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命教育理论论文范文

生命教育理论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理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命教育理论论文

第1篇:生命教育理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

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各级各类学校纷纷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工作。通过开设各种形式的心理素质课和各种专题讲座,进行个别和团体心理辅导、危机干预、拓展训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在大学生中逐渐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矫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的人生态度。从全社会来看,生活质量、快乐与发展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讨论,心理学开始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在这种思潮之下,有关生命的哲学思考也日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被郑重提出,在物质逐渐发达的今天,生命、人生的意义,精神的富足也正在被重视,成为人生成长不能越过的重要主题,也成为教育部门日益关注的重点。

较早研究生命教育的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郑晓江指出,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人生与人生问题的教育,他认为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青少年懂得如何处理“生命与生活的紧张”。可见生命教育是与生命有关的教育,对生命的珍惜、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潜能发挥等都在这个概念范围之内,有研究者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四个核心概念“悦纳自我、珍爱生活、探询意义、走向卓越”。这些主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被提出和重视,但在思想脉络和内涵上,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显然也有很多不同,而生命教育探讨得更深、更远。

《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主编,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提出了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的脉络,这样的思想正好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阵地,在工作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发现说教和其他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式下学生的思想需要,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发挥作用。利用心理学这一学科的优势,从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的若干理论出发,从与思想政治工作完全不同的个人发展的角度开展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当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既受到学科背景的滋养,同时也受到学科背景的限制,当心理学方法遇到思想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郑晓江教授也谈到“青少年自杀不能简单归因于心理问题”,在他的论述中,他认为,“青少年对生命、生活的态度是自杀现象的又一个原因,要降低自杀率,必须从人生观的建构上着手,改变青少年对生命与生活的一些不健康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心理健康教育没做到的部分正好是生命教育所重视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实践工作中,通过与青少年的密切接触,心理健康教育者感受和理解着当今的青少年。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想和观念慢慢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被敏锐的青少年所感知。大多数情况下,适当和正确的引导的缺乏会导致青少年不健康的一元价值取向以及消极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引发生命危机。在这种状况中,我们发现,实际上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就是对生命问题的拷问,而这里面又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学业和能力、贫穷和疾病等问题都会引发生命尊严以及生命价值的问题,而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问题又会引起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消极思考必然带来诸如吸毒、网瘾、自杀等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和生命哲学思考息息相关,在实践操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能适当地缓解和调整这些问题,但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必须立足于人生观、价值观或生命思考的哲学层面上。

预防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但当面对强大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偏差等问题的时候,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显得无奈,心理治疗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卡尔·R·罗杰斯(1902—1987)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创立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主张相信当事人的自我成长力量(他这一观点认为是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基本假设),治疗师在真诚和谐关系中启发当事人运用自我发展潜力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罗杰斯认为这一原理也适用于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以及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他的晚年,他甚至运用这种方法参与国家首脑的会晤,调解国家之间的争端。对于以上问题,罗杰斯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治疗观点,在他的治疗实践中,他发现尊重了当事人死的选择,当事人会选择生,尊重了当事人神经症的选择,当事人会选择健康。也就是说,对当事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你需要首先用人本的方法去理解、接受,然后这种态度自然会引发当事人的思考,从而导致他自发地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接受这种观点,在治疗实践中也发现确实会有相当的效果,但落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又会出现问题。因为心理治疗不可能针对广大人群,我们需要一种更强大的思想力量,需要一种更高的视角来看待整个问题,这种思想力量应该来源于哲学,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这种思想力量应该也来源于社会相关学科和心理学。罗杰斯的观点完全可以运用到教育中,至于这些思想力量如何在教育中产生作用,生命教育给出了一些回答,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这种强有力的趋势和力量。超个人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流派,同样也是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经济背景下人们关注生命、关注精神领域的写照。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驱马斯洛指出人们在基本的五种人生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之外,还有超越性的需要,这是一种精神性的需要,人必须在一个更高的人类整体或人类与宇宙的关系的角度来反观人生,最终才能获得一种心灵和生命的解放,这与生命教育的内涵确有异曲同工之效。生命教育除了关注心理学一贯关注的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之外,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人与环境以及个人与人类的和谐关系,这才是每个人最终获得解放和人生发展的必经途径。

超个人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与生命教育有更多相似之处,它认为只有面对精神存在的时候,心理问题才能充分解决,只有将精神能量灌注到人的心理世界,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同样,超个人心理学的出现也是要帮助人们追求一种宁静、和谐的精神生活样式,来对抗浮躁、喧嚣的物质生存状态。

在关注的主题上,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的内涵和外延,生命教育关注的很多主题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关注的主题,如“贫困压力、就业压力、厌世悲观、逃避责任、自卑感、死胡同、得过且过、对生命的漠视、四面楚歌”。显然,这些问题就是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但运用的大多是心理学的方法,如共情、渲泄,认知、理情分析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出口和若干可能的解决。但生命教育显然不是着眼于此,对于每一种问题,它更重要这些问题所产生的生命问题,如贫困压力的引起、有关贫困和生命价值的问题等等。因此,生命教育要比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更深、延伸更远。再如自杀和吸毒的问题,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问题,但生命教育对于其涉及到的生命问题的哲学和世界观的讨论更深刻。

此外,生命教育还涉及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充分关注的内容,比如死亡教育(对死亡的理解)、女性的家庭教育(家庭是生命的摇篮)、生命与社会及环境的关系教育、休闲及养生教育等等。生命教育同时包括了很多生命伦理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似乎很远,仔细分析又似乎很近,在一个融汇贯通的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些问题都是应该剖析的问题。

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在思想上有一脉相承的优势,在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向生命教育方面的引申应该是目前实践中可以做的工作。面对这种生命学问题的教育,学校教育多了一份责任,应在以后的实验及教学实践中发掘若干适用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与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结合,借鉴其理论及方法的优势。

生命教育是一种很好的突破,但生命教育也必然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逐渐呈现一些问题,又逐渐解决一些问题,这是历史规律,作为教育者,顺应规律,作出努力,就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态度和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

【参考文献】

[1]郑晓江:生命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原则[J].中国德育,2007(3).

[2]郑晓江:青少年自杀及暴力现象的生死哲学透视[J].中国德育,2007(1).

[3]顾海良主编: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

[4]罗杰斯等著,李孟潮、李迎潮译: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罗杰斯著,张宝蕊译:卡尔·罗杰斯论会心团体[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第2篇:生命教育理论论文范文

摘要: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注重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依据生命的特征来开展教育。它重视对学生心灵的培植、完整精神的构建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一种和谐丰满、蕴含人生大智慧的教育理念。任何一个理念的提出,必然有其背后的理论基础。生命教育管理理念的理论基础是生命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理论。

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作为一种教育价值取向,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注重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依据生命的特征来开展教育,来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以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为旨趣,重视对学生心灵的培植、完整精神的构建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一种和谐丰满、蕴含人生大智慧的教育。

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提出,必然有其背后的理论基础。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也不例外。在笔者看来,生命哲学、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是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的理论基础。

一、生命哲学是以人的生命为对象,对其进行整体的、系统的研究,以期获得生命问题的根本解决的学说。

它是更直接的存在主义哲学。该哲学的主要观点是:生命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活力。这种活力又来自精神面,因此,人的生命是从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去考察的。从这个角度看,生命哲学与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生命哲学进而用生命的发生、演变来解释世界、文化、历史。例如,古代人留下的古籍、文献、民俗(更广的文化)等,那就是他们的生命,那也就是文化,也写就了历史。故而,生命是世界的内在本质,最终根源。生命作为一种活力,又被从不同侧重面去理解,意志、冲动、渴求、期待、体验,不同的生命哲学家选择了不同的侧重面来建立自己的哲学。生命哲学,在认识论上,认为直觉高于理性(或直觉高于分析);在心理学上,认为情意高于认知,这使得生命哲学具有非理性倾向。直觉可获得理性之外的体验,同时,直觉又超过一般感性。生命哲学认为,只有用生命去理解生命。而当体验与直觉被认为是生命的基本存在形式的时候,进而也就认为,生命只有通过内心体验和直觉去把握,自己通过自己的体验和直觉去把握自己。体验是人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基本方法,体验也是对他人的存在加以理解的基础。由此,生命之间才得以联络,生命之间才得以沟通,对生命的研究也才成为可能。生命是自身运动、生成发展的过程,生命是生命流、意识流,故此,生命哲学认为存在先于本质,现象先于本质,人通过自己的活动过程而获得自己,获得本质,这是视生命为活力的观念延伸。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分析,生命化教育价值观念的基本理念体现为:教学是一种体现人的生命性的活动;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一种对话、和谐的关系;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及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一种唤醒教育。即生命是一个不断创造、不断更新自我的过程,生命的意义也就在于这种体验性和创造性。从生命哲学的角度,生命化教育价值观念主张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不存在至高无上或权威的知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就是经验的建构,学习就是体验和创造相结合的过程。

因此,如果说生命哲学的基本功能是确立人的自我形象,那么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是以生命哲学所确立的自我形象为蓝图,以实现自我为目标的教育管理理念。其基本功能是尊重个体的生命意识,塑造自我的整全人格,塑造自我形象。在二者的关系上,生命哲学是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的基础和前提,是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所要实现的终极目标;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是生命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落实,是生命哲学的实现。二者密切相关。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是:人性本质是善的,人生而具有善根,只要后天环境适当,就会自然地成长;心理学家研究人,必须以整个人为对象,不能采用分解组合的方法去了解人;人所表现的任何行为,既不是外在刺激引起或决定的,也不是鼓励或片面的,而是发自内在、出于当事人自己的情感与意愿所作出的自主性与综合性的选择。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中心理念有二:一是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想了解人、研究人,必须从整个人着眼;二是每个人都有它自己的需求和意愿,有它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有它自己的痛苦与快乐。人本主义观点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健康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其中,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并不是被动地受到环境的制约,人具有创造性、主动性以及对自己的未来作出能动的选择;人的本性由经验、无意识和情感所滋育,但不为这些因素所决定;人的潜能的发挥是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潜能和人格发展的驱动力。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人和人格的形成就是源于人性的这种自我的压力。人最终不是被浇铸和塑造、教育而成的,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允许或帮助,使他潜能现实化,而不是实现环境的潜能。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呼吁教师不应该以主宰者的身份自居,不应该“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该告诉学生做什么和怎么做,而是应该成为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探索过程中的“促进者”。

二、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的提出,也必然是借鉴了人本主义积极思想。人本主义观点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及自我实现。

该观点坚持以人的经验为出发点,强调人的整体性、独特性和自主性;坚持以机体潜能为基础,强调人的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及其乐观前景;坚持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为重点,强调把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等等,实质上体现为对人及人的生命价值的高度重视。从人本主义观点出发,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主张以“人”为本,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与尊严,追求人的个性、人性、潜能的发展;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其的个体性,帮助学生探讨和理解隐含在他们所有经验中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强调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努力适应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发展,并成为心理健康的人;强调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管理者的基本任务不是“判断”和“说教”,而是“发现”和“促进”。即要“目中有人”,即目中有学生,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发展学生的个性,要使学生的价值在教育中得以实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先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对教育教学理论提出了一整套新的解释。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及其意义的赋予是由主体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建构起来的。因而,知识不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客观存在,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认知结构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过程来实现知识建构。并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无限循环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合作学习,注重让学习者参与探究学习活动。并且指出个体对新的现象和观念必须建构自己的意义,但建构意义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进行的。

第二,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主动的建构,即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进行的能动的知识建构活动。根据这个原则,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完整地转移(transfer)到学生头脑中去,相反,是学生自己从他们所听见的话语或所见到的形象中建构了他们自己的意义。在此建构过程中,学习者已经知道的东西(不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极为重要。因为有效的学习“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第三,认知的功能在于适应,使学习者能够对经验建构可行的解释。因此外在世界的知识被看成是人的尝试性建构。建构主义并不否认客观世界的实在,但却认为人们只能以个人的和主观的方式认识这一实在。有时人们对这条原则产生误解,以为它主张“什么都行”(anythinggoes)的相对主义,以为人的每一个建构结果都是允许的。其实绝对不是这样。建构的结果必须是“可行的”,只有那些对建构者有用的建构才是“可行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构想,但其以学生为中心以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等思想,正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极大关照,是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的精神所在。

生命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三大理论体系,从不同的视角来关注人类的生命与本性,给人类的教育活动以极大的启迪。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的提出,就是最直接的体现。在笔者看来,随着生命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丰富与发展,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将在教育实践中日益彰显出独特的魅力,使人类的教育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方展画.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评述.河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1期。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汪潮.人本心理学的教育思想述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1期。

4.杨丽霞.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中的"自我"观.社会心理科学.1999年1期.

5.郑信军.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当前教改实验若干问题的启示.山东教育科研1999年9期.

6.杨韶刚.人本与科学精神在当代教育中的整合.教育科学.1999年3期

7.胡纬华.论素质教育中蕴涵的"以人为本"思想.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5期。

8.王铁军.现代教育思潮.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3篇:生命教育理论论文范文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通行证。可是,不知从何时起,看看我们周围的社会,诚信缺失现象十分令人揪心。一些造假现象让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过去人民吃不饱,后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却发现什么东西都不敢吃了,调侃了食品安全领域出现的问题。过去人们之间相互信任,而如今,再亲近的人之间也相互提防,光怕上当,殊不知那些传销人员不就都是从自己身边的好友骗起的吗?因此,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诚信美德教育十分重要。由于小学生的感性特点,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可以用讲故事的手法,比如,讲诚信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时就可以应用曾子杀猪的故事。故事说的是,曾子的媳妇要去赶集,儿子也要跟着,为了不让儿子跟着,就跟儿子说回来给儿子炖肉吃。结果赶集回来的她,发现曾子正要把家里唯一的一头猪宰杀,并想阻止曾子。曾子对她说,你不是答应了回来要给儿子炖肉吃吗?媳妇说,那不是说着玩的吗,你还当真了。曾子说,那当然,面对孩子,我们大人一定要说到做到,否则,以后孩子又怎能相信我们呢?听了这则故事后,学生都非常震撼,认为曾子做得非常对。我又问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是不是也曾经这样跟我们轻易许诺过呢?很多孩子回答:是。但父母事后遵守承诺的没有几个,可见诚信品质的养成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家长要做好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人的榜样力量更是无穷的。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为什么我们有的孩子爱撒谎,问题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家长身上,家长诺尔不践的言行给孩子树立坏的榜样,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家庭必须和学校形成合力,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试想,学校的教育再成功,到了家里,学生感受到完全相反的氛围,我们的教育也会失败。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尊重教育

人人都有获得他人尊重的愿望,在与人交往中,我们既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又要体谅到他人也有获得尊重的需要,从而做到自觉尊重他人,从而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一个事事、处处以自己为中心的人,是不会受到他人欢迎的。对学生进行尊重教育,从平等教育开始。我们要告诉学生,人从一出生开始就是平等的,不存在任何高低贵贱之分,不论你的身份如何、财富如何、地位如何,我们都要平等地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不可否认,在我们的社会上,在我们的周围,还有一些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人,不能平等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对待身份比自己特殊,地位比自己高,财富比自己多的人奴颜婢膝,对不如自己的人,则高高在上,实际上这对子女教育十分不利。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挣钱养活自己,就没有什么可以自卑的。所有的不同的工作只是社会的分工不同而已,并无高低贵贱之别。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对学生进行尊重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老师、同学、家长和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有的学生见到环卫工人,捂着鼻子走,这就是对环卫工人的不尊重,试想,没有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我们的城市怎么能有如此洁净,我们的生活怎么能如此美好?另外,尊重他人需要尊重他人的劳动。在学校里,认真听老师讲课,就是尊重老师的劳动,相反,老师上课讲课,自己在下边搞些小动作,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课堂上,其他同学认真回答老师的问题,我们认真听,就是给予同学们的尊重,相反,我们不认真听,就是对同学的不尊重。在家里,对父母的辛勤付出,我们也要表示感谢,否则,就是对父母劳动的不尊重。同样在社会上,我们乱扔垃圾,不把垃圾扔进垃圾桶,就是对整个环卫工人群体劳动的不尊重。尊重他人就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人人都享有受到他人尊重的最起码的权利,对于他人人格的尊重是最基本的。因此,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侮辱他人,不能谩骂他人,不能无中生有中伤他人,这都是对他人人格尊严的尊重。

三、结语

第4篇:生命教育理论论文范文

一、生态文明的辩证法

生态文明作为文明(人)与自然关系演进到特定阶段的历史状态,是历史辩证法与自然辩证法的逻辑图景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现实诉求和客观展现。人们把文明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统一到分化再迈向和解与和谐的辩证运动,称之为“生态辩证法”。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后果的批判和超越的结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理念、模式的深刻变迁。生态文明作为应对当代生态危机而出现的一种全新文明形态,其核心价值观和根本特质就是要破除传统工业文明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从理念到实践上的种种误区和弊端,它较之传统文明在价值观念、制度、行为规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历史进步意义。

作者在书中明确强调了生态文明的这一辩证性质,指出:“首先,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提升。”2 表现了人类文明与现实发展之间的内在张力。“其次,生态文明就是人类社会的返璞归真。”3 着力强调人类文明发展至生态文明阶段,实质上完成了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否定之否定,是一个辩证的复归。“通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先后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阶段,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史上的本质性变革。生态文明强调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关注经济、社会、自然的利益、价值的一致性,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宗旨,实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重塑人作为自然的人的类本质,实现人类返璞归真,达到人与自然融合的‘天人合一’境界”。1 这样,基于人类实践逻辑的生态文明的辩证复归就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凝结和体现。生态文明内在地重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的实践呈现出了新的姿态。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

我们的问题在于,究竟在什么样的理论指导下去消除生态危机、构建生态文明?目前,学界已经展开了足够深入的讨论。李明宇、李丽二人的此部新作提供了一种视角。它构建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完整体系,通过理论建构及其运用,有力推动了生态哲学的发展,表明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生态文明的必要视角。该书系统地梳理和确立了当今构建生态哲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分析并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以及西方文化中有效的生态资源,尤其重视生态学提供的启示。结合当前中国的生态实际,从生态文明、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入手,对生态哲学进行的多重建构,勾勒出生态梦视阈下的生态哲学的总体图景。作者指出:“在和谐社会的视域中,生态哲学的构建必然体现人、自然、社会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系统和动态和谐,实现生态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观的多重统一。”2 进而对这个论断展开了详尽的分析。强调生态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观的内在关联,展示这个总体图景的内在机制。即:“生态哲学决定发展观的科学性、科学发展观决定社会的和谐公正、和谐社会观决定生态哲学的性质和发展观的取向。坚持生态哲学、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观的多重统一建构,这既是生态哲学理论发展建构的必然选择,又是新时期指引人类解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人类本身的和解’两大历史使命的现实路径。”3 这样,作者便完成了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所依据的理论建构。

三、理论与实践的融通

书中通过包括节制资本、调节生产、引导消费、驾驭科技、综合治理等几个方面的中观路径的分解,以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为例,依据生态哲学的基本原则,构建了一个“一体两翼三赢”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这个模式充分考虑到时代形势、现实要求,并关注到可资借鉴的生态文明的“中国模式”。不仅在模式构建本身注重各种要素和资源之间的融会贯通,同时也关注到模式建构的现实针对性,通过在实践中的运用展现生态哲学的实际效用。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视阈中把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发展融通起来,实现三者的系统动态和谐,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基础。

第5篇:生命教育理论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在高度紧张的现代社会中,学生自杀等无视生命、虐待生命的现象有所增多,教育学生体悟生命、珍视生命日渐重要。在香港和台湾生命教育影响下,内地20世纪末对生命教育内涵、价值取向、理论基础、自身理论建设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在全国中小学掀起了生命教育热潮。认真总结与反思内地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成果,对于促进我国今后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中国当前正在工业化途中,如何避免西方国家因工业化带来对人精神生命的压抑,成为当前学术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生命”为研究视角的探索,在世纪之交不断涌现,逐渐促成了生命教育的兴起。

一、生命教育起因与内在意蕴

在应试教育日甚一日的今天,教育的真义被遮蔽了,教育成为“训练”的代名词,成为塑造单向度人的工艺流程。由于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针对生命非连续性事件对学生生命的伤害,不仅要全力阻止其极端行为,挽救其生命,还要通过生命教育在更高层次上拯救其心灵,启蒙生命价值。针对青少年健康发展及生命价值受到严重的威胁与挑战,台湾、香港及内地开始将生命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自下而上进行生命教育的推动工作。“生命教育”一词在内地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主要是将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看作一种生命教育,尚未对生命教育本身展开研究。90年代末期,生命教育才引起内地学者注意。

生命教育是一种通过增加与生命相关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以促进学生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20世纪90年代末,黄克剑先生从哲学和实践向度建构了“生命化教育”理论。从哲学向度看,生命化教育意味着训育学生创获“幸福”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提升道德心性所必需的自律意识。从实践向度看,生命化教育意味着“遵从自然的教育”和“个性化的教育”。生命教育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价值充分展现的活动。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

二、生命教育理论溯源与体系建构

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孙效智在其《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哲学基础》中指出,生命教育应包含生死、宗教以及伦理教育等部分,伦理学理所当然应是其基础。因为“哲学是提高生命境界的一种生存方式”,为此有研究者探讨了生命教育的哲学基础,包括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在我国生命教育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孔子确立的儒家思想核心范畴的“仁”,就含有生命教育思想的意蕴;孟子承袭孔子思想,提出“仁者爱人”。中国哲学的生命意识是一种反思自我生存方式、价值和意义的生命意识,是融感性、理性为一体的意识,是合万物生命于一体的意识。

近年来, 国内学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环境伦理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对生命教育的产生、内涵、目标、内容、方法与实施途径等,进行了深刻而广泛的探讨,初步形成了生命教育的理论体系。有研究者从生命教育理念切入,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生命教育理论。第一部分主要从中西方哲学角度对人的生命、生命的本义、生命的特性、生命意义以及生命的终点——死亡分别予以解读,为生命与教育之深层关系的论述确立了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主要从个体生命与教育互相关涉角度,来探讨生命教育存在的合理性。第三部分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就生命教育的理念予以建构。第四部分,强调追寻生命自由是生命教育的永恒追求。在此理念指导下,通过对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审视和反思,指出了当代教育之所以异化学生生命,在于其价值取向的偏差。而要把当代教育由异化学生生命转化为培育、完善、涵养和润泽学生生命,就必须在教育价值取向上来一个根本转变。

三、生命教育价值诉求与实现路径

综合现有论述表明,生命教育试图融合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试图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以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质量为宗旨,追求生命的全面、自由和终身发展为旨归。有研究者阐释了生命教育的五种取向:即身心健康、生死、伦理、宗教和社会取向。生命教育应是真正人道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首先是珍惜生命;然后是寻求生存的意义;最后教人超越自我、超越功利和世俗, 达到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的境界。有研究者认为,形成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是其核心价值追求。因为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是生命教育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根本依据和巨大动力;也是生命教育超越功利、走向完美追求的基础;更是其长远规划自身发展的指导思想。

生命教育的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生命教育目标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基础层面是教人珍爱生命,学会保护生命,更高的层次则在于教人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在具体实现途径上,多数研究者认为:通过设计、实施生命教育的课程,以生命教育课为主体,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一方面,学校要开设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派工作责任心强、能胜任生命教育的教师任教。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结合德育工作、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生命教育。在总结前一阶段生命教育实践基础上,有研究者对生命教育实践进行了系统探索。认为基础教育过程应是人之生命的心路历程;基础教育的课程应有助于人的生命的整体发展;道德教育应有助于人的生命的超越与提升。该研究者从三方面对生命教育实践展开论述:一是滋润生命的课堂教学;二是关照生命的课程实践;三是涵养生命的道德教育。

四、生命教育研究得失评析

这一时期的研究,描述了当前教育忽视生命的现实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系列实践研究,收到了一定成效,促使生命教育在中小学迅速开展。在此基础上,涌现出了一批比较系统的生命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为指导生命教育的大面积推进奠定了基础。总体看呈现以下特点:其一,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关于生命教育的定义仍在争鸣中。其二,针砭应试教育弊端深刻,但解决问题的策略多停留在生命教育的推演水平,缺乏具体措施。其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脱节,这从出版的几本生命教育专著中可以证实。《生命教育论》从解读生命入手,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生命异化的表现,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分析了生命教育提出原因、价值追求和未来走向;《生命的畅想——生命教育视阈拓展》拓展了生命教育的研究视阈。相对来说《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与实践联系比较紧密。但是,它仍是从理想的角度对生命教育的课堂、课程和道德教育做的探讨,而对于学校如何实践这些构想,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追究生命教育研究中问题的成因,主要是缺乏“具体人”和“学校情景”的研究意识。只是停留在作为与动物相区别的人“类”生命意义的研究上,形成的只能是抽象的生命教育概念。对于以班级师生集体形式存在,真正对学生产生核心影响的生命群体缺乏关照;对处于班集体中的个体生命教育与孤立个体的生命教育缺乏区别,从而忽视了生命教育中作为班级群体的人与个体精神生命的有机结合。这就没法给中小学教师提供在复杂教学环境中,灵活实施生命教育的理论指导。今后,生命教育研究重心必须从抽象“人”转向学校境遇中的“具体人”。因为只有从学校特定境遇中,研究师生的具体精神生命,所得出的结论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生命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娄进举,宋序红[j].当代教育科学,2007,(13)49-50.

[2]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4)1-162.

[3]潘凤亮.“生命教育”先要“关怀”权利[j].人民教育,2004,(21)10.

[4]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 [j].思想理论教育,2006,(21)25-29.

[5]刘铁芳.教育哲学作为一种探询生命尊严的努力[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3)5-6.

[6]南志涛.生命教育的哲学基础[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4)26-27.

[7]郭成等.生命教育的理论渊源与发展进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109-122.

第6篇:生命教育理论论文范文

学校领导教育科研思想是:以《高中生命教育校本实践研究》引领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逐步走上教师专业发展之路。让教师知道课题来自于课堂、师生的教与学的问题,科研必须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才有生命力。我校教师全员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及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科研成果显著,学会系统教育优秀论文评比和*省师陶杯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比中,有多篇文参赛;有10篇左右的论文获得发表。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获得了市教科室老师、领导及市课题负责老师的好评,学校荣获区教科研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下面就本学期的工作进行小结:

一、以加强科研理论学习为基础,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科研能力: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理论水平。

本学期,充分利用教工会议进行专题学习,多次开展“生命教育,我们不能再了”课的讲座和2次生命教育论坛,经常召开课题组教师会议,使课题组教师做到学习与讨论相结合、科研理论与课改实践相结合、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平时教科室建立科研资源库为教师在课题的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资料,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促进课题研究健康有序发展。

2、教科研的引领下,促进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课题组的教师以《高中生命教育校本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为主阵地,加强科研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紧紧围绕教学实践,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层面的课题研究活动,帮助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经过一学期的努力,逐步形成开展科研的氛围,并且大部分教师都能自觉地对教育和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关注当前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和教育方法。就是因为科研的功能是增强教师教育和教学的创新能力,学校采用教育科研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使每位老师专业化水平得以提升;同时也有利促进了学校教师积极参与二期课改课堂和德育的实践研究。

二、以课题研究为支撑,为教师搭建专业化发展的平台:

1、《高中生命教育校本实践研究》是属于《校本培训》主要内容,培养一支专业化发展队伍:

学校的领导认真做好这次《校本培训》的策划工作,学校已经将安排数次校内外的专家和校级领导的讲课或讲座。

教师对校本培训的内容认真记录、阅读张文质、肖川、叶澜、冯建军生命教育研究专家等书籍,全体教师结合子课题写读后感,《教学反思》记录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和思考痕迹,教师的科研意识在得到不断的增强,一支科研型教师团队在逐步成长。论文或教学反思的质量不断得到提高,有利于教师更新知识、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2、教师依托信息化平台,记录专业成长过程,培育职业成就感:

教师们不仅在《校本培训》中聆听各种课题研究报告会和技术培训,而且大量地阅读教育类的书籍,还书写来自教育第一线的《教学反思》,在不停的教育和教学实践中,教师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视野。

在一年课题研究过程中促进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反思:用批判者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多重角度出发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清晰而透彻的分析,并提出具有独创性的,恰当的解决方案;教师的多反思,多读书,多品味,多求索,多重组思维,将自己点点滴滴的感悟,总结成经验,使教育思想和创新的教育观点提升到新的教育理论的高度。驱动更多的教师走到了教育研究的前台,教师的实际证明:课题研究加快了从传统走出创新的步伐,我们可以比昨天的教学于得更巧、更好,教育效率可以提高。

3、课题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窗口

我们可以肯定,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的展示平台、学校教育科研在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和功能。

三、山观中学教科研工作的“亮点”

山观中学教科研工作目标:创建研究型团队、走科研兴校之路、让每一位教师有成就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认真做好课题研究,让教科研伴随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育教师职业成就感。

1、《高中生命教育校本实践研究》的教育科研校本培训,打开了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绿色通道:学校领导重视教科研方面的校本培训,在学校中营造了生命教育的氛围,事实上教科研的校本培训要通过师生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实力;要树立一种观念即是教师必须经常保持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的反思,提升对学校形势、校园文化和各种行动方案等的深刻理解力和洞察力,能从学校实情出发,并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和潜力,激活学校发展原动力——全体师生的创造力和学校组织整体的生命活力,在教师集体中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帮助每一位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计划,进行个案研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能力使山观中学在今后的2年中将要涌现一批中学一级和高级的专业教师。

2、“我要发展”现已成为了山中教师的新追求:部分有自我发展的教师已在努力成为课题研究的实践者。课题从教育和教学的实践中来,并将“教科研的校本培训”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练一套真功夫,即在做中思考,在做中试验,在做中成长,在做中求发展。众多课题代表了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流和方向,立足于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重视二期课改的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重改革、重实用”的特点,正确处理点、线、面关系,从一点突破,带动一个层面问题的解决,使学校的综合竞争实力得到提高。

第7篇:生命教育理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针对性

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SPAN>唐纳?/SPAN>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著名学者刘慧对生命教育作了这样的描述:“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的视界,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并遵循生命昭示的规律所进行的教育。”它揭示了生命教育的基本涵义。教育是人的教育,但人为何需要教育,这是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教育要寻求终极关怀,不仅仅是去关心追寻真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开启人生的一种境界,教育的这一价值特性,揭示的是教育要关注生命,关注现实的社会,目的是使教育活动能够超越世俗功利,完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人生,现实人的生命活动是教育的前提。

生命教育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基础,它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并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是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这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由和主动,尤其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生命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开展生命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要务之一。现阶段,我国的生命教育必须针对中国的现实,既要包括生命教育的一般内涵和内容,又要具有中国特色,并用最合适的方法和最有效的手段,即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融合的方式来为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服务。

一、开展生命教育的背景和原因

现阶段开展生命教育,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要通过生命教育解决什么问题,即在我国开展生命教育的背景和原因。只有明确了要解决的问题才能找到最合适的、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国际宏观背景方面,主要是因为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港台地区在上个世纪就开展了生命教育,并取得了相应的成就,这一理念自然也影响到了中国大陆的教育领域。这只是一个大的背景,此处不作赘述。

其次,就国内大环境而言,则主要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这主要表现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其影响深入人们生活和身心的方方面面,并且在某种层面上出现了经济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矫枉过正甚至泛滥。这就表现为典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惟利是图、道德滑坡、唯科学主义等,并且由于市场观念导致的激烈竞争,整个社会都充满着竞争意识,并且这种竞争的结果一般都不是双赢,而是要么胜、要么败,这种激烈的竞争充斥着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这自然会影响到学校这一社会细胞,自然也会从各个方面影响到学生的身心。

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唯科学主义”盛行,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不够甚至缺失,导致学生在工具理性和唯科学主义的影响下逐渐成为灵魂缺失和不健全者;第二,学习竞争和以后就业、生活的压力使学生的身心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得不到必要的放松和调整;第三,在激烈的竞争社会中,家长在社会的大环境的影响下对孩子的期望直接转化为对孩子的要求和规范,这种期望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孩子形成压力;第四,就是学校的考试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和各种必须通过的等级考试制度,让学生的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学习成果仅仅通过一次或者几次考试来得到评判,并且直接影响到日后的命运,这自然对学生形成巨大的压力。

在以上大环境的影响和现代教育、考试制度规训下,学生面对压力、释放压力的途径和能力逐渐失却,致使不断出现学生的自杀和蔑视生命的现象。这也就是我们现在一再要强调开展生命教育的直接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这一点从各个已经开始实施生命教育的学校和地区的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文件的提法中都能得到体现,并且从一系列的关于开展生命教育的研讨性论文中也能得到体现,即这些课程、文件和论文大多都是从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出发,要求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以拯救学生的生命。

不难看出,这样的生命教育还只是停留在关爱和拯救自然生命的层面,这自然是必须的,也是十分紧迫的,但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生命教育的内涵应该包括相互联系和递进的三个层面:关注自然生命层面的珍爱生命、拯救生命的教育;关怀社会生命、人文生命层面的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层面的;终极关怀层面的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层面的教育。

因此,现阶段,我们的生命教育应该以拯救学生的自然生命为基点和切入口,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此,而应该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层面的生命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有针对性、分层次、分阶段、有步骤、成系统地开展,使三个层面的教育内容充分发挥作用,达到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彻生命教育

要让生命教育发挥其功效,需要有可行的并且行之有效的载体和方法、手段和途径。现阶段,我们开展生命教育的最好途径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载体,并积极适度地开发新的资源和载体来进行。也就是说,在一般的情况下,不单独开设生命教学类课程(当然,在条件和时机成熟的时候,单独开设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而是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载体,即主要是依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平台,辅以适度的生命教育的专题和手段来开展生命教育。思想品德新课程要求教育要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通过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义,启迪精神世界,使学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如过去旧教材过分强调中小学生要见义勇为,要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忽视对学生生命的关注,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都把这一内容作了修改,体现人文性,强调对学生生命的关注,遵循学生生命发展的规律。由此,新课程打破了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努力使教学成为一种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各个方面入手:

(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分层次实施生命教育

根据前文谈及的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分层次实施生命教育,这既是开展生命教育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也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常识的教育,还包括哲学知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这些教学内容可以与生命教育的相应层次相互对应。根据这些教学内容,针对生命教育的不同层次,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和生命教育,这既能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也能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

(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教育

首先,要针对不同的年级和年龄段的学生来开展生命教育,这主要是依托思想政治课的相关资源和辅的生命教育内容,根据学生的身心和认识规律来实施思想政治教学和生命教育。在低年级主要开展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拯救生命的生命教育活动,并从家庭、社会的层面上对学生提出适度的规范和要求;在中高年级则主要是开展第二层次的生命教育,让学生对家庭、社会、人际关系、婚姻、幸福等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范体系;而在高年级以及大学生则主要从第三个层面上来开展生命教育,使学生有一个安身立命的根基和依据,并使学生心灵得到皈依。

其次,就是针对特殊的问题个人和心理问题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这也需要针对不同个体和具体人群的特点,从生命教育的不同层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并把这类教学贯彻在学校的日常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之中。

(三)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多方位地开展生命教育

这个“多方位”既包括在教学内容上的多层次性,也应该包括教学的多角度、多维度和多方力量的统合。如前文所述,内容上的多层次,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各个层面的内容都要被顾及到,并得到实施。而教学的多角度和多维度,则主要是指思想政治课教学既要实现教书的目标,更要实现育人的宗旨,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考试、更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和生活,并且更进一步需要关注学生的内心和情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所以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贯彻生命教育,需要从上述不同维度多方位地开展和实施。生命教育其实质也就在于使学生能够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提升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更多地体现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常识性内容,更多地体现育人的本质,也体现了新课程的创新价值所在,要让学生由过去死记政治知识转到通过语言的形式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未来;由过去以传授知识训练学生为主、转到以人的发展为主上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关注,对课堂生命意识的觉醒,是培育“人”的教学。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只要教师讲究教学艺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学生的情感和教师的情感就会产生共鸣,教学的效果必然能得到优化,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必将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应当尊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心理品质,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得到间接的创新体验,激发其创新欲望,有效地训练其创新思维,在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同时,注重个性张扬,鼓励学生超越现实,挑战传统。在创新教学课堂中,我们看到许多教师能摆脱“师道尊严”的架子,走向平等中的首席,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向老师发难,真正实现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

此外,“多方位”还应该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的力量的协调和统合,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不同角度为生命教育的实施贡献力量,并形成正强化的合力,而不是让学校唱独角戏。

(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成系统地开展生命教育

这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成体系、教学计划有系统、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成系统。教学内容成体系,主要是要求能够符合生命教育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且覆盖要全;教学计划有系统,既包括教学内容在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教学计划中要成系统,还要求在每一个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内容都要有计划性和系统性;而教学过程、手段、方法等方面成系统则是针对生命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教学手段、方法以及具体实施等方面要有相关的系统的知识和能力,当然这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升相关的技能和能力。

此外,在思想政治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为了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宗旨,还必须从教师、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进。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生命教育的理念,并在教学中贯彻生命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有相应的素养和技能:教师要努力培养自己的生命情怀,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爱学生的学习、身心、生活和情感世界,并且要有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遇到出现问题的学生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心理等特点进行科学、合理地处理,对学生的教育要宽严有度。

其次,依托思想政治课来开展生命教育,必须在必要的范围内丰富和增添相关的教学内容,使生命教育的维度得到体现。这主要可以从教材和教师两个层面来解决。教材方面,则可以在原有的教材的基础上增添一些典型的生命教育的内容;而教师方面,则是要求教师能灵活处理和运用教材以及相关的课外资源来开展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把内容教活、把社会引进教学并服务于教学。

再次,依托思想政治课开展生命教育,要求在教学手段、方法上丰富化、多样化,可以开展一些专题活动,利用专题研讨、对话、情景剧、名人访谈等方式来开展生命教育,并让学生认识生命、生活、社会和人生,了解人生的酸甜苦辣、凄苦悲痛,让学生正确认识成功、挫折和失败,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正确处理个人与自身、与他人、与家庭、与社会以及自然的关系。

综上所述,依托现有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开展生命教育,必须做到分层次、有针对性、多方位、成系统地贯彻和落实生命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贯彻生命教育的理念,合理利用、整合和开发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发挥其教育人、塑造人、提升人、成就人的功效,同时让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焕发光彩。

参考文献

[1]涂晓艳,冯文全:德育的使命:青少年的生命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第8篇:生命教育理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4-0004-03

近年来,中小学兴起了生命教育的热潮。开展生命教育,甚至被视为学校教育革新的标志。原本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特色的一些学校,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落后了,转而扛起了生命教育的大旗。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生命教育?应该怎样理顺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生命教育的机遇与困惑

(一)生命教育的机遇

生命教育有两种渊源:一者源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1979年建立的“预防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生命教育中心,侧重健康教育和生存技能教育;二者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死亡教育,侧重“为死所作的准备教育”。我国尤其台湾的生命教育与后者一脉相承,旨在通过教育,让青少年从小形成正确的生老病死的观念,以正确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保护生命并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当前生命教育的功能已经由预防自杀、降低自杀率,扩展到对生命价值、人生意义、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以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社会为目标。

生命教育突破了传统对死亡相关话题的禁忌,对青少年珍爱自己和尊重他人生命,激扬生命价值,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命教育的兴起,为与之密切相关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提供了新的理念和契机。

(二)生命教育的困惑

生命教育的出发点和理念非常好,得到了广泛的积极响应。但由于其外延过于宽泛,在学校里落实起来非常困难。如台湾生命教育的主题包括人际关系、伦理、生死学、宗教、殡葬礼仪五大项,后来又将情绪教育和性别平等教育纳入其中。这些内容涉及多个层面多门学科,操作难度很大。

有大陆学者提出了这样的生命教育体系:“树立生命意识的教育理念,保护生命存在的生存技能,洋溢生命情怀的心理健康,充满生命活力的高效课堂,激发生命潜能的学习方式,融入生命关怀的民主管理,尊重生命伦理的德育方法,展现生命意义的阅读写作,提升生命质量的专业发展,促进生命发展的多元评价”。这种说法语言优美,内容系统,但体系庞大,让生命教育无所不包,却又使学校难于着手,乃至化于无形。缺乏具体的内容和实施模式,只会让生命教育停留在抽象的口号上。

(三)生命教育的具体化

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素质教育、生本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教育理念,每种理念的推行都是全方位、渗透式的。每个学校都有比较成熟的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如今,生命教育的推行,是否又需要推倒一切,对现行的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体系进行彻底的变革?抑或只需要对现有的教育体系作一些修正和改良?

我们认为,生命教育的推行有两种方式:一是变革式,二是改良式。

变革式的生命教育需要树立专门的生命教育理念,推行生命教育管理模式,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建设专门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各学科的生命教育渗透,开展生命教育式的教学评价改革。这种方式牵涉面极广,工作量浩大,与现有教育体系和模式的整合难度非常大。这种模式的实施主体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如果没有教育行政资源的强力推动,很难实施和推广。

改良式的生命教育是指在现有学校管理和教学体系下,增加生命教育元素,把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具体化到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等相关课程中去。这种模式不需要耗费专门的教育行政资源,不需要承担变革的系统风险,只需要相关课程的教师去丰富和调整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即可达到生命教育的效果。这种模式的实施主体是科任教师,只需教师个人接受生命教育的理念和训练即可实施,可行性强,覆盖面广。因此,采取这种改良的模式对大多数学校来说,生命教育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二、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一种通过增加与生命相关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以促进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其价值追求为生命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终身发展。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生与死、身与心、健康与疾病、生存与发展等维度。教学效果体现于珍爱生命、尊重生命、身心健康、潜能发展等方面。以台湾为例,生命教育的核心内涵包括“一个理念、两个方向、三大目标、四个向度、五种取向”。详见表1。

从内涵来看,生命教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五种取向之一,在其方向、目标和向度中也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生命教育的一种实践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一种载体。但如果仅仅从如此宽泛的角度来看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失去了其实体性,会化于无形。

其实,从概念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包含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体验生命意义,实现生命的潜能,提高幸福感。从这个角度看,生命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如有学者说:“在有些语境下,生命教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在另一些语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又包含生命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生命教育的承载,生命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

自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200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推动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和普及。相比于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教学体系、教学管理还是师资建设方面都要更加成熟。所以,我们认为,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去承载生命教育,用生命教育理念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实践途径。

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个性培养、环境适应、人际交往等主题,较注重心理问题的辅导和行为的训练,追求短期行为效果,显得微观、近视和务实;而对于人生态度、生命意义、自杀生死等厚重而深刻的主题往往不敢触碰,甚至讳莫如深。对此,生命教育能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提升。把生命教育融于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体悟生命的意义,学会感恩,学会生涯规划与目标管理,学会对生命的尊重,懂得活在当下、珍惜拥有。

三、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体现生命关怀的教学内容

将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主题,如兴趣培养、思维训练、能力培养、潜能开发、情感培养、意志锻炼、性格优化和社会适应性培养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生死教育的内容。

生死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生的教育内容包括:生存的技能,生涯规划,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死亡教育内容包括:了解死及濒死的过程,死的尊严,面对死亡的恐惧与不安,自杀及预防,病情告知与心灵呵护,临终关怀,安乐死,器官捐赠,葬礼与殡葬管理,死亡的哲学思考。这些内容都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严重欠缺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这些内容,以科学的生命知识和真理为依托,能涵育学生的生命情怀。

如叔本华所说:“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神和美神。所有的宗教和哲学体系,主要以帮助人们培养反省的理性,作为对死亡观念的解毒剂。”生死属于终极关怀的课题,旨在确立生命的意义与方向,有助于人类共性的潜能,如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的实现。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的意义疗法认为,心理健康的根本基础是体验到生命的意义。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思考生命意义的自由,追寻意义的意志。而面对死亡,开展生死教育,是认识与体验生命意义最有效的途径。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当前中小学的很多生命教育课混淆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把生命教育上成了普通的心理课。如2012年在广东省教育学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首界研讨会上,有两所学校展示了生命教育课。其中一所学校讲的是爱的传递,另一所学校强调的是挫折教育。两者都没有把握住生命教育的核心,也就是与生死有关的主题,而偏离到了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上。这样的生命教育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存在价值。

(二)以活动为载体的体验式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通常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学科渗透融入各科教学,并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生命教育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核心是以活动为载体的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通过创设各种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去体悟生命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并通过多种体验渠道发挥自己的潜力,以求充分发展。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理性为指导、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学。辛继湘指出,体验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生命意义的发生、创造与凝聚的过程,是生命力量的呈现与发展的过程,是主体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与超越,而不只是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

活动情景的创设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如用实物演示情境,设置必要的背景;用音乐背景下特有的感人语言,展现鲜明的形象;用图画将文本中用语言描写的情境再现出来,把课外内容形象化;用表演创设情境,让学生担任角色,真切感受文本的内容。例如有人通过模拟棺材、模拟追悼会的方式开展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境感极强,学生体验极其深刻。

此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类活动,如到福利院、孤儿院做义工,体验对生命的珍爱和尊重。也可以开展参观类活动,如参观烈士陵园、殡仪馆等场所,让学生懂得要珍惜生命。还可以参观看守所、戒毒所或观看一些预防艾滋病的展览,以增强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使他们懂得维护生命的健康与尊严。

(三)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评价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和突发事件的发生率进行评估。把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性、脆弱性、韧性,以及生命的情感性和意义性,同时会带来很多深层次的效果,无法简单地用心理测验进行评估。

如生命教育带来的价值追寻和意义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会生命的真谛,提升幸福感。生命教育也会促进感恩教育的效果,从而使学生更懂得珍惜拥有。死亡教育,能使学生直面生死议题,去除心理禁忌,看淡生死,从而摆脱死亡焦虑,降低抑郁和恐慌。生命教育也可能带来与认知方式、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方面的改善,让学生更懂得学会放下、活在当下。

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学生生命成长档案的方式对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效果进行评估。生命成长档案可以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如智力、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学习状况、社会性发展状况、个人成就、个人作品、自传、行为观察记录等内容。运用心理测验和问卷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潜能发展情况,也可以了解其幸福感、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效果。通过对其自传的分析和日常关键事件的记录,则可以了解其价值观和生命意义观的发展状况。这种心理学化的评价模式,有助于生命教育效果的量化评估。

总之,生命教育不能停留在宽泛的口号上,不能纠结于抽象的概念辨析中,关键在于推行。把生命教育融入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一种有效而低代价的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载体,生命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深度发展的生机。

参考文献:

[1]解如华.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的构想[J].教育探索,2011(11):129-130.

[2]单常艳,王俊光.高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建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9).

[3]刘慧,近十年我国生命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0(20).

[4]左敏,浅析大学生生命教育———从心理健康教育到生命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9(8上).

[5]葛缨.关注生命形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校园心理.2009(12).

[6]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博士论文,2006.

第9篇:生命教育理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 生命教育 高等教育 和谐

生命的存在,是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根本性承载。离开了生命这个前提,一切教育将化为虚有。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突出地强调用知识工具去实现教育对象的应用价值与实践价值,忽视了教育对象最为根本的生命价值,教育与生命逐渐剥离,高校命案屡见不鲜。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存在的根本性依据,离开了生命,再发达、再繁荣、再重要的教育,都因为失去了根本,而丧失了教育的本真。[1]因此,和谐的高等教育首先应该体现于对生命个体的和谐,用高等教育的手段与内容去引导生命,关怀生命,尊重生命,实现教育回归生命的本真。

一、生命教育的起源与内涵

1.生命教育的起源。生命教育的雏形来自于二战以后人们对残酷战争的反思。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一系列威胁到人类生存问题的显现,促使人们对死亡开始有了新的认识。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死亡教育在西方许多国家开始推行并盛行,它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的价值及死亡的概念。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美国自杀、他杀、吸毒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凸显的背景之下,正式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旨在唤醒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1966年,台湾许多学校开始陆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2.生命教育的内涵。关于生命教育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说法。生命教育是指“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有限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促进学生价值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2]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3]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与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大业之中;生命教育是一种有关‘人之为人’的意义,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每个人必须了解自己生命的存在价值,才能肯定自己,承受困难,超越自我,并真正享受生命。[4]

尽管各家表述不一,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即通过生命教育来帮助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感受生命存在的价值,塑造良好的精神风貌。笔者以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就是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培养、生存能力训练、生命价值感悟,促进大学生从中感受生活,感悟生命,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里,生命教育包含了这样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对生命价值的认知。生命作为有价值的意义存在,大学生既需要通过生命教育来体会生命的可贵与不易,从而珍惜与热爱生命,又需要在生命教育活动中感悟生命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升华生命的境界,追求人生的真谛。二是对生命责任的承载。生命既是独立的个体,又依附于整个社会。通过生命教育,让大学生理解生命不仅是一种自我权利,更是一种自我责任与社会责任。生命不可以随便消亡,也不可以轻易堕落,拥有生命就必须承载起生命的责任,担负起生命的意义,承载一切厚重的责任。

二、生命教育在构建和谐高等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社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生存压力快速膨胀,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大学生群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来临之后更是被推向了竞争的浪尖,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心理压力接踵而来。一起起高校自杀、他杀命案频频发生:云南大学大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中国人民大学女博士自杀案;清华大学研究生坠楼自杀案。压力过大、情场失意、朋友口角等这些相当普通的事情竟都可以成为大学生们自杀或者他杀的理由,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一条条年轻生命的背后,昭示了对生命教育的急切呼唤,触发了和谐高等教育的盲区。

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实施对象,是高等教育发展壮大的根本元素。大学生自身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直接反映着高等教育内在的和谐程度。顺应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高校常常是急于为社会批量生产“知识型”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大学生沦为高校在市场经济背景之下运作的“物质性”产品,而他们多元化的思想与情感在单一的知识教育过程中却被掩盖,他们丰富的内心活动得不到很好的抒发。久而久之,一旦压力来袭,那些平时得不到化解的情感被无限放大,怀揣着对生命的无知的大学生个体,往往将结束生命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这对高等教育的“和谐”构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毋庸置疑,这是高等教育对生命教育漠视的结果。教育不能只是为了塑造人,而是应该回到原始的人的形态“生命”,通过对这种完整的人的理解,真正做到对人的生命的涵养、孕育和提升。[5]因此,和谐的高等教育必须首先关注的是大学生作为一种有生命的个体而存在,呵护、关注大学生的情感需求与精神动向,关爱生命、热爱生活、提升生命活力的生命教育,这是教育的本真体现,也是构建和谐高等教育的真谛。

三、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程,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必须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出发,按照自内而外、循序渐进的思路来进行。

(一)加强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

1.将生命教育纳入教学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手段,生命教育作为系统性教育自然离不开课程教育。当前,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但真正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高校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高校往往将生命教育作为一个很小的分支纳入到大学生“两课”的教学内容中,而大学生本来就认为理论性与思辨性极强的“两课”枯燥无味,加上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占据的比例小,认为不重要,也就会失去兴趣。事实上,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高校可以一方面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并设置相应的学分。大学生必须认真学习这门课程,并通过严格的考核才能够拿到相应的学分。另一方面高校也要为生命教育课程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我国尚没有相应的生命教育专业,所以从专业度的角度来考虑,高校对于生命教育课程师资的选拔要慎之又慎。生命教育讲究耐心与技巧,在很大程度上与大学生的内心活动相互关联,高校可以选择一些心理学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同时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相关培训,确保教学积极性与课程的成效性。

2.开展多元化的生命实践教育。生命意识教育是一种内化式的教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心。传统的知识灌输型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满足生命教育的教学需要,通过恰当的“引导”来实现发自内心的“感悟”才是生命教育最好的成效。笔者认为可以有这样几种途径:

(1)生命渴望教育。所谓生命渴望教育,即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一些体验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唯一的,是必须要珍惜的,培养他们渴求生命的态度。比如以在汶川地震、西南旱灾等频发的自然灾害中涌现出的那些坚强的求生的人们为典型,开展典型性教育,让大学生在了解这些故事后明白生命的重要性。也可以组织一些挑战生存类教育,为大学生设定艰难的极限环境来激发他们求生的欲望与能力。

(2)生命关爱教育。80、90后的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十分宽松,绝大多数大学生又都是独子,养成了备受宠爱的习惯,却没有学会关爱别人。可以通过策划性教育来激发大学生的关爱之心,帮助他们明白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相互关爱的,对于别人甚至亲人的付出是需要感恩的,而不是一味地只是享受别人的付出。比如可以利用母亲节、父亲节等有意义的节日为契机,面向大学生开展“一封家书”之类的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天下父母心”的意义;也可以在班级过集体生日,让大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友情与温暖,增进彼此之间的情谊,激发他们的关爱之心。

(3)生活环境感化教育。许多案例表明,长期在不良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他们的内心是十分压抑的,这种压抑的情绪很有可能会因为一个小的导火索而大爆发。所以不仅要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也要为他们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可以经常组织一些积极的、意义深远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人生是美妙的”,为他们打造出一个轻松健康的环境。

(二)加强大学生生命责任教育

1.法律教育是开展生命责任教育的重要前提。许多高校案例显示,大学生在冲动地选择自杀未遂或者他杀后常常是后悔不已,等待他们的是因为自身行为而带来的严重的法律后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反证了当代大学生们淡薄的法律意识。大学生的生命责任教育,首先应该是法律的教育。通过法律教育来实现对大学生的预警示作用。这种法律教育不应仅仅囿于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主要应该结合贴近大学生的案例对大学生进行法律责任教育,让他们了解一旦做出了冲动的行为后将受到何种严重的法律制裁。同时也可以学校电视台作为宣传阵地,通过一些典型案例作为切入点,组织大学师生进行现场对话和现场讨论等,培养大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

2.将道德教育融入到生命责任教育中。从道德学的意义上来说,道德教育就是通过人格教育、人际交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等多元化手段使大学生成为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并且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公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建立在一定的道德基础水平之上的大学生个体,才有可能真正承载起自我与社会的生命责任。笔者认为,可以采纳类似于“感动中国”的形式开展感动学校的十佳人物评选等活动,利用身边典型人物的人格魅力在校园内营造出良好的道德氛围,从校园责任做起,让大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他们肩负着对自我以及社会的一种责任。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张应杭.人生哲学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3]刘济良.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