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质控分析范文

护理质控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质控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质控分析

第1篇:护理质控分析范文

1.1一般资料

本院共有床位800张,床位数实际开放1300张,手术间共7个,每年接收的手术者2500例;共有护理人员20名,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30.12±23.31)岁,其中护师5名,护士13人,副主任护师2名;其中学历为本科或以上者7名,大专11名,中专2名。

1.2方法

建组:根据医院护理部不同季度的检查内容,将护理人员分为6个质量控制小组(管理组、教学组、压疮组、五常法祖、消毒隔离组以及护理文书质检组)。每组内需要委任1名质控员,并建立三级质量控制体系,该体系模式为护士长-质控员-专科组长,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须予全方位、制度化的质量控制。职责区分:①管理组,对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应急预案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②教学组,安排学习任务、落实护理培训计划,并对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和记录;③压疮组,对压疮方式和预防情况进行评价;④五常法祖,重视检查手术室内标签、环境及区域划分的规范化情况,此外,还需检查物品摆放规范化情况;⑤护理文书质检组,对护理记录单记录进行核查,并对手术护理注意事项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⑥消毒隔离组,对手术室内物品摆放、卫生情况以及无菌操作的规范化情况进行检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实施前后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由护士长及各组质控员制定质量检查控制标准,并对各项指标进行评分。

1.4评价标准

查阅病历检查患者表格,从外观整洁、字迹过关、用笔规范以及基本资料符合情况进行评分,共10分;查阅病历审查术中护理记录,从填写内容的符合度、术中记录同麻醉记录的符合程度、术语错别字及签名同时间符合度情况进行评价,共70分;检查医嘱单执行情况,分为严格遵照医嘱、签名和时间规范两部分进行评价;各项指标均存在按照本院自制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共20分。

1.5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一般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情况

实施后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显著少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实施前后各项指标得分情况

实施后各指标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传统手术室实施的护理管理模式中,护士长1人负责护理质量控制,故易受到护士长自身文化素养等众多因素影响。目前,多数现代化质量控制小组护理管理模式,可以在较大程度上规避此类风险。为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的质量,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质量小组管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效果。本研究数据结果显示,实施前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多于对照组,可见采用质量小组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安全性。传统手术室护理管理模式下,护士长责任繁重,可能造成管理工作的粗放化管理问题,即难以在较多细节性问题中采取规范化的方案进行解决。此外,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下,护士长还需要参与到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加大了护士长的工作强度,导致其难以有效履行自身管理职责,进而影响护理质量。而现代质量控制小组模式中,选取2名质控员与护士长一同评估护理质量,不仅可减轻护士长的工作负担,还可有效避免出现由护士长自身素质导致的弊端,进而避免不良事件发生。本研究发现实施后各项指标得分显著高于实施前,表明在手术护理管理中采取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上述结果的产生可能与质量控制小组每位成员的权责分明、分工清晰有关。该模式主要采用组长负责制,可达到降低护士长任务强度的目的;护理人员参与管理,可有效发挥每位成员的智慧,激发其潜能,进而发挥提高护理质量以及培养护理骨干的作用。此外,按照自制评价标准对护理工作进行管理,可有效实现制度化、标准化管理。本研究尚未对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

4结语

第2篇:护理质控分析范文

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胸外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摘要] 目的 探讨床头护嘱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护理质量实时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13年6~12月,选择我院外科的六个病区神经外一科、骨外一科、妇产科、儿外科、五官科、眼科,实施床头护嘱管理,通过护理质控对六个病区的42名病人的专科护理合格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覆盖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指标进行实施前后对比,评价实施床头护嘱进行管理的效果。结果 实施床头护嘱管理后六个病区专科护理合格率由实施前的80.55%上升为95.23%,健康教育知晓率实施前的77.77%上升为97.22%,患者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0.55%上升为97.22%,三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1),实施前后基础护理合格率和健康教育覆盖率无明显差异(P>0.01),无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床头护嘱管理是科学、安全、动态的护理管理模式,与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相适应,能够实现护理质量的实时控制。

[

关键词 ] 床头护嘱;护理质量;实时控制;客观载体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c)-0047-03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不断深入,构建护理质量实时控制的护嘱体系,确立标准化、可操作的护嘱规范,可提高护理质量,增加医院核心竞争力[1]。我院于2013年6~12月在外科的六个病区开展并完善了床头护嘱管理模式,护嘱是护士采取的具体合适的方法以帮助护理对象达到预定目标,针对性、科学性、指导性、连续性、一致性及可行性是护嘱特有的特点[2]。床头护嘱是对护嘱的进一步优化,由责护组长下达,促进病人恢复健康的护理行为,悬挂于床头,各层级护士和病人、家属共同执行,是记录和描述护士为帮助病人达到预期目标所要实施的具体护理工作项目。我院实施的床头护嘱只体现基础护理级别,重点是专科护理和健康教育,计算机设计床头护嘱模版,护士长、责护组长和责护对床头护嘱进行三级实时质控。现将床头护嘱管理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护理质量实时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年6~12月,选择在外科刚开展床头护嘱的六个病区神经外一科、骨外一科、妇产科、儿外科、五官科、眼科,床护比均达到1:0.45~0.48,均已开展优质护理工作三年,护士长平均年龄43岁,本科学历6人,护士平均年龄33岁,74%为本科学历,20%为专科学历,6%为中专学历。

1.2 研究方法

在我院外科即将实施床头护嘱管理的六个病区,对护士长和护士进行培训,明确各级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规范床头护嘱的书写要求,公开床头护嘱的质控标准。实施前在每个病区随机选取7名手术后病人,通过护理质控获取基础护理合格率、专科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覆盖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指标进行质控评分,六个病区在实施床头护嘱管理6个月后,在每个病区再随机选取7例手术后病人,再次评分,然后将数据进行前后对比,评价实施床头护嘱管理的效果。质控评分的标准采用我院护理部护理质控标准。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并采用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床头护嘱管理后的六个病区专科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和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1,表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施前后基础护理合格率和健康教育覆盖率无明显差异(P>0.01,表1),无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3讨论

3.1床头护嘱管理在护理质量实时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统计结果显示六个病区的健康教育覆盖率和基础护理合格率在床头护嘱管理应用前后没有明显差异,实施前基础护理合格率就达到95.23%,说明目前责任制整体护理得到全面落实,责任护士能够根据病人的病情给予相应的基础护理和健康教育,不同护理级别相对应的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在护士的思维里已根深地固,只需在床头护嘱单上显示基础护理级别,如一级护理A。责护就能根据床头嘱为病人实施具体的基础护理服务项目。李宏等[3-6]将ADL评分法应用于基础护理护嘱单的制定,适合护理教学和新护士、低年资的助理护士的培训,在深入开展优质护理的今天更应该在夯实基础护理的前提下全面提升专科护理质量和健康教育的内涵。在实施了床头护嘱管理后,病房的健康教育知晓率、患者满意度、专科护理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尤其是健康教育知晓率由实施前的77.77%上升为97.22%,效果显著,说明床头护嘱能够强化健康教育效果,能够很好的解决责护反复宣教的内容病人记不住的问题;专科护理合格率由实施前的80.55%上升为95.23%,效果也很显著,有效解决了责护不在病房时小组的其他护士对病人的专科护理缺失的问题,这种个性化的护理服务能够被病人接纳并提高患者满意度。将床头护嘱管理纳入到护理质量实时控制的过程中来,实行三级质控,不仅实现了床头护嘱的前馈、反馈和现场控制[4],还克服了护理管理的盲目性和主观性,护士长根据床头护嘱单的记录情况对病情危重病人的护理进行督导,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健康教育的内涵[5]。护士长对手术和一级护理病人进行护理质量控制,每周两次,随机抽取质控病人;责护组长对小组管辖病人的床头护嘱进行护理质量控制,每周三次,责护对病人床头护嘱的基础护理项目落实和健康教育效果进行护理质量控制,每天一次。护士长在实时质控的同时针对各级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及时进行反馈和制定培训方案,每个月护士长根据每个小组床头护嘱完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绩效考核。护理质控的统计数据说明床头护嘱管理是科学、安全、动态、标准的护理管理模式,能够实现对护理程序实施过程的实时质量控制。

3.2床头护嘱管理的护理专业自主性和患者满意度

李彦等[4]将护嘱制度应用于危重病人护理,护理措施与病情的符合度及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与本研究相符,但护嘱单的内容存在差别,李彦的研究由于应用的是危重病人,所以没有健康教育的内容,侧重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本研究的重点是夯实基础护理前提下的专科护理和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可以具体到食谱,两者区别在于应用的病人群体不同,床头护嘱的内容不同,但护理质量都得到了有效控制。我院床头护嘱的表单设计包括基础护理级别、专科护理计划和健康教育三大模块。主要应用于手术和一级护理病人,责护组长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在综合考虑病人各方面情况的前提下做出护理诊断,制定切实可行的专科护理计划,预测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以简练的文字下达床头护嘱,如:扣背协助有效咳嗽排痰,1次/2 h。患侧肢体功能锻炼,3次/d;呼吸功能训练,5次/d等。责任护士在实施护嘱的过程中动态反馈病人的病情变化并观察护理效果,和责护组长讨论并适时修改床头护嘱。助理护士严格按照责护组长下达的基础护理级别实施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充分体现了护理专业的自主性。医嘱的下达与患者病情的变化一致,完全依据患者治疗的需要,并不完全符合患者照护的需求,如果护士一味执行医嘱的话,患者不仅得不到很好的照护,而且护士的自主性和价值也很难完全体现[6]。一个职业只有获得了对于决定从事其职业工作的正确内容和有效方法的排他性权利的时候,才具有稳固的地位[7]。因而在如何护理病人问题上,应该由护士做出决策,进行组织安排,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护士工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树立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8]。在外科病区重点病人范畴应用床头护嘱管理让各级护士体验到了护理专业的自主性,并内化为护士工作的动力,在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0.55%上升为97.2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床头护嘱是护理质量实时控制中的客观评价载体

护理质量实时控制是在强化基础护理的同时对护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质量控制,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9]。外科病人的特点是在围手术期的不同阶段,护理级别会不断发生变化,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和健康教育的内容也呈阶段性,各级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床头护嘱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明确的授权,夜班、午班等重点时段的护士可以根据床头护嘱为病人提供更为安全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病人的病情突然发生变化时,非本组护士也能通过床头护嘱对病人的情况有一个初步判断;各级护理质控人员到病房无需翻阅病历,仅依据床头护嘱就能迅速找到与病人沟通的切入点,根据病人所处的阶段提出相应的细节问题,如护士每天多长时间为您翻身、扣背一次,呼吸功能训练如何进行等;护士长通过质控床头护嘱的科学性与时效性可以客观评价责护组长、责任护士和助理护士是否履行了岗位职责,判断护理措施与病情是否相符,采取的预见性的护理措施能否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各级质控人员根据床头护嘱单的记录情况对病情危重病人的护理进行督导,实现了重点环节的前馈控制[10]。床头护嘱在护理质量实时控制中成为了客观评价的载体,保证了重点时段和重点环节的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实现了在夯实基础护理的同时对护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质量控制。

3.4床头护嘱管理能全面、顺利开展的原因和三级质控中存在的问题

床头护嘱的实施没有增加护理文件书写的时间,因为所有的护嘱单都是打印版,内容都是由护理专家设计的符合各科室病人特点的标准护嘱,健康教育知识也有标准模版,责护组长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排版;医院是教学医院,在职护士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责护组长基本都是护理本科毕业,并且有带教经验,护士的综合素质和专科护理水平比较高;病房开展优质护理已有三年,护士能运用护理程序为病人实施整体护理,责护和助理护士对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已非常熟悉;外科有三个科室开展床头护嘱工作已三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随时交流。因此,在我院整个外科病区床头护嘱管理能全面、顺利的开展。床头护嘱管理在开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低年资的责护组长对外科术后病人潜在的并发症不能及时预判并进行护理干预;在下达床头护嘱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及时、不准确或模式化问题,上述问题可以在今后的护理三级质控过程中护士长对各级护士进行随时指导和培训。床头护嘱的护士依从性和病人依从性的问题直接关系的床头护嘱的应用效果和全面开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1] 陈一丹,肖秀英.试论护理质量实时控制中护嘱系统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07,6(12):1887.

[2] 郑雪梅,郑水利.医院护理活动时间分配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7.

[3] 李宏.基于ADL评分基础护理护嘱单的设计[J].护理学杂志,2012,1(2):8-9.

[4] 李彦,戴冬梅.护嘱制度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2A):58-60.

[5] 胡定兰,叶碧玲.护嘱在ICU层级管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4(9): 281-282.

[6] 陈红琢,刘薇群.个性化护嘱单的制定与临床运用[J].护理学报,2012,19(1A): 60-62.

[7] 刘思达.职业自主性与国家干预—西方职业社会学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 2006,1(22):197-221.

[8] 王芳,乔巨峰.护理专业自主性发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 417-419.

[9] 李瑞青,李春会.浅谈持续护理质量控制与改进[J].中华护理杂志, 2011,12(6):505-506.

第3篇:护理质控分析范文

【关键词】超深基坑;设计;施工;监控;质量与安全

现超高建筑日益增多,基坑深度越来越深,因此基坑支护结构就成为人们的热点,特别是超深基坑。由于地质情况复杂,设计水平、施工水平以及人们思想误区(临时结构,以低造价,大风险为主导),给支护结构体系的质量和安全带来较大的难度和风险。本文结合实例对基坑设计、施工、监理、加固、抢险全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以供参考。

1 基坑支护结构形式

本基坑地下四层,基坑深达16.5米、长75米、宽55米,属超深基坑开挖的范畴。本工程支护结构最为深层搅拌桩互相搭接成截水围幕,人工挖孔排桩做支护,挖孔桩顶(-2.0米)设一条压顶梁,压顶梁上设一道预应力锚索,两桩布一锚,且又在桩身(-8.0米)布一道预应力锚索,两桩布一锚,并用腰梁连接成整体。

2 施工、加固、抢险的过程

支护结构施工完毕后(配合锚索施工,基坑边土方挖至-9.0米),进行土方大开挖,考虑运输从南、西、北基坑边向东边收缩,且各边是一挖到底的方法进行开挖。开始在西南角开挖,西边出现位移超过警戒值(35mm),决定西边中间留土条暂不开挖,其它正常开挖。基坑稳定后再将留土条开挖。但开挖后,西边基坑又开始移动,直到100 mm,拟采取处理措施,因各种原因,大家持待观态度,位移值最大已达140 mm。各方决定在西南角、西北角加设一条钢结构支撑(I60、I40组合钢支梁),此从备料开始加工、安装直到10天才基本完成,此期间西边基坑以每天5 mm的速度在移动,毫不收敛的迹象,最大位移点已达到200 mm,少量支护桩出现裂缝,压顶梁已多处裂缝,地面下陷达200~300 mm。因此,决定在24小时内采取应急抢险措施(西边基坑底中部用I40工字钢梁斜顶排桩腰梁,共11条,间隔3米,与锚头对齐;两端连接进行节点连接处理)。应急措施以及钢支撑完成2天后,位移值达到220 mm,而稳定下来,且有微量的反弹。基坑稳定后,在腰梁上部加设一道预应力锚索,再拆除应急措施的I40斜钢梁,进入地下室的施工。

3 原因分析

基坑施工完毕,支护桩动测、锚索的张拉与抗拔试验均合格,基坑三面(除西边)均相当稳定,位移最大值达60mm,只有基坑西边位移出现异常,以相当快的速率直达220 mm,须采取加固措施,才免于倒塌,经各方面原因分析,主要有:

3.1 支护结构形式设计上的缺陷

3.1.1 排桩上有两道锚索,根据地质情况设计上分八个区,每区锚索入岩、孔数、抗拔力均不同,上下两道锚索根数相同,上道抗拔值400~550KN,下道抗拔值500~700KN,设计上西边中央上道锚索抗拔值最小,只有420KN,因此反映出此部位位移最大。

3.1.2 原设计锚索均为入岩3.5米,但多数钻孔30米以上还未入岩,后设计院要求只要达到一定的深度即可,不要求一定入岩。从总钻孔情况统计实际入岩者只有20%,也就是说本全为岩锚后实际大部分为土锚,土锚受力难保证,预应力损失较大,反映出预应力的失效。

3.1.3 支护桩锚入基坑底的长度,设计按不同土层、岩层折算不同锚入长度后经复核验收,抗倾覆安全系数、整体稳定安全系数刚达规范要求,均偏小,安全储备不足。

3.1.4 锚索的抗拔值不做基本试验确定,主要是依据土质资料和经验得出,缺少可靠、真实的数据。违反预应力锚索设计的有关规定。

3.2 施工控制存在的不足

3.2.1 锚索注浆为两次注浆,按要求为离锚索底部3米处、长6米的范围进行二次注浆,以形成一个扩大头锚固体,但施工情况二次注浆不太成功,注浆平均水泥用量50~100KN,主要是二次注浆的间隔时间、注浆设备、注浆压力等各方面造成。因为扩大头偏小,明显大大削弱锚固体的摩擦力。

3.2.2 土方开挖违反“平衡、对称、分块、分层、限时”的原则,采取一挖到底的方法,造成应力突变,加剧位移的变形。

3.2.3 基坑两边中央垂直于基坑处有1Φ200废给水管断裂,压力水向基坑流淌,一直不得根治,形成基坑边动水压力增大。

3.3 人为因素的误区

3.3.1 支护结构为临时性设施,业主考虑用尽可能低的造价,总是冒大的风险,就是位移已超过警戒值,还不愿意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3.3.2 当位移发生到一定时,提出在排桩间打若干泄水孔,将基坑边的水泄掉,减少压力。因本工程采用止水桩进行止水,人们认为又止水又泄水,那究竟如何?对水的处理,人们产生误区,如上措施得不到落实,而错过了加固补救的最好时机。

4 加固处理措施

综合如上各种原因,导致基坑位移已达140mm,各方意识到基坑不稳定有更大的安全威胁,故将采取加固措施。

4.1 由于受基坑边场地的限制,坑边无法施行管柱注浆处理,只好在西南、西北角增设斜向内钢支撑,支撑利用I56、I40、I20等构件组成的组合性钢结构支撑,支撑点设在西边1/4跨处,并利用植筋技术固定于梁、排桩上。此方案施工共用10天,但基坑却以5 mm/天的速率在位移,加固完毕,位移已达200 mm。

4.2 正值雨季,在排桩间隙上打泄水孔,原计划打两排(水平间距3米),后改为在排桩间隙有明显渗漏处打泄水孔,能较好地将水引导。

4.3 对排水明沟、地面的开裂,进行彻底硬化处理,来不及硬化的又值雨天,用防水彩布条覆盖。

5 防止基坑倒塌的应急措施

以上加固措施基本完成时,位移已达200mm,由于钢支撑安装完毕后,要经一定外力、时间后才能受力起作用,未能在早期起控制位移的作用,西边中部随时有瞬间倒塌的可能性,因此各方采取应急的措施(24小时内完成),如下:

决定在基坑底用I40斜顶方法,即用一条I40钢梁斜顶在腰梁的锚头下面,一根锚索对应一条钢梁,I40用整条梁直接支承在基坑底,两端进行节点连接处理。

此应急措施,考虑预应力锚索的损失,斜顶既可弥补锚索的损失,又可解决基坑倒塌瞬间性,且施工快捷,是个很好的应急措施。

6 基坑稳定的永久性加固

随着钢支撑的慢慢受力,应急措施的安装完毕,且Φ200给水管得到彻底的封堵后,基坑的位移有所收敛,并在2~3天内达到稳定。位移达到220mm时,得到控制。由于斜顶和钢支撑随着地下室的施工,要逐步拆除,故又采取了如下加固措施:

在腰梁上面加一道预应力锚索,中部间距1.5米,两端部间距3.0米,且要求全部入岩3.5米,且张拉时要求先进行设计抗拔值确定再做锁定值的确认,并抽查少量进行重张拉,检测预应力放松锁定损失,从多方面严格控制预应力的质量。

7 经验总结

从整个施工过程,加固处理过程以及多次专家论证,对本工程实例经验总结如下:

7.1 对支护方案进行严格审查、验算,各种安全系数不能偏小。

7.2 地质钻探时,应扩大钻探的范围,基坑外面也应有相应钻孔。

7.3 锚索应埋设预应力片,以检测预应力筋内力受力情况,可直观知道预应力损失的情况。

7.4 锚索的张拉应进行抗拔值的确定后,再进行锁定。

7.5 充分认识土锚与岩锚的受力以及施工控制的区别。

7.6 用Φ200排水管代替排水明沟,减少明沟开裂的修复和修复不彻底排水的下渗。

第4篇:护理质控分析范文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00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细节护理管理组,各400例;对照组年龄19~42岁,平均(34.38±5.26)岁,其中妇科46例,产科354例;细节护理管理组年龄18~42岁,平均(34.50±5.32)岁,其中妇科50例,产科3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患者采用手术室常规护理管理干预,即根据规章制度规范手术室常规操作技术及流程、定期组织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医院内感染控制培训,建立带班责任制度,各项手术室护理操作应严格执行登记签字制定,并做到责任到人。

1.2.1细节护理管理组

患者采用手术室细节护理管理干预,包括以下内容。

1.2.1.1定期组织手术室医院内感染相关知识培训

依据国家卫生部颁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制订培训及实施方案,完善手术室医院内感染管理、消毒管理、一次性手术器械及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制度,对医源性感染可能产生各个环节进行干预,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已制定规章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展多部门多层次讨论会,对发现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1.2.1.2制定手术室护理人员无菌操作观念量化考评制度

每月不定期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相关操作完成情况进行理论测评。

1.2.1.3制定手术室消毒灭菌量化考评制度

严格监督手术室各项消毒灭菌制度执行情况,并在每次操作前后进行登记;每周进行手术室空气、手术器械、护理人员及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数检测1次以上,对于发现未按制度操作及菌落超标问题,积极查找问题所在并制定改进措施。

1.2.1.4制定手术室护理规范操作考评制度

术前洗手、摆放及尿道置管在内的侵袭性操作均由专人负责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2.1.5制定手术室器械细节管理制度

如专科手术器械专门建卡标记,并放置使用说明书,详细写明使用适应证、维护清洁注意事项等;严格进行围术期器械清理,交接班时由2人清点器械数量,并登记造册,对使用状态进行准确评价;此外,还需加强手术器械清洗保养细节管理,首先采用专业软毛刷进行2次及以上刷洗,其次刷洗1次后使用高压水枪冲洗器械内腔隙,最后以柔软纱布擦干器械,并以酶类消毒液超声振荡连续清洗15min。

1.3观察指标

(1)记录患者医院内感染发生例数,计算发生率,其中医院内感染数据均由院感科专人收集汇总确定;(2)采用本院自拟手术室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护理满意程度评价,内容包括护理服务、护理操作、护患沟通及住院环境等,由患者或家属勾选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中任一项;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本次研究数据录入、及逻辑纠错软件选择EpiData3.04,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医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和细胞护理管理组患者医院内感染发生例数分别为14、1例,医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50%、0.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

细节护理管理组患者护理服务、护理操作、护患沟通及住院环境等临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室感染控制效果对外科手术患者近远期疗效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手术室医院内感染管理也已成为手术室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广泛用于手术室管理质量评价中。已有研究结果显示,导致手术室感染出现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器械、敷料、医护服装及其他医疗用品有无彻底消毒,手术室环境、空气、医护人员手及无菌操作是否符合要求等;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均可引起手术室感染。近年来,随着患者手术室感染率的上升,为提高医院手术室服务质量,避免医疗纠纷出现,手术室感染管理工作已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手术室作为承担手术及抢救工作重要场所,其护理工作质量关系到患者手术疗效及远期预后;同时因患者开放性创伤及术中医源性暴露等原因,手术室感染极易发生。目前手术室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以手术室布局欠缺合理性、手术安排过于密集、无菌操作流程不规范、消毒灭菌方法错误及医疗用品二次感染等。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总体医院内感染发生率接近30%,且护理人员在其中起到关键媒介作用,其中日常护理操作是否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与医院内感染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即常规护理操作及管理失误是导致医院内感染发生关键因素。细节护理管理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其主要着眼点在于患者临床需要和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从而达到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医疗服务满意度的目的。本院在实施手术室细节护理管理模式过程中,加强对于护理人员专业理论操作素养考核,对于护理操作细节逐个分化,通过量化考核显著改善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对于提高医院整体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分项量化考核制度有助于日常手术室管理工作开展,在注意严格掌握护理法规掌握及规范自身操作的同时,还加强了护理人员间相互学习及与患者沟通能力。手术室细节护理管理模式在执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积极树立护理人员细节管理思想,通过完善宣传和培训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手术室细节管理应用重要性,提高主观能动性;(2)建立质量管理监控网络,成立由主管副院长为组长的手术室医院内感染管理领导小组,自护理部、手术室护士长至以下各级护理人员实现分层管理,并在执行过程中以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作为监控手段,真实地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组织人员有针对性地制订解决方案。本次研究结果中,细节护理管理组患者医院内感染发生率(0.25%)显著低于对照组(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应用细节护理管理模式在预防手术室医院内感染发生方面优势明显;细节护理管理组患者护理服务、护理操作、护患沟通及住院环境等临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细节护理管理模式用于手术室有助于改善护理服务水平,提高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服务认可程度,可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4结语

第5篇:护理质控分析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入选对象80例,全部为本院接诊的混合痔术后自控镇痛患者,入选时间为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25~65(49.7±5.7)岁;手术时间38.71±7.14min。研究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24~67(49.5±5.9)岁;手术时间37.18±7.71min。两组患者在前述资料上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自控镇痛方法选择的泵注仪器为微电脑电动注药泵(DDB-I-A型)(苏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2540514号),而PCI药物的配置包括酒石酸布托啡诺注射液6mg+曲马多注射液0.6g+盐酸格拉司琼注射液3mg+0.9%生理盐水100ml,均采取静脉持续给药,用药方式为,初次剂量为3ml,持续给药量则为每小时1.5ml,同时PCA量为每小时1ml,极限量规则为6ml,维持48h。

1.2.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尽量为患者营造舒适安静及整洁的环境,减少病房内外的噪音,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暗示与心理压力;对手术部位加强保护,做好与管道护理,尽量确保患者舒适;定期协助患者翻身与咳痰,并保护皮肤清洁与干燥,减少褥疮;指导患者术后进食与营养支持。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包括以下内容:

(1)健康宣教:大部分患者对自控镇痛并不了解,为此应加强健康教育,同时告知他们术后护理方式、目的及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促使他们提前做好身心准备。也可让他们认识到术后镇痛的重要性,从而消除他们对继续用药的担忧,指导与鼓励他们在术后疼痛时主动按压自控按钮。此外,还将镇痛泵应用方法与识别简单故障提示等告知患者,促使他们加强自我保护。

(2)心理疏导: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予以积极的心理疏导,促使他们以良好的心态接受与配合治疗、护理。术后镇痛治疗会引发心理负担,为此促使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预期,部分患者过于恐惧则要实施心理暗示或转移注意力,协助他们克服恐惧。

(3)疼痛干预:主诉有疼痛的患者应及时对镇痛泵各个部分的连接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入药途径顺畅后,可适当增加用药剂量来缓解疼痛。针对可能加剧疼痛的各种因素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尽量减轻他们术后的肢体肿胀引发的疼痛,比如抬高术侧肢体,以及保持外展中立位等。

(4)不良反应干预:嗜睡、恶心呕吐等属于常见不良反应,应对病情加强观察,若有不良反应则要及时停止或减少用药。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术后2、12、48h时疼痛V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护理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字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2.1术后疼痛VAS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术后2h疼痛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后12、24h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护理满意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5.00%(38/40),对照组则为82.50%(33/40),研究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3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研究组发生嗜睡1例、眩晕2例、恶心呕吐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对照组则发生3例嗜睡、4例眩晕及5例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第6篇:护理质控分析范文

关键词:责任制;护理小组;外科;应用效果

为了给患者提供专业、便捷、及时的服务,加强临床 护理服务工作,保证护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及各项生命体征变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外科患者,对其实施责任制护理小组的工作制度,实施"护士长D责任组长D责任护士"的管理模式,使护理质量 质量控制人从护士长到责任组长延伸到责任护士中去,提高了护理质量,强化了工作责任,详细情况如下文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室有护士长1 人,配备护士16 人,年龄在20 ~35 岁,平均年龄为(26.8±2.5)岁,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4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患者占总人数的93.75%,80例患者中有40例外科患者实施责任制护理小组,40例患者实施传统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1.2方法 传统管理模式的小组进行传统的护理即可。责任制护理小组:综合考虑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和职称,护士长的工作室全面的负责外科去的工作,将病区护士分为4小组,每组责任组长1名,护士3名,主管护师由组长担任,每组护理人员负责所有患者的全部治疗和相关的教育宣传工作,责任组长白天上班,其他护士白班和夜班,护士长则负责科室护理质量的监督,并定时召开责任组长会议,组织业务学习,疑难病例讨论[1],教学查房等课程,发现而难题及时纠正并做好记录,责任组长全面完成本子患者治疗的同时,还应该组织参与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中[2],落实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对安全隐患查找出原因对其进行分析,制定防范措施。

1.3观察指标 记录每天输液铃声的次数;输液呼叫后护士到位的时间;患者的满意度;患者对本身疾病知晓的情况。

1.4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 SPSS1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责任制护理小组实施了责任制护理模式后,呼叫护士到位的时间、日均输液呼叫铃声次数较实施责任制护理模式前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责任制护理是当今社会较为先进的护理制度,其模式不同于功能制护理,其使单一针对疾病的护理转变为对患者疾病和身心的护理。责任制护理模式对患者实施不同组的全程专一的责任护士护理,改变传统的"发药的不管打针的,打针的不管发药的,打针的发药的不管病情观察,备皮的不管心理变化"现象,使护理工作及质量在患者及其家属或者同时的监督下[3],增加护理人员的竞争心理,继发护理人员工作的热情,同时也加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改善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增强护理人员优质的服务意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在外科中,手术的目的帮助患者消除疾病的困扰,但是也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刺激,疼痛、出血、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的出现等相关问题,会让患者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的情绪出现,甚至精神状态不好,不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手术等情况。而责任护士的出现,可以帮助患者消除心中的烦恼,让患者情绪保持稳定[4]。责任护士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家庭背景、经济收入及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护理,就手术的方法、目的,术中和术后的注意事项为患者做出相应的解释,让患者感觉护理人对其最经和爱护,值得其信任,使护理人员发自内心的产生安全感和满足感。

责任制护理小组发挥了责任护士的工作热情和能力,更好的激励和鼓励其他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大大的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向心力。对患者实施了责任制护理模式后,护理人员的工作更加明确了,患者和护理人 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亲密。责任护理小组模式体现了人性化护理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燕妃.责任制护理小组模式在外科的实践与效果 [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9):785-786.

[2]李雅文.责任制护理在外科病房的实施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24):258-259.

第7篇:护理质控分析范文

关键词:手术室优质护理;医院感染控制;作用

医院感染就是医院内获得性感染[1],是指患者在住院、就诊,或是医务人员因为工作原因被感染,导致微生物感染性疾病。其包括没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患者住院2 d后产生的感染,存在潜伏期且在入院时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或是患者发生的感染与住院有直接关系,原有感染又产生其他新的感染等。现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92例患者,进一步探究手术室优质护理对院内感染控制的作用,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92例患者,其中包括42例女性患者,50例男性患者。年龄均在18~74岁,平均年龄(54.16±5.25)岁。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均在医院采取手术治疗;没有人总是功能障碍;没有神经系统疾病;没有精神病家族史;没有严重性肝肾脏器疾病;没有严重心肌疾病。

1.2方法

1.2.1对照组 46例患者采取手术室常规护理干预。

1.2.2观察组 46例患者采取手术室优质护理干预,将手术室工作流程作为指导方向,按照本院手术室的发展及患者的需求,建立完善的流程。①首先,应确保以患者为中心,手术室内每个环节均是增值环节,防止浪费。并且,要让医务人员意识到工作流程的修正及改进。②具体实施方法。?应识别组织的核心业务,同时对核心业务流程实施的现状予以评价。对现状良好的环节,应继续保持,以免缺陷的出现。对存在问题的环节,应该及时分析问题所在,并尽量采取整改、规避措施。对严重性缺陷环节,应重新对流程进行改进设计,给予创新思想。?制定流程负责人,并制定相应规范,不断完善。?应该对新的工作流程知识进行宣传,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新的护理操作流程规范,以便明确自身的职责。③手术室内一定要定期通风,同时确保室内空气的流通,可次采取层流方法,减少生物、细菌的含量。控制手术室内实习及进修人员的进出,以便确保手术室内的人数,尽可能降低人员的流动。手术室内还需定期清扫、消毒,可通过空气净化的方式进行消毒。严格区别无菌区与有菌区,根据要求确保紫外线消毒的持续时间及次数[2],同时做好确实记录。医疗垃圾可使用双层包装及无害化处理。增强手术室内医务人员手卫生,强化洗手及消毒的重要性,同时增添洗手设施和消毒液,经专人进行监督。增强医务人员的学习培训。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及时加强培训,组织其学习消毒灭菌的知识,提高其控制院内感染的意识,并且培养其规范的卫生习惯,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手术室操作方面,应预先分析护理操作的方法是否合理有效,是否必要,以便节省资源。尽量缩短患者、医务人员的等待时间,分析其等待的原因,并尽量解决。

1.3统计学分析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组间试验研究数据加以统计学分析,应用t法对组间计量资料进行检验,应用χ2检验,组间研究的计数资料。如若对比差异P<0.05,则充分表明组间统计学研究有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手术室优质护理干预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卫生监测消毒合格率等均显著性优于对照组,差异P

3讨论

通过手术室优质护理及流程管理,使手术室组织结构更加科学化、高效 化[3],每名护理人员均可以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确保手术室工作的顺利进行。流程管理在手术室内的开展是一种动态、连续的过程,每名护理人员作为实施者,发挥了护理服务的优质性。通过手术室优质护理干预,使手卫生、消毒操作更规范,提高了手术室的效率。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机率为4.35%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0.87%,并且卫生监测消毒的合格率显著提高。由此能够充分说明,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开展优质的流程管理,以利于手术室消毒合格率的提高,院内感染发生率的降低,具有理想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孝芹,崔霞,陈军.发挥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7(7):852-853.

第8篇:护理质控分析范文

关键词:临床护理;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手术治疗;分析

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也是消化性溃疡最严重的并发症,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紊乱及饮食习惯的不规律,加之胃癌的高发,使这一疾病的发生率大大增加。胃十二指肠穿孔后病情急,变化快,若不及时诊治,会因腹膜炎的发展而危及生命,一些老年患者还可因血管硬化、基础病多带来失血、休克等等并发症[1-2]。手术治疗是解决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的最佳方式,如何围绕手术进行有效护理,更利于手术及病情的转归,是临床需要探索的问题[3-4],我院为探索更好的护理方案,近年来对部分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下面就此护理的一些措施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22例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为观察研究对象,男16例,女6例,年龄42~68岁,平均55岁,发病原因中溃疡引起者14例,腹部撞击引起者6例,癌性穿孔者2例,所有患者依据临床病史、体征检查、X线确诊。

1.2临床概述 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属临床急症,可因多种原因造成,主要与消化性溃疡相关,发生穿孔时溃疡穿透浆膜层到达游离腹腔,可因所处阶段不同临床表现各异,疼痛初始位于上腹部或剑突下,很快波及全腹,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凉、冷汗、脉搏快、呼吸浅等,全腹有可呈"木板样"强直,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加重。当伴有休克或并有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腹膜炎严重,腹腔积液多,肠麻痹重,腹胀及中毒症状明显者需要尽快进行手术治疗

1.3方法 我们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具体为。

1.3.1基础措施 加强基础护理,进行病情观察,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以增加血氧饱和度,令患者禁食,取侧卧位以防止呕吐物引起窒息,立即建立双通道静脉快速静滴晶体液以扩容抗休克,同步进行抽取静脉血备送检交叉配血及其它急诊检查项目,进行心电监护

1.3.2术前护理 了解手术方式和配合措施,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术前准备,进行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补充血容量,将手术的相关内容和注意告诉患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手术的疗效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时缓解患者恐惧、紧张,使其有心理准备,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常规备皮,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禁食水的重要性及置胃管的目的,取得患者配合。

1.3.3术中护理 我院对患者大多采取单纯修补术,因此护理时注意术中配合,令患者取平卧位,以利于实施切口操作,胃溃疡穿孔者用左侧经腹直肌切口,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者用右侧经腹直肌切口。术中配合进行切开腹膜吸尽腹腔内液体、分离、缝合。术毕前检查穿孔缝合是否妥善,再次检查并吸尽腹腔内渗出液及食物残渣,污染较重的进行引流。

1.3.4术后护理 术后妥善安置患者,静脉输液维持营养,保持有效的胃肠减压,对腹腔引流管、胃管、氧气管、输液管妥善固定,每日更换引流袋防止逆行感染,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术后6 h重点监测血压,严密观察患者神志、体温、皮肤与甲床颜色、尿量等体征,严格记录24 h出入量,排气时间等指标,平稳后取半卧位减轻腹部切口张力有效缓解疼痛,密切注意观察胃管引流液的颜色、性质,记录24 h引流量。术后3~5 d腹腔引流液

1.3.5并发症防范护理 术后24 h注意观察有无内出血的征兆,引流液黏稠时经常挤捏管壁保持通畅。发现胃管内有凝吡块或食物堵塞时及时用用20 mL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腹腔引流管应每隔2 h挤压1次引流管,留置导尿管者术后72 h内用0.01%新洁尔灭棉球擦洗尿道口。积极进行切口感染的防止护理,每天无菌换药,做好口腔、肺炎及尿路感染的预防,给予必要的口腔护理、雾化吸人、吸痰等护理。发生内出血时立即输注止血药物、给予输血扩容,补充血容量。

1.3.6其它生活干预护理 术后进行饮食指导,拔除胃管后给予饮水,并予全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术后2 w尝试常规饮食, 避免刺激辛辣食品,少吃多餐,戒烟限酒。

1.4疗效评定 发病6 w后对患者进行效果评定,包括治愈、并发症情况等等。

2结果

22例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5.2±2)d,1例因癌性穿孔转上级医院,其余患者均得到有效治愈,发生2例并发症,包括1例术后出血,1例感染,经相应救治护理得到解决。

3讨论

胃、十二指肠穿孔属临床急症,大部分因溃疡造成,而从数据统计来看,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发生穿孔者高5~8倍,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自身胃壁和十二指肠壁进行消化,从而损伤黏膜组织,若不及时接受治疗会进一步导致出血、梗阻等后果[5]。临床对于胃、十二指肠穿孔严重者、疑有癌变、及经非手术治疗6~8 h后症状、体征不见缓解或反而加重者必须进行手术治疗。从实践体会来看,发生急性穿孔主要原因是活动性溃疡基底组织坏死,穿透浆膜层,致胃腔与腹腔相通,穿孔后含有食物、胃液、胆汁、胰液等胃十二指肠内容物流入腹腔,引起化学性腹膜炎,产生剧烈的持续性腹痛。有统计表明,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原则上应尽快外科手术治疗,治疗延迟,尤其超过24 h者,死亡率和合并症发生率明显增加。一些特殊体质患者如老年人群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和内分泌紊乱,伴随疾病及并发症尤为突出,综合的手术护理配合显得更为重要。

本组患者我们进行综合性的手术临床护理,从结果来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对于穿孔患者,若是穿孔时间短、临床表现轻、腹膜炎体征局限或诊断尚未明确时,可先行非手术护理密切观察,护理的同时也宜依据患者的年龄、病史长短、全身情况来决定对应的护理措施。由于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病情紧急,发病突然,表现为剧烈腹痛,患者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因此,护理时要体贴关心患者,语言温和,态度和蔼,消除焦虑。术后的护理措施关系到手术的成功,也对患者的术后愈合至关重要,我们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如取半卧位以利于呼吸并防止膈下脓肿,减轻腹部切口张力缓解疼痛。

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胃肠减压,因此宜密切观察胃管引流的颜色及性质,记录24 h引流量,保持有效的胃肠减压,减少胃内的积气、积液,维持胃处于排空状态,可以有效促进手术吻合口的愈合[6]。为完善护理方案,我们还在护理间隙对患者做好健康指导,讲解胃管的作用及留置的时间,取得患者的合作,防止其自行拔管。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很关键,我们在术后对患者严密观察血压及脉搏、体温变化,并积极进行感染预防,充分引流,每日伤口换药。

综上,综合护理可以显著改善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手术患者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手术的成功,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郭应粉.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1):219.

[2]陈丽.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手术围术期护理干预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3,15(07):147-149.

[3]徐志霞.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围术期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06):530-531.

[4]刘秋梅.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手术围术期护理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02):229-230.

第9篇:护理质控分析范文

关键词:护理;手卫生;院内感染;效果分析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 生的感染以及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同时,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1]。众所周知,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很多,大量的流行性病学调查研究表明,由医务人员手传播细菌而造成医院感染的约占30%,手污染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手卫生是关系到医患安全、医疗水平、医护质量的大事,认真的"洗手",既保护了自己也保护了他人。因此,手卫生对预防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护安全至关重要,"洗手"也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2]。本研究旨在观察护理人员手卫生在控制院内感染中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从2014年1月~12月我院的护理人员100例作为对照组,另随机选取从2015年1月~12月实行手卫生政策后我院的护理人员10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护理人员中,男性6例,女性94例,年龄为24~48岁,平均(36.7±5.4)岁,护龄为1~15年,平均(7.6±3.5)年,观察组护理人员中,男性8例,女性92例,年龄为23~49岁,平均(36.9±5.1)岁,护龄为1~16年,平均(7.8±3.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科室来源及护龄长短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良好的可比性(P>0.05)。

1.2方法 从医院各科随机抽取,实施诊疗或者或者其他无菌操作之前实施现场采用。其具体的方法为:被检测人员并拢五指,用浸有无菌洗脱棉类的棉拭子于手指屈面从指根至指端反复涂查两次,且随之转动,之后使用无菌剪刀将其操作者手接触的部位剪去, 把棉拭子投入至含有10 ml无菌洗脱液地试管内,直到样液混均,而后取1 ml接种在营养琼脂类的3M无菌的纸片内,放置在37℃的温箱内培养48 h,并计数。

1.3判定标准 一类到三类环境下工作的医护人员手上的细菌总数依次是:一类≤5 cm2样品中含有的细菌群落总数、二类也是≤5 cm2样品中含有的细菌群落总数,三类≤10 cm2样品中含有的细菌群落总数,并同时没有致病菌的为合格。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由表1可见,观察组护理人员手卫生检测合格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人员的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目前影响国内护理人员手卫生执行的因素主要包括洗手设施配备不完善、工作过忙、清洁用品引起皮肤不适、无严格的监管措施等。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强化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加强监督管理力度是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最有效方式[3]。对于手卫生的实施一般采取以下措施能够有效的提高手卫生的合格率:①构建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监督管理网络平台,上传各部门护理人员手卫生洗手执行率、认知水平测验结果,定期通报由于手卫生引发的院内感染安全事件;②成立专门的手卫生管理小组:有关专家组成护理人员手卫生专项管理小组,统一监管医院护理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定期对医院医护人员的手卫生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③制定严格的手卫生标准:确定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普通洗手率、消毒洗手时间、外科洗手步骤等精确数据,并进行严格考核。对于无法达到要求的个人及科室进行通报和处罚;④发放文件:规范性文件需要按照流程进行备案,并下发给相关部门。另外,政策主要起到战略指导性、普遍长期性作用,针对于不同单位,还需要特异性修订,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完善;⑤完善消毒设备设施:医院应加大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设施设备的资金设备投入,将患者安全置于首位,同时关注护理人员的自身利益,提供手部护肤用品,避免因清洁用品对护理人员造成的危害[4]。正确的洗手是为了清除手上的病原微生物,是阻碍通过医护人员的手接触病人而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医务工作者无论医疗、手术、还是护理的操作需要,都要认真洗手,防止外来菌的传播[5]。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如果因为不洗手或洗手不彻底,发生了院内感染,不但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延长病人的住院时间,而且也增加了医护人员自己的工作量,还影响医院病床的周转。而正确认真地洗手可以预防或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所以洗手是切断接触传播疾病最简便、最有效的措施之一[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人员手卫生检测合格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人员的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规范化护理流程,实施护理人员手卫生政策,能够显著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达标率,减少院内感染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孟春.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院内感染关系的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2013(50):24-25.

[2]程珀,顾秀凤,钱昌,等.护理人员手卫生对控制院内感染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1-2.

[3]孙健.手卫生对于院内感染控制的政策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04):175-177.

[4]卢昌碧.加强ICU工作人员手卫生对控制院内感染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4(3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