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范文

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范文

【关键词】诗歌翻译;主语;忠实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汉语的思维模式,以主题为主。明确了主题,主语不说,也无碍对语意的理解。英语则不然,属于语法型的文字系统,主、谓、宾等,必须完全,才能准确表达意思;缺少了一部分,就是残句,根本无法表达,更无法理解。汉语的这种思维模式,在古汉语里表现,尤其突出。白话运动之后,西学渐进,现在汉语的表达,西化已很深,主谓齐全,句子很长,中西的这种差异,似在缩小,实际是汉语的传统,正在受到挑战,或者说正在受到侵害。唐诗是中国的文化瑰宝,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可谓一诗一画;千百年来,经久不衰。汉语的这种主题型思维模式,在唐诗里,也表现得最为突出。这里,笔者拿两首唐诗的不同译文,分析一下汉语对主语的省略而引起的英译本歧义。依唐代诗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为例:“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首先这首诗的题目,就引起翻译的麻烦。这个“逢雪宿芙蓉山人”指的是谁?汉语读者可能根本不问这个问题,但翻译成英语,非弄清楚不可。有这么两种可能:一,作者本人;二,某个旅行者而不是作者,也就是说,作者站在旁观的角度写成。三,甚至不排除,作者站在“夜归人”家人的角度写成;譬如,可能是“夜归人”的妻子。许渊冲先生对该诗的翻译,是这样的:Seeking shelter in Lotus Hill on a Snowy Night / At sunset hillside village still seems far; / Cold and deserted the thatched cottage are./ At wicket gate a dog is heard to bark; / With wind and snow I come when night is dark.。这里,翻译的优美,自不必说。标题是用的分词结构,回避了主语的问题。从第四句判断,这个“夜归人”指的就是“我”,即诗人本人。

还有一个翻译,刘军平译,题为“Putting Up at the Hibiscus Mountain”:The dark mountains lose themselves as dusk draws near. / In the coldness I see the thatched house for the poor. / Approaching the wooden gate I could hear a dog’s bark, / It’s me the traveler who arrives after the storm dark。这个翻译,四句话里有三句,都直接提到“我”。这个理解,就“夜归人”的指向而言,与许渊冲一致,指的就是作者自己。下面,还有两个翻译,都是外国人的理解。第一个,弗莱切(W. J. B. Fletcher),题为“A Winter Scene”: The daylight is far dawning across the purple hill, / And white the houses of the poor with the winter’s beautiful chill. / The house dog’s sudden barking, which hears the wicket go, / Greets us at night returning through driving gale and snow。第二个版本,戴尔(Dell R. Hales)的翻译,题为“Encountering a snowstorm, I Stay with the Recluse of Mount Hibiscus”:Dark hills distant in the setting sun, / Thatched hut stark under wintry skies, / A dog barks at the brushwood gate / As someone heads home this windy, snowy night[3]。

以上两段翻译,第一个,弗莱切的翻译,最后一句的宾语是“us”,指的“我们”,由此可见,译者把“风雪夜归人”理解为“我”,同时还有与我同行的其他人。这又牵涉到英语有单复数之分,异于汉语,属于另外一个问题,此不赘述。总之,是作者本人。第二首,从最后一句判断,这个“夜归人”指的是某个旅行者而不是作者,也就是说,作者站在旁观的角度写成。一般但从逻辑上讲,这么一个雪天寒夜,“旁观者”可能性很小,所以可以理解为“作者本人”的会较多些。但是,也不能说,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写这首诗不会发生。因为对于诗歌创作,不能像历史的考证那样;诗的创作,其形象思维是纵横驰骋的。把作者理解为站在“夜归人”家人的角度写成,也有。例如,王道余就有这么一种翻译,题目是“Stopover with My Host in Mount Furong on a Snowy Night”:As night fell the mountains loomèd dark and distant; / The weather was cold the thatched house pallid and broke. / Hearing a barking dog at the cottage door I knew / Braving wind and night snow my host had come back late。这首诗的翻译,有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它的题目和行文后两句所指的陪伴“主人”的人,地点不一致。题目表示“我”在随着主人,很晚才回;行文显示的,似乎“我”在“白屋”,听到狗叫,知道“主人”回来了。尽管有这点不一致,从行文上看,译者没有把“夜归人”理解为诗人自己,而是诗人的“家人”。还有一首,译者不详,题目叫作“Staying at a Cottage of Mt. Hibiscus on a Night of Snow”: 也是这样的理解:When the mountains lurk dim in the pale dark, / The cottage of shabby looks stands lone in twilight. / By the wattle gate now I hear dogs loudly bark, / The master has come home in the snow of night。这个很明显,“我”听到了狗叫声,知道“主人”回来了。本文作者也是一直理解这首诗的“暗含”主语;这里,有一个因素,关键在“夜归人”的“归”字上,容易让人理解为说的是别人。

汉语无需准确表述其主语,只需表达主题,或者更准确地说表达出了意境,即达到汉诗的最高境界;汉语的表达,也无需非得指出主语不可。但对英语而言,这即是主语的缺失,翻译时一定补上。这个“补上”的过程,实际是对译者对汉语诗歌理解的过程。各人理解不同,对于主语的选择也就不同。主语选择的不同,决定了审视的角度不同。如第一首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不同的翻译,有译作诗人本人,或某个旅行者,或旅行者的陪伴者,或旁观者。第二首孟浩然的《春晓》,不同的翻译,译作诗人本人,或者是“我们”这些人,或者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指所有的人。由于这个主题的限制,对整首诗歌理解的立足点,完全不一样,因为审视的角度不一样,也牵涉到对其余诗句的意义把握。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若后两句的主语翻译成“旅行者”,那么,头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这两句所展示的图画,即是旅行者远远看到的景象,知道前面有可能投宿的地方;若主语是“旅行者的家人”,那么,即是这位家人看到“日暮苍山远”的景色,继而想到自己“天寒白屋贫”的情况,再进一步想到远游的人。后两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也是,主语是谁,就是谁听到的“犬吠”,也就是谁感叹的“风雪夜归人”。孟浩然的《春晓》也是这样,所引用的几个译本,把“春眠不觉晓”的主语分别译成“我”、“我们”、“你”、“任何人”、“睡眠的人”等等。那么, 接下来“处处闻啼鸟”的人,就分别不一样了;因而,对“也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发出感慨的主人公,也都分属不同的人了。

从这些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霍华德(Howard)翻译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题目是“Lodging in the Hibiscus Mountain on a Snowy Night”,还有林同济孟浩然的《春晓》,题目是“Spring Dawn”,都回避了主语的问题,或者说忠实于原诗的形式,译文向汉语的原初形式靠近;至于主语是谁,全凭读者自己的感悟了,这样达到了汉语原诗的效果。至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属于较好的译文。

第2篇: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范文

一、 故事引路,激发兴趣

古诗词与学生的生活距离久远,如果让学生单从字面对照译文去理解,难免枯燥乏味。然而,作者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却能让学生从中感知诗词的大致内容,听故事又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开展“听故事,诵诗词”活动,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中走近诗人,走进诗词。

如诵读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讲述“靖康耻”的历史故事,诵读王安石的《梅花》讲述诗人王安石两次变法失败的故事等。有时,我们还把“百家讲坛”引入课堂,让学生聆听知名的专家教授讲故事。

如《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教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中国词坛的第一首悼亡词,出自苏轼之手,抒发了词人对亡妻深沉的思念和哀悼的心情,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对于认知水平尚浅的儿童来说,有点勉为其难。然而,北京师范大学康震副教授在“百家讲坛”《苏轼》系列节目(七)《天伦之乐》中有一段视频,精彩地讲述了苏轼与王弗这对少年夫妻之间的儿女情长。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不仅拉近了与词之间的距离,也提高了诵读诗词的积极性,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 素读经典,情趣盎然

《相约经典》的教学采用的大多是“素读”。“素读”不追求理解深刻,只是朗朗诵读,直至将所读内容烂熟于心,脱口而出。在技法上,要求反复朗读,响亮地、清晰地、字正圆腔地读,目标上追求积累大经典文字,力求完整地、熟练地记诵。教学中,我们根据不同的诗词,采用多种形式活泼的素读方法。

1. 古诗新唱,乐趣无穷。《毛诗序言》中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也。”可见,诗和歌从它们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形影不离,唱诗还是最好的记忆方式。

谷建芬老师专门为孩子们学古诗谱曲的作品就有二十余首,从《三字经》到《弟子规》,从《咏鹅》到《元日》,从《相思》到《游子吟》……把读古诗变成唱古诗,低中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尝试着让学生自己给古诗配曲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想象诵读,有滋有味。联想和想象是领悟诗词的基本方法。在诵读中,我们以联想和想象为抓手,以情带读,读中悟情,引导学生从逐字逐句地认读转变为充满情味地诵读。

如《乡村四月》的教学: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了江南农村的春景。前两句着重写景,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刻画了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在教学时,我们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交流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学生这样说:

生1: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青山,山上树木郁郁葱葱。

生2:我看到了广阔的原野上镶嵌着纵横交错的河流,河水清澈见底。

生3:我看到了绿油油的庄稼地,田间农民伯伯正忙着插秧。

生4:我看到了一个小村庄,村子的南面是一大片桑树林,东边是一片蔬菜地,路旁有几棵高大的树木,还有几只杜鹃鸟在树上欢快地跳来跳去,好像在说:“布谷――布谷。”

生5:我看到了天空中烟雨,小草、庄稼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更绿了。

……

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又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的教学: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五言绝句,按时间顺序,叙写了诗人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远游芙蓉山,夜间投宿到一户贫苦农家的情景。教学时,我们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诗改写成故事。有学生这样写道:

在冬天的一个寒冷的日子里,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刘长卿独自一人去芙蓉山游玩。天色越来越暗,山峦似乎离他更远了,周围没有一个客栈,他不禁加快了脚步。

忽然,一座小屋出现在眼前,刘长卿高兴地跑过去,走进小屋。小屋里陈设简陋,主人又不在家,显得冷冷清清,他自己生起了火,借着火光开始读书。

不知过了多久,柴门外传来了“汪汪”的狗叫声。在这风雪飘飞的深夜,是主人风尘仆仆地回来了。此时,流落异乡的刘长卿更觉得孤独寂寞,提笔即兴写下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之后,学生再次诵读诗时,仿佛身临其境,就更有味了。

3. 多样吟诵,乐此不疲。古诗词语言凝练,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与其他文体相比具有独特的节奏感,易于吟诵。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多种多样的吟诵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吟诵的形式包括指名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等,还可分为轻声读、大声读、感情读等,我经常交替使用,避免学生对诵读产生厌倦。

如在教学杜甫的《望岳》时,我们采用了分组诵读的方式:一组读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一组读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看泰山秀美无比;一组读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由静转动,突出泰山之高大深远;一组读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会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第二次读,四大组调换读。这样一遍遍诵读,不但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也掌握了诗歌的大意。

三、 创设情境,学以致用

经典诗词中的文字是经过锤炼的典范的语言,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在高年级的诵读活动中,可以尝试着让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学习运用。然而,让学生运用古诗词,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刚开始时我们应该创设情境,搭建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可行的范例。

例如,学生在诵读了一定量的苏轼的诗词后,课堂上可以进行这样的练习:

师: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的情感里,用已经学过的诗词填空。

出示:

① 当我们走在美丽的庐山上,会情不自禁地说:“ ( ),( )。”

② 当我们在中秋的夜晚思念亲人时,会忍不住吟唱:“ ( ),( )。”

③ 漫步苏堤,欣赏着如诗如画的西湖美景,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 ),( )”的诗句。

④清明时节,想起已故的亲人时,我们又会想起苏轼的词“ ( ),( ),( )”。

⑤初春时节,我们在公园中游玩,望着盛开的桃花,看着湖中嬉戏的鸭子,想起了诗句:“ ( ),( )。”

第3篇: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范文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4题;共79分)

1.

(12分)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8分)把诗句补充完整,并写出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千里莺啼绿映红,________。

莺啼:________

②________,多少楼台烟雨中。

楼台:________

③云淡风轻近午天,________。

云淡风轻:________

④________,将谓偷闲学少年。

将谓:________

3.

(4分)词语搭配

招展的________

城郭

依山的________

酒旗

大好的________

烟雨

茫茫的________

时光

4.

(4分)词语搭配

袅袅的________

村庄

傍水的________

炊烟

簇簇的________

柳叶

嫩绿的________

红花

5.

(4分)看拼音,写词语

tōu

xián

lóu

tái

jiǔ

yā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6.

(4分)成语积累。

请写出几个含有“春”字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8分)组词。

壁________

若________

琴________

距________

璧________

诺________

瑟________

拒________

8.

(5分)把文中你认为描写生动形象的语句摘抄下来

如: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9.

(8分)描写其他季节的诗句也很多,填一填,背一背。

①________,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②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③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杜牧《山行》)

④落霞与孤骛齐飞,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⑤________,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⑥千山鸟飞绝,________。(柳宗元《江雪》)

⑦柴门闻犬吠,________。(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⑧________,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10.

(5分)读诗《江南春》,解释下列词语

①江南春

②山郭

11.

(4分)文学常识填空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________,号________,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________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________。

12.

(3分)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千里________

水村________

烟雨________

13.

(5分)读诗《江南春》,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

酒旗风。南朝

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

烟雨中。

①山郭

②南朝

③楼台

14.

(5分)划出诗《江南春》节奏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阅读题

(共2题;共23分)

15.

(9分)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1)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碧玉:________

绿丝绦: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

②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裁:________

似: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

(2)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里“碧玉”是指________,“绿丝绦”是指________,又把________比作“剪刀”。

16.

(14分)阅读文言文《北人食菱》,回答后面的问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仕:做官。③坐:因为。

(1)解释字的意思。

①识:________

②欲: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②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选择正确的答案

①北人食菱,并壳入口。是因为________

A、连壳吃可以清热。

B、他不知道吃菱要去壳。

②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这是因为________

A、他们那个地方前山后山都有菱。

B、他不知道菱生长在水里。

(4)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14题;共79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二、阅读题

(共2题;共23分)

15-1、

15-2、

16-1、

16-2、

第4篇: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范文

雪,是冬天的精灵。当冬季来临,雪花漫天飞舞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变成了童话一般。同学们,这个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是的,到雪地里去,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或者去踩出一串串脚印……

冬季虽然寒冷,但是因为有了雪的装扮,大地更加美丽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的世界,去文字中领略雪的魅力吧!

【与雪有关的诗词】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唐·韩愈《雪》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绝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带雪的词语】

大雪纷飞 冰天雪地 漫天飞雪 白雪茫茫 白雪皑皑 鹅毛大雪 雪花飞舞

冰封雪盖 风雪交加 万里雪飘 冰雪消融 飞雪迎春 傲霜斗雪 雪中送炭

【和雪相关的谚语】

瑞雪兆丰年。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冬有三天雪,人道十年丰。

今年大雪飘,明年收成好。

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

冬雪消除四边草,来年肥多虫害少。

【描写雪的句段】

初下雪时,往往雪片并不大,也不太密,如柳絮随风轻飘,随着风越吹越猛,雪越下越密,雪花也越来越大,像织成了一面白网,丈把远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又像连绵不断的帏幕,往地上直落,同时返出回光。

冬天,如花絮般飞春寒料峭扬的白雪让我想起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傲霜怒放的腊梅使我不由自主地吟诵“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喜欢雪,没有理由,只是爱它的轻盈,却不张扬;痴迷于它的典雅,却不做作。纯纯的颜色,洁白如晶,如天使,似鹅毛,飘飘洒洒,漫天飞舞。它虽没有华丽的外套,白色却是最好的衣冠;它虽称不上雍容华贵,素雅却是最佳的装扮。带着它的雅致,迈着绝美的舞姿,随着冬的到来而翩翩起舞,洋洋洒洒,一泻千里。

踏上由雪铺砌的小路,独自漫步,踩上去听那咯吱咯吱的乐声,真比那天籁之音还要醉人,难怪有诗这样写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你瞧,远处那被雪覆盖的枯枝,似开出了一朵朵白色的小花,真有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味道,却又好似玉雕的一般,晶莹剔透。还有那房屋上,也都披上了厚厚的雪戎装,远远望去,清一色的白,好像是谁特意为它们粉砌的一样,白璧无暇,晶晶亮。再看看远远近近的人们,追逐嬉戏,一个个的雪球在空中飞来飞去,只留下一串串清脆的欢呼声在耳边回荡。

那时候的冬天比现在的冬天要冷的多,雪下的也很大。当大片大片的雪花如约而至时,一会工夫,房顶上,树枝上,地面上,就落下了厚厚的一层,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个干干净净,银妆素裹的世界。

看雪还是要去北方。进入冬天,雪就成了北方唯一的风景。城市里白雪皑皑,山野上苍茫一片,真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尤其是在林区,倘若大雪遮天蔽日地下上几天几夜,清早忽然起来,顺着窗户霜花的缝(fèng)隙(xì),猛地发现雪停了,世间万般寂静,无声无息。

【作家笔下的雪】

第5篇: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范文

一、对话误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放羊”式对话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的教师为了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矫枉过正,陷入了另一个极端,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对话”就是让学生不加限制地自由说,以为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就是遵循对话新理念,贯彻新课程标准,从而把语文课“放羊”成学生的自由交谈课。

有位教师上《狼和小羊》一课,结尾时为追求新颖,将小羊的结局设计成一场讨论会,讨论的主题是“小羊被狼吃了吗?”一部分同学认为小羊必死无疑,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小羊脱险了,并例举了许多理由:例如狼掉进小溪淹死了;小羊的爸爸赶来救它了;更有异想天开者设想羊把狼打死了,根本没有考虑到狼和小羊的力量悬殊、情形的危险。而教师却不加引导,任由学生“放羊”,最后两方争执不休,谁都不肯示弱,教师不知所措,只好宣布下课,草草结束了这场争论。

整堂课,本应起引导作用的教师在课堂上形同虚设,听任学生“放羊”,“溜到哪儿算哪儿”。结果一堂课就这样“热热闹闹”而又含糊不清地结束了。这种表面上看起来“自主创新”,而学生没有实实在在收获的讨论,实在有“作秀”之嫌。

(二)“专制” 式对话

有些教师在对话中,预先定下答案,只顾强调自己的观点,忽略对方的看法,甚至约束对方的思想,缺少倾听、缺少交流,实际上还是“灌输式”教学。

有位教师执教《三袋麦子》时,提了一个问题:“这三只小动物中,你们更喜欢哪只呢?”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位同学站起来回答:“小牛。”教师很不高兴地说:“刚才讲了那么多,你还会喜欢小牛?”便让他坐下了。另一位同学说喜欢猴子,教师面露喜色,立即给予充分肯定,并问:“为什么呢?说说你的理由。”接下来,便是师生关于猴子聪明可爱的对话。

从表面上看,教师提的问题很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实则教师早已定下了问题的答案,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不同的意见不被重视,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如此的 “专制”对话,实在是无意义,又怎么能自然和谐呢?

二、改进对话误区的有效策略

(一)尊重主体,平等对话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学习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时,对于最后一句中的“夜归人”指的是谁,我的意见是“夜归人”指的是投宿者,因为从听到狗叫声,可以推测是陌生人的到来。可是学生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结合“归”字推测,只有主人回家才叫归。就这样我们展开了讨论,从而更深入了解了诗意。在这里,我与学生是平等的。也正因为我把学生当成了学习伙伴,学生才敢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与老师平等对话。

(二)目标明确,少说“废话”

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使学生学会什么,或是培养学生的某方面能力。同样,作为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方式——对话,也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在课堂对话中,教师要围绕目标组织和谐的对话,不说假话、废话。

1.要选择有价值的话题。师生对话所提的话题,要有启发性和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出关键性的话题,千万不要问一些过于简单,或是复杂到学生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话题还要围绕教材特点及课堂目标而选择。以上所举的《落花生》课例,教师所选的话题就离题,与课文的人文精神和思想主题背道而驰,没有价值了。

2.警惕“对话陷阱”。学生由于心理特点及知识经验的局限,在讨论时难免会偏离主题,这时的交流如果继续下去,就只能是离目标越来越远,毫无意义。这时,教师就应该利用自己的角色,及时引导对话朝着既定目标进行。在课堂对话中,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对话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意义?及时调整方向,不让对话空洞进行。

(三)授予方法,真诚交流

教学中要注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和相互作用。在新课标制定的总目标里提出,学生“应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课堂对话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对话就是因为双方主体没有理解真正的对话,不知道怎样进行和谐对话,这点突出地表现在学生的自主讨论交流中。这一环节中学生更多地习惯强调自己的观点,发言很积极活跃,却不注意倾听他人的看法,或是听了别人的意见,没有进行积极的思考、比较和吸收,这样就没有达到互相交流的目的。常常表现出分小组热热闹闹地讨论了一番,却既没有解决问题,也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大家还是各抒己见。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思路,教给学生正确对话的方法。

(四)方式灵活,朴实贴切

当前语文课堂中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如火如荼地进行,而无论哪种形式都离不开对话。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对话方式一定要既灵活多样,又朴实贴切,要和谐,切莫为追求新奇而对话,这样学习才轻松、自然。毕竟,课堂教学是为学生学习服务,而不是表演给学生看的。

第6篇: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范文

一、粉彩雪景瓷画的发展

中国雪景画的产生和发展为粉彩雪景瓷画艺术奠定了基础。据史书记载,最早用中国画表现雪景的画家是东晋顾恺之,从唐代《贞观公私画史》和《名画记》中的图录,可知他曾画一幅《雪霁望五老峰图》,这是中国传统绘画史上记录的第一幅表现雪景题材的绘画,说明我们的前人在1600多年前就开始了对雪景进行描绘,遗憾的是没有留下遗迹。继顾恺之之后,南朝梁画家张僧繇也留下传世之作《雪山红树图》。传统雪景画到了唐展到一个高峰,唐代大诗人兼画家王维,运用丰富的联想和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利用大面积渲染的“留白”,造成了积雪清新、蓬松的感觉,令人耳目一新。五代赵在《江行初雪图》中首次应用“弹雪法”来对飞雪进行动态的描绘,丰富了传统雪景画的表现手段。至此就构成了中国雪景画描绘静态和动态的全部技法。

粉彩雪景瓷画最早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是以黑白面孔所出现的。作品画面简洁、淡雅,运线清逸流畅,受文人画风影响,一扫宫廷画的繁缛之气,给人以清新悦目的感觉。但作品构图、表现手法等,一味效法“四王”,抄袭摹仿,墨守成规,有的片面把继承传统、学师似师当作艺术上追求的目标,也阻碍了粉彩雪景的发展。

“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可喜的是在民国时期,景德镇雪景瓷画名家“珠山八友”之一的何许人吸取了宫廷画派“界画”的表现手法,并从临画“芥子园”入手,远承范宽、李成高超脱俗、气贯长虹的笔势以及清代袁氏叔侄细致入微的技巧,近受清初王石谷山水影响,用笔精到,工丽严谨,法度整饰,将粉彩雪景瓷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达到了静穆精深的境界。何氏还在每幅粉彩雪景瓷画中,以一两处暖色调点醒,使冷色调中注入一丝暖意,顿显一种冷艳之美。

20世纪50年代,景德镇陶瓷美术家“雪景大王”余文襄先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不为传统所束缚,以深厚的写实功力和寓意深远的构思才能,把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工艺性、商品性熔融在一起,充分发挥粉彩雪景瓷画的美感,带动粉彩雪景瓷画又一次飞跃。在题材方面,他努力开拓,同时代气息紧密相联,使冷静的画面增添了生气;在构图上注意远近、明暗关系,画面意境深远,引人遐想;在表现手法上,大胆运用西洋画的表现技法,画面层次分明,虚实相间;在用料方面,反复试验、探索、实践,运用得心应手,作品流光溢彩,黑白分明,雅而不灰。在此期间还有陶瓷美术家龚耀庭、陶瓷艺术家邓必浩、汪昆荣、刘以桂、凌美材和凌宗正祖孙、汪野亭之徒汪云山等也为粉彩雪景瓷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 以沈盛生、袁世文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粉彩雪景艺术大师,从不雷同中求发展,从大自然中寻构思,从装饰材料中破成法,从表现对象中寻求色彩,从多层次中丰富创作题材,从新的表现手法中出珍品。并于20世纪80年代攻克了粉彩雪景主要色料玻白和第V1・B族中含铬色料经烤花后大面积污染而报废的致命弱点,成功推出彩色粉彩雪景,使粉彩雪景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二、粉彩雪景彩绘技法

粉彩雪景瓷画与粉彩青绿山水画源出一流,只是表现方法、材质和所反映的时令不同,青绿山水可以画成春、夏、秋、冬四季景色,雪景山水只能反映春、冬两季景色。

粉彩雪景有冬雪、春雪之分,又有风、雨、晴、雾之别。不仅要有娴熟的山水画功底,还要有“借地为雪”、“借云作雨”、“借空作雾”和黑白相衬的绘画技巧,才能较好地表现画意,画出冬雪茫茫厚实、寒气逼人,春雪融融欲尽、春风送暖或雪后初晴、万物复苏的真实感。

“借地为雪”,即构思好画面以后,拍(指彩绘)天色和枯枝的衬底色,然后在底色上用刮笔刮出山头、树木的白影位置。表现冬雪应该多借,增强厚实感。表现春雪,应该少借,以示浅薄。拍天色也有讲究,冬宜深,春宜淡,雨宜熏,睛宜空。上料时,笔上蘸点老油,用手掌轻拍,即使墨拍开,也不会显现掌纹,拍开以后,用棉花擦出云雾,切忌“满”、“塞”。“借天为雨”,意在合适的天色空间或树梢浓雾处用弹性较好的毛笔斜捧出雨迹来,能使画面更为逼真。山水画的雾可用虚(空白)和线(勾勒)来表示,粉彩雪景则利用空间去拍出彤云密雾,向远方消失,推开层次。诗曰:“连云波澹澹,和雾雨蒙蒙。”可作“借空为雾”之解。

一幅美妙的粉彩雪景瓷画晶莹剔透、冰清玉洁,最后如何填色是体现、烘托画意的关键环节。粉彩雪景装饰主要用艳黑和麻色。艳黑属洋颜色系列,产地不同,配方也不同,切忌与生料、生红混同,否则,画面没有光泽度,易脱落。有的艳黑往往导致玻璃白颜色失真(泛黄),前功尽弃,所以必须先试后用。麻色是用艳黑、西赤调合至深褐色而成。填色用的玻璃白是专门配制的,一般常用玻璃白作花头、衣褶境染的底色,宜薄不宜厚。填雪景的玻璃白恰恰相反,宜厚不宜薄,同时还要加入适量的透明粉、晶料或雪白等溶剂,否则画面就缺少“雪”的厚实、晶莹的质感。在压满积雪的松针上,填色时一定要在浓密处点些大小不等的玻璃白点,增强雪意。在山石下面的消失处或岩石的阴暗部位,都应用断续的虚线或大小不等的点去补充,起到点苔、托雪的作用。

三、粉彩雪景瓷画赏析

1. 何许人粉彩《踏雪寻梅图》瓷板画

高20厘米, 宽13厘米。

图绘高士骑驴过板桥,一童子肩荷梅花,随主人踏雪寻梅归来,庐中有一高士正在等待,饮酒赏花,听风赏雪,自有文人的雅兴、雅事、雅趣。蹇驴踏雪,留下痕迹串串,表现得一丝不苟;桥滑艰行、举步不稳的姿态恰到好处。山石用硬笔勾、,雨点、豆瓣皴相结合的画法;浓淡水墨以笼染技巧,显示出大气磅礴、沉雄高古的非凡造诣。整图俊逸清朗,得神似之妙。左上有隶书题诗,落款为为:“甲戌(1934年)季秋月,钟藩先生法鉴,阳谷许人何处画于湓浦(湓浦为江西九江的古称)”。

何许人(1882―1940年),原名处,字德达,乳名花子,安徽省南陵县人。何许人自幼喜爱画画,14岁与乡友从安徽到景德镇入瓷庄学艺。1911年后应詹元广、詹元斌兄弟之聘,赴北京画仿古瓷,得以饱览故宫历代名画名瓷,并拜访京城前清遗老求教切磋,技艺大进。1916年以后,何许人画瓷渐以粉彩雪景山水为主,并开启了景德镇瓷上粉彩雪景山水画之先河,独树一帜。有诗云记载其一生:“壬午降人世,殁于庚辰年。平生好丹青,雪景海外传。出身非寒苦,一炽赴贫贱。由浔入浮梁,艺坛新技添。珠山结八友,广交天下贤。先生云游去,美名扬画苑”。

2. 余文襄粉彩《风雪夜归图》瓷板画

高38厘米,宽25厘米。

此作构图奇胜,洗染细腻。图绘一株老树如虬龙凌空,树干气势宏伟,自然生动。树枝画法深得宋人笔意,颇见功力。远处山林被迷茫的雪雾淹没,一轮冷月隐于寒气之中。提灯老人携童而归,充满了“风雪夜归人”的意境,如一首纯洁的雪景赞歌,拨动欣赏者的心弦。右下竖题:“风雪夜归人,余文襄”。印章为红色白文“之印”。

“风雪夜归人”出自唐代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余文襄 (1910―1993年),又名恂松,别号“华舜”,居名“明泉古屋”,江西都昌县人。12岁考进江西省乙种工业学校,受益图画教师周筱松。由于对乡土风光的挚爱,对飞雪的无比迷恋,1925年投师于当时景德镇颇负盛名的雪景大师何许人门下,得其秘传雪景技艺。解放后,余文襄先后在景德镇瓷器生产合作社、景德镇艺术瓷厂从事陶瓷美术创作和设计,1959年余文襄由景德镇市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

3. 龚耀庭粉彩《雪景图》执杯

高10厘米,口径8.4厘米。

此图采用高远构图法,非常巧妙地将近景、中景、远景的层次层层推进,井井有条而又富于变化,境界幽深,引人入胜。山石、树木等景物穿插有致;人物、房屋安排得当。近景江边雪树苍老,铁骨冰姿。中景为山脚房屋,屋前妻子正在等候外出垂钓的丈夫。远景为峭壁悬崖和被雪覆盖的山峦。整个画面显得和谐、丰富、别致。人物、树木、房屋在白雪皑皑的世界里以静为主、静中有动,饶有诗情画意。杯之另面墨书:“芳生齿颊,香沁心脾。”落款为:“龚耀庭写于珠山。”印章为红色白文“印”字。底款为:“江西景德镇市美术瓷厂。”

龚耀庭(1910―1975年),陶瓷美术家。江西南昌人。10岁即在景德镇何许人瓷店学艺,对陶瓷美术技艺刻苦钻研,笔法苍劲有力,刻画细腻,设色雅致而明快,构图生动。年青时就在雪景山水瓷画方面颇负盛名,晚年更有精心创作的《井岗山》《延安》《遵义》《瑞金》《》等多幅革命题材的粉彩雪景作品流传于世。

4. 邓必浩粉彩《出诊图》瓷板画

高19厘米,宽14厘米。

此板形状似欧式窗形,上为圆弧。图绘一肩披红围巾的妇女手扶赤脚医生顶风冒雪艰难前行,医生头带棉帽,身穿绿色大衣,左手提药箱。远处村落一少女翘首焦急地等待。全图笔法细腻,人物刻画动态逼真,衣纹似行云流水,提、按、顿、转灵动自然,衣饰朱黄青紫,色泽雅丽而不俗。右上落款为:“出诊,一九六五年邓必浩作。” 印章为红色白文“印”字。

邓必浩,江西新建人,生卒年月不详。曾供职于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合作社、景德镇艺术瓷厂,擅长粉彩雪景瓷画。邓必浩雪景无论从厚厚的粉料堆积法和山石树木的构图上来看,都严谨地遵循了民国雪景大师何许人的法度。所见作品底款有“景德镇陶瓷专科学校出品”、“景德镇艺术瓷厂出品”、“景德镇重兴瓷厂出品”。

5. 刘禅粉彩《雪景图》牙签筒

高4.4厘米,口径3.3厘米,底径3.6厘米。

此筒造型小巧,做工精致,胎质细腻,釉面莹润。图绘江边山脚一座草屋,屋旁几棵古树,江边一叶小舟,渔翁端坐在小舟之上。远山峰峦起伏,覆满积雪。笔法娴熟,以淡墨染石烘托雪景,勾点豪放,江天染以灰色来增强色彩的对比度,数笔绘出萧索寒冷之气。落款为:“刘禅作”。印章为红色白文“印”字。题字为:“子琦兄嫂惠存,王汝鑫、刘明奎制赠于洪都,三七年元旦”。底款为:“南昌新中华出品”。

刘禅,又名刘希玉,江西南昌白马庙人,其弟刘希任为南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绘瓷艺人之一。刘禅上世纪30年代后期即名重南昌,擅长雪景,兄弟俩也常合作,希任绘画,希玉为其填色,合作之瓷多被当时有名的大瓷店丽泽轩、新中华所购买,其售价亦不低于景德镇名艺人。

6. 凌云粉彩《抱琴访友图》雪景山水执杯

高13.7厘米,口径7.8厘米。

此图绘远山峰峦起伏,覆满积雪,江边山脚几棵古树枝干苍老挺健,小枝短秃遒劲。山路上一老者策杖而行,书童抱琴紧跟其后,欲访故友。山石迎风面白雪皑皑,背风面浓墨重染,过渡自然。整幅图布局严谨,疏密有致,藏露有度,浓淡相宜。背面墨书:“风雪抱琴访故知,己丑之春凌云写意珠山”。印章为红色白文“印”字。底款为菱形章:“江西凌美材出品”。

凌云(1883―1957年),字美材,斋号凌云轩,江西新建人,是清末民初颇有名望的粉彩画家。凌美材自幼出身贫寒,九岁来景德镇学徒,从师于新建同乡老艺人,晚年主攻雪景山水。凌云与“珠山八友”之首王琦为同乡并与之交往甚密,其画艺也得到了王琦、王大凡及其他同行的肯定。其孙凌宗正从小受其熏陶,耳濡目染,承其衣钵,被陶瓷美术界誉为“继何许人、余文襄之后又一位最有影响的雪景山水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