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记叙文教学论文范文

记叙文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记叙文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记叙文教学论文

第1篇:记叙文教学论文范文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通过在线管理对授课、学习、交流、作业和考试等教学环节提供全过程支持,是网络学习平台的主要功能。网络学习平台应具备支持教师在线授课、答疑和学生课程学习、网上作业提交、提问、讨论、考试、教学管理等功能,对作业的布置发放与批改、试卷成绩分析、学生成绩管理、课程管理等综合功能。网络教育的施教对象中相当一部分是成人,即企业在职在岗的一线员工,他们期望所学的知识能够与自己的职业岗位密切联系,在工作、学校、家庭和社会多重职责重压下,他们的学习时间很难保证,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教育的投入期望在生活和工作中获得更高的回报。继续教育网络开放平台教学过程中教师因素不容忽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缺乏网络学习的教学经验,原有的传统课堂教学经验积累很大程度上并不适用于网络环境。教师不能完全适应远离讲稿,变传统课堂以教案为纲为专注于教学过程的控制。平台开发与支持过分主观地强调课程内容的分发、在线考试等技术,缺乏从学习者角度出发服务于客观教育需求,缺乏拓展教学互动的手段和技巧,对学习者的意见与问题未能及时反馈和解决。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需要学习者掌握相关技术,应尽量简化网络学习对技术与软件的依赖,额外的软硬件需求不仅增加了学习成本,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有限的学习时间与资源,复杂的网络学习环境以及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会影响网络教育系统的易用性,从而降低适用性和合理性。实践表明,学习者对网络学习平台操作的熟练程度与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成正比。

二、继续教育网络开放学习平台发展思路

1.在建设的各个环节明确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这不仅是开放学习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也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中心内容。网络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和教育机构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在网络教学平台和课程设计的开发、发送及教学全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上,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时间,学生主导学习过程、主动建构知识。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网络教育具备更大的开放性、选择性、多样性、适应性和灵活性。

2.合理设置高校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机构。学校内部建立管理网络教学的专门机构,将网络教育的开发与开拓纳入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实践环节,自上而下地充分认识到网络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部门的教育政策法规,规范教学工作,加强网络教育教学中的过程管理,确立“质量第一”的网络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网络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方法,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管理。

3.加强学习支持服务的管理。以教学质量为中心,把建设精品课程资源、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放在首位,加快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的建设步伐,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社会资源,选择合理的资源建设运作方式。资源建设要体现实用性和针对性,面向企业一线岗位技能标准和实际工作需求,合理设计建构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环节。网络学习平台作为开放的系统,在设计与规划上应长远考虑,满足当前社会与企业日益迫切的继续教育需求,着眼于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满足今后一段时间学习提升与系统支持服务的需要。学习内容、形式、手段和教学的交互、信息的反馈等,在时间与空间上开放,构建学历教育(专、本科、硕士)、非学历教育(技能考证培训)等不同形式间的教育“立交桥”。

4.联系行业、企业加强校外学习中心建设。密切联系行业、企业,结合学校自身专业优势和区位技术辐射优势,及时掌握行业技术前沿发展,积极帮助企业实施员工的继续教育与人力资源的二次开发,实现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的自主化学习,打造职业教育终身学习体系。依法设站,合理构建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和学习支持服务队伍建设,加强教学基本设施建设,帮助企业及时更新软硬件设施,条件允许的企业设立专门的教学场所,学校应在人力与技术上予以支持与协助。完善网络教学服务平台,逐步建立科学的校外学习中心评价制度。

5.树立服务意识。面向企业的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应以正确的服务观为指导思想,把握继续教育工作与企业职工的个人全面发展的本质关系,始终把为学生服务与教学质量的严格把控与提高放在网络教育平台建设的核心位置,紧紧围绕教学质量的核心工作开展服务。结合当前企业技术标准和职工继续教育发展趋势和全民化、终身化学习的目标,整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技术推广应用与技能证书考核等教育教学资源和学习环节,使其融于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发挥学习平台的整合效应,为企业职工提供全面的继续教育服务。

第2篇:记叙文教学论文范文

2012年9月~2013年11月期间,课题组深入电力行业的8家单位进行调研,对工程师的工作环境进行了实地参观,对企业教育培训负责人、工程师进行了访谈,访谈人次22次(工程师14名,教育培训负责人8名)。同时,经过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核准,课题组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工程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集中发放,当场回收,最终收集到908个有效工程师的样本。 本文选择三个维度作为观测工程师学习需求特征的重点:个人特征、基本工作情况、学习情况。个人特征很大程度上反映或影响个人的文化背景和专业能力。基本工作情况反映工程师的职业状况和工作阅历,以及企业对员工劳动价值的衡量标准和认可程度。学习情况反映工程师的学习状况、学习期待和兴趣、学习能力和习惯、学习困难等等。这三个维度基本涵盖了影响工程师在职学习的主要因素,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工程师的学习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访谈提纲的操作化程序和调查问卷各个维度的操作化定义,并在每个维度下设计了分指标。从有效样本中选取年龄段为25~55岁;学历背景为本科、硕士、博士;专业职称为初、中、高级;职位级别为初、中、高级的有效样本,使用IBMSPSS 19.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同时对访谈笔记和录音进行整理分析,最后在定量和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工程师的学习需求特征。

二、工程师学习需求特征

调查统计的总体结果显示,88%的工程师认为进入企业工作后的教育活动对专业职称、职位的晋升有帮助,77%的工程师认为目前所接受的教育进修以及自学情况能够满足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58%的工程师认为在学习期间的工资待遇不低于平时的正常工资,同时男女工程师对以上问题的认同差异不显著。由此可以看出,工程师对企业教育培训的相关制度和措施表示认可,工程师与企业对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达成了共识,即教育培训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是企业人才储备的主要措施,能够激励员工发挥自身潜能、造就更适合企业的特色技能。

1.学习愿望强烈、学习动机明确。

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电力企业建立了培训、考核、使用、待遇、发展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为各类人才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企业先进技术的代表者、企业发展骨干力量的工程师,对学习表现出强烈的愿望,学习动机直接表现为通过学历教育获取文凭、或通过职业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60%的工程师认为需要参加学历教育,81%的工程师认为需要参加职业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在908个有效样本中,70%的工程师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同时又是通过层层选拔进入企业工作的,但是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的相关性却差异显著,从图2看出,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完全相关的仅占24%,基本以及有一些相关的占68%,完全不相关的占8%。早在1974年,克拉斯用定量方法分析了工程师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与工作业绩的关系,结果表明参与继续工程教育对工程师的职业发展有积极作用、参加继续教育的工程师的工资增长更显著。本文的研究结果印证并丰富了克拉斯的结论,即继续教育对工程师发展具有正相关作用。首先,工程师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职业能力,能够获得更多的升职、升级机会,从而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品质。虽然难以用单纯的物质成果来量化继续工程教育的经济效益的大小,但是继续工程教育的教育收益率却不容质疑。其次,工程师所接受的正规教育不足以帮助其解释或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了问题。李锋亮等在中国大范围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在高等教育阶段专业知识的准备不足将显著提高工程师入职后发生过度教育的概率。最后,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的发展,企业的生产模式、经营模式、发展战略在不断发展变化,对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师只有通过持续专业化的学习,才能使自己从准专业或专业化程度较低的从业者成为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从业者。

2.对学习内容的种类、层次的要求差异性显著。

由于工程师涉及不同的专业领域,对象较为广泛,工程师个人特征和职业经历的不同,对学习内容的种类、层次的要求差异性很大。不同年龄的有效样本在哲学人文知识、专业知识及技能、职业素养、认知沟通能力四个方面有显著差异(图3)、不同学历的有效样本在专业知识及技能方面有显著差异、不同职称的有效样本在职业素养、认知沟通能力方面有显著差异。虽然国际社会对工程师的知识和能力的整体结构达成了一定共识,建立一些比较成熟的工程师素质模型,例如约翰等提出的工程师领导力模型、莫文建构的工程师特质四面体以及布伦达等的工程师能力框架。然而,形成工程师学习内容差异性的原因不容忽视。首先,正规的学校教育对工程师的知识结构,特别是专业知识结构的建构具有决定性作用。院校工程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使学生在完成学业时,初步具备成为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条件。其次,在工程师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所需获取的知识和提升的技能是有所变化的,年轻工程师所需学习的知识及技能对其职业发展影响更大。最后,工程师认证标准不仅规定了工程师的职业准入资格,而且基本反映了工程师的职业水平和等级,级别越高的工程师对职业素养和认知沟通能力的要求越高。

3.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选择个性化突出。

工程师的学习活动体现出成人学习的特殊性,他们的工作阅历、生活经历、学习经验随着时间的延续会不断积累,强调学习与个体自我经历的整合。在个体自我作用下,更希望依据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行为习惯来选择最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不同年龄阶段的工程师在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选择方面的不同。就学习地点而言,高等院校仍然是工程师首选的学习场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教学环境是高校的绝对优势;企业现场学习受到年轻工程师的青睐,这种体验式的教育方式能够培养他们的现场意识、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产品的品质。就学习方式而言,课堂面授是最常用的教学方式,25~34岁和45~54岁工程师对回归课堂表现出浓厚兴趣;问题研讨通过讨论交流获得对问题的新的认识或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习方式受到35~44岁工程师的欢迎。在企业实际调研还发现,师带徒方式较好解决了集中学习与员工需求匹配度较低的问题,缓解了工学矛盾,特别对年轻工程师熟悉工作环境和业务,获得岗位工作经验很有效果。此外,虽然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远程网络能够打破时空局限降低学习成本,但是并不受到被试样本的欢迎,这可能与行业特点、网络建设情况以及工作性质有关系。

4.工作学习矛盾突出、时间成本排序第一。

要想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工程师需要克服诸多困难,投入包括资金、时间、努力程度和劳动等学习成本。从图9可以看出,中国电力行业的工程师在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时,存在着诸多困难,其中认为时间成本有较大困难的最多,其次是工作压力,第三是费用承担。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时间价值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首先,在时间分配问题上,工程师需要兼顾的因素很多。所调查的企业普遍采取了岗位聘任制,工程师在工作时间内岗位责任大,同时工程师一般都有自己的家庭,是家庭的顶梁柱。因此,除了企业安排的在工作时间内的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外,工程师参加学习都要占用一定的业余时间,如何在工作、生活之余,抽出时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是工程师面临的最大的实际问题。其次,在有限学习时间内的学习效率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的记忆、感知能力等智力因素开始呈下降趋势,对学习缺乏信心、长时间不学习容易产生惰性;而且由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教学进度不紧凑等客观原因,使工程师认为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没有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时间的浪费造成学习价值的降低。

三、工程师学习需求对继续工程教育的影响

现代工程师的学习需求呈现出迫切性、差异化、个性化、持续性等特点,同时学习也存在诸多困难,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机构应该更多关注工程师群体学习需求特性,通过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同时使学习者获得教育收益,国家得到所需的人才,实现国家、组织和个人都受益的结果。因此以工程师为办学对象的继续工程教育不是单纯的教育培训,已经形成一个广泛意义上的工程师能力开发系统,不仅涉及教育系统内部,而且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外部社会系统有着广泛而密切联系。在深入理解工程师学习需求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工程师“提高能力水平”和“发挥能力水平”的组织保障和管理机制,才能实现工程师自身价值、创造企业价值、进而推动工程科技进步。

1.工程师的个人职业发展是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源动力。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约瑟夫在1978年提出了工程师学习需求理论,建构了工程师的需求层次,他认为大多数工程师的需求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两个层次,继续教育机构应该重点关注工程师的这两个层次的需要。现代工程师对待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在工作中体验各种经历并确立自己的个性和可能性,发挥自身潜能,重新塑造自我,实现自身价值;通过持续的学习来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实现从职场新手到工程师、再到行家里手的职业发展。因此,工程师的个人职业发展是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源动力。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机构为工程师提供教育服务,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办学的基本思想。工程师学习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决定了办学的多元化,工程师学习的阶段性和终身性决定了教育服务的可持续性。这就要求办学机构将学习者(工程师)作为客户来看待,研究工程师的学习需求、关注工程师的学习成本、加强与工程师的交流、考虑工程师学习的便利性。同时,办学机构要将这一思想实施于教育培训活动的各个环节,一方面通过提供更快速和周到的优质教育服务吸引和维持更多的客户,另一方面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全面管理来降低运营成本。办学机构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还要做品牌做生活,通过创建品牌核心价值观,营造新型生活方式,实现工程师在社会尊重、自我职业实现等层次需求的满足;通过建立客户俱乐部并开展相关后续服务和增值服务,成为工程师交流沟通的新模式和学习休闲的驿站,成为工程师的学习圈、生活圈和交友圈。

2.工程师所在企业的激励机制是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驱动力。

工程师群体首先隶属于一定的企业,一般有正式的组织基础,是工程师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其次工程师隶属于一定的工程师协会或专业协会,这些协会一般属于公益性的、非盈利性的非正式组织,在协调政府、企业、工程师之间的关系、维护工程师权益、提供专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工程师学习的有利支撑。工业企业是继续工程教育的主体,也是有效实施的重要力量;不仅能促进工程师的合理分配、使用和流动、而且能激励工程师更加积极地提升能力和素质。因此,工程师所在企业的激励机制是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驱动力。目前,国家重点建设领域和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高度认同继续教育对工程师个人职业发展、企业发展和战略实施的重要性,而且绝大多数工程师都有继续教育经历。大型国有骨干企业都建立了以任职体系、素质模型、绩效管理为依据的教育培训体系,而且由企业出资建设的企业大学,作为员工培训的一种创新形式发展迅速。但是企业教育培训体系有待完善、企业大学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待加强。此外,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继续教育状况存在很多困难,这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少、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员工的流动性大,造成这些企业的工程师数量少、一岗多责,更多的是依靠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参加教育培训。因此行业协会和社会培训机构针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工程师学习需求特点,要建立相应的继续教育模式和组织动员机制。

3.工程师的制度管理构成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约束力。

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工程师的专业化程度和能力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这一职业的不可替代性越来越强。严格的工程师制度管理是工程师职业存在的基础,体现了工程师执业的专业地位和垄断地位。对工程师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可以保证工程师职业整体的质量和水平;标准化和权威性的工程师“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制度是检验工程师学习和培训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社会化、专业化的工程师管理可以提高工程师的劳动所得以及社会公众的认同感。因此,工程师的制度管理构成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约束力。虽然由于工程师学习需求旺盛,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机构近年发展迅猛,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但是建设发展不均衡、办学标准不规范等问题造成办学机构良莠不齐,继续教育面临“学而无用”、“含金量低”的尴尬局面,制约着办学机构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与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之间存在关联性,将工程师的继续教育、专业技术资格的获得和晋升与其职业发展结合起来,能够形成工程师供需的良性循环。以培养合格工程师为核心的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标准化建设,能够规范和约束办学机构的办学行为、引导办学机构提高办学质量和完善管理。工程师制度管理中有关继续教育课程、学时、学分要求及规定为办学机构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安排提供依据和参考借鉴。

4.工程师学习的经费保障形成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生命力。

工程师的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原则上是政府、企业和个人合理分担成本。政府的投入主要在于基础建设和公共职业培训平台建设;企业执行2006年国家出台的“关于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的规定,企业按人员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于在职学历教育,各个企业制定了不同规定给予报销相关费用;工程师个人自觉参与继续教育的投入意识越来越强。然而,由于工程师教育培训具有专业性强、入行门槛高、前期设施投入大、运行维护成本高的特点,使得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投入成为继续工程教育机构生存发展的根本条件。因此工程师学习的经费保障形成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生命力。在教育经费投资总量不足、继续工程教育经费有限的现实条件下,拓展其他筹资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继续教育活动,形成国家、企业、社会和个人对继续教育多元投入机制是解决继续工程教育经费困难的主要解决办法。其次,高校、企业、社会力量任何一个办学主体都不可能独立承担起工程师的学习培训任务,不是搞“大而全”、“你有我有大家有”,造成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而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各具优势的办学特色,满足多样化的工程师学习需求。最后,确保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和整合,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学分互认互换制度,构建工程师继续教育的“立交桥”。

四、结语

第3篇:记叙文教学论文范文

1虚拟技术的优越性

虚拟技术,简单来讲就是一台普通计算机上模拟出若干台电脑,而模拟出来的电脑可以不受干扰的独立运行。虚拟机的虚拟硬盘是以计算机上VDI文件形式保存在真实计算机上的,因此对于虚拟机硬盘的读写操作实际上就是对虚拟机相关文件的修改,因此,虚拟机在硬件的底层操作是完全可以以假乱真、安全有效,如进行硬盘的分区和格式化,即使在操作过程中失误,也不会产生其它影响。虚拟机具有一定经济性,一个电脑能运行多个虚拟机,一个虚拟机可以安装多个操作系统,减低了学校的投入成本。另外,在中职学校许多计算机课程中都需要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操作系统,虚拟机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客观条件,在不安装所用系统和插件的环境下进行各种实验操作,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中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整体水平。

2虚拟技术的必要性

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当中,我们对于虚拟机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升,也总结出了虚拟技术对中职计算机教育的必要性。首先,虚拟技术打破了学生传统学习中的二维限制,即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我们以往的教学当中,特别是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必须要有大量的网络设备来做支撑,但是由于一些学校基础设施的薄弱,学生们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来接触网络设备,基本上在下课之后就无法进行实验了。虚拟机就不同了,它的经济性和便捷性使学生用自己的电脑就可以安装虚拟机,继续进行实验。其次,虚拟机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编程,由虚拟机提供模拟的测试环境,安装不同的操作系统,测试程序的健壮性。同时虚拟机又可以自己组建局域网,模拟出网络环境,进行数据通信测试。最后,对于学校而言,正如前面所讲,虚拟机很好地解决了学习硬件不足的限制,为学校解决了一大笔开销,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虚拟技术在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3.1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

中职院校的经费并不多,计算机设备相对较少,公共机房通常情况下都是各个专业共同使用,很少会有专用的机房用于家算计算计课程的教学。因此,计算机课程中的很多操作,如BIOS设置,就不能进行实践的演示。虚拟技术的应用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虚拟计算机独立的硬件设备来进行相关的操作,由于不会影响到主机,因此就可以放心地进行破坏试验。对于以往课程中那些不允许学生直接操作的情况,例如:磁盘的分区、格式化、重装系统等容易出现破话问题的情况,机房大都不允许此类操作,那么在虚拟机的帮助下就可以完成以上操作,然后再进行恢复,而且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3.2操作系统的教学

随着社会对技能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人才也慢慢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且在社会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当下,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系统平台是以windowXP、window7为主,掌握这两种操作系统是学生必备的技能。在培养学生多种系统操作能力时,虚拟机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能够进行多种系统的安装,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操作系统的教学中,除了一般的操作,如常用Shell命令和Vi编辑器的使用,还有安装Linux等较为危险性的操作,一旦操作不当,就可能造成数据大面积丢失。而在虚拟机情况下进行安装,则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3.3网络实验的教学

网络实验的教学一直是计算机教学中的难点。这是因为网络实验教学需要较高的试验环境和试验设备,在局域网组建。远程共享等方面的试验的技术也很难理解,必须依靠多台计算机和多种设备作为基础进行试验教学。虚拟技术可以在学校硬件设备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虚拟机以及虚拟网络相关参数文件进行共享,学生们就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试验,降低学生网络试验成本。网络安全是虚拟技术中的重要一种,也是网络试验教学中必备的环节。过去,在缺乏硬件条件和虚拟技术的时候,老师只能根据课本用黑板书写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而通过虚拟技术不仅节省了硬件投入,而且更加的方便快捷,只需要直接在虚拟系统上植入病毒程序,让其攻击系统,学生就可以直观地看到系统安全防护技术的作用,从而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

3.4试验辅导与作业检查

虚拟机软件自带有屏幕录像功能,能够自动地记录和保持操作过程中系统的屏幕变化。老师可以制作试验视频课件,让学生按照视频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操作。同样,学生也可以根据这一功能的特点,将自己课堂中所作的操作作为视频形式保存下来,既能以备日后重温和检查,也能让老师根据自己操作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指正与辅导。通过老师的检查与指正,师生之间可以直观的沟通与交流,使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结束语

第4篇:记叙文教学论文范文

在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①学校层面:重招生轻管理,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

②课程层面:设置重复落后,欠科学,应用未接轨,教师难教,学生厌学;

③教材层面:缺乏针对性、连续性、可读性,内容重复,知识老化;

④学生层面:要上班难上课,要文凭不想学习,愿出钱不愿出力;

⑤教师层面:怨言多设法少,照本宣科多、研究教授方法少;

⑥管理层面:想管好不好管,管不好最终不管;

⑦运行层面:基本市场化,利益驱使,恶性竞争;

⑧政府层面:睁只眼闭只眼。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只有八个字—协同创新,转型升质。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实现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2建设目标

2.1协同创新

与校外教学点、粤桂高校加强合作,形成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办学模式;不断开展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积极推进学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2.2转型升质

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为广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完善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加强网络课堂、移动学习、模拟实验等混合式学习模式应用,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把继续教育的低能效型办学向高能效型办学转变。

3建设团队的角色分工

无论是PC版还是移动版医学继续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其上线的背后是建设团队的密切配合。其中,校内外教师、助教及技术支持团队都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广东医学院继续教育网络教学工作组由副院长颜大胜牵头,继续教育学院、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和学科教师组成了建设团队。继续教育学院主要负责统筹与管理,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负责平台搭建和课程录制,学科教师负责教学内容组织和授课。其中,以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为主体的技术支持团队进行了如下角色分工:

①项目总协调(2人):主要负责规划项目的技术支持流程,调度中心技术人员,协调与电信部门技术合作,相关项目活动通知,响应继续教育学院课程团队需求,等。

②课程录制(6人):包括拍摄、后期制作、PPT美化、拍摄环境布置、设备调试等相关人员。主要工作包括:三分屏教学视频的拍摄与后期制作,教学光盘设计与制作、录播室建设和日常值班等工作。

③平台研发(3人):主要负责继续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和移动网络教学平台的前端美工设计与制作、PC版网络教学平台的后台研发、平台调试与维护,等。

4建设的三个阶段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促进了网络课堂与面对面传统课堂的深入融合,对继续教育的课堂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学校通过加快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引入信息技术完成教学过程的监控和指导,利用先进的网络载体,如移动课堂、翻转课堂,等,来实现不受时空限制、形式多样、方法新颖、师生互动的混合型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学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升质”。广东医学院继续教育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分为三个阶段:

4.1“五位一体”教材建设阶段

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教材改革,目前该校已拥有了成人学生专用的“五位一体”护理本、专科立体教材。“五位一体”教材即理论文本的纸质版教材,以实用、适用为原则,不超过35万字;试题练习题库,以光盘形式随书附送,供学生自学练习;电子多媒体课件,各主编院校推荐名师讲授录制三分屏课件;教师备课电子教案PPT模板,供任课教师作课前培训,人手一份;试题库,供任课教师组织考试或学生自测。三分屏课件及配套光盘是“五位一体”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网络教学平台中主体教学资源。2008年至2011年,学校以护理学专业为切入点,将其专科和本科的全部课程录制为三分屏课件,并完成配套光盘的制作。三分屏课件是把教师视频与Powerpoint课件一并摄制下来,然后生成电脑格式的文件,通过Windows系统里的IE浏览器进行播放。生成的课件包括三个部分:教师的视频、讲课的Powerpoint(当然也可能是其他电子文档)、课程纲要。三分屏课件以最经济的、最有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描述和保留了面对面的课堂氛围,它集视频、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为一体,学习者通过课件可看到教师的形象(局部)、听到教师的声音、看到教师的板书,并按照自己的时间和工作特点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和进度,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三分屏课件简洁、易于操作的界面使学习者可以反复聆听有关课程内容,直到听懂为止。

4.2PC版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阶段

2010年,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建立起具有特色、实用性强、操作方便的医学继续教育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包括:授课录像制作系统、教学门户与授权模块、课程学习网站模块、网上测试模块、学习论坛模块、服务器硬件系统。该平台将护理学专业主干课程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使遍布全省各教学点的成教学生都能充分共享校本部的优质教育资源。平台研发技术人员负责该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与维护,教学资源由授课教师及助教按照统一的要求进行上传及管理。目前,继续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已经投入教学应用多年,并取得了明显效果。通过平台我们建设了14门完整的专业课程,包括:护理学基础、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护理管理学、急救护理学、临床营养学。用户通过合法登录,获得授权来开展教学活动。其中用户分为3类,包括:管理员用户、教师用户、学生用户。管理员用户:具有管理平台的最高权限,包括账号开设、授权,等。教师用户:承担某一课程建设与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用户:课程信息浏览以及进行自主测验、学习讨论,等。

4.3继续医学教育移动教学平台研发与试用阶段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通过3G、4G移动网络接入互联网的用户越来越多,而网络教育是面向全社会各行各业、各层次,尤其是以在职学生为主的学习特点,使移动学习成为了一种快捷、方便、时尚的学习方式。在进行了多方面的学生需求分析和社会调查后,学校与中国电信合作,推出了继续医学教育移动教学平台,目前正在试用阶段。医学继续教育移动教学平台提供与Web网站同步的最新通知。在线授课、电子教材、教学资源、在线测试、教学计划,等,同时提供学生通过个人用户名和密码(与Web网站学生学习平台相同),查询个人的课程学习状态,以往课程成绩以及每次考试的考场安排等重要信息,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状态,并进行自我提醒。今后,学校将进一步探索手机网络功能的应用,通过对继续教育更细化的调研,以学生需求为目的,提供更多、更全面、更丰富的学习和课程资源信息,使学校继续医学教育的手机网站成为全省各地学生随身学习的利器。

5创新应用

广东医学院继续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凭借继续教育成就、办学优势和特色,以“协同创新,转型升质”为目标,紧密联系校内、校外教学点,通过管理体制建设、规章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品牌项目建设、人力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及理论资源建设等系统的探索与实践,已基本构建起了服务型的医科高校继续教育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为地方高校开展继续教育提供可借鉴的发展范式。

5.1以“五位一体”教材为抓手,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在传统课堂面授的同时,利用继续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完成教学全过程的监控和指导;利用先进的网络载体,如移动课堂、翻转课堂,等,实现不受时空限制、形式多样、方法新颖、师生互动的混合型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5.2以网络教学平台为载体,协同推进移动课堂教学实践

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共同创建继续教育“电影院与观众”合作模式。简言之,即由通信集团公司负责“电影院”运营,学校负责组织“观众”(学生),依托高性能网络教学平台的硬件支撑开展教学活动,协同推进移动课堂教学实践。

5.3以教材协编院校为纽带,推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第5篇:记叙文教学论文范文

1计算思维的概述

何谓计算思维,即借助于计算机科学基础概念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系统设计以及理解人类的一种行为。如下图灵奖得主ButlerLampson的报告,这种思维为人自身一种根本且概念化思维方式,是一种思想而非人造物,为数学与工程思维相互融合和互补所形成的一种思想。计算思维自身为抽象与自动化,这种抽象是借助于嵌入、简化、递归以及转换等方式,把某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转变成多个简单的子问题,并实施求解的一个过程。而自动化则是指通过计算机自身所具运算能力的充分利用来分析、解决各种问题,以此来弥补人在计算方面所存在的各种缺陷和不足,这种自动化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计算机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基于上述这些内容可知,计算思维其实就是一种人机共存、形式规整以及解答问题的思维。

2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C程序设计验教学

2.1教学目标的明确

众所周知,实施教育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学生综合能力以及素质的培养。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在计算机教学目标上予以了明确的规定,即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力培养的目标应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计算机认知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网络学习能力以及借助于计算机的一种共处能力,在这些目标中,前两个目标所反映出来的内容及就为计算环境以及问题求解。在计算机这门学科中,C程序的设计就是计算思维中的语言机问题求解。对此,在C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计算思维这一能力不仅仅为其核心能力,同时也是教学中的核心内容。鉴于上述内容,在本次C程序设计实验教学上,教学目标主要为计算机思维的培养,教学主要内容为程序设计方式的讲解,通过上机实践的强化,使学生能够借助于这种实践感受,以及计算问题求解基本方式与思维模式的领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打好基础。下图为C程序的设计的教学模块。

2.2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计算机这门学科中,C程序设计这一课程属于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一门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从而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互相推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对此,教师在实施教学,应综合考虑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结合所要学习的内容,对C程序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且科学地设计,把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以及技能的训练等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在做的过程学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操作技能,继而使其能够将自身所学到的内容与知识有效地应用至实践中,并解决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为达到理论够用实践突出这一目的,在本次C程序设计教学中,把所有的知识点归纳并总结为了九个核心点,根据所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把教学过程细化成为三个模块,即基础能力、中级应用以及高级应用,基于由浅入深这一原则,循序渐进地实施教学,把C程序实验教学分为了三个方面的实验,即验证实验、综合实验以及设计型实验,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在记忆中来理解所学知识,并在理解中学会怎样应用这些知识,最后使学生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学会创新。第一,通过验证型实验的实施,使学生能够熟悉该语言的设计环境。学生实施编程以及应用编程的一个基础就是基础能力模块知识,在该模块中,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学会记忆以及理解,把该模块实验教学内容设置成为验证型的实验,让学生对于C程序设计环境以及步骤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使在学生熟悉这一环境后,了解该程序的书写格式、特点以及结构,了解并掌握该程序数据的基本类型、表达式以及运算符等,继而进一步使学生掌握C程序数据的输入以及输出,明白C程序所具备的三种结构,使学生通过验证型实验,可独立解决编程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实施验证型实验教学时,应要求学生应按照教师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完成相应的实验内容,这种模拟的方式就是计算思维的模仿,在这一环节中,所强调的是科学内容活动的演示以及证明,注重是学生实验操作、观察、数据处理以及计算等个性化智力技能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于验证标准的这一已知程序来理解并学习基础模块中的内容,在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直观且清楚地看到在实际实验程序中各知识点的具体应用,能够更为快速地熟悉这种环境,继而更为地理解以及记忆C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此外,在学生实施验证型实验之前,教师应实适时引导学生对以往所学C程序知识进行回顾,并在基础上对实验步骤实施讨论,提出相关的注意事项,针对学生在实验中容易出错的这些操作方,教师应该事先进行示范,以免在实验中学生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错误。第二,通过设计型实验的实施,强化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设计型实验,就是指不同计算思维方式的综合应用来分析并解决各种问题。设计型实验是基于学生自身已掌握相应的实验方法与技能,通过所学知识的应用,自行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经过算法的分析、程序运行结果的分析处理以及实验结果等,获得正确且规范的研究分析理论。在这一环节中,所注重的是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以及的严谨求实精神的培养,在实施设计型实验教学时,教师应事先对程序进行填空、设计以及改错,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来讨论与分析,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解决方案。第三,通过综合型实验的实施,强化学生创新以及应用意识的培养。在C程序设计实验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探索精神,使其计算思维得到扩展与升华,可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进度,基于所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定期设计一个相应的综合型实验程序题目,鼓励学生在课外课余时间来编程,同时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所自己的所编程的这一源程序上传至电脑,由教师来进行批阅,对于参与这一活动的学生,教师应该实施相应的鼓励,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提供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今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市场,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应用创新能力以及计算思维得到培养。总之选择了一些趣味性强、有吸引力的例子和话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一些实用性强的例子和话题,以努力提高高校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精选的“不断提升”的引导性例题、习题和实验题,以及贯穿全书的综合实例,起到了开拓思路、引导读者探究问题求解方法、激发读者程序设计兴趣的目的。

2.3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C程序设计实验教学

第一,上机操作实验流程的规范。在教学之前,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通过题目的分析,明确实验教学中所需的数据结构,对参与运算的这些变量进行赋值,接着应用三种结构来解决问题,将结果输出,进行N-S流程图的绘制,基于该图编写相应的源程序,最后准备好测试程序所需的数据以及预期结果,进行上级调试工作,并归纳总结。通过实验流程的规范,不仅便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以及思维习惯的培养,同时还可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第二,加强上机操作过程中的指导与引导。在学生实际上机操作时,教师可借助于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在程序调试、上机输入以及编辑时,除了系统所引发的问题外,通常情况下,其他问题均由学生自己来独立解决。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还应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算法,正确引导学生反思这些算法,继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现以“打印水仙花树”以案例说明。

第三,加强实验过程的反思,采取合理且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使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够得到扩展。在上机完成以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对于本次实验实施反思、总结以及归纳,可采取小组的方式来交流和沟通,集思广益,使学生在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拓展其计算思维。此外,还应采取相应的考核评价措施,可采取机考与笔试,结合学生平时学习表现情况,合理且科学地评价,对于学生所获得的成功,不管大小,均应予以相应的肯定,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以“打印水仙花数”为例,简要说明基于计算思维的案例设计的基本方法。“打印水仙花数”案例设计步骤(图3)打印水仙花数”案例的具体设计与实施(图4)

3结束语

第6篇:记叙文教学论文范文

江苏高校通过挖掘本校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开展非学历培训和各种计划外培训工作,不但服务当地社会,提升高校的社会效益,而且缓解办学经费不足,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然而江苏非学历培训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定位不清、同质化经营、重理论轻实践、大打价格战、重视短期利益等问题,阻碍江苏高校继续教育进一步发展。

(一)认识不够,缺乏开放办学的主动性江苏高校领导普遍认识到发展非学历培训的重要性,在学校发展规划中也明确“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并举”方针。但在实践中,学历教育仍占有主要市场,各级领导仍然坚信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的学历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而非学历培训则是高校创收的副业。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目前,江苏对非学历培训的市场准入和管理体制尚无统一的法律法规,导致非学历培训市场鱼龙混杂。加上地方保护思想严重,具有行业特色高校难以异地开展培训工作,导致高校资源严重浪费。部分高校尚未形成全校统筹协调的管理机构,也缺乏规范严格的规章制度,导致不少二级学院在非学历培训过程中办学不严谨,在项目开发、招生缴费、学时安排、课程设计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监管和制约。

(三)缺乏专门师资队伍,培训质量难以保证与社会培训机构相比,高校开展非学历培训最大的优势是依托本校专业师资为培训工作提供有力保证。然而高校开展的学历教育是以学科为核心的系统教育,而非学历培训则是以技能或岗位为核心的综合教育,学历教育的师资队伍不能完全适应非学历培训工作,高校需要借助具有实践能力和前沿知识的行业专家。目前,大部分江苏高校尚未组建专门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主要聘请二级学院教师兼任。这些兼职教师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特点和经验不了解、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差、主要精力又在学历教育上,直接影响非学历培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

(四)培训证书缺乏评价机制与社会认可度江苏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工作,除了学历化的培训项目与部分技能证书的培训项目,结业需要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其他项目培训效果缺乏评价保障机制[3]。江苏高校普遍做法是为学员颁发《继续教育结业证书》或《培训证明书》。对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此类“985”名牌高校而言,此类证书尚有一定社会认可度,但其他高校授予的非学历证书,基本不具备此类效应。此外,培训证书缺乏评价机制与社会认可度也是阻碍江苏高校进一步发展非学历培训的重要原因。

二、江苏高校开展继续教育非学历培训的思路对策

(一)依托高校地方优势,争取政府培训项目随着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各级政府认识到发展继续教育,加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类由政府部门牵头的继续教育培训计划也应运而生。例如,江苏省教育厅从2012年开始向有关院校下达高职教师培训项目任务和计划,全省每年共完成高职教师国家级培训千余人,人数占教育部安排的国家级培训10%左右,在全国各省(市)名列第一。由此可见,江苏地方高校对于所在区域的学科优势、科研水平是独一无二的,应充分利用该优势,针对省级、市级甚至县级的非学历教育培训计划,深入调查研究,开发出地方政府急需的培训项目,完善江苏高校服务地方政府的功能。

(二)坚持与服务社会、服务社区相结合,提高高校社会效益《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开展社区教育。到2020年,江苏城市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达60%以上”,“大力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广泛开展农村培训,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培训,努力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江苏高校应以此为契机,走进社区,服务社区,了解当地居民对知识与技能的需求目标,拓展社区非学历培训工作。一方面,江苏高校可接受街道区委会、民政局等单位的委托,组织开展以区域性社区教育为形式的非学历培训工作;另一方面,江苏高校可联系县、乡有关部门,由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开办具有当地特色的培训项目,拓展以乡村社区教育为形式的非学历培训工作。

第7篇:记叙文教学论文范文

1.1巴林特小组的由来

医生在医患纠纷或矛盾中,通常会固守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并极力压抑自己的委屈、愤怒等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则影响到正常的医疗活动。巴林特小组可以为病例报告者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使得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对医患矛盾的产生根源形成新的、不同的理解;发现自己在医患关系中的盲点和潜在假设;识别医生本身对患者的感受,即反移情;减少在医患矛盾中挣扎时所体验到的孤独和羞愧,并对新的学习持开放的态度,使医生的人格发生细微但重要的变化,提高作为医生与患者相处的能力,实现个人成长。理想状态下,巴林特小组是由8~12名医护人员和2位组长构成的封闭式小组。组长需要接受过巴林特小组和精神动力学方向的专业培训和治疗经验。任何目前正在接触患者的、承诺持续参加并且能够提供案例的医疗实践工作者都能成为巴林特小组的成员。小组活动每次1~2小时,每周或每2周1次,可以持续1-2年。

1.2巴林特小组的实施过程

小组活动遵守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设置。组员们坐成一圈,小组长首先询问谁想提出案例,如果多人提出,则紧急者优先,一般每次探索1~2个案例;然后,案例提供者开始报告,重点描述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和发生的问题;之后是小组讨论,利用整个小组的资源和经历探索医患关系层面被忽视的部分。小组讨论主要聚焦于案例报告者与患者之间的互动,鼓励小组成员自由表达他们的想法、感受、幻想和躯体反应,特别是阐述自己对于事件本身的深刻理解,并提出建设性的问题和评论。此时的案例报告者只是听,而不参与最初讨论,这样的设置可以防止报告者处于被审问的境地。讨论中,小组成员可能对案例各持己见,但正是基于小组成员不同的个性和生活体验,可以给案例报告者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之前未被发现的关系和对医患关系的新看法逐渐浮出水面。也许其中某个组员的某句话恰巧触及到案例报告者的情结或观察盲点,于是就能从中获益。讨论结束后,案例报告者回到小组中提供反馈,报告自己在倾听大家发言时的感受、体会和收获。此间小组长的作用是鼓励组员尽可能地自由说出他们的想法,提出对案例的不同解读。如适时提问:“医生身上有没有什么地方是被患者一直忽视的,或者在他一生中也同样被忽视了?”小组长还要善于使用此时此地技术,利用发生在当下的、小组内部的人际互动与案例报告中医患关系之间的联系,增进组员对医患关系的理解。相较于单纯地讨论彼时彼地的案例,这种基于即刻的人际互动关系的体会更能够给组员带来更加真切和震撼的领悟。如适时提问:“这个患者激起了我们什么样的内心感受?”、“我们组员之间的互动和案例中医患之间的关系有哪些相似之处?”小组长也可以根据小组现场呈现出的医患关系和心理学动力做出“雕塑”,即案例报告者和组员共同用身体语言、个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代表现实中的医患关系,将隐形的人际关系可视化,会带来更直接的问题解决和更震撼的内心体验。

2巴林特小组对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作用

2.1巴林特小组有助于医护人员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医护人员因其职业环境以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比常人更多地面对现代医学无法治愈的患者,亲眼目睹患者遭受痛苦和生死离别,当受到患者及家属对医生本人或者治疗方案的质疑、批评与诋毁时,更容易产生无助感和不确定感、内疚感和自我价值贬低、愤怒和屈辱感。尤其是临床经验相对较少的年轻医生,这种体验尤为强烈,若不及时调整,久而久之便会发展为心理问题。巴林特小组讨论,就是针对那些医护人员通常很难独自承受和消化的消极情绪反应作工作,使组员在小组中宣泄情绪、获得支持,并对不良情绪进行有效地识别、控制和处理,以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

2.2巴林特小组有助于医护人员提高医患沟通技巧

很多医患冲突是由于医护人员缺乏医患沟通技巧所致。医生不能站在患者和家属角度换位思考,不知道病人的特殊心理需求,无法理解他们的诉求。于是患者的粗鲁言行激起医生的负面情绪,而医生往往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攻击对方,使冲突升级,最终患者得不到应有的医治,医生也失去了应有的尊重。巴林特小组把讨论的关注点放在理解医患关系上,而不是提出解决方案,使医生意识到他们以前存在的某些特定的盲点,并找到理解医患沟通失败的新视角,从而更好地处理医患矛盾。

2.3巴林特小组有助于医护人员建立相互支持系统

医护人员在经历医患矛盾冲突之后,往往很少有机会和同事们交流医患互动的具体细节和自己的感受,也无法获得足够的情感支持,于是常常受到孤独、无助、愤怒、倦怠感的困扰。巴林特小组能够营造一种宽容、开放和真诚的氛围,在小组中医生们分享他们处理医患难题的经验,容忍自己的弱点和失误,回顾、确认工作中积极的一面,感受职业的成就感,更能感受彼此之间的支持和肯定,同时增加自我完善的勇气和动力。

3巴林特小组对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启示

3.1巴林特小组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形式

以医护人员听讲座或自学为主要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缺乏主讲人和医务人员之间的共同交流,而巴林特小组是一种团体活动,强调团体互助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医务人员袒露出自己的问题症结,并和同仁们一起讨论,探寻解决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医务人员主动思考、积极讨论,能够更好地实现提升医务人员水平的目的。

3.2巴林特小组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内容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造就了中国人隐忍的性格。人们在面对创伤事件引发的巨大精神压力时,不知采取何种心理学手段排解压力,而是默默承受,以为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良药,不料却转而以躯体疾病的方式呈现出来,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所以,应该加强对医护人员心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医患沟通的能力。相较于以医疗知识的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常规继续医学教育,巴林特小组则更能满足此需求。巴林特小组的训练可以提高医生的沟通能力,强化自我觉知,关注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解决个人心理冲突和问题。只有医务人员自身的心身健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排忧解难、治愈疾病。

3.3巴林特小组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功能

我国现阶段医疗资源严重短缺,在医务人员易发生职业倦怠、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境下,引进巴林特小组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一种方式,具有特殊意义。巴林特小组使医学继续教育不再只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它还能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学习心理学知识和技术、掌握自我心理调整的“课堂”,为工作中产生的焦虑和挫败等情绪提供一个宣泄的平台,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包容、温暖的“容器”,让他们学会识别和处理工作中产生的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得到足够的理解和支持,进而提高对病人的感知度和工作满意度,并且帮助医生避免职业倦怠。

4结语

第8篇:记叙文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Java语言;案例教学;编程能力

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Java作为一种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既具有一般程序设计语言所具有的安全性、多线程等特点,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平台无关性的优势。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很多高校都陆续开设了Java语言的相关课程。但是在传统的Java语言教学过程中,课堂一般以教师为主导,首先按照教材章节顺序向学生灌输一个个抽象的概念、语法和算法,然后再去布置相关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机房实践操作。这种先理论后实践、理论和实践完全割裂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互动参与,导致课堂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学内容单纯倚重课堂讲授,学生实训操作练习很少,而且学与做相脱离,不利于学生理解消化课程知识和锻炼编程能力,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以书本知识点为基础,以案例为依托,使学生在制作案例的过程中逐渐理解Java基本理论知识,在理解理论知识后不断提高Java语言的编程能力[1]。

一、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意义

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提出,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围绕案例组织教学,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启发学生分析案例,探讨案例解决方案,实现课堂师生的双向互动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Java案例来组织教学活动,用典型案例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融入到案例制作之中。教师通过案例实施完成教学过程,学生通过案例制作掌握Java的语言知识和编程技巧,使教学做有机融合,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方法更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学习Java语言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2]。在Java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教学过程通过教学案例的实施过程来开展,通过“提出案例目标--分析案例任务--实施案例--边学边做--总结反馈”的环节分解每个知识点,充分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展现互动创新、注重应用、共同协作的教学风格。

二、Java语言程序设计案例教学的实施

(一)明确Java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计划在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要明确该课程的教学计划。具体包括特定的教学对象、明确的教学目的、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对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设计及其控制。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符合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规律,既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也不能丧失该课程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特点。因此,通过市场调研、企业专家访谈和毕业生信息反馈等形式,确定本课程的教学计划是使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开发方法,理解类、实例、继承、包的应用,体会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在软件系统开发中的优势,使学生能够运用面向对象的思想、方法和Java语言开发应用程序。同时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注重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程序调试能力,养成良好的程序编写习惯,从而为本专业的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二)精心准备Java教学案例资料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本课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点细化和组织到具体形象的案例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案例中体会知识点的应用。为此构建该课程规范的一体化案例教学资料库是非常重要的,选取的教学案例要能很好地和相关地教学知识点紧密融合。因此,在讲稿和课件中注重设计好每个案例“如何运用,怎样引入,何时引入,怎样与知识点有机衔接”。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高职课程应用型、实用型的特色,Java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要生动、实用,最好能从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出发,提取一些典型的教学案例,能够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按照软件开发的流程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可以了解以后工作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可以改变高中时的以掌握理论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操作,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开发习惯[3]。但是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一般都比较综合,结构庞大,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如果直接应用到教学中对于初学者来说过于复杂,这就要求教师对这些案例必须要进行加工,抽取出关键部分,把繁杂无关的部分去除,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学生具有一定的编程基础的情况下,再给学生真实的综合案例,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模块制作到综合案例制作的学习过程逐渐掌握Java语言的知识和编程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际工作情况的适应度。学生在分析案例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会自然地与所学知识点进行结合,而案例中较为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够激发学生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热情,打破学生原有的知识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从而使得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运用知识来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的开发者,不断提高软件开发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三)设计合理的课后练习案例由于Java语言比较抽象,知识点较多,对实践操作要求又比较高,仅仅凭着上课有限的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每一章节的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必须选取合适的案例,为学生布置所涉及相关知识点的课后作业,从而让学生能通过课后作业练习对Java语言能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四)理论课和实践课合为一体传统的Java教学模式一般是先理论后实践,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完成,而且理论课时一般都是实践课时的2倍以上。在具体的教学中,为了保证后期课程的教学难点能够掌握,理论课都先于实践课开始。这样的教学安排会使得理论课已经进行一半后,实践课才刚开始。而在Java语言等程序设计课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编程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实践操作来实现的,但课后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自觉地在自己的计算机上编程练习,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编程调试了。但是一旦在调试中遇到困难得不到解决,往往就会退缩,把问题搁置等着上实践课再来解决,以至于造成学生学习进度缓慢,编程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为此,可以把Java语言程序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结合在一起,把授课地点设在机房中,教师以教学案例为主线,首先分析案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案例解决方案,接着引出案例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再把知识点应用到案例制作过程中,边做边讲,通过这种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通过具体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五)重视教学的互动与及时反馈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只注重知识的单向输出,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学生的实际的接受效果。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及时沟通,不仅能够使教师发现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而且可以发现教学过程的不足,动态调整教学实施过程,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师生感情,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在Java语言程序设计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就能很好的实现教学的互动,使教师能够及时的得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首先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先要进行分析消化,然后在案例制作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Java语言知识,这无形中会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学习过程是在和教师的互动中进行的。同时学生的成果要经过学生自评、教师点评环节,这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动手的积极性,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学生制作案例的情况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点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不断完善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六)典型教学案例实施过程:自动计数器图1计数器初值为0图2计数器自动加1图3加数器变为减数器图4计数器自动减1在Java图形界面开发讲授时,教师如果只是介绍各个组件的构造方法和常用的方法,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不知道每个方法具体的应用,而且不能让学生了解组件显示的难点--坐标的确定,因此有必要通过案例教学来实施这部分知识点的教学。比较典型的一个教学案例是自动计数器的制作。计数器初值为0,如图1所示;当单击“自动加1”按钮时,程序实现计数器功能,如图2所示;当计到100时,“自动加1”按钮显示为“自动减1”,如图3所示;并自动实现减数器的功能,如图4所示。如此循环,直到单击“退出”按钮为止。在讲授时,教师可以首先演示该程序的功能和运行过程,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然后对着运行界面引导学生分析程序的实现思路:自定义一个窗口类,在窗口类的构造函数中添加单行编辑框和按钮组件。然后重写按钮事件处理方法actionPer-formed。在讲解窗口类的实现中,要详细讲解单行编辑框组件和按钮组件的坐标的确定。接着再详细说明在用户单击了按钮后,如何控制计数器计数:先要判断选择了哪个按钮,这里教师告诉学生通过事件的getSource方法可以获得事件源;然后再根据按钮的文本内容执行相应的操作,“自动加1”将使num加1,“自动减1”将使num减1;最后用setText方法把新的num设置为单行编辑框的值。这是一个综合了多个知识点的案例,涉及到组件的添加、事件处理、整型数和字符串类型的相互转换、事件源的判断等知识点。这个案例的学了有助于让学生掌握这些界面开发的知识点外,也会让他们学到流程控制的编程技巧。

三、结束语

在Java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中,以教学案例的实施为主线,通过教学内容、案例选择、授课模式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高职学生学习Java语言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由被动接收知识变为主动培养实践技能,而且增强了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自信心,学生的编程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作者:王惠 单位:九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天书.案例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4(6).

[2]李劲华.通识教育中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0).

第9篇:记叙文教学论文范文

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很多实验环节通过某些设备和手段传给计算机,然后通过软件的解释输入给计算机,可以由计算机虚拟和仿真来实现,增加了学生对具体场景的理解和深入,为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很好动手能力的学生奠定了一个最基本的基础。当然,更深一层的意义将是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探索。在此研究中,主要针对可视化、多媒体通信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探索。

2系统设计与开发

在系统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首先需要设计虚拟实验教学环境模型。分别由用户、操作接口、虚拟仪器实体模型、虚拟器件实体模型以及虚拟场景实体模型等,其中在虚拟仪器实体模型、虚拟器件实体模型以及虚拟场景实体模型中都要用到数学模型。

2.1系统设计流程

在虚拟实训教学环境设计与研究中,虚拟教学环境构建流程。从环境设计开始,由环境建模、资源建模、用户建模组成,然后经过动作定义,最后到达环境实现。根据虚拟教学环境设计流程,可以确定虚拟教学环境的内容,依据其体系结构建立虚拟教学环境。在环境、资源及用户建模中,数学模型的建模过程基本相同(如SPICE模型)。而为了尽量逼真地模拟出场景、仪器和元器件的外形和操作,虚拟实验一般采用三维建模和绘制技术进行环境、资源和用户的实体建模。过程如下:①建立基本模型;②确定参数;③加入随机误差和随机化初始条件。

2.2虚拟装配的设计与实现流程

经历了三维实体模块、模型处理、模型导入场景、模型交互以及界面处理几部分。虚拟装配,是实际装配过程在计算机上的本质体现。虚拟装配流程中,三维实体模型的建模是基础。实体模型包括每个实训任务中需要的各种虚拟场景、虚拟样机(实验对象)、虚拟仪表、虚拟手等。首先借助传统的专业三维模型软件Maya建立实验对象(如S700K型转辙机)的装配模型(模型创建)。其生成的虚拟实体数据文件,通过COLLADA转换为WebGL引擎可以解析的XML数据文件(模型处理)。为了将WebGL与Collada关联,本研究的虚拟中心采用了SpiderGL这种开源的WebGL引擎。该引起可以直接异步解析Collada格式数据。这种结构的优势是利用服务器端Collada服务可实现内容的动态获取和创建。然后在虚拟实训环境中(模型导入场景),模拟实训对象的实际装配过程(模型交互)。在虚拟装配环境中,干涉一般发生在当前移动的物体(包括零部件、工具、夹具)与静止物体(虚拟装配场景、已装配的零部件、工具、夹具)之间。以高速铁路通信信号专业研究为例,分别以图示清晰地描述了虚拟装配操作界面、虚拟装配算法流程、转辙机壳体虚拟装配视图,实现了对虚拟装配过程的显示与控制。

3虚拟实训报告

实训报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实训教学环节,它不仅要简要说明实训内容、原理、使用元件仪器,还要记录实训中测试的数据、观测的信号波形等信息,同时还要对实训结果等进行相应的计算、判断和分析。实训报告处理过程示意,首先实验数据、图像等信息记录经过分析处理模块,利用实验报告模板,实验报告生成模块形成,然后是实验报告,最后是进入数据库服务器。

4基于虚拟实训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分析

基于虚拟实训的教学结果到底如何?实验选取某高职院校通信信号技术专业的学生作为主体实验对象。他们所开设的主干课程—《通信信号设备与编程》作为实验的具体对象之一,此课程理论教学的总学时在改革新的教学模式后由原来的160学时减少为120学时,而课程内容基本保持不变,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120学时内把通信信号设备与编程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根本无法实现。因此,需要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选取开设同样课程、学生总体水平相同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实验教学班为082班,传统教学班为081班,每个班学生人数都是48人,其中实验班采用基于通信信号仿真软件的课堂教学模式,普通教学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通信信号设备与编程》课程试验班与传统班教学情况对比。一年来的教学实际情况反映显示,虚拟通信信号仿真在《通信信号设备与编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广阔。虚拟通信信号仿真在高职学校通信信号技术专业的应用必将改革传统的通信信号专业教学模式,虚拟通信信号仿真是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必备工具,也是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的桥梁,是一种对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有效解决途径,期冀基于虚拟通信信号仿真软件的教学模式成为通信信号技术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在实验班比传统班教学学时少40学时的情况下,实验班总体成绩仍大大好于正常班,但同时也看到了实验班的编程优秀率没有传统班的高,分析其中原因,在通信信号仿真上“操作精度”和“熟练程度”不好保证,要想成为熟练有技术的操作工,还必须多多增加学生的一线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合理的进行系统化教学设计使通信信号仿真课与真实的实践课比例达到最佳,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