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村庄规划合理化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传统村庄;特色风貌建筑;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与管理的意识非常淡薄,无法真正了解传统村庄的内涵和外延,对于村庄特色建筑风貌的历史、社会和艺术价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一些地区片面的追求村庄土地的建筑土地的开发,导致重开发和轻保护的现象十分普遍,大量有价值的村庄建筑毁于一旦。因此本文从保护村庄特色风貌的意义出发,以南宁地区村庄为例,论述加强保护和管理村庄特色风貌的措施,防止历史遗产遭到损害和破坏。
一、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的重要意义
传统村庄,又称为古村庄,这种村庄传承和保留历史沿革,包括建筑环境、风貌等,而且村庄的地址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形成独特的民俗民风,同时至今还为人们使用的村庄,这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景观和历史遗产。一般的乡村风貌不仅包括古代和近现代的遗迹和代表性建筑,还包括当地的习俗、语言、文学、艺术和音乐等,其中村庄传统的古建筑是村庄特色风貌中最重要的载体。
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促进文化多元化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保护最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根本的源泉;传统村庄的特色风貌的保护,可以有效的继承中国历史的文化遗产;通过有效的保护,可以振兴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对传统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实现共赢,有利于实现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
二、南宁地区传统村庄特色风貌分析
南宁地区的传统村庄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以壮族为主,还包括苗、瑶、侗等民族,大部分的民居建筑含有大量的汉族元素,少部分是受到自然条件影响建成的建筑形式,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传统村庄特色风貌。南宁地区传统村庄的特色建筑主要包括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
(一)居住建筑
南宁地区传统村庄的居住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干阑式和地居式两大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
1、干阑式居住建筑
“干阑”,在南宁壮族地区亦称“麻栏”,就是指人们居住的房子以半搂居式麻栏为主,半楼居式麻栏又分两种:一种是分布在土质较多的山区,建筑基础和围护材料以木头为主;另一种是分布在山区,建筑基础和围护材料以石材为主。由于干阑式建筑大多分布在缓坡地带或丘陵地区,建筑材料地域化特征比较明显。
2、地居式居住建筑
南宁市的平原地区的地居式建筑的基本形式是“三开间”式。其中大门居中而内凹”,体现了中国传统“中庸”与“收敛”的处世思想。
南宁地区村庄住宅的平面布局,体现了中轴对称的特点,体现在建筑上就要求中正,不中则不正,不中则不尊的思想,正如《礼记》记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地少数民族在建造房屋时,也会把中正的观念考虑到其中。
(二)商业建筑
从南宁地区村庄建筑形式而言,商业建筑是在居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演化的结果。在早些时候,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圩”、“摊”,最后形成”市”后,才出现真正意义的商业建筑,起后又形成”商业街”,店铺”成为街道的主体。在南宁传统村庄中主要有中式传统商业建筑和乡土骑楼商业建筑两种形式。
1、中式传统商业建筑
在南宁中式传统商业建筑采用面街的朝向,不再像居住建筑着重强调地理环境要素,最重要的立面特征就是在商铺正立面门面一侧,常有约一米高的小平台,称“铺窗趸”,作为摆放商品之用。
2、乡土骑楼商业建筑
骑楼结合了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券廊等形式与传统建筑形式。乡土骑楼建筑立面活泼,装饰丰富,带有浓厚的西洋式造型,按其构成基本上可以分为三段式:上段为顶部檐口或女儿墙山花,中段为楼层,下段为骑楼柱廊。骑楼街道的空间比较开敞,空间围合感降低空间层次更加丰富。
(三)公共建筑
在南宁传统村庄中的公共建筑主要有祠堂建筑、庙宇建筑、会馆建筑、书院建筑、试院建筑和戏台建筑,是村庄举行各种公共活动及仪式的中心,对村民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祠堂建筑一般位于村落最重要的位置,具有“向阳”、“面水”、“背山”的传统的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还附加了公共聚会、教育、娱乐等功能。祠堂建筑是家族或宗族权力的象征,在建筑的等级方面高于一般村庄的民居建筑,建筑外形美观,装饰精美,地位十分重要。
由此可知,南宁地区的村庄特色风貌很好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融入了其他的元素,又极具地域特征,不仅保留大量的文化遗产,而且具有很强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三、加强南宁地区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和管理
保护传统村庄的特色风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具体保护过程中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新老建筑相互协调原则、保护与发展互惠原则、长远期相结合的原则等。相关管理单位要加快传统村庄保护规划的完善,加大保护资金的投入,加强保护宣传的力度,还要与历史文化村庄保护有机结合,建立长效的机制,从根本上加强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和利用。
第一,南宁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应进行科学的编制和规划,要把建设美丽村庄的规划和历史文化特色风貌保护结合起来,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南宁地区传统村庄总体保护规划、村庄特色风貌保护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依据,做到“先规划,再设计,后实施”,实现传统村庄可持续的发展。
第二,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应多注入资金。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离不开资金保障,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筹”的资金筹措机制,同时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的专项资金,并要积极探索南宁地区的民间资金投入机制,积极倡导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和单位,参与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和开发。
第三,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应配备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要建立和健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与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结合的形式,保障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有足够的技术和人才要素,为更好的保护传统村庄特色风貌提供专业人才保障。
第四,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应适当改善村庄居民的生活环境。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要从提升传统建筑内部、外部和村落总体环境三个方面入手。在统一规划、很好保护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基础上,加大村庄内部环境和设施的改善力度,实现生活设施现代化;通过发展墙头文化,做仿古建筑小品等,要在与传统村庄特色建筑风貌相一致的前提下,兴建学校、卫生院、等相应配套公用建筑,不断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使村庄内的新建建筑和传统建筑相辅相成,实现两者的和谐相处,达到室外传统与古朴,室内与室外的有机融合;还要在不破坏村落历史要素和特色风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水电、路面、路灯、排污、垃圾收集和交通等基础设施设施,营造古朴、干净、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村庄环境。让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先进的居住理念走进传统村庄。
综上所述,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很强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传统村庄的特色风貌要引起重视,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强保护和管理。
参考文献:
[1] 田军.江南滨水古镇朱亭风貌保护规划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2] 刘振.邯郸市村庄传统特色风貌保护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
关键词:城乡建设;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样化了,我们接触到的日常用品也越来越多样化了,因此,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垃圾也正在呈现多样化,也就是说处理这些垃圾就变得越来越困难了起来,再加上农村的发展本来就不如城市,甚至是一些城市直接把垃圾处理向农村,把农村变成城市的垃圾场,这就造成了农村垃圾处理越来越困难,也就造成了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的现状不佳,严重危及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针对这一现象,如何有效借鉴城市垃圾管理方法,彻底打破城市和农村卫生管理的不统一性,建立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体系,从而彻底解决农村环境卫生问题成为了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 当前城乡环卫调研现状
当前我国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做得并不到位,和经济的发展不同步,尤其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城乡环境卫生管理的现状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垃圾的处理不及时,当前城乡环境卫生问题最为主要的就是垃圾的处理不及时,长期的堆放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生产,据以往的调查显示,当前城乡居民对于居住环境不满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垃圾的处理不及时;(2)农村环境卫生自己不足,任何一项公共事务的执行都需要有资金的支持,没有资金的支持只是喊喊口号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当前虽然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上的诸多问题,也正在加大投入进行整治,但是更多地还是倾向于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和整治,对于农村的投入和关注明显不多,这也就造成了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起色并不是很大,仍然存在很严重的问题;(3)当前城市和农村在环境卫生管理上存在的另一各主要的问题就是在收集和运输垃圾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城市一般都是采取统一的垃圾车辆进行收集垃圾筒内的垃圾送到垃圾处理中转站准备进行后续的处理,而农村则一般是没有垃圾桶,也没有专门收垃圾的车辆,而是当地居民自发的把垃圾运到村落周围的山沟或者是道路的两旁置之不顾,这就很容易造成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这种城乡差距也造成了农村环境问题比城市严重得多。
2 农村环卫管理存在的问题
要想彻底打破城市和农村卫生管理的不统一性,建立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体系,从而彻底解决农村环境卫生问题我们就必须首先了解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点:
2.1 环卫设施硬件投入不足
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上存在的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同时也是亟待解决的先决问题是基础设施问题,没有基础设施也就是没法进行后续的一些环境管理,更谈不上城乡管理一体化。就目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现状来看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欠缺最为严重的主要有垃圾桶、垃圾车、垃圾分类设备和垃圾处理设备等,这些设备的欠缺直接导致了垃圾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除了这些最为基本的设备之外,还应该在后续的管理上增加的就是中转站中的垃圾压缩设备,这一设备的增加可以有效地减少往转运站运送垃圾的次数,增大垃圾处理的效率,提高农村垃圾处理的水平。
2.2 农村环境卫生规划编制滞后
除了基础设施欠缺之外,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还存在的一个主要的明显不足就是管理规划上的无序性,很多农村地区都没有形成有效的环境卫生管理规划,没有规划也就形不成一个有效的环境卫生编制,没有一个成型的农村环境卫生体系,从而也就不能针对整个农村的环境卫生处理工作做出统一的安排和布置,也就造成了农村环境卫生的无序性,进而造成了农村环境卫生条件的低下。
2.3 农村环卫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管理问题也是当前影响农村环境卫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体系不完备是当前农村环境管理的主要现状,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当前城市的环境卫生管理机构还管理不了农村的环境卫生事业,而农村自身又不存在自己的领导机构,这就造成了农村环境卫生事业无人管理的现状,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从而明确不了具体的责任,也就做不好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全靠农村人民自发的卫生管理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当前有些农村乡镇意识到了这一点招募了一些人员进行环境卫生管理,但是这些人员都是一些老弱病残等人事,这些人远远承担不起维护一个村庄甚至是乡镇的环境卫生的责任。
2.4 村民环保意识不强
意识问题也是影响农村环境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试想一下,如果每个农村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都很强的话那么也就不存在垃圾污染的问题了,每个人都处理好了自身的环境问题也就不存在环境问题了,所以当前农村村民的环境卫生的意识还是不够的,很多村民都只考虑当前自己的便利而忽视了垃圾堆放对于农村长远的影响,所有村民都“自扫门前雪”,这种做法也就影响了整个农村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
3 推进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对策
了解了当前城乡环境卫生管理的现状,尤其是农村的现状之后我们就应该对症下药,逐步解决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问题,实现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
3.1 加强环卫管理硬件设施和人员配备
首先,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和环境卫生管理的专门人员的匹配工作,这是进行其它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具体的操作内容如下:(1)在每个农村街道和主要的人员聚居地都安装垃圾收集装置,最好是安装垃圾桶,落后地区也可以安装简易的垃圾袋代替,然后定期进行统一收集,这样就可以避免垃圾的乱丢现象,此外,还应该配备专门的垃圾运输车辆,最好每个村庄都能有一辆;(2)设置专门的环卫人员进行垃圾的定期收集和主要地区的垃圾清扫工作,确保农村大部分环境的干净整洁,环卫人员的设置应恰当,不能过少,以目前来看,每个村庄至少应该设置三名专门的人员。
3.2 创新机制,落实责任
其次,有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人员之后就应该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和体系,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更加有效的促进农村环境卫生的管理和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的建立,在每个乡镇,甚至是村落都设置必要的环卫机构,具体负责各自乡镇和农村的环境卫生事业,并且把这些零散的机构和上一级的城市环卫机构联系起来,构建统一的考核管理和升迁机制,这样逐步就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同时也就能充分的利用城市先进的环境卫生管理经验来带动农村的发展。
3.3 结合新农村建设,抓好规划布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也正在逐步进行中,新农村的建设更加需要环境卫生事业的配合,同时,进行环境卫生保护工作也可以依托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布局时可以优先规划好环境卫士保护所需要的一些基础设施场所,为后续的环境卫生工作打下基础,并且还可以以新农村建设为着眼点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提高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此外,还可以依托新农村建设进行垃圾的回收利用,比如兴建一些沼气池等设施进行垃圾的处理。
3.4 多方筹措、加大投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上文中提到资金问题也是影响农村环境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三种途径进行资金的补充,一是依靠政府的作用,争取政府在农村环卫上的资金投入;二是村民自行投入,充分调动村民环保的积极性,鼓励村民自发的为环卫工作做贡献,自发的进行资金的捐助;三是在整个社会进行募捐,鼓励当地的企业捐献资金行进周围环境的治理工作。
3.5 加强宣传,营造舆论
除了上文中说到的依托新农村建设进行农村环卫事业的宣传之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多种其他的措施来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比如利用电视、宣传窗、报纸、网络等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努力改变农村居民的意识,使其能够自发的进行环境的保护工作,每个人都做好了自身的环境保护工作也就为整体的环境卫生管理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进而逐步缩小和城市环卫之间的差距,最终形成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农村环境卫生问题极为严重,迫切的需要我们相关人员进行相关的工作去整治,以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先进体系来带动农村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并且逐步把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和城市的环境卫生管理体系相融合,最终实现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这就需要我们切实做好农村环境卫生保护的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务求把工作都落实到实处,彻底改变农村环境卫生发展低下的现状。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韩国;日本;前景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0113-02
1 我国农村、农业现状
1.1 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前往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务工甚至长期居住,他们离家的半径在延伸、时间在延长,留守家园靠老人、妇女、儿童。由于农村没有企业、工厂、农场等经济实体,就地就业难,青壮年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如果在农村创业创办实体,可以大大减少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
1.2 空心村、田地荒芜产生的原因
1.2.1 城镇化带来的后果,农民进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已由1990年22%上升到2009年的46.9%。城镇人口随之快速增长,由2.54亿人增加到6亿人以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指出,今后20年,中国将以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化。也就是说,到2030年将有4亿农民进城,中国城镇人口中有一半是农村移民。
1.2.2 种田成本高,收益低,没有积极性
种田要投入种子、化肥、农药成本,有时还需要请人帮工,一旦遇到干旱、病虫害等情况,算上抽水的电费、油费等开支,种田还要倒赔钱。这样算下来一个人的日均收入不足100元,而外出打工日均工资几百元的也不在少数。
1.2.3 农业发展模式转型慢,传统农耕方式几十年不变,生产方式落后
我国的生产方式是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精耕细作;生产形式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经营规模小;生产目的是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偶的小农经济,也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1.3 农村新旧生产方式正在交替,农村农业正在变革
发生的变化是过去家家养猪、养鸡,正在向规模养殖过渡;过去家家种粮、种菜,正在向规模种植过渡;农村服务组织(如金融合作社、农机服务队、专业协会)正在兴起;土地、山场流转到能人手中,规模种养殖开发,发挥最大效益。这些变化有助于中国的小农经济向大农业过渡,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1.4 农村人才的问题
上一代会种田的老人有种田的技术,但已经干不动了,不可能是种田的主力了;会种田的青壮年进城务工,不愿意再守着一亩二分地过一辈子;还有些年青人不会科学种田,产量不高,成本高,不愿种田;还有些不会种田的年轻人不愿学,进城打工定居。这样农业的人力资源出现了严重的短缺,严重阻碍了农村农业的发展。
2 农村未来的发展趋势
土地流转到少数人手中(农业大户、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集约(集中)进行规模化种养殖。农产品在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快是CPI上涨的主因,农民实惠更多。农村现状和人才缺乏,为我们创业大显身手创造了最佳机遇,有用武之地。再加上一些好的政策,如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农作物良种推广补贴政策、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农资综合直补政策、能繁母猪补贴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也能很好的促进农业的发展。
3 从韩国、日本农业看我国农业发展未来
3.1 韩国农业特色
3.1.1 韩国人热爱土地的认真态度
韩国人对每一块土地都精心的呵护,给土地施加绿色肥料,从不使用化肥,给土地修好排水设施和排污设施,防止水土流失。种养殖业的农场,会处理好动物的排泄物,变废为宝,变为绿色肥料,没有污染环境的任何迹象。韩国人的房前屋后,都是可利用的土地,全部都种上庄稼或树木,也没有围栏,因为没有人散养鸡、鸭、猪等动物。
3.1.2 韩国人确保农产品高品质的态度
韩国人种植养殖的时候,不是追求数量,而是追求高品质为目标,种植任何庄稼,种植株数绝对科学,宁可少种一株,也不愿多种一株。例如:一块地我们种30株,他们只种15株,而且产量比我们的30株要高,结出的农产品的品质非常好。养猪的时候,同一栏的猪,在同等饲养的条件下,长的大的,长的小都是不良品。农产品采摘后要进行分类,挑拣,标准不统一的都是次品。
3.1.3 韩国人依赖科技支持农业
任何育苗育种都渗透科技的因素,地面育苗到处都是,面积不论大小,规模不论大小,都采用科学的方法,没有像我们的农业很多不管不问,靠天吃饭,顺其自然。韩国的果树都进行了嫁接,为了便于管理和采摘,果树都长的很矮,产量却很大。任何养殖业,都采用科学的建造设施,科学的管理,处处体现科技的作用。
3.1.4 韩国农业设施完善
在韩国哪里有土地,哪里就道路直通到哪里,而且是循环道路;哪里有土地,哪里就有电力设施,要想在哪里建个啥,很方便的就能接上电;哪里有土地,哪里就有灌溉设备,他们都采用滴灌的技术,很节约用水;国家给每个村庄配备农机设备,让每个村庄里的种田地一体化,前面收割,后面打包,再后面就是施农家肥,紧跟其后的就有播种的,流水线式的作业;农产品的上市,国家有专门的收购机构,将分散的农产品按保护价收购上来,再进行分销,农民种上的农产品不愁卖不出,也不愁卖不出好的价钱。当然这些农产品的品质是符合要求的。
3.2 日本农业特色
3.2.1 农业科学技术发达,教育普及,劳动者科技素质较高
日本的农业大学共有42所,在校生8 000余人,其办校特点是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大力培养应用型的农业技术人才;学制二年,第一年学习基础知识,第二年着重操作实践;农学专业的学生还必须学会驾驶拖拉机;农业职业学校434所,其培养方式为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学会种植、养殖等基本技能,又熟练地掌握农业生产经营和流通等相关知识。政府还在全国各地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短训班,向青年农民传授科学技术知识。
3.2.2 日本农协对农业现代化的巨大作用
农协是日本农民自主、自助、自治的经济组织。日本有500多个农协。这些农协广泛活跃于农村的生产和流通领域,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日本的农户90%以上参加了农协。
农协的特点:①帮助农户制定生产与经营计划。例如:帮助贷款,引进技术,推广优良品种,指导种植等,避免种植单一和重复。②产中按规划统一供应农药、化肥及其它生产资料,并进行具体的技术指导。③产后接受农户的委托,对农产品分级包装并运往市场。这些繁琐的事务由农协一手包办了,农民可以集中精力去搞好农业生产。这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为日本农业走向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2.3 规模化种植
规模化包括: ①大棚种植,每个农户至少有50~80个大棚,并且户户连片种植。②绿色环保,使用有机肥料。③使用农机具耕作,高效。④农协统一销售。
4 我国农业发展前景
要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经营,规模化种养殖;发展专业化的分工模式,产、供、销分离;发展企业化的经营方式,如农民协会和农业合作社组织形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如:茶油加工、茶叶加工增加附加值、增加收入;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如:生态园、花木园、植物园;发展农村服务业,如金融、农业机械化专业队、信息服务平台、超市、农家饭庄;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只有这样,我们的农村才能发展起来,我国农业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张涛.农业供应链发展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7).
[2] 周建勤,鞠颂东.新农村建设中的物流问题探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6,(11).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数据分析
1典型地区城镇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分析
1.1基本内涵
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个性鲜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道路。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要求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
收入差距可分为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绝对差距是指以货币或实物表示的不同群体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的绝对数,可以测度不同阶层居民的富裕程度,可以反映收入差距的大小,但不能反映差别程度。相对差距是指用收入相对份额来表示不同群体或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是衡量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标志。
1.2城镇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总趋势
在经济增长的长期阶段,个人收入分配不均变动,是沿着一种“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轨迹进行的。这种“先恶化后改善”的整个过程大约需要50~100年时间。这就是著名的“库兹涅茨假说”,也叫“倒U假说”,见图1。
“倒U假说”是否有普遍性,在经济学界存在极大争议。从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理论的基本内容我们看出,其理论假设没有考虑到要素流动中存在的障碍和困难,忽视了劳动要素流动的时滞。劳动力跨部门流动是有成本的,同时存在着众多地域文化差异,故应辩证地利用该模型分析实际问题。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开展,城镇化率的变化呈拉长的“S”形,即在城镇化建设初期,城镇化率增长缓慢;在城镇化建设中期,城镇化率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到城镇化建设后期,城镇化率保持较高水平,增长速度再次减缓,见图2。
长短期内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都存在密切相关性,短期因城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滞后而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中长期城镇化会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总体而言,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不明确,具体作用视正反两方面的净效应而定。因此将东中西部――南通、咸宁、安阳、普洱、银川作为研究进行理论的验证分析。
1.3人口及城镇化率分析(东中西部――南通、咸宁、安阳、普洱、银川)
通过Eviews6软件分析五市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由表1可知,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城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呈现出乡镇企业带动小城镇繁荣、各类开发园区建设带动中心城市发展、科学发展引领城乡一体化进程等鲜明特点。2009―2013年,五市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形成颠覆式变化,城镇化率也逐年上升。截至2013年,南通市城镇人口共有437.13万人,同比增加225.59万人,城镇化率为59.9%。咸宁市城镇人口增加49.94万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由1.644上升至2.966,城镇化率达到47.70%。安阳市城镇人口共有252.4851万人,同比2009年增加40.4851万人,平均年增长近8.1万人,城镇化率为43.80%。普洱市,2009―2013年,平均每年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近3.1万人,城镇化率为35.90%。银川市城镇人口由2009年的105.82万增加到2013年的155.76万,5年城镇人口净增加了49.94万,城镇化率为75.04%。五个市区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促进人口合理分布,建立城乡人口与资源要素有序流动的制度体系,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分阶段向集镇、县城和市区聚集,健全机制,强化配套。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渐转为城镇居民,将其纳入城镇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范围,帮助其在城镇稳定就业,实现了农村人口像城镇有序合理的转移。
1.4城乡居民收入
近年来,南通、安阳、咸宁、普洱、银川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都有明显增长,但在2009―2013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差值并未呈缩小趋势,反而普遍出现城乡居民收入差值增长的情况。五市在2009―2013年期间城乡收入差值出现增长情况,但是城乡人均收入比值均有所下降。这说明这五年期间,南通、安阳、咸宁、银川、普洱五市农村居民收入增加比例大于城市但是增加量小于城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基数小、增长对收入值影响大,而城市的居民人均收入基数大、增长对收入值影响小。
2面板数据分析
2.1模型数据实证
以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GAP)作为被解释变量,用来衡量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水平;以五市的城镇化率(URBAN)、第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GDPW2)、财政支出(PFE)、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FID)、人均生产总值(PGDP)、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所占比重(EMPLOY2)、进出口总额(IAE)等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Panel Date模型。变截距模型的单方程回归形式如下:
根据静态面板数据模型(见表2):
根据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固定影响的显著性检验得出:F=269.593118,查表可知,F统计量值大于相应的临界值,说明该变截距模型包含的相应截面固定影响显著,模型形式正确。
2.2指标数据分析
2.2.1生产总值
2009―2013年各地区生产总值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东部南通市经济总量大,增长速度快,优势明显,中西部各地区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三次产业结构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中。
2.2.2产业结构分析
由五市三次产业结构图(见图3)可看出,2009―2013年,南通、咸宁、安阳、普洱、银川都处于城镇化建设初期阶段,其城镇化建设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过程却因其具体措施而有所不同。南通处于东部地区,银川作为省会城市、政府实施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而适当放缓农业发展的政策,两地区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农业所占比重均在5%左右,在城镇化建设中城镇居民受益多于农村居民,银川和南通的收入差距相对五个地区加大最多。咸宁、安阳的第一产业比重在10%~20%,农业发展较银川、南通好一些,但依旧偏小。两地作为传统的农业区,农业用地面积广,城镇化建设初期阶段,快速发展的二、三产业吸引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中老年劳动力无法满足广大耕地面积劳作需求,使得农业产值增长缓慢,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逐渐加大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普洱三次产业比重较为均衡,城镇化建设主要使城镇居民受益现象明显。农村地区主要进行甘蔗、茶叶等传统农作物的耕种,利润低,则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村居民收入就增长缓慢。开发矿产资源和民族文化特色等利润丰厚的事业大多掌握在城镇居民手中,薄弱的经济实力和落后的劳动技术是阻碍农村居民进入二、三产业的两大障碍,政府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使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2.3财政支出
(1)非农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在“投资驱动型”经济政策的驱动下,各地区都相应调整投资比重,以适应各地区产业结构发展与完善。2009―2013年,五地区非农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变动较小,东部南通市、西部银川市非农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小幅上升,中部咸宁市和安阳市、西部普洱市非农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小幅下降。结合各地区三大产业生产总值及结构变化,可以看出银川市和南通市农业投资比重减少,其农业所占比例很小并呈下降趋势,而普洱市、咸宁市和安阳市作为传统的农业地区,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虽然也有适当缩小农业比重,但比重较另两市依旧偏高,这表明南通、银川的产业趋势在向二、三产业逐步转移,而普洱、咸宁、安阳以其固有的第一产业为核心,二、三产业相辅,共同协调发展。
(2)民生建设支出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地区纷纷增加财政投入,特别是民生建设支出,在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不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社会福利,还增强市场活力,带动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根据王艺明,蔡翔《财政支出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全国东、中、西部地区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的实证分析得出,民生建设支出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南通市2014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投入比重达57.2%,10件48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咸宁市2014年公共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重达到69.1%。安阳市2014年全市财政民生支出146.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6.5%,十项民生工程51件实事全面完成。普洱市2014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73.6%。银川市2014年全年民生支出192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3%。五市地方政府的民生建设支出有比较明显的城镇倾向,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2.2.4金融发展程度
用五个地区的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衡量金融发展程度。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金融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对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视,五个地区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逐渐建立,农村金融的发展才步入正轨。但是金融发展的门槛效应导致高收入者更能够得到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服务,不断增长财富,低收入者则因难以达到基本门槛而难以享受到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2.5产业劳动生产率
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所占比重表示五个地区高劳动生产率,在产业结构演进中,五个地区的高劳动生产率迅速地发展,扩张速度很快,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本引起的技术进步快于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从而使得绝大多数从事于第二产业的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更快,因此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慢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导致五个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2.2.6对外开放程度
用进出口总额表示对外开放程度,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的政策逐渐实行,对外开放程度有了进一步提高,不同地区与国外的经济联系加强。五个地区引进大量外资企业建厂立业,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虽然带来了先进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对技术劳动力的需求量,促进了传统部门的技术进步,但是由于大部分外资企业对人力资本要求较高,农村劳动力由于未能达到相应的技术要求而受到排挤,因此外资企业就业的大多是城镇居民。因为受益的只是增加了城镇居民收入,并未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提高,所以五个地区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3结论
3.1理论方面
本文详细介绍了典型地区城镇化建设及城乡居民收入的情况,结合大量数据,从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生产总值、第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财政支出、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所占比重、进出口总额等指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合数学模型,分析城镇化建设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得出南通、咸宁、安阳、普洱、银川在城镇化建设整体过程中均处于城镇化初级阶段,城乡收入差距仍逐步拉大。
3.2实践方面
3.2.1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明确城市定位,依照规划行动。对于不具备产业集聚基础的小城镇和集镇,要重点强化区域服务功能,为周边农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对具有区位、资源、产业、文化、旅游、生态环境等优势,特色明显且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小城镇,通过发掘内涵,打造特色镇。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3.2.2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
加快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大于非农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产生有利影响。二、三产业规模扩大,城镇劳动力将不能继续满足其要求,二、三产业应大力吸纳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二、三产业的工资性收入一般要高于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农民收入得到提高,进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2.3加大对农业财政支出
应该加大对农村的基本建设支出。要逐步把县以下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财政投资范围,对农村的公共工程建设,如乡村道路、饮用水、电网、有线电视、小型水利建设等,要逐年增加投资量,切实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
3.2.4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要调整城市偏向的金融制度和资金供给政策,建立与工业反哺农业相配套的金融制度和政策安排,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普遍供给不足的状况,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3.2.5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应该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公平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配置,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加强就业公平。
参考文献:
一、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我社预计实现商品总销售58.21亿元,占年度目标137.22%;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9.7亿元,占年度目标137.25%;实现农副产品收购额11.56亿元,占年度目标131.96%;培育农资连锁配送率达75%连锁企业和日用品连锁配送率达35%连锁企业各1个,均占年度目标100%;实现农资、日用品连锁销售额12.32亿元,占年度目标517.65%;培育市级以上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各1个,均占年度目标100%;实现报表利润1755万元,占年度目标103%;实现财务销售9.8亿元,占年度目标103%;实现农副产品交易额10.06亿元,占年度目标128.64%;增加为农服务社18个(其中新建6个、改造升级12个),均占年度目标100%;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7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2个、县级3个,分别占年度目标200%、100%和100%;完成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2个,占年度目标100%。2012年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加快推进“三位一体”建设,切实履行供销职能
(1)不断壮大实体。对原有资源进一步优化组合,通过规范合同、调处矛盾、建立台账、分布实施等办法,确保原有资产保值、增值。华联商厦、糖烟酒公司、食品公司的年租金得到了大幅提高。羽绒厂的资产目前正在整合之中,到明年上半年租赁合同到期,整个资产将有一个大的增值空间。原糖烟酒商场按公平、效益的原则招租。与此同时,拟组建省某某实业公司,通过对存量资产的整合和管理,努力实现全系统资产的效益最大化。
(2)有效提升载体。为构筑为农服务前沿阵地,一是以化肥公司为龙头,强化信息、技术、培训、运输等服务功能,实行农资连锁供应全覆盖,配送率达70%以上;二是以好邻居华联超市店为龙头,加强农村零售终端网络建设,实行农超对接,配送率达40%以上;三是为不断提高为农服务社的建办水平和建办质量,在等镇,分别新建、改造升级6个基层供销社,使之成为基层社服务三农的一批重要力量。
(3)积极发展联合体。一是会同曹甸镇及有关部门,组建了一个由7000多农户参加的“县曹甸镇绿草香农资专业合作社”,并实行零差价销售,当地农民反响强烈,拍手称赞,合作社常年聘请7位农艺师通过专家门诊、技术指导、测土配肥、信息服务等措施,为入会农户每年每亩增收40元左右。市总社在曹甸镇召开了现场推进会,纪副市长进行现场视察后给予充分肯定,省、市社在网站上给予推广。目前,我们已经将这个合作社申报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二是将运行质态较好的县农友蔬菜、黄塍丰乐插秧机两个专业合作社申报为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发展潜力较大的县丰宝生猪养殖、县金鳞水产、鲁垛惠丰植保等3个专业合作社申报为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三是分别成立了曹甸镇、黄塍镇农村供销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目前正在抓紧筹备成立县级供销经济联合会,于12月下旬召开成立大会及举行挂牌仪式。通过“三位一体”建设和供销社网络建设,努力构建新型为农服务平台。
2、积极寻找经济发展亮点,力求重大项目突破
(1)为进一步提升主商圈餐饮、住宿对外商务接待水平,引进外地客商投资6000多万元,将原华联商厦改造为具有一定服务档次的“金鹰大酒店”,预计在2013年春节左右营业。
(2)为进一步提升主商圈人气和对外商业窗口的形象,引进南通文峰大世界与亚细亚商场成功嫁接,改造后的文峰大世界亚细亚购物中心营业面积,由原来1万平方米扩大到2万平方米,年营业额将在2亿元左右,一流的营业设施和一流的服务,既有效提升主商圈的购物环境和消费档次,又为社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
(3)为进一步提高资产的投资回报率,对糖烟酒公司所属资产实行重新组合、重新租赁。根据不同楼层的利用价值,重新确定招租标的,从而将年租金较往年大幅上升。
(4)为进一步拓展社有经济的发展空间,通过法律途径收回河西农场,用于引进开发农业产业化“农字头”项目:金银花种植、加工、观光、旅游。近300亩的河西农场,生态湿地好,适合开发“农字头”项目,项目形成后,对供销经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5)为进一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一是积极跟踪洽谈二手车交易市场、废旧汽车拆解项目。二是引进的国大投资公司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中心项目已拿出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县社主要负责同志陪同分管县长到浙江与投资合作方进行了洽谈,项目已进入地块选址阶段。三是南京雨润集团老宝中商业综合体及生态新城开发项目正在跟踪洽谈之中。四是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正在调研之中。力争通过这些项目的引进和投资,既为扩大我县水源作贡献,又为供销社不断打造新的发展亮点。
3、切实加强能力作风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1)强化目标管理。年初,我社将县委、县政府、市总社下达的2012年经济工作目标、中心工作和安全生产、综治创建、社会稳定、法治建设等工作逐类、逐项、逐个进行分解,按照“赶超发展、争先进位”要求,落实考核、奖惩等举措。
(2)提升办事能力。组织机关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有关加快供销社发展的文件,深入贯彻省市县一系列会议精神,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学习型、务实务效的干部队伍,同时,发动大家进言献策,为供销社各项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便于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为彰显我县水鲜美食之乡文化底蕴,促进餐饮市场繁荣,今年3月我社主编的《中国水鲜美食之乡》一书,由省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产生了轰动效应。4月,会同县广播电视总台成功举办“罗马假日杯”县第二届烹饪技术大赛,通过技厨人员现场操作及专家评委、观众评委现场亮分,评出县十大招牌菜和13个生态特色菜。110月会同县环保局、旅游局评出3个县首批绿色宾馆(酒店)。为丰富全县机关干部业余文化生活,10月会同县机关工委、县文广新局成功举办“供销杯”县机关干部乒乓球男女团体、个人单打比赛,进一步扩大供销系统的知名度。12月24号,组织全县9个农副产品龙头企业,参加省社在南京承办的“2012年海峡两岸()名优产品展销会暨产销对接洽谈会”。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学勇、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等领导亲临展区,对原生态农产品大加赞赏,重点推介专场会上的推介更是赢得满堂喝彩,对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走向大市场发挥了重大作用。3天内,展区对外签订了5000万元的农副产品购销合同,现场销售134万元,展区签约1600万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佳绩。
(3)倡导廉政之风。将县委、县纪委有关党风廉政建设文件复印给每个机关工作人员,做到常对照、防微杜渐。社纪委、监察室对国有资产的出租、出售实行全程监督,确保“公开、公正、公平”阳光操作,杜绝商业贿赂。同时,将维稳、安全、综治、创建、创先争优等工作纳入提升能力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五五”普法工作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在全县机关部门为数不多。“六五”普法工作已经启动,在参加全县机关干部“六五”普法培训班结束后,迅速组织精干力量编制“六五”普法规划,为“六五”期间依法治社提供了基础。在本社机关开展了“做人、做事、做官”大讨论,每个机关工作人员都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了体会性文章,营造了勤政廉政的良好氛围。2012年,由于廉政工作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未发现任何一起违纪违法案件。
(4)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做好农林局地块、亚细亚地块、生态新城、山水公司等商业、工业引进项目的跟踪服务、协调工作,促成项目建设的加快和如期开业运行;二是做好市天虹工业制造有限公司、昌明车身制造有限公司两个工业企业挂钩服务工作,引导企业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份额比重不断攀升。110月份,天虹公司开票销售1807.6万元(同期1235.7万元)、全年预计2100万元(同期1760万元);税收入库86.9万元含固定资产抵扣税14.5万元(同期78.4万元含固定资产抵扣税1.6万元)、全年预计115万元含抵扣税14.5万元(同期104.6万元含抵扣税1.6万元)。昌明公司开票销售3167万元(同期2617万元)、全年预计3800万元(同期3200万元);税收入库40.8万元含抵扣税9.8万元(同期108万元含抵扣税77万元)、全年预计150万元含抵扣税20万元(同期108万元含抵扣税77万元);三是做好与山阳镇的结对帮扶工作,推动了企业规模扩张。110月份,山阳包装厂开票销售7809.9万元(同期3056.49万元),税收入库37万元(同期27万元),今年预计销售开票突破1亿元,税收入库45万元。连同天虹、昌明、山阳等3个挂钩企业的经济总量和社会贡献额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可望超过全县工业企业的平均增幅。同时,我们还提供5万元资金给山阳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四是提前完成船闸等地拆迁工作任务,为新城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012年,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苏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异地扩建已纳入中华全国合作总社项目库,且于今年8月在中国市(香港)现代服务业项目仪式上已正式签约,目前虽初在选址阶段,但进度不快。因此,请求政府对项目在土地指标、土地价格等方面及早给予落实,并明确供销社在该项目上的职能和帮办单位;二是“三社”、“三位一体”建设的建办质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本级经济发展的思路还不够宽,创新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2013年主要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2013年,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县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0号、苏政发[2010]44号、扬府发[2010]232号),以“赶超发展、争先进位”为目标,坚持为农服务宗旨,着力推进供销合作社组织创新、经营创新、服务创新,加快构建运转高效、功能完备、城乡并举、工贸并重的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不断开创供销合作事业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商品总销售63亿元;消费品零售额33亿元;农副产品收购额12.8亿元;农资及日用品连锁销售额13.5亿元;报表利润1930万元;财务销售11亿元;农副产品交易额11亿元;增加为农服务社20个(其中:新建5个、改造升级15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8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2个、县级4个)、完成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4个。
(三)主要措施
(1)推进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确保5千万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到位;力争引进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个,亿元以上的商贸服务业项目1-2个,实现招商引资工作历史性突破;加快山水水产品深加工项目和为宝废旧物资回收物流项目的规模扩张;加快二手车交易市场项目的洽谈进度,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正式签约;继续跟踪洽谈国大投资公司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项目、雨润集团老宝中商业综合体及生态新城开发项目、花卉苗木基地项目、农产品冷链物流等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引进和投资,逐步奠定供销社发展的良好基础,努力赢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不断创造和争取供销社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广阔空间和更多的政策扶持。在项目招引上,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到嫁接或投资兴业。
(2)挖掘要素资源,大力发展本级经济
在发展本级经济工作中,实现经营要素的合理配置,力求效益的最大化。一是继续争创省市级示范服务社区、示范镇、示范店,打造一批服务功能齐全,消费环境优良新型的供销社商业网点;二是整合现有资源,实施资本运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做好农资经营、农副产品销售、废旧物资回收等本级经济规模扩张工作,具体包括:着力开拓报废汽车和二手设备调剂经营;调整烟花爆竹经营机制,介入经营和管理;参与建设化肥配送中心;参与淡水鱼深度加工和西荡湖食品有限公司土特产品产加销一体化项目建设,通过提升项目效能增加收益。
(3)推动“三农”工作,加快新农建设步伐
加快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建设。一是完善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网络。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资市场的主导作用,以公司为龙头,积极开展具有连锁配送功能、覆盖全县农村的农资连锁经营,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便捷、放心的农资品种,积极参与“万村千乡”农资连锁店网络建设,力争全年新建直营店4家,加盟店20家,配送中心1家。二是发展农副产品购销流通网络。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构建以批发市场、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副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网络。不断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县苏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水仙实业有限公司被列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苏农产业2010年2号),其中:苏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省级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因此我们将以苏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异地扩建为契机,通过招引大客商、合资、合作、参股等形式,积极参与有机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力争明年上半年全面开工。三是提升农村日用品现代经营网络。加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和便利店等农村零售终端网络建设,逐步形成县有配送中心,乡镇有超市、村有便利店的连锁体系。2013年,我们将着重提升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计划由县总社直接投资建设一个标准化的日用品配送中心,从副食品、百货、洗化用品等入手,逐步扩大配送规模;二是在14个镇和县城,通过直营、合作或参股形式,新建具有供销社统一标识的形象店15家,在此基础上逐步在村庄、社区进行复制;三是以再生资源协会(兴达)为龙头,发展汽车报废、二手车交易、废旧家电等回收拆解业务,逐步将综合市场向汽车城方向发展;四是进一步规范供销社标识,提高为农服务社、专业合作社、社区示范店建办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