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汇投资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外汇储备已经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专业化投资运营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成立专门投资管理机构,实行专业化投资管理。为推进外汇储备实行专业化投资运营,国家于1994年成立专门投资机构,以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为目标,在国际金融市场进行专业化投资。其专业化主要体现在:一是投资基准的专业化。探索建立适合储备经营原则和特点的投资基准体系,包括战略资产配置、战术资产配置、投资组合管理和交易执行四个层次,作为衡量某项资产或投资组合构成和收益的重要参照指标。在按照投资基准经营的同时,允许每一层次经营人员对基准进行适度偏离,积极捕捉市场机会,在既定风险下创造超出基准的收益。二是投资决策的专业化。围绕投资基准,制定完善了一整套科学高效的投资决策和执行程序,形成以投资决策委员会为核心的多级投资决策机制,通过定期回顾、分析、制定、调整投资策略,实现储备资产的动态配置和积极经营。三是投资流程的规范化。部门设置分前、中、后台,前、中、后台相互监督,构建从资产配置、组合管理、交易执行到资金清算、会计核算等完整、清晰的生产链条,形成高效顺畅的管理结构。四是投资平台的国际化。不断拓展和完善全球化经营平台,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辐射香港、新加坡、伦敦、纽约、法兰克福5个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经营平台,实现了外汇储备经营24小时全球不间断运行,真正做到与国际金融市场同时同步。五是投资队伍的专业化。通过拓展招聘渠道、加强专业培训、优化人员结构等举措,打造了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年轻化、专业化的投资团队。
坚持多元分散的资产配置,稳步推进多元化经营战略。多元分散是外汇储备控制风险、获取收益的成功之道。一是遵行分散化原则,实行风险对冲的资产配置方法。利用不同资产的风险收益特性及其相关性,以及对经济环境的敏感性,建立优化的资产配置组合,利用在不同经济环境下各类资产间回报的此消彼长,实现风险对冲,实现储备收益长期稳定。二是稳步拓展投资领域。将外汇储备由传统的债券投资领域拓展到发达国家股票、新兴市场债券、商品等领域及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等另类投资。以后逐步开展了房地产等直接投资、新兴市场股票投资以及对发达国家股指期货投资。三是稳步推进多国别、多币种、多资产投资。目前外汇储备投资于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几乎所有货币,资产类别和金融工具覆盖了国际金融市场几乎所有品种。由于实施了多元化、分散化投资,外汇储备经营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一系列严峻考验,在保持资产安全和流动的前提下,实现了经营收益稳定增长。坚持自主经营与委托投资相结合,不断创新外汇储备投资方式。外汇储备目前实行以自主经营为主、委托投资为辅的投资方式。一是实行自主经营,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其全球化经营平台,按照资产配置战略,选择适宜资产类别,构建不同投资组合,围绕投资基准,直接在国际金融市场进行积极投资。在投资管理上,把投资决策与交易执行分开,建立投资组合管理与交易执行两个模块,明确职责分工、授权及相关流程,在投资组合层面争取好于基准的超额收益,在交易执行层面形成层次量化基准,争取以最优报价达成交易。二是实行委托投资。按照“吸收经验、提供参照、以我为主、不断拓展”的原则,通过建立科学评聘流程,从国际上众多的市场专业机构中挑选出最优秀、最先进的资产管理机构,将部分储备资产委托其进行投资。目前,已开辟上百条外聘投资通道,委托资产规模成倍增长,形成了规模大、类别全、策略多的委托投资格局。
坚持安全优先原则,实行全面科学的风险控制。外汇储备最基本的职能是满足对外支付需要,其对安全性、流动性的要求要远高于对保值增值的要求,因而非常注重风险控制,确保储备安全。一是实施全方位风险控制。建立起覆盖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种风险,包括资产配置、组合管理、交易执行、清算交割、会计核算和业绩评估等所有经营环节在内的风险管理体系。二是实施审慎的风险管理政策。客观评估外汇储备投资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加强总量和结构管理,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全面界定、审慎评估外汇储备经营面临的各类风险及水平,加强风险分析和预警,对各类风险实施全面管理和监控。三是实施全流程的合规性检查。建立起全覆盖、多层次、多角度的合规监控检查框架,对所有风险指标的执行情况和业务流程操作情况进行监控检查,同时针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及新业务或新产品,开展专项监控检查,并定期回顾梳理,以查促改,督促相关部门不断完善业务框架、操作流程和制度建设,加强工作人员的合规意识,防范操作风险。四是加强内审内控。专门成立内部审计部门,坚持独立性原则,独立检查评估储备经营执行各项法规、政策、指令、程序和经营管理目标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对资产、财务、信息和人员管理进行审计监督,并独立向上级领导报告。
二、外汇储备经营对社保基金投资的启示
2012年底全国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3.75万亿元,基金利息收入831亿元,年度平均收益率为2.44%,其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结余2.39万亿元,利息收入455亿元,收益率为2.6%,低于一年期银行存款年利率(3%),与同期CPI(2.6%)持平。如此低的收益率使社保基金面临实际减值的巨大风险,无法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高峰,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应当学习借鉴外汇储备经营的有益经验,通过设立专门投资机构,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施专业化、多元化、分散化投资,逐步拓宽投资渠道,稳步提高投资收益率,确保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成立专业化的社保基金投资运营机构。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结余全部存入财政专户,由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共同协商负责管理运营,社会保险基金结余实际上处于分散管理、低效运营的状态。同时,在保值增值方面缺乏激励约束机制,致使过度注重基金安全,而忽视基金保值增值。这种没有专门机构管理运营的体制,虽然确保了基金的安全,却严重削弱了基金保值增值的动力和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社保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的方向,有效突破了社保基金投资的制度樊篱。而要实施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当前的基金管理体制难以胜任,成立专业化的投资运营机构是必然选择。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实现省级统筹,其他各项社会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并将过渡到省级统筹,省级政府承担的社会保障责任越来越重。按照权责对等原则,在省一级设立社保基金投资运营机构,建立专业化投资团队,负责对省内社保基金开展专业化投资,是最佳选择。这不仅符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方向,也顺应世界养老金投资运营的发展趋势,世界主要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都由专业机构实施投资运营,如美国成立联邦社保信托基金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营,等等。
新成立的投资运营机构应当是一个职能明确、边界清晰、高度专业化的专门机构。所谓职能明确,就是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及章程,明确其基本职责、资金来源、投资范围、投资渠道等,为机构高效运转奠定基础。所谓边界清晰,就是要明确与财政、人社及地方政府的关系,明确各相关主体在基金归集注入、收益分配、基金监管等运转过程中的权利、义务,避免互相扯皮、影响效率。所谓高度专业化,就是要通过设立高效顺畅的管理部门、组建专业化投资队伍、构建规范化投资流程、设置先进投资基准、实施专业化投资决策,努力打造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金融资产管理机构。实行直接投资与委托投资相结合的投资运营模式。从外汇储备的经验来看,实行直接投资与委托投资相结合的模式,既可以充分发挥直接投资贴近市场、反应灵敏、决策高效、风险可控、管理成本较低的优势,确保投资收益,也能通过委托投资达到分散投资风险、实现投资多元化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对外部委托管理人的监督及学习,提高自身投资能力。社保基金运营机构应当学习借鉴这种投资模式,所不同的是要根据自身投资管理能力及投资的产品类型,合理搭配直接投资与委托投资所占比重。一是要以直接投资为主。目前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仅限于国债和定期存款,在国家放宽投资限制之前,仍应以直接投资为主。省级社保基金运营机构要构建清晰完整的投资生产线,设计高效顺畅的投资流程,配备好资产配置和投资部门,充分考虑社保基金支付的时间、金额以及经济周期变化,充分利用省级社保基金统一运营的规模优势,科学设计社保基金投资期限组合,对定期存款和国债进行长、中、短期合理搭配、将长期、中期、短期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基金收益最大化。二是尝试开展委托投资业务。2012年广东省将1000亿元养老保险结余基金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近两年年化收益率都超过了6%。可借鉴广东省的经验做法,允许各省将一部分结余基金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经营,以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确保养老保险基金不因通货膨胀而缩水并能有所增值。三是做好扩大委托投资比重的相关准备工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于明年启动,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改革部署很快也要落地,届时社保基金的来源将更加多元,投资范围将逐步拓宽,完全由社保基金运营机构实行直接投资力有不逮,因而实行并不断扩大委托投资是大势所趋。应当未雨绸缪,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首先,要完善社保基金治理结构: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效监督委托投资过程;建立明晰的问责机制,增强基金管理的透明度,实现有效的外部监督。其次,要研究提高资产配置能力,包括战略资产配置和战术资产配置,为委托投资确定基准,便于实施业绩考核。第三,要研究评选优秀投资管理人。
委托投资模式把提高自身投资能力的任务转换为评选出优秀外部管理人的能力,评选投资管理人由此成为委托管理的一项重要业务。因而应当尽早学习评选投资管理人的标准、流程、业绩评价指标等,建立投资管理人数据库,为全面评价专业机构投资能力打好基础。稳步推进社保基金多元化投资。据审计署2012年审计报告,2011年底我国社保基金结余中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其他形式分别占38.44%、58.01%和3.55%,即96.45%的基金结余是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的。这与我国社保基金管理运营的政策规定基本吻合:基金结余只能存银行和购买国债,不得进行其他任何形式的直接或间接投资。全国各地尽管采取了诸如增加定期存款期限等投资措施,但无法改变投资渠道狭窄的困境。这是导致社保基金收益低的重要原因。外汇储备投资的一个成功经验在于其实行多元化投资策略,有效分散了投资风险,从而保证了投资收益稳定增长。从全球养老金投资发展趋势来看,投资范围越来越宽,从传统的权益类及固定收益类产品,不断扩张到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等另类投资。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也经过多次调整,目前其境内投资范围已扩展到银行存款、债券、信托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股票、证券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等。地方社保基金要想提高投资收益率,必须要走拓宽投资渠道、实行多元化投资的路子。一是尽快把发行定向国债纳入社保基金管理运作之中,由财政部或省财政定期向社保基金发行定向特别国债或地方债,并根据社保基金支出需要确定期限,较好实现基金安全与收益的匹配。二是循序渐进拓宽投资渠道。逐步将投资渠道拓展到企业债、金融债等固定收益类产品,同时考虑到养老保险基金是长期资金,偏好于投资期限长的金融产品,应适时放开限制,允许其投资于基础设施、不动产等长期性投资项目,以此推进投资渠道多元化,增强基金收益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三是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根据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投资运营机制健全和投资管理水平提高程度,有计划、分阶段地允许部分社会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
摘要:2010年我国外汇储备达28573.38亿美元,连续四年同比增加4000亿美元以上。外汇储备的增长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的能力,并可能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负面影响。为了保持我国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探讨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成因以及如何解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外汇储备;结构;激增;原因;对策
1.我国外汇储备激增现状
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6年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到2005年超过8000亿美元,9年间增长近7倍。特别是近3年来,储备增速进一步加快,每年新增储备都超过4000亿美元。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储备大国。截至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3.0447万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一,同时几乎是排名第二的日本所拥有的外汇储备的三倍。外汇储备激增已经对宏观经济运行造成相当的负面影响,也使我们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表中我们看出,1978年到2003年年底,我国积累了4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然而自2004年到2005年,我国外汇储备是8000多亿美元,到2008年,已经达到19460.30亿美元。也就是说,三年的时间里面,总共有11200多亿美元的外汇新增。
2.我国外汇储备激增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国际竞争力以及对外资吸引力的逐渐增强等,归结起来可分为四个因素:
2.1 根本原因
从宏观角度来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可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来看。从国际层面来看,在当前全球分工格局下,以我国为首的发展中经济体处于国际分工的中末端,承担了大量的劳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制造和出口转移,从而在贸易创造和转移过程中创造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同时,自2000年以来的本轮世界经济增长周期中,我国等发展国家资本回报率优于发达国家,使得大量外资以战略投资等渠道涌入国内,从而通过资本项目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从国内层面来看,近年来宏观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对外经济交往的扩大是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内在原因,在此过程中以出口为导向、以引资为重点的对外经贸政策扮演了重要角色。
2.2 外部环境
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世界各国金融、贸易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贸易额高速增长,资本流动速度加快,跨国公司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在这种潮流下,我国享受到了国际分工带来的好处。从国际贸易看,在不断增加的世界贸易额中我国所占份额逐年增加。
2.3 直接原因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原因分析从国际收支表来看,外汇储备增长的直接原因可归结为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长期的双顺差。资本项目顺差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形成的,我国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战略,相关政策的优惠、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中国。资本项目顺差是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来源,但这些债务性储备稳定性较差,并且随着美元的贬值趋势,使得我国巨额外汇储备蕴涵着一定风险。
我国近几年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连续出现顺差,并影响到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的大幅增长。因为近几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有关项目的比例大体一致,所以下面仅以2010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为例说明影响外汇储备的主要因素。
从上表可知2010年我国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都发生了双顺差,并且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差额远远低于经常项目的差额。经常项目顺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货物贸易,而服务贸易出现了逆差。服务贸易的逆差说明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差,尤其是在运输、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项目的逆差比较严重。在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金融项目,并且该项目当中的直接投资所占的比重是较高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我国外汇储备变动中发挥最主要作用的是直接投资,尤其是外国在华的直接投资,也就是说我国的外汇储备当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债务性储备所构成的。
2.4 制度原因
首先,我国外汇管理制度改革促使外汇储备的增长。1994年初,我国取消了外汇留成制度,实行强制结汇和有条件售汇制度。强制结汇制度使得居民和企业所创造的外汇必须出售给国家,使外汇资源集中于央行,从而促使外汇储备规模增加。其次,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制度也促使外汇储备规模迅速增长。1996年,我国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完全可兑换,这一制度使企业在经常项目交易下,可自由兑换外汇,进一步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及经
编辑整理本文。
常项目的持续顺差。
另外,人民币汇率制度也促使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急剧增加。在2005年7月汇改之前,我国汇率制度名义上是盯住美元的管理浮动汇率制,但实质却是固定汇率制,出于维持汇率稳定的需要,央行被动地动用吸收外汇储备,从而加剧储备的增长。在汇改之后,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制度,汇率浮动区间有所扩大,部分缓解了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压力。但在当前汇率制度下,人民币的持续升值预期增加了人民币需求,在套利因素驱动下,大量外汇通过多种渠道涌入国内,反而加大了外汇储备增长压力。
3.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与营运的对策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较快和储备规模较高,意味着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长期如此,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害无利,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在当前条件下,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应从两方面着手:即一方面要采取措施解决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另一方面要提高现有储备资产的运用效率,两者不可偏废。
3.1 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
当前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减少外汇资源的低效和浪费,减轻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良的影响,是我国最明智的选择。关于如何保持合理的外汇储备存量,一般来说,可以确定一个下限和上限。即根据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保证该国最低限度进出口贸易总量所必需的外汇储备来确定下限;同时,充分考虑该国经济发展最快时,可能出现的对外支付所需要的外汇储备来确定上限;下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临界制约点,而上限则表明该国拥有充分的国际清偿能力。在上限和下限之间,形成一个适当的外汇储备区间。
3.2 适度调整外贸、外资和外债政策
在对外贸易方面,传统的出口指标、导向、激励机制需要调整,要改变出口量多、价低、靠出卖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换来短时发展的局面。不要再过分追求外贸顺差,做到进出口基本平衡即可。在引进外资方面,改变“招商引资是政绩的做法,做到“适度引进”,取消各种引资优惠政策和考核量化指标,减轻地方政府的压力,并提高外资进入我国的“门槛”,欢迎高新技术的外资进入我国,坚决杜绝资源消耗大或污染密集产业的外资进入我国。在外债方面应严格控制,以使用国内外汇资源为主,数据来源将国家外汇储备充分利用起来。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内外部均衡,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3.3 严格控制国际短期投机资本(热钱)的流入
国家外汇管理部门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和办法,切断热钱进入我国的渠道及方式。要强化对贸易、非贸易、外商投资、外债、地下钱庄的外汇管理,要加强各类外汇流入的真实性审查,特别是对于热钱容易进入的渠道更要重点布防,严加盘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决不能姑息养奸,任其自由。外汇银行要加强与外汇管理部门的配合,要充分认识到国际短期投机资本(热钱)对一国经济金融的危害性,协助外汇管理部门做好“把关”除此而外,外汇管理部门还要与海关、公安、司法、商、税务等部门加强联系,形成合力,时刻注意国内外热钱的一举一动,坚决打击国际热钱的投机套利,护我国经济金融的安全。
3.4 建立外汇“双藏”机制
在发达国家,国家的外汇储备和企业、民间持有的外汇都非常多。而我国存在的问题是,国家外汇储备的池子过满,而企业、民间持有外汇的池子几乎是空的。其中居民外汇储蓄存款在2003年为855亿美元,2004年802.37亿美元,2005年大约仍然是800亿美元左右;比居民外汇储蓄更惨的是企业外汇存款,连续多年徘徊在700亿美元左右,而此间我国对外贸易额早就翻了几番。这一点外汇存款仅仅相当于日本的一家基金公司。目前国家已经开始放松外汇管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持有一定的外汇,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可以利用此契机,建立“藏汇于企业”“藏汇于民”的外汇“双藏”机制,改变原有的“藏汇于国”的策略,鼓励企业和居民持有外币,让企业、民众与市场分担汇率风险,改变国家被动吸纳外汇导致储备大幅增加的被动局面。
3.5 促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采取相应的战略逐步让人民币融入到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去,打破现在美元、欧元主导下的西方世界的储备货币格局,建立多极的储备货币体系,则是我们应当追求的,也是可能实现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应当采取中国一贯的渐进性策略,首先让人民币在与文化相近、经贸关系更紧密的周边国家和地区成为主要的结算货币后,再让它成为这些国家的储备货币之一。其次,则是应当发展以人民币计值的、开放的国际资产市场,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人民币金融资产选择。只有这样一个阶段,我们才不会再为外汇储备的多寡而伤脑筋。
4.结束语
巨额的外汇储备增加了我国抵御国际金融风
编辑整理本文。
险的能力,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地位。但是持有如此巨额外汇储备不仅成本是巨大的,并且还需要应对由此而产生的各种不利影响。因此我国必须及时的采取适当的有效措施,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在充分发挥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优势基础,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加以调整,进行消化吸收,从而提高我国国际竞争能力,更快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争取早日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外汇储备带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唐蓝星,胡志才.浅析我国外汇储备规模[j].市场论坛,2008(12):94-96.
[2]郑艳娜.山东县域金融发展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01).
[3]郭娜.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01).
[4]宋俊芳.中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01).
论文文摘要: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快速增长,目前稳居世界第一位。巨额的外汇储备应该怎样管理呢?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整理和分析了一些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国际外汇储备管理对我国的启示,提出相关建议。
一、我国外汇储备现状
自从1994年我国实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大量盈余,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如下图所示,1994-1997年,外汇储备增长较快,平均每年增长约297亿美元。1998-2000年收到东南亚危机的影响,增长放缓。2001年至今,外汇储备进入高速增长阶段。直至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8536.72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到200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5282.49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如此迅速呢?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是中国外汇储备增加的直接原因。自1994年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除了1998年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为负值以外,其它年份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连年顺差,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另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外汇储备的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各种投资资本流入中国。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外商投资的政策性优惠等很多原因也造成了我国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
二、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面对巨额的外汇储备,我国实行的是比较严格的外汇管制,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独立地进行战略和操作层面的决策,财政部没有起到主导作用,更没有政府投资公司进行外汇储备的专门管理。所以,绝大部分外汇资产集中于货币当局,其他经济主体都只能在严格的限定条件下持有外汇储备。这种外汇管理体制产生于外汇储备短缺的情况,对于我国目前的高额外汇储备不适应。2007年4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公告调整六项外汇管理政策。三项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得以调整,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基金公司、保险机构采取方式按照国家规定集合境内资金或者购汇进行相关的境外理财投资。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正在向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转变。
随着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外汇储备管理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其一是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界定问题。有人认为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过多;也有人认为人均外汇储备还相当低。在界定外汇储备合理规模问题上仍然有较高的不确定性。
其二是储备管理与经济政策的协调问题。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为稳定汇率,央行进行持续性、大规模的外汇冲销,必然会受到财政政策的制约,人民币的内生性加强,大大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作用。
其三是外汇储备的合理运用问题。我们必须实现大量外汇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合理运用外汇储备,不能造成资源的浪费。
其四是储备管理中的法律保障问题。目前的《人民银行法》仅仅规定了外汇储备由人民银行负责管理,对储备资金的使用方向、管理程序、绩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却没有做出具体规定,也没有其他任何法律条文对此加以明确。缺少法律保障,外汇储备的管理缺乏合理合法的依据,不利于规范管理,运营风险较大。
三、典型国家的外汇储备管理管理模式
国际上有很多典型的成功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本文主要介绍日本和美国采取的双层次的外汇管理体系,新加坡和挪威采取的多层次的管理模式。
1日本
1993年末日本外汇储备达956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此后至2006年2月底,日本长期位居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巨额外汇储备不仅没有给日本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反而带来了较好的投资回报。日本的外汇储备管理由财务省负责,财务省主要通过日本银行的外汇资产特别账户进行储备管理,日本银行按照财务省制定的目标和决策对储备进行日常管理。日本银行主要通过金融市场局的外汇平衡操作担当,以及国际局的后援担当两个部门来实施外汇市场干预。其中外汇平衡担当负责外汇市场分析及决策建议并得到财务省批准,而后援担当则负责在财务省做出决定后,进行实际的外汇交易。日本银行把大量买人美元改为大量卖出美元。为了避免大量美元被抛进外汇市场导致美元暴跌,日本采取既控制外汇储备规模、减少过剩外汇储备,又避免冲击美国经济引起美元暴跌的措施。另外,日本的外汇储备并没有大量集中在国家手中,而是“藏汇于民”。数额庞大的民间藏汇不仅分散了日本央行的风险,也让日本国民的投资形式更加多元化。
2美国
美国的储备管理体系由财政部和美联储共同进行,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金融政策制定的,美联储则负责国内货币政策的决策及执行。在外汇储备管理方面他们共同协作,保持美国国际货币和金融政策的连续性。具体的外汇市场干预操作始于1962年,由纽约联储银行实施,它既是美联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财政部的人。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各自拥有美国一半左右的外汇储备,财政部主要通过外汇平准基金来管理外汇储备,美联储主要通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来管理外汇储备。
3新加坡
新加坡采取“三驾马车”的外汇储备积极管理方式,即财政部主导下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淡马锡(Te-masek)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体制。所谓积极管理,就是在满足储备资产必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多余储备则单独成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拓展储备投资渠道,延长储备资产投资期限,以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水平。MAS持有外汇储备中的货币资产,主要用于干预外汇。GIC专门负责外汇储备的长期管理,主要负责固定收入证券、房地产和私人股票投资。它的投资几乎都在海外,投资领域是多元化的资产组合,主要追求所管理的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和长期回报。它目前管理的外汇储备资金超过1000亿美元,规模位居世界最大基金管理公司之列。淡马锡控股是另外一家介入新加坡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淡马锡利用外汇储备大规模投资于国际金融和高科技产业。据统计,淡马锡利用外汇储备进行投资的回报相当可观,年累积回报达到18%4挪威
与新加坡类似,挪威也实施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挪威外汇储备的管理采取的是财政部和挪威央行(NB)联合主导下的挪威银行投资管理公司(NBlM)挪威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市场操作部体制。其中NBHM的主要任务是履行其作为投资管理者的职能,发挥其作为机构投资者的优势,对外汇储备进行积极管理。挪威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市场操作部主要负责外汇储备的流动性管理。挪威银行建立了货币市场组合、投资组合以及缓冲组合。货币市场组合以高流动性的国内货币市场工具投资,满易性和预防性需求;投资组合以全球配置的权益工具和固定收益工具投资,满足盈利性需求;缓冲组合,也就是政府养老基金,以油气资源导致中央政府现金流人为资金来源,通过积极的海外投资满足发展性需求。
四、国际外汇储备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储备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外汇管理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我国的储备管理体系,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积极的外汇管理模式。
1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要多元化
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过于单一,主要还是以美元资产为主,超过一半的外汇储备是美元。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元最近几年一直处于贬值的趋势。美元的贬值将使我们以美元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外汇储备遭受资本损失,所以我们应该在储备增量中减持美元。另一方面,欧元区经济复苏进程依然脆弱,而日本经济尽管消费疲弱,但仍然是经济大国。在照顾国际贸易构成和尽量减少汇率风险之间进行权衡,我国必须逐步实现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多元化,逐步减少美元储备比重,增持欧元、日元,以及韩元、澳元、新加坡元等,以实现外汇储备的多币种配置。
2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要多元化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多为美国国债、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和高投资级别的公司债券等,这些债券资产虽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流动性,但其提供的收益率普遍偏低。从挪威的经验可以知道,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要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以保证储备资产购买力的稳定。我们应该增加黄金储备的份额,进一步扩大民间持汇,相对的多投资于非洲、拉美和中亚等的资源性项目,支持社保基金、商业银行和工商企业等实体投资于国内外企业股权,进而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
3建立多元化的储备经营操作机构
关于中国储备体系的操作机构,目前通过国家外汇管理局来进行操作,保持了一定的高流动性。这种单一的管理体系下央行货币政策日益严重地受到汇率政策的牵制,往往难以取舍。而且,我国巨额储备在用于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方面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目前急需建立中国的GIC、NBIM和中国的淡马锡,负责外汇储备在国际金融、外汇、房地产市场的积极投资。国资委的职能局限于对存量资产的整合与转制,无法在国际间进行战略性商业投资。若果我国可以组建国有资产控股管理企业,那么国资委就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多的注重国际间的战略投资问题。
论文关键词:CPI贸易顺差流动性过剩
论文摘要: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很长一段时阎以来人们所关注的重点,这主要是由于流动性过剩对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构成了一定的阻碍,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本文通过近年来所存在的一些经济现象引出了流动性过剩,详细阐述了流动性过剩的表现、产生原因以及对策。
一、流动性过剩的表现
所谓流动性过剩,简单地说就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在宏观经济上,它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就银行系统而言,则表现出银行超额储备过多,具有很强的放款能力。
(一)CP!居高不下
从2007年底到目前为止,给人印象最深刻的,相信就是各种商品价格的飞速上涨,其速度和程度令人乍舌。尤其明显的是生活类用品,以前所未有的价格和涨势呈现在我们面前。物价的持续上涨已经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之一。自2007年开始,全球性的粮食价格、食油价格的上涨以及石油、矿产品等资源性商品的价格上涨传导到了国内,而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流动性过剩,也导致了国内消费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2007年全年的CPI上涨了4.8%,成为自1996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由于CPI是一个滞后指标,如果仅用全年CPI的平均数来拉低CPI过高的严重性,实际上可能导致一种政策上的失误。因为,自2007年3月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持续攀升,从8月至12月,同比增幅连续5个月在6%以上。而2008年的情况更为严峻,第一季度CPI上涨了8%,第二季度CPI虽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7.7%。居民消费价格的过快上涨,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这轮由食品带动的物价上涨,虽然是结构性的和阶段性的,但形成原因很复杂,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由于2007年的物价在高位运行,对2008年的滞后影响很大,再加上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市场需求旺盛等因素影响,2008年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完成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任务相当艰巨。
(二)巨额贸易顺差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数据,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的历史高位,较2006年的1774.7亿美元增长了47.7%,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则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达到21738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23.5%。其中出口为1218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7%;进口955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20.8%。在经过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之后,2008年前7个月我国贸易顺差累计为1237.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9.6%,净减少131亿美元。截至7月底,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4821.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4%。其中出口8029.1亿美元,增长22.6%;进口6792亿美元,增长31.1%。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持续数年保持了超过10%的快速增长速度,而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宏观经济结构性的失衡也明显暴露出来,这种失衡主要表现在投资拉动经济的比重过大,而国内消费虽然增长快速,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比重相对较小;在这样的格局下,经济对出口存在过多的依赖,而在美国经济出现放缓和国际贸易摩擦加大的情况下,过多的依赖出口将使我国经济存在一定的风险。同时,对出口贸易的过度依赖,国际贸易顺差的过快增长,则已经成为货币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根源。当前,外贸顺差仍然很大,外汇占款过多,加剧了流动性过剩,进而又会支撑投资扩张,成为工业化特别是重化工业增长过快的重要原因。顺差过大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成为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矛盾。外贸增长方式粗放、国际贸易摩擦压力加大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从上述这些现象来看,能够反应出当前中国经济所存在的一些反常的金融现象,人民群众收入不断提高而消费率不断下降;人民币国际购买力提高,国内购买力却在下降。而导致这些反常金融现象的原因就是流动性过剩。
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
当前的流动性过剩表面看是资金问题,实际却是经济运行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是内外经济失衡下对内对外多种政策、体制不够合理、完善所共同产生的结果。
(一)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政策不合理
流动性过剩是我国内外需求关系不平衡加剧,国际收支盈余型失衡居高不下的结果,这与我国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政策未能及时调整有着密切关系。目前我国开放型经济已经进入转型期,但是无条件鼓励外资流人的做法依旧存在,没有得到适当的控制。在现行经济管理体制下,为了追求高经济增长目标,政府依然保持着对重要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力,因此在经济增长指标的压力下,就很容易动用手中掌握的资源来扩大投资挤占消费,从而加剧了总供求、结构供求和生产与消费日益尖锐的矛盾。于是政府出于政绩,企业出于生存,必然是千方百计扩大出口、招商引资,各级政府竟相出台地方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为其提供减免税、廉价土地、超低价劳动力等,甚至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和大量消耗短缺资源的外资企业也顺利进入中国,造成了外资增长的巨大“外部不经济”。与此同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与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的试点开放不同步,越发加剧了资金流出入的不平衡,从而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二)存贷款利率过低且存贷差过大
由于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储蓄率过高导致了消费率过低,因而央行在政府管制下一直保持着低利率的金融缓和政策。在低利率政策之下,经济体系内到处都充斥着廉价的资金,所有的资金都在寻找出路,因此过多的流动性使大量资本在金融市场以及房地产等实物资产市场上寻求投资获利空间,推动资产价格上扬。实际上,在目前的人口结构下实施的低利率政策,不会使国内居民储蓄下降,相反,却同时造成了国内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高。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使得社会财富迅速地向房地产等资金密集产业转移,使得居民财富迅速减少,消费力不断下降,从而整个金融系统资金流动性过剩进一步增强。由于资本稀缺性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大阻碍,所以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决定资本利率的高低,让有效的投资得到所需要的资金,让无效的投资在竞争中淘汰,这样稀缺的资本效率才能有效地加以体现。因此如果不改变中国的低利率政策,不发挥金融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宏观调控要想达到所期望的目标是很困难的。
(三)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单一
近年来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是外汇占款的过快增长。由于十多年来持续的巨额贸易顺差、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不断攀升,加之升值预期、本外币正向利差的作用,短期国际投机资金也大量涌入,使得央行的外汇储备随之持续快速增长。从1994年的516亿美元,到2006年末的10663亿美元,而2007年末已达152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继续稳居全球第一。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将给中国的经济运行带来种种负面影响。最为突出的是,外汇储备持续攀升引起的外汇占款会改变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增强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给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带来巨大的压力,引起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之间的冲突,进而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在各种途径涌入的外汇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央行在形成外汇储备的同时也被迫投放了等值的基础货币,因而就为银行体系注入了巨额流动性。由于我国外汇管理政策不够完善,总体上是资金流入容易,而流出较难。强制的结售汇制度,使公众不能任意持有外汇,导致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表现为外汇持续供大于求。与此同时由于汇率政策调整滞后,汇率变化幅度的限制过于严格,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缺少弹性,难以真实反映外汇供求水平,使由供求形成的价格与实际相背离,不能有效发挥汇率对外汇供求的调节作用,从而加剧了流动性过剩。
三、综合性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政策调整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有效缓解内外部经济失衡的逐渐加剧,只凭借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必须加快政策调整步伐,采取综合性措施共同作用,形成政策合力逐步加以化解。
(一)积极调整涉外经济金融政策
加快调整涉外经济金融政策,抑制贸易顺差过快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首先,加强对外资投向的引导,努力创造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率。对外资进入要按产业制定相应的限制条件,同时对经常性贸易要在产业、时间、数量上制定相应限制条件。减少甚至禁止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鼓励增加高新技术及资源性产品进口。例如,从2007年7月1日开始,财政部调整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其中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次,有序有效扩大对海外的产业投资、金融投资和资源开发性投资,并努力完善服务和监管体系。最近,银监会、证监会先后放宽了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投资范围,从中可以看出,涉外经济金融政策正在因势而变。
(二)提高存贷款利率并缩小存贷差
在我国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小、外贸出口仍然保持强势、CPI和资产市场价格膨胀、宏观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形势下,继续实行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显然是缺乏适当理由的。首先,为了化解流动性过剩,抑制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扬,使经济过热、投资过热、银行信贷快速扩张从根本上加以逆转,其关键就在于限制银行金融杠杆对资产市场投资者的便利性,尽快上调利率,让银行信贷利率水平达到民间信贷市场的水平。其次,在利率上调的同时,还必须在很大程度上缩小银行存贷差,缩小存贷差不仅可以使银行减小对政策保护的依赖,以促进其自身市场生存能力提高,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过度的放贷冲动,同时也有助于吸引资金回流,抑制资产价格的过快上升,防止物价从结构性上涨走向全面上涨,避免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从而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论文摘要]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8088亿美元,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并使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增加。为减少高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应采取放松外汇管制,调整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战略目标,建立以专业化投资管理公司为主体的外汇储备管理运作体系等措施。
外汇储备是反映一国经济、金融实力的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对宏观经济的调节能力日渐重要,但一国外汇储备的持有并不是越多越好,适度的外汇储备是一国经济正常发展所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高达18088亿美元,对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一系列不利影响。
一、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1.高涨的外汇储备影响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外汇储备变动是货币供给的重要渠道。一国的货币供应量是由中央银行发行,再通过各种渠道向市场投放的货币数量。外汇占款是中央银行持有外汇储备所对应的货币投放。同时,外汇储备占款具有高能货币的性质,通过乘数效应可以对货币供应产生成倍的放大作用。当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顺差时,外汇市场上供过于求。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中央银行必须投放基础货币购入外汇以保持供求平衡,这会造成基础货币的增加,在货币乘数作用下会进一步带来货币总量的多倍扩张。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投放中的比例不断攀升,2005年至2008年8月更是分别达到110%、127.3%、126.4%和135%。为了避免货币的过度投放,中央银行不得不采取紧缩国内信贷的政策,2006年以来人民银行15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断在公开市场上发行票据回笼基于外汇占款所投放的基础货币,力图使外汇储备的增加对国内货币供给总量的影响完全或部分抵消,但收效甚微。巨额外汇储备给货币政策自主性带来压力,导致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的扩张引发通货膨胀,并成为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最主要根源。同时,人民银行为了冲销由于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量过大,人民银行不断发行央行票据回笼货币。
2.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高涨的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近几年,不仅美国、日本大力鼓吹人民币升值,而且过去外逃的资金也在回流,甚至有大量投机热钱“潜渡”我国。从2005年7月21日至2008年10月9日,人民币汇率从1美元兑换8.11人民币升至1美元兑换6.8310人民币,人民币升值幅度达18.7%。并随着美国出现次贷危机不断下调美元利率,人为地拉大与人民币利率的差距,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人民币汇率继续升值的压力仍然很大,美国等国家仍在利用我国高外汇储备的存在,继续胁迫人民币汇率进一步升值,以便从中达到更多渔利的目的。
3.增加了持有外汇的成本
外汇储备大量增加,需要付出高额成本。一方面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从国际金融市场筹措资金时要被强加风险溢价,从而必须支付高昂的利息;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外汇储备一般不能用于国内消费和投资,不能利用这些资源取得相应收益;而只能用于国外投资,尤其是流动性较强的债券投资。我国外汇储备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投资于回报率低的美国短期债券而不能用于国内建设的需要。我国外汇储备70%以上是美元资产,只要美元贬值,外汇储备就会缩水。而美元汇率自2002年至今已缩水40%以上,且市场预期,今后美元会持续贬值。而且,在发行人民币国债购买美元债券的这一借贷过程中,潜在的利率损失不容忽视,最终的实际收益可能是负数。因此,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意味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同时我国将庞大的外汇资产集中存放于美国,可能要承担某种程度的政治风险。4.加大了资产泡沫,增加了金融危机产生的风险
外汇储备剧增,加大了人民币升值预期,与此同时美联储加息边际效益递减从而降低了资本的吸引,导致国外热钱大量涌入,巨额的热钱通过混入外贸经常性账户、外资直接投资和QFII等渠道流入。这部分资金都属于短期资金,具有极大的流动性、投机性,甚至一定程度上具有破坏性,因此并不会在中国进行长期产业投资,也不会乖乖存入到银行获取稳定的利息收益,更多的是投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进行短期投机,2006、2007年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股票指数飙升都与“热钱”的流动有密切的关系。一旦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存在,大量“热钱”会迅速从国内流出,迫使人民银行为维持汇率稳定卖出美元回笼人民币。这一方面会减少外汇储备,同时引起股市暴跌,房地产价格下降,进而拖累银行资产质量恶化,出现金融危机。
5.外汇储备增加,汇率风险加大
国际市场上各种货币的汇率不断变动,2005年美元对欧元的汇率就大幅降低。由于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的比重大,美元对欧元的汇率下降使我国遭受了很大损失。由于汇率变动频繁,因而规避风险的难度很大。
二、应对外汇储备高增长的对策建议
1.调整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战略目标
根据国际经验,各国的外汇储备积极管理是在满足储备资产必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以多余储备单独成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拓展储备投资渠道,以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水平,并满足某种战略目标。对于我国来说,外汇储备增长的趋势还会持续下去,持续增加的巨额外汇储备不仅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制约了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大了宏观经济政策内外平衡的压力,而且也对存量的管理和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将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和国家的整体战略目标结合起来,运用外汇储备建立资源战略储备。
2.放松外汇管制,建立“双藏机制”
在发达国家,国家的外汇储备和企业、民间持有的外汇都非常多。而我国主要以国家外汇储备为主,企业、民间持有外汇受到严格限制。2006年4月央行推出了放松外汇管制的新措施,放宽和简化了国内机构和公众购汇、投资的限制,并允许个人、企业以购买外汇的方式,通过金融机构对境外投资。2007年2月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并实施《个人外汇管理办法》,个人年度购汇总额提高到5万美元。这有利于建立“藏汇于企业”、“藏汇于民”的外汇“双藏”机制,改变原有的“藏汇于国”的策略,鼓励企业和居民持有外币,让企业、民众与市场分担汇率风险,改变国家被动吸纳外汇导致储备大幅增加的被动局面。进一步放宽居民持有和使用外汇的政策限制,“藏汇于民”,让民间更多地持有外汇,以此降低官方储备的增长速度、分散储备管理风险、提高外汇储备收益。
3.调整外汇储备的结构,降低汇率变动风险
首先,在外汇储备结构中可以考虑进行币种结构的调整。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占绝大比重。但随着美元汇率不断走低,我国外汇储备资产损失巨大,因此应减少美元的资产比例。同时适应人民币汇率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改革体制,适当增加欧元、日元等币种在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中的比重。其次,外汇储备的结构调整还应考虑外汇储备的资产调整。外汇储备的资产调整是指持有外汇储备的资产种类的变动。一般而言,外汇储备的资产种类包括短期国债、长期国债、企业债券、股票、黄金等。不同种类资产的收益率和风险各不相同。持有外汇储备的意义按照重要性排序分别是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外汇储备首先要考虑投资于高流动、低收益、低风险的资产(例如黄金和国债),但是随着我国外汇储备数量的大幅上升,在保证外汇储备整体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外汇储备的收益性。我国目前经营的原则应当由“零风险、低收益”向“低风险、中收益”转移,拓宽投资领域,改革投资机制。在投资领域中,不止局限于存款、债券,还可以选取一部分资产,运用国际通行的投资基准、资产组合管理、风险管理模式进入房地产、股票市场,增加储备资产的盈利能力。4.增加战略物资进口和对外投资
增加战略物资进口,充实战略物资储备,尤其是对石油、铁矿石等进行战略储备是当前的迫切需要。我国是石油、铁矿石的消费大国,其国际市场供给情况和价格变动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充足,运用部分外汇储备增加战略物资储备,把金融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是遏制外汇储备高速增长、降低汇率风险的重要措施。同时也可以动用部分外汇储备,收购国外一些油田、矿井,或者购置一些石油公司、矿业公司的股票。利用资本市场做到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
5.建立以专业化投资管理公司为主体的外汇储备管理运作体系
针对不同的投资组合,确立适当的投资主体显然是必要的,这样做可以保证各个组合之间的相互独立性,并且发挥不同管理主体的专业化优势,同时还可以对不同的投资渠道进行竞争性的比较和约束。
参考文献:
[1]者贵昌:中国国际储备的分析与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5(5)
[2]巴曙松刘先丰:外汇储备管理的多层次需求分析框架——挪威、新加坡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1)
关键词:金融危机;外汇储备管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全球目前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外汇储备规模达到2万亿美元以上,其中主要的储币种为美元。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缓解美国国内流动性不足的危机,美联储不断地向金融系统注资,并不断地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美元的汇率不断贬值,与此相应,国际商品期货市场上各类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上扬,屡创新高。而在金融市场上,股市和债市大幅下跌,资产缩水严重。这些情况的发生,对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带来诸多风险。
一、汇兑风险
我国外汇储备资产面临的汇兑风险主要是美元汇率变动给储备资产损益带来的不确定性。美国经济结构问题和周期变化被认为是美元贬值的主要原因,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美元走低的局面。
一旦美元汇率继续贬值,我国以美元资产为主的外汇储备既存在巨大的汇兑损失,又面临丧失转持其他货币资产所带来的汇兑利润的损失。虽然我国央行没有公布外汇储备资产币种比例,但国内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估算和推测,一致认为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中美元占70%左右的比例。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以2万亿美元来算,其中若70%为美元资产,就有大致14,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资产暴露于美元贬值的风险当中。根据经合组织(OECD)及美国经济学家的估计,未来美元至少要贬值20%,最多可能贬值40%。假设这一估计是成立的,那么中国将损失2,800亿美元到5,600亿美元的外汇购买力。这还不包括由于欧元等其他货币的相对升值,储备资产若能及时进行币种转换所能带来的汇兑利润的损失。例如,2008年3月,美元相对国际主要货币就跌去了2.6%。如果假定中国外储内90%是美元,一个月就蒸发357亿美元,相当于中国2008年2月份贸易顺差的4倍。《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说,这相当于中国每月被击沉了4艘航空母舰。
二、购买力风险
随着美元贬值,国际商品期货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如石油、黄金、有色金属、农产品等价格持续上涨,使得我国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不断下降。石油价格接近120美元一桶,创历史新高;国际黄金价格曾经突破1,000美元/盎司;有色金属期货大涨,铜已到8,889.5美元/吨,又将挑战历史新高;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大米期货价格足足上扬了一倍,在大米的带动下,小麦、玉米和大豆期货也出现攀升;国际焦煤价格随着日本钢铁企业与澳大利亚供应商达成涨价200%以上的协议而进一步攀升,国际国内焦炭价格一路上涨,国际市场已达到2,000元/吨;国际铁矿石巨头扬言2010年铁矿石价格上涨30%。由于2007年以来钢铁生产的主要原材料铁矿石、炼焦煤、焦炭价格均出现大幅上涨,国际钢铁价格持续上扬。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使我国外汇储备的购买力大大下降。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用宝贵的资源和人民的血汗所换来的巨额外汇储备,将来能够换来多少我们所需要的商品,现在还得打一个问号。
三、资产泡沫风险
外汇储备的增加,使得由于外汇占款所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加,在货币乘数的放大下,会使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大大增加,出现流动性过剩。国际经验表明,宏观意义上的流动性风险极有可能会造成大量资产被严重高估,并出现资产泡沫的危险。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经历了日元大幅升值后,从日元到房地产再到股市等,几乎所有资产都被严重高估,因此日本的经济危机和全面资产价值缩水在所难免,最终酿成了日本经济长达十年的大萧条。需要强调的是,今天中国已经出现了类似日本当时流动性泛滥、资产价格狂升、资金转向虚拟世界的迹象。而无限推高的资产价格破灭之时,将是实体经济和百姓生活遭殃之日。
例如,从房地产来说,一方面随着人们投资理念的逐渐形成,加之通货膨胀高居不下,银行存款实际利率为负,人们的投资性需求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房价和股价上涨,北京、上海、深圳的涨势更是惊人;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存在大量流动性过剩,迫于盈利压力,银行急于把这些过剩的资金贷出去,而房地产业有借款人的房产作为抵押物,相对风险较小,因此成为各家银行青睐的放贷对象,再加上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业的支持,银行和地方政府形成了一种紧密型的“银政联盟”,使房地产商在资金和土地两个方面都得到了满足,加剧了房价的上涨。
四、海外投资风险
由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激增,在外汇储备管理的思路上从原先追求流动性和安全性转向追求收益性,中司的成立和QDⅡ的出现都体现了这种思路的贯彻执行。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以及亚洲股市尤其是香港股市都出现了大幅的震荡下跌,国家财富基金中司以及QDⅡ等机构,在激进的“抄底”战略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账面损失。我国外汇储备资产面临大幅缩水的危险。
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中大量以美国国债尤其是中短期国债为主,而这些国债的收益率全面下跌,使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大大下降,而我国为了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2007年连续六次加息,已经使国内的利率水平从2.52%提高到4.14%,中美利率出现了倒挂。为了克服由于外汇占款所产生的流动性过剩而发行的央行票据,其票面利率已经超过美国国债的利率,所以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率已远远低于由于这些储备资产增加所产生的调控成本。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澄迈县支行)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学龙,王绍宏.论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及其风险管理[J].现代财经,2008.1.
[2]彭菲娅,刘兵权.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原因、风险及前景预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论文摘要:外汇流动情况代表着国际资本的流动分布,国际资本的流动既可能对所在国经济产生虚增的大繁荣,也可能给所在国经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只有对所在国外汇的流入和流出进行有效监管,才能够减少或缓冲国际资本巨额流动给所在国经济带来的冲击。
目前,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下的各项交易基本实现可自由兑换,尽管资本项目依旧管制,但大量国际游资依然不断地涌入我国,给我国金融安全带来隐患。因此,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外汇监管,防范涌人的国际游资的冲击,确保我国管制金融安全。
一、目前外汇管制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境内的外汇流动情况
外汇的流人流出是通过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进行的,目前我国外汇的流人流出主要部分是通过经常账户下的各项交易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下的一些项目的交易活动进行的,大部分是通过商品服务贸易、外商直接投资活动、跨国企业经营与并购等活动进行的。由于资本项 目依然采取强制结售汇制,人世之前企业自由用汇仍然受到很大的制约,许多出口企业低报出口数量或低报出口价格,进口企业高报进口数量或高报进口价格,以便企业用汇时可以随时使用,而不受国家购汇的限制。这些外汇剩余常常存放在国外,此时外汇有流出的趋势。加入 WTO后,我国不断加速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开放,国际资金的流人流出更加畅通,渠道更加多样,监测难度也更大,给金融安全带来极大的挑战。
1.我国外汇流人情况。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外汇短缺现象十分严重,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外汇收入、节约外汇开支、加强外汇储备,使得外汇储备不断上升。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近年来增速加快,截至2008年 5月,我国外汇储备总额已达到 17 969.6亿美元,大约是2000年的十倍,而2008年4月中国外汇储备单月增幅竟达到创纪录的745亿美元。国家外汇管理局 2008年 7月 4日公布,截至 3月底,中国外债余额为 3 925.89亿美元 (不包括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对外负债),较 2007年底增加 189.71亿美元。其中短期外债余额为 2 367.25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 166.41亿美元,增长 7.56%,占外债余额的60.30%,创有史以来新高。按照国际标准,短期外债占比的警戒线是 25%。以此作为衡量标准,我国短期外债在整个外债余额中的占比已出现明显偏高迹象 ,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一旦出现资本大量外逃,就可能导致人民币危机与金融危机,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和接受的后果。
2.我国外汇流出情况。外汇流出的情况主要包括外汇转移的渠道、流出外汇的币种、外汇流出的原因、以及流向的领域。从正常情况看,外汇的流出主要是进口支付、对外直接投资以及海外并购等方式。对外直接投资所占的份额较大,值得重点关注。但是,由于商务部对这方面的历史统计数据不公开,而从所公布数据上看,目前我国外汇流人远大于外汇流出。
3.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目前境内热钱的投机性、冲击性,具有危险性强、金额较大、流动速度快的特点。热钱流入中国的渠道包括经常项目下的贸易、收益与经常转移;资本项 目下的 FDI、证券投资、贸易信贷与贷款,此外热钱还可以通过地下钱庄和境内外商业银行流入中国。由于外汇流人远远大于外汇流出,这会带来很多问题:
首先,人民币出现严重的升值压力。外汇储备的不断激增,使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大于供求,通过价格机制作用,外币价格就有下降趋势,本币价格则会有上升压力,这已经从我国2005年 7月 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中得到充分印证。随着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的不断开放,国际资本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没有消除的情况下,仍然不断地、大规模地涌人进来,这就进一步地推动人民币汇率的走高,而且这种走势明显隐藏着人为因素。
其次,人民币外汇占款数量剧增。众所周知,外汇流人增加得越多,需要投放的本币就越多。而且,外汇流入的增长势头如果持续下去,就会招致货币当局货币独立性的弱化。当人民币升值达到投机套利者的预期值的时候,在外汇市场上就会有大量抛出本币的情况。在“羊群效应”的作用下,市场上抛售本币的愿望就会更加强烈,这不但造成国内物价的飞速上涨,也会迅速导致本币大幅度对内贬值,进而对外贬值,从而使本币币值失去稳定性,人们持有本币的信心也会一落千丈。本来就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就愈加不堪一击,高通胀伴随高利率的现象就会同时发生,本国经济将会遭遇致命的冲击。
另外,我国外汇储备激增在美元不断贬值、美元储备在外汇储备占比居高不下,使我国外汇储备值极度缩水,外汇储备的购买能力大打折扣,因此对我国外汇流人大于流出这一问题必须加以彻底解决。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 )宏观层面
1.加强对外高尖端技术产品、技术、劳务的购买。扩大财政对外支出既可以减少由于外汇储备过高而美元贬值带来的储备资产价值的贬损,又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弥补由于货币紧缩政策造成的经济萎缩的现实问题。
2.金融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外汇资金流人流出的监测机制,尤其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防范机制,为短期大量国际资本抽逃设置障碍。对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的外汇资金的来源及使用进行监督,对国内进出口企业的资金往来通过开户行进行监督检查其资金来源及使用,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的资金使用可通过其国内开户行进行监督,等等。尤其是对辖区内总体外汇资金的流人流出进行全方位的监测,重点放在外商投资企业、国内进出口企业以及商业银行的外币存款。
3.加强国际间合作,尤其是加强与篮子货币中的货币发行国加强贸易和货币方面的合作,从而避免由于国内采取紧缩政策,造成国内经济发展趋缓,国内收益相对下降,导致已经流入国内的国际短期资本,尤其是投机性资本以外汇的形式,迅速、大规模的逃离给我国货币政策带来的对冲影响,尤其是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
4.借鉴美国最近发生次债危机时美联储采取的大型投资银行介入的紧急融资安排,防止在外汇大量撤离时,本币币值波动剧烈,从而利用大型投资银行进行债券的买卖,稳定本币币值的应急性金融安排。
5.调整短期外债占外债总额的比例,即减少短期外债在外债总额的比例,避免由于短期内大量外汇抽逃现象的发生。按照国际标准,短期外债占比的警戒线是25%。以此作为衡量标准,我国短期外债在整个外债余额中的占比明显偏高,建议将我国短期外债占外债余额中的比例调到国际标准或以下。
6.加强中资银行对企业融资支持力度,降低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既可避免大量外汇资金的流人,又可解决储蓄资金分流难给商业银行造成的困境问题,同时对物价也会产生抑制作用。
(二)微观层面
1.各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外汇流人流出的数额进行有效监测。按季度报表显示的各项统计结果做数字分析,尤其是对外汇资金来源总额、外汇资金运用总额、外汇买卖总额、境内外存放总额的变动分析可以较全面掌握外汇流人流出情况,同时重点监测外汇资金运用项目大于外汇资金来源项目时,关注差额变动情况。如果差额过大,说明短期资本流出大于流人,市场上会出现外汇短缺,本币汇率会有大的下跌。因此,对金融管理部门来说,以此建立健全外汇资金流人流出的检测机制十分必要,这样就可以为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避免行业危机提供预警和防范机制。
2.鼓励国内企业进口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以及先进行业的优秀人才 (以外币支付其劳务报酬),并且鼓励有潜力的大企业走出国门,对外投资。这样既可疏导我国外汇资金流人大于流出的矛盾,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壮大企业经营规模,使企业走出国门,为经济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强化外商直接投资国来源的多元化原则,而且应按照其货币的稳定程度划分投资国的份额按额度大小的顺序应按欧元区、日本、美国划分份额为宜。目前,美元走势疲软,正经历第二阶段的次级债务危机。这样做可以避免美元进一步贬值给我国外汇流人流出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也是马克维茨的投资组合原理,在引资国吸引外资时的具体应用。要实行多样化引资渠道,以规避投资风险一样,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也要分清主次,选择多个投资国。
4.国内各商业银行在向外管局呈报 “外汇信贷收支表”时,应单独呈报一份标有外汇币种的报表,这样会更有利于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对分币种的外汇流向进行明确跟踪,尤其是流人流出的某一外汇占外汇总额的比例情况,特别是美元的占比情况进行检测,因为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国际投机性资金对美元的信心大打折扣,为追逐高收益,大量国际游资就会以美元的形式暂时转移,重新寻找获利市场,这样美元资金就极有可能渗透到新兴市场国家。
总之,对外汇流人流出的监测非常必要,尤其是当今美国经济疲软、国际经济走势难以预测的情况下,以外汇形式流入流出的国际游资更是对世界经济、区域经济、一国经济,甚至地方经济构成严重威胁,这不能不引起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史亚荣.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之探讨[J].开发研究,2006(5):118—121.
论文摘要:自2005年7月21日实施人平易近币汇率轨制更始以来,人平易近币对美元一向呈单边升值的趋向,截至今朝已升值10%。基于此,对国有商业银行在人平易近币升值过程中存在的国有商业银行外汇成本面临贬值,资产与欠债的汇率风险敞口,人平易近币汇率浮动频率和区间加年夜,结售汇等中心营业的汇率风险加年夜等一些汇率风险进行了切磋。
从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起头了新一轮的人平易近币汇率轨制更始,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本、参考一篮子货泉进行调节、有打点的浮动汇率轨制,形成更富弹性的人平易近币汇率机制,人平易近币对美元今日升值2%,即l美元兑8.1l元人平易近币。截至2007年l1月2日,l美元对人平易近币7.4624元,人平易近币呈单边升值的趋向(见下图)。在人平易近币汇率轨制更始中,若何应对升值风险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升值风险首要默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有商业银行外汇成本金面临贬值风险
今朝,国有商业银行的外汇成本金来历首要分为三类:一是在境外股票市场,经由过程公开刊行上市募集的外汇资金,好比建行、中行、工行在喷香港股票市场上市筹资以外汇计价部门成本金,因为人平易近币升值会导致募集的外汇资金相对于人平易近币贬值,此为第一类风险;二是由境外计谋投资者认购的一部门股权形成的外汇成本金,因为国有商业银行在股改上市之前均引进了国外计谋投资者,国外计谋投资者参股时年夜部门股份都以美元计较的,如中国培植银行引进美洲银行25亿美元、新加坡淡马锡公司l4.66亿美元,在人平易近币不竭升值的过程中,出格是对美元的升值幅度较年夜,这些外汇成本金会相对贬值,此为第二类风险;三是由国家经由过程外汇储蓄注资体例形成的外汇成本金。受到人平易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银行的外汇成本金折算成人平易近币成本数额也会发生变换,此为第三类风险。转贴于公文网
二、资产与欠债的汇率风险敞口
人平易近币汇率轨制的更始将会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外汇资产的头寸匹配和分歧币种搭配,从而直接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跟着我国对外经济的不竭成长,国内企业对外汇资金需求不竭上升,然而国有商业银行的外汇资金来历并没有显著增添。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曩昔两年中,国内银行系统的外币营业贷存比一度高达90%12)上,反映出银行外汇资金供给相当严重。在这种情形下,为了保证外汇信贷营业的需要,多家银行向主管部门申请了以人平易近币资金采办外汇,并向客户发放外汇贷款。这样做虽然解决了外汇资金来历问题,可是也造成了银行外汇资产与人平易近币欠债之间的币种不匹配。当人平易近币呈现升值时,必然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汇率损失踪。
三、结售汇等中心营业的汇率风险
因为人平易近币汇率浮动频率和区问不竭加年夜,国有商业银行的结售汇等中问营业的汇率问题也逐渐闪现出来。按照新的汇率形成机制,人平易近币兑美元汇率天天的波动幅度在千分之三以内。①今朝,国内银行人平易近币兑美元的牌价一般按照前一天人平易近银行的中心价确定,同时对前一天各分支机构结售汇的轧差头寸在市场中平盘。若是呈现市场平盘价低于对客户的结算价,银行就要承担其中的汇率损失踪。
四、人平易近币汇改后,汇率波动幅度扩年夜
人平易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施新的放置后,意味着汇率的波动幅度比曩昔扩年夜,变换频率加速,如上图所示,人平易近币在汇改之后,一向处于单边上升通道。是以会导致国内企业的外汇风险上升,会增添银行受损的可能性。汇率形成机制更始和汇率水平的调整不仅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敞口头寸,也会经由过程影响企业的财政状况(出格是出口类企业),而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带来影响。汇率波动的频率提高后,银行客户面临的外汇风险会增添,直接从事国际商业的企业会因汇率波动而导致盈亏升沉,这也就影响到银行盈利水平。
五、成立有用的风险打点和节制系统
国有商业银行曩昔持久在固定的汇率情形下经营,外汇风险意识普遍斗劲稀薄,有用的风险打点和节制系统有待成立,外汇风险打点现状不容乐不美观,相关的外汇风险打点的轨制、手艺、人员、系统等尚未履历过弹性汇率的磨练。同时,外汇风险的政策和轨范还有待进一步完美,执行力度有待增强。今朝,年夜部门国内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打点的政策和轨范离专业化的要求还有必然距离,良多出台轨制和政策还只是勾留在纸上,但在现实中实施不力,甚至根柢无人执行。如交行在业绩通知布告中就暗示:“人平易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更始法子实施后,因为缺乏市场化的避险工具,规避人平易近币汇率风险所采纳的法子有限,汇率风险将对本集团盈利造成必然负面影响。”
论文摘要:该文对国民待遇的基础理论进行分析,论述国民待遇原则在我国的运用,最后提出完善中国国民待遇制度的若干思路。
一、国民待遇的基础理论
(一)国民待遇原则的含义和特征
国民待遇原则是有关外国人民商事法律中最古老的待遇原则,是国家属地优越权所派生出来确定外国人地位的一种待遇准则,是指东道国应给予外国公民以本国公民同等的民事权利地位。
当代国际投资领域的国民待遇原则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国民待遇的实行一般按照互惠原则。②国民待遇的授予有特定的范围。③国民待遇制度的使用呈全球化趋势。
(二)国民待遇的适用对象
当代国际投资领域的国民待遇的适用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类:①外国投资者。②关于投资的资产,即外国资本。③与投资有关的活动,即在东道国的投资行为。
二、国民待遇原则在我国的运用
迄今为止,我国外资的国民待遇仍然是不够的,与国际通行的做法及WTO的协议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问题有以下两个:“超国民待遇”和“次国民待遇”。
(一)“超国民待遇”
为吸引外资,中国从80年代起,对某些国际投资甚至采取了“超国民待遇”的态度,这在一定时期的确大大改善了中国资本不足的现状,为中国的长期经济高速发展贡献了力量。外商投资企业享有的“超国民”待遇主要表现在:
1.在企业税收方面:虽然2008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税率上“内外合一”,但外商投资企业享有的减免较多,而且享有利润再投资退税、亏损弥补、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优惠,所以其实际税负比内资还是低得多。
2.外汇管理与调剂渠道方面:外资企业也享有一定的优惠。按当前的外汇管理法规,外资企业可以全额持有所创外汇而不必卖给中国银行,并且还可以直接向外资银行借贷外汇;在外汇调剂渠道方面,外资企业可以在外汇指定银行和外汇调剂中心自由选择进行买卖外汇。
3.经营管理方面:我国外资法赋予外资企业在生产、采购、销售、人事、资金、物质、进出口等各方面享有生产经营自。在当前的法律制度框架下,内资企业很难充分享有这些优惠。此外,外资企业在土地使用、基础设施使用、用工费用等方面也享有优惠待遇。
(二)“次国民待遇”
外商投资企业在享受种种优惠的同时,又受到较多限制,即通常所说的“次国民待遇”,主要表现在:
1.在出口业绩和销售要求上:尽管目前我国外资法经过修改,基本上取消了对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方面的强制性具体要求,但仍有一些出口引诱方面的规定。
2.在企业设立条件与要求方面: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条件的限制性条件要比比境内企业规定的条件要多。
3.在服务收费方面:对于外商投资企业所购买的物料或为其提供的公共设施,其收费一般应与内资企业相同,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常常有悖于此。上述“超国民待遇”与“次国民待遇”并存的现象,构成了对国民待遇的双重违反。
三、完善中国国民待遇制度的若干思路
(一)调整并理顺内资法律法规及其政策,统一内资的法律地位和待遇标准
首先有利于国内不同投资主体享有平等的待遇标准和公平的法律地位,使其能在公平的法律及政策环境中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其次是有利于给外资国民待遇的适用提供统一的参照和具体的标准,为制定外资国民待遇的标准提供法律法规及政策平台;另外还有利于落实和贯彻我国入世所作的法律法规及政策透明度的承诺。
(二)建立统一适用的外资待遇标准,取消对外资的非国民待遇
外资待遇是我国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法律规范和政策指导。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应成为我国外资立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建立统一适用的外资国民待遇标准,这样一来,一方面是在统一适用的国民待遇标准规定下,外资能公平、有序地进人,最大限度地减少外资进入的非法投机倾向,更有利于贯彻外资进入的透明度原则,另一方面是取消外资享有的超国民待遇,这种待遇主要表现为税收优惠,这种做法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问题。而统一税收立法,实行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所得税两税合一的做法就可以使内外资企业税负公平,使内外资企业可以在同一的平台上公平地竞争,这在国内资企业普遍竞争力较弱的情况下更有突出的意义。
(三)清理和调整地方性法规及其政策中与WTO和双边投资协定及国家外资法律法规不一致的外资待遇规定
国民待遇是WTO的基本原则之一,作为WTO的正式成员,中国应当受到WTO所有规则的约束,并受制于我国在贸易、服务和投资等市场准人及其待遇上所作的让步和承诺。这些规则和义务不仅适用于中国中央政府,而且对省市级地方政府也同样适用,因此清理和调整地方性法规及政策中与WTO及双边投资协定不一致的规定既是我国入世的承诺,也是更好地利用外资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举措和法律安排。同时还应清理和调整地方性法规及其政策中与我国外资法律法规不相协调的外资待遇规定,使国家与地方法律法规及政策安排能够协调一致,相互补充。
四、结束语
整体而言,作为国际投资法的原则,国民待遇还主要是条约规范,而非习惯国际法的一部分。简言之,每个条约的规定应仅适用于相关的缔约国。但从长远看,在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的背景下,国民待遇的推行是有强大动力的。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要努力顺应这一趋势。发展中国家应根据对外开放的需要和本国的经济实力,渐进地实现外资国民待遇;同时高度重视国际立法的效力和影响,一方面警惕发达国家对条约解释权的滥用,另一方面灵活利用条约的例外条款维护本国经济。
参考文献:
[1]徐崇利.试论我国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标准的问题[J].国际经济法论丛,1998,(5).
[2]叶兴平.北关自由贾易协定的投资规则及其对多边国际投资立法的影响[J].国际经济法论丛,2002,(10).
[3]丁伟.论世界贸易协定体制下我国外资法面临的严峻挑战[J].国际商务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