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传播的意义范文

健康教育传播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教育传播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康教育传播的意义

第1篇:健康教育传播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传染病;预防控制

传染病的流行对社会甚至国家都有着严重的影响,传染病传播的三要素分别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1-3]。我国对待传染病的应对措施是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可针对其传播三要素进行,其中以健康教育影响较为深远。在群众中进行预防教育,通过开展传染病防治活动、传染病知识讲座、疾控公示等健康教育方法,使得群众自觉隔离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大大推动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工作进展[4-6]。本研究特对实行传染病健康教育和未实行传染病健康教育的两组人员的传染病知识知晓及满意度进行比较,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本市某疾控中心随机抽取的820例未接受传染病健康教育的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另抽取同期在疾控中心接受传染病健康教育的838例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86例,女434例;平均年龄(42.7±8.9)岁。观察组男402例,女436例;平均年龄(44.6±10.2)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在疾控中心进行常规检查,观察组除常规检查外增加传染病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2.1健康教育内容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内容应与当地传染病防控情况以及群众精神文明面貌相结合[3]。其内容保证真实、不夸大或缩小,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重点突出传染病对人员的危害、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主要手段、突发传染病时紧急处理以及国家政府态度等[7,8]。另外,针对已感染传染病患者的心理引导,避免其过度恐慌或厌世等消极情绪产生。通过对传染病防治手段以及政府支持态度的宣传,使得群众树立传染病防治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正确对待传染病患者。

1.2.2健康教育形式关于传染病防控的健康教育形式有许多种,例如口头教育、书面宣教、新媒体教育等。口头教育是使用率最高的形式之一,例如演讲、专题讲座、随访调查、医嘱等均是口头教育的常见方法[9-12]。口头教育费用较低,且能广泛实行、灵活运用。书面宣教主要是通过板报、社区公示、杂志、宣传册等介质进行健康知识传播,具有形象感强、易传播、内容丰富等特点。新媒体教育是通过公益广告、视频、微电影等方式在网络电视进行健康教育,具有内容生动形象、易接受、传播面广、速度快等特点[13]。本研究采用口头教育和书面宣教两种方式,制作传染病防治宣传手册,由专业护士进行一对一讲解;并在疾控中心内开传染病专题讲座,课后进行防治知识调查;另对有需要的人员进行一对一医师心理辅导和答疑解惑。

1.3评定标准

制作防治知识调查问卷,满分100分,≥60分为基本知晓;同时发放传染病防控工作满意度调查表,统计两组研究对象对防控服务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传染病知识知晓率为91.6%、满意度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76.8%、8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增加群众的健康教育能够强化群众树立传染病防治意识,了解简单的预防措施,避免疾病歧视。艾滋病作为难以治愈的传染病之一,加强其预防和控制是降低艾滋病发生率的重要措施[14]。通过各类形式对艾滋病传播进行健康教育,现今大部分群众均知晓艾滋病传播途径以母婴、血液以及性传播为主,规范血液制品和医疗器械的应用以及健康的性生活是防控艾滋病的有效方式[15]。通过统计相关资料发现,近十年国家开展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后传染病发病患者较先前减少8千万,致死人数减少65万,为社会节约医疗成本约342万元[16,17]。因此,应用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能够减轻医疗经济负担,保障群众生命健康,提高人均素质和生活质量。现今在电视网络播放的公益广告以及疾控中心、医疗机构中放置的传染病防控宣传册是一直持续的疾控健康教育,传染病健康教育面向社会群众,在人们生活中随处存在传染病防控知识,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疾控意识。另外在酒店、网吧、KTV、车站等人流量密集的地点以及农村或偏远山区需进行集中式防疫健康教育[18]。人流量大的地方在醒目位置贴上传染病防控提醒,经济落后地区组织人员下乡进行健康宣讲,鼓励人们进行身体检查。传染病预防控制是一项漫长又意义重大的工作,科学实用的健康宣讲能够帮助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能够使群众掌握基本的传染病知识,稳定民心,减轻社会经济负担。本研究发现,观察组传染病知识知晓率为91.6%、满意度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76.8%、8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应用健康教育于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能够提高群众的疾病防控积极性,群众容易接受防控知识,并且真正掌握传染病预防方法,大大增加了传染病预防控制效果。本次研究结论与类似文献结果相似[19,20]。综上所述,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应用健康教育能够影响群众对传染病的看法,树立疾病防控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减轻社会恐慌,有利于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范文芳,范芮.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作用.医学信息,2015,28(46):394.

[2]王俊杰.浅谈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饮食保健,2016,3(2):60-61.

[3]韩悦富,冯淑坤.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96-97.

[4]赵铭.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健康教育.医疗装备,2016,29(9):179-180.

[5]杨光菊.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大家健康(中旬版),2016,10(7):158.

[6]徐慧妍.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探讨.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2):1089-1090.

[7]李莉.刍议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应用.中国卫生产业,2016,13(18):106-107.

[8]尹小玲.健康教育在结核、艾滋病及乙肝传染病中预防控制的应用效果.医学信息,2016,29(11):340-341.

[9]茹建峰,郑彩虹.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意义和作用研究.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5):14-15.

[10]于广森.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分析.健康之路,2016(4):141.

[11]徐洋.浅析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健康教育的意义.中外健康文摘,2014(22):47.

[12]王林彦.健康教育在农村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观察.中国农村卫生,2013(3Z):322.

[13]胡晓燕.探讨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患者护理中的作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6):107.

[14]丁瑞英.健康教育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0):100-102.

[15]徐亚芹.传染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的研究.医药前沿,2014(32):14-15.

[16]何秀萍.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吉林医学,2011,32(15):3146-3147.

[17]王文欢,马海秀.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4):202-203.

[18]曹丽.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健康教育探讨.中国卫生产业,2013,10(24):188-189.

[19]肖孝勇.健康教育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中国处方药,2016,14(3):18.

第2篇:健康教育传播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艾滋病; 知识; 态度; 行为

从国际流行趋势来看,青少年是艾滋病的主要受害群体之一。据统计,全世界25岁以下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超过总感染者的50%。而在我国HIV感染者中,有近57%的人为20~29岁的年轻人[1],大学生便处于此年龄段中。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具有较大的社会活动范围,且又正处于旺盛时期,再加上具有思想不成熟,缺少对新生事物的识别判断能力等原因,极易受到艾滋病的威胁[2]。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对于AIDS/HIV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免疫疫苗,因此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是当前最好的“疫苗”[3]。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就有必要了解在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控知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鉴于上述艾滋病流行趋势,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大学生有关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以及健康教育方面的需求,为学校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以便高校开展对学生更为有效的健康教育活动。

1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某两所高校在校生1~3年级1312人。

1. 2 方法

1. 2. 1研究工具调查问卷:采用李迎[4]在对乌鲁木齐市非医学类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关艾滋病KAP调查中使用的《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大学生艾滋病知识(K)20个条目、态度(A)10个条目、行为(P)4个条目及学生基本情况、知识来源、喜欢教育方式6个条目,共计40个条目。问卷不计分,对于各条目答对人数或类别用百分数表示。

1. 2. 2调查方法 在取得学校管理部门及校医院领导同意后,选取1~3年级在校生,讲解研究目的及填写注意事项,学生自愿填表,匿名调查,限时填写,填完后现场收回。对收集上来的问卷按年级归类,不合格的给予剔除。剔除标准:①问卷有漏项未回答的;②不能辨认字迹,模糊不清的。总计发放问卷1314份,有效问卷1312份。

1. 2. 3统计学方法对合格问卷进行编码,统一格式,输入EXCEL程序,利用SPSSl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描述和χ2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某两所高校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某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例如:仅5.7%的学生认为艾滋病由男传给女的可能性大于女传给男;仅27.7%的学生认为与艾滋病人后1周,不能诊断出艾滋病;在回答“增强机体抵抗力能预防感染艾滋病吗?”这一问题上,只有14.1%的学生认为不能预防感染艾滋病。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理论知识普遍掌握较好,特别是艾滋病的三条主要传播途径学生知晓率较高,均在90%以上,但对非传播途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仅有47.4%的同学认为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

2.2 某两所高校不同性别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

被调查的学生对艾滋病的基础知识表现为男生多个选项明显高于女生,有统计学意义(P

2.3某两所高校学生获得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渠道及最喜欢的方式

2.3.1某两所高校学生获得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渠道学生获得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渠道是电视、报纸、书刊、宣传材料、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电视(75.3%)、报刊书籍(68.3%)、免费宣传材料(61.2%)是学生学习艾滋病知识的3个主要来源,而在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中应居主导地位的专家讲授则排在倒数第三位,仅占26.9%。见表2。表2某两所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获得来源来源人数合计(%)电视98875.3报刊书籍89668.3免费宣传材料80361.2网络70653.8宣传栏、广告栏66050.3广播43733.3朋友41231.4专家讲授35326.9医生17713.5咨询服务594.5

2.3.2某两所高校学生获得艾滋病知识最喜欢的方式调查显示,学生获得艾滋病知识最喜欢的方式以专业老师讲授为第一位,占44.9%,其次为电视、广播,占40.4%。见表3。

2.4某两所高校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及行为结果

对“不必担心通过拥抱握手传染HIV”,91.3%的学生持同意态度。男生持赞成态度的84.5%少于女生持赞成态度的9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之间对此项持同意态度的以三年级最高(100%),其次为一年级(92.9%)和二年级(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对“不会因献血而感染艾滋病”,仅19.6%的学生持同意态度。18.1%的男生持赞成态度少于19.9%的女生持赞成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之间对此项持同意态度的以一年级最高(27.7%),其次为二年级(18.2%)和三年级(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90.4%的学生认为“不正当的可感染艾滋病”。不同性别、年级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8.2%的学生认为“HⅣ阳性者的检查结果应保密”。不同性别来说,36.6%的男生对此项持同意态度,明显低于64.6%持同意态度的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只有少部分的学生(10.9%)认为同性恋是不正常的,是病态的。男生(15.3%)多于女生(9.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对“HIV感染者公共场所工作”,74.4%的学生持同意态度。男生(79.2%)多于女生(72.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对“我会和艾滋病患者约会”,仅有14.7%的学生持同意态度。男生(8.3%)低于女生(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之间一年级(23.2%)高于二年级和三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对“与艾滋病患者一起上课”,54.5%的学生持同意态度。男生(55.6%)高于女生(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96.1%的学生对艾滋病患者持同情、理解的态度。男生(84.5%)明显低于女生(9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69.2%的学生认为学校或幼儿园应收纳艾滋病儿童。不同性别、年级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1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调查的学生对艾滋病基础知识的掌握欠准确和全面,这与李迎[4]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虽然健康教育使更多大学生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但教育中涵盖的知识过于理论化,实用性不强,深度与广度有待提高。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理论知识普遍掌握较好,调查结果比焦淑丽[5]及李敏杰[6]等的研究结果稍高,相近于张玉亚等[7]的调查结果,说明近年来大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学校和社会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从而提高了对艾滋病的认识。而对于非传播途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说明在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方面宣传力度不足,很多学生把非传播途径误认为传播途径,谈艾色变,增加了其恐惧感。因此通过健康教育课在大学生中进行全面系统的艾滋病安全性教育,以帮助其正确了解和掌握艾滋病知识,弥补认识不足,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对艾滋病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方面男生多个选项明显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生理、心理趋于成熟,在今后的艾滋病健康宣传教育中,学校应兼顾不同性别、年级大学生的特点,要有针对性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其知晓效果。针对对艾滋病知识掌握的片面性,开展全面系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了解和掌握艾滋病知识,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这也有助于大学生成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主力军[8]。

3.2大学生艾滋病有关信息的获取渠道及最喜欢的方式

学生艾滋病知识最多来源于电视、报刊书籍等大众媒体,由于大众传媒其教育形式简单,受教育面广,经济实用,不失为一种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好手段,应予以充分重视。而在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中应居主导地位的专家讲授则排在倒数第三位。这说明我们高校中对于大学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还远远不够,许多学校领导对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为了能更全面地了解艾滋病防治知识,就必须充分发挥专业老师的作用。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有利条件,定期开办预防艾滋病知识专题讲座,并根据教育部有关精神,动员学校各有关部门及团组织、红十字会等广泛参与,通过同伴教育、主题班会、绘画、读书活动、知识竞赛、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展开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相关生活技能,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

3.3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

调查表明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和与之相处的态度仍存在着明显偏差和歧视,学生虽知艾滋病病人应当被关爱,但并没有真正认识关爱的含义,他们反对“鄙夷、歧视艾滋病病人”,但对歧视持反对态度者中很多是迫于来自外部的是非观念与良知的压力,而非内心真实意愿[9]。这表明要逐步消除这种偏见与歧视,需要对AIDS有更深入的了解,并结合心理卫生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等,在增强防病知识和意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建立对待AIDS病人或感染者的正确、理性态度,消除偏见和歧视。另外由于受西方性解放的影响,部分学生认为同性恋是很时髦、很前卫的事情,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在艾滋病传播扩散当前,同性恋已成为我国防艾工作不可回避的现实。

3.4方面

多数大学生既初步懂得HIV的传播同性接触密切相关,但同时却采取危险行为,即存在性病艾滋病知识与对待危险行为的态度不一致的现象。当今大学生的性观念正日趋开放,而与之对应的是预防意识的淡薄和预防技能的缺乏,这种与防病相分离的现象已置大学生于感染HIV的高危境地。这也提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在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时,应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强化干预,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注重宣传安全套在预防艾滋病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4小结

与大学生日趋开放的性观念和活跃的相比,他们对艾滋病的预防意识和预防技能并没有相应提高,这些都使得近些年来大学生成为HIV的高危易感群体。因此,亟需采用大学生容易接受的多种健康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对其艾滋病知识薄弱部分进行强化宣传教育,正确引导其,遏制艾滋病在校园中的流行。

参考文献

[1]张孔来.艾滋病.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27.

[2]陈钢,顾防.浙江省580名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l,17(2):107-108.

[3]关丽华,李良成.一种新型的艾滋病健康促进活动模式.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3(1):57.

[4]李迎.乌鲁木齐市非医学类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关艾滋病的KAP调查.新疆医科大学,2008.

[5]焦淑丽,谷有来.东北电力学院学生艾滋病知识和态度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498-499.

[6]李敏杰,吕海侠,等.在校大学生艾滋病认知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1):18-19.

[7]张玉亚,董晓梅.广东省司法警官专业专业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500-501.

第3篇:健康教育传播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健康教育 安全套 效果

中图分类号:R16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8-0050-02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wareness rate of the health

education for correct use of condom

WANG Xiao-lin

(Baoshan Road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re of Zhabei District, Shanghai, 200071)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health education on improving proper application of the condom. Method: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was given to the 300 residents extracted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for six times one year, and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was conducted with the homemade questionnaire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Result: The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of condom applica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fore and after comparison (P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condom; effect

据WHO与联合国人口基金会(UNFPA)报道,在全球范围内,性和生殖卫生服务的不足导致女性性传播疾病(STD)包括艾滋病(AIDS)的感染人数逐年上升,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1]。公共健康教育是改善人们性知识、态度、预防性病的有效途径;安全套是现有避孕方法中既能有效避孕,又有起到防病作用的一种避孕方法,已被证实可在性病的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即使国家免费发放安全套,仍有很多居民不知道应如何正确使用,因此笔者在街道和居委会的支持下针对社区居民开展了有关安全套应用知识的健康教育,干预1年后安全套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了明显改善,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参加闸北区宝山路街道健康教育讲座的居民中,采用抽签法随机抽取300名居民为调查对象。入选标准:年龄20~45岁,本街道常住居民,知情同意,本人自愿。其中男150人,女150人。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见表1。

1.2 方法

自行编制安全套应用知识问卷,共7道问题,内容包括安全套使用目的,使用方法,大小的选择、如何储藏、购买渠道等,在预调查的基础上完善题目的表述。由社区护士担任问卷调查员,调查前进行了统一培训。于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分别进行调查,讲述调查意义,由患者自行填写,调查员核对无缺项当场收回。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100.00%。

健康教育人员由社区护士组成,统一制作宣传资料和PPT课件,授课护士进行专门授课培训,以保证健康教育的质量。一年内分6个专题进行宣教,内容包括爱滋病的危害,优生优育知识,科学使用安全套,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安全套如何获得等。每次讲座为1 h,教育形式主要为健康讲座,辅以有奖知识问答,发放印有安全套使用知识的扑克牌等,从而提高居民的知识接受度。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双人录入,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x2检验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干预,安全套能预防性病及可以免费领取安全套两项答对者的比例为100.00%,安全套选择、使用、保管答对者的比例,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干预前(表2)。而不同性别居民对安全套使用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是爱滋病防治的主要策略和重要途径

曾毅[2]认为在目前还没有疫苗进行预防和特效药物进行治疗的情况下,健康教育和干预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策略和最有效的措施。安全套既可有效避孕,又可在性病、艾滋病预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开展安全套应用的健康教育是有效提高居民安全套应用知识知晓率及预防、控制艾滋病、性病发生的有效途径,同时对指导居民合理避孕也有一定的意义。

3.2 安全套正确使用的知晓率有待提高

在我们的调查中,对于安全套能够预防性病的居民干预前的知晓率为70.33%,但是安全套正确使用方法的知晓率不尽如入人意,成为爱滋病防治的关键所在。虽然我国通过多年的艾滋病、性病及计划生育教育指导,居民对安全套能够预防性病已有一定的知晓率,但对于安全套如何正确使用因为种种原因还并不清楚。而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居民对于正确应用安全套的知晓率明显上升。国内外研究也认为,应当倡导正确、坚持及全程使用安全套,必要时可推广新型女用安全套[3,4],因此笔者建议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宣传安全套的使用能够预防性病,也要长期开展安全套正确使用方法的健康教育,才能真正的起到避孕、预防疾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陆如山, 韩秀霞. 国际社会关注性和生殖卫生问题[J]. 国外医学情报, 2006, 11(8): 223.

[2] 曾毅. 宣传教育与干预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策略[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6, 12(1): 1-4.

[3] 张玉凤, 武俊青, 赵洪鑫, 等. 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使用状况调查[J].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10, 6(29):453-456.

第4篇:健康教育传播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自然灾害;传染病;知识;健康教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2-1084-02

2008年7月份以来,地震重灾区北川县擂鼓镇出现了数十例散发性的菌痢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其中大多数为15岁以下儿童。为防止夏秋季节常见传染病在校园内蔓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驻北川救灾防病队起草了“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提纲”,于2008年8月在擂鼓镇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开展了“校园健康教育”活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川县擂鼓镇中心小学四~六年级和擂鼓镇初级中学一~三年级各2个班级,每个班级再按照随机原则抽取10名学生,共120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19份,其中小学四年级学生20名,五年级学生20名,六年级学生19名,初中一年级学生21名,二年级学生20名,三年级学生19名。男生55人,占46.22%;女生64人,占53.78%。汉族学生67人,占56.30%;羌族学生52人,占43.70%。学生年龄最小为9岁,最大为16岁。

1.2 方法 将学校师生集中在操场,然后利用有线广播对师生讲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内容包括粪口、空气、接触途径传播的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处理。

活动开展前,进行第1次测试,考察学生卫生防病知识的现有水平和日常卫生行为;活动结束后1周,进行第2次测试,考察防病知识的提高和行为转变的情况。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表,学生自填问卷完成调查。调查员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驻北川救灾防病队5名队员承担,调查前进行了统一培训。

卫生防病知识共有6道测试题,包括:干净的山泉水或井水能否直接饮用、苍蝇传播哪些疾病、被狗咬伤如何处理、膳食营养平衡、身体锻炼时间、当面打喷嚏会传染哪些疾病等等。卫生防病意识共有4道测试题,包括每天刷牙几次(应该刷牙几次)、吃饭前是否洗手(是否应该洗手)、是否与他人共用毛巾(是否可以与他人共用毛巾)、出现发热或腹泻该怎么办等。每个知识点回答正确或态度转好得1分,答错或态度没有转变得0分。

1.3 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Excel软件输入,并用SAS 8.0统计软件分析。统计方法采用M-H卡方检验,即计算每个知识点调查对象的前后总得分,比较正确率的差异。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前后学生卫生防病知识掌握情况 开展健康教育前,学生具备一定的健康防病知识,119名学生6个知识点回答正确共有554人次,正确率为77.59%,正确率最高的为“被狗咬伤该怎么办”(94.96%),最低的为“苍蝇能传播什么疾病”(48.74%)。经过健康教育后,学生卫生防病知识平均正确率为82.77%,正确率最高和最低者没有变化。经过N-H卡方检验,除“干净的山泉(井)水能否直接喝”外,各知识点正确率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将全部知识点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其正确率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健康教育后学生正确率有所提高(χ2=6.03,P=0.01)。见表1。

健康教育前,学生每天刷牙的意识最强,正确率为89.08%;饭前洗手意识最弱,正确率为0.84%;整体防病意识正确率为59.45%。健康教育后,学生各项卫生意识正确率都有显著提高,最高者为刷牙和饭前洗手,均达到了100%,平均正确率为99.16%。经过N-H卡方检验可知,各项卫生意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不同年级学生健康教育前后卫生防病知识测试平均得分比较 见图1。

不同年级学生在健康教育后卫生防病知识得分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提高幅度最大的是初中三年级学生,提高了2.32分;提高幅度最小的也有1.45分,为初中二年级学生。

3 讨论

农村地区儿童和青少年受年龄、周边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健康观念淡薄,卫生知识的知晓率较低,不良卫生行为十分普遍[1]。大量研究表明,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开展健康教育,对预防常见病如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龋齿、视力下降、脊柱弯曲、营养失衡等疾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4]。

大地震发生后,居民的生活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卫生条件十分简陋,帐篷区人口密度大,周边环境卫生极差,居民食用不洁食品和饮用生水的习惯难以改变,加之正值夏秋季节,很容易造成肠道和呼吸道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等易感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通过此次健康教育活动来看,中小学生的卫生防病知识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主要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上,如此次显著提高的为“干净的山泉水或井水能不能喝”,而其他知识点了解程度变化不大,其原因可能与中小学生原本对卫生常识如“吃肉是否比吃蔬菜更有营养、打喷嚏传染什么病”等有较好的掌握有关。健康教育后,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如每天最少应该刷牙几次、是否可以与他人共用毛巾等显著增强,这表明尽管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掌握了一些健康知识,但卫生防病意识还有待加强,健康教育传播活动则是增强学生防病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

4 参考文献

[1] 文安华,李爱玉,陈文芳,等.农村儿童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05,22(6):422-423.

[2] 张同军,王森林,王俊儒.陕西省眉县健康教育干预5岁以下儿童腹泻效果评价.中国健康教育,1999,15(7):19-21.

[3] 席卫平,任生达,杨雪平,等.健康教育在山西农村儿童常见病防治中的应用.中国健康教育,2003,19(11):890.

[4] 马玉霞,谭凤珠,徐兵,等.贫困地区儿童环境卫生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14-315.

第5篇:健康教育传播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健康教育;知识;行为;对比研究;学生;自然灾害

【中图分类号】 P 315.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8-0979-03

【作者简介】 王东旭(1984- ),女,北京市人,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作者单位】 1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北京 100191;2 陕西省健康教育所;3 甘肃省健康教育所;4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重灾区面积波及四川、陕西、甘肃3省18个市县[1],儿童作为灾后高危人群和弱势群体更容易成为许多疾病的易感人群[2-4],因而他们承受了比成人更大的压力和伤害[5]。另一方面,很多重灾区地处农村,该地区儿童受年龄、周边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健康观念淡薄,卫生知识知晓率较低,不良卫生行为十分普遍[6]。这就使得地震灾区小学生健康状况的改善工作格外艰巨。有研究表明,在儿童中开展健康教育,对预防常见病如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等,改善儿童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7]。因此,在地震灾区加强对小学生的健康教育意义重大。

为了解震后小学生基本健康状况,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行为方式,2009年6月对四川、陕西、甘肃3省项目村小学生开展了基线调查。结合文献查阅和基线调查结果,各省确定了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开发印制并发放了健康教育传播材料,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干预活动。为评价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检验地震灾后健康教育干预模式的可行性,并为日后地震灾区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和思路,2009年12月对项目村小学生进行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四川、陕西、甘肃3省共10个县(市)项目地区小学生,调查对象为四年级学生。基线调查中,每县不少于200人;评估调查中,每县不少于150人。基线调查的有效问卷中,共调查了2417名四年级小学生,其中四川省602人,甘肃省1215人,陕西省600人。评估调查的有效问卷中,共调查了1784名四年级小学生,其中四川省600人,甘肃省610人,陕西省574人,其性别、年龄与基线调查学生基本一致。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以自行设计的自填式问卷为调查工具,采取不设对照组的干预前后自身比较的方法进行效果评价,基线调查和评估调查时使用相同的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生的健康知识和行为。

1.2.2 干预方法 (1)每学期2学时健康教育课,形式自选。(2)健康教育黑板报、宣传栏,要求每月更换1次。(3)参与式活动如手抄报、征文、知识竞赛、表演等。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02软件双录入数据,并进行逻辑检错和严密核查,剔除缺失值和异常值。在原始数据库基础上,对初级变量进行整理、赋值,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 基线调查显示,学生关于注射疫苗能预防传染病的知晓率较高,约占80%;不喝生水可以预防肠道传染病、苍蝇可能传播痢疾这2个知识点知晓率不高,为50%左右;共用毛巾可能传播沙眼,结核病的早期症状,发现病、死家禽/鸟向有关部门报告知晓率较低,不足1/3。经过为期0.5 a的健康教育,除甘肃省小学生在发现病、死家禽/鸟向有关部门报告这一题上知晓率降低(P

2.2 学生对危险警示标识知晓率 基线调查显示,学生对危险警示标识的知晓率普遍较高,基本在75%以上,尤其是四川省对常用图标的知晓率均在90%以上。干预后,除了四川省学生标识知晓率的提高程度无统计学意义外,甘肃和陕西2省学生对常用警示标识知晓率提高程度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各省学生对常用警示图标的知晓率达到了99%左右。见表2。

2.3 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 基线调查发现,有自己找药吃的经历和在危险地点游泳的学生占到50%左右,不用肥皂洗手和接触农药及喷洒用具的学生相对较少。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四川省接触过农药及喷洒用具和在危险地点游泳者比例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甘肃省不使用肥皂洗手,自己找药吃和接触过农药及喷洒用具者比例均有显著性下降,但在危险地点游泳者比例有显著性提高,陕西省在危险地点游泳者比例有显著性下降。见表3。

表1 地震灾区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干预前后比较/%

健康知识四川干预前(n=602)干预后(n=600)甘肃干预前(n=1215)干预后(n=610)陕西干预前(n=600)干预后(n=574)合计干预前(n=2417)干预后(n=1784)

苍蝇可能传播痢疾31.359.8*39.579.7*57.497.2*43.078.7*

发现病、死家禽/鸟向有关部门报告37.550.3*18.213.3*34.969.0*28.443.6*

不喝生水可以预防肠道传染病50.379.7*49.188.5*70.494.8*55.287.6*

咳嗽、咳痰2周以上,且低热、咯血可能是得了结核病26.771.9*26.479.7*48.886.1*32.567.5*

打预防针能预防传染病80.794.3*73.996.6*93.698.4*81.196.4*

共用毛巾可能传播沙眼26.753.9*27.380.5*48.695.1*32.976.3*

注:*干预前后比较,P

表2 地震灾区小学生常用图标知晓率干预前后比较/%

图标四川干预前(n=602)干预后(n=600)甘肃干预前(n=1215)干预后(n=610)陕西干预前(n=600)干预后(n=574)合计干预前(n=2417)干预后(n=1784)

易燃94.599.579.498.4*84.1100.0*86.099.3*

易爆93.199.374.297.9*80.3100.0*82.599.1*

剧毒94.698.884.999.5*79.599.7*86.399.3*

高压电98.299.788.897.5*83.899.7*90.399.0*

禁止吸烟98.598.587.098.0*77.299.8*87.698.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艾滋病关爱红丝带98.297.887.898.0*75.899.3*87.398.4*

注:*干预前、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表3 地震灾区小学生健康危害行为发生率干预前后比较/%

行为四川干预前(n=602)干预后(n=600)甘肃干预前(n=1215)干预后(n=610)陕西干预前(n=600)干预后(n=574)合计干预前(n=2417)干预后(n=1784)

不使用肥皂洗手11.211.420.98.7*6.13.513.87.9*

有找药吃的经历43.539.443.917.9*36.233.940.430.2*

接触过农药及喷洒用具21.715.7*26.417.0*11.29.219.714.1*

在危险地点游泳31.925.8*71.280.141.625.4*48.243.8*

注:*干预前、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地震过后,灾区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风险较高,容易造成肠道和呼吸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极大威胁了灾民的健康[8]。很多实践和研究证明,健康教育是帮助人们了解自然灾害相关知识、降低自然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9]。儿童是灾后的高危人群,但其极具可塑性的特点有利于改善其健康状况活动的开展。儿童时期是健康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小学开始接受健康教育,使其及时获得相应的卫生知识,将为其成年后拥有健康的身心奠定基础[10]。因此,针对儿童等易感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且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1-12]。

调查结果显示,通过为期0.5 a的健康教育,3省被调查小学生健康知识和对常见图标的知晓情况总体均有明显提高,干预后各知识知晓率水平基本都达到80%以上,常见图标知晓率达到95%以上,显示小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健康核心信息。从另一个方面也体现出以面对面传播为主,形式多样的干预活动已取得一定效果,达到了干预的预期目的。

此外,经过0.5 a的干预,小学生的健康行为形成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如使用肥皂洗手、不接触农药等行为形成率都有所提高,但部分行为改善不明显,如在危险地点游泳的小学生仍占到40%以上,这提示:避免小学生伤害行为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伤害是儿童致伤、致死、致残最主要的原因[13],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伤害已取代疾病,成为中小学生的首位死因[14]。研究表明:对小学生进行预防意外伤害方面的健康教育,能指导学生形成健康相关行为,有效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15]。但值得明确的是,通过健康教育普及学生知识知晓率,进而培养其规范的个人行为和良好的卫生习惯需要一个过程[16]。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强调健康教育活动的持续性,注重目标人群行为的强化和巩固。

综上所述,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显著,但日常生活中仍存在对其健康构成威胁的安全隐患,如易于接触药物及农药、在非游泳池游泳等。建议各地能因地制宜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健康知识、行为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包括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的建立和伤害预防;方法和形式应多样,但要注意避免与学校的常规教学发生冲突,可利用主题班会、班级黑板报建立健康角等学生可以参与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应注重学校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增加学校健康教育受益学生的广泛性和实际成效。

4 参考文献

[1] 孙建国,姜海,王全凯,等. 地震灾区卫生防病工作中的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EB/OL][2008-06-27]省略.cn/news.php?id=13285.

[2] 张彩云.四川地震灾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9(9):93-96.

[3] 曹德全,田向阳,郭巍,等.地震重灾区中小学生卫生防病知识健康教育近期效果评估.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2):1084-1085.

[4] 杨艳杰,乔正学,邱晓惠,等.地震灾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2):1512-1513.

[5] 姚德胜,王锦波,唐峰,等.特大地震灾区小学生286例心理干预与疏导.人民军医,2008, 51(9):609.

[6] 文安华,李爱玉,陈文芳,等.农村儿童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05,22(6):422-423.

[7] 马玉霞,谭凤珠,徐兵,等.贫困地区儿童环境卫生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14-315.

[8] JOHN T,WASTON, MICHELLE GAYER,et al. Epidemics after Natural Disaster. Emerg Infec Dis, 2007,13(1):1-5.

[9] 吴学杰,郑静晨,彭碧波.地震灾害紧急救援中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5 (2):288-290.

[10]唐凤娟,赵洪磊,曹恩杰.丹东市农村小学生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7,28(6):548-549.

[11]刘劲松,刘亚平,唐煜辉.地震灾害后防病工作的探讨.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7(5):495.

[12]姜红英,李佑兴,刘伟新.小学生地震知识及避震技巧干预的即时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2):1073-1074.

[13]赵仲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47.

[1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儿童安全网络.中国三城市儿童意外伤害状况及家长认知水平调查.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7.

[15]杨冬梅,张力斌,周凤梅,等.中小学生家长预防儿童意外伤害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健康教育,2007,23(6):407-409.

[16]石文惠,史平.学校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健康教育,2006,22(10):744-746.

第6篇:健康教育传播的意义范文

艾滋病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丧失了抵抗能力,从而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最后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艾滋病病毒简称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细胞作为攻击目标,大量吞噬、破坏T4淋巴细胞,从而破坏人的免疫系统,最终使免疫系统崩溃,使人体因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而发病并死亡。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12-13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同时还能够将病毒传染给他人。1981年美国首先报道了5例艾滋病病例,而后艾滋病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各地传播,迄今为止,艾滋病仍无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病死率几乎是100%,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但是只要人们掌握防控知识,爱滋病是可以遏制的,通过健康教育,艾滋病的流行会保持在尽可能低的水平。

1我国艾滋病流行概况

目前我国艾滋病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且地区分布不均,全国低流行与局部地区和特定人群中高流行并存,面临艾滋病的发病和死亡高峰期。艾滋病疫情已呈现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倾向,目前仍以静脉吸毒传播和既往有偿采供血传播为主,同时性传播的比例逐年增长,在我国性病病人、暗、客、同性恋等高危人群中,均已检出HIV感染者,这意味着以高危人群为中心的传播范围,有可能经过传播而扩大,以至于威胁到一般人群。艾滋病传播的影响因素广泛存在。具有高危行为的人数增加,比如吸毒者共用注射器具的比例较大。一般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缺乏,社会对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歧视、孤立较为严重等。

2爱滋病传播途径

2.1性接触传播:性接触传播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及阴道分泌物中,通过(包括正常、及)的方式在男性之间、男女之间传播。在世界范围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成人90%的感染是通过传播的,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也就越大。患有性病的人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时很容易传染上艾滋病病毒。

2.2经血液传播:主要是通过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及血制品或使用了被艾滋病病毒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头而传播。也可以通过使用受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针器纹身、穿耳、针灸、与患者和感染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传播。

2.3母婴传播:也称围产期传播,即感染了HIV的母亲在产前、分娩过程中及产后不久将HIV传染给了胎儿或婴儿,可通过胎盘,或分娩时通过产道,也可通过哺乳传染。

3艾滋病的健康教育

世界十三届艾滋病防治大会提出,行为干预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在中国用健康教育策略来预防艾滋病也已被各界认可,这是因为艾滋病的传播与HIV感染主要是个人行为所致,完全可以通过行为控制来预防。艾滋病行为干预是要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方法来改变和减少艾滋病高危人群的危险行为,从而控制其流行的发生,把艾滋病的流行保持在尽可能低的水平,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和危害,来达到控制艾滋病传播的目的。

艾滋病健康教育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应实施不同的教育模式。目标人群包括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高危人群如者、吸毒、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如青少年学生、流动人口、从事宾馆或服务行业人员等。

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健康教育,针对艾滋病病人、感染者与其他病人比较涉及个人隐私,因此,要给予个性化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信任,以实现健康教育的目的,正确认识疾病,重视促进健康并维护健康。坚定病人对身体健康,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实施健康教育语言要通俗易懂,易于执行,有针对性,如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会危害的教育。

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对每一个高危场所,与业主取得联系,对场所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对场所工作人员进行艾防知识知晓率调查和艾防知识培训,通过交流让他们了解目前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现状,防治重要性和防治策略,哪些行为属于高危行为,艾滋病的窗口期、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安全套正确使用方法等。而且知道一旦发生情况,可以及时到辖区疾控中心进行免费咨询检测。

重点人健康教育,如对青少年进行健康教育的方式有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播放艾滋病健康教育录像、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课程等多种形式,介绍相关知识,其特点是信息准确性较高,覆盖面大,简便实用,因而应用范围较广。发放宣传资料也是较常用的一种健康教育方法,给人群发放资料,便于他们在方便的时候自学,其中以宣传折页、漫画的形式最受欢迎。

第7篇:健康教育传播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艾滋病;流动人口;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志码】A

艾滋病( AIDS) 是由艾滋病病毒( HIV) 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1]。我国艾滋病疫情上升速度虽然减缓,但疫情已从高危人群扩散至一般人群,并且流行和传播模式的多样化对防治工作提出新的挑战[2]。流动人口是中国社会的一群特殊群体,该人群基数大[3],具有年轻力壮,旺盛,远离家庭,流动性强,不易管理等特征,极易发生高危。据张巧红等[4]学者报道,流动人口HIV感染率高于总人群感染率,已成为HIV病毒传播的重点人群。健康教育是现今艾滋病主要预防措施之一,具有易实施、适用性好、较经济等特点[5]。在流动人口中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提高流动人口防艾意识,切断艾滋病传播途径,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6]。本研究对某市3家电子厂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问卷调查,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及效果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的选取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我市范围内抽取3家电子厂,对其在职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干预,排除标准为:(1)拥有本市户口的在职员工;(2)年龄65岁者;(3)不能完成整个健康干预过程者。本研究中,所有纳入的预者都知情同意,自愿参加。

12干预方法

干预前,在电子厂负责人的协助下,召集外来职工,发放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问卷, 进行调查, 调查问卷当场回收,文盲采用询问调查方式。然后,对目标人群进行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干预,每2个月1次,共3次,使其对艾滋病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另外,在工厂进行展板宣传,定期播放音像制品,向职工发放印有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册、纸巾、台历等,并且提供热线咨询电话。干预后,采用与干预前相同调查问卷,对外来职工进行调查。

13调查问卷

参考2012国家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7],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设计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问卷,主要分成5个部分,艾滋病传播途径相关知识,国家对艾滋病病人政策,对待艾滋患者态度以及行为改变,包含22个条目,全部为选择题。

14统计分析

利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 录入有效的问卷。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取双侧α=005。

2结果

21有效问卷

本研究在3家电子厂中,干预前发放802份问卷,回收77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0%。干预后,发放796份问卷,回收73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7%。

22人口学特征

干预前调查770人,其中男性405人(526%),女性365人(474%);年龄在19~48岁之间,平均年龄28±673岁;汉族734人(953%);初中学历人数占比例最多,有505人(656%),其次是高中学历137人(178%),小学及以下有105人(136%),大专及以上只有23人(30%)。

干预后调查738人,其中男性396人(537%),女性342人(463%);年龄在19~41岁之间,平均年龄(27±565)岁,汉族702人(951%);初中学历人数占比例最多,有481人(652%),其次是高中学历134人(182%),小学及以下有101人(137%),大专及以上只有22人(30%)。干预前后人口学特征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传播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情况

健康教育干预前,务工人员对各条目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分布不均。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542%~887%。对于非艾滋病传播途径(蚊虫叮咬、共餐、共同劳动)知晓率为220%~697%,不少人认为蚊虫叮咬能够传播艾滋病。对于能减少艾滋病传播措施的4个条目,答对率为467%~691%,值得注意的是正确使用安全套知晓率只有490%。经健康教育干预后,务工人员对于各条目艾滋病相关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答对率升高,为694%~932%。各条目干预前后差异的比较P

24国家对艾滋病感染者政策

2003年, 我国政府对艾滋病感染者提出了“四免一关怀”政策,即:国家实施艾滋病自愿免费血液初筛检测;对农民和城镇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遗孤实行免费就学;对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询、筛查和抗病毒药物治疗;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纳入政府救助范围。本次干预前的调查结果发现,目标外来务工人员对于相关的国家政策认知率为253%~362%,见表2。整体认知水平偏低,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四免一关怀”政策没有概念。经过3次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干预及相关的健康教育后,被调查者对该政策的认知水平大幅度升高,认知率为692%~741%。各条目干预前后差异的比较P

25对待艾滋病人态度

干预前,被调查者对于“愿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从前一样交往”以及“同情和安慰得艾滋病者”占有效调查者人数比例较低。经干预后,持积极态度的人数增多,比例升高,干预前后差异显著。见表3。

26行为改变

健康教育前后外来务工人员“近3个月是否与商业者发生”以及 “近3个月是否与固定发生”变化不显著,P>005。而干预后,安全套的使用率升高,差异显著,P

4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被调查者务工人员对各条目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分布不均,对于常见艾滋病相关知识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对于垂直传播途径,蚊虫叮咬不能够传播艾滋病等知识比较陌生,正确使用安全套知晓率较低,徐晓燕等[8]研究也有相类似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政府在2003年就提出了“四免一关怀”政策,只有大约1/3的人知晓,低于霍伟等[9]的研究。这可能与被调查文化程度低相关,本次受访者超过半数为初中学历,该人群文化程度低,艾滋病防治知识获得途径窄[6],主动获取知识的意愿弱,知识接受能力不强,袁青等[10]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文化程度偏低人群是艾滋病的高发人群。这非常不利于艾滋病的防控。

健康教育干预后,受访者对艾滋病预防知识有较全面的认识, 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大大提高,说明此次健康教育干预方法对于艾滋病防治具有一定的效果。有文献[11-13]也指出,艾滋病健康教育在促使流动人口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有效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基本常识,提高其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从而自觉采取安全健康行为,尽可能减少HIV/AIDS的感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经过将近半年的宣传教育活动,电子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有所改善,超过半数的人表示愿意与艾滋病患者和从前一样交往,高于徐晓燕等[8]研究,但是,有接近半数的职工仍然对于艾滋病患者存在歧视心理,不能同情和安慰艾滋病患者。说明转变人们对艾滋病的歧视的态度依然任重道远。

流动人口年轻力壮,对性的需求高[14,15],本研究目标人群经过健康教育后,对于商业性或者固定性改变不明显。发生时,使用安全套的频率升高,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能有效预防艾滋病性病。但是,总体上发生过程中,使用安全套的频率并不高,可能是与流动人口的习惯,安全套的价格偏高以及取用不便相关,提示我们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仍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总之,流动人口文化水平较低,主动获取有关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差,对艾滋病认知水平不高,获取艾滋病知识途径少,防控意识薄弱。对流动人口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流动人口对艾滋病认识,熟知国家相关的政策,减少对艾滋病感染的歧视,形成主动防控艾滋病的意识,改善性过程中的行为,这对于减少我国艾滋病发病率,降低艾滋病社会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寿.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综合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 中国卫生统计,2013(3): 357-361.

[2]黄仕彪.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研究进展. 河北医学, 2014(9): 1575-1577.

[3]王清.流动人口特征与艾滋病防治对策思考.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S1): 151-155.

[4]张巧红, 傅继华,吕繁.人口流动与艾滋病传播. 预防医学论坛, 2006(2): 216-218.

[5]赵二江等, 艾滋病的流行现状与预防措施. 现代预防医学, 2012(7): 1597-1599.

[6]张丽花,乐汉娥.武汉市~口区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中国公共卫生, 2014(3): 299-301.

[7]2012国家哨点-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2012).

[8]徐晓燕.外来务工人员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中国健康教育,2006(3): 208-210.

[9]霍伟,姚晓明.石家庄车站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医学动物防制, 2011(4): 345-350.

[10]袁青.深圳市宝安区某街道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 实用预防医学, 2011(3): 548-550.

[11]韩英.苏州地区外来务工人员梅毒和HIV感染情况及预防知识的调查分析.中国性科学, 2013,22(11): 37-39.

[12]张满文.忻州市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知信行调查分析.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4(3): 313-314.

[13]Angadi MM. Impa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knowledge regarding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 J Indian Med Assoc, 2013 111(1): 28-30.

[14]戎志东.民营企业外来务工人员传染病防治的健康干预效果.环境与职业医学,2014(1): 55-57.

第8篇:健康教育传播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艾滋病;知识;农村居民;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5.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5(a)-180-02

农村地区是目前我国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采用适宜方法对农村居民普及艾滋病知识,提高农村居民对艾滋病的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积极参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活动,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1]。为了解农村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笔者于2007年8月对金州区农村居民进行了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在此基础上,为制定防治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区8个乡镇16个村,15~49岁农村居民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农村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到目标人群所在地区,在现场监督下自行填写。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个人和家庭收入及艾滋病相关知识等。问卷发放采用走访的的形式,匿名问卷调查法现场答题,当场收取[2]。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调查农村居民1 869例,其中,男916例(49.0%),女953例(51.0%),平均年龄45.8岁;文化程度:初中977例(52.3%),小学、文盲分别为596例(31.9%)、133例(7.1%),高中及以上163例(8.7%)。

2.2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农民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为93.8%~82.0%;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最高为92.2%,最低为61.4%;对在预防及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中,“一个看似健康的人可能会有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65.1%,“性生活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吗?”为71.5%,其他知识知晓率均达到80%以上。见表1。

2.3 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在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性别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高于女性(χ2=13.40,P

表2不同特征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

2.4 农村居民获得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

主要来源于电视、宣传资料、广播等,占总来源的85.7%。

3 讨论

艾滋病的流行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其传播快,病死率高,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的健康教育具有长期性、复杂、艰巨性,是一个反复教育认识的过程。在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和疫苗的情况下,健康教育仍是有效的预防手段之一。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 从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看,女性的知晓率低于男性,文化程度越低,知晓率越低,误解率越高[3]。提示,今后工作要重点在这两个方面采用浅显易懂的形式加大宣教工作的力度。

农村居民对获得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积极性很高,对防治艾滋病宣传材料需求很大,但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还不全面,存在一定的盲区、误区。短期、集中宣传不能完全解决农村居民对艾滋病认知问题。提示,还应采取不同的形式长期不懈地进行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应加大我区对农村的艾滋病宣传与调查工作的力度,加强我区艾滋病的监测能力,调动政府工作人员及农村各部门共同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活动[4-5]。让广大群众了解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疾病,对艾滋病有正确的认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采纳健康行为,艾滋病的蔓延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6]。

[参考文献]

[1]李雨波,李英华.农村社区常住居民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模式试点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08,12(24):896-899.

[2]孙文会,姜戈.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事业及医院管理杂志,2007,23(12):953.

[3]吕书红,田本淳,程玉兰.4省城乡居民艾滋病预防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1):1326-1327.

[4]郑锡文.加强我国艾滋病性病综合监测能力[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1,2(1):3-4.

[5]张铁军,姚经建.上海市政府工作人员对流动人中艾滋病防治工作态度的定性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08,11(24):856.

第9篇:健康教育传播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艾滋病(AIDS)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2005年12月)报告〔1〕,估计全球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4030万人,50%左右的新感染发生在15~24岁的年轻人中,每天新增感染者为6000人。预防青少年感染艾滋病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是对中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为支持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于2005年12月对深圳市南山区10所中学进行了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深圳市南山区10所初中,在所抽取学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3个班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3600份,回收问卷3578份,回收率为994%,有效问卷3528份,有效率为986%。

12 方法 参考国内外文献,并咨询相关专家,自制适用于中学生的艾滋病相关问题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年级等一般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知识获得途径及健康需求、艾滋病相关态度、相关危险行为等5个部分。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现场匿名填写并当场回收。

13 统计分析 问卷回收后检查其完整性,对有效问卷统一编码,并应用Epi data 30软件建立录入程序双份录入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若方差齐采用方差分析,否则采用秩和检验。统计显著性水平(α值)均定为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3528名初中生,其中男生1861人(527%),女生1655人(469%),性别不详12人(03%);初一学生1355人(384%),初二学生1234人(350%),初三学生939人(266%)。年龄范围10~19岁,平均年龄(1409±116)岁。

22 不同性别和年级学生艾滋病知识认知情况

221 艾滋病基本知识 初中生艾滋病相关基本知识正确回答率都较低,平均正确回答率为551%,如一般消毒方法能否杀灭艾滋病病毒的正确回答率仅为132%,对于世界艾滋病日是哪天的正确回答率仅为469%。基本知识平均正确回答率在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 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 初中生艾滋病传播途径的平均正确率为771%,非传播途径为678%,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38,P=0000)。初中生已经掌握一定的艾滋病传播知识,如输血或血液制品的正确回答率为943%,共用注射器或针头为951%,而对不常见的传播途径的正确回答率较低,如对母乳喂养、共用剃须刀等仅为585%和561%;非传播途径以蚊虫叮咬正确率最低,仅为502%。男女生在传播途径平均正确回答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非传播途径平均正确回答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者在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70,P=0000),见表2。

表1 不同性别年级初中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正确率比较(略)

注:*χ2检验得到的P值

表2 不同性别年级初中学生艾滋病传播途径相关知识正确率比较(略)

注:*χ2检验得到的P值

223 艾滋病预防措施知识 初中学生对于有无疫苗、能否治愈,安全套预防,避孕药可否预防,锻炼能否预防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的正确回答率都较低,平均正确回答率仅为611%,对加强锻炼能否预防艾滋病正确回答率仅为414%。预防相关知识平均正确回答率在性别间只有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预防艾滋病男生高于女生(P=0000)。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

23 不同性别和年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比较 初中生对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的态度得分较高,平均在70分以上,相当于百分制的80分,但对于某些态度还存在不理解和歧视的现象,如167%学生认为艾滋病感染者没有权利享受正常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240%学生认为中学生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事;177%学生认为婚前/婚外性行为是可以接受的,354%学生认为无所谓;478%的学生对艾滋病的主要感染人群是青壮年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艾滋病相关态度得分在不同性别年级间的比较的方差分析结果,在负向态度和总态度得分女生高于男生(P=0000);在正、负向态度和总态度得分在年级间均有差异(P=0000)。

24 不同性别和年级学生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比较 初中生艾滋病相关个人危险行为的检出率较高,如到条件差的诊所打针输液和到条件差的牙科诊所就诊的检出率分别为85%和60%,吸烟为96%,饮酒为458%,早恋为175%,性行为发生为11%,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年级初中学生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情况比较(略)

注:*χ2检验得到的P值

25 艾滋病知识获得途径及健康需求 492%的中学生在学校没有接受过比较全面系统的关于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曾接受过的学生中668%学生认为帮助很大或较大,60%学生认为帮助很小或无帮助,272%学生持无所谓态度。知识获得途径主要为电视广播(705%)、宣传栏(543%)、报刊杂志(507%)等大众传媒,中学生认为最可信的知识途径分别为医务人员(280%)、医学书籍(244%)、电视广播(206%)。728%中学生希望了解有关艾滋病方面的知识;最想了解的知识分别是预防措施(458%)、日常生活注意事项(198%);最希望获得方式是卫生课老师讲授(580%)、发放宣传材料(182%),最希望获得渠道是通过医务人员(280%)、电视广播(190%)、学校老师(156%);与老师、同学/朋友、家长谈论艾滋病的百分比分别为283%,575%,411%。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艾滋病相关基本知识正确回答率较低,平均正确率仅551%,对一些不常见的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和预防知识的正确回答率也较低,初中生已掌握一定的艾滋病相关知识,但仍不系统和全面。将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中,对控制艾滋病的流行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查发现,初中生吸烟的检出率为96%,饮酒为458%,均低于1999年孙江平等人对中国5省市中深圳的研究结果(340%和585%)〔2〕,说明近些年深圳市在中学生吸烟饮酒危害方面的健康教育做的较好。吸毒为08%,静脉吸毒为06%,镇静催眠类药物使用率为33%,低于重庆市研究结果(50%)〔3〕。另外,观看黄色刊物和音像制品者占63%,发生性行为的检出率为11%,低于天津等地的调查结果(185%和13%)〔4〕。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又在性活跃期,他们世界观尚不成熟,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方式(包括性观念和性行为的变化)困惑着他们,如不能及时得到正确教育指导,常常可能使他们处于危险之中,使之成为艾滋病传播的易感人群。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学生在学校没有接受过系统、全面的艾滋病健康教育,获得途径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宣传栏等大众传媒,学校老师发挥作用较小,且与同学/朋友谈论艾滋病的比例要远高于与老师和家长。学校是中学生主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如果能够在学校开展系统、全面的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并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中,对控制我国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水平、态度得分和危险行为如吸烟、饮酒、早恋、性行为的发生等在男女及年级间均存在差异,提示以后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根据性别间及年级间特点,开展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健康教育,以达到更好的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UNAIDS/WHO AIDS Epidemic Update:December 2005-Complete report〔OL〕.unaids.org/epi/2005/doc/report_pdf.asp

〔2〕 孙江平,宋逸,马迎华,等.中国5省市中学生危险行为现状(三)-吸烟、饮酒和成瘾类药物滥用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5):396-398.

〔3〕 易静,李桂蓉,蒋迎春,等.中学生物质滥用及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分析[J].现代预防学,2003,30(4):478-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