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施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医疗卫生设施 用地布局 规模预测 弹性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是为了更好地在空间上落实总体规划而编制的一项专项规划,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框架内,结合城市发展、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等情况统筹规划。
1 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布局
医疗机构按规模、床位、专业技术人员数分为不同的级别,不同规模级别的医疗机构有其不同的服务半径,因而规划医院建设应考虑其分级性,并选择交通便利、环境安静、位置适中的地方;同时应避开污染和危险等不利因素,并与学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保持一定距离。其他医疗设施用地,如医疗废物处置及管理机构等,应根据医疗用地的使用特点安排。
2 规划实践―以《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医疗卫生设施规划为例
2.1 大连市医疗卫生设施现状概况
大连市医疗卫生设施用地总面积287 h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8%,人均0.8 m2。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732个,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城市医疗卫生体系。现状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设施床位数6.50张,执业医师3.43人。卫生工作人员医护比全市为0.96∶1,平均医院床位利用率为84.24%。2007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03岁。
2.2 存在的问题
现状卫生用地占总用地的比例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够合理,各区存在很大差异。卫生资源配置失衡,影响了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卫生设施相对集中在城市,农村卫生设施匮乏。
各类医疗服务设施存在供求结构矛盾,资源超载利用和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主要医疗设施过分集中于城市中心区,不便于其他各区市民就医,也加重了城市中心区医疗设施的负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站设置结构比例不够合理,现有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的作用还十分有限。特别是金州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较为缺乏,社区内部的基本医疗卫生设施和医护人员严重不足,致使二级医疗体系难以形成,居民初等医疗服务需求不能得到充分保证。专科疾病防治院相对较少。缺少服务于老年人的医疗机构。城市已步入老龄化阶段,但是尚无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医院。
2.3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根据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人口预测,规划至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480万,每千人7.0床配置,共需3.36万床,床均用地按上限117 m2计算,需要医疗卫生设施用地393 hm2。以占规划总用的的比例下限1.0%计算,为520 hm2。以人均医疗卫生设施用地上限1.1 m2,2020年规划医疗卫生设施用地为528 hm2。根据全国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医疗设施用地比较,以及大连的自身发展特点,用三种计算方式校核,规划最终确定用地指标为520 hm2,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0%,人均1.1 m2。规划医疗卫生设施床位数按7床/千人、用地面积按117 m2/床计算。新建三级综合医院规模为500~800床,每床占地111 m2;新建二级综合医院规模为300~499床,每床占地117 m2。核心区医疗设施比较充足,规划按医院等级、类别按供求情况进行优化调整,并通过区内医疗设施用地的平衡调配解决部分医院床均用地不达标的状况。利用现有三级医院人力、技术资源,在其他区新建分院,以达到卫生资源的公平性。在金州城区、大窑湾城区新增医疗设施用地,充分利用和扩大现有医疗卫生设施,新建二级以上医院,并在建设标准上适当超前。旅顺城区根据规划人口规模及分布情况,整合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进行调整改造,使之充分发挥作用。在各居住区、居住小区设立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所、保健站等,形成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网络。不断优化整合专科医院体系。在核心区以外各区新建儿童医院、妇产科医院、皮肤科医院、精神病医院、老年病专科医院,作为核心区的有效补充。并在核心区北部预留应急医疗卫生服务用地。到2020年大连市将形成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二级医院为骨干,专科医院为特色,门类齐全、立足本市、辐射城乡的医疗服务网络。通过规划使现有的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规模、功能进行合理的调整,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形成布局合理、健全和完善的城乡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城乡的卫生服务质量。
2.4 规划的弹性
总体规划阶段的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刚性不宜太强,主要医疗卫生设施用地的布局要明确,便于下一级规划操作、执行。用地总量的控制要科学、合理。可以指导医疗设施用地的规模和级别,专科医院和其他医疗设施用地应结合各自特点和医疗卫生部门的实际要求在下一步规划中进一步明确。
3 结语
加强城市规划,特别是近期建设规划与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沟通和衔接,落实医疗卫生设施的承载空间,实现对城市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的指导和控制。加快制定城市级、社区级二级医疗卫生设施的规划建设标准,以适应城市公共卫生体系改革的要求,促进城市医疗卫生设施健康有序地建设。建立新的数据统计分类,适应二级医疗服务体系的转变,满足卫生事业管理和城市规划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建设部.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2008.
[2] 建设部.综合医院建设标准.2008.
1.1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内涵
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定义论述有很多,通过前人对园区定义的整理分析,在对农业科技园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认为现代农业科技园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以高新科技为核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高科技农业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为手段的集高新农业技术示范、科普教育、新奇特品种的培育和生产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主要任务就是依靠科技进步改变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整体效益[4]。农业科技园作为现代农业园的一种独特的主题类型,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先导条件是科技,它是此类农业园的命脉,是以科技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点。
1.2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首先对于农业来说,现代农业科技园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其建设也大大加快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进程,以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落实推行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从总体上促进了农业进步和区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此外,它还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作为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和扩散的载体,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次对于农村来说,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规划和建设有利于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促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另外它还有助于稳固农村的生态安全格局。同时,它还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科技示范、教育的平台,让科技走进了千家万户,借助其自身强大的组织和扩散功能,有效地提高周边地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从而最终实现园区增效和农民增收。
2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的理论探索
2.1农业区位理论
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和农业地理学家冯?杜能指出:在城市周围应根据距离城市的远近不同来划分不同的农业类型园,才能保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使农业经营者处于有利的经营地位[5]。它划分农业区位的依据是生产地距市场的远近,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产品生产成本,按照运费多少和收益等情况来确定某种农业的适宜范围,这是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中心思想。这是在交通运输不发达、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提出来的,虽然从理论上讲有不少缺陷,但其中的区位分析和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运用,对于农业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规划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2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空间结构,是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农业资源在乡村环境属性中具有生产和生态双重属性,应被广泛的挖掘和利用。依据乡村自然景观特征,结合地方文化景观和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将高科技农业视为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相统一的复合景观系统,合理规划和设计科技农业园区内的各种景观体系,在景观保护与开发之间建立可持续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2.3景观安全格局理论
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称作景观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于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建设中多方面元素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和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
3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的实践探索
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规划应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和考虑。首先,要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分析,宏观层面主要指整个区域大环境背景的分析,包含经济环境、产业环境、技术预测等方面的分析,这些对于农业科技园制定一个战略性规划是非常关键的。微观层面的分析是指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关联度及园区的辐射力的预测,与之相对应的是园区主导产业的需求和供应分析,这关系到园区的正常稳定的运作和管理。其次,现代农业科技园应做好合理科学的产业规划。科技园区的产业规划主要是明确农业产业的选择,主要体现在主导产业和项目的选择上。这其实是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基础。其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凸显地区农业的特色和优势,了解其资源、市场、技术等潜在的优势。再者,现代农业科技园应做好对场地的规划—精心科学的布局。园区场地规划应立足于产业规划的内容来进行合理的布局,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合理的安排园区的功能布局,只有科学合理的功能区划和布局才能更好的为园区的运作提供一个安全高效的环境构架。
4实例分析—以新郑市观沟农业科技园为例
目前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建设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现代农业科技园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和发展。因此,做好现代农业科技区的规划布局及功能定位关乎其类型未来的命运。现以新郑市观沟农业科技园为例,介绍了农业科技园规划的要点和方法。
4.1规划区概况
观沟农业科技园位于新郑市薛店镇,紧邻薛店镇观沟移民新村,占地面积63.3hm2。该区位交通便利,距郑州市区25km2、新郑市区6km2、镇区2km2、107国道8km2、京港澳高速公路2km2、郑州新郑国际机场5km2。同时薛店镇还拥有“六港合一”(机场、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高速铁路)的独特交通区位优势,地理条件优越。
4.2规划指导思想
观沟农业科技园的规划与开发紧紧围绕新品种的引种、开发和生产示范,充分利用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和开发现有自然资源,同时以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现念为总揽,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管理为保证,创造出集生产示范、品种培育、科技培训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新型高科技生态农业园区。
4.3园区产业规划
该农业园的产业定位主要是紧紧围绕设施栽培区进行高端蔬菜生产,主要承担品种的育苗、选种、生产以及科研的综合功能。因此,该园区规划了31.3hm2的设施蔬菜生产区,约占总园区面积的一半。生产设施由2种类型组成,分别为鸟巢温室和连栋温室2种。这2种温室的搭配为设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内容,同时它独特的外形设计,也大大提升了温室外观的景观效果和园区的整体特色。该产业区属于一种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同时,是整个园区的重点所在,是设施农业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定位把这部分作为整个园区的支柱产业,这是走向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响应了河南省现代农业建设的号召。
4.4规划结构与特色布局
4.4.1总体规划结构
园区规划的整体结构为“一体、一环、七片区”。首先,依据场地地势看,整体来说北高南低,北有靠山南见来水,则丰衣足食。所谓“一体”指的是中心水体景观区,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有水的地方就有财,依水而居,则万物生息,凝财聚富。水体的形状大致由凤凰的形状抽象演化而来。所谓“一环”指的园区的主干道打通了园区的整体脉络,以道路为骨架,依据场地自然特征及功能需求对园区进行空间的围合和划分,营造出富有特色的空间格局和功能分区。园区从功能特征和景观特色上划分为园区服务中心、生态园林景观区、开心农场区、设施蔬菜生产区、露地蔬菜生产区、鲜果自摘园、珍稀园林苗木生产区7部分。
4.4.2特色布局
设施蔬菜区:该区规划,从农业设施的选择上采取了现今较为流行的连栋温室和较为奇特的鸟巢式温室为主。鸟巢温室是一种基于仿生学的一种新型温室,它利用自然界鸟类筑巢的三角交叉法,及结合蜂巢的六角加固方式复合而成的高强度耐灾害性天气的曲面球体温室。它的发明填补了当前国内常规温室产业存在的众多技术空白,也为设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内容。它以其独特的外形也大大提升了温室外观的景观效果。在空间布局上,特色鸟巢温室区主要采用了组团式的布置形式,既集中又分散,与连栋温室相互交融,整体上既能满足生产需求又丰富了景观视觉效果。场地内的温室采用了2种规格,分别为1500m2和2000m2。连栋式温室的布置主要是围绕水体来布置,与鸟巢温室遥相呼应,一方一圆,构图活泼。生态园林景观区(“丹凤朝阳”):中心水景区位于园区中心位置,设计为狭长的流线型水体,为整个园区景观休闲的主要区域,面积约有2.7hm2据地势的变化,尽量减少工程量,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整个园区较为低洼处营造水系。水系不仅给整个园子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使整个园区显得格外有灵性。风水家认为,有水方有地,无水地不成;水,讲究来去的方位,也讲究来去的形势;弯环缭绕、清浊缓急等关系,概称“水法”。整个水体以曲线为主,神似以一只“凤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由此将水体命名为“丹凤朝阳”。水体周围布置一些休息平台等设施,从而以满足人们亲水娱乐的需求,增加了园区的趣味性。开心农场区:此区域紧邻与入口区域,所选位置从各方面讲都比较优越。占地约1.3hm2。它的设计来源于风行大陆的网络游戏“开心农场”。一块块蔬果等图案的木牌竖立田埂,每块木牌标明蔬菜品种,写有认养者姓名。地块大小规格分为30和60m2,周围风景良好,有栅栏和小型形象牌,在场地的中心部位集中设置管理用房。每到周末、节假日,人们可以前来进行农耕活动,没有空闲照料的情况,园区可以提供一条龙托管服务,让业主不出家门即可了解到菜地状况,成熟季节园区提供送菜服务,让新鲜蔬菜及时出现在业主餐桌上。
关键词:城市内涝;排水设施;建设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内涝的诱因
(一)城市发展速度快、人口膨胀、城市建设、规划跟不上
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逐渐加快,土地急剧扩张,导致城市的土地资源产生了紧缺现象。为了推动城市化发展,大部分城市通过填海造地、填湖造地等方式使土地面积不断增加,然而这造成了海洋、池塘、湖泊的面积日益减少,导致天然蓄水池的调洪能力和蓄洪能力大大减弱并降低,大量的地表积水造成了城市内涝。此外,城市居民采取许多措施达到硬化洼地和软土地的目的,破坏了土地天然的渗水功能和地下水循环,导致城市的排水系统不能及时排出过多的洪水,进而导致城市洪涝灾害。很多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并不能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例如城市排水系统在设计之初,大多城市习惯于模仿一些国家城市的排水系统,没有经过对两地地域差异开展仔细的研究调查,没有从自身城市的特征出发,缺乏科学分析,这也是城市内涝容易产生的原因之一。
(二)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牵涉面多,协调难度大
城市化破坏了城市的水循环,导致城市暴雨天气增多,城市内涝发生的几率也不断增大。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规划牵涉范围大,极易导致排水规划设计与城市各规划之间协调困难。因此,城市的排涝规划需要建立高效的排水机制,进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排水管网和泵站的排水功能。但是城市的排水规划存在见效慢且耗资大的弊端,故为应对好城市内涝一定要将排、滞、蓄结合在一起,完善城市排水系统,统筹协调好城市的每一项规划。
(三)领导重视度不够,存在“轻地下、重地上”的落后观念
许多城市的领导者只注重城市的地上建设,而忽视城市的地下建设。地下管网的建设涉及城市整体规划,是属于“面”的工作,相比较道路、桥梁等“点”或“线”的工作,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对当下某些追求政绩的领导来说,是花钱费力不讨好的事。正是由于“重地表、轻地下”观念的存在,导致旧城区的旧管道出现老化超负荷工作的现象。城市决策者将绝大部分的投资投入到地上设施的修建之中,真正投入到地下的管网建设资金却很少,并且对地下管网建设怀着一种得过且过的不当态度,不进行仔细研究甚至直接使用老化的管道设施,导致测算更新改造过的老旧管网仍存在质量过差,承载能力弱的缺陷。
(四)施工质量不能完全保证
城市必须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之一的排水系统的质量。但是很大一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统存在水流处理技术含量不达标,排水管道的建设材料质量低下的问题,排水管网的质量没有达到城市排涝应有的标准。采用密度精、质量高、耐用耐磨的材料作为城市排水系统的管道建设原料是加快排水速度,保障地下水清洁的重要举措。而在管道的实际建造中,因为是隐蔽工程,埋在地下的,很多施工单位经常会以次充好,将较劣质的管道设置在排水系统中,各个工序的质量也不认真控制,使很多管道提前出现了裂缝、漏水等现象,缩短了管道的使用寿命。阻碍了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还污染了地下水资源。另外,施工中如遇到其他管线及构筑物的影响,出于工期和成本的考虑,也不按程序和技术要求处理,而是随意改变排水管道的管径、位置、标高等,虽然暂时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但给日后管道的运行埋下了隐患。
二、对城市排水规划管理的探讨
(一)对城市地下管网进行普查
城市地下管网不清,既影响日常的维护管理,又影响规划质量。如果不掌握管线的具置、断面尺寸、埋设深度、管材、建设时间,在规划过程中很难对现状管网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也很难就新建管线与现状管线之间的衔接做出合理的安排。与暴雨强度公式修订一样,城市地下管网普查也是一项量大面广的工作,同样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二)推进城市排水专项规划编制
按照目前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法定的城市排水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的排水专业规划。在总体规划阶段,排水专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排水体制和排水标准、划分排水分区、提出排水工程布局方案。在详细规划阶段,排水专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落实总体规划提出的排水设施具置,完善排水管网系统,计算量及管径。从编制内容和深度看,总体规划阶段的排水专业规划虽然覆盖面大,但深度不够;详细规划阶段的排水专业规划虽然细,但系统性差。要在总体规划阶段深化排水专业规划,又受到时间进度、资料条件、专业协调等多方面限制。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一些城市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或总体规划之后单独组织编制了排水专项规划,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水污染防治和内涝防治形势严峻的城市应该积极推进排水专项规划编制。
(三)对排水规划中与内涝有关的重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城市排水规划中有许多内容直接与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相关,例如城市的排水条件、排水分区、城市不同高度城区的排水设计、针对超标的暴雨的应对措施等。这些问题与内涝直接相关,解决这些问题,也就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排水规划管理中比较容易被忽视的,因此,有必要针对排水规划中与内涝有关的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排水分区的问题为例,针对城市内涝所进行的排水规划管理中对排水分区问题的分析应不仅根据地形和水系进行分析,还应该考虑到暴雨对排水分区中各区的排水压力的问题,大多数低洼地区都承担了过重的排水量而导致内涝。因此,在进行排水分区时,应充分分析城市地貌,并对城市地貌的高低程度进行细致的划分,使排水压力分散开来,使每个排水分区的排水功能发挥到最大。
(四)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监控
城市排水系统运行效果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排水力,在城市排水规划管理过程中忽视了对城市排水系统的监控,不能有效解决城市排水力不足带来的内涝问题,而城市排水系统十分复杂,难以完全监控,但现代科技却给城市排水规划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监控工具。建议城市排水规划管理部门使用排水监控软件,通过系统地对城市排水进行监控,以实现对排水系统的全面管理,促进各排水设施的高效利用;通过软件,管理者和相关工作人员能够直接、清晰地观察到各排水子系统的运行情况,能够在暴雨来临之前和暴雨来临之时,对防洪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尽量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
结语
综上所述,暴雨后城市内涝是目前威胁我国很多城市发展的自然灾害,而这种自然灾害的根本原因却与城市排水规划和关系息息相关。目前城市排水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城市内涝的风险增加,因此,要应对城市内涝,城市排水规划管理有必要对城市地下网管进行普查,对城市排水规划编制进行进一步梳理,并且重视对城市排水规划中内涝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启用现代软件设备对排水系统进行监控。只有全面地实现对城市排水规划管理,城市内涝问题才能被有效地解决。
参考文献
[1]耿莎莎.基于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内涝防治研究[D].兰州大学,2013.
[2]韩洋.城市内涝控制与排水管网规划研究[D].长安大学,2014.
论文关键词:厂区规划思路管网综合环境工程
1建设背景和现状
1.1建设背景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研究所,始建于1934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生物制品研究所之一。主要从事生物制品的生产、研发和经营,是国家生物制品行业的骨干企业,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唯一一家大型的生物高新技术企业;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占地43万m,总资产11亿多元,现有职工1400人。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地处黄河以北的盐场地区,南临盐场路。盐场地区隶属兰州市城关区,与市区虽一河之隔,建设却未同步,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综合环境差已成为制约盐场地区发展的瓶径,2004年《兰州市盐场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并报市政府通过,规划中,盐场地区被定位为兰州市重要的文化、科研、生物工程、医药研发基地和城市北部的生活居住片区,明确提出推动兰州市城市规划的主轴由原来的东西长轴向南北短轴转变,实现城市布局的均衡发展。这将给盐场地区的发展带来契机,也将给该区域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1.2项目现状
兰州市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厂区占地约30hm,厂区内除办公、生产建筑和道路外,基本上全被绿化地覆盖,是环境优美的园林单位,但建筑物陈旧、基础设施配套差。
本次整改道路属于兰州市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区内路,共6条,总长2.1km。除3号路需要拓宽建设外,其余道路均在已有道路基础上整改,目前厂区现状存在如下问题:
(1)路面破损:已建道路大部分路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和断裂,局部路段路基明显下沉,两侧道牙破损严重。
(2)线形凌乱:厂区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旧路在建设中没有太多考虑线形要求,施工不严格,致使现状道路中线凌乱。
(3)缺乏整体规划:由于厂区初始建设年代久、历时长,缺少整体性和统一性,厂区路网、管网、办公建筑等配套设施陈旧、凌乱,已不能适应单位的快速发展。
2建设必要性分析
兰州市生物制品研究所目前厂区内绿树成荫,草地连片,6号路两侧挺立着许多大树、古树,围墙内侧的梧桐、梨树每年春天花满枝头,是名副其实的园林单位,但基础设施陈旧,其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单位快速发展的需要:兰州市生物制品研究所是国家生物制品行业的骨干企业,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6.3亿元,实现利润2.08亿元。截至2008年9月底,已实现销售收入超过7亿元,实现利润3亿多元。资产规模、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均列甘肃省生物医药行业第一名。但厂区建设明显滞后,已不能适应单位的快速发展,彰显不出该单位的时代风尚。
(2)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前,生物制品研究所现有职工1400人,是国家医用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机构。单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软、硬件平台,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可为各生产组团提供便捷的交通,有利于优化厂区布局,改善区域环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3工程设计
3.1设计内容
(1)设计范围:生产厂区内6条道路整改设计及配套设计、厂区总体规划设计。
(2)设计内容:对道路工程,给水、排水(雨水和污水)工程,照明工程,管线综合及道路景观,综合规划等内容进行方案设计,同时针对横断面布置、路面结构的选择、排水系统、环境景观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3)功能定位: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该项目功能定位为厂区道路和厂区综合规划。具体功能有:
a.拓展厂区发展空间、提升企业形象;
b.整合现有景观资源,建成花草品种齐全、植物搭配协调的生态园区;
C.提高基础设施档次,推动企业快速、稳定、持续协调发展。
3.2设计原则
(1)处理好建设项目和工程现状的关系。(2)利用已有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力求工程设计体现现代化的时代气息。
(3)处理好道路和现状道路的衔接,尽可能提高技术标准,使平、纵线形合理组合,满足安全、舒适的要求。
(4)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道路横断面形式和雨水排除方式,合理布设各类管线,做好管线综合工作。
(5)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道路建成后的后续工程:如办公楼和生产车间等改造建设的衔接。
3.3主要技术标准
道路主要技术标准见表1。
3.4厂区总体规划
3.4.1总体规划思路
(1)根据企业办公、生产需要,结合场地、生产流程、环境、安全和美学的要求,对总体空间和建筑物合理布局。
(2)以道路为依托对各种管线进行合理布局和综合,为管理和维护提供方便
(3)明确厂区建设规模和风格,如:彻底、逐步地改造还是在旧貌基础上局部改造,将单位园区建设成现代化的企业园区还是突出行业特点、企业独特风格和企业品牌等。
3.4.2专项设计思路
专项设计应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进行。
(1)建筑物规划
建筑物的布局规划是以生产流程为依托的,充分考虑利用现有空地、建筑物、运输设施,在此基础上合理配置办公资源、划分明确而便捷的生产组团。
(2)道路网规划
道路网布局以生产组团为依托,只有在生产组团划分明确后,相应的道路网配套设施才能有效跟进,如:该生产区主要通行货物运输车辆,则道路功能主要为交通功能,各生产组团的关联程度也决定道路的布局。
(3)管网规划
管网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排水、上水、电力、电信、热力、燃气等,与区域内的生产和生活都息息相关,合理的管线规划,可大大降低维护成本和管理成本,但管网规划也需要大量详细的资料和数据,如:人口、生产工艺、生产用水量、生产废水量、需要特殊处理废水量等,电力也是如此:生活用电、生产用电等,在市政项目建设中,多采用综合管沟和综合直埋的方式,但在园区规划,更多的是要结合园区的实际情况、生产需要、用地需要,结合园区建设进行。
3.5道路工程
3.5.1平、纵、横设计
(1)平面线形设计
平面线形设计面临两种选择。
方案一:整改的6条道路均在旧路的基础上布设平面线形,可以避免砍伐旧路两侧树木,但旧路线形也存在问题,由于旧路网建设没有统一规划,道路中线不通直,局部扭曲。
方案二:重新布设线形,沿线绿化和部分树木遭到破坏。
考虑到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方案一。
(2)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遵循《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要求,结合场地实际情况。尽量不破坏旧有景观,并考虑与将来建筑物的改造建设衔接。
(3)横断面设计
道路的横断面形式有两种:6m和5m,除2号路采用5m的断面形式外,其余道路断面宽度均采用6m。2号路采用5m的断面可以保证两侧树木不被挖除。3号路旧路宽度只有3.8~5in,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拆除部分楼房散水台阶、改移管线等。
3.5.2路基、路面设计
路基、路面设计充分考虑到所建道路均为厂区内路,车辆少,行人多,对路基和路面承载力要求相对较低,同时结合考虑气候特征,自然区划、施工条件等因素,以就地取材、方便施工、路基稳定、路面耐久的原则进行设计。
结构层总厚度48cm,组合形式如下:
18emC30混凝土路面;
30em水泥石灰稳定砂砾土。
土基:原(填)土夯实,保证规范要求的含水量和压实度。
3.6管网工程
3.6.1排水工程(雨水和污水)
方案一排水设计思路:
(1)道路范围内雨水主要采用路面排水。道路两侧多为绿地和树木,道路宽度5~6m,路面范围内雨水量不大,考虑到兰州总体降水量少、蒸发量大的气候特征,建议采用路面排水,将道路范围内雨水排人两侧绿地,充分利用雨水浇灌绿地。为了防止大量雨水下渗影响路基稳定,在绿地与道路之间设置渗沟进行排水。并建议在今后厂区基础设施建设中,道路两侧一定宽度内均设置绿地,增强道路的空间和景观效果。
(2)低洼区域雨水与污水排除相结合。对局部区域雨水汇集并排除困难时,采用雨、污结合的方式排除积水。
(3)污水的管道设计应结合已有的建筑物(有污水产生的建筑),并为将来新建建筑物污水的接入预留空间。
方案二排水设计思路:
雨、污分流,分别埋设雨、污水管道,在道路范围内,按40m间距在道路两侧布置雨水口收集路面雨水,这是市政道路设计中常用的做法。
本次设计推荐方案一,方案一结合了厂区实际情况,结合绿地灌溉,避免了部分管道施工,减少了管道的管理和后续维护工作。
雨、污水管道设计:管材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管线采用直埋敷设,采用120。混凝土基础,基础下做20em厚砂砾垫层。
3.6.2给水工程
给水设计思路:
(1)给水管线兼负载区低压消防任务。
(2)给水的管道设计应结合已有的建筑物(有污水产生的建筑),并为将来新建建筑物污水的接人预留空间。
(3)设置的给水管道应符合远期管道通水量的要求。
给水设计:本次设计方案考虑生活、生产用水和消防、绿化用水,给水管布置在道路两侧绿带内,当道路两侧不具备绿带的条件时,埋设在道路范围内。给水管线采用PE200塑料管,管道直埋敷设,管道埋深1.0m,下设砂砾垫层。消火栓:消火栓为地下式,设置平均间距120m,消火栓直接设在给水管道上。
3.6.3中水设计
兰州虽是“两山夹一水”的城市,但也是缺水的城市,气候干燥,每年为树木和绿化浇灌消耗掉大量用水,目前,中水利用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工程也逐步得到实施,比如:彭家坪高新技术开发区道路网建设中就全线敷设了中水管线,在雁滩南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中,利用大面的草地净化、过滤雨水和部分污水,然后重新利用,浇灌树木。作为生产园区,应结合生产用水和生产废水处理工艺综合考虑。
3.6.4照明工程
道路照明是一项重要的配套工程,灯具的选择能体现不同的风格和意境,不同的灯具在能源节约、维修成本和价格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本次设计中考虑到是园区道路,配套灯具采用庭院灯,突出视觉和景观效果,同时满足平均亮度(照度),均匀度和眩光限制三项指标。
照明灯具近年来更新很快,各种形式、类型的灯具不断出现,如:太阳能灯、二极管灯等,造型也变化多样。
本次设计采用在道路单侧布置,灯纵向间距为30m,供电线路采用地下电缆方式埋设和太阳能相结合的方式,在照度要求高的路段采用电缆敷设形式提供电源,每30m设电缆检查井一座;在照度要求不高、埋设电缆不方便的路段采用太阳能供电形式。
3.6.5管网综合
管线综合是为合理利用土地,统筹安排工程管线在地上和地下空间位置,协调工程管线之间以及与其他各项工程之间的关系,并为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在厂区内应当敷设给水、污水、雨水、照明、热力、电力、电信、燃气等管线,本次设计中只涉及了给水、污水、雨水、照明四类管线,但不管是道路建设还管网敷设都有耗资大、牵涉面广的特点,为了避免道路建成后敷设市政管线引起频繁开挖与修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建议工程项目在实施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发展规划作好管线敷设的综合考虑,并为今后的发展预留充足的空间。
3.7环境工程
环境建设工程涉及范围广,与其他土建工程相比有很大的弹性,它与每个土建项目有关,更与人的观念和重视程度有关。好的环境工程设计往往体现在细节上,它的本质思想是以人为本,多方面、多角度体现人文关怀,比如:在线路适当地段上提供合适的休憩设施,精心布置绿地、水面;铺设色彩、材质较好的地面硬质铺装;设立必要的指示标志:道路标牌、园区交通图、建筑标志牌等,可采用单独或结合绿地坐椅等设施设置;在道路急转处为通行车辆设置凸面镜;引进少量雕塑等来强调环境氛围和生活气息,突出反映独特企业文化和时代特征。
生物制品研究所是兰州市重要的企业单位,也是园林单位的典范,有很好的绿化基础,但现有的绿化也存在很多问题,绿化形式单一、搭配单调等问题突出,在景观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道路建设中,应结合现有绿化,减少树木砍伐,在绿化区多种植长青灌木,配以花卉,再结合停车、小品等设置和组合,以绿化系统丰富厂区空间。
生物制品研究所是甘肃省生物制品研发行业中的龙头单位,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如何将单位的文化和精神溶入厂区建设中和景观设计中来?如何通过厂区建设来突出和加强文化理念、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这不仅是设计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厂区建设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布点
Abstract: The distribution of urban public services and facilities planning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planning,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the Longyou city planning practice,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a detailed analysis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nd setting standard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matching onthe distribution of the facility site and the scale are discussed and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distribu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背景及概念
当前,随着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社会各界对公共服务事业日益重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有序推进城市建设,促进地域平等与社会公平,就需要推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来指导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此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种类多,而且建筑的形体和立面也比较丰富而多样。可以创造出具有地方风貌的城市景观,最能反映出城市的精神风貌和城市特色。
公共服务设施,涵盖的内容很广,根据相关标准,公共服务设施包含行政管理、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商业、金融、社区服务、绿地、市政公用和其他等11 类。在进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规划”的时候,为了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并不需要把所有的公共服务设施都纳入规划,可以根据城市具体情况,将新近结合城市、社区建设提出的重点设施、以前缺少针对性规划的设施,以及现状缺口矛盾较突出的设施作为重点。龙游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规划里讨论的重点集中在教育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四个方面。
龙游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规划旨在结合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要求,统筹规划和安排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努力构建布局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现代化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从而全面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现状概况
1、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教育设施:现状城区有中学6所,小学6所。城区中学生总数为11272人,其中高中生为4664人,初中生为 6608人,生均用地25.2平方米。城区现有党校、教师进修学校、电教中心(内设电大、电视中专、树人学校)、职校等,总用地约6公顷。。
文化娱乐设施:主要有龙游电影院、文化馆、图书馆、工人文化馆、文化科技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总用地约4公顷。
体育设施:现有县体育馆一座,占地0.67公顷,位于太平西路。
医疗卫生设施:城区现有综合医院两所。县人民医院,占地3.24公顷,床位300张;县中医院,占地1.58公顷,床位160张;另有妇保院、肿瘤医院、骨伤专科医院、卫生防疫站、药品监督所各1所。
存在的问题分析
(1)、各类设施数量偏少,结构体系不合理。目前,龙游县城区各类设施总量少,许多设施建于八、九十年代,与龙游作为浙江省生态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标极不相称,也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的需求。
(2)、空间布点不均衡。城区中心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基本能满足居民需要,城东、北片设施非常匮乏,布点不均衡,现有设施不仅大大超过其服务半径标准,同时也增加了设施的负荷和城市交通的压力。
(3)、各类设施用地紧张、规模小、扩容难。由于历史等原因,城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规模普遍不高,老城区尤显突出。这些设施的空间的需求进一步增多,现有用地规模已不再适应发展的需要,亟需扩大用地规模。
龙游县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水平较落后,文化娱乐、体育等社会公益性设施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没有形成代表龙游城市形象的公共服务中心,而且公共设施对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也与城市地域中心职能不相符。
三、布点规划的要点
与县域总体规划相衔接,规划范围为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所包含的172.80平方公里,以中心城区为主。包括县城建成区,龙洲街道、东华街道、小南海镇、詹家镇的部分村庄,分为城西片(老城区)、城东片、城北片三个片区。
1、规划定位
龙游县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与龙游县的城市性质相适应,与城市人口规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符合,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能改善城市环境。通过规划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多样、富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广大居民生活,促进龙游最佳人居环境的建设。
2、技术思路
(1)、以方便居民使用为根本要求
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规划时,需兼顾行政体系边界、规划体系边界的划分,以及服务半径的要求。以社区居民能够方便使用为最终目标。以行政体系的社区划分为主,规划形成城区级(中心城市)为基础——片区级(城西片、城东片、城北片)为主体——社区级(阳光社区等7个社区)为重点的三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能更好地方便片区的街道参与规划实施推进。
(2)、综合考虑差别配置标准
建设标准是设施的重要规划属性,规划中需要考虑确定各类设施的配置标准。公共服务设施一般都有各自主管的职能部门,在确定标准的时候,需要将不同标准进行综合,不同口径进行折算;充分考虑不同来源标准的要求,结合龙游实际条件适当取值。
(4)突出重点的同时,综合考虑远近期
在设施配置时,首先要解决的矛盾是“无”,然后是“不足”。在设施缺口大的地区,受空间资源条件限制,一般先按较低标准配置,远期有条件再按较高标准配置。在龙游城市的规划实践中,在人口密集、土地紧缺的老建成区,考虑近期保留,远期实施的布点提前进行规划控制,防止空间资源流失为其他用途。
四、布点选址与规模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点,基本要求在于设施的合适选址和规模达标。在进行各类设施的规划选址的时候,确定需增配的设施数量、规模、服务范围后,依此寻找合适的土地空间资源。部分新增设施在已有规划上有选址的,则可以顺利完成选址落地;若以前没有对应规划,就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土地空间资源。有一部分会随着新址选点或功能不再需要,成为闲置资源,应充分调动闲置资源,安置合适的其他公共服务设施。
【关键词】:教育设施规划;文体设施规划;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social resource sharing, co-ordinate the city of Xinji, a variety of supporting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further extends to the countryside, but there is still a certain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analysis and thinking of the problems in our city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plann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planning countermeasures.
[keyword]: education facilities planning; sports facilities planning; medical and health facilities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辛集市地处燕赵腹地,人杰地灵,是石家庄市域东部地区中心城市,是名传千里的中国皮都、著名的水果之乡,是全国闻名的文化教育之乡。近几年来,辛集市统筹城乡社会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各种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向农村延伸,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但是大部分公共服务设施仍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内,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文体设施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的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深入分析我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已迫在眉睫。
一、教育设施规划
辛集市域现有普通高中6所,其中市区有2所,乡镇4所;普通初中23所,一贯制学校6所,大部分位于乡镇政府驻地;小学118所,其中城镇25所,农村93所;职教中心和职业技术学校各1所。在校学生数82708人:其中小学学生数37937人,初中学生数22129人,高中学生数16075人,中等职业学生数6484人,特殊学生数83人。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中小学布局不够合理,教育资源配置有待调整,不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2)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设施不达标,与标准化建设尚有差距。
(3)学前教育资源分布上不均衡,尤其是城乡差距较大,部分乡镇的学前教育还存在一定的缺口。
(4)现状中等职业教育院校较少,难以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
2、规划布局
按照《河北省村镇公共设施规划导则》的规定并根据高中向中心城区和中心镇集中、农村初中向中心镇和一般镇集中、农村小学向乡政府驻地和中心村集中的布局原则,通过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造,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1)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基础,应积极发展幼儿教育。每个镇至少配置一所幼儿园,规模较大城镇原则上按每0.8-1万人配置一所幼儿园,使适龄幼儿入园率应达到100%。力争形成管理体制完善、办园形势多样、城乡布局合理、师资队伍优化、保教质量优良的幼儿教育体系。
(2)义务教育
调整学校布局,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资源利的用水平和规模效益。人口集中的城镇区按2万人/所设小学,规模宜24班以上;小学按辐射人口0.5-1.5万人设置,在校生宜500人以上,鼓励农村小学生进入城、镇小学就读,并相应完善寄宿设施或专门的公交体系。初中按3-5万人/所在中心城区和镇区布局,规模宜36班以上。到2030年,我市初中调整为20所,小学69所。
(3)高中教育
以辛集中学为龙头,建设一批在全省领先、有特色的品牌学校。高中在全市统筹设置,规模宜达到12轨以上;保留现状高中在其基础上扩大规模。规划期末保留6所高中。其中包括辛集市中学、辛集一中学、辛集二中、辛集三中、辛集四中、辛集五中。
(4)中等职业教育设施
规划建设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园整洁、美观、布局合理,占地面积12亩以上,校舍建筑面积不低于3500平方米。按所设专业性质和教学需要建立实验室、实训教师以及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有与专业设置相匹配、符合教育部颁布的专业设置标准的、与学生人数相适应的必须的仪器设备、标本和模型,有校内实习、实训设施和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活动基地。
(二)文体设施规划
近几年,辛集市的文化事业取得了可喜的发展,全市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等级互补的文化设施布局。目前,主要文化设施都集中在中心城区内,包括辛集市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影剧院等文化娱乐设施。各乡镇均建有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多数乡村建有图书室、文化活动室。辛集市体育事业也有不小的发展,城乡逐步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社会环境和风气,现有体育馆、体育场、游泳馆各一处。各类学校建有一定的体育设施,目前使用效率不高,有待于向社会开放。
1、存在问题
(1)总体上看文体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和城市发展。文化设施的社会化和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仅靠政府有限的财政投入,难以从根本上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公共文体设施服务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文化设施的建设大多仍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量化指标体系,因此需对文化生活需求、文化设施的发展方向需进一步调研和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从而建立起与时俱进、符合各地实际的公共文体供给体系。
(3)文化设施布局不甚合理。以往的城市发展中由于未制定系统性的文化设施专项规划,为设施建设预留相应用地,导致目前项目选址难度加大,用地得不到保障,布局不够合理。
2、规划
中心城区着重建设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科技活动中心、体育活动中心、博物馆等大型文体设施;中心镇应建设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科技活动中心、图书室、体育活动中心等中小型文体设施;一般镇与集镇应设置集文化站、图书室、科技站等为一体的文体站;中心村和基层村应配备两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室)、一场(多功能活动场)。
(三)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目前,全市共有卫生院以上卫生机构28个,其中市直医院5所(公立医院3所)、卫生监督所1所、疾控中心1所、卫生进修学校1所、合作医疗管理中心1所、中心卫生院8所、乡镇卫生院15所、诊所54所、村卫生室632所。基层医疗机构人员情况:医生数834人,每万人拥有医生数13.44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1521张,每万人拥有卫生床位数24.5张,社会福利机构床位数2056张,每万人拥有福利院床位33.15张。
1、存在问题
(1)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卫生资源过于集中在城区,基层卫生机构技术力量薄弱、设备落后、人员素质偏低。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不尽合理,存在盲目攀比、无序竞争的现象。
(2)卫生服务方式陈旧。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低,群众难以得到就近、方便、价廉、快捷的社区卫生服务。
(3)突发性公共卫生的应急机制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较差,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不到位。
(4)卫生科研信息网络不健全。
(5)健康教育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经费投入不足。
2、规划
辛集市区作为全市的医疗服务中心区,应对现有医疗卫生设施进行改造,适当扩大规模,提高服务能力。医疗机构建设依据用地布局,按服务半径配置不同等级医疗设施,形成合理布局的医疗网络体系。全市形成“市级医疗中心(市医院)—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四级医疗保健网络。
中心城区应建立服务于全市的市级综合医院,市医院和中医院要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设备的市级医院,专科医院和特殊功能的医院主要布置在市区,主要有急救中心、妇幼保健医院、传染病医院、中医院、精神病医院等。整合中心城区门诊、民营医院、诊所等卫生资源,规划按照5万人口设立一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乡镇设立一所中心卫生院,共建设13所乡镇卫生院,使其成为镇域的医疗服务中心,每个中心卫生院床位数不低于50张。一般一个行政村设一所村卫生室,村卫生室服务范围以步行30分钟能到达为宜,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可以不设村卫生室。
参考文献:
1、天津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北省辛集市总体规划(2008-2020)》
关键词:城市交通;停车换乘;需求分析;需求预测
中图分类号:U49 文献标志码:A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趋严重,停车换乘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的有效途径,在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阶段,如何利用和实施停车换乘系统,对缓解城市交通恶化状况,改善环境污染,提高城市交通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 P&R设施选址规划模型研究
2.1 影响设施选址的主要因素
停车换乘(P&R)设施的需求量和分布量随选址方案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停车场选址而言,P&R的需求总量和分布量只能是处于相对已知和相对固定的状态。这一特性使得P&R设施的布局影响因素错综复杂,除了城市总体规划和用地的可能性对P&R设施选址产生影响外,与P&R设施相衔接的道路服务水平和公共交通网络特性、目的地的停车供给水平,出行者个体选择行为以及相关的停车政策或公交优先政策等因素都会影响设施的位置选择决策。
2.2 设施可达性
换乘设施的可达性即指小汽车到达换乘设施的交通便捷程度。设施的可达性越好,出行者使用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设施选址规划时通常选择靠近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或者是高速公路附近的交叉口,出入城市的道路交通条件较好。
2.3 城市道路网与公共交通网的形态结构
P&R设施是衔接城市道路网和城市公交网的关键性节点,是城市交通运输网络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网络形式而存在,至少连接着一条公交线路和一条以上的城市道路,为其集结和疏散客流。因此P&R设施的布局规划是城市公交线网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二者相辅相成,必须同时进行。此外,设施的布局与选址也影响着各种因素,如在一个对象路网上新建换乘设施后,由于设施将会产生和吸引大量的车辆交通流,可能导致设施周围的道路变得十分拥挤,从而降低了设施的可达性,增加了用户的出行阻抗,也就减小了设施的覆盖区域。
3 停车换乘建筑设施选址方法及模型
3.1 基于GIS技术的P&R决策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GIS)由于空间分布性、数据量大、信息载体多样性等独特特性而成为P&R规划设计方案的优化与评价中的一项有效工具。世界各国都在这方面作过深入研究,是当今P&R研究的主要方向。它是一个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组合系统,运用P&R的选址标准和评价指标。将各种技术与工具有机组合,构成一个具有决策支持功能的自动化系统。我国同济大学的刘有军、晏克非提出了基于各个备选点位的可达性指标评价基础上的P&R设施优化选址方法。这些系统多是根据规划者的要求赋予指标不同的权重,再分别对各个备选点位进行评价,为决策者选择最优布局提供定性的依据。因此从设计这些系统的最终目的来看,这些工作都是借助于成熟的计算机技术,开发出的一个决策支持系统而非对P&R设施选址这样一个复杂问题的优化和求解。
3.2 基于优化理论的选址模型
香港理工大学的Judith Y工Wang和杨海等提出了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社会成本最小化双目标P&R布局与定价优化模型。为了提高模型分析能力,该了如下三种简化假设:(1)城市形态为带状布局,只有一条交通走廊到达CBD,并且走廊内只有一条公路和一条高速铁路可以选择;(2)通道内的人口密度分布均匀。不随距CBD的距离而变化;(3)通道内只设置一个P&R设施。在此假设前提下,首先计算出铁路、公路和P&R三种出行方式的出行成本(出行时间和出行费用),在Wardrop’s第一原理的基础上建立方式选择用户均衡模型。然后,分别就不同的出行成本组合情况讨论了P&R的布局与定价。最后在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社会成本最小化的双重目标函数下得到如下结论: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P&R设施设置在CBD而辅以9-11港币的收费的方案是最优的;从社会成本的角度看,最优布局是位于远离CBD的区域并辅以较低的收费价格;随着道路交通流量的增大,出行者更倾向于选择早期遇到的P&R设施换乘。
4 结论
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P&R的性质与属性;分析了我国城市交通发展背景和未来模式,论证了P&R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结合大城市未来组团式布局形态与机动化发展水平,提出了P&R的布局模式。由于数学模型的多样性和现实中碰到问题的丰富多彩,对于P&R规划而言,有必要筛选,开发出融理论性、开放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模型系统,从而可以将目前实践中注重定性分析、定量计算不足的现象逐步改变。基于以上考虑,本文拟对前述模型的各模块功能及现实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在停车设施布局规划中加以选用,并结合我国的交通背景以及未来P&R层次结构,对各类设施做了分门别类的建模,形成一个较为科学、严密、系统的P&R设施选址规划模型结构。
参考文献:
[1]南京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所.南京市2004年城市道路交通发展年度报告[R],2004
[2]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交通发展纲要(2004~2020)[R],2004
[3]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深圳市干线路网规划总报告[R],2005
[4]马林.中国城市交通发展中的问题与可选择的对策[A].城市交通方式和多模式问的转换[c].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32.36
[5]陈学武.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模式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2:110―112
[6]李振福.交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3:2
【关键词】铁路;货运;规划
一、铁路货运配套设施规划的重要性
(一)是立足当前满足未来运输需求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需要
货场年到发量100万t以上的货运站,有超过一半的货场能力利用饱和,受限于货位、堆场和到发线等空间资源和装卸机械不足等因素,已经很难提高运量。未来铁路运输需求特别是白货运输需求将会有较大的增长,需要铁路提前做好准备,做好铁路货运配套设施规划,能够适应远期货运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是系统提升路网运输能力的需要
随着铁路网规模的不断扩大,铁路线路运输能力将大幅度提升。铁路货运设施无论在建设规模还是投资数额上,都与路网整体发展步伐有较大差距,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协调,作业能力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制约铁路通道货物运输能力的发挥。加强铁路货运配套设施规划,将有利于打破节点瓶颈制约,实现路网整体运输能力的系统提升。
(三)是推进铁路货运向现代化物流转型的需要
推进铁路货运向现代化物流转型对于提高铁路核心竞争力,更好的服务社会经济意义重大。但是当前铁路货运站在软件和硬件设施上还有许多差距,具体表现为:技术设备落后、设备种类单一、信息系统的功能不完全、开放性和通用性差、信息化管理水平低、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和思想认识相对落后。因此,要以铁路现代化物流业务发展需求为驱动,以实现物流全过程信息化为目标,在互联网战略引导下,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加快推进的原则,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立铁路侯云信息化标准体系,大力推进铁路物流信息化建设。
二、铁路货运配套设施规划布局原则
(一)优先调查原则
要做好铁路货运配套设施规划布局,首先要加强物流调查工作。铁路部门应当以“一带一路”和区域发展战略为依据,结合产业布局调整和省市物流产业规划。落实《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和《促进物流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要求,建立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城市规划对接机制,及时的掌握县级以上城市物流、工业园区的物流状况。
(二)场区平面布局原则
铁路货运站内的场区布局主要是指货运站的主要建筑物及附属建筑物(包括设备用地)在场区范围内的布列安排问题。首先是对三大区,即储运作业区、生产加工区、办公生活区的安排,一般的要求是三区分隔配置,生产加工与储存区要以马路相隔,办公生活区应设在储运作业区门前,以利于监控生产和对外业务联系。其次是对储运作业区和生产加工区的布局,其布局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生产经营活动,对作业效率、作业安全、场区利用率以及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等影响很大,因此要特别加以重视。铁路货运站内应按铁路物流中心的布局要求对其进行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
(1)货运作业区的各建筑物和备用地,要以两行或三行横向排列,便于公路、铁路线路的布设、减少搬运距离、落地次数。(2)生产作业区要按生产程序安排,以达到流水作业,提高生产效率及物流效率。(3)铁路专用线要沿场区长度方向铺设,最好采用贯通式;公路要网格状铺设,并保证2个及以上的场区出入口;场区范围内公、铁路交叉口一定保证2个以上,交叉口距离要长于场区每日到发铁路车辆的平均长度。(4)场区附属装置(包括给排水、取暖、通风、电力、通讯、照明等)的路线,应按场区内建筑物和交通线路的布局轮廓、最短路径布设。(5)在有地形起伏时,仓储区域不能布置在低洼地,防止仓储区域进水。(6)新建及改建货运站应优先发展集装箱货场,不宜修建专业性零担货场。(7)集装箱货区应靠近长大笨重货区,以便集中管理和共用装卸机械,提高装卸机械的使用效率。集装箱及长大笨重货区可布置在成件包装货区和散堆装货区之间,起隔离作用。集装箱堆场应与零担货物堆场相邻,零担货物运量逐年下降,而集装箱运输已成为发展趋势,便于今后零担堆场改建成集装箱堆场。(8)散堆装货区最好布置在货场的下风方向及远离市区的一侧,应和成件包装货区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以保证货场内的整洁。成件包装货区应远离散堆装货区,以避免被散装货物灰尘所污染,并最好设在货场上风向和靠近城市一侧。危险品货区和牲畜装卸货区应根据消防安全规则及卫生防疫规定,布置在远离其它货区的地方。在货场内设有危险货物专用仓库时,最好设置单独的出入口。(9)货场与车站车场横列布置时,为了避免将来车场发展而引起拆迁仓库、站台等建筑物,应将成件包装件区布置在远离车场的外侧,而将散堆装货区布置在靠近车场的一侧。
(三)管理信息系统规划
货运站的管理信息系统是指在保证订货、进货、仓储、拣货、出货、配送及运输等信息通畅的基础上,使通信节点、通信线路、通信手段自动化和网络化,以提高货运站作业系统的效率和信息化水平。配送型货运站信息管理系统一般由以下子系统构成。
1.订单管理子系统。具有接受、处理订单,生成入库计划,出库发货,出库退货处理,实现无障碍退货等功能
2.库存管理子系统。具有库存货物品项查询、订单查询和报表打印等功能。
3.货位管理子系统。主要对货位进行管理、查询、监控和优化。
4.车辆调度管理子系统。该系统由车辆上的信息接受、发送、采集设备和管理中心的信息交换、控制装置组成,完成对运输车辆(包括货物列车和货运汽车)的跟踪、计划、调度和管理。同时还可以借用GPS、GIS等先进技术对其实行定位管理和定位查询。
5.设备管理子系统。管理货运站的货运叉车、托盘、装卸机械等设备。
6.决策支持系统。根据货物周转速度,动态分配货位,制定流通加工流程,进行配车、配载、装车、配送路线优化等。
7.财务管理子系统。对物流活动中的资金流进行管理,进行财务结算,并根据需要打印财务报表等。
8.公共信息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借助网络货运站的货运信息供客户实时查询,同时也兼顾开展货运站的宣传和营销工作。
(四)其他规划
1.建设精品货场。在做好全铁路局货运合理布局的同时,积极利用每年的铁道部、铁路局保价资金,对既有货运站的货场仓库、雨棚、散堆装场地、货场道路、排水等货运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并重点对大型货场,如既有的杜坞货场、规划中的向塘货场和南昌二货场等进行精品货场建设,按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思路,不断提高南昌铁路局货运能力,从而增强铁路运输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推广应用新设备
在完成年运量在100万t以上的货场全部安装轨道衡的前提下,继续做好年运量在50万t以上的散堆装货物主要装车站安装轨道衡的工作。同时,实现所有轨道衡和超偏载仪的联网。针对年运量在50万t以下的散堆装货物主要装车站,继续加大配置装载机、门吊、汽车吊、轨道吊,安装电子钩头秤和装载机电子秤。提高货运安全卡控手段,抓好装车质量的源头控制。
3.提高装卸能力和作业效率
根据货运布局的规划,同步做好装卸设备的更新工作,针对老旧、超龄的装卸机械,加快更新的步伐。整合装卸机械资源,针对整合后的货运布局,做好装卸机具的调配工作,进一步保证现场作业的需要,提高装卸作业能力和作业效率。
参考文献:
[1]魏玉晓.李宵寅.包头铁路货运中心选址规划研究[J].铁道货运,2015年3期.
关键词:城市基础消防设施;规划建设
⒈前言
城市基础消防设施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为人民财产安全提供保障。我国正处速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消防设施基础建设出现滞后现象,且日益严重。因此,科学合理地进行消防建设成为了现在人们关心的重点课题。
⒉当前城市消防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城市消防设施建设滞后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城市人口增加了一倍,城市消防建设却未取得相应的成绩。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各大城市中消防站的数量过少,当发生火灾时,消防人员很难有效地争取在初期扑灭大火,使火势失去控制,造成严重损失。还有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问题,积重难返,尽管近些年各地已经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预防火灾的发生,但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增长的速度仍不能达到生产生活的需求。
2.2城市消防信息技术发展滞后
城市是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中心,它的发展拉动着周围城乡的建设,并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城市财富的增加,也导致了人口的急剧增长,对火,电,煤气等用度也在变大,致使火灾发生的频率更加频繁,造成群死群伤以及巨大的财产损失。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消防信息技术也应该增强。消防报警系统,救援对讲系统等这些都是消防救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通讯工具,所以都是应该重点建设的部分。然而我国目前的消防通信设施还难以适应调度需求。
2.3消防配备滞后
现在,我国消防部队的装备设施短编较多,数量较少,质量较差,经常出现人员装备或交通工具的缺乏,使得不能及时赶到事故现场实施救援。还有很多地方基本的消防器材也短缺,这些都是城市建设的重大问题,我们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
⒊城市消防设施基础薄弱的原因
3.1城市消防规划未引起重视
城市消防规划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综合性质的任务工作,然而有的地方只顾经济建设忽视消防安全问题,有的地方更是为了应付检查,有的却是在落实过程中,缺乏专门的协调和监督职能机构,致使在消防规划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实行,还有的地方忽视供电供水等城市资源的利用等等。政府部门职责不清,相互推诿,没有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都造成了消防基础的薄弱。
3.2水资源的短缺
目前城市中的许多建筑已建立了配套的消防水池,但大多数处在闹市区,不方便消防车的使用,只限于本单位的使用,致使许多消防设施的闲置,导致资源的浪费。同时,生活和工业废水在排放的时候未能正确处理,循环利用,也导致了灭火用水的严重不足。水资源不只是生活必需品,也是生产的重要资源,同时消防建设的重要武器,合理利用水资源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状却不容乐观,城市建设未合理规划天然水资源,许多城市内的湖泊,池塘等天然水源都没有建设引水设施用于灭火。
3.3消防设施破坏,挤占严重
城市人口众多,分布密集,人们一心追求经济发展,临街搭建违章建筑,忽视消防安全,导致消防设施破坏,严重影响到灭火救灾的实施。例如,城市夜晚小摊位比邻,占道经营,堵塞路口,一旦发生火灾将造成大面积的失火,带来严重的后果。还有一些地方车辆围绕建筑物停靠,占用消防通道,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无法靠近现场,救援行动严重受阻,困在建筑物里的人无法从大火中逃生,造成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这些隐患问题都阻碍着消防安全的建设。
⒋推进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的措施和对策
4.1提高对消防规划的建设
提高社会对消防规划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认识。首先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增加城市消防站点的建设,在国家政策和城市建设都不断变更的时期,城市重心不断转移,大多因为消防布局的不合理,不能起到保护作用。因此,我们要在加强站点的基础上,合理的设置消防站点的位置,还要对消防基础设施及时维护和更换,防止城市消防基础滞后的问题。制定消防规划,树立牢固的全局意识,科学意识,要力求科学性,防止盲目性,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建设。如果规划内容有不完善或需要调整,也可以通过法定程序规范实行。
4.2加强信息技术的建设
加强消防安全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重视城市化消防信息系统的建立健全。搭建通信平台,通过信息网络对事件类型的分析,统一指挥,多方支援,通过完善的无线覆盖网及时通知各地方,迅速赶到现场组织救援,集中资源,避免分歧发生,重复建设,既可解决消防灭火指挥系统的需要,又可提高其他部门的应急处理能力。
4.3加强对天然水体的利用
各城市应该根据当地的水资源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水源规划建设,满足不断发展的城市生产生活需要,不少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只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保护河流,池塘等天然水资源,在建筑或其他建设过程中填埋了一些天然的水体,这将造成这些地区消防用水短缺,取水困难。
城市消防建设主要依靠水资源,因此要尽快完善随水资源的规划建设,完善城市消防水池的合理规划,还要充分利用天然水体等资源填补消防用水,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消防供水体系,为消防建设提供保障。
4.4完善消防设备
完善消防设备,提高消防设备的建设标准。要对消防设施及时修补和更新,能够保证拥有相对完善的救火设备,切实加强消防的基础设施。同时还要加强个人装备,应该投入资金保证消防人员的安全,他们是救援行动的主力军,只有他们的安全才能保证救援行动的进行。加强消防人员的防护装备和常用易耗器材的配备,为灭火提供更高的保障。在街区内设置消防通道,应当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保证消防车辆的畅通无阻,在建设地下通道以及涵洞时,应保证最大载重量和特种车辆的通过高度,消防车通道建成后不允许其他单位和个人私自占用,违者应给予相应的处罚。
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代表着城市综合能力,它涉及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并为它们的发展提供着保证,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做好城市的消防安全建设。
参考文献
[1]史子平.建筑消防设施施工的若干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5(16):55-57.
[2]聂磊,李玉臻.城市基础消防设施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13(12):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