀起不小的热议。不过,电视剧在对原著的大幅改编引发不少原著粉的反感,尤其是马伊琍扮演的子君因浮夸的举止和花里胡哨的造型,被认为“失去了亦舒的味道”。针对种种争议,该剧的编剧秦雯和主演马伊琍接受南方日报记者的采访,予以回应。
乱改人物关系?时代背景有所不同
《我的前半生》堪称是首部被改编为电视剧的亦舒小说。因此在该剧播出之前就吸引了不少书迷的兴趣,记者留意到,书迷和普通观众站成了两个阵营:前者对大幅度的改编表达了不满,后者给出不低的评价,认为演员的演技在线,剧中呈现的中国式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十分贴近现实。
谈及改编,编剧秦雯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电视剧和小说的时代背景不一样,原著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剧版则被搬到了现代的上海,在她看来,改动故事背景势必会让所有的人物关系发生改变。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秦雯在接受采访时常提到的字眼。小说里,子君从家庭妇女变为一个职业女性,但作者的家庭背景没有太多交代,秦雯在改编时,为这一人物增加了家庭背景的部分,“家庭及处理家庭关系的问题,是很受内地观众关注的,因此我们做了一些努力去呈现”。此外,小说中对子君和前夫的纠葛的描述并不多,秦雯说,剧版则加重了这一部分的呈现。
角色过度浮夸?要看到成长的变化
剧中,马伊琍扮演的子君享受婚姻带来的幸福安逸,是“公主病”的重度患者。一开场,她就以一副养尊处优的“陈太太”形象示人,每天就知道花钱购物,及调查老公身边出现的年轻女性。略带浮夸的上海腔、丰富的表情肢体动作,马伊琍演绎的这个阔太形象,被网友评价为“作劲儿十足”。
这也让很多原著粉不满:“子君怎能这样矫情?原作的魂都丢了。”让原著粉意见更大的是她在剧中的造型。亦舒笔下的女主角品味低调又高雅,衣橱里总是“白黑灰”的衣服,但剧中子君的衣服动辄是“红配绿”或“黄配绿”的恶俗配色。
对此马伊琍表示,随着剧情的发展,子君会经历从最初的高傲骄纵,到失魂落魄,再到历经事业、情感的种种经历走向独立的过程。她相信观众对这一人物的看法会有所转变。在马伊琍看来,子君性格中的柔弱无依和心里缺乏安全感将隐隐展现,“她的生活发生巨变,是因为她之前简单地去经营自己的婚姻和人生。”
我的前半生电视剧观后感2这部剧为何会火爆得一塌糊涂、大受欢迎到让人瞠目结舌?原因就在于这部剧将聚焦环放在了人人都为之关心和在乎的婚姻和职场上,并且焦点集中在离婚女性的身上。离婚自古有之,尤以近年来为甚,还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有调查数据显示,某市的离婚率在几个月之内就达一半以上,婚期不断缩短,最短3天就离,简直刷新吉尼斯世界记录并还不断被刷新创造更上层楼的奇迹。如此骇人听闻,也算聊斋志异了。不过聊斋是天方夜谭,尚可胡编乱造,而离婚嘛,就是纪录片了,实实在在的事儿,谁也编不了。
由于亦舒的原著笔者没有看过,所以在此不便作分析,就先以笔者看过的前四集的内容来和大家做一个分享交流,以希望大家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思考。官宣上的介绍是以主角罗子君在离婚后如何重新振作、改变自我走向经济独立变强焕然一新并收获新的爱情、最终获得幸福的人生逆袭的故事为主,带着一以贯之的满满正能量,给无数女性朋友提供了极其强大的精神激励和情感慰藉。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女性也并不少见,笔者就看到过很多起因为婚姻不幸却自食其力积极进取反转人生的案例。最著名的就是《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但这样的成功案例总的来说还是太少,大部分女性在遭遇婚姻的不幸后都会选择自怨自艾、一蹶不振甚至自寻短见,更有甚者还会做出报复男性、报复社会的极端事。
现代人离婚的原因有很多,小三插足可以说是目前最流行的元素。剧中前四集就讲到了女主罗子君的丈夫陈俊生和小三下属凌玲发生了婚外情,而让人诧异的是,凌玲长相平凡,且穿着俭朴,从不刻意修饰打扮,年龄老大不说,还有一个6岁的儿子。与珠光宝气的罗子君相比不啻云泥。但罗子君靠着丈夫的物质供养,长年累月待在家做全职主妇所养成的骄纵、蛮横、无理取闹的性格令丈夫十分反感,而且不读书,不充实自己,也不提升自己的内在品位,每天除了买奢侈品无聊炫富之外,简直一无是处。在这种物质极度发达、精神却倍加空虚的世界里自嗨自乐,一点也没有意识到与自己丈夫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样的两个人,当他们的交集只剩下回忆,即使没有小三的插足,也难以保证他们的婚姻能一劳永逸、固若金汤。
在前四集中,罗子君所诠释的性格虽然单纯天真毫无城府但是极度的自大、骄纵、傲慢、奢侈、冲动、没内在、没文化、只懂无端撒娇发嗲蹭男人炫富、晒娃、毫无人际交往关系经验和处事能力的超级傻白甜的人设相信是没有几个观众会喜欢的,至少在前四集,她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就是一张让无数观众想要骂人的无知的、双商皆负的脸。反倒是小三凌玲,格外惹人怜爱,没有一点小三气,温婉大方,善解人意,心思聪颖,才能出众,这样的女子在现实生活当中也定会大受欢迎,心仪他的男士也会很多,所以当男主陈俊生出轨她时,我反倒觉得他们很般配,很郎才女貌,很顺理成章,并不觉得她有多么的可恶和十恶不赦,这样的小三,实在让人恨不起来。婚姻出现裂痕直至离婚不能全由小三来买单,爱情是两个人的事,但婚姻却是两家人的事,影片中陈俊生的丈母娘见钱眼开、势力又财迷,典型“恶婆婆”写真,与小三凌玲相比,谁更加无礼?妹夫更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废材,做生意亏了几万东躲西藏还要妻子姐夫帮忙还债,这样的人,与小三凌玲相比,谁又更加可恶?所以窃以为不要轻易以道德的标尺随意给小三贴上“破坏家庭”的标签,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论语》上如是说。
我的前半生电视剧观后感3一部热播的《我的前半生》道出了男人的承诺是这个世界上最不顶用的东西;男人的誓言更是耳听的舒服,却不会为女人带来真正的幸福。也许当下的那刻他是发自内心肺腑之言,但却无法贯穿婚姻中一生;一句我养你的鬼话让多少女人自愿陷入爱里面不可自拔?婚姻中的两人需要同步前行,可往往男人跑步在前行的路上,而女人却依旧停留在原地不愿挪动半分。你以为这只是一部戏,其实现实里早已比比皆是,甚至比电视剧更落魄。
婚姻里,很多人只看到了全职太太的好处,可以不用工作,每天睡到自然醒,有充足的时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全职太太是一个光鲜靓丽的“职业”,人前有多风光,人后就有多恐慌。没有工作与社会日见脱节,在家鞍前马后伺候一家老少吃喝拉撒,一边还必须承受老公可能出轨、小三随时介入的心理压力,整日疑神疑鬼神经质。
久而久之,生活圈小到只有家庭,朋友圈小到只有亲人。
全职太太其实就是分工不同,在家的辛苦无人能理解。几乎大部分男人都觉得自己在外打拼很辛苦,而你在家里做做家务带带孩子多轻松,很多人并不能理解全职的艰辛与无奈。他们觉得给你全职养你就是给你最大的荣耀,须不知如果不是为了家庭和孩子很多女人并不愿意选择全职,宁愿选择一份普通的工作,哪怕工资低一点辛苦一点没所谓,至少有一份工作,有自己的经济来源,是独立平等的,而不是委曲求全地讨好他人。
全职太太是个高危产业,毫无安全感,为家付出那么多,可最后得到的是被抛弃的结局或是忍气吞声承受着一切。可现实中当面对孩子小双方老人年事高无法带孩子时,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陪伴和教育时,只能放弃自我选择全职母亲,省吃俭用做家务带娃,为了家庭甘愿奉献,这一切是缘于爱,对孩子和家庭的爱。
事实上,一个全职主妇的工资,如果算下来,应该比教授的还要高。全职太太本身扮演着保姆、幼师、营养师等多重角色,但在外打拼的男人却不会完全发现这些价值,同时也会因为不懂得表达造成双方之间的关系恶化。
喜欢唐晶在剧中劝说子君的那段话“婚姻是两个陌生人结伴而行的过程,婚姻里进步快的那个人,总会甩掉那个原地踏步的人,因为人的本能,是希望更多地探求生活的外延和内涵。”一个在前进,一个在原地踏步,还能在一个平行线上吗?女人要不断地进取,独立、充实自己,才能得到男人的尊重。男人是树,女人是藤,树长藤不长,树就会被其他藤绕上。藤长树不长,藤就会绕到其他树上。所以夫妻要同修!
做全职太太并不是就完全让自己陷进了自己的小家庭中不可自拔,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美食、健身、手工艺、音乐、美容等等,总之,一定是受益匪浅,还能充实自己和提升个人魅力。给自己每天留点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那里没有家庭没有老公孩子,只有你自己,我们在这个时间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充实自己的思想比如看书、关注一些热点的事件,新闻,保证不要和时代脱节,和老公也能有更多的聊天话题。或者尽力而为创造一些额外收入,有独立的经济收入,就是有真正的人格独立。
曾看过一句话觉得很赞,你可以被人养着,但不能被人养“废”了;你可以不去谋生,但不能失去谋生的能力。你要有随时可以复出的能力,而不是被迫出来混社会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立足。
全职太太不可怕,关键的是,你的付出要有人懂,更关键的是,你在付出的时候要有所成长。女人如果不知道经营自己的人生,把所有的希望和抱负都寄托在男人和孩子身上,很可能丧失了对人生的支配权,等待她的往往是失望和悲剧。
女人没有任何人,会成为你一世的避风港,婚姻本就不是避风港,而是一条风雨同舟的大船,你上了这条船就要为这条船的披荆斩棘出力,享用得了惊涛骇浪,也得饱尝得住雨打风吹。何况再稳固的避风港也会有遭遇海啸袭击的时候。所以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后庇护所,再破败,再简陋,也好过寄人篱下。
我的前半生电视剧观后感4岁月荏苒了几个春秋。不畏将来,不念过去,有多少人在原本的道路上看不清,走着走着就散了。然而记忆永远冲刷不掉,曾经的人和事,发生过的,犯下的错,都如过眼云烟在脑海里回环往复。
你的前半生,遇到了谁,错过了谁;你的后半生,还念着谁,又恋着谁?
我们都在为曾经的决定买单,也没有谁比谁更精明,谁更过的好。你曾经“强取豪夺”的,只不过是自以为是的赢。
诺大的玻璃窗前,陈俊生依然埋着头。人到中年,越来越怕被淘汰。在旁人看来,他显然没有了任何上升空间。学历不高,公司的海归一批批回归,而他这老掉牙的再不努力,也只有被埋汰的份。
陈俊生的脑海里突然出现一个身影:干练的短发,职业装上身,踩着细细的高跟鞋款款而来,她的脸上不再是那么稚嫩,而是淡定自若、潇洒自如。那种感觉,和凌玲的柔弱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的确,那个曾经是他妻子的罗子君已然不再是当年的“小女人”。陈俊生有些依恋起当年的感觉来。
图什么呢,一条道走到了黑,声称自己不后悔,可是走着走着,还真是错了。
自以为是的爱情原来这么不堪一击,爱情,真可笑,他还真以为自己爱上了凌玲。眼下才知道,什么是爱?无非是你需要呵护时,那个人刚好懂了你,而你认为那是爱情。
人自以为成熟了,可以成熟地去爱,却原来还是分不清什么是爱。
对凌玲是爱吗?当生活的柴米油盐家庭琐碎都提上日程,什么又是爱呢?
“什么时候回来?你是不是又联系她了”,手机屏幕忽闪,陈俊生直觉得烦。原来女人们都一样,都会催男人回家,没有谁比谁更高明。
人总是如此患得患失,无论是二十二岁,还是四十二岁。
自以为有了爱,要在一起,还要去接受别人的孩子,到头来什么都是一场空。
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恋能持续多久,陈俊生终归是喜欢自己的儿子平儿的。再不济,那是自己的儿子。
他每逢看着凌玲的儿子佳清,就会想起自己的儿子:平儿过得怎么样,是不是已经忘了我这个爸爸。
陈俊生没了往日讨好凌玲的热情,这以前还能对佳清有耐心,可终归不是自己的。而他呢,和佳清的关系也并不讨好。
人到中年的陈俊生,近来总是觉得压力很大。回家有凌玲催促他,防着他,又生怕他把钱给了平儿。
“我自己挣钱,养我儿子,你还惦记上了,吃相真难看”,陈俊生觉得现在的凌玲有些讨厌,总是对他指手画脚,就连他拿钱给自己儿子也有意见。
那种嘴脸,让陈俊生想起了多年前和子君离婚的'时候,凌玲一反往常的寄了纸箱过去。
“没错,她只是想给自己儿子找个爹,而我认为是爱情”,几年来,陈俊生总算看清了凌玲的真面目。
“不是自己的亲儿子,将来能指望他多少”,他不敢想。现在的家里,他像个外来者,凌玲和佳清才是一家人。
成年人的爱情,自以为到了头,过不下去。但有了孩子,依然是不负责任的抛弃。即便给了生活费,不能陪伴成长,到最后还是落得“被人怨恨”的下场。
怪谁呢,自找的。明明有了家庭,还有着欲望和追求,到最后也只能什么都丢了。
我的前半生,以为来了第二春,到头来,什么第二春?爱情到最后会成为什么,和谁在一起,无非都是如此。而凌玲从他身上只想要得到,不曾想付出。俊生呢,他搞不清楚哪个才是他真正的家。
离了婚的男人还有家吗?有家的地方,应该有孩子,有老婆。现在的家里,有老婆,外加一个并不是他的孩子。
陈俊生扪心自问,无法视如己出。
回到家的陈俊生也甚是烦躁,这以往子君是崇拜自己的,而现在的他没了什么成就感。
他只觉得无穷的压力感袭来,养两个家,还有年迈的父母。他给了佳清什么,也想给平儿什么,毕竟平儿才是自己的孩子。都说养儿防老,他不知道长大的佳清会怎么对自己?而平儿呢,又是否能原谅他一时糊涂犯下的错。
“我没有爸爸”。陈俊生想起上次去看平儿,平儿说的那句话,他就难受的不行。没有爸爸,那我是什么?
佳清把要钱当做理所当然,可自己又好像没有养他的责任和义务。即便养大了佳清,将来能指望他吗?谁又知道呢?即便是重组家庭,对于孩子依然是二次伤害。
无穷的压力感,所谓爱情就像一场马拉松,你总想知道结果是什么样子。可真的跑到了最后,还是会后悔。什么东西都是原配的好,陈俊生念起曾经的子君,而他们早已分道扬镳。
凌玲总是逼着他切断和子君的联系,怎么可能切断?他还要看平儿呢!再怎么说,他都是平儿的爸爸。
有着一层血缘关系在里面,又怎么能放得下?
我的前半生电视剧观后感5最近,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大火,办公室里的同事都在追。而随着剧情的推进,开始觉得,罗子君离婚是必然的。就像小三凌玲说的:“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就算不是我,也会有别人。”
因为,罗子君妈妈对她的影响,真的太大了,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罗子君不想承认却也已经存在了的。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那个一出场就大红唇的薛珍珠女士,是怎么影响女儿的婚姻的吧。
01、太多女儿身上有着妈妈的影子
说实话,罗子君在离婚前的状态是非常差的,甚至可以说侮辱了“全职妈妈”这个称号。全职妈妈起码会相夫教子,驾驭得了丈夫,也教育得了孩子,可罗子君呢,连丈夫出轨都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当儿子问“角膜是什么”的时候,罗子君想都不想的就说出:“脚膜就是脚上敷的膜喽。”
就算当时听错了意思,可作为一个成年人,难道不知道儿子这么小,怎么可能涉及到脚膜、面膜这种知识呢?
在名品店遇到老公和秘书买项链,不管不顾地冲出鞋店,脚上还穿着两只不同的鞋就上前示威,回头还让闺蜜唐晶去查人家祖宗八代。当众扯下秘书的项链,怀疑小姑娘跟老公有一腿,还说了好多难听的话。
教养,跟年龄没有关系好吗?!不得不承认,一心想要看住老公的罗子君,真的很没有教养。这一点,对比一下凌玲的表现就知道了。
离婚前的罗子君,简直就是一个不学无术、无所事事、没有修养的家庭主妇嘛。不过,看看她的妈妈,你大概就会知道为什么罗子君会是这个样子了。
在电视剧第一集中,子君妈妈带着妹妹子群到她家里,看到子君的名牌包包和披肩后两眼发光,还没经过女儿同意就说要拿走。
穿着名牌的子君妈妈,得意的走在大街上,像极了罗子君在商场里试鞋子的傲慢虚荣样。
知道小三是凌玲后,子君妈妈跑到公司骂她,这像不像上面提到的罗子君跑到公司闹时的场面?
日本小说家山本有三在他的小说《女人一生》里写道:
女人变成母亲,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种差事,是任何女人都做得了的事,但是要当好母亲可就不容易了。
母亲的言行举止、素质修养以及厚重的人生阅历,对儿女的影响非常大,有些影响也许不是有意或者刻意,但是无形之中,还是起到了影响作用。
因为孩子从出生开始,基本上都是由母亲带大的。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肯定会或多或少的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入到孩子的成长教育中,进而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家长必读讲堂的田先老师所说,母亲的个性和受教育的程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02、女人就是靠男人养的
有人说,母亲的格局会影响孩子一生。可以说,罗子君之所以走到离婚这一步,与她母亲对她的婚姻观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剧中的罗子君,大学毕业后只工作半年就选择回家做全职太太,还振振有词的说:是他说要养我的呀。
罗子君当初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除了老公的一句“我养你”之外,还有她妈妈在耳边吹风说,找男人是做什么的,就是让他来养的呀。于是,罗子君吸收了妈妈的价值观,觉得女人靠男人天经地义,她只要做好太太的身份就好了,其他事都不用管。
当女儿老公执意离婚时,罗妈妈的观点是,能不离就不离,到哪里去找这么好的长期饭票。丝毫不管女儿的婚姻幸不幸福,只在乎女儿是否有男人养着,这是多么可悲的执念啊。
当女儿离婚已成定局时,罗妈妈急了,心疼女儿的同时,还不忘劝女儿,打扮打扮再找个男人嫁了,甚至打上了身边的贺函的主意。
罗妈妈的这种“女人要靠男人养”的观念,也势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罗子君。当女儿的一次婚姻失败时,她依然劝女儿再找个有钱人、养得起她的男人嫁了,却不知道劝女儿努力提高自己才是正解。要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才配得起什么样的男人。
其实,罗妈妈的这种想法,在她自己身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去跳舞都不去一般的公园,人家要去百乐门,因为那里要花门票,大家都很“正规”。
后来不知道她用了什么手段,这个多金老华侨成功被拿下,让子君妈妈以为在晚年也有了个能养她的男人。
虽然不知道结局怎样,但这种“女人要靠男人养”的思想,不但得不到男人的爱,还很可能会让男人瞧不起,真心不建议。
03、母亲的格局,影响孩子的一生
讲一个身边发生过的真实的事。
闺蜜是在一个单亲家庭中长大的,闺蜜妈妈年轻时,老公出轨,她妈妈坚决要离婚。离婚时承诺什么都可以不要,只要孩子。闺密爸爸乐得轻松,很爽快的就答应了。
就这样,闺蜜和她妈妈相当于“净身出户”,一切都得从头再来,这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听闺蜜说,她小时候想吃个冰淇淋都是件奢侈的事,每次在路上看到别人家的小孩舔着冰淇淋时,她就直勾勾的看着,看到人家害怕的躲着她。有一次,有个幼儿园小男生说要请她吃冰淇淋,但是得让他亲一口,闺蜜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回到家还跟她妈妈说:“妈妈妈妈,我今天吃到冰淇淋了,是同学给买的,真好吃。”
当她妈妈知道原因后,跟她说:“女儿,以后他再给你什么好吃的,你不要答应他,回来妈妈给你买双份。”
从这天起,只要在外面闺蜜被“诱惑”了,回到家告诉妈妈,她妈妈真的就立马给她买双份,有些东西甚至价格不菲。要知道,那段时间,闺蜜妈妈甚至打了双份工。
闺蜜还记得,当时也有不少人劝妈妈再找个男人,她们的台词通通是:“你一个人带着孩子多不容易啊,找个男人养你们娘俩多好?”
她妈妈总是笑笑说道:“我现在的生活挺充实的,孩子也越来越有出息。我已经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这一次,如果碰不到合适的,我还是自己过吧。毕竟,自己养自己比男人养自己的感觉更脚踏实地多了。”
后来,闺蜜考上了名牌大学,找了个“门当户对”的老公,两个人都有要忙的事业,彼此还经常沟通职场动态,是个非常幸福的小家庭。
闺蜜说她永远记得妈妈说过的话:“女人别总指着靠男人养活,你越指望他们,就越指望不上。”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电影改编;研究分析;重要意义
文学与电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与媒介,然而通过电影的改编,可以将两者巧妙地相互结合,展现出影视的内涵美。本文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进行研究,从而寻找小说的文本至电影的主题之间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形象、主题的意义等方面的变化,更好地促进我国小说的电影改编的事业。
一、 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性”体现
电影的改编就是将文学作品搬上银幕,通过人物的表演,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电影的创作离不开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文学作品不仅为电影艺术事业提供丰富的创作源泉,而且也给电影的创作带来了独特的灵感及营养,并将美学的人物、语言、情节及结构等要素进行充分融合。张爱玲创作的小说风格独特鲜明、文字雅致精巧、意象也比较奇特丰富,作者受到中国的古典文化熏陶,加上其身世及人生经历的坎坷起伏,使其在作品中得以体现。张爱玲出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那时中国的电影已经初具规模,她成功的时期是在40年代,正是中国电影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张爱玲是与中国电影事业共同成长起来的。她最早发表文字是为英文报纸《泰晤士报》所写的有关电影的评论,并凭借电影评论从而步入文坛发展。她和电影密切的关系更体现在她专业的电影修养,从而为文字的创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其作品的情节曲折、叙事手法独特、对话流畅,为今后的电影改编提供了有利的因素条件。[1]
二、张爱玲小说中电影的改编
张爱玲的作品,主要是营造华美,但体现人生的无力、孤独的生命及存在的状态,渲染的是生命深处的荒凉家园幻梦以及末日意识。其作品已成为影视界进行改编的重点。香港著名的导演关锦鹏以及许鞍华等均是她忠实的“张迷”,1997年,由许鞍华成功执导的《倾城之恋》以及从《十八春》改编而来的《半生缘》;1994年由导演关锦鹏执导的《红玫瑰白玫瑰》正式上映;1988年,但汉章(台湾导演)也将小说《金锁记》改编成电影;2007年,香港导演李安成功将张爱玲的小说《色,戒》进行改编,开拍即备受关注并在全球热映,最后取得巨大的成功,一举在威尼斯摘下金狮奖。[2]
(一)《红玫瑰与白玫瑰》
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带有较强的女性主义意识,导演关锦鹏通过巧妙的构建影像语言,将张爱玲小说笔下深陷于中国传统的封建意识形态之下卑微且可怜庸俗的人物,转变成与女性的成长故事有关的主角。1994年,关锦鹏导演将《红玫瑰与白玫瑰》搬上银幕,让叙述者无须进入女性主义意识的世界,而保留女性的不透明、暧昧的形象。关锦鹏导演充分对布莱希特式间离方式进行运用,避免了观众因为陷入影片的假象中,而失去对影片中的历史及人物的批判能力;不管是塑造了精神迷茫的传统女性的“白玫瑰”,还是现代女性的“红玫瑰”以及所刻画的男主人公,导演充分运用摄影的不同方式及手段,体现了他较强的现场调度能力。影片致力于关注刻画女性的内心活动及其生存情境,注重挖掘女性内在的刚性品质,体现女性的内心坚强、勇敢。正是这种对艺术的追求、体现同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主义的立场相互符合,导演对片场的色彩及设计等方面,始终追求精雕细琢、完美的艺术形象及风格,巧妙地将影片意境及镜头语言融为一体,从而彰显出唯美的风格。该影片自上映后,便受到较多的好评,1994年,横扫台湾金马奖中的最佳女主角等6项大奖,而导演关锦鹏也因为改编此影片获得巨大的成功。成功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导演将小说中的、需要读者费力去想象的空间,用光、影及构图等技术条件所代替,因此,给人的感觉是小说在重述影片,而不是影片在描摹小说。[3]
(二)《半生缘》
电影《半生缘》大体也是忠实于原著的小说,但在叙事的视角、人物形象、叙事的立场及情节的设置环节上均出现了较大的改变。在小说中,张爱玲在传统文学的叙述的视角基础之上,使整个社会的人物大体上均处在被摹写的地位,叙述人掌握全局,不是从故事的起点时间开始顺时叙述,而选择偏离的现时、追溯过去的方式进行叙述。影片按照世钧14年之后的感慨进行回忆,进而回忆到14年前叔惠、曼祯与自己的美好时光,营造了苍凉、悲凄的感觉。从叙事学角度而言,时间产生的距离感极易让接受者与影片之间产生悲剧的效果,该影片正是采用久远的过去对观众的好奇及联想进行调度,将淡淡的哀愁与忧郁的氛围进行自然的营造融合,展现电影的独特性。这点也是中国的传统小说进行叙事所采用的策略。然而,进行叙述故事的过程中,作家应从作品中逐渐引退出来,使小说转为有节制的描述,作者通过展现的叙事手法将故事、将人物衬映出来,并将内心的声音由作品中传达出来,但并不意味着作者所刻画的故事未反映出引导读者的意图。作者是创造小说的主要构思者,并代表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适当的评价及判断,揭示人物或者是隐藏人物的真正思想,从而让读者保持自己的主见,并学会正确评价事件的历史性。[4]
2014年11月10日,83岁的日本著名影星高仓健面带微笑安详地离开人世。临终前,他说:“一路走来都在成长,就此结束并未留下什么遗憾。”
也许是吧,像牛羊反刍一样,他用整个后半生细细咀嚼、深深忏悔,时间终于证明了爱情。遗憾,也便不能称其为遗憾了。
1999年,一部名为《铁道员》的影片让无数观众泪湿衣衫,故事讲述了一位忠于职守的铁道员,妻子在结婚17年后不幸病逝,女儿也早早夭亡,可是因为值班,他错过了陪在她们身边的机会。独自承受着失去妻女的痛苦,忍受着愧疚和煎熬,铁道员在冰天雪地的火车站整整工作了45年,把毕生都献给了事业。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画面,站在过世的妻子床边,饰演铁道员的高仓健默默地流下泪水,那泪水,有内疚、有悔恨、有忧伤。那一刻,他演的,其实是他自己。
影片的主题曲叫《田纳西华尔兹》,这是息影数年的高仓健复出拍摄《铁道员》的唯一要求。“我提出唱这首歌时,并未经过深思熟虑,只是觉得完成一天的工作后,应该唱唱歌来轻松一下。我想到了妻子,不经意地就想起《田纳西华尔兹》。”
他从来都没有遗忘她。《田纳西华尔兹》是江利智惠美的成名曲。他仍然称她为妻子,而不是前妻。
是的,她是他此生唯一的妻子,即使离婚,即使她过世近20年,他对她的怀念也没有随着时光的消逝而有半分削减。相反,爱意更甚。拍摄《铁道员》的间隙,他经常久久伫立在江利智惠美的遗像前泪流满面,那些爱,从来都没有散落在地上,他一直小心地珍藏着。
世上不会有人比她更宝贵
那一年,高仓健25岁,高大俊朗,为生计所迫,阴差阳错地做了演员。在他的家乡,演员是下等人,被等同于“乞食”,以至第一次上妆时,眼泪竟然夺眶而出。然而,他又是多么感谢演员这个职业啊,在摄影棚里,他遇到了美丽可爱的江利智惠美。
那一年,江利19岁,已是日本家喻户晓的歌星,歌迷遍地,一曲《田纳西华尔兹》妇孺皆知。那也是高仓健最喜爱的一首歌,在大学宿舍,在家乡的采石场,在东京流浪的日子里,是江利的歌声,安抚了他迷茫困顿的心灵。他是她的仰慕者。
正巧,东映公司要拍摄一部新影片,江利被邀请出演女主角,高仓健是与她搭戏的男配角。第一次见到偶像,高仓健莫名地红了脸。虽然年长江利6岁,但在她面前,高仓健表现得腼腆、羞涩,对戏时,他完全不敢看她那双深潭一样的眼睛。江利活泼可爱,主动和这个大男孩说话,逗他笑,给他唱《田纳西华尔兹》,每次唱到“Baby,我们约会去吧……”江利就会调皮地望向高仓健,直到他羞涩地低下头去。渐渐地,沉默忧郁的高仓健不再拘泥和胆怯,他们开始了约会。
在心爱的人面前,再无趣的男人也会变得浪漫多情。高仓健对江利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爱情攻势,她喜欢乒乓球,他就在她家搭了个乒乓球台子,每天陪她玩;她喜欢进口车,他就想方设法弄来一辆雷鸟运动车,带她兜风;火把节、舞节、探秘城堡,处处留下他们欢笑的身影。还有更令人想象不到的,为得美人心,外表冷峻严肃的高仓健驾着不知从哪里借来的私人飞机从天而降,飞机上,是江利喜欢的特产美食和精致漂亮的小礼物。江利的心被俘获了,她沉浸在对未来的向往中。
1959年2月16日,在高仓健28岁生日这天,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婚后,江利回归家庭,开始学着做饭,早晨准备好面包,涂好黄油,在盛着青菜的盘边放上叉子,轻手轻脚地端到高仓健的床头;下午在他下班前,系好围裙在厨房忙碌,“我一定要让阿健回家的时候,看到我在厨房里”。像所有的日本女人一样,江利对丈夫的爱可谓虔诚。
高仓健也一样,新婚燕尔,如胶似漆,即使在外地拍片,他也会在收工后赶夜车回到东京。看到心爱的妻子,他冷峻的面容才会柔和起来。
用半生的时间祭奠此生唯一的爱情
可当婚姻归于平淡,高仓健显露出了日本男人惯有的大男子主义,他常常忙于演艺事业,几个月杳无音讯。他不再在乎妻子的感受,在一次旅途中,当疲惫的江利把头靠在他的肩上,只换来他“你干什么”的大声指责。当他让江利帮他找一件藏青色毛衣,紧张的江利在深深浅浅的几十件毛衣中终于找到他要的那一件时,他只冷冷地说:“就搁在那儿吧。”
沉闷压抑的家庭生活和高仓健的冷漠深深地刺伤了江利的心。就在这时,江利怀孕了,这对一直渴望孩子的高仓健来说,是多么幸福的事啊。他放下工作,尽量陪伴妻子。然而幸福短暂,因为妊娠高压症,江利不得不做了引产手术。高仓健痛苦得无以复加。
还有更致命的打击,江利从此无法再生育了。高仓健为夭折的胎儿建了一座“水子地藏”的坟墓,一同埋葬的,还有他和江利曾经无比炽热的感情。
他开始拼命接戏,用工作麻醉自己,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侠客形象。他舞刀、刺青,越来越孤僻、冷漠、不近人情。“笨拙、沉默、禁欲……阴沉着脸一心一意地埋头塑造有情有义的硬汉”,这是日本媒体对高仓健最多的评价。
“如果没有你和我在一起的话,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言犹在耳,他却再也不是当初那个痴情的高仓健了。江利违背了结婚时的承诺,决定复出。然而,事与愿违,唱片滞销,电视主持也与她无缘。就在此时,现实生活又遭受重创:一场意外的大火烧掉了他们的住房。
两人开始分居,夫妻关系名存实亡。高仓健的事业蒸蒸日上,连连获奖。女人们视他为梦中情人,给他发求爱信,寄相片,为了见他一面日夜守候。江利逐渐被冷落、被遗忘,某天,当她从报纸上看到他和某女星一起喝茶的图片时,崩溃了。寂寞、厌倦、绝望统统袭来。终于在一个演唱会上,难以成声的她流着泪说:“我要和高仓健离婚了,请你们原谅我。”
话是负气说的,她马上就后悔了,让朋友去找高仓健,希望能挽回婚姻。可是,覆水难收,他冷淡地回应:“就那样吧,记者都来了。”1971年9月,12年的婚姻在众人的叹息声中划上了句号。
离婚后的江利,生活、事业都陷入了低谷,郁郁寡欢,离群索居。高仓健也是自责的,他变成了影片中的独行侠,只是每每听到《田纳西华尔兹》,就会忆起那些甜蜜的时光。往事无法忘怀,他的身上,一直带着一个小兔护身符,那是江利送给他的。
1982年2月13日,人们在江利的寓所发现了她已经僵硬的尸体,因酗酒引起呕吐,呕吐物堵在喉咙导致窒息而亡。空寂的屋子里,一台老式的电唱机还在唱着,那是多年前江利的声音:“我仍记得那一夜,是啊,就在那个晚上,我失去了我的爱人……”那一年,她45岁。
葬礼是三天后举行的。那天,是高仓健51岁的生日,也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葬礼上,没有他的身影。对于“绝情寡义”的质疑,他没有做出任何回复。几天后,江利的灵前来了一个人,身穿黑衣,手拿白色的,默默无语,神情凄然。照片上的她,巧笑依然,正是他们初见时的模样。“世上不会有人比她更宝贵”,他终于明了。
此后经年,高仓健很少参加社交活动,甚至不愿再演电影。他曾婉言谢绝了包括好莱坞在内的众多电影公司的演出邀请,为影迷留下不解和遗憾。直到1999年《铁道员》的问世,当人们看到高仓健一边驾驶着老式机车一边哼唱着《田纳西华尔兹》时,突然醒悟,原来,他是用半生的时间来祭奠此生唯一的爱情。
继成功改编电影《半生缘》之后,导演许鞍华再度挑战舞台《金锁记》。同样是王安忆的剧本,相比2004年黄蜀芹导演的《金锁记》,许鞍华的版本别有一番韵味。一如编剧王安忆所言:“黄蜀芹的版本写实,许鞍华的则更写意。”如果说对于黄蜀芹的版本,我们还会纠结是否符合张爱玲这一问题,那么此回许鞍华则全然没给你喘息思忖的机会,它就是令你在那时那刻忘了张爱玲,只看见一个活脱脱的曹七巧在舞台上生猛。
胡兰成评价张爱玲小说的阴暗一面“如同是月下的青灰色”,这也是这版《金锁记》的基调。两道篱笆墙筑起了一个深宅大院,光影的明暗调节出了人物情感变化和光阴的不断移逝。一桌二椅式的道具,虽简约却也足以让躲在高椅后的画面撩起观众情绪的波动。许鞍华用类似电影特写的镜头,巧妙地催化了那种欲说还休的情感。对于剧中激情戏,王安忆称自己很震惊,她原本设想的是有个纱帘,比作床单来意象化地表现。而现在却以更激烈写实的方式呈现舞台,这实在是她意料之外的。
焦媛实验剧团班底整体水准不俗,首次参演话剧的“三少爷”尹子维可圈可点,但焦媛无疑是全剧的焦点。从序幕大婚时在三少爷背上的娇羞到伺候软骨病丈夫在娘家人面前诉苦,从被三少爷撩动春心后的落寞到三少爷上门借钱时的精明……焦媛的确演活了一个被生活磨灭了希望、被满腔怨恨折磨成尖刀利刃的刻薄妇人。下半场,曹七巧的形象更是触目惊心。焦媛压低了嗓音、扭曲了身体,将一个吸食鸦片过量的泼辣妇人形象演绎得入木三分。如此设计完全是由裹小脚衍生而来的,因为排练时导演许鞍华要求演员穿着代表被束缚的小鞋,没料想某日当看到艰难踱步的焦媛时灵光一闪,便设计出这种往前倾的姿态,它给人一种阴邪恐怖之感。于是,再配上抽筋式扭曲在背后的手臂,曹七巧内心的扭曲便凸显无遗。另外,当曹七巧在想坏主意的时候,手就不自觉地颤抖起来。如此设计,令整出戏平添了些许的诡邪之气。
初见周琦女士,她身上散发出黄龙玉特有的品质,沉静淡雅、气定神闲。项上佩戴着黄龙玉吊坠,手腕上的黄龙玉手镯,简练、大方、气质洒脱。办公室只有几件简单的家具,几盆花草,少了一些商业的功利之心;多了一份艺术韵味,是经营文化艺术工作者难得的品质。
琦缘
周琦总是把自己与黄龙玉的相识当作缘分,似乎从她出生后就已经注定她的大半生将与黄龙玉如影随形。
周琦告诉记者,她在2006年之前,既不懂玉,也不懂石头,但从小就喜欢黄色。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去云南旅游,看到当地人兜售的手机链、包链等小饰品,觉得非常漂亮,那时才是第一次见到黄龙玉。黄龙玉通透、水灵的特质深深吸引了周琦,这份情缘使她远离世俗的喧哗,侵染在玉石文化艺术的大染缸中,成就了她的玉石艺术人生。
与黄龙玉“一见钟情”,从此以后便割舍不下这份情感。从对黄龙玉一无所知,到现在云南省龙陵县黄龙玉协会名誉副会长,是她人生的一个大跨越。其中付出了诸多的辛劳,她只字不提,在她看来这只是在做她自己喜欢的事情,值得自己义无反顾的去做,她觉得能把这些美好的东西介绍给更多的人是一件非常开心、有成就感的事情。
不知者不畏
说到自己的从商经历,周琦只说了五个字:“不知者不畏”。从一开始就不知道其中隐藏着多大的风险,才敢勇往直前,凭自己的直觉判断。事实说明,周琦的选择是对的。
初次见到黄龙玉,只是半成品做工很粗糙,在一堆兜售的饰品当中并不起眼,但周琦从中看出了商机。在中国玉石市场,黄色、红色非常缺失,国人也一直致力于黄红色玉石的发现。黄龙玉以正黄、鲜红、橘黄等温润富贵的色彩为主色调,黄色寓意“富贵”,红色寓意“吉祥”,满足了国人的心理需求。
由于自己在外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未曾想过经商,从云南回来后,开始鼓励自己从商的朋友投资黄龙玉。但2006年是黄龙玉发现的第二年头,它的市场发展不够成熟,文化价值挖掘不够深入,大部分中国人对黄龙玉不了解,不敢贸然下手。周琦觉得这是一个机遇,黄龙玉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由此产生了从商的念头。
周琦是地道的北京人,她最明白北京人的审美。黄龙玉虽然质地非常好,但龙陵本地人喜欢黄龙玉不规则的原始样貌,不加以精雕细琢,不能适应北京市场,北京人更钟情于方圆有致的东西。“玉不琢不成器”。为了让黄龙玉成品能符合北京人的审美,周琦开始联系工艺大师,请他们帮忙雕刻黄龙玉。好的材料,好的工艺,使黄龙玉成品一上市就吸引了众多人的注意。
作为商人,周琦的成功之处在于不用商人的视角经营自己的事业,诚信待人,把客户当朋友;作为黄龙玉的守护者,周琦把弘扬黄龙玉文化为己任。在过去6年的时间里,持之以恒的把黄龙玉文化传播给家人、朋友,就连现在的很多朋友都是因玉结缘。
文化内涵深厚
古人崇尚玉,认为玉温润厚泽、沉静素雅,不锋芒毕露,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玉和金一样,是富贵的象征,具有沟通天地之灵性。古誉“君子比德于玉”、“玉,石之美者”。玉是灵与美的完美结合,在古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均以玉为配饰,用以明气节,显权贵。
中国,是一个尚黄、尚红的民族,素有黄为尊红为贵之说。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最为尊贵和无比神圣的色彩,为皇室和宗教专用,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地位,受万人景仰;红色代表吉祥、喜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在婚嫁、庆典中大量使用红色。红色是连接中国人心中的纽带,把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联系在一起,增强国民的凝聚力。
黄、红两色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黄龙玉的出现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标准。而且,随着中国崛起逐渐步入世界强国行列之际,黄龙玉主色调契合了国旗、国徽的国家标志性色彩,印证了“盛世必,美玉出”这句古语。
尤其是现代人居住环境已经被钢筋水泥团团包围,远离了大自然这个自然的生态环境。大自然的气息、磁场也被钢筋水泥隔离,使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远。如果在家中摆放一块质地优良的玉,不仅能达到赏心悦目的欣赏效果,还能补充室内磁场,调解风水,正气内存。正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家中拥有美玉,邪气不可入侵。
收藏潜力依然看好
谈起黄龙玉,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价格暴涨”。从被商人发现至今已经近八个年头了,从几毛钱一斤飙升到每斤万元以上,在中国投资市场掀起了一股新的投资热潮。重新翻阅2011年各地报纸,网络,黄龙玉“身价六年涨上万倍”、“一个三轮车夫300元起家炒黄龙玉,5年当上千万富翁”、“一块籽料拍出9000多万高价”等各媒体关于各种“疯狂的石头”新闻争相报道。
中国人一直致力于黄色玉石的发现,几千年来却一无所获,以至于田黄石一出世即被封为“石帝”。可想而知,黄龙玉的横空出世将会引起多大的骚动,对玉石行业的冲击不亚于一场龙卷风。黄龙玉的出现恰恰迎合了国人的心理,从被发现到现今短短几年的时间,被炒得沸沸扬扬,价格经历了飙升的过程。虽然现今又归于平静,但玉石行业对黄龙玉价格未来走势众说风云。
整理/张文静
病房里很安静。我躺累了,坐着;坐累了,再躺下。门窗紧闭,手机悄无声息,床头的绢质百合永不疲倦地绽放着。
无论在这之前,我的名字需要多少个诸如“女企业家”之类的词来定义,现在我的身份只是一个病人。我因患更年期女匿性抑郁症入院。
没想到我会得抑郁症,周围的人更觉得不可思议。他们认为我事业有成,生活富足,怎么可能有心理问题?
是的,我拥有了财富、地位和荣耀,却忽略了家庭、朋友以及我的内心。我在寻找病因的同时,也在反省自己。
有人说,生病是上帝给予人们的假期。从前,我为事业那么拼命,把本该休息的时间都放在了生意场上。现在,这些日子以“生病”的方式被一一还回来。只是,病了3年,太折磨人了。但我也想,我得感谢这场病,如果不是因为它,那种紧绷刺激的生活状态将贯穿至我的后半生。
“不要害怕”,我对自己说。从确诊那一刻起,我的心情反倒平和了,因为我终于知道我的病在“心”里。只要对症下药,我的病一定可以治好。在这之前,我曾痛苦而盲目地在各个科室诊疗。
我清楚地记得,从42岁那年开始,我一直断断续续地生病:尿频、腹泻、瘙痒、心慌、失眠……都不是什么致命的病,却像千万只蚂蚁撕咬,非常恼人。我成了医院的“常客”,抽血、拍片、做CT、吃药、打针、住院……
我想,什么大风大浪我都闯过来了,怎么可以在这些小病面前服输?尿频,去泌尿科;心慌,去心脏科;瘙痒,去皮肤科……我就不信我的病治不好。
可就是没治好。
我一边打理生意,一边治疗。一次,公司出了点儿事故,我在董事会上打着吊瓶现场办公。处理完事情后,员工给了我持久而热烈的掌声。当时我是多么荣耀,但回到家,看到丈夫已经在小卧室里熟睡,心里难过极了。因为我长期失眠,怕影响他休息,我提出分床已经两年。坐在黑黑的客厅里,我接近了崩溃的边缘。我问自己:这样奔命到底为了什么?
我的性格很要强。父亲去世早,虽然我是独子,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靠着母亲微薄的收入养活我还是异常艰难。母亲完全可以找一个男人嫁了,但她怕万一找个不厚道的继父让我受委屈,就一直守寡。为了报答母亲,也为了给自己的人生一个交代,我选择了生意场,只想挣很多很多钱之后再去享受人生。当我拥有了万贯家财,脚步却没有停下来,人在不同的层次上需求是不同的,有了钱之后,我又有了事业的梦想。
虽然,曾因为我不顾家遭到丈夫埋怨;虽然,我的儿子说我不像个当妈的……可是,我觉得我所做的这一切并没有错。
那时我并没有意识到,爱别人和爱自己都是一种能力。在商战中我忽略了这种感觉。
多年的沟通不畅,丈夫早已疏离了我;儿子在国外读书,想让他来陪我不可能。母亲呢?此刻她只能在天国看着可怜的女儿孤独寥落……
尽管别人都叫我“女强人”,连丈夫也这样评价我,但我并不是铁打的。那几年一直病着,丈夫很着急:“你说让我怎么办?我又不是不管你。可是,咱病也得有个头啊。” 我很难过,但可以理解。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谁还有耐心对待一个曾经那么雷厉风行,现在却说病就病,并且病得莫名其妙的女人?
身体糟糕,也影响到了我的工作。脑子不够用,思想集中不起来,别人与我商量事情,我做不出决断,闲下来,脑子又不由自主地想问题。我就跟个废物一样。我觉得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折腾了大半生,到头来什么都失去了。
前些天,我又出现浑身乏力症状。爬三楼都非常困难,冷汗,心慌,抑制不住地颤抖。平时最多5分钟走完的路,我竟然用了45分钟。
医生诊断我得了心肌炎,让我住院观察。主治大夫巡房的时候,翻看粘着各种挂号单的病历,随口说:“这么多单子?你就差没去看看心理科了。”
心理科?
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了心理科。经过大夫的系统诊断和测量,“根儿”上的问题终于找到了――原来,我得的是更年期隐匿性抑郁症。3年来所有的折磨皆与此有关。
大夫告诉我说,除了女性更年期综合症以及抑郁症的常见症状,这种类型抑郁症最大的特点就是隐匿性。它是以身体各个器官的不适和疼痛为主要表现,比如腹泻、疼痛、瘙痒、心慌、失眠、减退等。而患者本人往往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只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忽略了“病由心生”,致使得不到根治。
分析了生长和生活背景,医生给我几点建议:凡事要想得开,乐观对待生活变故;夫妻沟通很重要;多交一些朋友,常约三五知己喝茶聊天,放松心情;参加体育锻炼,适度运动有助于激素水平的延缓;不要拒绝药物。
我明白,医生给的这些建议,听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却比较难。但我愿意努力去做,毕竟我才45岁。
经过两个星期的治疗,我的病情明显见好。可我还是隐隐地担心,如果丈夫知道我得了这种病,会不会嫌弃我?
病房里还是很安静。我依旧躺累了坐着,坐累了躺着。手机里存着500多个电话号码,却没有一个能让我说说心里话――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手机叮叮咚咚地响了起来,吓了我一大跳。是丈夫的电话。他刚出差回来,得知我转到心理科就诊,有点儿意外,特意询问情况。
电话这边,我忍了很久的眼泪落了下来。我收敛了平日的锋芒,用小女人那样的口吻跟他说了医生的诊断结果。丈夫听到我柔软的语气,有点儿诚惶诚恐。他说马上就会来医院看我,问我晚上想吃什么,他亲自下厨。
从现在开始,我就是一个女人,一个病人。虽然对丈夫温柔我觉得很不习惯,但我知道,这其实是对他的爱的承纳。毕竟我不是绢花,能够一直绽放,永不凋零,在爱人面前活得虚伪,是多么悲哀。生命的滋养需要真实的阳光雨露,不是丈夫不爱我,是我一直不曾给他这样的机会。
清贫大半生的父亲没给我留下什么。记得为父亲下葬时,我只找到父亲当年在无数税务报表上盖印过的一枚图章,便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印下最后一个红红的印章作为纪念之后,让它随父亲的棺椁一起入土了。
现在想起来,父亲当时最值钱的只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他那辆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的破自行车,一样是他上班时一直揣在怀里、下班后便挂在墙上当钟使唤的一只英格牌的旧怀表。那时,他就是靠着这两样东西,干他收税的活儿的。自行车是他的交通工具,怀表是他记时的工具。那是他的两样宝贝。小时候,我不知道他是怎样工作的,我也并不关心他的工作,只留下清早他从墙上取下怀表,再推着自行车出门的印象,和天黑时他那辆破自行车老远就响在窗外,然后是父亲进门把怀表从怀里掏出来挂在墙上的印象。这交织重叠的印象就是税务工作留给我的最初的形象。
等到我读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到一个同学家去玩儿。这位同学的父亲是北京一家当年最大的食品厂的会计,他告诉我说他认识我父亲,因为我父亲总到他们食品厂去收税。他说我父亲的脾气很拧,一点儿也不随和,任你怎么说,他也不会通融一点儿。当时,我的这位同学说起我的父亲的时候,语气有些不满。只有到这时候,我才多少清楚父亲的工作是到处收税,我也才多少懂得了一些国家是要靠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税收来支撑的。纳税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义务,收税是父亲永远的工作。从父亲整天忙碌的身影中,我看到了,并也多少体会到了税务工作者的辛苦,有时也会被人不理解。
父亲一生的性格是老实而耿直,有时固执,显得有些迂。后来,我想这种性格对于父亲整天收税的工作,可能是有好处的。别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脸孔,他是一种固执的脸孔,才能对付许多想逃税或少缴税的人,才能把收税的工作做好。税务工作需要这样的丁是丁卯是卯,铁面无私。其实,这些都是我长大以后对父亲的理解,当时我太小,不谙世事,并不理解父亲和父亲的工作。
那时,父亲开始腿浮肿,然后,全身浮肿,最后,彻底病倒了。他再也无法骑上他那辆自行车到处收税去了。他很痛苦,他干了一辈子的收税工作,已经离不开这个工作了。这个工作给他带来麻烦,也给他带来快乐。那时,我和弟弟一个上初三,一个上小学六年级,正是长身体、要饭量的年纪。父亲又病成这个样子,家里的生活一下子紧张了起来。父亲唯一能想到的就是那两样最值钱的东西——旧怀表和破自行车。他只好把它们都送到西单委托商行变卖了。那一天,父亲是走着下班回家来的。那只旧怀表虽然旧些,但一直走得很准,而且一直是父亲上班带上它,下班就把它挂在墙上当我家的钟使唤的,忽然没有了它,空荡荡的墙显得格外寂寞;而没有了那辆破自行车叮当乱响的声音,家里也显得少了好多的生气。
没有这两样东西,仿佛贾宝玉身上的通灵宝玉没有了一样,父亲的身体渐渐垮了下来。我能多少明白,其实他还是挺愿意骑着那辆破自行车到处跑去收税,他毕竟干了大半辈子这样的工作。父亲只好因病提前退休了。
人的一辈子其实过得很快,父亲退休那时,我感到父亲很苍老,现在,我已经到了父亲那时的年龄了。生命的循环,却是以时间的苍老为代价的。我说过,我对税务工作一无所知,但我对税务工作者向来敬重。这源于童年时期父亲留给我的印象。
前几天,为了装修房子到建材市场买瓷砖,几千块钱的瓷砖买了后,卖主不开发票,说是不开可以跟我少要些钱,但我还是坚持要他把发票开了。这点道理我还是明白的,不开发票,他就把税逃了。虽然不开发票我能少花点儿钱,可国家的税收就少了钱。这样做,并不说明我的觉悟有多高,只是因为那一瞬间我想起了曾经收过税的父亲。
(节选自《总有一处让你感动》,文化艺术出版社)
关键词:刘琨 刚健 儒家思想 尚武精神 豪迈任侠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2-0089-02
作者简介:陈洁(1980―),女,湖南浏阳人,研究生学历,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汉语研究。
刘琨是西晋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不多,但历来颇受重视。钟嵘《诗品》对刘琨的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刘越石仗清刚之气” [1] (P.65 ),又说“其源出于王粲。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 [1] (P. 244),指出其诗具有清刚悲凉的特点。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评价刘琨的诗歌“雅壮而多风” [2] (P. 429 ),与钟嵘所评略同。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是刘琨诗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刘琨的诗歌主要创作于诗人后半生留守北方时期,这段时期创作的《扶风歌》《答卢谌诗》《重赠卢谌》等几首诗也成为他的代表作品。自永嘉元年(307年)出任并州刺史至太兴元年(318年)去世,刘琨与留守北方的世家大族共同抵御胡人侵扰逾十年,因而刘琨的诗歌必不可少地受到北方学术文化的影响。
西晋永嘉时期,黄河以北的地区已经展现出与黄河以南及江南地区迥异的学术文化风貌,主要特征便是曾经追慕玄风的河北士人(黄河以北)开始向传统儒学礼法思想回归。永嘉时期儒学思想在北方士族中的回归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北方的战乱及西晋朝廷的崩溃,使北方士人对玄学有了深刻反思,认识到玄学无益于家国,而清谈足以误国。刘琨早年也曾服膺玄学。在《答卢谌诗并书》中,刘琨写道:“昔在少壮,未尝检括,远慕老庄之齐物,近嘉阮生之放旷,怪厚薄何从而生,哀乐何由而至。……但分析之日,不能不怅恨耳。然后知聃周之为虚诞,嗣宗之为妄作也。” [3] (P. 1169)这里,刘琨清楚地表达了摈弃玄学的缘由。刘琨思想前后的巨大转变,可以看作是十六国时期河北士人排斥玄学、崇尚礼法的先声。
二是北方的士家大族很多本身都具有深厚的儒学根基,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离玄学思潮兴盛的洛阳及周边地区较远,因而受玄学的影响也较小。
永嘉之乱后,河北士族大多留在北方。唐长孺《南北学风的差异》一文中谈到:“我们知道魏晋时期的玄学新风兴起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地区,河北、关中一带,尤其是河北地区,比较保守,很少受到新学风的影响。永嘉乱后河洛名士南迁,河北学门崔卢等仍返乡里。北朝经学亦即河北之学,大抵笃守汉代以来的传统。” [4] (P. 216)这里所提到的范阳卢氏、清河崔氏都是刘琨任并州刺史时赖以为籍的门阀大族,而以崔卢为代表的士族所笃守的汉代以来的传统,即较少受玄学影响的儒学。《晋书・卢钦传》载:“世以儒业显。钦清澹有远识,笃志经史,举孝廉,不行。” [5] (P. 1255)范阳卢氏累世以儒业传家,儒学思想根深蒂固。而清河崔氏自曹魏时期开始,便一直是坚守儒学的中坚力量。除此之外,同样作为刘琨留守北方凭籍的太原温氏也以儒学知名。温峤是刘琨最主要的幕僚,《晋书・温峤传》称其“以孝悌称于邦族”[5] (P. ]1785 )。
另外,要额外提及的是,除了受北方儒家思想的熏陶之外,刘琨还受到家族中人的影响。《晋书・刘舆传》载:“(舆)与琨并尚书郭奕之甥,名著当时。京都为之语曰‘洛中奕奕,庆孙、越石’。” [5] (P.1691 )这里的“奕奕”有双关意,一是赞美刘琨兄弟,另一方面道出两人与郭奕的关系。由此不难理解,郭奕对刘琨兄弟的行为处事有着极大影响。郭奕死后,晋武帝给予的评价是“忠毅清直,立德不渝” [5] (P. 1289 ),这是一种典型的儒学人格。
刘琨的诗歌在思想特征上具有浓厚的儒学色彩。刘琨在诗歌中经常直接化用儒学典故入诗。比如在《扶风歌》中写道:“君子道微矣,夫子故有穷。” [3] (P. 1340 )在《重赠卢谌》中写道:“宣尼悲获麟,西狩泣孔丘。” [3] (P. 1176 )更为重要的是,刘琨的诗歌,透露着儒家士子心怀民众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建功立业的使命感。这一点,在刘琨的《扶风歌》《答卢谌诗》及《重赠卢谌》等诗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儒家思想强调刚健有为,刘琨诗歌具有浓厚的儒学色彩,这使得其诗歌具备刚健的美感。
二、尚武精神的浸染
刘琨诗风的形成还与北方地区的尚武风尚有关。
刘琨任并州刺史时,麾下的战将及幕僚几乎都是北方士人,他们勇猛刚健,能征善战。《晋书・温峤传》载:“(峤)将兵讨石勒,屡有战功……于时并土荒残,寇盗群起,石勒、刘聪跨带疆场,峤为之谋主,琨所凭恃焉。” [5] (P. 1785)温峤是太原祁县人,地属并州。温峤骁勇善战,是刘琨的主要战将。《晋书・郭默传》载:“(默)少微贱,以壮勇事太守裴整,为督将。” [5] (P. 1714 )郭默刚健勇武,后被刘琨任命为河内太守。
刘琨出生于北方,自小就受到尚武精神的浸染。刘琨与祖逖少年时代“闻鸡起舞”的故事便是以北方强悍尚武的社会风尚为基础的。这种尚武精神也是刘琨诗具备清刚之气的原因之一。
刘琨《扶风歌》中写道:“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 [3] (P. 1339 )这几句诗语言质朴,但气势非凡,揭示了刘琨勇猛刚健、强悍尚武的精神气质。刘琨诗中尚武精神最突出的表现是对英雄人物的讴歌和呼唤,这一点在《重赠卢谌》一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刘琨在诗中写道:“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滨叟。邓生何感激,千里来相求。白登幸曲逆,鸿门赖留侯。重耳任五贤,小白相射钩。苟能隆二伯,安问党与雠?中夜抚枕叹,想与数子游。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滨叟。” [3] (P. 1175)刘琨一口气列出了多位古代英雄豪杰,以此激励卢谌建功立业。这种渴望力挽狂澜、济世救民的尚武精神,也是后世崇敬仰刘琨的原因所在。
三、北方民众豪迈个性的熏陶
最后,刘琨诗风的形成与其个性有直接关系。由于地域、文化等原因,北方民族普遍具有一种豪迈任侠的个性。成长于北方胡汉交界地带的刘琨受这种个性的长期熏陶,自少年时代就个性豪爽,有雄才大略。
《晋书・刘琨传》载:“琨少得俊朗之目,与范阳祖纳俱以雄豪著名。” [5] (P. 1679)《世说新语・仇隙》第二条引刘璨《晋纪》曰:“琨与兄舆俱知名,游权贵之间,当世以为豪杰。” [6] (P. 1083)刘琨好交游,这也是个性豪迈任侠、胸有大志者的共有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刘琨所交之人多与其意气相投,不仅个性豪迈,而且具有宏图伟略。
豪迈任侠的个性表现在诗文中,便是不拘泥于一字一句的雕琢,而是以气运诗,这便使刘琨的诗歌读起来清新流畅。同时,刘琨又志趣高尚,因而其诗便具有了刚健的美感。
参考文献:
[1]王叔岷.钟嵘诗品笺证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萧统 编. 李善 注.文选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随唐史三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