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范文

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

第1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范文

关键词: 初高中教材衔接 学生心理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随着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成为教师关注和议论的热点。不少高中教师反映升入高中学习的使用课改实验教科书的初中毕业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高一学生也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兴趣降低。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衔接的一些思考。

1、明确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差异,做到衔接教学心中有数

初中化学新课程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方面发展为基本课程目标;而现行高一、高二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进一步普及加深化学知识,以适应多种社会选择的教学;高三的化学选修课则是根据部分学生的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化学知识的提高教学。

从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诸方面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以掌握“双基”、培养能力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逐步转向了以培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化学教学目的和任务。因此,深入开展化学课程标准的研读活动,切实把握化学新课程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提前做好应对工作,这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课改理念下搞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分析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1.1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在课程理念上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课程性质上均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在培养目标上均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1.2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差异性

初中化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和启蒙性;高中化学是与初中化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要求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科学体验的过程中认识科学的本质,掌握科研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初、高中化学教学在培养目标的层次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总是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2、搞好衔接教学需要采取的措施

2.1.明确新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合理把握教学尺度

初中化学额教学的目的在于普及知识技能而高中的化学则是对学生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的高等人才,是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大转变,但这一目的实施主要是通过过选修的部分进行的。必修1和必修2的学习仍是以普及化学知识为主,因此,应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控制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许多内容不宜过分扩展,留到选修时再讲,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2.做好知识的承上启下,设立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

要控制好高中化学新概念的教学进度,不要操之过急,要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地深化,对较难理解的个别概念可分阶段给出定义,最后再达到完善的定义。必修一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要注意到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进行两者的自然过度,同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再加以适当的铺垫。

2.3.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高中化学有些知识较抽象,增加了教学上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多运用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和比较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解释高中化学教学上的一些化学原理。通过例子,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而且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理解概念的能力。还可以用实验做为引导,先让学生观察,进而做出概括总结,对一些无条件演示的实验,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演示,以增强化学知识的直观性。

2.4.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化学知识素有杂、乱、多、细之称,如果不对它进行有序排列和系统分类,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带来困难。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知识讲解时,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上下联系,鼓励学生及时总结归纳,先利用概念图整理各章节内容,建立起清晰的化学知识网,然后在今后的学习及反思中不断完善,从而对化学知识进行有序贮存,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第2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范文

关键词:科学素养;有效理论;过渡状态理论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素养;同时为学生学习化学选修课程及相关学科课程奠定基础.因此,在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初高中化学的衔接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与初中化学的联系十分密切.在中学化学必修课程的教学中,应加强初高中化学的衔接.例如,在进行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复习氧化物的概念,让学生书写CaO与盐酸,CO2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最后让学生通过书写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氧化镁与硫酸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巩固.再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化合价的有关知识,分析反应2Na+Cl2=2NaCl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再用双线桥表示该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最后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45“问题解决”进行巩固.

二、正确处理必修和选修的关系

高中化学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课程仅是高中化学课程整体中的一部分,因此,在内容的处理上要严格控制知识的深广度,不要一步到位.例如,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在化学1专题1第一单元中仅要求学生能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1专题2第一单元中则要求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能分析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并能用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再如,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在化学2中主要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有快有慢,知道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影响结果,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主要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并能用有效理论、过渡状态理论进行解释.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中学化学必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化学1专题3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探究从铝土矿制备铝的工艺流程,总结出铝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的两性,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于是我们调整了教学顺序,先学习了氧化铝及氢氧化铝的性质,再学习从铝土矿制备铝的工艺流程,这样不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加深了对从铝土矿制备铝的工艺流程的理解.

四、有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常见的教学方式有直观教学、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资料查阅、多媒体的应用等多种.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烃分子结构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构建甲烷、乙烯、乙炔、苯、甲苯等常见烃分子的球棍模型,通过单键的旋转,让学生观察分子中原子的共线、共面情况,这样不但降低了难度,而且加深了对烃分子结构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再如,在学习原电池时,我让学生利用所给实验仪器和用品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不但知道通过原电池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以及这种转化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而且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强化了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在学习氯气的生产原理时,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清楚看到通电前后阴阳离子在溶液中的运动、在电极上的放电及电子在导线中的流动情况,不但加深了对氯气生产原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五、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倡导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在中学化学必修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总之,我们在进行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教学时,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实现由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基础教育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 刘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2001. 

[2] 杨九俊,吴永军.学习方式的变革,2006.6

第3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范文

关键词:衔接点 课程标准 初高中 双向明细表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

(一)“学会学习”的课程理念未能得到真实的落实。

虽然新课改所倡导“学会学习”的理念己被广大师生普遍接受。如果初中学生已经“会学习”了,笔者认为即使部分知识点在初中没有强调或是细化,但由于学生己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完全可以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掌握这些知识点。但真实的情况是不容乐观,与“学会学习”理念形成剧大反差的现实是大多数学生的不会学习,尽管老师们既“探究”又“合作”、既“导学”又“活动单”,然而比之于实效,老师们自己也感到这些做法难避“作秀”之嫌;“作秀”与“应试”实为“学会学习”的一正一反两个杀手,扼杀了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二)初高中的课程标准的差异。

初中阶段是按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对全体初中生进行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入门”教学,它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素质;高一、高二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进一步普及加深化学知识,以适应多种社会选择能力的教学;而高三的化学选修课则是根据部分学生的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化学知识的提高教学。

(三)初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而高中更重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学能力。如果学生还是像初中那样等待老师将内容讲出来,不加思考的记忆,没有自己的思考,最后的结果就是囫囵吞枣,不能真正地掌握高中化学的知识。所以,初中的学习方式己不适应高中课程的学习。

(四)初高中课堂授课方式的差异。

在初中,课堂比较热闹,强调合作探究,强调学生活中的化学,学身边的化学。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把化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情境导入生活化,概念教学生活化,思维训练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生活离不开化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由于中考的因素,教师更多地关注了中考的考点,而忽视了学生学科后续发展的问题,一句话只要是中考不考的,哪怕该知识点对学生高中化学的学习的影响再大都是采取避之或是轻描淡写;而高一阶段,教材容量大,很多概念较抽象,而且课时紧,教学节奏快,深度与进度的并重在无形之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继续沿用初中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课堂上仅满足于听记,学生就会缺乏积极思维,因此对高中的课堂就显得不适应。

二、初高中化学衔接问题的处理

如何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呢?笔者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做好衔接时间的处理。

目前大体上有以下两种衔接措施:第一种是开学第一个月不上新课,集中复习整理初中知识。第二种方法是采用边上新课,边复习初中知识,以“分散穿插”的方法,从物质分类、化学反应、化学用语等几方面补缺。笔者认为初高中衔接要注重其系统性,即应把初中化学的显性和隐性知识投射到整个高中必修化学的教与学上,系统化安排初高中化学衔接,不要期望用一周时间完成全部衔接,要找准衔接内容、时机和方法,有序的实施衔接,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系统性原则下,制定出一个覆盖整个高中必修化学的教与学的衔接计划。这样既能按教学大纲和学校工作计划,按时上新课,又能使优等生在学习的难度、深度和广度上有“咬劲”,有充实感。

(二)做好衔接点的研读与处理。

笔者认为处理衔接点的首要任务是系统的、对比的去研读初高中课程标准、教材及中考的考试说明。这对从未教过初中的老师尤为重要,只有通过研读初中的课程标准、教材及考试说明,才能了解哪些知识点在高中很重要而因中考要求不是太高而被初中老师、学生所忽视。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是通过制定双向细表、关注必修章节中所可能含的知识衔接,从而制出覆盖整个高中必修化学的教与学的衔接计划。双向细表的一维为衔接点、另一维为衔接目的性内容和方法。具体的做法笔者以必修1专题1第1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示例如下。

(三)要充分认识到初高中衔接不仅仅是知识。

初高中化学衔接实为初高中化学学习的衔接,衔接的不只是知识内容,还有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及更细节的听课、记录、作业等学习环节的优化,核心要放在化学的特征思维培养上。

第4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范文

九年级《化学》教材(上、下)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而成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由于初中课标的限制,初中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过程只是一个简单的入门过程,学生并未建立起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只限于一种基础的肤浅的认识过程,教材不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注重的是学生联系生活应用化学知识为生活服务的能力,提倡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这样的体系,能够培养学生综合探究的能力,但也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存在较大的缺陷,这一缺陷对高中化学的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高中的许多知识在教学时直接以初中知识为基础的。但新教材的许多知识在初中并未提供足够的能适应高中教学要求的基础知识。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做必要的补充。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初中只是指出: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失去氧的反应叫还原反应。教材将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整体概念拆成两个部分进行描述,而没有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更进一步的阐述,所以学生在把握这一概念时不便于从整体上理解,没有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整体观念,直接影响到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再如氧气的学习只侧重于助燃性和制法;碳和氢气侧重于燃烧过程;二氧化碳只描述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以及其水溶液显酸性;物质的分类中,氧化物只划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层次,不再介绍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等的基本概念。再如化学反应,初中学生学习的化学反应知识是非常粗浅的,要求的水平也是比较低的,不要求拓展深化。高中化学则在必修课程中就要求学生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本质与现象、积极应用与负面影响、内因与外因、化学反应的外部条件和发生环境、化学反应与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等方面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与理解。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学生开设的课程。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必修课程的设置,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实验,体验绿色化学思想,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要作用。

初三化学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了化学殿堂之门,高中必修化学则是让学生看到了这扇门后面精美的画面,选修化学为学生揭开了精美画面的奥妙。不同的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同,教学的尺度亦不同。必修化学的教学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它既是对初中化学的延续又为后续选修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的启蒙阶段,也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基础。初中化学教学内容的深浅,直接影响着高中化学的教学。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衔接的知识点

由于初高中两套教材中知识点编排的难易程度、排列顺序略有不同,使得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出现了某些漏洞,也使得高中教学(特别是高一教学)的难度增大。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先了解初中教材的知识特点,补充由于教材版本不同而在知识编排上产生的知识漏洞,以弥补学生知识的欠缺。这一过程,使得原本紧张的课时更加紧张,留给学生的时间更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的漏洞,使得原本直接应用的基础知识不知道或不会使用,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高一化学的学习任务,教学中需要加强初高中化学的衔接。衔接的内容既不是初中的知识,也不是高中将要学习的知识,而应该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那种学习高中化学所必须的东西,这种东西初中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中又没有(知识、技能、方法、策略等)。

高中化学教学中可能要衔接的内容

知识点 建议增加的内容

实验基本方法 结晶;仪器基本操作

物质的分类 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正盐、酸式盐、碱式盐的定义氧化钠、氧化铁碱性氧化物概念碱性氧化物通性预测氧化铜、氧化镁等

性质 (酸性氧化物酸盐;碱性氧化物碱盐)

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初中定义

金属化学性质 铁、镁的性质

几种重要金属化合物 Cu2+、Mg2+的性质

硅及其化合物 碳及其化合物

元素周期律 元素性质、半径比较、原子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排布初步规律

化学键 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有机物 有机物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金属与海水资源 蒸馏原理

多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本质与现象、积极应用与负面影响、化学反应的外部条件和发生环境、化学反应与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等方面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与理解。

三、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的注意点

1.学会让学生自我构建衔接的内容和策略

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不是知识点的简单的罗列式、填鸭式的补充和记忆,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依据自身的需要,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和充分讨论,归纳出相应的知识、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构建需要衔接的知识、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初中简单介绍了金属氧化物中CuO和Fe2O3与酸的反应,非金属氧化物中CO2与NaOH的反应,但并未将这些知识进行拓展。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书写像Na2O、CaO、ZnO等与酸反应的方程式,归纳该类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进而得出碱性氧化物的概念,总结碱性氧化物的通性,预测其他金属氧化物如BaO、K2O等可能具有的性质。类似的,可以让学生自我总结酸性氧化物的规律。通过这些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

2.化学教学中注意衔接的时机和方法

高中化学是在初中化学知识基础上的深化,不同的知识点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不同。什么时候衔接,如何衔接,不应用统一的模式,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情况,知识的特性,选取恰当的时机和方法,要自然衔接。不是在上课前就把所有的衔接讲完,否则学生难以接受,也容易忘记。对于一些简单的、学生易理解的知识,可让学生课前自我准备,上课点拨即可。而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学生不好把握的知识,教师可在讲课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的补充,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要舍得花时间,确保衔接到位,不要为了赶进度,对于需要衔接的内容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如果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对新知识的学习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利于教学的效果。需要衔接的知识衔接到位,学生有了扎实的基础,就会使后续的学习变得轻松容易,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提高,从而有利于化学的教学。

第5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范文

【关键词】复习 高中化学 提高 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课堂逐渐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并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综合提升。高中教学除教授新课外,还需要对已学知识予以巩固,但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多数高中化学教师忽略对已学知识的教学,进而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由此,本研究以高三学生为例对高中化学教学复习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一、高中化学复习课堂中的问题

高三阶段作为高中化学复习的一个较为重要的时期,高三教师对整个高中化学知识进行总体复习,不仅旨在提升学生的化学素质,而且旨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但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目前高中化学复习课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同时,高中化学教师需要面对众多的教学问题。第一,学生忽视复习教学且缺乏自身的复习计划;由于高中化学知识点众多而且较为细致,因此需要授课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整理三年化学知识内容。由于该课程为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因此,学生多选择漠视教师的复习教学,进而严重影响复习课的教学成果。学生忽视充分梳理教学知识点、细致的复习,进而导致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点无法正确运用的现象产生,继而出现教学成绩不理想的状况。第二,缺乏有效做题计划以及训练计划,高三学生学习多采用题海战术,但期往往缺乏正确合理的做题规划以及训练计划,进而对其习题训练的效果造成影响。高三后阶段的复习主要以做题练习为主,但学生化学素质不足、化学思维缺乏等因素对学生解题能力造成影响,学生遇到综合程度较高的题目时多出现失分严重的情况。

二、高中化学复习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措施

1.统筹安排复习课

由于高中化学涵盖众多的知识点,且这些知识点具有细致性,因此可能由于小知识点未完全掌握而导致大题无法正确解答的情况出现,尤其在与化学物以及化学元素有关的题目中出现较多。多数化学题目具有相互联系性,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化学基础,考虑到上述原因,教师在进行化学知识点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知识点的重要性予以强调,统筹安排高三学生的化学教学课程以及计划。高三教师在进行复习的过程中,以课程标准以及考试纲要要求为参照,详细梳理化学知识点,系统化高中三年化学知识时要求教师能够区分重难点,即充分取舍教学教材。其次,教师需要以学生的意见为参考,并于学生的薄弱环节以及缺漏不足的地方相结合,整合学生设计进度以及详略之处设计总复习计划。

2.创新教学方法

高中化学复习课程中,合理且科学教学方式的运用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成果,但目前多数高中化学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其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影响。因此,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果,夯实学生化学基础,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优秀教学方式的引入,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其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师生间的互动,而且可更新教学理念、实现师生双方角色互换;交流合作的教学方式,不仅利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而且可有有效增强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教师在对高中化学中某一专题进行研究以及总结的时候,可以采用交流合作的学习模式,即组织学生对本专题的化学知识予以总结与探讨,随后学生的讨论成果在班级总进行分享,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复习课程中,教师通过让小组学生复习和总结置换反应知识点,其他小组将置换反应的概念以及本质等知识点予以分类,进而制定一份详略合理的复结,以有效避免出现由于做题和训练计划不合理而导致的失分现象。

三、总结

高中化学教学课堂的主要实施者是化学教师,这是因为化学教师即需要肩负提升教学质量的任务又需要肩负改善学生学习态度的任务,由此可见,除需要统筹教学安排以及创新教学方法外,还需要提升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素质。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以防止出现重新课轻复习的错误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实现提升学生解题能力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另外,教师的自身素质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化学专业知识,还要求注重提高自身的化学教学技能。

【参考文献】

[1] 范瑞红.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 学周刊,2012.01(05):171.

[2] 韩学成. 试谈如何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J]. 学周刊,2013.11(09):124.

[3] 张细庆.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构建及优化[J]. 数理化学习,2013.10(03):35.

[4] 唐庆. 论如何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读与写杂志,2013.10 (05):151.

[5] 谢翠兰. 高三化学复习课学生化学守恒观的培养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第6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范文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重难点被直观的现象瓦解掉,抽象的知识点较少,需要知记的内容较多,学生如果付出努力就会取得不错的成绩。但高中化学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知识更倾向于系统化、理论化,还要求能灵活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分析现实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提高,光是死记硬背、机械的做题是学不好的。要注意如下几方面问题:

一、要正确对待教材与资料

新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生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学科特点、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制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课前预习要将理解不透的内容勾画出来,做到听课有目的。有的同学总认为这一环节不重要,其实不然。首先课前预习花费不了很长时间,不像某些同学想象的那样麻烦。其次,它可以大大提高听课效率,积极的在课上思考更多的问题。高考题中的任一知识点的考察雏形都来源于课本,有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都直接用资料书不使用课本,这样是万万不行的。那么资料书应该怎样利用呢?阅读资料书可以解决课堂上的一些疑惑,而且课本上的习题少且简单,不能满足考试的要求,做些资料书上有价值的习题可以升华所学知识,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点和知识点的考查形式。但不要搞题海战术,首先知道所学知识的难点与重点,然后有针对性的做重点题型,对于易错知识点要反复练习并且记录在错题本上。

二、注意做好课后总结

一天的学习完成之后要养成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合上课本,在脑子里把老师课上讲的内容重复一遍,以免遗忘。将需要理解的内容要整理一下思路,理顺逻辑关系。然后把一节课的知识点总结全面并对应习题看看题目中是怎样考察这些知识点的,从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高一第一章物质的量这一节,物质的量是桥梁将宏观的量如质量、体积和物质微观的量如粒子数联系起来,可以画出这样的转化图。

三、正确理解教材内容

高一化学必修一主要讲解了化学实验基础及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其中化学实验基础是必修课程内容的核心,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中粗盐提纯实验和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实验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及知识的衔作用,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高考化学试卷中压轴题即为实验题,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各个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并且分析实验原理、反应条件、实验装置、实验的异常现象等。高考实验题都是课本实验引申出来的,来源于课本。必修一中的实验基础主要讲解了几种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及分离装置,难度不大。后面的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涉及到的重要实验有氯气的制取、铜与浓硫酸反应、金属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室制氨气、钠与水的反应、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的反应、铝的两性实验、氢氧化铝的三种制法,铁及其氧化物,铁盐性质实验等等,都需要用心去学习分析。

必修一的第二部分内容是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这部分内容原理性强,要着重于理解,活学活用。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先要熟记基本概念“升失氧,降得还”,然后会利用化合价变化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掌握其配平。掌握基本方法后还要多练习。

第7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范文

一、高中化学的教学现状

高中化学是理科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要求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专业化学知识和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高中化学涉及到了化学元素、反应式、有机物和无机物等,它对于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动手操作的要求比较高。高中生在年龄和知识结构上面都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比较适合高中化学的学习。目前我国对于高中化学的教学比较重视,在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化学的改革也在不断地进行中。在高中化学的教学改革中,主要包括对必修和选修两方面的改革,根据高中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教学目标来设置必修和选修的教学内容。必修和选修的教学内容能够相互补充,帮助学生更全面更完善地学习。新课改也要求化学的教学需要更加贴近生活,联系实际。但是我国目前正处于新课改的转型期,化学教学尚未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这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二、注重实验教学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学习化学的基础,更是检验化学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可以将化学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有效结合,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同时掌握化学理论知识以及化学技能,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也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此外,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去探究和发现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增强创新意识,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也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科学性%创造性以及趣味性等化学的魅力,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要求和素质教育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运用实验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验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观察和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化学问题.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较低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承担讲解者角色.对实验进行详细的讲解,指导学生的操作,提高实验的安全性,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以及保障实验效果.

(2)教师要让所有学生都获得动手操作的机会,只有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学生才能认识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之间存在的差异,学生也就会积极运用大脑去思考差异的本质,并动手解决差异.而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动手解决问题正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关键.实验教学可结合小组合作教学方式,以小组方式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加强沟通,在沟通中获得提高.

(3)及时总结实验结果.高中生的心智毕竟不成熟,还需要教师加以合理引导才能促进学生结合学%思%行,在学习中思考,并付诸于行动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让实验教学得到升华,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而不是让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认识停留于观察与兴趣阶段.

三、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

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发展,培养全能人才。化学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要进行改革,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的时候,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维,使学生智力飞速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教学课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迷上化学,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和概括,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8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范文

1.国内外的研究及现状分析

一些发达国家对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比较深入,美国、德国等国家已逐步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推广探究性教学。如美国《现代化学》中的“实验计划”就列出了22个技术创建者与问题解决实验,这些实验强调科学探究,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也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一些实验探究教学活动,如华中师范大学姜乐仁教授主持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项目;苏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师生也发表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论文。虽然新课改实施试点已近10年时间,但由于受到教师素质以及教学实验设备等影响,使得我国化学教育界关于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际研究成果还不是很显著,大多数只是在理论上进行论述,而对理论的实践,尤其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资源性开发设计、策略运用的着重点、探究教学的突破口及实例论证报道较少。

2.广西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广西在2012年首次实施新课改,在基础教育如此薄弱及教学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开展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困难:实验条件不足、工作量大、课时紧、高考压力大、教师怕麻烦等。虽然有关性探究教学的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性实验教学还缺少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师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也是我国很多地方现行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

基于上述背景的分析,我市提出“高中化学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的新课题,侧重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了解、分析探究性实验教学和学习的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寻找对策,反思总结经验,逐步形成适合我市师生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并利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辐射推广,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1)聚焦课堂教学,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努力建构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和典型的探究方法,汇编成校本教参,改进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2)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课例与实验教学论文,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研究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丰富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大胆地开创实验教学的新局面。

(2)将课题的研究成果辐射推广到其他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为推动本市及全省系统地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3)为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建议与方法,同时,以点带面为教育部门及教育者提供一些教育理念及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改进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广西能更好地实施新课改。

三、研究内容与重点

1.研究内容

以课题组成员任教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立足教材,以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课题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研究重点

(1)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

(2)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两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8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材料,召开研讨、协商会议,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目标和内容,完成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2月。

根据课题制定的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开展工作并定期汇报。在此过程中,对实施方案不断补充、完善。

(1)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备课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教师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开设研究课、示范课,撰写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与论文,并在备课组活动中进行交流。

(3)通过学生反馈、观摩课教师评课,总结经验,编写典型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逐步构建独具特

色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策略。

(4)在第一轮实验的基础上调整方案,实施二轮实验,初步构建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5)课题组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对研究情况实施监控。

利用2013年9月~2014年6月和2014年6月~2014年12月两个阶段进行中期评估,分析、归纳、反思、总结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5年1月~2015年3月。

全面分析、总结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构建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形成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系统。课题组成员收集、整理、完善实验数据、文字资料、教学视频等结题素材,系统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积累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攻关和努力的方向,完成课题结题申请表和论证书。

2.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以我市高中2012级、2013级2600名学生为观察对象,针对目前化学实验探究课存在的假探究、脱离实际等重大问题,研究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探究的校本教材、学材和习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测验法等

五、研究基础与理论假设

1.研究基础

(1)本课题成员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其中课题负责人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是市级学科带头人之一,曾获得“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师”称号以及省级“优秀教师”称号,成功负责两个课题的研究,并获得相关奖项,所撰写的论文有2篇在核心期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上发表,3篇获得省级论文评比奖,并多次指导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及丰富教学经验,已参加过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此外,组内多位成员参加过省级的新课改培训,拥有1~2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有着充分的了解,积攒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是课题研究最重要的软件基础。

2.理论假设

教学最优化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9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范文

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小学课程改革也日趋向上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更加广泛地面对全体学生,这样的改革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人,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应当承认,在全社会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不断的发展,但同样也不得不承认,新课程改革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后,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型,其中必修课程有两个模块,而选修课程有六个模块。但是在必修的课程内容方面和选修的管理方面却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必修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不明显,二是选修课程的选择性未充分体现,三是课程标准对内容的表述太抽象。在目前的化学课堂上,虽然存在着一部分生本教育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对生本教育的理解也仅仅浮于表面,往往都是教师自己讲流程和设置好模式,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步得到事先设定好的结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只是个彻彻底底地执行者角色,根本没有实现自己思路的权利与机会,这种教学方式其实已经背离了生本教育的初衷。

2生本教育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

传统性的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整个课堂的核心,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归根结底是改变以往教学模式下形成的高分低能者,打造自主学习者,让学生在课堂中起着主导地位,而不是按照老师事先制定好的思路来学习,更不是按照教材的思路来获取知识。当下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心在于将教育主体设定为学生,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教师应该由以往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路者。长久以来,教育的关注点往往在于“怎样教”的问题,而学生“怎样学”的指导则相对较为缺乏,被动式的接受是学生的习惯性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依赖教师,无法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通过调查发现,新课程改革已经实行了很多年,但现在的化学课堂中,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任务就是听讲和做笔记,对此,教师的理由是为了高考,学生的反应是“习惯了”。但问题在于这种模式的学习方式,使得基础知识好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升学习能力,却使大部分中等生因部分难点知识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同时这样的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他们发挥应有的主观能动性,形成高分低能,违背新课程改革初衷,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生本教育理念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应用的可行性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化学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高度,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打造知识技能相融合,过程与方法能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强调尽量将书本中的固定知识转化为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去理解,让学生亲手做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探究意识,实行另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激发探索的热情。众所周知,和生物、物理等理科课程一样,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过程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是中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尤其是中学教育阶段,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未来的发展,尤其对于将来有可能步入科研领域的学生们,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是,当下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学过程中急于求成,很少有老师愿意花费大把大把的珍贵且有限的课堂时间来安排学生自己做实验,实验活动变成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变成课堂上讲实验,甚至随之产生了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奇怪现象,忽略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目前我国中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中国当前社会制度发展情况来看,课堂教学目前并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实施中学教育的主要方式,成功的课堂教学是提高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当前及未来的化学教学中要注意以“关注学生发展”为核心思想,在教学活动中要更加关注学生们需要什么,想要什么。同时在学习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要有追根溯源的习惯,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老师所教,课本所写,而是要敢于通过自己的实验来验证那些化学方程式或者化学现象的正确性,敢于质疑已有并且被大多数人认可的东西。在生本课堂的实现过程中,教师教育方式的改变也是极其重要的。首先在备课时,就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怎么学,而不是自己怎么教;在课堂上要时刻提醒自己这里是学生的舞台,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做学生的组织者和帮助者。当然,这需要通过相关教育部门组织培训和实践活动来帮助教师完成角色的转换,改变自己传统的教育观念,形成符合生本教育要求的教师观和课堂观,并且通过学习和实践总结出一套真正可行的生本课堂的教育模式。

4生本教育理念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4.1生本教育在新课程高中化学常规课堂上的应用

生本教育在高中化学中的运用最主要的形式便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目前高中新编化学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编排,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鲁科版”高中教材为例,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离子键是怎么形成的,高一的化学课本中是先安排钠与氯气反应进行化学实验,先让学生在宏观上对此化学现象有个大概的理解,之后通过分析原子的组成结构,他们结合的方式、原理以及结合条件,最终达到让学生明白离子键的实质是阴、阳离子产生的静电作用导致的。对于新编化学基本理论课程中其它的一些理论性的知识,也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方便学生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为了让学生尽快理解并将元素周期表烂熟于心,可以从量变和质变这一规律来讲述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元素周期表创始人门捷列夫当时的创作灵感和编排原则,模拟科学家们当初创造发明的情景,让学生用设身处地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化学,研究化学问题,打破原先的思维定势,从而让学生们带着兴趣和极大的探究热情来学习化学。

4.2生本教育在新课程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上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