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2-0074-02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青春期向成人期的转变阶段[1],他们肩负着沉重的学业压力的同时,也承受着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研究的焦点。“压力”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做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心理及心里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2]。压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适度的压力能使人情绪处于兴奋状态而产生动力,使个性潜力得到很好的发挥,但压力过大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心理压力比其他任何影响因素更多地消耗着学生的能量,压力能毁灭自信心,使学生感到无助,压力还能引起人际关系冲突。特别是金融风暴的到来引起一阵就业寒流,使很多大学生背上了沉重的压力[3]。本研究旨在了解延边某大学护理学院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以延边某大学护理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本科在读的女大学生,同意参加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在读的大专、中专学生,本科男生以及实习生。共对105名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103份,其中一年级35份(33.98%),二年级35份(33.98%),三年级33份(32.04%);来自城镇25份(24.3%),来自农村78份(75.7%)。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使用徐长江教授的“大学生心理压力量表”[4],该量表共46个条目,采用五分制的评分标准,没有压力、有点压力、有些压力、压力很大、压力极大,分别赋予1分、2分、3分、4分、5分。总分46~230分,分数越高说明心理压力越大。该问卷可分为四个方面的因素即学习压力、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社交压力、生活压力。
1.2.2 调查方法 由接受过统一培训的3名在校本科生为调查人员,现场发放问卷,共发放105份问卷,剔除有漏项的1份和丢失1份问卷外,本次有效回收问卷共103份,其有效回收率为98.1%。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心理压力的得分情况
研究对象的心理压力总得分为(106.70±26.45)分(得分范围为46~230分),其中最低分为63分,最高分为179分。四个方面的因素中学习压力为(28.21±8.20)分,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为(28.58±7.44)分,社交压力为(32.17±9.04)分,生活压力为(17.74±5.09)分。
2.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对心理压力的影响
不同年级之间的心理压力(包括学习压力、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社交压力、生活压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3.1 不同生源地的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
农村女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社交压力,生活压力均高于城镇大学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压力方面:因为都是高中学历,录取分数大致相同,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因此在地区这一因素上没有明显差距。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方面:护理专业在我国国内就业形势较其他专业较好,且就未来的医疗发展形势来说,本科护理专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对于自我发展有较少压力,而对于不同生源地的学生来说,不会就此而影响就业。社交压力方面:社交因素主要是个人因素占主要成分,与地区没有直接联系。生活压力方面:城市与农村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人际关系的变化、自身经济状况的相对窘迫,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中的大学生,无疑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5]。但是本研究中农村与城市大学生之间心理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 不同年级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比较
学习压力、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生活压力、社交压力在不同年级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学习压力方面,大二与大三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是因为各年级学生的压力源和压力大小不同,大二的学习压力高于大三,由于大二的专业课程较大一明显增加,学习压力加大,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处于大三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早已适应,基本掌握学习方法,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自学方式,因此学习压力一般。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方面大一与大二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是因为大一学生刚刚入学不久,对于自己所学专业还不够了解,不能很好的了解到当今的发展趋势,而大二学生对于专业和发展形势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就业问题抱有怀疑态度,对前途的担心而产生的压力,如担心找不到好工作,感到前途渺茫等[5-6]。生活压力方面,大一学生一旦碰到挫折,容易打退堂鼓,自卑心理油然而生,大一新生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在离家很遥远的地方学习,于是他们变得更加想念父母、亲人、昔日教师和同学的关心等,因此压力水平较其他年级高,且具统计学意义。社交压力方面,大二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由于缺乏历练,短时间内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碰到挫折常采取封闭自己的心理,更倾向于选择内部的自我压力释放高于其他年级,具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马磊,李雄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应对[J].社科纵横,2008,23(1):147-148
[2]李小妹,朱京慈.护理学导论[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2.
[3]胡年莉,赵耀升.319名专科护生心理压力调查[J].中外健康文摘,2009,6(28):19-20.
[4]范瑞泉.广州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中山大学,2007.
[5]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3,5(1):7-11.
关键词: 江西省 大学生心理压力 应对方式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相对而言,江西省经济还处于欠发达水平,关于江西省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研究还不多见,本研究一方面就是要进一步了解本省的有关情况,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深化本省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方法与结果
1.1研究对象。
江西省10所本科院校、3所在省城7所在地级市,共发放1000套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66套,有效回收率为96.6%。在选择调查对象时兼顾年级和性别,尽量使比例均衡,以保证调查对象更具有代表性,调查对象的构成见表1。
1.2大学生心理压力源调查。
调查问卷由本课题组编制,内容涉及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诸多方面,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此次调查的结果是:就全省情况而言,经济负担、就业前景、专业学习所带来的压力最为明显,分别占49.69%、39.23%、32.30%,具体情况见表2。
1.3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测量。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测量采用的是肖计划等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问卷有62道题,6个分量表[1]。表3表明,大学生在面临心理压力时的应对方式主要是“解决问题”、“求助”。
2分析与讨论
2.1关于压力源。
心理压力对人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是双重的,对大学生的成长也是如此。一方面适度的心理压力能够成为推动大学生努力学习、追求进取的动力,另一方面不足或过重的心理压力又会导致大学生适应困难、身心出现不适反应,尤其是严重的心理压力还会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诱发各种危机事件的发生。
关于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国外的研究员一般认为包括学业、社交、生活与经济方面的因素,国内早期的研究员认为包括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三个方面,而有研究则将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归结为:竞争、经济条件、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独立生活能力、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专业方向等八个方面[2];也有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包括:学习压力、经济压力、择业压力、生活压力、社交压力等方面[3];此外,有调查表明[4]71.3%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承受着心理压力,70.1%的学生对压力缺乏正确的认识。本调查则显示江西省大学生心理压力源位列前三的因素为:经济负担、就业前景、专业学习,分别占49.69%、39.23%、32.30%;其次是情感与恋爱问题、他人的期待、社会交往、独立生活、兼职打工、自我期待,等等。可以看出,历经十年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也产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受社会发展变迁的影响,高等教育历经十年的扩招之后,有更多的年轻人可以进入大学学习,贫困生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虽然江西省的经济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广大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相当多地来自于外出打工,一般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仍然偏低,经济压力成为大学生面临的首要心理压力。如今,有学者提出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社会领域中一个新的“弱势群体”。
2.2关于应对方式。
心理压力固然与社会现实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更与个人的应对方式有关。本研究显示:江西省大学生在面临心理压力时的应对方式主要是“解决问题”、“求助”;选择“幻想”和“退避”的也接近半数。其他相关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果,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在应对心理压力时会出现“自己解决”的趋势,反映了大学生自立自强的心理需求,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战胜烦恼,这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表现。另外也说明“自己解决”不是最好的办法,毕竟当前大学生仍然深感压力,或者说大学生自己感觉没有别的好办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自己解决心理压力的方法过于内向化,不利于压力彻底解决,而且大部分学生通过压抑内心痛苦,通过理智克制内心感情,又会在无形中增添新的压力[5]。
大学生在面临心理压力时所呈现出的应对方式的这些特点,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有关。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封闭性、思维方式的单一性是其内在根源。
2.3心理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交互作用。
心理压力源是影响人压力感受的外部因素,应对方式是影响人压力感受的内部因素,并且这两者之间的作用是交互的。对于心理素质水平比较高的人而言,面对心理压力会以积极的方式来应对,从而降低压力感受;对于心理素质比较低的人而言,面对心理压力则会以消极的方式来应对,从而增加压力感受。同时积极与消极的应对方式还会使人对相同的压力源产生不同的压力感受。正是这种交互作用,使得大学生所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经济-就业-学业”三者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的关系。例如:持有积极的应对方式的人能够正确看待“经济-就业―学业”问题;而持有消极应对方式的人则相反,经济上的困难会带来心理上的自卑,导致学业受阻,使就业更难。如果不能就业则更进一步加剧家庭的经济困难,强化其自卑心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
3.对策与建议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释放方式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更“爱面子”,而女生不存在“面子”问题[6]。因此,为了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就需要多方位、多角度地给予解决,从心理的、社会的、教育的、政策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3.1高校人才培养要努力适应市场需求。
目前绝大多数专业(除了国防生、免费师范生)的大学生就业都是“自主择业”,通过市场由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如今就业市场出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用人单位却招聘不到合适人才的情形,这一情形看似矛盾,实质则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之间严重偏离的体现。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国家宏观调控不力,二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在质与量两方面与社会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高等学校从招生到人才培养、专业建设都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需求。
3.2增强创业意识,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是提高就业率的有力措施,而且是提高社会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就业要破除“等、靠、要”的就业观念,积极行动起来自主创业。各级政府也要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资金支持。
3.3转变消极认知评价方式,树立积极心态。
认知评价方式影响人的压力感,也影响到人的心态。由于人们的认识与评价水平的差异,面临相同的应激源就会产生不同的压力感,积极的认知评价方式也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消极的认知评价方式则是一种无效的甚至有害的应对方式,特别是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这种压力感更为敏感和明显,这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积极的认知评价方式并非指盲目的乐观,而是以更宽广的思路、更多的角度看待问题。
3.4寻求社会支持,积极应对。
社会支持也是影响心理压力反应结果的一个重要中介变量,它一般具有减轻心理压力反应的作用。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与家人、老师、邻居、朋友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及时地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要多了解国家对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这些也是国家给予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资源之一。
3.5全方位开展心理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
心理素质是应对心理压力的重要内部资源,大学生心理教育要着重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康的情绪情感,倡导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大学生心理教育既要有专门的途径,又要融入专业教育、学科教学之中。高校教师要转变只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心理教育的“目中无人”的错误观念,做到“心中有人”。心理学专业工作者要认真研究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与方法,广大教师也要结合专业教育教学的特点努力研究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尤其是要通过研究“提出可操作性的压力应对方式”[7]。尤其应广泛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充分利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优势,积极进行心理应急的训练。如在体育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构建,从而不断强化学生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15.
[2]王富荣,龚惠香.不同类别大学生心理压力比较与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1,(10).
[3]林岳新.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源探析[J].青年研究,1998,(7):30-33.
[4]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J].青年研究,2000,(6):40-45.
[5]王雪莲,王绪朗.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概观[J].青年探索,2005,(2):53-56.
[6]郑霞,陈建华.江西省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8):712-714.
[7]朱敏,姚本先.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58-60.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大学生 心理压力
1.研究目的
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日益复杂使人们在创造和享受物质生活繁荣的同时,在精神上也承受着比以往更大的压力。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纷繁复杂。他们在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如焦虑、抑郁、自卑、厌学、弃学,甚至自杀等问题。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旨在研究如何通过体育锻炼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与事实依据。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30余种有关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压力研究的文献资料。
2.2问卷调查法
心理压力水平测试采用华来斯研究开发的压力测试表“心理身体紧张松弛测试表”,该表包括50个自我判断的题目。测验得分为43―65分的,判为压力适中;得分低于43分者,判为压力偏低;高于65分者,判为压力过大。
2.3实验法
选择测验得分为65分以上的5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体育活动,锻炼内容:田径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健美操足球健美操。
2.4数理统计法
将实验数据,采用spss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3.研究结果
3.1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
采用华来斯研发的“心理身体紧张松弛测试表”对50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在468份有效问卷问卷中,测验得分为43―65分的占33.2%;得分低于43分的占29%:高于65分的占37.8%。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比例较高。
3.2大学生心理压力缘分析
调查显示: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的生活事件,依次排序为:学习、就业、经济、情感、人际关系、自我发展、个人健康、社会竞争、对学校及专业的满意程度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较突出的两大生活事件是学习与就业压力。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区域、不同家庭状况的学生压力源头有一定的差异。
3.3大学生体育参与状况
通过对大学生体育参与基本情况的调查,发现经常参与体育活动(每周3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学生不足30%,不参加或很少参加的高达40%。影响大学生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学习压力大、没有闲暇时间、场地器材不足。
3.4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影响研究
对50名测试得分65分以上学生进行了8周的强化体育锻炼,测试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心理压力状况有所缓解,其中14人达到43分以下,27人达到43―65分,9人没有明显变化,可见,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比例较高占37.8%;学习与就业压力大是主要因素;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区域、不同家庭状况的学生压力源头有一定的差异;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2建议
4.2.1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压力。教育大学生要认识到压力与挫折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每个人必经的生活体验,只有不断地面临各种压力与挫折,心理才会变得更强大;压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学习和生活前进中的阻碍,又可以成为希望和机遇,化压力为动力,促使人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4.2.2增加经费投入,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高校扩大招生后,场地器材已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2.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业余生活应多参加一些体育运动,通过多样化的运动方式,使身体得到锻炼,心中体会快乐,释放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柴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2]靖桥.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体育教学的干预措施[J].希望月报,2007,11.
[3]袁玉涛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人格影响的实践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4,3.
【关键词】大学生量表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卫生的重要性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关注。有关资料显示: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压抑症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的亚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大学生仿佛成了社会新的“弱势”群体[1]。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第二断乳期[2],其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身心两方面的不平衡、不稳定,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心理多变的高峰期,很容易受到内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身心反应,导致心理障碍。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得到适当的引导与调适,就会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广州十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每所高校发放问卷120份,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不同年级进行,共发出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2份,回收率93.5%。
1.2量表编制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主要是结合SCL90量表,但由于SCL90量表已经是1986年的常模,以此得出的结论从理论上讲是缺乏科学性的,也是不合理的[3]。因此,我们把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归类,选取其中适合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针对性的题目,并增加了量表中没有但又与当今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预测和复测剔除相关性差(相关系数<0.35)的题目,最后共保留50道题目作为正式测量问卷,涉及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10个领域。
1.3调查方法
所有调查问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和统一的答卷,委托各高校负责人在班级集体同时发放,统一回收。正式调查在2004年9月1日~10月1日一个月内完成。为了考察量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我们的调查分两个时期进行,时间间隔约1个月。
1.4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在Excel17.0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和Amos4.0进行χ2检验、t检验及F检验等相关统计学检验。
在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方面,为了统计方便和具有可比性,我们把各因素各方面的得分均转换成百分制,选项从严重到没有得分依次增高。因此,得分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2结果与分析
2.1一般资料(见表1)表1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略)
由表1可以看出,有效问卷的男、女生比例约为1:1,大部分被访者的家庭是融洽的,有冲突的被访者约占总数的13%。
2.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分析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10个因素共解释项目总变异的51.025%,由各因子所包含题目的共同含义对各因素命名为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共10个方面。对这10个方面进行二阶因子分析,结果发现可以合并为两大重要因素,共解释总变异的55.929%,其中前4个可归结为个人自身因素,后6个归结为社会环境因素,之所以这样划分量表维度,是为了更突出主要矛盾,寻找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本质因素。表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负荷矩阵(略)
2.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
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各因素及维度进行了同质信度、复测信度、分半信度及相关系数的检验。由表3可知:该量表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92,稳定性系数为0.597,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同时各因素及维度的分数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总分的相关(0.488)超过了0.48(P<0.001),表明该量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很好,能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起到良好的预测作用。表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略)
2.3调查统计结果
2.3.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主要在性问题和学业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在这两个方面所受到的心理困扰比女生严重得多,而在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和其他等方面,两者没有多大的差别。从整体上看,男女大学生主要在个人自身因素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而社会环境因素方面,两者差异不显著。表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医学生和非医学生仅在性和学业方面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但差异间的距离并不是很大,体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心理压力比医学生的大,由表可知其得分较低,而医学生则在学业方面比非医学生的心理压力大。总的来说,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水平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这由两者总分的情况可以看出。表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的融洽程度息息相关。家庭融洽与家庭冲突仅在恋爱、学校和职业3个方面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而在其他7个方面,两者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并且所有差异中得分高的均是家庭融洽的学生,说明家庭融洽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家庭冲突的学生。表6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
从表7中可以看出,在整体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年级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心理健康状况由好到差表现为大二>大三>大一>大四,并且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对其影响极显著,而个人自身因素则不显著。具体体现为:①大一和大二、大二和大三、大二和大四之间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大二的得分最高,大四最低,说明大二学生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年级的学生好,大四在这两方面的压力比较大。②学业方面,大一和大二、大四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一学生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学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应引起重视。③人际关系方面,大一和大二、大一和大四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并且大一和大二之间的差异更大,大一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要求我们应重视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健康教育。④在学校与职业两个方面,大四得分最低,并且与其他三个年级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三个年级之间在这一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总体趋势为大二>大一>大三>大四,这说明大四学生更关注职业和所处的学校,其心理压力较大,大三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心理压力也有所体现,而大二在这方面则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表7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
3讨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更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前的大学生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旧价值观念的碰撞、高校招生分配改革措施的不断出台,都使他们面临的竞争形势日益严峻,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强[4],因此,系统、全面地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采取疏导和教育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广州10所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
(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方面差异并不显著。根据有关报道,在中学阶段,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男生[6],而到了大学,两者在整体水平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他们仅在性和学业两个方面存在差异,表现为男生的心理压力比女生大,这与男女自身原因有关:女生在性方面较男生难以启齿,且她们更主要地把精力用于学业,故在问卷上体现为女生的平均得分比男生高。而社会环境因素对两者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专业分类上差异并不显著。医学专业的学生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也仅在性和学业上存在差异,表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压力比医学生大,这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息息相关:医学生通过专业的学业,在性知识这方面远比非医学生丰富,这提示我们不能忽视非医学生的性教育。而学业方面,医学生比非医学生感到压力大,这可能是因为医学生从事的专业是人类神圣而特殊的专业,需要过硬的本领,因而学业要求相对严格,因而感到压力较大。
(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家庭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表6及其分析可知:家庭融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而家庭冲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两者在个人自身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方面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说明家庭融洽与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父母们能从孩子的利益出发,创造融洽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们向着健康的心理方面成长。
(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心理健康状况最好的是大二的学生,其次为大三的学生,再次为大一的学生,最差的是大四的学生,这与王滔等的研究相符[7]。其原因可能为大二的学生通过大一一年的锻炼,基本上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对学业和未来充满自信,暂时无就业压力,因此自我评价也较高,有较好的心理状态,故在量表上的统计得分最高。大三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大学生活,其适应性更强,但由于他们已经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和发展方向,有着新的困惑,因而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大二的学生。由表7可以看出,大三学生在职业方面的得分比大二的低,两者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排在第3,其原因可能是他们刚刚从高中走出来,一下子适应不了大学这种高度自我管理的新生活,许多人可能是第一次离家出远门,甚至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在此期间他们会碰到很多问题和困惑,因此反映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便比大二、大三的学生差。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信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四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这主要与他们的就业压力有关。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人才竞争的激烈对大四学生构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这也提示学校应该注重毕业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应对未来新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严云岗,罗翔.关注新“弱势”群体,警惕心理疾病“入侵”象牙塔.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11.
2赵冰洁,陈幼贞.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1):13~14.
3王全道.SCL90量表使用的现状及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51.
关键词: 心理健康;学业压力;成因;缓解策略
一、引言
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与此同时,人际关系、就业压力等问题频频困扰大学生,以至于当今的大学生常常“陷入个人问题的矛盾之中不能自拔”,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问题,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现在的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造成其心理不健康,从而导致大学生不能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这样的现实。目前大学生自杀或伤害他人生命的现象屡屡出现,这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也反映出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目前来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 学习动力缺失,生活消极悲观
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放松下来,旷课、迟到、早退现象普遍发生,他们用上网、玩耍、谈恋爱等方式来消磨时光。另一部分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兼职、社团等活动。大学生消极颓废、虚度光阴是对生命的轻视与亵渎,这在一定程度也是外界环境对其施予一定压力后的逃避行为。
2 漠视生命,自杀事件频发
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在“上海市预防自杀研讨会”上公布了对杨浦区3000名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25%以上的被调查者曾经有过自杀的意念。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大连、沈阳、哈尔滨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26.5%的大学生偶尔有自杀念头,2.1%的大学生经常有自杀念头。2012年,全国共报道281名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209人死亡,72人存活,自杀死亡率为74.4%。
以往学者的研究将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根源归为学业、就业、情感等几个方面,从调查数据中(见下表)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面临主要压力集中在学业与就业两个层面上,这也是高校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所在。在校期间的学业问题又直接影响到就业问题,二者相辅相成。这些现象使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不能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业因素的成因,加以教育和疏导,找到缓解和控制的方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大学生心理的研究过于形式化和表面化,忽视了形成心理问题的根源性原因,特别是一直忽略学业压力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解决方法也过于教条化和格式化。
二、目前高校在学生学业层面存在问题
学习是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核心任务,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生存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打下的学业基础,决定了其在走入社会时发展的基础以及未来发展的差异性。但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体制和学校办学理念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1 理论与实践脱节
很多课程的安排和教材的编著已经完全脱离时展的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师本身就对教材内容产生质疑,这种强迫式的灌输方式只会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迷茫,形成逆反心理,很难达到学习的效果。
2 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教育效果
学校在教师的选拔过程中唯学历论,缺少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考核,因此教学过程很难与学生形成共鸣,不能达到预设的教育效果。
3 职业生涯规划形式大于内容
各个高校都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学生在刚入学时就填写职业生涯规划书,但是这种为了做而做缺少实际的操作意义。在操作过程中,学校并没有对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概念模糊。
4 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缓慢,学生对心理咨询认识不足
在学业面对很大压力的情况下,学生难免在心理上出现各种问题。调查表明,大学生中觉得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一般和对之不了解的人占大部分,觉得很好或较好的只占16%,有13%觉得很差或较差,真正去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人很少,只占很少一部分。学校在这方面的宣传也很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程度不够高。学校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应当作为重要环节,而很多高校却将之忽略了。
三、缓解学生学业压力的途径
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明显高于其他人群,这源于社会压力、家庭的压力、自我认知的压力,等等。高校工作者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在造成学生压力的学业、感情、社交、就业等各方面进行 研究,广大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根据学生特点的变化及时了解学生特点,主动地承担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工作,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调适的工 作机制和工作方法,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教 育工作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使广大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方法,从而更科学地认识学习压力的成因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校学生思想工作者很多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学习,这成为开展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最大障碍,经过短期培训上岗的辅导员不能够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面对实际问题,他们无从下手,甚至要到产生不良后果后才会发现问题。这在高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状况。高校在选录学生辅导员时应重点引进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不定期地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加强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
2 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使其常规化、规范化
当前大学生心理咨询虽然在每个高校都有开展,但并未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应有的功效。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室是一个被边缘化的部门,很多时候成为了学校的摆设。领导不重视,教师不积极,学生不认同成为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名存实亡的主要问题。因此,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从政策层面上进行监督和管理,使高校心理工作落到实处,真正有一批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的指导。
3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应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时展的趋势进行研究
时代的发展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很大的挑战,过于保守或者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心理咨询方法必将被淘汰,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必将阻碍这门科学在现实中的应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1)心理咨询师应该对于社会环境和时展特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心理咨询师不仅仅是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知识储备,特别在这个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时代的特点赋予青年人的影响尤为明显。从更宏观的角度上去认识和把握学生成长的特点尤为重要。
(2)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时代在发展,而个人生活的圈子却在逐渐缩小。特别是网络的发展是影响青年人人际交往的一个主因。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走出小圈子,多参与、多接触、多了解,这对于学生性格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
4 通过改革教学方式,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同时,加强管理和监督,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学校要形成听课评课制度和教学满意度评价体系,建立优良教风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 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 [ J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 ] 王 鹏.大学生学习压力及其调控策略初探 [ J ]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3 ] 郑林科,万力萍,李志强.学习压力对学生心身健康影响的线性回归分析 [ J ] .中国学校卫生,2001(3).
大学生进入高校后,面对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改变,心理受到巨大的冲击。根据对压力源的调查结果,大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学习、人际交往、经济状况、就业等多方面[1]。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成长发展过程中各种困扰纷至沓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长期处于压力和烦恼状态的大学生,不仅会产生抑郁、焦虑、多疑等消极心理反应,而且会诱发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导致少数大学生无法应对,转向攻击或自残、自杀等极端的方式应对。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的激烈程度加剧,给当代大学生造成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心理疾病已成为一个影响大学生成长的不可忽视的问题,而心理压力是诱发上述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2]。调查显示,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大学生都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在10%~30%之间[3]。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其身心健康状况将对国民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被社会、学校、家庭高度关注,也是心理学界面临的问题,其研究一直被国内外的学者广泛关注。
心理压力又称“心理应激”,是一个人在觉察到或认识到自己正面对着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对的环境要求时产生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各式各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4]。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心理压力问题,采用的手段主要是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而对体育锻炼和心理训练的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预防研究分别有所涉及,但大多还停留在经验式的描述水平。已有的研究显示,不同的运动项目、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强度对机体应对心理压力的影响不一,较为一致的结论是:中等强度的身体锻炼能够有效地应对慢性心理压力和急性心理压力对机体心理神经免疫功能的影响,提高机体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2] [5-15]。一定时间的心理训练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增强适应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学习情绪管理、逐渐自我完善等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效果[16-17]。
综上所述,身体锻炼和心理训练对心理压力分别都可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将身体锻炼和心理训练联合作用于心理压力的研究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植根于积极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研究中等强度篮球锻炼和心理训练对男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的影响,尝试有利于促进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手段,对丰富体育心理学及发展心理学,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抽取大学本科公共体育课男生一年级篮球选修班的志愿者为实验参与者,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由于实验持续时间较长,期间有被试流失,剔除无效数据后,最终被试包括:对照组20人,中等强度篮球锻炼组34人,心理训练组27人,篮球锻炼联合心理训练组40人,共121人。参与者全部为身体健康者。
(二)研究方法
1.实验设计
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组内前—后测设计的自然实验法,实验持续时间为12周。实验各组参与者分别进行篮球锻炼干预、心理训练干预、篮球锻炼和心理训练联合干预,对照班按照体育教学计划正常进行。
在实验过程中,每次篮球锻炼时间为45分钟。篮球锻炼组、篮球锻炼联合心理训练组(简称“联合组” )的运动频率为3次/周,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心率控制在130~150次/分),每组每次随机抽取4名学生使用polar心率遥测仪并每隔5分钟监测心率。对照组、心理训练组的运动频率为2次/周,不实施运动强度控制。实验期间要求所有实验参与者尽量不要参加其他体育锻炼。
心理训练组、联合组采用团体心理训练的方式干预,频率为1次/周,45分钟/次。对心理训练参与者根据文献资料和通过问卷、访谈调查方式,将收集到的大学男生存在的心理压力方面的问题进行精心筛选,制定的团体心理训练目标是:帮助成员学习新行为;改变不适应行为;通过练习巩固新行为;树立积极的人际交往态度,学会正确的沟通方式;重视团体发展过程,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引导成员观察、改进自己的行为,学会良性思维,构建合理认知;重视情感体验,学会认识自我,正确对待自我,合理控制自我情绪。本实验设计包括了自我认识训练、情绪自我调节、人际交往技巧、合理认知构建等专题。利用专门设置的课堂教学时间,采用教师讲解、情景模拟演练、角色扮演、体验分享、讨论答疑等方法,并辅助以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小组讨论与分享感受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经验交流与模拟演练相结合,以及通过网络答疑等多种形式。每次心理训练后布置一份相应的课外作业,了解学生对心理技能的掌握情况,并视情况进行个别训练、辅导。所有班级的心理训练都由同一位教师进行教学。
2.测量方法
(1)心理压力量表与测量
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测量采用梁宝勇等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量表依据应激源所涉及的活动领域,分为学习、生活、社交、发展和家庭5个分量表,各分量表得分等于组成该分量表的所有被评项目得分之和。心理应激总分即各项得分之和。该量表“具备令人满意的心理测量学特征,包括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内容和效标效度,因此可以被用来评估中国大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心理压力水平。”[18]
本实验采用团体心理测量。所有实验参与者在实验前后在安静、宽敞、明亮的环境内完成量表填写任务。
3.统计分析法
使用SPSS21.0对回收的有效量表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对实验前后测不同组男大学生心理数据量表进行重复测量,考察篮球锻炼、心理训练对心理压力的影响。设定p<0.05为统计结果具有显著性,用“*”标记;p<0.01为统计结果具有非常显著性,用“**”标记。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实验各组大学男生心理压力的前后测情况如表1所示。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发现(见表1),心理训练组经过12周的心理干预,在生活(p=0.030)、发展(p=0.013)、社交(p=0.016)维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家庭(p=0.000)、生活事件(p=0.001)、总分(p=0.002)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锻炼组经过12周的篮球锻炼干预,在发展(p=0.037)、家庭(p=0.036)维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社交(p=0.002)维度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联合组经过12周的心理训练和篮球锻炼,在负性事件(p=0.007)维度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由于本研究探讨不同干预方式的效应,因此,与时间有关的组内(时间因素)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不是本研究涉及的内容,在此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实验各组大学男生心理压力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见表2):时间在学习(p=0.021)维度的主效应显著(p<0.05),在发展(p=0.001)、社交(p=0.001)、家庭(p=0.000)、负性事件(p=0.005)、生活事件(p=0.005)维度的主效应非常显著(p<0.01)。身体锻炼在家庭(p=0.017)、负性事件(p=0.049)、生活事件(p=0.011)维度的主效应显著(p<0.05),在学习(p=0.000)、生活(p=0.002)、社交(p=0.006)、日常琐事(p=0.000)维度的主效应非常显著(p<0.01)。心理训练在发展(p=0.041)维度的主效应显著。身体锻炼(心理训练在日常琐事(p=0.039)维度的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身体锻炼对发展(p=0.041)、家庭(p= 0.018)维度的主效应显著(p<0.05),对学习(p=0.001)、生活(p=0.001)、正性事件(p=0.004)、负性事件(p=0.001)、生活事件(p=0.000)、日常琐事(P=0.004)维度的主效应非常显著(p<0.01)。时间×心理训练对发展(p=0.049)维度的主效应显著(p<0.05),对学习(p=0.000)、家庭(p= 0.001)、负性事件(p=0.000)、生活事件(p=0.000)、日常琐事(p=0.000)维度的主效应非常显著(p<0.01)。组内时间×身体锻炼×心理训练的三重交互效应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就组间因素而言,篮球锻炼在心理应激较多维度上的主效应都有显著影响,心理训练的主效应在发展维度的主效应显著,结合各组的前后测情况(见上页表1),说明心理训练组都对男大学新生发展维度具有积极的影响。篮球锻炼×心理训练的交互效应在日常琐事维度具有显著性,说明篮球锻炼结合心理训练对男大学生的心理应激的日常琐事维度有显著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其作用,对其进行如下简单效应
检验。
经简单效应分析发现(见表3):心理压力的学习、生活、社交、家庭、负性事件、生活事件、日常琐事和总分维度的边际估计均值表现为篮球锻炼结合心理训练组低于心理训练组。生活、日常琐事、总分维度的边际估计均值表现为篮球锻炼组低于对照组。发展、家庭维度的边际估计均值表现为心理训练组低于对照组。结果说明,对大学男生心理压力的改善作用,篮球锻炼联合心理训练组的效果优于单一的心理训练组或篮球锻炼组。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压力在12周后在家庭、总分维度显著降低。对照班的学生进行了常规篮球锻炼,运动强度控制在中小强度范围内,没有接受心理训练,但还是有些维度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其可能原因是:第一,大学男生参与了自己喜欢的篮球项目并保持了一定的强度,对大学男生对家庭压力的应对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第二,篮球作为集体项目,有益于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男生在大学阶段随着交际圈的不断扩大而对家庭的眷恋程度会减少;第三,大学新生军事训练、班级集体活动等对大学男生家庭压力和总体的心理压力也能起到缓解作用。
心理训练组12周前后在生活、发展、社交、家庭、生活事件、总分维度达到显著性差异;在生活、社交、家庭、生活事件、总分维度低于对照班,表明心理训练有助于大学男生缓解心理压力。心理训练是通过团体活动、体验练习、讨论分享等形式来促进个体在交往中增加自我了解、自我抉择、自我发展、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进而达到自我发展的过程[19]。在实验过程中,心理训练方案每部分内容以热身活动、游戏体验、情境模拟、观看录像等方法教授学生有针对性的心理技能,设计的自我认识训练、合理认知构建、情绪自我调节、人际交往技巧等专题,以其感染力强的特点,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心理训练过程之中,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升了大学男生的自信心,养成了情绪和心理自我调控的习惯,强化了良性思维方式,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锻炼了协作能力,从而提高了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促进了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中等强度篮球锻炼组12周前后在发展、社交、家庭维度上达到非常显著性差异。大学的公共体育课为自选课程,选择篮球锻炼的男生大多热爱篮球运动,中等强度的篮球运动不是简单原地定点投篮,更多的是集体性的配合与对抗,团队式的篮球运动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交、发展等维度,从而淡化家庭不良因素的阴影,通过一定程度的对抗性的篮球锻炼,宣泄了生活中积攒的不良情绪,缓解了其心理压力。
在实验中,中等强度篮球锻炼结合心理训练组组内12周前后仅有负性事件维度分数有非常显著性上升变化,其他维度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负性事件对大学男生的影响非常大,仅仅篮球锻炼和心理训练不足已令负性事件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变。但组间的比较发现,联合组在学习、生活、社交、家庭、负性事件、生活事件、日常琐事和总分维度均值低于心理训练组,在学习、家庭维度均值低于锻炼组。表明中等强度篮球锻炼联合心理训练对大学男生应对心理压力具有积极的效应。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身体锻炼可以增强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心理训练能够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身体锻炼联合心理训练能恢复已消耗的身体能量和心理能量,更为有效地协同提高机体身心两方面的抵抗生理压力和应对心理压力的综合能力,这种联合干预应对心理压力的积极效应显然优于单一的干预手段。身体锻炼和心理训练可以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人际交往的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积极配合,也使他们学会更多的人际交往技能,改善心境和调整生活的心态。因此,身体锻炼联合心理训练干预的总体效应还是显而易见的,应该予以推广运用[20]。
本实验中,中等强度的篮球锻炼和对照组相比,篮球锻炼组在生活、日常琐事和总分维度具有更加积极的效应。心理训练组和对照组相比,在发展、家庭维度具有更加积极的效应。
五、 结论
1.中等强度的篮球锻炼联合心理训练有益于大学男生应对心理压力,且积极调节效果显著优于单独的身体锻炼或单独的心理训练。
2.单一的心理训练有益于大学男生应对生活、发展、社交、家庭、生活事件及整体心理压力。
3.中等强度的篮球锻炼有益于大学男生应对发展、社交、家庭等心理压力。
注:本文为江苏省2012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LXLX12-0897)、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1YJA190021)研究成果。
[1]贾金才,杨贵明,周宏儒.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的调查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11):104-106.
[2]颜军,陈爱国,朱凤书.大学生心理压力运动干预的研究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0,31(5).
[3]吴善玉,金贞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3):505-501.
[4]梁宝勇.精神压力、应对与健康:应激与应对的临床心理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调查
南京工业大学组织的一次南京5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显示,有36.9%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次调查显示,有36.4%的大学生缺乏自信;20.5%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问题;32.3%的大学生面临考试时心情过于紧张,焦虑感过高;23.6%的大学生无法正确对待恋爱问题……
中国社会调查所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成都等城市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涉及2000份样本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当问到当今大学生的压力来源于何处时,75%的同学认为这种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41.7%的同学认为压力来自于自己对自己的期望;认为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人际关系问题的人数各占16.7%;还有8.3%的同学是因为恋爱问题而感到有压力。可见,多数大学生认为他们的压力来源于社会就业。
大学生们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问题又是如何想的呢?调查显示,50%的同学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同学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同学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看来,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途感到迷茫。
南京工业大学心理咨询室张晓文博士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前几年严重,主要是因为目前的大学生多为“80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出生),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升高。而电脑的普及,让许多大学生课余沉溺于网络,疏于和同学、同伴交流。这些大学生更多地表现出自闭、依赖、脆弱,甚至懒散。
压力来源于哪里
(一)来自社会的压力。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多,而就业岗位相对减少,毕业后出路在何方,将是大学生四年中一直考虑的问题。这种激烈的职业竞争,使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一些技能平平、无社会背景、家境一般的学生,压力更大。
(二)来自家庭的压力。父母下岗造成家庭生活压力,这类大学生将面临消费带来的压力;还有就是父母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而家长的期望与孩子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这类大学生怕辜负了父母,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三)来自学校的压力。大学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与高中不同的教学模式,使大学生在学校要面临各种各样的竞争。学习竞争、各种社会工作所要求的能力高低的竞争、班干部竞选等,这些竞争会使每位同学感到压力就在身边。
缓解压力的对策
老师、家长应该怎样做:
1、大学老师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引导学生与父母多沟通。调查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高,与孩子的沟通多,孩子的情绪稳定状况就好;父母的文化程度低,沟通少,孩子的情绪就不易稳定。老师应帮助家长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孩子,确定合适的期望值,不作过高要求,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家庭氛围;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消除与父母间的代沟,多坦诚地与父母交流意见。
2、老师要引导大学生开展爱心活动,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帮助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举行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
3、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普及心理知识,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
大学生应该怎样做:
1、做好眼前的事。高效率地完成待办事情是最积极有效的减压方法。
2、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给自己准确定位,扬长避短。
3、多交知心朋友。调查表明,大学生知心朋友数量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其心理的健康状况。大学生所拥有的知心朋友越多,平时得到的关心越多,其遇到困难时所能得到的理解和帮助越多,其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好;反之,知心朋友越少,其心理问题也就越突出。
关键词:舞蹈治疗 高校教学 意义
一、舞蹈治疗简述
舞蹈治疗,也叫动作治疗,是通过设计舞蹈动作或临时准备动作来治疗社交的、情感的、认识的及身体的问题。其利用动作在治疗上的力量,改善人们的成长,健康及安宁。舞蹈治疗是现代舞蹈艺术与心理学的一个交叉学科,是迄今最有效的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之一。它基于身体及意识是关联的前提,并相信精神及情感的问题经常隐含在身体的肌肉紧张、不舒服的运动模式上,也就是说身体状态对态度及情感也会产生正面及负面的影响。舞蹈治疗并不需要舞蹈基础,只需要伴随着不同音乐声,在一种近乎潜意识状态下做出动作,用肢体语言发现心理压力的真正来源并以求达到康复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二、舞蹈治疗入高校的契合点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趋严重
上世纪末以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多起由大学生造成的轰动大案,引起了全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在全国被抽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20.3%的大学生已经有了心理问题。并且据教育部不完全统计,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已经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这些数字说明心理疾病已严重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可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却少之又少,这种局面需要舞蹈治疗走进高校来发挥作用。
(二)大学生群体易于接受舞蹈治疗这种方式
舞蹈治疗是通过设计舞蹈动作或临时准备动作作为治疗媒介的,大学生作为舞蹈治疗的受众,他们思想活跃、时代特点鲜明、容易接纳新鲜事物,是当代青年群体的典型代表。传统的说教对于大学生效果不太明显,特别是基于一种疾病治疗的时候,说教只会适得其反,而舞蹈治疗这种体验新鲜的多媒介学习体验方式则更易于大学生接受。特别是舞蹈治疗开放的生效环境,更利于大学生自由自在地舞蹈,将思想化为肢体语言,而不是坐在课堂里接受鼓励,用理论知识来对抗心理压力,这样的治疗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高校已经具备开设舞蹈治疗的基本条件
首先,有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的大学生人数在急剧增加,迫切需要高校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其次,现有的说教疏导等方式收效甚微,需要有新的方式加入到心理问题治疗工作中来;第三,由于对心理问题的普遍重视,一般高校都乐于为此项工作加大投入;第四,舞蹈治疗开展需要安静、整洁的半封闭空间以及音响、镜子等教具在高校很容易解决;第五,高校普遍都有具有一定舞蹈水平的师资,只要稍加培训就能开展初级的舞蹈治疗工作。
三、将舞蹈治疗引入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与治疗的意义
(一)通过实践,可以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青年时期是人心理状态不平稳,波动较大的时期,也是塑造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学校学习成绩、人际等各方面的压力;苦恼于毕业后社会、就业的压力;纠结于个人情感纠葛的压力等都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但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都是较浅层次的,只要稍加疏导,基本都可以解决。我们可以通过健康、科学的心理预设,帮助他们逐步释放内心深处的压力,以求达到缓解心理问题的功效。通过采用心理学上的心理预设,使其发挥效应,将其扩大化并对学生产生心理关照,具体通过愉悦自信的肢体释放,帮助个体产生良好的心理过程,而这个心理过程将直接影响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就是所谓的释放压力。这种方法经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大学生乐于在这种肢体运动中释放自己,乐于试着了解自己的内心,这也就是无形之中释放了自己的压力。
(二)通过实践,探寻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现今社会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常用的开导法、呼喊疗法、喜怒调整法等等,这些方法也都已经经过实践的证明。舞蹈疗法是新传入我国的一种疗法,现在主要是在大城市进行,还没有普及到地方城市,更没有在普通高校产生作用。这在国内还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目前国内关于舞蹈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关系的研究也尚属空白。一方面,当下关于舞蹈治疗的研究大多体现在治疗的层面,盲目夸大了其纯医疗的作用,舞蹈治疗也随之被极大药物化,忽视了其最根本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法的研究往往或趋于文本化或只讲谈话、疏导的想当然。而关于舞蹈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的研究还未曾进行,我们认为二者的结合可以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寻求一条新的路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 大学生 心理压力 压力管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的步速加快,压力引起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处于青年阶段的大学生正是心理发展的危机阶段,因而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相比,可能有更多更强烈的压力体验。樊富珉于1995年在清华大学做的一项调查表明,71.3%的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承受着很大或较大的心理压力;70.1%的学生对压力缺乏正确认识。[1]
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民办高校近年来发展蓬勃,在校人数不断扩大。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民办高校学生既会碰到当代大学生普遍遭遇的各种问题,同时还承受着比公办学生更沉重的学业、经济以及社会认同等多方面的压力。[2]因此,将压力管理类课程纳为民办高校课程体系,让学生系统学习压力管理和情绪调节内容和方法,成为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举措之一。
1 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现状
1.1 学习品质不良带来的学业压力
目前民办高校录取分数整体较低,除个别同学因种种原因高考发挥失常外,大部分进入民办高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弱,缺乏系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因此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吃力,吃不透教材,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考试成绩不理想,极易产生急躁、抱怨情绪。还有部分学生学习品质不良,主要表现为:注意的稳定性差、学习的自觉性和意志的坚韧性不良,当面对较难的学习内容时,极容易产生放弃思想,破罐子破摔,进而产生厌学、弃学的消极情绪。
1.2 自我中心化带来的人际交往压力
现今高校学生多为90后,这一代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较为优越,在开放的社会环境及多元化的文化观念影响下,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同时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如自尊心较强,独立和果敢等;但也容易出现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特征,如宣扬个人主义,过分自尊,自私、心胸狭窄以及思维模式过于片面和偏激等。这种缺乏包容和谅解的心理缺点极易遭遇人际关系压力,在我校大学生咨询的各类心理问题中,人际关系冲突问题所占的比例接近一半。
1.3 抗压能力差带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有调查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3] 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偏颇,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认识,看待事物较为理想化,一旦现实中遇到了挫折,他们就容易失望、沮丧、焦虑、痛苦等情绪,表现出逃课、吸烟、酗酒甚至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
除此之外,民办高校一般收费较高,给部分家境不好的学生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同时,民办高校历史不长,社会影响不足,因而其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压力比其他学校更大,这些都要求有建立符合民办高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课纳入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2 民办高校压力管理课程的设计及实施思路
2.1 民办高校压力管理课程的定位及目标
基于压力管理课程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建议将其定位为高校必选选修课,面向高校各年级各专业每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涉及认知、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总的来说包括认识压力、识别情绪;评估压力、管理情绪;从而获得自信、愉快生活。具体来说即通过让学生了解压力的相关知识,掌握自我评估压力的方法,学会管理压力和调节情绪的多种策略,能够坦然面对压力,化解压力,从而获得积极、放松的情绪体验,以积极的心态、快乐的心境投入学习和生活。
2.2 民办高校压力管理课程的内容体系
根据课程目标和定位,压力管理课主要由以下五个主题组成:
主题一:压力概述。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压力;压力引起的生理、认知、心理及行为反应;正性、中性和负性压力的辨别及带给人们的不同影响;大学生常见的压力源有哪些;如何觉察你的压力。
主题二:压力情绪:愤怒与恐惧。本章内容从人们常见的由压力引起的失控情绪入手,引导学生解析自己的愤怒和恐惧类型,并且学习正确的宣泄方法和管理策略。
主题三:压力管理策略。本章内容包括认知重构、行为矫正、社会支持、日记写作、放松技术等具体方法,在启发讲授与体验练习中让学生学以致用。
主题四:不良心态的调节和良好心态的塑造。通过寓言故事或生活小哲理让学生领悟应对诸如空虚、厌倦、自卑、狭隘等不良心态的调节方法,并且自觉塑造自信、乐观、宽容、感恩等良好心态。
主题五: 应对就业压力――职业生涯规划。从大一入校起大学生就面临职场就业压力,因而引导学生尽早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并能结合社会要求和自身特点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职业生涯十分必要,同时教给学生必要的职场应聘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应对就业竞争。
2.3 民办高校压力管理课程的实施方法和形式
区别于其他课程,压力管理课程更侧重于学生获得心理体验与感悟,将学得的观念、意识内化并转化为良好情绪体验和积极的行为方式,因此,在教学方法和形式的选择方面应突出启发性、活动性、体验性。主要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有:团体活动及互动游戏、启发讲授与体验分享、社会热点及案例分析、放松技术训练操作、情景模拟及角色扮演、心理测评等。
2.4 民办高校压力管理课程的效果评估
在每个主题课程结束后,制定并回收学生本次学习的主观性评价表,以了解学生的心得体会及意见反馈。在整个课程结束之后,通过心理测试量表对学生学习课程前后的观念、意识及行为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估整体教学效果,并筛选出需要进一步采取跟进措施的个体学生。
当前高校学生的压力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已有许多研究为大学生缓解和管理压力提供了很多经验和方法参考,也为高校学生压力管理课程的开始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经验支撑。但是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对大学生压力及其管理重视不够。本文通过探讨为民办高校学生开设压力管理课程希望能给更多的高校带来启发,以开发和创建更符合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减压课程,使学生具备更高的心理素质的同时快乐健康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樊富珉等.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J].青年研究,2000,(6):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