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医德医风工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德医风
作为培养未来医疗卫生行业专门人才的医学院而言,怎样培养出真正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医术精湛、医德优秀的人才,是医学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状况现状
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德育教育形式主要分课堂形式与非课堂形式。
1.课堂形式
这种教育形势最为普遍,即教师在课堂以理论形式讲授道德规范。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与特邀授课教师是医学高等院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其传授内容偏重理论层面。思想政治课是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必修课程,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形成和树立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价值取向的重要手段。辅导员作为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的日常德育引领与指导者,偏重于通过形势政策讲解和学生管理教育实现德育教育,可以多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熟悉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多种途径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成长关键期起到重要良性作用。以某时间或某重要时间段节点为契机,邀请一些学科领域内的著名学者与专家作报告,谈经验,一方面可以对国家医疗制度新动向有所把握,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医学院校大学生掌握学科动态,结合就业实际,及早做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优秀医务工作者的一切准备。
2.非课堂形式
该形式为非传统形式,但教育效果良好,旨在充分挖掘学生主体的创新性与自主性。这种形式寓教于乐,丰富多彩,抛开了课堂的约束,学生喜闻乐见,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青年志愿者活动:如在每年的雷锋月和志愿者服务月,由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利用各种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动员学生参与各类主题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扶残助残、义诊或关爱民工子女等,帮助医学生培养“医乃仁术,大医有德”的精神,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深刻理解并践行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学生讲堂:如定期举办道德讲堂,让学生自行选择活动内容,利用唱一首歌或看一部片等形式,结合专业,结合身边的事和人,在讲堂上谈认识,谈思想,带动同学共同思考,共同提高道德修养。重要活动:例如利用每年的重要节日,举办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沐浴在传统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其人文素养。
二、当前医学院校大学生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以河西学院医学院2013级251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访谈,综合各班团学干部的访谈结果显示,学生认为自己“被活动”的情况更是高达80%,其主要表现在出早操、点名、团学活动会议繁多、议程繁冗复杂。在梁栋等相关问卷调查中显示,70%的学生认为关于医学人文素养相关课程过少或甚至没有。医学院校大学生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医学院校德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够重视
目前,医学院校虽然都重视德育工作,提出“德育为首”的思想,但实际情况是因为德育效果是长期的、隐形的、无法做到立竿见影,所以从上至下并没有真正的将德育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做到统一安排,统一实施。
2.德育团队结构不科学
国内医学院校的德育团队就团队结构方面而言,普遍没有形成科学专业的、梯队合理的学术团队。(1)辅导员普遍年轻,从事德育教育时间短、方法少、专业匹配性较差。相当多的医学院校辅导员没有医学知识背景,学科规律把握不够,临床经验欠缺,对医学生的学中、实习、就业一揽子的医德、医风教育培养能力与作用较弱。(2)医学专业教师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普遍性较低。有调查结果显示,93.6%的医学生认为导师的言传身教对医学生学业及品德养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德育团队偏年轻。不管是辅导员还是思政课教师,普遍都较年轻,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原因找寻不深入,引导化解方法单一,爱心耐心欠缺,因此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亟待提高。
3.德育方法太过陈旧
医学院校德育方法仍旧是传统灌输式。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由于课时量很大,少有做到“师带徒”“手把手”的言传身教,导致医学生医德知识匮乏,医德信念不强等。新媒体德育方法尚未得到充分利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喜爱甚至依赖的日常交流手段,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影响很深。然而在这个领域中,关于医德医风等方面的知识还较为匮乏,医学院校德育主体尚未充分利用好这一领域。
4.德育内容未能做到与时俱进
德育内容滞后于其他学科。当前各医学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所教授的德育内容仍以沿用其他普通高校德育内容为主,针对性不强,创新力不够。以河西学院医学院2013级254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访谈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医德的认知存在严重的不足(详情见表1)。专业教材缺乏。目前尚无一本具有全国范围影响力的高等医学院校关于德育教育的系列教材或书籍。教材的专业性、系统性、权威性均有不足,从而导致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理论的基础严重缺失,使之无法发挥指导作用。
三、对策
1.鼓励医学生参与到德育教育中发挥其主体作用
在德育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德育教育中来。医学生首先必须重视自身德育,尤其是在医患纠纷形式日趋严重的今天,医学院校大学生除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之外,更应有一颗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心。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到德育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学生宿舍活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以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引入德育教育内容。
2.用创新内容丰富德育形式
不断创新德育内容,用丰富的德育形式来吸引学生参加,消除医学生对德育的抵触情绪。把德育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学科技能要求较高,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一优势,将专业实践、志愿服务和医德教育三者有机融合,让医学生能在学以致用的同时,更多的了解社会,发挥长处,培育爱心,积极参与社会、奉献社会,有效的培养其医学素养。以先进医疗典型为模范。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对先进医疗工作者感人事迹的宣传,树立起道德模范榜样,使医学生学有典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医学属生命科学领域,其理论研究需要多学科人才的共同合作,实践应用上也需要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
3.有效利用新媒体进行德育教育
新媒体因其快速、有趣、普及广泛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同与喜爱。有效利用新媒体,让医学生运用多种新媒介获取最新有效的正向信息,提高德育教育的媒介多样性,挖掘和发挥其在医学德育教育中的内在潜力,进一步提高其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例如我们可以在医学院校网站开辟德育专栏,开展多样化的网络德育教育,让学生全程参与,营造舆论氛围,宣传并适时更新全国或各地方先进医疗事迹,弘扬医风医德,期望能有较好效果。此外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导师、辅导员和管理人员都要参与德育工作,组成德育工作的强有力团体,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
4.将德育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针对医学生的德育特点,引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著专属于医学院校的德育教材,开设医事法律、医德医风等相关课程,使医学院校德育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为提高医学生德育水平奠定理论基础。在德育实践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是社会核心价值观中对医生们的基本要求。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医学院校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一方面要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要培养适应医学模式不断发展的高级卫生专门人才,因此,加强和完善医学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是推进医学事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EB/OL].[2013-08-19][2013-08-21].
[2]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EB/OL].[2014-01-15][2014-02-13].
[3]梁栋,李艳妮.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医患沟通知识的缺失及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2):48-51.
1.1培养医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根本要求
当前,医药费用居高不下,医患关系紧张,过度医疗、收受红包回扣等医疗腐败和医疗纠纷频发,因医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低下和职业道德败坏造成的医疗事故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发生与部分医务工作者自身廉洁素质不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加强对医学生的廉洁文化教育,有利于促进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进而从根源上治理和预防医疗腐败[5]。
1.2医学生廉洁品格教育的必然要求
通过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提高其对反腐倡廉的深刻认识,增强其对国家反腐倡廉的决心信心,培育其廉洁自律的良好品德,促使其对救死扶伤、以人为本、仁心仁术、悬壶济世等医德规范的认同[6],促使其养成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而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主动承担起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责任,为中国梦奉献青春与智慧。
2加强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对策及建议
2.1构建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各单位分工协作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建立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保障和规范机制[7],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和教育提供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根据党和国家反腐倡廉的形势和要求、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明确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和措施。其次要建立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考评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廉洁行为的考察和评价,建立诚信档案,并与其奖学金、入党、评优相结合[8];另一方面,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的廉洁教育,对教师学术道德和廉洁从教等方面进行考评,并与其个人的评优评先结合起来[9]。
2.2优化廉洁文化教育环境
具有榜样效应的古代医学家的雕塑及其名言,富含“廉教、廉医、廉学”思想的文化长廊,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对医学生进行廉洁文化教育。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应当为人师表、廉洁自律,把反腐倡廉内容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积极营造讲道德、讲诚信、讲民主、守纪律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的各项评比活动等应不断加大公开、公示和通报的力度,形成“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的意识,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廉洁守法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造良好的环境[10]。
2.3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发挥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大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医学人文课程是医学生掌握医学伦理知识、树立职业理想、熟悉医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疗保险》《医学心理学》等人文知识,使其自觉提升职业素养和医德风尚,进而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正之风。见习期、实习期是医学生从学生到医生转变的过渡期,是其从学校迈入社会的敏感期,对各类信息吸收快,容易在是非面前摇摆,有时甚至会犯原则性错误,临床带教老师应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及职业道德培养结合起来,运用工作中的实例现身说法,提升医学生关爱生命、治病救人、献身医学的思想修养,通过接触临床与患者,将所接受的廉洁文化教育在实践中外化为实际行动,进而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
2.4创新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载体
关键词: 医学院校 新生 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是大学新生完成角色转变,适应学习生活,稳定专业思想的重要阶段,也是大学生形成纪律观念,完善人格修养,规划职业生涯,步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医学院校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合格的医疗卫生工作者,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满足人们对医疗卫生需求的医药卫生人员。[1]本文通过总结我院近年来在医学新生入学教育管理中的方法和经验,探索建立一套符合医学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领导,为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新生入学,学院与相关职能部门多次研究,提前布置,精心组织,召开迎新暨入学教育大会,反复强调入学教育对于医学生五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对学院的教学、管理的重要意义,为开展入学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入学教育工作的领导,学院成立新生入学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总支书记为组长,专门负责规划、布置、督察、入学教育工作。各年级辅导员和专业指导教师负责所在年级的入学教育组织工作。
2.制订方案,严格规范。
为规范入学教育工作,制订《新生入学教育方案》,从指导思想、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安排和部署;制定入学教育时间进度表和专业教育参考提纲,学要求,坚持做到“六个明确”,即明确教育目的、明确教育形式、明确教育内容、明确时间进度、明确教育要求、明确考核重点。
3.明确分工,强化责任。
入学教育的内容包含多个方面,要对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工作进行分工,对入学教育效果负直接责任,从而强化责任意识,认真准备,亲力亲为,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爱校爱国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1.理想信念教育。
教育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2]增强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强化成才目标和学习动力;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思想认知,勤奋学习,奋发成才。
2.爱校爱国和校史校情教育。
组织新生参观学校,聆听校领导和专家教授关于学校历史和文化、校风和学风的报告和诠释,学习、了解我校的校史、校训、特色、成就(含英才)等,使新生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优势,加深他们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对学校人才培养观念和培养目标的理解;以学校的发展目标、人文精神等来凝聚学生,稳定思想,增强新生对母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3.诚实守信教育。
当前大学生的诚实守信教育集中体现在学费交纳、贷款还贷、诚信应试等方面。在认真做好新生缴费及“绿色通道”工作的基础上,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和学校的有关政策,形成“缴费上学”、“有借必还”的诚信美德。
4.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高校要把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看成是当前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3]“八荣八耻”,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系统总结。加强对新生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之“知荣明辱”,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
5.开展成人成才励志教育。
通过先进事迹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弘扬自强自立、奋发向上的励志精神,营造“学典型、见行动、争优秀”的良好氛围。通过举行成人宣誓礼,教育新生捍卫神圣宪法,履行公民义务,承担社会道义,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三、开展以校纪法规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为内容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适应性教育,帮助新生顺利发展、健康成长。
1.校纪法规教育。
校纪法规教育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制度保障,组织新生学习《学生手册》,开展入学教育知识考试,参加大学生纪律与秩序教育讲座、安全教育讲座,让学生熟悉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同时完善新生入学信息登记。
2.校园安全教育。
制定《新生入学安全教育计划》,开展涉及人身、生活、财产、交通安全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增强安全防范意识,防微杜渐;运用典型安全事故案例,教会学生应急处理方法;对发生的安全事故要及时通报、处理,确保学校稳定、和谐。
3.心理健康教育。
组织开展新生心理问题筛查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4]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或有其他特殊困难的新生的心理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疏导、及时上报。
4.适应性教育。
(1)通过举办“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学习的适应教育”讲座,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
(2)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会,发放《新生家长必读》,让学生、家长了解孩子所选择的专业、学校及学院的发展规划,为今后的沟通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会,帮助新生转变学习方法。
(4)通过举办“高校学生会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讲座,让新生更好地了解学生会的作用,积极投身于校园文化建设。
四、开展以学风建设、专业思想教育、学业发展规划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的发展规划教育,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成才观,步入科学的发展轨道。
1.学风建设。
“学风正成就事业,学风清造就良医”。学风建设是学校求生存、创品牌、谋发展的基础。学风包括学校风气、学习风气、学术风气、师德师风、医德医风等。通过“求真、求精、求新”的校风学风专场报告会,激励新生树立人生目标、胸怀远大抱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同时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风建设工作体系,让优良的学风成为学校发展强大的推动力。
2.专业思想教育。
向新生介绍学院专业设置、发展方向、专业课程、专业特点及专业师资、考研、就业情况等,帮助他们稳定专业思想。教育引导新生了解大学学习特点、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追求真理、求实创新、严谨钻研的治学精神。
3.学业发展规划教育。
组织学业生涯规划讲座,引导新生制定个人学习的学期目标和阶段目标,提高学习自觉性和有效性,做到制定好一个目标,营造好一种氛围。并以考试、考级、考证、考研为抓手,真正使方法指导、制度保障和检查反馈三项措施得以落实,使学业发展规划取得成效。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举办“奉献基层五十年,甘洒热血写春秋”优秀校友扎根基层自主创业报告会,号召大家今后投身基层卫生事业。制作展示医学毕业生考研、西部计划、选调生、选聘生、应征入伍学生光荣榜,印发毕业生成长记录和先进事迹材料,介绍优秀学生、校友成长经历,用先进人物和事迹激励、鼓舞学生;通过“就业”“职业”观念教育,为未来职业及人生定位做好必要的观念和知识能力准备。
五、加强以医学伦理学、医事法学、道德规范为主的医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临床医学专业特点决定了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必须接受医德医风教育。[5]医学新生怀着探求医学知识的远大志向,步入神圣的医学殿堂,在这一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医德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的教育,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塑造他们的医德认识、医德感情、医德信念、医德行为和习惯,使之全面、系统地了解医德的基本理论,形成“无欲无求”的高尚医德。
通过医学生誓词的宣誓,使他们从学生时代就树立一切为病人服务的宗旨,用高尚的理想和人格要求来衡量自己,激励学生在以后的医疗实践中自觉遵守医德规范,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奋斗。还要大力拓展医德教育的途径,[6]将医德教育与医疗实践相结合,抓好医学生的功利教育,提高医学生医德情感,正确地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好学真知,造就回春妙手;力行仁术,终成济世良医。
新生入学之后,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新的授课方式、新的学习方法、新的学习目标、新的人生定位等待着他们去思索、去探索、去适应、去定位。新生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争取多方面的支持、配合,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建立健全新生入学教育的长效机制。
附:新生入学教育安排进度表
参考文献:
[1]龙腾.高校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8):553.
[2]许健,葛晓华.浅析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09,(3):256-258.
[3]刘云山.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6-03-21.
[4]孙红艳,董波.多层次医学生教育管理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育,2007,(5):45-46.
在欧美的许多发达国家,医学教育包括学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在内的医学教育体系,即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后,在某一医学专业领域足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系统化、规范化的综合训练,使其达到从事某一临床专科实践所需要的基本要求,能独立从事某一专科临床医疗工作。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却缺乏必要的职业前培训,医学生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对自己的职业也没有充分的规划,而就是这些大学生一毕业就马上面临着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在一些基层医院,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马上就得独挡一面,这必然会有一些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1.1 完全缺乏临床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们马上面临的将是纷繁复杂的临床问题、医患关系问题以及其他的很多社会问题,从实习医生到医生转换时间过快过短会给刚毕业的医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实习期间,医学生只有一个学生身份,不需要做出任何的诊疗决定,平常也只是写写病历和病程记录,完成实际的临床操作机会也很少,因此毕业后立即从事医疗工作,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1.2 在实习期间,医学生的职业并没有定,实习也只是走马观花的到各科看一看,对自己真正从事的专科并没有重点学习,所以毕业后对自己从事的专业实际上知之甚少。这样的医生在基层,在没有指导老师的情况下独立从事临床工作特别是手术等工作无疑将把患者置于危险的境地,是不负责任的。很多专科医生工作几年后发现自己明显的不足再进行临床进修,虽然对后续的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而一些坏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在一个医科大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后,不论是否被用人单位接受,是否确定了自己的专业,都应当在一定规模的医科大学继续2年左右的职业前培训,再继续从事相应的临床工作。用人单位虽然会损失一些眼前利益,但将来的收获是更大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可用和可信度高的,必然会减少用人单位的医疗纠纷,提高医疗质量。
1.3 实习期间,虽然与患者也时有交流,但是真正的医患沟通还是由老师在进行,因此实际上刚毕业的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等也是很不足的。无论在哪种医疗模式和背景下,医患沟通永远都是重要的,对医生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的疑虑,顺利开展医疗工作,保护医生自己都具有重要作用。
1.4 我国长期以来包分配的方式使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缺乏科学的指导,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缺乏远期规划。尤其在简短的实习期间,学生只能选学一些专业,从而无法全面了解各个专业,也不知道自己最适合的专业是什么,在将来的工作选择中大多比较茫然和被动,这对将来的职业兴趣的建立就存在一定的挑战。因此在全面而又有重要的职业前学习中,医学生们才会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2 解决的措施
我们觉得有必要对我国的本科医学生实行正规的职前培训,这对完善我国的医疗人才培养体系,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其形式可以采取讲座、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专科培训和执业医生资格考试等。我们觉得这几种方式结合可以进行,而且最好在正规的医科大学进行。
2.1 对刚毕业的职业前培训应当包括一系列的讲座,这些讲座包括临床思维、理论、医德医风教育、医患沟通技巧培训等,从而全面提高其专业理论和职业道德水平。虽然在本科学习中也接触了不少的理论,但由于缺乏实践的指导,以往的学习往往显得空洞而不易强化,在职业前的讲座却可以紧密结合我们的临床工作,让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从而牢记在心。而良好的医德医风则是我们医护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
2.2 全科医生培训适用于所有刚毕业的医学生。医学知识需要融会贯通各专业,虽然目前在许多医院已经开展了全科医生培训,但普及率并不高,很不利于将来基层卫生工作的开展,而各高等院校对在校学生开展全科医生课程的更少,目前全国99所高等医学校中只有20余所开设了全科医学选修课,使在校医学生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普及程度不高,不利于21世纪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全科医师后备队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开展职业前全科医生培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职前培训中,在全科医生培养基础上进行的专科培养也有重要性。很多基层医院专科技术落后或设置不全,工作后根本无法提高专科技术。在我国北京等地区意识到专科医师培训的重要性并出台了《北京地区参加专科医师培训的住院医师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使专科培训走上了正规化,但那只是在少数地区,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没有专科培训基地,如果在医科大学开展全科医师培训基础上的专科培训必能为我国培养大量的专科人才。
2.4 完善职业前培训的考核制度。在规范化的医师职业培养过程中,了解培养成绩的方式就是考试,目前我国广泛开展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应当适合每一位毕业生,经过规范化的职前培训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毕业生应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只有执业医师资格证是不够的,目前的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着重于理论考试,对医德医风和操作技能却无从考核,因此凡参加医科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来对职前医师进行全方位的认证。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品德教育,育心为本。若要教育学生的心灵,就必有高尚的师德。关于为师之道,著名的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曾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东晋史学家袁宏的《后汉记》有句名言:“经师易遇,人师难遭。”顾名思义,经师,专门名家,教授有师法者。人师,谨身修行,足以范俗者。人师和经师的结合,当然是最完美的教师形象。而今教育家徐特立就曾提倡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
医学护理教育不仅仅是专业和技能的教育,更应包括思想政治和德育教育等。除了一般方法外,还要采取多渠道、全方位的德育教育模式,通过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道德风尚[1]。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个学科教师,所以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急救护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临床护理学科,作为一名护理专业的教师,在搞好《急救护理》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技能教学外,还要有机地结合急救护理的学科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随着各章节内容的不同,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学习急救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形象
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内容之一,职业道德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在其职业领域的反映。医德医风教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德医风教育实现其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医德医风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急救护理工作中医德医风的认识,救死扶伤,体现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是每个医护人员的光荣而又神圣职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个合格的急救护理工作者,除了必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才能立足岗位、奉献社会,肩负起“协助医者行医,给予被护理者之幸福”的社会责任。
2 通过学习急救护理的发展史,加强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想当初现代护理学的开山鼻祖―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所开展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一系列战地救护措施起,便意味着现代急救护理学随之应运而生。尽管急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这些最基本的急救技术在现代急救诊疗体系中人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故可凭借南丁格尔的光辉形象,来培养学生热爱急救护理专业的职业道德情感和坚定从事急救护理事业的职业理想信念。
3 通过强化急救护理技术的实训、实习教育,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技能,增强职业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适应临床急救护理工作的职业能力。实训、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实习过程中,教师应与实习单位共同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相关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及其养成训练。《急救护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临床护理学科,不仅有比较系统完善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还有相应一系列的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尤其我校作为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的急救护理的相关实践技能势在必行。
4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急救护理德育教育的创新功能。学校要根据专业的特点,积极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寓思想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急救护理作为一门临床护理专业的新兴学科,虽起步晚但发展势头却十分迅速。随着急救医学的迅猛发展,一些新的急救理念、急救知识和技术不断涌现。为了更好地与临床急救护理实践紧密联结,就必须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诚邀相关专家学者多作学术报告。使同学孟能尽快适应临床急救护理工作。 其学术报告内容不但要有针对性、和先进性,还应该有互动性和预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和超前意识。
总之,道德教育既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当今社会赋予教师的重任[2]。力求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来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功能,使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大力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1对法律的认识
法律与每一位公民息息相关,尤其在医患纠纷频发的今天,掌握一定法律知识对医生来说至关重要。问卷共包括4个相关问题。
1.1.1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从调查结果得知,有29.3%的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法律知识,25.0%的学生利用互联网和报刊学习法律知识,29.2%的学生通过电视电影获得法律知识,还有16.5%的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这一结果表明学生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呈多样化。
1.1.2对法律与自身关系的认识58.8%的学生认为法律与自身关系密切,28.8%的学生认为关系不大,1.0%的学生认为法律与自身没有关系,另有11.4%的学生说不清。说明大多数学生对法律有正确的态度和认识。
1.1.3对执法机关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9%的学生对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等执法机关充分信任,49.0%的学生对这些执法机关比较信任,33.5%的学生认为除非万不得已,不会和这些执法机关打交道,有11.6%的学生明确表示对这些执法机关不信任。说明多数学生对执法机关的了解很模糊,认识不到位。1.1.4法律意识强弱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66.3%的学生认为法律意识强弱与受教育程度关系很大,20.6%的学生认为二者关系一般,8.8%的学生认为二者没关系,还有4.3%的学生说不清。说明多数学生具有接受法律教育的意愿。
1.2学医动机
学医注定是一段孤独而又艰苦的旅程,拥有正确的学医动机,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仁心仁术。本问卷就此设计了3个问题。
1.2.1上大学的首要理由调查显示,有47.5%的学生认为上大学是为了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个人价值;44.0%的学生认为上大学是为了改变家庭命运,让父母生活幸福;仅有5.9%的学生是为了获得较多的金钱和较高的社会地位。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正确且单纯。
1.2.2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态度医学专业性较强,因此学习兴趣非常关键。调查显示,63.8%的学生喜欢所学专业,20.9%的学生不喜欢目前的专业。有46.9%的学生希望在大学中获得过硬的专业知识,30.8%的学生希望获得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说明学医是大多数学生的主动选择。
1.2.3对专业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有44.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医学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专业发展前途,38.0%的学生认为学医是自己的兴趣,9.8%的学生是因为学医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收入。这一结果说明学生对医学知识学习主动性强,学习动力充足。
1.3思想道德医生是个特殊的职业,它不仅要求精湛的医术,还要求高尚的医德[1]。
1.3.1诚信调查显示,大多数医学生对待“诚信”这一问题还是比较乐观的,有62.6%的学生认为大多数人还是讲诚信的;还有27.4%的学生认为别人是否诚信不重要,关键是自己要讲诚信。这无疑说明大多数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是过关的。
1.3.2对考试作弊或替考的态度据调查,有46.6%的学生强烈反对,认为这样做有损大学生形象,破坏考试公平性;有29.2%的学生不赞成这样做;但也有21.6%的学生表示此现象可以理解,是应试教育的弊端。这说明多数学生反对考试作弊或替考,能够自觉维护考试公平。
1.3.3大学生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有54.9%的学生认为是社会风气的浸染,有24.6%的学生认为是学校、家庭道德教育缺失,有17.3%的学生认为是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低下。这表明外部因素对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影响很大。
1.3.4对收红包的看法有33.2%的学生认为医生收红包很正常,不足为怪;有61.8%的学生认为医生本应救死扶伤,收红包是医生职业道德水平低下的表现。说明大多数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较高。
2医学新生在职业道德方面呈现的特点
2.1医学新生普遍存在对法律认识不足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学生通过电视电影、互联网、报刊等途径获得法律知识,明显高于通过课堂学习获得法律知识的比例。媒体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传播了虚假信息,加上大学生社会阅历有限,人生经验不足,很难辨别信息真伪,这就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埋下隐患。另外,有超过40%的学生认识不到法律与自身的重要关系,50%左右的学生对执法机关有不信任感,这一结果与不良社会风气、执法部门宣传不到位、法律体制不健全、学校相关教育缺失有关。近70%的学生认为法律意识强弱与受教育程度关系很大,而针对大学低年级开设的法律课程较少,这可能是目前大学生对法律认识不足的原因之一。
2.2医学新生具有较强学习动机,专业认同感强,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有较大需求
调查显示,有72.0%的学生选择学医是因为专业前景好或兴趣使然,超过60%的学生表示喜欢自己的专业。这表明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强烈的认同感,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有较大需求。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理想信念的坚持,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受来自不同渠道和功利思想的影响较少,将医生这一职业或多或少理想化。学校应抓住这一特点对其进行职业道德培养,使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深深根植于每一位学生心中。
2.3医学新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观,为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基础
通过调查发现,60%以上的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观,这就为职业道德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大一新生刚离开高中校园,接触社会比较少,思想较为单纯,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较小。因此,学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阻力较小,更容易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但是,医学院校“唯分数论”观念仍有残留,使得有些学生为了获得较高的分数不惜铤而走险,考试作弊或找人替考。学校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为其形成正确观念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对策
3.1尽早开设法律课程[2],加大法律知识宣传力度
高中时期,学生把精力都放在文化课学习上,为高考做准备,忽略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因此,进入大学后急需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方面的“补课”,而大一上半学年无疑是最恰当的时期。此时学生尚未开始学习医学专业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法律知识。另外,学校尽早开设法律课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犯错误。可以通过讲座形式传播法律知识,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医疗纠纷案件,使学生认识到法律的地位和重要性。
3.2增设人文医学类课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3],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
众所周知,人文知识对人自身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一新生的职业道德观尚未确立,医学人文类课程对其产生的影响无疑是长久而深远的。为达到医德教育目的,学校应增设人文医学类课程。建议学校医学人文教育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鼓励并创造机会使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提高其是非辨析能力。不仅采用西方的评议、讨论、教学辅导、角色扮演、直接阅读、案例分析等方法,还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平。
3.3通过实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品质
【关键词】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冲击。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医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新特点,医学院校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研究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目的是为了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成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已经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采取了切实可行的举措,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1、思想上高度重视
学校的领导层及广大教职工对思想政治教育给予高度关注,改变了过去对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学生工作处(部)和思想政治教研部的事情,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了多种举措,并投入了许多精力,使医学生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有效的改善。
2、组织上高度重视
学校专设一名副校长或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并兼任思想政治教研部主任,学生工作处(部)对分管校领导负责,代表学校制定全校的学生工作规划、计划和管理规定,并负责组织实施;校团委则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以团的工作为主线,结合青年团员的思想实际开展各项工作。各系设有专门分管学生工作的系副主任并兼任党支部书记,党支部青年委员兼任系团总支部书记,负责全系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学生管理的日常事务。
3、保障上措施有力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团、勤工助学、献爱心活动和各种宣传活动等;对全校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医德医风教育、公民道德教育,要求教师遵守教师和医生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坚持每周一升国旗,唱国歌,学生国旗下演讲、诵读医学生誓词活动,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
医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些教师或政工人员,对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做深入全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仅理解为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忽略其作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一项基础性工程的认识,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着眼于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控制与管理。
2、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管理脱节
部分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片面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委思想政治教研部和学生工作处(部)的事,在教学上只传授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训练,教学中医学生出现的问题未与辅导员协商解决,辅导员也较少向专业任课教师了解情况。
3、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有待于完善和改进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和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方式上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方法和途径往往比较单一,缺乏新意。在课堂上,对医学生进行的主要是强化理论灌输,对医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重视不够,尤其是忽略了医学生教育应具有的人文本性,忽视了医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忽视了医学生多方面的思想成因和利益需要,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效。
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相对薄弱
随着高校扩招,在校医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较为薄弱,思想政治教师数量不足,个别政治理论课由非思政教育专业教师担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5、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由于医学院校的整体办学以医学为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都处于弱势地位。导致了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整体处于教学、科研实力不强的状况,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些教师自身阅历较浅,经验不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相对缺乏,对教学或学生管理中提出的问题和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有时较难做出令人满意的答复和处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影响力有限。
6、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待系统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部门应当协调运作,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但目前的医学院校在这方面仍存在某些不足,如:学校的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各管一行的格局,很难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三、解决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存问题的对策
1、强化首位意识,完善机制,形成体系
医学院校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培养符合医疗卫生行业需要的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因此,一方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在专业教学、临床实习、学生活动、日常管理、后勤服务各方面都体现育人的宗旨,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在此基础上,应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全校紧密配合、不断整合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之中,全面营造全过程、全系统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2、探索新途径,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一方面改革教学方法,树立以医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其它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和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进行互动教学,利用社会案例,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和科学分析。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医学生医学人文高度去思考医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医学责任感。
3、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发挥人格示范作用
医学院校要注重培养教职工的医德、师德、公德、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不断提高管理、教学、服务及理论水平,使他们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真正在传授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做事、做人的态度。在医学教育的大环境中对医学生进行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适当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中,提高医学生课堂学习的认同感。
4、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
确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使医学生有明确应遵循的标准,而且对医学生的评价结果要与其未来的发展相结合,建立医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档案,作为医学生将来就业择业时用人单位的重要参照。此外,医学生也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发现自己哪些方面还存在着缺点,以便有的放矢地做出相应对策,修正自己不符合要求和规范的言行,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5、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发挥网络教育功能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网络化生存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在这种新情况下,应积极探索和实践,发挥医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医学生接触的各种网络文化之中。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开辟校园主流网站、官方微博等,切实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不断增强医学院校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6、加强医德教育,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来的医德、医风状况密切相关。联系中外医学史实际、联系当代医学发展实际、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实际,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四个原则,开展“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厚德济世、博学藏医”等卓有影响的活动,以此来深化大学生的思想品德。
在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医学人文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启发和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随着时代的变化,构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全方位的运行机制,改进和探索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对于加强和改进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搞好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吕春,王建英.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4.
[2]沈洁,周德红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05.01.
【关键词】医德;校园网络文化
一、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医德教育的背景
医学道德简称医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尚医德的形成与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医德教育密不可分,医学生医德教育实效如何,直接影响到医疗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而影响医患关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学校教育是医德终生教育的基础和必经之路,但学校医德教育仅仅靠医学伦理学的课堂灌输还是远远不够的,容易使学生片面的理解为医德理论脱离现实。再加上受到社会环境中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医疗卫生行业中不正之风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医学生人生观道德观的畸变,产生道德困惑。医学类院校与综合型院校相比专业性强,与其他的专业型院校相比实践性强,医学生担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使命,医学生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其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我院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医德教育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向善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才”,创新医德教育体系。为此,我院提出“公民基本道德补课”,“志愿者活动”,“激励学生单项奖”“五个零发生班级评选”等,积极探索我院医学生医德教育如何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促进医学生医德教育,提高医德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作为思想活动宣传的一个重要阵地,并且现在在校学生主要为90后,学生个性张扬,喜欢展现自我,同时,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网上,网络上信息的即时,问题能即时反映、被发现、就能得到很好的交流并解决。学院领导很重视学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希望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途径,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提供更便利的服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融医学生医德教育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医德教育的必然性
(一)实行医德教育的必然性
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使得大批在原有招生规模下不可能进入医学类院校的学生跨入了医学院校的大门。展望医学生的未来,他们将进入各种医疗机构,担负起救死扶伤的职责,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都将直接影响医院医德医风建设。在医学生的各种观念还处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的正确引导,无论从教育成本还是教育效果上看,都是最好时机。
随着更多的医院从公益事业向盈利事业转变,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逐渐转变为服务者与消费者的关系,赢得患者对医生的信赖和尊重,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医德教育将增进医生的医德,增强其对病人的吸引力,从而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医德教育网络化的必然性
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绝大部分领域带来新的改变。人们不必远涉千里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事情,也不只是局限于书信与电话来别人交往,网络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地球村的这一概念,而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更加深化了全球信息网络化的进程和发展。在目前这种大趋势下,医德教育网络化已经具备了所有成熟的条件。学生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学习方式,他们更加倾向于直接明了、快速获取所需知识的途径。网络可以汇聚所有医德教育的相关信息,然后再进行分类,让学生们可以轻松找到自己所需要的。通过网络,学生们可以共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与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看法,对相关领域内的问题进行讨论。这点将大大提升医德教育的效率,对学生的医德教育有深远的影响。
三、融医德教育于校园网络文化途径与方法
(一)将医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融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进行了医德教育融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医德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辅导和专业教学等结合起来,贯穿于医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拓宽了医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将医德教育融入到新生入学教育中
结合我院的特点,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网络、宣传报道、广播、专题活动等有效手段,大力营造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使学生感到医学职业的无比圣洁,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具有精湛的医术,更应该具有高尚的医德,促使新生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增强为社会、为人类健康事业的责任感,坚定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信念。
(三)将医德教育融入到各种学生社团活动中
将学生活动即使到网上,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社团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接受医德教育,自觉加强医德修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校园网络文化是在学校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学校办学理念、育人模式、内在精神和外部形象的综合体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校改革发展,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素质培养中,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将对每个在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将影响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直至终生。
参考文献: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是科教科老师按照我们的需要和上岗要求安排统一培训,由院各科室主任做了8次报告,包括:
一、医院概况简介。
二、学生治理的有关规定。
三、治安治理的一般常识。
四、医德医风教育。
五、医疗文书的书写。
六、有关护理知识的讲解。
七、院内感染的讲座。
八、手术室的有关知识。其间科教科的老师还穿插地组织我们到各病房看病历、观看关于医疗纠纷的专家讲座及急救处理方面的录像,让我们对实际的临床工作有了初步了解,为正式上岗工作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