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战争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利率政策;股票市场;影响
[DOI]10.13939/ki.zgsc.2016.24.081
1 引 言
股票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涨跌震荡不仅影响宏观经济发展,更关系到实体经济运行效率以及广大投资者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率政策以其更好的可控性与可测性,逐渐成为各国央行青睐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是理解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互动机制的重要视角,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旨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予以总结。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相关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组建较早、发展成熟度高,对本国乃至国际经济发展态势起着重要的反馈与引领作用。受早期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影响,国外针对宏观经济政策与股票市场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集中于回答“货币政策对股市是否中性”“货币政策变动对于股市震荡能否产生真实的影响”“股票市场对于货币政策变化的反映的有效性分析”等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货币供应量是度量货币政策的主要指标,20世纪90年代后,利率逐渐取代货币供应量成为各国央行首选的货币政策中介工具。Thorbecke是早期研究二者关系的学者,他通过事件分析法指出联邦基金利率与股票收益显著负相关。Rahman和Mustafa[1]分析了多个国家利率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行了协整检验,其结果是大多数国家股票价格与利率之间不存在显著Granger因果关系,但存在一个显著的长期协整关系。
在此后的研究中,随着预期、经济周期、区域性、波动性、影响的时滞效应等变量的引入,利率政策调整对股票市场影响的研究范畴不断丰满完善。
经济学家对不同计量模型的构建与使用也存在多样变化,总体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实证分析方法:OLS回归、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分析、VaR方法、非线性模型和GARCH-type模型。[2][3][4][5][6][7]从研究切入的角度来看,国外学者引入不同控制变量,从各个角度针对利率政策和股票市场的关系展开多层次的研究。
Bomfim[8]将利率政策分为预期与未预期两部分,研究发现,未被正确预期的联邦基金利率变化对股票市场波动有显著的负效应,这一效应在短期内更为显著,且未预期利率政策正向变化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大于负面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Bernake和Kuttner[9]基于单方程方法测出,未预期联邦基金利率每下降25个基点将导致股票指数上升1%。Corallo[10]采用SVAR模型分析了英国和德国国币政策对资产净值及股市的影响,指出未被预期的利率变动对资产价值虽然有负向影响,但这一结果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
着眼于不同经济环境,Mishkin的研究以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为分界点,否定了部分学者“货币政策无用论”的观点,强调了在金融危机中联邦基金利率对股票市场波动具有显著作用,通过降低“负面反馈循环”效应对维护金融稳定发展起积极作用。Shen Wang和Mayes[11]通过对比分析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欧元区中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指出在总体上利率政策对股市指数波动产生显著地负向影响,但在各个股市中的具体表现存在差异:在澳大利亚股市中,利率政策的影响在经济衰退期更为强烈;欧元区与英国的股市在金融危机发生前后,股票指数面对利率政策冲击时的反应方向是不同的。
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存在累积效应和时滞效应,体现于作用效果在长期和短期中明显的差异,Rigobon和Sack认为利率与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的负相关关系在短期内更为显著。而Alireza和Strauss依托协整理论,指出新加坡股票市场指数波动受利率政策负向影响要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才能得以体现。
少数学者针对不同行业展开了研究。Pablo Moya-Martíneza分析了不同行业的负债率和利率敏感性程度,着眼于上市公司股票收益,针对利率变动提出相关经营与投资指导建议,但没有从宏观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2.2 国内文献综述
我国股票市场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时间较短。国内针对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两者间内在关系的研究在2000年以后才逐步展开,初期以选取货币供应量为政策变量的研究居多。随着我国央行从货币供应量与利率并行的双重政策中介指标转移为利率政策单一指标,利率波动与股票价格指数变化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术界考察研究重点。多数研究是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实证模型,针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实际运行特征进行实证研究。虽然国内的研究在科研创新方面略逊于国外,但在剖析我国股票市场运行与货币政策行为之间的作用方面更具针对性,从预期、宏观经济环境、长期与短期影响等角度对利率政策与股票市场互动关系展开多层次的研究。
刘迁[12]对比分析未被预期的利率调整对股票市场波动性、收益率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我国股票市场存在显著的利率预期。邹文理[13]运用ARIMA预测方法分析沪深两市股票指数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认为未被预期的货币政策将引起经济主体行为的大幅调整,从而导致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同时,未预期利率对不同行业影响程度上存在差异,该差异无法通过CAPM理论解释。
基于不同宏观经济环境,朱孝祯[14][15][16]以雷曼兄弟破产为金融危机爆发的标志,运用VAR-MGARCH-BEKK模型,分析我国利率变动在金融危机前后对沪深300指数以及中小板指数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在金融危机之前,利率与大盘股指数和中小板指数之间存在双向价格溢出效应和波动溢出效应,而在金融危机后,只存在于利率向沪深300指数的单项波动溢出效应。
引入时间因素,刘金全等[17]运用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指出我国股票价格对利率变动不仅存在短期的共同波动,也存在长期趋势。平、袭玉荣的研究强调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效果在中期与长期内显著,在短期内比较模糊。
国内大多数研究表明,利率政策的调整对股票市场产生负向影响,下调利率将引起股市指数上涨。相反,利率的上调会引起股市指数下跌。[18]但部分学者则得出相反的实证结果,孙伶俐利用事件分析法,认为利率调整对股市价格波动无确定性的关系,利率政策的制定还需结合宏观经济及市场情况综合分析。刘景[19]分析了7次利率下调时股票价格指数的变动情况后指出,股票价格指数对利率的变化不敏感。
3 当前研究的综合评价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存在负向影响的观点得到普遍认同,利率作为调控股市的工具作用也得到了肯定和认可。具体来看:第一,相比已被正确预期的利率政策,未被预期的利率政策对股市的调控作用更加明显;第二,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动,如金融危机的发生,会对二者的互动关系产生影响;第三,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程度存在区域性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政策效果有所不同;第四,利率政策对股市的调控作用往往在长期内更加显著。国内仍有少部分学者认为利率对股市无确定性关系,这可能与我国股市发展不够成熟、利率传导机制阻滞有关。
国内外针对利率政策与股票市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在考量利率政策与股市的关系时,绝大多数学者将股票市场作为整体进行分析,基于不同行业视角的研究在国内外均较为薄弱。但是,市场聚合很大程度地掩盖了不同行业之间对于利率敏感程度的显著差异,将股票市场整体表现作为研究对象将严重削弱利率政策制定的针对作用。因此,基于不同行业的研究能够更为细致的考察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深入剖析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以及实体经济的互动关系,为制定具有针对性、高效率的利率政策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Rahman M.,Mustafa.M..Dynamic Linkages and Granger Causality between Short-term USC or Porate Bond and Stock Markets[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1997(4):89-91.
[2]Korkeamki T..Interest Rate Sensitivity of the European Stock Markets before and after the Euro Introduction[J].Int.Fin.Markets.Inst.and Money,2011(21):811-831.
[3]Atta Ullah Shah,Yasir Kamal,J.U.Rehman.The Interest Rates-stock Prices Nexus in highly Volatile Markets:Evidence from Pakistan[J].Organization,2012(2):2589-2598.
[4]Das A..Do Stock Prices and Interest Rates Possess a Common trend?[J].Louvain Econ.Rev.,2005(71):383-390.
[5]Laopodis N.T..Dynamic Linkages between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Stock Market[J].Rev.Quant Finance Acc,2010(35):271-293.
[6]Ballester L.,Ferrer R.,Gonzlez C..Inear and Nonlinear Interest Rate Sensitivity of Spanish Banks[J].The Spanish 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1(9):35-48.
[7]Kasman S.,Vardar G.,Tunc G..The Impact of Interest Rate and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on Banks Stock Returns and Volatility:Evidence from Turkey[J].Economic Modelling,2011(28):1328-1334.
[8]Bomfim A.N..Preannouncement Effects,News Effects,and Volatility:Monetary Policy and the Stock Market[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3(27):133-151.
[9]Bernake B.S.,Kuttner K.N..What Explains the Stock Markets Reaction to Federal Reserve Policy?[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5(3):1221-1257.
[10]Corallo E.The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on Asset Prices:Evidence from Germany and U.K.[J].Economics,2006(33):158-166.
[11]Shen Wang,David G.Mayes.Monetary Policy Announcement and Stock Reactions: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2,23(2):145-164.
[12]刘迁.利率调整的未预期部分对股票市场的影响[D].西安:西北大学,2010.
[13]邹文理.预期与未预期的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11):88-96.
[14]朱孝祯.中国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金融政策和市场投资者视角的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4.
[15]杨新松,龙革.货币政策是否影响股票市场:基于中国股市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3):39-44.
[16]周虎群,李育.国际金融危机下人民币汇率与股价联动关系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0(8):69-76.
[17]刘金全,崔畅,邵欣炜.股票价格与实际利率之间长期协整与短期影响关系的实证检验[J].预测,2005(5):42-45.
李安导演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19岁男孩比利林恩与战友从战场回到国内参加巡演,并最终决定又回到战场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家庭的困境,青春的懵懂,战场的残酷,政治的虚伪,商场的压榨等都在李安导演出神入化的拍摄才能下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历经苦闷、彷徨、困惑、挣扎、纠结后,在逐渐认识到人生是怎么一回事,以后想要成为怎样的人。这个19岁的比利林恩,终于获得了成长。
这是一个反思战争的故事,一个尚未踏上情场却先被推上战场的男孩,不但要在战火中面对死亡的威胁,还需要思考投身于战争的意义。母亲狠狠地敲桌子,让他突然意识到枪声;舞台边突然炸开的烟火,让他下意识的躲避,以为是敌人在开火;即使周围都是手无寸铁的平民,他们依然神经紧绷,甚至会因为一句玩笑就会勒住路人的脖子。战争摧毁的到底是什么?
对,战争摧毁的就是人性。大兵与普通民众之间难以跨越的心灵鸿沟,裸的呈现了战争对人性的破坏与毁灭。
战争与人对决,到底谁是胜利者呢?
问:我注意到你是2011年从阿富汗返回家中的,阿富汗战争的拍摄经历是你第一次尝试用手机拍照吗?
答:是的,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用智能手机进行拍摄。
如大家所知道的,智能手机是近几年发明产物,当我嵌入阿富汗与媒体记者一同工作的时候,我们首次尝试使用这一新的技术产物进行摄影报道。(这里大家可能对于嵌入军队这种术语不太了解,这是一种美国军队创建的一种系统,是指新闻记者可以住在军队中并与军队一同工作,在被允许与军队一同生活的过程中,新闻记者是被军队所保护的,同时也要签署协议同意一些限定出版内容的守则)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去往阿富汗的大好机会,并且这也将成为一个推动社会媒体技术到一个新的高度的非常酷的项目。在这次行程之前,我从未拥有过一部iPhone手机,甚至从没有使用手机拍摄影像。我也没有用过Twitter,仅仅是偶尔发一些Facebook。
作为一名职业摄影师我拥有很多照相机和照明设备,我从未想象过我需要或者渴望使用一部手机摄影。但是我不愿意被新的技术所抛在后面,而且我非常想看看这些新的技术如何在阿富汗发挥它们的作用。将传统的单反拍摄用一种公认的巧妙的iPhone Hispamatic App去取代是一种概念的飞跃。
问:很多中国人会将你与Damon相提并论,你怎么看?
答:Damon是非常伟大的摄影师,很荣幸也很有趣能在一个关于智能手机的文章中与他一起被提及。近来,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撰写关于智能手机的重要性的文章,仿佛顺理成章的技术让这些影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实际上我见过Damon一次,与我们共同的朋友共进晚餐。就在那个晚上他凭借海地地震的照片获得了2010年在佩皮尼昂举办的普利策新闻摄影大奖。
当然我拍摄的影像已经不是第一次与一位获得过如此之多的奖项甚至比我更有名的摄影师相提并论。我已经学会在生活中更专注于我的影像和我的进步,而不是将我自己与其他人相比较。 你知道,我一直专注于每一天努力的工作。我新出版了一本关于手机摄影的书籍《在阿富汗寻找马歇尔・麦克卢汉》,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个难以置信的艰难的过程。 没有闲暇时间停下来思考,我以什么角色写这本书?我没有获得过普利策新闻奖,或者说我有什么权利,我只能也必须做下去。有一天我们都死去,我们留下的只是我们与其他同伴的关系。如果我们幸运,我们的作品也许能够给这个世界带来某些积极的影响。我们带不走任何荣誉和奖项。
问:为什么选择用手机拍摄战争?
答:人们总是用最先进可行的技术去记录战争,每一个战争的历史都有一个关于他们新兴的主导的技术的故事。克里米亚战争是第一个有影像记载的战争,伊拉克战争是首次用数码相机记录下来并且在同一时间通过网络和卫星被媒体传递出去。“阿拉伯之春”运动彻底改变了这场游戏,当平民开始拿起手机记录他们的防抗过程的时候开始。今天,世界范围的网络正在迅速地取代报纸和电视。
我认为,传统的摄影并不能终结战争。我对媒介技巧与军事技术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并且对这些关系如何影响我们这样的记者,我们的主题和战争中的士兵而感兴趣。实际上,这正是我写了《在阿富汗寻找马歇尔・麦克卢汉》 这本书的主要原因。这本书正是关于当代战争和智能手机的一些随笔。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一位加拿大哲学家,他认为媒介即是讯息,指的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而在1970年代被众人所知,他被誉为“媒介研究之父”。所以我想重温麦克卢汉,探索是什么使他如此重要,他的一些主要思想如何适应当前的阿富汗战争,正巧这个时候智能手机与战争有了第一次接触。
在阿富汗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到军队依靠技术战术作为人类交流的手段,并且牺牲最基本的代价作为语言试图赢得战争。战争是一个巨大的失败,因为技术只疏远美军和他们的盟军与普通的阿富汗人。当我们嵌入阿富汗的时候,指挥军官对于社交媒体上出现的反对美军介入阿富汗战争的帖子表示生气。他们把这些愤怒归结到我们头上,最终把我们赶出军队。我的观点是他们真正应该愤怒的是他们的将军缺乏对局势的判断,缺乏对上级军事战略的理解和控制,从而无法在阿富汗战争中击败敌人。
问:为什么书的开头要致父亲?
答:我的爸爸在他17岁的时候,也就是在1952年移民到了加拿大。他曾经讲述过这对他来说是一段非常苦难的旅程,但是同时也教会他珍惜发现世界和旅行的权利。这也给我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知道如何欣赏和珍惜外面的世界。
你知道选择成为一个作家,摄影师或是艺术家并不是父母想要自己的孩子成就的工作。因为这是个靠不住的生活方式。然而当我开始与他们的想法背道而驰,对于我的父母是多么的艰难。但是他们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不管我做什么并且他们经常告诉我他们是多么的以我为荣。这一点我认为比我任何的作品或者荣誉都重要。我想大部分的人都像我一样这样认为我们的父母。
我父亲还经常告诉我关于他的那次旅程的经历,而不是最终他达到的结果。当他在1951年离开东德的时候,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待在西德难民所,将要攀登瑞士的马特洪峰(阿尔卑斯山脉之一)。我长大的家中有一整面墙都挂着马特洪峰的照片,这成为了我生命的一个主题。你也可以在我的书中找到山脉的影像。这些影像也同时体现了我父亲的精神。(本文题图为丽塔书中致父亲文字配图)
问:传统相机与智能手机拍照功能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答:数码单反相机与手机同样是将光线捕捉到一个轻薄的感光元件上,但是单反相机还是有大量的操作设置按键,包括快门、光圈、感光度、闪光灯等。而手机则只是一个纯粹的数码装备,唯一继承了相机的机械原理只有一个非常小的光学镜头,一个可以延伸使用者眼睛的装备。
我现在一直在使用Hispstamatic 摄影App,此软件最初由两个美国人开发,他们是Lucas Buick 和 Ryan Dorshorst。他的灵感来源于波拉照相机SX-70,两位发明人buick和dorshorst以及与他们一同工作的程序员,就像“新型化学家”做着化学机械艺术的方程式一样。不过他们用的不是化学式,是计算法。
Hipstamatic App用一系列的算法去应用夸张的拍摄效果渲染原始影像,模仿传统的摄影法尝试扩展手机拍摄对比数码拍摄器械的摄影术所缺失的部分。这种App在iPhone上的显示是对机械相机的一种虚拟的展示。那个所谓的“快门”被一个图像上的虚拟按钮所取代,只要你动动手指就是按下了快门。这可能是“数码”留下唯一元素了吧。
问:从事战地记者这么多年,是否有故事与我们分享?
答:我有太多的故事想要跟大家分享,但是在这里我只分享一个故事,是关于我如何去到伊拉克,因为这个正好可以说明我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们经常思考我们想要什么东西,我们想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做什么事情,甚至根本不知道它们到底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我想说能成功前往伊拉克就仿佛一扇门被关闭了同时意味着我们有机会开启另一扇门。
关键词:电影;花木兰;解读
美国人已经用"花木兰"的故事拍成动画片,我们又一次次用这个素材拍电影、话剧,为什么我们拍了很多遍的东西还能经久不衰?而这个故事中的核心价值观拿到今天又应该怎样去评判?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思考。
一、从电影学的角度解读影片
1987年的时候,拍摄主旋律电影还处于尴尬的境地,但是在二十一世纪,随着商业化的发展,这个主旋律逐步突出。接受这个正在变化的主流意识形态,一要政治多线,二要表现人和社会接轨的东西。政府希望宣传的是简单的爱国和朴实的大众关怀,《花木兰》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好,宣扬的也好。一个故事能一拍再拍,不论是在中国三十年代还是二十一世纪,以国家为重的主题思想永远不过时,而影片又在这个大众主题中说出了一个令大家好奇的社会现象"女儿替父从军"就体现出它的与众不同。
1、用丰富的现代艺术形象演绎传统故事
花木兰的选材非常好,很有艺术眼光。为女子"竖碑立传",从《山海经》、《木兰诗》到文学巅峰之作的《红楼梦》,一直是中国文学和艺术最宝贵的传统,是对女性获得同男性一样权利的肯定,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影片以丰富的现代艺术想象,生动演绎了巾帼女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统故事,比起鲁迅先生批评的那些带有"三国气"、"水浒气"的叙事,要更有思想和美学价值。可以说,影片所着力突出的与《红楼梦》的文化精神一脉相承,因此,艺术感染力很强,感人至深。笔者认为,木兰主题故事还可以一直创作下去,只要有足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中国艺术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
2、对"两性平等"进行深入解读
记得学生时代学习《木兰辞》的时候,除了木兰的家国情怀,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这也是那个年代对男女平等的理解--男人能做的事女人也能做。而电影《花木兰》却在阐述另一种解释:女人可以从军,可以进入战场,甚至可以成为将军,但女人不适合战争。首先战争拒绝感情,这是影片一直强调的。先前正因为木兰感情用事,前去营救文泰,导致许多兄弟受到敌军袭击,战死沙场。当时有一场对白很有意思,木兰问文泰,如果换了她被敌人包围,文泰是否会像她救文泰那样来救她,文泰很坚决地摇了摇头。这是男人和女人的不同。相对于男人,女人更是情感动物,当女人割舍不了感情,她就无法适应战争。后来,文泰假死,断了木兰情感的念头,才造就了木兰勇往直前,屡立战功,最终成为真正的将军。其次,在影片最后,木兰拒绝了魏王的加官进爵,她不要当大将军,她要回家侍奉父亲。这也是男人和女人不一样的地方,换了男人可能很难拒绝这种诱惑,但木兰没有丝毫的纠结,我们也感觉不到她是在作秀。相较于名利,女人更难舍的是家园。所以,木兰可以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木兰可以奋勇杀敌成为将军,但木兰无法改变她的女儿身,这正是自然的本质。而社会无法改变,这就注定木兰要回家,要重换女儿装。曾经我们向往男女都一样,以为这就是所谓的男女平等,事实上,男女不一样,无论是南北朝时的《木兰辞》还是今天的电影《花木兰》,最后都暗示着自然的回归,而不是扭曲,这何尝不是对两性平等的解读?
3、以"平衡功能"彰显故事的成熟
在看影片之前,有点担心这类题材会被简单处理成"正义非正义"的单面教义,现在看来,影片的立面比较广泛,编导在故事外壳下赋予了影片比较丰富的内核,而且这种内核具有普适性,可以成为"国际语言",这是高出一筹的地方。显而易见,导演对《花木兰》故事情节的叙述非常精彩。而影片的成熟主要表现在他的"平衡功能":关于"忠与孝"的平衡,关于"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的平衡等等,处理得比较得体到位。比如说"割舍个人感情"的层面,它不是简单处理成"战争让感情走开",而是始终贯穿着一条若明若暗的爱情线索,让人牵挂。花木兰后来对文泰说的12年来一直因为想着他才有成长动力的台词显得真实可信,强化了爱情这条线索。另外,影片在"投资规模"和"大片气势"的平衡上也做得比较到位:虽然没有像纯商业片那样一掷千金的营造气氛,但对于这部影片战争氛围的营造已经足矣。由于观众更关注人物命运,有时过度追求场面壮观的"大片情结"反而会损伤影片的内涵。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影片在"真实与非真实"、"历史与非历史"的把握尺度上非常成熟,文泰这个角色虽然在历史上并无其人,但他的介入,明显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历史题材容易犯两个方向的错误,一个是"过度戏说"--由于是戏说,观众的心理期待与"正说"不同,难以产生"正剧"所要的艺术震撼力;一个是"过度拘泥于史实",故事容易捉襟见肘,受制于史实而影响艺术感染力。这部影片在正剧的前提下添加了文泰这个虚拟角色,尝试很成功。
4、用精彩的细节给影片增添亮点
如果说细节决定成败,那么《花木兰》作为一个让被大多数人称赞不绝的贺岁片当然会有很多精彩的细节,它的细腻、独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木兰在水中洗军牌的细节,那正是她内心的挣扎,她的眼泪流得更是恰如其分,充分表达了女性的特质,这一点当然不得不称赞赵薇的演技又上了一个台阶。
二、从世界文化的共通性解读影片
整体看来,影片除了有中国传统的伦理表达与流露,更具有世界共通性的命题书写。感觉2009年的《花木兰》不是在战场上突出女性的花木兰,而是见证花木兰的成长:从害怕、逃避战争到直面战争;从害怕杀戮到直面杀戮;从犹豫、消沉到勇敢担当;从感情用事到冷静刚强;从敏感多思到剪断情感的羁绊……可见,战争的法则是"反女性的",需要花木兰像一个男人那样去战斗,去压抑甚至扼杀情感因素的流露(无论是面对杀戮的犹豫,对牺牲的同情和伤感,还是对文泰的爱情)。因此,《花木兰》是一部男性化的电影,不是去彰显花木兰身上的女性特征与女性情感,而是去见证这些因素与战场环境的不协调。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影片对于战争的反思也是非常深刻的。正如花木兰的父亲花弧所说,战场上不应该有感情。而且,战场上只有死人和疯子,没有英雄。这是一位征战多年的战士得出的带血启示,呈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功名的虚无:在那个杀戮无时不在的环境里,个体性的同情、悲悯、犹豫、软弱都会影响个体的判断力和行动能力,更不要说爱情的不合时宜;在那个死亡时刻逼近的氛围里,高谈功名、荣誉都是虚无的,只有本着求生的本能才能在战场上获得坚韧的生存,否则就只有成为死人或疯子。这种对战场生活本质的朴素概括非常具有震撼力,令人深思。
三、结语
总之,虽然商业电影下的逐鹿意识形态已经潜入人心,但是本片还是比较成功,凭借它经典的普适性和独有的内在的人性化力量拉近了观众的距离。无疑,《花木兰》这部影片对女性观众,对渴望了解中国历史的人,尤其是对青年人都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凤铸,中国电影电视剧理论纵览[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胡经之,文艺美学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寒假的日子里,我读完了《战马》,感觉到战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最可怕的字眼,但是《星期三的战争》中的“战争”则完全不同,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弥漫的战争——讲述了一个率直、勇敢的男孩霍林和一位严肃、宽容的老师贝克夫人,之间发动的一场关于成长历程的战争,最终,成为学生和老师之间那深厚情感的见证。
在每个星期三的下午,教室里的一半学生要去犹太教堂学习希伯来文,另一半则到天主教堂参加教义问答,霍林作为班里唯一的一名基督徒,他不得不和严厉的老师贝克夫人一同呆在教室里。霍林总是认为贝克夫人打心眼“恨”他,不苟言笑的贝克夫人似乎总在刁难他,如:让他清理黑板,让他打扫教室,整理、清扫大老鼠笼子……然而贝克夫人的刁难都最终失败后,贝克夫人开始让霍林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可是,霍林一点也没有埋怨,也许,他会想到这样对自己也没有坏处。在这期间更上演了许多令人回味的故事……通过这种种事情也让霍林有了很大的改变,最后,霍林发现自己迷上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并和贝克夫人成为了好朋友。贝克夫人帮霍林矫正跑步姿势、开车送霍林去看棒球赛,在霍林遇到困难时贝克夫人总是出手帮助,点点滴滴体现出老师至始至终都在关爱着自己的学生,使他从原来一个叛逆的孩子变成了一位富有独立思想,学会自省的孩子。
贝克夫人感动着我,霍林影响着我。
精彩的故事情节,时而让我开怀大笑,时而叫我哽咽不已。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宽容、爱的伟大力量;明白了做人的谦虚、做事的执着与不懈的道理,汲取着这些营养,可使我积极健康的成长!
----济南汇波小学三年级(1)班·杨周赛楠三年级:杨周赛楠
关键词:《林海雪原》;叙事内涵;叙事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2-21
《林海雪原》被誉为时代的经典,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在众多叙事类小说中散发出无限魅力。这部小说中所蕴含的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的文学特点一方面提高了小说的可读性,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广大读者的眼球。本文从叙事内涵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对小说作品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一、 对我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模式借鉴
《林海雪原》的叙事模式多方面地借鉴了我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故事性较强,人物性格单一,人物善恶美丑鲜明。小说中主要讲述了一支36人的小分队攻下一山又一山的故事,这种故事结构简明却又不失丰富,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单线叙事结构。如《西游记》中师徒四人攻克一关又一关。另外,在我国古典小说叙事中经常会出现对英雄故事的美好歌颂,《林海雪原》中所讲述的小分队是一个充满着传奇色彩、勇气可嘉的群体,在这个神奇的群体中,每个人都身怀绝技,在与敌人战斗时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最终的胜利。该故事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古典小说中对英雄形象的叙述及描写。我国古典小说关于战争的描述中,获胜的一方大多在人数上处于弱势,虽然两者力量悬殊,但弱势群体往往因为守护正义而获得成功。《林海雪原》这部小说借鉴了古典小说中以少胜多的模式,歌颂了英雄,事实上这种力量悬殊并且获胜的情况明显具有夸张色彩,但它通过浪漫主义手法再现了英雄人物形象,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古典小说中通常会出现“复仇”,“复仇”元素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干宝《搜神记》,《唐传奇》《赵氏孤儿》等都具有这一元素, 不论从何种角度而言,“复仇”都是串联英雄传奇故事的重要艺术手法。《林海雪原》的叙事模式中,对这一“复仇”元素进行了借鉴,事实上,它是一个围绕仇恨展开的“复仇”故事,激起人民群众的复仇心理,使枯燥的革命战争体现出一定的艺术魅力。
二、 《林海雪原》“狂欢化”的叙事方式
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中,一般战争都被赋予了理想化的色彩,在其影响下,人们内心深处最狂热及最激情的情感爆发出来。在“红色记忆”的革命历史小说《林海雪原》中,革命豪情与乐观理想的激情尤为突出。小说《林海雪原》中,“狂欢化”的叙事主要以酒神精神为依托,其中是战争语境中获得精神体验的一种表现方式,体现一定的酒神精神。《林海雪原》中,有着大量暴力性厮杀场面,事实上,它已经不再局限于对纯粹力量的交流,彰显了英雄人物郁积的强力。另外,《林海雪原》中“狂放”的语言体现了革命的欲望语言,这种强力的红色语言将革命的信仰、理想及道义深深根植于战士们的内心深处,同时在语言强力的渗透及放纵中张扬革命的斗志。事实上,狂放的语言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战争的血腥及残酷,进而升华、彰显了一种超出战争本身灾难的革命理想的。
三、 叙事中穿插神话及歌谣
《林海雪原》小说中总共穿插两段神话传说,分别在扫荡李鲤宫和突袭山顶之前。穿插的神话故事出自蘑菇老人和棒槌公公之口,神话中的姑娘集聪明与美貌于一身,遭到恶人的掠夺,又化险为夷,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情节设置相当惊险,富有感染力,与紧张的战斗叙事结构互补,并对地形环境进行了交代,蕴含了百姓的精神追求,同时刻画出当时的女性英雄人物形象,给读者带来浪漫的情怀。
《林海雪原》这部浪漫主义小说体现了时代色彩,在叙事方式上借鉴了我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模式,穿插神话及歌谣,并用狂欢化的叙事语言彰显浪漫主义小说精神内涵,一定意义上体现出小说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赵艳艳.小说《林海雪原》的文学叙事研究[J].语文建设,2015,(23).
关键词:美剧 《太平洋战争》 交响音乐 音乐风格 主题音乐
题材宏大、史诗般的影视剧一般都习惯采用交响乐来完成配乐。显而易见,交响乐在宏大叙事以及音乐推动力上是其他音乐形式不能比拟的。交响乐因由大型的管弦乐队来演奏,有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音乐表现手段,音乐作品大多内涵深刻,具有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或者音乐格调庄重,具有叙事性、描写性、抒情性、风俗性等等。电视剧中尤其是以战争为题材的电视剧,一般会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在音乐的选择上就更加需要采用推动力极强的交响乐来烘托氛围,以满足电视剧戏剧性强烈的情绪表现要求。
美国影视剧在音乐制作水平上一直处于世界领跑地位,无论从音乐创作者的投入程度还是影视剧制作方的重视程度以及投资方的资金支持等方面都优于当前我国的影视剧音乐行业。美剧,尤其是战争题材的电视剧中,交响乐的使用常常能迅速的带领受众进入音乐所营造的特定意境当中,在这方面的优秀案例首推《太平洋战争》。
一、舒缓、沉郁、厚重的音乐风格还原逼真的战争故事
美剧《太平洋战争》(以下简称《太》)是美国HBO电视台出版发行的关于二战的史诗迷你剧,来自世界电影界两大高手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与汤姆?汉克斯的强强联手,投资总额达到2亿多美元,可以说是电视剧史上的高额投资。此剧几乎囊括了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所有重大而惨烈的战役,那些质感丰富的战争细节实实在在的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地狱的存在,这些也可以从《太》的副标题“Hell was an ocean away”――地狱只隔着海洋,略知一二。
剧中众多的战争细节不断的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制片方考虑到那些惨烈的战争场面有可能给观众带来过于阴暗的收视心理。为了有效缓解这种不适,片方邀请了曾为多部好莱坞大片如《珍珠港》《星际穿越》《功夫熊猫3》等配乐的配乐大师汉斯・季默――这位来自德国的作曲家已暗中接过约翰・威廉姆斯的衣钵,成为新的好莱坞大片配乐大师。
《太》巧妙的选取了以铜管乐为主的军乐曲风,厚重且沉郁,使得此剧整体的配乐风格相对舒缓,能够同电影的两大元素进行有效匹配:一是同样沉重的战争主题及充满死亡、抗争、牺牲的叙事情结;二是与壮烈、沉重、色彩昏暗的画面效果有效融合,使整个电影的风格都经由音乐元素统一起来。《荣誉》是此剧的主题曲,恰当而充分的渲染出对军人战死沙场的敬意。荣誉所代表的既是个体的荣誉,同时也是整个国家、整个反法西斯战壕成员甚至全人类爱好和平者共同的荣誉。而不同视角人们对于荣誉的解读却不尽相同,唯有经过音乐对其进行传播,才能够通过旋律和节奏所带来的通感对这一主题进行宏观意义上的最广泛普及与强化。在每次重大战役惨烈场面的前后,就会出现《失去的朋友》《恐惧》《为你祈祷》和《我走了》等乐曲,这些曲子可以有效的舒缓这些残酷画面给观众带来心理上的不适,又能适时的带领观众及时的从剧中抽身,从而理智的思考和探究关于战争更加深层的问题。例如《战争是地狱》《男人在战争中》《归家》和《我在哪里》这几首乐曲试图传达出这样的一个事实:战争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场可以撕裂人性的灾难,它用残酷的种种细节勾勒出一个真实的地狱。在这里,哪怕原本内心善良的人也会毫无疑义的变成疯狂的恶魔,更别说那些内心原本就住着一只恶魔的暴戾之徒。然而,只有家,也唯有回家,才能让这些漂泊的灵魂的得以安放,得到救赎。每当沉郁而舒缓的音乐响起,剧中的画面也忽然干净起来,视觉节奏也随之应和,镜头运动也渐渐舒缓。呈现出的全景画面不再是恶劣的天气和惨烈的战场,而是一种相对唯美的视觉效果。“故事并不是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载着我们去追寻现实的载体,让我们付出最大的努力去挖掘出混乱人生的真谛。”如此配合默契的视听语言,让观众不仅看见一个还原到逼真的战争故事,更让观众充分理解导演在故事中所寓含的人性诉求和反战主题。
二、大气、平静的片头主题音乐暗藏涌动力量
《太》的片头主题音乐太过震感人心。旋律由铜管组率先吹响,由圆号吹出引子,继而由弦乐组拉出悠扬的主旋律。整首主题曲节奏平稳,旋律起伏不大,给人感觉舒缓、大气。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织体逐渐丰富起来,旋律后部由小号吹出整曲最为明亮的声音,随后由铜管组、弦乐组和打击乐器组一同把情感推向极致,达到。婉转悠长、震撼人心的主题曲,配上片头画布上素描的风格,一种悲壮而自豪的情绪油然而生。片头画面的选择也异常考究,由一个模糊的十字坐标开始,此坐标代表着硝烟笼罩下的太平洋,即这段故事的开始地。整个画面以黑白色调为主,从始至终用一只炭笔作为引导。木炭留下的炭黑,是不容易随时光而淡去的光彩。炭笔在画布上涂抹出一张张生动的士兵的脸庞,渲染出一场场激烈的战争场面。被刀片削的四处飞溅的炭末幻化成战争中炸弹爆炸后产生的碎片。慢慢滑落的炭末放大后,勾勒出一段段回忆,代表着过去不会被遗忘的岁月。此时的炭笔象征着士兵的灵魂,在战火中,所有士兵的灵魂就像炭笔一样破碎、散落直至消失,而碳元素的稳定性却代表着永垂不朽的精神。不时的在画面中晕染出的一抹红色,它象征着士兵的鲜血,时刻提醒着我们这场战争胜利的丰碑是无数士兵生命所铸就。这抹红色也代表了希望、重生的信念,此时历史的厚重感表露无疑。该剧的主题曲不同与以往战争题材中惯用的激烈昂扬的音乐风格,反而以一种舒缓、平静的旋律去传达一种坚定的信念,让人不禁感受到每个音符中暗自涌动的一种力量。
我是画册的读者,翻阅这些为数不多、发黄的珍贵照片,一张张永不褪色的笑脸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依然动人心魄。在已有些许模糊的照片后面,不知道还藏着多少精彩的细节、曾经的感动,还有多少伟大的平凡不为我们所知?
2007年岁末,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了同样是由贵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编、高艳主编的《经霜的红叶――国际援华医疗队的故事》一书。该书在画册的基础上,将这一段沉寂了近70年的历史,通过饱含激情的文字和泛黄的图片,全面、详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在竹子搭建的简易手术室里,“西班牙医生”用稀缺的药品、简陋的器械医治伤痛,抢救生命忙碌的身影;他们留在大山中灿烂的笑容;他们与贵阳的绵绵情谊;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外媒体对他们不间断的报道;如今依然健在的最后一位“西班牙医生”甘道扬话说当年的一腔豪情。国际援华医疗队是抗战中怒放在贵阳的一朵“战地黄花”,贵阳图云关是他们与中国人民、贵阳人民共同创造的生命绿洲。他们是反法西斯斗士,是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更是贵阳人民的朋友。他们的无私奉献,永远闪耀着“红十字的光辉”。
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史册上,这支绕了大半个地球来到贵阳的国际援华医疗队的故事并不惊天动地,但却是一本关于理想、关于奉献的深刻之作。读完那一个个历史的片段,让读者感动于一颗颗高尚的心,触摸到那个时代最强烈的心跳。让和平年代的人们看到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抱负和作为,看到在残酷的战争中人的生命线怎样从贵阳延伸,看到在国难当头贵阳人民作出的贡献。这些给后来者和青少年关于无私的价值、奉献的价值、生命的价值震撼而又长久的思考。
这更是一本关于贵阳外宣的精彩之作。在“西班牙医生”的故事中,不仅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贵阳在上个世纪40年代的世俗民情、奇丽山水,更为重要的是,贵阳因此书从默默无闻的历史深处走到历史的前台,讲述山水贵阳中的抗战贵阳、历史贵阳。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人――撰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著名科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李约瑟博士也是在抗战时期,为了中国的科技事业来到贵阳。在他的著述中写到了“偏远、秀丽的小城贵阳”,以及在贵阳艰苦条件下仍然努力工作的中国科技人员。
在八年抗战中,因为贵阳特殊的战略位置,“历史选择了贵阳”,贵阳成为抗战后方和到重庆的大通道。当时国家的经济、教育、文化、科技命脉都在贵阳得以通畅和继续,留下了中国卫生、教育、金融、工业在战时特殊的发展轨迹,以及不少中国当代文化科技名人的足迹,共同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可以说,抗战历史,贵阳是不可忽略的篇章。《国际援华医疗队在贵阳》的问世,仅是这幅历史画卷展开的一个局部,在这个历史的节点上所形成的深厚文化积淀,还没有得到深入的发掘和广泛宣传。更精彩更长的画卷,还待一一展开。
关键词:《红色英勇勋章》 克莱恩 幽默语言
引言
当前语言专业类学生都开设有文学作品赏析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因此,做好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学欣赏课的教学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红色英勇勋章》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农妇的独生子亨利・弗莱明心怀梦想去北方参军的故事。小说从一个士兵的角度去描写战争的场景,对战中环境中的个人感受进行强化,从而将士兵的恐惧与悲伤、勇敢和懦弱的性格都展示出来。这部小说堪称是美国战争小说中的经典。当前,文学界关于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所体现的现代主义、自然主义风格、成长的主题等方面,关于小说的语言特色的研究并不多。事实上,语言是表达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对小说的语言进行分析,可以对作者的创作风格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红色英勇勋章》的幽默语言是小说的一大特色,也是本文进行教学设计讨论和分析的重点。
一、《红色英勇勋章》简介
《红色英勇勋章》描写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但是作者自己并没有经历过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战争,因此所有的场景都是通过虚构来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亨利是一个向往战场的男孩,心中充满了浪漫英雄主义,因此不顾母亲的反对最终去北方参军。但是当他真正踏入军人的队列中,他才明白现实与自己的幻想有着天壤之别。第一次上战场便十分害怕,而后他又当了逃兵,在逃亡的过程中遇到另一个逃兵的尸体,吓坏之后又回到马路上,正好遇到北军撤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自己被另一位吓慌了的战友用枪托击伤头部,鲜血直流,终于得到了他曾一直向往的红色英勇勋章。最终他还是回到了部队中,队友们对他头部的伤表示了慰问,认为是在战争中光荣负伤,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再次上战场,并且克服了之前的所有懦弱情绪,英勇战斗,最终成为令自己满意的勇士。虽然在小说中有战场上的冲突与较量,有枪林弹雨,但是克莱恩真正想要描述的是主人公的心灵成长以及他的主观感受。他向读者揭示了亨利的所见所闻,展示了一个曾经十分矛盾,但最终还是找到了方向,并且登上了人生舞台的年轻人角色。在对亨利的描绘过程中,克莱恩十分擅长使用心理描写技巧,通过人物的心理变化,将外部环境的险恶体现出来。
许多小说家一样,克莱恩不愿浪费笔墨插入自己的看法,他只是一个客观的叙述者,将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自然会对亨利这个角色进行评判,自然会对战争的残酷进行评论,自然会对主人公的人性以及心理的变化进行体会。这也是克莱恩进行创作时的一个技巧,是一种拐弯抹角式的自我叙述,这种叙述方式在小说的标题选择上也有体现。亨利因为逃亡受伤,因此获得了“红色英勇勋章”,后来被误认为是在战场上受伤,因此,他的这个冒牌“勋章”是受到外界认可的。尽管亨利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心里还怀着一种愧疚,但最终这枚“勋章”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枚“勋章”就像是他的一个战利品一样,是他的勇敢的象征,渐渐地,他自己也将其认为是在战场上光荣负伤的结果,于是这种勇敢精神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印证,他也真的变得勇敢起来,对自己过去的懦弱行为进行了改变。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之一便是,有时候人类的自欺欺人的行为反而有可能会对人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小说结尾的地方,克莱恩强调了亨利从幼稚走向了成熟,虽然在过程中经过了重重困难,但这就是成长要付出的代价。这部作品同时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时,应该要抓住其语言特色,去体会克莱恩的幽默风格。
二、《红色英勇勋章》的幽默语言赏析的课堂设计
(一)修辞手法的赏析
《红色英勇勋章》在语言上的幽默与作者善于使用修辞手法有关,在这部小说中,随处可见比喻、拟人、象征、夸张等修辞手法,将语言的幽默特性体现出来,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对于战争题材,很多作家都是采用史诗般的写法,着力于战争的严肃一面,但是克莱恩偏偏相反,他没有将笔墨放在战争的刀枪之上,而是刻画了一个美国青年士兵的心灵受到战争洗礼逐渐成长起来的过程,在对青年的心理变化进行刻画的过程中,作者就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首先,小说中有大量的比喻、拟人手法的应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可以使得小说的表达性增强,使得人物的形象、环境以及战争的场景描写更加生动,读者读起来并不会太干瘪,好像自己真的亲历到战争中一样。比如“士兵是蠕动的蛇”,“对岸的营火是火红的眼睛”,“军队是杀人的机器”等,这些都是比喻手法的应用,真实了克莱恩对战争的独特理解,也体现出他的语言上的幽默色彩。其次,小说中有很多象征艺术的应用,象征主义是一种描绘个人内心感受的手法,对于许多文学作品中比较空洞的修辞和生硬的说教进行了否定,强调的是用具体的有质感的形象来进行创作。这部小说的象征主义手法的应用,对文章的意象、作者的内心世界的描述等方面进行烘托,从而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比如小说的题目《红色英勇勋章》就充满了象征的色彩,英勇勋章是一条主要的线索,是亨利成长起来的一种间接的证明,从一开始一枚充满了讽刺意味的“勋章”到后来亨利心中获得了一枚真正的荣誉勋章,展现了亨利成长的过程,使得主题的表达更加深刻。另外, 有很多士兵都没有名字,对他们进行称呼时也只是使用代号,比如“高个子”“二等兵”“大嗓门”等,这些称呼是对人物形象的一种体现,同时,也象征了人与人的关系的冷漠。
(二)反讽艺术的赏析
一开始克莱恩就明确了写作的重点在于亨利的心理变化,但是他并没有像其他作家一样对亨利的故事进行盲目的歌颂,塑造这个英雄的形象,作者使用了前后对比的手法,将反讽艺术应用得很到位。反讽是一种叙事视角的改变,是将传统的陈述视角改变成为一种完全对立的叙述视角的重要途径,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克莱恩在小说中对亨利的心理刻画十分细腻,读者可以十分直接地了解到他的胆怯以及不自信的行为,给读者展示了一个滑稽可笑的英雄角色,这种反常的叙事视角,构成了严肃的反讽,使得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丰满。这种严肃的反讽首先体现在人物形象前后的差异上,在经历战争的初期,亨利表现出更多的是一种害怕以及懦弱,但是后来他的行为、言语以及思想都渐渐变得成熟起来,借助幽默的语言,达到了对战争进行讽刺的目的。另一方面,亨利在真正接触到战争之后,发生的转变与之前幻想时的信心十足的情况完全相反,这也是作者对于盲目追寻这种行为的一种讽刺。这种严肃的反讽艺术还体现在故事情节上。情节上的巧合,使得讽刺意义更加深刻。亨利头上的伤被误认为是在战争中受伤,人们还对他进行褒奖和安慰,殊不知他之前其实是一个逃兵,一直想要逃离战争的苦海。这对亨利而言,这个伤并不是一个荣誉的印记,反而是懦弱的象征,是一种莫大的讽刺。但是这次讽刺对于亨利的影响极大,他意识到自己应该对过去的行为进行改变。因此在后来的战场上,他表现得更加勇猛,这是亨利对于自己曾经的过错行为的一种弥补,更是主人公走向成熟的标志。
(三)荒诞主题的解读
作为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这部作品一反常态,一开始就写道士兵之间假传消息,后来又有军官的胡乱指挥,使得这场战争给人带来一种恶作剧的感觉。这样的战争形态与亨利意识中所构建的战争也是不同的,因此他逐渐对上战场这件事情失去了兴趣。作者想要表达的就是这样一个主题:即战争不是英雄展现和表达自己的舞台,而是国家之间进行暴力争斗的机器。为了对这个主旨进行深化,作者通过语言和情节的巧妙构造,实现了这一目的。亨利阴差阳错地成为别人眼中的英雄,这本来就是一种十分荒唐的举动。所幸的是,他最终还是选择战胜自己的内心,将自己心中的那块伤疤抚平,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去歌颂的。但是另一方面,“荒诞”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荒诞”不仅是人的个性特征,也是战争本身的属性。小说用冷静、客观的第三人称叙事方式把作家置于事件之外,用幽默的语言以及辛辣的讽刺对战争的荒诞进行了谴责与讽刺。在战争面前,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渺小的。战争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感到一种深层次的幽默,也对战争的合理性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也即:这种战争究竟有没有必要存在。
结语
通过对《红色应用勋章》中幽默语言赏析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也优化了课堂的教学质量。《红色应用勋章》是克莱恩的一部经典之作。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幽默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对战争进行了展示,对战争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进行了展示,从而使得作品的主旨与内涵得到了升华,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对人性进行相应的思考。语
参考文献
[1]方成.斯蒂芬・克莱恩再造和创造想象的社会心理意义[J].外语研究,2003(02).