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配乐诗朗诵音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做好学科整合,需要两提前,两沟通
1.两提前
一是提前熟悉教材。弄清教材的来龙去脉,把握编辑的编排意图,根据时令季节教学进度,与其他学科时间差异,适时适当的对教材进行调整。
《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春之声》
唱歌 《渴望春天》
《春》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作品,语文课本将其编在七年级上册。这种编排与时令季节是相悖的,冬日学习春天,体味春天,远不如结合时令去感受自然亲切。征得语文老师的同意,把《春》这篇课文调到七年级下册,音乐课上配乐诗朗诵《春》这篇优秀的散文,遍又一遍。第一遍学生凝神静听,第二遍学生们和着优美的旋律读起来,第三遍读的声音更加响亮。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伴随着诗一般的语言,同学们踏进了春的情境。
“音乐课听了配乐诗朗诵,语文课看你咋上。”我打趣语文老师。
“我要真的让学生感受春天,走出课外,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学生们说,音乐课放松了我们的神经,我们向往春天的温馨。语文课实地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的浓情,我们伴着《春之歌》的优美旋律,拥抱明媚的春光。音乐、语文合作互补,煞是快乐。
二是提前与其他老师联系。教育需要教师之间的协作。教师在彼此之间的协作中了解其他学科并发现彼此之间的关联,在共同的主题设计过程中逐步超越自身学科的限制,在合作过程中达到共同促进之目的。将《春》的教学与时令同步进行,就是与其他教师提前沟通的结果。
2.两沟通
一是勤与学生沟通,多听听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意见,不断完善改进教学方法,真正使自己的课受学生欢迎,趣味性更强。沟通是教师拜学生为师,教师必须具有诚恳的态度,学生觉得你不是装腔作势,他们才会把真心话讲出来给你听。知识整合,知识掌握得更牢固,知识领域更宽了。“我们喜欢这样的课,”就巩固知识而言,正符合教育学中的巩固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巩固,再现是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知识整合,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
1.掌握冰心及其作品,掌握意象、意境和托物言情的写作
手法。
2.在欣赏图片、配乐诗朗诵及音乐的过程中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对母亲(祖国)的思念之情。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教师由手上的一张白纸,引出《纸船》后,学生齐读。
2.教师介绍作家作品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家。代表作:《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小桔灯》等。
3.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1923年夏天,23岁的冰心在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到美国留学。离开上海后10天,在船上,在远离故乡、远离母亲的茫茫大海上,女诗人冰心写下了这首诗《纸船—寄母亲》,以表达对母亲(祖国)的思念之情。
【初次感知】
学生朗读这首诗。
教师播放网上下载的配乐诗朗诵《纸船—寄母亲》,学生听完后会觉得朗诵者读得非常的深情和投入,而自己却读得淡而无味。于是教师让学生再一次朗读。学生再一次朗读时就比第一次朗读得更有感情了。
【深入感知】
(一)投影:第一幅图(近景:大海轮船人物一张白纸海面上的几只纸船第一节的诗句)。
然后学生齐读第一节。
问题:
1.这一节主要写“我”在干什么?(叠纸船、抛纸船)
2.哪些词语突出了“我”的感情?(从来、妄弃、总是、留着)
3.这些词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对母亲的思念与执著)
(二)投影:第二幅图(远景:海水轮船人物很多纸船在船头和海面第二节的诗句)。
学生齐读后讨论:
1.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继续叠纸船、抛纸船、纸船被抛出后的不同情况)
2.哪些词再次强调“我”的执著?(不灰心)
3.“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这句话的含义(内心的执著;寄托思念的方式;排解忧愁)
(三)投影:第三幅图(母亲睡在床上月亮和星星梦中梦见了白船第三节的诗句)。
学生齐读后讨论:
1.①找出这一节的人称代词
你:母亲 他:纸船 她:冰心
②投影
2.“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的含义是什么?
爱是对母亲的思念。
悲哀是指漂泊异乡的孤独和对母亲的思念。
3.归纳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想象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中。
【深入探讨】
教师把全班分为八个小组,小组讨论这首诗中纸船的象征意义:
纸船象征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
【真情回味】
1.总结全文:
关键词:冼星海;音乐创作;《黄河大合唱》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141-01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禺人,出生于澳门,在小学、中学学习期间开始学习音乐。他的音乐创作道路主要分为三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背景与他的创作息息相关。
一、冼星海音乐创作的三个阶段
(一)巴黎求学期间(1930-1935)
在巴黎期间,先后随保罗・奥别多菲尔、保罗・杜卡学习小提琴、作曲。此间,他受当时西欧的印象派音乐影响较大,创作了如《牧歌》、《游子吟》等艺术歌曲,人声与器乐三重奏《风》、弦乐四重奏《萨拉班德》等器乐作品。
(二)回国期间(1935-1940)
1935年回国后,先后在东方百代唱片公司和新华影视公司从事音乐创作和电影配乐工作,如《茫茫的西伯利亚》、《救国军歌》、《夜半歌声》、《拉犁歌》等。1938年4月,他与共同主持以武汉为中心的救亡歌咏运动。此间,他创作了《游击军》、《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不同形式的抗战歌曲。1938年冬,冼星海前往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就职,完成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批作品,如歌剧《军民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九一合唱》等大型作品。
(三)苏联期间(1940-1945)
1940年5月,冼星海为大型纪录片《八路军与百姓》进行后期配音,到达莫斯科。期间,他完成了有关《黄河大合唱》的修订和《民族解放交响乐》、《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交响诗《阿曼该尔达》,管弦乐《中国狂想曲》等。
二、合唱曲《黄河大合唱》简介
光未然词,完成于1939年3月31日。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全曲包括序曲在内九个乐章,以朗诵及乐队为背景加以贯穿。依次为《序曲》(管弦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
三、从《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的创作特色
(一)《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特色
1.内容题材上:《黄河大合唱》写于1939年初,作品内容直接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如:《河边对口曲》叙述了流浪群众的悲惨境遇;《黄河怨》表现了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哀。音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抗战时期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抗战必胜的决心和愿望。
2.音乐特征上:
(1)曲式结构上:冼星海特别重视复调音乐的写作。如《河边对口曲》中,作者根据两条不同的旋律,对此反复,形成一个对比复调;《保卫黄河》中,冼星海运用卡农模仿手法,声部间在纵横方面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声部进行。
(2)旋律上:作品主要以五声音阶为主,音调接近于陕北、山西的民族风格。如《河边对口曲》吸收了山西民歌音调,并借用了锣鼓伴奏;《保卫黄河》歌唱开始,音乐以小六度大跳,这是陕北、山西民歌中一种典型的音调语汇。
(3)形式的多样性上:《黄河大合唱》属于大型合唱套曲,八个乐章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演奏方式,包括齐唱、轮唱、独唱、对唱等,这是同时期合唱作品中少见的。同时,每个乐章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背景串联起来的,但是每个章节又可以单独拿来演奏。
(二)冼星海的音乐创作特点
冼星海在音乐创作上,十分重视塑造工人、农民和革命群众的典型形象。如《生产大合唱》、《拉犁歌》等。注重吸收民间音乐素材,其音乐创作有意识地将民歌或民间曲调融入音乐中,并对欧洲的作曲技法加以借鉴,进行民族化的处理,使音乐既富于民族精神,又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 冼星海全集卷一[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一)学习认知目标:
使学生对这首中国名曲熟悉并理解作品中西合璧的音乐特点,题材内容上选用中国著名的梁祝民间传说,曲式结构上采用了西方独奏协奏曲和奏鸣曲式。通过对作品各部分的讲解分析,欣赏影像资料,演唱著名的“爱情主题”旋律,以及配乐诗朗诵,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
(二)情感培养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经典音乐带给我们听觉及心灵上的巨大震撼和情感撞击,从对音乐的感知、感受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进一步在审美情境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另外,通过欣赏古典中国名曲,使学生充分感受并理解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使其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从而唤起青年一代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和优秀音乐作品的重要意义。
二、教材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首乐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和陈刚先生早在1958年创作的,当时二人正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乐曲于来年5月在上海首演,当时担任小提琴演员的是我国老一辈演奏家俞丽拿女士。这首乐曲的题材就选用了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经典民间传说梁祝,乐曲的素材大部分则来自越剧中的曲调,不仅采用了西方交响乐的形式,并且结合了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段,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来构思布局。在结构上则是运用了典型的奏鸣曲式,但是只有一个乐章,每段都有各自的小标题,例如“草桥结拜”、“楼台相会”、“英台抗婚”“坟前化蝶”等等。
在高校开设的艺术公选课程中讲解这首乐曲欣赏,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大学生音乐欣赏的审美特点,使其主观能动性的到发挥,并且有意识地启发他们的音乐创造性思维,不仅能够体会音乐的情感内容,而且可以根据音乐进行即兴创造训练,从而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以音乐教育带动其个人成长和发展,达到“以人为本”的根本教育目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使学生透彻地了解重点段落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中国戏曲音乐的一些表现手法。
(2)熟悉音乐作品中重要的主题形象以及他们的表现途径,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
(3)从对音乐的感受中进一步升华,加入自己的情感去体验和朗诵主题诗篇。
2、难点:
引导学生能够做到感性认知乐曲中丰富的情感和理性分析作品的段落结构特点。
三、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声像演示教学:
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应用,具有信息量大、手段新、感官刺激强度大等优点,可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加强教学的视觉享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能更高效地学习和掌握音乐知识,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发挥创造能力,这些都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效能观。
(二)启发诱导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这种方法,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准确描述,设定良好的音乐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按照音乐主题的发展步骤引导学生去理解音乐内容,层层深入,循循善诱,从而能够整体欣赏乐曲的发展脉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环节,从而很好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环节,在音乐环境中充分地得到情感共鸣和教育。
(三)互动合作教学:
现代的音乐教育所提倡的是“交互式对话”,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以往的“灌输式独白”已经被淘汰,填鸭的教学不仅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很有可能摧毁他们的学习兴趣,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与学是两个相互依存和配合的主题,教师在其中不能以指挥者自居,应该将学生放在一个民主、平等的地位上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发挥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真正地实现互动合作式教学。
四、多媒体应用:
在现代教育中,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尤其对于音乐欣赏的课程,因为音乐首先是听觉的艺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的律动和情感则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多媒体教学平台来演示课件和视听音像,将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介综合在一起应用,使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和理解作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简介故事内容,以及根据传说改编创作的各种艺术形式。
【课件演示】
展示多媒体课件的画面,包括有作品背景介绍、结构分析、片段音像资料、主题旋律和配乐诗朗诵几个部分。
讲解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背景,进一步讲解协奏曲和奏鸣曲式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初步认知学习的对象,并讲解写有所讲文字内容的页面。
【2、乐曲分析】
运用画面与情感联想法,分段欣赏乐曲,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讲解。
引子:
春景与鸟语花香
呈示部:
主部(爱情主题、草桥结拜)(重点讲解)
副部(同窗共读共玩)
结束部(十八相送、长亭惜别)
展开部:(重点讲解部分)
英台抗婚、楼台相会、哭灵投坟
再现部:
坟前化蝶
【课件演示】
播放各段音乐视频,同时引导学生的情感审美,并展示包含各段基本文字内容及相应图片的页面。
【3、主题旋律视唱】
将其中最为大家所熟知和喜爱的“爱情主题”旋律部分用谱例的形式展示在屏幕上,鼓励学生亲自体验音乐的情感。
【课件演示】
“爱情主题”的五线谱(或者简谱)谱例。
【4、互动参与】
在钢琴改编曲的背景音乐下,学生朗诵浪漫诗篇《水墨梁祝》,使情感体验达到。
【课件演示】
展示配有相应情节的水墨画和诗篇文字。
关键词:儿童文学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儿童文学课程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儿童文学基础知识,掌握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今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创编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儿童文学课程是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相结合的课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将从事小学教师、培训学校教师等工作。小学语文教材共选作品约400篇,其中儿童诗歌(含儿童古诗)约68篇,童话寓言约66篇,儿童散文约88篇,儿童故事(含神话、传说)约92篇,儿童科普文艺约19篇。上述作品约占小学语文课文总数的80%以上。所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儿童文学教学和讲授能力。因此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才能为学生走上未来的教学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强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学习,广泛阅读儿童文学经典作品
儿童文学课程内容包括儿童文学相关理论知识、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图画书儿童影视文学等。该课程理论知识涵盖较广,且有一定深度,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可观看儿童文学相关视频,观看儿歌表演视频,直观了解儿歌内容和形式;观看儿童诗朗诵视频,欣赏优秀儿童诗作;观看儿童戏剧视频,形象具体地感受儿童戏剧的魅力等等。采用表演等形式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儿童文学课程培养学生掌握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今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提高学生鉴赏、分析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唯一办法就是阅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学生必须在学习儿童文学理论的同时,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为激励学生阅读并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可采用读书交流分享会的形式。结合儿童文学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作品,选取张天冀《大林和小林》、叶圣陶《稻草人》、洪汛涛《神笔马良》、郑渊洁《皮皮鲁传》、严文井《严文井童话选》、柯洛迪(意)《木偶奇遇记》、伊索(希腊)《伊索寓言》、黑柳彻子(日)《窗边的小豆豆》、刘易斯(英)《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法布尔(法)《昆虫记》等中外有代表性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写一部书的读书心得,也可写多部书的读书心得。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对于学生未来的从教工作极有好处。
二.开展多种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职儿童文学课程在完成理论知识讲授和广泛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同时,必须加大学生实践能力训练,通过“做中学、做中教”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结合具体理论知识讲授,可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
(一)儿歌创编表演
根据教材内容,第四章儿歌的学习,我们可以采用儿歌创编表演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儿歌理论知识学习后,教师下达儿歌创编表演的具体要求。具体要求包括学生五人一组,以组为单位完成儿歌创编表演,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每组学生創编五首儿歌,五首儿歌其中两首为拼音、识字教学服务,另外三首必须表现卫生、环保、文明礼貌这三个主题。儿歌创编内容与小学教育专业紧密结合。儿歌形式自主决定,可以从摇篮曲、数数歌、游戏歌、问答歌、谜语歌、连锁调、绕口令、颠倒歌等形式中根据内容自主选择。表演的要求包括各组学生必须运用多媒体辅助儿歌表演,如制作PPT、播放音频、视频配合儿歌表演。可以通过钢琴伴奏、舞蹈等形式表演儿歌。五首儿歌中必须有一首儿歌表演同时,要配合绘画的形式进行展示。表演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将弹琴、唱歌、跳舞、课件制作、绘画等职业技能融入儿歌创编表演中,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儿歌创编表演这一实践训练内容的设计,既培养学生的儿歌创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演能力、电脑应用能力、舞台设计能力等,更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学生自己创编表演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儿童诗朗诵
根据教材内容,第五章儿童诗的学习,我们可以采用儿童诗朗诵的教学模式。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儿童诗具有真率高洁的情感,丰富奇妙的想象,精粹流畅的语言,童稚优美的意境。而儿童诗的这些特征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并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后,观看儿童诗朗诵视频,学习儿童诗朗诵技巧。然后教师下达儿童诗朗诵的具体要求。具体要求包括学生5人一组,以组为单位完成儿童诗朗诵。选材要求,可自选小学语文教材中优秀儿童诗歌也可以自己创编儿童诗(200字以上)。要求从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儿童诗,就是要贴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让学生通过选材了解小学语文教材相关内容。朗诵要求,脱稿、普通话标准,语句流畅自然,能展现诗歌的音乐美,抒发真挚情感。对朗诵的要求也是符合对小学教师语言表现力的要求。做为未来的小学教师,学生必须具备有感情地朗读、朗诵文学作品的能力。形式要求,各组学生必须运用多媒体辅助儿童诗朗诵,如制作PPT、播放音频、视频配合儿童诗朗诵。具体朗诵形式不限,也可以辅以唱歌、舞蹈、情景剧等形式进行儿童诗朗诵。
儿童诗朗诵这一实践训练内容的设计,十分贴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儿童诗朗诵不仅培养学生朗诵诗歌的能力,创新表演形式的要求也加强了学生PPT制作、唱歌、跳舞、表演等职业技能训练。而除了做为表演者学生能力得到舞台展示的锻炼,作为观众也能力在观看儿童诗朗诵的同时,增加对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诗的欣赏和了解。
(三)讲故事训练
根据教材内容,第八章儿童故事的学习,我们让学生进行讲故事训练。在我国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所占的比例达到了85%以上,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为6一12岁。只有生动有趣地讲解,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讲故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胜任未来的工作至关重要。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讲故事的能力。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后,观看儿童故事视频,学习掌握讲故事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讲故事。向学生下达讲故事的具体要求。具体要求包括,选材,从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择儿童故事(600字左右)。人员要求,3人一组,分工合作。表演要求,脱稿,普通话标准、流畅,声情并貌、表现力强。形式要求,必须运用多媒体(音频、视频、PPT等)辅助讲故事,必须制作头饰、服装、道具等辅助表演。
讲故事这一实践训练内容的设计,学生通过准备故事,制作头饰、道具,制作PPT等,训练学生讲故事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儿童剧表演
根据教材内容第六章童话和第十一章儿童戏剧,我们采用儿童剧表演的教学模式。儿童戏剧以舞台表演为主,是一种融合了文学、语言、美术、舞蹈、音乐、服装、灯光等其他各种艺术类型的综合艺术。儿童戏剧的学了欣赏儿童戏剧剧本外,就是进行戏剧表演,通过表演的形式来掌握儿童戏剧的特征及对儿童的意义。学生完成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后,上网观看优秀儿童戏剧《马兰花》。课上教师根据童话剧《马兰花》讲解儿童戏剧的特征及表演的具体要求。一部完整的儿童剧表演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我们给学生五周的准备排练时间,并制定排练计划,学生按计划完成任务。第一周自由组队,选举队长,確定组名。第二周选定剧目,创编改编剧本。第三周确定人员分工。第四、五周儿童剧排练。第六、七周汇报表演。教师按排练计划检查学生的排练进度。第一周学生将分组情况上报课代表同学,教师授权课代表为云班课助教,课代表同学通过蓝墨云班将儿童剧表演小组分好,并标注组名,备注队长。第二周,学生选定并修改完剧本,将剧本以word文档的形式上传班课,教师审阅。第三周,学生将人员分工名单上传班课,教师审阅。第四、五周学生上传排练照片,以监督学生排练进程。
儿童剧表演具体要求,人员要求13人一组,选定组长,确定组名。剧本要求选材范围童话剧、课本剧(小学到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字数3500-4000字。表演要求脱稿表演,声情并茂;运用多媒体(PPT、视频、音频)辅助儿童剧表演;服装、道具、配乐等可根据剧情、人物自行准备;排练时需练习上场、下场,台上走位,避免背台;表演要熟练、连贯性强;充分发挥想象力,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表演(唱歌、跳舞、互动等)。
儿童剧表演这一实践训练内容是学生需要看重准备的内容。剧本的搜集、整理、修改、创编,锻炼了学生的儿童文学写作能力。儿童剧的排练、表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道具、服装、灯光、音响等准备,让学生将所学的音乐、美术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每组十几个人的统筹安排,协同配合,也充分训练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评价多元化,激励学生实践能力训练
国外研究学者早已提出:“评价的最重要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学院儿童文学课程考查方式是理论加实践。即卷面理论知识考试60%+平时实践能力训练40%=期末总成绩。我们把实践训练教学中开展的儿歌创编表演、儿童诗朗诵、讲故事、儿童剧表演全部量化为平时实践能力训练成绩。具体项目成绩所占比重为平时实践能力训练成绩=儿歌创编表演25%+儿童诗朗诵25%+讲故事20%+儿童剧30%。教学评价内容涵盖了儿童文学课程实践训练的全部内容,不仅实现了评价内容多元化,更激励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
参考文献
[1]杨海明.关于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河池学院学报,第2010(8).
关键词:音乐情境;教学方法;、培养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245-01
人民艺术家冼星海告诉我们:“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的确,音乐能陶冶情操,拓展思维,启迪智慧,培养审美情趣,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学生们往往喜欢音乐,而不喜欢上音乐课,课本上的一些音乐与学生现在喜欢的流行音乐相差甚远,只有转变教学观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喜欢民族音乐,爱听经典音乐,懂得鉴赏音乐,让音乐与他们相伴,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喜欢音乐更喜欢上音乐课,让他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快乐中学会创造。
一、更新教学观念,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长期以来,传统的音乐教学只注重一些独立的知识点与枯燥的技能训练,而不是真正的、完整的音乐 学生满怀期望地盼着音乐课能给他们带来美感、轻松和愉悦,却发现音乐课同样是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的堆砌。更新教学观念,首先,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会欣赏,在欣赏过程中会分析乐曲,采用怎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欣赏乐曲的兴趣。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叙事性很强,所以本课导入部分我采用为同学们配乐诗朗诵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梁祝相识 ---- 草桥结拜 ---- 同窗三载 ---- 十八里相送 ---- 抗婚 ---- 楼台相会 ---- 化蝶 ...... 并根据故事的起伏随着音乐的变化,有感情的讲述的方式,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由好奇到好学,这样,学生每次都能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其次,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学生主体参与为主,让学生自己去学唱歌曲、分析歌曲,进行创作等,创设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
二、运用学科整合,提高学生音乐文化品味 实践证明,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如在中学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美术、地理、……等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唱歌课《给未来一片绿色》通过演唱歌曲,使学生对保护地球、爱护环境、有了更深的理解。如:唱歌课《大海啊,故乡》一首流传很久的歌曲,在教授过程中,采取听唱教学法,使学生很快学会歌曲。在中文、英文歌词的学唱、不同演唱形式如合唱、领唱、男女生、伴唱等,使学生对歌曲有了较高的学习兴趣,也印证了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创造,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课的结尾拓展阶段,教师以配乐诗朗诵《大海》使这节课得到了升华。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也是丰富的音乐教育教学资源:如体育,可以运用韵律操动作,配合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如历史地理,可以学习和了解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代表性歌曲或乐曲,以及相关的风土人情。如果把音乐比作是有声的色彩,那么色彩就是无声的音乐。用音乐的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知识,体会美感,反之如果用美术的语言来帮助音乐,也会使音乐更直观、更易理解,真正做到学科之间的综合运用。
三、发挥学生幻想、培养创造力,让音乐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如果仅仅把音乐创造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音乐是抽象的艺术,每一首作品都有它独特的内涵,不同的人欣赏同一个作品或演奏同一个作品,自己和他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新课改后,音乐课每个单元都有欣赏的曲目,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欣赏的特点,对每首作品让学生去联想,欣赏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例如学生在学完一首新疆民歌《青春舞曲》后,让学生根据曲目的节奏特点自己编创几个小节的节奏,然后再填上旋律,感受维吾尔族音乐的风格,当一次小作曲家,这既是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梭探,也是对其潜能的挖掘及创造思维的培养。
现象一:重视知识本位,教育形式单一,让学生少动多静,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如坐针毡,缺乏创造性;
现象二:创造动机太幼稚,让学生像小学生一样活蹦乱跳,课堂太过“花俏”,学生无可奈何,害怕当众表现;
现象三:课堂行为太随便,教师想到哪里就说哪里,教学内容缺乏逻辑性、创造性,学生觉得茫然,不着边际,很难把握所学的内容;
现象四:教师受到自身素质的限制,无法给学生创设一些美的情景,有趣的形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
这些现象都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绊脚石,也是我们实施创新教学的障碍和不足。要想在音乐中更好更有效的实施创新教育,开展创造教学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
一、 创新教育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觉得当前我们中学音乐教师应加以重视提高的是审美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与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审美能力。它要求教师首先要学会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才能引导学生去把握音乐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高深的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我们要对相关文化有一些了解,多一些关注,博览群书,不断充实。只有在具备此种能力的基础上都有可能更好的驾驭课堂,引导学生去表现和创造。
2.专业技术能力。这是音乐教师有别于其它学科教师的根本标志,不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水平,就无法胜任基本的课堂教学,也很难去创设一些美的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
3.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只有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体现出水平和教学艺术,才会带给学生新奇感,吸引住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激活自身的创造热情,以鲜活的思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带动学生的创造热情。
二、 创新活动要求学生要重视音乐知识的学习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总有许多教师认为音乐知识的学习越来越不重要了,实则不然。我是这样理解的:
1.音乐知识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形成至关重要,只有这种素质的提高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去感受音乐、享受音乐,才能更进一步的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会更加自信的进行音乐创造活动。
2.学生是很希望获得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这样才会觉得较充实,有一定的成就感。好的教学方法,成功的音乐创造,将促成学生把音乐知识的学习当作自身的需求与渴求,会在兴趣中将其消化。用一些表面的“花俏”去蒙骗学生,这是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
3.音乐知识不等同于专业知识。许多音乐教师讲授的音乐知识太专业化,这也是学生不愿意学习音乐知识的原因。如视唱练耳,有些教师就将音乐院校专业的练习方法直接引入课堂,让学生练习视唱,听音程,单调、枯燥自不必说了。那我们能不能换一些有趣、生动的方式来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呢?答案是肯定的。
三、 创新活动要重视创新内容、形式和情景的设定
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尝试归纳如下:
1.以音乐要素为主的创编活动,依据音乐内容进行创编,用适当的节奏、速度、力度表现特定的情绪、情感等。
① 歌词创作。歌词创作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但在开始的创作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一些错误:如歌词冗长,词和旋律对不上。这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② 创作音乐短句。引导学生从模仿开始,设计好节奏,划好小节线,再逐渐增加难度,写好开头小节,让学生续写,再让学生完整的创作一个音乐短句。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实施教学才能逐步完成。
③ 依据特定的情绪和要求进行节奏和旋律的创作,并要有速度、力度等变化。这种创作是即兴的,我们对学生不能要求太高,要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训练。
2.综合性艺术表演性质的创编活动。这种综合还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这些艺术门类的联系。
① 积极运用肢体语言。这种形式既能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和肢体协调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是一种简单易行即兴的创作方式。
② 看图画,描述音乐情绪及其它内容和方式。如欣赏《深秋》后让学生课后写首咏秋的小诗或散文,也可以当堂课即兴创作。
流沙河曾在《理想》中写到:“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因此,本次班会就是结合目前高中学生学习生活状况,从同学们思想实际出发,以“理想三部曲”的形式,通过小型的诗朗诵等表演,激起学生心灵的浪花,增强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并让同学们更加明确自己心中的理想,了解成功的花朵是需要努力和艰辛去拼凑的。
准备工作:案例筛选、照片收集及排版、音乐选择、PPT的制作、节目编排准备。
班会流程:
一、导入:背景音乐选取苏打绿的《相信》,由主持人引出班会主题。
二、班会第一部分:我想飞,多远都不会累。同学们在班会上发言、交流自己的目标或理想;第一组同学进行伴乐朗诵《我很想飞,多远都不会累》。
三、班会第二部分:隐形的翅膀。小游戏,名人名言的作者抢答;班主讲述1-2个自身经历过的具体事例,并播放名人事例,找同学发表感受;第二组同学表演爵士舞《Cry me out》。
四、班会第三部分:最美的太阳:第三组同学唱起《最美的太阳》,PPT上播放自高二以来拍摄的班级参加各种活动的照片及同学们点滴的生活记录。
五、班会结束。
班会详细内容:
一、导入:背景音乐苏打绿 《相信》
主持人开场:
同学们,理想深刻在我们的每个细胞里,跟随着全身的血液流淌,跟随着心脏的跳动而张狂;理想让我们像太阳一样灼烧在碧空下,每一个节奏都紧张异常。如果说我们在那片蓝天下幻想过什么,奢望过什么,期盼过什么,怀疑过什么,铭记过什么,这仿佛预示着我们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语,都只为了这两个字——理想!所以,今天让我们一起远航,载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激情与壮志,去追寻我们心中最美的太阳。
二、下面我们一起进入第一部分:我想飞,多远都不会累。
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属于你们心中的梦想,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请2-3名同学起来交流,时间在3分钟左右)
谢谢同学们的发言。
穆旦曾经说过:“没有理想的人像是草木, 在春天生发,到秋日枯黄, 对于生活它做不出总结, 面对绝望它提不出希望。 没有理想的人像是流水, 为什么听不见它的歌唱? 原来它已为现实的泥沙, 逐渐淤塞,变成污浊的池塘。”
下面请欣赏配乐诗朗诵《我很想飞,多远都不会累》。
三、主持人:谢谢同学们带来的精彩表演,我们一起进入下一部分:隐形的翅膀。
同学们,在漫漫的追梦的旅途上,我们哭过、笑过、成功过、失败过。当种种情形摆在我们眼前时,我们又该如何抉择呢?是的,追逐理想的旅途上并没有人们所期待的一帆风顺,面对成功,人们总是欣喜万分,因为它是我们努力的认可;面对失败,人们总是黯然神伤。可是,这航程本来就是有波浪,有涟漪,有坎坷,有崎岖的。
小游戏环节:PPT上显示5句关于理想的名言,同学们用抢答的方式答出作者。答对的同学由专门颁奖的同学颁发神秘小礼物(棒棒糖)。
班主任讲述1-2个自身经历过的努力奋斗,克服困难,拥抱理想的具体事例,播放名人事例,5-8分钟左右,找1-2名同学发表感受,3分钟左右。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也让我颇有感触。接下来,请同学们掌声欢迎第二组同学给我们带来的爵士舞《Cry me out》(3-4分钟)。
四、主持人:我们绚烂的理想,我们美好的理想,我们远大的理想。理想就是一座难以攀越的高峰,需要我们以勇气和毅力去征服,理想就是一股清凉甘甜的山泉,需要我们用坚韧和耐心去找寻,在理想的路上,我们有太多要感谢的人。在理想的征途上,我们有太多要铭记的事。xx班,不是梦的终点,而是飞翔的起点。“我的世界因为有你才会美,我的天空因为有你不会黑。”(音乐响起,第三组同学唱起《最美的太阳》,PPT上播放自高二以来拍摄的班级参加各种活动的照片及同学们点滴的生活记录)。
1、多媒体课件能够渲染欣赏氛围,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感知力
欣赏优美的散文诗及儿歌,也是幼儿语言活动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对这些语言文字的理解、欣赏、朗诵,能培养幼儿对语言美的感悟及语言表达能力。传统的诗歌教学,教师一般只能采用较为有声有色的朗诵将作品介绍给幼儿,然后进行讲述使幼儿理解作品。再者就是借助图片进行教学。而这些方法都不能完整地表现出诗歌的意境和内容,影响了幼儿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而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效果就大相径庭了。如诗歌《春雨》,首先,画外音是滴答、滴答的下雨声,接着是配乐诗朗诵《春雨》,同时相应的动画画面也依次呈现在荧屏上:春雨下着,种子从泥土中长出小绿芽;梨树开出了小白花;青青的麦苗慢慢地长高;小朋友拨撒种子在种植。这一幅幅形象、生动、美丽的画面配以优美的配乐诗朗诵,立刻将诗歌的整体意境呈现在幼儿的面前,给了他们极美的视、听享受。孩子们都发出哇“哇”的惊叹声,不由地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优美的画面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中。孩子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通过多媒体的操作,他们很快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当我提问下小雨了,有谁在说话时,孩子们马上告诉我:种子、梨树、麦苗、小朋友。接着我又问:他们是怎么说的?同时,将一幅幅画面展现、定格,孩子们相继说出种子发芽、梨树开花、麦苗长高、小朋友种瓜的诗句。当我完整地操作时,他们已经能跟着朗诵整首诗了。多媒体课件将诗歌意境、内容和语言整合在一起,使幼儿在美的感染下理解,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记忆,在学习、记忆的过程中,用语言、动作去表现自己对诗歌美好意境、美好情感的感受。这种教学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还能帮助幼儿扩大眼界,理解语言,增长词汇。如大班散文欣赏《梦》,由于幼儿对散文诗一般的语言理解不深,而“梦”对幼儿来说又特别抽象,文中优美的语句如果只靠教师用嘴去说教,幼儿由于理解不了只能对词语死记硬背,因而达不到充分理解和熟练运用的程度,而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对幼儿提供多种信息,帮助幼儿理解语言,效果显而易见。屏幕上做梦的小姑娘,美丽盛开的鲜花,潺潺的溪流,金色的阳光和优美的音乐,幼儿理解了文中鲜花、甜蜜、沐浴、微风等词汇的含义,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画面配以童趣的朗诵和悦耳动听的音乐,都给幼儿留下深刻的记忆。可见,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幼儿能清晰地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能结合语言和画面进行动感的想象及运用。
2、多媒体课件能够营造动态情境,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积极性
由于幼儿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在语言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幼儿落落大方,能说会道,越在人前越能展示自己;而有的幼儿则少言寡语,生来羞怯,看见外人不愿说话,在这样存在着两极化的群体中,如果语言活动中教师没有丰富的素材,只能导致能说会道的幼儿没有语言表达的兴奋点,而能力差的幼儿又缺少语言表达的凭借物,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营造一个丰富热烈的动态语言环境,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例如,在教学故事《桃花船》时,传统的教学就是出示图片,引起幼儿注意,接着教师讲故事,幼儿了解故事的梗概,故事中都有谁,教师讲幼儿听,幼儿不能主动参与。而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后,通过大背投呈现给幼儿整个故事的背景:秋天来了,小蚂蚁看见桃树上落下的花瓣落到水面上顺水而下很像小船,就请蜜蜂、鼹鼠、山羊帮忙喊大象摇点花瓣下来做小船,好让小蚂蚁能坐在小船上游玩。当屏幕上出现不同的小动物时,孩子们的积极性就来了。在我点击画面的同时,也点击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他们情不自禁地喊:“小蚂蚁坐上小船哕……”在此情景之下,教师加以引导,和幼儿一块儿去发现这是什么季节、在什么地方、有些什么小动物、都做了些什么……形象生动的画面,为幼儿构建了通向语言的桥梁,幼儿的主动参与促进了语言的学习。又如,多媒体课件《森林选美会》展示森林里的飞禽走兽参加选美的故事,一个个熟悉的动物形象一下就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他们会情不自禁的参加到这场“选美大会”中,争先恐后的发表意见,选出自己心里最美的动物,有的甚至互相争论起来,其教学效果绝非几张图片可以比拟的。可以看出,多媒体课件通过声音、动画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吸引幼儿的有意注意,启发其思维;另一方面又能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幼儿参与语言活动,使他们的语言向着强势发展,从而整体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利用多种模式相结合的课件,提高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