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货币学范文

银行货币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货币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银行货币学

第1篇:银行货币学范文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金融业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必要掌握基础性的金融理论知识,而《货币银行学》作为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就是向学生讲授有关货币、信用、银行理论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为后续各专业课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此课程具有专业性较强、涉及知识面广、与现实经济生活密切联系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注重各个教学环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尽快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确实不易。通过这五年的摸索与实践,得到一些经验和体会,诚与同龄人共勉。

一、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用教材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择一定要合适,因此,在选择教材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 、教材内容的先进性

教材内容应当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的发展现状,对于经济学类教材更是如此。随着西方金融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人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货币银行学》教材应尽可能选择最新出版的教材,将新的、先进的金融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 、教材内容体系的合理性

由于我国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在有关经济理论的教材编写方面,一般是将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分开编著。例如,《货币银行学》只讲述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理论,而《社会主义金融理论》则介绍我国情况。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以及银行业逐渐与国际接轨,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理论截然分开的教材体系显然已不适应当前教学需要。所以,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二者结合程度的如何,也是选择教材的标准之一。

(三) 、教材内容的难易性

教材内容一定要深浅结合,如果内容过易,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就会觉得空洞乏味,调动不起他们的兴趣;而如果过难,学生学起来吃力,同样没有效果。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意选择既有启发性,又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主动、自觉的学习。

目前,《货币银行学》的教材很多,各名牌大学都出版了自编教材,教师选择教材的自由度增大,有很大灵活性。根据两年的摸索与实践,目前采用的教材是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由夏德仁编著的《货币银行学》,该书内容较新颖,重点突出,并在介绍各种货币银行学原理、金融理论的同时,还讲述了近几年来中国金融业的一些改革情况,从教材使用效果看,还是比较理想的。

二、区分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庞杂,主要包括:货币理论,信用、利息理论,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经营,中央银行制度,通货膨胀理论,外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等,所需知识涉及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由于内容丰富而课时又有所压缩,单一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必然会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且知识点量大时,学生往往很难记住的现象。鉴于此,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 、重点、难点内容,以教师精讲为主

对于货币银行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宜采用教师精讲的方式。尽管这些年来,许多教育学者对这种传统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质疑,但是,就一些原理、概念、学证明等内容而言,采用此法是较适宜的。当然,要避免“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采取一些配套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注重课前提问环节。课堂提问,使学生的思想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逼”他们快速回忆起前一节课相关内容,以有利于本次教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引导他们的思路。比如,在讲授凯恩斯的货币传导机制:Ms R I GNP 的时候,就要启发学生,如果货币供应量 Ms 上升,利率是上升还是下降? 为什么? 利率下降,投资上升吗?投资增加,GNP 如何变化? 通过这种集体提问方式,使学生自己推导出作用原理。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能够较快理解凯恩斯货币传导机制,效果较教师单一传授要好得多。最后,还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经济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学习《货币银行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有关原理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同时,通过分析经济现象,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所以,讲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运用实例。例如,在讲完中央银行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后,结合我国目前通货紧缩、总需求不足的宏观经济情况,向学生讲授了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收购债券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再比如,在讲授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时,结合了中国商业银行现在新开展的各种消费信贷业务。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一方面,避免了单纯讲授理论时的枯燥无味,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的兴趣,使他们真正理解货币银行学中的有关理论,活学活用,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

( 二) 、学生已有所掌握的内容,采用教师、学生换位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以学生讲授为主。具体操作如下:(1)教师于下课前将讲授内容列出,引导学生准备。(2)给予充分准备时间,学生上台讲课。(3)讲完后,其他同学提问。(4)教师总结,点评。并对其中的难点重点给予正确解释。

教学实践中,我在讲述完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后,布置了一道题目:凯恩斯理论和弗里德曼理论的区别与联系。规定下次上课时由学生主讲。一开始,没有人愿意上台,经过一番鼓励,一个平时成绩较优秀的同学主动走上讲台,有了这个开头,随后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同学们也更加积极了,主讲之后的课堂提问也非常精彩。显而易见,这一方法的效果是明显的,它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认真备课”,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当然,换位法的使用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应选择学生有一定掌握基础的内容,或在以前相关课程中有所涉及,或已有过必要的讲授;另外,教师最后的总结必不可少,避免主讲学生中一些不正确的内容误导其他同学。

第2篇:银行货币学范文

(一)、教材内容的先进性

教材内容应当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的发展现状,对于经济学类教材更是如此。随着西方金融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人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货币银行学》教材应尽可能选择最新出版的教材,将新的、先进的金融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教材内容体系的合理性

由于我国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在有关经济理论的教材编写方面,一般是将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分开编著。例如,《货币银行学》只讲述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理论,而《社会主义金融理论》则介绍我国情况。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以及银行业逐渐与国际接轨,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理论截然分开的教材体系显然已不适应当前教学需要。所以,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二者结合程度的如何,也是选择教材的标准之一。

(三)、教材内容的难易性

教材内容一定要深浅结合,如果内容过易,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就会觉得空洞乏味,调动不起他们的兴趣;而如果过难,学生学起来吃力,同样没有效果。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意选择既有启发性,又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主动、自觉的学习。

目前,《货币银行学》的教材很多,各名牌大学都出版了自编教材,教师选择教材的自由度增大,有很大灵活性。根据两年的摸索与实践,目前采用的教材是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由夏德仁编著的《货币银行学》,该书内容较新颖,重点突出,并在介绍各种货币银行学原理、金融理论的同时,还讲述了近几年来中国金融业的一些改革情况,从教材使用效果看,还是比较理想的。

二、区分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庞杂,主要包括:货币理论,信用、利息理论,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经营,中央银行制度,通货膨胀理论,外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等,所需知识涉及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由于内容丰富而课时又有所压缩,单一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必然会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且知识点量大时,学生往往很难记住的现象。鉴于此,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重点、难点内容,以教师精讲为主

对于货币银行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宜采用教师精讲的方式。尽管这些年来,许多教育学者对这种传统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质疑,但是,就一些原理、概念、学证明等内容而言,采用此法是较适宜的。当然,要避免“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采取一些配套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注重课前提问环节。课堂提问,使学生的思想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逼”他们快速回忆起前一节课相关内容,以有利于本次教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引导他们的思路。比如,在讲授凯恩斯的货币传导机制:MsRIGNP的时候,就要启发学生,如果货币供应量Ms上升,利率是上升还是下降?为什么?利率下降,投资上升吗?投资增加,GNP如何变化?通过这种集体提问方式,使学生自己推导出作用原理。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能够较快理解凯恩斯货币传导机制,效果较教师单一传授要好得多。最后,还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经济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学习《货币银行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有关原理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同时,通过分析经济现象,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所以,讲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运用实例。例如,在讲完中央银行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后,结合我国目前通货紧缩、总需求不足的宏观经济情况,向学生讲授了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收购债券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再比如,在讲授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时,结合了中国商业银行现在新开展的各种消费信贷业务。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一方面,避免了单纯讲授理论时的枯燥无味,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的兴趣,使他们真正理解货币银行学中的有关理论,活学活用,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

(二)、学生已有所掌握的内容,采用教师、学生换位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以学生讲授为主。具体操作如下:(1)教师于下课前将讲授内容列出,引导学生准备。(2)给予充分准备时间,学生上台讲课。(3)讲完后,其他同学提问。(4)教师总结,点评。并对其中的难点重点给予正确解释。

教学实践中,我在讲述完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后,布置了一道题目:凯恩斯理论和弗里德曼理论的区别与联系。规定下次上课时由学生主讲。一开始,没有人愿意上台,经过一番鼓励,一个平时成绩较优秀的同学主动走上讲台,有了这个开头,随后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同学们也更加积极了,主讲之后的课堂提问也非常精彩。显而易见,这一方法的效果是明显的,它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认真备课”,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当然,换位法的使用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应选择学生有一定掌握基础的内容,或在以前相关课程中有所涉及,或已有过必要的讲授;另外,教师最后的总结必不可少,避免主讲学生中一些不正确的内容误导其他同学。

(三)、学生较易理解掌握的内容,采用讨论法

讨论法一般是由教师提出论题,学生围绕论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相互启发并达成共识。讨论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7-8人为宜,教师在课堂内巡视,做辅导答疑,最后,教师要及时总结评价,并对问题进行概括小结。例如,在讲授“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一节时,我提前布置了讨论题: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要求学生课后找资料,下节课分组讨论。讨论时,各组成员就自己搜集的材料,分别展开讨论,我在巡视过程中,提示学生运用实证分析法,重点分析降息对我国就业、产出、储蓄的影响。在随后的各组发言中,小组代表运用相关理论,结合真实数据,得出了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目前影响尚不明显的结论。通过讨论,加强了书本知识和实际的联系,也使学生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与看法,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新晨

(四)、与热点问题相关的内容,采用学生提问法

由于教材受到编写、出版等时滞的影响,往往很难将最新的东西容纳进去,而我国的金融改革措施又不断推出,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内容,应将最新的金融发展状况介绍给同学们,使学生获得最新的信息。例如,在讲完“金融市场”一章后,由于受多方因素所限,目前暂不能组织学生去银行、证券公司实地参观,为了有助于学生对该章内容的理解,我将《中国证券报》上的“货币市场”、“股票市场”、“资本市场”专版分别复印下来,人手一份,指导学生如何读懂金融类报刊,学会看股指、拆息以及金融专家写的评论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自由提问,例如股指的计算,银行拆息的行情解读等。通过接触一些实践性强的热点问题,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此法很欢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合理设计作业,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第3篇:银行货币学范文

教学重点、难点

在本章学习中,要理解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性质、职能;确切掌握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和掌握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

一、填空

1、最早的商业银行是( ),成立于( )。

2、资产管理理论的主要含义是( )。

3、现代银行体系中,( )居于核心地位。

4、按照巴塞尔协议,附属资本主要包括( )。

5、我国的三大政策性银行是指( )、( )和( )。

6、商业银行借款的主要渠道有( )、( )、( )、( )。

7、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 )年,其基本含义是( )。

8、银行储备包括( )和( )。

9 、商业银行的安全经营取决于( ),其含义是( )。

10、银行资本是通过( )或( )而形成的。

1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总方针是( )。

12、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包括( )( )。

13、流动性而收益性最低的是( )资产。

14、银行经营活动的基础和资金运行的起点是( )业务。

15、商业银行利润的来源是( )。

16、银行资本收益率取决于税后净收益和( )。

17、1694年,( )的建立,标志着西方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建立。

18、《巴塞尔协议》明确规定了银行总资本与经风险权数调整后的资产总额的比率,不得低于( )。

19、从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和业务范围看,德国是实行( )银行制度的典型。

20、储蓄存款一般是为( )和( )开立的存款账户。

21、( )原则被称为银行的黄金法则。

第4篇:银行货币学范文

关键词:应用性本科院校;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270-03

货币银行学作为一门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理论课,内容以金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为主体,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实践性。目前,在侧重于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应用性本科教育中,如何通过货币银行学这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性本科人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多年的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实践和学科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同时对其他理论性偏强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

按照人们在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不同,可以将人才划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大类。理论型人才,富有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承担发现规律、创新知识的重任;应用型人才,把发现、发明、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的任务。按照所受高等教育的学历层次不同,应用型人才可以细分为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等[1]。目前,应用性本科院校着眼于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具有“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性较强”的特点。这也给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组织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尤其对理论性偏强的课程更是如此。

货币银行学是一门以货币为核心、以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为支柱,以宏观金融调控为保障,以金融关系的国际扩展为延伸的关于货币资金运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理解个人和企业微观金融活动、洞悉国家宏观金融政策、掌握经济金融动态发展的基础课程[2]。货币银行学具有以理论性为主,兼有一定的应用实践性的特点。货币银行学作为一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包含较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货币银行学对金融学进行的是整体性、框架性的原理阐述,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毕业后从事经济、金融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3]。货币银行学不仅理论性较强,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应用实践性。如本课程中所涉及的货币真伪的辨别、票据的要素、利息的计算、金融机构的业务、金融工具等内容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并且货币银行学与现实结合紧密,其内容又往往和人们置身其中的现实经济生活密切相关,比如股市的涨涨跌跌、丰富多样的金融理财产品等很多现实中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货币银行学了解其背后的原委。

因此,只有明确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货币银行学这一门学科所具有的特点,才能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适应这种要求,才能更好地提高货币银行学整体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性本科人才。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一)注重知识面的广度及应用分析部分

作为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货币银行学在教学内容上既不能放松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也不能忽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货币银行学内容较多,涵盖了货币、信用、利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监管、货币政策、货币供求理论、通货膨胀及对外金融关系等方面。在课程内容的架构上,可以对货币银行学内容进行细分,将其分为理论分析部分和应用分析部分。理论分析部分主要包括货币供求理论、利率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货币政策理论与金融发展理论等;应用分析部分主要包括信用工具、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机构的运行及业务操作。这种划分的目的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性、实用性、实践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4]。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可以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深度,而侧重于知识面的广度,为大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造一个平台。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淡化较难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可以在讲解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给出延伸阅读资料,开出相关参考书目及其他资料,以满足学习兴趣较高的同学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而对于应用性较强的部分应着重强调,联系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以提高大家学习的兴趣性和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适当删减与其他课程交叉内容部分

货币银行学的内容与其他经济管理类所开设的课程有一定的交叉性,因此应结合应用性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所开设课程的交叉程度适当安排教学内容。比如货币这一部分在政治经济学中有所介绍,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介绍较多,货币供给理论、货币需求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中也有所涉及,因此这些内容可以适当简化,着重介绍不交叉的内容。

(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中应根据金融理论、金融政策和金融实践的新变化,密切联系实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讲授传统货币银行学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引入金融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要结合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适当增加一些最新的内容,比如在“货币形态”部分中,增加对“电子货币“的介绍,引导大家正确认识比特币;在利率方面,适当增加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的介绍;在“金融市场”部分中增加多层次资本市场和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介绍,比如对新三板扩容、股指期货市场的介绍;在宏观调控部分,根据不同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中央银行所选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增加对常备借贷便利、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的介绍等等。

另外,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的能力。在掌握货币银行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更很重要,为学生自己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来精心设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货币银行学整体教学质量,促进应用性本科人才的培养。

(一)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注重课堂讲授方法

面对面进行知识、理论传授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尤其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而言更是如此。课堂讲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浓缩课程精华,突出重点难点,突破教材内容的滞后性,使教学内容充分吸纳国内外金融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金融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因此在讲授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握知识的连贯性和时效性,并突出每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举例、练习等多种方式来巩固大家对知识的掌握,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课堂讲授的时候还要运用启发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充分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密切观察同学们的反映,并根据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反馈情况,适当调整授课的内容和方式。

2.组织学生自主教学

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增加让同学们组织自主教学活动的机会,比如对于课程内容交叉部分(如货币、通货膨胀部分),学生对这些部分内容比较熟悉,可以组织让学生自己来讲述相关内容,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一至二周的充分备课后上台讲述,其他同学也可以通过补充、提出问题等方式参与进来,教师加以适当的点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和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表达能力。

3.讨论

组织同学们对一些存在一定争议的理论问题及一些时事金融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不仅能够加深同学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并且还具有互相启发的作用。比如围绕如何正确认识货币的本质?如何理解信用作用的两面性等问题展开讨论。结合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组织同学们展开有针对性的讨论,比如围绕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影响及如何应对?如何通货货币政策来调控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结合现阶段的通货膨胀情况讨论其原因及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持财富的保值增值等问题展开讨论,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或点评,并适时给予鼓励和启发。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也可以增加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性和积极性。

4.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对一些真实的、典型的实例讲解、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的教学方法和过程。在金融领域已有大量相关案例与货币银行学密切相关,因此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中挑选经典案例,组织同学们来思考、讨论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选择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引导同学们思考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性及商业银行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等问题。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并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开设货币银行学模拟实验课

模拟实验课是提高货币银行学应用型本科人才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开设货币银行学模拟实验课,可以在进一步巩固货币银行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来有效提升同学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借助金融实验室开展模拟实验教学,如证券投资模拟交易、网上银行业务、电子货币支付结算等,可以缩短书本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增强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性。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股市模拟大赛,提高大家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还可以增加货币银行学与其他财经类课程的交叉实验,如金融工具在企业融资中的应用、金融创新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等[5]。

6.安排学生到金融机构参观与实习

采用安排学生到金融机构参观、实习的方法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知识。可通过学校与当地金融机构协商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等途径,在寒、暑假或者学期中定期安排学生去金融机构参观与实习,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网络教学、视频等使教学手段多元化,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高货币银行学教学质量。比如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大量的图像、数据和表格等直观方式来辅助金融原理的讲解,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通过网络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并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通过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补充书本上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大家了解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网络互动更好地促进同学们对知识的把握。

四、考核形式的多样化

一般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什么样的考核方式,学生就会运用最能适应该种考核方式的学习方法。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货币银行学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通过期末考试、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模拟实验学习情况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讲行多方位的考核,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最后的期末考试是检验学生对基本原理掌握情况以及实际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试题的内容上可以稍做变动,减少单纯的理论问题,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这一部分可以占到总成绩60%。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上课时的反应、课堂发言的活跃程度及回答问题的准确度、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案例分析报告与提出问题的情况综合给出,这一部分可以占到总成绩的30%。模拟实验成绩主要根据同学们的模拟实验情况给出,这一部分可以占到总成绩的10%。

五、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

要想提高货币银行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本科人才,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师资,加强货币银行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一名好的货币银行学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的同时,还需要具备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实践能力。因此一方面院校要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通过研修班、学术交流、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货币银行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学习最新的货币金融学理论,及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密切关注国内外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货币银行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性本科人才。另外,还可以通过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金融业内人士授课,介绍最新的金融业务发展情况及知识更新的要求,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以及就业后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59.

[2] 于德容.论货币银行学教学中几个关系的处理[J].消费导刊,2008,(12):153-154.

[3] 赵华伟.《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4):105-108.

第5篇:银行货币学范文

关键词:教学模式;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132-03

一、“1+3”连贯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所谓“1+3”模式是指货币银行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思路,即“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教学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三个基本点”是指三个连续性的课堂——教室、实验室、实习地。三个课堂连续性的课堂是指时间上的连续性,教室和实验室是根本,实习地是以前两个为基础的,从大一、大二基础知识的学习到大三、大四的实习,将课程内容连续贯穿,让学生真正做到学而不忘、学有所用。三个连续性的课堂设置,就是将学生固有的学习环境打破,不只局限于教室中,不只局限于45分钟的时间内,通过实验室、实习地等不同环境掌握不同能力,让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最终达到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见图1)。

“1+3”模式的最大特点:一是这一模式极大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教师作为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是这种模式是一种知识的延续和时间上的连贯。让学生在不同阶段对已学的知识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增加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能够做到学而不忘,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二、对于这个模式的具体解释

(一)以学生为中心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他提出的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原理,长期以来备受教育学者的推崇。中国的教育模式长期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重要性和能动性,这就形成了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强制接受的一种先入为主的填鸭式教学。随着这种教学弊端的日益显露,我国已经逐步推行教学改革,打破传统,尝试新的教学模式。

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首位,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学习能力和个人特点,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转变教学观念,更多地启发学生、为学生指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积极性。把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培养自身能力的过程。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紧密融合。

(二)实现多个课堂连续性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局限于一个教室和固定的课堂时间,这种课上教学早已满足不了现代大学生对知识的多样需求,也无法为社会造就应用型人才。改变传统模式,实现多课堂教学,让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丰富,课堂活动更灵活多样,通过学生互相启发、印证,并能及时地反馈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实现教师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的统一。

三个课堂是指教室、实验室和实习地。第一,教室是传统教学的延续,在课堂上,教师传授基础理论,介绍前沿学说,将书本知识讲解给学生,让学生掌握系统学科理论。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实验室,近些年学校纷纷增设了以专业软件、高配置微机为特点的现代实验室,通过软件系统模拟金融环境,让学生掌握实际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但是实验室的功能还应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今后还应该邀请银行、保险、证券等专业人士来进行专题讲座,通过具体案例、专业讲解、经验介绍让学生开阔眼界。实验室应该对学生开放,定期举行模拟交易竞赛、知识讲座,让学生组成兴趣小组,通过软件操作,对各类金融产品都有一定的接触和认知。第三,实习地即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场所,也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台阶。货币银行学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很多金融机构在招聘时专业课的考试中强调了货币银行学内容,所以第三个课堂——实习地是以前两个课堂为基础的,一般以金融方向的大三、大四的学生为主,主要是引导学生的就业方向,通过校企联合等方式,让金融类专业学生提前适应各种不同的金融环境,让学生对自己和今后的就业方向有个准确的定位。

(三)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迫切要求我国科学技术实现大跨越的发展,要求各行各业尽快培养出大批不同类型的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的教学始终围绕这一目标不断改革,不断创新,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学有所用,通过不断地教学改革、教学尝试,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社会造就一批专业性强、实际应用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

三、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实施全面教学改革,实现教学多样化

1 改进理论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是在建构主义思想下,教学应该以引导和启发为主。从身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人手,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发现与探索,对知识意义的构建;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和提升学生摄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设计完整的教学内容。课堂上要提炼出学习的重点、难点,将所学的知识点总结在问题中、案例中,通过答疑、讨论等形式强化学生记忆;课外通过布置作业练习,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消化。通过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研讨、金融专家讲座,学生广泛参与,拓宽视野,增加兴趣。三是改进教学手段,综合运用板书、多媒体和图文资料,增加课堂讲授的信息容量,实现基础性与前沿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2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根据国家标准和黑龙江省高校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践教学标准。货币银行学课程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应该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验室人员培训,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增设实习实训基地构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加强校企联合,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二)建立有层次、有专业、有交织的“三有”的教学体系

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就要因地制宜,研究不同的知识水平、不同专业结构的学生对知识的不同认知情况和需求情况,然后做出详细的评估,设计完整的教学方案,建立“三有”体系。

1 有层次

有层次是指现在的大学普及全民教育,不断地扩大招生,招收上来的学生在学习成绩、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知识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对于那些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理解能力较好的一表、二表的学生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通过教师引导,通过研究型教学改革,把课本知识通过问题引导、资料收集、分组讨论、论证分析、理论总结等一系列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综合运用,拓宽思路,增长见识。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提出新想法、新观念。对于知识水平相对较弱的学生,应该着重基础知识的夯实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课堂上,要把章节的重点难点讲解清楚,让学生能够理解进而掌握。还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去学习,通过互动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讲解和分析,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在课下,可以通过建立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对当下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在实验室通过模拟交易比赛,提升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2 有专业

有专业是指货币银行学作为金融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的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这门课程应该作为大部分专业学生的基础学科。其中,金融专业、财务管理专业、贸易专业应该作为必修课程,学生应该系统地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全部理论,并能够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灵活运用。对于其他专业,比如物流专业、营销专业等可以按照学科需求作为选修课程,设立相应的学时,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对这门课程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有一定的掌握,以及实践中涉及的具备一定应用能力。除此之外,在全校还可以设立校选课,主要的目的是普及金融基础知识,通过实物、案例、热点解答、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对金融基础知识有基本的认知和掌握,这样课程设置中难点会减少,知识面会增加,要做到通俗易懂,让不同专业、有兴趣的学生都能听得懂学得会。

3 有交织

有交织是指学科上的交叉。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同很多课程有交织,比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学、税法、会计学等,都互相作用、紧密联系,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就要认清货币银行学的基础学科地位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比如,在学生学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再学习货币银行学就对于利率和模型理解得更深刻,学完货币银行学再学国际金融学就更容易些。但是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不能和相近学科有过多的重复,要有自己的特点,就要将章节内容的分配上、重点难点的设置上、重复内容的复习上都有具体的规划,做到温故知新。将新知识和以前学习的内容紧密衔接上,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建立网络教学共享平台,形成数字化教学新观念

现在教学手段日益更新,很多学校教学实现多媒体教学,将传统的板书变成生动的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实教学手段的丰富。但是仅仅是课件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存在一定弊端,很多知识不能及时更新,教师坐在电脑前讲授,不能够和学生很好地互动,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网络教学平台。具体措施:一是设立视频课程。这一点在我国的一些知名院校已经展开,例如,北京大学网络教学平台设置课程信息查询、多媒体视频点播、移动教育、网络教学、名师讲坛等,中南大学网络教学平台设置了精品课程、4A网络课程和CORE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不同学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就目前黑龙江省的一些高校,网络教学平台还在起步中,应该按部就班,建立网络视频、网络教学系统、开发网络教学软件,借鉴先进手段的经验逐步建立本校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二是加强教学沟通与互动。各高校之间应该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快教学资源共享。不定期地举办经验介绍、视频交流,不仅专业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学生之间也应该经常沟通,借助网络优势,通过网络传播,推动学校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建设。三是为学生提供全天候学习环境。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能够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课程考核标准,建立多元考核体系

改革以单一试卷考核的传统考试方法,建立科学的四位一体的考核体系。具体措施:一是考试形式多元化。考核形式由两部分组成,即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理论考核以试卷为主,试卷以自主答题为主;实验考核以学生实践操作过程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为考核方式。二是考试题型多样化。理论考核分两部分。期中和期末设置不同考核内容。期中主要考查中期重点内容的掌握以计算和理论为主;期末考试包括基本概念、问题解答、图形分析和综合运用,概括全部的学习内容。三是课程分值多样化。课程分值设置为平时成绩30%,其中出勤10%,课堂表现和笔记占20%;考试成绩50%,期中占10%,期末占40%;实验成绩占20%,实验看其操作及报告完成情况酌情打分。四是奖惩分明的考核标准。对于按时出勤,课堂积极主动、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要有适当的奖励措施,对于散漫怠懈的学生要有惩罚手段,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王晓光,关于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03,(5):23-24

第6篇:银行货币学范文

网络环境 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教学一、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本意指由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环境、内容、进程和目标,并最终对自己进行所学内容的检验与评价。自主学习由于内容枯燥、缺乏指引性和时间安排,很难被学习者使用。中国传统教育中分析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和解惑”,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教师导向论”的特点,证实了自主学习的这种困难。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人们又重新重视起自主学习。网络环境中信息存储量大、搜索方便、传递迅捷——这降低了自主学习的难度。将网络环境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利用计算机网络传输教学信息,将多媒体技术结合以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使学生可以主动的构建知识,改变了中国传统教育“师道尊严”中遵循的“知识灌输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来主动的学习。

二、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的意义

1.网络环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自主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像图文结合,向学生构造出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但有限的课堂内激励是不够的,课外需要配合以专门自主学习资源平台。如讲解货币时,可以“中国历史上的货币形态”为专题列在课程网站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外自学。课内讲解的只是西方货币制度演进,再对比我国货币形态变化,从秦半两、汉五铢到宋朝对钱、明清元宝,学习马上变得生动起来——这提高了他们的兴趣,扩宽了知识面。

2.网络环境向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更高的综合素质

“货币银行学”是一个开放性的学科,每个知识点都可与当今世界经济相联系。教师只上课用多媒体课件将传统教学内容照搬是远远不够的。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联系宏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最新的经济发展资讯。如在讲解巴塞尔协议时,教师就可提出2011年7月我国银监会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为最低10.5%,这与2008年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协议III的趋势相一致。将巴塞尔协议III的出台背景和内容展示在自主学习资源平台中,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完成这些工作,教师首先需要接受新信息、甄别资料并加以编排。网络环境一方面向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有更高的综合素质来完成这些工作。

3.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有利于丰富实践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使其成为符合市场所需的紧俏人才,校内实践环节必不可少,尤其针对商学院的学生。借助网络环境,货币银行学中的银行经营和股票交易等原先在社会实践岗位才能接触到的操作,现在校内即可完成。这种模拟操作不仅提升学生的竞争力,还提高了教学质量。如商业银行开户、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销户的练习,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商业银行风险收益的是否匹配。

三、学生通过网络环境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优化,网络环境给大学生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内容,但其自主学习的效率并没有提高。

1.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

自主学习需要学生自行决定所学进程和方式,并进行自我监控。教师虽向学生提出网上学习的目标,但他们往往边上网娱乐边学习。当阅读如信用、利率等专业知识内容遇到困难时,学生并不能主动解决困难,而是选择逃避、借鉴同学的成果,最终上网只剩下娱乐。约束自己的娱乐之心,是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的第一问题。

2.学习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中国学生在应试教育下已习惯利用各种教参书,对题目死记硬背、一味做题,货币银行学在中国是一门成熟的课程,可利用的教参书非常多。当课程的资源平台向他们开放时,学生的反应仍是记忆背诵,认为这只是教参书的网络化;好一点可以学会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但很少有能消化成自己知识,提出自己的问题。当“课本灌输”转化成“网络灌输”,仅是信息量的增加,没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网络环境中信息缺乏管理

微博、博客使网络环境中的信息容量更大、传递更加迅速。这虽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背景材料,但信息的质量却良莠不齐。学生读了过于偏激的文章后,如腐败使中国经济前景堪忧,他们会对教师教授内容形成误解,认为上课所学知识无用,反为逃课找到了理由。但逃课的结果是基础理论匮乏,知识结构不合理,无法完成进一步的自主学习。

四、提高学生通过网络环境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效率的策略

1.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控能力

学生驾驭网络的能力有限的,在娱乐的诱惑面前,碰到困难选择逃避是自然的。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放任不管,而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加以引导和及时评价,激发其网络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克服困难、抵御诱惑的能力。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可先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查找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告知他们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网站上能找到数据,再由学生完成,最后统一检查他们所获数据的准确性。在较为简单的问题上小有所得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心理自控能力,这时可以再提示他们比较M1和M2的增长趋势,分析其增长的原因。

2.采取人性化教学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网络学习货币银行学的自主性,决定了每个人学习进程及结果均不同,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单独指导,人性化管理。在已经形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前,不是要取消它,而是通过单独指导,向学生介绍一种更先进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吸收知识,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解决,当学生自己发现原有学习方式的弊端后,才能主动转变。如学生甲学习基础较好,当分析中国历年货币政策转变时,可提示他结合经济背景思考转变的原因;当基础较差的乙同学同样涉及货币政策问题时,可以先提示他去考虑“为什么中国会选择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这种基础问题。教师要有意识的对学生加强指导,依托网络,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3.加强信息管理和个人网站的建设

互联网上各类信息确实会影响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信息值得商榷。对教育网内的信息管理需要更加严格,可以从教育网的入口处设置相应的防火墙将各种有害信息过滤掉,并设立网管来负责甄别信息。个人知识管理是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发展趋势,将个人获得的信息存放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中,既可增加知识积累,也可帮助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但这对教学双方计算机水平要求较高,笔者认为,现阶段可以用博客代替个人网站。

参考文献:

[1]杨素芳.浅谈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94-95

第7篇:银行货币学范文

【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

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资产价格持续攀升,物价上涨,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如此特殊的经济情况是前所未有的。中央银行已多次实行货币政策,但在目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是否能发挥其应有作用。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文献综述

1.西方经济学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

在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中,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认同货币政策的作用,而理性预期学派则提出不同意见。

(1)凯恩斯学派。凯恩斯认为,“有效储蓄之数量乃定于投资数量,而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鼓励投资者乃是低利率。故我们最好参照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把利率减低到一点,可以达到充分就业”。可见,凯恩斯虽然偏爱财政政策,但也不否定货币政策的作用。

之后,凯恩斯主义者汉森、萨缪尔森、索罗和托宾等人也肯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随着他们对货币政策作用的认识的加深,他们提出了“逆经济周期调节”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主张。

(2)货币学派。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一个主要根源”,“货币政策能够发挥的第二个作用,是为经济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继续用米尔的比喻,就是使货币政策这架机器运行”,“货币政策有助于抵消经济体系中来自其他方面的主要波动”。由此可知,弗里德曼充分肯定货币政策对稳定经济的作用。

(3)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卢卡斯曾提出过着名的“政策无效性命题”。他指出:“当扩张性货币政策反复推行时,它不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推动力消失了,对生产没有刺激作用,期望生产能扩大,但结果却是通货膨胀,而不是别的。”显然,卢卡斯完全否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

2.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观点

对于货币政策能否发挥调控作用,中国经济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过分突出甚至否定货币政策的有效作用。中国人民大学黄达教授认为,“给人的印象,货币政策得心应手,是极有利的工具。但实践证明,过分高估其效能,不是实现不了设想的目标,就是在强力贯彻实施中带来很大的副作用”。

第二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具有非对称性即通货膨胀得力而治理通货紧缩乏力。对外贸易大学的吴军教授认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实践,可以证明再经济衰退阶段的恢复经济增长方面,财政政策的强效应和货币政策的弱效应”。

第三种观点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持肯定态度。南京大学的范从来教授认为,“我国并没有陷入流动性陷阱,投资和消费的利率弹性是存在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是具备的”。

二、评价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

弗里德曼说,“我相信,某一货币总量是目前可得的、最好的、货币政策的直接指示器或评价标准。而且我相信:与选择价格水平的做法相比,具体选择哪一种货币总量所带来的妨害则小得多。”可见,弗里德曼认为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是货币供应量。

在国内,李春琦等学者在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时,多数也采用货币供应量M2作为评价指标。而崔建军(2006)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体现在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实现程度。但其是在封闭的环境下,用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来评价。

考虑到,在我国货币供应量是否应作为中介目标尚存争议,而且经过线性回归的检验,发现货币供应量与CPI的拟合程度不高。中国经济已逐步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市场已不再封闭。所以本文以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评价标准,即“维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分析货币政策在近期调控中发挥的作用,评价货币政策的效果。

币值稳定,包括对内币值稳定和对外币值稳定。本文通过06年和07年的CPI指数和人民币汇率走势,进行考察。而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则通过GDP增长率来评价。

三、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评价

经过数据统计,在这两年中央银行已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年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以达14%,创历史新高,冻结了商业银行大部分资金。年贷款利率也调至7.47%,比06年年初上升了1.89%,明显是要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虽然中央银行频繁地实行货币政策,但物价仍呈上升趋势,超过警戒线3%,这似乎与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背道而驰。

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路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贸易顺差也持续增长,外汇储备屡创新高。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但现在汇率已上升了一定幅度,中央银行似乎无法控制。

再看GDP增长率,07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11.1%,第二季度为11.9%,第三季度为11.5%,第四季度为11.2%,仍成双位数增长,并没有放慢的迹象。紧缩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如果货币政策的紧缩效应显着,应该能平抑通货膨胀,且不影响经济发展。虽然货币政策在这轮调节过热经济的过程中,没有影响到经济的增长。但没有成功地维持币值稳定,人民币仍然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并且日趋严重,所以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显着。

四、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

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有很多,尤其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既有货币政策本身存在的缺陷,也有经济环境的制约。主要表现为:

1.货币政策本身的缺点

货币政策存在时滞性。货币政策由制定、执行到产生效果,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市场较完善的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发挥效用需为六个月到一年。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阻塞,由货币政策所推动的货币供给很难达到县域地区。货币市场体系尚存缺陷,市场利率尚没形成,这也影响到货币政策发挥效用。此外,中央银行隶属于国务院,只有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力,没有决策权。所以,货币政策的时滞要比发达国家要长。

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通过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一般很少给中小企业贷款。所以,货币政策的作用影响不到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能够按往常一样进行贷款投资。在我国,中小企业占据市场的大部分。调控不了中小企业,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减弱。

从货币供给性质来看,目前我国处于转轨经济,同时,我国奉行二级银行体制,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体系、企业、居民个人都参与货币创造过程。因此,我国的货币供给同时具有外生性和内生性,而不是纯粹的外生性,中央银行控制的货币供应量有限,货币政策的效果有所减弱。

2.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制约

本次的通货膨胀属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所以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显着。这次的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而食品价格的上涨又引起其他物品的价格上涨。全面的物价上涨,自然引起工资上涨,市场上货币供给增多,从而使通胀加剧。即便中央银行能控制货币的供给,但不管货币政策如何紧缩,人们都不可能将购买食品的钱存入银行。在这种情况下,紧缩的货币政策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人民币持续升值,外界对人民币产生升值的预期,也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国内外的投资者都抛出美元,买入人民币。中央银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被迫抛出更多的本币,使货币供应量上升,流动性加大,通货膨胀加剧,货币政策产生了反效果。

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完善,利率的种类很多,有基准利率、同业拆借率、存贷款利率、银行间债券利率等,没有统一的市场利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利率政策的实行。

3.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的情况

根据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货币政策要超出人们的预期,才能发挥作用。但现在人们对货币政策已有预期,中央银行所制定的货币政策没有考虑到预期因素,所以货币政策没有达到所需要的效果。此时,货币政策在更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警告,真正的调控作用较弱。

中央银行决定执行货币时,已经延误了时机。市场已存在大量货币,紧缩的货币政策很难控制住这种趋势。而且,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或年存贷款利率都是小幅度的调整,到后期才增大幅度,所以货币政策暂时效果微弱。

五、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针对影响货币政策的种种原因,本文将从三方面提出改善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1.尽量减弱货币政策的时滞性

首先,缩短货币政策产生效果的时间。货币政策的时滞性不能完全消除,但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时滞性可以减弱。这就要求中央银行提高对经济情况的预见,制定出有预见性的货币政策。而且中央银行的调控要适时,避免货币政策在经济情况发生转变时才起作用。而且,中央银行要有一定的独立性。虽然和建国初期相比,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是较弱。我国的中央银行隶属于国务院,没有决策权,执行货币政策要遵照国务院的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实行货币政策的时机。此外,还需商业银行的配合。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要深入县级金融机构,并放宽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限制,使货币政策得到更有效的传导。

2.改善货币政策实施的环境

继续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促使市场利率形成。这有利于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而货币市场的完善则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更有效。因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主要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票据,若利率能够市场化,则利率所反映的市场情况更加真实,有助于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制定的货币政策也更有效。

如果财政政策不和货币政策相配合,这也会使货币政策的效果被抵消掉。考虑到现在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财政政策似乎比货币政策更有效。通过政府补贴、减免税收、政府限价等措施可降低食品生产的成本,控制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物价上涨的幅度。通过制定对出口的管制,取消部分出口产品的优惠政策,可控制住贸易的持续顺差。财政政策是一种直接调控的政策。所以货币政策应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会事半功倍。

汇率政策是货币政策体系的重要部分。现在人民币被低估,对外贸易持续顺差,造成较多贸易摩擦,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而国内通货膨胀的问题日趋严重,政府可考虑放宽对人民币汇率的控制,以缓解通货膨胀问题。人民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扩大国内供给,而且也减少了货币供应量,对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有较大帮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美元走弱,升值是人民币必然的趋势。或许要人民币一次升值较多会对中国经济和金融稳定造成冲击,但政府可根据中国具体国情,让人民币逐步升值,达到人民币真实的价值。

3.提高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

加强金融创新。目前,一般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但这些工具都有各自的缺陷。现在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中央银行很应该创造出适合当前情况的新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冲的力度。

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要考虑到预期因素,每次的货币政策能超出人们的预期之外,将使调控更有效果,也表明中央银行调控的决心,加大了警告作用。

加大货币政策的强度。中央银行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或利率都是小幅上调,效果不大,反而使通货膨胀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增加调控的难度。所以,中央银行可以减少调控的次数,但加大调控的强度。有人认为这种做法会造成经济的“硬着陆”。但以现在的经济情况,市场能承受得了较强的紧缩政策。相反,现在频繁地使用货币政策,效果不大,对市场的警告作用也不大。当货币政策产生累积效应时,也同样会导致经济的“硬着陆”。

中央银行也可以尝试使用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措施,加大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控制,同时督促商业银行承担稳定经济的义务。

六、结语

综上所述,2006到2007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因其自身缺点和环境影响等原因,所以效果不太显着。货币政策有效性偏弱,对宏观调控十分不利。以现在的经济形势来看,中央银行必须实行宏观调控以稳定经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迫在眉睫。所以,中央银行要根据现时中国经济的情况,分析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加深对货币政策的认识和研究,克服货币政策的缺点,改善金融环境,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便更好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只有这样,中央银行才能充分发挥调节经济的作用,有效地控制本次的经济过热,维持经济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崔建军.金融调控理论[J].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崔建军.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孟建华.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和发展[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X].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第8篇:银行货币学范文

1.西方经济学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

在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中,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认同货币政策的作用,而理性预期学派则提出不同意见。

(1)凯恩斯学派。凯恩斯认为,“有效储蓄之数量乃定于投资数量,而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鼓励投资者乃是低利率。故我们最好参照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把利率减低到一点,可以达到充分就业”。可见,凯恩斯虽然偏爱财政政策,但也不否定货币政策的作用。

之后,凯恩斯主义者汉森、萨缪尔森、索罗和托宾等人也肯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随着他们对货币政策作用的认识的加深,他们提出了“逆经济周期调节”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主张。

(2)货币学派。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一个主要根源”,“货币政策能够发挥的第二个作用,是为经济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继续用米尔的比喻,就是使货币政策这架机器运行”,“货币政策有助于抵消经济体系中来自其他方面的主要波动”。由此可知,弗里德曼充分肯定货币政策对稳定经济的作用。

(3)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卢卡斯曾提出过著名的“政策无效性命题”。他指出:“当扩张性货币政策反复推行时,它不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推动力消失了,对生产没有刺激作用,期望生产能扩大,但结果却是通货膨胀,而不是别的。”显然,卢卡斯完全否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

2.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观点

对于货币政策能否发挥调控作用,中国经济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过分突出甚至否定货币政策的有效作用。中国人民大学黄达教授认为,“给人的印象,货币政策得心应手,是极有利的工具。但实践证明,过分高估其效能,不是实现不了设想的目标,就是在强力贯彻实施中带来很大的副作用”。

第二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具有非对称性即通货膨胀得力而治理通货紧缩乏力。对外贸易大学的吴军教授认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实践,可以证明再经济衰退阶段的恢复经济增长方面,财政政策的强效应和货币政策的弱效应”。

第三种观点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持肯定态度。南京大学的范从来教授认为,“我国并没有陷入流动性陷阱,投资和消费的利率弹性是存在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是具备的”。

二、评价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

弗里德曼说,“我相信,某一货币总量是目前可得的、最好的、货币政策的直接指示器或评价标准。而且我相信:与选择价格水平的做法相比,具体选择哪一种货币总量所带来的妨害则小得多。”可见,弗里德曼认为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是货币供应量。

在国内,李春琦等学者在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时,多数也采用货币供应量M2作为评价指标。而崔建军(2006)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体现在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实现程度。但其是在封闭的环境下,用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来评价。

考虑到,在我国货币供应量是否应作为中介目标尚存争议,而且经过线性回归的检验,发现货币供应量与CPI的拟合程度不高。中国经济已逐步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市场已不再封闭。所以本文以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评价标准,即“维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分析货币政策在近期调控中发挥的作用,评价货币政策的效果。

币值稳定,包括对内币值稳定和对外币值稳定。本文通过06年和07年的CPI指数和人民币汇率走势,进行考察。而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则通过GDP增长率来评价。

三、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评价

经过数据统计,在这两年中央银行已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年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以达14%,创历史新高,冻结了商业银行大部分资金。年贷款利率也调至7.47%,比06年年初上升了1.89%,明显是要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虽然中央银行频繁地实行货币政策,但物价仍呈上升趋势,超过警戒线3%,这似乎与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背道而驰。

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路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贸易顺差也持续增长,外汇储备屡创新高。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但现在汇率已上升了一定幅度,中央银行似乎无法控制。

再看GDP增长率,07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11.1%,第二季度为11.9%,第三季度为11.5%,第四季度为11.2%,仍成双位数增长,并没有放慢的迹象。紧缩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如果货币政策的紧缩效应显著,应该能平抑通货膨胀,且不影响经济发展。虽然货币政策在这轮调节过热经济的过程中,没有影响到经济的增长。但没有成功地维持币值稳定,人民币仍然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并且日趋严重,所以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显著。

四、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

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有很多,尤其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既有货币政策本身存在的缺陷,也有经济环境的制约。主要表现为:

1.货币政策本身的缺点

货币政策存在时滞性。货币政策由制定、执行到产生效果,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市场较完善的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发挥效用需为六个月到一年。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阻塞,由货币政策所推动的货币供给很难达到县域地区。货币市场体系尚存缺陷,市场利率尚没形成,这也影响到货币政策发挥效用。此外,中央银行隶属于国务院,只有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力,没有决策权。所以,货币政策的时滞要比发达国家要长。

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通过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一般很少给中小企业贷款。所以,货币政策的作用影响不到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能够按往常一样进行贷款投资。在我国,中小企业占据市场的大部分。调控不了中小企业,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减弱。

从货币供给性质来看,目前我国处于转轨经济,同时,我国奉行二级银行体制,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体系、企业、居民个人都参与货币创造过程。因此,我国的货币供给同时具有外生性和内生性,而不是纯粹的外生性,中央银行控制的货币供应量有限,货币政策的效果有所减弱。

2.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制约

本次的通货膨胀属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所以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显著。这次的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而食品价格的上涨又引起其他物品的价格上涨。全面的物价上涨,自然引起工资上涨,市场上货币供给增多,从而使通胀加剧。即便中央银行能控制货币的供给,但不管货币政策如何紧缩,人们都不可能将购买食品的钱存入银行。在这种情况下,紧缩的货币政策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人民币持续升值,外界对人民币产生升值的预期,也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国内外的投资者都抛出美元,买入人民币。中央银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被迫抛出更多的本币,使货币供应量上升,流动性加大,通货膨胀加剧,货币政策产生了反效果。

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完善,利率的种类很多,有基准利率、同业拆借率、存贷款利率、银行间债券利率等,没有统一的市场利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利率政策的实行。

3.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的情况

根据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货币政策要超出人们的预期,才能发挥作用。但现在人们对货币政策已有预期,中央银行所制定的货币政策没有考虑到预期因素,所以货币政策没有达到所需要的效果。此时,货币政策在更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警告,真正的调控作用较弱。

中央银行决定执行货币时,已经延误了时机。市场已存在大量货币,紧缩的货币政策很难控制住这种趋势。而且,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或年存贷款利率都是小幅度的调整,到后期才增大幅度,所以货币政策暂时效果微弱。

五、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针对影响货币政策的种种原因,本文将从三方面提出改善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1.尽量减弱货币政策的时滞性

首先,缩短货币政策产生效果的时间。货币政策的时滞性不能完全消除,但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时滞性可以减弱。这就要求中央银行提高对经济情况的预见,制定出有预见性的货币政策。而且中央银行的调控要适时,避免货币政策在经济情况发生转变时才起作用。而且,中央银行要有一定的独立性。虽然和建国初期相比,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是较弱。我国的中央银行隶属于国务院,没有决策权,执行货币政策要遵照国务院的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实行货币政策的时机。此外,还需商业银行的配合。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要深入县级金融机构,并放宽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限制,使货币政策得到更有效的传导。

2.改善货币政策实施的环境

继续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促使市场利率形成。这有利于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而货币市场的完善则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更有效。因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主要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票据,若利率能够市场化,则利率所反映的市场情况更加真实,有助于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制定的货币政策也更有效。

如果财政政策不和货币政策相配合,这也会使货币政策的效果被抵消掉。考虑到现在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财政政策似乎比货币政策更有效。通过政府补贴、减免税收、政府限价等措施可降低食品生产的成本,控制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物价上涨的幅度。通过制定对出口的管制,取消部分出口产品的优惠政策,可控制住贸易的持续顺差。财政政策是一种直接调控的政策。所以货币政策应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会事半功倍。

汇率政策是货币政策体系的重要部分。现在人民币被低估,对外贸易持续顺差,造成较多贸易摩擦,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而国内通货膨胀的问题日趋严重,政府可考虑放宽对人民币汇率的控制,以缓解通货膨胀问题。人民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扩大国内供给,而且也减少了货币供应量,对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有较大帮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美元走弱,升值是人民币必然的趋势。或许要人民币一次升值较多会对中国经济和金融稳定造成冲击,但政府可根据中国具体国情,让人民币逐步升值,达到人民币真实的价值。

3.提高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

加强金融创新。目前,一般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但这些工具都有各自的缺陷。现在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中央银行很应该创造出适合当前情况的新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冲的力度。

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要考虑到预期因素,每次的货币政策能超出人们的预期之外,将使调控更有效果,也表明中央银行调控的决心,加大了警告作用。

加大货币政策的强度。中央银行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或利率都是小幅上调,效果不大,反而使通货膨胀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增加调控的难度。所以,中央银行可以减少调控的次数,但加大调控的强度。有人认为这种做法会造成经济的“硬着陆”。但以现在的经济情况,市场能承受得了较强的紧缩政策。相反,现在频繁地使用货币政策,效果不大,对市场的警告作用也不大。当货币政策产生累积效应时,也同样会导致经济的“硬着陆”。

中央银行也可以尝试使用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措施,加大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控制,同时督促商业银行承担稳定经济的义务。

六、结语

综上所述,2006到2007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因其自身缺点和环境影响等原因,所以效果不太显著。货币政策有效性偏弱,对宏观调控十分不利。以现在的经济形势来看,中央银行必须实行宏观调控以稳定经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迫在眉睫。所以,中央银行要根据现时中国经济的情况,分析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加深对货币政策的认识和研究,克服货币政策的缺点,改善金融环境,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便更好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只有这样,中央银行才能充分发挥调节经济的作用,有效地控制本次的经济过热,维持经济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崔建军.金融调控理论[J].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崔建军.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孟建华.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和发展[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X].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陈共.财政学[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童适平.中央银行学教程[Z].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第9篇:银行货币学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成因分析;对经济的影响;战胜通胀

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国内货币供应量超过商品流通的客观需要量,从而引起纸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这里包含两重含义,一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实际需要量;二是由此引发了货币贬值。这两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一)货币的超量发行

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发行太多,包括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因素。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应当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和经济发展规模来加以确定,货币发行过多必定会导致通货膨胀。正如货币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所说:“通胀无论何时何地皆为货币现象”。2011年末我国GDP总量为47.1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达到85.2万亿元,超出38.1万亿元,这超出的38.1万亿元就是超发货币,必然会成为我国通货膨胀的主推手。对此,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周其仁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的“货币老虎越养越大”。货币超量发行引发通货膨胀,这一规律不仅适用于国内,也适用于全球。但是美元超发并不会在美国国内引发通货膨胀,只会把战火烧遍全球,这是美元在全球的货币霸主地位所决定的,美元的超量发行会推动全球的通货膨胀。

(二)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渡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此时,由于劳动和设备已经充分利用,因而要使产量再增加已经不可能,过渡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我国当前的需求过度情况,明显可以从投资过多表现出来,在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指导下,中央和地方政府聚集了大量资金,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大量投资,包括交通、能源、灾区重建等;与此同时,这些资金带动了大量民间投资,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加,投资方式呈现泡沫状,物价上涨压力巨大;资源的稀缺也是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从全球经济中长期发展看,随着全球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费需求也会日益扩张,所以,这些自然资源的价格总的趋势是向上不断提高,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拉动资源价格上涨。

(三)成本提高引发通货膨胀

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特别是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以后,多种生产要素价格走势都出现了拐点,价格的提升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比如,土地价格大幅上升,能源、资源包括水资源价格也在大幅上升,最典型的还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我国低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以说是历史性的。当人均GDP提高后,也将意味着劳动力成本会有相应上升。其他要素成本也存在同样的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中国对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大幅度增长,国外资源的依存度也迅速提高,这必然导致资源价格的上涨,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另外环境保护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政府对节能减排越来越重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这种要求,企业就得增加人力、物力,这就客观上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影响企业的技术进步,导致生产的倒退

通货膨胀一方面使企业的技术改造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企业由于产品热销而不重视技术改造,结果导致技术进步缓慢,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在通胀期间,由于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往往快于产成品,从而会增加生产性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使投资不如投机,生产不如囤积的现象普遍出现。其结果,一方面使生产领域的资金大量流向流通领域,导致生产萎缩;另一方面造成原材料越短缺,越囤积,出现短缺和积压并存的恶果。

(二)通货膨胀扰乱分配结构

对于不同收入种类的人,在通货膨胀中,各自的利益所受的影响不同。以工资和租金、利息为收入者,在通胀中会遭受损害,而以利润为主要收入者,却可能获利。通胀不仅引起收入的再分配,而且也会引起财富的再分配。面值和收益稳定的金融资产,在通货膨胀期间其价值会降低,因此,持有这些资产的个人和阶层会受到损失,其债务人则会因通货膨胀而受益。各种实物资产在通货膨胀期间会因价格上涨而使持有者受益。

(三)通货膨胀会影响金融职能的正常发挥,破坏正常的信用活动

通货膨胀会降低借款成本,从而诱发过度的资金需求,迫使金融机构不得不加强信贷配额管理,进而削弱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通货膨胀影响了货币职能的正常发挥,使货币符号的价值贮藏职能丧失,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混乱,一旦人们的货币幻觉消亡,必将挤兑风盛行,有可能引起银行的破产和倒闭,甚至引发更大的政治经济危机。

三、如何战胜通货膨胀

(一)增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控制货币发行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法律赋予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进行金融监管与调控的自,以及为确保自的有效行使而采取的相关法律措施。如果中央银行没有货币发行权,就不能实现对国家经济的有效宏观调控。只有保障中央银行独立地发行货币,才能保证币值稳定。市场经济在我国已经推行30多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实事求是地说,我国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还显得远远不够,其中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中央银行自身调控技术有一个逐渐成熟过程的原因,也有政策调控不到位的问题,还与中央银行操作独立性不够有关,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银行一直抱着用“积极”的货币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惯有思维有关。只有中央银行真正掌握货币发行权,通货膨胀才有可能被降到最低程度。

(二)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即中央银行通过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压缩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给量,来实现宏观紧缩。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出售有价证券,回笼货币资金,以相应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减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抑制其信贷扩张能力,从而减少投资和货币供应量;提高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和市场利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减少对信贷的需求,减少货币流通量。政府通过增收减支的办法来抑制总需求的增长,实现宏观紧缩。

(三)资本流出有助于抑制国内通胀,适当放宽资本流出标准

所谓资本流出,是指那些资产性权益包括货币、债券、股权等从国内流向国外,从而形成未来对国外的某种索取权。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它不仅要在国内兴风作浪,而且还一定会在国际上游窜。一个简单道理就是资本有流入就必定会有流出。适当放宽资本流出标准,有助于减轻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适当调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一个经济水平较低、人均GDP向发达国家追赶的国家中,本国货币必然会逐步升值,这是历史规律。如果中央银行强行禁止这种升值,就必须多发货币,从外来投资者和出口企业手中回收外汇。这种货币发行必然会推动国内通货膨胀。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允许货币升值,就不用发行这么多货币去购买流入国内的外汇,同时还会由于汇率升值,企业可以从国外进口到更多的商品。国内资源供给增加了,也会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由于我国投资自由度不高,很多企业从外贸出口中赚到外汇后,不得不投向房地产、股票市场,这是推动我国资产泡沫、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人民币适当升值后,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启动内需。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只要能建立起一个覆盖全社会、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启动内需将变得十分容易。

(四)有效改善供给

有效改善供给是指以积极刺激生产的方法增加供给,同时压缩总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改善供给的主要措施有:降低所得税税率,提高机器设备的折旧率,促进投资,增加供应,实行有松有紧、区别对待的融资政策,以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通过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根本上改善货币流通状况。减少政府对企业的活动限制,让企业更好地扩大商品的供给。

四、结论

中国在积极应对通货膨胀的时候,除了加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政策以外,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和加大对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力度,使其能惠及全体中国人民。同时,要积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其更加合理、公平。只有这样,才能标本兼治,才能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才能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才能维护和平稳定的社会局面,才能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衷共济,迎难而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斌.中国式通货膨胀-我国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因素、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M].中国市场出版社,2011.

2.刘元春.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