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校园文化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文化建设

第1篇: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存在问题;加强措施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社会文化,是学校师生知识结构、文化修养、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的外在体现。作为肩负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历史责任的各级、各类院校,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品德高尚、信念坚定、科学知识丰富、综合素质能力强的,符合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是促进我国学校教育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1 校园文化的作用分析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人类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对自身范围内事物具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

1.1 校园文化对学校内发展的影响及作用

学校的师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自然而然地会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规范和激励。和谐、合理的教学环境、工作环境、人文氛围、人际关系能够给学校师生带来愉悦感和精神动力。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师的职业操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氛围等校园文化的微观体现,均会对学校师生的思想、行为起着一定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通过校园文化对学校师生有形、无形的影响和约束,能使师生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做到从被动地接收到主动遵守,由检查监督到习惯养成的转变。同时,面对着共同的校园文化熏陶,可促成广大师生形成共同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激励他们奋发图强,为集体荣誉和自身成功而努力奋斗。

1.2 校园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及作用分析

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校园文化由于受成员素质相对较高、成员构成具有发散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影响,现代校园文化具有传承创新及辐射示范作用。文化传承是学校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文化研究、发展和传承和校园文化建设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学校作为先进科学知识及人才培养基地,在接收和消化社会文化的同时,又能将自身独具的先进性、特质性文化传递给社会,从而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提升了社会文化的品味与质量。

2 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教育和引导学生,将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社会发展同步,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培养出大批的合格人才。但不容忽视的是,受诸多方面原因影响,当前我国校园文化建设尚存在一些问题有等解决。

2.1 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尚不平衡

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各级、各类院校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一些高等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建设起了规模庞大的新校区,运动场、游泳馆、体育馆和多功能厅等基础设施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校园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物质文化建设不是目的,精神文化形态建设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所在,更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片面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却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必然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2 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功利色彩愈加明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使得人们的价值更趋多元化态势,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的结果。身处社会当中,这种变化和影响自然要在学校当中有所反应。实践表明,价值观的多元化致使我国当代学生中,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不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丧失原则,一切向钱看,以功利目的为标准,理想和信念在其眼中一文不值,艰苦朴素、为人民服务等观念不复存在,颓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斥在校园中。

2.3 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明显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差异较大。按理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呈现出不同特色,这也是其魅力和生命力之所在。然而,现实是很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缺乏创新意识,高度雷同,这种雷同不仅表现在场馆建设和校园活动极其相似上,甚至于校风校训的制定也高度雷同,丝毫没有彰显学校的特色,也就谈不上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了。

3 加强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3.1 转变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针对校园文化建设思想认识上所存在的不足,要提高认识,转变理念,才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转变重物质轻精神的文化建设理念,无需过多地投入金钱、人力物力到那些标志性建筑或雕塑上,而应培养真正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的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不动摇,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良好的学风、校风和作风建设,这是加强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所在。

3.2 加强校园文化的个性化、特色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是趋同的,而应突出其个性和特色。建设个性化的校园文化,应当注重学校传统文化,从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等环节体现学校特色,在人才培养上,应把社会需求与办学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避免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对那些具有传统特色的校园文化,应尽量予以保留。例如,清华园的未名湖等具有特色和人文的建筑、景观,是学校独具特色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应当得到继承和发扬,必须要予以保留。学校个性化文化则是学校魅力所在,要发扬学校个性化文化建设,就应立足自身传统,发扬特色,注重文化底蕴的培养和传承,才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化校园文化。

3.3 校园文化建设要发挥教育功能

针对当前我国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必须清醒地认知到:对学生的独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应当继续发扬,而存在的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则应通过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过多商业味和市井气,也应适当予以控制,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功能的发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进而为加强校园文化营造良好氛围。

3.4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知识、有能力、高素质的人才。相对于课堂教学这一共性教育而言,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更加充分地使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发挥特长。因此,学校应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投身实践、发展兴趣爱好,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挖掘学生潜力,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自我,增强信心,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又净化了校园的精神环境,是增长学生才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4 结语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灵魂,是推动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只有从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和提高育人质量的高度来研究和建设校园文化,才能营造充满思想、底气和智慧的现代校园文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师生进步和成长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第2篇: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一)推进中职学生顺利就业的需要

从企业反馈的情况看,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到企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的约束,经常被企业考核扣分甚至被淘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匮乏,平时学生在校只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没有一个与企业相接触的机会。一旦毕业走入企业,学生很难感受到企业的生活氛围,不能顺利地从学生角色转变为员工角色,无法达到安心就业的心态。所以,中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企业。因此,中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收集企业文化的成分,把企业文化理念中有价值的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拉近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中职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慢慢地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氛围。这样,中职生在走入社会时就不会无所适从了。

(二)加强中职学校特色兴校的需要

中职学校应当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突出职业学校的特色,使中职校园文化“职”味更浓,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形成,让学生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促进学校的招生、就业、德育管理和教学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增强中职教育的活力;增强家长对中职教育的关注度,推动企业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认可,发挥特色兴校效应,推动学校良性发展。

(三)促进中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职学校特别是农村中职学校生源大部分来自于本地初中毕业生,上中职学校是他们无奈的选择。这些学生相对而言成绩较差,纪律观念不强,缺少勤奋,学习欠主动,自觉性不够,厌学情绪浓,生活和行为习惯尚需加强,且他们自尊、自卑、自弃、自以为是和逆反等个性心理状况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招得来,留得住,使中职学校逐步发展壮大。

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提高中职生的自我价值

校园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寓教于乐,会得到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这样会激发他们勤奋学习的热情。所以,中职学校在以“职业”为核心的校园活动中,应多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

(二)增强中职生的求知欲望

中职校园文化活动种类繁多,各种各样的竞技活动不但拓宽了学生视野,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企业;而且增强了学生强烈地竞争意识和好胜心理。这样就会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学习课堂知识,寻求课外知识,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增强求知欲望。有了如此心态的中职生就不会在就业的道路上裹足不前了。

(三)搭建中职生的个性平台

中职学校应广泛地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为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搭建平台。如“‘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书画大赛”等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舞台,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消防应急演练”“地震应急演练”等实践活动,让师生学会面对突发事件紧急自救的知识,大大增强了师生的安全意识。这些课内外活动,不但净化了校园文化,抵制了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抑制了低级、庸俗的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而且引导了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也推动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四)培养中职生的综合能力

第3篇: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4―0033―01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中影响师生价值取向、思想行为的环境、思潮、风气等方面的总和。它是一个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比较持久的各种关系,既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又由校园内师生的构成、校长素质、环境营造、氛围形成、名人影响、办学层次等因素决定,是学校的支柱和灵魂。

校园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一是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治学态度、校训等要素的集合。二是校风、教风、学风,这些集中反映师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价值取向和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对师生的现在和未来影响很大。三是课本和教授课本知识的过程中辐射出来的思想和行为。四是校园固物如校舍、亭台、树木、山水以及这些物件的组合,所表现的精神内涵。本文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一、对旗帜性的东西要不断研究,赋予新的内容

如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校风、治学思想等等,这些是学校历史上产生并较为稳定的东西,在较长的时间内指导着学校的工作,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一是要不断地强化,叫响叫亮。二是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丰富它,发展它。

二、把校长的教育思想变为学校的思想,变为师生的共识

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它是陶行知教育实践中发现并总结出来的,内涵丰富,高度凝练,充满智慧。把它变成师生甚至家长、社会的共识,变成学校的思想,其教育效果就被加大了。校长必须研究教育,这是职责所在。校长是出思想的,这是角色要求。每一个有作为的校长,都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只是层次水平高低不同。在把校长教育思想变为大家思想的过程中,要消除校长性格、知识结构等方面的缺陷带给大家的不良影响。

三、要有校园文化的方向感、美感、情感

校园文化应该是多元的、开放的、互相影响的。但在诸多因子中,必定有高品位的、主流的东西,学校的领导者和教育者,要时时关注校园文化诸因子,研究它、分析它,引导校园文化向更高方向发展,要发掘校园文化中美好的、崇高的、深厚的因素,引导学生从感性达到理性,使感性和理性共存,使美的东西触及灵魂,持久发挥作用。情感,最基本的就是爱憎喜怒等。校园中好的东西要使学生喜欢,除了反复发掘美、展示美,还要让师生去参与、创造。这一切,不是凭说教、口号就能做到,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即时研究,投身活动。

四、加强阵地建设,培育文化载体

校园文化是无形的,又是可以物化和固化的;所谓物化,就是通过物质形态表现出来。所谓固化,就是通过物质形态把过去的文化活动、思想意识等长期保留。这些物化、固化的物质,如活动记录照片、场馆、专栏、雕塑等,就成了文化的载体。虽然这些东西本身不是文化,一旦给它们赋予文化的元素,让它们承载文化、传递文化,校园文化就可以发扬光大。没有这些载体,校园文化就没有时空,将变得没有意义。

五、重视本校的名人和文化成果的影响

一个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些中坚力量甚至名人的支撑,离不开先进文化成果的支撑。名人和先进文化成果的层次,决定着学校的层次。从教师和学生中产生的名人和优秀的文化成果,证明产生它的土壤即学校的底蕴是深厚的。这些名人文化成果又可以作为文化宝藏,被大家发掘提炼,丰富学校文化的内容。

六、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

在课文中、知识点中,在授课过程的知识生成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发掘资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所有思维活动中去创造、去积累,从而形成本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坚持思想自由

第4篇: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对策

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以及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一般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深刻地影响着广大师生的价值观、思想情感和道德信仰。在高校培养人、造就人的诸多因素中,校园文化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应该引起全社会尤其是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也包括无形的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文化;既包括丰富多彩的行为文化形式,也包括健全完善的激励约束制度;既包括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也包括对其良好品德的培养。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了不平衡、不和谐发展的态势。

1.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有形载体,是高校在自身发展进程中累积下来的各种物质存在。精神文化是高校办学理念、校风校貌的集中体现,是一所高校发展的“软实力”,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所在。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也在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校园,一些高校在加快物质文化建设、追求规模和效益时,忽视了校园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2.重制度文化建设,轻行为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指高校在教育教学、后勤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各种规章、细则的总和,它规范、约束了广大学生的行为,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近年来,各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可谓成绩显著,但是诸如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等不良现象在大学生中仍然存在。可见,仅靠制度约束是不够的,还要将这些制度转化为青年学子的自觉行为,这样一来必要的行为文化就显得愈加重要了。但目前在许多高校,行为文化建设缺失严重。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在学校教育、科研、学习、生活及娱乐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是学校灵魂、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制度建设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将条文式的制度转化为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行为操守。

3.重学生技能培养,轻良好品德养成

目前,高校比较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统一,比如:逐步建立起了各种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室,改革教学模式,积极到教学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深入企业一线开展学生顶岗实习。这些教学形式和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增强,推动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相比之下,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高校则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一方面,一些教师认为,现在就业形势不好,能够千方百计把学生推向市场就算成功了;另一方面,一些学生认为,一岗难求,能够谋得一个岗位就算不错了。而实际上,对于学生的职业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完整的,既包括职业技能教育,还包括职业道德教育。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任务

按照国家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的要求,结合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我们认为,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有以下三项。

1.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统一

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础,能够促进精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高校校园里的各种建筑、花草树木等无不是构成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影响着广大青年学子,陶冶着他们的身心。有时候,高校的某些物质存在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比如清华大学的荷塘、北京大学的老校门、河南大学的古典建筑、河南师大的塑像等。学生身处其中,倍增崇敬之感,平添积极进取的豪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之一就是要重拾高校精神,把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统一起来,把校园文化的精神建设提升到与物质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高度。

2.职业技能教育与良好品行教育的统一

近些年,一些高校为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适时调整办学思路,不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努力提升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使得学生比较符合岗位要求。但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个别毕业生仍存在着跳槽频繁、爱岗敬业精神不强、团队合作意识淡薄、归还助学贷款的诚信意识较差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突出的一点是他们在校期间接受的品行教育不够。也就是说,高校在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的时候,忽视了对他们进行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

3.制度文化建设与行为文化建设的统一

制度建设与行为养成应是相互融合、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如何把严谨规范的制度条文转化为一个人的自觉行动,值得每一名高校管理工作者深思。制度的贯彻执行是制度文化建设与行为文化建设相统一的重要举措,这是在制度制定之初就应该首先考虑到的问题。任何制度的制定都是为了推动工作、规范行为的,因此不能把制度流于形式,不能将制度锁进“保险柜”,而要在实践中检验制度、修订制度、完善制度。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采取的对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党政领导的“大手笔”,需要师生员工的积极参与,需要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做好“六个以”:以优美的环境影响人,以优良的校风熏陶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科学的制度约束人,以丰富的活动感染人,以先进的典型感召人。

1.以优美的环境影响人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助于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优美的校园环境应包括美观和谐的校园建筑、催人奋进的校园雕塑、绿草如茵的球场、整齐洁净的道路、宁静高雅的文化场所、宽敞安静的教室、气势恢弘的图书馆、纤尘不染的学生宿舍、树影婆娑的园林、风格独特的亭台等,它们共同营造出宁静和谐、昂扬向上的物质文化氛围。

2.以优良的校风熏陶人

校风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而持久的。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几年,身上必然会被打上这所学校的烙印,尤其是校风的烙印,所谓“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良好的校风至少应该包括笃实严谨的教风、踏实勤奋的学风和朴实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三部分内容。因此,高校要努力培育优良校风,并以此深刻影响青年学子,让他们在高校这座神圣的知识殿堂里铸造出高尚的灵魂。

3.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有人把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可见,传承和弘扬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梁启超先生曾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激励清华学子,后来这八个字就成了清华大学的校训。可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概括了清华大学的精神,这种精神又影响和塑造了一代代清华人。

其实,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有的侧重于办学思想,有的侧重于学生品德修养,有的侧重于学习,有的侧重于创新,凡此种种都与这所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连,这种精神促使学校不断改革和发展并创造新的辉煌。

4.以科学的制度约束人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概念性、长期性等特点。加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至少应该遵循四大原则。

一是人文关怀原则。校园各项制度的制定都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以维护学生的利益为目的,这样的制度才能使学生信服,执行起来也才方便易行。

二是激励引导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人的发展越健康,成功的几率就越大。真正的好制度不是限制学生什么不能做,而是鼓励、倡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大禹父子治水的故事应该能够给高校制度建设以启迪。

三是过程监督原则。对学生的结果评价固然重要,但是过程评价更加不可或缺。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为什么不在过程中加以矫正,而非要等到出现严重偏差才去收拾残局不可呢?好的制度应该是对学生行为过程的规范,而非对其不良行为结果的处理。

四是化繁为简原则。为了便于执行和操作,高校应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佳的状态是,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够感受到制度的关爱,却又从来都不曾感受到制度造成的压力和负面影响。

5.以丰富的活动感染人

“大学校园活动如果组织得成功,有时可以形成品牌。”一些高校的校园活动为学校增色不少,人们通过它们增进了对学校的了解和情感。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篮球项目、华东理工大学的乒乓球项目等,都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体育活动品牌;一部歌剧《中国蝴蝶》则使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和武秀之老人闻名中国戏剧界。

用文化精品感染当代大学生,是高校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要注重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为载体来活跃师生员工的文化生活,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具体来说,可以利用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等举办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6.以先进的典型感召人

近年来,大学生英雄群体和英雄个人不断涌现:面对旋涡中的少年,他们舍生取义;迎着歹徒的尖刀,他们勇敢向前;面对衰老的双亲,他们携母求学;对于困难的同学,他们不离不弃;灾难面前,他们义无反顾地志愿救助;洪涝干旱,他们拿出微薄的积蓄为灾区捐款……这些都是时代的英雄,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楷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还要善于利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教育和感召青年大学生。同时,还要善于发掘身边的典型,用先进的典型引导人、用优秀的事迹激励人。例如:可以在教师中深入开展“十佳教工”“青年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评选活动,在学生中深入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校园女杰”“学习标兵”等评选活动,这些评选活动可以有力地促使广大师生发现先进典型的闪光点,自觉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形成“学先进、比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余明阳.大学品牌[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2]闻奇.清华精神九十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3]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第5篇: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层次结构;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001-02

一、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内涵一样难以界定。国内外学者也进行过广泛探讨,他们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层次,对校园文化进行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四种。这些定义都对我们理解校园文化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都有所不足。一是“社区说”。认为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大文化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在分类上归属于社区文化范畴。这种说法容易将校园文化等同于社区文化,忽视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以及校园文化它自身的特色,主体与内涵都过窄,不能全面概括校园文化内涵。二是“氛围说”。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认为是在校园这个特定的范围中的小环境、小气候,是一种氛围。这种说法很狭隘,忽视的校园文化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三是“综合说”。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为全体成员认同遵循并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校园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综合。这种说法过分重视精神文化,这种综合室精神层面的综合,忽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作用。四是“补充说”。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甚至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第二课堂”, 仅仅将其视作第一课堂的补充将校园文化狭隘化了,校园文化无处不在,对全校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科学文化,更要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加以引导,促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社会大文化背景下,以校园为特定地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全体成员在其长期办学过程中创造的,以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提高全体成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管理者与师生共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结晶,是这所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和表征,体现学校理念特色,对全体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分析

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国内外学者都有各自的划分,按不同的标准也有不同的划分,有根据角色划分的,如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职工文化,管理者文化。有按显性—隐性结构划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有按软件—硬件结构划分为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还有更为常见的划分方式,按形态因素划分。本文针对此分类进行阐述。

文化就其基本形态可以划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那么相应的校园文化也包括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三种基本形态。

1、深层

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集中反映学校的底蕴与个性特色。校园精神文化是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学与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校园精神文化无处不在,师生的一言一行、公告栏的寻物启事、食堂里有序的排队等。这种文化产生于校园人,又反过来对个体、集体具有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为学生教师乃至整个学校的发展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产生无形的凝聚力与约束规范力,给予精神力量,使整个学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中层

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使学校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校园中存在许多群体,有教师,有学生,有职工,有学校的管理者,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但是这种自由不是毫无边界的,每个人的行为都应该理性自由,否则彼此就会发生冲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制度文化就是用来调节控制这些个体彼此关系,使这些群体能够和谐共处。校园制度文化既包括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也包括学校长期形成的道德规范、师生之间惯常的互尊互爱礼仪习惯。校园制度文化犹如一根准绳,在校园人的思想、行为中进行一定的调节,维持校园良好的秩序,促使学校健康发展。

3、表层

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形态,是大学文化直观显现的层面。认为,物质决定意识。那么校园物质文化就是其他文化的基本与先决条件。校园物质文化时在校园文化中可感觉到的具有一定感染功能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众多的人文景观和美育环境。它主要包括教学科研设施、建筑群落、场馆建设、绿化美化、卫生环境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除了正规的课程以外,学生置身于其中的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要素或反教育要素,一个肮脏的环境培育不出环保意识和美学意识。”在竞争激烈的21世界,中国应重视环境的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有效建设校园物质文化,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探讨

1、重视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校园文化广泛的内涵中,历年来对精神文化的重视还不够,精神文化的无形化使学校成员容易忽视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要加大学校全体成员对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培养和造就一代代身心俱佳、知识和品德兼备、富于创新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既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客体,更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积极参与的主体。在精神文化的建设上学校应将更多的主动权交予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勤奋学习,在学习之余给予一定空间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学术研究活动,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使之历久弥新。

2、重视学校全体成员的制度意识的培养

学生大多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对制度的敏感性不如社会经验丰富的人。学校中的主体部分就是学生,培养学生及全体成员的制度意识十分必要。制度意识也就是对制度的一种敬畏,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师生员工都可以来听讲的公益课程来有效的进行制度意识的培养,对教师与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也可以通过学校规章制度的内化引导师生员工按照学校的行为准则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如此,师生感觉自己是一个被尊重的主体从而主动地接受外在约束,能有效地预防和制止消极的违规与越轨行为的发生。

3、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的自然化与协调化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我国,城市还没有发展到今天这样高楼林立是,大部分学校建立在依山傍水,环境优雅之处,原因就在于可以用大自然美丽的景观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心灵美,让全体师生员工感受大自然的灵气。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学校有许多都置身于繁华的都市,所依靠的自然景观越来越少,我认为在建设校园时应尽量的与自然贴近,与自然为友,让师生员工能够汲取大自然的力量,并注意整体的协调性。

参考文献:

[1] 贺宏志.大学校园文化的结构和功能[J] 高等教育研究 1993.3.

[2] 史华楠,胡敏 论校园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 扬州大学学报,2000.4(3).

[3] 刘建兰,刘汉波.浅谈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息,2005(15).

[4] 赵 君,张 瑞.推进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

[5] 方志华.高校校园文化的概念,内涵及认识上的几个误区[J]. 高等农业教育,2012-1,1:24-27.

[6] 杨 高.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2.

[7] 康 琪,校园文化内涵研究[J]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8,22(4).

[8] 赵建军.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1999, 2.

[9] 付云松.大学校园建设应从物质文化延伸到精神文化[J] 山西建筑 2010.36(1).

[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巴黎高等教育会议文件,1998

[11] 蔡劲松.大学文化:理论构建与系统设计 [M]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第6篇: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头雁,校长的思考和认识决定着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与成效。校长要充分认识加强与改进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首先从自身认识上,就要有所转变,校长要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坚定执行者和实践者,拓宽并提高自身思想认识,站在较高的位置上思考并谋划校园文化建设,定位高、视野新、选点准,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当作重点抓好、抓实。

第二,把握方向、打造特色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学校要把握两点,一是必须要坚持建设先进的文化。要注重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政治导向、思想导向和价值导向,用优秀的文化加强对学生的正面教育,用健康向上的思想作为校园文化主流,确保校园文化沿着积极健康的轨道发展。二是依据并打造学校特色。一所学校与其它学校鲜明的区别就是学校的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学校的特色,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在校园文化的特色上下功夫。

第三,增加投入,优化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要外显于形,内化于心。育人环境建设非常重要,完备的校园文化设施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近几年来,我县做了许多工作,但总的看来,仍与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与学校的发展、师生员工的要求不相适应。现在学校的经费拨付是按照学生数进行拨付,办学规模较大的学校还好一些。一些办学规模小的学校就在资金方面显得比较困难。像长兴学校、亮兵中小学、福兴学校等必须给予资金支持,方能更好的把文化建设做好。

第四,人人参与,形成合力

第7篇: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以文化校;校园文化;观念形态;组织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149-01

在学校发展中,只有重视人的作用,重视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树立“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这样一种理念,学校管理文化才能真正得到确立,校园文化才能浸润每一个人。

校园文化的基本内容,根据学校的内部必备条件和外部的社会地位,应当具有文化风貌、精神素质、行为规范三个基本要素,由这三个基本要求展示出文化设施、观念形态、组织活动,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校园文化结构,从而体现出三种不同的文化,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三要素”着手,通过抓“三要素”展示出“三种形态”体现出“三种文化”。

观念形态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反映的是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特质。其表象是精神文化即思想文化,是以德育为首的思想正治工作的效应,是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这种表象,集中在价值观和道德观上,由此培养出学校精神,学校形象。因为价值观是指学校领导者和教职工对于学校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根本观点。是一种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的结合。群众意识的价值观,既隐于学校的全部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之中,又由全体成员的思想意识再现于学校的各种成效之中,如教学的成绩和科研成果,以及有形价值的发展和无形社会影响,社会地位、社会舆论和对人民教育的贡献。虽然教师是个体劳动,而成果仍然是集体的,要使教师的思维运动,即个人需要、期望、能力、理想所造成的个人目标、创造发明、荣誉、职称、经济收入等与目标统一起来,融洽起来,在实现集体目标的过程中,同时获得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才能的发展,只有当个体意识的价值观与群众意识的价值观结合为一体,才是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形成之时。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形成,学校成员才有良好的群体归属感,认同感,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才能明显,集体的荣誉感、自豪感才能很强烈,才会产生“校兴我荣”的劳动热情。道德观是指学校全体成员的社会公德观念的职业道德观念,就学校而言,可以从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中来反映出的意志行为,即立场、态度、目的和情操。教师的职业崇高,责任重大,承担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使命,只有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为教育献身的精神,把道德观与价值观紧密结合,才能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文化设施,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化,它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校容校貌。文化设施应分层次,第一层次是总体形态,是校园空间上的全貌。布局虽成定局,但环境的和谐安静还是可以创造的。第二个层次是校园建设分布的组合体,学校的绿化、美化、净化,对学校特色的渲染。第三层次是室内外的陈列、布置、张贴、卫生、节日、集会、标语、展览、版墙等乃至各种造型景观等,是最直接表示学校意图。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是在学校特定的环境中,以美的表现手法在各种物质载体上的表现,其用意凝聚着学校成员的观念意识,让人见物见人,让校园文化设施的型象体现出学校风貌、学校特色。

组织活动,表现出校园文化的行为规范,是学校精神的体现,观念意识的表象,是校园文化中最直接表现出来的组织文化。学校组织是分工协作的系统,分工恰当,结构合理,从而放大人们的功效,产生叠加效应,产生互补功效,抵消消极力量。学校的组织有主体组织和服务组织,只有主体组织的作用发挥越大,学校对社会的贡献越大。服务组织必须保证主体组织的任务实现。学校成员劳动有主体劳动和一般劳动,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突出教师教书育人的主体劳动,而教师是个体劳动,只有在集体劳动下才有成果,才能出成效。所以,校园文化的组织文化,要讲领导科学,管理科学,领导艺术,要发挥领导核心系统和中层班子的积极作用,下上协调有序,渠道畅通,充分调动教工的积极性,让良好师风得以发扬。活动作为一定的文化现象,也是校园文化动态的集中反映,可以是教育活动,群团活动,课外活动,校外活动。但各种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和任务,都要贯穿一个中心――德育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核心,立足一条道――教学中心的轨道,突出一个目标――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目标。

组织活动需要制度文化导控。制度文化是观念意识形态反映在行为上的规范化,是文化建设见诸成文的反映。是校园文化中带有约束性的意志体现,也是校园文化赖以形成和坚持的条件。制度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有规范学校全体成员行为的综合型,有根据各类人员特点,有针对性的岗位职责型,有对部门、岗位工作提出要求的职责范围型,有规范人们在各个工作环节及特定场所行为的规划办法型,有学校以外的有关上级部门颁发的需要全员遵守的外来型。一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办学精神,发扬本地区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具有民族性。二是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不强求划一,具有独立性。三是校园文化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形成的因素较多,一但形成就要有相对的稳定性,成为全校教职工的心理结构和行为习惯。四是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几个人能创造出来的,必须具有群体性。

学校文化要具有权威性,形成无形的约束力,使校园制度文化发挥出特有的功能作用。一是导向功能,通过制度的制订贯彻,执行引导教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二是约束功能,用一种以文字的文化力量来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保证学校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三是尺度功能,通过对制度的执行、检查、衡量人们的工作实绩,作为奖惩的依据。四是服务功能,让制度起源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服务于教育教学。

第8篇: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13-02

一、新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需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也是新建高校发展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新建高校真正实现其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导向作用。校园文化中包含的价值目标要符合学校所确定的教育目标,能对学校教职员工及全体学生的行为取向和价值取向起导向作用。高校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建立其自身的价值体系,校园文化对学校群体成员在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上起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是通过各种文化仪式来引导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能以各种文化活动、文化习惯默默引导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心理,使其在校园的工作、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最终使个人的追求同步于高校的目标。对于刚刚建立的高等院校,亟需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来引导师生的价值和行为取向,获得师生内心的认同。

2.校园文化具有激励作用。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的主动体现,不仅能弘扬正气、优化校风、培养校园精神,而且能促使师生员工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奋发进取的效应。对于新建高校来讲,可以通过塑造校园文化,让每位师生成员都能自觉地产生一种为学校拼搏进取的奉献精神。因此,新建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升华学校的凝聚力。

3.校园文化具有凝聚作用。校园文化是使生活在校园中的多数个体有着类似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追求,是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存在的。新建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把这种凝聚力推进到教学工作当中,这样不仅能和谐人际关系,美化生活,还能促进广大教职工团结一心,把注意力集中到培养优秀的、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上,同时这种凝聚力还能促使学生更加的刻苦努力,为母校争光,为社会添彩。

二、新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建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虽然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还不够到位。部分新建高校在追求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对校园文化的作用和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系统的把握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学校管理者对校园文化本身的认识是导致校园文化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首先,新建高校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比如发展定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就导致短时间内很难形成相对合理的办学理念,阻碍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其次,我国大部分新建高校发展时间并不长,学校领导优先会把有限的物力、财力和人力都投入到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上,即使有些领导能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考虑到有限的办学条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毕竟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特别是高校精神文化,它是需要通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才能形成的。因此,大部分新建高校都存在着重物质文化建设,轻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问题。

2.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素质不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即校园文化的创建者,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学校管理人员等。从教师主体来看,新建高校因其自身原因,缺乏雄厚的师资队伍,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学和科研水平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另外,新建高校对教师要求很高,教学任务很繁重,很难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学生的文化活动中,教师的主体作用就难以发挥,进而不能很好地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从学生主体来看,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与其他高水平的高校相比,新建高校在发展前景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都不容乐观,特别是其生源质量一般都比较低,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建设高品质的校园文化。

3.校园文化个性不突出,特色不明显。“高等教育系统一方面受外界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又对环境施加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这决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的开放性。”对于新建高校来说,办学特色应作为其立足之本、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更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然而,我国很多新建高校在其校园文化发展当中,往往存在种种急功近利的思想,甚至出现盲目攀附、效仿更高层次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没有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因此,新建高校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突出自身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持续、快速、健康的成长,并能全面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以求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新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新建高校而言,在最短的时间内建设较为完善的校园文化,对其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那么,面对这一工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育良好人文环境,构建优良校园文化氛围。新建高校在规划好基础教学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做好校园人文环境建设。通过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场地、设施、平台、制度等方式,满足高校师生员工文化生活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充分利用好大学生文化活动中心、校刊校报、广播台、宣传展板、网络、微博等新旧媒体、文化阵地,结合现代大学生的特点、爱好,组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创新高校学术文化,激发校园文化发展潜力。学术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一个学校的学术特色,反映着一个学校的学术水平。新建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凸显科学文化,突出学术创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知识,开拓思路,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其次,作为新建高校,还要积极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第三,青年教师占新建高校教师队伍的半壁江山,因此要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做好教学和科研,支持师生共同搞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逐步形成浓郁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最后,新建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学生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

3.突出高校办学特色,构建个性校园文化。文化生活决定大学的风格,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格。新建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贴近师生生活,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和欣赏水平。所以,新建高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突出个性,显示学校自身的魅力,不仅要从学校办学目标、办学任务着手,还要兼顾高校教育目标、发展历史等因素。个性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不断地从高校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积累、沉淀,在全校师生员工教学、科研、学习等各种校园文化生活中发掘、创造。对于那些优质的、积极有益的校园文化成果应及时进行梳理、总结、传承,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昌珍,李化树.大学校园文化若干问题探讨[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4,(4).

[2]吕新月.构建应用型高校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5,(6).

[3]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9.

第9篇: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

营造和谐宽松的大学教育氛围,建设崇尚人文、学术为先、开放民主、注重特色的文化环境。大学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生态环境,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启迪、感染、教育和激励师生,“润物无声”地内化师生的修养、外化师生的言行,使个体的思想行为不自觉地融入到其中,得到同化和升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处理好决策层(学校领导)、管理层(学校管理者)、教学者(执行操作层)、学习者(学生)四者之间的关系,培育一种能使全校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和使命感。开展丰富多样、格调高雅的精品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文化品位与文化自信。活动是文化的载体,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学生素质养成计划”实施每周升旗仪式、每月精品社团活动,每学期社团巡礼节等活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办学理念外化为广大师生员工行为的最有效途径。通过长期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和打造了以迎新晚会、运动会、毕业典礼之走红地毯及誓言墙签名、“一二•九”大合唱比赛等一序列具有学院特色的校园品牌文化活动,打造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健康向上的的校园主流文化,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与品位。推进文化创新,创设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多元文化范式。在多元思想和文化的碰撞和激荡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时代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前瞻性,推进文化价值观念、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体制机制的全面创新。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围绕“10+1”行动计划之学生素质养成计划,坚持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推进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借鉴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理念,参照兄弟院校的实践经验,成立“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的建立以“方便学生办事、解决学生困难、维护学生权益、促进学生成长”为宗旨,通过“一站式”服务构建起一个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新的学生工作平台。

二、大学精神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高校精神文化不可能自发形成,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这需要历史的积淀、继承和再造。“知行合一,自强不息”作为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这既是对中华美德的概括,也是历来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境界。我们之所以用这两句话作为校训,就是想勉励全校师生知中行,行中知,做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勉励全校师生正视困难,满怀信心,奋发进取,自强自立,共同创造学院的美好未来。置身于健康向上的高校精神文化中,学生在耳濡目染和内心体验中能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迪,从而形成“勤学、善思、明理、笃行”的良好学风,广大教职员工在三十几年办学历程中所形成的“用智慧的火花启迪每一颗心灵、用无私的胸怀包容每一种个性、用敬业的精神指引每一条道路、用坚实的臂膀托起每一轮朝阳”的教师誓言,起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顺情绪、振奋精神的作用。大学精神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作用表现为:有助于大学保持自己的独立品质。大学精神是自觉的,具有独立与批判品质,能够使大学不仅是新思想、新文化、新科技的策源地,还负有“既要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和“动用自己所拥有的文化、知识和精神力量,对现实社会中的不良倾向进行独立的批判”的责任;有助于大学促成学生及教师全面的发展,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育,尊重学生及教师个性发展,鼓励积极创新,总之,高校精神文化对学校发展的深刻影响,塑造和铸就蕴含独特个性又与时展相适应的校园文化,推动高校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作者:赵学洪 单位: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